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台灣廟宇一本通! 精選最具代表性的古蹟廟宇29座,教你重點看懂台灣的廟宇文化。 ◎ 深入介紹台灣最具代表性29 座廟宇的歷史沿革、裝飾特色與最新古蹟分級。 ◎ 帶你全面了解台灣來自泉、漳、粵等地先民的信仰體系。 ◎ 延請古蹟手繪建築達人徐逸鴻、熊藝蘋,以古建築繪圖方式表現廟宇3D結構。 ◎ 18開大版面閱讀友善,清晰呈現廟宇裝飾珍貴細節。 你知道嗎?台灣現今保存的古蹟中,以廟宇為最多,這是因為許多來自閩粵各地的移民在台灣初次落腳時,就帶來了他們原鄉的神祇。也因此從歷史悠久的古蹟廟宇中,才能真正看見台灣不同族群的信仰最為鮮明的特色。 收錄29座最具代表性廟宇,追溯台灣400年開發軌跡 本書收錄台灣最早的佛寺(鹿港龍山寺)、台灣第一座孔廟(台南孔廟)、全國創建最早的媽祖宮(澎湖天后宮)、台灣最大的王爺廟「天下第一府」(南鯤鯓代天府),以及雖非古蹟卻贏得國際藝術地位之三峽長福巖(祖師廟)等29座代表性廟宇,貫穿台灣歷史400年,深入剖析台灣各族裔先民的工藝成就、信仰與社會生活。 收錄作者田調四十年珍貴歷史影像,以遊賞動線導覽廟宇整體結構 作者從積累四十年的大量資料照片中,精選近600張專業建築攝影,帶你全覽廟宇的整體外觀、周圍環境與各角度的外部格局,以及一般信眾難以得見的廊柱上方、匾額、壁畫等裝飾細節。並延請新生代古蹟手繪建築達人徐逸鴻、熊藝蘋,精製29張全面導覽圖,復刻古建築圖繪法呈現廟宇結構,並為每間廟宇畫出正確的參觀動線,帶領讀者鑑賞殿堂與庭廊,並剖析風水環境、建材、風格及裝飾元素等,完全掌握廟宇文化的精髓。 搶救國寶手澤,留存珍貴記錄 在古蹟不斷因無知或不得不之修建,而遭到破壞或改頭換面之餘,作者以四十年的執著,一步一腳印不斷累積記錄。本書即收錄了早期台灣廟宇建築相關各領域的大師代表作,舉凡王益順、陳應彬、陳玉峰、郭新林、潘麗水等等,彌足珍貴。這不只是一本屬於台灣人的代表性神聖建築導覽,更是台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發展軌跡的小縮影。
東京老鋪:Mateusz Urbanowicz 手繪作品集(暢銷紀念版)【特製書衣地圖x台灣獨家印簽扉頁】
波蘭人氣插畫Mateusz Urbanowicz&以畫筆捕捉東京老建築的時光與靈魂。& 出身動畫業界、擅長營造氛圍場景的他,將筆觸從幻想轉向現實,透過50幅水彩細膩記錄東京老舖的建築輪廓與歲月痕跡,帶領我們走入巷弄深處,重溫那些被時代掩蓋的懷舊風景。 Mateusz Urbanowicz&旅居東京多年,2016年在網路上連載了10&幅「東京老鋪」插畫,受到廣大迴響,推動他展開更大型的繪製計畫,催生出這本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集!他用精巧的筆觸重現老鋪街道的迷人氛圍與溫度,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限制,展開一場超乎想像的東京建築之旅! 特製書衣地圖x台灣獨家印簽扉頁 & 心動推薦 這本書美得讓我神情恍惚,心情彷彿正在東京巷弄漫遊一樣快樂&。 -Mangasick︱漫畫書店 旅行東京數次,總訝異在商業模式轉變快速下,經營數百年的老鋪還能保留原貌。感謝店主們的堅持,留下看板建築輝煌的見證,謝謝本書帶我們再次回味東京街巷內的老鋪風情。 -老屋顏|老屋觀察紀錄團隊 一位異鄉人是怎麼用他的視角觀察他鄉?這本書像是他用一張張手繪明信片,告訴大家他身處異鄉仍有回到歸屬之地的感覺。 -阮光民︱漫畫家 東京充滿故事的老鋪都在Mateusz Urbanowicz筆下成了最美的風景。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飛簷之下,與中式古建築的50段對話:垂花門×瓦當×懸魚×雀替×脊獸……建築中的微小細節,在屋簷下勾勒出文明的秩序與美感
一本中式建築美學筆記,橫跨數千年的「建築文化史」!門堂之制、園林設計、一池三山、畫中樓閣……在斗栱與榫卯之間,一窺古建築工藝和中式空間美學!▎屋頂的語言:飛簷與脊獸的祕密 本書從中國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屋頂」切入,介紹了各類屋頂形式,如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與懸山頂等,並詳細描繪這些屋頂在視覺與等級制度上的象徵意義。特別是「飛簷翹角」的結構與裝飾,如宮殿上繁複的重簷設計、講究規制的「五脊六獸」,展現了中國古建築中秩序與美學的融合。屋頂上的「脊獸」不只是裝飾,更隱含著吉祥、避邪與皇權象徵,最終以「仙人騎鳳」作為精神觀察者,象徵著文化的見證與守護。▎屋頂下的智慧:結構與裝飾的雙重性 除了屋頂造型,本書亦深入探討中國古建築的構造智慧,如「斗栱」的結構巧思,如何以木構件的榫卯連接達到抗震與支撐功能。書中引用梁思成的觀點,強調斗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式之於羅馬建築,是核心美學與結構的結合。此外,屋脊上的「螭吻」、牆端的「懸魚」、以及木柱上的「雀替」,從實用功能發展出高度裝飾性,成為建築美感的延伸。這些構件無一不是古代技藝與審美融合的展現。▎從宅到宮:建築空間的等級與文化 書中亦從「宅」、「宮」、「院」等文字切入,剖析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哲學與禮制精神。無論是普通百姓的四合院,還是皇家宮殿如紫禁城,其建築布局皆強調「門堂之制」與中軸對稱,象徵秩序與尊卑。四合院的垂花門、影壁、抄手遊廊、耳房等細節,不僅是功能空間的劃分,更體現社會階層與倫理價值。書中藉由相聲《誇住宅》來幽默描繪四合院的構成,使讀者在笑聲中理解建築的文化厚度。▎建築是文化的容器:窗、文字與心靈密室 本書最後延伸到建築與文化精神的連結,探討「窗」在詩詞中的象徵、漢字中對建築的記憶,以及穴居、巢居等原始人類的居住方式對建築的啟發。作者提出「心靈密室」的概念,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屬於自己的建築之窗,與世界進行對話。這本書不以學術專業為目的,而是以個人熱情與文化情懷,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建築的詩意世界,讓我們在磚瓦與飛簷中看見千年文明的靈魂與智慧。【本書特色】:本書以輕鬆幽默的語言,結合作者對古建築的熱愛與設計背景,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美學與文化內涵。全書以生活化的觀察、古今對比與趣味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如脊獸、斗栱、垂花門等傳統建築元素,並穿插歷史典故與詩詞意境,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是一本兼具深度與趣味的建築文化散文集。
立體史記,從古建築看文明的承載:萬里長城×晉商大院×木構高塔……從中國古建築中細看朝代更迭與社會變遷
從古塔佛寺到萬里長城,一磚一瓦見證中國文化的軌跡石窟、樓閣、關隘、祠堂……藏在榫卯間的歷史,追尋古建築的建築美學與歷史意義▎建築與歷史的交織 本書是一部融合歷史與建築的作品,透過對中國古建築的深度探索,展現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積澱。晉地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與建築遺存。作者將建築視作歷史的見證者,透過不同時代的宮殿、祠堂、城池、寺廟等建築,描繪出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同時,書中融入歷史典故與人物故事,使原本嚴肅的建築研究增添趣味性,使讀者能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古建築的獨特性 書中著重探討各種古建築特色,並以詳實的數據證明其獨特地位。例如,晉地擁有全中國80%以上的元代以前古建築,其中包括珍貴的唐代木構建築,如五臺山的佛光寺等。除了數據上的優勢,此處的建築種類繁多,涵蓋民居、祠堂、寺廟、塔樓、城池等多種建築形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此外,作者還以詩意的語言,借助柳宗元、謝靈運等歷史人物的典故,生動地闡述古建築的歷史價值,使讀者更容易理解這些建築的文化背景。▎晉商大院與民居文化 書中深入探討山西的晉商文化,特別是與晉商息息相關的大院建築,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等。這些大院不僅是富商豪族的居所,更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結晶,展現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建築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樸實,又吸收了南方園林的精緻優雅,有的甚至融入西方建築元素,體現出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此外,書中還描述了晉商如何透過萬里茶路、票號經營等方式,將山西的商業影響力擴展至全國乃至海外,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商業史畫。▎歷史建築的文化象徵 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建築研究書籍,更是一部探討中國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作品。透過對不同類型建築的分析,書中揭示了古人對於天人合一、風水哲學、宗族信仰等觀念的實踐。無論是祠堂、佛寺,還是古城、長城,每一座建築都是一部立體的史書,記錄著朝代更迭、社會變遷與技術進步。書中最終強調,這些古建築不僅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文化的象徵,值得後人細細品味與珍惜,讓它們在時光的長河中繼續訴說華夏文明的輝煌故事。【本書特色】:本書融合歷史與建築,以山西古建築為核心,透過詳實數據與歷史典故,展現其獨特價值。書中不僅介紹建築結構與藝術特色,更融入晉商文化,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探討商業發展與建築美學的交融。透過宮殿、祠堂、長城與佛寺等建築,展現中國千年文明的變遷,使讀者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深入理解其歷史與文化精神。
府城住宅400年
住宅是人類活動的必要建築物之一,藉由住宅之圍蔽,得以遮風避雨,並安身立命於其中。但住宅絕對不僅只是物理性的「建築物」,世界上有非常多樣之住宅樣貌,分別反映不同時空背景下各種人群對於住居這件事之看法及手段。最終完成之住宅形貌,可能受到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影響、可能受到建築材料取得與否之影響,亦可能受到文明傳播影響,從而接受或融入更多元的住宅元素,但某些住宅元素也會隨著時代演變而消失。臺灣因其特殊之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過程,因此累積非常多樣的住宅文化,如千千岩助太郎記錄之原住民建築樣態,由北而南,多所不同。隨著不同族群與政權在臺灣的更替,亦為臺灣帶來漢式、日式、西洋式等多種住宅樣態。2024年適逢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大員,創建熱蘭遮堡400週年。該事件不僅使臺灣被捲入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體系的世界舞臺,也開啟今臺南市長達260餘年作為臺灣首府地位。為紀念此事,本書乃以「府城住宅400年」為題,預期以留存的宅第類「文化資產」為中心,帶領讀者認識400年來出現在「府城」及其周遭區域多樣的住宅文化。
