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皇甫君碑標準習字帖
漢字的書體種類很多,概別有篆、隸、正、行、草等。在正書之中,體裁式樣頗多,依據字的筆劃粗細飽滿的程度;筆劃起止和周圍的形狀;筆劃之間的距離;結構的疏密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甲)用筆方整,筆劃瘦硬,結構疏朗,如歐體。(乙)用筆圓潤,筆劃肥厚,結構茂密,如顏體。(丙)用筆方圓兼使,筆劃穠纖肥瘦皆備,結構疏朗茂密俱全,如鐘、王、柳、趙等體。 & 黃自元是清末書法名家,素以臨摹歐陽詢書體著稱,人譽其既『於歐陽率更得其神髓』,又字字蘊現黃氏的書法神韻。編者之所以選編黃自元的臨本〈皇甫君碑〉,考慮有三: & (1) 黃體楷書勁秀、勻潤、工整、規矩、端莊、美觀、是清代正楷書法的優秀代表作,值得後人研究、學習和繼承。 & (2) 黃氏臨寫的〈皇甫君碑〉較歐書晚一千兩百多年,字跡清晰,筆劃完整,適宜習字者臨摹。 & (3) 選編的拓本既是初拓本,也可能是孤本,許多書法家都未曾見過,而為編者先父早年幸得。奇花豔葩,願與同好者共賞之。
墨彩天機:1張克齊花鳥畫集
欣賞張克齊的工筆花鳥,就彷彿身處祥和的大自然一般,在真實中透露著生命張力的感動。張克齊將大地萬物的真趣,以細膩的線條、靈動的筆墨、雅緻的敷染躍然於紙絹,使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傳承,生機再現。
花鳥有情:徐仁崇工筆畫集
從小立志當畫家的作者,在「花鳥有情」的序文中自述:「面對上帝給予的大自然寵賜,我挹注了所有的青春歲月,在斗方之間無悔的耕耘,一幅幅的作品,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填補著生命裡的空白,也傳達了夢想的追求。」
中國畫技法(附CD/ROM)
墨韻的變化可說是千變玩化,從濃墨到淡墨有很多變化,中國畫特有的墨彩,在中國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書中從畫具到如何用墨,上色如何畫山水、動物、花鳥等,都有詳細的解說,本書附有光碟,讀者可輕鬆的學中國畫喔!!
埋在沙漠裡的青春
「誰說沙漠裡沒有花?他們即是開在沙漠裡的花。他們堅強,是因為不生長在肥沃的地上。他們驕傲,是因為不在溫室要人培養……」盼望的只是那陣陣夜風,輕輕 溫存他的心靈。著者賴傳鑑以這首詩形容二十五年前台灣藝壇的藝術家們,他們一起奮鬥、灌溉這片藝術園地,共度青春的時光。在他筆下,近三十位如今在台灣藝 壇各有一片天的藝術家,二十多年前活躍的身影重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是創作理念、見解,都在字裡行間呈顯出當時人的創作態度。年輕時代的交遊,如今都化為點 點滴滴的回憶,卻是他以真摯情感譜出的動人詩篇。在今日台灣藝壇已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撫今憶昔,這群孜孜於藝業的前輩、中堅輩藝術家們,以他們的堅毅精 神,在戰後那段艱辛的歲月,開出一朵朵美麗的沙漠之花,繪出時代之姿,值得我們再三品味。
靜心寫經:修身心、習畫藝
佛教中的「寫經」是修心法門之一,本書介紹寫經的由來、意義,並引導讀者如何寫經,提供各種書體的範本供讀者參考,也包括基本的筆法介紹與示範,書中並蒐集寫經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供讀者賞析。隨書並附贈一張弘一法師的心經作品,可欣賞,也可作為臨帖之用。
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
