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信: 心道大和尚水陸開示集
本書為靈鷲山開山和尚心道法師於水陸法會開示之集結,期望讀者們透過這本開示精要集結,能更加趨入水陸的真實意涵。 靈鷲山水陸法會之啟建, 緣起於心道法師塚間頭陀苦行時,對苦海眾生的救度心念, 水陸法會自1994年啓建至今,從不間斷。 冀以此書提醒我們的靈性本具足, 走進成佛之道,深入佛法智慧,連結永世善業。
天主任用的佛教徒
宗教交談只說給準備好的、有信仰的人聽,無須爭辯,不必勉強。 宗教,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打開心靈地圖,帶你去遊歷豐富的心靈世界。 而宗教交談,就是和不同信仰者分享彼此體會到的心靈世界, 因為交流,而擴大對世界的認識; 因為交流,或許就在某個瞬間,你將以嶄新的視野重獲新生。 & ‧封面畫作〈比西里岸之夢 Pisilian 17-17〉(2017年,油彩/畫布 170 × 270 cm) 由著名藝術家江賢二授權。 & 陳世賢: 我是誰?我是一名佛教徒,在天主教醫院擔任執行長長達十年,白天讀〈天主經〉,晚上念〈大悲咒〉,二十年的宗教交談經驗,我與其他宗教信徒一起經驗了許多神秘奇蹟。 & 神秘呼喚我、引導我,逐漸發現自我,我慢慢地理解到我的「天命」──種種奇妙的安排,就是要我去做「宗教交談」。 & 因宗教所引起的流血衝突年年發生,是造成人心惶惶的不定時炸彈,但是許多人仍不知警醒。如果宗教沒有和平,世界不可能和平! & 宗教交談重要嗎?可不可以拿香拜拜?可不可以拜祖先?拜過的供品能不能吃?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如何相處?能談些什麼?有沒有禁忌?如何避免衝突?不同信仰可不可以結婚?婚後如何生活?從生到死,與宗教相關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 馬天賜神父曾說:「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瞭解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有這麼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個愛。」 & 宗教交談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幸好我們還有佛陀、有耶穌、有經典、有信仰,還有無數精彩的人物千百年以來示範了信仰的真意,帶給我們信心。 & 陳世賢嘗試從《法華經》的架構,以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去探究宗教交談在人間的種種可能,或許也可以替不同意識形態的衝突提供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可能。希望本書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禁得起考驗。更希望,大家都可以因為宗教交談,找到屬於自己的神恩,獲致更大的幸福。 & 《法華經》人稱經中之王,在佛法流布的紀錄上,《法華經》是佛陀生命晚期最後八年的說法內容。在歷史考證上,《法華經》出現在公元前後,是小乘佛教進入大乘佛教的重要關鍵,從強調個人修持、離苦得樂的「阿羅漢」層次,擴展到幫助世界解脫的「菩薩」境界,直到覺悟成「佛」。 & 全書二十八品,佛陀鼓勵不同層次的修行人,讚嘆不同世界的覺悟者,不斷破除許多既定概念:無論學識高低、性別差異、年齡資歷、善惡好壞、甚至時間與空間等限制,「超越」的發展出「與神對話」、「與神同在」的覺悟境界,最後匯流成法花盛開的美好天堂。 & 著名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是其中一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種化身尋聲救苦,恰恰呼應了宗教交談的開始,是從「聆聽」開始,是友誼、是服務,正是菩薩的慈悲本懷。 & 換言之,對於佛教徒來說,宗教交談是大乘佛法的具體實踐。對於不同宗教信徒而言,宗教交談可以擴大自己信仰的深度與廣度。 好評推薦 是時候了,打開窗,讓聖神的風吹進來吧。──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中學董事長)
楊枝淨水(觀音大傳首部曲)
首部觀世音菩薩磅礡史詩大傳(全傳預計十五部) 觀音傳《楊枝淨水》媲美印度第二大史詩鉅著《羅摩衍那》 獨特史詩小說體,細緻又浩瀚、典雅又奔放的超絕想像空間 二千五百年前,印度古城毘舍離大瘟疫實況首次批露, 觀世音菩薩從浩瀚的十萬星系外降臨地球,絶地救援的感人故事…… 人命像被大風雨吹落的果一一墮下,聚落裡十戶已有九戶空亡,白骨曝曬於道上,偶然傳出孱弱號泣的迴聲……,更哀傷的是,這座曾熙來攘往的城,已是無淚可哭的死靜,是死滅的靜。 這是公元前五百年的印度毘舍離城,一場大瘟疫,讓人像散碎在大地的砂粉一樣消逝。恐慌隨著疫情蔓延城裡城外,誰能讓生命留下最後一抹尊嚴,當痙攣的身體,赤濁的雙眼,兩手成爪,刮著那床沿……. 「南無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遠在王舍城的佛陀在毘舍離城長者的祈請下,帶著聖弟子、神醫耆婆渡過恆河,走入那片滾燙之地;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淨影相應,穿越時空來到娑婆地球,楊枝遍灑。 瘟疫豈是人間唯一苦難?立志要復仇的婆羅門、殺了父親篡位的王子、血海深仇的世族、因慳貪嫉妒墮入餓鬼道的眾生、一生貧窮寡福的獨老……,當業火熾盛,佛陀、觀音、聖弟子又會如何教引眾生,在最深苦處得到救度,超越這場千年無盡的生死遊戲?
