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倫理:如何成為一位成功教師?
教學倫理一書在於解析教師應表現的倫理道德行為,書中融入於許多中小學教育實際現況發生的案例,從案例中思辨論述教師管教或教學的不適切行為,一位成功的教師,其班級經營、教學或管教學生方法必須兼顧情、理、法,從書籍案例的解析中,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或採取的管教輔導手段加以省思。想要成為一位稱職、成功、有效能的教師,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轍,有些教學行為是不允許教師從犯錯經驗中習得的。《教學倫理》一書內容是讓教師變為有效能教師的最佳參考秘笈策略,也是讓教師能具有新思維觀念與教學行為正向改變的一本教育現場實用的書籍,教育工作人員想成為一位成功教師,獲「學生認同喜愛、家長肯定滿意、行政讚賞放心」,《教學倫理》就是一本最佳的寶典。
中小學數理教學理論與實務
本書是中小學數理教學革新之理論與應用之作品。包括第一部分理論與策略篇,與第二部分應用與實務篇。首先本書介紹建構取向的理論觀點外,也包括建構取向的教學策略,並逐一說明幾種常用的模式與實例:探究發現、學習循環、五E教學、STS教學、合作學習、創造力與創意教學等。 & 本書亦附加教學革新之成長途徑:自我成長、教學觀察、協同教學、同儕教練與行動研究等。在應用與實務篇,本書闡釋中小學數理創新教學方面的實證研究,主題包括STS教學應用、合作學習、科學寫作、教師PCK、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討論式教學、與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等。 & 本書是現職中小學教師教學優質參考書,亦作為他們在職進修與撰寫研究所論文之參考材料;亦可作為師資培育機構之科學教育、教學原理、教材教法或教學實習等課程之參考書,與舉辦教學創新或改革研討會最佳讀物。
本土教育課程改革
本土教育在許多國家原是很自然的事,在國內推動卻易於受到政治干擾,「去中國化」與「本土化」經常牽扯不清。另外,本土化與「全球化」是否對立?如何兼顧本土教育與全球教育,讓學生除了學習本土、熱愛本土,也具備全球意識、熱愛世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採系統化探究「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議題的專書,不但悉心深耕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其內涵,尋繹課程改革的立論基礎和概念架構,探究課程政策的興革發展,並針對當前課程改革的爭論提出評析與建議。 作者在書中主張回歸教育本質,建立課程主體性和多元性,符合學生需求性,幫助學生建立適切的本土觀,並進而與全球、國際接軌,是很值得做為未來教育政策規劃及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賈馥茗教育學體系研究
賈馥茗教授畢生奉獻教育學術,不僅身體力行,踐履其本身人道教育理念,以高遠的理想、嚴格的教學與大公無私、無怨無悔的教育愛,啟迪學子,作育英才無數, 傑出弟子遍及教育各領域,成為繼述賈師志業,推動「生生不息」、「化育天地」之人道教育的主力。 此外,賈教授更以過人的毅力,積六十餘年之努力,探索教育 活動的本質,其中二十餘年時間,戮力於教育學系統知識之建立,以提升教育學的學術地位。在其奮力不懈的學術生涯中,累積宏富的著作,為我國教育學術發展樹 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教育美學(賈)
《教育美學》是賈馥茗教授繼《教育的本質》、《教育認識論》、《教育倫理學》與《融通的教育方法》之後,最後完成教育學體系之作。 & 本書仍一本賈教授融會古今中外學術之宏通學養,旁徵博引,分別就教育所涉及的語言、文字、經學、文學、道德、歷史以及發明與創造各層面的美感價 值,加以闡釋,敘明教學者須先把握教材之美,才能點燃教的熱情,並從中獲得樂趣及意義。而學習者在善教者的導引之下,可生動發現人類智慧精華之美,遂在心 悅誠服的探索中,肩負起承先啟後的文化使命。 & 最後,賈教授以教育愛的分析來驗證教育過程之美,藉由孔子的形象,描繪出「循循然善誘人」而使人在學習的路上「欲罷不能」的境界,究竟如何而可達成。對於教育的有心人,賈馥茗教授的《教育美學》實為珍貴指南。
整數乘法替代性教材教法之理論與實務
本書與前面出版的三本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小數篇、及低年級篇,在內容上及使用的對象上稍有不同。本書是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再發展出整數乘法的教材架構、教學活動、最後發展出小學階段整數乘法的能力指標。本書使用的主要是教師及從事整數乘法主題的研究生,本書提供給教師有關整數乘法的完整套件,包括:能力指標、教學目標、活動目標、教學活動(CD檔),評量試題。 & 本書適合研究生閱讀的內容是有關整數乘法的文獻、實驗設計、及從活動目標、教學目標、子能力指標、到抽取能力指標的研究過程,本書企圖藉以詳細呈現研究歷程,已增進研究生的研究素養。
性別一點靈:讓教學看見課程中
