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資治通鑑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當不了好老闆! 為人臣而不知《通鑑》,當不了好下屬! 為人子而不知《通鑑》,當不了好小孩! 按時間敘事,說明重要史事的前因後果 以往事為殷鑑,不讀不可的好國民教科書 為什麼,當皇帝的永遠懷疑臣子們結黨營私? 為什麼,當兒子的永遠肖想最高的皇帝位置? 為什麼,當妃子永遠只能勾心鬥角或美色誤國或後宮干政? 為什麼,當文臣的永遠只能戰戰兢兢、有功無賞有錯砍頭? 為什麼,當武將的永遠只能敵軍入侵你去打、功高震主就要殺?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通常是各種英武神勇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又為什麼,亡國之君就一定是你懦弱、你溫吞、你只會吟詩詞玩女人? 歷史真相從來沒有那麼簡單,編纂成史學巨著更是難上加難! 且看司馬光在打破水缸之後,如何一路走到細心整理、大膽剖析的史學名家, 並帶讀者從遠因近果、時空背景等多元面向深入了解~ 各種將相叛亂、陰謀篡位、天下分合,背後都可能有各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歷代興衰、政變民亂、改朝換代,更可能只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擁而上的趕鴨子上架! 本書特色 ●規模空前 重點精選 從全書共294卷、300餘萬字,且橫跨從戰國到五代十國共1362年歷史的《資治通鑑》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篇章,按時間順序整理編撰,讓讀者能更真實、直觀、全面的了解中國歷史。 ●內容經典 體例科學 為了幫助讀者更易理解原著,書中增設了導語、注釋、譯文等內容,降低讀者閱讀障礙,深入體會作品內涵,更有助掌握原著精華。 ●以圖輔文 好讀易懂 600餘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為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彷彿置身於立體真實的歷史博物館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豐富的視覺感受和想像空間。 ●經典讀本 值得典藏 清晰簡明的體例、精彩豐富的故事、珍貴精美的圖片、兼顧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設計理念,打造出典雅舒適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本書的欣賞與藝術價值。
一本書讀懂資治通鑑故事-3版
★ 讀者口碑推薦,暢銷增訂版全新上市★ 內容詳實,邏輯性強,脈絡清晰,既可為專業歷史探討亦可為休閒讀本★《資治通鑑》記錄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的歷史,記錄範圍涵蓋了十六個王朝共1363年的歷史★ 書中對政治、軍事、少數民族關係的描寫,對經濟、文化政策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都發人深省,被推崇至極,是歷史上很多君王枕邊的必備書■ 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的闡述中國歷史,簡單扼要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發展。《資治通鑑》的本意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是司馬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下終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共1363年的歷史。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 本書的敘述手法,輕鬆而詼諧,讀者可以因此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與古人的生活合而為一。自《資治通鑑》橫空出世以後,成為歷史上很多君王枕邊的必備書,書中對政治、軍事、少數民族關係的描寫,對經濟、文化政策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都發人深省,被推崇至極。清代著名學者王鳴盛曾評價此書道:「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他在肯定《資治通鑑》歷史價值的同時,也極高地評價了它的文學價值。我們從《資治通鑑》中選取了一百多個經典故事並編纂成書,希望能夠給讀者打開一扇觀照歷史的窗戶。讀史使人明志,願我們的努力能為您帶來些許收穫。歷史不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有思想、有靈魂的生活史和奮鬥史。回顧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每一處都值得人們去感受、去品味。
資治通鑑:治世明君與亂世梟雄的帝王之道
