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第一本尊:勝樂金剛
本書所說的勝樂法門為「勝樂金剛五尊」的解釋本,由修持總攝輪,即勝樂金剛法門而獲得成就的阿闍黎金剛鈴尊者,流傳下來的言教,經由偉大的親教師――來自青海康區的尼宗赤巴˙敦珠確旺所做的注解,藏文全名為《總攝輪俱生五尊第一次第筆記˙金剛鈴尊者言教》,由位於印度的強久林直貢噶舉佛學院所成立的「直貢噶舉教典」出版處所出版。 & 這本言教在2012年時以藏英對照版在海外發行;2016年,經第三十七任直貢澈贊法王的喻示,將藏文版的解釋本翻譯為中文版發行,希望能讓所有華人弟子在修持「勝樂金剛五尊」時,能有更清楚、更明瞭的輔助參考工具。 & 本書附有十多張精美的觀想圖,包括顱器與內供的觀想圖、咒輪的排列旋轉、3D立體的無量宮及度量圖,還包括宮殿內部細緻的裝飾觀想等。對於在勝樂金剛五尊壇城中,曾接受過灌頂,並經由上師口中得到口頭指導的修行者來說,本書作者雖然自謙為「觀修筆記」,然而卻是歷代大成就者們依止實修而得成就的主要核心。如此珍貴稀有的言教與譯本,它無法直接取代上師的口頭指導,卻是上師不在身邊時,可以依此書好好修持的最好指引。 本書特色 你知道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閉關的時候,修持什麼本尊嗎? 是「噶舉第一本尊」勝樂金剛。 尊勝的直貢澈贊法王說:「『勝樂金剛五尊』的法本非常重要,因為從密勒日巴尊者開始,就是以『勝樂金剛五尊』為根本本尊,從此之後,尊者的弟子以及所有噶舉的弟子,主要的本尊就是勝樂金剛,在做傳統三年閉關或者修持大手印的時候,本尊就是勝樂金剛,這也是所有噶舉派共同修持的本尊。」 ■噶舉第一本尊:密勒日巴尊者之後,噶舉派最主要的本尊 從密勒日巴尊者開始,大吉祥噶譯師、吉祥帕摩竹巴、尊者吉天頌恭等,都以「勝樂金剛五尊」作為主修法門而獲得成就,代代相傳,延續不斷。 ■一本如同上師在身邊的好書 本書是「勝樂金剛五尊」的解釋本,慈憫弟子修行需要的法王說:「上師無法一直待在弟子身邊,但這樣一本書,可以幫助弟子們在上師不在身邊時更正確地好好修持。」 ■細膩、清晰的觀想彩圖 同時,本書附有精美的彩圖,有助生起次第的觀想細節,包括勝樂壇城及無量宮內部尺寸結構、圖飾等,法王認為,透過詳細、清晰的觀想圖片,可以更深入進一步瞭解本尊的觀修要點,方便弟子們將文字敘述轉化作觀想。
第十八願善導釋
阿彌陀佛為諸佛之王,極樂世界稱法界之都,此皆由彼佛因中四十八願成就。 其中第十八願,彌陀將其自身之成佛與十方眾生之往生綁定,自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完整願文三十六字,稱為四十八願之根本願、超越諸佛之超世願。 本書即依彌陀化身的中國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而開演之,既是彌陀化身,所說等同佛說,而又諸佛證定,獨能楷定古今。末法萬年行人若依善導大師對此願的解釋,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並且直入報土,快速成佛。 本書特色 彌陀化身的中國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毫無模糊,沒有模稜兩可,他斬釘截鐵地說:只要稱名念佛就必定往生。像這樣的解釋,在歷代祖師當中很少看到。 這樣的釋義並不是善導大師自己獨創,而是依據淨土三經釋尊金口所宣,及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及中國曇鸞、道綽二大祖師對此願的解釋而集大成之。 若不是依循善導法脈的淨土行者,對往生的信心都很忐忑,都很不安。可知善導大師的解釋是甚為稀有難得、難遭難遇的。 慧淨法師數十年傾倒於善導大師,自信教人,大悲普化,從二○○八年至二○一四年,共六年的講演內容,成《第十八願善導釋》一書,全書以第十八願為主線,詳細講解願文之意義,並引用經文祖釋,加以各種譬喻、公案等,深入淺出地把阿彌陀佛大悲哀愍的願心徹底流露出來,也使我們這五濁惡世的眾生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從此念佛無有恐懼、徹底安心。
法華經講義第十一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下冊)
《瑜伽師地論》乃唐玄奘大師西行留學取經攜回之最殊勝經典,為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玄奘傳授的佛法經典,包括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公認為學佛修持者必讀的典籍,內容共分十七地,包括了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 & 一九八○年,南師懷瑾先生於十方書院開設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南師並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歷來加以說明,配合義理講解。 《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警惕出家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是課程中最啟發學人之處。 此次為新的版本,除修正錯字外,也對經文及引文重加校訂,以饗讀者。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314442.pdf
法華經講義第十輯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楞嚴經淺釋(三冊)
