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版初機淨業指南
●隨身攜帶、大字清晰,方便隨時閱讀背誦。 ●佛經逐字逐句白話解釋,淺顯易懂。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在眾多佛教入門的佛經釋注、解釋的書中,黃智海居士的著作的確給初入門的人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僅詳盡,且又淺顯易懂。 因為時代的變遷、進步,原書老式的排版,對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較吃力困難,因此,本社重新編成「隨身新版」,使大家可以輕鬆地看佛書、學習佛法,在尺寸上特別改成較容易攜帶的大小,方便讀者隨身攜帶閱讀背誦。在字體上亦力求大字、清晰,閱讀不吃力、印象更深刻。 《初機淨業指南》為淨土宗初級淨業的入門書與最佳導引。本書以淺顯易懂的白話詳述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方法。 要訣是只要專心持頌「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能夠修成。 鑑於世界上有些人完全不明白這個道理,或是有一些稍稍懂得一點的人,又多疑惑。書中以簡明易懂的白話將佛理解釋得周到明瞭,使大家沒有一點疑惑,能清楚明白的修行佛法、相信佛法。 讀這本書的人,第一件最要緊的事,就是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可以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若看了這本書,能夠完全懂得,自然最好。倘若講佛的道理,有些不懂,也不要緊,儘量看下去無妨。只要把懂得的話,牢記在心裏,一面照書中教導的方法去盡力實踐就可以了。
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要
般若,讓你更自在 「一個人最切身緊要的一部經,要認識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經》。」 ――星雲大師推薦 & *二百六十字智慧箴言,一探以甚深空義航向解脫彼岸的法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僅有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佛陀講述《大般若經》的要義,是探討甚深般若最重要的精華,飽含了開啟空性智慧的次第與方法。而《心經》流布範圍遍及亞洲各國,中國、日本、韓國都有誦讀《心經》的文化傳統,使用語文雖然不同,卻帶給眾人無盡啟發,是佛學弟子修習佛法的重要典籍。《心經》有許多傳說與感應事蹟,而《心經》是誰所說呢?心咒又代表了什麼意涵呢?了解《心經》,能為人生帶來何等的啟發與改變呢? & 本書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經》的傳說,說明有關《心經》的歷史傳承、版本與譯者,架構與次第,深入淺出地說明了背景;第二部分是《心經》法要,逐句解說經文,透過古賢大德的註疏,在精要處補充相關法義,讓讀者了解整個佛法的修行架構,並體解空義;第三部分是介紹重要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從淨土持名、大智行門、大悲行門到陀羅尼持咒法門,讓讀者了解各宗派不同的修行方法;第四部分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從解脫「動靜根覺空滅」六結的過程,深入介紹《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有關觀音菩薩透過耳根修行的方法,一窺觀音法門殊勝的堂奧。 & 本書聞思修三慧並俱,讓佛學弟子藉由《心經》開啟智慧,逐步探究航向解脫彼岸的甚深空義。
禪的實踐:大慧宗杲禪師語錄選輯講釋(精華版)
你能回答這些問題嗎? 1.你是誰?為何要被生出來? 2.為何一出生就要邁向死亡! 3.死了之後又要去哪裡? 4.那個拖著死屍的人又是誰? 5.誰才是真正的你? 現在許多人走在路上總是視而不見、聰而不聞,只顧著自己手上的那支手機,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真實現狀,更遑論說「開悟」。 & 其實「開悟這件事」不但不影響你忙碌的生活,還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這不是出家法師的專利,你本來就具有開悟的能力,只要有一塊敲門磚,讓禪師善巧引導您,就能帶您一窺「開悟」的堂奧! 而大慧宗杲禪師的「話頭禪」,經歷千百年而屹立不搖,精彩絕倫的機鋒相對,幫助許多禪師開悟證果。它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不必困在蒲團上,是你我都能輕鬆上手的禪法。 話頭禪:「在與人對話的時候,仍然繫念話頭、不離話頭。只要你會用話頭的禪修方法,則任何工作、生活狀態,都能以話頭用功。」 本書節錄大慧宗杲禪師語錄,有禪師與在家居士的書信對話,其中不乏忙得腳不沾地的高官權貴,像這麼忙碌的人都能開悟,你我更有機會親證生命實相。 話頭比起其他禪修方法更容易上手,因為是透過看似有答案的疑問,引發您的好奇心,在「不知道而想知道」的疑情中去發掘生命實相。應用這方法摧毀你種種的妄想分別心,在找不到答案的無可奈何情況下,心的造作分別自然來到盡頭,在最後的徹底放下、粉碎對內統一的定境,即可在剎那間見己真心。 別說你工作有多忙,沒有機會禪修!無論是西方的賈伯斯,還是東方的馬雲,重要的決策都是在禪堂裡決定。看了本書中大慧宗杲禪師的禪法,你就知道「工作、生活、禪修是三而一,一而三。」一次搞定,從此不再成為困惑的問題。透過此書跟著果如法師的腳步一起找到話頭禪的奧妙,讓您的真心靈妙大用現前。 本書特色 一句「話頭」,勝過十年打坐! 歷經千百年來屹立不搖的「話頭禪」,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超速時代必修的功課! 大慧宗杲禪師的話頭禪,讓您親自體會生命奧義,顛覆慣性再突破現狀,不斷開創嶄新的未來,成為生命真正的不倒翁。
圖解金剛經、心經、壇經
想瞭解佛教?請即刻翻閱本書! 想讀懂佛經?從這本開始入門! 本書文字精練,圖示豐富,淺顯易懂 讓你輕鬆學習,快樂領悟 佛教初學者絕不容錯過的一本學佛入門書! 本書精心挑選三本佛教重要典籍且圖文並茂是典藏必備的好書: 《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強大威神力,是佛教史上最偉大、最崇高、最多人研究的經典。 《心經》是佛教最小的一部經典只有260個字,卻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的智慧濃縮。 《壇經》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講述的佛教典籍,是禪宗慧能大師的思想精髓。 佛教,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陀的言教。他說法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的途徑。這是很難說清楚的,所以佛學簡直浩如煙海,佛經更是多達萬卷。為了讓眾多既想瞭解佛教,又覺得無從下手的人們對佛法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我們從汗牛充棟的佛經中,精心挑選了三本佛教最重要的典籍:《金剛經》、《心經》、《壇經》,結集成一本書。 本書首先介紹佛教的基本知識,讓讀者對佛教的歷史、戒律、教義、修行等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然後分成三篇,用通俗的語言和簡單的道理,全面且有系統地依次解說這三部經書。更以一對一圖解的形式,將經書中所蘊含的佛法妙諦直觀、巧妙地通過圖示表達出來,既能讓讀者看懂佛法博大精深的要義,更避免了艱澀枯燥,增添閱讀的樂趣。 本書特色 ◎全書架構規劃完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首先介紹佛教的基本知識,讓你對佛教的歷史、戒律、教義、修行等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再分成三篇,用通俗的語言和簡單的道理,全面系統地依次解說這三部經書。跟著本書細細閱讀,穩紮穩打,步步走進浩如煙海的佛經智慧裡! ◎詮釋經典文字簡練,深入淺出,老嫗能解! 佛經中的用語和平常慣用語不大相同,一般初學者較不容易掌握,本書除用精簡易懂的字解釋艱澀的辭彙,使人人能懂,更附有豐富BOX:「名詞解釋」為你解說佛經中的名相;「修行指南」破解修行觀念迷思;「高人指點」中有詳盡的佛經出處……讓你不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表格圖示一應俱全,輕鬆領悟,一看就懂! 經典中眾多的名數,你真的懂嗎?本書以一對一圖解的形式,將經書中所蘊含的佛法妙諦直觀、巧妙地通過圖示表達出來,既能讓你看懂佛法博大精深的要義,更增添閱讀的樂趣。書中用表格為你歸納、分析佛經中複雜多元的名數;以豐富圖示,說明經中難以文字意會,較為抽象的概念,讓你一看就能明白。往後面對經典,你將不再一頭霧水!
