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一生伏首拜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梁啟超:「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隨身攜有一方印章,上書:「一生伏首拜陽明」。 ◎ 《傳習錄》精華解讀,後世名人一致推崇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也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包含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和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對於知行合一、慎獨、致良知等哲學思想有深入討論, 是我們感悟心學智慧必讀的經典。 ◎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髓, 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僅可以強化現代人自我調適的能力, 而且可以縮減自我修養的過程,是現代人破除身心迷惘的一帖良方。 自十五世紀以來,王陽明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 堪稱「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 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讓內在的修練技巧,成為實用的處世智慧 儒家經典《大學》:「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有心靈達到寧靜而安穩的境界,人們才可以洞察萬物之規律。 這個時候,考慮問題才會周詳,處理事情才會完善。 真正的生活在內心,一切鬥爭皆是心戰。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由比較哲學與分析哲學的新視角切入, 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佛學, 著重概念的分析、論證的闡述, 對各哲學基本預設的檢證,以及力求簡單明瞭的哲學方法, 重建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領域中應有的地位。 &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分成兩部分。 & 第一部分介紹先秦儒、道、墨、法諸家以及《易經》一書,強調中國古代哲學的哲學性,針對各家的理論要點、辯論模式、問題癥結所在,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進行分析。 第二部分探討中國佛教思想的四大宗派: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以及禪宗,討論各家的形上學立場、知識論、語言觀、倫理學以及總總實踐法門,而以對現實世界的肯定作為貫串中國佛學的核心問題。 &
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
結合比較哲學與分析哲學的方法 系統性整理宋明理學的哲學議題 同時對宋明時期的八位主流理學家思想 給與詳盡的分析 以當代語境重構理學,並讓它與現代讀者產生共鳴 & 《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為《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之續篇,全書旨在提取宋明理學的哲學精髓,並使之與當代的哲學論述聯繫起來。書中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強調宋明理學家不同的形上學觀、理氣之關係,以及宋明理學之道德形上學的發展。第二部分詮釋心學性學之辯,為理學家對人類道德的心理基礎以及道德如何可能的探討。第三部分逐一介紹宋明理學家所提出的道德建設方案,而最後總結於從王夫之的道德情感論所啟發出的哲學思想:社會情感主義。展現理學可以哲學化、現代化的種種途徑。 &
君子學: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舉凡資本主義猖獗和殖民征服危害等所造成倫常失序,以及連帶引發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和核武恐怖等能趨疲(entropy,熵)危機,都伴隨著一幅虛矯的全球化圖景在大家眼前冒現,並且不斷地把世界推向毀滅的邊緣,而這全是西方人緣於一神信仰及其原罪意識而摶成深化創造觀型文化所造成的。它背後那一挑戰自然/媲美上帝的瘋狂信念,多少世紀以來就那樣肆無忌憚的藉著行動橫掃寰宇,而我們非西方社會中人卻得受拖累跟他們一起承擔各種大自然反撲的災厄後果。 & 顯然這個世界是無從靠西式文化百般變身而復元了(它晚近一些綠色經濟策略的改變或風險地緣政治的重整,都是在「以水濟水,以火救火」,根本無助於上述災厄的化解),而得仰賴原就不會危害地球以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為特長面世的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和以自證涅槃/解脫痛苦為色調應世的印度佛教緣起觀型文化等來濟渡。當中又以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所體現於君子作務重理最足夠從新馴化險惡退墮的人心,而可望藉由它秩序化社會以及讓地球得以休養生息。 & 這一君子作務,經由孔子率先予以賦義建制而規模大備後,再有本書試為轉移典範/增衍配件且條陳出一套堅實有效的君子學理論,諒必可以運用來逆反全球化而成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也就是說,西方人緣於自我文化盲點所興作帶動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全球化風潮,正在快速泯滅人性且把大家帶向一個不可再生能量即將到達臨界點而使地球陷入一片死寂的險境,再不仰賴特能永續經營地球的君子作務來力挽頹勢,那離全面性崩毀的日期就不遠了。 & 換個角度看,君子學作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是期待在末端顯能竟功,如果拉回所切身關連著的現實環境看它又如何先行展現效力,那麼這又立即顯示裏面確有缺此君子作務調停不得的前端需求。理由是:人間社會乃稟靈特異人士據某些理念前提而規模的共同營生體制,並試為予以區別士農工商級次,各安其位,社會因此而能順利運作。倘若當中有一些環節出問題(如不肖者佔位濫權使壞或相關措施都亂了套),那麼它就會危及社會的穩定安全度;或者如果有外力強為介入擾亂(如西方人狂悖興作奇詭異行四處羼和),那麼它不即將造成全體毀敗覆滅的下場也難。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以藉為救渡的,除了君子作務再也沒有其他更見效率的對策。因此,整套君子學理論所能因應的就不僅是那遠地可見的世界危厄待解,連現前大家隨時會遭遇的不安處境都無法不靠它來給出最多針砭的祕方。 & 由此可見,君子學理論新為構設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而在實質上,這套理論涵蓋「從道→氣化觀→綰諧式倫理→雅緻身分→君子作務的夢想旅程」及其「君子作務所規模出的有己身修為→上契安人徳業→總歸於施行仁政等進趨形態」,然後結穴於當今全球化危機中必要的推衍,整體義理綿密廣攝,方便於推行。大家曷興乎來共襄盛舉,安頓自己也一併救助世界。 & 此外,本書取名《君子學: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所完構的多層次理義,多有鎔裁重組我前書《跟君子有約:在全球化風險中找出路》的論點及其序例而後更恣肆推衍,為的是足夠看出君子學所能彰顯的宏闊規模。至於附錄〈神仙教全護型生態觀〉一篇,則是給君子從有關作務中退下來可學作神仙預留空間,那一樣能益世煥光,大家不妨酌為參考取鏡。西方人迷狂興作資本主義和殖民征服所輾轉發展出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全球化風潮,已經導致舉世倫常失序及其能趨疲(entropy,熵)危機深重,必須有蘊自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君子德業復振來對治化解,冀以能回歸特能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的仁政/大同社會企求而將時序向後推進。 & 這由本書率先發微,所摶成的君子學理論規模宏闊,很足夠大家據為實踐見效。也因此,整套學問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最迫切也最可觀的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 本書特色 & 這一君子作務,經由孔子率先予以賦義建制而規模大備後,再有本書試為轉移典範/增衍配件且條陳出一套堅實有效的君子學理論,諒必可以運用來逆反全球化而成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