一九六九邂逅菩提
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還收錄了學員們近年參與佛光山活動、由《人間福報》刊登的活動新聞,以及從《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一、二期特刊、第二期學員手冊及教材中,選錄學員們當年在結營後所撰寫的參與心得、作息表等內容,最後,蒐集自1969年以來的大專佛學夏令營活動的珍貴照片放在附錄當中。 本書的作者們從白齒青眉的慘綠少年,到現在的星星白髮垂,他們有的成為醫師、教授、公職人員等。生命,過盡千帆,他們寫下在生命轉彎處,遇見了佛教,遇見了佛光山的星雲大師,讓他們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這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故事,以及每張泛黃的照片,皆訴說著他們在佛光山與佛教互動的回憶,那些曾經被收藏的、深刻的記憶,以此供養、分享生命中的美好。希望這段重要的人生轉折,可以給社會青年一個生命的建議;希望提供一分質樸的生命觀,一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善,給翻閱這本書籍的您。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5冊/套)
本套書第1-4冊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第5冊內容精選世界各國有關佛陀一生的藝術作品,配上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佛陀的一生。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5):想念佛陀.想見佛陀
本書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第5冊內容精選世界各國有關佛陀一生的藝術作品,配上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佛陀的一生。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2):幸運遇到了
本書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4):等你很久了
本書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1):懂你不敢說
本書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人間佛陀漫畫系列(3):更少得更多
本書內容改編自星雲大師著《佛教叢書.佛陀》,內容主要是佛陀成道後行化的故事,與一般描繪佛陀一生的漫畫不同。讓讀者透過漫畫了解佛陀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接受和信仰佛教。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修訂版)
本著之內容以印度佛學中的主要學說及其發展歷史為主,亦可說是印度佛學史的雛型。從原始佛學到部派佛學的發展,及小乘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晚期大乘佛教等開展,均以現有最新史料,究其年代之正確性,並以哲學史的研究方法,使具有一般社會學的規律,並藉此表現形式,直接顯現佛學自己的特殊性。 任何學說都有它自己的源流,佛學也不例外,無論是研究佛學或學佛修行,要清楚明白佛學的本質,必須瞭解佛學源流。佛學大師呂澂,以其高深的佛學研究成就,提供另一種觀點,為您打開研習佛學的寬廣視野。 作者以提出印度佛學中的主要學說及其發展歷史,試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加以說明,此乃本著獨特之處。
古叢林唐宋臨濟宗傳承錄
一超直入如來地的禪門智慧 每每聽聞出家人在出家多年之後還俗,心中總感隱隱之痛。能有遐滿人身又有因緣出家,是須有很大的福報才得以致之。而辛苦多年後,卻輕易的退卻,實在很是可惜。深究其因,多是未能深入佛法精髓;獲得法喜之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雖是精要,然學人轉輾學習無法相應,多是慧門未開。有鑒於此,本人對佛法發揚願盡棉薄之力,擬將開慧門之禪宗法要,依次分門寫出。首呈臨濟,繼以法眼、潙仰、雲門、曹洞各宗,相信讀通本書,再輔以前著古叢林入禪秘鑰,必能盡掃知見葛藤,慧門一開後,心空及第歸─只欠腦後一錐。相信者請入鈎。 & 人有生死大患,乃萬劫不醒之長夢,學佛者期於了生死,誠可謂一大事矣。然而從古至今,禪門之著作雖多如河砂,但缺乏完整而又有系統的指導書籍,所以修行的人多,證悟者卻少。真正的旨訣,是真實不虛的,禪是最深妙的生命解脫技巧,是能通過科學驗證的,用一樣的方法思路,必定是能逹到同樣的效果。本書為入禪之秘鑰,為宗門旨訣專書,詳細闡明臨濟宗旨的關鍵運用,內容包含有三玄三要、四料揀、四賓主、頂門眼、肘後符……相信讀通本書後,必能幫助學者證悟,歸家穩坐,到逹寳所,獲大自在。
弘一大師 李叔同說佛:全彩印刷大字版
全新彩色印刷大字版 輕鬆閱讀大師語錄 字字珠璣銘記於心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 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這首膾炙人口歌曲的作詞者李叔同是一則傳奇,從浪漫的風流才子,到律宗大師,戲劇性的人生轉折。皈依後的弘一法師,深入佛理、闡揚佛法,他的處世格言、演講實錄值得用一生的時間慢慢體會、靜靜領悟。 李叔同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戲劇家、書法家。從才華洋溢、倜儻風流的才子,成為刻苦修行的律宗宗師弘一大師,這其中的人生轉折是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 本書收錄有《弘一大師講演錄》、《格言別錄》、《李叔同詩集》等代表性作品,並搭配弘一大師親筆手書的格言,及其弟子豐子愷的插畫,讓您在領悟佛法真諦的同時,也能欣賞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觀音在西藏:遇見世間最美麗的佛菩薩
三百餘幀珍貴難得的照片。 一部記錄大藏區觀音菩薩聖蹟和美麗法相的專書。 信心具足,閱此書如與觀音菩薩相遇,結無上善緣! & 觀音菩薩一直是藏傳佛教的核心信仰之一,在西藏,不分男女老少,人人誦唸〈觀音心咒〉――嗡嘛呢唄美吽,這不是一串普通的字,它包含了觀音菩薩所有的加持和悲心。藏人視觀音菩薩為拔苦救難的慈悲代表,也是雪域高原的守護神,更是藏民族起源的創世始祖。 & 作者以一個與觀音菩薩有緣,也具足信心的藏傳佛教徒身份,記錄十多年來行走雪域大藏區時,與觀音菩薩各種寂靜相化身的每一次邂逅。或許你我一生皆無緣親見書中觀音慈悲容顏,然藉由作者查閱整理的史料、聖蹟傳說與實地走訪時的感動,即可輕易展開心靈之旅,與觀音菩薩結下善緣。 &
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志業(修訂版)
本書主要以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法,跡尋當代比丘尼教育家曉雲法師教育與生命結合的因緣,著重其教育情懷與教育志業發展之歷史脈絡的釐清與客觀系統的呈現;箇中教育志業的部分,涵蓋法師教育思想結晶「覺之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其教育理想「二部並進」的實踐過程。本書「情、理兼顧」,為瞭解法師教育思想提供一完整而精要的珍貴資料。
通明禪禪觀:迅速證得六種神通與三種明達智慧的方法
通明禪禪觀出自於《大方等大集經》,在天台智者大師後,這個禪法才開始定名為「通明禪」。「通」是指六種神通,「明」是指三種智明,以智慧來觀察呼吸的出入,而開啟心眼,徹見無礙,獲得三明六通的境界。 本書從總論通明禪開始,讓讀者掌握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到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等的修證境界,從通明禪入門到高階的修學方法,及所證得境界,都有完整的教授,幫助讀者以通明禪觀,迅疾證取解脫、具足廣大妙用!
