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拼布經典Chinese traditional patchwork classic
「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變化學說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間美術的核心思想。」 中華傳統拼布藝術分佈於56個民族之中,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自然就產生了多元的拼布風格。每一種風格都是某一個民族或其支系,她們的祖先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智慧結晶,是集體意識的傳統文化,而非個人創作。中華傳統拼布的技法不但精彩多變,還有一些獨步全球的特殊技法,令人激賞,堪稱世界拼布之最。 本書收錄以拼布為主的揹兒帶、揹帶心與包被共計118件精品。其中又以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用品為大宗,但願能將這些精美的拼布藝術品,有系統的逐一介紹給廣大的愛好者,同時建立中華傳統拼布藝術基因庫,將它們發揚光大。 另外,也為了讓拼布藝術愛好者好者能深度探討中華傳統拼布的奧妙,故出版本書《中華傳統拼布經典》,將作者收集近三十年來蒐藏的更多民族不同風格的拼布,挑選其中的精品,讓大家一窺中華傳統拼布之美,同時也將他們的文化內涵以民間美術考古的方式進行深入剖析,因為各類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都是相通的,希望對於研究其他民間美術的專業人士,也可起到借鑒作用。
美學與藝術生活(第二版)
本書介紹西方美學思想上的主要的五大美學理論學派與引申的藝術風格,作為內容在縱向發展設計上的首要特徵,再從多元化的藝術類型中,去觀察體驗這些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想的橫向普遍聯繫。 作者在書中精心規劃的作業設計,可引導讀者從實際生活中體驗這些無所不在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風格,提供審美的鑑賞判斷能力相關思考,期待能在最經濟的時間內感受領悟到統整貫徹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鑑賞體驗,達到具有統整創意與融會貫通的學習目標。 第二版在第五章〈美在關係說: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第二節「外在於我的美與關係到我的美,以及真實的美與相對的美的意義」,和第三節「美在關係說與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的關係」皆增訂了相應的內容,俾利讓讀者對於其中的美學理論與觀念及其引申的藝術風格,獲得更深刻精確的理解。
美感努力運動: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 18 則美感養成習題
★&一本獻給大人的美感工具書 ★ & 每個人小時候都具備天生的美感 卻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遺失 & ☑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18 則美感養成習題 & 讓我們重新拾起與生俱來的美感能量 集體參與這場形塑台灣美學的「美感努力運動」 & 「台灣美學的未來,在我們自己手上。」────好氏品牌研究室社長 陳易鶴 常常有人問:「什麼是台灣美學?」 陳易鶴認為:「台灣美學,正是每個台灣人的美感加總。」 &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美感,更不能隨意地對待自己的創作, 因為每一個人都代表了台灣美學的一部分, 共同形塑出台灣呈現給世界的樣貌。 & 系統化整理150 則可在生活中實踐的美感守則 讓「美感」不再抽象,並能透過學習獲得 《美感努力運動》冊一從基本觀念、生活選擇、居住環境、人際關係等不同層面, 深入淺出分享好氏品牌研究室社長對美感的觀察,以及養成美感的方法, 150 則簡單扼要的美感守則、搭配清晰的解說, 讓「美感」兩個字不再抽象,每天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 只要個人開始認真對待美感,就能激起漣漪 讓美的力量擴散出去,進而改變整體環境 個人在追求美感的過程中,會做出與以往不同的選擇,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邊的人, 因此《美感努力運動》冊二,邀請了台灣創意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美感經驗與靈感來源, 希望這些清單可以成為索引,引導讀者探索屬於自己的美感與對生活的熱情, 培養體會美的能力,讓美好不斷發生。 → → →現在就立刻開始第一則美感養成習題! 習題1:記錄感覺到好的片刻 無論是公車司機的一句「下車小心」,或是空氣中幽微的花香, 只要開始記錄下自己感覺到好的時刻,就能確立「美」真的一直在發生。
美感365
4季美感練習x 48組生活提案& 6大美感原則x 48個美感行動& 5感感官體驗x 48句美感小語 培養美感的第一步,就從翻開本書開始吧! & 什麼是美?請把眼睛、心和感情打開,就能讓美萌芽。 & 本書以「美感」為核心,運用精美圖文,從春夏秋冬出發,連結五感、色彩、質感、形貌、飲食、衣著、居住空間、節慶等,幫助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掌握美、透過引導與練習實踐美。現在就翻開本書,種下美的種子,培育美感發芽、成長、扎根、茁壯,一年365天,天天與美同行。 & 本書特色 & 美感365 12年國教的「美感教育」受到各界關注。知名時尚手繪作家羅安琍ANLY,以平易近人的圖文抒發日常事物之美,鼓勵讀者發現美、實踐美、經營美感生活,是國內第一本為青少年乃至普羅大眾設計的美感培養入門讀物。 & .貼近生活:四季為主軸,日常景物為素材,發現365日生活之美。 .圖文並茂:優雅時尚的手繪插圖搭配簡練文字,令人愛不釋手、一讀到底。 .深入淺出:精選四季不同風景事物引介美感原則、分析美感體驗,讓美更易尋易懂。 .老少咸宜:一主題說明一概念,青少年、家長及一般讀者皆易讀易用,潛移默化培育美感。 .「美感行動」設計:全書所有主題均精心規劃對應活動,將所學、所感、所得化為實際行動,落實美感教育。
永恆的凝望:天才閃耀的時代
完美的是藝術,不完美的是人。 但不完美的人,卻打造出藝術的完美盛世! 謝哲青寫作生涯的起點,感知美學的原點! 經典代表作《王者之爭》全新改版,2萬字增補內容+百幀藝術作品磅礡重現! 達文西、拉斐爾 逝世500週年紀念 從藝術中照見生命的奇蹟, 從凡俗裡淬鍊靈魂的覺醒。 這是一場個人與無限的永恆追尋, 而永恆,就隱藏在稍縱即逝的分秒之間…… 文藝復興的詩意與想像,其實就存於我們每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中。 我所想像得到的每個層面,都隱藏著佛羅倫斯的偉大。 當我凝望著亞諾河上閃動的粼粼波光,所有的導覽說明都不再具有意義, 此刻唯一留下的只有美――具體存在且永恆的美。 ――謝哲青 文藝復興,一場以「人」為核心的思想再造運動,這場運動重新詮釋了美學的意涵,並對文學、神學與科學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也是形塑現代世界的精神動能所在。 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更是「藝」與「術」的伸展台,同時也是充滿心機與算計的名利場,藝術家之間的明爭暗鬥,即使是被後世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也無法例外。 1504年,一場「天才對決」在佛羅倫斯上演。一個是天啟的藝術先知,一個是肉體雕塑的大家,另一個則是在旁「觀摩」,醞釀理想美的代表。他們不盲信神的權威,只篤定人的覺醒,並透過近乎日常的平凡,透析生命的虛空,作為面對永恆時的自我觀照。 他們的出現,向世人宣告:天才主宰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們的精神將化為永恆,讓我們明白:美,就存在於日常的每個角落。只要打開心靈之眼,重新看見世界,世界將以無限的姿態,回應生命的轉變!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侘寂是對美的直覺反應,反映人生的本質。 侘寂是接受與欣賞萬物不恆常、不完美與不完整的本質。 侘寂是承認簡單、緩慢與自然生命的賜予。 貝絲•坎普頓(Beth Kempton)在《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Wabi Sabi: Japanese Wisdom For a Perfectly Imperfect Life)裡,邀請讀者一起在異地當一個好奇的探險家。她試圖藉由文字所勾勒出的地圖指引人們離開常人走的路,走進曲折的小徑,穿過古老的木門,進入遠古森林,沿著蜿蜒的河流,深入群山之中。 在貝絲的引領下,讀者偶爾會停在路邊的茶室,稍做停留與沉思;或是搭上陌生人的車,追尋未知的新風景;抑或與新朋友聊天,從他們那裡獲取意想不到的智慧。有時候邊走路邊唱歌;有時候覺得疲憊。也許會停下來把酸痛的身體泡進溫泉,或者因為降雪而安靜下來。有幾天,和太陽一同在晨光中醒來;有幾天,和影子一同在星光下漫步。 過程中,讀者將遇見熟悉與未知、全新與故舊。書中有些事物將挑戰我們一直信以為真的基礎。慢慢地前進,上窮碧落下黃泉,經由《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貝絲與讀者分享「侘寂」這個古老的日本智慧,也邀請讀者在任何時刻,歇息於自己的生命之美中,卸除所有不必要的負擔,發現藏於當中的事物與智慧。 「這本書是運用侘寂原則,轉化生命的每個領域,並從當下找到幸福快樂的終極指南。」 ――中田英壽(日本知名足球球星)
療癒羅浮宮:從羅浮宮經典名畫看人生百態,學會活著的姿態