安內攘外,坐擁天下,皇帝專修班每日晨讀唯一指定書目。黃袍加身前,先捧讀《資治通鑑》,熟練帝王的權謀與治術,讓你的帝國千秋萬載,永世其昌! 北宋名臣司馬光撰《資治通鑑》,為編年體通史,上起自周秦,下迄至五代,融會1362年史事,凡三百餘萬字的洋洋巨著。紹繼《春秋》義例,承衍《左傳》敘事,彰明正統思想,嚴明華夷之防。或於史論直陳心跡,或於剪裁去取之際,寄寓經世致用思想。儒家人倫之學、得失成敗之理、君臣權變之道,不僅於當世帝王取資,南宋儒者朱熹為之編纂《資治通鑑綱目》,元、明、清帝王亦多稱許。無論貴族庶民,俱受用無盡。 本書精選152篇,以〈漢紀〉、〈晉紀〉的選錄尤多。除按照原書的年代序次外,逐篇加註「主標題」,簡括意旨,以清眉目。內容採「節錄」方式,選取富含寓意性、表徵性的敘事,如〈項羽兵敗垓下——太祖高皇帝中五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三顧茅廬——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赤壁之戰——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三年〉、〈石崇王愷鬥富——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等,俱為時人津津樂道、老少咸宜的經典。兼取編年與紀事本末之長,備錄朝代盛衰的記載,如〈魏文帝登基——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劉禪樂不思蜀——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可知曹魏興廢,〈後漢高祖無治國之能——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後周世宗不愛其身而愛民——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可見後漢、後周所以亡國根源。如此云云,益加彰顯鑑往知來的作意,並保留原文辭章之美。既便於從故事角度進行閱讀,仿照、模擬其文法修辭,篇末附上「解讀」,以現代情境、白話口語,闡揚書中義理,更能啟發創意聯想,貫通古今之變,應用於現代社會。古今神人共時推薦宋神宗趙頊、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帝、清名將曾國藩、史學家柏楊、文史狂熱者本書小編 (按時代先後排序)
春秋三傳(上)
春秋三傳,對孔子的《春秋》進行解釋並加以闡述的三部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 《春秋左氏傳》,通稱《左傳》或《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 ● 《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相傳為戰國魯人穀梁子在其老師子夏的口授下所著。 讀《春秋》,必須讀三傳,然三傳文辭不加注解也讀不明白。自漢至清,注解傳文,或研究其要義者,多得不勝枚舉,但基本的注解應該是十三經裡的注疏。《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穀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 三傳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傳,自得其便,但不能偏執一家,自以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傑作,孔子的學問包羅萬象,《春秋》的含義何嘗簡單?所以,研讀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應探求於易禮詩書,始能窺測聖人的真意。(百度百科) &
全彩圖解.品讀資治通鑑:逐句翻譯×注釋詳解×白話賞析,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國學知識、成語典故與故事的完美融合
首部編年體通史‧歷數十六朝得失 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國學知識、成語典故與故事的完美融合 精闢導語,邏輯串連,理解各個故事的前因後果。 逐句翻譯,白話解析,立即融入故事情境,精彩處讓人拿起就放不下。 注釋詳解,難詞解析,輔助閱讀,增添對文言文的理解。 全彩插圖,圖文搭配,帶來更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 一本帶你輕鬆讀懂千年歷史 & 《資治通鑑》在古代被視為帝王的教科書,時至今日可當成領導者的必修課,當中關於用人、識人、待人的諸多義理,古今通用,可用於管理用人、下屬溝通、研究歷史、政經文化、預測國情等各方面,堪稱一本包含生活各層面的歷史經典。 &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 403 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西元 959 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並按朝代分為十六紀。《資治通鑑》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文化、人物評價等多個方面。書名取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 && 無論是在史學史,還是在文學史上,《資治通鑑》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和司馬遷的《史記》並稱「史學雙璧」。《資治通鑑》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以編年體為形式的史書逐漸增多。而南宋的史學家袁樞更是從《資治通鑑》中得到啟發,取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創造新的寫史體例― 紀事本末。 &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 精彩導語點評,理解歷史,體會中國文學之美的第一步 十六個王朝、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五十六篇故事盡收眼底 六百多幅情境插圖,解讀歷史,增添視覺美感, 對於歷史發展、人物和事件背景有更深切瞭解。 & §§關於本書,你非讀不可的理由§§ ★規模空前 重點精選 從全書共294卷、300餘萬字,且橫跨從戰國到五代十國共1362年歷史的《資治通鑑》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篇章,按時間順序整理編撰,讓讀者能更真實、直觀、全面認識中國歷史。 & ★內容經典 體例科學 為了幫助讀者更易理解原著,書中增設導語、注釋、譯文等內容,降低讀者閱讀障礙,深入體會作品內涵,更有助掌握原著精華。 & ★以圖輔文 好讀易懂 600餘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為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彷彿置身於立體真實的歷史博物館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豐富的視覺感受和想像空間。 ★經典讀本 值得典藏 清晰簡明的體例、精彩豐富的故事、珍貴精美的圖片、兼顧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設計理念,打造出典雅舒適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本書的欣賞與藝術價值。 & 本書特色 & 1.每個篇章開端都有導讀,以引導式、邏輯式、串聯式方法來解說,可提升理解力。 2.逐字逐句翻譯,快速融入故事情境。 3.生闢詞語、主要人物附有解釋,有利於記住新詞和各主角關係。 4.全彩插圖,畫風細膩,圖文互相搭配,讓閱讀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史學宰相:資治通鑑驚天下,千古賢臣司馬光
「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為,無不可對人言耳。」 他,在人生的最後一年才成為宰相; 他,受封最高級諡號「文正」,北宋僅3人獲此殊榮; 他,同時也是與司馬遷並列的大史學家── 他是司馬光。 /// 司馬光與王安石 司馬光曾說:「使臣之才,得及安石一二,則臣聞命之日,受而不辭。」意思是說,假如自己及得上王安石的十分之一二,臣在受到任命的當時,就會立即接受。可見,司馬光對當時的王安石是何等推重。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的政見分歧,司馬光與王安石可能會當一輩子的好朋友。 但也有例外,蘇軾的父親蘇洵,早已對王安石表示懷疑,說: 「以某觀之,此人異時必亂天下,內翰何為與之遊乎?」 我們無法設想司馬光當時的反應。蘇洵老先生的判斷,是否使他感到震驚?是否會因此想到彼此日後的反目? 曠世巨著《資治通鑑》 如果說英宗還有可稱道的地方,就是《資治通鑑》這部大書的編纂。此前,司馬光在〈進通志表〉中說: 「臣聞治亂之原,古今同體,載在方冊,不可不思。臣少好史學,病其煩冗,常欲刪取其要,為編年一書,力薄道悠,久而未就。」 從司馬光的奏章裡我們可以看到,他編這樣一部書的目的,實際上很明確,就是要為帝王編一部教科書。至於編輯方法以及體例,都有相當成熟的設計,又因為工作量太大,申請了兩個助手,皇帝很快答應。我們今天不得不說,要不是英宗,我們不可能讀到《資治通鑑》。
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必讀經典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學術簡史 再現《資治通鑑》成書過程及編寫旨趣 .人物小傳 觀照司馬光政治家身份以外的學術成就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於古,被譽為“帝王之書”,於今,是研習中國歷史必讀典籍。古往今來,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名流不勝枚舉。 本書以簡約的篇幅、翔實的筆觸介紹了《資治通鑑》的編寫過程、內容特點及史學價值,並藉此勾勒出编著者司馬光的學術生平及史學貢獻,有助於讀者了解司馬光政治家身份以外的另一面。參與《資治通鑑》編修的其他學者,及與這部名著相關的史學著述,也在本書中賅要列出。誠為歷史學的上佳讀物。
續資治通鑑(全一四冊)拆封不可退
清畢沅撰,年代上起宋太祖下迄元順帝,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二〇卷,展示了宋、遼、金、元興衰治亂的歷史,其中北宋部分較為精確,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 本書特色 & 1. 年代上起宋太祖下迄元順帝,共四百一十一年的宋、遼、金、元興衰治亂史。 2. 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
資治通鑑(全二○冊)拆封不可退
本書簡稱「通鑑」,北宋司馬光主編,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 本書特色 & 1. 本書簡稱「通鑑」記載周威烈王到五代的後周世宗征淮南,跨十六個朝代共1362年。 2. 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
資世通:不當皇帝也用得上的資治通鑑
