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金藏:三經合刊(藥師經、普門品、阿彌陀經)
★ 頂級工藝:職人匠心裝幀,延續傳統工藝,深具典藏價值。★ 高雅設計:封面採日本金雲龍紙搭配頂級裝幀布,內頁書邊刷金工藝,尊貴雅緻。★ 超優選材:歐洲進口聖經紙內頁,紙色柔和護眼,輕薄好翻閱。★ 健康用心:優質環保無毒印刷油墨,減少環境傷害,愛護地球。★ 職人手作:一針一線精細縫製,手感柔軟樸實素雅,保護經典,方便好收納。◆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內容簡述:藥師經的功德利益,是非常深重的,也是非常現實的!不但能夠「懺罪、消災」、「培福、修慧」,更能夠「度亡、營功」。我們既得生在「人道」、又已遇會「佛法」,假如不知珍重、不知把握因緣、不去修持「藥師法門」,那真是萬分可惜!◆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容簡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願行。只要虔心稱誦菩薩聖號與經文,必能與菩薩機緣交感,獲得諸佛龍天護祐,消災免難,福慧增長。◆ 《佛說阿彌陀經》內容簡述:內容闡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阿彌陀佛佛號之由來與意義,並揭示誦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方便法門。是最簡單易修,又得廣大無邊智慧福德的學佛法門。◆ 職人手作經書袋恭敬法寶 常存初心一針一線精細縫製,長繩纏繞平安玉扣。在收合動作間,亦可澄淨恭敬法寶的心意,期許日日以出世的智慧化解入世的煩惱。職人手作樸實素雅,自用送禮的最佳選擇。材質:棉絨布適用:50K/54K書籍展開尺寸:26.5×26.5公分製作:台灣洗滌說明:不可機洗,可沖洗或用濕布擦拭;不可浸泡或用力搓洗,避免高溫熨燙。※ 產品圖片因螢幕顯示差異,顏色略有差異,請以實際商品為主。※ 職人手工裁剪縫製,實際尺寸會有1~3公分差距。
禮佛金藏:地藏菩薩本願經
★ 頂級工藝:職人匠心裝幀,延續傳統工藝,深具典藏價值。★ 高雅設計:封面採日本金雲龍紙搭配頂級裝幀布,內頁書邊刷金工藝,尊貴雅緻。★ 超優選材:歐洲進口聖經紙內頁,紙色柔和護眼,輕薄好翻閱。★ 健康用心:優質環保無毒印刷油墨,減少環境傷害,愛護地球。★ 職人手作:一針一線精細縫製,手感柔軟樸實素雅,保護經典,方便好收納。◆ 《地藏經內容簡述》內容簡述:《地藏菩薩本願經》全文共分十三品,是佛在忉利天為母親所說的殊勝經典,因此又被尊為「佛門孝經」。內容包括佛陀讚揚地藏菩薩大孝尊親、大願無私的精神,與修持《地藏經》的二十八種功德利益;更諄諄告誡世人孝為首善,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欲為父母、眷屬(不論在世或往生)消障祈福,或為累世冤親債主解冤釋結者,若能誠心護持讀誦,必得諸佛菩薩感應庇祐,獲無上福德。◆ 職人手作經書袋恭敬法寶 常存初心一針一線精細縫製,長繩纏繞平安玉扣。在收合動作間,亦可澄淨恭敬法寶的心意,期許日日以出世的智慧化解入世的煩惱。職人手作樸實素雅,自用送禮的最佳選擇。材質:棉絨布適用:50K/54K書籍展開尺寸:26.5×26.5公分製作:台灣洗滌說明:不可機洗,可沖洗或用濕布擦拭;不可浸泡或用力搓洗,避免高溫熨燙。※ 產品圖片因螢幕顯示差異,顏色略有差異,請以實際商品為主。※ 職人手工裁剪縫製,實際尺寸會有1~3公分差距。
禮佛金藏:慈悲三昧水懺
★ 頂級工藝:職人匠心裝幀,延續傳統工藝,深具典藏價值。★ 高雅設計:封面採日本金雲龍紙搭配頂級裝幀布,內頁書邊刷金工藝,尊貴雅緻。★ 超優選材:歐洲進口聖經紙內頁,紙色柔和護眼,輕薄好翻閱。★ 健康用心:優質環保無毒印刷油墨,減少環境傷害,愛護地球。★ 職人手作:一針一線精細縫製,手感柔軟樸實素雅,保護經典,方便好收納。◆ 《慈悲三昧水懺》內容簡述:《慈悲三昧水懺》簡稱「水懺」,是唐朝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後,蒙尊者慈悲指導,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消除累世冤業。悟達國師秉此因緣寫作而成此懺法,早晚禮誦,後廣傳於天下。此為懺悔業障、化解累世冤業最普及最方便的法門。內容共有上、中、下三卷,要旨在於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正有反省覺醒的意義。至誠禮懺可懺悔業障、消釋宿業,回向無上菩提,功德無量!◆ 職人手作經書袋恭敬法寶 常存初心一針一線精細縫製,長繩纏繞平安玉扣。在收合動作間,亦可澄淨恭敬法寶的心意,期許日日以出世的智慧化解入世的煩惱。職人手作樸實素雅,自用送禮的最佳選擇。材質:棉絨布適用:50K/54K書籍展開尺寸:26.5×26.5公分製作:台灣洗滌說明:不可機洗,可沖洗或用濕布擦拭;不可浸泡或用力搓洗,避免高溫熨燙。※ 產品圖片因螢幕顯示差異,顏色略有差異,請以實際商品為主。※ 職人手工裁剪縫製,實際尺寸會有1~3公分差距。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六輯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龍王藏(第五冊)
《龍王藏》史上第一部暨最完整的龍王經典、真言、修法總集!國際堪輿名家 楊光祚老師推薦:龍年無上轉運--供奉《龍王藏》,千萬龍王、龍族歡喜守護!本藏特色:▌史上首部龍王相關經藏、真言咒語、修持法軌總集,珍藏者獲諸尊龍王無盡福佑。▌由國際禪學大師洪啟嵩親自主持編藏,並重新書寫諸龍悉曇梵字真言。▌收錄諸龍相關真言,除了原經中的漢文音譯之外,並加上梵音之羅馬拼音及悉曇梵字完整呈現。▌深入了解神祕的龍族,看居住於地、水、火、風、空,乃至外星系的龍王,與人間的密切關聯。▌解開龍王與風調雨順、天災地變的關鍵密碼,如何守護龍王身心安穩喜悅,開創人類、龍族共榮、共覺大未來。古老力量象徵的龍族,過去僅片面存在於傳說與神話中,其實龍族與地球、人間息息相關,雖與人類看似不同的存在生命體,卻與人類共享大自然物質實相,在地、水、火、風、空五大之中,都有無量的龍族居住。龍王有不同形象與善惡之分,在佛經中有具福修行的龍王,亦有「非法行龍王」。經典中記載,當龍王身心不安時,會出現種種天地異變,產生瘟疫等種種疫疾。當人類的心識困擾,透過訊號、電頻傳達,在虛空中交織成陰暗的網絡,以及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乃至於重大的天災人禍、戰爭、核子武器等,都會不斷造成龍族身心的折磨,進而引發其瞋心,而引發地球的更大生態破壞與災變。佛陀從誕生、悟道、傳法乃至涅槃,龍王都一心守護著佛陀,並時時出現在佛陀傳法大會中莊嚴道場。許多龍王亦是菩薩的化現與真修實證者,佛陀也為許多龍族授記成佛。經典中多次形容龍宮的情景,亦有說佛法隱沒時,龍宮即為護持、祕藏佛典的地方。相傳龍樹菩薩即是或大龍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與諸方等深奧經典。值此時代因緣,史上第一次龍王相關經典經教的集結--《龍王藏》,將佛陀對諸龍的深刻教法,完整留下,一使人與龍族皆具足智慧、慈悲,二幫助龍族遠離眾困,具足福德威力,守護地球人間,三更護佑擁有此套法藏者,了悟佛菩薩所開啟的龍王祕藏,不僅蒙佛護佑,更生生世世永受龍王福佑。祈願一切人類、諸龍,乃至一切有情,都能成就共善、共榮,得證大覺成就。
寫經得佛系療癒:願望滿足現世平安套書(A4好寫大字本)(二冊):《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寫