從羅浮宮經典名畫看人生百態 學會活著的姿態 日本西洋繪畫的權威中野京子透過羅浮宮的十七幅名畫──畫家或畫作內容──解讀命運、領悟人生奧祕,無論是安東尼・卡隆或亨利・勒朗貝爾〈愛神的葬禮〉、波希〈愚人船〉、李奧納多・達文西〈蒙娜麗莎〉……,每一幅畫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喟嘆的人生境遇──茫然、落敗、造假、痛苦、逃避、死亡、失去──整本書,可說是一首以西洋繪畫為註腳的命運交響曲。 當我們對生活感到失望或無力時,不妨走進藝術這個避風港,名畫可以橫跨時空,為心靈注入療癒的力量,教會你人生的重要課題。 ◎林布蘭特〈拔士巴〉──────位不怎麼美觀的裸體婦女如何令人深深體會造化的不可思議? ◎波希〈愚人船〉──────面對無能為力的環境是否最終只能裝瘋賣傻地逃避? ◎提香〈基督下葬〉──────面對至親死亡的悲痛,彷彿聽見畫中傳來向天質問的聲音:為什麼?為什麼? ◎華鐸〈塞瑟島朝聖〉──────如夢似幻的畫面為何讓人產生臨終前的預感與珍惜? ◎〈愛神的葬禮〉──────歌頌一段女大男二十歲的不朽戀情,還是其實是為了埋葬愛情? 本書特色 1.日本藝術史權威作家中野京子暢銷著作,蟬連AMAZON藝術類暢銷書排行榜。 2.精選十七幅名畫,以學者之心、匠人之筆,領略羅浮宮的藝術魅力。 3.揭開西洋名畫背後令人心碎、心酸、心疼、心折……的真實故事。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鄭治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感動推薦 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黃禹銘│伊日生活總經理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作者讓美術史書籍成為一本好看的小說,引人入勝的言詞與充滿魅力的語法,讓羅浮宮的繪畫不再疏離,翻身成為你我時代與人性的點滴!」──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我其實一點也不喜歡羅浮宮! 不喜歡他的動線、不喜歡過多的人潮;我甚至不太懂,隔著遠遠的距離、遙望一張小小的蒙娜麗莎到底是為了什麼?謝謝中野女士告訴了我這麼多故事! 有別用藝術史專家們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她反而像是床邊說故事的母親,以富有魅力且吸引人的切入點,完美地結合了學術研究;以跨域時空的歷史背景,宏觀地切入藝術家們的微觀生活。 因為這本書,我願意再走進羅浮宮一次。 」──黃禹銘│伊日生活總經理 「逡巡羅浮宮,感性而細緻;中野京子以理智的筆鋒寫下一份初見的印象。」──鄭治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日本美術鑑賞術:一窺東洋美學堂奧的基礎入門
蟬聯連鎖書店暢榜25週、榮登「2019 TOP 100」,萬眾矚目超強續作! 一窺東洋美學堂奧,全面剖析日本美術核心思維,讀這本就夠! ★日本最紅火藝術策展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二彈。 ★延續前作「一張圖兩步驟」解讀脈絡,無痛進入東洋美學世界。 ★全彩印刷,收錄25件名作,完整介紹繩文~明治以降的美術演進。 ★全面剖析東洋美學精神、日本美術如何影響西方繪畫。 日本美術才不只浮世繪!繪卷、水墨畫、屏風、絹畫都大有學問! 俗話說「西洋鍍金,東洋鍍銀」。 西方世界的強盛你一定不陌生,但同樣身為東方國家的日本, 是如何脫亞入歐,成為與歐美齊名的亞洲強國? 若想了解箇中緣由,從東洋美學談起,似乎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東洋美學的品味別樹一格,幽微、侘寂、陰翳中帶著俐落的灑脫, 不僅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甚至塑造了整個商業社會的氣質與面貌。 早從19世紀中期,第一幅「浮世繪」出現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 啟發印象派畫家的那一刻起,東洋美學就注定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時至今日,全世界對東洋美學的關注未曾退減。 不但漫畫、動畫、遊戲等日式藝術感受大行其道, 收藏家喬.普賴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亦為日本美術愛好者。 話雖如此,實際上,一般人都和日本美術超不熟。 一來,鮮少有人知道日本哪位「大師」畫了哪件「名作」。(就很不紅) 二來,即使真的親見作品,你也很難說清楚厲害在哪。(就看不懂)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他說:「大家都誤會了,日本美術其實比西洋美術還要好懂!」 秋元雄史以日本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分析名作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5件作品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繩文~明治以降的東洋美學變革。 ◎來自東京藝大美術館長的日本美術鑑賞術:一張圖兩步驟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有別於西洋美術以「革命」為核心;日本美術則重視「繼承」。 一位畫師或工匠師承何人,將會徹底影響其作品樣貌與風格, 並為後世代代繼承(例如室町~明治的狩野派,歷史超過400年), 此即東西美術之間的最大差異。 && & 此外,日本美術之所以給人深奧難懂的印象,原因有三: 鮮少使用遠近法、多以大自然為主題、顏料與素材特殊。 所有的創作皆建立在「幻想」上,現實形狀不重要,畫出心象才關鍵。 有了這樣的認知,便能一口氣縮短與日本美術之間的距離。 ◎「館長陪讀」、「館長帶逛」,最實用的日本美術鑑賞基礎入門 && & ․東洋美學的三個關鍵字:空間連續性、微型、成對。 ․日本美術建立在「幻想」上,現實形狀不重要,畫出心象才關鍵。 ․館長獨創不藏私鑑賞法:留白之美、線條表現、主題的極端性。 ․特企展必看,但又不必過分拘泥國寶、重要文化財展,為什麼? ․翻閱畫冊、上網瀏覽都不夠,親炙真跡才是王道,館長帶你這樣逛。 東洋美學總讓人在「無意間」意識到其存在,不似西洋美術那般直接。 因為日本美術建立在「幻想」上——現實形狀不重要,畫出心象才關鍵。 一切可觸動心靈的事物,都能視為美,自然無須太過寫實。 越是了解日本美術,就越能真確地感受何謂美學, 進而影響你個人眼中的世界、如何參與外在世界、與他人產生互動, 最後更會擴及至一切的思想、看法和感受。 日本美術何以風靡全球、吸引知識分子熱烈追捧? 一窺東洋美學堂奧的基礎入門,就讀秋元雄史的日本美術鑑賞術。 【收錄作品一覽】 ․《源氏物語繪卷》作者不詳 ․《鳥獸人物戲畫》作者不詳 ․《信貴山緣起繪卷》作者不詳 ․《地獄草紙》作者不詳 ․《一遍聖繪》圓伊 ․《明惠上人樹上坐禪像》成忍 ․《瓢鮎圖》如拙 ․《天橋立圖》雪舟 ․《龍虎圖》雪村 ․《唐獅子圖屏風》狩野永德 ․《松林圖屏風》長谷川等伯 ․《紅白梅圖屏風》尾形光琳 ․《動植綵繪 紫陽花雙雞圖》伊藤若冲 ․《犬兒圖》圓山應舉 ․《凍雲篩雪圖》浦上玉堂 ․《冨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夜櫻》橫山大觀 ․《序之舞》上村松園 本書特色 ★日本最紅火藝術策展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二彈。 ★延續前作「一張圖兩步驟」解讀脈絡,無痛進入東洋美學世界。 ★全彩印刷,收錄25件名作,完整介紹繩文~明治以降的美術演進。 ★全面剖析東洋美學精神、日本美術如何影響西方繪畫。
藝術很重要:因為想像力可以改變世界
橫跨文學/奇幻/科幻/動畫/漫畫/影視/音樂領域 沒人比蓋曼更斜槓! 魔幻說書人尼爾.蓋曼 X 插畫魔法師克里斯.瑞斗 3篇經典講稿 + 1篇全新作品 讓閱讀力成為夢想的翅膀,讓想像力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本書收錄 ☞「槍與意念的交戰,意念終究會獲勝。」 ――〈信念〉,2015年法國《查理週刊》槍擊案發生後,蓋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省思。 ☞「假如你想要你的孩子變聰明,念童話故事給他們聽;假如你想要他們才智過人,就念更多童話故事給他們聽。」 ――〈我們的未來為什麼仰賴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2013年英國閱讀協會講座。論閱讀,論圖書館的存在意義,論足以改變世界的想像力。 ☞「寫一本書和做一張椅子有點點像。」 ――〈我做了一張椅子〉,全新創作,詼諧小詩――寫一本書和做一張椅子,原來是同一件事!?想像力本就該天馬行空、無邊無際! ☞「當你創作,做只有你能做到的事。」 ――〈做好藝術〉,2012年費城藝術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獲譽「最佳畢業致詞」之一。關於藝術,蓋曼摸索跌撞三十年,提煉出最真誠的肺腑之言。 ※本書特色 ★加收徐珮芬、馬欣、盧建彰、鄭宜農手寫推薦,告訴你「藝術很重要」! ★俐落方背精裝,手感燙金書衣,極具收藏價值。 ★每頁文字搭配黑白線稿插畫,一面閱讀,一面為你的夢想著上顏色。 ★繁體中文版採用台灣插畫家徐玫怡手寫字體,重現原書質感筆觸。 ★喜愛蓋曼的讀者一定要收藏,從未接觸過的讀者就從這本開始! 尼爾蓋曼作品,經典重啟 《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2017年5月 《蜘蛛男孩》(Anansi Boys)2017年5月 《無有鄉》(Neverwhere)2017年6月 《星塵》(Stardust)2017年6月 《北歐眾神》(Norse Mythology)2017年7月 《好預兆》(Good Omens)2017年12月 《從邊緣到大師》2018年1月 《M,專屬魔法》2018年5月 《煙與鏡》2018年6月 《易碎物》2018年9月 《萊緹的遺忘之海》2020年1月
有緣
兩屆「讀賣文學獎」得主,影響日本現代美學的收藏家與散文家──白洲正子, 紀錄與文化巨匠們的每一次相遇,探尋日本真正的美。 在戰爭使日本喪失一切的時代,我無法保持內心的平靜,總想遇見一些「人」,莫名地渴望接觸「美的事物」,為此四處奔波。也因為如此,我接觸到許多美的事物,獲得許多良師益友。……如今回想起來,這些人所教導我的是:活在有限的當下、享受生命。「此時此刻」逝而不返,再也不可能重現。想到這一點,就知道必須要珍惜光陰,把握每次偶然的相逢,幸福地渡過僅此一次的人生。──白洲正子 二次戰後,日本傳統文化在經濟飛速的進展下如飄零的櫻花漸漸散落,白洲正子因此踏上追尋昔日舊物之美的旅程,與多位日本文化巨匠對「美的事物」有深刻的對話與交流:北大路魯山人、梅若六之丞、黑田清輝、川瀨敏郎、谷口吉郎、水上勉……,漫談能樂、和歌、陶器、茶道、花道、民藝、繪畫、攝影……在巨匠們的作品中探尋日本真正的美,白洲正子那簡單而質樸的美學觀,至今影響著日本。
凱蒂遊清明上河圖:大人小孩都愛的知識尋寶繪本
