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
海派書畫的破億傳奇廿世紀劃時代藝術家徐悲鴻盛讚,任伯年是:「仇十洲之後,三百年來中國畫家第一人!」是什麼樣的時代,可以讓街頭賣畫的孩子,成為炙手可熱的畫家?成為海上畫派的靈魂人物?歷經十年的醞釀與書寫,作者以畫家任伯年一生的發展歷程為架構,致力於探討一個傳統中國畫家位處外來文化衝擊、新舊變革的歷史性時刻,如何在「舊」與「新」中掙扎、突破與創新。書中不僅對任伯年的作品及其一生有著深入的賞鑑與描寫,對於十九世紀上海視覺文明亦有精闢的分析。對於想了解近現代藝術史發展的讀者們而言,不啻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重要書籍。本書不只引領讀者去閱讀任伯年的故事,更希望傳達的是關於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些事,如何影響並且改變了畫家的一生。十里洋場,如煙墜海,透過作者的誠摯之筆,百年前的上海彷若時光縮影,躍然紙上,我們不僅共同經歷了畫家的藝術生命悲喜,同時也見證了那個風華時代的歷史繁華。本書特色海派書畫收藏的經典指引 重回十九世紀的中國藝壇現場!1.全書圖文並茂,內容翔實、考據嚴謹,是一本了解近現代藝術史發展的重要參考書籍:書中對任伯年作品有著深入的賞鑑,對於十九世紀上海視覺文明亦有精闢的分析。2.豐富詳盡的畫家歷年人物畫目錄索引及鈐印收錄,是研究任伯年繪畫的重要參考資料。3.收藏海派繪畫必讀的經典指引:欲了解海派繪畫就必須了解任伯年,這是一本了解海派繪畫及其代表人物必備的知識專書。
書法創作學:兼論于右任
本書作者是國人第一位使用創作學此學術專用術語者。因此書法創作學是一本創新的書法創作論著,是在傳統書論與康有為《廣藝舟雙緝》之外,重新架構的一套書法創作理論。為書法讀者、書法學習者及書友提升認知、欣賞與創作境界的一本必讀好書。時代正在改變,誰也擋不住這種文化的發展趨勢,書法要如何改變?改變的創作核心與本質何在?它不是一種創作衝動,而是創作者在一個完整的理論下,引導向一個自覺的理想目標前進。本書所提供完整的創作思維基礎,不僅增加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視野,更為開啟一個新書法創作道路的參考。
廖文潭山水畫集
廖文潭精筆山水作品創作觀心靈之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淨土當你單獨沉靜的往內心看時便能進入內在的淨土神遊其境……我命名為──避世山!你呢?在避世山裡有山水絕境是我居住的地方在那裡你會找到我也會找到你的桃花源避世山人 廖文潭廖文潭精筆山水作品創作元素以台灣山林為素材(山林生態結構長期觀察)以心靈造境為構圖(日常生活內在感懷的統合)以傳統筆墨為表現(歷代繪畫用筆用墨的技巧)以純粹東方為追求(以東方繪畫傳統格式紙、墨、毛筆)廖文潭精筆山水作品賞畫提示純粹性的創作((如喝黑咖啡不加奶精、糖,慢慢品味純咖啡),細細玩味……畫作創作於過去與未來之間每一筆皆是當下,每一劃皆是畫家生命的片刻存在的一個點。當你欣賞畫作時,將是你我生命的接觸點,在裡面你會找到自己,注意覺察內在感受,那是你找到自己,而非畫作給予,它只是一面鏡子。
國寶X檔案:書法‧碑刻
從王羲之到懷素、米芾、蘇東坡……讓一代又一代後人為之傾倒的書法之美書法是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淡淡的墨香、龍飛鳳舞的方塊字,曾令無數人為之痴迷。無論是王羲之行筆自如的散文、蘇軾情真意切的慰友人信、趙孟頫隨意灑脫的親友手劄、顏真卿悲憤感人的祭文……,都讓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為之傾倒。本書介紹了中國歷代書法大家的代表作品,包括少見的王獻之草書《鴨頭丸帖》、懷素親筆墨跡《苦筍帖》、米芾大字書法《多景樓詩冊》、文天祥難得傳世之作《木雞集序》,以及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大型圖典《淳化閣帖》,還有鐫刻唐玄宗和唐肅宗四種書體的《石臺孝經碑》,以及蔡邕以漢隸書寫的《熹平石經‧周易》等。 歷經千年歲月,多少歷史的遺跡早已湮滅,但這些國寶卻得以流傳至今──每一件國寶背後,都有著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看著這些曲折折動人的故事,讓人自然感受到書法藝術歷久不衰的不凡魅力和珍貴價值。