《楞嚴經》,素有「開悟楞嚴」之譽,是中國禪宗的核心典籍;內容顯密兼照,包括直指人心、何勞肯綮的頓悟法門、二十五圓通的漸修次第以及〈楞嚴咒〉修法等深具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法。 全書共六十餘萬言,分上中下三冊出版,夢參老和尚並親書〈楞嚴經淺釋〉為書名。上冊656頁,內容為《楞嚴經》一至三卷經文,包括「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等唯心辯證義理。中冊435頁,內容為四至六卷經文,包括「二十五圓通」、「文殊揀選圓通」等修行法門;下冊527頁,內容為七至十卷經文,包括「楞嚴咒」、「五十陰魔」等具體的修持法門與反覆究詰的禪定危機。 本書特色 《楞嚴經》譯體古雅,宛若南華齊物奇文,學者難以一窺堂奧,面對深繁皴染的文句,夢參老和尚以九十四歲高齡開演楞嚴大意,用疏淡的方式凸顯《楞嚴經》的典雅莊嚴,希冀大家能在楞嚴大法中,信仰妙明真體,「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本書之編輯整理,採用《楞嚴經》十卷經文的架構,內文義理章節則為簡要的次架構,主要是參考明雪浪洪恩的略圖,並酌予修訂,不另立傳統甲乙丙丁樹狀科判,以收綱舉目張之效。
圓融無礙金獅子:華嚴金師子章釋義
讀懂《華嚴經》的鑰匙 《金師子章》涵容整個「華嚴」的思想,是一把可以讓我們打開《華嚴經》的鑰匙。「金師子」(金獅子)――是指用黃金打造的獅子,獅子是萬獸之王,代表「智慧」。 & 我們生病了,用了不對的藥,只會讓病情更加的惡化;如果找到真正的病因,一帖藥就夠了。學佛也是一樣,學了老半天通通沒有用,因為你沒有拿到鑰匙!如果你拿到鑰匙,你就懂了。 & 《華嚴金師子章》(簡稱《金師子章》)是唐代「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賢首大師為武則天宣講華嚴思想義理的文字紀錄。 & 當實叉難陀主譯的《八十華嚴》於公元六百九十九年譯出呈給武則天看時,武則天看不懂。經中佛菩薩如此那般吐劍光――好像布袋戲裡面閃閃金… 光吐過來、吐過去,整部《華嚴經》都在講種種光明;那種「華藏世界」,她看不懂! 當時,「華嚴宗」已傳到第三祖法藏賢首大師,武則天就請賢首大師到宮中為她講解《華嚴經》的要旨。《金師子章》就是賢首大師為則天皇帝講解《華嚴經》的宗義。當時賢首大師還沒有看到《八十華嚴》,因此他是根據《六十華嚴》舊譯,同時引用《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等有「唯識思想」的論書,並融攝「天台宗」的思想以及華嚴二祖智儼大師弘講的「十玄門」,說了這部《金師子章》。 & 會以「金師子」為喻,乃因宮中金碧輝煌,處處是金製品,包括金製的獅子;因此就地取材,以黃金代表不變的「體」,以金獅子代表生滅變化的「相」、「用」和「現象」,以開闡《華嚴經》的核心教觀。 透過《金師子章》,我們就可以理解《華嚴經》的思想,它相當於開門之鑰。我們進入房子,一定要有鑰匙。我們生病了,用了不對的藥,只會讓病情更加的惡化;如果找到真正的病因,一帖藥就夠了。學佛也是一樣,學了老半天通通沒有用,因為你沒有拿到鑰匙!如果你拿到鑰匙,你就懂了。讀懂《華嚴經》的鑰匙,就是《金師子章》!《金師子章》涵容整個「華嚴」的思想,是一把可以讓我們打開《華嚴經》的鑰匙。「金師子」(金獅子)――是指用黃金打造的獅子,獅子是萬獸之王,代表「智慧」。
法華經講義第九輯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 & 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新版)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經文,也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具體法門。夢參老和尚此次細講〈普賢行願品〉,深入淺出,用語平易近人,並以自己修持〈普賢行願品〉的半世紀經驗,提出一條修學《華嚴經》的明路。 一九九三年秋,老和尚在加拿大溫哥華講述《華嚴三品》,依華嚴的三重義理結構開演,「用事顯理」講〈淨行品〉,「理事無礙」講〈梵行品〉,「事事無礙」講〈普賢行願品〉,並經方廣編輯部整理潤稿、彙編成冊。 本書特色 介紹夢參老和尚個人修持的普賢十大願王法門,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講法風格,講解〈普賢行願品〉。
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
◆一語道破沉溺負面深淵的問題癥結! ◆在瑣碎、忙碌的時間縫隙中,也能確實修持佛法。 ◆短短三十七句偈頌,讓佛陀智慧開啟你的正覺之道。 當人們提到「佛學」時,總會抱持著排斥或懷疑的態度,覺得那已是過去迂腐的思想,但其實只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不清,不願正視內心的「煩惱」而透過忙碌的工作、華美的物質來滿足自己,藉由暫時且虛幻的現象來遮掩自己對生命的焦慮、孤獨與無助。 這樣深層且具體的不安,我們可以透過不限於時空、疆域的佛陀智慧來梳理,但在廣大深遠的佛海經典裡不知從而著手,而《佛子行》正是為這樣的你點亮一盞明燈。藉由闡釋、分析三十七句偈頌,說明偈語意涵的同時,也提出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以一種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方式連結修持道路。 《佛子行》將大乘佛法的教義濃縮在短短三十七句偈頌中,讓初學者能容易上手與理解,修持多年的人也能從中鑽研並受益,是任何想要解決內心終極恐懼,與了解宇宙生命真理的人都可以嘗試的一帖妙藥。 根讓仁波切所著的《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 全書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