本書是筆者歷年來在各學習領域教學活動中的心得,以及針對特定性別平等教育有關議題的看法,結合教育現場的實況所提出的感想及因應對策。冀望每一位身在場 域的教育人員透過閱讀本書的過程,培養自身的性別敏感度,建立性別平等教育的「齊」視觀,為我們的孩子營造一個無性別「歧」視及偏見的學習環境。甚至更期 待親師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議題,都能化過往的消極為積極,由被動改採主動,鼓勵和助益每一位有心人,讓親師生對性別平等教育多一份關懷,少一份謾罵,真 正符應書名「性別一點零∕靈」的精神。
教師HD改變孩子的一生
習慣領域(HD)是由美國堪薩斯大學游伯龍教授長期鑽研,綜合神經科學、心裡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自創的一套學說,他認為:習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把我們牢牢的控制在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亦即,我們的想法、做法、念頭、思路,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慢慢的穩定在一個固定範圍內,這個範圍和它的組織與運作,就是我們的習慣領域(HD)。進而,透過習慣領域的運作和突破,不論是個人或組織都能更有效率、積極面對挑戰。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與信仰,以及實際運用的方法,無疑是此份工作的靈魂。但是,許多老師雖然有滿腔的熱情,在面對班級經營或學生的各種問題時,卻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心生黔驢技窮之嘆,《教師HD:改變孩子一生的24篇校園故事》便是在這樣氛圍下成為值得注意與廣為應用的教育福音。本書是兩位作者陳威任、陳膺宇,三十年來珍貴的教學實踐與體驗,書中更訪問了十數位特具愛心又卓有績效的名師,寫成24篇扣人心弦的校園故事,每一篇都是實際的案例,有血、有淚、有歡笑、有挫折,探討、反映出校園常見的問題,例如:單親、情緒管理、失戀復原、清寒學生……等。每個孩子都是無價的種子,面對這個複雜的新時代,教師需要保有傳統上愛與榜樣的人師角色,同時也需不斷自我進修與學習,本書提供有別於他書的信念,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參考。本書特色:1. 將習慣領域(HD)運用在教育,改變孩子的一生:美國堪薩斯大學游伯龍教授自創的習慣領域(HD),是一種掌管我們思維、心態、行為和決策的「人性軟體」。書中24篇故事,一篇一主題,每一篇都是實際的案例,是作者三十年來珍貴的教學實踐與體驗,探討也反映出校園常見的問題,例如:單親、情緒管理、失戀復原、清寒學生……等,篇篇以HD學說解析,並於篇末整裡出錦心繡口的教師妙錦囊,共有120計,也是改變孩子一生的錦囊妙計。2. 老師一定要讀的24篇習慣領域的故事:幫助老師在教學上透過習慣領域,對學生在生活、心靈和課業上有不同以往的觀察和體認,進而加乘自己的教學功力。3. 學生一定要讀的24篇習慣領域的故事:同儕間在內心或課業上的互動,經常是學校生活的重心,更是快樂與惱人的來源,與學生切身相關的24篇故事,讓學生生涯不僅能快樂的學習,更能深刻的生活。4. 名人與教育界明星專文推薦,推廣習慣領域(HD):習慣領域創始人游伯龍、台北市副市長吳清基、明倫高中校長王登方、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序文推薦,說明更推廣習慣領域,更增添本書的可讀性。
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
課程評鑑不只是課程學者關切的研究領域,更是各級學校課程改革實施之樞紐,關係課改的成敗至巨。 & 本書內容包含有理念和方法的分析、反省,其中重新檢討泰勒 課程評鑑理念,討論較受忽視的利害關係人評鑑及實用導向評鑑,對於課程評鑑的利用與類推,亦提出了新的觀點。本書尚包含課程評鑑在教育實務上的運用,從小學到大學、從學校到地方層級,都有實例的研究和專論。
實習教師督導:學校輔導人員指
教育實習是教師專業知能養成的重要歷程,師資生或實習教師在情境中驗證教育理論並建立個人的實務理論知識。學校在考量諸多條件之後接受實習教師到校 實習,就要面臨如何督導實習活動以及輔導其專業發展的課題。 & 本書乃如同手冊性質的參考資料,能提供參與督導實習教師的教育人員參考。 & 本書主要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介紹實習制度及其問題,第二部分為實習教師的先備知能及專業發展特質,第三部分為實習教師學習心理和督導實務。適合閱讀的對象包括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及教育行政督導人員。
和孩子一起學習全球視野