【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最受歡迎也最流行的神祇。觀世音菩薩化32相,度化世人。各種災難發生,當人驚懼,心有不安的時候,只要至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救助,就能「心」得「無畏」。阿彌陀經不只引領往生未知的焦慮,更多是對現世的人生指引學得安樂自在。唸誦〈南無阿彌陀佛〉,不單單只是宗教意涵,其中更包含了無量的祝福心意。佛教世界二大滿願效力無盡的神祇,帶來佛系療癒願望滿足。本套書組合:《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A4好寫大字本】:與觀世音菩薩心念相應,開智慧,除煩惱,化解惡緣,所求願滿》。共可書寫9遍。《寫‧阿彌陀經【A4好寫大字本】:練習人生中的信願成就與自在放下》。共可書寫9遍。============================♦【關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為淨土三經之一(另外二經是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觀無量壽經》)。這部佛經最大的特色是「無問自說」。不是弟子啟請而是佛陀主動宣說,因為此經「易行難信」,必須由佛陀自行開示,否則無人能信。《寫‧阿彌陀經》的摹寫範本,採用的是流通最廣的鳩摩羅什的譯本。♦【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被稱做「經中之王」,有梵、藏、漢、英、日等各種語言翻譯。漢譯本中流傳最廣的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譯本。《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採用的也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手寫經書系列特殊裝幀設計】◆封面採用特選〈厚磅美術紙〉:紙紋細緻且保有手感的美術紙,搭配燙金工藝,呈現雅致沉靜美感。◆內頁使用厚磅高級道林紙:易於書寫,墨不透背。適用鋼筆、原子筆、鋼珠筆等各種用筆。
寫經得佛系療癒:願望滿足現世平安套書(25k標準本)(二冊):《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寫.阿彌
【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最受歡迎也最流行的神祇。觀世音菩薩化32相,度化世人。各種災難發生,當人驚懼,心有不安的時候,只要至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救助,就能「心」得「無畏」。阿彌陀經不只引領往生未知的焦慮,更多是對現世的人生指引學得安樂自在。唸誦〈南無阿彌陀佛〉,不單單只是宗教意涵,其中更包含了無量的祝福心意。佛教世界二大滿願效力無盡的神祇,帶來佛系療癒願望滿足。本套書組合:《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25開標準本】:與觀世音菩薩心念相應,開智慧,除煩惱,化解惡緣,所求願滿》。共可書寫11遍。《寫‧阿彌陀經【25開標準本】:練習人生中的信願成就與自在放下》。共可書寫11遍。============================♦【關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為淨土三經之一(另外二經是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觀無量壽經》)。這部佛經最大的特色是「無問自說」。不是弟子啟請而是佛陀主動宣說,因為此經「易行難信」,必須由佛陀自行開示,否則無人能信。《寫‧阿彌陀經》的摹寫範本,採用的是流通最廣的鳩摩羅什的譯本。♦【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被稱做「經中之王」,有梵、藏、漢、英、日等各種語言翻譯。漢譯本中流傳最廣的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譯本。《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採用的也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手寫經書系列特殊裝幀設計】♦封面採用特選〈厚磅美術紙〉:紙紋細緻且保有手感的美術紙,搭配燙金工藝,呈現雅致沉靜美感。♦穿線裸背膠裝:180度完全攤平,每一頁都能平整展開,頁面服貼不回彈,方便書寫。♦內頁使用厚磅高級道林紙:易於書寫,墨不透背。適用鋼筆、原子筆、鋼珠筆等各種用筆。
印度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佛經思想入門
聽懂十方世界的諸佛密語讓經典思想成為我們的生命智慧佛經究竟說了什麼?如何讀懂佛經?30部必讀經典的時代背景、思想特色、內容架構和修行法門,有佛菩薩當你的人生導師,經典思想就能成為你的生命智慧!每部經都標明核心思想,並給予精闢又實用性的導讀。——釋果鏡〈推薦序〉依據經典和學界的研究對一些重要問題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是本書的顯著特色。——張曉林〈推薦序〉本書的著作旨趣是選取三十部重要的佛教經典,進行思想與實踐要義的導讀,使閱讀者得以藉此掌握各系佛經的義理大要,作為繼續探究佛教經藏的指南。——黃國清〈自序〉▌探源佛教初期的基礎法義▌掌握大乘佛教的修行法要▌完整認識印度佛教經典的思想瑰寶走進《阿含經》學習解脫之道,和佛陀的十大弟子為同學;走進《心經》認識智慧世界,遠離顛倒夢想;走進《法華經》欣賞文學花園,聽佛陀說故事;走進《華嚴經》的重重無盡法界,隨著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走進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藥師佛的東方淨土、彌勒菩薩的人間淨土……。◆上篇 開啟智慧的經典《雜阿含經》、《長阿含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小品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維摩詰所說經》、《解深密經》◆中篇 菩薩行願的經典《華嚴經.十地品》、《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六度集經》、《彌勒大成佛經》、《金光明經》、《梵網經》、《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下篇 如來功德的經典《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藥師經》、《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大乘入楞伽經》、《勝鬘經》、《圓覺經》、《楞嚴經》、《大日經》、《金剛頂經》
懺悔的人有福:地藏經講記