從中世紀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雲一直瀰漫著西方繪畫中的天空。它並非單單是一個描繪性的主題,而是一個繪畫符號學的因素,它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最初,它被用來使神聖事物出現在現實中(基督升天、神秘主義幻象等等,其作用正如戲劇中的機械道具;在文藝復興時期,它的功能變得模稜兩可,因為當時透視模式開始起調節作用。在這一背景下,雲的作用是遮掩住無法表現的無窮,同時它又指示無窮。這樣就保證了一種跟科學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繪畫機制的悖論式均衡。在本書中探討的,是透過對符號能指/雲/的不同功能的清點,將傳統上歸於藝術的領域與職能,重新分配給處於表現結構中的科學與意識形態:其真正目的是要使藝術史重新找回它的體系性與物質性。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
奚淞將其多年用毛筆抄寫《心經》、白描觀音的心得,詳細陳述並示範步驟,還有如何活用書法以增添生活情趣,以及他如何藉毛筆,從書法領會《心經》奧義的心路自敘 ,希望能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創造喜樂平寧之境。本書並附贈一張由奚淞創作的釋迦說法圖。
探險.巫師.劉其偉
《探險.巫師.劉其偉》記錄了劉其偉傳奇的一生:原本學電機工程的劉其偉,三十八歲拿起畫筆,無師自通,竟然成為出解的畫家;六十歲以後自修人類學,到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成為業餘的文化人類學家;八十三歲還組織探險隊,遠征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九十高齡仍不遺餘力的從事各項公益活動,捐贈畫作,並大力呼籲保護野生動物。 在眾多劉老的相關的出版品中,《探險.巫師.劉其偉》是最具完整性,且以全彩圖文並茂呈現,全書150磅雪銅紙印刷,集合了劉老珍藏的獨家生活照、歷年精采繪畫作品,原始部落探險等彩色圖片四百多張,並設計有小拉頁,收錄劉其偉各時期的自畫像。 全書由浸淫藝術領域多年的文字工作者鄭惠美執筆,內容除了傳記式地表現劉老不怕苦的奮鬥精神,不設限的自學精神,是振奮人心的勵志故事之外,對於其藝術創作及主張--受到原始藝術生命力的感動,投入「藝術人類學」研究,踏查蠻荒叢林,開啟跨文化的美感經驗,有詳真的介紹。
黃賓虹
黃賓虹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成就卓越,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而吸取各家精華,獨立成就期畫藝風格。 以虛實光影的變化,他是莫內;就形的抽象理論,他是塞尚;從筆觸的波折,他是梵谷;以色墨的點染,他是秀拉。正像印象派完成了西洋古典繪畫傳統的現代轉化一樣,黃賓虹完成了中國山水畫的古典傳統的現代轉化。 兼點帶峻的短筆觸是黃賓虹鑽研多年的創發,帶動他畫中山氳靈氣的是那饒富韻律、波波折折的起伏,而密疏相間的點點簇簇也醞釀著他獨有的墨色。黃賓虹以自創「月移壁」的光影交果沉澱其山水美學,也帶來中國繪畫史上的靈光作現。 一個中國文化的踐形者與健行者,以親身遊歷寫生中國山水,眼觀﹁月移壁﹂的奇妙景象,體驗虛實光影下的﹁靈光﹂乍現,黃賓虹就這樣一步一腳印,點點幻化出他的山水大業。 《黃賓虹》是藝術家出版社繼《李可染》、《齊白石》、《傅抱石》之後的第四卷新書,承繼﹁中國名畫家全集﹂一系列的精神,以圖文並佐的紀年體,從畫家的童年一路引領讀者到畫家創意的造景畫境,以寫實客觀的角度,正面迎觀畫家其人其藝,並側觀中國近代繪畫史上創新創意的新發展。 於人於藝,黃賓虹都極具改革勇氣與理想發揮,他參與維新、同盟會及革命,全出於一片志士赤誠,又退而治學作畫,致治以文,他一生身體力行,從前人畫粹,體悟章法,從山水遊歷,自營筆法風格;而他晚期為人稱道的﹁黑賓虹﹂就是由宋畫黑密厚重的深墨與遊歷經驗中淬煉出來的,從黃賓虹的蜀遊句中,即可知他自己在畫學上的突破: ﹁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縑楮無真蹟。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 黃賓虹的獨創點皴、月移壁、靈光的筆墨章法都是從﹁師造化﹂中的直接領悟。