★ 國立故宮博物院×凱蒂,世紀最可愛獨家聯名!★ ★ 三麗鷗一姐凱蒂穿越宋朝當古人 ★ ★ 全球獨家!凱蒂古裝新造型首度登場 ★ ★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畫中人物超過4000人,作品細膩嚴謹 ★ ★ 跟著凱蒂透過尋寶玩樂方式來認識清明上河圖吧! ★ & |古裝凱蒂穿越宋朝,體驗鄉村市井的日常| 一次看懂22幅經典清明上河圖故事! 透過玩、找、觀察,開啟美學、藝術、歷史、文化、知識 ◆以前的人為何要在清明節放風箏? ◆為何舉行婚禮時,每個人都斜披著一條紅長巾? ◆你知道古代居然有專門給船舶行駛的門? ◆中國古代女子是不能隨便走在路上的? ◆古代就已經有公共澡堂了? ◆在路上看到長竿子上掛著布條是代表什麼? ◆為何在鄉間人們都不太愛騎馬,反而愛騎驢? & 畫中以人物景致繁多取勝,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的作品。 每個人衣著各不同,表情豐富,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 這一段段古裝凱蒂與宋朝的優雅邂逅,就這樣開始了~ 【內容簡介】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這幅家喻戶曉的名畫,是許多人對於故宮典藏文物的印象之一, 這次凱蒂穿越名畫中,藉由尋找凱蒂元素,讓大家在尋找的過程裡, 更能細細賞析名畫中你不曾知道的宋朝歷史、常民生活、建築或呼應古今。 相信大人小孩都能從尋找中發現新鮮事! 【本書特色】& {和凱蒂一起找清明上河圖的祕密吧!} &遊戲攻略搶先看! ◆找一找:快來找一找凱蒂與其他朋友跑去哪裡了? ◆隱藏物件:可以幫忙找出凱蒂的玩具隱藏在哪裡嗎? ◆你知道嗎:特別說明畫中食衣住行娛樂與現代不一樣的地方。 ◆凱蒂求救:突然出現一些狀況,請跟凱蒂一起解決吧! ◆原來如此:介紹你較不知道的生活小常識與文化典故。
每日美日:凌宗湧的80+作品解析,收服國際名流與奢侈品牌的原生美學
24歲那年,憑著對美感的自信,背負一身貸款,凌宗湧與夥伴一同創辦了CNFlower,他不師法任何一個流派,不強調花材的獨特與昂貴,在世界各地的創作現場,彎下腰低下頭,從大自然裡找出就地取材的故事。 他以天地為師,觀察植物在自然中的姿態進行創作,22年來,凌宗湧與CNFlower團隊,以「原生美學」為HERMES、LV、Cartier、AMAN、ParkHyatt、W Hotel、ALILA等精品或飯店品牌,打造出獨特的風景。 雖已是亞洲大師級花藝家,卻少有人知凌宗湧出身雜貨店之家,沒受過正統美學教育,由送花小弟做起自學成材,本書收入凌宗湧的80幅代表作品,並以24篇散文,分享他獨特的創作理念與人生故事。 【凌式美學:用花材說故事】 越能詮釋在地材料的份量,越能接軌全球性的美學。 選擇主角的重點,其實不在材料本身美不美, 而是身為創作者,能不能用花材來說故事。 22年之間,一點一滴從大自然中領悟「美的哲理」,艷驚世界: ★在西班牙的世界遺產,用橄欖樹、青剛櫟、九重葛、蝴蝶蘭創「水墨畫」。 ★運用台灣植物界的活化石、兩億年的歷史的雙扇蕨設計圖騰。 ★在陽朔用當地有的蓖麻、芭蕉、蓮蓬、竹子,創造一座活的「喀斯特花園」。 【無框架的美學,你也可以這樣做……】 *三元素的萬用變化── 每件作品中,一定會有「主角」、「配角」、「特別來賓」,小到只有三種材料,大到幾十種素材的裝置藝術,據此排列組合而成。用顏色來創造衝突感,就能讓作品擁有與眾不同的味道。 *找到提味的點睛品── 世界上沒有什麼植物一定得當主角或只能當配角,滿天星也可能是主角,選用存在感極強,又與傳統花藝用的花材有所區隔的材料,就能為作品起到「提味」的效果,例如南瓜。 *接地氣的風格養成── 從送花小弟、助理、花藝師、經營者……風格,就在人生旅程中順其自然一點一點地形成。花藝師的「接地氣」,就是跟大地接軌,憑藉著對土地與植物的直覺,將大自然的美麗重現到建築物中。觀賞者必然能懂自己在作品中投入對空間、對生命、對自然的熱情與感激。 *【美學相對論】夢幻精采對談:凌宗湧VS. 當代生活美學家 ‧美的任性與現實(+生活美學家 葉怡蘭) ‧越Local,越Global(+米其林主廚 江振誠) ‧真實才是競爭力(+博物館古畫修復師 蔡舜任) 本書特色 美,可以自學成材 他沒受過正統美學教育,從未拜師學藝, CNFlower × HERMES/LV/Cartier/AMAN/Park Hyatt/W Hotel/ALILA 凌宗湧的原生美學80+作品解析 雜貨店之子、送花人,兩度受邀於TED演講 亞洲最頂尖的花卉藝術家,22年來首度公開「美的自學心法」。 名人推薦 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好評推薦 花藝師所該追求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該如何好好的生活,每一天都美,自然能 把自己覺得美的事物,讓其他人感受得到,我們就擁有傳遞美的能力。——凌宗湧
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藝術十五章。 本書共分四大卷,從「鄉土藝術家」、「鄉土藝術」、「鄉土建築」,到「老街」,各卷又有名詞義釋與時事探討的詳正論述,諸如鄉土與民間,本土與外來,手工藝與古董等等,倆倆參照又類比影響的相似卻又不一樣,通通都在漢寶德根深淺出的說明比喻裡,談出另一種或更多的可能。
藝術大師瑰寶
每一個藝術傑作都是藝術創作者聰明絕頂的結晶,這些人間瑰寶從埃及的圖坦卡蒙到美國的安迪.沃霍爾穿越了漫長的時光,在在綻放精緻的光芒,給我們帶來了廣博的價值。除了極致的美學價值和內在文化價值,這些瑰寶都具有一個共通點:它們在藝術史發展的關鍵時期都代表著風格、手法和某種變化上的重要進步。對藝術家而言,它們是所有時期的根本識別標記──欣賞這些作品,從中理解幾世紀以來藝術的進化歷程。 藝術大師的曠世巨作,其偉大之處在於它們使得思考方式、文化抽象概念、整個時代或者開明的藝術個體的生命聯繫方式留下了可觀的足跡,以一種具有極高美學表現價值的方式予以展示。 本書特色 1.翻閱這本書就彷彿踏上奇異有趣的旅途,帶著好奇的雙眼細細品味這些來自各個大洲、各個時期最重要、最非凡的藝術作品。 2.書中所有作品都是經過精心甄選得來。這些頌揚美的作品都出自技藝精湛的大師之手,本書在呈現這些作品的同時,還配以通俗易懂的短篇文本來闡釋其背後的意義。
華麗的繪畫鑑賞與剖析
★本書附贈三張名畫書卡 (梵谷自畫像、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醜陋的公爵夫人) ★畫家生平、藝術鑑賞、畫作起源 一探究竟 ★構圖、色彩、線條、形態、透視、比例和明暗都是藝術家創作時追求的要素,透過不同角度的評價與研究掌握藝術脈絡! ★未曾停歇的追尋藝術千年的精華,將過往時光用當代的視角重新定! ★參觀博物館以及畫展你不會注意的細節,這一次讓讀者細細品味畫家的巧思。 本書特色 構圖、色彩、線條、形態、透視、比例和明暗都是藝術家創作時追求的要素,透過不同角度的評價與研究掌握藝術脈絡! 各界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 林平 跨界藝術家 / 郭彥甫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作家、節目主持人 / 謝哲青
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
空降日本亞馬遜書店「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秋原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全彩印刷,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即刻拿得出手的美學素養,正是現代最強商業武器!培養新時代必備的美術鑑賞能力,讀這本就夠。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術素養?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全書收錄作品一覽】《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向日葵》文生.梵谷《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吶喊》愛德華.蒙克《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噴泉》馬歇爾.杜象《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貓咪畫家導覽世界美術館藝術旅行
和貓咪畫家「灰灰」&夢想成為畫家的書妍 一起來趟美術館之旅! & 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 不必搭飛機就能一探藏身在世界知名美術館中的名畫 & ▶美術館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透過輕鬆可愛的圖畫,認識美術館的設施、參觀美術館的禮儀, 在美術館工作的又有哪些人? 滿足孩子們對美術館的好奇心! & ▶認識世界美術館 法國、英國、澳洲、義大利、德國、美國…… 各地的代表美術館,介紹所在地、特色、營業時間等, 用旅遊的心情,輕鬆感受藝術的起源! & ▶引人入勝的名畫之旅 法國羅浮宮裡的《蒙娜麗莎》為什麼沒有眉毛呢? 梵谷為什麼要割下自己的耳朵? 明明是白天的場景,為何林布蘭的作品會叫《夜巡》呢? 安迪‧沃荷為什麼會畫湯罐頭呢? 發現更多有趣、驚豔的名畫及背景故事! & 「本書以正在成長中的兒童為對象,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世界各國的知名美術館與館藏作品,勾起孩子對美術的興趣,並幫助孩子們深入了解更多知識。希望未來能有畫家因為與這本書的緣分,進而實現自己的夢想。」─釜山環境美術協會會長 Jung In Sung
美感的意識形態
氣勢磅礡,將西方近代哲學、美學和政治學熔於一爐,西方美學思想登峰造極之作。 左派美學的後設理論經典,貫穿整個近代西方思想的「美感」概念的歷史探討。 《美感的意識形態》是對於貫穿整個近代西方思想的「美感」概念的歷史探討,因而是對於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研究,特別著眼於美學、倫理學和政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可以說是把哲學、美學和政治學熔於一爐而氣勢磅礡的巨作。讀伊格頓而錯失了《美感的意識形態》,無異於買櫝而還珠。 伊格頓以生花妙筆和挑釁的語調引領我們巡禮了康德、席勒、叔本華、齊克果、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海德格、盧卡奇、阿多諾、哈伯瑪斯等二十多位思想家的作品,更旁涉許多社會學家、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其涉獵範圍汪洋宏肆,並且以道德和政治問題為輻湊,可以說是泰瑞‧伊格頓至今為止的代表作。在研究上頗有獨到之處,又能近取譬,出入種種深奧繁複的哲學理論,以無厚入有間而恢恢乎游刃有餘,引導讀者綜覽美學史裡根本的後設問題。 伊格頓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家,這本書通貫西方哲學和意識形態,去探討美感的概念。他引領我們巡禮了各個哲學家的思想,最後把美感擺到馬克思的概念範疇裡。在書中,他首先檢視階級、種族和性別的三重問題,並且把問題導向「身體」意識以及它和國家的關係。美學是探討身體感覺、反應和經驗的研究,而和理性對反。美感和身體的知覺有關,也和理性一樣,是連接物質和非物質世界的橋樑。接著他轉向倫理的問題,以習俗為基礎的倫理正是對於道德的美感化,也是社會文化價值的維繫基礎。於是判斷、性格、價值和道德,都是美感價值。當法律內化到人心,就是內心的美學,雖然社會對此渾然不覺。而價值和法律也是奠基於心悅誠服的自我仿同或擬態。現代失了根的主體問題,以及後核子時代的自我毀滅傾向,也必須在美感裡找到答案。 伊格頓的美學探討告訴我們,美學的源起以及它所要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孤立的美感經驗,而是試圖為整個倫理、社會、政治找尋解答。美學和倫理的目的,是為自由、平等、自主的人類主體創造一個普遍的秩序,就在中產階級和傳統舊制度決裂之際,它的興起不是沒有理由的。它的目的正是要創造一個新的人類主體。 當代意識形態典範的興起和資本主義是形影不離的,伊格頓的研究自始至終都有著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傾向,而沿著文化和政治批判的軌跡思考美感的問題,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政治批評」。