提昇生命品質和幸福力的經典為何有人生來好命,有人生來歹命?答案其實在自己。《地藏經》讓我們知道因果業報輪迴不可輕忽,卻非宿命不可改,勤種善種子,不種惡種子,必能收穫幸福。人無法改變過去,但能掌握現在、創造未來;《地藏經》是以願力修復生命的經典,能幫助我們與自己和解、轉怨為親。經中尤其對生死歷程,有非常詳盡的描述,所以無論是想要了解佛教的生死觀,或是解脫生死輪迴的苦痛,都應該讀《地藏經》。讓我們從粗淺的生活層面問題,轉為關心深入的生命層次,了解生死流轉的歷程以及解脫的修行方法。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難免有生老病死、隔陰之迷之苦,有了地藏菩薩做我們的依怙,何來憂與懼?這是一本底蘊很溫暖的《地藏經》解說,寬謙法師詳解《地藏經》,為我們開啟地藏法門福慧雙修的寶藏。我們都是與地藏菩薩有緣的眾生,只要依著《地藏經》來修持地藏法門,就是踏上成佛之道,由此不斷向前邁進,圓滿成佛大願。
六祖壇經直解(上下不分售)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的集錄,是禪宗知見的根本,學禪的人一定要研讀這本經。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經典,三藏是指經藏、論藏、律藏,經藏就是佛講的經典,歷史上唯一由祖師講的經就是六祖壇經,其內容被公認為可以當經典來研讀,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及地位。六祖壇經最重要的宗旨在於示明:一切法皆從自性而生,自性即是自心。在禪宗,心性是不分的,一般講心是用、性是體。悟道前,心、性是分開,因為無明執著沒有破,用是妄用、生滅用,都是習氣、意識心、妄想。悟道後,以性為體,以心為用,心是性用,性是本空,用從性來,所以用也是空,用的當下就空掉了。自性就是自心,自心是真正的佛。自己的心就是佛,不必外求,所以壇經的重點就是:修行不必外求,是從自己下手。在海外弘法的過程中,妙參和尚以平易近人的英語闡述禪宗的核心知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一套適合現代人瞭解禪宗修證次第的方法,此次以中文出版六祖壇經直解,以現代的語境,讓人清楚的瞭解禪宗的玄妙之處。
平安鈔經組合:地藏經(6本入)
消災除業超越生死的護佑超度亡者、造福生者,地藏菩薩承載無邊誓願,拯救每一顆受苦的心。持誦抄寫《地藏經》,可以消災滅罪,得眾鬼神禮敬、延年益壽、土地豐饒、家宅永安。如果將誦經功德迴向十方法界眾生,就會因為行布施而得福;更進一步依經教修行,堅牢地神和諸天眷屬會日夜守護,讓全家人平安健康。◆ 鈔經的五種功德一、親近如來二、攝取福德三、讚法修行四、受天人等供養五、滅除罪障◆ 平安鈔經組合《地藏經》(6本入)《平安鈔經本》系列,為方便現代人硬筆書寫習慣,採用填寫空格的方式鈔經,上欄為經本的原文,下欄為鈔經的空格。在鈔經時,可體驗安定身心的方法,得到平安的力量。‧25開筆記本型設計,容易隨身攜帶,隨時都能書寫祈福、鈔經安心。‧經本原文,對照空格,可完全攤平書寫。‧附有鈔經禮儀及圓滿功德解說,方便用功。‧組合內含《地藏經》卷上、卷中、卷下各2本,共可抄寫2遍《地藏經》。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五輯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千句大悲咒梵字寫經本
?一生,一定要寫一次的〈千句大悲咒〉!?失傳人間千餘年的〈千句大悲咒〉,梵文首次完整書寫。?第一本內含完整儀軌的悉曇梵字寫經本,寫經不只靜心、修心,更是一場修法。 〈千句大悲咒〉,全咒長達九百二十四句真言,是佛教最長的真言陀羅尼,失傳千年始重現人間。本咒全稱為〈聖觀自在菩薩蓮華三摩地青頸大悲大心陀羅尼〉,「青頸」象徵大慈悲心,為眾生吞下苦難,消除眾生災厄的大悲真言,是一生至少要抄寫一次的真言寶藏。 提筆,在千手觀音的大悲願力中,安住在菩薩慈悲常寂心海,靜心、淨心,抄寫大悲的陀羅尼,迴向自己,迴向現世父母、家人,往生先人,迴向這片長養我們的大地,獻上最深、最切的祈願,不僅深耕自心福田、冥陽兩利,更是一份超越生死的祝福!本範帖以洪啟嵩禪師恭書之〈千句大悲咒〉悉曇梵文,及皈依、淨業、迴向等儀軌,作為範帖輯冊,供行者臨摹、抄寫、供養,親炙千手觀音真言的威力加持--降伏一切執著染思、遠離一切怖畏病苦、粉碎一切業障魔擾,具足殊勝卓絕的繁盛、自在超勝解脫、勝願圓滿!?特殊裝禎:內頁以特殊的摺法,仿照手工線裝的古籍內頁,使書寫不中斷,兩頁之中亦可塞入襯紙,使書寫筆跡不滲墨背透至背面。模仿裸背精裝的手工裱貼法,減緩書脊高度對書寫的干擾。*本範帖內含襯卡一張。?書寫準備:建議使用寫經用墨筆、自來水筆、軟筆等。若是以小楷毛筆沾取墨汁書寫,則有滲墨、背透的可能,請先以所附之襯卡墊於兩頁之間,再行書寫,並視個人情況調整。?延伸閱讀:?〈千句大悲咒〉-白話語譯及悉曇梵字、羅馬拼音、中文音譯對照∣延伸閱讀: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2-《千手觀音》?梵字悉曇體-書寫筆順、基本認識、佛菩薩種子字∣延伸閱讀:梵字習字帖系列-《梵字悉曇五十一字母習字帖》、《佛菩薩種子字習字帖》?梵字悉曇體完整自學∣延伸閱讀:佛教小百科系列-《簡易學梵字》(基礎篇)、(進階篇)
善財五十三參(六版)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佛教思想中,非常有名的故事。本書係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白話譯著,隨著善財童子參訪,引您歷見百多位佛門智者的法門要義,增加您的智慧與喜樂。在佛經中提到學佛者,遊行參訪的故事有兩個。一個是《大般若經》中,一再向東參訪的曇無竭菩薩;另一個是《華嚴經》中,一再向南參訪的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化除了種種對立。如化善惡為一體中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婆須蜜多女等的貪、嗔、癡,皆可轉化為無上菩提。又如內外一體的長者、居士等與比丘、比丘尼皆可為善友,可知五十三參中,處處彰顯圓融的法界性德。
楞嚴經蠡測【第伍冊】
*一賭唐宋時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元禪師等大師龍象輩出的燦爛輝煌文化!&*揭開國公王安石、尚書張商英等文人大家浸習《楞嚴經》融入人生的獨到心得!&*闡述《楞嚴經》七處徵心、能所相對的境界和覓心法門的殊勝竅訣!&《楞嚴經》自唐代漢譯以來,風行中國多年,歷朝振翹搖楚的俊彥之才均有深入其中,直探心源之人,紛呈至今數說不盡,在唐宋所有的為官為仕文林士族之列,若要說有人對於《楞嚴》一書像王安石研究得透徹的,實為屈指可數。&王安石不但貴為丞相,最後也被封為荊國公,他的一生可說是充滿了傳奇,就連歐陽修也曾經不止一次地讚美他,甚至於寫下了「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他自幼因為家庭宗教信仰,以及他的父親家中所供奉的西方三聖,奠定了他在未來的下半生修學佛法的因緣。他日後鑽研《楞嚴經》深入研究到二十五位菩薩圓通章時,其中的幾位菩薩的修行法門,這影響王安石極深、極廣,特別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王安石對於《楞嚴經》幾乎日日捧誦,時時參究,每每讀後多做眉註,閱後小得,數年之內足以用車載斗量、牙籤萬軸形容亦不為過。他獨步《楞嚴》,在佛門中無人不曉,尤以洪覺範特別以文讚嘆,本書即以王安石的軼事為軸,引領出《楞嚴經》中的諸般奧義及唐宋之際無數《楞嚴》學人之佚事。其人其事,典型在夙,值得學人仔細品讀。&& 當這些老修行和諾那活佛談到了《楞嚴經》的內容跟核心的時候,諾那活佛擊掌稱妙並且說到:「其實,你們的無上大法在中國早就俱足了,為何要捨近求遠?」 