法華經講義第八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妙法抄經本二: 普賢行願品 /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隸書寫經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有多少寬廣的虛空世界,就有多少眾生;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業和煩惱;有多少業和煩惱,就有多少的痛苦;有多少的痛苦,就有我的悲心在觀護著。──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普賢行願品》開示 & 本書為古典經摺本,正面收錄法王噶瑪巴以漢隸寫書佛經:《普賢行願品》偈言,經文重複2次;本書背面收錄歐陽詢楷書的《普賢行願品》偈言,經文重複2次。正反面總共4篇經文,適合初學抄經或書法者練習,也適合有抄經修持習慣者做為日常之修持,更適合在朝聖與發願的時節,於聖地一字一句地重溫佛陀慈悲智慧的法教。 本書特色 華嚴海會,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華嚴經》屬於大乘佛法經典,在大乘佛教中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素有「經王」之美譽。〈普賢行願品〉則是其中尤其廣為信受奉行的一品。〈普賢行願品〉經文中,普賢菩薩摩訶薩殷重讚嘆如來功德之餘,對諸菩薩及善財童子,宣說「十種廣大行願」。〈普賢行願品〉總結《華嚴經》的要義,譯文優美感人,向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所共同尊崇和修持的聖典。 法王血書,寫下菩薩勇士的利生大願 《普賢行願品》提到,佛陀過去修行的時候,「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刺血為墨」寫經,是古來即有的佛弟子虔敬傳統,法王承此一傳統,以摰誠血書祈願文之王──《普賢行願品》,以報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見者無不震動。 金剛座前,每年必定念誦的祈願文之王 藏傳佛教有五大願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願王」─〈普賢行願品〉,法王噶瑪巴每年在佛陀成佛聖地─菩提迦耶主持噶舉大祈願法會,也親自帶領上萬名僧俗大眾念誦〈普賢行願品〉,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2010年底,在聖地菩提迦耶金剛座前的祈願法會上,法王以〈普賢行願品〉為主題,連續五天釋論其修持要義,引領大家勇敢發大願,學習普賢菩薩的精神,為利益眾生發願修行。透過普賢行願,我們可以體證如來本願,調伏自心,一步步走上自利利他的覺醒之路。 靜心、淨心,精進修持的好禮物 & 這部《妙法抄經本二:普賢行願品》,正面是法王親筆墨寶2遍,反面是歐陽詢楷書2遍,抄經者共可抄寫4遍經文。抄完了《普賢行願品》抄經本全部經文,等於領受了法王和普賢菩薩的無上智慧加持。抄完了這本《妙法》抄經本,還可以轉成個人日常修持的課誦本。持續不斷地抄經,您也許可以從字裡行間中,看到自己心境的轉變。 抄經、發願、迴向 佛陀往昔在因地修行時,曾為了聽聞一句一頌的佛法,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佛陀無量劫以來累積慈悲智慧所得到的佛法,我們今天如此輕易的就能獲得。由法王親筆血書,更能深刻的體會上師三寶為了救度眾生的那一份深切的悲心。願大眾發菩提心,經由抄寫聖言量經典的修持,迴向這個充滿苦難不安的年代的眾生,都能遠離痛苦,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早日成就無上菩提。
四家合註入門1
本書為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於2002年開始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之講記,由月光國際譯經院漢譯。 &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是一部將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扼要攝集為一,編為學者修習成佛次第的鉅作,被譽為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論典之一。《廣論》的註解中,最權威者即是《四家合註》。《四家合註》是由格魯派的四位祖師各自針對《廣論》所造的註解。其註解的內容普遍為教界所認可,加上四位祖師的註解形式,同樣都是箋註,並且各有各的側重點,不僅不相妨礙重疊,且能交相輝映、互為補充。這幾個特點的融合,促成後人將此四家彙為一編,以《四家合註》的面貌問世。 & 書中以淺顯易懂之白話文呈現,搭配問答、註釋,令學者易於了解、思惟。對於有心參照《四家合註》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學者,此書為不可多得之經典譯著。全套將依仁波切開示順序依次出版,於2016年7月正式發行第一冊(皈敬頌-講說軌理)。
地藏本願經(套)
地藏本願經,全套三冊800元 附贈&祈禱求救&小冊 ●地藏本願經白話講解: 《地藏本願經》是為善人說,也為惡人說;為天人說,也為惡趣眾生說;為修行人、菩薩說,也為鬼神、天龍八部說。 當我們去好好學習本經,即能體察到地藏菩薩的深誓大願力,是如何方便平等地加持各類有情,令其解脫,乃至共證佛果。 ●地藏本願經讀誦本: 地藏菩薩摩訶薩是專門救拔、專門對治我們這些福薄善淺、剛強難化、習惡罪苦眾生的。一旦跟地藏菩薩摩訶薩結上緣,就得他神力加持護念,並得受持種種殊勝方便「地藏法門」,通過這些法門,很容易就跟一切諸佛菩薩,和一切種種勝妙法門接上緣。因此,我們要好好學習《地藏本願經》。 ●地藏本願經經法研探及地藏法門對照表: 黃老師秉承地藏菩薩的深誓大願力,特別把《地藏本願經》中的地藏法門編排整理出來,藉由廣宣流布這個最方便善巧、最慈悲神通的法門,進而能惠利大眾。 本書中的地藏法門,講的就是:什麼樣的人遇上了什麼樣的情況,該如何照著《地藏本願經》中的指示去做,就能得到什麼樣的惠利。
