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靖康之難」的三年前,北宋社會鋪天蓋地在宣揚一場盛世, 人們普遍相信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國力富強,經濟繁榮; 但是,從盛世到亡國,只要三年半! 只因宋徽宗想「收復」從來不屬於宋國的土地: 「燕雲十六州」 ◎北宋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寬容年代 雖然由五代晉高祖石敬瑭於天福三年(938年)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在宋國建國之後,仍然牢牢由遼國掌控。但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1104年)之後,兩國維持了百年和平,宋國的經濟因此得以高速發展,文化燦爛繁盛。老百姓不會擔心自己受窮,官員即使當面和皇帝頂嘴,也不會受到懲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寬容年代」。 ◎「聯金滅遼」,毀滅宋帝國的錯誤戰略 和平相處不好嗎?經過了上百年的和平,當年英勇的契丹國家已經衰落,於是,一場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劃就上演了。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眼見金軍可擊敗遼軍,宋國於是派遣使者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欲「聯金滅遼」,卻在進攻過程暴露了宋國不善戰的弱點。幾年戰爭之後,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終於取得了燕山以南的幽州,國土達到宋國建立以來的極致。隨後卻在財政、外交、軍事犯下一連串的錯誤。 攻遼過程中,原本宋國朝廷期望,燕京的漢人會列隊歡迎,但當地人卻說:「你們總是說燕京父老都在懷念大宋,殊不知自從契丹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燕京父老對遼國難道沒有感情?」 ◎「靖康之難」為何發生?&& & 因為宋國屢次失信違約,提供了金國出兵的理由,引來金軍兩次圍攻汴京,搜刮每戶人家錢財、掏空宋國皇宮珍寶。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欽宗及數千宗室、后妃、宮人被擄至北方,即使僥倖未死,也終生沒有南歸,而這一切,竟都要從宋徽宗最得意的庭園「艮嶽」談起……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 從一部帝國衰亡史,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隨書附贈:【汴京城簡圖】、【遼金北方形勢圖】、【宋金交戰形勢圖】 *附錄:【宋遼金外交戰爭大事記】 得獎榮譽 《出版人雜誌》「2019書業年度評選‧年度圖書」獎 &
我書如我師-汪文惺日記:汪精衛與女兒探索救亡圖存之路
汪精衛長女汪文惺以日記形式記錄日軍攻陷南京前後,輾轉各地避難的心路歷程, 由汪精衛親筆隨文批校,揭示父女二人救亡圖存之看法。 汪精衛長女汪文惺以日記形式記錄1937-1938年日軍攻陷南京前後,輾轉各地避難的心路歷程,內容從未發表,與時局密不可分,橫跨記事備忘、志感抒情、戰亂、家庭婦女等諸多類別,由汪精衛親筆隨文批校,二人以文字交流彼此對戰爭和時局的觀察與思考,本書更收錄汪精衛數十張未曾出版過的私人家庭照片。書中紀錄皆有跡可尋,書末特別收錄與日記內容相關的報刊報導,當中敘述的人與事,更可與作者丈夫回憶錄《何孟恆雲煙散憶》比照閱讀,是無可置疑的信史。讀者可藉作者視角,了解中日戰爭時期,岌岌可危的國家處境,以及父女間對救亡圖存坦白真誠之看法。 好評推薦 暢銷美籍華裔作家余杰:「汪精衛長女汪文惺的部分日記(⼀九三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八年四月),即橫跨了記事備忘、志感抒情、戰亂、家庭婦女等諸多類別,頗具研究價值。這些日記亦是身為大專生的汪文惺寫給⽗親批改的「作文」——作為國民政府第二號人物的汪精衛,在百忙之中不忘仔細批改、點評女兒的日記,父親之愛盡在其中。」 美國聖邁可學院歷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王克文:「本書對汪精衛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特別是有關他在中日戰爭首一年的思想研究。」 文學專家羅葉博士:「汪文惺日記中的這些汪精衛批註手跡既是十分私密性的文字,無需考慮加以掩飾,故其表露汪氏思想的真實性毋庸置疑,是探究汪氏思想十分可靠的文獻。」 &
何孟恆雲煙散憶 增訂本:汪精衛女婿回顧動盪時代
汪精衛女婿何孟恆紀實回憶其跌宕起伏的人生, 從民初風景、求學趣聞、跟隨汪氏到晚年點滴,歷歷如繪,讀之如同親見。 汪精衛女婿何孟恆自述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乃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第一手珍貴史料。從廣州成長、北上求學、重慶避難、南京入獄,到戰後定居香港,讓讀者隨作者視角一窺民國時期全貌,並近距離察知1937-1944年汪精衛的重要言行,親歷河內暗殺、汪氏逝世等歷史關鍵事件。 本書囊括作者近四百張畫作、攝影、書信,以及歷史相片等珍貴文獻,讀者能直觀其對「和平運動」之見解。作者更與諸多民國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甚至體育界名人有所聯繫,包括吳稚暉、蔣經國、周作人、高奇峰兄弟、史興隆等四百多位,書末並附上索引。 好評推薦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語言學榮譽教授李訥:「我很享受閱讀何孟恆回憶錄,它的文筆出色且富啟發性。書中多數人物更是我所熟悉的,讓我能更進一步地欣賞這部著作。」 歷史學者潘邦正博士:「《雲煙散憶》是何孟恆自述生平之作,他用細膩的文筆,豐富的情感,敏銳的觀察描述自己跌宕起伏傳奇一生。本書何孟恆亦展露了其植物學家的專業及繪畫天賦。最重要的是,何孟恆以家人角色,近距離察知汪精衛抗日中期投日之主要原因,解開近代史重要謎團;事件完整,針針見血,至為精彩。」 《春秋》雜誌撰稿人、歷史學者李龍鑣:「非歷史學家左湊右湊的「證據」,它是一手資料,研究近代史的人都要看這套書不可!」 &
周書-附考證(全二冊)拆封不可退
唐令狐德棻主編,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紀傳體史書。對於東魏、北齊、梁與陳等四朝帝位更迭等重大史事皆詳加載明,反映了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及紛繁的歷史事件。
北齊書-附考證(全一冊)拆封不可退
隋朝史學家李百藥撰,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本書特色 1.隋朝史學家李百藥撰,前後約五十餘年北齊史實。 2.內容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 &
明代登科錄彙編(全22冊)
《明代登科錄彙編》,凡收錄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等六十六種,其中兩種不分卷,餘共七十六卷。 & 昔人舉鄉會試,輒刻硃卷,載本人姓名、字號、籍貫、出生年月日,及上起始祖,下逮兄弟妻室之名諱;硃卷呈禮部,禮部據以彙印《同年序齒錄》,又稱《同年總錄》或《登科錄》。此種文件,在當時祇為政府之人事檔案,不為人所重。及至近代,以其詳載一人之家世,且為最原始之資料,每以之為考訂傳記之資。清黃蕘圃曾得元刻本《元統元年進士題名錄》,錢大昕謂於元史大有裨益,勿輕視之;錢氏復據鈔本《元統元年進士題名錄》一卷,駮正元史數條(並見《蕘圃藏書題識》),足見其為用之弘。惜此等資料,在當時之人率不重現,致傳世者甚稀。如趙宋一代,今但存《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與《寶祐四年登科錄》二種而已。而《紹興同年錄》之所以倖存者,乃以朱子而傳;《寶祐四年登科錄》之所以得傳者,則以文天祥故也(見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 按明自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下詔開科取士以來,迄明末共開八十八科(洪武六年至十六年,為杜虛文應試,曾停開科舉者十年)。明代為時較近,故登科錄之傳世者視宋元兩朝為多。明范氏《天一閣書目》著錄洪武四年至崇禎十三年登科錄五十一種,會試錄三十八種,各地鄉試錄百餘種,網羅最富。今世藏家之有目錄可稽者,則中央研究院藏明代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等二十三種(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藏三十種,前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今由國立中央圖書館代藏者三十六種(見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十三種(見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他處或尚有之。當此歷史文獻日益凋零之際,此等資料誠有妥為保存,廣為印行流傳之必要。然書籍通假不易,爰就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及代管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者,合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武舉錄等,共得六十六種,彙為一編,命之曰「明代登科錄彙編」。其目如後: 建文二年會試錄一卷殿試登科錄一卷 明陳 迪等編 明烏絲闌鈔本 永樂十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呂 震等編 明永樂間刊本 正統十年會試錄 一卷 明錢習禮等編 明正統間刊本 天順元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天順間刊本 成化元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吳 啟等編 明成化間刊本 成化五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姚 夔等編 明成化間刊本 成化七年廣西鄉試錄一卷 明單 暠等編 明成化間刊本 成化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鄒 等編 明成化間刊本 弘治二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凌 樞等編 明弘治間刊本 弘治二年湖廣鄉試錄一卷 明林 光等編 明弘治間刊本 弘治五年應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王 鏊等編 明弘治間刊本 弘治九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弘治間刊本 近人徐鈞手書題記 弘治十四年應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王 華等編 明弘治十四年刊本 弘治十五年會試錄一卷 明吳 寬等編 明弘治間刊本 弘治十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劉 健等編 明弘治十八年刊本 正德十一年浙江鄉試錄一卷 明彭 流等編 明正德間刊本 正德十四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胡希銓等編 明正德間刊本 正德十六年登科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 明正德十六年刊本 嘉靖元年應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董 等編 明烏絲闌鈔本 嘉靖七年浙江鄉試錄一卷 明陸 粲等編 明嘉靖七年刊本 近人羅振常手書題記 嘉靖十年順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吳 惠等編 明嘉靖十年刊本 嘉靖十年山西鄉試錄一卷 明莊一俊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年雲貴鄉試錄一卷 明焦維章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四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夏 言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六年貴州鄉試錄一卷 明涂 勳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嚴 嵩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七年武舉錄一卷 明張 治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十九年應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張 治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近人羅振常手跋 嘉靖二十年會試錄一卷 明溫仁和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二十三年登科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二十八年應天府鄉試錄一卷 明敖 銑編 明嘉靖間刊本 今人趙元方手書題識 嘉靖二十八年蘇松武舉錄一卷 明饒天民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彭 輅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鄉試錄一卷 明朱 文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武舉錄一卷 明汪宗元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癸丑科進士同年便覽錄一卷 明陳 瑚編 影鈔明嘉靖庚申(三十九年)衢州刊本 嘉靖丙辰同年世講錄一卷 明楊道亨編 明隆慶三年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江西鄉試錄一卷 明鄭元韶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廣東鄉試錄一卷 明施顯卿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三十八年會試錄不分卷 明李 璣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辛酉科山東鄉試同年序齒錄不分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沈曰玟朱絲闌鈔本 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嚴 訥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四十一年會試錄一卷 明袁 煒等編 明嘉靖四十一年刊本 