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無數流星劃過,而文學讓我們捕捉,新星閃閃發光、充滿無限軌跡的未來。阮慶岳分享,賽制下的創作者需要被注意,所以目的性強烈是趨勢使然,但最終仍回到每個人對寫作是否有遠景;閱讀作品,第一時間必先感受文字本身的吸引力,進而到意旨是否清晰,是否「引人」並且「讓人相信」——有些作品富含技巧卻無法引人,其中關乎創作者意念的傳遞是否有效。 鴻鴻以導戲經驗呼應,排練時也常覺得困乏、狀況百出,然而總在彩排結束之際,突然感覺一切都成立了;回到書寫,寫出一種強烈,便能使它成立。一個成立的作品可能有許多缺點,但必定有一項突出的優點,讓讀者深刻感受讀過這篇作品後有所不同。須文蔚引用福克納之言鼓勵青年創作者,不要當一個作家,而是要當一個正在寫作的人。作家是靜態的,但寫作是動詞。青年寫作者總有許多惶恐,在未來與寫作之間抉擇與不安。但寫作該是一生的行動,為生活注入生命力,將其當作志業,充滿信心地走下去。小說決審:王聰威、甘耀明、阮慶岳、周芬伶、鍾文音散文決審:陳義芝、盧郁佳、鍾怡雯、鴻 鴻、羅智成新詩決審:陳育虹、焦 桐、須文蔚、楊 澤、顏艾琳
*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入選德國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Berlinale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日本星雲獎(Seiun Awards Nominees)海外長編部門候補的《複眼人》,入圍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長書單的《單車失竊記》後,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首刷附贈別冊,內含吳明益在國外以英文翻譯版發表,未以中文發表的兩篇短篇小說(繁體版)。我們到達的是曾經離開的,我們失去的就是我們想追求的。追逐白狗的太魯閣族少年、不願被父親賣掉而逃家的漢人少女,各自從不同的村落進入了洞穴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進入的是巨人的「內底」(lāi-tué)。一隻遭捕獸夾鉗斷腳掌的食蟹獴,在命懸一線之際躲到了巨人的眼睫毛底下而逐漸痊癒。倖存的三隻腳食蟹獴,穿梭在巨人與部落之時,發現了一些祕密。位於島嶼東部群山之中的克尼布(Knibu),也叫海豐村,在這個原住民與漢人、祖靈及上帝各自在不同時間移棲至此的小村落,一個女子牽著稚齡的女兒,站在「海風卡拉OK」的門口;而在村落的另一頭山腰,預備把山鑿出豎井,開採水泥的機具已經架好。在這個兩大板塊、神話與人間、誕生與消亡交界的縱谷村落,因為命運而聚集於此的眾人一隻眼看著山,一隻眼看著海——他們的決定會是什麼呢?吳明益說:「這本小說不是用歷史現場構築的,當然,它的建材如此真實,並非全屬夢境。只是我刻意讓它和現實保持距離,希望讀者享受到小說裡的敘事時空,然後形成自己的想法。」小說的情節、人物、場景或許和真實對應,或許如夢似幻,讓人無法按圖索驥;故事的旅程並不是春夏秋冬,也可能處於不是春天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不是冬天的季節裡。每個人、每件事,每座山,每條溪流與建築,都是一個節點,一個可以摺疊的箭頭,帶著小說中的人,與身為讀者的我們,通往未來與未知的洞穴出口。時隔七年,繼《單車失竊記》後,吳明益為讀者帶來這本長篇小說,當你打開書頁之時,或許對作者而言,也是一個新季節的開始。
