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照乾坤:陳慧坤的藝術人生
《台灣美術全集》的出版是台灣美術史的一個里程碑,論資排輩,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陳進、林玉山、廖繼春、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郭雪湖……前幾冊當然最受矚目,等到陳慧坤的特輯出版時,熱潮已經過了,有興趣一探究竟的人已少之又少。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著手研究陳慧坤,如此獨特而傑出的創作者,為什麼我們總是視而不見,原因何在?誰能想到一位前輩畫家的創作高峰是在五十歲之後,而最為可觀的作品多在六、七十歲後所繪。日治時期,他尚未卓然成家,戰後抽象繪畫狂飆,他正鑽研塞尚的空間,晚近的後現代主義及裝置藝術當道,更沒有人會注意他融合中、西、日、台諸多元素的純粹繪畫。在以西洋美術風格進展為焦點的台灣美術史脈絡裡,陳慧坤的路徑與眾不同,的確很難放進以時代潮流為軸線的台灣美術史中。 我們試圖為這位老前輩重新定位,把時間拉長、空間放大才能看清藝術家一生的成就,畫家的觀念、創作的品質、風格的特殊……,我們決定重探陳慧坤,看看他在台灣美術史中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2001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行的回顧展名之為「大器九五」,除了九十五歲的意義,也隱喻其藝術創作已達極高的位階,陳慧坤在畫中題跋已自喻大器晚成,若非高度的自覺與自信,藝術家怎能如此自我肯定?
花蓮地區: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前輩畫家吳梅嶺的藝術創作對嘉義朴子影響深遠、台南的郭柏川帶領當地美術發展出自由表現的風氣、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獨特的木頭文化與編織文化……在地的文化養分孕育出獨特的地方美術果實! 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歷經多時的地毯式田野調查終於問世。將全台灣畫分為十五區,希望透過區域美術的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撰述地方美術發展史實,進而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及美術地圖。
嘉義地區: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前輩畫家吳梅嶺的藝術創作對嘉義朴子影響深遠、台南的郭柏川帶領當地美術發展出自由表現的風氣、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獨特的木頭文化與編織文化……在地的文化養分孕育出獨特的地方美術果實! 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歷經多時的地毯式田野調查終於問世。將全台灣畫分為十五區,希望透過區域美術的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撰述地方美術發展史實,進而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及美術地圖。
宜蘭地區: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前輩畫家吳梅嶺的藝術創作對嘉義朴子影響深遠、台南的郭柏川帶領當地美術發展出自由表現的風氣、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獨特的木頭文化與編織文化……在地的文化養分孕育出獨特的地方美術果實! 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歷經多時的地毯式田野調查終於問世。將全台灣畫分為十五區,希望透過區域美術的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撰述地方美術發展史實,進而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及美術地圖。