地藏本願經經法研探及地藏法門對照表
黃老師秉承地藏菩薩的深誓大願力,特別把《地藏本願經》中的地藏法門編排整理出來,藉由廣宣流布這個最方便善巧、最慈悲神通的法門,進而能惠利大眾。 & 本書中的地藏法門,講的就是:什麼樣的人遇上了什麼樣的情況,該如何照著《地藏本願經》中的指示去做,就能得到什麼樣的惠利。
法華經講義第七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持世經 兩種譯本對照之研究(全彩版)
本書將燉煌菩薩竺法護譯的《持人菩薩經》與鳩摩羅什譯的《持世經》兩種譯本作一詳細比對,這部經非常重要,只要熟讀此經就可以通達《楞嚴經》有關「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無自性、無自體、非因緣、非自然、不在內外中間、眾因緣」等的高深義理。
楞嚴經 白話語譯詳解(無經文版)
本書乃從《楞嚴經原文暨白話語譯之研究(全彩版)》一書中「獨立」出「純白話語譯」的部份,後面再附上一篇〈從《楞嚴經》中探討「世界相續」的科學觀〉的論文資料。適合介紹給從不認識《楞嚴經》的人閱讀,內容淺顯易懂,可以讓您快速進入《楞嚴經》的精彩義理。全書共44萬5千字。
楞嚴經 五十陰魔原文暨白話語譯之研究(全彩版)
本書乃將《楞嚴經》中的「五十陰魔」經文獨立抽出,並做詳細註解,末後並附上〈《楞嚴經》想陰十魔之研究〉的論文資料可參考。本書適合各種「學派、靈修、冥想、宗教、宗派、有信佛、無信佛」……等廣大社會人士閱讀,幫助您認清「宗教」上的亂象,以及如何分辨「正」與「邪」。
楞嚴經 原文暨白話語譯之研究(全彩版)+ 楞嚴經 圖表暨註解之研究
本套書將《楞嚴經》的全部經文作最詳細的譯文,是自《楞嚴經》翻譯以來,1300年後第一本「全彩書」的白話語譯本。本書參考了歷代祖師及現代人的著作,並採用「以經解經、以經證經」的模式,讓《楞嚴經》的深奧經文能得以完整清晰的呈現出來。全書共62萬字。本書與《楞嚴經圖表暨註解之研究(全彩版)》一書同時販售,不獨立分售。二本一套共1800元。
圖解:一次完全讀懂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西元前500多年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創立。在中國,佛教已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對中國的哲學、語言、藝術等方面都有著很多影響,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漢文的佛教經典,經過200多位譯師10個世紀的辛勤努力,已經達到了1690餘部、6420餘卷,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學的寶庫,還為世界佛教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特別是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佛經以其深雋的哲理和寶貴的人生智慧,如同一股清泉,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教益。 《一次完全讀懂佛經》一書全面介紹了佛教的基礎知識,從佛教的創立、傳播途徑、基本教義、修行目的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的說明,並在此基礎上精選了11部佛教經典加以解讀,諸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 在一些較難理解的部分,本書還進行了詳細的圖解,以幫助讀者理解佛教文化。相信在讀了這本書後,你一定會輕鬆讀懂佛教經典,進而獲得內心的平靜。
龍樹菩薩論頌集(第二版)
印度龍樹菩薩創立佛教中觀派,提出了兼容並蓄的緣起性空論,是我們了解原始佛教、大乘佛教、藏密佛教傳承的關鍵思想家。 & 本書包括《中觀論頌》、《六十頌如理論頌》、《七十空性論頌》、《迴諍論頌》、《十二門論頌》、《菩提資糧論頌》、《寶行王正論頌》等七部論頌,完整呈現出龍樹菩薩的思想面貌。 & 本書特色 & 按照西藏顯教修學次第編排而成的,為西藏密宗中觀應成派的基本論典。
易行品講要
《易行品》為龍樹菩薩所撰述,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祖典,對淨土宗教理的解釋,具有權威性與標準性。 & 《易行品》將佛陀一代教法判為二道,即「難行道」與「易行道」。 & 《易行品》既是「判教」,更是宣說「易行」之道,並且力勸捨難歸易,專修易行道。並顯明此易行道,不單是易行,也是絕對性的殊勝之道。 & 此判教既開後來各宗判教的先河,也是淨土宗判教的嚆矢,更為淨土宗之「易行」與「殊勝」一錘定音,使淨土宗在大小顯密各宗之中,永居登峰造極、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地位。可知,《易行品》雖然文字不長,然其涵義甚廣,影響甚鉅。 & 本書特色 & 慧淨法師《易行品講要》,可謂古今研讀《易行品》之集大成,清晰明朗,重點突出,論證有力,讀之心安法喜,於龍樹菩薩更增敬仰與感恩。對有意研究淨土教理及淨土行人,都是不可缺的教材。