中國書法篆刻簡史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系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本書分書法和篆刻兩章,分別闡述了甲骨文、金文、篆書、分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的起源、發展和演變,其中對每一種書體的筆劃、結體、章法及代表書家的風格都有較為明晰的敘述;還介紹了先秦、秦漢、隋唐、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篆刻藝術的源流演變、代表人物及其風格特徵。
中國古代繪畫簡史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系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本書從中國原始人的原始藝術講到歷朝繪畫的各個體系——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繪畫的風格特色,描述了中國歷史上幾十位著名畫家各自的藝術特色、師承關係、對後世的影響、在古代繪畫史上的地位,還講到了他們的身世、為人品德及時人、後人對他們的褒揚。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附DVD)
一幅顛沛流離的傳奇名畫「清明上河圖」,在科技的魔法棒下,重新「活」了過來。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供職於翰林圖畫院的畫家張擇端完成長528公分、寬24.8公分的長卷「清明上河圖」,這幅經典名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然而,「 清明上河圖」並非一直安穩的嬌寵於宮廷內府,九百年間四出、五進宮中,寫下一紙波瀾壯闊的流傳史。1952年冬天,在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清理溥儀攜出的大批文物時,在一堆紙堆中,赫然驚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在眼前!當時,任職東北文化部的楊仁愷前往逐卷鑑定時,發現畫得很工細的明朝蘇州「 清明上河圖」片子被選出來,真正的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卻被丟在一旁。因為有楊仁愷的慧眼,才讓「 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得以保存,並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2003年上海博物館舉辦「 七十二件國寶展」,展出這幅經典名作,觀眾絡繹於途,看隊等候入場的人綿延一公里,掀起一陣國寶熱。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由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合作夥伴製作完成145.5公分地幕「奧運捲軸」,開啟了中國繪畫的古典形象,與當代數位科技結合的嶄新篇章。此後,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水晶石再次接受視覺數位化展示的挑戰,就在中國國家館的方案提出「清明上河圖」時,水晶石團隊的第一直覺反應就是:讓它動起來!用數位科技活化整幅「清明上河圖」。《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一書,簡單扼要的將張擇端的名畫與水晶石的創作做了清楚的比較分析;並將普羅大眾對於「清明上河圖」的十大疑問,做了清楚的解說;更將「清明上河圖」整幅畫分段作賞析;最後更將水晶石這一團隊如何將名畫變身成動畫的製作過程大公開。想知道《清明上河圖》為何這麼重要?《清明上河圖》的畫名是什麼意思?《清明上河圖》有多少版本?《清明上河圖》畫中的場景在哪裡?《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清明上河圖》採用的是什麼畫法?《清明上河圖》曾經引起冤獄故事?《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在明代已毀?《清明上河圖》是怎麼動起來的?這些答案都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一書。