東京近代建築散策:從舊書店、咖啡廳到商辦大樓,探索橫跨百年記憶的建築130選
從大正浪漫、昭和復古到現代摩登收錄東京1920~30年代的復興建築穿梭時空尋訪6大地區×130棟建築一窺走過百年風華的東京今昔魅力東京作為一座國際都市,總是給人充滿時尚幹練的氛圍,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整齊劃一的街道、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走在最尖端的流行文化……但其實這座大家眼中的現代化都市,歷經了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與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在走過漫長艱辛的災後重建工作,才有了今日脫胎換骨的時尚之都東京。而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方法就是親自踏進建築的空間,細細探索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本書將「關東大地震後至戰前(1923年~1930年代)興建於東京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及建造物」稱為「復興建築」,這些歷經大正、昭和到現代的百年建築物,含括了熱鬧的仲見世商店街、百貨公司、商辦大樓、舊書店、圖書館、咖啡廳等等,可以一窺近代東京的形成過程。不妨跟著本書漫步街頭,一起走進建築探索新舊東京的迷人樣貌。▌附復興建築時光旅行MAP可按圖索驥走訪東京6大地區親身感受時代的變化★日本橋地區:經濟與商業中心,聚集各種莊嚴的銀行建築→日證館、日本橋高島屋、第二井上大樓etc.★銀座.新橋地區:繁華的社交區,以及反映時代流行的建築群→歌舞伎座、電通銀座大樓、和光etc.★丸之內.有樂町地區:西洋風格的辦公大樓櫛比鱗次→帝國飯店舊本館、東京中央郵局、舊日本劇場etc.★水道橋.神保町.九段下地區:保留著學術建築的學生街與舊書街→神田天主堂、舊明治大學紀念館、舊博報堂總公司大樓etc.★淺草.藏前.兩國地區:隅田川橋梁群與存在感十足的摩登建築→舊吾妻橋朝日啤酒館、松屋淺草、TIGER大樓etc.★上野地區:象徵復興的莊嚴建築群→上野車站、舊松?屋、國立科學博物館etc.▌以大量照片與歷史資料照互相對照從建築形式、內部細節到設計亮點介紹多達130棟充滿時代記憶的歷史建築日證館昭和3年(1928年)建於關東大地震中燒毀的澀澤榮一宅邸原址。美麗的連續拱門散發著莊嚴感,讓人感受到證券公司林立的兜町氛圍。進入建築物內,顛覆想像的壯麗空間就在眼前展開,令人不敢相信這是證券公司的辦公室。野村證券日本橋總公司大樓昭和5年(1930年)3月由活躍於關西的建築師安井武雄設計。據本人表示,這是一棟不受框架限制的「自由風格建築」。1樓與頂層以白色為基調,給人輕盈的印象,中間使用茶褐色磁磚,給人沉重的印象。最上層的2個角落設有類似凸格子的裝飾,很有意思。HARIO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昭和7年(1932年)採新文藝復興風格的銀行建築,配置的科林斯柱有飾以茛苕葉的華麗柱頭。建築的內部裝潢幾乎維持原樣,銀行時期的金庫也保留下來,外觀與內觀皆營造出銀行建築特有的莊嚴氣氛。▌收錄6篇建築與相關人士的暖心故事紀錄人與人的珍貴緣分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土地與建築的感情★讓人想再來一次的江戶趣味小玩具店 助六★以東方趣味為基調的百貨公司 日本橋高島屋S.C.本館★傳遞時光的舊書店 一誠堂書店★日本第一座教科書圖書館 東書文庫★維繫人的緣分與感情的辦公大樓 第二井上大樓★日暮景色十分美麗的咖啡廳 沖本咖啡廳
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
從戰後到當代,從再現、解構到新定義,專屬此地的獨特建築故事臺北故宮、國父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大成館⋯經典案例一一解說&1949退到臺灣後,在這樣的政治意識形態下,戰前的中國古典建築新式樣之創作在臺灣回到了原點,從塗抹改造日治時期留下的資產重啟嘗試的過程,直到邁向成熟,已經來到民主政治與解嚴的時代。-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黃俊銘若要描寫二次戰後發生在臺灣的政治與建築之關係,「宮殿式建築」可說是最佳的對象-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王俊雄從國府遷臺開始,這個歷史其實已是國族國家的「重建」。而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作為國家的重大文化政策,建築作為空間的文化形式,其空間象徵的展現成為一大重點。-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夏鑄九臺灣戰後的建築發展更複雜且糾結,使得建築史研究格外不易。而在諸多發展脈絡中,又以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是最難突破的一環,因為其匯集了建築、政治、歷史、文化與思想等複雜因素於一體。-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傅朝卿過去三十餘年來,臺灣建築學者多以臺灣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的時代背景,探索現代構造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語彙的思想、觀點和象徵意義,甚少以建築個案的分析和論証,這本正好可彌補、縫合、鏈結。-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黃承令&1949到1975年間在臺拔地而起的宮殿式建築,獨樹一幟的鮮明形象,訴說著非西方國家及其專業者在現代建築運動的道路上,因為糾結於國族認同,而無法跳脫傳統跟現代思辨的命運。本書的寫作即環繞著這樣的背景而展開,探討這些存在於國族山河畫軸中的樓閣,多樣且深刻的傳統塑造過程。透過歷史的深描,撥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明堂新考》與大成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是如何在國府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趨勢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多維度的現代性光點隨之浮現。&專家聯合推薦臺灣博物館基金會董事長 王時思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王俊雄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黃承令
日式街屋建築:臺北篇
日治時期是臺灣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關鍵 日人對於新的殖民地臺灣猶如面對新世界,而舊政權遺留的臺北城,則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是改造最好發揮的場域。西洋式的都市計畫如車站、公園及博物館等公共建築象徵;另如公共衛生的基礎建設、整齊的道路規劃等,總督府順理成章的利用市區改正的觀念,將傳統城牆城市轉型成為具有現代化街道與模範街屋的首善之都,並且成為往後各大城市街屋改築的模範,也因此具有臺灣現代化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本書特色 本書除了整理臺北現代化街道府後街(館前路)竣工照片、地籍資料以及日治時期資料等珍貴歷史文獻外,並運用電腦3D數位技術,重現改築後的首條現代化街道,及包括亭仔腳建築在內的建築,是極具參考價值的臺灣建築研究基礎。
明清建築老照片集(精裝)
本書內容共分兩大部分,一是《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一是「民國時期北京知名古蹟及景點彩色圖片」。 《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內容分為「營造算例」及「營造則例」。作者梁思成(1901-1972)與其夫人林徽音(1928-1955)為民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夫妻二人對中國古建築研究十分膾炙人口,具有時代的影響力。 「民國時期北京知名古蹟及景點彩色圖片」,為博揚文化出版社社長楊蓮福所收藏日本人出版,以北京故宮為首的知名古蹟及景點彩色圖片共二十四幀。
西洋名建築解剖圖鑑:圖解橫跨4千年、締造歷史的70件名作
用結構的平面圖與立面圖、 結合插圖解說的人文與環境分析解說, 從埃及、伊斯蘭、埃及直至近代歐美的建築巨作, 透過圖面看懂橫跨4千年的文明之美 & 只要了解建築便可得知歷史與文化 建築是一面反映時代的鏡子。由社會結構、文化、技術與思想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所構成,是相當特殊的存在。將四千年的西洋建築史中精選出一些建築收錄書中,並一一解析其之所以「知名」的緣由。既可作為西洋建築史的入門書,也可以當成名建築朝聖之旅的良伴。 & 濃縮了最新的基礎用語以及鮮為人知的背景等知識! ‧古夫金字塔的坡度約為52°,且在其後的金字塔坡度也一直維持在52°左右。可知當時的古埃及人已經懂得運用幾何學知識、精確的測量技術及高度的施工管理能力。 ‧豪闊的羅馬競技場坐擁4層樓高,是古羅馬市民的豪華娛樂設施。但座位安排上也反映了身分之差,皇親國戚或高官要員等,坐在靠近場內的下層;女性、奴隸或身分較低的男性則坐在最上層。 ‧港灣城市的多采文化,反映在有豐富樣式的比薩主教座堂小拱廊跟裝飾上,成為保守的義大利早期基督教建築中附有活力的一筆。相隔一個世紀才建好的比薩斜塔,也維持了統一的風格。 ‧今日在各大商辦高樓中常見的玻璃幕牆,多虧志於「以建築為基礎來整合各種藝術」的包浩斯在德紹的包浩斯校舍上,讓外牆從承重的作用中解放出來,才能體現出構成主義之美的外貌。 & & ★特色 1.針對任一名作皆一致採取解剖學的方式來描述,從整體到細部,逐一詳加分析。 2.作者陣容不僅跨世代,研究範疇亦為跨民族與風格的新進年輕研究者。 3.每篇解說都乾淨俐落又清晰明瞭,彷彿實際從建築外部走入內部,侃侃而談其中的魅力。 & 執筆者簡介(按日文50音排序) 秋岡安季 主修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1993年出生於廣島縣。201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主修西洋建築史,持續研究且格外關注中世附屬於英國大教堂與修道院所而被稱為教士會堂(Chapter House)的空間。 & 大野隆司 足利大學工學院創生工學系建築土木領域的準教授 1980年出生於茨城縣。2003年畢業於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2011年修完該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於2012年獲得學位,為工學博士。2015年於印度吉特卡拉大學擔任建築都市學院的教授。自2019年起就任現職。