逝世三十週年 邱妙津首作歸來 青春與毀滅共舞 重返九〇年代的痛楚與渴望 「在太陽升起之前,只要還有一顆星,這世界就值得忍受; 沒有星的時候,我躲進墳墓裡等待死亡。」──邱妙津 《鬼的狂歡》是邱妙津的第一本小說集,由六篇小說組成,圍繞「孤獨、愛、存在、缺陷、自毀」等主題,透過破碎、強烈的語言,為每個人物刻畫一種極端的生命姿態。這些作品帶著強烈的自傳色彩與實驗性質。 小說透過片段化的敘述、斷裂的時間感與強烈的內在獨白,呈現她與世界決裂、孤立、掙扎到重建關聯的精神歷程。人物往往背負缺陷或強烈情緒,藉此折射出存在的荒謬與自我認同的掙扎。書中人物如同「紙飛機」,拚命掙脫地心引力,卻終究墜落地面,留下短暫卻決絕的飛行姿態。 邱妙津:「這本小說集等於是我這四年生命材料燃燒後結出的舍利子。回首這四年生命的彩帶,從黑至焦灼爛壞過色到斑斕燦亮,「存在」於短瞬間向我開顯它的奧祕後微笑不語,將我的智識一極接插上關於人性難以超拔深淵的怖慄,另一極則接插上關於生命有機體自發成長意志的尊敬,這兩極在我的生命體裡交互放電,牽纏出我自身的奧祕。」 〈鬼的狂歡〉:故事透過角色醒陽展開,描述人在情緒與慾望的推動下,竟能將自己「歡到死亡之中」。 〈離心率〉:主角阿志是個陷入失衡狀態的人,他的生活與人際關係像失控的旋轉,越想抓住重心越感到孤單。 〈囚徒〉:核心人物李文活在「籠子」般的空間裡,看似自由卻被記憶與情感鎖住。他曾在大樓水塔邊阻止一名女子萍自殺,兩人因此結下複雜的關係。 〈玩具兵〉:由麥傑敘述,故事呈現「玩具」與「兵」的雙重意象。人物在遊戲般的世界中尋找身分,卻不斷被權力、規訓與虛無感吞沒。 〈臨界點〉:主角有一張歪嘴與一隻香港腳,象徵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缺陷。他在愛情與慾望中不斷被羞辱與牽引,陷入自我認同的折磨。 〈柏拉圖之髮〉:以一名愛情小說作家為主角,帶有自嘲與浪漫的色彩。他既追求愛情的純粹,又深知愛情的荒謬與虛構。 ※特別收錄林許文二專文〈談《鬼的狂歡》,和那年一起拍片的邱妙津〉
歷史上的一粒塵埃,落在他們肩上,是一座座無法承載的巨大山峰。這是一部穿梭於百年風雲、記錄人間悲喜的散文與史筆之作。廖偉棠以敏銳的筆觸,將那些在歷史書背後被忽略的身影,一一召喚回讀者面前。從五四運動的遺事,到王國維的自沉、西南文化圈的詩人們、抗戰時代的傳奇與苦難,再到猶太詩人筆下的烏克蘭大雪,每一篇都如同一封從時光深處寄來的信,帶著冷冽、滄桑,也帶著深情。書中人物,有的身處政權更迭的漩渦中選擇殉道,有的在荒涼邊境孤行,只為守護信念;有人拒絕讓革命吞噬後代,有人用詩與文字記錄流亡的日與夜。他們的名字,或許不在課本裡,但他們的靈魂與抉擇,卻真切地影響了那個時代,也反照出我們當下的處境。廖偉棠並不將這些故事寫成高高在上的歷史論述,而是以詩人的眼睛與記憶者的心,捕捉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光與暗。讀來時,你會感到歷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年份與事件,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有掙扎、有猶疑,也有不可妥協的驕傲。《無限恨》不僅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書,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別人的離合悲歡中,看見自身與時代的影子。它提醒我們,所謂記憶,不只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提問--在巨大的風暴面前,我們將如何選擇?
