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全集(軟精裝)
莎士比亞全集 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世界公認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從誕生開始便影響了世界文壇足足有四百年之久。莎翁自1590到1611年,將近20年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傑出鉅作。 本書堅持著對這位世界文豪的無限敬意,精選了多篇其於不同時期所創作的經典佳作,如〈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等等。同時也包括一些時人較不熟悉但卻是莎翁生平的得意之作,如〈維洛那二紳士〉等,來引領讀者跨越時空的阻隔,在沙翁的劇作中,共同體味或喜或悲的人間溫情。
暴風雨
暴風雨 《暴風雨》是莎翁晚年作品,屬於傳奇劇。故事是從一座無人島開始,在一場暴風雨過後,人生的各種活動卻活潑的開展出來,上演著充滿想像力的人生劇場。本書嚐試以台語翻譯,並以台英對照的方式便利讀者參閱,是經典文學作品本土化的另類嚐試。 傳奇劇,有時亦被稱做「悲喜劇」,因為這類型的戲劇,取材多半兼顧悲劇與喜劇的形式與題材。在場景方面,其時空常設定的寬廣,且多涉及一些超自然或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素。在情節上,則常以悲劇式的氛圍起始,卻以喜劇的結局告終。只是,就像我們在《暴風雨》這個劇本中所看到的:在喜劇式的轉折外,整齣戲也自有其嚴肅的關懷與訊息。 譯者簡介 李魁賢 台北工專畢業,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第一屆進修班畢業。曾任《台灣文藝》和《笠》詩社社務委員,台灣筆會會長,是瑞士里爾克學會我國籍的唯一會員。曾經出版詩集《赤裸的薔薇》、《水晶的形成》、《永久的版圖》、《祈禱》、《黃昏的意像》等。翻譯除《里爾克詩集1.2.3》包含有五種詩集,尚出版的有卡夫卡的《審判》、葛拉軾《貓與老鼠》侯篤生的《里爾克傳》,以及《里爾克詩與書簡》。
考利歐雷諾斯
莎士比亞的三大悲劇之一 考利歐雷諾斯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之最後的一部,他寫過這齣戲之後他的寫作生涯便進入了最後的那一個階段,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朱利阿斯西撒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此劇的故事來源是普魯塔克的列傳,普魯塔克是希臘人,生於Boeatia之Chaeronea,生平年代不詳,約在紀元後46-120之間,本劇的故事結構上,莎士比亞將故事安排的相當緊湊,例如:麥匿尼阿斯對民眾的演說,改在羅馬,而不在聖山,以求地點之集中。或者,高利貸與精荒是一前一後使人民怨憤的兩大原由,但莎士比亞將他合而為一,使劇情簡化...。 此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各篇傳記的主人都是有豐功偉績的豪傑之士,都是行為上突出的人物,而本戲劇的目的即是行為。將傳記的題材變成戲劇的資料,是莎士比亞在伊利沙白時代相當優秀的散文。
雅典的泰蒙
泰蒙 「雅典的泰蒙」在藝術方面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不論此劇的作者是莎士比亞一人或莎氏之外另一人參與著作,劇本本身顯示許多不和諧和不夠標準的地方,和同一時期的其他悲劇無法相提並論。一般批評家都承認,泰蒙不是莎士比亞的偉大人物之一,因為在劇中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泰蒙好像是「揮霍金錢」和「嫉妒人類」兩種精神之「擬人化」,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此劇之所以停來在這樣粗糙的狀態下與是人相見,可能不是由於莎士比亞江郎才盡,而是泰蒙的故事先天的不易發展成為偉大的悲劇。