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交換模式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董啟章│小說家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哲學學者陶國璋博士X知名歷史Youtuber趙善軒博士 穿梭中西哲學.透析當代社會.啟迪漂泊心靈 以思考超克亂世 *哲學系教授專業審訂.導讀* 縱談中西哲學的概念,運用思考方法學剖析當權者以至人民的心態 為心靈飄泊的讀者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建言 使靈根自植於花果再次飄零的當下 當牟宗三遇上康德,如何用「內聖外王」重新詮釋儒學和現代政治? 如何以「獅子與狼」之喻來討論民主的價值? 香港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太過自由? 為何有些人充滿仇恨又言論矛盾? 墨家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如何相近? 「強起來」才是真理,人道主義是一種粉紅色的夢? 青年人產生孤獨、無助和絕望,起因於經濟和代溝問題? 香港小資產階級人士,如何找到人的靈性與思考能力? 有博士學位的人為何也會相信假新聞? 教師在政治上應該保持中立緘默,還是主動支持學生? 你的理性不是我的理性,有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理性? 你覺得球賽的過程還是結果重要? 治亂世真的要用重典嗎? 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兩位均出身於代表冷戰以來香港哲學及文化傳統的新亞書院,同時一直致力於哲學思想普及工作。本書從社會事件出發,由新儒家牟宗三談到中國政治歷史,從香港青少年輕生現象分析自殺的不同面向等等,比較中西哲學的良知、自由、專制等概念,直面社會矛盾與撕裂。 本書收錄兩人十四次的精彩對談,內容橫跨古今中外,立足本土,讓讀者身處瑣碎、繁複的世事,倒可追尋更澄明的心靈。正如書中所言,這些對話是為了承接過去先哲的智慧,以自由討論延續文化生命。 ✦✦✦ 「內聖外王」字面上很簡單,就是做好內在修養是成就合理政治體制的基礎。——陶國璋 在一個權力高於道義的社會,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可能被權力的利益所取代。——趙善軒 ✦✦✦ 人性中的尊重和善良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及和諧的關鍵因素。——陶國璋 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的可貴,保留我們的身體和能量去做更多積極的事。——趙善軒 ✦✦✦ 溫情是香港人的弱點,也是優點。——陶國璋 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和寬容的對話,而非將對方妖魔化的辯論。——趙善軒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鍾劍華(社會科學學者)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共同推薦 徐少驊(資深媒體人) 張燦輝(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楊穎宇(前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歷史科經理) 蕭若元(資深媒體人) (按姓氏筆劃序) 兩位學者從新儒家和西方哲學對當前社會的對談論述,深入和坦誠;值得每個關心香港的朋友認真研讀。誰説哲學只在大學課堂上討論而不關心當前社會和政治議題?——張燦輝 本書作者採用對談形式,以國學、心理學、歷史學、邏輯等角度,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概念,示範以理性拆解時局的可能。——楊穎宇 對香港人來說,唐君毅、徐復觀及牟宗三,就算不算是家傳戶曉的人物,對於很多有一定文化及教育水平的香港人來,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香港人今天特別有理由認識他們幾位及他們的論點。——鍾劍華 關於智慧、自由和靈根,往往在我們面對憂患困境時,最能解放及展現出來,個人如是,群體如是,民族亦如是。且讓我們一起正視現實,看清亂世種種煩囂,走出屬於新世代的理想未來。——沈旭暉 這是一個花果飄零的時代,不論留守與流離,都如陶先生常說的「輕不著地」,腳下盡是虛無,失去立足點。然則新儒家素來強調超越的心性,在無可奈何的命遇之中,人總能夠主動穩住平靜的心靈,靈根自植,進而開放更璀璨的花果。飄零的意義,更在於其不限一地,普世的種子,得以散植更開闊的世界。——無名/哲學系教授、本書校訂者 &