隨身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
●隨身攜帶、大字清晰,方便隨時閱讀背誦。 ●佛經逐字逐句白話解釋,淺顯易懂。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在眾多佛教入門的佛經釋注、解釋的書中,黃智海居士的著作的確給初入門的人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僅詳盡,且又淺顯易懂。 因為時代的變遷、進步,原書老式的排版,對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較吃力困難,因此,本社重新編成「隨身新版」,使大家可以輕鬆地看佛書、學習佛法,在尺寸上特別改成較容易攜帶的大小,方便讀者隨身攜帶閱讀背誦。在字體上亦力求大字、清晰,閱讀不吃力、印象更深刻。 這本《行願品》是普賢菩薩為了要引導煩惱眾生脫離苦海,希望修行的結果,能夠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發一個極大極大的願心,以自己做榜樣給眾生看,算是普賢菩薩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發此大願心。使聽到的人能反思自問:普賢菩薩已經是修到登地大菩薩的地位了,還在求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孽重的凡夫,怎麼可以不修學佛法,願心往生極樂世界呢?這本書所講的,就是普賢菩薩發的十個大願心。 《華嚴》是經中之王,而《華嚴》的歸根結穴在於《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於淨土。古代大德把這一卷經特別提出,和《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章》並行,稱為淨土五經。&&&
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
《大般涅槃經》為您破解實修最難解的誤區: 1.入涅槃到底是什麼狀態? 2.佛陀將煩惱滅後,就不再生煩惱了嗎? 3.涅槃是無常的還是永恆的? 4.為什麼無論世間人說有我、無我,都是顛倒? 5.為何一切顛倒都是苦?顛倒是真實嗎? 6.佛陀的金剛智,能治療眾生所有的病苦及消除所有的眾罪嗎? 7.無常之因會生出常的現象嗎? 8.內在的神通與外在的神通有何不同? 9.菩薩修行大涅槃所得的神通,是什麼樣的? 10.為什麼說一闡提也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11.眾生的業報身千差萬別,怎麼會具有相同的一種佛性呢? 12.為何說佛性是恆常的,不在內也不在外? 13.顛倒就不是真實的,那什麼才是真實的? 14.要如何滅除不清淨的色,而獲得解脫而清淨的色? 15.是因煩惱才有身;還是因為有身,然後才有煩惱的呢? 《大般涅槃經》的核心即是「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在本經的觀念中,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沒有不具善心的人,這正是儒家常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行事殘暴惡劣的人,仍舊有慈悲的本質。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是清淨心性。 這個本淨之心是沒有形體的純精神存在。佛陀要我們去認知「佛性」,就是針對我們這個內在的心性。「佛性」不是神我、靈魂、梵,而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存在於內心的覺悟能力。只要頓悟佛性,我們就能大自在地生活在塵世之中。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純陀品第二: 佛接受了純陀的最後供養,而拒絕了純陀請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請求。佛陀也說佛具常命、常力、常安樂、常無礙辯才等常住五果。說明平時供養和最後供養,同等果報與功德。 哀歎品第三: 大眾哀請住世,佛陀給以慰語,並告諸比丘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長存。有為有生滅,有變化的事物,其體性本來就是無常遷變的。涅槃就是恆常,如來法身恆常,不能把有常看成無常。一旦有生,則不能永住,直到煩惱生死盡了之時,即得涅槃寂滅,而超越生滅變化無常之法,才是真正的安穩快樂。 長壽品第四: 佛陀為諸比丘們宣說無常、苦、空、無我,了知常、樂、我、淨,離四顛倒。更為迦葉菩薩說佛身長壽的菩薩因行,以平等心視諸眾生,如來常住不變易法,世出世間的差別,涅槃即法性義,佛法僧三歸依處等。 金剛身品第五: 佛為迦葉宣說如來法身常住、金剛不壞。 名字功德品第六: 佛宣說此《大般涅槃經》的名義和所具的功德。 四相品第七之上: 佛為迦葉說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又如來隨順世間神通變化,已於無量劫中成佛,更示現種種色相化眾。 四相品第七之下: 犯了重罪的人能不成佛道,是沒有道理的,一闡提如果盡滅的話,就不能再叫做一闡提了。 邪正品第九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佛法非波旬所能破壞。佛陀流淚,一為憐憫魔王及其徒眾,必墮地獄,受無量苦。二為憐憫眾生愚癡,不辨正邪,斷送聞法機緣。 四諦品第十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修習甚深四聖諦法。 本書特色 為什麼惡念多的人,也可以成佛! 如何從表面的惡,看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透過本經,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讓您在成佛的路上,照見自心、頓悟佛性、成就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手抄本(1版1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可增加智慧及福報】〈普門品〉是《法華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品,堅持讀誦〈普門品〉,得到無窮無盡的現世利益和出世間利益,福報不可為喻。&功德利益:1、增加福報、滋養善根、成就正信。2、求世出世間利益。3、奠定對佛菩薩的堅定信心。4、幫助奠定信願,順利求生極樂。5、熄貪瞋癡三毒,不招感五種自然災害。抄經前:1.洗淨雙手2.端身正坐3.收攝身、口、意