國小書法課本(第七冊)
這份教材,在書技指導方面,我們儘可能的符合課程標準之規定,而依據學習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將範字做適當的編排,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對書法的筆法特徵及結合組合有全盤的認識與習寫。此外,還介紹書體源流、書家故事、書法理論、書法欣賞、書法常識及文房四寶等。
鋼筆楷、行、草書範本
本書系特將握筆姿勢和書寫方法作整理和示範,只要你參考依循本書所指導的原則和範例,每天花上10分鐘,專心有恒地練習,你也能寫出一手漂亮、流暢的字來。
翰墨‧禪心‧呂佛庭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呂佛庭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呂佛庭(1911-2005)生長在動盪的年代,也和時代洪流中的離人一樣,在完全不能預知的環境中被推向未來,其近一個世紀的藝海人生,也同時披載了苦難中國百年藝史春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從青年時期,芒鞋竹杖,徒步萬里,隨緣放逸,寫生遍及大江南北;戰爭時期,組織抗敵宣傳、捐輸錢財、賑濟災民;三十八歲逃離家鄉,隻身渡海來台,到九十五歲走完人生,在台灣將近一甲子的歲月,他傾力於美術教育與文化推展,更是筆不停歇,屢有巨作讓人驚豔,詩文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等大師齊名,為近代中國文人畫的代表。本書為呂佛庭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使命‧關懷‧莊索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莊索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莊索(1914-1997)的一生是愛國精神與藝術理想的結合。出生於日治時代的他,在台小學畢業後,少年時即隨父親返回祖籍泉州就讀中學,再於廈門美專完成美術專業教育;隨後抗日戰爭爆發,莊索投入前線,這一段對國家和個人而言均波折重重的時期,後來成為他創作的主要源頭之一。戰爭結束返台後的莊索,儘管任職於漁會,這期間的繪圖作品仍不時閃現珠玉之光;但他真正重拾畫筆仍是在1970年代以後,而這次,這股創作火苗熊熊燃燒了十多年之久。莊索一生對抗戰的奮鬥熱情、對農漁民的人文關懷、對國畫和裸體畫的用心鑽研,都透過其樸實耿勁的畫筆,一點一滴灌注在其油畫和水彩作品上,為台灣美術史上寫下了動人一頁。本書為莊索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簡練‧玄邈‧林克恭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提供台灣前輩美術家林克恭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林克恭(1901-1992)是20世紀前葉,唯一遠赴英倫及歐陸學院習藝的台灣畫家。由於優渥的家世背景及特殊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從小即獲得東西文化、藝術的薰陶。1930年自歐洲返鄉之後,因為戰亂,他曾徙居於鼓浪嶼、香港、澳洲及台灣之間,直至退休移居美國。在台灣期間,他長期投入美育工作,栽培出無數的年輕藝術創作者。林克恭早期受歐洲學院畫派影響,畫風清澈而簡練。之後則挪借現代主義語彙,擺脫模擬自然,轉而追求音律感、裝飾性與抽象概念。林克恭的繪畫,在形式語彙、美感經驗及思想內涵上,貫徹從美學到形式的連結。他不但融合了東西文化的美感經驗和表現形式,並且將個人主體的生命意識注入作品當中。