嘉靖四十三年四川鄉試錄一卷 明鄭孔道等編 明嘉靖間刊本 嘉靖四十四年武舉會試錄一卷 明王大任等編 明嘉靖乙丑(四十四年)刊本 隆慶元年陝西鄉試錄一卷 明袁邦彥等編 明隆慶間刊本 隆慶二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高 儀等編 明隆慶間刊本 隆慶二年會試錄一卷 明李春芳等編 明隆慶問刊本 萬曆元年雲南鄉試錄一卷 明陳大訓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元年貴州鄉試錄一卷 明周 保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七年河南鄉試錄一卷 明陳 璽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七年雲南鄉試錄一卷 明李時孳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明潘 晟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近人羅振常手書題記 萬曆十年浙江鄉試錄一卷 明周 溥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十三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王三餘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丙戌科進士同年總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刊本 萬曆十四年會試錄一卷 明王錫爵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二十二年山東鄉試錄一卷 明王登才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二十七年壬辰科進士歷履便覽一卷 不著編人 清淄川畢岱烶手鈔本 畢氏手書題識 萬曆辛丑會試錄一卷 明馮 琦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萬曆間刊本 墨批 萬曆己未會試錄一卷 明史繼偕等編 明萬曆間刊本 天啟七年江西鄉試錄一卷 明倪元璐等編 明天啟間刊本 近人羅振常手書題記三則 崇禎十二年山西鄉試序齒錄一卷 明姚 鈿等編 明崇禎間刊本 崇禎十二年陝西鄉試錄一卷 明不著編人姓名 明崇禎間刊本 國立中央圖書館,復藏有皇明進士登科考十二卷,明俞憲編,嘉靖二十七年錫山俞氏鴸鳴館刊本;彙輯洪武四年迄嘉靖二十九年,凡五十七科之進士名氏為一編,為明代前期一百八十餘年進士題名之總錄。並載歷科詔勑,為考究明代科舉制度之珍貴史料。爰附錄於彙編之後,以備參考。
生肖繹史,十二生肖文化探索與神話解析:十二靈獸的傳奇,從古代符號到現代寓意的傳承與再現
從古至今,十二生肖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文化與信仰? 探索每一個生肖背後的故事,揭開它們在民間傳說中的神祕面紗! 生肖與命運,一部描繪人性與宇宙律動的奇妙史詩 不僅是古老信仰的傳承,更是橫跨歷史與藝術的文化橋梁! ▎「十二生肖」的信仰從哪來? 第一章〈十二生肖的文化溯源〉追溯了生肖的歷史起源和演變過程。作者從生肖的時間和地點起源談起,解釋了為何選擇十二這一數字,以及為什麼將特定的動物與年份相連結。此外,本章還深入剖析了生肖排序的依據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生肖文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思想和信仰。 ▎十二隻神獸,就有十二種性格! 第二章〈十二生肖的生靈性情〉將焦點轉向每一個生肖所代表的動物,並描繪了它們各自的特性和象徵意義。從機智的鼠到豐富多彩的豬,每一節都細緻地描述了這些動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和象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信仰。這些深入的描述不僅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每個生肖的個性,也顯示了它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多樣性。 ▎生肖文化與民間信仰的互涉 第三章〈十二生肖的文化神格與民間風俗〉進一步探討了生肖與中國民間傳說和宗教信仰的關係。每一生肖都有其獨特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中國的神話傳說,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透過生動的敘述和豐富的歷史資料,向讀者展示了這些生肖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節日慶典到日常風俗習慣。 ▎生肖與你這輩子息息相關的大小事! 第四章和第五章則分別為〈十二生肖的命理探析〉和〈十二生肖文藝作品賞鑑〉。第四章深入探討了生肖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聯,包括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運勢,甚至是婚姻和職業選擇。而第五章則是一場視覺和文化的盛宴,展示了生肖在詩歌、繪畫、工藝品以及現代藝術中的豐富表現和創意轉化。 本書特色 本書對中國十二生肖文化進行深入的剖析,結合歷史、神話、民俗及藝術視角,全面談論生肖的文化溯源、動物性格象徵、神格傳說及對個人命運的影響。透過豐富的故事和詳細的分析,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次文化和知識的盛宴,還深入展現了生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適合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生肖有興趣的讀者。 &
這老天忘了眷顧的人生,一定要讀曾國藩硬是延長清朝國祚六十年,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了解滿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平、為人處事的最詳盡作品。 ◎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要讀曾國藩,漢人書生曾國藩怎麼從滿人手裡拿到兵權? ◎為了打太平軍倉促組建的湘軍為何這麼強?靠幫手,讓理念不合的人也點頭合作。 ◎曾國藩建完水師後就連吃兩場敗仗,他為何還推行「減兵」計畫? ◎《曾國藩家書》,連毛澤東都推崇。更被後世喻為最佳教子書。 曾國藩生於1811年(嘉慶16年),原名子城, 家境不好,進京赴考的錢還得跟親戚借,考了三次才中進士, 天資不聰穎,也沒有顯赫家世,但有救國大志,自己改名「國藩」。 1850年,太平天國在西南崛起,橫掃江南富庶地區, 太平軍在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等大將的統領下, 只差兩百里遠就可以攻抵北京,滿清危在旦夕。 沒想到清朝最後竟靠文人出身的曾國藩操辦的湘軍,打敗太平軍, 讓即將崩潰的政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 作者蔣星德為民國時期歷史學者、曾氏侄兒, 本書以最貼近曾國藩的角度、最詳盡的考據, 書寫他從被鄉里嘲笑的落榜考生到一代名將, 在老天不眷顧、官場沒人脈的際遇下逆襲成功。 ◎高齡才成為官場新人,他卻不急著累積金錢 進京當官,多數人的唯一希望是放外缺,比較可以撈錢, 但曾國藩不想外放,寧願窮守著在北京讀書, 他苦讀官制、財用、鹽政、漕務,軍國大事了然於胸,當權後馬上應用。 ◎出師不利,輸到想死,他如何找出致勝策略? 漢人掌握兵權,是滿清大忌,曾國藩如何將地方團練兵一路帶成湘軍? 他重整毫無紀律、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並向地方仕紳、官員籌軍餉, 咸豐3年(1853年)獲准在衡州練兵,從零開始創建水師。 沒想到首次率水師出戰,就在岳州、靖港連吃兩敗仗,當地百姓頗有不滿, 羞憤之下他投水以死明志負責,幸好被幕僚章壽麟撈起來救活。 但戰敗之恥也讓他得到實戰經驗,理解「兵貴精不貴多」, 規劃出「減兵省食」計畫,湘軍的嚴厲營規從此建立。 後來,他重整軍隊、造船,繼續招募各地兵勇,並在弟弟曾國荃的協助下, 以地雷轟破安慶城,隔年又死守南京城外46天, 等太平軍彈盡糧絕,挖地道、埋炸藥攻破南京,最終滅了太平天國。 ◎官場人緣不佳,他如何辦成大事? 曾國藩曾在長沙設立「審案局」,清查土匪, 依情節輕重,要不立斬,要不處以鞭刑(成立前四個月,便處決104人), 當地人背後稱他是「曾剃頭」,地方官也因功勞被搶而討厭他。 但他發掘塔齊布、羅澤南等名將,重用學生李鴻章、弟弟曾國荃領兵, 還將與他不合的左宗棠推薦給朝廷。 他自述:「成功之道,物色幫手而已。」 ◎不甚聰明,但讀書勤、有耐心終成大業 曾國藩認為學問之道在於有恆,不論再忙,他每天至少看書20頁, 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收穫與疑惑──這個方法,胡適也推崇。 此外,曾國藩講究寫字,不僅幾十年日記全以楷書寫就, 他在家閒暇時也臨帖百字,收斂自己的浮躁、練忍耐的工夫。 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 後人更把曾國藩的家書,當成是最好的教子書與成功學。 本書出版至今80年來再版不斷,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審閱認可, 看曾國藩怎樣從死路中求生路、落榜考生逆襲為救國名將。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李郁琳 作家、高中國文老師/羊咩老師 &
先秦史:社會組織至宗教學術
【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度剖析,呂思勉的經典之作】 農工商業、衣食住行、政治制度、學術發展 從飲食到交通方式,先秦人民的日常生活面貌 詳細分析和論述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時代變遷 豐富多彩的先秦史畫卷,研究歷史不可多得的學術資源 呂思勉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獨到見解── ▎婚姻制度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取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周官》 ▎農業 農業惡乎始?曰:始於女子。社會學家言:邃古生事,大率男子田獵,女子蒐集。蒐集所得,本多植物。又女子多有定居,棄種於地,閱時復生,反覆見之,稍悟種植之理,試之獲效,而農業遂以發明焉。......閱時既久,耕作益精,始舍鉏而用犁;又或能用牛馬;或伐木以闢地;則用力益多,農事乃以男子為主。 ▎衣服 《淮南.氾論》曰:「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履,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領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黃帝、堯、舜為古文明昌盛之世,其時有絲麻布帛所作衣裳,蓋可信。謂治其麻絲,即在是時,則未必然矣。 ▎封建 「天子立三公:曰大師、大傅、大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為六卿。」──《周禮》 ▎先秦諸子 農家之所願望者,為神農以前之世。道家之所稱誦者,為黃帝時之說。墨家所欲行者為夏道。儒家與陰陽家,則欲合西周以前之法,斟酌而損益之。切於東周事勢者,實唯法家。秦人之兼併六國,原因雖不一端,法家之功,要不可沒也。 本書特色 本書由「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呂思勉所著,繼政治社會史後,介紹先秦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史,從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社會組織到農工商業及貨幣制度,以及飲食、衣服、宮室、交通等食衣住行各方面,最後論及封建、官制、選舉等政治制度和先秦諸子等宗教學術發展。分門別類的敘述,使讀者更能深入了解先秦社會之發展與社會情狀。 &
生命階段的慶典,禮儀中的歷史與哲學:誕辰×成人×婚嫁×社交×教育×喪葬,由傳統人生儀式至國家大典禮節,傳統禮儀的全貌
【具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生活化的親和力】 古代禮儀強調階級,現代禮儀注重平等; 古代禮儀功能無限,現代禮儀重在交際; 古代禮儀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不僅僅是介紹中國禮儀的書籍,更是一個文化的載體 豐富歷史故事和生活實例,全面了解多彩的禮儀文化 ▎不學禮,無以立 從基本的禮儀概念著手,為讀者打下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的基礎。不僅介紹了禮儀的基本含義,還深入探討了禮儀在中華文化中的根本地位,認為禮儀是立身處世的基石。 ▎禮之源,天地始 回溯到禮儀的源頭,探討了天地自然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禮儀觀念。從天地、神靈到古代帝王,生動描繪了禮儀如何從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衍生出來,並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行為規範。 ▎古之禮,承千載 探討儒家禮儀的形成和發展,透過對儒家經典的深入解析,展現了禮儀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作用,並指出禮儀在維繫社會秩序和促進倫理道德發展中的重要性。 ▎傳統禮,伴一生 視角轉向更為具體的人生大事中的禮儀實踐。從出生、成年、婚嫁到喪葬,作者詳細介紹了這些儀式中的禮儀規範,揭示了禮儀如何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並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民俗禮,具情趣 轉向更加生活化的角度,介紹了中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禮儀。從節日慶典到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矩,闡述了中國民俗禮儀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中國禮儀文化的生活化和親民性。 【一部深入探討中華文化中禮儀傳統和實踐的專著!】 本書由五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討論各個方面的禮儀。不僅涵蓋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更提供了對當代生活中禮儀的洞見和詮釋。 本書特色 本書闡述了中國禮儀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發展歷程,從傳統禮節的根源探索到當代禮儀的應用,全方位涵蓋了從天地自然之禮到人間社會之禮。本書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禮儀的源遠流長,更細膩地描繪了各類儀式與民俗,如成人禮、婚嫁禮等,使讀者能夠在輕鬆閱讀中對中華禮儀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