羅青中西藝術美學賞析套書(墨彩之美+當代藝術市場結構)
《墨彩之美》 以〈吃西瓜的六種方法〉聞名的詩人羅青,不只寫詩也畫畫,從小在墨彩名家溥心畲、任博悟門下習畫,四處看畫展,他以詩人的靈魂、文人的筆墨,建構出他個人獨特的墨彩畫,因此獲獎無數,被楚戈先生贊為「新文人畫的起點」。 在《墨彩之美》他以自身對墨彩畫的研究與創作經驗,為「墨彩畫」正名,從三大方面:繪畫美學、古典傳統畫流變、近代繪畫的傳承與發揚,切入墨彩畫的發展歷史、繪畫內涵與特質。從「彩墨畫」到王維提倡「水墨畫」,無須彩色,運用不同墨法呈現「濃、淡、乾、濕、燥」五色,形成文人畫的傳統,搭配賞析〈女史箴圖卷〉、〈雪中芭蕉〉、〈清明上河圖卷〉等畫作。旁及唐、宋、元、明、清及民國以來的重要畫家,王維、徐兢、石濤、王原祁、齊白石等,綜論、賞析、重估,不只提供繪畫相關知識,瞭解墨彩的歷史淵源,還有中國獨特的扇面繪畫藝術和歷史。篇篇新詮古典繪畫美學,連接當代社會,配合獨創的美學原則,具體而微的說明「墨彩畫」的最新發展,並討論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的編寫之道,改寫千年來的墨彩畫史及美學史,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當代藝術市場結構》 羅青詩畫雙絕,精研藝術史,他從基礎出發,探討當前風行世界的文化創意產業。上篇〈當代墨彩篇〉從墨彩藝術發展切入,並探討彩墨繪畫市場的發展,透過自身創作經驗提出建言,將棕櫚樹成為墨彩畫的新主題,企圖為墨彩畫指引新方向,進而在〈當代評論篇〉指出藝術批評不應只有吹捧,應該要客觀,並且從藝術家的個人經歷、近作與過去的差異,或與同代藝術家的差異等多重面向進行評論,建立良好的藝評環境,他也強調整理編輯資料出版美術史的重要性,在〈當代市場篇〉則是分享當代藝術國際市場的萌芽過程,詳細分析多位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售價和反應,以及藝術市場常見的陷阱,並提點收藏家除了好學之外,還應遵循的收藏原則,期待經紀人、藝術家與收藏家成為合夥人關係,才是理想的狀態,更可健全的藝術市場,還有美術館所舉辦的展覽活動等等,使台灣的美術活動,能蓬勃的發展起來,成為亞洲的藝術重鎮。 本書是了解當代藝術市場結構的最佳入門書。 目標讀者群 喜愛現代藝術、或對墨彩繪畫創作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羅青中西藝術美學賞析套書包含《墨彩之美》、《當代藝術市場結構》二本,從墨彩畫發展切入,深入探究藝術市場,從墨彩畫的主題、繪畫市場大小,到收藏方式、維持畫作賣價等等,透過精闢的論點呈現近代墨彩繪畫歷史發展和市場結構的樣貌。
當代藝術市場結構
我從文化記號學(cultural semiotics)出發,為「當代墨彩畫」指出一條繪畫語言重建的基礎道路,拋磚引玉,謹供藝術同好參考。同時對當代墨彩畫史的編寫、畫家的定位、畫作的評價,展覽的策畫,美術館及畫廊的經營,以及藝術市場的拍賣與收藏,我也詳細研討應該注意的重點及容易產生的缺憾,分析當前世界藝術生態的利弊得失,以備有興趣的讀者瀏覽。──羅青 羅青詩畫雙絕,精研藝術史,他從基礎出發,探討當前風行世界的文化創意產業。上篇〈當代墨彩篇〉從墨彩藝術發展切入,並探討彩墨繪畫市場的發展,透過自身創作經驗提出建言,將棕櫚樹成為墨彩畫的新主題,企圖為墨彩畫指引新方向,進而在〈當代評論篇〉指出藝術批評不應只有吹捧,應該要客觀,並且從藝術家的個人經歷、近作與過去的差異,或與同代藝術家的差異等多重面向進行評論,建立良好的藝評環境,他也強調整理編輯資料出版美術史的重要性,在〈當代市場篇〉則是分享當代藝術國際市場的萌芽過程,詳細分析多位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售價和反應,以及藝術市場常見的陷阱,並提點收藏家除了好學之外,還應遵循的收藏原則,期待經紀人、藝術家與收藏家成為合夥人關係,才是理想的狀態,更可健全的藝術市場,還有美術館所舉辦的展覽活動等等,使台灣的美術活動,能蓬勃的發展起來,成為亞洲的藝術重鎮。 本書是了解當代藝術市場結構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特色&& & ★羅青從墨彩畫發展切入,深入探究藝術市場,從墨彩畫的主題、繪畫市場大小,到收藏方式、維持畫作賣價等等,透過精闢的論點呈現近代墨彩繪畫市場結構的樣貌。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看得太多,看見太少眼球經濟時代,人們最需要的一本書「我特別喜歡一種奇怪的感覺:我看著某個東西,然後突然懂了──這個物體是有結構的,它在對我說話。」——作者序看了,卻看不見——這是講求快速消費的眼球經濟時代,衍生而來的普遍問題,畢竟我們實在有太多東西可以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作者詹姆斯.艾爾金斯用這本精采有趣的書,帶領讀者緩慢地,細緻地使用你的眼睛,用心觀察生活周遭你不曾駐足細看的事物,進而領略出前所未有的視野。從一張郵票的小小宇宙,能看出政治與藝術交織的近代史。分布在油畫上的古老裂紋,不僅本身就美如另一幅畫,而且龜裂模式各異,甚至可以從中看出畫作所屬年代與畫派。還有隱藏在地底下的涵洞,可以看出該地的人文與自然景觀。以及柏油路面的不同磨損類型、X光片、工程圖、元素週期表、指紋、草、沙子等等,我們以為自己看不懂,或是早就視而不見的奇妙事物。本書共有32個章節,分為「人造物」與「自然物」兩大類別,作者跨越各個領域,運用各方知識,揭露這些尋常與不尋常之物的祕密,從藝術史、透視法、工程學、符號學,到解剖學、植物學、色彩學……儘管跨學科、跨領域,但艾爾金斯的核心主旨始終如一,即是要我們學會去「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是繼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之後,另一本大開眼界的視覺研究經典。本書出版於西元2000年,早在人們尚未全面踏入數位時代之前,作者就已經深刻體悟到,我們看得太多,看見太少。這本書提醒我們,越是快速消費的時代,越是需要放慢眼睛。【特別收錄】新版台灣序本書自初版已近二十年,艾爾金斯總結讀者回饋,為本書的分類與定位提出更完整的想法。【章節架構】32個主題,32種觀看方式1. 如何看郵票:郵票是個小宇宙,把廣大的藝術和政治世界壓縮進一個半英寸見方的方塊裡。2. 如何看涵洞:涵洞是隱藏的傷口;路可能看起來好好的,但涵洞卻是這片景觀遭受過的對待所留下的痕跡。3. 如何看油畫:裂紋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像是畫作完成的時間,用什麼畫的,受過什麼樣的對待。4. 如何看路面:開裂、變形、崩解、鬆散、推擠、車轍——我喜歡這些路面磨損的術語,充滿了人類災難的隱喻。5. 如何看X光片:要看懂X光片,你必須在腦子裡把人體重建成三維影像。6. 如何看線形文字B:我在這本書裡描述的一些東西,常常都藏在大型博物館的角落。7. 如何看中國及日本文字:對於習慣了西方自然主義的西方眼睛而言,要判斷哪些字是圖像,哪些不是,實在是很困難的事。8. 如何看埃及象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看起來很簡單——畢竟,它完全是圖畫構成的。然而這卻是一種複雜、困難的書寫方式。9. 如何看埃及聖甲蟲:學者們很想知道刻在聖甲蟲底部那些裝飾紋樣的意義。它們真有什麼意義嗎?10. 如何看工程圖:要看懂工程圖,你必須能在想像中啟動機器,描繪它們運作的樣子。11. 如何看畫謎:這些畫所隱藏的真正意義,從來沒有人能更進一步確定。12. 如何看曼陀羅:就榮格對於這個字的理解,曼陀羅指的是任何帶有符號的圓形圖像。13. 如何看透視圖: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看著透視圖長大的。正因為如此,沒有多少人知道透視圖的道理,這件事十分令人訝異。14. 如何看煉金術紋章:我所知道最難懂的圖像,就是煉金術士的作品。15. 如何看特效:我們身邊到處都是這些軟體的成果——而且因為太完美,我們很少注意到自己看見的東西,其實從第一個像素到最後一個像素都是不存在的。16. 如何看週期表:每間高中化學教室牆上掛著的那份元素週期表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它只是同類表格中最成功的一份。17. 如何看地圖:現代之前的地圖就完全不同了。它們不受經緯度的限制,所以在人們如何想像世界的樣子這方面可以表達出更多東西。18. 如何看肩膀:活的、會動的人體之所以如此美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會不斷轉換、變化,而且從來沒有兩具人體看起來完全相同。19. 如何看臉:因為我們太關注人們的表情了,所以臉上充滿了名字。許多皮膚皺褶都有名字,耳朵上的每一條弧線,鼻孔的每一個彎折也都有專門術語。20. 如何看指紋:如果你知道怎麼做,在手指上塗墨水(還有腳趾——它們也是有指紋的)並分析結果,其實是很簡單的事。21. 如何看草: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東西更平常地被我們踩在腳底下,或者更普遍地無視。22. 如何看嫩枝:在冬天,沒有人會多看樹一眼。23. 如何看沙子:即使只是磨圓一粒沙,也要花上幾百萬年的時間。24. 如何看蛾的翅膀:那隻飛進你燈裡,或者死在窗玻璃上,已經乾了的小棕蛾,可能根本就不是棕色的。25. 如何看暈:我看過四十六度暈,出現在二十二度暈的外圈,幾乎塞滿了半片天空。26. 如何看日落:當空中有雲,日落時什麼顏色都有可能出現,有時甚至會是明亮的蘋果綠。27. 如何看顏色:人們論述顏色問題已經超過兩千年,關於基本色的數量依然沒有達成共識。28. 如何看夜空:夜裡,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再看東西了。29. 如何看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光學現象——它的性質是光和空氣,而不是發了狂的腦子。30. 如何看晶體:當你發現它的對稱性時,晶體就不只是讓人眼花繚亂而已——它還非常有趣。31. 如何看眼睛內部:你的眼科醫生可以用昂貴的裂隙燈顯微鏡看見你眼睛內部的壯觀景象。但你也可以看見自己的眼睛內部,而且不需要任何令人望而生畏的設備。32. 如何看空無一物:什麼都沒看見,可能嗎?還是說,你總是會看見什麼?即使那只是一團模糊的東西,或者只是你眼皮的內部?