水豚讀《論語》
人生中的所有問題無法解決──都是因為缺了一本《論語》! 不是因為孔子說得太有道理,而是因為你碰過的鳥事他都碰過。 而且比你還鳥、比你還衰、 但他還是撐過來了?! ◎先不要講薪水問題了,你知道孔子曾經拖著學生們到處去找工作,還碰到戰爭、缺糧,差點沒命嗎?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慣老闆凹我心情超不好?這時候,《論語》當然幫得上你!因為,關於職場這件事──孔子要比我們大多數,都要慘得多。 有多慘?慘到孔子找不到工作,得帶著學生們從陳國流浪到蔡國;流浪也就算了,還碰上缺糧!孔子連帶弟子們都沒飯吃,還碰上強盜。 就算是這麼慘、這麼背,連子路都忍不住酸老師說,老師你人這麼好,居然也落到這種下場;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當我們在職場上盡心盡力,最後功敗垂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討厭鬼說,事情做那麼好幹嘛?你看時機一不對、一有人欉康,就通通完蛋啦。大家一起爛,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孔子卻不這麼想。 ◎人爛己爛,到底害到誰?看起來好像在說教的孔子,說的,也是自己的心聲啊 對於子路的馬後炮,孔子只淡淡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但他其實不是說君子窮是應該的,而是困厄也該保有自己的原則。聽起來像是說教,但是真的快餓死過的孔子很清楚:因為事情很不順就一起爛──到底我們放棄的是壓力,或是我們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認同人生的這個爛劇本,而且完全妥協時,我們是不是就跟開口嘲諷的子路沒什麼兩樣? 或者,也就跟人生中出現的那些討厭鬼沒什麼兩樣? ◎不只是職場,還有黑特、愛情,以及人生裡那些微小的絕望 譬如說,人生還會有想爛爛的時候,只想一個人去河岸吹風的時候;或者,覺得「我在幹嘛啊?」的時候,孔子也不會只顧著跟你說,要前進啊奮進啊,而是會在這個時候說,我也想去河岸吹風、我也想找到工作。 碰到學生實在是沒自信的時候,也會摸摸他的頭說,子貢啊,你已經做得很好啦。人生哪能求一百分呢?被子路質疑去找南子是一種不正當的男女交際時,孔子也會不開心起來。講天厭之,可能大家會覺得文謅謅的,但說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是對南子不懷好意,老天就打雷劈死我!大家就懂了吧? ◎這一次,我們不但可以吸孔子、還可以吸水豚! 所以,這一次,我們不但要重新讀《論語》,而且要跟著師大國文學系的助理教授曾暐傑老師、與可愛的水豚一起在《論語》裡,重新找到力量!覺得《論語》裡都是心靈雞湯嗎?覺得《論語》都是無聊的教條嗎?曾暐傑老師說,不是的,我們除了可以在《論語》裡找到孔子,還可以在《論語》裡找到水豚(????)覺得人生有夠煩?趕快與我們用新的角度一起重讀《論語》,吸一下曾經很煩過的孔子與水豚!多吸幾下,總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多一點方向。
宋至清代儒釋道文化在海南府城傳播問題研究
海南府城是海南傳統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原文化向海南傳播的前沿陣地,本書試圖還原海南與中原漢地信仰文化的相似原因,藉此思考該地如何從「蠻裔」演變為「神州」、「邊緣」發展為「華夏」的演變特徵。本書選擇以「儒釋道」文化傳播切入,對方志、史籍、相關碑刻與文人文集中尋找蛛絲馬跡,分別予以橫向跟縱向的討論。首先以「三教」觀點出發,將儒學納入宗教信仰範疇,同時把儒、釋、道的傳播視為有機整體,分別論述儒釋道的文化意涵,以利於釐清三者如何進入海南府城;時間上則以「宋元」為主要分界,宋元以後海南府城成為穩定的區域政治中心,儒釋道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也日趨成熟,不僅逐步落實到地方教育,民間也出現相關的宗教信仰,物質層面的佛塔、壇廟、宮廟、官學漸增,將海南府城提升為文化與教育的繁榮地區。
莊子人性論:當代道家學者陳鼓應從莊子中的心性情,剖析人生哲理
面對徬徨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受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啟蒙, 後轉入經典莊子思想,哲學大家陳鼓應老師—— 描述鯤鵬展翅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讓你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方向,展現凌雲之志! 追求精神自由,不離人的心性情 人心,首要重視自我的生命 人性,在於保持天真的本質 人情,激發創造生命的潛能 透過深入自我的深層底蘊,達到游刃有餘的境界 儒家強調道德人生,而道家側重藝術人生。兩者的匯合又更能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質。——陳鼓應 先蹲低,再跳高 人生高遠的境界,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拾階而上,層層攀登。 遠大的事業,正需要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 人的心靈由沉積而高舉。 懂得知足,反璞歸真 人們依其自然真性去生活,萬物各具有獨特屬性, 人與萬物共生並存,泯除階級之別, 世界能包容萬物的多樣性。 累積經驗,豐富生命 彰顯生命的本真面向,順著性情激發個體生命力量, 追求放達開豁的意境,生命的超越與不息的力量, 實現抱負要有耐心與積厚之功。 本書特色 1.闡發人性本真的性情說 2.揭示中國哲學史上人性論的主線 3.對比孟子的道德心,陳述莊子的審美心
讀經示要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讀經的觀點與洞見 本書是熊十力在重慶北碚勉仁書院任教時為學生講解六經而作,講述讀經的意義與方法,是論述儒家哲學思想的著作。 全書共三卷,第一卷,略述六經所蘊含的大道與政治思想,並疏解《大學》首章和《禮記·儒行》。第二卷,指點治經應持的態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第三卷,略講六經(主要是《周易》《春秋》二經)的義理。 書中也論到佛學,從宇宙論、人生論、本體論、認識論四個方面加以剖析,並作結語:「吾以為言哲學者,果欲離戲論而得真理,則佛家在認識論上,盡有特別貢獻。」申明自己整理佛學所遵守的原則是「根底無易其固,而裁斷必出於己」。是「融佛入儒」、「歸宗儒學」的代表作。
孔子新傳: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