▕ 曾經,你也擁有一臺鋼琴?▕ 如今,它在哪裡?25則老鋼琴的故事,紀錄一九八○、九○年代學琴盛景,它不只是一臺鋼琴,是親情、友情,是心事、回憶,也是人生起落的樂音。*書中另有「錄音計畫」10則,均附QRCode與相關紀錄, 邀請您一同聆聽老鋼琴的聲音。林采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資深樂評人──專文推薦李元貞.作曲家馬世芳.作家、樂評家、廣播人郭玟岑.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葉孟儒.鋼琴家簡文彬.指揮家、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愛樂推薦臺灣一九八○、九○年代,經濟蓬勃發展,鋼琴產業以音樂教室方式陸續展店,從此掀起長達幾十年的學琴熱潮。當年學琴的孩子,有人至今仍敲著琴鍵,更多人則早早放棄。於是曾經寄予夢想的鋼琴靜置在家中的角落,有些則流落到四處……你是否也曾見過這樣的老鋼琴呢?夏夏展開鋼琴寫作計畫,尋訪學琴的人,除了成功站上舞臺的音樂人,更多的是放棄學琴的故事,她細細寫下一篇篇未孵化完成的鋼琴夢。那些琴音雖然暫歇,但故事仍舊繼續迴盪著。此外,夏夏與她的鋼琴故事亦貫穿在書中,像一段段撫觸人心的間奏。這些長達三年完成的採訪紀錄,叩問著寂靜卻深沉的問題,「到底,學琴的那段日子在生命中留下了什麼?」而夏夏更透過對問題的追索,對自身家族的過往提出深刻且沉痛地探問……除了訪問紀錄,夏夏也展開錄音拍攝計畫,尋找年久失修的老鋼琴。即便有的五音不全,有的琴弦已斷,她依舊為每臺琴挑選不同曲目,讓老鋼琴訴說時間流逝的聲響。如今傳統鋼琴也已不復當年盛況,正面臨新時代電鋼琴的考驗。而那些存放在你我記憶中的鋼琴,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樂器,它們各自承載著許多習琴者的心事、情感,同時也是整個家族與時代的見證者。
朱天文小說集1988-1990更令人畏懼的是,世界並不與我們共同老去,它會繼續翻新,會有更多擁有大量青春可揮灑的新人冒出來,棄我們於角落獨自老去。這就是朱天文的青春消逝寓言,是這樣的意思吧?……這位技藝圓熟、見解融達的朱天文是來到她寫作生涯的高處了。──詹宏志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都在感嘆自己的青春消逝、新人卻無情地一一冒出來。 例如,〈紅玫瑰呼叫你〉中的翔哥遇到雙十年華的女人時自忖:「今晚鐵軋不過她,快四十歲人了能怎麼辦呢……」為了逃避,他竟然只能「嚕嚕打著鼾,裝死。」〈肉身菩薩〉中兩個四十幾年次的男人喝著酒說:「你知道,現在滿街跑的都是五字頭,邪門……六字頭都出來混嘍!」更不用說〈柴師父〉中七十餘歲的柴明儀:「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等待女孩像等待青春復活。」 感嘆青春逝去的不只是中老年人,〈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在她的女朋友們之中,「她最老二十五歲」,在看過所有最時尚華麗的服裝之後,「年老色衰」的米亞「不想玩了」,甚至不愛新鮮的花而愛乾燥花,「她目睹花香日漸枯淡,色澤深深黯去,最後它們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宿命。」 本書共包含七篇短篇小說及兩篇附錄,詹宏志讚譽:「葛林(Graham Green)曾經稱道沙奇(Saki)的作品是『奪目、悅心』(They dazzle and delight),這句話完全可以搬來形容這一系列的小說。」
發掘文壇新秀,展現年輕創作者們的無限可能性!二○二五全國台灣文學營,由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印刻文學生活誌》共同主辦。為發掘文壇新秀,鼓勵創作,特設立「文學營創作獎」,分小說、散文、新詩三類徵選。從年輕作者展現的企圖心與努力,以書寫展開對生活和當下的感受,而文字砌成作品留下足跡,也令人期待,年輕的創作者們的可能性,與未來更多的創作表現。本書收錄本屆得獎作品,以及評審老師對各篇作品的意見和建議。小說類:首獎洪碩謙〈筆〉/佳作江宇熙〈安好的象〉、椰子劉〈貓〉、李宛蓉〈只有貓知道〉散文類:首獎吳齊禮〈耳鳴記事〉/佳作陳紀均〈性別的考試〉、呂學怡〈關於散步〉、魚肉(飲鴆)〈山吃掉的回音〉新詩類:首獎郭晉嘉〈蟹鉗剪浪〉/佳作許律雯〈家〉、蔡孟君〈待重建危樓〉、胡聖愛〈愛看〉〔好評推薦〕〈筆〉以清晰筆觸,虛擬一個多年歷程……。這種細緻的時間相對性,使〈筆〉的簡要情節構成,有了相對豐厚的寓意。彷彿希望縱然失效,也還是將始終平庸的人生,轉圜出並非人皆可解的情感與意念。