主修西洋近代的建築與都市史。 & 嶋崎禮 九州大學研究所藝術工學研究院/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RPD) 1990年出生於埼玉縣。201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2019年修完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為工學博士。主修法國中世建築。以博士論文「哥德式時期法國側廊樓建設相關的基礎研究」獲得2021年度前田工學獎。 & 太記祐一 福岡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教授 1965年出生於東京。198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1996年修完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為工學博士。2009年起就任現職。主修西洋建築史,聚焦於拜占庭建築史。主要著有《彩色版 建築與都市的歷史》(合著,井上書院,2013)等。 & 中島智章 工學院大學建築系教授 1970年出生於福岡市。199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2001年修完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為工學博士。自2022年起就任現職。主修近世法國建築史等。著有《認識西洋名建築的七種鑑賞術》(X-Knowledge,2022)、《巴黎聖母院的傳統與再生》(合著,勉誠出版,2021)等。 & 水野貴博 西日本工業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教授 1974年出生於愛知縣。199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2001~03年作為匈牙利政府公費留學生至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留學。2007年修完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為工學博士。曾任職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助教等,自2020年起就任現職。主修西洋建築史、近代建築史與都市史。 & 安岡義文 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招聘的研究員 1980年出生於東京都。2005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2014年修完德國海德堡大學研究所哲學研究科埃及學的博士課程。為埃及學博士。自2022年起就任現職。主修埃及建築史。著有《Untersuchungen zu den Altägyptischen Säulen als Spiegel der Architekturphilosophie der Ägypter》(Backe出版)。曾獲得第15屆日本學士院學術獎等。 & 山中章江 東京工業大學博物館研究員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2000年畢業於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2007年修完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的博士課程。為工學博士。曾任職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助教,自2022年起就任現職。主修近代建築史(博士論文:探究房屋案例研究室專案(Case Study Houses)中的「居住實況」)。 &
日本散步:Mateusz Urbanowicz Sketches Collection
新海誠《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背景美術設計, 暢銷書《東京老鋪》、《東京夜行》作者 人氣波蘭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最新手繪作品集 「有時候,我會聽到東京混雜的建築物群對我說『來畫我們』。時而是映入眼簾的構圖本身,時而是當下打在建築物上的光影。我總是會將這些轉瞬之間收藏進想像力之中,之後再拿出來用。」 暢銷畫冊《東京老鋪》、《東京夜行》作者繪製的日本城市景觀和風景,12年來未曾發表的街頭水彩、速寫等私人收藏作品。 獨特的視角和溫柔的筆觸描繪日本城市景觀和建築的作品中,Mateusz Urbanowicz對沉睡在內心深處的日本小鎮的感情,畫著、談論自己的熱情和懷想。熱愛捕捉建築、橋梁、車輛、鐵路、店鋪等的Mateusz Urbanowicz,這次要帶領我們用更慢的步調在東京散步:在下班的路上,和狗狗一同於隅田川岸邊散步時看見的夕陽,江之島運河上的橋,近郊住宅區中有趣的獨棟屋子,被田野包圍的廢棄小學…… 大大小小的插圖和短文,穿插而成這本溫暖的插畫作品集。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地球上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散佈四海的潮人,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這個字就是「厝」! & 「厝」是四海潮人告別列祖列宗向外漂泊的出發點,是故鄉牽引着他們的線。在潮人心目中,「厝」不僅是居所,也是他們的根,是夢魂縈繞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深處永恆的故鄉。「厝」還是他們生命的力量之源,為它添磚加瓦以光宗耀祖似乎成了潮人披荊斬棘的動力! & 本書資料詳實、可靠,反映出潮汕鄉村古建築的全貌,更藉潮汕建築藝術,帶出潮汕歷史、地理和風俗等文化特質,為海外僑胞開啟一片了解潮汕文化的櫥窗。同時本書配有海量精彩圖像,視野開闊、視角獨特,令讀者在藝術享受中認識底蘊深厚的潮汕民居,引發對潮人心靈故鄉作繼續探索的慾望! & 推廣重點 & ●古建之美 形制與格局、特殊 裝飾工藝及對潮人的影響 & ●心靈故鄉 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 & ●珍貴圖像 攝影+手繪,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爐 & 編輯推薦 & 1. 大量精美照片,有些老建築已不復存在,這些圖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 2. 以建築藝術為中心,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將筆觸輻射到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去,通過娓娓道來的文字,對潮汕建築的始源及歷史的演變、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與格局、特殊的裝飾工藝及其對潮人的影響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論述。 & 名人推薦 & 莊學山・高永文・王受之・司徒立・許百堅 誠摯推薦 & 「潮州厝,皇宮起」 散佈四海的潮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厝」! 「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一磚一瓦讀懂潮人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 & 以愛國戀鄉著稱的潮人,既有強烈向心力、凝聚力又勇於走向世界、 向外拓展;既崇尚謙直、穩重、中和等儒家所推崇的美德,又不拘一格、 隨機應變;他們外表質樸、自抑而內在卻不乏火熱奔放的激情!這種外魯 內慧的雙重性格是怎樣煉成的?這和世代居住的環境有甚麼關係?林凱龍 的這本《潮汕老厝》,試圖從文化學和建築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可見該 書不同於一般民居著作,值得推薦! ——莊學山 (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永遠名譽主席、香港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中南集團主席) &
金門合院圖鑑:面的構成
《金門合院圖鑑:面的構成》,相較2013年出版的第一冊內容更深入到細部樣式,本冊以構成金門閩南建築重要的牆面為主體,依據建造位置進行分類,讓有興趣的讀者能夠更仔細、詳實地閱讀閩南傳統合院建築。 圖鑑基本上是工具書,初衷是希望建置具代表性的金門閩南合院建築構造圖冊,以測繪圖為主,搭配照片進行對應解說,務求淺顯易懂。它幫助讀者更加直觀、具體地理解金門合院的類型、細部立面的構成、歷史與樣式特徵變異關係,更適用於設計者與營建人的第一手實測資料。
百年建築與台南美食(套書) 百年街屋+1940在台南(一套2冊)
1.百年街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2.1940在台南 政商名流、歷任總統最愛的臺菜餐廳, 記載台南阿霞飯店80年精彩過往, 以三十六道料理,訴說台南老臺菜餐廳的風華歲月。 ★1940年,開啟吳家人的掌廚歲月 1940年,在物資匱乏的時代,廟前販售各式餐點的小攤,是人們的美食聚集地。吳健豪的曾祖父,便是賣著麵點的攤販之一,在往來人群的吆喝聲中,手拿著在滾燙熱水中煮麵的漏勺,熟練地「涮涮」將麵倒扣在碗裡,吳家人的掌廚歲月從此處開始。而來到吳健豪的姑婆吳錦霞時,賣起了更需要功夫的臺菜料理,1959年便正式有了「阿霞飯店」。 ★謹記叮嚀,傳承不變的好味道 在吳健豪的記憶中,阿霞飯店是他每天一睜眼的家,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廚房一點也不陌生。課業以外的生活,就是在全家賴以維生的餐廳幫忙。從洗杯子開始,到長大了一點學會殺螃蟹,慢慢練就一身的技能,好似早已知道未來自己必須承擔這塊招牌的重量。 吳健豪真正開始接班後,在沒有長輩手把手的教導和提醒,他靠自己埋頭摸索,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直到獲得過去的老顧客認同。阿霞飯店的經典招牌「紅蟳米糕」,他記得姑婆的教導必須讓客人看到飽滿的蟹黃,表示請客的主人家滿滿的心意;繁複的手工菜他依舊保持傳統的方式處理,像是純手工以豬網紗包裹內餡的蝦棗,以及手工灌入上里肌肉及梅花肉的粉腸。吳健豪謙虛的說:「不敢說百分之百傳承了當初的味道,但老一輩告訴過我的,我一直銘記在心。」 ★象徵多元包容的臺菜,端出道地的臺灣料理 臺菜一直有著多元包容的象徵,從地方的庶民小吃、來自沿海移民的家鄉菜、宴席不可少的辦桌菜,甚至是講究排場的酒家菜,都是臺菜的範疇之一。而臺南因地理環境的優勢,更是留下許多經典的名菜,阿霞飯店便是端出道地臺灣料理的老字號。 老饕推薦 1.&& &李福登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創校校長 2.&& &李日東 台南烹飪前理事長 3.&& &李豫 蜷尾家創辦人 4.&& &李怡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5.&& &武子靖 世界麵包冠軍 6.&& &施建發 台灣廚神 7.&& &郭貞慧 台南市觀光局局長 8.&& &陳靜宜 台南美食作家 9.&& &張寶仁 台南烹飪現任理事長 10.&& &黃偉哲 台南市市長 11.&& &楊昭景 前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廚藝學院院長 12.&& &簡天才 THOMAS CHIEN品牌創辦人暨廚藝總監 13.&& &蘇慧貞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