緊密依存自然界的人類 正因功利導向的社會誘因制度 面臨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前台大校長孫震最新力作 透過經濟學家視角 梳理孔子生平 剖析儒家思想核心 為世界發展的下一步 擘劃嶄新模式 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阿爾文(Hannes Olof Gosta Alfven) 現代經濟成長為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導致重大的災害。 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地球暖化、氣候異常、生物滅絕……使世界發展難以為繼,唯有重塑孔子倫理優先的價值觀,改變當前功利導向的社會誘因制度,讓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一致,世界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爬梳孔子的生命歷程,探索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突破世界發展的困境。繼《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思想在21世紀》後,前台灣大學校長、經濟學家孫震又一儒學巨作。
微易經:從可能性到實現性的過程
易經64卦 X 88則生命智慧小品 一本涵蓋廣泛生命智慧的易經床頭書,隨意選篇,輕鬆閲讀。 藉由《易經》卦爻辭的哲學思考,用經典的智慧來療癒世人所受的挫折、壓力、沮喪、失落、痛苦、悲傷……等心情,溫暖現實人生的心靈,啟發人生,使自己的心更加逍遙自在。
雪漠心學概論
作者在心學書系中所講的諸多內容,便是對傳統心性學說的集中展示作者依託傳統大手印的傳承與實踐,打破教派局限,汲取了儒釋道文化中關於心性修煉的滋養,並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揚棄消化和實證,重新整合,獨成體系。 跟一般的經典或學術著作不一樣的是,本書系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心性的修養與訓練,試圖直指人心。因此,本書拒絕了所有長篇大論的理論,拒絕了生僻深奥的辭彙,同樣拒絕了訓詁考據,既具備世界觀和普世性意義,又具備實踐論和方法論的意義。二是系統地介了鮮為人知的大手印心性學說,使本書具有了人類學和文化學的意義。而且,它不是簡單地採摘拼裝,而是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有世界觀,有方法論,有機融合,有揚有棄,有體有用,有教有證,或能對和諧社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本書特色 雪漠心學試圖以一種更有利於人類整體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將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髓傳承下來,着力於方法論和實踐論。以儒學修齊治平為基礎,以道家無為自然為提升,以佛學破執後的明空智慧為超越,適應不同心性和追求的人,從最基本的做一個社會家庭中的好人,到超脫世俗名利做一個高人,再到最後的做一個無執著有大愛覺悟之人,均有具體的方法,總有-款能撫慰滿足世人焦灼的心靈。每一個個體的心靈寧靜和清涼,必然會延及整個社會,使其變得更加和諧与清凉。
先秦儒家哲學詮釋與評論
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聖賢的學說,源於對他們所留下來的,對一切生活與宇宙、人生智慧的重要成就上,做深刻的認知與理解。但終究,那是哲學家們為那個時代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是否要全盤接受,還是全盤加以否定?正考驗我們的智慧。作為一為現代的學者,必須以獨立思考的方式,去反省這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是本書作者的基本治學態度。
歷久彌新的孔子思想:談人本主義與儒家思想的交會
在近代西方自啟蒙運動後,愈來愈重視人本主義的傾向下,本書主要在比較我國儒家思想與目前西方人本主義潮流中,陸續出現的以人為本的文化傾向。結果發現我國二千五百多年前形成的儒家思想,其所言理念內容,幾就與現代的人本主義思想一致。本書乃將相同的思想分為五個主要重點來作比較討論。第一個是:人的存在先於本質。第二個是人的意志自由與責任。第三個是,人人都可以先我充分發展。第四個是:人性的內涵。第五個是:人與己、人與人、人與天的意義。
順性而動即是福:孟子的快樂哲學
EQ強調,一個人的成功通常必須具備高的情緒智商,愈能夠成熟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任何情境都能理智而穩定地應付。孟子認為,一個好的行為模式,應該是發自於內心而形諸於外,因此,根本之道仍應由修身養性學做人開始,否則,一個美麗的笑容,如果缺少了溫暖與真誠,也不過是張面具。西方心理學家喜歡把事業成功、財富與快樂畫上等號,鼓勵人們努力實現。然而,事實上,在這種定義下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活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現代人來說,肩上扛著沈重的壓力,大多數活得並不快樂。相對於孟子,他認為快樂並不等於成功,太多的執著只會讓自己成為欲望的奴隸。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有這些止不住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必須從「心」做起,學習控制欲望,超越窮達,才能成為快樂的主人。
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
宋朝名相趙普曾說,自己生平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本書作者梁冬(前百度副總裁)說,他從小就在背《論語》, 卻對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 直到2018年他開始有系統的學習,才體悟出: &&& & 《論語》,其實在教我們怎麼跟朋友、跟父母、跟自己相處, 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可以選擇做個誠實的普通人,這就是君子。 ◎如何獲得快樂,如何避免不快樂? 你常焦慮、失眠?孔子認為,那是因為你學的太多,用得太少, 《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只有當你把所學轉化為不假思索的技能,你才能擺脫焦慮。 記住,是能力,而不是知識,讓我們獲得快樂。 & & ◎交朋友或談戀愛,始亂者必遭終棄! 很多人愛交朋友,但朋友越交越多,就會因冷落某些人而被討厭。 《論語‧學而篇》:「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如果你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傚法了。 也就是交友要慎選,不要濫交,你們的關係才會像家人一樣長久。 ◎往回看,不是為了抱怨,是為了要向前走 為什麼有人總是反覆被同一種人欺騙?總是為同樣的事生氣? 那是因為他沒有「溫故」──對過去深刻反省。 《論語‧為政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只要你懂得覆盤檢討,跌倒一樣可以再起。 ◎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其他好事自然來 生活中,總有人忍不住做些超越自己地位與身分的事, 《論語‧八佾篇》:「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使用天子的八佾舞來祭祖,這種違禮的事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敢做? 就是警惕我們,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緊握手裡,只會弄痛自己。 ◎很多事情,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一直說 部屬如果有好想法跟主管提,主管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 《論語‧里仁篇》:「事君數,斯辱矣。」 臣子諫君主,若是幾次後仍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否則會遭到羞辱。 你以為這是為主管好,但對方的感受卻是「你比我聰明」、「你比我優秀」。 ◎一個人千萬別有名沒料,最高境界,是沒名有料 工作沒幾年,同業馬上高薪挖角你去當副總裁,你去不去? 孔子給的建議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一個人不該擔心自己是不是擁有好的地位、待遇, 而該關心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涵養、覺知……。 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 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 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 & 各界推薦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讀論語,做一個大家願意追隨的人:領導者須具備三特質,決斷、變通、知道如何平行處理事情。
