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二為宋明新儒學;其三即為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以至當今之劉述先、蔡仁厚諸先生。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其二為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再者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而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本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闢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李明輝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二為宋明新儒學;其三即為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以至當今之劉述先、蔡仁厚諸先生。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其二為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再者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而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本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闢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不同版本《三國演義》引用詩歌的比較研究
本書依據對比結果進行統整,主要探討四個問題:一,整理歸納出三個版本《三國演義》中引用詩歌的基本情況,再以此為據,作進一步分析;二,探討三個版本《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個人詩歌變化背後態度傾向的變化;三,通過綜合分析,探討三個版本《三國演義》詩歌變化的背後,對各方勢力人物態度的變化;四,通過比較三個版本《三國演義》所引詩歌在數量等要素上的變化,探討《三國演義》的通俗化傾向,並試分析其原因。
小說賞析學
本書嘗試建立分析敘事文本(包括小說)的完整體系,解決敘事文本無從入手的問題。敘事文本體系的建立,分別從創作和閱讀角度審視開始,釐清各階段各層面各類別的位置以及關係之後,再以敘事文本三個必備元素──事件,角色和環境,加上隱含空間和敘述兩個關鍵的理論元素,構成本書理論篇的五大章節。前三個章節裏面,都分別從故事,組織和文本層面,分層交代紛繁複雜的內涵。隱含空間一章交代至關重要但多為人忽視的成分,其中包括各種閱讀效果,如可讀性,真實感,準確度,可信度,還有可作價值衡量標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敘述一章總覽敘事文本這個作為說故事的文類,從三個主要維度──誰知,誰感和誰說進行系統梳理。運用篇則包括筆者過往六篇相關論文,作為上述分析方法的展示。最後為「概念釐清」環節,分辨各種混淆不清的概念。
僧黌與僧兵
《僧黌與僧兵》以佛教的僧伽教育和涉及佛教的宗教衝突兩個問題為線索,結合議題分析和研究綜述,來探討佛教與族群、社會及國家政權之間,尤其在從傳統進入現代之脈絡下,面對殖民主義、民族國家、公民社會及世俗化等處境之複雜互動。本書內容由議題與案例共同組成,雖涉歷史,但偏重現代。討論是建基在視佛教為跨國與多傳統的體系、區分佛教的社會與社群、國際研究的問題意識,及公民社會視野在宗教議題的角色這四點上展開。全書七章,除導論章,分別討論現代國家的政治-宗教關係對佛教的挑戰、教育社會學和政-教關係視野下的佛教僧伽教育、佛教的宗教衝突、馬來西亞佛教的跨境與跨傳統案例,及十字路口上的臺灣佛教。
國家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舍建築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不斷奮勵精進。依該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6個時期。本書首篇為沿革乙章,就各時期重要故事,按時間連貫來記述;次分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使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 以及從傳統圖書館發展到先進圖書館的各面向細節,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 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 本書完整呈現了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鍛鍊風霜:台灣戰後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身分敘事探析