——童偉格〈安好的象〉這篇小說所成就的後設「安好」:對他者的持恆記憶,命「我」安置變動的空間;對地點的留戀,則命「我」通過流逝的時間而生還。於是,小說既栩栩綴集往者一路遷徙之所見,也為一場未竟的革命,銘印更多肉身猶然可感的時代信物。——童偉格〈貓〉彷彿作者立意以主角在一次連續的動線裡,所偶遇的種種具象事物,為我們展示主角如何,「漸漸變成一件乾淨的器皿,同時無人憶記、需要及尋找」;如何及早地,進入「一種緩慢但方便的消亡形式」裡。這樣的寫作意向,確實會使人聯想起小說亦曾提及的卡夫卡。——童偉格〈只有貓知道〉在本屆以創造情節反轉,作為主要寫作目標的作品中,〈只有貓知道〉應是結構控制得最為穩健、行文也最為俐落的一篇佳構。這篇小說的亮點,倒還不在最後的揭曉:原來時移事往,一切都改變了,連貓也「早被靜悄悄換掉了」。——童偉格〈耳鳴記事〉疾病永遠是隱喻,安排諸多檢測仍無法治理其隱喻的特質。最後,作者從「外界的寂靜」與「心靈的靜謐」之中,轉身重返兒時的回憶,尋找到被比擬的主體,是聰穎從容的安排,也是散文一次優雅的降落。——吳曉樂〈性別的考試〉作者採取一種「冷靜地痛著」的穩健,評斷既有醫學的、戶政的、主流秩序的考慮性別的框架是多麼地「不近人情」,然而他也不忘拉回至文學的場域,提供了人情的基準。 ——吳曉樂〈關於散步〉作者藉由自我之探索,以及意識的遊走,緩緩帶領我們走進文章內核。而文中的你、我乃至各種情感事件的偶發、疑問,與聯想,文意不僅綿延不絕,文章同時氣韻流動。——楊富閔〈山吃掉的回音〉文章層次豐富,情緒轉折深刻。沿途地景皆與故事充分交織,看似平平常常的旅行,卻能捲起如此深沉、不安的情緒。雖是以山為名,看似向外探索;可是內在的挖掘也很扎實,而有思辨的況味,值得咀嚼,後勁十足。——楊富閔〈蟹鉗剪浪〉整首詩簡潔,修辭節制,是一首耐讀深刻的好詩……。意象與動詞用得非常巧妙,浪以蟹鉗和剪刀做為比喻,有剪斷的動態隱喻效果,搭配全篇關於疾病、藥物、悲傷童話等鋪墊,讓整首詩變成一首關於觀浪者的一天。——曹馭博〈家〉作者以極度克制而不失情感厚度的筆觸,在這首詩中展現喪失所愛之人後的生活斷面。語言質樸平實,情感節制,不矯情、不鋪張,只讓詩意在日常生活物件中悄然流動,更顯得悲傷真切深刻。——徐珮芬〈待重建危樓〉詩中將女性的身體比喻為一座即將傾頹的危樓,從月事作為敘事的起點,標示出孩童與成為女人之間的分界。女性的身體彷彿真的全由「水」所構成的──腦漿、經血、淚水、體液……組成一座搖搖欲墜但仍然有感知、有回應能力的建築。——徐珮芬〈愛看〉作者發揮較好的是音律感,非常有寫詩的潛力——基本上語言乾淨自然,就可以操作各類型的寫作技巧,哪怕主題是簡單的愛與不愛,只要加上對於現實萬物的細緻觀察,搭配上自己良好的耳朵,都會寫出一首好詩,或是一部好作品。——曹馭博
睽違六年 李屏瑤最新散文集 關於那些最初的時光,及生命故事的顯影 「書寫不僅抵抗遺忘,還能封存記憶。許多事的確會愈想愈不對勁,長出能夠辨識的能力需要時間,具備足夠知識之前,先把現場保留起來,等待未來破解。」 「當你長出了發聲的能力,不需要用一生療癒童年,可以試著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重述這個故事。已經經歷的,不是唯讀檔案,可以以記憶覆蓋記憶。」 人稱小光的李屏瑤,最新作品讓讀者們引頸期盼了六年!一轉眼,台灣同婚也通過了六年,當時樣貌有點「違章」的「那種」女生,很慶幸地現在已經算不上多麼「非典型」,李屏瑤則在寫作之餘,繼續讓她主持的podcast《違章女生 lalaLand》帶給大家知性、歡樂又療癒的時光。然而文字的力量還是很難完全被取代,生而為人、身為女生,每日還是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的事要去對抗,向來柔軟且強韌的李屏瑤,不曾放棄過她的戰鬥姿態,藉由爬梳她的生命故事帶給這個健忘的世界更多的勇氣。 李屏瑤曾經將生命故事的寫作定義為「貼身衣物的洗滌方式」,至於如何逼近,卻又像是武術格鬥一般不能恐懼,「比起在遠距離不懷罪惡感的開槍射擊,越是費勁的貼身肉搏,越能拳拳到肉。」 於是這冊散文就是比近身肉搏還要貼近的顯微放大過程。每個人點滴的成長歷程決定了他日後觀看事情的角度,如同我們拍照時對於焦距與濾鏡的選擇。從這一篇篇的生命故事中,遠觀如萬花筒,如拼圖,也如洗照片時暗房沖刷後漸漸顯影,看出如何從原生家庭的形塑轉而成為現在的模樣。 如果說李屏瑤的經典小說作品《向光植物》是以亮面示人、希望能極力避免死亡與罪惡的清新篇章,補上了不被標籤化的另類成長風景,這冊《顯影記》則是勇敢直面童年、青少女時期的各種成長陰影,既能看出一整個時代的風景和共鳴,也有作者獨特、聰穎而果敢的生命故事與啟示。