宋朝名相趙普曾說,自己生平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本書作者梁冬(前百度副總裁)說,他從小就在背《論語》, 卻對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 人為什麼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 直到2018年他開始有系統的學習,才體悟出: 你想吸引什麼樣的人追隨,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領導者什麼時候該隱忍,什麼時候該勇敢?《論語》有答案。 ◎口才好,你會很快交到朋友,口才不好,你會有交很久的朋友 孔子說,口才有啥用?如果老想用口才搞定別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論語‧公冶長篇》:「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反而是那些你不用說話就能心心相印的朋友,才是最珍貴的。 ◎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廉價甚至免費使用他的專長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曾說, 如果有人不交錢就來問我問題,我的態度不會認真的。 《論語‧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不是庸俗,而是認真,因為送禮,也是一種尊重的藝術。 ◎這一招,專治思前想後、下不了決心 中午要吃便當還是吃麵?該不該把股票賣掉?要不要換一份工作? 我們常說三思而行,鼓勵人做事謹慎、反覆思考, 但《論語‧公冶長篇》說:「再,斯可矣。」凡事,想兩次就夠了。 只要決定了,就做,並且堅持改良,結果往往不會太差。 ◎動機不純正,做什麼都覺得苦 為了讀書而讀書,你會很快樂,為了功成名就而讀書,你會很痛苦。 《論語‧雍也篇》:「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意思是要做見識宏大,可以擔當大任的人,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如果你做每件事都懷有特殊目的,而忘了事情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不能顧好自己,拿什麼愛別人 曾經,我們受到一種教育叫捨己救人,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 《論語‧雍也篇》:「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保全自己,是做好人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不是自私,是負責。 《論語》,其實在教我們做人做事動機要純正, 因為動機不純正,做什麼都覺得苦。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各界推薦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讀懂易經
★華人世界第一位把《易經》活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學者。 從易經的觀點和角度來破解萬物現象,指導後人如何在無常萬變的紅塵人世了解自己的處境、心境,掌握時機的變與不變,體察人情而後能應對萬事萬物,創造圓滿人生! & ★易經不只是占卜卦象,更是聰明生活的利器! & ★我們平日朗朗上口的用語:「鐵齒」「不三不四」「三陽開泰」「物極必反」這些現代用語,其實正是出自於易經。現代人若能重新認識易經,就更懂得如何在生活與事業之中趨吉避凶,擁有順遂人生! & 本書為嚴定暹教授執筆,不僅闡釋學理,深入生活,以「易學入門」,為現代人在紅塵之中找到應變力。 本書特色 【百家開講】系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中國有哲學嗎?NO!中國只有為政治服務的漢字忽悠術!
中國有真正的「哲學」嗎? 所謂的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本質上哪裡不一樣? 如果中國哲學經不起科學推敲,那麼諸子百家思想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說孔子哲學不是哲學,儒家概念只是倫理學? 為何它又會演變成為政治服務的漢字忽悠術!? & 「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回答是:「中國沒有科學意義上的哲學。」 & 但是,中國曾有過一些樸素的、原始的、零星的哲學思想,比方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就算是「中國哲學」的萌芽時代,出現了公孫龍子、楊朱、墨子等人的思想,再之後要等到明代的王陽明,才又為中國這片野草叢生的哲學荒原,綻放出美麗的曇花。 & █孔子的思想完全不具備哲學邏輯?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才是中國哲學的曇花一現! & 那麼,為什麼引領中國思想潮流的儒家學說不算哲學?因為在孔子那裡,我們看不到古希臘的學風,比如辯論,以及為了證偽而提問。想要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尋找哲學就像大海撈針,自然,想要找到由這樣的概念構成的邏輯更是痴心妄想。 & 廣義來說,儒家的概念幾乎無不屬於倫理學範疇,即使有一些對「認識」或「本體」的討論,所使用的概念也都屬於神話語言或宗教語言。狹義地說,儒家的所謂「倫理學」一方面缺乏哲學的支撐,甚至泯滅哲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徹底無視倫理學的最基本原則。 & 儒家體系裡只有曇花一現的王陽明——心無外物,知行合一。然而在西方,「知行合一」屬於常識範疇,因為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條件;但是在中國,這卻是一個普遍而又嚴重、甚至無解的問題。在中國,從古至今、從上到下,你很難找出幾個真正能夠「知行合一」的人,王陽明或許算作一個,儘管他的「知」也不那麼徹底。中國的所謂知識分子說一套做一套,嘴上口口聲聲追求真理,行動卻顯示他們在踐踏真理——當然更多的是,他們連真理是怎麼一回事都搞不清楚。 & █儒家的倫理學不是哲學,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統治術! 所謂「中國當代哲學」只是對哲學概念的誤解、剽竊、篡改! & 如果對中國所謂思想家的著述進行分類,大都屬於倫理學範疇,可稱之為哲學的鳳毛麟角、幾近於無。而且這些所謂倫理學範疇的著述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一個先天的權力和財富的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中國的「知識」自古以來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為醜陋的現實進行華麗的包裝,為了瞞天過海,「謊而優則士」。 & 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也許是為了與世界接軌,或是為了推廣中華文明,也沒準就是為了騙錢——中國的一些學者拼命想為古漢語中的詞彙找到對應的西方哲學概念,於是中國古代不但有了邏輯學,還有了認識論……談何容易!一方面為科學的落伍而惶惶不可終日,一方面又大談中華五千年文明,東拼西湊生拉硬扯不斷為中華文明塗脂抹粉。 & 「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更沒有了哲學得以生存的土壤,一九四九年以後更加沒有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儒法道。因為哲學的花朵只開放在自由思想的土地之上,如果非要談論,那麼只能談論所謂的「官方哲學」,而這個官方哲學又只是披上了一張「馬克思主義」羊皮的大中華傳統思想。所謂的「中國當代哲學」有的只是官方哲學對哲學概念的誤解、曲解、剽竊、篡改……為了某種不可明言的目的。 & █當「忽悠」深入中國人的基因,成為生存與思維的常態, 新中國所謂的「哲學」不過是馬克思主義融合儒法道的變形! & 造成這種「中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道理也很簡單:哲學的生長像植物一樣,需要適宜的土壤。因為中國沒有可以培育「天才」的種子生根發芽、產生系統的哲學思想的土壤。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是皇權統治的專制歷史,除了「官方哲學」(儒學和馬克思主義),任何有哲學思想的人都難以生存,敢於挑戰官方哲學就等於自取滅亡。官方哲學是皇權統治或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也是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甚至國家生命力的罪魁禍首!& &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漢語不是科學語言,中國自古就是神話語言和宗教語言橫行的國家,科學語言對於中國人而言,好像性生活對於宦官,被徹底閹割!儒家思想用教條和歪理邪說徹底僵化了中國人的思考能力,其結果是完全失去了判斷真善美的可能。儒家本來僅有的一點「調和」、「中庸」的「善意」也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無條件服從統治者的意志。而未經反思的、源自中國「最古老哲學著作」《易經》的道家思想使「忽悠」成為了生存常態、思維方式,從國到民。 & 因此,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顯得光彩奪目?道理很簡單——自商鞅變法以後,中國再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在精神上,中國人成為了「閹人」,不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不管你承認與否,中國人的DNA裡的自由精神已經被閹割了。至今我們還在懷戀未被閹割的少年時代,還在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商鞅而感動不已,這就是明證! & 也就是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倫理學;中國思想裡沒有哲學,只有出於統治目的的忽悠和欺騙。 &
一本讀懂孔孟老莊的古老智慧
領悟& 能成事‧不忘初心‧不焦慮‧享受自在& 的人生哲學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人生智慧的學說,穿透中國兩千五百年歷史,創造出古今中外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哲學! 在很煩的世代、生命的轉折處,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思考?如何前進?「孔孟老莊的智慧」將給對眼前迷惘或煩惱的你一些明快且開朗的解答。 【孔孟老莊這樣說】 ◆當你發現人生遭遇挫折……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不順遂就像萬物之於重力一樣,不可避免,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一定是要由你來融入大家,不是大家來融入你!不要失去對生活的熱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長期不懈地努力奮鬥,堅持下去,命運終將會回報給你幸福的微笑。 ◆當你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魯蛇…… 莊子認為:「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膽小、怯懦,害怕困難、害怕挫折,沒有信心、沒有勇氣,沒有人生目標和信念。其實,世界上本沒有真正難以逾越的鴻溝。真正難以戰勝的,正是人們自己。 ◆當你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周圍的人事物時…… 莊子與惠施「濠梁觀魚」的故事告訴你,不要以你的認知,去揣測別人的世界 ——人性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很多人總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當做道德標準,以謎一樣的優越感,妄想評判和指責他人,可是世上沒有絕對不可能的事,把「尊重」放進心裡,不要認為你的觀點一定是對的! 本書特色 1.現今亂世最能因應時機變通的中國式心靈雞湯! 2.從做人處事的角度全新解讀孔孟老莊的哲學,以故事與哲理引證儒家與道家思想如何應用在生活日常中。 3.以孔子與孟子思想讓生活走向踏實的人生,以老子與莊子思想安頓身心,滋養心靈,克服未來的挑戰。
讀易衍義
本書特色 著重於易經智慧的體現活用,並以易經的觀點,談如何增進生命的智慧和功夫。 生命不只要成其大,而且要成其化,生命的由小而大,由大而化,進而與天地合一,就叫大而化之。大是生命成長的過程或狀態,化則是生命昇華的過程或境界。生命的修煉,是先求其大,然後再成其化,便可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 生命的大,非由外爍而來,只要修行功夫到家,能去除分別心,得失心,執著心時,就自然能回歸生命本身的大。學習易經,領悟經典中的義理,吸收經典中的智慧,也是一種能使生命往大、往化的簡易法門。 緣於《金剛經》五眼之說的感應道交,作者將本書分成境界功夫論一:天眼篇,境界功夫論二:慧眼篇,境界功夫論三:法眼篇,境界功夫論四:佛眼篇,共八十九章,由淺入深論述,期盼與易學同好共同切磋分享,也希望讓讀書會學子,能見識到易經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本書分為八十九章,由深入淺論述,其盼與易學同好共同切磋分享。
嗨!有趣的故事:老子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但關於老子的歷史真實身份說法並不統一,司馬遷的《史記》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記載,只是大約給出了一個可能,但是老子在道家學派的身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老子主張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治,讓一切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 老子天賦異稟,勤思善悟。他師從隱世高人商容,從商容的「齒舌之問」中悟得「貴柔守弱」之道。老子入周都為守藏室史後,潛心於浩瀚的典籍之中,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了豐厚的養份,以不斷完善自己的大道學說。周王朝禮崩樂壞之後,老子心灰意冷,遊歷諸國,傳播其哲學思想。晚年隱居於沛地。至西出函谷關時,老子應弟子尹喜之求著書立說,留下五千言,被後世稱之為《道德經》。
煩事問莊子:苦苓的莊子讀書筆記
遭遇困境,卜卦求籤?上網問鄉民? 與其懷憂喪志,不如一起讀莊子。 從日常生活的解惑,到真實自我的追尋, 且看苦子如何解讀莊子! 人生只有這一條路,走得好就是成功、走不好就是魯蛇? --好消息!莊子就是要告訴你,並非如此。 人生得意需盡歡,失意就來讀莊子 人生如夢,夢如煙,煙如屁; 凡事有什麼好Care的? 比起廣大無垠的宇宙,比起地球悠遠的歷史, 我們人類不管達到什麼樣輝煌的成就, 都只是「滄海之一粟」,相形之下是非常渺小的; 而所謂的雄偉大國,也只不過像是蝸牛的一根觸角; 更不要說是個人所能建立的那一點點功業了, 簡直連一粒灰塵都比不上…… 這樣看來,還有什麼好自以為了不起的? 還有什麼好看不起別人的? │關於本書│ 曾經在五光十色的演藝圈擁有一席之地,「出事」後隱遁山林來到雪霸國家公園當解說員,最後又回到銀光幕前做自己……人生高高低低走了一大圈又繞了一大圈,如今苦苓化做苦子,用他的人生體驗,告訴你如何在生命低潮時,體會莊子悠遊自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書中以風趣文字及生活實例,為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提出新解,幫助你走出各種人生困境。