本書以「解嚴後的身分敘事」為角度,分析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的創作。身分再現不會離開社會脈絡而進行,解嚴後台灣社會經歷返鄉探親、兩岸關係變化、從戒嚴邁向開放社會,本書探查這些步入向晚之年的小說家在這特定時空中,為何還要以中長篇鉅作來證明自己的小說家本位?從中發掘其孜孜矻矻,寫作不輟的心靈狀態,並進一步闡述其主體再現、重建自我的敘事方式、意義和價值。
杜詩鏡銓分韻類編
緒言宋代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標舉學杜,導引兩宋詩壇之風氣,群體推尊杜甫為宗師。觀察實際情形,宋人在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都從杜詩的基礎上發展與再創造。詩壇諸大家對於杜詩謀篇、構句以及煉字之法,頗為推重與借鑒;從杜詩的佈置嚴謹、工於起結、剪裁,前後呼應、一氣連屬等諸多方面,充分給予肯定與總結。有宋一代文壇上,千家注杜、人人宗杜,蔚然成風,對於杜詩的藝術高度與成就倍加讚賞,「詩人之冠」、「超今冠古」之讚譽層出不窮,而楊萬里更明確尊杜甫為「聖於詩者」(《江西宗派詩序》),這代表了宋人對於杜詩藝術成就的最高定評。平心而論,學詩師法杜甫,入門即正。司馬光《續詩話》以為《詩》三百之後,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尤其是杜詩七律,自可雄視百代,即李太白也不能及。黃子雲《野鴻詩的》謂:「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則上下千百年無倫比。其意之精密,法之變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練,氣之浩瀚,神之搖曳,非一時筆舌所能罄。」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說:「七言律詩至杜工部而曲盡其變。其氣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無美不備,無奇不臻。」都是公允之論。杜甫詩集,坊間版本頗多,茲為方便後學參透,特地取楊倫《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編末附加筆劃檢索韻部。而書中換韻古體詩,則以首韻為主編入。吾等2016年已在萬卷樓印行《平水詩韻簡編及杜詩鏡銓》,陰錯陽差,錯誤頗多,今重校重編,且易名《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特此說明。
清代學術史叢考(上下)
陳鴻森教授研究清代學術前後四十年,向以博聞多識、考訂精審著稱。本書係作者就歷年所撰有關清代學術、人物傳記考訂之文,精選十五篇結集而成。作者擅以實證的方法研究清人實證之學,以考據的方式理解清人樸學研究的心態。本書各文或考證《清史稿》、《清史列傳》兩書〈儒林傳〉之訛誤,或訂補《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書年歲之訛缺,或稽考學者學行事跡,或辨正名家撰著史實歷來之沿誤。凡所考所訂,莫不廣徵博引,排比事證,詳其原委。而評論段玉裁、武億、朱文藻學術諸文,更另闢蹊徑,為學界開啟一個新的研究視野。
傳統性、現代性與殖民性的遘接與調適【POD】
連橫(1878-1936) 字雅堂,號武公,又號劍花,台南人。為日治時期臺灣之傑出詩人、重要文化人。曾任《臺澎日報》、《臺南新報》、《台灣新聞》筆政,並創辦南社、雅堂書局、漢學研究會,發刊《詩薈》。一生投入漢文傳播事業,著作等身,成就斐然。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詩乘》、《臺灣語典》、《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雅堂先生家書》。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為《連雅堂先生全集》。 & 連橫學植宏富,知識面向甚為廣泛,集詩學、語言、史傳、評論、漢學傳播於一身;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作為世變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在殖民政體推動的現代性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代表了一個世代文人的命運與時代交涉的作為。