本書為林克恭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林克恭的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婉麗‧典雅‧金勤伯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金勤伯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金勤伯(1910-1998),被譽為台灣書畫界「院畫花鳥工筆風格第一人」。其家學淵博,為有名的藝術收藏世家。年少時即追隨大伯父勤習翎毛、花卉、山水等,雖然學的是生物研究,但醉心繪畫,後半生奉獻於美術教育。其畫風細膩婉麗,典雅傳神,對台灣工筆花鳥畫壇影響至深。本書為金勤伯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墨焦‧筆豪‧張光賓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張光賓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台灣藝壇當中,以張光賓高齡九十七歲,猶能自在地筆墨揮灑,且老而碩健者,加以其書畫史家的身分,至今年資歷能相若、兼有如此成就者,可能難以舉出第二位了。張光賓出生於四川,初中畢業後在家鄉小學教書,至二十多歲進入重慶的國立藝專,隨傅抱石、李可染等老師習畫,書畫訓練方正式起步。一九四八年後,張光賓來台,在海軍中任文書職,後以國防部諮議官身分退役,再以五十五歲之齡進入故宮書畫處,近二十年的書畫創作與研究生涯,就此展開。張光賓寫書法,各體均擅,作畫則以其點皴法的無窮層次,獨樹一格。同時,他對於元代書畫史及其周邊的研究,通達成就,也是眾多中國書畫史學者、先進與後學,所共同景仰的人物。本書為張光賓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靜謐‧清澄‧蕭如松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蕭如松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談到台灣的水彩畫,很難不提到蟄伏於竹東鄉下的水彩畫家──蕭如松(1922-1992)。中學教員的他,一輩子在藝術創作上默默耕耘,矢志將生命也變成藝術的一部分。他忍受生活上的孤寂與清苦,自勵苦學。終其一生,探索藝術生命的永恆之美。透過省展、台陽展、青雲展、教職員美展等五十多年長時間的參與,榮獲國內各類獎項,以及水彩畫金爵獎、吳三連等文藝獎的殊榮與肯定。蕭如松,人如其畫,畫如其人。他將美感溶入於自己的畫筆上,結合了造形、色彩與律動,創作出寧靜恆久的水彩畫作,傳達出人性靈魂深層的靜謐與清澄,是一位將視覺與心靈統合在一起的優秀藝術家。本書為蕭如松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豐美‧彩繪‧潘麗水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潘麗水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彩繪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是一種美學,也是一門科學。建築彩繪在中國傳統技藝中佔有不容輕忽的地位,它代表著中國傳統建築學與工藝家結合的藝術特色。潘春源家族一系,二傳潘麗水,三傳潘岳雄,前後將近百年時間,成為台灣傳統畫師中,極具代表性的個案。潘麗水(1914-1995)的作品在台灣廟畫中保有數量最多且完整。他1914年生於台南市,父親潘春源(1891-1972)是無師自通的民間傳統畫師。自幼受父親的影響,潘麗水酷愛繪事,十七歲時即以〈畫具〉一作入選第五屆「台展」。當時彩繪畫師生活清苦,父親曾要他經商,但他堅持以繪畫為業,二十一歲出師,因為天賦與努力闖出名號。日治末期封廟,潘麗水委身戲院畫廣告為生,光復後繼續彩繪創作到年老退休,由於生性好靜,不喜長途跋涉,他的作品多集中於台南、高雄。潘麗水致力保存傳統筆墨對形體掌控的特色,作品取材於歷史典故,參考古書古畫,加上自己的創意,畫出宗教人物的威儀、莊嚴及神格化的精神。1993年終獲教育部頒發「民間彩繪類」薪傳獎,肯定其畫藝及貢獻。