香港的戰爭與和平
此起彼落的戰火之中,在狹縫的香港無聲無息,卻成為重要的齒輪?• 香港在國際戰爭扮演甚麼角色?• 香港的軍防體系,如何國際戰爭中成形?• 香港在二戰後,怎樣為和平作出貢獻?麥東記封面插畫,繪出塑造香港的每場爭戰崔永健(香港史學者) 專文推薦在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擴張,到後來極端民族主義崛起和兩場世界大戰爆發,甚至全球冷戰的期間,原來香港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我們都感到異常陌生。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分別為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擴張、二十世紀初極端民族主義崛起和兩場世界大戰爆發,以及二十世紀中至末期的全球冷戰。在這本書,你會看到香港如何成為各方勢力的角力場,國際衝突又如何意外確立香港的政經制度。在亂世之中,不同階級的香港人如何掙扎求存,有人選擇妥協,有人反抗,更多人是戰火中的受害者。而香港相對太平的時期,又曾在物資轉運、戰爭善後扮演甚麼角色?不論戰爭亂世、抑或人類文明發展的每個章節,香港一直都在。
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從帝王至文人,收藏如何塑造歷史與文化
深掘中國古代收藏藝術及其文化價值 探討收藏背後的動機,揭示收藏品的多重意義 走進帝王、文人的收藏世界,見證歷史的豐富面貌 分析收藏品的真偽,揭露收藏市場的內幕 現代的收藏挑戰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尋寶之旅】 ──收藏的起源與動機 這本書開啟了一段探尋歷史寶藏的奇妙之旅。作者從收藏概說開始,深入探討收藏行為背後的文化意涵和人類心理。從古代帝王、文人到普通百姓,每一個藏家的收藏動機都反映了他們對美、知識和歷史的渴望。不僅探究了藏品的多重價值,還分析了收藏行為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 【時代的印記】 ──收藏與文化的相互影響 作者將焦點轉向歷史上著名的收藏家和他們的珍貴收藏。從「後來視今猶視昔」的帝王藏品,如徽宗的「三寶」及乾隆皇帝的龐大藏品,到「定心肯為微物起」的文人收藏故事,如蘇軾的墨硯收藏。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收藏品如何展現其時代的文化和藝術趨勢,還揭示了收藏如何影響和塑造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透過這些故事,讀者能感受到收藏品是歷史和文化的活生生記錄。 【古物新生】 ──收藏品的發掘與辨識 作者帶領我們進入了藏品的發掘和辨識領域。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驚人出土到紅山文化的發現,這些例子不僅說明了如何透過科學方法揭示藏品的歷史價值,還展示了收藏品如何幫助我們重建過去的社會和文化面貌。作者對於收藏品真偽的辨識也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讓讀者能夠理解專家是如何區分真假,以及這對保存歷史真實性的重要性。 【文物與現代】 ──收藏的當代意義與挑戰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探討了收藏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和面臨的挑戰。從藏品的經濟價值到作偽和文物保護的問題,深入剖析了收藏品該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透過對敦煌遺產的保護、故宮文物的南遷等事件的分析,強調了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使得《遺珍重現》不僅是一部歷史和藝術的紀錄,也是一本對當代收藏行為和文化保護提出深思熟慮見解的作品。書中對於收藏品的經濟、文化及學術價值的全面探討,使其成為任何對歷史收藏、藝術鑑賞及文化遺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收藏文化的著作。書中不僅記述了從帝王到文人的收藏故事,還揭示了收藏品如何在不同時代反映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展示了收藏品對於理解歷史的重要性。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獨特的角度來理解收藏藝術的深層價值,是讓對歷史、藝術和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之旅。 &
先秦史:古史年代至民族疆域
【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度剖析,呂思勉的經典之作】 歷史事件、文化背景、政治變革、民族疆域 詳細分析和論述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時代變遷 & 呂思勉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且細緻的先秦時代畫卷 & ▎古史材料 呂思勉探討了用於研究先秦歷史的主要材料和資源。這包括各種古代文獻、考古發現以及民間傳說等,這些材料對於理解和重建那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民族原始和古史年代 分別著重於中國古代民族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先秦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年代學問題。深入分析了各民族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和發展,以及如何透過考古和文獻記載來確定這些事件的具體時間。 & ▎開闢傳說至五帝事蹟 呂思勉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三皇五帝的事蹟,以及這些神話與歷史人物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部分特別強調了傳說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傳統文化中對這些人物的崇拜和記憶。 & ▎夏殷西周事蹟 夏、殷、周三個王朝的興衰歷程被細緻地剖析,從各個王朝的創立到它們的最終滅亡,呂思勉透過豐富的歷史材料,揭示了這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變遷。 & ▎春秋戰國事蹟 重點分析東周時期,包括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興衰、地域政治的變化,以及這一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蹟。呂思勉不僅闡述了這一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歷史,還深入分析了對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結構。 & ▎民族疆域 關於先秦時期的民族與地理分布,呂思勉針對中國古代的疆域界限及其變遷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這不僅涵蓋了漢族的發展,還包括了其他諸多民族的歷史與互動。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呂思勉所寫的先秦史,共分十章,運用大量古史材料,析論中國民族原始,劃分古史年代,述說開闢傳說、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堯舜禪讓傳說的實相,以至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滅六國等事蹟。書中詳細考據帝王世系嬗變、社會經濟和文化學術的發展,讓讀者能建立認識先秦歷史的框架。 &
My Fifty Years in Taiwan: A Memoir of Sorts 半世紀在臺灣:一位香港移民的回憶錄(再版)
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兩種讀者,一種是在做遷移研究的人,另一種是本身即為遷移者,也許您可以參考與閱讀本書。作者稱,本書不是完整的回憶錄,而是把在臺灣居住五十年中,聚焦於描繪出在臺灣大學的學術角色,也是把自己人生最寶貴的歲月做個記錄。本書所要呈現的,不是只有關於移民生活成功的一面,其實在此過程也夾雜了挫折與失意,以及適應上的躑躅與徬徨。 【作者的話】 This book shall not be boring, as I do not write about successes, but was quite candid about my hardships. I encourage the reader to write about yourself, and be a better and happier person when you have finished. I have personally benefitted from a better knowledge of people I wrote about including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academics. When I first came to Taiwan, I encountered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n the family, but I did not succumb to prescribed gender roles like the women of my age, nor let other people define me and obstruct me from pursuing my dreams. The unrelenting support of my husband for me to get a Ph.D was a critical enabling factor in my pursuit of a fruitful university career. I am truly grateful to him for helping me to get through the “storms” of my life in Taiwan. The two high schools that I attended in Hong Kong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school missions and visions, apart from being government subsidized for one, and church subsidized for the other. HTTS had always been on my mind for the last five decades. The motto of HTTS, “Justice and Truth,” taught me the principle of conducting matters in life. Two years of enrolling in the matriculation class at MCS also affected my life a great deal. Apart from the good Chinese teachers, the American nuns from whom students received a liberal education, were excellent English teachers……The Maryknoll spirit is inherited by their students in being independent, free-thinking, outspoken, and courageous. Their belief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is demonstrated by their pioneering role in emphasizing gender equality.……Learning to be a better person from m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two different high schools has helped me to meet challenges of various kinds later in later-life. Fifty years ago in Taiwan, girls were discouraged from attending universities, and were expected to earn an income before getting married, to help improve the family economy, and support their younger brothers for their education. They were also expected to play subservient roles in their husband’s family. Patriarchal values may not have totally disappeared today, however, but are more bearable at home and in the workplace. I do believe that this has to do with the women’s movement that not only has sensitized consciousness in both men and women, but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Taiwan have also shielded women who are better educated, self-reliant, and assertive. As an educated woman and a pioneer feminist scholar who had survived the storms of patriarchy, I could not help looking for the new model. In this second edition, I have tried to fill in some gaps that were omitted from its predecessor, based on reader feedback. It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produce a more candid (坦率) version based on my lived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 U.S. and Taiwan. I do hope that this renewed effort will take my Memoir to the next level. This book does not intend to be simply a personal history, rather, it was written to help shed light on “transitiona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subject that has been overlooked in literature. In my case, the migration began with my family in Mainland China, ventured to Hong Kong, the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migrated with my husband to Taiwan. I believe that the physical movements of people should be studied in greater depth and with a wider focus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rns. I hope that my life story might be an inspiration to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y might choose the more difficult or uncommon road in their lifetimes, that is, to be ‘out there’, physically, not just virtually and to be somehow adventurous. I do hope that their lived experiences will be as exciting and fulfilling as mine have been for me. 