泰蒙是恨世者,他詛咒人類,他罵盡世人,他把人看做畜生,他認為人全是壞的,他自己是全然孤立的。 他沒有妻室兒女,他沒有朋友,他甚至也沒有孤單的仇敵,泰蒙的心理單純得恨。他沒有躊躇,沒有顧忌,沒有反省,沒有希冀,總之,他心理沒有矛盾衝突。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的一部,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考利歐雷諾斯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西撒的故事可能在莎士比亞以前即以小說、詩歌或戲劇的形式而流行於世,但是主要是以西撒與龐沛的戲劇為背景,但莎士比亞寫的朱利阿斯.西撒,其主要故事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列傳。 劇中最偉大的一景,安東尼發表演說煽動群眾暴動的一景,莎士比亞的匠心獨運。把布魯特斯寫成為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把凱西阿斯寫成為一個伊比鳩派哲學家,也是有趣而獨創的寫法,本書也是英國劇場中相當常上演的劇碼。
亨利四世(下)
喜劇的孚斯塔夫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在這一齣戲裏,有不少極出色的詩與幽默的段落,但是就全部而論,下篇較上篇不無遜色,就上篇與下篇來比較可以發現,上篇大部分只用歷史來描述,下篇雖然大部分也是在描述歷史,但描述孚斯塔夫的故事,確佔了大半部,下篇包含歷史中的九個景,而九景之中,有二個給了波西家人,三景給了垂死的國王,兩景給了北方的判軍,一景給了新王登位後的措施,本篇可說是孚斯塔夫的喜劇,而非亨利四世的悲劇。
李爾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李爾王 《李爾王》這本氣沖斗牛的大悲劇,在莎士比亞的幾部不朽的創作之中,不太受一班人的歡迎。因為他那磅礡的浩氣以及強烈的詩情,使平庸渺小的人格和貧弱的想像力承擔不起而陣陣作痛。雖然不投時好,但是這篇戲劇詩在一班有資格品評的人看起來,卻無疑是莎士比亞登峰造極之作。 不列顛國王李爾分封國土已定,卻又突發奇想的想要檢視三個女兒對父親的愛,有意從這裡重新調整分封的比例。三女兒考黛蓮不加修飾的回答使得李爾心中不快,最後竟然寸土均未分給她。 國土重新分配的李爾遭受大女兒,二女兒的冷酷對待,傷痛懊悔之餘轉而投奔三女。三女兒不計前嫌誠懇以待,並且試圖為他復仇,卻兵敗身亡。 全劇以慈愛以及渴望為始,轉化出自私,敏感以及猜疑,最後以罪惡戰勝善良告終。情感細膩,氣勢磅礡,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這齣聲名顯赫的莎劇在舞台上演出以後,幾乎讓整個知識界著了迷。哥德說: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猶如一株橡樹的幼苗種植在一只小小的花瓶當中,他發展滋長起來,勢必把花瓶撐破。 英明果斷,智勇雙全的王子從他的父親的詭魂中聽到他叔父的惡行:謀害父親,篡奪王位,姦騙母后使其成為他的王妃。 王子在不動聲色當中,調查一切的事實。不計己身的榮辱,裝瘋賣傻,伺機為父親報仇。最後深入險境,試圖在叔父安排的一場比劍陰謀當中,舉發他的罪行。其目的雖然成功,卻也陰錯陽差的在比試當中中毒身亡。 劇中人物怯懦,狡詐者有之。果決,機智者有之。善與惡兩者明確的對立,但是都遭到命運之神無情的擺弄,只能徒呼負負。
馬克白: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蘇格蘭將軍馬克白與班軻蕩平叛亂,班師回朝途中,經一森林,遇三位女巫,獲知重大預言。馬克白將因戰功封爵,終至身登大寶;班軻則身亡,其子孫卻世襲蘇格蘭王。兩人將信將疑,唯不久後,預言開始應驗,馬克白遂起篡弒之心。在其夫人的惡毒貪欲刺激之下,終於刺殺國王鄧更一世。此後,鬼魂與陰謀迭出,暗殺與復仇交織,勾連出一幕幕權慾與貪婪不斷的卑劣劇碼。全劇以貪欲始終,而此正是人性之大敵,尤以對權力為然。馬克白夫人慾念之熾遠勝過馬克白心中之點滴靈明,而過此一線,墮落之途便再無回路。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