本如法師傳:中國當代肉身佛傳奇
1925~2006,八十一載住世歲月,一代華巖祖師的傳奇人生;一門十位出家人,祖孫三代剃度出家、弘揚佛法的心路歷程。抗戰、文革、劫後餘生…在波瀾起伏的歷史浪潮中,出家人如何堅守信仰、傳承法脈?苦修開悟,解行並重,持戒精嚴,不住名利相…華巖祖師如何修成金剛不壞之身?這部傳記,團隊歷時六年,輾轉各地,採訪了數十位法師及居士,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將本如老和尚的傳奇故事呈現給讀者。聆聽親歷者平實而生動的講述,感受撼人心魄的心靈洗禮,這不僅是一部精采的高僧傳記,更是百年中國佛教史的濃縮。
釋迦牟尼佛廣傳(下)
簡單易讀的鉅作,宛若史詩的經典,十五年後絕美再版 唯一一部完整講述佛陀108次生世累劫的經歷 追尋人生的應對與頓悟,就從釋迦摩尼的故事開始 & 麥彭仁波切的完滿之作,索達吉堪布的淺顯譯筆, 世間的因果循環,苦海的應對引導,都有佛陀來指引! & 浩瀚的佛教經典中,蘊藏無數超越現今文明的科學思維與人文智慧,這部《釋迦牟尼佛廣傳》共47萬字,分上下冊精裝,是目前唯一一部講述佛陀累生累世的經歷與故事的書籍,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完整傳記。所有故事均選錄自大藏經的菁華,橫跨了無數個世紀,讓我們了解生生世世的過程如何發生。由藏傳佛教界備受推崇的麥彭仁波切(西元1846-1912,舊譯為寧瑪巴大師,蓮花生大師曾說麥彭仁波切將是文殊菩薩轉世)講述撰寫,並由寧瑪派大堪布索達吉譯成現代漢語。 & 麥彭仁波切博學廣聞,將佛陀的故事做各品目的撰寫。書雖然大部,但每篇故事不長,在索達吉堪布流暢譯筆下,閱讀極為容易,宛若小說故事。使得藏傳佛教弟子心目中,如同一部法典,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必須閱讀的書籍。在西藏大昭的牆上,繪有大幅的唐卡壁畫,就是為了記載、講述書中所記錄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原為印度王子悉多在榮華富貴中,深感人生無常多苦,遂出家修行,開悟成佛。在根本上,佛法不尚空談,最重實踐。而佛陀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以來,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言行演繹佛法,示現眾生。 & 為了讓讀者能藉由佛像藝術之美、加深體悟廣傳的微妙法旨,在書中我們選錄許多珍貴圖片。這些圖片分別由震旦文教基金會陳永泰董事長珍藏提供、吳文成先生導引解說,而長河藝術博物館館長黃英峰先生,多年來費心請西藏畫師臨摹大昭寺佛陀歷生事蹟的壁畫,一張張精緻唐卡亦收錄本書中。因此,在這部《釋迦牟尼佛廣傳》廣傳中,讀者不僅能從詳述佛陀事蹟的故事獲得啟發,更能藉由佛像和唐卡細細觀想,心領神會,深刻體察豐富的佛教文化與美學內涵。 & 廣傳裡的非凡事蹟,無一不令人深省;神奇殊勝與不可思議的言行,都是佛陀在親身說法與實證修行。這部殊勝難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絕版多年,如今,十六年來在許多讀者的企盼詢問下,絕美復刻再版,讓超越時空的真理重新深刻在每一個有著佛性的子弟心中。
釋迦牟尼佛廣傳(上)
簡單易讀的鉅作,宛若史詩的經典,十五年後絕美再版 唯一一部完整講述佛陀108次生世累劫的經歷 追尋人生的應對與頓悟,就從釋迦摩尼的故事開始 & 麥彭仁波切的完滿之作,索達吉堪布的淺顯譯筆, 世間的因果循環,苦海的應對引導,都有佛陀來指引! & 浩瀚的佛教經典中,蘊藏無數超越現今文明的科學思維與人文智慧,這部《釋迦牟尼佛廣傳》共47萬字,分上下冊精裝,是目前唯一一部講述佛陀累生累世的經歷與故事的書籍,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完整傳記。所有故事均選錄自大藏經的菁華,橫跨了無數個世紀,讓我們了解生生世世的過程如何發生。由藏傳佛教界備受推崇的麥彭仁波切(西元1846-1912,舊譯為寧瑪巴大師,蓮花生大師曾說麥彭仁波切將是文殊菩薩轉世)講述撰寫,並由寧瑪派大堪布索達吉譯成現代漢語。 & 麥彭仁波切博學廣聞,將佛陀的故事做各品目的撰寫。書雖然大部,但每篇故事不長,在索達吉堪布流暢譯筆下,閱讀極為容易,宛若小說故事。使得藏傳佛教弟子心目中,如同一部法典,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必須閱讀的書籍。在西藏大昭的牆上,繪有大幅的唐卡壁畫,就是為了記載、講述書中所記錄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原為印度王子悉多在榮華富貴中,深感人生無常多苦,遂出家修行,開悟成佛。在根本上,佛法不尚空談,最重實踐。而佛陀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以來,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言行演繹佛法,示現眾生。 & 為了讓讀者能藉由佛像藝術之美、加深體悟廣傳的微妙法旨,在書中我們選錄許多珍貴圖片。這些圖片分別由震旦文教基金會陳永泰董事長珍藏提供、吳文成先生導引解說,而長河藝術博物館館長黃英峰先生,多年來費心請西藏畫師臨摹大昭寺佛陀歷生事蹟的壁畫,一張張精緻唐卡亦收錄本書中。因此,在這部《釋迦牟尼佛廣傳》廣傳中,讀者不僅能從詳述佛陀事蹟的故事獲得啟發,更能藉由佛像和唐卡細細觀想,心領神會,深刻體察豐富的佛教文化與美學內涵。 & 廣傳裡的非凡事蹟,無一不令人深省;神奇殊勝與不可思議的言行,都是佛陀在親身說法與實證修行。這部殊勝難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絕版多年,如今,十六年來在許多讀者的企盼詢問下,絕美復刻再版,讓超越時空的真理重新深刻在每一個有著佛性的子弟心中。
禪修教觀(下):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 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 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 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 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 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 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 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Ultimate Realization in Buddhism佛法最終的實現
Europeans have generally interpreted Nagarjuna's MU/amadhyamakakarik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istotle's law of excluded middle. Indian religions tend to describe the world as full of suffering, and prescribe spiritual discipline as the way to escape from it; this is why Indian religious teachings heavily rely on negation. Examples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include the eighth verse of the MU/amadhyamakakarika, which states, "Everything is real, not real, both real and not real, neither real nor not real;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e sphere of neither perception nor non-perception(Bhavagra); and the passage in the Diamond Sutra which reads, ''No notion of self; no notion of person; no notion of sentient being; no notion of life span." Such negations are typical of Indian religious discourse, and indicate that negation of the world is its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whether or not this is correct is another issue altogether.I'm not a scholar with a penchant for splitting hairs; my main concern is with present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t doctrine, so that it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guide to actual practice. For example, when Buddhism first came to China, the Daoist term wu~ was used to translate the Sanskrit term siinyatii, yet such borrowing has caused a lot of confusion that still needs to be corrected, lest one's practice come to naught.Thus the primary motivation for this translation is to serve as a guide to Buddhist practice.