眾生的居所: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1
透視神繪第一人.建築偵探超視野 ――李乾朗古建築巡禮35年經典代表作 & 我所選的皆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最經典的作品, 並且是我親自到訪過,有臨場體驗,才能正確地畫出剖視圖。 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為了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 我採用局部切片,或掀頂或鳥瞰等不同角度, 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拉出細線以扼要的文字說明。 這些方法看似在「解構」一座古建築, 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 ~~李乾朗 & 「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系列,是作者三十五年來中國古建築田野考察與研究心得之總結。涵蓋《眾生的居所》與《神靈的殿堂》二大面向,深入探索其中十八大類,共七十二座經典建築個案。 時空由秦漢以迄明清,從新疆、青海、北京到閩南。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手繪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解說,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美感。 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延伸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之術語詞解。 《眾生的居所》一書涵蓋中國經典古建築中從庶民到帝王之「人」的居所,形式多元,類型多樣,包括民居、書院、戲台、私家園林、橋樑、城市、城郭、宮殿、亭台樓閣、皇家苑囿、禮制建築及陵墓等十二大類,共三十四座經典建築個案,並延伸討論十八個相關實例與十四個重要建築議題。 &
神靈的殿堂: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2
透視神繪第一人.建築偵探超視野 ――李乾朗古建築巡禮35年經典代表作 & 我所選的皆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最經典的作品, 並且是我親自到訪過,有臨場體驗,才能正確地畫出剖視圖。 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為了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 我採用局部切片,或掀頂或鳥瞰等不同角度, 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拉出細線以扼要的文字說明。 這些方法看似在「解構」一座古建築, 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 & ~~李乾朗 & 「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系列,是作者三十五年來中國古建築田野考察與研究心得之總結。涵蓋《眾生的居所》與《神靈的殿堂》二大面向,深入探索其中十八大類,共七十二座經典建築個案。 時空由秦漢以迄明清,從新疆、青海、北京到閩南。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手繪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解說,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美感。 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延伸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之術語詞解。 《神靈的殿堂》一書涵蓋中國經典古建築中,屬於「神靈」世界的空間代表作,形式多元,類型多樣,包括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觀及清真寺等六大類,共三十八座經典建築個案,並延伸討論十六個相關實例與十五個重要建築議題。 &
古建古風:中國古典建築代表
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那精緻壯觀的外形以及深刻的寓意, 是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結晶⋯⋯ ◎擎天之柱──華表 華表是中國古時宮殿、宗廟、亭榭、墳墓等建築前面的一種柱形標誌,原為木製高柱,其頂端用橫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狀,有著特殊標示作用,因此稱為「華表」。 ◎榮譽象徵──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古建眼睛──匾額 幾千年來,匾額把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鍊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石刻古籍──碑石 碑石具有濃烈的東方色彩和極強的文化價值,長期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文化、歷史、考古等眾多學科。在古代以紀念碑、書法碑刻和墓葬用品等形式呈現。 ►帝堯為博採眾諫締造誹謗木 ▎小樹杈多功能,能當「路標」又能當「留言板」! 原始社會時期,帝堯為了方便人們認路,便派人立了帶指示的小樹杈。小樹杈越立越多,人們又開始混亂了,所以有人就在小樹杈上畫記號以提醒自己。帝堯看到各種記號,就想「這記號能充分表達每個人的意思啊!何不讓他們寫出對部落的意見或要求呢?」於是,帝堯就讓大家把意見寫在小樹杈上。一時間,人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帝堯虛心聽取並採納,極大地促進了部落的安定和發展。 ▎說好表達意見,怎麼就變成了誹謗? 人們把這種具有指示和表達意見的小樹杈稱為「桓木」或「表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讀成了「華表」。這華表也被稱為「誹謗木」,當時「誹謗」一詞不是貶義詆毀的意思,而是議論是非的意思。 ▎誹謗木跟升堂鼓也是有點關聯的! 堯宣布誰有意見不僅可以寫在到處插立的誹謗木上,還可以站在他宮門前的大木柱下發表演說,或直接把意見刻寫在大木柱上。敢諫之鼓也一樣,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見的人便擊鼓告知。據說,後世衙門前的升堂鼓就是這麼演變而來的。 ►歷史上三大著名匾額 【留餘匾】 該匾是康家第15代莊園主用來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 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展現。 「留餘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 上凹意為:上留餘於天,對得起朝廷 下凸意為:下留餘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 【山海關匾】 該匾實際的名稱為「天下第一關」匾額。 匾上五個大字,每個字結構講究,布局章法得當,筆力沉雄,與形勢相稱,大有鎮關之風,為關口增添了威嚴和光輝,也道出了關口的戰略地位。 【正大光明匾】 據說,匾額上面的字是順治帝的筆跡, 經康熙皇帝臨摹後懸掛在乾清宮正殿。 匾額上的字體為行書,用筆結體肥厚豐滿,其撇捺隨意拖出,逸氣橫霄。 四個大字,結構蒼秀,超越古今,為中國清代書法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擎天之柱、榮譽象徵、古建眼睛、石刻古籍共四部分,主要內括帝堯為博採眾諫締造誹謗木、東漢時成為傳統裝飾石柱等。從歷史演變和組成分類等多方面講解中國古代建築中的華表與牌坊的結構、特徵和藝術特點,非常適合對古典建築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和珍藏。 &
日本古城建築圖典:【全彩圖解】天守、城郭、城門到守城機關,日本古城建築的構造工法與文化史
日本古城史研究第一人 三浦正幸 所著 380張照片+160張最完整的古城復原分析圖 從古城的建築史了解日本的建築工法、文化與歷史 ★審訂推薦 黃士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 Alen張啟銘|旅遊達人 Megumi|日本旅遊作家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粉專創辦人 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胡煒權|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日本史學者、日本史專欄FB版主 本書有趣內容: ▍為什麼城牆外面要築壕溝? ▍古時候是怎麼把石牆堆砌起來的? ▍天守是什麼? ▍城門有哪些種類? ▍什麼樣的機關可以讓武士和忍者進不來? ▍城郭與外圍、武家和民家建築的位置關係又有什麼學問? 前人的鬼斧神工,人類的珍貴遺產,日本城郭研究專家詳細解說建築、文化、歷史、藝術與美學的豐富知識,不論是日本戰國史愛好者或喜歡古城遊覽的人,都能獲得極大的樂趣。 &
透視中國木建築
