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這個名稱需要一點解釋。原來聖誕節後的第十二天,即一月六日,是一個節日,即所謂「十二日節」,又稱「主顯節」,紀念耶穌生後東方的博士於此日來到伯利恒朝科耶穌的故事。在這一天,不僅教堂裡要照例舉行儀式,在宮廷裡和貴族家裡也常常演劇慶祝。莎士比亞此劇顯然是為了這樣的節日寫的,故逕名之為第十二夜。 本劇作於一六○一年,那時候作者是三十七歲,他的藝術已臻成熟時期,並且即將邁入他的悲劇創作時期。哈茲立特對於此劇的稱贊是很熱烈的。 喜劇大概總多少帶一點諷剌的意味。馬孚利歐是一個清教徒,他所受的嘲笑戲弄是這齣戲裡極精采的一部分。在莎士比亞的戲裡,每逢遇到清教徒,輒出以嘲笑的口吻。而在本劇裡有比較多的諷刺。清教徒與戲劇家之互相水火,在當時是很普通的現象。不過,本劇的主要意義仍是在愛情心理的描寫。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莎士比亞戲劇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莎士比亞戲劇中之最長的一部,計三千九百六十四行,也是分景的數目最多的一部,計五幕三十八景。這齣戲是莎士比亞的三大羅馬劇之一,介於Julius Caesar 與Coriolanus之間。這部作品,就整體而論,可能比莎士比亞的被公認的四大悲劇略有遜色,但其絢爛多姿之處在全集中仍佔著傑出的地位。
奧賽羅
此劇之特點,據布拉德萊(Bradley ) 教授看,可分做六點來說。 故事來源 意大利的短篇小說(novella)在伊利沙白時代的英國是很流行的,尤其是班戴婁和欽蒂歐的作品。這一派作品,繼承的風格,以描寫中產階級人物之形形色色為務,故常為寫實的,故到了莎士比亞手中往往就成了喜劇的好材料。而奧賽羅是例外,奧賽羅是根據這樣一篇小說編成的,但成了最偉大的悲劇之一。 欽蒂歐作故事百篇,述一五二七年羅馬被掠後十個男女航海逃至馬賽時所講的故事,刊於一五六五年。這部集子,同十日談一般,是按照性質分組的,第三組的總標題是「夫與妻之不忠實」,奧賽羅的故事正是這第三組的第七篇。這故事對於莎士比亞是熟習的,因為當時雖然沒有英文譯本出現,法文譯本在一五八四年是刊行了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
愛情淒美的結局 親王說:「羅密歐的信,證實了這個神父的話,提到他們戀愛的經過和她去世的消息;他還寫著他還買了一瓶毒藥,要把它帶到墓穴來,和茱麗葉長眠在一起。--普立特!蒙太玖!瞧你們的仇恨已經受到多大的懲罰。上天借手於愛情,奪去了你們心愛的人;我因為忽視你們的爭執也已經喪失了兩個親戚。--大家都受到懲罰了。」 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一對苦命鴛鴦,因為家庭的因素而不能活在一起,但他們卻選擇永遠一起住在墓穴中,這對現代男女提供了很多愛情的想法和觀念,也位後世的父母們帶來一個警惕。本書頗有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情形相同,故事感人,令人看完之後,回味再三,深深打動讀者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