惡人的美學.浮世繪
★浮世繪專題美術館──「太田記念美術館」首度授權臺灣,珍貴館藏大公開!全彩收錄98幅浮世繪作品,完整說明背景、人物介紹,以及欣賞時的細節與重點。 ★前所未有的「惡人度」評分,增添欣賞樂趣與魅力! ★一場超越時空的江戶藝術之旅,不但能一睹著名繪師精細的筆觸與對人物姿態的深刻刻畫,更能看見淋漓盡致的愛恨情仇! 本書無比珍貴。擁有本書,你可以: ◆擁有「太田記念美術館」首度授權臺灣的浮世繪館藏98幅! ◆經過專家審訂,最豐富有趣的浮世繪知識! ◆進入比風景畫、美人畫更具張力、更絢爛的「惡人美學」世界! ◆發現另類新名詞──「惡人度」,還可自行評分! 壞壞惹人愛!反派巨星登場! 夠壞,才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不朽角色; 使壞,也要講究格調和高度,讓人既愛又恨! 從鼠小僧、石川五右衛門等大盜,到知名的奸臣, 以及在愛情中遭受挫折的男女,還有許多在神怪故事中登場的妖術師與鬼魂…… 本書收錄近百幅以惡人為主題、別具魅力的浮世繪, 除了附上壞事作盡的「惡人度」和故事解說, 並提示欣賞重點,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切入浮世繪的世界, 讓「惡」的世界更加奇幻多彩、目不暇給! 一場超越時空的浮世繪驚奇之旅! 日本浮世繪「超人氣」惡人惡女大集合! 進入浮世繪的豐富世界,發現「惡人」與眾不同的魅力! 〔關於浮世繪〕 「浮世繪」是一種在江戶時代(十七至十九世紀)達到鼎盛的藝術形式。「Ukiyo」原來寫做「憂世」,迎來相對和平的江戶時代後,「憂世」也漸漸轉化為「浮世」。「浮世」帶有「當代風潮」的涵義,換言之,「浮世繪」是「描繪當代樣貌的作品」,舉凡人物、風景、歷史或戲劇,都可做為題材。 初期的浮世繪只有單色印刷,自繪師鈴木春信於一七六五年開創了多色印刷後,才有了稱之為「錦繪」的彩色浮世繪。當時的浮世繪具有明星寫真、商業廣告、流行時尚、教育傳播等多樣化功能,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也做為書籍的插畫。 浮世繪必須靠多人分工才能製作。首先,出版商向繪師邀稿,線稿經同業公會審核通過後,由雕版師製作木版,再由刷版師分色印製。藉由許多傑出的專業職人之手,即使是數百年後的人們,依然可以透過細緻的線條與豐富的用色,看見當時的生活風貌與細節。
烏托邦工具箱
2017年德國紅點設計獎 烏托邦工具箱,是對於未來工作的一種基本創造力的激勵。中文版的問世,是因應台灣以及全球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下,對當前社會的重要貢獻論述。本書聚焦在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創造力,為我們的共同生活設計未來。這本書是為無論在哪裡工作或生活在哪個社會中的所有人準備的,為加入台灣觀點,原書其中有關歐洲內容的一小部分將替換成與台灣相關的內容,如近年執行社會設計相關的最新成果。本書想傳達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態度,不僅將歐洲案例介紹給亞洲社會,同時也把台灣的觀點立場,增列到書中產生對話關係。 這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操作說明書,書裡包含了文字論述、影像、談話、名言佳文的摘錄與「Do-it-yourself」活動紀錄等,以創造力貫穿全書,收錄了藝術、科學、經濟、教育……等領域的文章;另外,書中穿插出現的空白頁面,提供讀者實踐的空間,讀者可以發揮創意,構思、塑造未來。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全三冊):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到空無的侘寂。掌握日本美學關鍵的獨家著作。
◤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物哀──櫻花落下後》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幽玄──薄明之森》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侘寂──素朴日常》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通往原始心境,並暗示了短暫、輕微事物中的美。侘寂是人類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文學、建築、繪畫、攝影、工藝、產品設計等藝術的原點。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
在有限中感受無限侘寂(わび、さび)影響任何一個藝術領域的終極的日本美學一種簡單、自然形成的品質,可以深度地滿足與影響使用者。──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終極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學意識。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經「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進陰影,竹支茅屋的元素與結構暗示了短暫、輕微、拙劣。美,是對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當空間縮減,時間積累,在象徵虛空之所的茶室中,隨處可得的簡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級的藝術,價值概念更迭。美在於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構宇宙,當下即是永恆。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對稱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無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義美與生活、懾服西方的日本美學。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學者推薦】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際案例分析的佳作。作者不僅針對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從西方經驗到台灣與東亞在地的反思,其中更包含教育及公民行動的視角,對於跨領域藝術實踐以及關心藝術連結社群發展的所有研究者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所副教授兼所長、國家文藝獎得主 吳瑪俐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一書中的當代藝術,沒有奇蹟、沒有天才,「只有街坊自救、八方支援的故事」。不論是樹梅坑溪、土溝農村、海市蜃樓計畫,對作者董維琇而言,都是當代藝術作為社會參與、環境關懷、公民論述、公眾教育與抵拒仕紳化發展的具體化現。隨著《美學逆襲》的出版,中文世界的讀者,除了過去慣於引用的畢夏普、雷西、凱斯特與布西歐之外,終於有了以在地臺灣當代藝術實踐為基礎的世界觀點,有了屬於自身觀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論述依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龔卓軍 本書以各種角度來探討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從藝術史以及美學理論基礎到案例研究,從西方經驗到台灣與東亞區域性的對話,以及如何教育藝術的社會實踐;並且揭露出近年來這樣的藝術取向,對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的深刻影響,進而帶來公民行動的醒覺。當藝術走進社會,要求活在真實裡,它所批判與質問屬於這個時代的問題,足以喚起社群的自覺,以各種充滿創意的方式去自我表達,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這樣的藝術不只是侷限在美術館裡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也因此更加動人。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brings both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case studies into light. Tung’s book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within Western and East Asian contexts. It also adds significan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civil activism.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for practition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and researcher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of 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Mali Wu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is a book that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s not about creating miracles or works of genius; it is about the stories of “communities self-awakening and being fulfilled, as well as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outside’.” For Wei Hsiu Tung, the “Plum Tree Creek,” “Togo Village,” and “Mirage” projects, amongst others, all epitomize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n te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civil discussion or education, and resistance to urban gentrification. Beside the usual references to Bishop, Lacy, Kester and Bourriaud, Tung’s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provides Chinese language readers of studies on social practice art with a loc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worldview from within the self-reflective framework of Taiwan. Jow-Jiun Gong /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is book offer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discussion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ories to case studies whether in Western or East Asian and Taiwanese contexts.& The book also reflects on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 of social practice art and its potential for civil action. By confronting society and its reality, and by raising the critical questions of our time, art can prompt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rough creative expression. Such art practice has the power to bring-in chang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museum and within our own lives. This is what mak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rt pivotal in our time.
蟲子書
—「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全新《蟲子書》收藏版 朱贏椿再度操刀,台灣首度發行! & ‧2016年「中國最美的書」 /& 2017年德國評選為「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鏤空雷雕仿蟲蛀設計最新書封:不惜成本以「雷射雕刻」技法,模擬、重現古籍蟲蛀樣貌 ‧台灣「豎排」收藏版:有別於先前的橫書/西翻節奏,內文重新以直書/中翻編排,感受全新蟲文氣韻 朱贏椿與蟲子們的紙上邂逅—「開半畝田,種五年菜,邀百種蟲,集千形文,成一本書。」 集結蟲子們的自然創作, 蜘蛛結的絲網成文、葉菜上的咬痕、爬行過的痕跡、泥地等留下的軌跡⋯⋯ 是跳脫世俗節奏的眼光,才能凝視出的詩與畫。 全書無一人類文字! 但你可以讀見並感受著潛蠅的行書、蚯蚓的大篆、蠟蟬的工筆、天牛的點皴、瓢蟲的焦墨、 蝸牛的寫意、椿象的飛白、馬蜂的狂草⋯⋯ 透過朱贏椿細緻的觀察、蒐集與重組設計,構成一本具備書法氣韻的奇妙作品: 讀見造物的神奇,也是生命的偈語。 在純視覺的蟲文慢讀之間,照見天地之美。 ※這本蟲子寫的書,蟲子們創作過程所使用的「墨水」皆由天然素材特別調製而成,不會傷害到小生物們。最後會細心地用清水幫蟲子們洗澡,再將牠們輕放回原來所生活的環境中。※
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
藝術是一種時尚、品味,也是一種投資、交易與收藏!然而,當藝術成為被操控的工具時,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美國百年老店諾德勒畫廊,被控販賣假畫倒閉收場‧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橫掃市場,騙倒一票鑑定官‧俄羅斯億萬富豪豪奢買畫,反遭仲介商詐騙,對簿公堂藝術市場正上演著一齣權謀宮鬥的心計戲碼,資本家、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畫廊、拍賣公司、藏家……暗自角力又聯手為藝術市場帶來爆炸性的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檯面下種種暗黑交易一一曝光。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繁榮背後的黑暗面被哄抬的藝術品價格、被炒作的藝術家、不斷驚爆的偽畫醜聞、詐騙、洗錢,買家與畫廊、仲介商、拍賣公司、甚至藝術家之間的官司訴訟,各種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令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21世紀的藝術市場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偽畫醜聞,進而導致美國百年歷史悠久的諾德勒畫廊面臨訴訟倒閉。然而藝術品偽作、造假問題,卻僅是藝術市場大爆發後所產生的負面結果之一。更多的暗盤交易、藝術價格炒作、不法的洗錢、詐欺、逃稅等行為浮上檯面。中國富豪、地產大亨、石油鉅子……隻手操控藝術品價格,不到百分之一的頂級藝術品市場出現的種種現象如:避稅天堂的自由港交易、買賣不透明化、高價格操控等帶來的衝擊,卻影響了整個藝術市場的運作。本書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產生的各種過度行為和奢侈現象,具體描繪了藝術家面對金錢誘惑的貪婪心態和藝術品商品化的過程,以及藝術在全球富豪資本家的暗盤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實際案例解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繁榮喧囂的黑暗面,有如說故事般的情節,將藝術市場的種種爭議和陰謀,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
茶與美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 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 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 柳宗悅《茶與美》成書於1940年代。集結了柳宗悅對於「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於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 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當下,1940年代《茶與美》的發聲似乎振聾發聵,其中所指對於茶的誤解,對於賞器的扭曲,對於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 & 為了儘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譯者決定在譯文之外,於原文的每個章節後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 &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代的語言闡明。再來是跨時代的應用,1940年代的背景與當代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一針見血的論點,反而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譯者交叉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後是展望,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並探討能給予我們什麼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後已歷時約80年,相較於1940年代,當今科技發達,全球人口突破70億,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 藉由《茶與美》,能協助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 & 本書特色 & &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從知識分子使用的語彙「侘寂」,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澀味」,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 ◎從「西洋之眼」到「日本之眼」,日本如何藉由禪與東方藝術的特質重塑對美的話語權? ◎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千利休與傳承至今450年歷史的樂燒,所謂為何? ◎什麼是柳宗悅貫穿全書的兩點審美精髓「直觀」與「無心」?
