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
寫實小說 斯湯達爾遣用紅與黑兩個顏色來扮演人生的極緻:從一個小城窮人們的財產,到權勢的陰謀,以及寧靜的最後判,將故事帶向深刻、帶向激戰。這裡有著一個鄉下青年的偉大懷抱和他那最初的人生經驗:這裡有政治,有不斷發生的爭吵與和解:這裡有道德,更有道德之外的戀情,這裡有勤勞、才能、功蹟之後叫人氣喪的派系。 在這三百年的西方小說發展史上,史湯達爾的《紅與黑》堪稱第一階段寫實小說的經典之作。 《紅與黑》是西方十九世紀寫實小說的經典作。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奧爾巴哈在他的鉅著《寫實》裏對此本小說備加推崇,認為它是第一本表達「現代寫實意意識」的小說。透過這本小說,得以認知西方小說和階級鬥爭的關係,瞭解小說基本的真覆精神,以及寫實主義傳統裏潛在的若干美學問題。這是愛好西方小說的讀者不可不讀的一本好書。 總策劃簡介 吳潛誠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著譯包括:《草葉集》、《聖女貞德》、《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美國短篇小說:欣賞與批評》、《詩人不撒謊 》、《靠岸航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導讀簡介 邱貴芳 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主授小說、現代敘述理論以及女性文學。
黛絲姑娘
家族的悲劇 「世界只是一種心理現象,說它像什麼,它就是什麼。……這一群,她獨有的擬人化概念,以傳統的碎片為基礎,充滿格格人入的幻想和聲音,是黛絲悲研而錯誤的幻想產物-一群道德妖精……她一直在沒有差別的地方畫地自限。她自覺和四周呈敵對狀態,其實關係卻很和諧。她曾被動違犯了既成的社會法則,自以為是環境中的變態,其實自然並不知道這種規則。」 《黛絲姑娘》這本書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書中呈現了命運箝制人的力量;就像是哈代在書中所說,黛絲像是活在一個被詛咒的星球上,或是一艘注定會沉沒的船上,一步一步走向悲劇的結局,毫無反抗或轉變命運的能力。黛絲重複了她的祖先狄烏柏維爾家族的命運,在盛怒中幾近瘋狂地殺死誘拐她的人,而她自己也難逃一死。這種悲劇是家族的悲劇,家族的悲劇像是血統或是家產的遺傳一樣,在家族中重複。 總策劃簡介 吳潛誠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著譯包括:《草葉集》、《聖女貞德》、《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美國短篇小說:欣賞與批評》、《詩人不撒謊 》、《靠岸航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導讀簡介 劉紀蕙 美伊利諾香檳區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輔大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布萊登棒棒糖》、《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審判
審判 K被捕後正好一年,在他三十一歲生日前夕,有兩個穿著大衣,臉色蒼白且身體臃腫的男子來到約瑟夫˙K的住所。這是法院所派出來的劊子手,他們把K帶到採石場,其中一位用手捏著K咽喉,另一位把刀深深插進K的心臟,又搓捻了兩次。K模糊的眼光還可以看見,他們兩位貼頰立在K面前,觀察著K最後的舉動「『像一條狗』他說,意思好像是:恥於活下去。」 對於第一次閱讀《審判》的讀者,譯者誠心希望您化成主人翁K的身分,從一開始就走上受審判的途徑,也參與解脫自己的奮鬥,以最原始性來新上這一部作品。 作者簡介 卡夫卡 1883年生於布拉格,被公認識是世界文壇上最具原創性的作家,因為對於長篇小說要求過於嚴格,導致生前籍籍無名。一生中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城堡》、《審判》、《美國》都是在他死後才出版,而卡夫卡,也終於在死後取得身後的榮耀。
憨第德
作者介紹 伏爾泰,這是文壇上重要學者之一;哲學家的想家注入故事或小說之中,使得他的小說或故事,不但充滿生命之外,在不斷變動的社會中,亦能活潑的存在。 「哲學家必須有兩三個地道,來逃避追咬他狗;塔維尼葉...路易十四問人說,為什麼他要把家選在瑞士呢?他的回答你是知道的:階下,我非常想畏一點只屬於我的東西。」這段話是伏爾泰的心情,也是為什麼要從柏林出的原因,在日內瓦的日子裡,他買了一個小屋,名為「歡樂小屋」;不斷的可以從證據中發現,他是樂觀的,他的思想是需要空間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師伏爾泰的作品始終能保持活潑空間的原因。 樂觀主義的經典 《憨第德》既是一本觀念的小說,又是一本具有個人意義的故事;其中所討論的觀念在西方有久遠、複雜的史料背景,另一方面又大量融入了伏爾泰個人的經驗,學識、欲求、與人的對立和悲傷;因此,要對此書有所了解,至少要具備兩種基本的背景資料:一是他自己心智發展的背景,二是他個人生活的背景。 這既是一本好玩的故事書,卻又是深具摧毀性同時十分殘忍且無情的。又好玩又殘忍,這兩種性質恐怕比我們願意去承認的程度更是相得益彰。但是,除非還有其他因素,它們還不足以使《憨第德》具有這般的活力;如果它的作用只有摧毀一套過時的日耳曼哲學,那麼它的好玩也就會讓我覺得過時了,而它的殘忍也會如莎士比亞的雙關語一樣,顯得離我們太遠。但它的殘忍一點都不酸,而它的笑也一直具有現代意義。在本質上它是一部歐洲作品,熱衷於理性生活和熱衷於理性生活的懷疑精神,「樂觀主義」、「文明及其不滿」是本書一大主軸。 替生活開個玩笑吧!這是伏爾泰的生活哲理,不論是看似複雜或是矛盾的糾結,用玩笑式的方式,來看對它吧!
