利查二世
利查二世的悲劇 「利查二世」與「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合起來成為一個三部曲。其中的歷史故事是實貫的,而且每一部都吐露出一點下一部的端倪。不過當初莎士比亞撰寫這幾部歷史劇的時是否胸有成竹,想要一氣呵成,就不能確定了。 但是至少可以說的是「利查二世」的寫法和以後的有關亨利的戲2寫法是頗為不同的。「利查二世」是莎士比亞的較早的作品,有人曾指陳「利查二世」對於其他歷史劇的關係有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於其他的悲刻的關係,這一觀點是很正礭的。 「利查二世」此劇政治意味甚為濃厚。戲的本身寫的是利查二世的被癈,在本劇當中莎士比亞並不同情利查二世所迷信的「君權神授說」,他盡量的把到利查二世的失政,但是在他的筆下利查還不失為一個有豐想像與柔情的人物,這不僅是一齣歷史劇,也可說一齣有高尚情調的悲劇。
約翰王
約翰王 「約翰王」在舞台上演時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在近代舞台很少上演,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劇是一齣近於時事劇,這是莎士比亞唯一的劇本觸及當時的宗教問題及英國君王與羅馬教皇的衝突,在一五九○年至一六一○年間有時候對觀眾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時過境遷,我們如今不可能再有那樣親切的感受。 就文學的觀點而言,此刻有急就之嫌,不能算是莎士比亞的精心之構,約翰孫的批評,『我們不大感覺它的筆端蘸的是他的心血』,是有見地的。 此劇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標題為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在歷史劇部分列為第一齣,佔一至二十二頁。事實上這標題並不甚恰當的,因為劇中情節開始於約翰王之第三十四年,所包括的情節僅僅十七年而已。
泰斯特.戈莊尼克斯
泰特斯 「泰特斯」在寫作時所參考的故事來源現不可考。我們不知道莎士比亞根據什麼資料寫下了「泰特斯」。羅馬的戲劇作家Seneca所寫的"Thyeses"可能顯示了莎士比亞以鬼魂及復仇的觀念。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可能提供了Philomela的故事。這都是遙遠的資料,不能算是故事的來源。Kyd的「西班牙之悲劇」與Marlowe的「馬爾他的猶太人」無疑地都啟發了莎士比亞的靈感,為他樹立了寫作的楷模,但不是故事來源。 總之,在外證無法推翻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根據內證而拒絕承認其為莎氏作品,我們更不能因為其內容比較粗陋文筆比較幼稚而把它排出莎氏全集。須知「泰特斯」乃莎氏的最早之悲劇,初示鋒芒,尚未脫前驅者之影響,像「泰特斯」這樣的成績,能再作品前後一至均勻,莎氏比亞自然亦非例外。不過劇中有別人的手筆夾雜在內,這可能是不可否認的。在大體上,應該算是莎士比亞的作品。
脫泰勒斯與克來西達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悲劇故事 本書主要包含兩個故事,一是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個是希臘與脫愛之戰爭的故事。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故事是由巢塞詩中所出來的,內容在描述史萊西達和脫愛勒斯的愛情故事的下場,並提史萊西達她在死前淪為乞丐和痲瘋患者,莎士比亞喜其申張了報應。本劇更是一家諭戶曉的戲劇、小說、詩、歌謠,共以克萊西達那類的女人來代表娼婦的別名。關於戰爭的部分,則只是愛情故情的輔助背景而已。 相信在讀者在看完莎士比亞的這本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定能比較出脫愛勒斯和羅密歐不同,羅密歐是典型的浪漫情人,他的抒情的談吐把他的愛人擬成為天仙一般,脫愛勒斯則比較著重在色情一方面。克萊西達更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中最卑鄙的女性,莎士比亞在這戲裏表達了一種陰黯而悲觀的氣氛,是相當不錯的好書。