本書為潘麗水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渾厚‧燦爛‧朱德群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朱德群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朱德群(1920 ~ )1920年生於江蘇省徐州,1935年考入杭州藝專,就讀期間曾與趙無極、吳冠中等當今知名藝術大師同窗。1949年來台,初任教台北工專,後轉任台灣師範學院,即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而後於1955年遠赴巴黎求藝,從此長期定居於法國。1997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藝術成就受到高度推崇。朱德群的油畫和水墨畫裡,同時具有豪氣干雲和淡淡幽情兩種詩意,我們可以從他那栩栩如生的筆路中「默讀」到如雲、如浪潮、如開天闢地的混亂中的宇宙旋律。他的繪畫是一種自然的流露,顫動的、熱烈的,從那股透過光線放射出來蓬勃生命的魅力裡,喚起那些對「象外」之意義。在廣大幅面之上調配著優美的主題與生命原始的元素,混合著他個人動盪的激情,正是藝術家對自己靈魂的探索,追述著他的每個生命片段。從朱德群的創作生涯中,可以領略他對藝術專注的奉獻,所散發出的旺盛生命力,同時更能欣賞抽象世界中,無限的可能與視覺想像空靈之美的心血結晶。本書為朱德群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鄉情.美學.藍蔭鼎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藍蔭鼎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藍蔭鼎(1903-1979)出生於宜蘭羅東鄉下,一生際遇特殊。十八歲即擔任公學校美術教員,二十二歲時拜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為師,隨石川習畫四年,受其影響深遠。藍蔭鼎雖在台灣畫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走著一條與眾不同的繪畫道路,被藝術學者形容為「在石川的獨木橋上──成功者的孤影」。藍蔭鼎大器早成。先後兩次赴日本進修,作品多次入選日本帝展及在國際畫壇上獲獎。其水彩畫已脫出西方水彩渲染的侷限,具有一種綿密的敘述性,同時含有獨特蒼潤、渾厚靈虛的氣質。他一生以執著不變的畫風來詠嘆台灣山川風土之美,追求真善美聖,作畫題材多取自台灣鄉間、陽光充沛的自然原野,畫幅中洋溢著他親身對台灣鄉土的關愛,堪稱是將「台灣之美」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美術家。本書為藍蔭鼎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純粹‧精深‧陳德旺
家庭美術館叢書,記錄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丰采與成就台灣前輩美術家陳德旺之歷程追溯與作品解析陳德旺(1910-1984)畢生以苦行僧般意志,投身純正的造型研究,深入理解造型、色彩與畫布平面所拓展的廣大空間,而作個人深度表現。他的繪畫以造型性、象徵性手法來取代描寫,揭露內心不可預知的神祕魅惑。其作品充滿渾然氣魄與細膩情思,廣泛運用多重透視,使畫面產生複雜、奇妙的效果,顯露出磅礡、幽微、沖淡、寧靜的詩心,在深植古典的基礎上,開出璀璨的現代繪畫之花。本書為陳德旺的生平與成就介紹,以六章追溯其藝術發展、作品特點與藝術成就,為藝術家在近代台灣美術史上的足跡,留下紀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介紹:《簡練.玄邈.林克恭》《墨焦.筆豪.張光賓》《婉麗.典雅.金勤伯》《靜謐.清澄.蕭如松》《豐美.彩繪.潘麗水》《渾厚.燦爛.朱德群》《鄉情.美學.藍蔭鼎》《純粹.精深.陳德旺》《使命.關懷.莊 索》《翰墨.禪心.呂佛庭》
俄羅斯風景畫派大師:列維坦
