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分子探索)
本書主要介紹各種基因功能研究的理論及方法,內容涵蓋:遺傳物質及其分子基礎、遺傳物質的突變原理及其修復機制、分子疾病的遺傳基礎、人類常見基因突變、生理作用及病理基礎、基因的功能研究(包括基因複製、轉錄及蛋白質轉譯等遺傳控制問題)、人類基因多態性的研究、轉座子及其誘導突變、基因的克隆、操作、人工突變(誘變),以及DNA分型在親子關係、凶殺案件與歷史案件的偵破、分子病的治療、商業及農業等方面的應用等。 & 本書是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的種種問題。是銜接生物基因體研究、基因表達控制、發育遺傳學、免疫遺傳學、癌細胞遺傳學等內容的重要橋梁及基礎;是學習遺傳學基因表達控制所不可缺少的、具有關鍵性質的內容。 & 為了清楚解說基因理論,本書從基本研究方法著手,有時往往先提出問題,然後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研究到最終達到問題的解決。本書不乏作者本人的研究及心得,讀者開卷必然有得。 & 本書可作為大學生物學系、醫學系及其相關科系和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生使用的教學參考書;也適合遺傳學研究生及專門研究遺傳學的研究人員作為研究參考書。此外,本書內容力求深入淺出,因此也適合中學高年級的學生作為生物學課外補充參考書。
尋找染色體的人
達林頓出生於英國鄉間,生非其時,又不是天資秀異,卻能跳脫卑微的莊稼生活,突破諸多困難,成為二十世紀最出色的染色體專家和最敏銳的思想家之一。但他不以此為滿足:染色體微世界裡的事實、人類演化的真相仍不為人知,這狂熱的信念引領業已功成名就的達林頓,走向責難、孤立、黯然而終之路。 達林頓是一九三○年代領先群倫的細胞學家,也是英國遺傳學界的重要人物。他最活躍的時期,正值二戰前後,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曖昧難清之際-- 三○年代,納粹餘波蕩漾,遺傳學家莫不謹言慎行,深恐自己的見解被種族主義者挪用為理論根據。達林頓「擇善固執」,深信應以遺傳學解決社會問題,不時訴諸大眾刊物,強調文化差異來自遺傳決定。 四○年代,冷戰高峰,史達林專政,李申科主義成為蘇聯欽定科學,各界對於科學在現代社會居於什麼地位,爭戰不休。達林頓在英國則積極主張,政府的基本問題可全部由生物學解決。五○年代,DNA、雙螺旋的發現陸續定讞,學界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分子生物學。達林頓在牛津建立起學術地位,卻也在一心想扳倒反對者的過程,錯過了下一波科學發展的浪頭。時至今日,「基因改造」當道,「複製人類」成為可能,在所謂「生物技術革命」的二十一世紀,生物學對於未來社會的影響益顯迫切。達林頓勇於投入時局,甚至掀起科學之於社會、政治、文化的論戰,對於承平時期的科學研究者與知識份子,都是足堪細究的人物。
100個不為人知的人體知識
100個不為人知的人體知識長鬍鬚的女人,為什麼要提防她?下巴脫臼,給個耳光就可以治好?疑心病的根源,是脾臟?小孩中邪,塗米田共會好?在別人面前咬拇指,代表什麼意思?身體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傳說 幾世紀以來,說故事的人拿來當作題材的配角,無意間透漏了當時對人體的觀念與常識。本書從歐洲的童話、傳說、迷信、新聞事件中挖掘蛛絲馬跡,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的脆弱、美妙和禁忌。
人類最美麗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成為人類?——真正讓我們和其他生物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語言:我們會依據文法規則,將單字組成句子,如此一來,句子便有了意義,不再只是單字之間的簡單串連。事實證明某些大型的猿猴可以認得上百個單字,有些黑猩猩甚至還認得九百個單字。但是,牠們就是不懂得如何造句。只有人類與眾不同嗎?——對。我們可以生活在極圈地帶,也可以在撒哈拉沙漠裡過日子;我們可以住在海邊,也可以住在陸地上。我們發明了社會組織,從此各個人群和種族過起截然不同的生活。於是人類便區分成幾千個種族,不再像其他的動物一樣,必須依照生理條件過生活,而是學習過生活。