台東地區: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前輩畫家吳梅嶺的藝術創作對嘉義朴子影響深遠、台南的郭柏川帶領當地美術發展出自由表現的風氣、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獨特的木頭文化與編織文化……在地的文化養分孕育出獨特的地方美術果實! 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歷經多時的地毯式田野調查終於問世。將全台灣畫分為十五區,希望透過區域美術的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撰述地方美術發展史實,進而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及美術地圖。
南投地區: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前輩畫家吳梅嶺的藝術創作對嘉義朴子影響深遠、台南的郭柏川帶領當地美術發展出自由表現的風氣、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獨特的木頭文化與編織文化……在地的文化養分孕育出獨特的地方美術果實! 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的「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歷經多時的地毯式田野調查終於問世。將全台灣畫分為十五區,希望透過區域美術的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的發掘與整理,撰述地方美術發展史實,進而建構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及美術地圖。
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
這群在當下藝術界仍多屬於邊緣的藝術家,長期來不斷地企圖在傳統的制約下尋求生命/美學的出口,並在材質、形式、類項、理論上持續地自我挑戰。在全球現代主義的前衛運動上,台灣前衛是一支時代/區域的先鋒部隊,不僅彰顯出台灣社會的自由包容及潛藏的活力能量,更具現了台灣獨特的文化發展脈絡及美學價值。六○年代複合藝術的開展,形成一種普遍關注自己生活土地的文化氣候,影響藝術家重新調整心態省思現代的意義,是一種從生活現實獲取靈感的入世關懷。
圖說中國雕塑史
「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推出的這六部專史:《圖說中國繪畫史》《圖說中國戲曲史》《圖說中國建築史》《圖說中國舞蹈史》《圖說中國陶瓷史》《圖說中國雕塑史》,自然還不是中國各門類傳統藝術的全面概括。 但是,如果從中國藝術的發展軌跡及其特有的貢獻來看,這六大門類,又確具代表性,它們都有著琳琅滿目的藝術形象的遺存。即使被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儘管古文獻中也留有不少記載,而其能使人們看到先民的體態鮮活、生機盎然的舞姿,卻還是1973年在青海省上孫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那五人一組連臂踏歌的舞者形象,喚起了人們對新石器時代藝術的多麼豐富的遐想。 秦的氣吞山河,漢的囊括宇宙,魏晉南北朝的人的覺醒、藝術的輝煌,隋唐的有容乃大、氣象萬千,兩宋的韻致精微、品味高雅,元的異族情調、大哉乾元,明的浪漫思潮,清的博大與鼎盛,豈只表現在唐詩、宋詞、漢文章上,那物化形態的豐富的遺存--秦俑坑,漢畫像石、磚,北朝的石窟,南朝的寺觀,唐的帝都建築,兩宋的繪畫與瓷器,元明清的繁盛的市井舞臺,在藝術史上同樣表現得生氣勃勃,洋洋大觀。
圖說台灣美術史1:山海傳奇(史前‧原住民篇)
本書著者蕭瓊瑞以獨特的論述觀點,從尊重台灣這塊土地出發,尋找藝術萌發的最初源頭──五萬年前的長濱文化,再循著這塊土地的時空發展、藝術圖像的呈顯,配合敏銳的視覺感知,以美術作品、圖版為主軸,並以文字解說闡釋,勾勒出台灣嶄新的美術文化樣貌。
歐洲後現代藝術
談論當代藝術,自然免不了要提及「後現代」此一術語。「後現代」(Post Modern)一詞通常指的是現代主義結束之後直至目前的一個時間階段,與「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ism)一詞的涵義有所不同,但卻經常被混淆。近來有些理論家開始採用「現代主義之後」(after Moderism)來取代「後現代」此一時間階段的術語。 台灣約於七○年代中期開始在藝術界出現「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話題,藝術家出版社亦曾出版相關著述,而新近出版的《歐洲後現代藝術》一書,則是諸多有關當代藝術的論著中,特別以「後現代」的氛圍為架構的著述。本書是由旅居法國廿載的藝術工作者陳奇相所撰述。他以身處藝術之都法國巴黎的地利,加上個人勤跑各大小美術館、畫廊記錄、拍照之用心,先後歷時十二年的時間完成此書。 本書所探討的後現代藝術主要以八○年代為背景,從縱軸的藝術史發展主幹出發,再呈現橫軸的各種藝術潮流現象。