19世紀俄羅斯風景畫大師列維坦生涯與作品追溯呈現列維坦融合抒情與寫實手法、刻畫俄羅斯祖國風景的代表風格在俄羅斯藝術史上,十九世紀後期是俄國繪畫最昌盛的時代,俄羅斯民族風景畫派發展和成熟階段。「巡迴展覽畫派」頻繁的展覽活動,對俄國風景畫派的壯大產生催化作用,整個俄國畫壇可以說是群星燦爛,成就斐然。這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從伊凡諾夫、克拉姆斯柯依、列賓、蘇里柯夫、希斯金、庫茵芝等都產生於這一時期,風景畫家列維坦(Issac Levitan, 1860-1900)在這矚目的行列中,占有一席光榮的地位。列維坦屬於巡迴展覽畫派所培養起來的新的一代,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抒情風景畫大師,也被稱為俄羅斯自然的有力歌手。列維坦1860年8月18日出生於科溫省的基巴爾特鎮猶太人家庭,60年代末遷居莫斯科。1873年8月進入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在薩符拉索夫的風景畫室學習。1887年特列恰柯夫畫廊購入他的克里木習作。春季赴伏爾加,此後連續二次赴伏爾加,畫了〈伏爾加河的陰天〉、〈薄暮〉、〈樺樹林〉、〈斯洛博德卡金秋〉等。1890年首次出國,遊歷法國、義大利。1891年成為巡迴展覽協會會員。1898年9月出任繪畫雕塑建築學校風景畫班教授。1900年7月22日列維坦逝世,享年40歲。這一位十九世紀後期風景畫中最後一位大師,短促的一生留下數量眾多作品。他善於運用抒情手法描繪風景,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俄羅斯自然獨特的、深刻的理解,以及善於揭示自然秘密的驚人的藝術力量。列維坦的繪畫主題不是城堡和花園,而是耕地和茅舍,不是常綠的橄欖樹,而是發黃的槭樹。祖國的草地和耕田,白樺和雲杉,灰色的茅屋和白色的農舍,成為出現在他畫布上的特色。列維坦既根據實景,也憑記憶作畫。他並不為自然的瞬息即變的現象所囿,而是力求畫出帶有自己感覺在內的概括形象。例如他先後畫了兩幅名畫都取名〈金秋〉,把他在水濱湖畔長久觀察到的白樺、槭樹、白楊如何漸漸換上秋裝的燦爛印象都表達出來了。列維坦在另一幅名叫〈通往弗拉基米爾之路〉的油畫作品,以低沉的調子,抒發了自己對沙皇專制政體的憤恨。天空猶如鉛一般陰沉,一條漫長而坎坷的道路通向遠方;這是一條苦難的道路,幾個世紀以來,不知其數的受害者,從這裡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這是很快使列維坦聲譽卓著的風景畫傑作。列維坦在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景畫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繪畫,包括印象派繪畫技巧,進行藝術革新和創造,執著地走著自我探索之路,使十九世紀後期的俄羅斯風景畫派,邁入一個更高的文化藝術層次。
維多利亞時期代表畫家:阿瑪塔德瑪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代表畫家阿瑪塔德瑪之生平與作品介紹分期追溯阿瑪塔德瑪對歷史與古代生活場景的精緻呈現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代表畫家阿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 1836-1912)在畫法上的卓越才華,加上經常以充滿溫馨之情的羅馬式與龐貝古城式的居家場景為背景而流露傷感的情調,畫面上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模特兒散發著慵懶的氣質,這些都是他成功的幾個要素。他的藝術是為了娛樂的目的而創造的,因此受到維多利亞時代商人們熱切的收藏。即使阿瑪塔德瑪的作品並不含道德上的諭示作用,至少他是以近乎考古學要求的精準性描繪,這還讓他在1906年獲得了R.I.B.A.金牌獎,褒揚他對建築的貢獻。阿瑪塔德瑪早期的作品以墨洛溫王朝歷史為創作主題,生涯的轉捩點出現在1863年,那一年他與第一任妻子寶林到義大利蜜月旅行。旅程中的龐貝古城對他的繪畫產生影響深遠的影響。自1865年開始,他致力重現龐貝古城羅馬時代的生活場景,且以考古學般的精準度重建了當時整體的生活氛圍,此外他也精準地捕捉到地中海地區陽光所帶來的色調。自1870年代到他過世的1912年之間,主要以古典場景做為主要的創作主題。