此外,人類還了解許多不同的生活習慣、社會組織、環境等…… 為什麼我們是人類?為什麼我們會成為現在的我們?這樣的疑問,是否曾經出現在你我的心底? 本書分成三個章節,透過簡單生動的問答形式,分別描述人類成為現在這個樣貌的三場爭奪戰,包括屬地之爭、想像之爭和權力之爭。書中描述了人類如何擺脫環境的控制,並如何將它征服、超越、改變,最後變成人類獨有的文化。此外,這本書也引領我們想像:假如我們現在仍然活在史前時代,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全書淺顯易懂,作者將史前人類的發展,做了最動人的詮釋。
人類學的視野
在全球化的情境裡,各種我們習以為常的邊界,可能都在溶解、互滲、交融,隨處都可以聽到看到所謂的「跨界」、「越界」、「離散」、「放逐」等等表態用語。社會學家Z. Bauman甚至形容這個新世界是流動的。 一個流動的世界,在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下,又怎麼能積極而正面地凝視、怎麼觀看、怎麼理解?譬如當人類學原有的分析基本單位都在溶解,人類學怎麼自存?作者透過跨界與歷史學、區域研究等的對話,在本書中呈現他對於人類學前景的思考,人類學需要怎樣的視野? 本書另一個沉思的對象是台灣;新世代文化創造力的社會根源,以及台灣史的「圖像」,藉之我們可以為各種分歧並列的文化景象「定位」。這種宏觀的視野及尖銳的提問,毋寧是當下台灣諸多人文社會科學最為迫切需要的一種前瞻性的自省。 因為:你看得到,你就有可能做到。
果蠅‧基因‧怪老頭:生物行為起源的探尋
而特立獨行、老愛另闢蹊徑的生物學家班澤,堪稱神經遺傳學界的「蒼蠅王」──當賦予生物愛慾、記憶、時間感的基因密碼,在班澤的果蠅實驗室中一一揭曉,人類行為起源的終極奧秘,是否也已近在咫尺?「生命是什麼?」是一本書的書名,也是千古多少哲人智者亟欲解答的大問。而在二十世紀前葉,這個疑惑吸引了許多青年科學家投身份子生物學領域,包括發現雙螺旋結構的華生與克立克,他們原本各自研究的,其實是鳥類與地雷。堪稱今日生物學界最聰明、但還沒得過諾貝爾獎的班澤,也是其中之一。二戰之後,他從當紅的半導體,轉行研究病毒。六○年代起,他利用果蠅來研究基因與動物行為發展的關係,獲得一系列重大發現,包括發現第一種控制動物行為的基因--控制果蠅生理時鐘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影響深遠,也讓果蠅再次成為遺傳研究的英雄物種。後繼研究者踩在班澤的肩上(當然,還有果蠅的背上),持續探索與記憶、學習、求偶、性別、疾病及老化相關的基因碼,造就分子生物學成為當代顯學,以及生物科技產業的勃勃商機。然而,測定遺傳基因碼,就能完全解開形塑動物、甚至人類行為的奧秘嗎?生物科技的大膽企圖,是否僭越了造物者與人的分際?研究愈是有成,班澤愈是敬畏生命的偉大,因而對生技應用潛藏的人性、倫理危機,提出了警世預言。一位科學家的精彩人生與觀點、遺傳學的蜿蜒發展,以及果蠅的「犧牲奉獻」,在《雀喙之謎》作者溫納的筆下,以豐潤的人文筆調,交織成《果蠅‧基因‧怪老頭》的進行曲。 得 獎 紀 錄‧中國時報開卷一周好書榜(2006年6月)
死定了--Deadly
上帝對待人類只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那就是,總有一天,我們都將死定了!***《死定了》替你找出的114種死法,除了老掉牙的──墜機、車禍、天災地變……還有更多必死的:自動販賣機吃了你的錢,千萬別動粗,不少人因此被壓死l有尿快放,每年有21個埃及人憋尿憋死l打手槍,每年造成美國1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是青少年;還有約25%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由於自慰行為偏差l走路小心,全球共埋了超過一億一千萬顆地雷l希特勒、毛澤東不算什麼,一個西班牙人帶個天花到南美洲,就死了九千萬人l最危險致命的地方:你家!本書就像是大腦專用的垃圾食物,請及時行樂,盡情享用,畢竟總有一天,我們全都死定了。