法華經講義第五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直指明光心《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看啊!看著你的心! 看著那無生的根基, 看著它無滅的展現, 在明空的廣境中,放鬆。 這赤裸直觀、本然無作、寬坦放鬆的方式, 就是最甚深的大手印修持法。 大手印實修者的聖典 西元十六世紀卓越的大師──達波札西南嘉所著作的《明現本來性》,以其實修體驗而宣說的精闢訣要,數百年來,一直在噶舉傳承中備受珍視,是許多行者視為閉關修持,以及將日常生活與大手印結合的重要依據。 深廣的空性引見實相 大手印中教導:「空性的智慧」即是自心的本質及一切現象的本性,它含括了我們全部的經驗,當我們認出自己經驗中那流動、開闊、寬廣而放鬆的特質,即使只有那麼短短的一剎那,那就是對空性智慧中「空」的面向的一種體驗。 瞭解萬千變化,只在一心 心雖不可言喻,但卻可以體驗得到。好比我們的念頭和情緒是如此地鮮明,但是當你去看它的時候,什麼都找不到,然而當你不去看的時候,又體驗得到。在我們的世界中所經驗的一切,純粹是自心創造的產物。 妄念是明光心的變動 心的體性,無法用言語去說它是像什麼樣子,也無法去思維它是如何。心遠離一切的認定,明而無礙,是自己覺知自己的明晰之心。 這是一本直接在「心」上修持的教導。 《明現本來性》是廣受尊崇的大手印成就者達波札西南嘉(1511-1587)依自身修持體驗而著作的大手印教本,由被譽為「當代密勒日巴」的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來闡釋。他融合了佛陀三次轉法輪的心要精髓,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等四部宗派的空性見地,與成就者之王密勒日巴的甚深道歌,以及薩惹哈、戈倉巴、臧巴嘉惹等大手印傳承祖師的精要口訣。當空性的深廣教義,加上大手印「直指」的甚深訣要,就能讓修學者直接在心上有所領悟,並開啟對自心實相的深刻體驗。 書中一開始指出心的本質就是回歸它原本的狀態,其中有四個面向:它超越了修整造作;它是萬法的本質──空性,超越了有與無;它是甚深空性與自性明光無分別的法界;它是自然任運而成,不是新製造出來的,是樂空無別的本體。為了培養對自心本性這些面向的確信,透過「止」、「觀」兩種方式,讓心安住在當下的覺性及體驗中,同時去觀照外在顯相、妄念及心的狀態,然後經由指引的階段,斷除概念的虛構增益,直到確認顯相、妄念及各種內心狀態皆是俱生本智。 藉由這些過程,我們會發現無須向外去尋求證悟,在我們自心──念頭、情緒和感知的經驗當中,就存在著證悟的根本狀態。
品讀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全名為《維摩詰所說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共三卷十四品。 & 本經記載文殊菩薩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雙方展開一場精采對話,針對大乘教法進行深入廣泛的探討。內容闡述佛法不離世間法的要旨,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並點明在家居士雖身處居家,亦應心存慈悲,教化眾生,行持菩薩道。 & 在佛教譯經史上,《維摩詰經》曾有七種譯本,如今僅存三種:一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三國時吳國支謙譯;二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三是《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其中公認最流暢易讀者是鳩摩羅什本。 & 經中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譬喻,說法淺近,引發大眾信仰,是大乘經典一大特色。若靜心閱讀,必能對大乘教法體悟更深。
品讀那先比丘經
《那先比丘經》,略稱《那先經》,又名《彌蘭陀王問經》,約譯於東晉年間,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全經共二卷,分為序文、本文和結文三段。 本經記錄那先與彌蘭陀王相見論議的情形,以及雙方就佛教教理和有關事項所作之問答,解說緣起、無我、輪迴、業報、泥洹道等五十條佛教基本教義。內容雖僅涉及小乘學說,然其中略談印度原始佛教教法,在佛教文學史上亦頗受重視。 此經先後有漢譯三種,現存二卷本及三卷本,譯者皆不詳;另有巴利文本《彌蘭陀王問經》,為南傳三藏外重要的巴利語經典,有數種寫本,內容略有差異。 本經文體流利簡潔,譬喻淺顯易懂,適合學佛之人品讀,以領會佛法妙義。
品讀南傳法句經
《南傳法句經》為南傳上座部巴利文的傳本,收於經藏五部的《小部》之中,分成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於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深受喜愛,亦有著崇高的地位。 法句,或譯法跡,意為佛法的語句、佛法之道,在梵語則稱為「曇缽」。此經記載佛陀在約三百零五個場合中為眾生說法的內容,主要開示人生的現實體驗,教授大眾離苦得樂的秘訣,並點明修行要踏實耕耘,如此始能成就聖果。 《法句經》除了南傳巴利文本之外,於中國還存有四種漢譯,皆屬北傳佛教。其中只有東吳維祇難等人所譯的北傳《法句經》初本之品次內容與南傳巴利文本相近。 常朗誦閱讀本經,當可了解佛法精髓,並以此啟發人心,教化大眾心向善道。
百喻經-洞悉方圓處事的行事法則
閱讀古代人的經典,啟迪現代人的智慧! 千百年來被人們做為為人處世的經典讀物。 寓言中描述了諸多幽默可笑之事, 在虛幻的人物中反映寫實人生,極具諷刺又蘊含哲理。 不求在此濁世中超脫,但求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有一片平和與泰然。 當你的心被繁雜瑣事所困擾,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惑時, 不妨翻開本書進行一次智慧之旅,卸下自己心靈的包袱!