古代帝王必讀,現代人從史籍挖寶借鑑,學以致用,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帶您一同挖出通鑑裡的人生哲學。 司馬光所編寫的《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計294卷,字數達300多萬字。書中根據歷史事件總結出很多的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在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以歷史的得失做為鑑誡來加強統治,將它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事實上記載了1362年當中橫跨16個朝代的重要事情,歷史人物的智慧與愚昧都記載在裡面,當然一定有現代人可資效法與戒惕之處。簡單說,本書就是拋開帝王統治思考,擷取現代人也能以史為鑑的歷史人物言行,但由於前人智慧包羅萬象,為避免流於漫談,所以作者聚焦於四種對現代職場/社會仍具功能性的行為:揣摩、保命、識相、跳槽,內文形式則仍然是說歷史故事,但在說故事當中,抽取出跟這四項行為有關係的故事,集成一本現代人的世情通鑑。 揣摩,不是拍馬屁,不是一味討好,而是做足功課、反覆推求、臨機制變,如果要擷取資治通鑑裡的拍馬屁故事,那可多了,只怕本書兩倍篇幅也不夠羅列,可是高級的揣摩術加上有效的運用,如蘇秦能夠以之左右國際大勢,而魏徵能夠佐成貞觀之治,就如鳳毛麟角,值得挑出來一述,也可資現代人學習應用。 保命,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保全他人(可能很多人),也包括自己(個人或家族)的生命,絕不包括賣友求榮、靦腆事敵等言行。 識相,說的不是一般定義的「識趣」或「忍氣吞聲」,而是「先識」,預見情勢或情況的變化方向,或慧眼識英雄,但不是靠「面相」,也包括了認清現實而不盲動。 跳槽,是現代詞彙,很多故事的性質跟揣摩、保命、識相有所重疊,但這對現代人縱橫職場(或在風浪中求生)很有裨益,因此特別拉出來供讀者參考。 本書是【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的第八本,也是第一本從實用角度切入,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做為借鏡的「世情通鑑」。全書以「三家分晉」為楔子,共25篇,依歷史年代順序進行,事件環環相扣,在看過融合原典敘事的精彩故事之餘,接著看公孫策精闢闡述「揣摩」、「保命」、「識相」、「跳槽」四通鑑,以《資治通鑑》裡的人生哲學為師,無論在職場歷練或處世待人上皆能受益無窮。
精讀資治通鑑
●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讀者。 ●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 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 ●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 ●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白話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自西元前403年到西元959年之間長達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既充滿人生智慧,也顯現了歷史教訓。 《資治通鑒》內容博大精深,敘事求實考信,兼收並蓄,拾遺補闕,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和史學巨著,司馬光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畫卷,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遍地狼煙裡,迷蒙煙霧中,商鞅、漢高祖、唐太宗……他們在歷史的版圖上,各就各位,在精密的歷史座標上揮刀舞劍,一展雄姿,演繹千秋功罪,然後穿越字裡行間,傳遞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筆法,呈現一部淺顯易懂、受益匪淺的史書,不但可以從中體察到古人的智慧,還可以進而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迪感悟。
資治通鑑:借舊時成王敗寇的「殷鑑」,轉化為人生攻防教戰的「明鏡」
《資治通鑑》由宋神宗定名,「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 人生的進退更迭、一個企業會興起和衰落,總有其根由,唯有在事件發生時掌握關鍵,發生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才可能「勝者為王」。 本書精選152篇,按照原書的年代序次逐篇加註「副標題」,簡括意旨,以清眉目,盼重將舊時帝王之「借鑑」,轉化為現代民眾的「明鏡」,為自己打造人生的瑰麗舞台。 贏在知己知彼,一本在職場、商場、戰場與人生各方面的智慧之書! 本書特色 ◎由當時權力的最高領導者賜名、提序 ◎內容涵蓋周、秦二朝 ◎上下承啟16朝、3200年, ◎繼春秋之後,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翻開資治通鑑
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讀者。 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 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 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 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資治通鑒全書
溫公(司馬光)可謂知、仁、勇也。(宋.朱熹) 儒者之澤,大行於民。伊周以來,惟公一人。(明.方孝孺) 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明.朱元璋) 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清.康熙) 《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的編年體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記敍了從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貫穿了政治盛衰的意識。 本書生動地敍述了帝王將相們的治國為政之道、待人處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歡之態,深入地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政權的盛衰之由。 司馬光修撰《通鑒》,目的明確,即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希望宋英宗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治世啟發。 本書特色 讀《資治通鑒》使人明智,可以豐富史學知識,還可以以史為鏡,探尋經驗教訓,尋找人生座標。