細菌之謎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張晃猷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 彭慧玲 權威審訂?保證無誤 說到細菌,一般人都會聯想到疾病。然而,大部分的細菌不僅沒有危險性,而且對許多高等生物而言(例如:人類),通常還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沒有細菌,人類生活中就不會出現優格或乳酪這類食物了。《認識細菌-科學知識系列》 《細菌之謎》將告訴你,研究細菌的第一批科學家,他們如何發現、了解細菌的構造與生活形態。另外,本書還將告訴你,細菌如何與其他生物之間亦敵亦友的共存共滅關係,以及細菌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應用。 認識身體裡的細菌,會讓你活得更健康自在;認識生活中的細菌,你會發現極小生物世界充滿了不可思議。
病毒反噬
是什麼讓牠們甦醒了呢? 病毒的突發流行絡繹不絕。禽流感、SARS、天花……引起狂牛症的死亡蛋白質──「普利子蛋白」。三十年前,伊波拉病毒突然出現,號稱具有史上最強的毒性,從那時開始,病毒便進入了狂飆時期。 不!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死亡人數超過三千四百萬人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搞不好就是病毒送給人類最初的警告。 為什麼襲擊鳥、動物、人類的病毒陸續出現。敵方是潛藏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內的三萬種病毒。我們已經逐漸到了認真考慮與牠們共存的時刻了。是的,地球並不是只屬於人類的。 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原來人類的流行性感冒和鳥類息息相關…… 病毒在人類疾病史上的記載淵源流長,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日益進步,卻始終無法讓病毒在我們的生活中銷聲匿跡;相反地,當人類不斷地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之際,當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畜養大量的牛羊豬禽之時,正好提供了病毒們瘋狂肆虐的完美舞台。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廣泛地簡單說明這些年來因為病毒所引發的無邊災難,從狂牛病、禽流感,到SARS和愛滋病,生動地解釋大自然潛伏的病毒們,如何經由看似深謀遠略的策劃,一步步地向人類的世界進逼。 誠如作者所言,人類與病毒共存亡的時代已將來臨了,我們勢必要對病毒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役中,立於不敗之地。
生物的故事(2):生命的奧秘
生物的生殖包括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類。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機百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台子由台子發育成新個機的生殖方式。
貧血.虛勞藥膳食療方(上)藥膳主食、藥粥、藥膳糕點
貧血、虛勞是人體多種慢性疾病導致全身虛弱的總稱,範圍相當廣泛。虛則補之,應用補益食物及藥物是治療貧血、虛勞的主要方法,中醫藥膳在這方面更是有獨到之處。作者從營養學角度出發,精選出療效肯定、經濟實用、適合家庭製作的藥膳食療方,分為藥膳主食、藥膳菜餚、藥粥、藥湯、藥酒、藥茶、藥膳糕點七大部分,可以使眾多患者通過日常飲食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貧血.虛勞藥膳食療方(中)藥膳菜餚、藥酒
貧血、虛勞是人體多種慢性疾病導致全身虛弱的總稱,範圍相當廣泛。虛則補之,應用補益食物及藥物是治療貧血、虛勞的主要方法,中醫藥膳在這方面更是有獨到之處。作者從營養學角度出發,精選出療效肯定、經濟實用、適合家庭製作的藥膳食療方,分為藥膳主食、藥膳菜餚、藥粥、藥湯、藥酒、藥茶、藥膳糕點七大部分,可以使眾多患者通過日常飲食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貧血.虛勞藥膳食療方(下)藥湯、藥茶