本書即以「傳統性、現代性與殖民性的遘接與調適」為主軸,探究連橫的生平交遊、文學事業,進而映射那個大時代人們的精神樣貌。 &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制,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累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化再造,而提升文明演化的速度。 & 網際網路數位時代,全球資訊彈指之間、唾手可得,各地圖書館不斷面臨讀者流失的困境。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圖書館應該以何種功能角色重新定位,讓知識傳承與知識再造的本質在數位新時代中,得到創新內涵的進展,並展現出更好的投資效益,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議題。 & 本書以大學圖書館的管理與發展實務經驗為本,探討新時代大學圖書館的可能定位,檢視兩個發展面向——文化知識資產與數位轉型開創的發展過程與具體案例,省思創新未來的策略方案。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系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向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周易的生命關懷:十二月卦篇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中一組特殊的卦例,即十二月卦,人們在因應天地時空各種氣化變動時,也形成了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禮儀制度,可以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二版)
本書收集作者環繞著「漢字的起源與演變」這一主題,所寫的系列論文。現行的楷書,較之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除了字形的外表和書法,有了不少變化外,至於形體的基本結構,歷經不同時代的金文、小篆、和隸書,卻都毫無二致,這大大裨益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和保存,本書系統扼要探討其演變過程。另外並引用最新出土資料,肯定新石器時代的古陶文是我國文字的雛形,據以推測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可待
《可待》靈感源自莎士比亞 As You Like It附英文翻譯及設計圖稿Hold On, Love!A Chinese Opera inspired by William Shakeapeare’s As You Like It (With Chinese Text)By Ching-Hsi Perng and Fang ChenEnglish Translation by Ching-Hsi Perng《可待》是一齣從莎士比亞《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發想,運用互文和後設手法,來探討愛情本質與人生自主的新戲。同時,也藉戲中戲的扮演,概略反映臺灣當代的劇場生態。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揭露了各種以「愛」為名的面向。不論最初的動機是情欲、犧牲、想像或衝動,這些融合「傷心、柔弱、善變、渴望、喜愛、傲慢、荒誕、愚蠢、淺薄、花心,以淚洗面、一臉歡顏──各種情緒都有一些,卻沒有一樣是真真實實的」表現,正好印證了試金石(Touchstone)的觀察:「就如同世上萬物難免一死,世上的情人因他們的愚昧而顯出人性」(“. . . as all is mortal in nature, so is all nature in love mortal infolly.” 2.4.43-44);亦如本劇中賀伯所發議論:「愛情原本就是瘋瘋癲癲」。但世間應該還有一種愛情,不一定局限於男女之間,無關乎對錯得失,甚至不必言語,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凝望。即使過程曲折或沒有報償,也能昇華至某種境界,以同理心「護持、成全」對方真正的願望。而這種心意,乃是浮華人間最溫暖美麗的一抹光影,彰顯了某種個人堅定的信念價值;這才是人生值得追尋的「愛」。
通博精大