吾人的內心其實存在著真心,這一片真心就是《楞嚴經》的核心,妙明真心的所在。當修行獲得了真心現前便能明瞭所謂的「真心」,它是遍十方一切處。學習《楞嚴經》對於現代人來講最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了解到,在生活中為什麼會容易產生那麼多的糾葛?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凡四卷。唐代窺基撰。略稱《成唯識論樞要》、《唯識論樞要》、《唯識樞要》。或單稱《樞要》。係闡述《成唯識》之中心綱要,明辨其旨,使令確切,如在掌中,故稱「掌中樞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三冊。係唯識三種註疏之一,與《成唯識論演秘》、《成唯識論了義燈》併稱為「唯識三疏」,或「唯識三個疏」。卷首初以五門分科,即攝明時益、辨宗體、歸名乘、攝藏分、敘因釋,次以彰論同異、教歸所在、敘釋題文等三門分別論述。本書初敘成唯識論之成立、傳來、糅譯等因緣,次釋本論之題目及所被之根機,其次解釋論文,於《成唯識論述記》所說之未詳盡處,更詳釋之,特別對唯識三十頌科段、五種姓義、三類境等重要問題,均廣泛解其論意。文中處處揭有「如疏」或「如唯識章說」之語,可知本書似完成於《成唯識論述記》及《大乘法苑義林章》之後,然述記中亦有「如樞要說」或「如別章」等語;故可推知本書及述記應於同時完成者。註釋書有唐代智周之《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憬興之《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等。【佛光大辭典】
惠昕本六祖壇經釋譯
本書是二○二四年七月出版拙著《惠昕五本六祖壇經校釋》的補缺,該書係將惠昕五本(真福本、大乘本、天寧本、興聖本、寬永本)詳加校訂與注釋,並附錄了抄本或刻本的影圖、標點本、兩篇論文與《壇經》譜系源流圖。可惜的是限於篇幅,該書未能全文白話翻譯,本書即是完成後續工作,加以全文白話釋譯,另行出版。本書限於篇幅,僅錄入北宋真福本之惠昕述〈韶州曹溪山六祖壇經序〉與周希古敘〈後敘〉。本書白話文翻譯,主要是以「意譯」為主,以較為詳盡的方式,將惠能「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的「定慧等學」頓悟禪法之核心要領為主軸,以「本心覺性」解釋「自性」,並且透過與南傳佛教奢摩他與毘婆舍那禪法的會通,完成全文的翻譯。
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金剛經修心讀本
1+1雙書特別版── 費勇老師詳解金剛經 + 隨身讀本★唯一榮獲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的金剛經解讀類經典暢銷書!★當當網平均7分鐘賣出一本本書讓你收穫佛陀的正能量,讓內心強大、平靜,撫平焦慮、煩燥等負面情緒。《金剛經》被譽為「萬經之王」,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人世間的本來面目與講話實錄,全文五千餘字,字字蘊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諦。《金剛經》講的是什麼呢?它教你一下子就把煩惱與快樂看透,然後,你的心如鑽石堅定不被煩惱以及快樂動搖。《金剛經》不會告訴你怎麼找工作、吃什麼,但會告訴你: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還會告訴你: 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緒?如何回到最純淨的心靈狀態?如何面對突發狀況生死?活在世間,必得為謀生而勞作,要如何把苦役變成享受,在勞作中心生歡喜,每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費勇老師教你解讀經文,把深奧的經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融入現實生活的思考,讓你從焦慮中解脫。_______〔《金剛經修心讀本》〕規格10.5*15*0.63cm精巧易攜帶,方便通勤讀經。
維摩詰經講義錄
根據持松〈月霞老法師傳略〉記載,《維摩詰經講義錄》為月霞晚年親自編錄。唐代以降華嚴宗人對於《維摩經》的註釋,似乎僅有嵩嶽自塏(約 1690-1740)的《維摩詰所說經隨疏》。月霞《維摩詰經講義錄》清楚展現其華嚴學之背景,是研究近代華嚴宗如何理解《維摩經》的重要材料。 月霞在釋經之初便以法藏創立的「十門玄談」處理本經的緣起、判教、宗趣、傳譯、經題等議題,完全繼承華嚴宗的釋經方法。在《維摩詰經講義錄》也處處可以看到月霞以華嚴義理詮釋《維摩經》,如月霞在判教時便以本經內容認為《維摩詰經》「五教並談」,這與現代視《維摩》為般若系經典是非常不同的。在經文詮解上,寶積讚佛一段,月霞則以「十玄門」釋之。月霞《維摩詰經講義錄》代表華嚴宗視角下的《維摩經》,然而,華嚴宗旨趣與《維摩詰經》重點並不相同,月霞的解釋是否有所本,以及以「華嚴」釋《維摩》是否能貼合經文原意,便是本文要討論的焦點。(林益丞:以「華嚴」釋《維摩》:月霞顯珠《維摩詰經講義錄》初探)
慈悲三昧水懺(泥金尊榮版)
★ 香檜經盒:香氣瀰漫,靜心領受法語★ 封面雅緻:紅布籤條,點亮溫暖法喜★ 內頁莊嚴:藍紙金墨,牽引涓涓法意★ 字體古典:文悅古典明朝體,譜出濃厚古韻★ 專屬榮耀典藏卡:讓每部經本都擁有一個善念編號(依序出貨,無法指定編號,敬請見諒)《慈悲三昧水懺》是化解累世業障最迅速方便的法門,能清淨心念,廣植福慧資糧,千年來廣為僧俗熏修禮懺。我們用珍貴百年香檜,精心製作護經盒,細心守護佛門至寶,讓經典長存,也讓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佛經是傳承佛法的智慧道場,在人間開啟化解煩惱的法門。為千年流傳的經典,精心打造檜木護經盒,用珍貴百年香檜,守護靜謐而神聖的傳世至寶。打開護經盒的瞬間,檜木芬芳香氣瀰漫,恍若走進佛寺大殿,耳邊鐘磬悠鳴,滌淨塵世喧囂,更能靜心領受法語,讓飄泊的心沉澱皈依。 嚴選優質檜木,由技藝精湛的職人以傳統工法,認真對待每一道細節。百年香檜,守護百年,讓殊勝經典能在佛前供養百年,陪伴每一次法音宣流,也陪伴每一個歲月靜好。將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供養金色水懺,未來晶亮璀璨!唐懿宗時,悟達國師膝上生人面瘡,眉目口齒俱全,以飲食投餵,也會開口吞嚥,國師深受其苦。後經迦諾迦尊者開示,殷重懺悔並以三昧水洗瘡,才化解多生宿冤。為報答此恩,其病癒後便作懺文三卷,朝夕禮懺,為後人開啟懺悔法門。《慈悲三昧水懺》共分上中下三卷,是悟達國師根據《圓覺經修證儀》所作,主旨在解冤釋結,消除過往罪業,回向無上菩提,是懺悔業障、化解累世冤業最普及、最方便的法門。懺中列出種種罪障,揭示眾生常犯的過失與煩惱習氣,說明各種罪過可能產生的果報,期望眾生不再造作業因。此懺法盛行千年,廣為僧俗熏修禮懺,不僅可以自修懺悔,也可以超薦累世怨親眷屬。供養金色水懺,隨著懺文發露懺悔生活上所犯的過失,改過遷善,以清淨心帶來晶亮璀璨的光明未來!▌特色介紹:◆ 珍貴百年香檜,富含天然「檜木醇」成分,氣味芳香且具有極佳的防蛀、防霉、耐水特性。◆ 自然形成的檜木紋理,更讓每個經盒的質感與紋路都是獨一無二。◆ 選材、整理木料、刨直、磨砂、裁切、榫接、膠合、組裝、雷雕,數十道繁複工序,只為給您匠心獨具的非凡存在。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四輯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楞嚴咒疏