貧血、虛勞是人體多種慢性疾病導致全身虛弱的總稱,範圍相當廣泛。虛則補之,應用補益食物及藥物是治療貧血、虛勞的主要方法,中醫藥膳在這方面更是有獨到之處。作者從營養學角度出發,精選出療效肯定、經濟實用、適合家庭製作的藥膳食療方,分為藥膳主食、藥膳菜餚、藥粥、藥湯、藥酒、藥茶、藥膳糕點七大部分,可以使眾多患者通過日常飲食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台灣海岸溼地觀察事典
■河口沙岸生態導覽100問■80多種常見無脊椎動物圖鑑■沙岸溼地生物採集大公開妙趣橫生的生物樂園完全導覽 紅樹林不是紅色的,為什麼叫紅樹林?為什麼螃蟹愛裝死?彈塗魚的眼睛為何長在頭頂上?水母什麼為要倒立?……深入淺出的趣味問答,詳解台灣河口沙岸的奧妙物種。特殊的生物棲息環境深入解說 又長又寬的潮間帶沙岸景觀,食源豐富的超級大濾網-海灘、鹽度分層多變化的河口棲地,獨特「島嶼生態」環境的河口礫石區……,翔實解說台灣河口沙岸的生態環境。
遭遇大怪獸(彩色圖文版)
五萬年前,第一批離開非洲的探險家不是石化為開的南猿人,而是聰明才智與我們均等的現代智人。他們以豐富的冒險精神遠離非洲,通過歐亞洲,進入澳大利亞和美洲,最後到達太平洋諸島及紐西蘭,他們探索了整個地球。他們見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由「怪獸」所統治的世界。 本書詳述史前人類遠離非洲,探索新世界的過程,其間,所遭遇到的大怪獸,是陌生、巨大的,他們要如何與怪獸們共處,爭奪彼此的生存空間?本書透過科學證據的佐證,以全球視野觀點描述編撰而成。
圖解再生醫療的構造與未來
肝臟是人體內再生力最強的臟器,即使剩下三分之一,幾週內就能夠再生而恢復原本的大小。因為具有極強的再生力,因此,可以進行活體肝臟移植。不過,與片蛭、蜥蜴相比,人類的再生力有限。 因生物種類及其組織、臟器等的不同,再生力也不同。基本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力或修復能力。 人體是由數十兆個作用不同的細胞組合而成的集合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都會在幾個月內更新。亦即雖然外貌不變,但其實體內的細胞已經全部換成新的細胞。人體內存在著新細胞的根源細胞(即幹細胞)。依組織或臟器的不同,形成該組織或臟器的細胞壽命及更新為新細胞的速度都有差異。 昔日,人們認為腦(中樞神經)的細胞沒有再生力,維持出生時的狀態,直到最近才發現腦細胞的幹細胞而推翻以往的觀念。 換言之,生物體具備了讓自己的組織或臟器再生的能力。再生來自於各種幹細胞的分化、增殖,而利用這種再生力的醫療,就稱為再生醫療。 本書簡單扼要說明再生醫療的原理和未來發展。
觀念生物學4
在《觀念生物學3》,我們初步揭開了微生物的神祕面紗,《觀念生物學4》將揭露微生物的另一面。原來,這些隱形的小傢伙不全是善類。有些病菌就是喜歡找碴,給我們帶來各種疾病。這場人菌大戰已打了好幾萬年,隨著科學與醫療的進步,戰況也愈演愈烈。人類好不容易在二十世紀發現了抗生素,取得優勢,但微生物緊接著就發展出抗藥性來對付。究竟我們有沒有辦法戰勝微生物?《觀念生物學4》有獨到的見解。隨著對微生物愈來愈了解,我們漸漸進入與微生物合夥的新關係,利用它們的技能來解決種種難題,例如治療與預防疾病、餵養愈來愈龐大的人口、清理汙染的環境。然而,在開發利用微生物之際,我們也必須以無比的智慧拿捏好分寸,和這群小東西保持和諧平衡的共生關係。我們怎樣對待微生物,關係著人類與地球的未來。
觀念生物學3
《觀念生物學1、2》曾引領我們遍覽了貫穿生物世界的16種模式。現在,《觀念生物學3、4》要帶您踏入鏡中世界,造訪地球上最微小卻最充滿生命力的隱形居民--微生物。其實,我們能活在這世界上,都多虧了微生物的幫忙。微生物是推動碳、氮、氧等物質循環的幕後功臣,也是把所有生命連結成複雜網絡所必需的「黏膠」。說它們是地球生物圈的守護神,一點也不為過!這些小傢伙也是所有生物的老祖宗,當今生物的多樣性,都是從它們單細胞的祖先那兒一點一滴演化而來的。想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生命又是如何從簡單的單細胞演變得如此繽紛複雜嗎?請繼續瞧瞧《觀念生物學3-循環‧網絡‧複雜》吧!
甦醒