金剛經六祖口訣/六祖惠能大師講述(1版1刷)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自從達摩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祇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凡八百餘家。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若無宿慧者。讀誦雖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若於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為除凡夫不善之心。經是聖人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經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 中金性。以智慧火鎔鍊。 去金存。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故經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喻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羖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羖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羖羊角雖堅。鑌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祇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 烹鍊。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 。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 。煩惱 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 。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體。慧是智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祇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祇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亦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無量壽經16K (3版1刷)
無量壽經主要內容可分為: 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以及其為了實現四十八願所做的功德。 阿彌陀佛成佛後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殊勝。 求生極樂世界者,所必需具備的修行。 描述娑婆世界如何惡濁,勸諭眾生遠離五濁惡世,端身正念,擇善而從,體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淨即佛淨土」。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五輯
本«講義»演繹«法華經»隱說金剛心如來藏之意涵,兼及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廣袤、深遠,廣涉般若密意及十方諸佛世界之法相,圓滿收攝如來一代時教,故為圓教經典。而此中隱說之般若無上妙法密意,唯證乃知,是故如來說為經王,甚深難解以致誤會者,古今所在多有。今於此套«講義»中詳述之,發瞶震聾而冀妙法久住世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手抄本
藥師佛延壽王 光臨水月壇場.悲心就苦降吉祥.免難消災障. 懺悔眾等三世罪.願祈福壽綿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 《藥師經》中亦提及各種供養藥師佛、稱念藥師佛名號及持誦《藥師經》可得之功效及益處。 1.得以脫離惡道 2.遠離災障橫死 3.生活富足無虞 4.咒術療病延壽 & 抄經前: 1.洗淨雙手 2.端身正坐 3.收攝身、口、意 &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手抄本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 & 此咒共計八十四句,除『娑囉娑囉』表『五濁惡世』外,其餘八十三句,均代表觀世音菩薩顯示八十三種法相,渡化眾生。雖咒文雷同之句甚多,但每句所顯示菩薩法相卻各有不同,所以其作用亦均殊異。& & 此咒係觀世音菩薩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佛,當時觀世音菩薩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乃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願已,千手千眼即時應皆具足,這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名稱的由來。& & 抄經前: 1.洗淨雙手 2.端身正坐 3.收攝身、口、意 &
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
如何在一念心中,了知三千諸法。 如何從自家的摩尼寶珠中,洞澈宇宙萬有的根源。 從《法華經》中七喻中獲得不可思議的力量:1.了知幻境的能力。2.獲得究竟功德法財的方法。3.蒙佛陀法雨潤澤,成就大醫王,普度群生。4.佛陀引領您至究竟之寶處。5.得寶珠受用無極。6.授記而得作佛。7.服大法藥,速除苦惱,無復疾病眾患之難。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法華經》闡揚一味一雨的最上佛法,讓我們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法界,故又稱為經中之王。此經為諸佛證悟實相的微妙智慧,超越一般時空與感官知覺層次,闡述三乘歸一、十界互具、開權顯實的道理。從權巧方便契入究竟一乘實教的本懷。佛為教導眾生,曾開設三種方便教法,但這些都是方便教法,其實只有一「佛乘」,目的皆在令眾生成佛。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大乘,回歸到最高法門,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 《法華經》的最終目的,不外乎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摩尼寶珠,開發出本具的自性光明,經中諸菩薩的具體行持典範,教導我們從六度萬行的實際行動中,去體悟菩薩道的具體實踐精神,經過菩薩鍥而不捨的實踐,將慈悲與愛心化為實際行動,把修行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增進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國家,與全人類的福祉,並為自己與現世的種種因緣,帶來和平、喜悅、自在、解脫,成就一切眾生今生成佛的智慧。 &
不枉女身:佛經中,這些女人是這樣開悟的