~超越時空的古建築對話,直擊木工匠科學智慧~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師,建築大腕網紅「飛簷走壁樸小胖」嘔心之作! ★2020年度中國好書,當當網建築類暢銷榜第9名,超過2千好評! & ★傳統建築的屋頂為何頃斜? ★磚何時成為建築的主要材料? ★佛寺的深度感如何營造? ★中西方不同的建築聽覺設計?& 「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及比較冷靜地探討其工程藝術的價值,與歷代作風守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增加了中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築最大的意義。」──梁思成 & 《透視中國木建築》講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體系、製造技巧和風格沿變等內容,分別從傳統建築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視聽設計、新生可能和設計啟發等角度,具體剖析傳統建築的各個面向,回顧並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另外特別介紹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解構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在風格、技術等方面的關聯,借古鑑今,分析了中國現代建築對古建築的傳承與發展,並對建築技藝在未來的應用有所啟發。 &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建築作為衣食住行中的一個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環。有別於味同嚼蠟的大部頭建築典籍,本書試圖以建築設計為視角,回歸到建築與人的生活關聯以及建築過程中的思考。許多曾經不求甚解的「門檻」、「透風磚」等常見構造,以及需要耗費心神記憶的艱澀建築知識,一下子便有趣生動。 & 作者樸世禺為中國故宮工程師,素以勘查、保護故宮建築與設計展覽為業,並致力於發表建築相關科普文章至公眾平台。除了點出中國傳統建築保有華美外觀之下利用哪些專業技法搭建,使古蹟建築千年不壞,專業內容之於也能透過筆者優美的散文式介紹,對中國傳統建築產生更多了解與產生興趣。 & 建築作為藝術門檻之首,對文化影響深遠。日常用到的「建構」、「打好基礎」、「入門」及「進階」等等詞彙都是從建築學中發展而來。了解傳統建築脈絡,也就更能深入了解歷史,及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 本書特色 & ◎以「手繪軸測圖」、「實景圖」、「透視圖」多維度解析木建築視覺表現 ◎依照「宮殿樓閣」、「拱橋臥波」、「雕梁畫棟」及「舞謝歌臺」等不同設計構造分章介紹 ◎散文式書寫建築物之歷史、地理構因,及外觀、目的,由內而外解析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附帶全彩圖片,專業建築工法不侷限於文字,一目瞭然
百年街屋
歡迎光臨時光街屋建築博物館, 走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沉浸一磚一瓦背後的故事 【走訪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街屋常常走,但你知道傳統街屋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徵嗎? ◆迪化街從清代到戰後,街道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成就今天的樣貌! ◆閩南、洋樓、巴洛克式,各種建築樣式一次看清楚!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古鎮名橋到瓊樓玉宇,告訴你建築裡隱藏的故事
古鎮名橋 × 高樓瓊宇 × 絕美園林 × 寺廟文明 × 天子皇陵一本書帶你遊歷碧瓦朱簷的東方建築,訪遍美不勝收的世外桃源!◎清宮劇中的避暑山莊,見證了清代的興盛與衰落◎酒香四溢紹興鎮,正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至今城牆上還留著累累彈痕◎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為何持續不斷?◎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茂陵,卻因過度奢華引來無數盜墓者?◎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滕王閣……文人騷客筆下的樓閣真面目竟是——?◎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何選擇坐西向東?◎建造者為什麼要把十七孔橋建成十七個孔?古代的偶數其實是陰數?◎少林寺的不成文的規定:不允許在寺廟山門前比武,傳聞竟和武松有關?▍精彩故事,獨立成篇七十多個建築故事透過時間、地點的線索連綴起來,共同組成一幅建築史的畫卷,清晰呈現出建築藝術的發展脈絡。▍文字生動,娓娓道來作者以優美文字記錄建築的風格、建造的經過等,經典再現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多種元素展現建築故事之外的背景資料,使讀者在輕鬆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審美感受、想像空間和愉快體驗。▍趣味知識,延伸閱讀每章節前做重點整理,濃縮該節精華,讀來更加通順;每章節後附有延伸閱讀,從不同角度切入對古典建築的探討。本書重點透過講述建築背後的典故和傳說,讓讀者在看故事的同時了解古代建築,體會古建築的博大精深以及建築獨特的建築體系。
圖解嶺南建築
以實景圖和配合輕鬆手繪圖說明各樣嶺南建築; 每個建築都有標號說明,方便讀者閱讀了解; 內容以圖為主,以文字配合說明,適合對傳統建築學有興趣的青少年讀者閱讀; 文字說明清晰簡單易明:介紹建築形式,到說明建築佈局,亦建築帶出嶺南文化傳播。 本書挑選了嶺南建築中的民居、園林、學宮、古塔、宗祠等類型, 並以西關大屋、騎樓、圍龍屋、清暉園、揭陽學宮、廣濟橋等經典建築為例,用圖解的形式向讀者呈現出嶺南建築清新明快、中西合璧、務實求變等鮮明的特點,從建築物中了解嶺南建築文化的價值和歷史地位。 本書特色 1.以實景圖和配合輕鬆手繪圖說明各樣嶺南建築; 2.每個建築都有標號說明,方便讀者閱讀了解; 3.內容以圖為主,以文字配合說明,適合對傳統建築學有興趣的青少年讀者閱讀; 4.文字說明清晰簡單易明:介紹建築形式,到說明建築佈局,亦建築帶出嶺南文化傳播。
二戰工業遺址新竹六燃THEN&NOW
每個城市都會因為建設而變大,卻只有因為留下歷史而偉大。 本書收蒐集二戰時期至今的新竹六燃空照圖、老照片,以古今對照的方式,一次看清二次大戰日本軍事設施對新竹的影響和新竹六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從新竹六燃THENNOW看見城市的永恆感。
見築百講:1684-2020 高雄經典建築
高雄,這座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在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填築完成。1919年10月田健治郎任臺灣首任文官總督,在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全臺重劃為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和高雄五州,至此「高雄」地名首次出現,取代原來的地名「打狗」,在2020年屆滿一百週年。 & 一百年來,高雄的公共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了街景的改造。高雄逐步擴展成臺灣南部第一大城,座落在城市上的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變。《見築百講》盤點高雄現存文化資產,以及現代化發展下的產業設施、交通建設、學校、宗教、住宅、商業大樓等建築,精選清代至今百件經典建築作品,透過專書出版,讓大眾了解高雄現存的特色建築。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與日本時代最傑出的建築師們:近藤十郎、松崎萬長、森山松之助、井手薰、栗山俊一、梅澤捨次郎、宇敷赳夫、白倉好夫、八板志賀助、尾辻國吉等人,一起漫步老時代,欣賞台灣經典建築之美~ 本書以日本時代建築師、技師技手為中心,台灣和洋建築歷史與地區發展為經緯,介紹日本時代在台灣具有代表性之建築師的生平事蹟、建築作品,以及為人軼事,並表列來台發展小史。使讀者更能夠認識這些已消失或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以及設計者的故事。 其次,以建築主題旅行的概念,遍覽建築大師的代表作,以精華鑑賞的方式巡禮,猶如這些日本建築師們親自導引讀者,一路從建築語彙細節到工法造型,看見台灣百年經典建築與文化資產。 本書特色 1.本書以日本時代建築師、技師技手、建築教育家等人物為中心,日治時代台灣建築史為經緯,首先介紹日治時期在台灣具有代表性的十多位建築師,他們的生平事蹟、建築作品,以及為人軼事。使讀者更能夠認識這些已消失或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以及背後設計者的故事。第二部分則帶入建築師的重要作品,介紹其代表作的鑑賞方式,看見台灣日治時期經典建築。 2.除了以建築師經典建築為中心點之外,並以以建築主題旅遊的概念規劃,納入周邊可以循線觀賞的其他歷史建築,讓讀者有更系統性的欣賞建築。 3.以區域性路線帶入其他建築師與建築作品,欣賞景點中的各式建築語彙。
將作四O+一 Chiang Tso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館的建築設計於1970年初期,當時反映了歐美1960年代流行的粗曠主義風格,它的建築形式以功能性的元素做為構成基底產生一種類似沒有皮膚包裹的內臟組織的建築造型,在那個年代成為許多建築學子參訪體驗此一新風格的對象,同時也啟發學子們對於現代 主義建築歷史與設計的探索與興趣。& & 中原建築系在那個資訊傳達較封閉的年代,由此一嶄新風格的系館建築的使用以及教學啟動了新一階段的建築教育,於是另一個問題是:中原大學建築系或說大學做 為思想自由與表達自由的天堂,是否能夠從建築市場的限 制中找到自律來做為發展建築論述的基地?學校所在城市 的豐富歷史人文與地理資源如何觸發建築教學上的新議題,進而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實踐觀點?將作41期的復刊除了作為中原建築創系六十週年的紀念刊物之外,本期內容將針對前述課題在建築教育、建築歷史以及在地研究等三個面向呈現一些觀點與研究成果。期待這三個面向能夠進一步啟發中原建築在建築與城市形塑的智性討論上做為震央,帶出教學與研究的新面向。
從紫禁城到故宮:營建、藝術、史事
單士元先生與故宮結緣七十年,是著名文物專家、古建築保護專家。本書傾注了他寶貴的學識與經歷。全書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將紫禁城的營建制度、營建過程、宮殿的建築藝術佈局以及紫禁城中發生的歷史事件貫穿一線,直至故宮博物院在民國初年的創建,一氣呵成,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展示出故宮所涵載的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及建築學知識。 本書特色 1. 建築藝術角度切入世遺紫禁城,從八百年的歷史累積,看五朝宮闕不能取代的建築史地位 2. 由紫禁城的營建與藝術,圍繞述說宮殿的元明清歷史; 3. 末代皇帝出宮時,作者進入古物陳列所,見證從皇宮成為博物院的歷史變遷。 &
東京夜行:Mateusz Urbanowicz 手繪作品集II