本書勾勒並分析揚州三子於戴震學問之繼承轉化,闡明三子之經注進路及詮釋論題,以言強調訓詁考辨、研古實證的詮釋方法,必落實於日用倫常的實事實踐,可以說在「理解詮釋」及「實踐應用」上,是一致而貫通的。揚州三子倡言教養習成、愉悅性命的務實思考,係根植於乾嘉特殊政經格局下的產物;其「重考據」、「明義理」,兩端而一致的詮釋模型,更具備由「經典注疏學」走向「經典詮釋學」的發展向度;而三子溢出經學範圍所從事的「新詮」,則隱含有樹立「經典新價值」的傾向。透過三子之經典詮釋,適足以彰顯乾嘉學術「通、博、精、大」特徵,彌合歷來經學和哲學研究斷裂之弊,亦可提供傳統經學之現代化研究,以「經典詮釋學」參與全球對話的可能。
古典文學的諸面向【POD】
本書收入著者歷年來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十二篇,包含三個部分。上編論文體與技巧、禮制的互動,中編論主題與想像、動機的關係,下編則論文化的融合與轉化。著者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視野寬廣,選題別緻,獨具隻眼,不落窠臼,洵爲值得參考之力著。
儒政新書
物質固人生不可或缺的基礎,可今人過度追求物質滿足,卻忽略人所以為人的主體精神價值。人文蕩失,人道將無以為繼。而弱肉強食,埋沒人為萬物之靈、異於禽獸的高尚品質。方向迷失,於是,自然科學、經濟學因片面發展。自然科學唯物而無人氣,經濟學以人無限競爭,為提高生產力依據,消耗掉人生精神主體。幾於二學之偏枯認識,蔽於物而不知人,大弊無明。《儒政新書》乃箴時而作。先秦儒學遭漢代之質變,被壓縮成公羊學一派之末學,又引申、商、陰陽怪迂之術以亂儒,令民主形而上學的儒學精華流失殆盡。董仲舒「屈民而伸君」錯誤思想,成為專制帝王思想之論據,遂使後學不知儒而妄論儒及民族自卑者所詆訶詬病,《儒政新書》為儒學伸論正向,說明儒學之人文思想,是人類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維生素。
孫立人傳(上下)
孫立人是當代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率領中國駐印軍,轉戰中印緬戰區,擊漬日軍五個師團及一個旅團共十餘萬眾,打通中印公路,開拓了中國抗戰勝利的國際通道。孫立人是保衛台灣安全的功臣,在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台灣風雨飄搖期間,他出任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經他一手訓練的新軍,擊潰進犯金門的共軍萬餘人,使中共不敢窺伺台灣本島。從大陸徹退來台的殘破部隊,經他嚴加整頓訓練,成為精壯之師,確保台海安全,獲致台灣今日的自由與繁榮。孫立人是現代軍人的典範,他一生矢志精忠報國,推行軍隊國家化、現代化;他為官不要錢,打仗不怕死,勇於作戰,善於指揮,常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在緬戰中所締造的仁安羌大捷,是中、日、英三國軍隊在同一戰場戰力的對比,強弱立見,迄今美國陸軍參謀學校作為戰史教材。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已將孫立人、馬歇爾、巴頓三位將軍,並列為該校建校一百五十多年來最傑出的校友,並將他們的畫像與戰績,陳列在校史館中展出,永供世人瞻仰。本書對孫將軍的家世背景、求學歷程、性情志趣、思想言行、練兵作戰、遭誣受謗,均有詳盡的敘述與剖析。
美的辯證
楊牧是當代華文文學經典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又兼擅編輯與出版。其自許為健全的東方知識分子,和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 Man)傳統下的典型。當代華文文學界對楊牧文學的評論與研究日夥,「楊牧學」業已隱然成形。本編收錄海內外傑出學者專家研論楊牧作品的論文計十篇、十三萬餘言,以為「楊牧學」之基奠拋磚引玉。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花蓮。花蓮中學畢業後進入東海大學歷史系,後轉至外文系,並長期跟隨徐復觀先生研習中國古代文學。1964年負笈美國,先後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自此在美任教超過三十年。楊牧自1960年以「葉珊」筆名出版第一本詩集《水之湄》(藍星詩社)起,迄2016完成歐洲中世紀傳奇《甲溫與綠奇俠》的翻譯為止,共出版詩、散文、劇本、文學評論等專輯近五十種,作品被譯成十數種外語流傳全球,被喻為台灣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唐君毅哲學的對話詮釋