女人業障重?多情多煩惱?少修五百年? 這是偏見! 佛經裡這些女人的真實故事, 證明炒菜、點燈都會開悟! 關於開悟證果,本書所記錄的,不是鄉野奇談或市井傳說, 而是佛經裡明文記載的「佛陀聖女弟子」傳記。 這38位聖女弟子,24位出家比丘尼,12位女居士, 都曾飽嘗各種輪迴苦,被背叛的妻子,死了孩子的母親,甚至是個壞女人, 一如我們,各有狀況百出的人生,一言難盡的心路, 但她們有幸遇到佛陀,有幸遇到正法,有幸融入僧團, 她們讓「身為女人」的特質,成為生命資產,而非負債, 她們證明:依教奉行,如法修持,「身為女人」這一生就會開悟! 「女人」這一生是不是一手好牌,就看怎麼打, 力氣小、心腸軟、感情重,常被當成弱者,常被認為提不起也放不下? 特質就是道路, 請以女身為榮,請以實修來光榮女身, 依循佛陀那38位聖女弟子的腳步, 已得暇滿的人身寶,已有圓滿的如來藏,已遇足以解脫的正法寶, 什麼都不缺! 這條開悟證果的路上,請大步向前,用修行證明: 「身為女人」這一生,就會開悟! 關於本書 這是佛經中明文記載的佛陀「聖女弟子」傳記,第一部是出家聖尼,第二部是在家證果女居士。本書以巴利文以及注釋書為基礎,描繪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的事跡。這些證悟的女性聖者們,都是確實活生生地在人間走過的人物,她們歷史事跡也被記載在貝葉經裡的字裡行間。在當時重男輕女的時代,為了聞法,為了尋求解脫,為了把握佛陀在世時證悟的機會,寧可放棄一切,用盡各種方法一心只求解脫的感人故事。 這些證悟的女性聖者們,有些是行於覺者之道的佼佼者,有些未證悟前與我們一樣,活於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母親、女兒、看護、廚房伙婦,甚至是歌舞妓女。然而她們對正法的渴求,對佛陀的信心都是一樣的,也都曾在生生世世就已培植自己的福德善根,重視因果,並曾在佛前發下隨喜他人善行的大願。當因緣成熟,在這生即使遭遇種種挫敗和苦難,反而喚醒了她們往昔的願心,成就今生的道果。 每一位證悟的女性聖者事跡再次印證了女性也可以修持成佛。僅僅是藉由憶念這些女性聖者們的功德,也能激勵天下所有女性不看輕自己,不畏艱難,把握難得人身圓滿所願。
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
《華嚴經》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法身大士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和縮影,本書所摘取的精華,可以讓在百忙中的讀者,輕鬆快速地掌握核心義理,應用在世間諸多事業,令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滿成就。 菩薩不離世間,即如六祖惠能大師所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古往今來之祖師大德,皆肯定〈入法界品〉乃佛教入世間修行之究竟指標。 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見,我們每人本具的這個法界性,它不離開我們現前的一念心。而如何深入法界,正是整個《華嚴經》的核心旨趣,因此〈入法界品〉可以說是《華嚴經》核心中的核心。 透過本書精要的導讀與白話詮釋,提供給讀者在世間修行中一個明確的學習指標,從一念心之觀照及覺知中不斷提升精神生活,而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本經是了解自己的境界,以及自己是否走對了修行道路的重要經典。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入法界品本會: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空量觀,入法界品本會及末會之前一會:菩薩如何於一毛孔中見一切佛。 善財童子五十參: 善知識為何能將自己修菩薩行的法門與經驗傾囊相授、菩薩可以見到無量無數的如來的能力、趣向佛一切智,看見諸法本性、看見諸佛出世的次序,通達所有智慧甚深而清淨的法輪、出生佛一切智的智慧、捨離煩惱染垢,永離生死怖畏大海、照見十方一切諸佛同是一法身,各自任運無礙、讓世間眾生們遠離顛倒妄想,安住在諸佛的境界、進入三昧之不可思議境界、以清淨智慧眼見佛的神通力、菩薩他心通及宿命通的智慧於一念之間了知清晰、一一佛現無量神通力開發眾生宿命通、諸佛境界遍滿法界無所障礙、從菩薩每一個毛孔裡,可以見到如海的無邊眾生,又可以見到三世中菩薩們無邊的修行法門、菩薩能以不變壞身安住在三世中、了知具備無礙眼之人所見及住處、破除一切無知,解除種種困惑、了知將要命終者為何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一切入於一,一亦入於一切,隨著眾生的心識而示現。 &
隨身版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
&●隨身攜帶、大字清晰,方便隨時閱讀背誦。 ●佛經逐字逐句白話解釋,淺顯易懂。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在眾多佛教入門的佛經釋注、解釋的書中,黃智海居士的著作的確給初入門的人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僅詳盡,且又淺顯易懂。 因為時代的變遷、進步,原書老式的排版,對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較吃力困難,因此,本社重新編成「新版」,使大家可以輕鬆地看佛書、學習佛法,另外在尺寸上此次也特別改成較容易攜帶的大小,方便讀者隨身攜帶閱讀背誦。在字體上亦力求大字、清晰,閱讀不吃力、印象更深刻。 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一書,淺顯明白,每段先解釋單字和名詞,其次詳細解釋義理。初學的人,也可以無師自通。 淨土法門的修持,就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本經以觀想為主,俗稱十六觀經。佛因韋提希遭惡子之難,愁憂憔悴,至心懇禱釋迦牟尼佛,學習觀想清淨業處,立即生到西方極樂國土。又說十六妙觀,使觀想有所成就,親自見到極樂世界之莊嚴。又解釋九品往生的原因,使修行者希望修得上品,有所依據,心安理得。依循本經如理作意,假觀想力,即能速得成就淨業。&&& &
就是這樣:《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釋論
修行傳家寶 第三世大寶法王這個祈願文,就是噶舉自宗道次第, 是黃金珠鬘傳承的壓卷之作, 大手印道的見、修、行、果,完整包含其中, 對相信自心本性力量的修行人,這是傳家寶。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只要「因」上是苦,就不會帶來快樂的「果」,而世間的享樂都是苦因,所以再多的享樂,都無法帶來真正的樂果。我們該追求的樂是善樂,是成就正法的樂,例如修持正法順緣具足,身心狀態良好等等,如是善樂不僅帶來暫時快樂,也能帶來究竟快樂。 心是明,心是空 心在哪裡?其實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就是「空」。雖然找不到心,心卻不是黑矇矇什麼都沒有。我們清晰地能夠覺知一切,這就是「明」。我們就安住在自心「明空」的本質中。 為什麼越是修行,妄念越多? 一位行者開始修持之後,生起煩惱、妄念的根本無明得到了對治,力量大大減弱,因此那些本來依止無明為家的各種煩惱、妄念就開始到處亂竄,就像是原本的道路崩壞,車子只好繞道行駛,有的急著迴轉,有的想要馬上繞道而行,結果交通大亂。 如來藏的保鮮期 如來藏永遠不會過期壞掉,世界上再堅硬的事物都有壞滅的時候,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剎那現象,剎那間形成,也剎那間壞滅,只有如來藏、大手印並非因緣和合法,因此沒有變異。如來藏是沒有時間的。時間只存在於錯亂的顯相當中,因此經典在闡述甚深義理時,會說那是「無時之時」。 大手印,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修持大手印法門,不是努力外加一些什麼修持,唯一要努力的,只是消除錯亂而已,如果行者懂得如何消除錯亂,就能安住在本然的實相當中。這就是所謂「遠離勤修之勤修」。意思是不是要勤修達成多一些什麼,而是減少、消除錯亂。 本書來自第三世大寶法王最衷心的祈願,由國師嘉察仁波切為它譜寫上深切的跟隨之意,要引領你我,在祈願中走上解脫之路,心無旁騖,不落入歧途的朝向大手印前行。我們不只是為眾生祈求連苦痛之聲也不曾聽聞,更祈願眾生契入大手印,讓無明的源頭枯竭。在祈願中引導你找悲智雙運,與法王一同如理成就。
