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蕭勤(書+DVD)
1959年獲西班牙政府獎學金赴西班牙習畫,不僅打開視野也感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始對自我反省及探索,並將東西方藝術融合。先後旅居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四十年的西方生活,蕭勤浸淫在西方現代藝術不斷變化的風潮中,並未因此而迷失自我,忘記自己東方人的本質。因此在他的畫作中,常可見其以西方的色彩,闡釋東方的哲學,不但具有鮮明的現代藝術風格也蘊含東方哲學的思維。蕭勤曾說:「創作並非我個人的創作,而是宇宙生命透過我……我不是一個創作家,我只是一個傳達者。」他以獨特的繪畫語彙,演繹生命的特質,記錄人生經歷與感受。2002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蕭勤自許「人生七十才開始」,他將從教育界退休,全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藝術上。今後將以其無窮的創作熱忱,繼續探索宇宙本質與生命能量。
藝術遊俠:李自健
「藝術遊俠,李自健」是一本具有鮮明特色、內容詳實的長篇名人傳記。全書除有感動人的文字,並附有600多幅彩圖、照片348張。 本書由 畫家本人自己撰寫,文字更顯真摯。從坎坷的童年開始,到大捨大得的壯年,讓讀者了解到一位平民畫家,堅持自我理想,不畏強權打壓的奮鬥歷程。由於作者就是 畫家,文章中可處處見到用文字堆砌出的風景,從字裡行間讀出作者所歷經的人、事、物,搭配作者栩栩如生的畫作,文中有圖,圖中有文,相互呼應,更突顯出作 者真實的經歷。人們可從中看到這位以「人性與愛全球巡迴展」為終身事業的旅美畫家,如何匠心獨具的實行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藝術行動。在財富與榮譽 面前,畫家如何執著於崇高理想,以佛家「大捨大得」的精神堅定的走出自己的道路。讀者更可以深切了解到這位十幾年來攜《南京大屠殺》巨作環球數週,不怕打 壓與威權,堅持自己理想的藝術家的可敬事蹟。而在巡展過程中與星雲大師、安南、馬哈蒂爾、池田大作等世界名人政要的友情故事和鮮為人知的趣聞,也在書中一 一呈現出來。 作者自稱「一條硬漢」,只知道向前,從沒想過退卻。他經歷了一場場艱辛困苦的磨難,常常同時要面對外在的難關與自我內在的煎 熬,但他仍忍人所不能忍,捨人所不能捨,才成就了今日的好光景。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克服了種種困難 後的畫家,仍不忘回饋,用自己最喜愛的畫畫,在全世界宣揚「人性與愛」,用文化感動人心。 全書有豐富詳實的文字紀錄,貫穿全書的精采圖片,包括了畫家從小到大,從海內到海外,各個時期的重要影像和主要繪畫作品,使全書不僅僅是個人的傳記,亦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美術畫冊。
另類蕭勤
1959年獲西班牙政府獎學金赴西班牙習畫,不僅打開視野也感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始對自我反省及探索,並將東西方藝術融合。先後旅居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四十年的西方生活,蕭勤浸淫在西方現代藝術不斷變化的風潮中,並未因此而迷失自我,忘記自己東方人的本質。因此在他的畫作中,常可見其以西方的色彩,闡釋東方的哲學,不但具有鮮明的現代藝術風格也蘊含東方哲學的思維。蕭勤曾說:「創作並非我個人的創作,而是宇宙生命透過我……我不是一個創作家,我只是一個傳達者。」他以獨特的繪畫語彙,演繹生命的特質,記錄人生經歷與感受。2002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蕭勤自許「人生七十才開始」,他將從教育界退休,全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藝術上。今後將以其無窮的創作熱忱,繼續探索宇宙本質與生命能量。