病毒的突發流行絡繹不絕。禽流感、SARS、天花……引起狂牛症的死亡蛋白質──「普利子蛋白」。三十年前,伊波拉病毒突然出現,號稱具有史上最強的毒性,從那時開始,病毒便進入了狂飆時期。 不!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死亡人數超過三千四百萬人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搞不好就是病毒送給人類最初的警告。 為什麼襲擊鳥、動物、人類的病毒陸續出現。敵方是潛藏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內的三萬種病毒。我們已經逐漸到了認真考慮與牠們共存的時刻了。是的,地球並不是只屬於人類的。 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原來人類的流行性感冒和鳥類息息相關…… 病毒在人類疾病史上的記載淵源流長,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日益進步,卻始終無法讓病毒在我們的生活中銷聲匿跡;相反地,當人類不斷地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之際,當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畜養大量的牛羊豬禽之時,正好提供了病毒們瘋狂肆虐的完美舞台。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廣泛地簡單說明這些年來因為病毒所引發的無邊災難,從狂牛病、禽流感,到SARS和愛滋病,生動地解釋大自然潛伏的病毒們,如何經由看似深謀遠略的策劃,一步步地向人類的世界進逼。 誠如作者所言,人類與病毒共存亡的時代已將來臨了,我們勢必要對病毒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役中,立於不敗之地。
人類基因的歷史地圖
遺傳基因專家現在才開始解讀我們的DNA紀錄,但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所有世人都是約十五萬年前生活在東非的一名婦女的苗裔。而且,DNA研究已經能夠追蹤現代人類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的足跡。過去,各族裔不斷想知道彼此有無關連,基因研究現在証實,所有人類都彼此相連。無論是強盛的漢人、在各地殖民的歐洲人、散布全球猶太人還是獵羚羊的布希人,全部都是同一人類家庭的成員。過去有些人認為,不同族群之間有根本的生物差異,他們相信不同族群之間的侵略性、宗性和發明能力不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定和遺傳基因有關。但遺傳學研究証明事實不然,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太密切了,他們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別,文化差異並不來自我們的生物性,而與個人累積的經驗有關。本書探索五個廣大區域的基因故事,包括非洲(含中東)、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以及人種高度融合的夏威夷,追蹤地區內的現代人類從最初出現到現在的歷史,也追蹤了語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訴我們人類如何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種族和民族。
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新出現的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作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在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的五十年後,《天性與教養》記錄了我們對基因認識的又一新革命。作者細述百年來先天論與後天論者的爭執,解釋人類為何可以同時擁有自由意志,又能受本能及文化的驅動。對於基因如何建造大腦來吸收經驗,《天性與教養》中有最新的精采論述。
天地密碼:揭開宇宙創造的迷思