創影史紀錄動畫〈你的名字〉、最新作品〈天氣之子〉背景美術設計、 人氣波蘭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繼《東京老鋪》之後, 這次作者帶著畫筆穿梭在東京夜晚的大街小巷, 以獨特的水彩技法描繪充滿魅惑的「夜東京」! & 特別收錄【Mateusz Urbanowicz& X& 新海 誠&& 對談】 『雖然我與Mateusz 在不同的國家長大,但觀點相似。』——新海& 誠 只有夜暮降臨時才會顯現的表情⋯⋯ 如果是夜晚的東京,或許我會喜歡。 來自波蘭的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2016年在網路上連載了10 幅「東京老鋪」插畫,受到廣大迴響,並催生出《東京老鋪》。繼第一本作品集之後,這次作者以夜晚的東京為主題,分為五個章節——「都會」、「奇妙的地方」、「橋與電車」、「下雨的東京」、「小巷子」,一共繪製了30幅場景,每篇以「描繪了什麼?」、「如何繪製?」解說每個場景的命定元素,和浪漫邂逅,並重新詮釋對東京這座城市的感受。 原本對東京冰冷的現代建築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寂寞、空虛、孤寂、喜悅、成就⋯⋯,但繪製這本作品集的過程,釐清了心中的想法和情感,現在,似乎更能接受這座城市原本的樣子。 作者使用不適合重現街道氛圍的「水彩」,透過細膩的技巧和廢寢忘食的精神,挑戰描繪暗色的夜景,帶領讀者體驗這座城市給人錯綜複雜的情感。 全書從東京車站、秋葉原、阿美橫町到谷中一帶,沿路探訪附近著名的橋、河和有趣的小路,並繪製散步地圖,讓讀者能跟隨作者的腳步,親身探索和感受。除此之外,也特別捕捉下雨的東京,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被燈光倒影絢爛的夜晚! 本書也特別收錄與新海誠導演的深入對談,從中窺見頂尖創作者是如何產出內容,以及觀看作品時的獨自觀點!文末作者更不藏私的分享《東京夜行》的製作過程和繪畫工具,並詳細解說繪製的技法和心得分享。這是一本滿足對「東京」迷戀,必備的精彩作品集! & 「現在,我似乎已經可以接受這座城市原本的樣子。長時間凝視會發現,這座城市就好像在漆黑處回頭望著我的巨人,笨拙又醜陋。然而,仔細探尋又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藏有獨特又令人玩味的生命力,是一座充滿美麗光景且閃閃發亮的城市。」——本書作者Mateusz Urbanowicz (摘自結語)
美國人文城市與經典建築
瞭解美國人文景觀、建築設計的必備工具書 本書提供對都市發展、歷史、景觀設計、公共藝術、建築、文化、美學、旅遊有興趣的讀者指引,更是了解美國都市規劃、規劃歷史、人文景觀、建築設計的必備工具書。 & 作者出版此書親自橫跨美國十五個州、二十四個都市,從緬因州的特色城鎮、紐哈芬、波士頓、普利茅斯、鱈魚灣、紐約市、普林斯頓、費城、安娜波里斯、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到中西部大城芝加哥、南部大城亞特蘭大、奧蘭多、凱威斯特與聖奧古斯丁、西部重鎮鹽湖城、舊金山與納帕河谷、薩冷市與波特蘭、西雅圖等,進行都市發展、空間規劃歷史與人物、獨特地景與人文、經典建築與建築師的全面寫照。
日本鳥居大圖鑑:從鳥居歷史、流派到建築樣式全解析
鳥居自古即被視為神界與人間的分界, 穿過鳥居便等於進入了神聖的領域。 究竟具有結界作用的鳥居起源為何? 神明鳥居與明神鳥居在外觀上有何不同? 讓我們一起探訪日本56座神社, 聆聽神靈傳說、領略鳥居之美。 造訪神社是前往日本旅遊的旅人們相當喜愛的行程,可是大家知道立於神社最前方的「鳥居」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其實鳥居的起源眾說紛紜,日本神話《古事記》中有一段記述:為了將躲在天岩戶內的天照大御神引出來,高天原眾神便讓長鳴鳥(即公雞)站在橫梁上啼叫,而雞棲息處的橫梁可以解讀為「鳥居」之意。另有一說認為,到神社參拜時一定會從鳥居底下穿過,而日文「通り入る(通過進入)」的讀音為「tori iru」,並由此演變成「鳥居(tori i)」。 另外,造型看似大同小異的鳥居,其實隱藏了許多小細節。依建築樣式與發展順序等可將鳥居大致區分為「神明鳥居」與「明神鳥居」兩大體系。神明系鳥居的笠木沒有反增也沒有島木,屬於簡約型的鳥居,例如伊勢神宮中的唯一神明鳥居等;明神系鳥居的上部則不僅有笠木,其下方還有島木,是最受歡迎的鳥居形狀,例如:奈良春日大社中具代表性的春日鳥居等。 至於鳥居為什麼大多是朱紅色呢?鳥居主要的材質有石頭、木材和金屬,為了防止木材腐敗或遭受蟲害,必須使用一種名為「辰砂」的紅色塗料,而紅色有「除魔」、「除厄」的意象,自古以來便常用於宮殿或是神社寺院的建築上。不過也有其他顏色的鳥居,例如出雲大社的白色大鳥居便帶有「神聖」的意涵;或是日本最大的明神鳥居「熊野本宮大社」的黑色鋼鐵鳥居。 本書收錄了日本各地共56座神社的鳥居,透過照片與插圖解說鳥居的起源,不同形狀、材質、顏色等各式鳥居的「流派」,以及鳥居建立的歷史、重建的背景經過等等,擁有這些基本知識之後,以後造訪神社時,便能進一步感受鳥居不為人知的魅力所在! 最全面、最豐富的鳥居建築事典 讓你進入神社不再只是走馬看花 而是成為懂得看門道的神社達人 ★走訪全日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56間神社 北從北海道、南至沖繩,介紹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的心靈故鄉「伊勢神宮」、因電影《藝伎回憶錄》而大紅的伏見稻荷大社等等,讓神社迷一次集好集滿! ★日本國學院大學神道學博士生動圖文解說 專攻領域為神道學、日本宗教制度史的博士深入淺出的解說,加上畢業於知名設計研究所的插畫家完美重現鳥居細部,複雜歷史、建築知識一看就懂! ★看懂鳥居形狀、顏色、材質背後代表意義 明治神宮採用阿里山檜木的初代鳥居、平安神宮使用鋼筋混凝土的朱紅色大鳥居等,都有豐富歷史背景及各具特色的建築風貌!
故宮院長說故宮(全新修訂版)
用不一樣的角度,看故宮的前世今生 足跡踏著足跡,聽故宮院長侃侃而談這座連帝王也不知曉的紫禁城面貌 & 紫禁城,這座中國最後的皇宮,匯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於建築形態上的極限,是中國帝制文化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也是中國帝制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高度統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統一。 & 或許你只曾在眼花繚亂的圖片前走馬看花;或許你到訪過紫禁城,卻沒看遍它的春夏秋冬;或許你看過它的春夏秋冬,卻沒踏遍廣袤宮殿的每磚每瓦。 & 由此,故宮院長李文儒將已經成為公眾眼中的「圖像」--紫禁城,置於圖像學領域中觀看、欣賞、解讀,提供讀者領略歷史的全新種種可能。 & 本書特色 & 到了中國故宮,輝煌雄偉的紫禁城正門恐怕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但除此之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其實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這故事,曾經生活其中的歷代帝王不知, 穿梭來往的導遊們不曉, 成團遊客未曾聽聞, 只有日日夜夜望著它的故宮院長李院長能說得清。 不僅是紫禁城的春夏秋冬,更要從各個角度,透過牆、柱、河、柳、飾、景等等細節, 以介紹建築的方式描述歷史,以描述歷史的方式道文化。 兼具知識與感性的文字,搭上一百八十多張精美全彩圖片,讓紫禁城的縱橫面貌歷歷在目。 &
日本最美建築遺產群:富藏歷史與文化的119處,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絕美古都!
發思古之幽情! 119個融合歷史與文化的建築遺產群 日本全國有許多城市都還保留著經國家認證,古色古香的美麗街廓(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本書透過自己的一套標準,篩選出119條美麗的街道介紹給大家,透過這些美麗的街道重新發現日本的優點,同時將構成街景的建築物特徵畫成插圖,與漂亮的照片一同呈現,讓讀者一邊飽覽古建築之美,一邊學會如何鑒賞細節。 歡迎跟著本書來一趟文青的古蹟巡禮! 【五分鐘搞懂如何欣賞古老的街道】 1.國家掛保證的街道 為了保護分散在全國各地,歷史悠久的古老街道,於昭和50(1975)年成立了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制度。經國家判斷為「在形成歷史性的風情上具有高度價值的傳統建築物群」被選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以下簡稱傳建地區),截至平成29(2017)年4月共有112地區。本書將以這些傳建地區為中心,同時也為各位介紹其他可以看到充滿魅力景觀的街道。 2.街道決定城市的歷史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當歷史再加上個別的地理、社會等因素的背景,會對人民過日子的街道造成重大的影響。換句話說,藉由了解該城市的發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歷史上,街道的特徵就會主動顯現出來。 3.尋找構成街景的建築物特徵 構成古老街道的房屋在建築上的特徵會依城市而異,這些共通點會反映出該城市的歷史及地理條件。首先請掌握住各種建築物的形狀。這時不妨把焦點放在屋頂上,接著再看出入口的位置,找出各個街道共同的特徵。例如:切妻(懸山頂)寄棟(五脊斜屋頂) 4.尋找具有特色的細節 開口部分及外牆很容易發現共通點。 (1)開口 (2)牆 (3)窗子 本書特色 (1)遠赴實地採訪拍攝精美的古厝實景圖。 (2)每棟古屋建築都會介紹其歷史文化背景。 (3)以插圖標示出該建築的特徵,一目了然。
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3種觀察視野,9種剖面透視,148幅精彩手繪 古建築偵探李乾朗 上天入地,穿牆透壁,直探匠心原點 解構最Top台灣經典古建築! 匠心賦予建築靈魂,時間累積其深度,知音則點亮其光采。 李乾朗是古建築的知音,被譽為台灣古蹟的解碼人,除了豐富的學養與修復經驗,他最為人所稱道甚至稱奇者,是具有獨到的建築透視眼與神乎其技的手繪圖工夫,而其現場導覽的功力也是一絕,總能引人穿越時空,看見每一棟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與最精妙亮點。 本書中,李乾朗嚴選出最鍾愛的的三十五棟台灣經典古建築,含括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牌坊等多種類型,他運用三種繪圖視野,九種剖透技法,以上百幅精緻手繪圖,直探匠心之原點,將每棟古建築給予解構,巧妙展露出之所以成為他心目中經典的理由。精彩獨特,值得珍藏。 建築剖視圖的形式有無數種可能性,之所以要剖開牆壁或掀起屋頂,其目的是要直視內部虛實,讓觀者看到更多的細節。祕密就藏在細節裡,建築的智慧也藏在細節裡。 建築是人工造物,人將諸多材料集結,再予編成。透過剖視圖可使讀者明瞭其集結的動力與奧祕,甚至可以想像建造的過程,這種思維對我們理解或欣賞建築是極為重要的! ──李乾朗
歐洲中世紀城堡:1997年5月迄今,限運用13世紀的工具及技術修築,法國蓋德隆堡的建造工程實錄
~從1997年5月迄今,法國蓋德隆堡的建造工程實錄~ 法國的王室城堡羅浮宮僅10年就完工, 雄偉的加亞爾堡,則在英王理查一世監造之下,用18個月神速竣工。 蓋德隆堡需要的時間,遠遠超乎兩者—— & 深入雄偉的城堡要塞, 一窺建造和維護城堡及在堡中生活的幕後實況。 & 在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之後,英國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建造工程, 陣容龐大的建築工班施展全新技術和精湛技藝,迅速修築完成巍然屹立的城堡。 城堡從最陽春的土壘與內場式碉堡,很快發展成大小堪比村莊、功能繁多的複雜結構, 既象徵武力和威權,也做為大隊家臣侍從的居所。 & 本書帶領讀者實際走訪蓋德隆, 一探僅限運用13世紀的工具及技術修築中世紀城堡的浩大建築工程。 書中透過蓋德隆工程中的實例,鉅細靡遺探索城堡的各個層面, 兼探幾座著名城堡的結構特徵, 並深入了解城堡大廳、領主臥房、廚房甚至廁所的空間配置和內部細節。 & 書中以系列圖片詳細介紹如何建造拱頂、如何雕刻拱心石, 以及如何搭建鷹架、燒製磚瓦、鋪設地板和搭設木結構屋頂, 並說明石匠師傅和木工師傅如何解決修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讓今人得以從前所未有的角度深入了解中世紀的城堡建造工程。 & 【本書特色】 ◎各章由外到內依序介紹城堡結構的特定部分,諸如護城河、城牆、領主及家眷的房間、禮拜堂及營房等。 ◎收錄超過450張照片,在蓋德隆進行的實驗考古學計畫執行細節,首次以親身實做的方式呈現13世紀城堡的建築技術。 ◎書中介紹多項中世紀工藝技術,包括鑄幣、編籃、調製漆料、室內裝潢及布料染色。 ◎收錄英國數座最受歡迎的城堡,包括波馬利斯堡、契普斯多堡、康威堡、多佛堡、哈萊克堡、凱尼爾沃思堡、雷斯托梅爾堡和洛契斯特堡。