奧賽羅: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精)
奧賽羅 奧賽羅是古義大利東北部、亞得利亞海西北岸、威尼斯群島城邦的一位英武精壯的將軍。他的原藉是非洲西北部濱海的摩爾族人所居留的領地,故而他秉有阿刺伯與剖剖人的混合血統。 他的悲劇故事原來出自義大利十六世紀的缶拉拉城文士欽昔喔的《百篇故事集》書中,那是繼鮑卡邱的《十日談叢》後所寫成的一部知名的故事集。 這部大悲劇的男女主角奧賽羅與玳思狄莫娜的姻眷原來是十分美滿幸福的,但駭人的惡棍伊耶戈,為了小小的一點個人怨懟,橫下一顆險惡的狼心,鼓起他滿腔的狠毒,陰謀詭計,造謠生事,釀成了男女主角之間的生死敵對和慘酷的冤枉。 但那還不夠滿足他兇烈的奸險,此外他還得痛擊凱昔歐,務必要把他殺死;為滿足他的貪慾,他還使出拿手詭計,詐騙洛竇列谷的金珠寶石,並置之死地。這樣的一個人間惡魔的縮影便昭然在劇院舞台上,稱王稱霸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譯者簡介 孫大雨,原名孫銘傳,字守拙。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高等科後,赴美國留學。他的作品有:《孫大雨詩文集》、《屈原詩選英譯》、《古詩文英譯集》、《暴風雨》、《冬日故事》、《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書。
露克利斯
介紹露克利斯 一五九三年刊行的「維諾斯與阿都尼斯」獻詞中說:『願利用一切閒暇,期能以較有分量之作品為大人揚名。』翌年,「露克利斯」出版,可能「露克利斯」是莎士比亞所謂之『較有份量的作品』,其行數較多,其內容亦較嚴肅。 「露克利斯」的故事很簡單的:露克利斯被皇子強姦,羞愧自殺,激起公憤,推翻塔爾昆王朝,改共和,相傳是紀元前五○九年在羅馬發生的事。但是其中細節,各家常有出入。 「露克利斯」的詩體是最流行的敘事詩的形式,所謂「御體」(rhyme royal),因為相傳用此種形式寫成的The Kingis Quair乃是蘇格爾王哲姆斯一世所作。然而詩中重心,時而在露克利斯,時而在塔爾昆,未能收人物統一之效,當然也是可議之處。
辛伯林
關於辛伯林... 「辛伯林」在莎士比亞生時沒有付印,初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被列在卷末,作為「悲劇」之一。 實際上此劇應該是與「暴風雨」,「冬天的故事」,(有人還加上「波里克利斯」一劇)屬於同一類型的故事,既非喜劇,亦非悲劇,通常被稱為「羅曼史」,因為裏面的故事離奇怪誕,常不在普通人生經驗範圍之內,而作者處理材料的態度也是極其浪漫而自由的。 「辛伯林」一劇的劇情,有關歷史方面者,其來源是何林塞的「史記」,這是莎士比亞常用的一本書。它的重點在於佈局,其故事穿插之離奇變化,已近似鬧劇,唯因其在佈局方面刻意經營,在人物描寫方面反而未能充分深入。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故事評論 本劇的故事自西撒被刺後四年開始,即紀元前四十年,到安東尼之死,即紀元前三十年,前後十年。再開始時,安東尼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統治著富饒的東方,正是他的全盛時代,普魯塔克有相當完備的記載,但是莎士比亞照例的選擇幾個片段加以安排,有時候非常忠於普魯塔克,幾乎是翻譯North的精緻的散文為更精緻的無韻詩。 例如安東尼初次會見克利歐佩特拉之一段絢爛的描寫,預言者與安東尼的一段對話,最後克利歐佩特拉死的情節,都明顯地表示出莎士比亞在這一部戲裡缺乏創作性,相反地,莎士比亞在這戲發揮了高度的創作性,他創作人物創作對話,他創作深刻的人物描寫。沒有一部戲曲再細節上這樣的忠於史實,同時在很少的作品裡這樣深刻的令人感覺到一種美妙的力量.....。