由於後現代藝術的複雜性與多變性,難以簡言概論,故作者採用多層面(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思考方式、深入淺出的文字,逐步帶出各類藝術潮流的風貌,同時提出個人的省思與針砭。 書中內容從法國八○年代的藝術面貌、德國新繪畫與新雕塑、義大利超前衛藝術、英國新雕塑、西班牙藝術、蘇聯藝術、新幾何抽象或新抽象幾何、有關相片的藝術,到另類的「大地上的魔術師」大展評論,以及「閒『畫』家常」與「題內題外」等話題。同時附上八○年代重要展覽紀錄與藝術流派的分析圖表,使讀者得以迅速理解八○年代歐洲藝術潮流的架構與脈動。再加上作者參觀展覽實地拍攝的作品圖版(其中不乏國內外圖錄皆未刊載之作品),《歐洲後現代藝術》一書可謂對當前藝術形勢提供了一些深思熟慮的觀點,同時也為歐洲八○年代的藝術留下見證與紀錄。正如作者於自序中所言,本書「是敝人旅歐洲廿年在巴黎實際參與觀察的見解及紀錄,並非是當代藝術的考古,是深入歐洲生活的見證」。
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
本書論述範圍,從勃拉克到當今的電腦藝術,是一本傳達當代藝術訊息的新著。 作者瓊.呂克.夏呂姆是巴黎大學和藝術高等研究所教授,資深的藝術史論學者和美學專家,其評論與專著在法國藝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書是作者為當代藝術愛好者而寫的,書中分五十個小節,而每一個小節都是一個問句,以此引發對當代藝術疑點的析談。其解題的過程,作者在一表己見外,也借重當代重要藝術學者或思想家的觀點予以論證。筆調灑脫優雅,化生冷的藝評文字為可親的文體。出版後深後法國學界的重視,亦獲年輕人的喜愛。 法國的藝術評論居世界的領導地位,作者不僅要在立論上建一家之言,也要在文體上表現出個人的風格。瓊.呂克.夏呂姆的《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提供我們一種析論問題的方式,在深入淺出的句法中,直觸問題的核心,讓讀者在短時中獲得對當代藝術的印象,探知其繁富的層面。愛好當代藝術者不宜錯過此書。
世界藝術史
本書既介紹家喻戶曉的傑作,同時也將生命的律動還給博物館中被拘禁、被冷落,但在藝術變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從上古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你所知曉的秦陵兵馬俑,你感到陌生的漢代青銅器《馬踏飛燕》;你耳熟能詳的中世紀宗教畫,乃至讓你佇足良久,卻茫無頭緒的野獸派、立體派,它們如何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不論是庫爾貝《奧南的葬禮》所起的震聾發聵之效也好,或者前衛藝術所遭遇的非難也罷??本書都為你生動剖析。 《世界藝術史》更涉及如羅浮宮博物館成立的來龍去脈、瓦薩里《傳記》對藝術傳承所作的貢獻、十九世紀中葉初出茅廬的詩人波特萊爾,如何以藝評家身分影響當時畫壇的走向……等等文化層面的問題。 這不僅是一本精采絕倫的美術史,也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藝術文化史。
百年華人美術圖象
本書採以藝術家出生年序編排,介紹一百位廿世紀海外具有特色的華人藝術家的生平經歷、藝術創作與時代的關係、代表作和作品的可討論性;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雖 然風格各異,但是從長遠的距離著眼,卻更顯示出了時代的推移痕跡。 「華裔藝術家」一詞自廿世紀初始出現,源於此一世紀中國發生了數起大型而波瀾壯闊的赴西 方留學取經和發展的浪潮,早期許多藝術家自此留駐海外,成為文化傳遞、衝突、交融的試體;一方面把西方文化,特別是新的、現代思潮的影響迴盪藉由創作直接、間接地傳回母土,一方面也把中華文化思想散播進西方世界。本書著者劉昌漢旅居歐美近三十年,對海外華人美術世界持續關懷,他以精闢的文字、獨立的視 角,娓娓敘述百年來華人藝術家離鄉背井的奮鬥歷程,引領讀者深入他們的異域藝術世界。本書記錄了我國當代藝術的先行者,他們在海外肩負起美術文化探索、交 融的歷史軌跡,為這群華人藝術家們對我國近代美術發展的深遠影響留下真實的見證。
美術風景
風景,在這年代,是一種禮物、一種信物。美術,原本不是我們歷史文化常見的辭彙,而是延用1872年日本參加維也納世界博覽會,與奧地利簽訂契約中創造出 來的名詞。之後,傳入寶島。《美術風景》是透過詩人,也是文化評論人、社會運動者李敏勇的心眼與文字,追索戰後台灣美術與文學如何從歷史與現實呈現關照的 一本書。這樣的角度,在我們的國度,普遍不重視共通性人文教養的形式中,詩與畫的某種形式對話,格外具有意義,耐人尋味。本書內容包括「歷史意識與現實意 識」、「顯像與隱像」、「藝術與社會」三大主題,並附錄「一位法國詩人作品裡的美術見解」與「戰爭破壞的歷史回憶」,是一本充滿文化關懷的美術光與影的呈 述,帶領讀者自文學批判的態度重新凝視、發現我們的美術風景。