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真理學,輔助深入版2】
◎讓眾生能夠從萬法諸相的迷失中,回皈究竟自性佛,深入究竟絕對平等與無相真理的覺悟! & ◎每個人都能進入究竟捨離十一法界,在超越諸相迷縛的自覺中,獲得光明自覺的真理受用! & ◎大覺悟工作室繼《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1》、《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永恆學,輔助深入版1】》後又一啟發人心自覺的大作。 & 練「氣功」的人,都是以「氣」為導引,調整內在的精氣神,但這無法深入無明本源中累劫種子的內涵!因為真正的意識是屬於「無明變化用識與無明阿賴耶識」的相應受用,因此,要以空種內涵的唯識相應做思想導引,才能真正改變精氣神! & 大覺悟老師因此深入究竟真理的實踐,透過自覺感悟,描述出真理的內涵!在真理之中,能永恆自在,能深入無我、無法、無無常的究竟,如能真正深入其中,絕對可以完成無相真理的實踐。 & 大覺悟老師預計出版十四本系列書籍,透過廣大說法,敘說修行的無上內涵,在人生原本迷失的現象中,展現究竟真理的實相,留下長遠教理,以利後人!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520430.pdf
白度母日修儀軌
「白度母」為藏傳佛教的長壽三尊之一 由觀音菩薩慈悲的眼淚而化現的白度母 是純淨,是溫柔,是智慧 是愛與慈悲的化身 五百多羅(度母)尊, 皆從觀音眼生; (度母)從悲者而生, 悲者即是觀音。——《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 在古印度,無論是大乘或小乘的寺院,都供奉著度母的聖像,都祈請度母,持誦度母的咒語。 在西藏,度母的修持法非常的盛行,其中原因是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尊者的主要本尊是度母,他因為度母的授記,而來到西藏,所以噶當派四個本尊,其中之一即是度母。 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也非常重視度母,達波噶舉派的祖師岡波巴大師,曾因空行母授記只剩三年壽命,後由格西哲巴授與白度母灌頂並修持後,延長壽命、圓滿利他的佛行事業。 在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歷代大寶法王自身的修持中也一定有白度母的修持,以消除佛行事業的障礙,利益無量眾生。 藏傳佛教中,白度母與長壽佛、尊勝佛母合稱為長壽三尊。白度母梵名為多羅菩薩,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左眼的悲心之淚所化現,具有七眼,恆時照看眾生的呼喚,並守護著正法修行者能長壽利眾,具有能救度八難的威德。白度母的修持在藏地流傳甚廣,更是各教派持有者必修持的本尊。 本儀軌為遍知大司徒滇貝寧伽所造,以則日木刻版為本,儀軌的祈請文由堪千創古仁波切提供,由當代藏文譯師堪布羅卓丹傑翻譯並審訂,儀軌以藏文的貝葉經方式編排,依藏文原本呈現,採中文讀音與中文意譯對照方式,並以廣開膠裝方式裝訂,翻閱時可全部攤平,極易隨文觀修。 本書特色 ◎圓滿白度母修持,能諸業成就 儀軌內云:「念修時,持誦一百萬次根本咒,念修次數即得圓滿;教云若持一千萬次,諸業皆得成就。實際經驗上而言,若作七日閉關,並以虔敬歡喜之心念誦,非時之死亦得迴遮。」
我的菩提路 第四輯
中國禪宗祖師往往有所謂「見性」之言,所言多屬看見如來藏具有能令人發起成佛之自性,並非《大般涅槃經》中 如來所說之眼見佛性。眼見佛性者,於親見佛性之時,即能於山河大地眼見自己佛性,亦能於他人身上眼見自己佛性及對方之佛性,如是境界無法為尚未實證者解釋;勉強說之,縱使真實明心證悟之人聞之,亦只能以自身明心之境界想像之,但不論如何想像多屬非量,能有正確之比量者亦是稀有,故說眼見佛性極為困難。眼見佛性之人若所見極分明時,在所見佛性之境界下所眼見之山河大地、自己五蘊身心皆是虛幻,自有異於明心者之解脫功德受用,此後永不思證二乘涅槃,必定邁向成佛之道而進入第十住位中,已超第一阿僧祇劫三分有一,可謂之為超劫精進也。今又有明心之後眼見佛性之人出於人間,將其明心及後來見性之報告,連同其餘證悟明心者之精彩報告一同收錄於此書中,供養真求佛法實證之四眾佛子。 本書特色 本書是近代大乘佛法見道的實錄,證實大乘佛法的般若證悟,在末法時代仍然可能,證實禪宗的證悟者確實可以發起般若實相智慧而能如實證解甚深般若,證實唯識增上慧學的真見道法門,至今仍然絲縷不絕的繼續流傳中,藉以發起大乘學人的大信心。 &
我走過一趟地獄
如果你…曾震懾於電影裡的地獄審判 更好奇死後樣貌與輪迴真相 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一場真實發生的地獄巡禮── 更驚天駭地│更直入人心 ★美國香巴拉出版社社長親身經歷★ ★國際讚揚西藏藝術大師匠心繪製★ & ◆內容簡介◆ │在不斷流轉的生命之輪中 │你前往的會是天堂或者地獄? 本書作者山姆‧博秋茲在心臟手術過後瀕臨死亡,詫然發現自己身處業力輪迴的最底層,並在光明聖者的帶領之下,深入探索恐怖痛苦的絕望之境,和受困於悲慘迷惑循環裡的無數眾生相遇……。 讓我們與獲得「地獄臨時訪客證」的作者同行,聽他描述這一段令人驚駭但頗具啟迪的真實經歷!相較於那些發生在死時卻令人感覺愉悅的受歡迎故事,山姆‧博秋茲對瀕死經驗的描述,是截然不同的沉重、嚴酷及深刻;而身為長期佛教修行者和老師的他,更在這一趟地獄巡禮中有所覺醒──無論是激烈仇恨、冰冷輕蔑,或者貪婪欲望、虛無倦怠……等習氣,將會在看似永無休止的時間循環中猛烈襲擊著意識! 《我走過一趟地獄》記錄了作者難以言喻的切身體驗,加上國際西藏藝術大師匠心繪製的現代主義插圖,為的是和讀者分享,如何從我們個人創造的地獄中醒悟,並且幫助他人從其自身的地獄中找到慰藉與解脫。
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永恆學,輔助深入版1】
◎以廣大平白、不同角度的描述,切入緣起的光明內涵,因而破暗得智,見到自性! ◎論理、工夫、見證,三者相互輝映,讓人得到生活實踐的大智慧。 ◎書中提供多位信眾的得渡實例,更能體會佛法的受用與彰顯。 & 本書敘述從現象到真實的實踐過程,幫助讀者真正深入的得到知見和智慧,並在自性中體悟緣起的光明和真理的受用! & 因為累劫無明的種子,導致今生的無明,因而從小到大,自然的迷失在自以為是的感受、觀念、現象之中,因此,廣大人類和眾生,便全部迷失在無知的命運之中! & 因緣際會,本書提供了廣大智慧,幫助讀者信入自攝藏種子,照見自心,排除種種令人迷失的障毒,展現絕對、菩提、平等的真理,深入真正自在的自性佛究竟實相中,因而停止輪迴,並實踐了生命的提昇!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520423.pdf