利查二世
利查二世的悲劇 「利查二世」與「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合起來成為一個三部曲。其中的歷史故事是實貫的,而且每一部都吐露出一點下一部的端倪。不過當初莎士比亞撰寫這幾部歷史劇的時是否胸有成竹,想要一氣呵成,就不能確定了。 但是至少可以說的是「利查二世」的寫法和以後的有關亨利的戲2寫法是頗為不同的。「利查二世」是莎士比亞的較早的作品,有人曾指陳「利查二世」對於其他歷史劇的關係有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於其他的悲刻的關係,這一觀點是很正礭的。 「利查二世」此劇政治意味甚為濃厚。戲的本身寫的是利查二世的被癈,在本劇當中莎士比亞並不同情利查二世所迷信的「君權神授說」,他盡量的把到利查二世的失政,但是在他的筆下利查還不失為一個有豐想像與柔情的人物,這不僅是一齣歷史劇,也可說一齣有高尚情調的悲劇。
約翰王
約翰王 「約翰王」在舞台上演時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在近代舞台很少上演,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劇是一齣近於時事劇,這是莎士比亞唯一的劇本觸及當時的宗教問題及英國君王與羅馬教皇的衝突,在一五九○年至一六一○年間有時候對觀眾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時過境遷,我們如今不可能再有那樣親切的感受。 就文學的觀點而言,此刻有急就之嫌,不能算是莎士比亞的精心之構,約翰孫的批評,『我們不大感覺它的筆端蘸的是他的心血』,是有見地的。 此劇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標題為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在歷史劇部分列為第一齣,佔一至二十二頁。事實上這標題並不甚恰當的,因為劇中情節開始於約翰王之第三十四年,所包括的情節僅僅十七年而已。
泰斯特.戈莊尼克斯
泰特斯 「泰特斯」在寫作時所參考的故事來源現不可考。我們不知道莎士比亞根據什麼資料寫下了「泰特斯」。羅馬的戲劇作家Seneca所寫的"Thyeses"可能顯示了莎士比亞以鬼魂及復仇的觀念。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可能提供了Philomela的故事。這都是遙遠的資料,不能算是故事的來源。Kyd的「西班牙之悲劇」與Marlowe的「馬爾他的猶太人」無疑地都啟發了莎士比亞的靈感,為他樹立了寫作的楷模,但不是故事來源。 總之,在外證無法推翻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根據內證而拒絕承認其為莎氏作品,我們更不能因為其內容比較粗陋文筆比較幼稚而把它排出莎氏全集。須知「泰特斯」乃莎氏的最早之悲劇,初示鋒芒,尚未脫前驅者之影響,像「泰特斯」這樣的成績,能再作品前後一至均勻,莎氏比亞自然亦非例外。不過劇中有別人的手筆夾雜在內,這可能是不可否認的。在大體上,應該算是莎士比亞的作品。
脫泰勒斯與克來西達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悲劇故事 本書主要包含兩個故事,一是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個是希臘與脫愛之戰爭的故事。 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故事是由巢塞詩中所出來的,內容在描述史萊西達和脫愛勒斯的愛情故事的下場,並提史萊西達她在死前淪為乞丐和痲瘋患者,莎士比亞喜其申張了報應。本劇更是一家諭戶曉的戲劇、小說、詩、歌謠,共以克萊西達那類的女人來代表娼婦的別名。關於戰爭的部分,則只是愛情故情的輔助背景而已。 相信在讀者在看完莎士比亞的這本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之戀愛的故事,一定能比較出脫愛勒斯和羅密歐不同,羅密歐是典型的浪漫情人,他的抒情的談吐把他的愛人擬成為天仙一般,脫愛勒斯則比較著重在色情一方面。克萊西達更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中最卑鄙的女性,莎士比亞在這戲裏表達了一種陰黯而悲觀的氣氛,是相當不錯的好書。