窄門
窄門 《窄門》是紀德的第一部暢銷小說,內容是敘述兩個年輕人芥隆和阿麗莎相戀,卻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書名《窄門》即取自路加福音第十三章二十四節:「努力進入窄門吧」而這道窄門正象徵嚴苛的禁慾生活。 也有人批評這是部繼《地糧》和《背德者》之後的「翻案小說」。芥隆和阿麗莎自認為他們的純情將使二人邁向天堂,但事實好相反。因為當愛在他們之間滋長,恐懼亦油然而生,他們都害怕任何肉體的情愛會帶來感情的幻滅。 不過作者曾強調,勿以社會一般道德標準來評判藝術作品,應以美學的觀點去論斷他的書。也許有人會責備女主角的犧牲是無謂和愚蠢的,不過也有人會為她的品格與抉擇大大感動。可見紀德也深知這部小說中的衝突性,不過他寧願大家以精神層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作者介紹 紀德 186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母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紀德本身極自豪個人的家世,因為這樣他可以對人生擁有不同的體驗。
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
尼羅河畔的文采 古埃及的文明對現代中國人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對象。尼羅河,金字塔,木乃伊,大神廟,是不少人都耳熟能詳的。但若進一步問,除了這些物質的遺留,我們對古埃及人的生活,思想,信仰到底有多少認識,恐怕就不容易回答了。 本書的編寫就是針對這些問題,首次有系統的將古埃及時代所遺留下的文字材料介紹給中文讀者。舉凡詩歌,故事,宗教文獻,官方文書,私人記載等各方面,本書都提供讀者一些可供參考的例子。 在讀畢全書之後,讀者應該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古埃及文明的全貌,更容易想象並進入古埃及人的生活世界。
並非舞文弄墨:英國散文新選
為文並非舞文弄墨,亦非必為經國大業。海闊天空,可盡情馳騁。本書由北京大學王佐良教授選譯英國歷代作家三十人,按時代先後,風格、體裁,均顯各時代特點,十七世紀的隨筆、人物特寫、席上談,平易外也見勃朗的巴羅克體;十八世紀的政論,滔滔雄辯之餘兼有約翰遜的對仗體;十九世紀的小品和歷史著作,有卡萊爾的高昂,也有浪漫派的各種姿態;二十世紀的文論、遊記、科普均備一格,讀來小珠大珠落玉盤。體裁多、風格各異正是散文迷人之處。在本選中更可一斑英國歷代散文的流變。&
傻瓜威爾遜
傻瓜威爾遜 一八九四年出版的《傻瓜威爾遜》是為黑人問題而寫的作品之一。讓我們看出黑人是多麼純樸、善良而高尚,具有多麼豐富的智慧和幽默感。 馬克吐溫也是一個人道主義的作家,他一生對一切被壓迫者具有深厚的同情,對一切人吃人的現象具有強烈的正義感。 《傻瓜威爾遜》則通過一個有黑人血統的孩子和一個白種孩子互相掉換的故事,揭露了白種優越論者的謊言。原來假少爺與假黑奴之間除了指紋的差別以外,並沒有任何不同之點;而指紋的差別,誰都知道,是與種族優劣無關的。由於說了一句俏皮話而獲得「傻瓜」綽號的威爾遜費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研究指紋學,最後對「文明」社會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貢獻」──把一個被這「文明」社會敗壞了的黑種青年「名正言順」地拋入了比坐牢更悲慘的境地──這才擺脫了他那「傻瓜」的頭銜。 全書針對所謂「上流社會」、所謂「優越人種」,提出了相當深刻的諷刺效果。
大衛.考勃菲爾(上下)(精裝)