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
◎法師講經說法雖立足天台宗,但並不拘泥一宗一派,而是站在佛法總體高度上娓娓不倦,令人醍醐灌頂。 ◎上篇從全新角度闡述天台宗「圓融三諦」「一念三千」「一心三觀」「四種教觀」等核心理念,裨益初學佛法者修行。 ◎下篇依天台止觀將靜修法師所著《妙觀初機》消融於自心,簡明扼要地講解禪修的方針和精髓,從調身、調息、調心起,直至智慧圓滿。 & ★樹般若見 行菩薩行 & 中國佛教八宗既屬大乘佛法,無不以般若為眼目,佛說般若諸經凡二十二年,《心經》二百餘字,凝練至極,是整個佛法的精要,字字妙義無窮。 & 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嗣定智法師,明白道出大乘佛法修學綱要,樹立般若正見,令人快得要領,步入佛學正軌。 & ★禪意人生 圓融自在 & 定智法師以天台宗教義詳解千年佛學瑰寶──《心經》,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天台宗的核心理念「圓融三諦」「一念三千」「一心三觀」「四種教觀」等,引發《心經》深隱密意於少分,令初學佛法者依聞思慧以助修行,進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 此外,民國靜修法師所著《妙觀初機》是大部《摩訶止觀》的梗概,定智法師依天台止觀將其消融於自心,簡明扼要地講解了禪修的方針和精髓,明示行人依性德三千起修德妙觀,從調身、調息、調心起,直至智慧圓滿。 & ★般若正見 佛學正軌 & 當代佛法絕後再蘇,尚未普行天下,大眾雖渴仰、好樂佛法,然佛法深廣,難得門徑。定智法師將大乘佛法修學綱要明白道出,可令初學者樹立般若正見,步入佛學正軌。 & 本書深入淺出、提綱挈領,不僅是一部佛學專著,也是一本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入門指南。書中既有嚴謹的修持指導,也傳達了禪意人生的智慧。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965.pdf
無量壽經 大意(精裝)
本書《無量壽經大意》,是慧淨法師長年潛心教理,專依宗祖善導大師,嚴守傳承,經多次對眾開講的錄音集結。講說嚴謹,次序井然。先將全經略分十段,使一部概要了然於胸;其次擺落繁重的經文,摘出五段要文,標明眼目,細緻講說,掃除多處疑惑,使本宗一向專稱的簡易行法、齊入報土的絕大利益,以及彌陀本願、諸佛本懷都在解說中表露無遺,能給苦惱眾生徹底安歇。本書特色:本書雖然意在《無量壽經》,但內容真俗圓融,理事互顯,語言樸實,妙喻重重,既為嚴肅性的教理著作,更是通俗性的佛法入門書,讀來輕鬆有趣,饒富法味,能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無上滋潤。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四輯
本«講義»演繹«法華經»隱說金剛心如來藏之意涵,兼及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廣袤、深遠,廣涉般若密意及十方諸佛世界之法相,圓滿收攝如來一代時教,故為圓教經典。而此中隱說之般若無上妙法密意,唯證乃知,是故如來說為經王,甚深難解以致誤會者,古今所在多有。今於此套«講義»中詳述之,發瞶震聾而冀妙法久住世間。
像大海一樣的觀想:海印三昧人生練習曲
海印三昧是《華嚴經》的心髓,以大海的森羅萬象作成佛之道的妙喻。由賢首菩薩所宣說〈賢首品〉,顯現出一切華嚴經教的根本及修行的完整次第,因此被喻為「小華嚴經」,體現「華嚴之心、海印之髓」。 本書為洪啟嵩禪師針對〈賢首品〉進行深入的教授,以精闢的現代語言、生動實例,使讀者面對佛法不再仰之彌高、艱深隔閡,而能將《華嚴經》中種種三昧運用於生活之中。當一切妄想滅盡之際,虛妄不生,在究竟心澄中,萬象齊現。如同大海因風起浪,風止息之後,海水澄清,無相不現,圓證海印三昧!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增訂版》
《梵行品》是《華嚴經》經文中最簡短的一品。 《梵行品》,專注在「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的純理辯證上,夢參老和尚特別以平淡的語言,加以分析,並以「直觀心體」為入手處,引導修行人證入華嚴世界。 2004年春天,老和尚在中國五臺山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梵行品新講》文字內容,經五臺山普壽寺華嚴部整理,方廣編輯部彙編、潤稿。是為本書之緣起。 本書特色 本書增訂199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主講的《梵行品講述》。 夢參老和尚個人風格的修行法門與講法境界。 &
圓覺經輕鬆讀:找回人的本來佛性
《圓覺經》主要在闡釋「眾生本來成佛」的道理,因為每個人都與佛一樣,擁有同樣的佛心,只是在被塵垢污染時,看不到本來的面目,而形成眾生心的表象本質還是佛心。這正如禪宗,參透了,就是那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參不透,猶如銅牆鐵壁,讓人不得解脫!
金剛經的真面目,你讀對版本了嗎?八種譯本的比較:以派系思想為主
從《金剛經》譯本的71項差異中, 發現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時, 讓經文有龐大的改動! & 這將令古譯的研究價值再次受到關注, 更可能令現代佛學文本對比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衝擊。 & & 古來皆知金剛經各譯本有所不同,其差異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是翻譯者?還是源於底本? 若源於底本,所牽涉的內容是什麼?是否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 若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是否表示各譯都有各自所要發揚的義理?當中用詞可否互相取代? 若義理不同,用詞又不可互相取代,那麼,純粹文本對比的研究方法,便可能對問題提供不正確的結論了。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改進? & 在《金剛經》的近代二英譯本和古代六漢譯本中,差異較大的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廣受質疑與批判。本書採現代文本對比的佛學研究方法,對八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義理對比,從71項差異中,發現《金剛經》不同的譯本,暗藏著源於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導致經文出現龐大改動。現代學者作為對比之用的梵本,極可能是古代已被改動過的《金剛經》新型態。