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兩種讀者,一種是在做遷移研究的人,另一種是本身即為遷移者的人,也許他們可以參考與閱讀本書。在書中以我自身五十年的經驗,記錄、表達了一個從香港去美國,再來到臺灣的移民心聲。此外,從事香港移民研究的人也不多。政府單位如僑委會與移民局,也都可以參考這本書,從作者的移民經驗來看當今移民的生活。對於那些想要移民的讀者,本書可以提供作為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讓大家一窺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來臺的頭三年,也是人生最煎熬的一段時間。我無法忍受臺灣父權興盛的家庭文化而毅然決定暫時「拋家別子」,出國到夏威夷大學再念博士,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回自我價值,不怕再與批評及指責我的長輩互動。藉著充實及知識訓練出無比的毅力,終於擁有獨立的人格,我也勇於在夏大嘗試多元文化的環境,不畏艱難越過求學時代的關卡。由於我個性溫柔善良,獲得很多異國友誼,也認識了幾位已經當母親的亞洲女性出國求學位。當然,我也承受著不輕的罪惡感,以及心酸的求學過程,家人的支持即便需要,更要有自己的決心與堅持。 筆者還記得早期討論職業婦女時,女性常常被問「在婚姻與事業間, 你要選擇哪一個?」我當時的反應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只問女的,而不問男的?為什麼我只能選其中一個?」而如今我已身經百戰、走出陰影,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時,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從頭再來,你還是會走同樣的路嗎?」我會回答說:「會的,因為我做了對的選擇,沒有放棄家庭, 也無需放棄事業。」家庭與事業不是魚與熊掌,那是一個虛構的比喻,我認為只要女性在兩方面都用心,用對了策略,就可以兼得。現代的女性學者若要成功結合她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是沒有問題的。 &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蓋洛作品:中國十八省府1910,歷史轉折點上中原文化實地考察
19座城市×141張相片×兩大流域首府考察 蓋洛,第一位走遍2,500公里長的中國明長城的美國人, 1903年首次來到中國,此後20年便投身於這個神祕的東方國度。 其足跡踏遍中國18個行省首府、五大名山, 不僅記錄當下所見所聞,也搜集豐富的史料輔以說明, 透過他細緻獨到的觀察,告訴世界一個「真正的」中國。 ▎杭州,意為「航船的地區」,或者「張帆的城市」 Hangchow, “Boat Region”, or possibly, “City of The Sail”. 在這裡可以看到印度的祅教徒在向初升的太陽頂禮膜拜,或是在火的神龕前鞠躬致敬,或是背著一具屍體前往靜默之塔……在杭州的中國人對於這種和平的侵入側目而視。杭州當時既富庶又面積龐大,但終於有人為中外居民之間的不和找到了藉口。外國人的貿易集市受到了劫掠,據說有兩萬名列入交納貢物名單的外國人遭到了滅頂之災。杭州人殺死了那隻能下金蛋的鵝。此後,中外貿易便轉向了廣州,使後者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鎮。 ▎成都,意為「完美的都市」 Chengtu might be translated “A Perfect Capital”. 李白才華橫溢,卻因無法賄賂考官一直不受重視,他立誓要復仇。東方來了幾名使者,使者的文書無人能懂。李白毛遂自薦,皇帝派人請李白,李白聲稱他沒有任何功名,一名特使授予了他渴望的功名,並賜給他朝服。李白來了,接過文書,把考官大大羞辱了一番後,譯出了文書。原來是一個韃靼國王的抗議書,抱怨唐朝士兵侵擾邊境,要求道歉。在難堪的沉寂中,李白抓住機會,建議第二天與使者會面,由他充當口譯。 第二天,李白大醉不醒,皇帝只得讓人端來醒酒湯,親自離開寶座餵他喝。李白醒來,心裡得意非凡,點名要求考官之一、著名的權勢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繫鞋帶,迫使高力士收回前言。接下來,他要求另一名考官為他研墨,以便他起草回書——李白要報仇的誓言一一實現,從此成為這個放蕩宮廷中的一位大紅人。 ▎西安,意為「西部安寧」 The name Sian signifies “Western Repose”. 秦始皇開創封建制度時,就如普魯士國王在1866年所做的那樣,剝奪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王位,吞併他們的領土,並建立至今仍然施行的中央集權制——秦始皇意識到了這一地區的重要性(它距離他祖先的王國不遠)以及西安曾有四個半世紀作為統治中心的榮耀。但他顯然認為舊址不值得維護,轉而另選了附近的新址…… 他在城內建造了各式各樣金碧輝煌的宮殿,然後為遜位的王子們分別建造了他們以前宮殿的複製品,讓他們生活在他的眼皮底下,於是宮廷內大臣雲集,成一時之盛。為了建造如此奢華的宮殿,成千上萬的人遷到這裡,人民被迫做牛做馬。這一切歐洲人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我們要記得,亞美尼亞的提格蘭大帝在人類文明全盛時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尼布甲尼撒興建巴比倫城時所做的與此如出一轍。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蓋洛是美國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曾四次到訪中國,他敏銳地意識到20世紀初的中國處在社會大變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對中國十八省府進行了廣泛而細緻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蓋洛記錄了中國各階層的新變化,為讀者展現出清朝滅亡前夕真實的社會圖景;並大量收集地方史志資料,和西方城市發展作對比。 &
酒文化探源,從神話傳說到酒器藝術:歷史上酒與人、酒與武俠、酒與愛情的糾葛
淺談古代酒文化,酒的起源、製作、器具、風味等 酒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最真實的面貌 藉由生動文字,豐富且完整的內容,引用多元觀點,徹底剖析酒的文化 【酒文化探源】 ──從神話傳說到酒器藝術 這是一本關於酒的書,但不僅僅是關於酒的書。它是一本透過酒來探索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哲學、宗教、民俗、文學等各個方面的書。它是一本用酒來串連起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信仰、夢想的書。它是一本讓讀者在品嘗酒的同時,也品嘗中國文化的書。 【神話傳說中的酒】 作者介紹了中國神話傳說中與酒相關的故事,如仙人釀酒、女媧造酒、炎帝教民釀酒、夔牛盜酒等。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人對酒的崇敬和喜愛,也反映了人對天地萬物的觀念和想像。 【歷史上的酒與人】 作者講述了歷史上與酒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如殷商時期的祭祀和宴會、周代時期的禮樂制度和詩歌創作、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談判和戰爭策略、秦漢時期的統一和開放、唐宋時期的繁榮和多元、元明清時期的變革和抗爭等。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酒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文精神。 【武俠小說中的酒與武】 作者分析了武俠小說中與酒相關的情節和人物,如金庸筆下的俠客們如何以酒為友、以酒為敵、以酒為劍、以酒為詩。如古龍筆下的江湖人物如何以酒為名、以酒為色、以酒為情、以酒為道等。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武俠小說中的英雄氣概和浪漫情懷,也反映了人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和理想。 【藝術中的酒與愛】 作者欣賞了藝術作品中與酒相關的主題和形象,如繪畫中的飲酒仕女、詩詞中的飲酒詩人、戲曲中的飲酒戲子、電影中的飲酒明星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們對酒的創造力和美感,也反映了人對愛情的表達和感受。 本書特色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探討了酒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豐富了讀者對酒文化的認知和欣賞,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這本書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獻、詩詞、故事等,既有學術性,又有趣味性。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不僅了解酒,更了解中華文化。 &
中國文明興亡史
地球文明存在著東、西兩個文明波,因為「地球轉動」的緣故,帶動文明波消長,各以約八百年為一個周期,交替循環,二者合計約一千六百年形成一個周期。 林英臣先生以「文明波周期」(Civilization Cycle)、「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的「文明法則史學」分析中國各朝代的興亡,書成《中國文明興亡史》,從西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大約四百年,並分析其a、b、c、d、e、f、g點,a為「創造起始點」、b至c為「成長期」,c、d、e為「高峰(原)期」,e為「衰弱開始點」,f為「續衰點」,g為「滅亡點」。但也可能出現Double Social System,例如西漢、東漢;北宋、南宋。 &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外交 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思想潮流以及文化特色 揭開歷史的序幕,從上古至近現代, 呂思勉談中國的深厚底蘊與漫長歷程── 【上古史】民族起源與文化 在論述上古歷史的部分,呂思勉深入挖掘中國民族的起源,並詳細描繪了太古的文化和社會。他講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如唐虞、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和教育制度。此外,本節還包括了對古代封建制度、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霸業與學術思想的詳盡描述。 【中古史】王朝更替與文化交流 中古史章節涵蓋了從秦朝到宋朝的廣泛話題。作者細述秦朝的統一政策,漢朝的政治與制度,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與文化。這一時期的重點還包括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元化與開放性提供了生動的證據。 【近代史】外來影響與內部變革 近代史章節著重於明末清初至民國成立的這段歷史。作者描寫了明清之際的政治動蕩、歐洲勢力的東來、基督教與西方科學的傳入,以及清朝的內政和外交。這部分尤其著重於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晚清改革運動等重大事件,展現了中國近代史的複雜性與重要性。 【現代史】革命與現代化 在現代史的探討中,呂思勉著重於20世紀初的革命思想,特別是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和辛亥革命。他還深入分析了民國初年的政治動態、帝制運動、中國的軍閥混戰,以及國民政府的成立與發展。這一時期的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內部與外部挑戰,作者細緻地描繪了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 本書特色: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所著,從上古時期至近現代,細膩描繪了中國各時期的政治、文化、社會及外交事務。作者對歷史細節的描寫和分析使這部通史不僅僅是歷史事件的陳述,更是一部結合理論與實際、通俗與學術的作品。全書涵蓋了從遠古到近代的龐大歷史脈絡,對於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大力推薦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 《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 《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有興趣者,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
皇族的血與權,建國的歷史:宮廷體制鬥爭×草根平民崛起×亂世金戈鐵馬×外族入主中原……從歷朝興建之初,探知衰亡的必然!