近年來,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並且引起各方的學者、專家及團體熱烈的討論。到底全球化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因應全球化這個課題?恐怕連大人都不是了解的非常透徹。本書提供實用的藍圖,告訴您和孩子如何做好準備,以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並以淺顯的文字為您解說如下觀念:1.什麼是全球化?2.全球化的成因3.誰是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4.全球化在商業、國際、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造成的影響5.了解全球性的問題6.了解何謂全球化社會的公義與平等7.如何面對全球一體化的挑戰
改變孩子的學習潛能
未來領袖應有的12項修練期待孩子拿高分不再是夢想,只要掌握學習樂趣就很簡單。丟掉坊間參差不齊的「偽祕笈」吧,想念好書就要先愛念書。成功沒有捷徑、沒有祕訣,抓住心就能抓住一切。韓國教育專家金松恩與國民教育先鋒Eduplex教育開發研究所合作,針對三千多名學生進行諮詢及心理檢測,最後歸納出成功學習的三大要素「態度」、「情感」、「行動」,再將三大要素細分為學習不可或缺的12種精神力量,用精神力量改造死記硬背的填鴨教育,正確的讀書方法就像衛星導航,可以有效、輕鬆的達到學習目的地。本書特色讓孩子戰勝學測的滿分祕笈◎2個透視學習現狀的寓言故事◎3大征服學習金字塔頂峰的關鍵要素◎3種搶救學習基因檢測計畫◎12個跨越學習障礙的成功案例◎12項提升親子教養力總複習獨家發行:「學前檢測指南」大公開,輕鬆透視孩子的學習基因
作文障礙與說話治療
作文課除了教文章寫作之外還能做什麼?──探索語文發展遲緩對人的精神心理影響。思考如何在閱讀與寫作之間轉化,運用音樂、繪畫、文學,引導從文本對話到自我對話,激發表達潛能,增進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並藉讀寫過程輔導兒童與青少年改變表達心理的障礙。本書共分為八篇,如焦慮篇、治療篇、體驗篇、體悟篇等,以實例說明讀寫障礙兒童,學習作文當下的種種心理狀態,並將讀寫治療引導過程與結果具實呈現。想要證明解除讀寫障礙只要不偏執強調記憶背誦作詞藻的堆疊練習,縱然一再重複引用學童所熟悉的春天、樹、花、蝴蝶等大自然的話題,引導描述心理的不同時空的知覺,使其發現內在自我的心理感受。讓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精神心靈感到焦慮、自我封閉、畏懼用語文與人社交者,可以從閱讀與寫作的聯結提升智能,學會用作文敘事表達,來進行自我超越與自我精神心理治療。
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
教育部推動許多的教育改革方案。國民教育階段以九年一貫課程與小班教學精神為焦點。課程與教學時為一體之兩面,如影隨形,不可須臾相離。徒有課程而教學,課程是空的;只有教學而無課程,教學式盲的。本書以九年一貫課程為體,小班教學精神為用,把課程的理念化為教學的行動。然而,推動課程改革必須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級學校本位的管理。唯有「三位」一體,賦權增能—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充實教師的專業知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精神,九年一貫課程與小班教學精神始能以竟全功。本書包括四部分:學校行政、九年一貫課程、小班教學精神及教學評量。全書計分二十三章列述,可供教師、學校行政人員、視導人員及教育學程學生研習參考與應用。
教學原理
本書的重點在於從教學整體的觀點論述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各種相關因素,以及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理論與策略,作為教師教學活動實施的參考。本書全文共計十六章,包括教學的科學與藝術、學習先決條件、學習理論與教學、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個別差異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務、教學技巧的應用、教學情境的營造、問題教學法的理念與實施、教學實施、有效教學行為分析與應用、情意教學的理論與策略、創意教學的理論與策略、教學資源的應用、教學評量、教師教學觀摩的檢核與實施。本書在內容方面囊括教學與學習二個層面,希冀透過教學活實施的分析與學習活動進行的探討,提供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與教學後的參考,透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引導教師思索與教學相關的議題,從學習的形成、學習理論的應用、學習先決條件,到教學設計、教學技巧、教學情境與教學行為的分析、教學的評量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期盼透過理論的運用,實務經驗的分享,提供即將從事教學工作者的教育從業人員,一些基本的教學概念與教學活動的參考,透過對教學活動的熟悉,以增進教學的基本技巧,更而提高教學效能。
校長專業成長:培育、領導與在職進修