余承堯:時潮外的巨擘
余承堯,無師承、亦非科班出身,近耳順之年才開始他一生藝術家的「傳奇」。在其任軍職26年期間,走訪過中國各大山川,軍旅生涯和年少時便展現的文采,皆沉澱為他晚年創作的能量。一幅幅巍然山水之作,以自創的語彙交疊出無皴之皴的巖石肌理,以及氣勢磅礴的傳神畫風,書法藝術亦自呈獨特的高度。
拙夫拳指書畫法
本作初稿完成於民國六十四(1975)年。爾後,由於不斷有新的悟知和發現,復經七次增修方定稿,本作內容計分概論、技法、範例、欣賞四大部分。概論部分是略述拳指書畫始末。如概述、溯源—史前、史後、式微、結論等。技法部分是詳釋拳指各部位創作功能之運用與發揮。如:「拳指使用部位名稱圖」、「拳指各部位創作功能」、「拳指書法各體寫法及使用部位」、「拳指繪畫各種畫法及使用部位」、以及多種參照表,實用資料等。另有欣賞作品是作者拳指書畫的選作。 & 本書特色 & 自古以指頭寫字與作畫者有之,但以拳頭加上手掌所有部位舞文弄墨且發展出一套系統的人就不多了。本書作者將拳與指的文與武融入書法與水墨畫,詳盡記載各部位使用方法、使用範例。閱覽本書,您即可輕鬆嘗試手寫書法與繪畫的真實快感,不僅對於雙手萬能的意義有新的體會,進一步您也可創發屬於自己的拳指書法與繪畫的新境界。(必填)
集字聖教序賞析(修訂版)
「集字聖教序」用筆精妙,字形變化無窮,嚴素浪漫、莊嚴飄逸。本書主要是研析「集字聖教序」,裡面一字一字都有精確的筆順研究,相信讀者在參閱此書後,必能功力大增。
文人寫意水墨(水墨類)
本書試圖從美學思考的流變,探討文人詩書畫印在美術史的價值,並從台灣當代水墨的延續與突變,描述文人畫面對現代的回應與表現。代表性的八位水墨畫家,多數是同年出生,但最年長與最年輕者前後相差卅五年,應當更能具體呈現近現代文人寫意水墨在台灣的多樣典型與影響。本書從第二章起敘述諸家成就,摘要如下:一、書畫傳統的延續與新意:以金石書畫的典範,分析吳平受傳統影響的濡染與思考,以至形成晚年典雅奇崛的造形品味;而傳承古今的新意,亦使孫家勤從張大千的啟發上溯唐、五代風範,追索出近年潑彩花卉的個人面目。二、文人風範的畫意與畫境:李義弘透過鄉情畫境的開創,以特殊的攝影角度與運鏡手法,藉水墨融滲出自身對土地的情感;周澄則從自身敦厚情性,透過書畫印的體會,化沁入線條結構與山勢造形中,滋養出個人蒙養川靈的醇斂。三、做為個體的自覺與脫逃:蔣勳以其藝術多元的素養,從普羅美學家的身分,表現出文人艷麗的內化與花落飄零的詠歎;小魚則以書畫逃禪的野逸思考,從人世間進到精神禪境,卻能在曖昧不清的分際中出入自得。四、知識分子的玩世與疏離:從早年的田園、都市,到當下的豬獸嬉遊,倪再沁對傳統筆墨情感的堅持,與當代社會荒謬的批判,無異顯出他嘲諷當代的反思;于彭則以出入玩世的疏離姿態,在雞鴨仙鶴與春意盎然的裸女間浮沉。
抽象抒情水墨:水墨類
本書除分析此一風格形成的時空因素、思想內容、贊否爭論及風格特色外,並以十二位代表畫家,分論其生平及作品。這十二位畫家包括:作為水墨革命先驅與倡導者的劉國松、與劉國松同為「五月畫會」成員的馮鍾睿;先後加入「中國現代水墨畫會」而投身抒情抽象水墨創作的蕭仁徵、文霽與劉庸;在「現代繪畫運動」中扮演重要推手,之後又積極倡導亞洲彩墨藝術聯盟的黃朝湖;評論、創作、研究兼擅的詩人畫家楚戈;先後自政戰學校美術系畢業,卻能毅然拋開傳統制約,而在抽象水墨上迭有表現的趙占鰲與李重重;建築師出身,在台灣以設計超高建築知名,卻在水墨創作獨樹一幟的李祖原;同是學習建築出身,在社區營造及兒童教育上頗有貢獻,本身也是一位傑出水墨畫家的胡寶林;北師畢業,之後在美國執業中醫,卻始終堅持水墨創作,並在創作中融入易經哲理的林莎。 我們可以說「抽象抒情水墨」是中國水墨在台灣特殊時空下的特殊經驗與成果,也是傳統水墨繪畫在長期發展歷史中一個重大的典範革命。水墨美學本身即具強烈的抒情抽象本質,但讓此一本質徹底發揚,並成為獨立美學價值者,即為戰後台灣這批傑出的水墨畫家。
台灣美術全集24:蕭如松