人體藝用解剖學 手、手臂篇
~全新型態藝用解剖學書籍~ 達文西說:「繪畫不是複製眼前一切,卻對它一無所知。」 想描繪構圖合理、意涵深遠的雙手, 對人體結構一定要有所認識。 & 【本書特色】 ◎結合歷史名作:介紹數幅精準符合解剖學觀點的名畫。從解剖學觀點分析達文西、維梅爾、米開朗基羅、杜勒等人的名畫與有名的雕刻作品。 ◎3D印刷骨骼,圖面細緻清晰:不僅收錄平面圖片,也使用3D列印機輸出列印立體骨骼,並透過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製作三維人體模型。 ◎全新型態藝用解剖學書籍:融合「解剖學用書」介紹肌肉的起點、終點、功用等,與「骨骼‧肌肉畫冊」收錄許多圖片,並添加「自我練習」部分。 & 人類的手可以彈琴、翻書、抓物、掬水;可以握球、舉箸、捏線。 可以用取繃帶包紮傷口、握手;可以用手指轉動鑰匙、指人、玩影子遊戲。 手勢更象徵許多意涵,婚禮上雙手各手指的指腹兩兩相對,然後再依序將手指左右分開。 拇指彼此分開,代表自己長大成人後離開父母羽翼而遠行。 & 然而在真正作畫時,乍看之下正常的普通畫作, 細看卻會擺出許多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手勢。 本書使用3D列印機輸出列印立體骨骼, 並透過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製作三維人體模型, 融合「解剖學用書」介紹肌肉的起點、終點、功用等, 與「骨骼‧肌肉畫冊」豐富圖片等優勢, 讓作畫者能清楚得知骨骼、肌肉的連動方式,進而創造合理的構圖。 & 書中以名畫或石雕為範例,從解剖學觀點賞析作品, 臨摹大師的作品進而創作合理的構圖。 現在,讓我們試著一起描畫這美好萬能的雙手。
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
————美術館是療癒的天堂———— 『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幅畫更能撫慰人心。』 在看畫中和自己對話,為靈魂注入能量,讓所有的困頓,在美術館裡得到安慰! 策展人、藝評家 謝佩霓 專文導讀 & 『好的藝術給人力量,好的畫作帶給人精神慰藉,名畫可以治癒人心,為靈魂注入能量,帶來心靈的滋養和修復。』 & ——李沼泳 & & 所有具有治癒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畫! & 治癒,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在這個越來越難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如果有一幅畫可以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滋養和修復,那還不足以成為名畫嗎 ? & 藝術家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以繪畫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里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 &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便忍不住總想見他 。 當我們喜歡一種食物,便忍不住總想吃它 。 同理,當我們喜歡一幅畫,便會忍不住看了又看 。 & 好的繪畫作品讓我們得到靈感、快樂與力量。 被生活從背後捅一刀時,讓我們以繪畫為伴,勇敢前行吧。 感到辛苦疲憊時,不妨在名畫這張安樂椅上盡情倚靠。 & 當我們帶著各自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繪畫時,就可以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好 。 & 那些名畫療癒我的事 & ☻ 梵谷〈盛開的杏花〉————遠離煩惱,走進美麗而平靜的藍色夢境。 ☻ 安迪‧沃荷〈皮鞋畫〉————保持好奇,將能量轉化成為才能與創意。 ☻ 羅特列克〈紅磨坊〉————擁抱缺陷,將短處變成長處甚至是藝術。 ☻ 蒙德里安〈紅樹〉————保持純粹,刪除生命中不重要的人事物。 ☻ 保羅‧塞尚〈靜物〉————堅持下去,畫無數蘋果才獲肯定的畫家。 ☻ 亨利‧盧梭〈夢境〉————尋找才華,慢慢走最後一定會抵達終點。 ☻ 莫蘭迪〈靜物〉————剔除雜質,告別擁擠進行人生減肥運動。 & 「藝術作品教給了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穫了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李沼泳 & 《療癒美術館》 是寫給大眾的美術療癒書, 書中收錄70餘幅經典名畫,提供70餘種安撫情緒的方法, 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生活經歷相結合,傳達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 ‧亞歷山大‧伯努瓦 〈巴塞爾河邊的雨〉 ‧伊果‧亞歷山大維奇 ‧ 波珀夫〈上班路上〉 ‧路易‧貝魯魯本斯〈羅浮宮裡的蒙娜麗莎〉 ‧路易‧貝魯魯本斯〈畫作前的學習者〉 ‧雷內‧馬格利特〈光之帝國〉 ‧雷內‧馬格利特〈洞察力〉 ‧哈莫修依〈陽光映入斯特蘭卡德的房間〉 ‧約翰‧拉維利〈綠沙發〉 ‧帕斯卡‧布夫雷〈到祝福的新婚夫婦〉 ‧帕斯卡‧布夫雷〈照相館裡的婚禮〉 ‧彼得‧布勒哲爾〈伊卡洛斯的墜落〉 ‧亨利‧馬蒂斯伊〈卡洛斯〉 ‧梵谷〈盛開的杏花〉 ‧保羅‧克利〈南方庭院〉 ‧林布蘭特〈自畫像〉 ‧查理‧霍夫鮑爾〈麥迪遜廣場公園〉 ‧皮耶‧波納爾〈咖啡〉 ‧皮耶‧波納爾〈穿格子衣服的女人〉 ‧具本熊〈朋友的肖像〉 ‧具本熊〈裸女與靜物〉 ‧安迪‧沃荷〈皮鞋畫〉 ‧伊士曼‧強森〈布羅基家族的聖誕節〉 ‧伊士曼‧強森〈哈奇一家 〉 ‧梵谷〈麥田裡的收割者與太陽〉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沙龍〉 ‧羅特列克〈紅磨坊〉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海報〉 ‧瑪麗安‧凡‧維諾肯〈自畫像〉 ‧瑪麗安‧凡‧維諾肯〈悲傷心情〉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法國王后瑪麗 ‧ 安東妮〉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戴草帽的自畫像〉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木槿花與變態蝴蝶〉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香蕉樹 、 蜥蜴與昆蟲的變態〉 ‧申師任堂〈草蟲圖〉 ‧尚-李奧‧傑洛姆〈畢馬龍與加拉泰亞 〉 ‧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保羅‧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 ? 我們向何處去?〉 ‧古斯塔夫‧克林姆〈蘋果樹〉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邊的城堡 IV〉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 ‧李奧納多 ‧ 達文西〈蒙娜麗莎〉 ‧芙烈達‧卡蘿〈破碎的圓柱〉 ‧芙烈達‧卡蘿〈芙烈達與迪亞哥‧里維拉〉 ‧關‧約翰〈自畫像〉 ‧關‧約翰〈抱著貓的少女〉 ‧保羅‧塞尚〈靜物〉 ‧靜物〈果盤、玻璃杯與蘋果〉 ‧莫里斯‧丹尼〈向塞尚致敬〉 ‧瑪麗‧羅蘭珊〈香奈兒肖像〉 ‧瑪麗‧羅蘭珊〈女人與狗〉 ‧亨利‧盧梭〈我自己:自畫像與風景〉 ‧亨利‧盧梭〈夢境〉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迎春〉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夏日的田園詩〉 ‧克洛德‧莫內〈花園小屋〉 ‧蒙德里安〈紅樹〉 ‧蒙德里安〈蘋果樹〉 ‧蒙德里安〈黑、白構成 10 號:碼頭與海〉 ‧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 ‧莫蘭迪〈靜物〉 ‧摩西奶奶〈縫紉聚會〉 ‧摩西奶奶〈捉火雞〉
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
微觀日日摸觸的尋常器物, 試著把握心中流動的莫名感受, 把心打開,捬拾即是美的召喚。 你可曾想過,在我們一日生活中,雙手究竟接觸過了哪些東西? 棉麻、白陶、玻璃、木器、皮革或金屬……對使用者來說,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器物,卻是工藝家眼中,傳遞美的絕佳材料。在這個快速消費、大量生產的時代,人們漸漸忽略了,有一群人,堅持選擇一條手作的路,不斷探索手工製造的感動。 本書將帶領你找回發現微觀之美的能力,在日日使用的器物中與美邂逅。回歸日用工藝的本質,辨認生活中不同材質的表情,時而溫暖、時而冷冽、時而平滑、時而粗獷的造形語彙,都將豐富我們每日的美感生活! 除了工藝的微觀之美,本書還特別邀請了六位作家撰寫專文, 試著從「工藝文學」的角度,展開一段「美感探索」的旅程! &
細看藝術:揭開百大不朽傑作的祕密
用這本書,把世界各大美術館連同專業解說員一起帶回家! & ●最適合大眾閱讀的專業藝術鑑賞指南 ●解析西方藝術史上最偉大的100位藝術家與100件不朽傑作 ●每件作品聚焦6到9處局部放大,探究隱藏的技巧心思或歷史緣由 ●藝術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必備 & 本書帶領讀者拿起放大鏡仔細檢視100件西方藝術傑作的細節,有些透露了藝術家的技巧或心思,有些藏著驚人的故事,有些與歷史背景有關──還有一些可能是連熟悉這些作品的專家都不知道的。不論你是第一次見到這些作品,還是已經見過一百次,本書都能大大提高欣賞藝術的深度與樂趣。 & 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不可能只欣賞一次就理解完畢,藝術愛好者只要有機會都會想要一再回到傑作之前,重新審視思考,獲得益發深刻的感受,甚至產生不同的評價。通常看畫是從整體的角度來欣賞,但有時必須對畫的細部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 & 在《細看藝術》中,藝術史學者蘇西‧霍吉帶領讀者細看100幅世界藝術名作,揭露作品中最不容易察覺、連行家都可能忽略的細微之處,包括隱藏在畫面底下的特殊細節、符號等,以及其中代表的意義。霍吉透過細部放大圖,揭示了藝術家如何利用主體擺設、光線安排、筆觸型式等技法上的操作,以營造某些效果。此外本書也探討了作品主題,以及創作者的外部與自身因素對創作過程的影響,從藝術家置身的社會經濟背景,到創作當時面對的個人問題,這些訊息往往能在觀賞作品時提供很好的體悟。 & 本書收錄的100件傑作按照年代先後,從14世紀喬托的溼壁畫《三王來朝》開始,到21世紀寶拉‧雷戈的粉彩畫《國王之死》為止,其間的西方美術巨匠如卡拉瓦喬、波拉克、庫爾貝、莫內、蒙德里安、凡艾克等無一遺漏,針對每一幅作品進行如實而不帶成見的說明,也藉此呈現出西方繪畫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傳統。 & 全書含700張細部放大圖。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
美如真理,在隱蔽下無限延展 幽玄[ゆうげん] 影響日本當代設計者的陰翳美學 & 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認真凝視眼前名為「影」的苦難現實。──安藤忠雄 幽玄是人類得到光明後遺失的美的領域。──深澤直人 &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 & 美從捕捉當下的物哀,走入不生不滅的幽玄。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代表意象之一是秋天氤氳的薄明山林。 & 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枯山水、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恆的閒寂,靜謐、悠遠的幽玄餘情,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的神秘」。 & 物哀之後,幽玄在有限中探求無限,再開啟了日後懾服西方的侘寂美學。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無印良品的白、三宅一生的皺摺、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杉本博司的《海景》……日本建築、攝影、產品設計的原點,啟發當代設計者的美學哲思。 & 「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 「現今不論是建築與城市,人類與語言,都逐漸充斥著半透明的元素,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受它的新鮮和可能性,而這概念的擴張造就了我們每一天的努力,或許我們之後的大半思惟也都寄託在其中。」──原研哉 &
漢寶德談美
繼朱光潛後的「談美」第一人。 自朱光潛《談美》之後,能中肯針砭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美學問題,又可為一般人提出可理解與醒悟之途徑的,非漢寶德先生莫屬。這位在建築界享譽盛名的大師說他今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從事大眾美育工作,他的〈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不但轟動文壇,更道出他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如今他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結集成這部「談美」巨著,藉一篇篇生動、啟發人心的散文書寫,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學習張開雙眼…… 台灣的社會富裕、追逐時尚,然而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因為缺乏對「美」的元素的重視,在房舍建築、生活方式與品質的思考上,隨著國際間的交流頻繁與漸次啟發,呈現無法再隱藏的、缺漏的一面。而如果我們這樣的美感有問題,那什麼是正確的呢?作者漢寶德先生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功夫,為一般年輕大眾細說從頭,從日常隨處可見杯子器皿到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皆讓讀著有機會開始動腦思考到底我們週遭出了什麼問題,還是長久以來因襲的想法本身出了問題。作者對家國的憂心情懷亦流露在他貼切而誠摯的文字中。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 II - Art 當代台灣文學藝術系列2
A sequel to the 2011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 this volume introduces the masterpieces of 18 local artists from Taiwan featured in the Taipei Chinese PEN quarterly. They represent some of the best in painting, calligraphy, sculpture, ceramic, metal art, and installation art from Taiwan across a wide spectrum of styles that includes modern and classical, as well as a blending of the local with the foreign . . .向國際大眾介紹台灣當代知名的藝術家收錄18位藝術家的簡介、創作歷程、作品介紹,以及珍貴的名作圖像。除了知名畫家外,也囊括雕塑家、書法家、裝置藝術家等等。包括:王攀元、李奇茂、楊英風、孫超、劉國松、鄭善禧、朱銘、林惺嶽、李義弘、何懷碩、李轂摩、董陽孜、吳烗三、薛平南、奚淞、袁金塔、徐玫瑩、涂維政等人。