中國思想史精要:先秦至南北朝
本書析論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哲學思想,兼顧歷時性與共時性,選取重要思想家與著作,依時序分章論述,著重文獻,深入各個哲人的心靈。先秦諸子面對禮壞樂崩,各自提出相應的論述,試圖使社會回復秩序。本書不以「家」稱之,還原諸子的思想樣貌,呈現爭論的內容。漢初盛行黃老思想,為道法合流,西漢董仲舒將儒學陰陽化,東漢王充則批判天人感應。兩漢流行陰陽五行與氣化論,深入經、緯之學,是漢人的世界觀與生命論。魏晉盛行玄學,王弼以「本/末」建立儒道會通的架構,嵇康、阮籍探究生命的自然之道,郭象則以獨化玄冥之論,消解儒道差異。魏晉南北朝為佛教與道教興起時期,兩教各有教義,相互影響。佛教在傳法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思想碰撞交融,道教也在發展中吸收儒佛思想,建立獨特教法,兩教皆成為中國思想的重要內容。從先秦至南北朝,各個思想螺旋交錯,動態發展,涓滴匯為中國思想史長流。
老子心註:心靈與白話註解
《老子》,又稱《道德經》,中國文化中道家哲學的老祖宗。本書從修行觀點來理解《老子》,並嘗試以白話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本書內容包括:老學導讀、八十一章的註解、十五篇白話附文、約六十六則佳句、十篇教學紀錄。透過本書,我們看到:無為是最高效的工作狀態,無為不只是道德問題,還是強大行動!透過本書,我們看到:老子認為人生不是直線,生命是一場接一場有無相生的圓形之旅,這就是道家學問的玄同世界與恍惚之道!
成語易經:用卦名創造成語的智慧
名醫趙世晃延續易經的群運算應用,再創新提出易經的三卦組合成語 ◎易卦智慧再進階!用成語結構帶出三卦組合,幫世界增添數千組新成語。 ◎經過運算產生的《易經》成語,每句都是通透的處世智慧,也是給人生的美麗叮嚀。 ◎將《易經》的應用進化到成語的創作,學習《易經》變得更加有趣,也更出口成章! 《易經》經過群運算產生了651組三角運算群, 每一組群又都至少含有三個易卦智慧, 作者利用成語結構將其它們一一呈現出來, 構成了《易經》獨一無二的智慧美學。 成語世界是美麗強大的,它簡化了智慧與語言的關係, 可以朗朗上口,可以寫勵志的話,更可以做為座右銘 作者將卦意的數學運算與成語創作作了初淺的示範, 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激發更多易經與人工智能研究者的興趣。 學《易經》成語真的很有趣! 「母親對小成吉斯汗說,英雄要學嚴冬的孢子,先乖乖地冬眠,然後變成百花的春天。 小成吉斯汗終於願意入眠,醒來時他已是一個可汗。」(否泰為乾) &
周易禪解:全球第一本白話「佛教《易經》」、譯註本-3版
全球第一本「佛教《易經》」,也是第一本《周易禪解》譯註本。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詩 在《周易禪解》自序中,蕅益說他寫此書不過是「以禪入儒,誘儒知禪」,要人勇敢面對生命,自尊自重。 他以《易經》為誘餌,以佛經為釣竿,弘揚儒佛思想,達到「救人濟世」、「得魚忘筌」的化境。儒者對他傾心側目,佛徒讚嘆他功德無量,一般讀者也從這裡體驗到《易經》另一類的訊息,在超然而微妙的啟示中,發現自己內在精神的力量。 佛教要求智慧的超越和身心的解脫,它的外觀雖有形而上的包裝,內部卻是一個嚴謹的經驗論和實踐論。每當人向釋迦牟尼問起抽象的哲理問題時,他總是閉口不言,保持「高貴的緘默」,他的用意,不難想見。 蕅益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是一位樸實無華而充滿詩趣的高僧。他想從知識中發現智慧,從本性中找回生命,歸還給人們應有的本來面目。所以在「慈航普渡」的佛經和「雲行雨施」的《易經》相互對照下,蕅益大師給了我們一部和傳統截然不同的《易經》,充滿生活、修行的趣味,和自度度人的妙方,堪稱人間佛教最好的教科書。 本書除了收錄《周易禪解》十卷全文外,每卷都包括 1.《易經》原文 2.蕅益大師禪解原文 3.蕅益大師原文的翻譯和詮釋 期使更淺白文字的譯註,能使這部自明代流傳至今的傳世寶典,發揮更深層的影響力。 當佛經遇上《易經》,蕅益大師替入世的《易經》增添了宗教的光芒,替出世的佛教增添了人世間的意義。從宗教的立場說,這是儒學的進步,佛學的讓步;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則是一件不可避免、皆大歡喜的儒佛交融的文化現象。 &