隨身版朝暮課誦白話解釋(下)
●隨身攜帶、大字清晰,方便隨時閱讀背誦。 ●佛經逐字逐句白話解釋,淺顯易懂。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修行的人一定要做功課,許多修行人儘管天天做功課,但是其實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為什麼要做功課?做了功課有什麼好處……等,都像瞎子在暗裡摸索,一點也不清楚。修行第一件要緊的事是要發願心,只要願心發得大、發得切實,無論什麼,沒有做不到的。不過,要發願心,總要大略曉得修行的好處,並且一定要發了願心來修,才能夠切切實實地修,不是糊糊塗塗地修。 這朝夜課裡面,不只是發願心的話很多,還有許多請求佛的話,若能夠懂這兩種話的意思,那麼念到發願請求的話,就可以格外地用極誠懇的心來念,當作自己在向佛發願、向佛請求,而不是空念,念的效驗就更大。 作者之前把阿彌陀經做成白話解釋,許多不懂佛法的人和不通文理的人看了都很歡喜。所以,便又想到各處寺廟裡和各處法會裡,每天早晨、晚上大家都念的朝夜課,是些什麼經?什麼咒?念了哪一種咒有什麼利益?這咒出在什麼經裡面?是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說的?為了什麼原因說的? & 作者把上面所說的,一一都查考著實,詳詳細細用白話來解釋清楚。還有許多名稱,雖然只有二、三個字,但是包含著許多道理在裡面,也都逐條解釋明白。並且,還查出許多佛菩薩和歷代大法師的事實,來做各種修行方法的證明。使看這本書的人,可以通曉許多佛法裡面的種種道理與事實,那麼念起來便格外有些味道與興致,並且容易相信,功德也格外地大,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品位也可以格外地高一些。並且,還可以照功課裡所說的,發出願心來,希望將來可以成菩薩、成佛。 & 但願做朝夜課的人發極切的誠心、極大的願心,一天不要間斷的去念,將來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了道,再來勸化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大家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不虛負每個人本來有的佛性,和佛說淨土法門的恩德。
華嚴哲學研究
《華嚴哲學研究》為作者楊政河以哲學觀點探究華嚴、講述華嚴,並對於中國古德先賢所體證的華嚴教理,作有系統之研究而完成的鉅著。 書分「華嚴經教」與「華嚴哲學」兩大部分:前者以華嚴經解題、華嚴經宗教實踐的理論根據與行證法門、普賢行願思想研究、法界觀法的構造與特質等為核心,開展出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證悟境界。後者則以法界緣起思想的形成、展開與歸宿、華嚴哲學的理論架構、法界圓融無礙的理論根據等為重心,開展出無上甚深的哲學境界。 全書對華嚴經教及其哲學賦予嶄新的意義,深入淺出,令讀者了知《華嚴經》在整個佛法中的殊勝,及實踐法門中的究極境界,而非僅作尋常的哲學論。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三輯
本«講義»演繹«法華經»隱說金剛心如來藏之意涵,兼及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廣袤、深遠,廣涉般若密意及十方諸佛世界之法相,圓滿收攝如來一代時教,故為圓教經典。而此中隱說之般若無上妙法密意,唯證乃知,是故如來說為經王,甚深難解以致誤會者,古今所在多有。今於此套«講義»中詳述之,發瞶震聾而冀妙法久住世間。
隨身版朝暮課誦白話解釋(上)
●隨身攜帶、大字清晰,方便隨時閱讀背誦。 ●佛經逐字逐句白話解釋,淺顯易懂。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修行的人一定要做功課,許多修行人儘管天天做功課,但是其實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為什麼要做功課?做了功課有什麼好處……等,都像瞎子在暗裡摸索,一點也不清楚。修行第一件要緊的事是要發願心,只要願心發得大、發得切實,無論什麼,沒有做不到的。不過,要發願心,總要大略曉得修行的好處,並且一定要發了願心來修,才能夠切切實實地修,不是糊糊塗塗地修。 這朝夜課裡面,不只是發願心的話很多,還有許多請求佛的話,若能夠懂這兩種話的意思,那麼念到發願請求的話,就可以格外地用極誠懇的心來念,當作自己在向佛發願、向佛請求,而不是空念,念的效驗就更大。 作者之前把阿彌陀經做成白話解釋,許多不懂佛法的人和不通文理的人看了都很歡喜。所以,便又想到各處寺廟裡和各處法會裡,每天早晨、晚上大家都念的朝夜課,是些什麼經?什麼咒?念了哪一種咒有什麼利益?這咒出在什麼經裡面?是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說的?為了什麼原因說的? & 作者把上面所說的,一一都查考著實,詳詳細細用白話來解釋清楚。還有許多名稱,雖然只有二、三個字,但是包含著許多道理在裡面,也都逐條解釋明白。並且,還查出許多佛菩薩和歷代大法師的事實,來做各種修行方法的證明。使看這本書的人,可以通曉許多佛法裡面的種種道理與事實,那麼念起來便格外有些味道與興致,並且容易相信,功德也格外地大,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品位也可以格外地高一些。並且,還可以照功課裡所說的,發出願心來,希望將來可以成菩薩、成佛。 & 但願做朝夜課的人發極切的誠心、極大的願心,一天不要間斷的去念,將來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了道,再來勸化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大家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不虛負每個人本來有的佛性,和佛說淨土法門的恩德。
恆河大手印:「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恆河大手印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千年前,恆河畔,一首解脫之歌, 帝洛巴一唱,那洛巴的輪迴幻夢就醒了…… 帝洛巴說道: 「我帝洛巴無任何開示,如果你能自見自性即解脫!」 然後,以破鞋打昏了那洛巴。 那洛巴從昏迷中醒過來時, 帝洛巴心中所有的斷證功德如模子印塑般, 一切盡皆顯現在那洛巴心中。 大成就者帝洛巴,是藏傳佛教噶舉黃金珠鬘傳承之首 恆河大手印,是千年前在東印度恆河畔 帝洛巴在弟子那洛巴經歷十二大苦行後 為那洛巴,也為所有受苦的心,所唱的心要口訣 依之實修,能現證自心本性 大手印的光明覺受,將相續不斷如同恆河…… 本書特色 ■2019年1月,桑傑年巴仁波切聖地祈願法會開示主題 ■這是噶舉大手印黃金珠鬘傳承祖師帝洛巴, 在恆河畔,為心子那洛巴所說的頓悟法, 是大手印修行者必讀的經典, 對心性修持者,充滿啟發,光芒閃爍 ■噶舉傳承重要轉世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為三年閉關行者講解實修版恆河大手印 桑傑年巴仁波切於蓮師聖地仰列秀的邊倩寺閉關房, 為三年閉關行者所開示之《恆河大手印》, 輯錄為文字出版,願此成為開啟增長清淨善業資糧之門。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你的心頑固嗎? 當一只珍貴的羊脂玉碗掉落時, 你的心看到了什麼? 