《楞嚴咒》,其因緣為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難的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被救醒歸佛。故知《楞嚴咒》乃《楞嚴經》之主體,沒有《楞嚴咒》的因緣,就沒有《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咒有大威力,放大光明,能以佛之淨德覆蓋一切,以白淨大慈悲遍覆法界,有不可思議之大威德,「佛頂光明」就是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何謂「無」?無量光即是。「上」是尊上莫等的上。沒有再比這更尊貴、更高尚了。即《楞嚴經》上所說「顧盼雄毅」,如佛生後行步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神」就是不可思議,也就是威靈叵測的意思。即神鬼不能知,外道不能測,天人無從知深淺,緣覺也不能知究竟,唯佛與佛乃能證知。「咒」就是感應道交。它有一種力量。「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佛頂的光明猶如大白傘蓋來護持一切誦持神咒的人。 & 以上為其名稱的大概意思。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總共有一卷,佛經題目,由劉宋禪師畺良耶舍翻譯。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開元釋教錄》載劉宋曇摩蜜多的另一譯本已佚。 & 淨土法門的修持,即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本經以觀想為主,故俗稱「十六觀經」。佛因韋提希遭惡子之難,愁憂憔悴,至心懇禱,教觀清淨業處。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說淨業三福,為往生的正因。又以異方便說十六妙觀,使其觀想成就,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蒙佛授記,淨除無量劫業障生死之罪,臨終決定往生;又說九品往生之因,使行者期修上品,有所依據,心安理得。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心印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凡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在舍衛國,為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為詮也。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心印疏》,略稱《心印疏》,凡二卷,清代溥畹大師所著之《金剛經》注釋書。本書上卷先講降伏妄想,安住真心,下卷後釋發菩提心,這與大乘佛法先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之次第,有所不同,然溥畹不只是教下的大師,還是禪宗的宗師,《心印疏》解釋《金剛經》的文義,甚深合中國禪宗的道理。
地藏菩薩本願經修學心要集
地藏菩薩就是圓滿證悟法性、抵達究竟真理的眾生,因為他曾經在因地上發願,只要還有眾生沒有度盡,還有眾生在迷惑的苦海裡掙扎,就絕不取證涅槃佛果而永為菩薩。其「地藏」兩字的含義,實為「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所記載,菩薩於久遠劫前為一婆羅門女,因發願救度亡母脫離惡趣,並誓立在盡未來際的今天,乃至無窮的往後,都要普度罪苦眾生。而在輪轉中又做光目女,再次發願救度地獄受苦的母親,待彼成佛後,始成無上正覺。
妙法蓮華典.無量義經(二版)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本經圓滿地講述法界的實相、諸佛的境界。在經中揭示了過去如來曾宣說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階位,其皆是方便說、權說的講法,而如來真正想宣說的是究竟一乘,也就是佛乘。因此,《法華經》可謂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的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揭示出「久遠實成」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乃是貫穿《法華經》的根本看法,也就是《法華經》的見地、正見。而《無量義經》是佛陀宣說《法華經》之前所說的法,在教判上占著開權顯實的重要樞紐位置,古來以本經為《法華經》的開經,本書完整收錄此二部經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實義
◎法會因由分第一:世尊以此經啓發末世眾生、棄八萬四千小法、趣向大乘、成就「金剛清淨法身」到佛彼岸。◎善現啟請分第二:如來以神力分身示現一個善知識「須菩提」、應機向如來本尊請法也。◎大乘正宗分第三:無上乘見性佛道、乃從四念處令「身、心、性、法」皆空、佛性由無相而生、如是無相、則四十八願淨業所成「華藏微妙光明相」於自性中「無相不相」。◎妙行無住分第四:如來梵行、不能依止於「外道」的表面行為、而是必需在於「自性中密行如來四十八願(見性)」的無量梵行。◎如理實見分第五:世尊因而在此段中譬喻分別、孰為虛妄之相?孰為三昧實相!◎正信希有分第六:如來於此段中、分明指示眾生、於末法世必須覓尋已在佛道見性成佛、哀愍眾生倒裝下凡、受如來遣在人間的大善知識、諮請無上佛道。如來以密語在此宣示、於入滅兩千五百年後、將遣阿難入世、宣說「第一義諦」。◎無得無說分第七:如來深知眾生迷執小法、是故特在此段、告知一切眾生、如來住世時所說一切經法、皆是暫設、是故「不可取、不可說」。而今世尊親臨人間顯真實義、名為「如來最後垂範」、不可誤以為如來昔日住世之時、已有說出見性成佛的正法眼藏。◎依法出生分第八:如來於末法世時、敕令阿難入世、再為宣示的「最後垂範」、依法在自性中修行、諦觀如來法界性、以見性故、悟無生法忍、方得出離生死◎一相無相分第九:要入如來大智慧海無量妙義者、惟從一個法門深入才能生出此大智慧、而那個法門即是第一義空的無相三昧也、能悟身、心、性、法皆空的無相三昧、則如來四十八願淨業所成的極樂世界無量萬象無不具足顯現圓滿、在具足圓滿顯現極樂世界無量萬象之中亦能不著於相、入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大自在、大圓滿、大光明、永恒的般若空慧那就名實相」。◎莊嚴淨土分第十:如來佛世尊、知四眾於末世、深著於「外道」、妄興土木、廣造塔寺、以為這種行為、就是佛所說的「莊嚴淨土」。故於此段、明確宣示「佛土清淨莊嚴」盡在「無相、無為、無所住」的「見性」中、圓明顯現「莊嚴清淨的極樂佛土」;◎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如來佛世尊在這段經中明確告知一切人等、若以人間金銀七寶施捨救濟、雖能獲得來世福報;若有人、能止一切欲、息一切惑、離一切相、修行四念處、循如來藏起四智菩提心而見性明心、自覺覺他、所得福報殊勝、不可思議。