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最後一場歌舞劇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作品,雖然其中可能只有一部分是出於他的手筆。劇中所述的事述,如開始時之亨利與法王佛蘭西斯一世盟會於the Field of Gold,那是一五二0的事,煞尾處之伊利沙白公主受洗,那是一五三三年的事,已經是很接近莎士比亞自己的時代了。 「亨利八世」的前四幕及第五幕之最後一景是取材於何林塞的「史記」,第五幕之前四景是取材於Foxe的Book of Martyrs。本劇將何林塞的書以緊縮的方法寫成,如劇一開始時國王只有二十九歲,年富力強,耽於逸樂,到了戲劇的未尾時的一五四四年他是年老多病,雄心萬丈的一位霸主,但戲中的樣子始終沒有變化。 雖然目前「亨利八世」不是很愛歡迎的戲,一直遭受譏評,但是對於演員及演出者仍然是富有誘感力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舞台劇。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常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心目中的「理想國王」。亨利五世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是英國的英雄,他有眼光,有果斷,心狠手辣,所以他能敉平叛亂,能得民心,能得軍心,能殺敵致果。他為人謙遜虔誠,有禮貌,有同情心,幾乎完全符合文藝復興時代所謂「理想的君王」。 莎士比亞的狹隘的愛國精神使得他誇張了英國人的沉著勇敢等等美德,同時也誇張了法國人的浮躁狂妄的缺點,不過在劇情的安排上,莎士比亞還是相當公正的,例如劇情一開始便告訴觀眾對法掀起戰爭的動機並不怎麼樣光榮。 亨利四世臨死留下的的遺囑便是對外要掀起戰爭以轉移國人對他篡位的注意與反感。亨利五世是執行這一政策。教會人士支持他的遠征,是因為如此可以暫且避免教會所有的土地被沒收。
亨利四世
開創時代新端的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上下篇分開來看,每篇都是有起有訖,自成一有機的整體。兩篇接連上演是不可能的,讓觀眾看一齣不完整的片斷作品也是同樣不可能的。上篇寫亨利王子如何由淫佚浪漫而變成正規的英雄武士,這一段情由已經是描寫得告一段落了。由英雄武士而再登極稱王,那乃是亨利王子的又一進展,是在下篇在述。 本劇在描述亨利四世的篡位,以至於「亨利五世」之揚威法蘭西,這一段歷史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在這期間我們看到英國如何由封建的中古的社會過渡到近代的統一的王國。「亨利四世」這樣的歷史刻至今仍為讀者所喜愛。
莎士比亞叢書7(中英對照)空愛一場
「空愛一場」描述拿瓦爾國王斐迭南與三位侍臣伯龍、郎葛維和杜曼為了博取光榮而用永垂不朽的美名,決心立下誓言,戒絕財、色、榮華,卻在遇見年輕貌美的法國公主與三位宮女之後,四人不得不在遵守誓約與追求心愛的人之間猶豫徘徊,最後仍然臣服在愛情的魔力之下。
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 所謂的「冬天的故事」是十六七世紀時常用的一個名詞,相當於現代英文還用著的「老婦談」。我們明知其非真事,但仍願傾聽以消磨漫長之冬夜。此劇標題為「冬天的故事」,其用意即在警告我們對於劇中情節不要看得過於認真,這齣戲是莎士比亞的最後的幾部浪漫喜劇之一。 此劇是根據格林的一篇散文傳奇所撰寫的。格林是莎士比亞的舊敵,於一五九二年曾在臨終前譏諷莎士比亞為「一借用我輩的羽毛而暴發的烏鴉」。莎氏利用這篇作品的時候,格林已死了九年。不過,在那時代,把另外一個人的小說改編為戲劇不算是抄襲。 另外,在史實上有很多驚人的錯誤,不過,在一篇想像的作品當中,與史實相剌謬的地方只能算是小疵,觀眾並不介意。
莎士比亞叢書37(中英對照)波里克利斯
「波里克利斯」描述泰爾的君主波里克利斯與即將臨盆的妻子戴伊薩在海上遇到風暴,戴伊薩在產下公主瑪利娜後昏厥過去;水手們以為黛歐奈薩已死,便依迷信將她丟入海中,以祈平息暴風。波里克利斯因喪妻之痛,將女兒瑪利娜托付給總督克利昂扶養;克利昂夫婦為了爭奪王位,欲謀殺瑪利娜;在幾經波折後,公主最終還是與親生父母重逢。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 在這劇裡,莎士比亞諷刺了清教主義,在當時清教徒與戲劇家之互相水火,是很普通的現象,也是很近情理的。但是莎士比亞並沒有在這劇對清教「大肆攻擊」罷了。 第十二夜的主要義意仍是在愛情心理的描寫上,不過莎士比亞在這戲所表現的乃是一種輕鬆調笑的態度,有人把第十二夜跟其他二齣戲總稱為一個「三部曲」,因為這三劇都是在浪漫的當詩意的雰圍中描寫了愛情的種種,但第十二夜的結尾處似嫌倉卒,這是較美中不足的。 其實在第十二夜有許多不合理,有人認為此劇沒有適當的表現人生,固然是嚴正的批評,但是我們若把這戲當做慶祝一個狂歡的節目的娛樂,也就沒有那麼大的缺點了。
俄羅斯白銀時代-時代的喧囂