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 好評推薦 &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
人性向善論發微:傅佩榮「人性向善論」之形成、論證與應用
.「人性向善論」是傅佩榮教授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哲學論述之一,自於1985年初次提出以來,引發許多爭議及討論。傅教授在本書中對此一主張做了至今為止最完整的詮釋,為其多年研究之集大成之作。.經典閱讀。歷經多年累積,逐步完善,所形成的一套基於經驗事實、合乎理性反省,又能夠指點理想途徑的古典儒家人性論詮釋。「人性向善論」是傅佩榮教授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哲學論述之一。此觀點由傅佩榮教授於1985年初次提出,以「向善論」取代七百多年前朱熹用以詮釋儒家的「本善論」,歷經多年累積,逐步完善,形成一套基於經驗事實、合乎理性反省,又能夠指點理想途徑的古典儒家人性論詮釋。傅佩榮教授指出,所謂古典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經孟子推廣完成的一套哲學系統。孔子與孟子主張人應該修養成為君子,並以聖人為最高目標;故欲學習儒家,必先分辨其人性論。「人性向善論」簡要言之,是指「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生要擇善固執,進而抵達止於至善的理想」。此論述牽涉諸多概念、判斷與推論,自提出以來,更引發許多爭議及討論,需要層層深入剖析。本書由傅佩榮教授著作之〈孔子的人性向善論〉與〈孟子的人性向善論〉,對此一主張做了至今為止最完整的詮釋,其中亦借用西方概念及理論,有助於今人的澄清與明辨。書中同時收錄傅教授之六位學生:許詠晴、曹行、熊偉均、楊舒淵、饒忠恕與傅琪媗之論文,分別論及人性向善論之形成過程、與不同立場的爭論、與朱熹理論的對照、在現代醫療倫理的應用,以及傅教授的哲學方法論與《易經》教學。傅佩榮教授深耕哲學領域逾四十年,研究內容廣及儒家哲學、道家哲學、西方哲學與宗教哲學等領域,累積豐富的著作與課堂、影音教學;而儒家的「人性向善論」始終為傅佩榮教授關懷之要,本書可謂針對傅佩榮教授多年研究之集大成之作。
上善若水:道德經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生活哲學,本質是積極向上的。上善若水、不爭為爭、處下成王等觀點,都可以用積極的觀點注解,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理解。五千字《道德經》,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字:水德。說老子是個獨善其身、消極避世的人,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因為老子生平最推崇「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學:水往低處流是順應本性,相應的人,往高處走才能順應自然。老子天資聰慧、飽讀詩書,對於人和天地的關係,有著深刻而本質的見解。老子生活的年代語言貧乏,因而多數人覺得《道德經》晦澀難懂。更可笑的是,後人不懂裝懂的注釋,將《道德經》原本簡單的道理複雜化了。種種原因,使得老子和《道德經》遠離了生活。現在,是該將這本令人仰止的道家經典,送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了。
易之潔靜精微
一本絕佳的易學入門書,在簡單易讀中,建立全方位的正確概念。 & ◎中醫博士出身的作者精研易學數十年,將心得集結成冊,力求簡易、精要、創新而論述有據,以展現易學的自然性、科學性和哲理性。 & ◎上半部闡述易學的基礎理論,用現代人的常識和客觀的角度重新認知「易」的思想理念,為易學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 ◎下半部深入探索易理中值得研究或推崇的部分,包含五運六氣、紫微斗數等,期盼能與同好切磋琢磨,共同發揚光大易教之學。 & ●中醫師那英森博士繼《易海釋源》未走出美國國門即告售罄之憾後,再一部增訂加強版,以學理性的論述,喚起國人對易經的重視和認真對待,闡明易理源頭,重塑「易」的思想與理念。 & 易學中自古有些許耐人尋味,卻又令人誤解和無解的迷團,讓後學者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乃源於不明易經乃淵於自然科學的根據和學理,故作者將多年對易學的研究心得著錄成冊,公諸於世。 &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各以論證《周易》和「易理」。上部為《易海釋源》精微版,是通論易學的基礎理論;下部為對易理值得深究或推崇的部分,加以闡釋和論述。內容包含創作心得、個人見解、引介古今諸賢的高明論述,無不論述有據,並力求簡易、精要、創新,使讀者能輕鬆地接受易經全方位的正理,培養良好的易學基礎。 &
儒教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至今,經過一個世紀的激蕩、碰撞與融合,西方文明的許多內容,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已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認可。這些新價值、新理念,已經遠遠超越了儒家思想的原有範疇。儒家思想再抱著那些舊內容、拒不改變已經不行了。只有吐故納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才能恢復生機與活力。本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的。作者盡己所能,努力做一個嘗試,即效仿朱熹等人將佛教、道教的新理念、引入儒家思想的方法,透過對《論語》作重新解釋的方式,嘗試著將西方文明中、那些被實踐證明適合中國國情,並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認可的新理念融入儒家思想,賦予儒家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從而為推動儒家思想的改革、實現儒家思想的重生,盡一份微薄之力。
與人為善結良緣:孔子的處世智慧
簡單的說,這是一本體認孔子的書。要體認孔子,就應直面真孔子。要直面真孔子,捨《論語》而無別的辦法。《論語》這部書雖然不是孔子親作,卻是與他直接接觸的高材生親與聞見,並向再傳弟子們轉述的,較準確真實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孔子在《論語》裡的話著實不多,但句句言簡意賅,點出了時代意義、點出了人性的真要,兩千年後再度研讀孔學,仍不得不欽佩孔子對人的觀察力,已穿過時空,不論處於任何時代,均同樣適用、同樣精確。若我們能認認真真的讀一讀《論語》,心靈必為之震撼,崇仰之情會油然而生。《論語》中的孔子樸實無華,冷眼一瞥,也許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而這正表明我們犯了浮躁病。
韓非子思想蠡測
韓非子思想研究往往無法徹底擺脫「法」、「勢」、「術」、「性」、「德」、「道」這六項基本觀念。如許觀念能夠為針對韓非子思想而展開的各類研究提供參考或藉助,甚或成為其學派諸多思想內容的出發點或歸本之處。某種意義上,它們就是將韓非子思想塑造成韓非子思想的關鍵所在。本書在前賢觀點的基礎上,嘗試針對《韓非子》書中這六項觀念的涵義作出探研。在本書作者看來,這六項觀念皆是視不同篇章的不同語境,而具有不同的義項。前賢為他們概括出某種普遍適用之單一涵義的努力,似不符合《韓非子》文本。進言之,以這些具備多重含義的基本觀念為材質所構建的《韓非子》思想結構,與其被認為如前賢所期許的那般條理整齊──譬如「人性」為諸如「法」、「勢」、「術」等現實觀點的出發點,「道」為其現實觀點提供著某種理論基礎,等等──不如說是充斥著內在衝撞、糾集著判若雲泥之價值觀的某種近乎「雜燴」般的存在。