振興台灣佛教發展大未來
隨著經濟的成長,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只在物質方面越趨多樣,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也不斷的在提升,進而形成台灣社會特有的宗教現象。這些年來宗教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及「全球化」,因時局所產生的許多宗教團體在營運有其成效上的差異,故有效的活化資產、做好營運績效的管理,已是佛法推展及寺廟永續經營不容刻緩的議題。 寺廟經營管理包括的範圍極廣,而其既有資產的營運更是治理的核心,如何從既有的資產中找出可用的資源,增加有形與無形的價值,是寺廟廣闢財源的迅捷通道。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以「經營的精神」、用「財務的角度」,探究寺廟可用資產的來源體系,進而提出營運原則與策略,同時探究現行寺廟資產營運所應遵守的規章。希冀在經營可用資產的作為中,能以適法、有效率的治理來符合現代市場化的機制;並在重視效能與效益的思維中,思索未來寺廟資產經營政策及活化策略的調整,以建構寺廟「經營知識資本,產出資產資本」的宏觀目標。 本書既以寺廟資產經營管理與活化運用為名,就是期望藉此研究能對寺廟的經營管理問題透過清晰有條理的概念敘述,將研究範圍界定在從寺廟法令之屬性、寺廟沿革發展在實務上的問題探討、並進一步採漸進式的闡述有關寺廟組織、財務、制度、經營與管理的綜合研究,並非寺廟個案分析的專論。 本書針對前內政部民政司宗教輔導科科長黃慶生的《寺廟經營與管理》一書作進一步的探討,研究內容將緊扣著寺廟相關行政業務的開展,廣泛地討論寺廟事務所涉及的各種相關課題,將寺廟從形成至運作中所產生的各項法令與行政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整合、歸納與闡述,兼顧理論與實務的研究。 作者希望透過問題的剖析,進而以企業經營的理念與方法去做資源最有效的運用,結合寺廟有形與無形的資產等各項具備的先天條件做到財務管理、組織管理、資源整合、志業發展、如此必然能活化並創造出比私人企業更為輝煌而永續發展的經營成果。因此,本研究希以引據最新的資料、以較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期望藉此突顯寺廟經營的核心論題。 本書將以前人研究成果之文獻分析為主,主要是蒐集國內外有關寺廟經濟與經營管理之文獻資料,如: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資料加以彙整分析,歸納整理寺廟的實務問題,並對目前寺廟經營策略提供參考方案與建議。其重點方向不在於提出高深的研究理論,而是經由系統的方式將蒐集到的各種資料及專家學者的論點,予以整合、歸納與闡述,並結合實務經驗與見解,進而提出較為創新的資產活化運用研究心得。 本書特色 振興台灣佛教先從內部改革開始 發展大未來寺要從有形、無形資產活化做起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訣要 解決財管、稅務、宗教法規善用、接班人、僧伽管理、弘法現代化等等問題
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1
◎幫助讀者在生活中體驗「最深的生命覺悟」與「實入永恆的自覺」。讓所有的人,花最少的時間,超越無明之迷失,得到最大的覺悟! ◎在今生無明的感受中,看到前世在今生所流露的痕跡,而且能夠在「當下現象」中,明白如何突破自己的無明。 ◎在毫無差別的自性中,只要能作到「真正的用心」,想要「了解生命、成就真理,便能完成自在、自性佛之內涵! & 為了利益今生如夢幻,所有人類之覺醒。作者大膽的,不顧世間的利害得失,與可能之批判。希望這一套叢書,能夠幫忙所有深陷無明,迷失輪迴的人。真正在「自心迷幻的,內在世界裡面」。能因此,達到「究竟的覺悟」! 不論貧富尊卑,或者有無修持。只要今生能信入眾生本有,究竟自性佛之平等功德,在毫無差別的自性中。就能見到緣起菩提的造化。如是「真正的用心」! 一切之究竟,都是光明與廣大的變化,與自然法爾的緣起任運!所以,能因此「智慧菩提的,改變命運」。這是「必然」的結果,更能因此,自然緣起「吉祥、如意、圓滿」的菩提造化!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520416.pdf
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
「齋堂」指在家修行,而「巌仔」指依山而建的寺廟, 無論齋堂或巌仔,都代表臺灣的民間佛教,從中可了解臺灣人的佛教傳承。 臺灣傳統佛教與正統佛教(即正信佛教)在型態的呈現上有很大的差異,這與臺灣佛教「民間化」有很大的關係,這中間不僅意味著「佛教向民間信仰的傾斜」,更有「佛教同化於民間信仰」的味道;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作者四處考察,替在家修行的「齋堂」與依山而建「巖仔」做了詳細的紀錄。 跟著訪查的痕跡,我們能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建築、管理、所祭祀的神佛等,也更深一層的探討「觀世音菩薩」在這類型佛教裡的特殊地位,顛覆了以往從佛教的一端來觀察民間佛教的方式,更廣泛的記錄民間信仰向佛教傾斜的現象。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
本書研究俗佛道間爭論之政治課題,上起自晉而終於唐。晉南北朝隋唐期間,俗佛道問題見於梁釋僧祐《弘明集》、唐釋道宣《廣弘明集》與清嚴可鈞所輯書冊,並參酌當代正史本書即據之以為主要資料。先敘述佛道之爭要點,後加以評論,以明是非得失。 本書特色&&&& 1.本書研究俗佛道間爭論之政治課題,上起自晉而終於唐。晉南北朝隋唐期間。 2.內容先敘述佛道之爭要點,後加以評論,以明其是非得失。
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從凡情中成就佛心