百年世界美術圖象
百年世界美術圖象 二十世紀藝術的發展比過去一個世紀變化快速,在一百年之間,並存著傳統語前衛的歷史影像之外,同時也紀錄了全球生態環境的驟然轉化,在整個時代轉輪之下,藝術的圖像顯影,如破碎晶片的反射出年代烙印下的不同人文角度。 一件作品的出現,往往敘述著作者的美學意識與外在環境呼應的關係,無論是位藝術而藝術,或是為社會而藝術,藝術家的選擇,均與個體之於社會的判斷有關,也因此,在同一年代,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風貌與風格的作品。 創作者的選擇,已是藝術形成的一環,而藝術史,正式由這許許多多不同的選擇而累積成形,至於所謂的主流與否,則屬於撰述者的選。 作者介紹 高千惠 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史進修、芝加哥哲西私人畫室油畫進修。芝加哥東方博物管典藏管理、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書整理。自由撰述,專研現代藝術與當代文化現象。
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
作者簡介 阮榮春 江穌省溧陽市人,一九五○年生。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學報主編、碩士生導師、先後兼任江穌省美術館兼職研究員、龍谷大學客員研究員、早稻田大學訪問教授。著有《佛教南方之路》《沈周研究》《佛陀世界》等。 胡光華 江西南昌人,一九五要年生。一九八六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攻讀中國美術史碩士學位,一九八九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一九九五年為電力工業部直屬葛洲壩水電學院建工系講師、副教授。現為南京藝術學博士研究生。著有《八大山人研究》並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發表論文、譯文十餘篇。 中國美術史 對中國美術而言,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間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因為它大量地引進西方的藝術創作和觀念。在中西不同藝術思想的衝擊之下,中國的藝壇出現了新的氣象,從美學思想與美術院校的創立和發展,漫畫、版畫、月份牌畫、連環畫,以及雕塑、工藝、建築等不同的媒介,以至在傳統方面最為堅固和勢力最大的國畫、書法、篆刻,都受到強烈的衝擊,在實踐和理論上也出現了新面貌。 本書作者以西洋畫的引進與西方藝術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作為鍥機,論述了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四九年間西方藝術對中國各個美術領域產生的影響,再從社團蜂起與變革中國畫的爭論、新美術教育的昌興、新興美術運動等,比較客觀地抓住美術發展的規律和現象,進行概話與評述,抓住中國近代美術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可以說是對已經出版的各種美術史和繪畫史的一個突破。
文藝復興之旅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前後約有三世紀之久,而其影響力更延續至今,在這個豐富的藝術期中,作者先從各個角度描述當時的社會情況、文化發展、科技萌芽和歷史事等。 本書探討文藝興各時期、各地區的藝術發展和傳承,使讀者能在輕鬆的筆調下,走一趙「文藝復興之旅」!並對這西洋文化史中最輝煌燦爛的時期,能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瞭解和認識。 筆者以圖文互相配合,以使讀者可以圖來比照文字,達到更深的瞭解。 作者簡介 張心龍 台灣師大美術系學士、美國洛杉磯歐蒂斯藝術學院碩士,著有《都是杜象惹的禍》、《文藝復興之旅》、《名畫與畫家》,譯有《藝術與文化》、《新世界的震撼》等書。
藝聞錄:八0年代早期藝術對話
藝聞錄 八0年代興起的後現代論述,如政治、兩性、媒體議題,如何具現在此時竄起的安德生、勃得沙瑞、克魯格、雪曼等藝術家身上? 回歸具象,強調地域與歷史的畫風,又如何彰顯在許納伯、基佛、古奇等新表現作品中?這本由多位著名藝評家主持的訪談文集,不僅勾勒出紐約八0年代早期活潑的藝術發展面貌與時代氛圍,也帶領我們進入藝術家豐富的作品思維世界。 它既提供了異於評論的作品描述,也拉近了我們與創作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