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最後一場歌舞劇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作品,雖然其中可能只有一部分是出於他的手筆。劇中所述的事述,如開始時之亨利與法王佛蘭西斯一世盟會於the Field of Gold,那是一五二0的事,煞尾處之伊利沙白公主受洗,那是一五三三年的事,已經是很接近莎士比亞自己的時代了。 「亨利八世」的前四幕及第五幕之最後一景是取材於何林塞的「史記」,第五幕之前四景是取材於Foxe的Book of Martyrs。本劇將何林塞的書以緊縮的方法寫成,如劇一開始時國王只有二十九歲,年富力強,耽於逸樂,到了戲劇的未尾時的一五四四年他是年老多病,雄心萬丈的一位霸主,但戲中的樣子始終沒有變化。 雖然目前「亨利八世」不是很愛歡迎的戲,一直遭受譏評,但是對於演員及演出者仍然是富有誘感力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舞台劇。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常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心目中的「理想國王」。亨利五世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是英國的英雄,他有眼光,有果斷,心狠手辣,所以他能敉平叛亂,能得民心,能得軍心,能殺敵致果。他為人謙遜虔誠,有禮貌,有同情心,幾乎完全符合文藝復興時代所謂「理想的君王」。 莎士比亞的狹隘的愛國精神使得他誇張了英國人的沉著勇敢等等美德,同時也誇張了法國人的浮躁狂妄的缺點,不過在劇情的安排上,莎士比亞還是相當公正的,例如劇情一開始便告訴觀眾對法掀起戰爭的動機並不怎麼樣光榮。 亨利四世臨死留下的的遺囑便是對外要掀起戰爭以轉移國人對他篡位的注意與反感。亨利五世是執行這一政策。教會人士支持他的遠征,是因為如此可以暫且避免教會所有的土地被沒收。
亨利四世
開創時代新端的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上下篇分開來看,每篇都是有起有訖,自成一有機的整體。兩篇接連上演是不可能的,讓觀眾看一齣不完整的片斷作品也是同樣不可能的。上篇寫亨利王子如何由淫佚浪漫而變成正規的英雄武士,這一段情由已經是描寫得告一段落了。由英雄武士而再登極稱王,那乃是亨利王子的又一進展,是在下篇在述。 本劇在描述亨利四世的篡位,以至於「亨利五世」之揚威法蘭西,這一段歷史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在這期間我們看到英國如何由封建的中古的社會過渡到近代的統一的王國。「亨利四世」這樣的歷史刻至今仍為讀者所喜愛。
莎士比亞叢書7(中英對照)空愛一場
「空愛一場」描述拿瓦爾國王斐迭南與三位侍臣伯龍、郎葛維和杜曼為了博取光榮而用永垂不朽的美名,決心立下誓言,戒絕財、色、榮華,卻在遇見年輕貌美的法國公主與三位宮女之後,四人不得不在遵守誓約與追求心愛的人之間猶豫徘徊,最後仍然臣服在愛情的魔力之下。
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 所謂的「冬天的故事」是十六七世紀時常用的一個名詞,相當於現代英文還用著的「老婦談」。我們明知其非真事,但仍願傾聽以消磨漫長之冬夜。此劇標題為「冬天的故事」,其用意即在警告我們對於劇中情節不要看得過於認真,這齣戲是莎士比亞的最後的幾部浪漫喜劇之一。 此劇是根據格林的一篇散文傳奇所撰寫的。格林是莎士比亞的舊敵,於一五九二年曾在臨終前譏諷莎士比亞為「一借用我輩的羽毛而暴發的烏鴉」。莎氏利用這篇作品的時候,格林已死了九年。不過,在那時代,把另外一個人的小說改編為戲劇不算是抄襲。 另外,在史實上有很多驚人的錯誤,不過,在一篇想像的作品當中,與史實相剌謬的地方只能算是小疵,觀眾並不介意。