李可染說:黃賓虹老師的畫,近看什麼都沒有,遠看什麼都有。其中因緣也是自他對宋畫精神深厚的體悟而來的,所謂:近看只是筆,參差錯染,不辨所畫為何物,而矯健飛舞,姿趣橫生,遠觀則層次井然,陰陽虛實。 觀賞黃賓虹的畫,晚期他那波折錯置又繁密的短筆觸,在畫面的構成上很有動感及張力,近看錯亂的很,但遠觀卻可意外容易地感受到沉鬱密黑中山氳靈氣的呼吸起伏,轉化自米點山水的點點簇簇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千萬個細胞,叢生源源不絕的筆意,這是黃賓虹特有的動感山水。 一九三五年張虹所編《賓虹畫語錄》中有這麼一段描述:皴與皴相錯而不相亂,皴與皴相讓而不相碰。這是在讚黃賓虹筆法中一波三折的S形線條,在他畫中大量使用的波波折折,除了勾勒出山水的韻律節奏外,也適巧地映證黃賓虹緊密卻又飽含空氣,強調疏密相間的畫意哲理。 黃賓虹對於筆法畫理的創意一直有著他獨到的啟發,在墨黑山水點染影姿婆娑的光斑,如月暈般運實於虛、濃淡層疊,營造一種虛實相映、朦朧搖曳的﹁月移壁﹂效果。這種漬墨點染,加上擲筆筆法是黃賓虹對中國畫墨法的一大貢獻。而從他虛實之間演化而出的靈光頓現,曙光乍開的光影效果,也頗有一番印象派的韻味。 本書作者王魯湘意味深長地將黃賓虹之於中國繪畫史的地位作了這樣的比喻:以物象的朦朧,他是莫奈;從形的抽象,他是塞尚;以點畫的排疊,他是梵谷;以色墨的點染,他是秀拉。正像印象派完成了西洋繪畫傳統的現代轉化一樣,中國山水畫的古典傳統的現代轉化也是由黃賓虹完成的。 事實上,除了山水畫的創作,黃賓虹的花鳥畫也展現一股剛健婀娜的氣質,筆法運走相當地自由,趣態橫生。至於他對篆刻的工夫,對金石學的掌握更是深厚精醇,自小培養的深度,發揚在他的繪畫書法,也奠定他紮實的筆法基礎。 黃賓虹是位早學晚熟、大器晚成的畫家,一直到七十歲以後,他的山水作品才在筆墨上產生奇妙精采的變化,他在結構上傾向表現抽象的精神氣度,進而活潑發展筆墨的自主性,於是,一股專屬黃賓虹的氣韻也就水到渠成的自然迸現。 黃賓虹用筆之妙,遊走在他對傳統的沿襲與改革間,活化傳統的養分,再回饋以飽滿凝練的成熟新風格於傳統,無怪乎黃賓虹為中國繪畫美學的精華呈現,也是畫史上公認中國山水畫從古典傳統進入現代形態的一個重要中介人物。
明治花鳥畫
明治花鳥畫 明治花鳥畫在現代東方藝術的土地上,是一束珍貴的花朵。它除了提供我們理解現代日本藝術發展的歷程,也能幫助我們在追尋自己民族藝術的創新征途中,發揮了借鑒的作用。「明治花鳥畫集成」選的畫,多數是明治三十年前後的各家代表作品,而這些被選進畫冊中的作品,都是日本天皇宮中的精藏,一直到最近才移交給東京國立博物館代為保管,由此可知道這批花鳥畫在日本藝壇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日本經過了三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的統治,一直到明治天皇才恢復了統治日本的權力,開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明治天皇不但提倡經濟政治下工業學西方的動向,更為日本文化的創新舖下了新路。 這種巨大的轉變,卻沒有使得日本的文化完全西化。相反的一些精通漢學的公卿大臣,更鼓勵大家復古,換句話說就是說日本文化是來自中國的唐朝,所以大家在發展藝術的道路路上,應該以唐朝文化為基礎而改革其面貌,並不是全面向西洋文化吸收營養就可以產生新的藝術風格。
徐悲鴻卷1:藝術生平論述
徐悲鴻對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並不僅僅因為他在藝術上的成就,他同時也是一位美術教育家。五○年代後,他的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影響了 中國大陸一代的藝術家。「徐悲鴻繪畫全集」一套三卷,從他的藝術生平到素描、油畫及水墨作品,大師風采躍然紙上,徐悲鴻多面向的藝術創作,顯露出他豐富易 感的內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