科學家孟卡斯特(Muncaster)教授舉金錶製作為例: 創造論──製錶者要先設計、繪製每一個零件,計算每個零件的重量,然後小心製造、裝配,加上裝飾,一個漂亮的金錶才會完成。 進化論──幾十億年前,地球有些地方的環境,剛好適合製造金錶的零件,適合形成金塊、石英及鐵。經過無數年,金屬被火山熱融成金錶所需的零件,如齒輪及平衡輪,這些零件又自己形成金錶。 宇宙約含有一兆星系,平均每一個星系約含有千億個恆星,以地球的"得天獨厚"而言,包括:地球與太陽、月亮的距離、地球轉軸斜度、旋轉速率、磁場強度、地殼的厚度、大氣層氧氣與氮氣的比例……其或然率是一兆兆分之一。 瞭解宇宙及萬物的構造與奧秘,一直是人類長期不息追求的慾望,也是啟動人類科學研發的根源。 人類對宇宙的觀察是朝向無限遠的方向進行,對物質的研究是往內部無限小的方向鑽研,對生命由來的探討是想揭開生命奧妙的面紗。 隨時間、哲學觀點、科學進步的改變,許多問題仍然有一些極限是人類無法了解的,作者以熱力學、天文學、材料科學、神學、哲學、牛頓的天體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進化論……等,做廣泛且深入的探討,學理工的讀者讀來興味盎然,學文商的讀者則可藉本書探得奧妙的知識。 本書特色 論証豐富,華文科普力作作者學養廣博,為本書收集了極為豐富的資料,並加以探究分析,層次分明,是華文原著中極為難得的科普書,必能獲得知識分子青睞。教授執筆,滿足學子作者在大學、研究所任教多年,熟悉本地學生自高中以至大學、研究所物理、化學、社會科學的程度,執筆角度精準,針對學子求知欲,作了非常豐富的供應。 寫作內容,互動有趣 本書篇章論述循序漸進,並有"思考問題"一欄,立意新穎,可與讀者互動,增加閱讀趣味性。
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應用
本書為海峽兩岸學者及旅美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讓讀者了解運動生理學各主要領域的研究進展,拓寬視野,引起思考,推動運動生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 深入介紹運動性肌肉疲勞的生理機制、運動與骨代謝研究、運動與體液平衡、運動心臟研究的現狀與發展、運動與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系統、運動心臟研究及其進展、體適能檢測與評價、肥胖與運動、無氧運動能力及其測與評價、攝取不同濃度氧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大腦的高級功能、運動技能形成、運動與糖尿病、運動與細胞凋亡、運動與興奮劑等。本書既是一本很好的運動生理學教材,也是一部實用的教師參考書。
倒數計時的地球滅亡
曾經與地球擦身而過的慧星捲土重來,這次有可能撞上地球嗎?使恐龍滅絕的冰河時期是否會再來臨?海嘯、火山爆發、地震.....天災與人禍不曾間斷,人類最後會被自己毀滅、還是難逃天譴?◎早有跡象顯示,在史前時期曾有過更為嚴重的撞擊現象。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可可尼諾邵有一寬約一‧三公里、深達一百九十三米的圓坑,周圍的土堆有三十到四十米高,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型的月坑。◎在古印第安人創作的壁畫和浮雕中,多次出現了火球的圖像。因此,學者推斷,大約一千年前,中美地區曾持續不斷地受到隕石群的侵擾,古印第安人十分恐懼,於是倉促地逃難了家園。◎生物考古學認為,在地球誕生至今的四十五億年歷史中,地球上的生物經歷過五次大滅紀,生生死死,周而復始,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之前。有人據此推斷,二十億年前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高等文明生物,但後來遭到了毀滅,其罪魁禍首很可能是一場核大戰。◎假設,地球上的人類發生了人口在爆炸,整個生態失去了平衡,各種資源枯竭,或是各國都在進行軍事擴張,大量製造、貯備核武器,有那麼一天,某個戰爭瘋子發動戰爭,引爆這些核武器,地球就會成為人類的墓場。
圖解後基因組(精裝)
從各種解度來討論生物科技、基因組●可以製造複製人嗎?●解讀基因組所造成的震撼!●壽命能夠改變嗎?●人類可以從癌症中解放嗎?●基因治療‧診斷如何進行?●人類能夠創造出「生命」嗎?●今後人類基因組計劃會如何發展?●解析基因組之後的醫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該如何實現基因組醫療?●基因組創藥能夠減輕醫療費用嗎?