中國哲學經典解密系列:莊子解密、菜根譚解密、論語解密、心經解密、禪宗解密(共5冊)
書,是作者與讀者的心靈橋樑, 看一本書,是閱讀作者的靈魂。 & 蔡志忠說:「看書時我不太理會文字,只是一心專注通過作者的表達方式,直接揣摩作者的意圖,用這個方法很容易看穿每一本書的真正內涵。我研究一門學問,畫每一本書,都會先研究他的生平,由此更易於了解作者的心靈。」 & 從佛陀生前在反對什麼,才清楚到底他在宣揚什麼? 從孔子一生的經歷,才知道到底他在追求什麼? & 由於大半生研究哲學、佛學、禪宗思想,蔡志忠也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寫作《論語解密》、《莊子解密》、《菜根譚解密》、《心經解密》和《禪說解密》。引領讀者重新領略東方哲學經典的智慧。 & 中國哲學經典系列之一:《莊子解密》 & 將古代哲學家的思辨,焠鍊為睿智簡明的醒世箴言, 快速進入莊子的思想世界。 & 莊子是位具精微智慧,能言善辯的大思想家,尤其善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莊子》一書,亦是部獨具特性、啟發性的道家學說經典。但因為莊子妙語機鋒、善用譬喻,加上古今語言的差距,現今一般人想要讀懂它,進而體悟它、善用它於生活之中並非易事。蔡志忠以文字解密《莊子》以簡單易讀的連環漫畫,引領讀者體悟出莊嚴的生命本質,為浮華人生開拓出一條清明澄澈的道路,得到深層的心靈感悟。 & 中國哲學經典系列之二:《菜根譚解密》 & 通透人情義理,涵養良善的品德, 透過大師解密,輕鬆領會書中精華, & 《菜根譚》一書雖然淺白易懂,卻富含了一個人在處世應物、人生智慧、正心修身等各方面的真理,糅合了儒家中庸、釋家出世、道教無為等三大家思想,透過日常生活經驗,以簡鍊論述成就的道德修養典範。蔡志忠透過精煉明暢的白話文和淺顯易懂的漫畫故事,闡述《菜根譚》中通透的智慧和人生哲學 ,也提醒我們從閱讀和思考反省自我,進而保有最高的心靈自由。 & 中國哲學經典系列之三:《論語解密》 & 全新視角解讀論語, 不說大道理,而最實用的人生指南! & 《論語》可以說是中國被閱讀次數最多、最有名,最重要的一本書了。何謂忠恕之道、何謂仁、何謂君子?《論語》其實不是八股的禮教規範,而是實用的人生指南。 & 在蔡志忠的詮釋中,一生在政事上不得意的孔子,並不是個一板一眼的老學究,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真性情的人。不僅多才多藝,精通禮樂、愛唱歌、會講古代的雅言,言談也很風趣。 從孔子的身上,我們看到理想受阻時,人的當所為和不可為,足以做為人生迷惘時的典範。 & 中國哲學經典系列之四:心經解密 白話解析耳熟能詳的佛學經典, 讓你對佛學再次有所不同體會! & 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之一──《心經》。內容僅短短兩百六十字,也易於背誦,但你真的了解《心經》的意義嗎? & 佛學自古傳承至今,佛陀們正是透過心經,來教導眾生如何正確的使用自己的「心」。蔡志忠在本書中以《心經》為主題,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心經的原意,並搭配佛陀傳教時的許多經典故事及小品漫畫,告訴人們如何使用心、感受心、調整心,讓你在面對任何情境時都能保持最泰然自若的模樣,達到佛陀所謂的──「寂靜的智慧彼岸」! & 中國哲學經典系列之五:《禪宗解密》 & 言語有限而真理無窮, 洞見心的本性即得禪的精髓! & 禪,不是知識,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心理學。「禪」所講求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頓悟」,禪無法用言語傳授,只能透過自己親身體會,才能豁然開朗,完全明白生命的真實意義。 & 蔡志忠蒐羅了古今中外眾多禪說故事,透過閱讀讓你學會面對人世間的所有悲歡離合,開啟你深藏本心中的大智慧。
菩薩修心七要訣
在修心法門中有一個美麗的比喻: 佛心只能夠在輪迴之心中找到。比方說蓮花,蓮花何等美麗,但卻生長於爛泥池沼中,從來不會長在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地方,通常我們只會在泥濘的池塘中見到它的蹤影。同樣的,佛心只能夠在情緒和我執的渾水中被發現,而不會見於阿羅漢純然明淨的心境中。 & 本書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大乘教法系列「無盡悲心」的第四冊,內容包括了「善知識」、「四念住」與「修心七要」三個主題,但前兩個主題屬於建議閱讀的性質,本書的重心,主要是根據蔣貢羅卓泰耶的教法所詳釋的修心七要。 本樂仁波切說:「在噶當派傳承中,沒有一句佛陀教言被排除在外,每一句佛語都是修持過程的教導。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佛陀只教導了『一法』,也就是『調伏自心』之法。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修持所為何來,這修持(修心七要)就會真正的觸動我們的心。」本書可視為「無盡悲心」系列中最重要的一本書,值得特別攝心研讀。
人間菩提味