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博大精微,解讀不易。本書以對話的方式,擇述唐氏思想的要點,以一切文化活動都發自文化意識,而文化意識的根基在道德理性作為擇述的主脈。依著這個主脈,相繼闡揚其中重要的觀念,如道德主體、精神自由、自由意志、理性自覺之屬。另外,也涉及唐氏的文化哲學觀點,更及於對人文、道德生活、心境感通等問題的闡發。最後以唐氏對儒釋道三大教的判釋作結。我們也不忽略唐氏對中國哲學特別是當代新儒學的意義與貢獻這一關鍵性的問題。
重構人間秩序
本書以明代十二本公案小說集為研究範疇,從秩序觀點探勘晚明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不僅討論清官崇拜或律法意識的層面,尚從重構秩序的視角,觀察倫理秩序、禮教秩序、宗教秩序、天道秩序的文化意涵。內容揭開晚明社會對於清官、婦女、罪僧等社會人物,有不同的對待與期望。內容呈現︰清官與城隍神信仰的綰結,反映明代大小傳統的融合;對於未婚男女私情的寬容,符合「法外容情」的特徵,符合晚明庶民性格的時代趨勢;罪僧故事凸顯明代宗教犯罪的惡化,僧人已然視為強盜與土匪的代名。其他割股故事、入冥審判皆與民俗或信仰有關,值得關注。相較於其他公案小說的研究,本書更以文化視角提供理解晚明社會的路徑,給今日尚有熱情研讀公案小說的讀者,提供對公案奇情的想像方法。
劉勰《劉子》五十五篇細讀(上冊)
◆《劉子》是子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折中集大成之作,也是魏晉子書第一◆《劉子》的作者就是劉勰,本書是海內外首次用「內證」方法,得出定論◆本書也是史上第一本細讀《劉子》五十五篇全書
先秦思維文化研析
本書從堯舜禹的禪讓史事說起,一直到孔墨老莊思想,探討先秦由公天下的體制與思維轉變到私天下的過程,神人之間的關係對公天下的體制與思維的形成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私天下的體制與思維對神人之間的關係所造成的衝擊,更進一步在人神關係的脈絡下,研析先秦思想界著名的代表人物的思想本質。本書在研析先秦文化思維時,參研以基督教為礎石的西方文明,使用比較方法,證明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西方文明實屬同一範疇之公天下文化,兩者皆以聖潔公義之神為中心。近代學者指出中西文化巨大的差異,此一差異不僅是現代中西文化的差異,實際上也是古代與現代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歧異之處。本書為困惑學者長達幾個世紀的有關中國文化的問題,提供確切的解答。
一號作戰暨戰後東亞局勢的影響
本書為研究「一號作戰」,以及與此戰息息相關的第二次緬戰及印坊戰役。並論析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致造成「史迪威事件」;暨此戰對東亞局勢之影響。本書四位作者,採取「集腋成裘與異中求同」的態度,各依其興趣及所長去分工合作。周珞記述此戰之經過;傅應川以軍事專業去作論析與檢討;阮大仁則試圖去解決各國戰史界有關此戰之許多爭論;張鑄勳特撰一文,檢討仁安羌戰役之首功究屬何人?以供未來修正史者斟酌。此戰因華軍陣亡百萬,失地千里,致使英美轉求蘇俄,與之訂定「雅爾達密約」,影響戰後世界局勢至鉅。書中皆有詳盡之分析,於了解今後東亞局勢之趨勢,頗值參考。
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
本書《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曾獲國科會九十八年「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補助,經作者改寫出版。書中提出「學術史楔」的研究進路,透過制度史、思想史、經學史三個層次,鉤稽中國學術史上從「先秦諸子」轉變到「兩漢經學」的發生條件。作者一方面掃除學界對於漢代學術「沒落」、「衰亂」、「黑暗」、「邪說」等負面批判,重新衡定當時學術活動的價值與意義;另方面揭示經學內部「往復論辯」的話語形態,鉤稽其中「詮釋學循環」的結構特徵。自是以降,新的經說正是在這種形態特徵持續運作中,得以不斷繁衍化生。在此意義上,西漢學術不只起著典範作用,更具備本體論性質。
力動與體用
吳汝鈞先生的「力動論」哲學,是從檢討「實體主義」與「非實體主義」之終極原理,以及熊十力先生所揭櫫之「體用不二」義的理論缺點出發建構的,是一套以其所揭櫫之終極原理──「純粹力動」為核心概念開展出來的新形態的形而上學,吳氏名之曰:「純粹力動現象學」,亦稱:「力動論哲學」;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哲學,則是以儒學本體論為本,在熊氏「攝體歸用」與「即用顯體」、「體用不二」的基本觀照下,進一步會通儒家大《易》的「生生」之旨與佛教「空」義所建構而成的,規模頗為全備,義理亦堪稱圓融的哲學。本書的內容,即是以吳汝鈞先生建構的「力動論」哲學為核心,援熊十力先生所建構的「體用論」哲學與之進行參照、對話的比較研究。