資治通鑑新解
用白話重釋《資治通鑒》,與柏楊談古論今,消解誤讀,為現實解惑。 讓一部帝王將相閱讀的大書,成為現代人讀史悟人生,尋找智慧的案頭讀物。 讀歷史就是讀人,你在讀歷史,就是向前人找答案。 顛覆陳舊的史觀, 拆穿偽飾的「真實」,照此思索,穎悟頓開。 《資治通鑒》是一部以歷史為鏡子的史學巨著,可以說是擧世無雙。作者司馬光整理各朝代歷史的初衷,是要給皇帝看的,只是皇帝少有因此受惠,真正得到益處的反而是平民百姓。我們從歷史的回顧和啟發,除了可增長智慧,更能引以為鑒地去檢視周遭事物和自我。 但人腦畢竟有限,要從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中,翻閱找回已看過的精華,終究不便。於是《資治通鑒新解》這部書便應運而生。作者用白話文來解讀,同時與史學家柏楊的觀點相互對照,標示主題,條陳敘逋,加註見解,使之緊湊化、故事化,方便溫故知新,亦方便有興趣的人。 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顛覆陳舊的史觀,拆穿偽飾的真實,照此思索,穎悟頓開,可以讓人真正讀《資治通鑒》。最具特色的是,本書每一篇都是單元,可自首頁連續看起,也可從任何一頁切入。讀之趣味盎然,觸動人心,讓人對歷史產生興趣和敬意。
圖說資治通鑑(新版)-歷史看得見(22)
1. 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讀者。 2. 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 3. 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 4. 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資治通鑑輕鬆讀:從三家分晉到劉邦登基
《資治通鑑》是一套什麼樣的書?為何毛澤東讀了十七遍? 為何《楚漢傳奇》裡的陳道明用痞氣來演藝沛公? 胡軍的夫差怎又變成了不是暴君! 小小的閹人又是怎麼玩垮堂堂一個帝國…… 別以為《資治通鑑》沉悶,它有的是故事,是奇聞,因為它,趣味性百百種! & 一千年前,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的時間披閱了無數史料,編撰了中國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千百年後的今天,銳圓以尖銳辛辣和輕鬆幽默的文筆來解讀歷史。銳圓在還原歷史現場的同時,適時地以現代意識對當時制定政策的策略、人才學、戰爭中敵我雙方的用兵戰術和心理活動進行分析與解讀,尤其對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專制、權力人格以及政治手段等問題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使《資治通鑑》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使歷史瞬間變得親近了許多。 《資治通鑒》起始處,司馬光追究三家分晉這一政治事件的責任。雖然他極力強調禮制、尊卑的重要,但司馬光在這裡主要批評的是處於秩序最高端的周天子。司馬光理想中的政治秩序,是強調權力應當承擔責任與義務。 & 事實上,魏、趙、韓早就不聽晉侯的招呼了,他們已經代替老闆行使權力了,到周王這裡只是履行一個手續。當時的周威烈王只是名義上的共主,他自己都被強勢的諸侯國擠一邊去了,晉國又被家奴瓜分,他拿什麼管奴才的奴才? & 這套寫給皇帝的獨門教材,講興衰治亂,講權力的本質,講管理和用人的經驗,當然也包括很多無數人用鮮血寫就的失敗教訓。 & 本書特色 & 提供讀者: *以今視古,作者筆調詼諧,結合現代生活給予古籍新解讀,淡化古典原文重量,讓讀者閱讀沒有門檻。 & *本書從響徹雲霄的「萬歲!萬歲!萬萬歲!」全然威權切入,細述恐怖主義如何深植人心,闡述始皇不為人知的陰暗心理,也為讀者指出,為何毛澤東頻頻推薦《資治通鑑》。 & *從三家分晉一直到劉邦登基,以斷代或朝代史的方式為讀者提供這二百年間有趣的各式各樣的人物故事。
關於資治通鑑的100個故事
比歷史更好看,比小說更真實 &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悅」讀;1362年中華命運,人物悲喜,盡在100個故事裡。 《資治通鑑》—— 一部講述「中國式」奮鬥的羊皮卷, 一部揭秘帝王將相成敗興衰的枕邊書。 從戰國到五代,讀歷史就是讀故事。 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卻常常驚人的相似; 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N年之後,也是歷史,也是故事。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歷史是枯燥、難懂的,但是你換一個角度去看歷史,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解讀,感覺就會大不同。 說到底,講歷史就是講故事。 正如陸遊一首詩所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關於資治通鑑的100個故事》這本書的宗旨就是:故事好看,歷史經典,讓歷史鮮活起來,不再枯燥、艱澀。 讀完這些有趣的故事後,再來看《資治通鑑》,一定會讓你眼前一亮:原來歷史可以這麼有趣、易懂!