中國國寶建築:西南瑰寶
西南一隅現大道,返璞歸真一天地~ 西南地域遼闊,本冊的品讀路線,跨越四川、重慶、湖南、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市、自治區。 漢闕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僅存三十餘座,絕大部分在四川境內。西南地域內的佛教香火十分興旺。四川也是道教發源地,青城山道教建築不求浮華,自然天成,忠實地表達了道家返璞歸真的哲理。 巴蜀建築特別是祠堂、書院和園林建築,大多充滿詩情畫意。川派園林樸實典雅的風格,受到中外園林學界的重視。樓閣建築也是西南地域重要特色之一。會館既是外來移民聚會的場所,也是對家鄉文化的眷戀。 「西南瑰寶」多元並存,多彩多姿 本書特色 1.&& &西南地域遼闊,本冊的品讀路線,跨越四川、重慶、湖南、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市、自治區。 2.&& &漢闕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僅存三十餘座,絕大部分在四川境內。 3.&& &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成都,通過雲南與東南亞各國進行商貿和宗教交流,因此西南地域內的佛教香火十分興旺。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被公認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4.&& &四川又是道教發源地,青城山道教建築不求浮華,自然天成,忠實地表達了道家返璞歸真的哲理。 5.&&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尚在造福人類,實為世界之奇蹟,它與峨眉山和樂山大佛已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吊腳樓——以咸豐土家族吊腳樓為例
咸豐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遍布全縣城鎮鄉村。土家族吊腳樓以其獨有的風格和民族特色,展現了勤勞質樸、聰明睿智的土家人民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風貌。
遇見亞洲12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
看見亞洲教堂的宣教血淚史 體悟神聖空間的場所精神 & 卸下宗派的束縛 感受屬靈的召喚 & 在空間中遇見神聖,在靜默下聆聽聖音 撼動人心的教堂建築,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 & 跨世紀的歷史痕跡,物換星移的世代交替,人與物會改變,但教堂的精神和信仰的真諦將永遠留存。在神聖的教堂空間裡,沉澱心境,聆聽心靈對話,感受宗教的氛圍,發現建築藝術與人類情感的連結。 & 本書帶您漫遊臺灣、日本、新加坡、香港、南韓、菲律賓等最具代表性的教堂建築,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臺神學院禮拜堂、臺東白冷會天主堂、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聖保祿天主堂、巴黎外方傳教會天主堂、聖安德烈座堂、聖瑪利亞天使教堂、聖約翰座堂、明洞主教座堂、薩朗教堂、聖奧斯定教堂,並同場加映聖安瑟倫天主堂、聖巴斯弟盎聖殿。 & 以精闢的文字介紹十二座亞洲知名教堂,搭配精選教堂內部及外觀的照片、3D金屬等角透視圖和建築平面圖、教堂建築師的生平介紹,宏觀掌握每座教堂的建築精髓。透過專業建築師的導覽與解讀,搭配《聖經》經文,讓讀者全面感受教堂的深度、廣度和真諦。 & 認識教堂,更同時認識自己的文化處境!
中國國寶建築:東南精華
東南七多!且看富庶東南建築之盛~ 本冊跨越地域較廣,包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市。是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以豐足的經濟為基礎,成為文化的中心。 「東南精華」的古代建築特點有「七多」:府第大宅多,私家園林多,學宮書院多,牌坊祠堂多,亭臺樓閣多,古塔、古橋梁多。例如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乃至幾大園林、幾大書院等,均在這一文化帶上。浙江省古塔多,從五代起就大興造塔之風,遍布全省。 江、浙的文風;皖、鄂、贛的意韻;閩粵的多采多姿……。 「東南精華」,值得品賞。
中國國寶建築:塞外奇葩
王朝、宗教絕美建築,盡在塞外一覽無遺! 本冊所稱塞外,與一般意義上的「塞外」不盡相同,它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等省、自治區。 陝西、甘肅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先後有十餘個王朝與此興起。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保存的磚塔數不勝數,構造技藝精湛,造型豐富,各具特色。 青海、西藏是藏傳佛教的發源地和發祥地,青海塔爾寺、拉薩大昭寺是藏民心中的聖地,是藏傳佛教的博物館。 新疆是伊斯蘭教民集中的地區,伊斯蘭穹頂建築形成地域建築的特殊風貌。「塞外奇葩」,處處引人入勝。
故宮院長說故宮
用不一樣的角度,看故宮的前世今生 足跡踏著足跡,聽故宮院長侃侃而談這座連帝王也不知曉的紫禁城面貌 紫禁城,這座中國最後的皇宮,匯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於建築形態上的極限,是中國帝制文化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也是中國帝制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高度統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統一。 或許你只曾在眼花繚亂的圖片前走馬看花;或許你到訪過紫禁城,卻沒看遍它的春夏秋冬;或許你看過它的春夏秋冬,卻沒踏遍廣袤宮殿的每磚每瓦。 由此,故宮院長李文儒將已經成為公眾眼中的「圖像」--紫禁城,置於圖像學領域中觀看、欣賞、解讀,提供讀者領略歷史的全新種種可能。 本書特色 到了中國故宮,輝煌雄偉的紫禁城正門恐怕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但除此之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其實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這故事,曾經生活其中的歷代帝王不知, 穿梭來往的導遊們不曉, 成團遊客未曾聽聞, 只有日日夜夜望著它的故宮院長李院長能說得清。 不僅是紫禁城的春夏秋冬,更要從各個角度,透過牆、柱、河、柳、飾、景等等細節, 以介紹建築的方式描述歷史,以描述歷史的方式道文化。 兼具知識與感性的文字,搭上一百八十多張精美全彩圖片,讓紫禁城的縱橫面貌歷歷在目。
一看就懂古蹟建築(新裝珍藏版)
「走入古蹟,就進入充滿先民智慧的時光隧道; 觀察古蹟,就看到當地古今文明的真實記錄。」 你知道台灣有哪些古蹟與歷史建築嗎? 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它原來的用途是什麼? 為什麼時常有人專程前去參觀這些老建築? 為什麼它們會推選為古蹟而受到保護? 翻開《一看就懂古蹟建築》,你就知道答案了! 充滿了先民的智慧與風格,饒富人文趣味 我們生活週遭常見到具紀念性、或是受到保護的古蹟和歷史建築;這些代代相傳的老東西雖然受到歲月的侵蝕,然而只要留意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文化寶藏不但深具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而且在一雕一畫、一屋一瓦中充滿了先民的智慧與風格,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生動呈現文化寶藏的故事,發掘古蹟之美 《一看就懂古蹟建築》介紹台灣各類古蹟、歷史建築:城郭、砲台、宅第、老街、寺廟、書院、碑碣、古道、燈塔、古橋、古井等,有如像一座文化資產博物館。書中利用精美的圖解形式,配合簡易的條文解說,清楚生動的呈現每個文化寶藏的精采故事,讓讀者有身歷其境的親切感,有更多的驚訝和感動。
古蹟入門(增訂版)
開啟台灣古蹟門奧的最佳鑰匙 《古蹟入門》二十周年最新增訂版 ★歷久彌新的全圖解古蹟入門經典:以剖面、透視、鳥瞰……種種手法表現的知識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古蹟彩繪大圖,有系統歸納的觀察要訣,加上簡明易懂的圖解以及生動的現場照片,讓讀者透過一個經典建築案例,就能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古蹟」的門道,是親近、觀察與了解古蹟的最佳自學指南。 ★增訂版增列三大觀察主題:呼應近年古蹟/歷史建築指定的多樣,本次增訂版特別於觀察篇新增產業設施、日式住宅、橋樑三種類型,藉由李乾朗老師精彩的手繪圖,與提綱挈領的觀察要訣,帶領讀者一窺堂奧。另於認識篇增列日本式建築,於形成篇將時間軸拉至戰後初期,以便給讀者台灣古蹟更全觀的面向,建構較完整的台灣歷史;並以走遊篇幫助愛好者脫離網路轄制,實際親臨古蹟現場,體驗它、欣賞它及愛護它。 ★依據現況全面校訂、更新並補充資訊,新收錄〈台灣古蹟八問〉一文 ★開本放大,豐富扎實的內容,閱讀更舒適! 台灣現有的古蹟超過900處,歷史建築更有上千處,其面貌多采多姿,有三百多年的荷蘭人城堡,也有百年以上的漢人古宅、寺廟、城池,當然也有近代的建築。每一處古蹟都是傳奇故事的舞台,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物,而其建築之美更是藝術的完美表現。《古蹟入門》正是一本觀察古蹟的方法書,針對不同類型的古蹟,有不同的觀察點;藉由這些觀察,可一窺古蹟背後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生活。 增訂版內容分為四大篇──觀察篇、認識篇、形成篇、走遊篇,以及附錄: 觀察篇& 本書的重點,將台灣古蹟歸納成25類,分別是原住民聚落、城郭、寺廟、祠堂、孔廟、書院、宅第、街屋、園林、牌坊、古墓、砲台、燈塔、領事館及洋行、教堂、博物館、官署、火車站、銀行、學校、醫院、法院、產業設施、日式住宅、橋樑等,幾乎囊括了台灣所有古蹟的各種類型。在25類中各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以俯瞰、剖視或其他特殊角度繪成25幅精彩的跨頁大圖,並分點詳述觀察該類古蹟的要訣;同時為使解說更詳盡,另有約1000張的解說圖與照片。 認識篇& 介紹古蹟四大系統──原住民建築、傳統建築、近代建築及日本式建築,包括各自的定義、歷史背景及外觀特色。其建築外觀上的專有名稱、特有裝飾名詞,則用圖文並茂的「小辭典」來歸納,十分簡潔明瞭。 形成篇& 如同「台灣古蹟史」,延續圖文並茂的風格,將重要古蹟的興建年代以年表方式循序列出,分為史前-原住民時期、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清代末期、日治初期、日治末期、戰後初期。 走遊篇& 依行政區劃,提供可實地探訪書中25類古蹟的資訊,包括類型、級別及所在位置,並有專家逐一評介,是參觀古蹟的最佳指南。 附錄收有〈台灣古蹟八問〉,以問答的形式扼要說明:台灣的古蹟如何產出,古蹟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聯,和古蹟相關的行業有哪些,古蹟的修復與再利用應如何進行,我們可以為古蹟作些什麼……等。並提供延伸閱讀的書單。