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
佛教用業報作為視角,考察世間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看出世間五花八門的背後都是緣起的運轉,精要地把握生命活動之主軸,並從洞察緣起之機制開發出生命之智慧,引領出更具重大意涵的生命出路。有別於大量使用名相的生硬論述方式,本書解開名相的表層,溶出背後的道理,浸透生命之中。以貼近生命的方式一步步導引出佛法深刻的內涵,使佛法的教導更容易理解,且切合自身生命的考察。
郭店儒簡《性自命出》與儒學禮樂思想的哲學研究
本書的研究以儒學之所以為儒學為問題意識,以歷史哲學為研究方法,並以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的天道觀與心、性、情的理論關係為研究出發點下,進而對比〈性自命出〉與孟子的心性論,以及比較〈性自命出〉與荀子的心術觀。藉由荀子哲學之心術觀的引領,本書再論荀學的禮義之道。而且根據〈性自命出〉、孟子、荀子三者所共通的成德之學的觀念,以及儒學禮樂思想的共命慧,本書的探討脈絡亦延伸至論述與詮釋《禮記‧學記》與〈樂記〉的義涵。根據前述研究成果,本書乃結論儒家哲學的多元面貌,並由此開啟筆者朝儒學禮思想的歷史發展作深入考察。
中西視野的翻譯學概論
這本小書可提供讀者對這學科精簡的入門外,還有它獨特的跨學科、中西視野並列的陳述。本書包含翻譯的全領域、其歷史、其通則、其理論、其品鑒,是一個多面向的立體呈現,不失爲名副其實的翻譯學。本書在學術性上有所加強,而略有別於坊間一般實用或作業朝向的教科書。本書亮點不少。對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多維思考,對雅克慎記號學之改寫為翻譯理論,對班雅民艱深的論述作出可讓一般讀者可了解的解讀,對跨學科的文化翻譯有精要的勾畫,對嚴復信達雅說有周延的詮釋等,不一而足。書末附錄的雅克慎對失語症的艱深論文的全文譯出,更是一大貢獻。本書文筆流利,深入淺出,適合翻譯課之用,也適合有興趣的好學深思人士自學之用。
論語聖經譯解:慧命與心法
講讀《論語》,感其意味,體其意韻,明其意義,自可以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證會。其意味溫潤如玉,其意韻綿綿悠長,其意義明白透闢。或閱讀,或講論,都覺歡喜。這裡有的是鳶飛魚躍的悅樂,有的是青山綠樹的生機,有的是寬廣深平的智慧之海。誦讀《論語》,通其音聲,書聲朗朗,音吐清響,自有意味;意味既得,意韻以生;意韻既生,意義逐漸因之而明也。由粗讀、略讀、通讀,最後則進到細讀。蓋粗讀以得其樸質,樸質自然,自然無華。略讀以得其大體,大體脈絡,脈絡分明。通讀以得其貫通,貫通無礙,把握總體。就此總體,再細細讀之,細讀便要是契入的讀、存在的讀。經典的詮釋、存在的契入,以及意義的彰顯,可以說脈絡通達,字義清楚,一體明白。《論語聖經譯解》,「譯」原只是依文解義,步步豁顯,字句分明,如斯爾矣!「解」只是如其因緣,隨順其道,旭日東昇,明昭天下。聖賢大道,慧命心法,勞形用心,念茲在茲。願以此,繼續燃燒這身命的材火,參贊宇宙慧命的光輝。
實踐儒家
儒家主張內聖外王的體用合一、道器一致,它不僅止於個人心性的內在修證而已,而必須是將內在的仁義本心,往外透過家國天下,將仁道層層地架構地客觀實踐出來。其實踐從個人而連繫於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及於萬事萬物,也就是通貫於所有人、一切生靈乃及於天地宇宙。這種仁心之向外推拓,與佛、道不同;儒家的仁心推拓,不是「涅槃解脫」的,也不是「虛無清靜」的,此兩者縱然亦談人間之傳法弘道,卻只是啟示導引世人主觀性地歸入「涅槃解脫」或「虛無清靜」而已,儒家的世間實踐,是架構地外延地建立客觀的仁義之政治、社會和文教。換言之,儒家有內證型道德心性之修為,亦須有外踐型理想政教之實現。要言之,若視儒家為一種哲學,則其哲理是經由實踐體證而生,而非單純的思辯和冥想;或者,應如是說,即儒家哲理是為了實踐的,當然,或有人會說釋道兩家亦有哲理,何嘗不實踐?答曰:釋道兩家之實踐,是內證的,只要心性在主觀上一旦達乎般若和虛靜之境界,就是成佛成道,但儒家的聖賢必須實踐在政治、社會和教化的架構性和外延性之中。本書基於上述信念和認知,撰述並詮釋儒家的實踐例證,匯聚十篇論文,論及朱子儒學、明心學、當代新儒家之學的實踐觀及其典範人物之生命踐履。
回眸.凝視