本書邀集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校長專業成長,以豐富的理論加上實務分析,主題包括校長專業發展、校長培育制度、校長專業領導、校長在職進修與辦學績效評鑑,內容著重前瞻性、務實性以及剖析性。 「有優秀的校長,才能有優秀的學校;有優秀的學校,才能有優秀的學生。」校長為學校的領導核心,必須不斷追求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成長與發展,才能真正提升教育品質。本書特色 林明地教授鄭重推薦:本書的出版相當重要,必能發揮引領此領域研究發展的作用。 陳寶山教授鄭重推薦:本書將帶來重大的影響,對啟迪學子及後續研究極有助益,對有志校長職務者來說,更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課程學
課程研究是課程學的研究過程,課程研究也是課程改革的推動器,更是課程發展的催化劑。透過課程研究,可以鼓勵課程研究者焠鍊出前瞻而務實的課程理念願景,持續開拓前人所未知、更為寬廣、更為深邃之課程學術研究領域,進而建構課程學。 本書名為課程學,希望拋磚引玉透過第一章從教育研究到課程研究、第二章理念建議的課程、第三章正式規劃的課程、第四章資源支持的課程、第五章實施教導的課程、第六章學習獲得的課程、第七章評量考試的課程、第八章評鑑研究的課程以探究課程學的研究領域,作為繼續探究課程學的研究參考。 同時本書可作為課程教學研究所及相關教育研究所入學考試與上課用書之外,也可供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與師資培育相關系所上課參考用書。
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
教師的教學品質一直是家長與社會大眾長期關注的議題,而近幾年來由於評鑑理論、工具的進步與發展,和新自由主義績效責任的推波助瀾下,使得教學評鑑 成為政府或學校提昇教師教學品質或學校教育績效的主要方法。 然而,一般相關的評鑑書籍皆從學者的理論觀點,過度工具理性與單向度的論述及思考教學評鑑等相 關議題,缺乏實務層面的校長、基層教師等多元聲音,使得評鑑在理論與實務之間產生嚴重落差,甚至在推動教師評鑑工作上步履蹣跚,甚至無法有效實施。 & 本書即結合二位學院派的專家學者,一位推動基層實務工作的校長,與各一位基層國中主任和國小教師,從不同的觀點、立場與聲音,來檢證教學評鑑的 理論與實務,並建構教師教學評鑑完整與真實的圖像,希望能提供目前國中小推動的教師評鑑工作一些幫助,對教育品質提升略盡棉薄之力。
教科書制度與影響
近十餘年來台灣社會在政治的開放下日趨多元,教育政策也逐漸鬆綁,其中最重大的改革之一便是教科書制度由國定統編本,逐漸調整為審定本與一綱多本。為因應教科書制度的改變,教科書在編輯制度、審查作業、教科書選用和使用等方面,也都需要更細緻的擘畫,才能達成改革的理想,此時該是檢討教科書政策的時候。有鑑於此,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即以「教科書制度與影響」為專題,徵求專家學者針對當前的重要課題撰文,集結為2007年學會年刊。本年刊共收錄九篇文章,主題包括:教科書政策的焦點分析、一綱一本政策論述的批判、教科書審查制度的發展與影響、教師的教科書使用、教科書政策的權力結構論述、一綱多本政策的問題分析、澳門教科書政策及影響、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編寫研究、以及數學教材之比較分析等。本書是台灣第一本由眾多教育學者執筆,由教育專業出發,專論教科書政策的論文集,不論主題或內容皆為一時之選,可以反映當前學界對教科書政策的多元觀點與剴切建言。
課程與教學:大學的課程與教學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區域化、兩極化、邊緣化與大眾化的衝擊下,正進行一場靜默的革命,台灣亦深受此趨勢的衝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已使台灣目前的大學數量高達一百六十二所,學生更超過百萬人,此種情況造成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稀釋,但這也提醒著我們:大學院校的辦學重點,不應全放在學術研究上,更應致力於提升課程的水準、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這樣才能確保大學生素質的提升。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
為了因應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公布新的課程綱要,期望國民中小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因此,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格外受到重視。本書作者蔡清田教授在本書中從新的觀點論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第一章論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新猷,第二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教室課程實施之經驗課程研究,第三章學校本位課程經營的行動研究,第四章教導主任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第五章教導主任課程領導的行動研究,第六章教務組長課程領導的行動研究,第七章級任教師課程實施的行動研究,第八章幼稚園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第九章課程發展行動研究的協同合作,可供教育學術機構建構課程領導理論與教育行政當局作為推動課程領導與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之參考。