前世蔣揚欽哲旺波的侍者在羊脂玉碗掉落時, 馬上生起強烈的恐懼:「這下羊脂玉碗要摔破了。」 蔣揚欽哲旺波以神通力讓羊脂玉碗沒破碎,並且對侍著說道: 「喔!現在,看著你的心!」 當侍者一看自心時,馬上就認識了心性,並在當下就成為一位瑜伽士。 就是這樣「用心看著心的體性」! 從前有位竹巴噶舉上師進入岩洞要修持三年三個月的閉關,卻住了一天之後就離開了。 他為什麼離開? 他的心看到了什麼? 一位在墳場禪修12年的榨油工人 傳說還曾依止以妓女相度化有緣人的智慧空行帕芮瑪 他早上做搗芝麻的粗活,晚上在妓院幫忙 卻在印度恆河畔唱出一首流傳千年的解脫之歌 ──恆河大手印 大成就者帝洛巴,以口訣勝義傳續的方式,傳授給予那洛巴,代代相傳到今天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這是大手印口訣持有者口耳相傳的不共無上甚深口訣,依之能於一生中,即身成佛的「解脫道大手印」修持法門。 帝洛巴尊者的根本頌: 風格威猛直接,充滿黃金珠鬘傳承之初,直指自心的力道。短短二十九頌,除了直擊要害的修行口訣,沒有繁瑣的教理引證與邏輯思辯,是初學者容易受持,中等根器者容易修持,具足信心與殊勝福報的上根利器者,也容易實修並依之現證自心的殊勝口訣。 桑傑年巴仁波切的釋論: 噶舉皈依境上地位尊貴的仁波切,將這部簡短的口訣,作教證俱精的註解,逐句解說,條分縷析,層次豐富,深入帝洛巴尊者的教言心髓,同時引證其他大成就者的相關開示,悠遊於大手印教法的傳承之流,廣徵博引,全書宛如大手印法教的林園,繁花簇簇,光芒閃爍,入眼皆是動人心魄的心性光華。 獻給想「親見自心」的您: 自心本性,是解脫的唯一出口。對於心性教法,不管您是已嘗法味的體驗者,若即若離但持續練習的修行人,還是剛學習的初機法友,本書都是大手印教法的經典。
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
唐代窺基所撰《因明大疏》為漢傳因明的宏篇巨擘,是權衡因明義理的最高圭臬。陳大齊先生以其邏輯學家,學蘊深厚,傳作《因明大疏蠡測》,堪稱《大疏》研究的皇皇大著。在漢傳因明史上,近似於這樣分專題討論的書僅有唐代慧沼的《因明義斷》。 & 半個多世紀過去,《蠡測》一書的學術價值益發受到學術界的推崇。但是,作為因明的學術專著,開掘愈深,並不容易為初學者所接受。因而先生再度執筆,由《蠡測》衍生書二種,一是《印度理則學》,二是《因明入正理論悟他們淺釋》,即本書。 & 《淺釋》採用講經式,對「因明入正理論」作逐字逐句的講解,由臺灣中華書局於1970年出版,其書原屬一部講義,約莫寫於1960年前後,是先生時任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任課時所用。作者本人曾說:「得此二書,難讀的因明轉成易解的學問,其多年辛勞,似尚不致白費。」十九世紀末以來,因明在漢地重光,但真正有深度的因明學術著作如鳳毛麟角,因明的通俗著作儘管已有多種,由於深入不夠,淺出也就成了問題。可見,淺出必須以深入為基礎。 & 佛學難治,因明尤難。先生通過三種不同體裁的闡論,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厚積薄發。「其多年辛勞,似尚不致白費」,此言抒發了作者關於因明治學之難、推廣不易的感歎,故而讀者得此書,應當前心研讀,奉為至寶。 &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二輯
本«講義»演繹«法華經»隱說金剛心如來藏之意涵,兼及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廣袤、深遠,廣涉般若密意及十方諸佛世界之法相,圓滿收攝如來一代時教,故為圓教經典。而此中隱說之般若無上妙法密意,唯證乃知,是故如來說為經王,甚深難解以致誤會者,古今所在多有。今於此套«講義»中詳述之,發瞶震聾而冀妙法久住世間。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從勝鬘夫人與佛陀的對話中,領悟女性成佛的證道過程,這是一本女性必讀的佛法書,證明眾生平等成佛的重要經典。 & 證道的勝鬘夫人即是如來真子,她直接告訴云云眾生,您們每個人都具備成佛的因子,只是您是否曾向心深處探索?一切的喜悅都深藏在您的心底,請向您的自心去要求喜悅吧! & 本經透過勝鬘夫人的證道,簡要地介紹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如來藏正是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根據。 & 在形式上《維摩詰經》代表居士男修行的成就;《勝鬘經》則代表居士女修行的成就。這是《勝鬘經》在佛典中重要的形式意義。本經的形式意義當然比《維摩詰經》更重要,因為在佛門中,女性的地位長期以來就不如男性。但勝鬘夫人以向佛求證佛學的義理,證明自己的修行成就,在式上打破了這種長期以來桎梏的觀念。 & 本經文体結構嚴謹,文字簡要而優美,理路清晰明朗。雖是短短一卷,讀之令人興味盎然,久久低迴,豐盛而飽足,忍不住要一讀再讀! &
肇論白話輕鬆讀:用智慧尋找佛道
連貫《中論》與禪語,探討肇論 & 僧肇的《肇論》在中國佛學的歷史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這些評價,其一是,集中國佛學中的般若學大成;其二是,較客觀地闡述了印度佛學的中觀學派思想;其三是,促使中國佛學跳脫與玄學扯不清的關係;其四是,文字優美,能以中國化的語言,闡述印度的佛學思想。這些成就都是可以肯定的,但事實上僧肇的文章也極盡舞文弄墨的能事。讓人覺得美則美矣,對義理的闡述,卻是飄搖深澀。 & 然而,《肇論》確實較正確地傳達了印度中觀學派的思想,也影響了後世中國佛學的發展。在唐代盛極一時的禪宗,雖然實質上也受到大乘有宗的影響,但禪門的語錄當中,還是最大量地傳達了受空宗影響的痕跡。禪門的語錄至今仍受到許多有心學佛的人喜愛,甚至社會大眾也愛不釋手。 因此,在翻譯本書時,筆者將龍樹的《中論》以及禪語,間歇插入白話譯文中。這樣的對比,一方面適度地讓讀者了解僧肇般若學的來源;另方面也讓讀者了解《肇論》對後世具體的影響。當然,《肇論》對後世中國佛學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不僅禪宗而已。 & 《肇論》傳誦千餘年,是華人學佛必讀的一本書。因為僧肇提供了我們以客觀的角度,正確觀察這個世界,建立正確的觀念。當你了知這世界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空時,自然不會執著,不執著就是解脫,就是現世涅槃。 & 本書以《肇論》白話譯文為核心,結合了禪宗的語錄,以及印度龍樹菩薩的《中論》,以最淺顯的方式表現。告訴您如何用智慧尋找佛道,智慧在於客觀的角度,認知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任何事物的存在來自因緣,所以本質就是空。 & 學習肇論的智慧,活出生動美麗的生命藝術——&輕.盈.飄.逸。 & 體用肇論的智慧,建立健康有機的心理磁場——&清.新.空.靈。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