二戰終戰八十年後,我們仍在追問:戰爭是為了什麼?和平要如何獲得?在極端對立的危險時刻,重新理解歷史的深刻。強者最大的力量,其實在謙卑。而和平,不是屈服和投降,而是對自己的未來做選擇、設計、投資。▍暢銷經典增訂新版 ▍收錄2025年全新序文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彭明敏與南京大學歷史學家高華迴響專文從人文和人道的角度,全景性的對這段歷史作出反思,在大陸和台灣,龍應台可算第一人。──高華龍著縱使未能成為兩大族群和解的治癒劑,但願能成兩族群重啟認真真摯的對話溝通的契機。──彭明敏暢銷全球感動無數華人心靈,至今仍然被中國大陸列為「禁書」。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一本書開啟一個時代的記憶,恢宏、悲憫,讓你看見我們摯愛的上一輩,隱忍不言的傷。一個母親,對即將被國家徵召入伍的十九歲兒子,訴說她所理解的戰爭。龍應台醞釀十年,透過訪談、口述與史料交織,以最謙卑溫柔的心,刻劃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卻充滿生命尊嚴的一群人。他們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從未傾聽,從未深深注視。這是一部關於戰爭、記憶與人性的經典,也是一代代華人不能遺忘的故事。
買就送《唐諾經典引文選輯》,物超所值,立馬下單!「這是我做最久的工作,也還持續,為著書和其書寫者而寫,而了不起的書和了不起的書寫者還有這麼多沒寫,也許這個工作是做不完的。」──唐諾唐諾這本談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的讀者之書,原名《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十五年後以《星光流轉之夜》重新出版,讀來就像剛完成的著作一樣。歷久彌新,不是嗎?想像一下,當螢火蟲被放進挖空的甘蔗裡,神奇的事就發生了,這麼簡單的組合,就能讓一個個微弱短瞬的光點活下去……這本書的一篇篇文字不過是一截截挖空的甘蔗而已,裡面有14位書寫者、14部經典作品,就好像14隻螢火蟲,點亮我們被限定的視野,引領我們仰望文學星空……海明威的《渡河入林》柯斯勒的《正午的黑暗》康拉德的《如鏡的大海》契訶夫的《發現契訶夫》波特萊爾的《人造天堂》納博科夫的《普寧》福克納的《八月之光》果戈理的《迪坎卡近鄉夜話》波赫士的《書鏡中人》葛林的《一個燒毀的麻風病例》艾可的《波多里諾》朱天文的《巫言》安東尼‧路易士的《基甸的號角》吉拉爾的《替罪羊》這本書自我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這本書尋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種的答案,因此,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一本評論者的書,這本書給自己最艱難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廣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喚同類,並且讓書中提到的每一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由唐諾陪伴我們,一起閱讀,享受閱讀,體驗閱讀的美好。
本套書組合:《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1》+《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2》共兩冊買就送《唐諾經典引文選輯》,物超所值,立馬下單!《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1》時間是經典的顯影劑,經典是時間的魔法師,歷久彌新。經典是什麼?卡爾維諾說:經典從未對讀者窮盡其義;初次閱讀時,讓我們感覺似曾相識;每次重讀時,仍有全新體驗。經典將當代的噪音貶為嗡嗡背景;儘管與當代格格不入,經典卻像是屋外遙遠回聲般持續在屋內清晰地迴響。唐諾這本談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的讀者之書,原名《讀者時代》,二十二年後以《星光流轉之夜》重新出版,讀來就像剛完成的著作一樣。歷久彌新,不是嗎?本書另外收錄兩篇在台灣首次公開的文章:<自由的核心──關於約翰・彌爾的《論自由》><在天命使者與君王策士之間--像以撒・柏林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一條界線是這樣的:線的一邊是製造書的人,另一邊則是閱讀者。