◎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如來佛世尊、知末法世之時、眾生迷著取相、誤以為剃除頭髪穿袈裟的人、才是傳承佛道的僧寶;不知如來另有派遣弟子入于末法、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見性第一義諦正法眼、教化一切大乘菩薩、出離生死。◎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如來佛世尊於此經中、以密語譬喻示教末法世一切眾生、當尊重正教明師、依如來涅槃兩千五百年後、於末法中宣示「第一義」的「最後垂範」、如法「見性」修行。◎離相寂滅分第十四:眾生若能依於末法世中 如來世尊遣在人間的大善知識、依其指導、如法見性、不久必能證六波羅蜜、永出生死。◎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如來世尊於此明示、末法世若有人能以如來真實智慧註解金剛經、並著作如來最後垂範而為人演說者、其人即是荷擔如來家業的住世三寶尊。若有眾生能深信不疑、深行見性而不退轉的人、功德亦復無量無邊;傲慢樂小法之人則不信受佛語、更不修行。◎能淨業障分第十六:世尊於此段、先說因果與除滅罪法。再說必需覓真善知識求乞無上佛道、不可起妄想 分別 執著、當面錯過因緣。若有緣得遇、當如法見性、證清淨法身、永斷絕業報、脫生死輪廻。◎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眾生貪樂八萬四千有為小法、謂一一諸法皆佛所說、修其中任何一法、佛必度往西方作佛、生此邪見、迷而不返。世尊於此段中分別真假而破之、告知四眾、若能以「四念處」悟「身、心、性、法」皆空、以「四智菩提」循「如來本願」見性、究竟無我、離一切相、即是「如來面目」。◎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世尊於此段中、明確的說:「如來法身、五眼一體同觀」;五眼於見性中、亦是一體同觀、千百億心一時同用、而無分秒之差。此言「五眼」而「耳、鼻、舌、身」五識、一時盡攝而同用矣!◎法界通化分第十九:見性聖人於自性中密行「三身、四智、五眼、六波羅蜜、七寶如來」等一切種智、徧滿法界、故云:法界通化。◎離色離相分第二十:世尊於此段、以妙語譬喻、教示末法眾生、欲出生死永斷輪迴、必覓已證見性的真善知識;欲覓真明師、必須去除色相的執著、勿以「具足諸相的僧侶」將他們視為必是如來傳承之人、否則難遇真明師、難學無漏法、難證菩提道。末世承傳如來正法的人、是一個平凡的農人、他不現出家相、如來世尊於此示教眾生、不可執著於色相。◎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世尊在此明白宣示、如來住世之時三轉法輪所說無量諸經、包含金剛經、皆未曾說出成佛的方法、僅是說些方便引導之法而已。◎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世尊於此段明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見性實相中、證無生法忍、究竟無生忍而得佛果的;並不是從一切有為法中所能得到的。◎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世尊於此段明示、見性是平等法、以「無相」「無為」淨心思惟諦觀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化現極樂世界的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若要成佛出生死、必須淨心無相的行如來四十八願一切善法。◎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如來於此段明示、深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如來真實深義、及四念處四句偈裡如來真實深義、為他人說者、其人所得「福慧功德」、無有任何人能與相比。◎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如來於此段明示、如來不以神力超度眾生到極樂世界作佛;而是將思惟諦觀極樂世界無量義的見性無上法藏、教諸深信眾生、使見性明心直了成佛、永生於極樂世界中。◎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如來於此段、以雙關語告誡眾生、不可以外表相貌來判斷一個人是真善知識或假明師;如來法身亦不是以三十二相所能窺見。是故不應以寺廟很大或法相莊嚴、或口若懸河的人、將他們認為是如來弟子、否則永遠見不到如來法身、出不了生死輪廻。◎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如來世尊在此段中教諸眾生、覓師訪道、當以智慧觀察判斷、以免墮入魔淵;於見性之道、亦須「不空、不即、清淨、不離」才能入如來大智慧海證道成佛。◎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如來於此段明示、修菩薩道的行者、不可染著貪戀三界中受身的福報;亦不可染著貪戀如來法界性中任何事境、方可得成無生法忍。◎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如來於此段明示、釋迦牟尼佛之身、是清淨法身、不是父母和合所生「有為」之身。如來法身、威儀寂靜、能入眾生清淨憶念心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合理相分第三十:如來於此段中、以大中小銀河系中的星球皆碎為微塵的數目字、來譬喻眾生的「慾、相、惑」。又以銀河星系的成住壞空來喻眾生的「生、老、病、死」。並說出「生老病死的原因在於男女性慾的愛染」。◎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如來於此段文中、破眾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邪見、引導眾生進入見性第一義住之知見「正信、正解、正見、正知」、而悟「無生法忍」。◎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世尊再三讚歎能見性金剛觀照的「真善知識、大法師」及一切正心深信佛語的信眾。並慰勉法師為人演說「見性第一義」勿生厭煩、以不懷希望而為說法;若遇惡知識來責難時、心無取相、如如不動、知「無生忍」則一切責難皆無礙無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是佛說修行「見性」入於「大圓鏡智」、究竟成佛的事、非一般凡夫所知識也。◎世尊留給人類最後的預言(西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壞劫即將至、災難遍地起、人禍并天災、瘟㾮天下靡、為水糧能源、戰禍如浪比、造化滅人煙、地土皆危脆、貳零玖捌期、哀鴻號天地、無依缺水糧、修羅為掌理、人醜不如猿、互瞋害飢懼。如來示預知、眾生猶吾兒、道傳無量義、聞受勤思修、即能了生死。見此心狐疑、惡逆驕慢怠、邪見入魔棲、譭謗且觀望、悔時已遲遲。
唯識真義(上冊)(隨書附贈「打開心光《練習步驟》」卡片乙張)