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
遇見好老師,就能擁有令人一輩子難忘的課 親近美學,也可以充滿感動 & 台北文化獎得主辛意雲 談美與藝術 廣受喜愛的辛老師以獨到見解,引領我們深入東西方美學, 品味藝術! & 長年鑽研東西方美學的他,首部談美學的最新完整作品,不僅將多年來刊登於雜誌的專欄集結,也提出他對美學的深入觀點,值得私房收藏! & 如何賞析一幅畫、品味一件器物……, 如何欣賞一整個時代? 作者擅於爬梳經典且長期深入東西方藝術美學,本書為首次結集之最新完整文集,收錄不同時期發表的作品,更提出他個人對哲學、藝術,獨到且全面的觀點! & 書中綜觀美學整體大方向,談論美、人性,探討東方五千年來中國藝術審美的時代訴求,如何「以人為本」,展現藝術家的心靈世界。另也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剖析西方社會在時代快速發展下,呈現的繪畫特點與魅力,讓讀者可一窺堂奧,開拓更廣遠的視野。 學養深厚的辛老師,從思想深入剖析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包容性、開放性,解說美學如何為心靈帶來無限的可能、最大的發展。此外,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剖析西方美學的藝術內涵,實為一門獨到的私房美學課。 & 本書特色 辛意雲深耕美學多年,以獨到觀點剖析東西方藝術,可作為美學愛好者參考。 從思想文化觀點為起始,探索美學奧祕,呈現獨特的美學觀。 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探討審美的時代訴求,與東西方繪畫的特點與魅力。 引導人們尋找東方特有的美感與生命體悟,同時也探索西方的藝術成就。 &
美學 第三卷下
本書講述美學的範圍和地位、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藝術美的概念等。 研究用感性因素創造出作品中所形成的各門藝術體系,因為只有憑這最後的形象塑造,藝術作品才成為具體的、實在的,本身獨立自足的個體。 藝術的這種新的實際存在本身固然全部都應屬於某一個整體,但是因為這個整體只有在當前感性領域裡才變成實在的,所以理想現在就要消溶在它的組成部分裡,使這些組成部分各有獨立自足的地位,也可以互相交錯、互相聯繫或互相補充。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學 第一卷
《美學演講錄》是討論美學的,它的物件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範圍就是藝術,或說就是美的藝術。本書講述了美學的範圍和地位,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藝術美的概念等。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學 第二卷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象徵型藝術、象徵作為符號、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協調、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不協調、象徵的曖昧性、神話和藝術中象徵表現方式的曖昧性;古典型藝術及形成過程里想與解體;浪漫型藝術範圍及個別人物特殊內容形式上的獨立性,投機冒險、浪漫型藝術的解體等等論說。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學 第三卷上
這一卷研究用感性因素創造出作品中所形成的各門藝術體系,因為只有憑這最後的形象塑造,藝術作品才成為具體的,實在的,本身獨立自足的個體。分別是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浪漫型藝術表現。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育書簡(德文全譯本):席勒論美與人性
西洋思想史重要著作,現代美學批判的第一本著作 27封書簡,展現思辨之美 《美育書簡》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本以審美教育(美育)為標題,並系統性介紹美育概念的專書,因而成為美育學者的重要思想依據。 《美育書簡》是席勒於一七九三年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時,寫了一系列的信給丹麥親王克利斯坦(Friedrich Christian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即霍斯坦-奧古斯騰堡公爵),討論有關美學教育的問題,書簡流傳於哥本哈根宮廷之中。一七九四年這些審美教育書信的原稿因火災被焚,幸好有一些傳鈔本存留。席勒基於這些書信的重要性,重新改寫並發表在《時序女神》雜誌(Horen,席勒在一七九五~九七年間主編的藝文雜誌)上。後來又將這發表過的二十七封信編輯成為《美育書簡》。 全書重點在於建構席勒個人對於美學及審美教育(即美育)的理論。他認為美學不僅研究美的本質及藝術創造的結構,也不只分析人之美感的發生來源,更是一門能夠真正開啟人之本性的科學。對席勒來說,美是最理想人格性的表徵;真正的美,有助於提升和完善人性。 席勒因為置身啟蒙運動之中,因而《美育書簡》主要在反省西方啟蒙運動時代工業革命造成人性疏離,而他認為美育就是解決人性根本問題的良藥。席勒所講的「美」,不只是以各種藝術為內容,美育更具有全人教育、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想。 書簡共計二十七封信,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 文化批判 第一封信:其美學研究出發點及構想將以康德式的原則為基礎。 第二封信:批評當時的時代是腐壞的:在哲學、科學、政治各方面,沒有天才那般的創造力,只有逢迎需求而發展。 第三至四封信:說明人的本性中儘管有感性、知性的對立(不是野人就是蠻人),但也有同時使這兩種對立共同產生運作的可能,而這種能力能產生第三種別於感性與知性的性格(於後續書信中可發現即指美的性格)。 第五至第六封信:批判當代人不是只有感性運作就是只有知性運作,因而產生的時代樣貌與國家體系都不是自由的(只受知性或感性的支配)。此外強調個人與整體人類之間的關係是個人能夠往提升整體的完滿為目標,而在整體完滿的情況下也不會產生有缺陷的個人。 第七到至第十封信:因而個人首要任務是不再讓內在的人性呈現分裂,其次是以衝動動力代替感性支配或理性支配的狀況。 & 第二部分 通過「先驗之路」之論證 第十一封信:在人身上可以識別出人格(Person)與狀態(Zustand)這兩種事物。人格對照自由(Freiheit),是無限的與不變動的;狀態對照時間(Zeit),是有限的與變化的。只有這兩者統合才能實現人性。 第十二、十三封信:實現人性的動力來自於形式衝動(Formtrieb)和質料衝動(Stofftrieb,在信中也用感性衝動(der sinnliche Trieb),質料衝動是人感性的動力,形式衝動是人理性的動力,前者使外在事物與我們的內在結合,後者使我們的內在實現於世界中,但這兩者不可互相干涉,應恪守各自範圍。 第十四封信:形式衝動與質料衝動雖不可互相干涉,但彼此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係,只有在這相互關係上才成就一個完美的人性概念,但在經驗中,形式衝動與質料衝動是兩個個別事物,只有通過一個中介:遊戲衝動(Spieltrieb)使這兩者共同作用。 第十五封信:形式衝動對照的概念是形象(Gestalt),質料衝動對照的概念是生命(Leben),遊戲衝動則是: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 Gestalt)。這種活生生形象便是人用來稱呼一切美(Schönheit)的事物的名稱。 & 第三部分 在經驗上呈顯的美之作用 第十六至十八封信:但由於感性的壓迫或知性的壓迫,造成狀態的緊張(angespannt)與鬆弛(abgespannt),而對應著狀態的緊張和鬆弛,美也可被區分為融和性的與振奮性的這兩種特質。人在經驗中往往是處於這兩種美的特質的張力中,但在觀念上,理想的美應是這兩種特質的平衡。 第十九至二十封信:在人的身上可以區分出狀態的規定性(Bestimmung)和可規定性(Bestimmbarkeit)。狀態在未受感性作用前仍是無限、處於可規定性的狀態,但一接受感性作用,就會被限制在對象的實在性上。唯有在自由心境(freie Stimmung)中,理想的美才能在感性與理性同時運作時產生,才能夠既拋卻物質與道德的強制而達到審美狀態。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封信:美的作用便是要將人從感性或理性的強制狀態中帶到審美的狀態。真正的藝術作品就能發揮這樣的作用,不局限於感性的美、強調感官的刺激,也不局限於概念的限制、道德教育的規範。 第二十三封信:因此人首先雖然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但人也有人格、主動的可規定性,亦即有成為理性的人的力量,而這中介便是要先使人遊戲、自由,先成為一審美的人。而這一過程是文明的任務。 第二十四封信:完整的人性便是從感性的狀態到達審美的狀態,再過渡到道德的狀態。 在最後的幾封信件中,席勒便嘗試說明狀態分殊的型態(感性與知性、規定性和可規定性),這些分殊的對立之統合關鍵便是審美教育,這樣的一種審美教育是指自由的創作、自由的展現,既對抗著感性的箝制與理性的束縛,但又使感性與理性能夠統合運作,如遊戲般的去行動,在規定中創造可能性並且朝實現目標而去。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
櫻花的美,在於它必然消逝 物哀[ものあわれ] 大和民族千年來的美學追求 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村上春樹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藝術性,也代表了人類對於極限的自覺。──丹下健三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學表達──物哀。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 古典的物哀追憶歲時,風花雪月,心嚮往之。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將物哀定義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風物的姿態變換,讓無法言說的可以呈現。 物哀情感的經典對象是落櫻。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義。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演進,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日本文學、詩歌、繪畫的精神核心,影響日本當代創作者的美學哲思。 「電影不是滿滿十分地展現戲劇性,而是只展現七八分,讓沒有呈現的部份成為物哀。」──小津安二郎 「日本的建築與自然處於對照位置,日本建築的開放性,必須對物哀世界的界限有強烈自覺,否則我們無法繼承傳統並發展。」──丹下健三 「身為日本人必須與自然災害共存,為什麼許多人仍然理所當然地生活著,沒有因為恐懼而瘋狂?我們在春天迎接櫻花、夏天看螢火蟲、秋天賞紅葉,即使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極的世界觀中,積極找出了美學。」──村上春樹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牛曉光中國結作品集
中國結指的是繩結。繩結最初是我們祖先編制的一種工具,用來穿系捆綁。它也是一種古老的記錄的手段,即漢字的前身。因“繩”音與“神”相通,形與龍相似,所以繩結被視為神器。隨後繩結逐漸演變成一種裝飾物,被人們賦予了美的內涵。中國結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手工藝品,故被命名為“中國結”。中國結的編法繁多,用材廣泛。除了各式線繩,還可以用紙條、布條,甚至粽葉等各種材質。中國結編法變化無窮,一根看似簡單的繩子,經過或簡或繁的編結,便可化身為各種各樣的物品。每一個基本結都是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結而成,通過始終不斷、順理成章的穿梭、纏繞,編織成沒有正反、左右對稱、首尾相接、無始無終的結飾。因此中國結具有緊密的結體,用它來綁東西不容易鬆散, 實用功能很強。中國結大體可分為基本結,變化結和組合結三大類。它的編結技術除需熟練各種基礎結的編結技巧外,還要瞭解各種結的特點,才能進行變化與組合,甚至是創新出新的結種。因為它獨有的東方神韻和神奇多樣的變化,中國結征服了越來越多的人。如今它和中國的書畫、雕刻、陶瓷一樣,很容易被外國人士辨認出來。中國結樸實無華,莊重典雅。人們又根據其形,意對其進行命名。吉祥結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盤長結代表回環綿延,長命百歲。雙錢結意指好事成雙,財源茂盛。每種結都蘊含著真切的祝福和美好的祈願。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涵義豐富,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作為寶貴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希望中國結可以發揚光大,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份溫馨與祝福,同時也為編結者帶來一種喜悅與滿足。
故宮院長說皇宮
從皇宮講述歷史,從歷史體悟文明 十五個文明、十五段興衰的「唯一現場」 斑駁磚瓦見證過的風華歲月,或許只有長年沉浸在歷史中的人能說得清。 隨著故宮院長的腳步,走進一座座皇宮,追溯皇宮的歷史,追尋曾經生活在皇宮裡的人、發生在皇宮裡的事。 法國的羅浮宮、凡爾賽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艾菲爾鐵塔,英國的溫莎堡、白金漢宮……為何皇宮建築能夠引得各國旅遊觀覽者趨之若鶩?因歷史?因帝王?還是單純為建築的宏偉? 每一處皇宮作為歷史的遺存,由於它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無法複製性、無法移動性,而成為歷史的「唯一現場」。彷彿一磚一瓦都具有濃縮日月的魔力,踏入其中,身臨其境,走進歷史。 這種以自我體驗獲得的感觸,是任何訊息吸收管道都無法比擬的,正因如此,它們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無窮的魅力。 本書特色 皇宮──集國家文化的巔峰、極致於一身, 是時光也不忍鑿傷的輝煌,彷彿國家未曾衰敗, 每位國王夢想的千秋萬代,在這塊遺世而獨立的土地上成真了。 十五個國家,十五座百年皇宮, 凝結成最鮮明、立體的時代寫真,繼續向世人講述它們最燦爛的年代。 而當它們,遇到故宮院長李文儒, 透過他那雙看盡中華文化風華的眼睛、聽遍古老故事的耳朵,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篇章? 近百張彩色照片,描繪出充滿異域風情的皇宮、皇族、人民,與至今依舊流淌不止的文化。
誰怕當代藝術!