時代的喧囂 本書收錄了多首詩人的詩作,書信,以及著名的文論等。在《阿克美派的早晨》一文中,詩人清楚的指出了象徵派與阿克美派在詩歌創作上的巨大差異,是詩人相當著名的精闢論文。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羅斯帝國逐漸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度,在新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前,俄羅斯知識分子將目光投向了文化和藝術的領域,緊張的進行精神的探索,由此蒙發了不少具有個性魅力的文化思想,催生了各種形式的社團和流派。 透過各種不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的辯駁和爭戰,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文化復興運動,助成了近代文化的轉型。使兩個世紀的交會變成了精神文化的十字路口。為歐洲和世界思想的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後人將這段輝煌的時期稱作「俄羅斯白銀時代」。白銀時代的探索在各個人文科學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以文學上的繁榮最為引人注目!
俄羅斯白銀時代-詩選
白銀時代詩選 本書完整的收錄了白銀時代主要的詩歌流派作品,從神秘主義,象徵主義,阿克美派,未來派,兩位諾貝爾得主-布寧以及拒絕領獎的《齊瓦哥醫生》的作者的詩作。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羅斯帝國逐漸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度,在新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前,俄羅斯知識分子將目光投向了文化和藝術的領域,緊張的進行精神的探索,由此蒙發了不少具有個性魅力的文化思想,催生了各種形式的社團和流派。 透過各種不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的辯駁和爭戰,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文化復興運動,助成了近代文化的轉型。使兩個世紀的交會變成了精神文化的十字路口。為歐洲和世界思想的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後人將這段輝煌的時期稱作「俄羅斯白銀時代」。白銀時代的探索在各個人文科學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以文學上的繁榮最為引人注目!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文筆優美、傳神動人 伊凡‧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國最偉大的寓言作家,35歲到70歲之間有35年的時間他殫精竭慮的創作寓言詩,共得203篇,本書敦請俄國文學專家張學曾教授耗時多年改寫為精短篇小說,文筆優美、傳神動人,插畫皆係出自名家之首,名著、名譯、名家插圖,更使這本書增色不少,值得一讀再讀,同時閱讀優美而動人的文字、欣賞美輪美奐而生動而饒富藝術趣味的插圖,是讀者們的一大享受! 克雷洛夫的寓言,以巧妙的隱喻、強烈的批判精神、高度的藝術手法,針對腐敗的政治制度、魚肉百姓的官吏進行銳利的剖析,這些成就使他和伊索、拉封登在寓言文學中同享不朽的盛名。篇篇作品都是意蘊深遠,充滿啟示作用,值得仔細咀嚼玩味,如同波特萊爾的「惡之華」、惠特曼的「草葉集」、但丁的「神曲」都屬於世界文學上的天籟! 作者是俄國最偉大的寓言作家。他九歲時軍官的父親及英年病逝他在貧窮中力爭上游。在40歲的時候開始推出這本寓言集,到七十歲那年,全書增加到九卷二百零三篇。作者也寫劇本。
罪與罰
罪與罰 貧窮非罪,但在不斷地遭受赤貧的折磨後,拉斯柯爾尼科夫拿出斧頭砍死那位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他原以為這是輕而易舉的事,卻因而砍斷自己和一切人的關係,讓自己深陷道德的痛苦中,飽嚐另外一種形式的折磨,逼迫他一再懷疑「上帝在那裡?」「如果沒有上帝何必行善積德。」最後,他向全人類的痛苦膜拜,在懲罰的感覺中與上帝融合為一。 匯編這套以推廣文學暨文化教育為宗旨的叢書,原則上自當慎重其事,講求品質;但同時也得衡量現實的條件;諸如譯介的人才和人力,社會讀書風氣,讀者的期待與反應等等,這也就是說,一套名著的出版,不純粹只是理念的產物,同時也是當前國內文化水平具體而微的表徵,一味好高鶩遠,恐怕亦無濟於事。 這套重新編選的《桂冠世界文學名著》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每本名著皆附有一篇五千字左右的導讀,撰述者儘可能邀請對該書素有研究的學者擔任;他們依據長期研究心得所寫的評析文字,相信必能幫助讀者增加對各著的瞭解,同時增加整套叢書的內容和光彩,謹在此感謝這些共襄盛舉的學界朋輩和先進,以及無數熱心提供意見和幫助的朋友,最後,還請方家和讀者不吝指教,共同促進世界文學的閱讀與欣賞。