墨子(上)
墨子用心篤厚,勇於振世救蔽,兼愛貴義興利天下。《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一般認為該書為墨子、墨子弟子及墨家後學門人的共同記錄,是研究墨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包含了墨子學說理論以及其與弟子、時人的言行對話。韓非子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而孟子也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顯現戰國時期墨家之興盛。墨家影響在漢代逐漸沒落,到清代又再度被重視,除了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思想外,其邏輯思辯與科學理論也是新的研究領域。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從《墨子》一書窺見不遜於西方古代科學的邏輯、光學、力學、數學等概念,驚訝其思想的豐富與先進,而墨子兼愛、非攻,「摩頂放踵,興利天下」的救世精神,更可為我們面對人類整體存亡問題、解決現代社會亂象提供思路。
墨子(下)
墨子用心篤厚,勇於振世救蔽,兼愛貴義興利天下。《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一般認為該書為墨子、墨子弟子及墨家後學門人的共同記錄,是研究墨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包含了墨子學說理論以及其與弟子、時人的言行對話。韓非子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而孟子也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顯現戰國時期墨家之興盛。墨家影響在漢代逐漸沒落,到清代又再度被重視,除了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思想外,其邏輯思辯與科學理論也是新的研究領域。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從《墨子》一書窺見不遜於西方古代科學的邏輯、光學、力學、數學等概念,驚訝其思想的豐富與先進,而墨子兼愛、非攻,「摩頂放踵,興利天下」的救世精神,更可為我們面對人類整體存亡問題、解決現代社會亂象提供思路。
孔子辭典(二版)
第一本完整、翔實的關於孔子生平、學說、思想的辭典 《孔子辭典》是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歷時多年主編‧審訂而成,以《論語》為主要文本,將《論語》及與孔子相關的重要辭條全部收錄,清楚展現孔子思想的每一個側面。 《孔子辭典》架構分為: 1.歷史背景 2.人物 3.典章制度 4.哲學思想 5.成語 其中哲學思想部分又分為 1.邏輯與知識理論 2.人性論與倫理學 3.形上學與宗教哲學 4.政治哲學和教育與藝術哲學 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主編‧審訂的這部《孔子辭典》,以白話文為主,《論語》原文則以數字編碼注於其後,並附上相關重要文獻的出處。 《孔子辭典》特色是附錄《論語》全文、孔子年表、孔子周遊列國地圖。《論語》全文皆按編碼排列,便於查索對照。書末另附索引,便於搜尋。 《孔子辭典》全書辭條總計628條,包括: 1、歷史背景64條:國家地域37條、事件27條。 2、人物138條: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弟子共35條、政治及知名人物103條。 3、典章制度43條 4、哲學思想183條:邏輯與知識理論13條、人性論與倫理學95條、形上學與宗教哲學23條、政治哲學21條、教育與藝術哲學31條。 5、成語200條。
圖解老莊思想更新版
從ON換到OFF的人生哲學 不管世界多麼令人討厭,總是可以瀟灑、快樂、從容、自在的不敗老智慧 & 不論身處什麼時代,人們總是受到名望、利益、權力、金錢的慾望干擾著,希望功成名就,想要光耀門楣,但過程不但艱辛,還可能讓人迷失自我而感到憂鬱,來自社會多方的壓力讓心靈處在一種不健康的狀態。幸好,老莊端出了一種不一樣的人生選項,開闢一條回歸生命萬物本質的道路,讓人有機會超脫紛擾與煩惱,活得快樂又自在。解決眼前問題的藥方,老莊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準備好了: & 1.捉賊要擒王。要想有自由自在的人生,首先必須先找到人生的大道,認清楚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道路,才不會遇到叉路時走錯了。 2.自己就是道的化身。自己就具備了所有道的特性,只要發覺存在於內在的自我本性,就能展現出不可思議的生命能量。 3.用心若鏡。心要像鏡子映照萬物一樣,誰來照鏡子,鏡子都如實照出來,不會以成心、好惡揀擇過,或是把誰照得醜一些。 4.提高視野的高度。像大鵬鳥展翅高飛一樣,就會有不同的視野,去除掉小鼻子小眼睛的計較,展現氣度。 5.忘掉無用=不好,喜歡美、討厭醜的想法。因為這只是不同角度的不同想法而已,不懂這點的才是呆子。 6.不必拘泥文字。充分吸收了老莊思想後,請忘掉老莊說過的話,因為你已經得其精髓,得自己親自去體會感受遨翔、悠遊的快樂。
孔門十弟子(二版)
孔子有弟子三千,深通六藝者僅七十二人,又以十大弟子最能得孔子之心,他們照亮夜空,將孔子的一生妝點得更為繽紛燦爛。 & 傅佩榮教授說:我們今天學習儒家,絕不是喜歡它的器物和制度,那些已經過去了,永遠淘汰了,被超越了,我們要的是理念。什麼是理念呢?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有什麼樣的想法?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跟別人互動的時候重視情感還是重視財物?孔子的學生個個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做人處事的特殊表現,他們後面所呈現出的理念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我常說人性向善,我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我就做我認為該做的事,所以我的快樂也由內而發。為什麼學儒家會快樂呢?因為我做的事都是我要求我自己做的,我自己叫我自己做,這是把被動變成主動,這個快樂是我由內而發的。不管外面的是貧窮還是富裕,都會感覺到生命的價值在內不在外。 & 這是學儒家最主要的一個重點。
莊子一次看透
本書談莊子之【總看】【分看】【析辨】【運用】【摘錄】【注釋】詳細內容闡述盡在書內。 & 本書論及「《莊子》書的由來」、「條理《莊子》書的難處及其克服」和「《莊子》書所體現思想觀念的大要」等層面。 & 這攸關人應世策略短長的由自然無為轉逍遙自在,該成套方案所以可許為一種高華理路,主要是緣於它別有洞見,足夠把人從混茫濁世中提振上來,而精蘊密蓄這理路的,就在大家傳誦不已的《莊子》一書。 & 莊子所發逍遙一理,已不是老子崇尚的無為淺說所能準繩,它自有質諸天地鬼神而不謬惑的勝義在。倘若真要說道家學說有什麼體制確然或宏大規模的話,那麼它就得到了莊子才予以建置完成,在老子那裏還屬於奠基或初胚階段,二者早已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競合關係。從此《莊子》書的由來,理當將它歸諸莊子一學派的自鑄偉貌而不必再假借前人的福蔭!& & & 這一切都得追溯到先秦莊子學說的醞釀期。那時莊子學說才顯跡象,就儼然要取得對現實社會的一半發言權。它的人得從忙亂世界中抽身而純任逍遙以體道順道的一套見解,早已有先驅老子的無為觀可以局部遙對,以及甚多隱士的避世說辭能夠片面相發。 & 本書特色 & 莊子所發逍遙一理,已不是老子崇尚的無為淺說所能準繩,它自有質諸天地鬼神而不謬惑的勝義在。
明體達用之學:「宋學」裂變與錢穆清學史新詮
宋代標立了傳統學術的軸線,清代則是傳統向現代換軌的中繼站。當時考據學家既沿襲東漢古文家法,但又以近似主客對立的方式,進行窄而深的分科研究;今文學一脈,逕溯西漢「公羊學」通經致用精神,但微言大義之間,又可覓得近代民權、法治的胎動;清代尚有宋學一脈,由道德本體,樹立「人格本位的政治觀」。而錢穆據以評騭清學的判準,是宋代「天人合一」關照下,知識、道德、政治一貫的「明體達用之學」。其詮釋危機在於:如何面對人與上帝的「存在之鍊」斷裂後,事實與價值分立、政治「合法性」與宗教「神聖性」脫鉤的近代西方文化?