畫面中浮現的銀色光輝效果來自於在白底上慢慢加入深色色調,類似拉斐爾前派的方式。畫面因陽光照耀產生閃亮效果,像是〈銀色的最愛〉,完全是用繪畫顏料營造出來的結果。阿瑪塔德瑪是維多利亞以及愛德華時代最成功也最有錢的畫家之一,1899年獲騎士的爵位,1905年獲功績勳章。晚年他赴德國安養病情,最後病逝該地,享年七十六歲。他與泰納(Turner)、密萊(Millais)等藝術大師,共同安眠於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室。阿瑪塔德瑪認為繪畫的目的就是帶給觀者歡欣愉悅的娛樂感受,他所想要表達的一切都在畫面上。阿瑪塔德瑪的藝術成就,曾因維多利亞王朝的衰落而被人遺忘。直到1960年代世人重新探索維多利亞時期藝術歷史而獲得新的評價與重視。
實用楷書入門:九成宮醴泉銘圖解本
唐代大書家歐陽詢的巔峰之作《九成宮醴泉銘》,在書法史上享有「楷書極則」的美譽,是人們學習楷書的最標準法帖。本書從歐陽詢的時代背景與作品的風格特色導入介紹,再以〈基本六十二筆法〉、〈結構十七原則〉及〈結構四十五法〉三大單元的範字圖解,以搭配原拓文字的模式,詳盡說明《九成宮醴泉銘》的各種「基本筆畫」的運筆技巧,以及分析字形結構的原則與方法。讀者們只要按照本書章節的引導,按部就班,不斷提筆練習,從中習得字形間不同筆畫的安排,以及筆畫之間的組合概念,就能清楚掌握字體書寫勻稱美觀的要領及原則。這不僅是一本好用的書寫理論參考書,更是一本實用的楷書「字帖」圖解書。本書內容本書不同於坊間既有的臨摹法帖,只重練習而忽略字體的結構分析。除了為讀者簡介書家歐陽詢生平及作品《九成宮醴泉銘》,在最重要的範寫單元設計裡,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先介紹筆者嘗試分析的六十二種基本筆法,再談十七種結構原則,最後歸納出四十五種結構法,並以圖解說明,方便書寫者學習。一、〈基本六十二筆法〉 漢字是由許多種筆畫所組成的,而每一種筆畫也各有一種筆法,本書共歸納出六十二種基本筆法和名稱,並搭配原拓文字和範字圖解,詳盡說明運筆的方式,以方便初學者學習。二、〈結構十七原則〉 有了前一單元「基本六十二筆法」的紮實基礎,才能進一步瞭解字體中的筆畫安排,以及筆畫與筆畫間的組合概念,我們稱之為「結構原則」。本單元歸類出十七種結構原則,讓書寫者有了明確的原理根據,再依循此原則將每個字寫得勻稱和美觀。三、〈結構四十五法〉 最後,筆者運用了前一單元的結構原則,分析出〈結構四十五法〉,以幫助書寫者加深印象,並建立起書寫方法的原理架構,達到事半功倍的有效學習,也使得書寫不再只是書寫,而能提升為美感經驗,讓書法(書寫的方法)、書道(書寫的道理)、書藝(書寫的藝術)真正合而為一。
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
開創現代書法的新美學視野 《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以在台灣所出現的各式樣態的「書法性」作品為觀察藍本,以遊走於古今的書藝理論切入問題,並從當代藝術的「他領域」逆向回看當代的書藝創作,析論因跨領域而產生的價值與問題。 本書係作者多年來從事書法現代性開展的觀察與研究總結,由於所涉領域乃目前台灣藝術界較為冷門的研究區塊,因此是首部針對台灣當代書藝發展歷史脈絡和系統性整理的理論著作,同時亦對現今藝術跨領域傾向和文創產業風潮提出了問題與反省。 全書除「緒論」和「結論」外另分六章,第壹章的「泛論」採樣全球漢字書寫藝術的各種樣貌加以分析類比,建構出現代書藝創作思考的基本架構。第貳章開門見山地進入當代與前衛的領地,從年輕世代的多樣貌書藝創作裡,找尋古典與當代對話可能的細微之處。第參章以台灣書藝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董陽孜為例,深入探究她近年大型展演中所觸碰到的跨領域的問題點,並重新以古典書論美學與之對照和檢視。肆、伍二章則分別回溯台灣書藝發展的歷程,從中分析前輩書法家和前衛書藝家們曾有過的努力,進而於第陸章引述出重建一個書藝新秩序、新倫理的必然的最終方向。本書特色首部針對台灣當代書藝發展歷史脈絡和系統性整理的理論著作。以專業的藝術評論、鮮明的書寫風格與強悍的論述姿態,開創現代書法的新美學視野。遊走古今,縱橫中西,從純粹到多元,淋漓展現書法藝術的多重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