蕭如松(1922~1992),一位在台灣美術史上靜謐許久的畫家,其一生簡樸、認真、堅毅的生活態度,與其澄靜透明、韻律感十足的水彩畫作相互對應,在長達四十六年的美術教職生涯中,他的教學與創作從未懈怠,對美術畫會參展亦多積極,因而造就他規律嚴謹卻又塗滿「色彩」的一生。 出生於日據時代的蕭如松,從小就讀於日本人辦的公學學校,在校成績卓越,對於美術有異於常人的喜愛與才情,常利用課餘時間到美術館欣賞畫作,並且常趁夜晚家人熟睡之際,起身塗鴉、背臨美術館所看到的圖畫。往後,由於求學環境與家庭因素的變遷,美術逐漸成為蕭如松心靈的依靠。 十七歲時,即以〈太湖之山〉入選第五屆台陽美展,並且初遇了生命中第一位影響他深遠的藝術家──鹽月桃甫,藝術將成為他一生志業的種子,這時已深埋於蕭如松心中。 1940年他從台北市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畢業,面臨了升學問題,擔任律師的父親認為「畫人公」是沒有出息的,家人反對蕭如松走上藝術之路,而或許正是這股反對的力量,讓蕭如松更加明白與確立自己對藝術的執著,毅然選擇了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新竹師範演習科,開啟了蕭如松藝術生命的旅程。 在漫漫的藝術生涯中,「蕭如松是一位孤獨的苦行僧;他的象牙塔裡沒有繪畫的同伴,更沒有口耳傳習的導師,完全靠著他苦讀的精神,從畫論、畫冊、畫展及大師的作品吸取養分;從閱讀、實驗、印證、到實踐的過程裡,尋找創作的依歸與方向」,投注了十三年研究蕭如松藝術的凌春玉如此描述。蕭如松終其一生深耕於藝田,其藝術精神、創作歷程、精湛作品……,少為外人所知,本卷作者凌春玉初識蕭如松於新竹竹東高級中學,是蕭如松的學生。 年少的她對於老師有一份尊崇與佩服,老師永遠是最早到學校的人,畫室就如同老師的精神堡壘,無比的潔淨與整齊,對於學生的付出,更是全心全意,這段師生情誼,即使在凌春玉畢業後到外地求學仍舊持續著,每年寒暑假還會前往蕭如松家中繼續求教,凌春玉慢慢領悟到老師對藝術創作的至情,深受感動之餘,埋下為老師寫傳記的心願;然而,這個心願在蕭如松去世的前一年,才獲得蕭如松的同意。 與蕭如松的誠信約定,凌春玉一做就是十三年,她承襲著蕭如松的苦學精神,與時間賽跑,從零出發,一點一滴的搜集資料,手札、書信、照片等都是第一手取得,採訪了師母及蕭如松當年的同事鄞廷憲、劉顯威等人,思索著都稱為「靜物」、「風景」等同名作品的斷代問題,因為蕭如松在作品上幾乎沒有寫上年代。每尋覓出一條線索,就更加的進入蕭如松的沉穩、內斂的藝術世界,每看出一點端倪,彷彿是作者與畫家的另一空間對談,並重新再現了靜謐亦多彩的蕭如松。 蕭如松的水彩畫,屬於不透明水彩畫技法的表現,但他卻描繪出透明的感覺,清純與寧靜之美,為國內水彩畫界獨樹一格。因此,他的水彩畫在國內市場價格不斷高漲,達到一畫難求之勢。這印證了他的藝術創作之嚴謹得到肯定的評價。 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美術全集」第24?《蕭如松》,不但如願了畫家與作者之間的真切師生情誼,也帶著許多喜愛蕭如松藝術的友人之幫助與祝福,此書的出版,可說是為蕭如松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呈現的一個新里程碑。主要內容包含論文、彩色圖版、寫生手稿、生平照片、蕭如松年表等部分,書中第一手的文獻資料與圖像呈現,帶您感受這位屬於台灣這塊土地蘊育而出的執著水彩畫家。
灣生‧風土‧立石鐵臣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在台出生、或成長的第二代日本人稱之為「灣生」或「第二世」。立石鐵臣出生於台北東門街,但自幼隨家人遷返東京,然自二十八至四十多歲的壯年期,曾數度短期或長期地生活於台灣,一九四八年返日。立石鐵臣早年從日本畫轉習油畫,作品多次入選台展。曾在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理農學部從事細密描寫工作,一九四一年起開始加入《民俗台灣》,其連載的「台灣民俗圖繪」成為珍貴紀錄。 這是第一本呈現立石鐵臣多樣創作風貌的專書,包括油畫、版畫、插畫、書籍裝幀、細密畫、文字,以及充滿回憶的《台灣畫冊》。立石鐵臣將愛情投入風土,在台灣創作與生活,深入台灣庶民世界,其超越族群且極為細膩的審美視角,留予台灣後代子民可貴的啟示。