中國國寶建築:北國經典
華夏文化發祥地的經典建築! 國寶建築,或滿足居住,或盡其功能,既要表現建造時代的特徵,又要反映政、經、宗教等文化理念,更要講究藝術追求。 京津與河北顯現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融合,並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營造了以漢族為主的大量古代建築;山東、齊魯大地的古建築,大多與尊孔重儒和帝王封禪有關;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尤其是瀋陽故宮,依稀可見遊牧民族帳篷議政的生活習俗。 展卷神遊於殿閣、寺觀、園林、陵寢、城池、關隘等建築古跡,「北國經典」與歷史名人,恍若眼前。
中國國寶建築:中原珍藏
中原地區行政、宗教、文化的歷史寶藏! 中原,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遺存的佛塔、石窟之多,折射出這一地區宗教建築之繁盛,至今是中國古塔最多、類別最齊全的地區。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因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的洛陽與開封,分列歷史名都。白馬寺被佛教界尊為「釋源」;開封更因商業興盛而躋升為中國首富之地。 山西是關羽的故鄉。因此,山西境內祭祀「關聖帝君」的廟宇很多,其中以解州關帝廟規模最大,造型最為奇特和精美。 展卷神遊於石窟、古塔、寺、廟、宮、祠、公署、文武廟、會館、古民居,「中原珍藏」,上下千年。
中國古典建築5:園林、府邸
~圖解中國建築藝術~ 收錄近250幀精緻插畫, 集中國千年建築文化之大成! 中國古典建築形式豐富多采,千姿百態, 它充滿了情感和美感,凝結著營造者的智慧, 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 《中國古典建築》集中國千年來古建築文化大成,全系列共有: 【塔、寺廟】、【民居、城鎮】、【橋、牌坊】、【園林、府邸】、【宮殿、陵墓】五冊, 由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各領域傑出人才跨界合作、協力編著, 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 《中國古典建築5:園林、府邸》以園林和府邸為專題, 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附屬的特殊生活空間, 以獨特的形式完成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想, 是中國人精神上的一種原初力量。 早期的園林建築,多屬於帝王和達貴所有, 帝王的園林稱為苑囿,又稱皇家園林,達貴的園林則稱私家園林, 本章搜集【御花園】、【頤和園】、【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經典案例, 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講求含蓄、幽邃、深藏不露的審美特色。 本書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宗教祭祀園林】、 【公共遊豫園林】、【蘇州園林裝飾】5大章節。 全書脈絡清晰、圖文並茂,既有學術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大眾性, 為學習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和建築繪畫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藝術類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可作為中國建築歷史教學參考書, 也適合國內外建築師、建築業界學者和研究人員, 以及對於中國建築、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欣賞。 圖文並茂的排版形式,也讓讀者在享受建築歷史的淵源流變之際, 看見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之美。 本系列特色 ◎從「建築」到「藝術」: 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一時之選跨界合作、協力編著,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 ◎從「概論」到「單論」: 250幅精緻插圖,工藝細節、形制象徵、營造法式、色彩組合考據詳實,同時呈現建築類型沿革軌跡,與單一建築獨到特色。 ◎從「物境」到「意境」: 17年學術研究心血集結,跨越朝代、地域、天候維度,展現建築、宗教、歷史考證、維修成果。
中國古典建築4:橋、牌坊
~圖解中國建築藝術~收錄120座橋、牌坊,近250幀精緻插畫,集中國千年建築文化之大成!【本系列特色】◎從「建築」到「藝術」: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一時之選跨界合作、協力編著,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 ◎從「概論」到「單論」:250幅精緻插圖,工藝細節、形制象徵、營造法式、色彩組合考據詳實,同時呈現建築類型沿革軌跡,與單一建築獨到特色。◎從「物境」到「意境」:17年學術研究心血集結,跨越朝代、地域、天候維度,展現建築、宗教、歷史考證、維修成果。中國古典建築形式豐富多采,千姿百態,它充滿了情感和美感,凝結著營造者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中國古典建築》集中國千年來古建築文化大成,全系列共有:【塔、寺廟】、【民居、城鎮】、【橋、牌坊】、【園林、府邸】、【宮殿、陵墓】五冊,由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各領域傑出人才跨界合作、協力編著,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中國古典建築4:橋、牌坊》以橋和牌坊為專題,首章介紹協助先民跨水行空的道路——橋樑,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無論橋樑的數量與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隨著地域素材的轉化、時代和技術的演進,出現木橋、石橋、竹橋、梁橋、浮橋、索橋,以及飽含生命力的拱橋,本章搜集【靈江浮橋】、【盧溝橋】、【十七孔橋】、【景德橋】等50個經典案例,透過本章,讀者能欣賞豐富多樣,超然不俗的中國橋墩樣貌。而牌坊是中國人熟識,具有紀念性、標誌性的建築,無論在寺觀神廟、宮殿陵墓中都廣為使用,具有標榜功德、頌揚節烈、表彰忠勇、褒獎孝義等社會意義,本書舉【功名牌坊】、【道德牌坊】、【標誌牌坊】、【門式牌坊】、【陵墓牌坊】5大類型,65座知名牌坊為例,列舉其藝術、考古,以及對社會文化的價值。全書脈絡清晰、圖文並茂,既有學術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大眾性,為學習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和建築繪畫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藝術類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可作為中國建築歷史教學參考書,也適合國內外建築師、建築業界學者和研究人員,以及對於中國建築、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欣賞。 圖文並茂的排版形式,也讓讀者在享受建築歷史的淵源流變之際,看見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之美。
中國古典建築3:民居、城鎮
~圖解中國建築藝術~ 收錄22類民居,近300幀精緻插畫, 集中國千年建築文化之大成! 中國古典建築形式豐富多采,千姿百態, 它充滿了情感和美感,凝結著營造者的智慧, 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 《中國古典建築》集中國千年來古建築文化大成,全系列共有: 【塔、寺廟】、【民居、城鎮】、【橋、牌坊】、【園林、府邸】、【宮殿、陵墓】五冊, 由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各領域傑出人才跨界合作、協力編著, 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 《中國古典建築3:民居、城鎮》以民居和城鎮為專題, 介紹與自然環境最緊密相關的建築類型──民居, 深入闡述因不同氣候、地理、歷史進展演化而出的形式, 【藏族碉房】、【方形土樓】、【貴州石板房】、【蒙古包】…… 先民就地取材,建構出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兼具實用性與協調美感的特色民居。 中國的城市規劃很早就出現遵循宗法制度, 反應上尊下卑、大一統思想的建構模式, 即使在自行發展的鄉鎮村落中,或多或少也帶有其色彩。 本書舉【唐朝長安城】、【元大都新城】、【明代北京城】等著名城鎮為例, 以近300幀精緻插畫、照片相佐, 說明其在禮制祭祀、集鎮設計的需求上,兼顧生活便利性及美感的建構規律。 全書脈絡清晰、圖文並茂,既有學術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大眾性, 為學習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和建築繪畫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藝術類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可作為中國建築歷史教學參考書, 也適合國內外建築師、建築業界學者和研究人員, 以及對於中國建築、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欣賞。 圖文並茂的排版形式,也讓讀者在享受建築歷史的淵源流變之際, 看見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之美。 本系列特色 ◎從「建築」到「藝術」: 王其鈞、徐建融、張維明、萬幼楠、葛振綱,中國一時之選跨界合作、協力編著,精選代表案例,擘畫中國建築藝術成就完整地圖。 ◎從「概論」到「單論」: 300幅精緻插圖,工藝細節、形制象徵、營造法式、色彩組合考據詳實,同時呈現建築類型沿革軌跡,與單一建築獨到特色。 ◎從「物境」到「意境」: 17年學術研究心血集結,跨越朝代、地域、天候維度,展現建築、宗教、歷史考證、維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