教師的大愛:發揮有能力的愛,做學子們的貴人
教育是為培養孩子紀律、創意及挫折容忍力,並不是讀書和升學的工具;教育是要啟發天賦和潛能,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都能自我實現;教育是教導人走自己該走的路,而不是走別人羡慕的路。 愛,必須建立在主動的給予和創造上,不是等萬事具備了才去行動;愛,不是等孩子學好學乖了才來愛他,而是無論表現優劣,都要給予鼓勵和砥礪,要設法協助他解決問題;愛,不能是野心和欲望,只求回饋;有能力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是一種開悟的力量,引領人不斷的成長。教育愛就是點燃孩子生命火焰的心燈,它能照亮前景,看出希望。身為一個教師,應該去發現孩子的亮點和優點,並培養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豪氣,使他能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建立健康的自我。這樣的愛才是有能力的愛,也才是教師應有的大愛。
融通的教育方法
本書是作者多年鑽研的想望,想建立「教育學」的系統,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知識,構想中包括五部分:教育的本質,教育認識論,教育倫理學,教育方法,教育美學。前三本已經出版,本書是第四本。 & 本書名《融通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旨趣是:基本上對「教育」和「教學」的定義有「廣狹」之分:「教育」是「全面性的」,其「歷程」,從生長發展說,是由 胚胎開始到成年;其「內容」,從生命與生活說,則包括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為人」與「做事」的普通知識與生活技能。「教學」已經成了一門學問,著作指不勝 數,幾乎專指「學校中的教學活動」,「偏重」在課本學習上,但也「常用」教育兩個字,使人誤以為「學校教育」就是「教育」,未進過學校的就是「未曾受過教 育」,把教育的定義「窄化了」,其最嚴重的失誤是,「學前教育」成為「空白」,兒童失去最好又最需要的「家庭教育」。 & 本書包括學校教學所不及的部分,和家庭或家長對子女成年前的教育,二者並列,希望能夠融會貫通,收到教育的「全部效果」。
數學教學案例----小數篇
這本書包含了三年級到六年級的6則分數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適合於職前或在職教師專業對話的討論題材,它適合用於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或全班討論,較不適合於個別的閱讀學習。這些案例具有三個特色:促進使用者的思考、擴充使用者的教學觀點,幫助使用者透過案例內容的「問題討論」討論,而激盪出多元的解題策略。& & 本書在每則案例的尾端以「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標題出現,將每則案例的核心教學觀念作要點式的分析與統整,其目的是要幫助使用者掌握作者對每則案例所要傳達的主要概念,並提升案例使用者的對話品質。作者特別提醒案例使用者務必在討論完案例的問題討論後,再參考「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的內容。
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
教育評鑑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經常被視為重要甚至必要,但不喜歡,卻又不瞭解的「東西」,這裡至少有兩個掙扎,第一個是「不喜歡&重要」,試想,我們 為什麼會不喜歡一個重要甚至是必要的東西,評鑑是否為必要之惡?第二個掙扎是「不喜歡&不瞭解」,我們為什麼會不喜歡自己不瞭解的東西?是因為不愉快的經 驗?來自對它的未知?或只是被嚇慣了的集體前意識?還是……教育評鑑本身的原罪? & 本書試圖從教育評鑑的「原型」(第一篇),探究其「原罪」及「解放」的可能(第二篇),經過英、美先進國家的借鏡及對台灣教育評鑑現況 的反思(第三篇),尋求台灣的可能出路;最後以對台灣相關自我評鑑的調查研究(第四篇),導引結論與建議—卸甲重生(第五篇),書中呈現作者許多的主觀意 志,期待拋磚引玉,凝聚更多對台灣教育評鑑現況的關心。
台灣與國際教育:建置台灣主體性的課程教