獻給倉央嘉措和你 如何看出倉央嘉措的詩文中,哪一首是古魯(道歌)或者雜魯(情歌)呢! 還有詩文裏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宮殿秘密, 在非完全自由的時空裡倉央嘉措想做的到底是什麼? 在歷史中,為何找不到一個叫做瑪頡阿碼的女子? 不要在表面羞怯而內心卻狂野地試探, 本書將解析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 讓三百餘年來,世間流言未斷……,給你一個最好的解釋。 關於倉央嘉措,後世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歷史上,似乎沒有一位達賴喇嘛在時隔300多年後,他的故事仍然被人們記住且廣為流傳。主要是因為那些關於他圓寂前的事蹟,像隱藏在白雲之上的一片彩色的雲朵。他的一生,充滿入世的悲歡,又飽含出世的殊勝。 他是修行者,也是詩人,更是一位充滿傳奇的達賴喇嘛。 有人說是他的 “情詩”打動了後世的人,也有人說是他二十四歲時的隱化造就了相續的傳奇。但無論如何,那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從沒有任何事物或人物,會在毫無緣由的情況下被銘記。 在倉央嘉措六十四年的世俗生命中,一半演繹了無常,一半驗證了佛法;這何嘗不是“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慈悲和方便。當然,也有人說他的一生只經歷了二十四個年頭。關於這樣的傳說,不必杯葛究竟。 正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倉央嘉措的情詩所帶給我們的才是珍貴的關鍵。也許世人對藏傳佛教的神秘想像,讓倉央嘉措的生平附著了些許神秘。其實,種種的猜想都是對那樣一位喇嘛的緬懷和尊敬。 關於倉央嘉措的詩歌,之所以動人,是他藉由男女愛戀的凡情,成就一顆剔透的佛心。這也是為何會有人以他的名義寫下了頗具才華的作品。他謎一樣的一生因後世的祝福更加撲朔,或許這正是當時時刻不減的加持,也是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
赤裸直觀當下心
本書是十一世紀時的大成就帝洛巴在印度恆河邊,將修持口訣《恆河大手印》——〈大手印二十八金剛頌〉傳給他的心子那洛巴,再由那洛巴傳給西藏大譯師馬爾巴,開啟了大手印法教在西藏弘傳的源頭。 & 大手印的教法深妙,極具加持力,因為它從佛陀的教法一路無間斷地透過許多大成就的實修與口訣傳授,傳承到今天。一切眾生的內心裡面,本來就已存在著如來藏,它是內心的自性光明,大手印所教導的,便是指引我們如何在內心基礎的實相上,去看見自性的美好,並經由正確的實修,抹去塵灰,讓心的本質,生命本有的莊嚴與美好,全然現前。 & 以這個教法而言,大手印的「大」有著最大的,不能超越的意思。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歸納在這裡,沒有不能包括、遍及的一切法。 & 大手印的本質,它不安住在任何地方,也不參雜到任何的現象,能夠遍及一切,絲毫沒有緣起朝向,它自自然然的停留在那裡,安住在那裡,超越了內心,是光明本質自然。 & 本書特色 & 願自心本性的花,圓滿綻放 & 一千多年前,印度恆河畔,發生了大事。 & 噶舉大手印黃金珠鬘傳承近傳承,金剛總持下第一人帝洛巴大師,那時還是一位從事勞動工作的狂野型上師,來自那瀾陀佛學院的大學者那洛巴大師跟著他學大手印,經過上師加持的十二小苦行、十二大苦行,心性已經很調柔成熟了,時候到了,帝洛巴大師就對他唱了《大手印二十八金剛頌》,這就是後世知名的《恆河大手印》。 & 後來的故事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帝洛巴一拖鞋打下去,那洛巴昏了過去,醒來妄念全消,上師所有的證悟與加持,都印到他心上──他開悟了。這就是後世傳頌不已的「心要大手印」開悟故事。 & 於是,千年來,《恆河大手印》成為大手印修持者必學的經典,裡面有著傳承不可思議的加持和智慧,非常生猛有力的從帝洛巴大師心中傳來,我們的心打開,加持就流進來。但年代久了,印藏二地口耳相傳的結果,版本甚多,多到有十二種左右的不同版本。本書直貢法王開示所採用的根本頌,是目前流通較廣的一種。 & ■如何證悟大手印的意義? 超越這些有為的、花力氣造作的、用言語去解釋的對境, 在內心裡純粹的去看著自己的內心, ——那個沒有被垢染、赤裸裸無有遮掩的覺性。 & ■如何在放鬆、寬坦中安住 有念頭來了也好, 沒有念頭,也很好, 不必去企圖阻止或造作顯現, 讓一切的生起、滅去,自然來去… 心,還在那兒, 以它原來的樣貌如實地呈現, 安住在上面, 持續保持著。
佛教、女性與媒體再現
有一群女性,她們選擇出家成為比丘尼,是主動的能動者、是夢想的實踐家,然而在台灣漢人社會的主流女性價值觀下,大眾戴著有色眼鏡檢視著、質疑著她們。 & 在本書的整個分析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大眾對比丘尼負面消極形象的認知框架,或是對佛教就等同於迷信、落伍的看法,以及認為出家修行是「社會無用論」的說法,其實是反映了那些時空中,台灣社會的大部份社會現實文化價值觀。本書因此希望把我們社會大眾共同集體的某些意識形態、或主流支配的價值規範揪解出來,攤在眼前,共同面對與檢視。(引自內文作者序) & 作者收集跨越數十年的簡報,從媒體的角度切入,帶領讀者揭開比丘尼的神秘面紗、打破觀念迷思,依循報導的脈絡,了解並深思媒體文化背後的「真實」以及欣賞「非典型女性」的生命故事。
梵華樓藏寶.佛像(下冊)
梵華樓為北京紫禁城內一處重要藏傳佛教神殿,至今保持著乾隆時期原貌,建築完好、文物陳設齊整,是清宮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現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地表現出來,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 & 梵華樓中分六品供設的金銅佛像有786尊,不僅是乾隆時期宮廷佛像代表性的宏篇巨製,也是中國藏傳佛教造像遺存中極為獨特珍稀的文物組合。所謂六品佛樓是六部立體曼陀羅,設計者按照藏傳佛教經典、教義、儀軌要求布置供養道場,安奉諸佛菩薩、佛塔、佛經、法器、供器,可為身、語、意三所依(經、像、塔)齊備,三密相應輪圓具足,把龐大的藏傳佛教萬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現出來。 & 本套書共分四冊:兩冊佛像、一冊唐卡、一冊供器,完整呈現梵華樓之珍藏,提供研究「藏傳佛教」人士最珍貴的資料圖冊。
梵華樓藏寶.佛像(上冊)
梵華樓為北京紫禁城內一處重要藏傳佛教神殿,至今保持著乾隆時期原貌,建築完好、文物陳設齊整,是清宮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現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地表現出來,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 & 梵華樓中分六品供設的金銅佛像有786尊,不僅是乾隆時期宮廷佛像代表性的宏篇巨製,也是中國藏傳佛教造像遺存中極為獨特珍稀的文物組合。所謂六品佛樓是六部立體曼陀羅,設計者按照藏傳佛教經典、教義、儀軌要求布置供養道場,安奉諸佛菩薩、佛塔、佛經、法器、供器,可為身、語、意三所依(經、像、塔)齊備,三密相應輪圓具足,把龐大的藏傳佛教萬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現出來。 & 本套書共分四冊:兩冊佛像、一冊唐卡、一冊供器,完整呈現梵華樓之珍藏,提供研究「藏傳佛教」人士最珍貴的資料圖冊。