圖解基因操作(精裝)
從各種角度來討論基因的操作 為什麼基因改造食物很可怕? 可以輕易的製造出複製人嗎? 基因醫療可以克服癌症嗎? 解讀人類基因可以了解哪些事項? 操作基因所產生的第二人類? 改造人類會引起「基因差別」嗎?
圖解奇妙有趣的細胞世界
生物學在20世紀後期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豐碩的研究成果,使作為生物基本單位的細胞展現出許多新風貌;細胞的構造是什麼?它有何功能、作用?如何增加與生殖?免疫系統、遺傳基因的真實面貌又如何?這些有關生命真相的有趣課題,都可在本書中「看清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在淺顯解說中,來探索五花八門的細胞世界。
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危害
名叫環境荷爾蒙的惡魔--使人類滅亡的化學物質!我們從來沒有面臨過如此可怕的「生命存續的危機」,這個紛擾內分泌物質腐蝕的程度如何,污染實態,研究者的危機感,行政方面的拖延等,從各種角度來闡述並報告真實,令人震撼的情況!
生物圈的未來
《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螞蟻.螞蟻》作者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最動人的保育宣言與行動方案 ■ 2002年《Discover》雜誌評選20大最佳科學書 ■ 2002年 Amazon 網路書店評鑑50大好書 ■ 2004年第二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譯作首獎「金籤獎」 ■ 2010科普閱讀年推薦「百大科普好書」 《生物圈的未來》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的最新著作。 威爾森以寫給梭羅的一封信為開端,揭露出全球自然界所面臨的危機。 全書文字優美,情意真摯,娓娓道出人為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與物種滅絕、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拯救地球的重要性,充分展現威爾森對人類、對生命、對地球未來的深切關懷。 針對眼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威爾森也根據過去二十年來的保育經驗,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因此,目前的問題不再是該不該拯救生物,而是如何擷取既有的成功經驗,為生物圈、以及全人類找尋新出路。 如何兼顧保育與發展,邁向永續的未來,本書提供了最佳解答。 一個國家要是伐盡自己的森林,汲乾自己的蓄水層,讓表土沖刷入河,而不去計算背後的經濟成本,等於是矇著眼睛往前走的國家。——摘自第二章〈瓶頸〉 所有生物體內都會演化出身體需要的化學物質,用來抗癌、殺死寄生蟲、或是擊退天敵。 我們已經學會去參考,編成自己的藥典。 如今,抗生素、麻醉劑、止痛藥、抗癌藥物等等,全都任我們使用,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樣性。——摘自第五章〈生物圈值多少〉 藉由「保育租約」,圭亞那不但能賺錢,還可以保留美麗的天然景色。 而且也能從容尋找其他不具侵略性的賺錢方式,像是旅遊、探勘有用的植物產品、以及適量採收藥用植物原料,來增加收入來源。 因為保有了完整的森林,圭亞那將來甚至可能靠出售「碳排放權」來獲利。——摘自第七章〈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