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姜林獅(1908-1966),台灣傳統工程師,出生於日本據台初期的台南鄉間,從未受過學校教育,只是鄉村的傳統農夫,但工程學識豐富,全來自私下的代代師承相傳。他農閒時替人挖井、修井;建造或整修傳統工場、橋樑。台灣現有的素人房屋移動專家,都是他所傳授出來的,已到第三、四代。他大概是台灣原古文明的最後一個活遺跡了。姜林獅畏避政治,從不談論政治,卻被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以「有反政府言論的人認識他」為罪名,關到火燒島(綠島)。直到在火燒島感染了肺結核,才被放回來。1955年被放回家的姜林獅,知道以自身的健康情況,沒能再活幾年了,於是招收學徒,盡力傳授當時所謂現代科技欠缺的工程技術和學問。當時埔農唸小學,他見埔農勤快,凡事用心,肯做、肯學,只要有空,就對埔農說起台灣五千多年來的歷史情事。他總是不時反問,要確定埔農對他所言內容的認知無誤。 本書就是埔農對上述口述的紀錄,並增補上第一手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以及踏訪全台各地所尋獲的諸種資料,做為姜林獅先生口述內容的學術註解。透過本書,讀者將能瞭解五千年前台灣原古文明的實際運作狀態、對外和平傳播的過程,以及外來政權如何殘酷地將台灣住民洗腦、改造,並摧毀這一智慧樂土的慘況。其中特別值得注意者,是書中詳載了台灣原本文明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的生活智慧。例如:令唐山人忌妒的製鹽技巧、令荷蘭司令官讚嘆的建築技術,以及超先進的鑿井工法、電土燈、造船術、計時器、天文歷法、文字、算盤等。這些都是當時其他文明難望項背的成就,也深深影響了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這些地區雖然無法完全掌握當中的精髓所在,但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仿製品流傳至今,例如中國的曆書及東南亞地區的船隻等。讀完本書,讀者當能懂得台灣真正的歷史和文化精神,不再盲目的自卑媚外,重拾身為台灣人應有的自信與展望。
資治通鑑故事導讀
讓國文課不再枯燥、艱澀。讓你輕鬆閱讀、迅速累積國學基礎讓我們一起展開這幅瑰麗的歷史畫卷,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1019年—1086年)歷時19年,主持編撰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時代至五代1362年間的史事。書中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目張,時索事敘。為了做到敘述詳備,司馬光等人在編纂此書時,會在每一事件中留下一段空白,以隨時補充資料,即司馬光所謂「寧失於繁,毋失於略」,然後再考證異同,刪除繁冗。因此,此書清晰地記述了歷史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事件發生的環境,使讀者能夠輕易地理解事件的發展過程,而無突兀之感。司馬光等人完成此書後,將其上呈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御覽後,給予高度評價,稱「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此書定名為「資治通鑑」,並且神宗皇帝親自為此書作序,使其在後來新黨對舊黨的打擊迫害中得以保全。司馬光以為統治者提供借鑑為出發點,希望統治者能夠以前世的興衰鑑,考證當今為政得失。然而此書的功效絕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幫助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末元初的學者胡三省就評價此書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資治通鑑》一書是司馬光等人於17本正史以及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三百多種雜史中,辨別異同,存是去非,撰成此書,因此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在我國史學界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和歷史人物評價,博大精深,詳略得當,有「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的美譽。也正是因為《資治通鑑》體大思精,導致今天的讀者不可驟然全得,只當「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在這巨大的精神財富面前,讀者只能像在河邊飲水的鼴鼠,各取所需,各充其量。《資治通鑑故事導讀》的出現,就是希望成為讀者「飲水」的一個工具,幫助讀者更方便地「飲水」。因為體例的限制,原著在敘述歷史事件時,不可避免地將同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時間下,使得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散開來。《資治通鑑故事導讀》為了聚攏線索,將原本每個在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連起來,並加入一些相關知識介紹,以期成為讀者進行閱讀的有效工具。