莎士比亞叢書37(中英對照)波里克利斯
「波里克利斯」描述泰爾的君主波里克利斯與即將臨盆的妻子戴伊薩在海上遇到風暴,戴伊薩在產下公主瑪利娜後昏厥過去;水手們以為黛歐奈薩已死,便依迷信將她丟入海中,以祈平息暴風。波里克利斯因喪妻之痛,將女兒瑪利娜托付給總督克利昂扶養;克利昂夫婦為了爭奪王位,欲謀殺瑪利娜;在幾經波折後,公主最終還是與親生父母重逢。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 在這劇裡,莎士比亞諷刺了清教主義,在當時清教徒與戲劇家之互相水火,是很普通的現象,也是很近情理的。但是莎士比亞並沒有在這劇對清教「大肆攻擊」罷了。 第十二夜的主要義意仍是在愛情心理的描寫上,不過莎士比亞在這戲所表現的乃是一種輕鬆調笑的態度,有人把第十二夜跟其他二齣戲總稱為一個「三部曲」,因為這三劇都是在浪漫的當詩意的雰圍中描寫了愛情的種種,但第十二夜的結尾處似嫌倉卒,這是較美中不足的。 其實在第十二夜有許多不合理,有人認為此劇沒有適當的表現人生,固然是嚴正的批評,但是我們若把這戲當做慶祝一個狂歡的節目的娛樂,也就沒有那麼大的缺點了。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劇
這時代是全盤錯亂;──啊!可恨的冤孽,我生不辰,竟要我來糾正! 本書譯自莎翁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 是一齣很受觀眾歡迎的名劇,敘述丹麥國王被其弟殺害、篡位並奪取王妃,王魂乃命王子哈姆雷特為之後仇的故事。全書除了真切動人的對白,並分幕分景,添註演員之上場下場及必要的舞臺指導頗具參考性。
奧賽羅
此劇之特點,據布拉德萊(Bradley ) 教授看,可分做六點來說。 故事來源 意大利的短篇小說(novella)在伊利沙白時代的英國是很流行的,尤其是班戴婁和欽蒂歐的作品。這一派作品,繼承的風格,以描寫中產階級人物之形形色色為務,故常為寫實的,故到了莎士比亞手中往往就成了喜劇的好材料。而奧賽羅是例外,奧賽羅是根據這樣一篇小說編成的,但成了最偉大的悲劇之一。 欽蒂歐作故事百篇,述一五二七年羅馬被掠後十個男女航海逃至馬賽時所講的故事,刊於一五六五年。這部集子,同十日談一般,是按照性質分組的,第三組的總標題是「夫與妻之不忠實」,奧賽羅的故事正是這第三組的第七篇。這故事對於莎士比亞是熟習的,因為當時雖然沒有英文譯本出現,法文譯本在一五八四年是刊行了的。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莎士比亞戲劇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莎士比亞戲劇中之最長的一部,計三千九百六十四行,也是分景的數目最多的一部,計五幕三十八景。這齣戲是莎士比亞的三大羅馬劇之一,介於Julius Caesar 與Coriolanus之間。這部作品,就整體而論,可能比莎士比亞的被公認的四大悲劇略有遜色,但其絢爛多姿之處在全集中仍佔著傑出的地位。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這個名稱需要一點解釋。原來聖誕節後的第十二天,即一月六日,是一個節日,即所謂「十二日節」,又稱「主顯節」,紀念耶穌生後東方的博士於此日來到伯利恒朝科耶穌的故事。在這一天,不僅教堂裡要照例舉行儀式,在宮廷裡和貴族家裡也常常演劇慶祝。莎士比亞此劇顯然是為了這樣的節日寫的,故逕名之為第十二夜。 本劇作於一六○一年,那時候作者是三十七歲,他的藝術已臻成熟時期,並且即將邁入他的悲劇創作時期。哈茲立特對於此劇的稱贊是很熱烈的。 喜劇大概總多少帶一點諷剌的意味。馬孚利歐是一個清教徒,他所受的嘲笑戲弄是這齣戲裡極精采的一部分。在莎士比亞的戲裡,每逢遇到清教徒,輒出以嘲笑的口吻。而在本劇裡有比較多的諷刺。清教徒與戲劇家之互相水火,在當時是很普通的現象。不過,本劇的主要意義仍是在愛情心理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