我想待在閱讀者當中,因此總小心翼翼地留在界線的這一邊……」──卡爾維諾15位經典創作者,15篇經典作品閱讀──向著民主制的自由困境而來的約翰・彌爾;積極護衛自由核心裡「消極自由」的以撒・柏林;自嘲唯一自德勒斯登大轟炸獲利的馮內果;看菜單看型錄比看荷馬史詩還津津有味的阿城;人類文學史上最會寫男女偷情的格雷安・葛林;活著時運不濟、不為世人所知的奇怪讀書人班雅明;即使在最悲慘無光的小說段落裡,還是能讓人發笑的契訶夫;糅合了旁觀者清之冷靜理性與狂暴扯入之痛苦感性的屠格涅夫;擅長記錄台灣的童年,台灣的青春試探歲月之導演侯孝賢;認為宗教是一種幻覺,一種典型神經症狀的佛洛伊德;盡情發散惡之魅力、凸顯為惡自由的安東尼·伯吉斯;主張蜂巢是地球上生命哲理最佳典範的詩人梅特靈克……等等這本書自我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這本書尋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種的答案,因此,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一本評論者的書,這本書給自己最艱難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廣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喚同類,並且讓書中提到的每一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由唐諾解讀這些偉大的說故事者,也解讀他們的經典,可說是一般讀者在閱讀經典作品前或閱讀後想更進一步解讀所必備的指南。-------------------------------------------------------------------------------------------------------《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2》「這是我做最久的工作,也還持續,為著書和其書寫者而寫,而了不起的書和了不起的書寫者還有這麼多沒寫,也許這個工作是做不完的。」──唐諾唐諾這本談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的讀者之書,原名《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十五年後以《星光流轉之夜》重新出版,讀來就像剛完成的著作一樣。歷久彌新,不是嗎?想像一下,當螢火蟲被放進挖空的甘蔗裡,神奇的事就發生了,這麼簡單的組合,就能讓一個個微弱短瞬的光點活下去……這本書的一篇篇文字不過是一截截挖空的甘蔗而已,裡面有14位書寫者、14部經典作品,就好像14隻螢火蟲,點亮我們被限定的視野,引領我們仰望文學星空……海明威的《渡河入林》柯斯勒的《正午的黑暗》康拉德的《如鏡的大海》契訶夫的《發現契訶夫》波特萊爾的《人造天堂》納博科夫的《普寧》福克納的《八月之光》果戈理的《迪坎卡近鄉夜話》波赫士的《書鏡中人》葛林的《一個燒毀的麻風病例》艾可的《波多里諾》朱天文的《巫言》安東尼‧路易士的《基甸的號角》吉拉爾的《替罪羊》這本書自我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這本書尋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種的答案,因此,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一本評論者的書,這本書給自己最艱難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廣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喚同類,並且讓書中提到的每一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由唐諾陪伴我們,一起閱讀,享受閱讀,體驗閱讀的美好。
★ 香港前期新文藝主要開拓者之一★ 百年前文藝刊物《伴侶》主編★ 戰後外界不知其所蹤的香港文學引路人本書收錄張氏現存所見大部分短篇小說篇章,第一輯鈎沉自香港的文藝刊物,如他參與編輯的《伴侶》;以及國內期刊如:《北新》、《東方文藝(廣州)》等。第二輯選錄自作者生前出版的小說集《獻醜之夜》,排列跟從原書次序。讀者仔細翻看,自會發現作者的小說經常使用諸如「女學生與教書先生」、「動物寓言」、「婚嫁」等主題。而部分文章,亦可見故事內容重複,像同一劇本,出現不同改寫的版本,例如輯一〈鴿的故事〉與輯二〈鴿子〉、輯一〈夜雨〉與輯二〈臭茉莉〉,當中文字的異同,造成了與故事之間主旨的差異,值得讀者仔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