琉璃與權杖交織的金色王朝;揭竿起義,血性的赤色王朝; 群雄逐鹿,金戈鐵馬的烏色王朝;北方蒼茫,草原民族的綠色王朝; 權力興衰的遞變── 從各朝建國的起始,就能知道末路是什麼樣子! 【金之卷】──琉璃權杖,金燦龍袍 在〈金之卷〉中,書中細述了在宮廷陰謀誕生的國家,包括王莽的新朝、司馬氏的晉朝、楊堅的隋朝、趙匡胤的宋朝,詳細呈現了中國歷史上一系列建國之路的歷程。作者以生動的筆法描繪了不太血腥的建國之路,突顯了新道德旗幟的勝利,晉朝源於司馬昭之心,隋朝連續上演的禪讓,以及宋朝龍袍掛起的震撼場面。 【赤之卷】──起義烈火,民怨沸騰 接續的〈赤之卷〉關注草根階層的血性崛起,從歷史上的多次平民起義談起,包括推翻秦朝的西漢、復興的東漢、唐朝、到明朝,逐一探討草根階層在歷史變動中的角色,以及體制內的造反者如何推翻王朝,建立新的政權。 【烏之卷】──金戈鐵馬,群雄逐鹿 〈烏之卷〉深入研究了王朝戰爭的統一基調,以軍事為主軸,透過秦朝、曹魏、西遼等篇章,展現了這類型王朝起源的曲折發展,以及各個時期的王朝奮鬥史。 【綠之卷】──蒼茫草原,入主中原 〈綠之卷〉將焦點轉向北方少數民族,這些遊牧民族將王朝史寫在草原上,是該卷的一大特色。包括鮮卑人的五燕和北魏、蒙古人的元朝、滿人的清朝,這些朝代的歷史足跡交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展現了草原民族與中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揭示了他們因文化差異及對漢人文化的看法所產生的碰撞與衝突,也預示了朝代的走向。 【王朝肇建】──從建國之初,看王朝的先天性毛病 本書以深厚的歷史知識為基礎,以生動的筆觸和獨到的分析,呈現了中國歷史王朝的多樣性。中國朝代的頻繁更替有許多原因,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歷史的深厚底蘊。每一章節都如同獨立的故事,交織出一幅宏偉而豐富的中國歷史長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全新認知。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國歷史王朝興衰的著作,以歷朝歷代開國的起源為切入點,作者以金、赤、烏、綠四大卷,細緻呈現中國王朝的嬗變,探究王朝的建立起源,包括宮廷權力鬥爭、草根階層崛起、王朝戰爭糾葛及草原民族勢力等四大類。這部書不僅是對中國歷史的一次深度解構,更是對各個朝代的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更加全面性的思考。 &
胡適:家事篇
「一世夫妻三年」──徽州俗諺 胡適跟江冬秀長達四十四年的婚姻,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 胡適是近代中國對「國事、天下事,事事與聞」之第一人, 相對於此,他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漠不關心。 胡適一輩子喜歡講他們徽州人「一世夫妻三年」的俗諺,即傳統徽州夫妻一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加起來就只有三年到三年半。他自己在晚年坦承:「說來是不人道的。」當然,這「不人道」的說法,指的不是他自己,因為他一生當中總是會有一些「暫時的安慰」,甚至是長期的安慰。他說的「不人道」,指的是從前徽州在外討生活的夥計。但有意味的是,他這「不人道」的說法,是否也包括了那些夥計的妻子,還有江冬秀? 胡適跟江冬秀長達四十四年的婚姻裡,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胡適是可以對江冬秀作得更「人道」一點的。胡適可能會說:「我不能」或「予不得已也。」實際上,他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胡適不但對江冬秀「不人道」,且他不怎麼管家裡的事情,有時會弄得江冬秀拮据到不得不動用自己的私房錢,甚至是「連當帶欠」地過日子。他不關心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們的事。」三個孩子裡,素斐早夭;他最鍾愛的祖望跟他不親;他最不疼惜的思杜,則形同陌路。 胡適是近代中國對「國事、天下事,事事與聞」之第一人,相對於此,他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漠不關心。本書透過幾乎未曾使用過的胡適日記、電報和私人信件等珍貴的檔案史料,來看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萌漫大話水滸傳(1)【二冊套書】
歷史喵+爆Q水滸群英 聯手出擊!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萌貓漫畫學歷史】===== 注意看,這群喵太狠了! 暢銷榜上得去,下不來…… ✦任性皇帝親自出戰,一番霸氣指揮之下……竟被敵人「擄人勒贖」?! 零作戰經驗的明英宗朱祁鎮喵,在宦官慫恿下親征北元瓦剌, 不只遇到暴雨、斷糧,被屍體嚇哭QQ 最後還被瓦剌圍毆後打包帶回家當人質! 明朝突然沒了皇帝,百官又該如何應對? ✦既是被皇位耽誤的天才大將軍!也是史上最貪玩的派對咖皇帝!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頑童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喵天生討厭束縛,一心嚮往宮外生活, 不只自封「威武大將軍」親自帶兵出門揍人, 還在紫禁城外設立私人遊樂園「豹房」天天玩耍, 動輒幾個月不上朝?(明朝百姓:你這個薪水小偷!!!) ✦突然收到「皇位錄取通知書」,但條件是「拋棄老爸」? 當個皇帝怎麼把爸爸給當沒了? 大明即將易主, 權臣決定擁立世子朱厚熜喵為皇帝, 但他必須依照禮法,改認自己的「叔叔」為老爸?! 皇位VS親爹,明世宗朱厚熜喵會如何選擇? 臣權VS皇權,哪一方才是最後的贏家?! ★可愛漫畫附上參考典籍,沒有亂編,全部都源自文獻! ★精彩附錄解說,輕鬆漫畫中學到有趣歷史,舒壓、學習兩不誤! ===萌漫大話水滸傳(1)【花和尚大鬧五台山 豹子頭落草梁山泊】=== 萌漫大話系列第三彈! 又奶又兇的水滸群英你看過嗎! ★原來梁山泊上的英雄好漢,都是魔君變的? ★第一位登場的梁山好漢,白白淨淨的臉蛋配九條龍的紋身,就是乂煞氣a陽光少年乂史進!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什麼的,真是愛了愛了!★★我立刻要喝酒!我立刻要吃肉!誰敢打擾我魯達吃肉喝酒交朋友,我直接三拳打死!直接掀翻寺廟! ★我不是衝衝衝,我是林沖!但是一點也不衝動的我,再怎麼忍讓還是被逼上了梁山…… ★為什麼我叫楊志不是楊智……如果多一點智慧,我是不是就不會被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了? 【讀萌漫水滸,學國學知識!】 ◎「歷史大揭密」:小說裡的歷史知識、小說與真實歷史的區別,全都跟你說分明! ◎「文化小百科」:古時候的老百姓是怎麼生活的,小百科讓你了解書中的背景時代北宋與成書的時代明朝! ◎「水滸人物檔案」: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完整大解析! 【閱讀關鍵與特色】 ✎適讀年齡:無注音(僅難字標示注音),適合9歲以上閱讀。 ✎學習領域:文學選讀、語文表達、專題閱讀與研究、國學常識 ✎核心素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附贈豪華水滸大事記海報(左半圖)!◥ ◣右半張海報將於《萌漫大話水滸傳2》登場,敬請期待!◢ &
廟堂之憂:范仲淹與慶曆新政及北宋政局
宋仁宗時期,大宋王朝進入了巔峰時代,但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弊病也逐漸暴露,而契丹和西夏的崛起又讓大宋王朝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廟堂之上,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敏銳地覺察到國家面臨的危機,主動發起了一場旨在革除積弊、將國家帶向富強安定的慶曆新政。慶曆新政雖然短暫且最終失敗,但卻是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廟堂之憂》用細膩、傳神的筆觸,全景式再現了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其代表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從挽救國家於危亡的改革走向意氣和任性,並最終陷入紛爭的過程;同時深度剖析了北宋獨特的政治運作機制,以及以范仲淹為核心的士大夫群體是如何運用精神和行動深深地影響北宋的命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
桑和朵瑪:西藏離散社群的流動與社會韌性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感動推薦札西慈仁Tashi Tsering│流亡第二代藏人、創立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現在為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秘書長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達瓦才仁│西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劉紹華|人類學家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這是一個外族人進入藏文化找尋自我的故事,個人「應該屬於」的國家以及「自己是誰」,總歸必須是自己的選擇。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的難民群體,西藏人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這個群體以印度為主要的遷入地,其中包括以學校為目的地的孩童與青少年、因宗教因素追隨領袖流亡的朝聖者、出生與居住在安置屯墾區,繼而以難民身分生活的無國籍人。這本書主要描寫的就是這三群人,他們並非完全不重疊的類型,如同生命延展的方式,他們可能從一種樣態流進另一種樣態,再長出新的生存方式。▌親身走訪,第一手眼見為憑的真實紀錄作者對西藏的興趣自二○○五年的背包客旅行後便持續發展,之後對於藏人在印度受到的抗暴英雄待遇、長期扶助且可歸化的難民地位、難民社群如何立足開枝散葉的過程特別感興趣。在西藏與印度長期觀察無國籍難民,無論是遷移或是途中的生活種種,對他們所來及抵達的地方,都有各種不同的影響,本書直面這些人的所思所想。▌如何從他人,歸納回臺灣的自我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社群於臺灣而言像是一個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因此能看出對方的傷痕與韌性。國族和國族之間雖無法有真正的親密,然而在價值的認同上兩群人卻是相近的,在人權框架下受到國際社會選擇性忽略的待遇偶爾也可以聲氣相通。流亡生活中的踏實、定居共生裡的難,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不同。&
宋人風流在宋代飲酒喫茶,品味一千年前的風雅與風流