畫意‧集錦‧郎靜山
郎靜山,出生於清末民初的動盪時代,成長於東西文化衝突與交融的歷史關口,十二歲初習攝影,曾是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以畫意集錦照相享譽國際的第一人。一九九五年,郎靜山以一○四歲高齡辭世,身後留下大量的個人影像檔案及文字史料。本書由攝影工作者蕭永盛執筆,作者耗時多日爬梳郎靜山留下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在歷經兩年的反覆檢閱,於本書中呈現郎靜山不同時期,從早年的「紀實風景」、「山水集錦」到晚年的「影繪」系列,完整收錄;也於書中首度發表其抗戰期間拍攝的「祖國山河」系列。除此之外,郎靜山影像檔案中,也有一批為數可觀的人物肖像照,如:蔣介石、于右任、何應欽,及藝文人士如蔣碧薇、楊英風、溥心畬等。這些影像的收錄,相信能帶給讀者意外的閱讀驚喜,還原郎靜山在盛名之外,作為一位見證時代、走過歷史的攝影人原貌。
印象派風景畫大師:席斯里
在法國印象派畫家中,席斯里是個性和畫風最溫和且富有詩意的畫家。除了肖像和靜物畫,席斯里大部分的創作是風景畫。但是與莫內等其他印象派畫友不同的是, 他很少出國作畫,而是取材自法國巴黎近郊的塞納河風景為主,特別關心天空光彩和水的反映,畫了很多在不同光線中的塞納河川邊景色,因此席斯里被稱為「塞納 河畫家」。
溥心畬:復古的文人逸士
《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套書文字約四萬字,內容包括前言(畫家風格特徵)、藝術生涯介紹(師承及根源、風格及發展、斷代等)、繪畫作品賞析(代表作、特 質、分期、用印等)、評價論述(傳承及對後人影響)、結語(評價及美術史位置)、畫家年譜。畫家代表作品圖版約120幅,並有畫家生活照片,編輯體例嚴 謹。 《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套書陸續出版共計有10冊》
張大千:譜出繪畫的天籟與傳奇
將中國水墨畫開拓出新意,而被冠上「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晚期繪畫風格開始轉變,潑墨潑彩畫風逐漸形成,墨彩在畫面上的暈濕流動、渲染重疊,創造出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此畫風消融長久以來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的對立,並展露張大千畢生沉浸與思索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精華與其創新之處。本書作者列舉大千繪畫,一一詳細解說,是欲深入解讀大千藝術的專精著作。
雲好國雲叢書:雲水仙
從白描、水墨到彩墨,有正面、側寫及複瓣水仙的各種畫法,作者除了親手繪編的範例之外,還搜輯從明、清到民初,自中國、日本到西洋歷代有名畫水仙代表作,皆能一覽水仙花真貌-清麗、脫俗而又娉婷、典雅!
台灣近現代藝術11家
台灣美術史學術性的研究,起於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今許多研究的方法還在不斷嘗試摸索之中 作者企圖以較宏觀的文化角度,對近現代台灣藝術家身處不同文化衝擊之下,所激發的因應及追求,作一較具時間縱深的觀察、詮釋,並給予肯定。作者對十一位風格獨具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剖析討論選輯。 其中含日治時期的三位前輩畫家,及八位戰後以現代藝術為追求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