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讀者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為其中某個故事哈哈大笑,也為其中某個人物的悲慘遭遇默默垂淚,但是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希望讀者們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現在,讓我們一起展開這幅瑰麗的歷史畫卷,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吧!典藏中國系列圖書讓你在輕鬆中閱讀古文,在不知不覺提升了國學的能力。達到對過去悠悠歷史不陌生:對茫茫未來走向有定見。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五冊 後唐紀.後晉紀.後漢紀.後周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四冊 後梁紀.後唐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三冊 唐紀
★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二冊 唐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一冊 唐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馬英九總統專序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 第十冊 隋紀.唐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八冊 齊紀.梁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九冊 梁紀.陳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七冊 宋紀.齊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六冊 晉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給年輕人讀的資治通鑑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資治通鑑》原是寫給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層閱讀的經典,甫一問世,便引起社會各階層極大關注,被奉為金科玉律、至上寶典。歷代君王將相、文人墨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皆爭相拜讀,點評批注者不勝枚舉,如今更成為後人爭相拜讀的文壇名作。本書特色《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通史,它繼承並發展了《左傳》寫人述事的特色,記錄了從周威烈王23年(西元前403年),到周世宗顯德6年(西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司馬光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為帝王執政提供了詳盡的歷史參考。後人對其作用評價甚高:「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治國的寶典,處世的玉律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宋神宗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清聖祖康熙皇帝宋人書,如司法溫公《資治通鑑》、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顧炎武
資治通鑑今註 第五冊 晉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因漢以前只用干支紀日,而不用干支紀年,乃用《爾雅.釋天》歲陽歲陰名。字雖難解,為保存原書面目計,而註干支及西元於下。另節過長者加以分段,每段提行而不加號數,以無傷司馬溫公分節原旨。為省印刷起見,註釋用淺近文言,以免份量過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馬英九總統專序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 第三冊 漢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因漢以前只用干支紀日,而不用干支紀年,乃用《爾雅.釋天》歲陽歲陰名。字雖難解,為保存原書面目計,而註干支及西元於下。另節過長者加以分段,每段提行而不加號數,以無傷司馬溫公分節原旨。為省印刷起見,註釋用淺近文言,以免份量過重。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圖說資治通鑑:歷史大圖鑑
1. 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讀者。2. 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3. 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4. 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資治通鑑今註 第二冊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資治通鑑今註 第一冊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Q版爆笑通鑑之天可汗前後