雖然沒有熊貓──但只要想吃,在宋朝都可以「送」!? -吳柏毅、富胖達都不夠看!宋代連皇帝都叫外送?! -洗臉水也要「買」來用?宋代人,到底有多懶? -麻辣小龍蝦、韓國的醬蟹、日本的生魚片,在宋代都吃得到? -宋代情侶怎麼談戀愛?晚上可以逛夜市、一邊約會? ◎在宋代,皇帝也會叫外送!小費雙倍起跳,還會變回頭客? 南宋隆興年間的一次觀燈節,當時的宋孝宗就曾在入夜之後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宵夜外送送入宮中,並且還給了雙倍的費用;大概是覺得這麼好吃的東西,只有自己吃到太可惜了吧?於是之後的淳熙五年,宋孝宗在去給太上皇請安前,還專門派人再去買李婆婆雜菜羹、賀四酪麵、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帶去與太上皇一起分享品嘗。 偷偷告訴你⇨在宋代,早餐要在外面吃、洗臉水早上買燒好的熱水用。晚上不想做飯?上館子!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好、最熱絡的時代之一,許多宋朝人其實根本不愛在家裡吃飯,而是喜歡去氣派又好吃的餐廳大吃特吃。而當時的頂尖餐廳──不但有三層樓高、還需要蓋出五座建築物來招待客人?五個「大樓」還彼此之間可以互通往來,光是包廂就有60個!? 此外,也因為經濟高度發達的關係,許多服務業也因運而生。覺得現在早餐店隨地可見就夠方便了嗎?在服務業超級發達的宋朝,連一般民眾都不需要一大早起床燒火做飯、打洗臉水。《東京夢華錄》與《夢梁錄》中都有記載:在宋代,連尋常百姓都可以一大早買到已經燒好的洗臉水、早餐店裡就有賣十幾種口味的包子「炒肺」、粥飯之類的早餐。輕鬆地梳洗、吃完早餐後,瀟灑地直接去工作地點上班。 宋朝人,也太會生活了吧?! ◎現代的麻辣重口味、日本人吃的生魚片、韓國人吃的醬螃蟹,宋朝人──通通吃得到? 宋朝人,吃的有多爽?在宋朝,連泡菜都有不同的吃法!而且拿大白菜、蘿蔔去醃是不夠的,連雞、鴨、鵝、魚、蝦、蟹……甚至雀鳥,都可以醃來吃。 韓國著名的醬蟹,也有宋代版的食譜。要煮熟了吃,也完全沒問題。而沒有辣椒的宋朝,一樣吃辣吃到上癮?宋朝的辣與現在的辣哪裡不一樣?宋朝人,還吃哇撒比? 課本上收錄蘇軾、歐陽修、范仲淹、黃庭堅、陸游……但課本不告訴你:這些大人物、大文豪,有空就去吃生魚片?詩人梅堯臣,則因為這些大人物熱愛生魚片,所以也能湊過去一起吃?最有趣的宋代美食故事,這一本,全部告訴你! 偷偷告訴你⇨宋朝人還吃爆米花、吃火鍋,包子裡連鵝肉、鴨肉、魚肉都包進去,菜單拿起來就超過十種口味! 光是一個包子,除了常見的肉包、筍包與菜包外,還有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七寶包子、江魚包子、水晶包子、鵝鴨包子──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聽都沒聽過的餡料,宋朝人上街就買得到、吃得到。 ◎宋朝人玩樂起來有多誇張?「眾裡尋他千百度」講的是談戀愛時手牽手去逛夜市。越夜越美麗的宋代生活,現代人想都想不到 說到宋代夜市,別說是美食了──旋煎羊、白腸、鮓脯、麻腐雞皮、廣芥瓜兒、梅子薑、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麻飲細粉、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這麼多聽都沒聽過的美食,可都是北宋汴梁最為人熟知的「州橋夜市」必吃名攤。而為了要吃飽喝足玩到爽,「州橋夜市」,得營業到晚上一點半?! 到了南宋,夜市就更熱鬧啦,除了賣吃的,像是絹扇紙扇、異色影花扇、銷金裙,都是攤販販售的內容。玉柵屏風、捧燈球、快行胡女兒沙戲……也都可以在南宋的夜市攤位上看到。 甚至,覺得逛逛還不夠,想來點刺激的,還可以玩玩「撲賣」來打個小賭。賭贏了,就可以免費或是低價獲得商品(怎麼感覺起來跟打香腸很像?)賭輸了?也可能得要多花錢、或是花了錢卻買不到東西呢! 偷偷告訴你⇨夜市這麼多好吃好玩──所以,談戀愛,當然要去夜市啦 與其他朝代都大不相同──宋代的仕女們,過的可是非常灑脫的生活。李清照日暮遊船、飲酒(還趁醉偷摘兩個蓮蓬)一般的女子也時常與心上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夜市上,青年男女並肩同行是常有的事,連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曾約過女友逛夜市。著名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就是大詞人與女友逛夜市約會的紀錄呢! ◎本書為《跟著宋朝人過一天》9789860671339二版 &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重現歷史上看不到的現場,披露新聞報導最深刻的功力。上百位傑出記者口述,一窺中國近八十年歷史性時刻的幕後故事。艾美獎、CNN傑出獎、杜邦獎、皮博迪獎得主齊邁可重磅力作尹麗喬、沈伯洋、汪浩、辛翠玲、張潔平、黃兆年、黃奎博、楊念祖、蘇貞昌——聯合推薦(按姓名筆畫數排序)美國駐華記者除了要面對中國政局的動盪與政府無所不在的管制,還有語言、文化和國際情勢的重重障礙。儘管如此,這些記者仍成功地報導了許多深具價值的新聞,近八十年來,他們不僅塑造了美國國內輿論,主導了美中外交政策,也影響了全球對中國的看法。本書帶我們從駐華記者的視角,親臨歷史現場。從一九四〇年代的國共內戰到COVID-19疫情,齊邁可匯集了上百位傑出記者的口述經歷,呈現報導歷史性時刻的幕後故事,如尼克森的開創性訪中、美中建交、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崛起,以及天安門、西藏、新疆的鎮壓。歷代記者們詳盡地報導這個複雜而神秘的社會,記錄中國當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與動盪。在美中關係惡化的時刻,我們更需要理解記者們過去如何克服萬難,撰寫歷史的初稿,以及在面對當前更加艱難的挑戰時,如何繼續忠實地記錄每一個當下。&「本書訪問的記者都想盡辦法克服重重難關,將他們對中國的最佳理解呈現給讀者、觀眾、聽眾。現在回頭看,最令人驚訝的並不是他們沒注意到,或弄錯多少事情,而是他們在極端的工作環境下,仍在報導裡呈現了多少正確的部分。」——齊邁可名人推薦&「《中國任務》是一本相當特別、值得再三細讀的作品。作者收集數十年來美國記者在中國的報導經歷,從現場觀察者的視角,側寫當代中國。書中不僅有報導者們對諸多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也觸及相當豐富的議題。從中國政經發展、社會變遷、外交策略,到新聞自由、中國政府對外國媒體的監控等——報導者們的經驗紀錄,為中國研究留下極為寶貴的素材。 」——辛翠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我們或許了解中國當代政經發展中的許多重大事件,但卻難以回到歷史現場,感受真實的社會氛圍和人物風采。我們或許知道中共總會控制媒體並操縱輿論,但很難親身體驗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所承受的誘惑與壓迫。正所謂「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中國任務》恰是透過不同年代美國駐華記者的視角,引導我們重新見證中國當代歷史的關鍵時刻,也有助於我們重新思索中共對外宣傳的操作模式。相信那些關心中國內外局勢發展的讀者,必能從中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黃兆年,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自由之家《北京全球媒體影響》研究報告共同作者「齊邁可有著豐富的中國經驗,是真正了解中國的美國人,這本書是非看不可。」——楊念祖,前國防部長「新聞不僅為歷史留下初稿,同時為未來指引方向。本書詳載過去半世紀以來,美國記者在挑戰與威嚇、理性與感性之間如何報導中國,建構並解構這個世界上最複雜、最神祕的國家。眼下,一個更加強硬、極權的中國正在改變國際秩序,《中國任務》絕對是思考美中台關係和全球角力的必備讀物。」——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國際各界好評:「『中國報導』是最具挑戰性又最重要的新聞工作之一。齊邁可的《中國任務》是一部非凡的口述歷史,涵蓋一九四五年至今好幾代報導中國的記者,提供讀者報導之外的故事,並介紹了這些堅定、富有同情心和豐富多彩的新聞工作者。這對於理解現代中國和新聞歷史至關重要。」——湯姆.強生(Tom Johnson),前《洛杉磯時報》出版人、前CNN執行長&「通過收集幾十位『中國報導』記者的想法和觀察,我們獲得了對現代中國更寬闊的視角。無論是文化大革命、乒乓外交、尼克森訪中、天安門廣場事件,還是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讀著這些記者對重大事件的洞見,齊邁可仿佛讓我置身在一群偉大記者們的業內對談。」——駱家寶(Gary Locke),前美國駐中國大使&「齊邁可訪問七十五年來報導中國的美國記者,分享他們奮力取得報導素材的故事,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待中國。對於任何希望了解中國,或希望了解優秀記者如何完成工作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朱迪.伍德拉夫(Judy Woodruff),公共廣播電視公司《新聞時刻》&「這是一組罕見而優質的第一手資料,收錄了幾代美國記者在中國的第一手報導。《中國任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大衛.尚博(David Shambaugh),喬治華盛頓大學&「透過編織記者們親身經歷中國轉變的戲劇性時刻,齊邁可展示了這些令人著迷的小插曲。我開始閱讀後就停不下來。」——蘇珊.謝克(Susan Shirk),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份精彩的文件,非常有趣的閱讀體驗。」——馬特.波廷格(Matt Pottinger),前駐中記者、前副國家安全顧問&「《中國任務》用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美中之間不斷變化、發展的關係,是個讓人享受的閱讀饗宴。」——「中東觀察」組織&「齊邁可是一位前衛的主持人,於一九八七年開設了CNN在北京的第一個分社。這本書基於他同名紀錄片的基礎而寫,記者們在書中討論了以外國人的身份報導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年紀尚輕的人需要知道的是,齊邁可來自一個新聞被視為一門手藝、以道德為指導原則的時代,是個新聞工作者沒有設定特定議題的時代。對於敬業的新聞工作者和想要成為國際記者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同時也適合任何想要了解當代中國歷史的人。」——麗莎.拿坡里(Lisa Napoli),作者&「齊邁可從一九四九年革命開始審視中國,以及美國駐中記者如何報導中國至今的發展過程。書中討論了記者的洞察力和勇氣,詳述他們在試圖報導這個龐大、複雜且神秘國家的新聞時面臨的日常挑戰。對於中國議題專家以及想要了解新聞專業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弗蘭克.拉文(Frank Lavin),前美國駐新加坡大使&「提供了美國記者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報導最重要的國際新聞領域之一的精彩故事。」——《情報研究》&「《中國任務》充滿了極佳的趣聞,由記者、國務院官員和中國政府人員透過口述的方式呈現,讓我沉浸在書頁中。在理解當代中國的書單中,這絕對是必讀之作;即便是對於一般的新聞消費者,這仍是一本極具吸引力且引人入勝的歷史書。」——大衛.弗雷澤(David Frazier),《台北時報》&「一個講述記者們如何收集和傳播新聞,以及他們在中國與中央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豐富故事。 」——《中國季刊》
【聯經中國史】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