關於佛教諸佛的100個故事
人生是一場修行, 佛法就是活法, 讀佛就是拜佛。 & 一百篇佛教諸佛故事, 喻佛法精妙之理,詮釋信願與懺悔的力量與功徳,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 讀美文、結佛緣, 尋得身心安頓的可能, 就在那些度人救人的佛、菩薩、羅漢、侍者和諸天的故事裡。 & 佛的修行之路,是最好的身心療癒之旅。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我們的身上都有佛的影子。 & 佛的故事,讓人有所思、有所悟,順利找到身心自在的方法。 & 佛的故事是教宣傳教理採用的一種形式,為了將佛教的思想表達得淺顯易懂、生動準確,便借用了通俗明快的寓言形式,用通俗的言言、生動的譬喻,深入淺出地闡說佛理,這就是佛故事的起源。 & 本書就是通過諸佛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你真正認識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佛、菩薩、羅漢、侍者和諸天。 & 相信在作者的引領下,你將閱讀到優美的文字,品味到精美的圖片,沐浴在無邊的佛光中……
死亡就是這麼回事
一、末世慧語 佛教說的末日,不是一夜之間出現,而是因為我們不愛惜地球,並對之進行種種破壞所致。 1. 末日來了怎麼辦? 2. 佛教看世界末日 3. 傳統智慧看末世 4. 中國預言奇書 5. 末法時代宜修行 二、認清死亡 我們恐懼死亡,對「死」字產生很多忌諱,徒然為死亡抹上一層迷霧,愈想愈怕,如何是好? 6. 廣東人的死亡迷思 7. 廣東人的喪禮習俗 8. 死亡二三事 9. 鬼節有何禁忌? 10. 盂蘭節答問 三、處理死亡 喪葬禮儀中,主持手執儀文念念有詞,如此便能幫助亡者?殺雞屠豬拜祭,亡故親人就能安息? 11. 佛教的鬼故 12. 能為亡者做什麼? 13. 度亡儀式看佛理 14. 聖凡「零距離」 15. 度亡儀式的宗教學解讀 16. 臨終關懷的創始者 四、死後世界 人死後往哪裏去?誰人能上天堂,誰人要下地獄?人生在世,如何為自己決定離世後的路向? 17. 誰人要下地獄? 18. 天堂不是終點? 19. 人、天、阿修羅 20. 地獄、餓鬼、畜生 21. 終極目標:離開輪迴 五、活在當下 傳統智慧教我們去惡行善,積福積德,這樣做有何作用?對於快將離世的親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22. 努力修道行善 23. 人生的福壽因果 24. 少殺生,吃素 25. 積極隨緣,珍惜眼前人 26. 護生,惜福,救地球
密勒日巴十六篇故事
密勒日巴是西藏最偉大的成就者。 他淨化了氣、脈與明點的染污而圓滿證悟,即此一生證得佛果。 & 密勒日巴也被稱為班智達、大學者。他學到了什麼呢?就如他在歌訣裡所表達的,究竟的了義。所以當你用他的歌訣來聞、思與修持,也就獲得了生起智慧甚深的助緣。 現代有許多人喜歡學習與修行,他們也需要精簡的教法。我們翻譯了十六篇完整的故事,每一篇都可以看到密勒日巴與一位或一群弟子的故事。 它描述了整個修行的道路,從開始到究竟,從弟子與密勒日巴相遇,到密勒日巴給予更多的指導後,他們修行中所遇到的狀況,所以每一篇即是一個完整的修道。 而這些歌訣我們也用直接、通俗的語言來翻譯,因為密勒日巴曾親自利用人們易懂的語言、文字來唱誦,這些歌訣有特別的力量,當我們邊讀邊唱時,就像當年密勒日巴與他的弟子一樣,這將帶來強大的加持力與聯繫力。──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密勒日巴大師(西元1052-1135年),是噶舉派的傳承祖師,也是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聖者之一。他在大恩根本上師馬爾巴身邊不過短短幾年時間,但卻一輩子謹遵師囑,終身在荒無人煙的山林間僻靜潛修,不建寺、不集僧、不備糧食超過兩餐、不在一地重遊三次。 十一、十二世紀的西藏雪域峻嶺間,能夠有緣遇到密勒日巴大師的村民、牧童、商人寥寥數幾,然而追隨他而得正等正覺的心子有男女數十人;明心見性得不退轉者,為數百人;與道相應,捨棄世法、一心修行者,為數千人;還有與法結緣,初發菩提心者不可計數。是他們聽見了密勒日巴在唱歌。 一代一代,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平故事,以及從他完全證悟的心流中自然唱出的十萬歌訣,流傳了下來,也將原始佛教精神──樸實無華,艱苦克己,真摯實踐──傳遞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密勒日巴大師的故事與金剛歌,含藏了許多忠告、建言與殊勝的意義,不但是修道每一階段點化罩門的竅訣,更是有心實修者一生必備的前行讀本。
為愛行腳:在非洲交會的生命花園
從一個人在廣漠的大地為愛行腳,到涓涓汨流匯流聚成河;從發願五世埋骨的願心,到孩子、義工、職工,交織成就的花園,這些故事,都是:生命的經典。這是一本慧禮法師行腳非洲與義工照顧三千多個孤兒感人的故事書!! 像感冒般的瘧疾 在非洲,瘧疾就像感冒一樣,稱作非洲人的,很少沒有患過瘧疾。 我第一次患瘧疾時搞不清楚,以為是感冒,忽冷忽熱,當時人在外面,沒有去醫院,想說在非洲十幾年沒有得過瘧疾,因此沒有警覺性。 從被瘧蚊叮咬到發作,大約兩個禮拜,後來回想整個行程,應該是在納米比亞被叮。 那些日子到納米比亞,住在農技團,十幾年前台灣和納國還有邦交,我每次去都住在農技團(台灣援助納米比亞農耕隊,農耕隊是早期的名字,後來改稱叫農技團了)的宿舍,晚上掛蚊帳,早上起來蚊帳裡面都是蚊子,吃得飽飽的。每天都有十幾隻蚊子,怎麼鑽進去的實在不清楚。 在納米比亞一個禮拜都沒事,後來到馬拉威,在馬拉威開始發作,身體不舒服,忽冷忽熱。馬拉威的行程結束後回到南非,身體不行了,送進醫院,才知道是瘧疾。 其實瘧疾很好治,當地有句話形容瘧疾是「大不大,小不小」的疾病。也就是說它不大,忽略它,它會變成大病;甚至會死亡。 如果你不處理,不吃藥,那會造成腎衰竭、肺炎,甚至是腦膜炎,那是會要命的。如果確定是瘧疾,其實很簡單,出現像感冒的症狀的時候,如筋骨酸痛、忽冷忽熱這種現象,就趕快到醫院驗血,半個小時就知道結果,血液裡面有瘧原蟲,於是就需服藥。 有人說得過瘧疾之後就會免疫,這我倒是不清楚,但我不相信被蚊子叮了就會有免疫力,不可能。非洲一再犯瘧疾的人很多。我在非洲就發作過六、七次。 水源欠缺的困境 非洲有些國家或由於地理環境因素,缺乏水源;或因貧窮,沒錢建造取水管道。