從古到今,中國出現了牛毛一樣多的史學家,於是就出現了像天上星星一樣多的史書,要把它們全都看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普通的我們來說,挑出好的歷史書來吸取一下其中的乳汁,是最為恰當的做法。─搞笑天王韓冬名言《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史,記述了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國歷史。司馬光在寫歷史的時候極少參雜議論和個人感情,實在忍不住要議論的時候他都會說上一句「我要開始議論了啊」以提醒大家接下來的部分是他的主觀意見,可能會有失偏頗,從這一點上來看,司馬光做事是非常有條理的,也讓我們堅信,他寫的歷史是值得去相信的。
Q版爆笑通鑑之秦始皇前後
從古到今,中國出現了牛毛一樣多的史學家,於是就出現了像天上星星一樣多的史書,要把它們全都看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普通的我們來說,挑出好的歷史書來吸取一下其中的乳汁,是最為恰當的做法。─搞笑天王韓冬名言《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史,記述了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國歷史。司馬光在寫歷史的時候極少參雜議論和個人感情,實在忍不住要議論的時候他都會說上一句「我要開始議論了啊」以提醒大家接下來的部分是他的主觀意見,可能會有失偏頗,從這一點上來看,司馬光做事是非常有條理的,也讓我們堅信,他寫的歷史是值得去相信的。戰 國今年流行PK樹大招風吹,豬胖招人吃 打劫美色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雨一樣的男人 一頭年紀很大的驢子 好大一棵蔥 秦 漢避水金睛獸 風中,誰的眼淚在飛? 一個善於長跑的漢族姑娘 我的鍋哪裡去了 黑暗之中的手,簡稱黑手 騎著掃把飛來飛去的婦女 好粗的水桶腰 不是我不想學好,是現實逼良為娼 我想回家 不當官,毋寧死 巨型彈弓 酸菜粉條 紅紅的臉蛋 三 國丞相,這是你生的? 旋轉木馬 一條被撞暈了的魚
古代中國的圖像長卷:資治通鑑(經典3.0)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編年體」這種按照時序一年接著一年寫下來的史書,可以讓讀者對歷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效果超過《史記》、《漢書》之類的紀傳體。而「編年體」的典範,就是《左傳》。司馬光認為應該接續《左傳》,編寫一套上自戰國,下至五代,一年接著一年的編年體史書,讓我們看到過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現,其中有逐漸興盛的氣勢,也有衰敗下場的過程。導讀者張元教授告訴我們《資治通鑑》的編輯團隊是如何從眾多的史料選出他們認為可信、認為應該納入《資治通鑑》的歷史片段──要怎樣選取重點,要摘錄哪幾句話,用怎樣的文字陳述等。另外張教授亦強調胡三省是如何解讀及注解《資治通鑑》。任何史書上的文字,都有立場、觀點和關懷,都是一種「解釋」,而不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真相表述。當然,不同的解釋之中,也有高下優劣之分,我們在閱讀時需要細加辨析。讀史的人不能不發揮想像力,遙想當時情景,進入人們心中,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得多一點、深一點。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範。我們想回到過去,去看看那展示世運興衰、人物賢奸,無數精采的、動人的圖像與情景。只要仔細閱讀那記載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歲月的篇章,用心去體會許許多多的記錄者、撰述者,一字一句寫下這些文字時,蘊藏心中的關懷與感動,這些圖像與情景就會發生撼動的力量,讓我們有所轉化,把我們的情志修養帶向更高的境界,讓我們成為繼承傳統優良文化,形塑明日理想社會的好公民。
圖說資治通鑑
1.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於讀者。2.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3.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4.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圖說資治通鑑
1.濃縮《資治通鑑》294卷,300餘萬字,擷取改寫《資治通鑑》的精華片段,以深入淺出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部珍貴史書譯寫為適於閱讀的普及讀物,使內容更親近於讀者。 2.全書將《資治通鑑》的內容分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八大部分,使讀者能夠依照朝代按圖索驥,便於查詢與閱讀。 3.以史筆觀點記錄戰國時代至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將宋代禮義思想皆融入於書中,對於讀者在品德與是非觀念的培養上有極大助益。 4.本書精選景觀、書法、繪畫、雕像、人物肖像與地圖等千張圖片,使讀者能夠從圖片中了解各朝各代的歷史,對於還原古代樣貌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圖說資鈶通鑑(上冊)
1、以白話重現歷史名著《資治通鑑》,淺顯易懂2、將《資治通鑑》的精華,以八大部分重新整合介紹,分別為戰國爭雄、天下一統、楚漢相爭、大漢天下、三國鼎立、南北對峙、隋唐盛世、五代十國3、全書搭配以豐富、珍貴的圖片,認識歷史不再枯燥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