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
理學傳統上,將宇宙分為形上與形下兩層。氣論除重視元氣與太極,心性與氣質的論述外,亦注意到由無「而」有,由微「而」著的作為中介階段的「而」。中介的「而」指精神魂魄。神魂為元氣的生生不測之妙,精魄為感官的無形作用。元氣透過神魂、精魄的階段,漸凝漸滯而為人物。於是元氣、神魂、精魄在人而為人之體質。因氣化萬端所以氣質亦各各有異,而性為善或為惡之論紛呈。人要復歸元氣,便逆向逐步消泯精魄、神魂的限制,可上達元氣之道。本書即著重詮釋由元氣太極,陰陽五行、神魂、精魄、凝結、氣種有定、幾、性、心、情等體段,進而構建一整體的氣論模式。
中國古代哲學史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的幾處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蔡元培 本書在中國哲學史上,甚至是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為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書。 哲學是什麼?胡適下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然哲學史又是什麼?是把種種哲學問題、研究法和解決方法都依照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及各家學說的價值。 本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1917年他根據此編成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共十二篇,包括導言、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老子、孔子、孔門弟子、墨子、楊朱、別墨、莊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古代哲學之終局。1918年7月,經過整理,由蔡元培作序,出版時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就再版。 這樣推翻「六家」、「九流」的舊說,而直接回到可靠的史料,依據史料重新尋出古代思想的淵源流變:這是胡適四十年前的目標,這個治思想史的方法是在今天還值得學人考慮的。
新唯識論
現代新儒學開山者熊十力經典代表作! 本書是熊十力的代表作,標示其哲學思想體系正式成形。 本書內容原以文言文寫成,為熊十力於民國十一年在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唯識學」過程中,對唯識學漸由懷疑而至批判,最終開創其別出心裁的「新唯識論」哲學體系。經過多次修撰,於民國二十一年出版《新唯識論》文言文本。民國二十七年起,將《新唯識論》譯為語體文,於民國三十三年正式出版語體文本。 書中,熊十力繼承唯識宗「萬法唯識」思想,認為「識」或「本心」為宇宙本體、萬化根源,並在唯識宗「阿賴耶識」、「種子」說的層層破斥基礎上,建立其「體用不二」本體論,亦由此出發,獨創「翕闢成變」宇宙論及「性量分殊」認識論,構成其哲學思想體系。 《新唯識論》以佛家思想出發,兼融各家學說,亦吸取西洋哲學觀點,加以分析、評論,正如熊十力自評本書為「自成體系,入乎眾家,出乎眾家,圓融無礙也」。
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南懷瑾先生在台灣有許多頭銜: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國學大師和禪宗大師等,還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但流傳最廣的卻是這個最普通的稱謂─南老師。本書取材自南先生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禪宗與道家》、《新舊的一代》、《易經雜說》、《易經繫傳別講》、《觀音菩薩和觀音法門》和《金粟軒詩放八講》等。本書內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既涉及詩話與人生、文化與文學、讀書與論史、談典與論人,也涉及知命與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闡述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名著時,作者廣征博引,談笑風聲;談詩時,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談人生時,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詩詞;用典故時,又有作者其獨到的見地。
解愛:蔡璧名的莊子情感學(書+影音套組)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新書+ 《蔡璧名七堂莊子情感學》(線上課程卡)套組 深情套組‧限量上市! (本套組商品包含作者蔡璧名《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新書+《蔡璧名七堂莊子情感學》(線上課程卡)+《解愛》A5文件夾) 後來,我們都忘記: 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熱銷超過三十萬冊《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作者蔡璧名最新作品 偕同莊子與詩歌一起前行,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覺走。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但,愛是什麼? 如何追求、如何面對、如何放下?從小到大沒人教懂我們,卻牽引整整一生。 作者蔡璧名開設的《莊子》系列課程,在臺大校園裡,總是座無虛席。其實她在臺大任教早期,便以詩課廣受歡迎。 本書嘗試用詩歌喚醒學子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並以莊子哲學深入詩人的情感案例,練習在「多情多感」的同時,深情而不滯於情,擁有極度地親密與極度地自由。 這是一堂「學會用情」、「學會愛」的文學與哲學的對話課,一朝活用經典,才覺相見恨晚! 我們將學會,面對情山欲海如何舉重若輕;在情感關係裏,如何相愛相扶,但不相累相傷,終能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有「愛」,能不能無「傷」?愛情這東西,太愛跟不愛一樣要人命,如何在情愛中不失去自我? ▎什麼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已靠近,便希望不要再遠;已擁有,便渴望不要離散。如果將對方藏起,或是用繩約將彼此綁緊,都不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那莊子保有所愛的方式是什麼? ▎一段感情,最終決定愛與不愛的是什麼?原來不是外貌、學歷,而是一晌失控的情緒與心!那要如何培養自己愛的力量?如何製造自我的深情與大器靜好的心? ▎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你總配合著他嗎?還是要他常配合著你?誰主導、誰配合,才能譜出一段感情中最美好的交響? ▎如何在「愛」裏學會「忘」?如果不夠愛才會傷心才會嫉妒,愛得太過濃烈又傷痕累累,何不透過莊子相忘的工夫,學會在親密關係裏,擁有完整的生命與自由。 動心是一種緣遇,用情是一種修行。情與愛,本該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裏獲得重生。 【線上課程簡介】 經典詩歌 傳神再現 由盧廣仲重新編曲、深情獻唱。 釵頭鳳、再別康橋、蟬聲已逝,透過動人的歌聲, 傳遞莊子愛而無傷的情感哲學。 每堂課都為你精心安排,課程分為7堂,共43單元,時間總長度15小時。 藉由經典,學習莊子的處事哲學,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情感關係;透過詩歌與詩人的生平,提昇感知、表達情感能力,欣賞屬於前人的情感故事,更反思適合自己的情感思路。 ▎你需要這堂課的理由▎ ●探索自我 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情與愛,不被世俗潮流所牽引。 ●提升自我 學會用最適當的態度,以進化後的樣貌,去追求自己所愛。 ●完滿自我 處理好情感關係中的種種悲喜,成為更好的自己。 將情與愛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學會用情,才能懂得真愛。
周易哲學演講錄(二版)
本書是牟宗三先生於香港新亞研究所講授「周易」課程的記錄,共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講〈周易〉,共二十一講,講於1992年;後半部講〈繫辭傳〉,共九講,講於1973年。全書未經牟先生過目,係由楊祖漢與王財貴二位先生校訂。由於錄音帶保存不完整,本書的後半部所呈現者,並非完整的課程記錄。但因牟先生除早年所撰的《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與道德哲學》(後易名為《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一書之外,並未有其他討論易學的專書,故本書對於了解牟先生的易學思想,實有極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