本書為中央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研究團隊和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成果之一。書中收錄「回眸‧凝視──2016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論文,更邀集海內外不同年齡層的學者撰文,共襄盛舉,以「回眸‧凝視」為主題,呈現不同主題面向的研究思考。全書以企劃專書的形式出版,首列王偉勇教授、蔣寅教授兩篇分論明清的特稿,前文論詠蘭詩,是「物」(客體)的主軸;後文論詩學,則是「我」(主體)的主軸,兩者恰恰扣合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團隊的研究主題。其後,依次分為三輯:一是「物的回眸」,除了植物的蘭,也包括礦物的石,還有外銷畫和老照片。二是「物的流播」,包括籤詩的演變、白居易詩書跡的圖像化傳播、雕橋莊的建構題詠等。三是「詩的凝視」,包括詩選、詩論和詞學研究。經由詩、詞、曲、文、文化藝術等各項主題的回眸與凝視,為明清學術研究開拓出新方向和新領域。
現代散文現象論【POD】
當代特定文類發展現象的研究近年已成為兩岸文學界重要議題,其中尤以小說與詩最受關切,至於散文現象領域仍屬亟待開發之範疇。本書作者多年傾心於散文類型、構成與風格理論;在本書中則集中方向於現象探索,而不為通俗的文藝社會學方法所拘束,兼及實證與理論的互相印證,透過不同的切入角度,呈現出現代散文現象的多種面貌。
現代散文縱橫論【POD】
現代散文承繼傳統,擷取歐西、東洋之菁華,而有別開生面之表現,然七十年來頗乏系統之研究與論述。著者原具深厚古典文學素養,近年以來特注心血於現代散文,成績斐然。本書即其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成果之總集,有全面性之綜合論述,亦有作家作品個別之評析,讀者無論志在研究抑或欣賞,均為極佳之參考書。
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
本書旨在討論圖像、繪本、影視媒體、流行歌曲、敘事文學、出版編輯、詩社、詩人、散文家等多元文本,總賅以現代文學藝術圖像為軸線,共分四個領域開展。輯一探討圖像與文學之關涉,內含席慕蓉詩與畫、畫與文互涉及繪本文學、歐豪年詩書畫三絕述評等所透顯之意象與況味。輯二探討影視文學,包括電影、舞台劇及流行歌曲等,分從不同向度展演藝術所示現的形構技巧與內容。輯三,以敘事文學為主,探討張愛玲、白先勇、黃春明、琦君、荊棘、歐陽子等人之小說,彰顯敘事之外的意蘊。輯四以探討新詩及散文為主,散文論黃永武、龔鵬程之文;詩則探論覃子豪詩學活動及鄭愁予成就與貢獻;詩社則探論馬華文學天狼星的群體力量不容忽視;文學社會學則探討九歌年度散文選之編輯結構,有助理解其帶動文學風潮之湧動。透過這些多元文本之探賾,冀能映現台灣多元文學藝術之發展軌轍與進程。
現代散文類型論【POD】
七十年來中國現代散文研究遠遜小說及詩歌,其根本因素即在文類界定模糊,缺乏對於散文類型的基礎認識,以致眾說紛紜擾攘而大多駁雜殘蔽。著者積十餘年傾心現代散文之功力,綜理數十年各家創作與理論,辨其源委脈絡,勾玄提要而獨創新說,創立散文類型論之完整規模。本書思辨精微縝密、言辭鑿鑿有稽,駸駸然開風氣之先。無論讀者志在欣賞抑或研究,皆為絕佳之參考書。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秉持「和會朱陸」的學術初衷,嘗試反省現代新儒學牟宗三先生所對於朱子理學:「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心是氣心」、「以知識講道德」、「主敬涵養是空頭涵養」的批判。本書在回應議題的同時,亦嘗試從對比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學術視野分析與統整朱子「理一分殊」、「心統性情」、「敬義夾持」(「格物致知」與「主敬涵養」)的義理內涵,從理論反思與實踐工夫建構一個朱子德性理論的現代詮釋。
六朝官方吉禮祀議及施行之源流考
本書以郊、社、宗廟等三者祭祀議論為主要探討範圍。由於祭祀議論的癥結源自先秦,兩漢又沒有妥當面對處理,所以勢必結合出土文獻及傳述史料,從歷史源流來審視,始能折衷,也唯有如此才不至於被禮書中此出彼入的說法所困,或陷於黨鄭、黨王或者妄加調停的窠臼裡,卻可顧及禮制付諸實踐的狀況,以觀察經、史之間的距離,與儒門在吉禮祀議方面的影響究竟達到什麼程度,藉此得以擺落了鄭玄禮學權威的羈絆,清晰地疏理了六朝官方吉禮祀議及施行之源流,並解決了千載以降經學界爭論不休的郊/丘、社/后土、禘/祫等重大議題。
手稿文獻略論稿【POD】
本書可作為「手稿文獻學」專業課程選修課之教材預備稿。以手稿作為研究材料,內容分兩大部分,前者為理論,主要有手稿與現行集子互校可見文字疏漏並窺見作者思想演變的軌跡、不同版本互校的重要、閱讀手稿原件的必要性、書信原件不經意流露真實情感與思想、文字校勘不仔細導致研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先入為主成見(或者是「意識型態」)對研究之干擾、自由環境對學術研究之重要、研究資料譬如積薪後來居上、「迷信權威」有礙學者獨立研究、當事人參與其事的歷史紀錄。後者有十八篇文章,都是跟隨前者理論而整理出來的實踐舉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