繼《走進阿蘭若》、《行腳印度》後, 《人間福報》總編輯妙熙法師最新力作《人間菩提味》, 看似不再行旅的腳步, 卻走進你、我的心中…… 一襲清颯長衫, 一位溫文內斂的出家人, 十多年來,穿梭在霓虹閃爍的都會叢林中, 日以繼夜,埋首在社會脈動的新聞報業裡, 看淡世情的眼,看到了什麼? 持誦佛號的口,宣說了什麼? 撥數念珠的手,撫觸了什麼? 眼見耳聞,化為縷縷文句, 看似冷靜的字裡行間, 飄盪如同茶香餘韻般的邈邈氛圍, 清新的, 引領你走向那原該純淨的美好世界。 本書特色 45篇發人省思的小品文, 將瑣碎世間事化為超凡雋永的細水清流, 也許每個事件、每個觸點, 看似別人的故事, 其實,卻也不一定是誰, 那無法言語的感動, 該是屬於我們的共鳴。 「當你陷入與人爭執的泥沼中,無法跳脫時,該如何自處? 試想,你與他是兩條平行線,在一個對等情況下, 容易生起相較之心,唯有努力的將你自己這一條線拉長, 看的視野比對方廣大,想的比對方深遠, 把你的世界變的比對方大,遠遠超越對方, 正是掙脫困境泥沼的方法。」 ──《人間菩提味‧黃色小鴨 把世界變小了》 生命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總以為夢想距離自己很遠, 但是如果不行動, 夢想仍然是夢想, 無法成真。 妙熙法師以一篇篇付諸行動的夢想, 述說著實踐的美好。 若問妙熙法師人間行旅腳步的所歸? 或許,就該如同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吧!
品讀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全名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有序、正宗、流通三分。 垂,為垂示之意,般涅槃則指圓寂,教為言教,誡為訓誡。內容記載釋尊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的耳提面命。 釋尊教導徒眾,在他滅度後應以戒條為師,制御五根,遠離世間六塵染著,保護戒法之根本;亦再三叮囑須修清淨法,教誡眾生要精勤修習禪定,才能得無上智慧力,了生脫死,離開輪迴。字句中不厭其煩的諄諄告誡,足見釋尊欲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讀來扣人心弦,令人感動萬分。 《佛遺教經》為佛陀最後遺留的教誡法則,可說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的總結。佛教徒應遵循其道,奉行不悖,以免辜負釋尊的慈悲盼望。
品讀圓覺經
《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譯自唐代佛陀多羅,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一卷,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有十二章。 圓覺,即圓滿菩提,證悟佛果;修多羅則為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了義,指佛說之教法透徹究竟。本經由佛陀開示六道眾生皆具圓覺本心的妙義,強調若能除去六塵生起的無明妄念,便可得自性真如的要旨。 最早提倡《圓覺經》的是唐代宗密,留下注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三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八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注》四卷及《大方廣圓覺經略鈔》十二卷等。 本經總持一切法,包含無量義,能解決煩惱,得菩提心。修習佛道者若細心參究,必能有所體悟。
品讀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全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全經共一卷,分為十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惠能大師於曹溪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其學派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禪師分庭抗禮,有「南頓北漸」之稱。本經闡述其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中心要義,並強調禪法須以定慧為本,於行住坐臥間皆可妙悟,並不限於一法。 傳世的《壇經》有多種版本,然後人多所節略,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於吳中休休庵上梓;次年,宗寶校對三種異本並增編弟子請益機緣,而予印行。 本經為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者,其地位不容忽視。讀者如耐心參讀,必能有歡喜收穫。
愛與微細身
嗨,微細身,我愛你,你好嗎? 想一想,你是不是經常覺得: 「知道」是一回事,「感受」又是另一回事? 當認知與感受老是對立、衝突,代表你的微細身已經失衡了! 回歸「微細身」原本的狀態, 是開啟「證悟身」的關鍵之鑰 微細身,就是氣、脈、明點。 「氣」像風,帶動「脈」的感受; 「脈」像神經系統,記憶各種感受; 「明點」是愛的本質,生命本具的力量。 每個人的感知,都來自氣、脈、明點的運作, 我們看不見它,卻感受得到它。 學會與它溝通,就能療癒身心的創傷,轉化習性, 讓堅固的自我鬆綁,讓本有的智慧開展, 讓心的明性與覺性自然流動。 錯誤的感知,因為一開始的狀態就錯了 心總是朝外,外在的對境影響氣的速度,當它劇烈地移動,與脈產生碰撞,就種下焦躁不安的習氣,進而傳達出各種不同的感受、心情及狀態,阻礙明點的流動,遮蔽心的明晰。認清微細身的運作過程,就能還原事物真實的樣貌。 停留在理智理解的層次,無法轉化微細身的感受 微細身和概念的心是不同的東西,概念說要運動,在感受上並不真的覺得「喔,我需要運動」,唯有讓理智能夠帶到實際感受的世界,透過二者心手相合,才能轉化微細身積累的習性模式。 在微細身中,最重要的感受是什麼? 是「愛」。愛的表達方式有六種,但是全都奠基於「本質愛」,它是一種基礎的幸福感,不需要任何條件,不是身體的,也不是認知的,它是那種你「感受」到你自己的感覺,不是你如何「想」自己。 