北族國家的擴張與征服,少數統治與挑戰入主漢人世界的北亞民族,如何建立起兼容並蓄的多元體制 ?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於中國北方建國,並開始向外擴張。隨後,南方的漢族社稷遭受波及,漢人的國家──尤其是宋朝──面對北方的衝擊及進逼,最終在西元1279年被完全征服,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南方的漢人起初極力抗拒這些侵略,但在這三個北族國家的努力下,被統治的漢人逐漸認同了他們。另一方面,在統治過部分或全部的中國之後,這三個北族國家也有了類近中國王朝的表現,並在日後被視為中國朝代的一部分。遼、金、元雖然先後相承,然而三國的疆域與轄內百姓各有樣貌。儘管三國皆統治漢地,但遼朝僅得幽燕,金朝已轄漢人半壁天下,元朝則是混合漢人世界的南北。在國內漢人的數量,遼約占全國人口半數以上,金、元則多過北族人口的十倍以上。三國的人地格局落差如此大,統治上也因應各自環境而有獨特的表現。本書試圖彙整學術界的研究所得,以北族的視角切入,利用三國本身的紀錄、「外人」的描述、考古的資料,勾勒出遼、金、元三國歷史的基本面貌。▍【聯經中國史】簡介 聯經出版公司五十週年鉅獻 戰後臺灣中國歷史研究的總整理 亞洲視野,國際視角,全新解讀 終於,我們有一套新的中國通史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歷史學者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嶄新成果。對於這些學術成果的積累,我們認為有必要展開一項全面的整理工作,因此有了「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劃。這套書有以下幾項特點:第一、寫作對象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與學生,因此採用敘事性的手法,而非僅僅純粹的史學論述或理論解釋。第二、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新的視角,讓讀者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新的瞭解與認識。第三、敘述的重心放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與文化發展,減少對宮廷政治的詳細描述。第四、不再將漢族或漢字視為中國歷史的唯一中心,更加強調自古至今中國歷史與周邊不同族群的互動和交融。第五、強調中國歷史與亞洲和世界的緊密聯繫,從更廣大的視野中突顯中國歷史的特色。▍【聯經中國史】預定書目與作者主編/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24年2月出版:《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陳昭揚(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吳翎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陸續出版:《上古史》/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秦漢史》/李訓詳(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隋唐五代史》/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宋史》/梁庚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明史》/徐泓 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清史》/葉高樹(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1912-1928)【修訂版】
本書源自作者於1986年完成之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首度出版。全文主要立基地方志書、報紙、期刊、檔案、回憶錄等一手史料,探討民國初年由各派系軍閥掌控下、頻繁出現於華北民間社會的盜匪問題;透過對盜匪活動的外部觀察,即形成之時代背景、行為模式,及其於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兩方面造成的影響,並配合盜匪團體之內在說明,包括類型、地理分布,及組織、規範、隱語,乃至武器、戰術、習性等剖析,呈現當時盜匪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及其歷史意涵。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塞繆爾.約翰遜獎得主、當代中國史學巨擘、人民三部曲作者力作★揭破從毛澤東去世到習近平上台,中國經濟發展神話的謊言中國觀察家詹姆斯.帕默(James Palme):「誰都不了解中國,包括中國政府。」中國前總理李克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是人造的,不可靠。」中國經濟奇蹟下的真實情況,是國富民窮、嚴重貧富不均;經濟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政治壟斷、擊敗民主國家!中國看似走出文革的混亂,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經濟奇蹟;有專家主張經濟改革必將帶動政治改革,中共會堅定不移地走向民主。此一經濟奇蹟的真實性如何?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在政府追求表面數字成長、祭出荒謬政策的同時,一般人民如何被壓迫、犧牲、反抗或掙扎求生存?中國又如何一步步朝向更加專制獨裁的方向發展?諸般假象由最勇於揭露真相、筆力最健的中國史學家馮客一一戳破!中國就一艘油輪,看似高大氣派,卻忙著在補破洞……「中共領導人並沒有明確的長遠規劃,也不清楚該如何引領這個國家一步步走向繁榮。中國就像一艘油輪,遠遠看上去顯得高大氣派,船長和副手們驕傲地站在艦橋上,可甲板下的水手正在拚命地抽水和堵破洞,以避免船隻沉沒。根本沒有什麼『宏偉計畫』,也沒有『祕密戰略』,有的只是無數偶發事件,以及無法預料的後果、出人意外的反轉和幕後無休止的權力鬥爭。」「我相信,只有認清這一切,我們才能更加理解那段歷史。」基於數十年親身走訪中國的經驗,加上對數百份共產黨機密檔案的解讀,並參考毛澤東私人祕書李銳的祕密日記,馮客對中國如何走出文革災難,並由此崛起的過程做了引人入勝的描述。從鄉村到工業大都市,再到黨內高層的祕密會議,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史無前例的四十年經濟轉型——正是得益於這場轉型,中國從全球排名第一百二十六位躍升至第二大經濟體。馮客大膽揭露,中國社會發展並非在黨的指揮下堅定地一路向前,而是充滿矛盾、錯覺和政治陰謀。書中提到中國僥倖躲過的災難、影子銀行、反腐大清洗、國家財富的急劇增長和民眾日常生活的貧困,同時審視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因懷疑西方政治干預從而對其日益滋生的敵意,以及如何透過構建龐大的安全機制和全球最先進的監控系統,發展成徹頭徹尾的獨裁政權。馮客直指,共產黨的目標從來不是加入民主世界,而是要與之對抗,並最終擊敗它。
廿二史劄記研究【增訂版】
本書源自作者於1986年完成之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首度出版。全文主要立基地方志書、報紙、期刊、檔案、回憶錄等一手史料,探討民國初年由各派系軍閥掌控下、頻繁出現於華北民間社會的盜匪問題;透過對盜匪活動的外部觀察,即形成之時代背景、行為模式,及其於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兩方面造成的影響,並配合盜匪團體之內在說明,包括類型、地理分布,及組織、規範、隱語,乃至武器、戰術、習性等剖析,呈現當時盜匪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及其歷史意涵。
【聯經中國史】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
黑暗世界與多元璀璨文化並存的時代突破「中華世界」的新國際秩序,矛盾對立、相映而生,中國歷史上最糾纏難解的一段。魏晉南北朝是激烈變動的時代,舊體制崩潰,亟需新秩序穩定社會。貴族是這個時代的核心,他們壟斷統治階層、加劇社會分化、激化異族起而自立;他們成就輝煌,不僅在藝術、文學等領域卓著,也促生新自覺與新思潮,創造豐富的玄學思想,更讓佛教、道教快速發展並深入民間。他們既是僵化的特權階級,高壓的統治者,卻也是平民的守護者、文化的傳承創新者。本書統合學界最新研究,以多元視角爬梳魏晉南北朝紛亂的局勢,指出在此文化多元交流時期,外族首次入主中原並自視正統,漢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劇烈變化,國際秩序因此生變。以亞洲史、世界史的視野,民族問題、社會經濟的角度,探討四百年動盪的根本原因,更並重文化、宗教、經濟等面向之發展。透過重新審視階層的極端分裂、族群之間的矛盾抗爭、通貨膨脹與緊縮夾纏的經濟,重構出豐富多元的中古世界圖像,深刻描繪魏晉南北朝的光與影。▍【聯經中國史】簡介 聯經出版公司五十週年鉅獻 戰後臺灣中國歷史研究的總整理 亞洲視野,國際視角,全新解讀 終於,我們有一套新的中國通史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歷史學者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嶄新成果。對於這些學術成果的積累,我們認為有必要展開一項全面的整理工作,因此有了「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劃。這套書有以下幾項特點:第一、寫作對象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與學生,因此採用敘事性的手法,而非僅僅純粹的史學論述或理論解釋。第二、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新的視角,讓讀者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新的瞭解與認識。第三、敘述的重心放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與文化發展,減少對宮廷政治的詳細描述。第四、不再將漢族或漢字視為中國歷史的唯一中心,更加強調自古至今中國歷史與周邊不同族群的互動和交融。第五、強調中國歷史與亞洲和世界的緊密聯繫,從更廣大的視野中突顯中國歷史的特色。▍【聯經中國史】預定書目與作者主編/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24年2月出版:《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陳昭揚(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吳翎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陸續出版:《上古史》/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秦漢史》/李訓詳(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隋唐五代史》/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宋史》/梁庚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明史》/徐泓 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清史》/葉高樹(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此生何所為:汪精衛亂世抉擇
民國著名人物汪精衛365句名言, 涵蓋文化、政治、民生、哲理、愛情等各個領域上的思想智慧。 《此生何所為—汪精衛亂世抉擇》共收錄365句民國著名人物汪精衛的名言,資料涵蓋汪氏政論文章、書信、電報、演講,乃至文學作品。本作冀以語錄易於分享之特點,把蘊藏在汪氏言辭間的人生哲理推而廣之,讓讀者每日一句體會汪氏在文化、政治、民生、哲理、愛情等各個領域上的思想智慧,啟發他們思考汪氏言論與現今之關係,自行定斷其文字之價值。 好評推薦 孫中山 〈論懼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也〉:「言中外之情勢,原原本本,使中國人恍然大悟。」 黄興 〈與革命黨領袖黄興談話〉:「那種獨有的筆鋒使無數青年熱血沸騰,歸附革命。」 胡漢民 《胡漢民自傳》:「余前此未嘗聞精衛演說,在星始知其有演說天才,出詞氣、動容貌、聽者任其擒縱。余二十年來未見有工演說過於精衛者。」
解密:民國權貴的私密檔案