諸神之死-背叛者尤利安
背叛者尤利安 第一部的主人翁是尤利安。佛拉維克勞狄尤利安生於331年。他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尤利烏斯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異母兄弟。君士坦丁死後,他的繼承人之間為爭奪帝位進行了血腥的拚戰,軍隊、教會也都捲入了。最後,君士坦丁的三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生於340年成為帝國唯一的統治者。早在337年,尤利安的父親就被君士坦提烏斯殺死了,341年,他的哥哥又被他殺死,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這樣,尤利安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他和一個倖存的堂兄加廬斯為尼科美迪亞主教優西比烏斯所收養,先是藏匿在比提尼亞,後轉移到卡帕多基亞 作者簡介 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國詩人、小說家、思想家,修習歷史與哲學於聖彼得堡大學,畢業後出版第一部詩集。 謝翰如,女,福建廈門人,1934年生,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俄文系,曾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福建師範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處擔任編務、翻譯及教學。
巨人的故事
無限潛能的人類 巨人的故事,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嘲笑、惡作劇和快活的謊言而已,但是在揭開開層表象後,卻以諧謔和謹刺的形式,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 從描述高康大和龐大固埃幼少年時期的教育中,可以看出拉伯雷的教育觀在於發掘人類的一切潛能。除了精神教育之外,拉伯雷也注重中世紀所輕視的肉體磨練,將中世紀分離開來的僧人與貴族教育融合在一起。 具有無限潛能的人類,必須研習百般才藝,比起訓練判斷力來,還是以訓練記憶力的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應該更為優先。 拉伯電極力讚美人性和自然,而在無情攻擊違反人性和自然的事物,寫實主義就成為了他表現思想的方法。 作者簡介 拉伯雷 他博學多才,著述甚豐。43歲時獲得蔔培利埃大學醫學博士。《巨人的故事》使他在世界文學史上名垂不朽。與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比肩,和蒙田同為十六世紀法國文學的高峰。 譯者簡介 吳憶帆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後留學日本,獲岡山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譯有《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荷馬史詩的故事》及新潮少年文庫名著多種。
妒
妒 在華文世界裡,法國「新小說」並不是陌生的文學流派,可是一般只認識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西蒙,以及因為自傳《情人》而躋深暢銷做的莒哈斯,反而不清楚還有這位號稱「新小說教皇」的霍格里耶。開啟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電影之一《去年在馬倫巴》,曾經是一代文化青年膜拜的不世傑作,確少有人知道,導演獲難的創意完全初次分鏡劇本的執筆作者--霍格里耶。 霍格里耶的代表作《妒》,好比有機體一般,可隨時帶變化而吸收歐美新思潮,不斷更新其本身文化內涵。從結構主義,現象學以迄移民,混淆理論,無不如此。隱藏世紀交替的矛盾與動力,蘊藏無限生機。 譯者簡介 劉光能 巴黎第七大學文學碩士,留學期間專攻文學理論以及當代法國小說家惹內等人的作品。回國後任教於中央大學後,除致力於法國新小說如霍格里耶的研究外,同時擴大領域,涉入電影與其他法語國家文化的探索。1995年,創立並主持「法語國家電影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