認識微細身的過程, 正是從內在開展智慧的旅程 在內心與外境之間,微細身是個詮釋者,我們的一切體驗都包含在微細身當中,它記憶了我們各種的感受、心境、情緒、習性,它影響思維的心及外在的現象,我們看不見它,卻感受得到它,它是氣、脈、明點的運作,我們的感知來自於它們三者的狀態,它可以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感知,也可以讓我們擁有正確的,或甚至可以生起一種證悟的感知,所以想要解脫,就要知道微細身的運作,一旦學會如何與微細身的氣、脈、明點溝通,就能釋放與轉化內在的糾結與阻塞,讓源源不絕的愛自然展露。 書中仁波切帶領大家從自己的狀態去感受、去覺知身心的各種習性、情緒或疼痛,然後跟你的感知做朋友,也就是不阻擋、不逃離、不評斷、不追隨,讓這些感受自己舒展開來,讓氣、脈、明點回到自己原本的狀態。當它們的自性展現了,所有的感知就是一種證悟的經驗。學會與微細身溝通的三個關鍵 .關鍵一:放下思考 .關鍵二:覺知自己的感受或念頭 .關鍵三:跟感受做朋友
法華經講義第四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龍樹讚歌集密意
本書說龍樹讚歌,亦總說龍樹教法之密義。 & 佛家以「有說、有修、有證」為其傳統。作為開展大乘佛教先驅的龍樹菩薩(Nāgārjuna,二世紀),不但著作豐碩而有「千部論主」之譽,且亦有修行證量,佛門向來都尊他為地上菩薩。其著作,亦以引導行者抉擇、觀修、決定及現證諸法實相為本懷。然而,傳入漢土的龍樹論著,歷來僅有十餘種;至於論義,則多依理論邏輯來作解讀,而與大乘修行脫節,更遑論言及論中密意。 龍樹的「讚歌集」,於印藏兩地的中觀宗(Madhyamaka)都深受重視,並視之為了義言教,唯此等讚歌,大都從未傳入漢土。本書將其中八種,譯為漢文,並據此演揚龍樹教法密義。 & 說到讚歌本身,本書譯出的八首讚歌,其實可以分為兩組── 第一組是:《出世間讚》(Lokātītastava)說七地現證境界;《無可喻讚》(Niraupamyastava)說八地證智境界;《不思議讚》(Acintyastava)說九地證智境界;《勝義讚》(Paramārthastava)說十地證智境界。 第二組是:《心金剛讚》(Cittavarjastava)說有情本具法身心金剛,由此修入極無分別;其次為《超讚嘆讚》(Stutyatītastava),說如來智悲雙運菩提心;下一首為《三身讚》(Kayatrayastotra),菩薩至十地,已能分別現證法、報、化三身,但卻必須現證三身無分別始為究竟,所以這首讚歌,即由如來法身及法身功德說三身無分別;最後一首為《法界讚》(Dharmadhatustava),讚法界其實亦是讚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如來法身是佛內自證智,建立為法身,亦可以建立為法界,因為身、智、界三無分別,此是釋迦之所說。所以這首讚歌可以跟《三身讚》合讀,這樣就能澈底理解智悲雙運菩提心、如來藏、深般若、不二法門種種法異門,同時能悟入甯瑪派大圓滿道法、薩迦派道果法之大手印果、噶舉派的大手印法門,亦能由此而知覺囊派的他空,實在是一個觀修次第,這次第是建立如來法身之外的一切法空,如來法身實有,無此次第,則不能直接悟入殊勝的勝義世俗菩提心雙運。 讀八首讚歌而知此脈絡,當別有趣味。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二版)
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都很孝順父母,所以這一部《地藏經》就是佛教的孝經。孝是人的根本,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在這一生中就未能盡到做人的責任,為什麼?父母生我、養我,如果長大不知道報恩,就是沒盡到做人的義務。 孝分為四種:有小孝、大孝、遠孝、近孝。什麼叫「小孝」?小孝是孝於庭闈,就是只在家裏孝順自己的父母,沒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未能做到廣大的孝。什麼是廣大孝?廣大的孝就是「大孝」&& 孝於天下,以天下的父母為父母,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大孝,還談不到真正的孝;「真孝」是什麼?只有你成佛,那才是真孝。 & --宣化上人-- 一尊等待我們成佛的菩薩,一尊不求回報的菩薩,一尊發願度盡地獄眾生的菩薩。還記得你我都被他救過?就算你墮落了,你已經自我放棄了,他都不會放棄你。他說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稟承釋迦佛的遺命,度盡彌勒佛出世以前的眾生。
品讀法華經
《法華經》,全名為《妙法蓮華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共計二十八品。妙法,係指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比喻經典完美潔白。本經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諦,為掌握佛陀的真正旨趣,乃採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來讚歎永恆的佛陀。西元150年前後出現的《法華經》,在中國共被人譯過六次,現存的有:《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竺法護於西元286年譯;《妙法蓮華經》,七卷,鳩摩羅什於西元406年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八卷,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譯。其中的《妙法蓮華經》,文辭優美,流傳最廣,一般所誦即為此本。本經被譽為「諸經之王」,敬盼讀者們耐心咀嚼,好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