看不懂當代藝術不表示你蠢;同樣的,看不懂的當代藝術你也不能說它蠢。 漫遊藝術世界的A-Z 從此之後,你會知道自己看見了什麼 在我眼前的是什麼? 為什麼它是藝術? 它有什麼意義? 當代藝術常讓人感到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能輕鬆暢談電影、下一輪總統大選,或者最新科技……為什麼一提到當代藝術,就滿臉尷尬?本書將一般人怯於出口的問題,以26個英文字母分類,從當代藝術是什麼,到藝術的大千世界如何運作,每章都用一篇文章來說明一個問題並提供簡介,再以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活動或一個藝術議題當作切入點,深入討論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專題。它提供了一個從A到Z、類似字母索引地圖的架構,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帶著大家按圖索驥,用全新的思考角度來了解當代藝術。 《誰怕當代藝術!》是所有當代藝術須知的大集合,能讓你在談論當代藝術時自信滿滿,或者在看展覽時,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喜歡眼前的作品。翻開本書,了解當代藝術的A到Z,下回若再看到未來大作,你就不會霧煞煞了……
藝用3D人體╳表情解剖書(兩冊套書)
★美國醫學權威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認證「視覺化最精準」3D擴增實境製作團隊巨著★ 《藝用3D人體解剖書:認識人體結構與造型》 ★適用於全美術領域:從古典寫實的繪畫、雕塑藝術,到新興應用藝術的2D/3DCG、動漫、公仔模型、沙雕、冰雕、雪雕……專業、跨界一體適用 ★美國亞馬遜上市不久即搶購一空,日文版長據亞馬遜當代藝術榜冠軍 視覺的知識,當以視覺呈現。 用極少的文字、最切要的圖示, 教你完整掌握人體造型之道,將時間留給真正的創作構思。 為了精準捕捉並傳達人體的形與神,我們需要透徹掌握人體解剖學。然而,解剖學有多重要,學習過程就有多枯燥。由於涉及醫學專業,學習時必須吸收大量解剖學知識,並投入無限時間心力去觀察、比對、揣摩,一點一滴累積…… 本書的兩位作者在成為享譽國際的雕塑家之前,長年埋首於古典寫實雕塑藝術,並面臨每個學習者的共同困境:傳統解剖書固然內容豐富,資料卻缺乏組織,文字陳述凌亂破碎而冗長,圖片範例陳舊不精準,立體塑形的資料更少之又少。學習之路漫長而乏味,成為轉化創作時的沉重負擔。 於是,作者開始養成以圖像作筆記的習慣,這不但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在轉換各種不同媒材的創作上也更迅速靈活。他們現今除了是獲獎無數的雕塑大師,更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合作,建構醫療用3D解剖學擴增實境系統,為藝用解剖的應用,發展出新方向。 ●超過1,000幀全彩繪圖、250張照片圖示,以圖代文 解剖學是精準造型的起點,除了有利於古典藝術中的繪畫、雕塑構形,也廣泛應用於現代新興創作領域,如2D/3DCG、動畫、公仔模型,甚至於沙雕、冰雕藝術等等。然而,這些創作方式的建構途徑卻截然不同。 本書除了彙整各領域通用的重要造型概念,也針對雕塑、3DCG等領域繪製大量不同角度/動作的立體示範。全書並以21世紀的新語言「視覺資訊圖表」技術做視覺化設計,令艱澀又複雜的解剖學與藝術造型知識變得明確、易懂、好學。 ●視覺化設計 × 彩色標記,以簡馭繁 ──視覺化美學概念:做造型時,要掌握男性與女性的骨骼結構的哪些關鍵細節?為何「對稱」是沉默的殺手、「S造型」是生動的關鍵?男女老幼的實際頭身比及理想頭身比各為何?如何美化身材比例又不流於失真?女性乳房在不同的姿勢下應呈現什麼形態才不會像隆乳?過去傳統解剖書一言難盡之處,本書只以簡單圖解,就令人牢記在心。 ──視覺化解剖學:一般解剖繪圖為求色彩逼真,導致肌肉與肌肉之間、骨骼與骨骼之間的分界單調又難以分辨。另一個問題是只重構造解說,不重真實表現,結果往往欠缺美感,顯得生硬不自然。本書直接在人體照片上描繪解剖細節,不同肌肉群並以不同顏色標記,即使構造複雜,也能以單一圖像清楚呈現。此外,本書也附上清晰而豐富的範例,讓你理解肌肉骨骼在不同角度、動作下,有哪些截然不同的細微變化。 ──視覺化3D應用:平面與立體造型的技法各不相同,書中大量示範各部位的塊體、矩狀與網格架構,供各種跨領域讀者比對,更特別針對立體構形的創作者提供可貴的實作祕訣。 對解剖學了解越深,創作表現就越好。讓解剖學成為你創意的墊腳石,就從這本新世代藝用解剖書開始! 《藝用3D表情解剖書:透視五官表情的結構與造型》 ★表情解剖書之最,皮克斯、迪士尼、EA等等世界頂尖動畫師推薦必收 ★逾1,000幅3D擬真圖示與照片,為2D/3D視覺藝術、戲劇表演、特效化妝及醫學領域的最佳參考 精通表情,人才有戲 融合先進科技與表情分析研究,集醫學、科學與藝術於一體, 教你掌握數百年來最難解的五官表情之祕。 人類是唯一能精準傳達表情的動物,僅憑四十多塊臉部肌肉,便組合出一萬多種表情,這些表情之中有三千多種更具備了情感意義的表達。臉部只有眼、耳、鼻、口,卻蘊含龐大的情感訊息,要捕捉這些表情形態與神韻並轉為創作並不容易,加上臉部表情解剖書不僅稀少且陳舊,學習臉部表情的構造與變化,往往成為許多創作者難以克服的瓶頸。 在前作《藝用3D人體解剖書》為解剖書開拓出以圖代文的新標竿之後,作者烏迪斯以更先進的科技與技術,結合心理學研究,重新梳理臉部解剖與表情的關係,改革過去解剖書冗長模糊且缺乏教學組織的缺陷,教我們重新認識五官表情及其皮下肌肉的連動關係。 ●以肌肉動作為基準,客觀剖析情感表現 由於人類的表情多達上萬種,光靠觀察與感覺,能掌握的表情十分有限,因此,如何精準區分並定義表情便格外重要。本書採用了現今廣受動畫界、臉部辨識科技等等眾多領域所應用的「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來解說臉部構造與表情動作的關係。 這套系統主要根據臉部肌肉的變化,將各個局部動作拆解成一套「動作單元」編碼,並以此代號組合出各種不同表情。如此以肌肉動作作為客觀基準來定義不同表情,不僅可適用於所有的表情,更能去除模糊、見仁見智的文字描述,減少溝通阻礙,無論在學習與應用上,都能更有組織、更有系統。 ●借助先進醫學儀器,透視臉部動態變化 身體動作靠骨骼肌連接骨骼與關節來帶動,臉部動作卻截然不同,表皮下的肌肉特別纖薄,層層交疊從骨骼向外連到臉部皮膚內層,才能做出眨眼、舉眉、噘嘴等等細微動作。而肌肉與肌肉之間,更有無數的支撐韌帶、脂肪體與結締組織,同樣扮演著影響表情變化的重要角色。 書中先從骨骼、肌肉、脂肪等等構造的分布開始分層解剖,並借助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醫療儀器,探查這些構造在不同角度之下的靜態與動態真實變化和差異。 ●擬真3D建模技術,多角度、多層次呈現精微構造 人體是立體多層次的結構,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形態,以平面呈現臉部解剖,往往難以勾勒描繪全貌。過去的解剖書礙於技術的限制,僅能以大量文字彌補,既冗長,也無法精確描述。 本書作者烏迪斯藉由他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合作開發3D解剖教學系統的所學所得,將各種角度與層次的臉部構造與動作變化,以擬真3D的面貌與真人照片相互比對,使學習資訊更為直接深入,也更全面而完整。 臉部表情是人類非語言溝通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越是精密進階的角色創作,越有必要透徹了解臉部解剖。本書延續前作《藝用3D人體解剖書》,同樣以極少的文字、超過一千幅精湛3D圖示與照片,剖析人體最為神祕的臉部表情。內容含括了所有頭部造型、形態、臉部形貌、性別差異、年齡、種族、特徵,以及頭頸部結構。無論是古典藝術的繪畫、雕塑領域,新興的2D/3DCG、動漫、公仔模型,動態的表演戲劇、特效化妝,甚至是心理學、醫學領域,本書都提供了簡明扼要且極具啟發的參考依據。 專業審訂 【醫學專業審訂】保羅斯‧凱里(Pauls Keire)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博士,專業餘暇也常從事藝術創作。他除了有深厚的人體解剖學專業,也鑽研組織工程學、心血管內科、骨科醫學、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癌症治療等領域。 【翻譯審訂】黃啟峻 奇美藝術獎雕塑類第23、28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