淨土宗傳承之經典與祖釋,具含淨土三經,以及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之註疏,皆以「彌陀救度」一以貫之,顯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土宗根本義。然而,因淨土之義理,深廣難測,能探驪得珠者,更是少之又少。為方便大眾瞭解掌握淨土教理之要義,瞭解淨土傳承體系,建立教理框架,淨土宗編輯部從淨土三經(含異譯本)及淨土宗相承論釋中,摘錄其核心法語,共一百一十八條,並對其翻譯、註釋,集成一書,名《淨土宗精要法語解》。本書特色書中法語,僅按經論先後順序排列。解釋部分,白話譯文、註釋、要義、補充教證、討論;又將其大致按教、行、機、益的次序分類,歸納為「淨土宗精要法語分類」。若能每日讀誦,淨土宗教理框架自能了然於心;常得佛祖加持,歡喜念佛,不樂雜緣,不失正念,不疑往生。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一輯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我們一起讀阿含:長阿含部
追隨佛陀行道足跡,領會真實的佛義--讀《阿含經》,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本書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
佛心流慧泉:親近大師,你會更智慧
處處圓融,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普通人對禪的認識的最大誤區之一,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 其實,黃粟禪師開田、種菜,溈山禪師和醬、採茶,石霜禪師磨麥、篩米,臨濟禪師栽松、鋤地,雪峰禪師砍柴、擔水,還有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果園等等,都在說明禪在生活中,生活就是禪。 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注定會歷經千迴百轉,學習以佛心感悟人生,始能提升生命的高度! 佛法大師論修行,解析身邊大小事! 集弘一大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淨空法師等諸多高僧無上智慧的修行必讀書,教你善用修行智慧,應對變化無窮的生活。 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間 認真去經歷人生的種種,就是修行的最佳方式 弘一法師說:「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如今,在物欲的追逐中,我們離初心越來越遠。我們常以為,只要能夠追逐到物質,就能擁有幸福;獲得了大量金錢,就能擁有許多東西。其實,就連我們腳下所踩的那一丁點兒土地也不為我們所有。很少有人能擁有心靈的平和與自在。 淨空法師說:「一切都看破了、放下了,那個時候才有真正的自由自在。這個時候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有什麼區別?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住別墅和住茅棚都一樣。不要攀這個、攀那個,不要去求這個、求那個,那不是學佛。你有所求就不是學佛,你有所攀就不是學佛。結緣,了緣,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在當下;修行其實也很簡單,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處於生活。生活的不如意,就是修行上的一點點精進,一分分增上。處處圓融,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修行有很多內容,特別是今天,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類比任何時候都要經受更多的誘惑。如果不能有一個正確的是非標準,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隨時都可能成為欲望的奴隸,從而在人海中迷失自己。 因此,每天每時,我們都要記住:我們是在進行一場修行。讓我們一起踏入修行之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瞭解到生命的真諦,使我們的生命達到充滿喜悅的圓滿狀態。 花開結果,即是菩提。如果,我們能學會用一顆佛心來感悟人生,那麼在塵事中,你就會慢慢地修煉成一朵花,人生就會變得幸福快樂。 【名言】 *感謝折磨,讓我們更強大 只有歷經折磨的人,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成長,生活,只能在折磨中得到昇華。——證嚴法師 *降低一份欲望,得到一份幸福 大大小小的河流,大都流歸大海。欲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境。——《佛說生經》 *別為小事抓狂 心寬則不計較,能忍則不躁動,不計較、不躁動便是淡然。——海濤法師 *千佛萬佛,不如「你自己」管用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剛經》 *無論順境、逆境,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弘一法師
法華經講義 第二十輯
本書特色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智光莊嚴經密意
這本經之重要,在於它正面解說諸佛境界,同時說出入這境界的觀修法門,如是顯示如來藏的基道果。 1999年,從布達拉宮所藏梵本貝葉中,發現了本經《入一切佛境界智光莊嚴經》 (Sarvabuddhavis?aya?vata?ra-J?a?na?loka?lam?aka?ra)與《維摩經》合為一綑。細加對讀,即知二經同說如何由三解脫門入不二法門,這便即是入一切諸佛境界的觀修,亦說為道,道上有層層次第,兩經所說基本相同,讀者可參考導論以及本經的註疏。 本經說不生不滅、隨緣自顯現、大平等性,是次第說覺知一切諸佛境界的基礎。圓融此三境界,即知諸佛境界唯一,由此即能說取證菩提。既知取證菩提,復須知如何取證菩提,覺入菩提的境界,即是兩種菩提心雙運的境界,此境界更可依菩薩行而行。 上來所說便是本經的結構,知道結構,研讀本經應該沒有困難。讀者雖然不能由讀本經而得入佛境界,但最少也知道 諸佛境界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於學佛時若能依讀本經之所得,來抉擇自己之所學,那就不會落於偏見、宗義見,由是才能積福德智慧二份資糧。若利根行人研讀本經,得本經的指示,其成就自然比積資糧更高。
首楞嚴經直解:中冊(修訂版)
千生萬死難有慈航明燈,照破千年幽暗;百千萬劫幸得正法慧日,點開本明智慧。當末法過後,滅法來臨時,首楞嚴經將是第一部消失之經典,其餘經典,也將逐漸而滅。所以有人認為,只要還有首楞嚴經在,正法就還住世,正法就還能現前,一旦首楞嚴經緣滅消失了,大地四處災煙迭起,眾生也就不再相信三寶,不喜歡唸佛聽佛經,更沒有意念去看佛經,那個時候就是滅法來臨了,屆時不可能聽聞到佛經,再也沒有人講解佛法。因此筆者深深的期盼以此「首楞嚴經直解」,能普緣起行者,讀誦這部殊勝難得大乘佛典,以達究竟解脫,永遠脫離生死苦海。
首楞嚴經直解:下冊(修訂版)
千生萬死難有慈航明燈,照破千年幽暗;百千萬劫幸得正法慧日,點開本明智慧。當末法過後,滅法來臨時,首楞嚴經將是第一部消失之經典,其餘經典,也將逐漸而滅。所以有人認為,只要還有首楞嚴經在,正法就還住世,正法就還能現前,一旦首楞嚴經緣滅消失了,大地四處災煙迭起,眾生也就不再相信三寶,不喜歡唸佛聽佛經,更沒有意念去看佛經,那個時候就是滅法來臨了,屆時不可能聽聞到佛經,再也沒有人講解佛法。因此筆者深深的期盼以此「首楞嚴經直解」,能普緣起行者,讀誦這部殊勝難得大乘佛典,以達究竟解脫,永遠脫離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