狄更斯曾於1840年代試作一自傳,只餘斷簡殘句存世。其後,他本此初衷改撰小說,且為其文學生涯立新角度,以第一人稱敘事,根據他孩提、文年時代倫敦生活的深刻回憶,以及青年時期愛情等經驗,而肆其想像,別開生面,寫出這部主角所說「我的回憶錄」,由「真人實事與虛構複雜交織」而成的傑作。書中的密考伯先生允稱狄更斯筆下最偉大的喜劇人物;餘如喬幄姨婆、朵若、裴格娣一家、司隸福等,都屬狄氏生平最成功的創造,讀來勝境層出。至於行文之洞達情偽、熟於世故,筆端之感情洋溢,情節之曲折多姿,尤狄氏所優為,此書因此是狄氏眾作中特有滋味的一部。
愛麗絲夢遊仙境
愛麗絲夢遊仙境 無數的學者曾試圖藉著書中光怪陸離的角色,來詮釋這本書的魅力──如紅桃女王雙胞胎、奇斯貓、悲傷的假烏龜、瘋狂的帽商、……等等,並聲稱這本書充滿諷刺的筆法、政治的諷喻、兒童文學的詼諧詩詞,甚至是現代教會歷史的批評。誠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單純以孩童的眼光看來,「愛麗絲」這本書只不過是個關於變高縮小、遭遇苦難、充滿夢想的神話故事而已。 「愛麗絲」這本書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能洞悉孩童內心的真正個性。他了解童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有許多「孩童朋友」,而他也視每一個孩童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愛他們,同時也尊敬他們,而這正是一般大人忽略的事。 「愛麗絲」這本書能讓讀者親切的感覺到,作者是在跟我們分享生活中的幽默,而不是在對我們開玩笑。作者知道如何將日常生活轉變成一個個充滿歡笑的冒險故事與我們分享,同時他也嘲諷成人世界和一般人對孩子呆板的定儀規範。 作者簡介 劉易斯˙卡洛 劉易斯˙卡洛是一位害羞,口吃的牛津大學教師。生於一八三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由於身為長子,下面有十個弟妹,所以很早就會利用寫作和編輯家庭雜誌來娛樂弟妹。他畢業於牛津大學,自一八五五~一八八一年在母校教授數學。一八六一年,他被認命為教會執事。
愛瑪
愛瑪 在奧斯汀的小說裡,「愛瑪」的精微巧妙,並不令人有繁複之感。從開頭到結尾,充滿著有趣的情節,教讀者猜度、判斷。喜劇的氣氛瀰漫全書。 我們的猜度,往往錯中生錯,趣味橫生。與結構息息相關的是人物描寫,愛瑪不僅是活的創作,而且她的個性不斷在發展,漸漸趨於成熟。而且,這種發展和成熟都有它的原因。 「愛瑪」是一幕「錯誤的戲劇」。它的結構,仔細地分 析,很像一篇劇本。有一個很好的開頭,經過最高點──邱吉爾老太太之死漸漸的到結尾邱老太太的死是全書的最高點──因為她死後,法蘭克和珍公開了,許多事情──連愛瑪與南特利的關係在內也漸漸大白。在邱老太太死的時候,事情的進展似乎很慢;她死後,一切都奔向自然的終結。誰能說這不是戲劇性的技巧呢?
大亨小傳
大亨小傳 作者在書中採用第一人稱,一切情節均從尼克.卡拉維的眼光中看出和口中說出來。 本書的成功關健,一部小說採用一個接事件的旁觀者作敘述者當然有其天然的優點,因為一切都有了固定的關係和適當的距離,同時有許多事因敘述者不在場可以避而不談。尤像尼克這樣一個人,看人看事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把他的生活習慣、想法、規則加在周圍的人物上,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尺度,把碩大無比、亂七八糟的原始資料加以分析、衡量和估計,使生命顯出其特有的意義和價值。 故事一開始,並不從主人翁蓋次比和其女友黛西的相戀揭出,而從尼克.卡拉維的生活經歷入手,但層層倒敘的方式,卻賜予蓋次比獨特的神秘色彩和愛戀的深刻。因為蓋次比早已成為美國神話的一部份,如果用從頭說起的寫實手法,揭他底牌反而破壞了全書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