這是一段回溯生命起源的量子催眠記錄。想探知生命真相的你,將會知道:「你是誰?你是什麼?你來自哪裡?」&這也是一本,從佛學唯識及老子有無相生為出發點,帶你抽絲剝繭,回到本源的書。&&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來自宇宙之外,你並非只是你現在所處的這具物質肉體載具而已。&你曾經是在宇宙間自由飛翔的光球,也曾經投胎體驗成為一名光體外星人,也曾經駕駛宇宙飛船在星系之間遨遊,只是你忘記了。&你是更廣大的存在,暫時進入這個物質宇宙,進行一段探索宇宙各種物質體驗的旅程。地球人類生活只是你的宇宙旅程的其中一站,並非你的終點,也不是你生命歷程的全部。&你包含一切,全知全能,擁有無限創造力,你是無形無相的意識,你是可以擴及整個宇宙的光,你是可以全部一次感知所有在這個宇宙投胎轉世經歷的靈魂。&為了幫助你喚醒這些超越宇宙時空的生命記憶,書中個案透過量子催眠(QHHT),以超越宇宙的視角,描述一段被所有人類深埋在靈魂深處的遺忘記憶,解答:&你是誰?你來自哪裡?出生前,你存在嗎?死亡後,你會去哪裡?宇宙還沒誕生之前,地球還沒誕生之前,你存在嗎?宇宙是誰創造的?你曾經有過外星生命的體驗嗎?&★隨書附贈「打開心光《練習步驟》」卡片乙張→放輕鬆;→坐下;→閉眼;→打開心中的心光(像是打開一盞心中的白光燈泡或小太陽);→心光開始發亮;→……;→白光開始清理你的能量場,讓你的能量場恢復乾淨與完整;→……。&詳細練習步驟,請見附贈卡片
佛教禪定學寶典:六門教授習定論釋義
本書嘗試克服《六門教授習定論》原文的古奧深澀,用現代佛教徒能夠輕鬆閱讀的方式,對於論中的主要觀念進行詳盡的剖析。透過本論的閱讀,讀者可以釐清在學習禪定時的諸多疑惑,也能夠在佛學上解釋為什麼佛教的各個宗派的修行法,他們各自所重的地方何在,而且為什麼都是可行而有效的。
龍樹六論
這裡說的六部論,就是:《中觀論》、《精研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寶鬘論》。龍樹菩薩在造論方面本來很廣泛,這六部論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宣說遠離有無二邊之緣起真實義為主的,有四部論,1.《中觀論》,2.《精研論》,3.《回諍論》,4.《七十空性論》;一類是以宣說要用不墮有無二邊之中道方能解脫生死為主的,有二部論,5.《六十正理論》,6.《寶鬘論》。宗喀巴大師說,這六部論,是求解脫和求成佛人的指路明燈,也是看清那是正道和那是歧途的慧眼。六部論中尤以《中觀論》最為殊勝,論中指示出了正理的門徑,闡顯緣起性空甚深了義,是研究中觀的根本經典著作。
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三輯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於文字中即可獲般若大智慧,開啓無上菩提之門,破世間諸煩惱。 所謂「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因為起了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才不會被內五欲以及外六塵所沾染、執著,這才是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從內心常起正見開始起修。 由正見就會自然生起八正道,正見是八正道之首。先有了正見,之後才能有八正道。由格物、格苦,佛法一整套的體系才建立了起來,這一整套的佛法體系是建立在一整套正知正見的基礎上。 開卷語 一、此套心法,已於文字之中灌頂巨大加持之力量。 二、只須堅信不疑,恭敬讀誦即可獲無上力量之加持。 三、讀誦之時,身心有不同程度的感應實屬正常,乃感應交道之現象。 四、信奉受持此書文字,即可獲得強大息災、轉運、祛病、富貴、滿願之增上緣。 五、信奉受持此書,於現實中必有諸多神蹟示現。
心經新解:轉化心念、超越快樂與痛苦
人世間,波詭雲譎,各種念頭紛呈, 若能試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好每一個日出日落, 尋常以待,尋常領受,會發現心安即是歸處。 如果你迷茫困惑,如果你內耗焦慮, 不妨跟著作者的重新演繹,以現代人的思維角度出發, 從《心經》的字裡行間中獲得無堅不催與溫暖包容的力量,讓你放下浮躁,找回初心。 作者在誦念《心經》經文迴向給往生的母親時,也超渡了自己。摯親的過世,很痛!這樣的痛,在她聲聲唸誦《心經》的過程中,漸漸看清生命的實相,體驗到宗教力量的偉大,也撫平她內心的傷痛。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文最豐富且最常被念誦的經文。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經文的人卻很有限。 在《心經新解》中,作者重新詮釋佛法中最人盡皆知,也被視為高深究竟的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分享她從《心經》體悟到的人生智慧外,作者博採眾議,不偏於某一家為讀者解說經文,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有效的吸收《心經》的關鍵要點;更透過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心經》中的經文,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讓《心經》更貼近人生的實用智慧。 願你也能藉由《心經》──順應自我、真實前行,練習成為那個懂得平衡、找到安適力量的自己! ※本書採用唐朝三藏法師玄奘的漢譯本,這個譯本可說是流傳最廣、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版本。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為《超解心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故宮千年御寶,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每匣皆附雷射防偽專屬授權卡)
★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授權,每匣皆附專屬授權卡,並有故宮雷射防偽標籤與流水編號。★ & 《金剛經》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全文無「空」字出現,但通篇陳述空的智慧,探討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金剛經》語句精煉,是一部最適合現代人入門閱讀與善用的佛教經典。 & 本次復刻出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故宮館藏最早宋刊本,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精品。佛經內頁以剛正有力的顏體字精刻,字體工整秀雅,筆畫雄強、墨色濃郁。宋刊本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存世數量極少,而其製作工藝精湛、書法風格秀美、雕刻技巧高超,這些特點使它難以仿效,充分顯現千年宋代印刷技藝風華。 & 宋理宗是宋朝第十五個皇帝,在位四十年(1224-1264)。即位時距離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已經將近百年,然而原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情勢因為蒙古的崛起而有了改變。鐵木真(成吉思汗)首先打敗了西夏,接著準備滅金。局勢的轉變,對於未來並無把握的宋理宗來說,也許是一個轉機,於是他將年號改為「開慶」,表示對宋室未來的期待。宋理宗一生尊崇理學,但也對佛教感興趣,理解佛教教義,同時親題寺院匾額,為僧人賜號。 & 1259年這一年,宋理宗令太平壽聖寺主持釋延福,校勘401-413年間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他企望這部經書在亂世中讓人心安定,認識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若要成就無上智覺,就要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儘管「開慶」年號只用了一年,宋理宗也在五年後過世,宋朝則在1279年敗亡,但是這部《金剛經》卻成為宋朝留下來最有代表性的經書。「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便是安定力量的永遠啟示。 &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 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那裡呢?應如何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起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 & 「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簡單來說,就是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到彼岸並不是說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方法。 &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唯有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才能認識真相。故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若能悟得諸相皆虛妄不實,就能證見如來了。)& & 要如何不執著呢?《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 & 《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時,每施一東西,即作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此布施行為將積累多少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也就是要對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財物不產生任何的執著,方能證得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 雖應不執著於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自性本空。「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 & 《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意思是,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宜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聞、思、修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就會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精髓。其意思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因此,修行者應該「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 & 總而言之,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 《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經》不僅是進入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經典之一。 & 出版特色 & ◆ 故宮館藏之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上下卷合為一冊,採經摺裝,上下單欄,字體為約兩公分見方之顏體字。經文採用西元402年鳩摩羅什(344-413)譯於長安的譯本,是六種《金剛經》漢譯本中最早也最通行的譯本。 & ◆ 原收藏於乾清宮,書中所鈐印信均為內府收藏章,包括「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乾隆鑒賞」等乾隆八璽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兩方,可見其受到歷代皇帝之重視,顯現其藝術收藏與宗教文化之獨特價值。 & ◆ 卷末有一段刻經跋文:「太平壽聖寺沙門延福,奉聖旨校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凡屬有生,咸躋壽域,吉祥如意者,開慶元年三月重勘。」 & ◆ 由故宮授權出版,同時委請專業師傅以繁雜細緻的工序,一頁一頁手工黏起經摺處,函盒亦使用手工裝訂,為了完善裝幀細節,整體編印作業時間歷時三個月。 & ◆ 以現代印刷技術還原古書裝幀原貌,將原本典藏於故宮中的佛學經典能廣為流通,不但讓經典更加平易近人,也進一步展示佛經傳播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
楞嚴經易知錄(上)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了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楞嚴經易知錄(下)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了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太虛大師開示語錄(3):佛學篇
《太虛法師文鈔》,太虛著,王明福、謝健、張善長編校。一九二七年中華書局出版。是太虛的佛學論文集。原擬作十編,依次為雅言、世論、佛學、講錄、註疏、書札、章草、制議、雜文、韻語等。後編印出版三編。第一編「雅言」,收有《致私篇》、《宇宙真相》及《無神論》等二十篇,為以佛法作隨俗雅化之言之作。第二編「世論」,收有《論周易》、《論荀子》和《論墨子》等二十三篇,為以佛學評論世間學術之作。第三編「佛學」,收有《教觀詮要》、《佛教史略》、《佛法導言》等四十篇,為闡發佛教教理和教史之著作。
太虛大師開示語錄(2):世論篇
《太虛法師文鈔》,太虛著,王明福、謝健、張善長編校。一九二七年中華書局出版。是太虛的佛學論文集。原擬作十編,依次為雅言、世論、佛學、講錄、註疏、書札、章草、制議、雜文、韻語等。後編印出版三編。第一編「雅言」,收有《致私篇》、《宇宙真相》及《無神論》等二十篇,為以佛法作隨俗雅化之言之作。第二編「世論」,收有《論周易》、《論荀子》和《論墨子》等二十三篇,為以佛學評論世間學術之作。第三編「佛學」,收有《教觀詮要》、《佛教史略》、《佛法導言》等四十篇,為闡發佛教教理和教史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