結合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務者,深入探討台灣教育本土化的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內容包括:課程研究方法、課程統整、課程評鑑、生活教育、資訊課程及藝術課程教學、主體性與原住民課程、兒童哲學教育本土化、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以及台灣、香港、英國及中國大陸等國之課程發展……等。 在教育內涵上把台灣、中國、世界三個教育區塊加以融合,與國際互動及接軌,帶領台灣教育拓展更?廣的探究視野。本書特色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黃政傑 強力推薦:拓展更寬廣的教育探究視野
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
這本書包含了三年級到六年級的8則分數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適合於職前或在職教師專業對話的討論題材,它適合用於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或全班討論,較不適合於個別的閱讀學習。這些案例具有三個特色:促進使用者的思考、擴充使用者的教學觀點,幫助使用者透過案例內容的「問題討論」討論,而激盪出多元的解題策略。 & 本書在每則案例的尾端以「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標題出現,將每則案例的核心教學觀念作要點式的分析與統整,其目的是要幫助使用者掌握作者對每則案例所要傳達的主要概念,並提升案例使用者的對話品質。作者特別提醒案例使用者務必在討論完案例的問題討論後,再參考「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的內容。
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
社會重建主義是「危機哲學」,也是「希望哲學」,在1930年代,它源起於經濟危機之中,提出烏托邦式的改革想像,賦予人類對教育無窮的希望。在不同的時期,社會重建主義者的理念,經過後世學者再概念化後,以不同的面貌出現,持續發揮影響力,帶出改革的希望。 & 本論文集就「社會重建課程」中數個重要主題發揮,共收錄24篇文章,另加3篇譯稿,共27篇,分別歸類在「紮根本土」、「全球取經」、 「在地全球化」,以及「社會重建新視野」四大主題。期望華人讀者對於「社會重建課程」能有基礎的、在地的、全球的,以及前瞻的多元視野。 & 書中各篇呈現出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的思維,及不同教育場域的實踐,勇敢而堅定的回應George S. Counts在1932年的大哉問:”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希望本論文集讓智性的激辯與感性的激盪持續,讓讀者自己來回應這個歷久彌新的問題:學校敢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
建置台灣主體性的課程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
結合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務者,深入探討台灣教育本土化的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內容包括: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學校本位課程、台灣主體性課程與教材的設計、多元智慧理念與實踐、鄉土語言教學、新台灣之子的課程改革等。在教育內涵上把台灣、中國、世界三個教育區塊加以融合,與國際互動及接軌。帶領台灣教育拓展更 廣的探究視野。
熱血!運動服校長奮鬥記
只要校長有心,學校就會改變!「骯髒不堪的走廊上,塑膠袋四處散落,地板上黏著隨地亂吐的口香糖。完全沒有被打掃過的痕跡,天花板到處都是破洞。一年級教室前,有幾個學生在那裡探頭探腦,他們說是自習時間。其中一些學生甚至跑到別人的教室,妨礙其他學生上課。回到校長室後,竟然還聽到從樓上教室丟下的空罐,落在地面上發出的叩——叩——聲音。」一座荒廢的校舍裡有一群被社會唾棄的學生和一群無所事事的老師,但這學校來了一位熱血奔騰的校長,運動服是他特有的打扮,他總是全校第一個到校,拿起掃帚、刮刀、油漆刷……以身作則美化學校……。
課程創新
本書正文內容分為「人的研究」MACOS的課程創新之緒論、課程創新之規劃、課程創新之變革、課程創新之發展、課程創新之推廣、課程創新之評鑑與課程創新之評議。 & 其課程創新的規劃途徑,注重認知發展,忽視情意層面,省略道德問題;課程創新的變革,重視社會價值、「支援的課程」之教材資源、社會科 學的教學方法等面向,隱約地強調有關美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意識型態;課程創新的發展歷程,似乎過分強調動物影片,忽視螺旋課程的結構;推廣策略是一種「研 究發展擴散」模式,將教師視為課程消費者,似乎成為一種「依賴教師」的課程推廣策略,這是一項課程推廣成本昂貴,但卻忽略學校組織文化變革的課程推廣策 略;是一種目標導向且重視總結性的課程評鑑等等相關理念;其課程創新的相關事項與影響因素,可作為我國進行課程創新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