歷史不僅存在遺跡、照片之下,也隱藏在文字、檔案之中。 蔣介石、宋子文、傅斯年、章太炎、于右任、孔祥熙、王世杰…… 官場權貴不為人知的面孔,在文字底下無所遁形, 他們彼此之間的恩怨內幕,牽引出民國時代中未被揭露的真相。 蔣介石和宋子文兩人性格相異,作風不同,蔣對宋並不完全信任,曾在日記中發泄自己對宋子文的憤怒之情。然而蔣介石在制定財政政策和處理對外關係時,卻又離不開宋子文的協助。而使得兩人關係決裂的導火線,是在「撤換中國戰區參謀長」的事件上,蔣介石甚至對宋子文大發雷霆、摔破飯碗,兩人在辦公室大吵起來! 一九四二年中美雙方簽訂數額高達五億美元的借款協議,這是抗戰爆發後美國向中華民國提供的一次重要借款。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為了「鞏固幣信,穩定物價」,決定利用此借款為發行公債,然而公債發行的情形卻與預想目標大相逕庭,不只成為了國家銀行的官員從中牟利的工具,甚至引起了一千一百多萬的美金公債舞弊案,最後矛頭直指掌管國家財政金融大權的孔祥熙…… 一九三八年的上海和香港的各大報刊都刊登了一則重大新聞:「在法租界福開森路發生了一樁命案,兇手用斧頭劈死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這樁兇案手段殘忍,令人髮指,更重要的是死者不是別人,而是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有一說是因他暗中與日本人勾結而被國民黨特務處以極刑;也有人說是唐紹儀不願為日本效力而被其殺人滅口,種種說法仍紛紛攘攘,莫衷一是…… 暗殺政要、土地爭奪、機密電報、政治角力…… 民國權貴的祕密,隱藏在字裡行間。 &
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1912-1928)【修訂版】【精】
本書源自作者於1986年完成之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首度出版。全文主要立基地方志書、報紙、期刊、檔案、回憶錄等一手史料,探討民國初年由各派系軍閥掌控下、頻繁出現於華北民間社會的盜匪問題;透過對盜匪活動的外部觀察,即形成之時代背景、行為模式,及其於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兩方面造成的影響,並配合盜匪團體之內在說明,包括類型、地理分布,及組織、規範、隱語,乃至武器、戰術、習性等剖析,呈現當時盜匪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及其歷史意涵。
嘉靖:大明王朝最特立獨行的國君,一個孤獨又無比複雜的帝王靈魂
★原中國國家清史辦主任,文史大家、專欄作家卜鍵,數十年研究心血之作。 ★這是一本寫了三十年、數易其稿才完成的帝王傳記。以細緻的筆墨,還原一個最真實的嘉靖皇帝。 ★集多種性格於一身,各種矛盾的處事,又糾結又敏銳,又冷酷又欣賞正義之士…… ★海瑞在奏章上罵他:「天下不直陛下久矣!」,成了流傳千古的「天下第一疏」。 他天資聰穎,英察剛毅,御極之初大力剷除積弊,天下視他為明朝的中興雄主; 他沉迷玄修,寵信嚴嵩,亦是政治手腕爐火純青,誅戮任情、狠戾苛刻之君。 文史大家,數十年研究心血之作 多視角還原最真實的嘉靖帝 嘉靖,這位明朝在位第二長的帝王,也是大明王朝最特立獨行、爭議最多,最難以準確評價的國君!他可說是有明一代讀書最多、學問最好的皇帝,尤其難得還擁有出色的政治天賦和權謀手腕,具備了一切成為明君的特點。但他性格複雜多變,時而寬厚仁孝,時而暴虐殘酷,集各種矛盾的性格與處事於一身。 他在位長達四十五年,人們讀史常只記得他二十四年沒有上朝,以及迷信修仙、寵信奸臣嚴嵩的種種昏庸作為。然而他絕不是無能的昏君。相反的,嘉靖始終沒有放棄手中的權杖,牢牢行使著帝王的無上權威。即便到晚年,他失去了治世的熱情,卻也從未忘記履行國君的職責。 嘉靖帝御極之初,英氣勃勃,君臣合作無間,力除一切前朝弊政,天下大振,以為大明即將迎來中興盛世。未料,青年皇帝的仁孝與愛慕父母之心,卻很快陷入繼位繼統與大小宗之爭。嘉靖公然與群臣對立,雖然最後大獲全勝,卻從此影響了朝政的走向與官僚的風氣。嘉靖雖一直孜孜於識別和起用治國之才,卻又因簡單輕斷,使許多英才含冤而死。他乾綱獨斷,誅戮任情,最後陷溺於齋醮和長生術,致巨奸嚴嵩得以怙寵擅權。但即便嘉靖老年因服食丹藥中毒,命不久矣,仍保留一些最後的清醒,下旨剷除權奸與干政的術士,甚至饒過那位上疏罵他「天下不直陛下久矣!」的海瑞…… 本書蒐羅大量史料,抽絲剝繭條縷分析,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嘉靖帝的仁孝善良,也看到他的狠戾苛刻;他既有英察剛毅的一面,毫不寬貸欺瞞貪酷之輩;卻也漠視弊政、倚重佞臣,致社會動盪、生民塗炭。而他迷信玄修,寵信方士,以齋醮擠占國務,以青詞選拔閣僚的種種荒謬行徑,更徒留後世笑柄……但作者亦承認嘉靖的「天性至情」與「威柄在御」,且就明代帝王論之,太祖、成祖後應推嘉靖,其稟賦甚高,有些學者化,也有責任心和擔當。 本書作者還曾特地南下踏訪嘉靖的湖北故鄉鍾祥、北上永陵,追根探源嘉靖的生命足跡,從各種零碎拼接的史料記載,理清嘉靖的決策思維,描摹出帝王孤獨的精神世界,以細緻的筆墨還原一個人性飽滿、最真實的嘉靖皇帝。 ▍是遭到怎樣的折磨虐待,讓一群柔弱宮女集體行動,想要趁夜絞殺嘉靖! ▍曹妃含冤被凌遲處死,自此後宮水道入夜後常有黑氣升騰瀰漫,謂之「黑眚」! ▍為什麼明王朝鎮守邊關的軍隊作戰時怯懦不力,鬧起事來卻凶悍無比? ▍講求富麗華美的青詞到底是什麼?想要當一個「青詞宰相」需要什麼樣的本事? ▍胡宗憲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國之棟樑,為何竟也要阿諛攀附嚴嵩父子勢力? ▍同為閣揆首輔,為何夏言被問罪斬首,嚴嵩卻成為巨奸國蠹,徐階又如何贏到最後? ▍名家推薦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李純瑀(魚小姐)|台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 &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在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乾隆皇帝繼承並鞏固起來的大清帝國達到了權力與威望的頂端。然而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幾個月裡,整個大清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卻被一股名為「叫魂」的妖術攪得天昏地暗。百姓惶恐,官員奔命,連乾隆也寢食難安。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 本書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切片,來看整個中國社會跟政治運作的機理。它引入了西方漢學界不同的研究方法,幫助我們重新看待中國歷史,拓展對於中國史的研究切面和方向。 推廣重點 ●&& &漢學經典 獲“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 ●&& &盛世妖術 一場叫魂恐懼為何會讓盛世陷入歇斯底里 ●&& &孔飛力力作 師從費正清,與魏斐德、史景遷並稱為美國的“漢學三傑” &
中國的西北角
《中國的西北角》是中國現代傑出記者范長江的成名作,也是首部介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西北地區政治、歷史、地理、經濟、民族等內容的里程碑作品。曾創下短短數月連印七版的暢銷紀錄。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日本蠶食中國已久,全民抗戰一觸即發;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共産黨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范長江是第一個真實報道紅軍及其長征的中國記者,第一次在報紙上公開如實報道了工農紅軍長征,大大震動了當時的新聞界和社會民眾,促使社會各界深入地思索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至今讀來仍然能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情勢,更能體察到作者深厚的民主思想、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 推廣重點 ●&& &西北史地經典 曾創下短短數月連印七版的暢銷紀錄 ●&& &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 第一次在報紙上公開報道了工農紅軍長征 ●&& &圖文並茂 復原了早期版本中的大量手繪地圖 &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5個歷史階段、5大維度、40餘位帝王, 洞悉皇權運營系統背後的決定性因素, 揭示歷代治亂興亡的內在邏輯。 & 本書創新性地站在「品牌主體運營」角度,從大環境、價值觀、方法論、組織和資源等多個維度進行觀察,以40餘位最具代表性的君王為樣本,將歷代治理體系串聯比較,從中尋求王朝興衰沉浮的內在邏輯意義。讀史明智,知古鑑今,為今日的組織管理者提供破除循環的新思路。 & 推廣重點 ●歷史大視野 全面回顧帝制中國兩千年治理史 & ●創新角度 組織運營變遷中探尋王朝更迭本質 & ●帝王小傳 詳細評述歷代當權者施政得失 & 名人推薦 & 作者並非專業研究者,卻具有旁觀者的清醒和獨特視角,值得一讀!——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 & 讀後一個至深印象是,秦以來兩千年王朝政治就是興盛衰亡四個字。如何走出歷史循環這一死結,作者通過皇權系統運營的五個維度,給出共情且新穎的解釋,讀後很受啟發。——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企業管理者眼中的中華千年史,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方法。讀者能從中吸取經驗,治國、做企業都是一回事。希望你讀了這本書也有相同的感悟。——劉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 從一個特別的框架和視角出發,分別為中國四十餘位有代表性的統治者撰寫評傳,連接起來又是一部兩千年的帝制政治史,相當有創意,值得企業領導、政府官員和歷史愛好者一讀!——姜鳴(晚清史、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專家) & 本書以中國歷史上的帝制運行作為研究對象,剖解每個時期的治理體系和有代表性的樣本,讓歷史的經絡骨骼豁然而出,是一部有獨特視角和創造力的研究之作。——秦朔(《第一財經日報》創辦人) &
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
隱士思想,歷來佔據傳統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隱士的形態一樣,一向採取「遁世不見知而悶」的隱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輕易忽略,而容易忘記。如果強調一點來說,隱士思想,與歷史上的隱士們,實際上,便是操持中國文化的幕後主要角色。――南懷瑾《禪宗與道家》 本書記述了南懷瑾生於憂患的中國,經歷抗戰、內戰,到遷臺、赴美、旅港,再回歸故國的歷程,與其說是一本人物傳記,倒不如說是民國史與那一代人的縮影。 在變亂的時代環境下,南懷瑾決心走師道的道路、隱士的路線。三十一歲隻身入臺行願三十六年,弘揚正法,保衛民族文化;又逢國際風雲變幻,臺灣危疑震撼,浮言四起,難以久居,乃離臺赴美避地暫居。晚年回歸故里,闢建「太湖大學堂」,講學不輟;實驗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的基礎教育,培育幼苗,振興傳統文化,一生教化功德,收拾人心,在在印證踐行他自己所說的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不易法則」。 南懷瑾壯歲在臺灣(也是避時、避地)生活三十六年的隱士蹤跡,與他所處的兩岸變亂時代,息息相關。除了與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的互動,還有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以及在李登輝時代被稱為「兩岸密使」、提議辜汪會談等,在在顯示他入世走中國文化內聖外王的路線。 南懷瑾常說,他的一生是「應劫」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斷層了,「我不能不來」。這正是百年來中國歷史的寫照,而他深刻體悟這些歷史關鍵,走過包括新舊文化斷層、軍閥割據、全面抗戰、國共內戰、兩岸對峙、白色恐怖、改革開放等歷史現場,以他特殊法緣的經歷,獨具「歷史之眼」的觀照,澄清了他親歷的民國史真相,見證了時代的靈光。 本書主旨僅僅是從一個側面重新探索南懷瑾處在臺灣威權時期的歷史關鍵年代,與當道和其他相關人士交往的點點滴滴,在在體現他的禪宗道家精神和隱士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