例如,鄉下沒有自來水,用水都是靠下雨,或是到河邊取用。很多國際救援組織會為當地部落打井,那個井是用手上下壓取水。 在非洲有專門打井的隊伍,他們和國際救援組織配合,那個團體要捐多少口井,要打在那裡,他們就打在那裡。大部分的部落都是打井水維持日常所需,但是水位會隨着雨季旱季不同,雨季時隨便一壓就有,旱季時水位下降了,壓半天也壓不出半壺水。 賴索托ACC最初也沒有水,當初向政府要求開路給ACC,讓我們能打到水,或是政府提供自來水給我們,政府都有答應,說規劃幾年後自來水管線會到那裡。院區開工建設時是有打到水,因為施工的用水量不多,蓋房子用而已。但是第一期工程結束後,一百多個孩子進住,發現水就不夠用了,後來買了一輛六點八噸的卡車載水,每一次進城裡要載六千多立方到一萬多立方的水。好不容易我們在二○一三年的五月五日,終於在院區打到水了,但目前還在觀察水源是不是夠用。 水源的問題每個國家不同,例如馬拉威有一個馬拉威湖,面積和台灣一樣大,那麼大一個湖怎麼會缺水?原因是它沒有水利灌溉設施,所以沒辦法運用。 一般鄉下都是靠天吃飯,老天有下雨,就風調雨順;如果這一季種的是玉米,但是一兩個月不下雨,這一季就沒有收成,就會造成糧荒,要靠國外的糧食援助了。
阿彌陀佛小百科
第一本親近阿彌陀佛的書虔心念佛‧移民淨土阿彌陀佛是華人最主要的信仰之一,你對阿彌陀佛的了解有多少呢?59個途徑,搭配精采故事和圖片,帶你深入認識並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被誰授記將來必定成佛的?阿彌陀佛的事蹟是誰為世人講述的?為什麼有些阿彌陀佛佛像是坐著的、有些是站著的?做了一輩子壞事,只要臨終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淨土嗎?「阿彌陀佛」四字,可以代替一切語言文字嗎?「聽到」佛號和「念誦」佛號,功德大小一樣嗎?本書共分兩部分來介紹阿彌陀佛:【看圖說阿彌陀佛】書中收錄來自各地精彩珍貴的阿彌陀佛造像,深入介紹阿彌陀佛造型的演變、手印的涵義,由此也可了解阿彌陀佛信仰對民眾的影響力。【阿彌陀佛檔案】共分為信仰、歷史、修行、資訊四個檔案,以59個問題,搭配精采故事和圖片,涵蓋阿彌陀佛在佛教中的地位、事蹟、西方極樂世界的景況、淨土法門的發展,以及正確持誦「阿彌陀佛」佛號的方法,文字簡潔易讀,解說精闢深入。內文圖片特別感謝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協助取得,以及東林寺、吳繼文的提供。親近阿彌陀佛能離苦得樂,臨終時往生淨土◎ 西方三聖西方三聖是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尊神,由主尊阿彌陀佛與其兩位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組成。西方三聖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思想的表現。西方三聖最常見的是立像,一佛二菩薩都站立在蓮花臺上,阿彌陀佛位於造像的中央位置,結接引印。觀世音菩薩侍立於左側,大勢至菩薩位於右側。◎ 阿彌陀佛的造像在佛教造像中,阿彌陀佛除與觀音、大勢至同時出現外,還經常與藥師佛、釋迦牟尼佛一同作為三世佛出現,被稱為「橫三世佛」。三世佛造像中,阿彌陀佛位於釋迦牟尼佛的右邊,結跏趺坐於蓮臺上,雙手仰掌疊置足上,掌中托有一蓮臺,表示接引眾生往生西方、蓮花化生之意。這種造像形式經常出現於各禪淨寺廟的大雄寶殿中。◎生在人間見彌陀「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是佛教對民間信仰影響力的最好描述。明清以來,由於漢傳佛教淨土宗的發展,阿彌陀佛信仰成為華人宗教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據《阿彌陀經》等數十種大乘經記載,其為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的主尊。此佛於過去久遠劫前捨王位而出家,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淨土,接引願意往生其土的眾生,因此又名接引佛。佛教信眾認為做到「發菩提心」等五事,一心不亂地持誦阿彌陀佛聖號,便可於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為什麼看不見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佛陀看到的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以他的智慧之眼來看,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想像呢?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大手印瑜伽士之一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他以分析式禪修、成就者證道歌,以及祈願文來經驗佛陀的世界,看見屬於自己的一條修持之道。藏傳佛教大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以他證悟的喜樂之歌和即興善巧的教學風格而著名,有「現代密勒日巴」之稱。他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總禪修師、上師之一,也是藏密白教噶瑪噶舉著名的學者、瑜伽行者、傳法上師與詩人。本書中他教導一條多樣化的佛法修持之道,讓修學者透過「分析式禪修」、「歌唱中禪修」、「祈願中禪修」等方式來提升個人的理解和修持,並對如何禪修心的真正本質給予循序漸進的指引。1.分析式禪修佛教教導:了悟實相的真正本質(即心的真正本質),是掃除迷惑、煩惱和痛苦的關鍵。這個真正的本質,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透過偈言的形式,傳達佛教主要思想派別中每一個次第的禪修要點,為見地和禪修的進程提供了清楚的指引,讓我們能夠在自身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實相的真正本質,瞭解並且體驗到它。2.歌唱中禪修本書介紹了「歌唱」這種佛法修持的歷史和利益,以及藏傳佛教中的成就者密勒日巴的道歌〈七種內外顯現〉和〈十八種瑜伽樂〉。在教導這些甚深而美好的道歌時,仁波切對於如何禪修心的真正本質給予了循序漸進的指引。3.祈願中禪修利他的能力是心的一個要素,因此我們可以不斷開展這個能力,一直到它變得無限大。仁波切說:當我們在祈願,在行為中結合空性的智慧是很重要的,以此方式做利他的祈願,我們就轉化了當下自心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