等閒識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
前台灣大學校長、經濟學家孫震最新力作,剖析孔子與亞當.史密斯的政治經濟思想,為世界擘劃永續發展的未來!現代西方思想重視利益,主張追求自己的財富和權利。我國儒家思想重視倫理,強調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唯有讓倫理在利益前面,責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會有和平與永續發展。這就是我在本書中要說的故事。——孫震過去兩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為現代社會帶來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卻也為人類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與自然災難。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人的利己之心強烈,利他之心薄弱。孔子也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欲追求自利而不對其他個人、社會與環境造成傷害,需要外部的節制。唯有引進孔子的思想,才能挽救世界當前的危機。「等閒識得東風面」引自南宋儒學中興大師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是春天的風,比喻孔子的思想。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物欣欣向榮。
老莊思想與共生哲學
本書為華人世界(乃至全球)第一次以「共生哲學」角度挖掘、闡發老莊思想的創新之作。 近來,臺灣在新一波疫情(COVID-19)衝擊挑戰下,從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又擴張為「疫苗政治化」的人權與階級之爭。凡此種種,皆讓我們對人類未來、美中未來、東亞未來、臺灣未來,充滿憂患意識而不能不迫切呼籲「共生」。 「共生」(co-existence, co-living, co-becoming),是自然界的存在實情,也是生物界演化不歇的基本道理。用古典中國哲學的概念來說,「共生」乃「天道」運行與彰顯之所在。 正是緣起於「時代感受」與「共生需求」,筆者們即在中山大學發起「漢學之島:中山大學跨文化國際漢學的共生哲學」一平台(Forum)。 一是希望讓臺灣各執己見的是非立場,能夠展開辯證對話的轉化契機。 二是希望在跨文化視域下,積極開發古典漢學「通古今,通東西」的價值潛力,回應當前時勢所需的「共生哲學」之思想資源。 本書應是華人世界(乃至全球),第一次以「共生哲學」角度,挖掘闡發老莊思想的創新之作,邀集各方學者一同在平台對話的十個講次記錄,苦思困頓時局所結籽出來的第一顆果實。我們將「老莊思想」與「共生哲學」如此緊密鏈結起來,是接受時代刺激下的思想回應。可見,哲學概念的開採與興發,原就離不開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周易聖斷
《易經》作為六經之首,一直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一切學術與思想及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似乎都離不開「易道」的範疇,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與思維模式。能夠有幸了解《易經》,成了令人期待的事情,但是《易經》經文的文辭古奧簡約,難以領悟其中的義理,再加上各家論著《易經》註解不一,內容呈現豐沛的多樣性,令有心學易者視為畏途,雖然有心一窺其神秘的殿堂,也只能在門外流連徘徊,不得其門而入,殊為可惜。 & 《易經》一書說易非易,說難非難,究竟是易是難?端視讀者能否掌握研讀的要領而定。想要進入此一領域,必須先從幾個方向先行著手。先了解《易經》成書的過程、整體結構、哲學思想、體用之間的關係、科學上的依據,及如何落實在日生活中實踐運用等…,本書提綱挈領,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作一整體描述,如此自能豁然開朗,一以貫之,舉一反三的融會貫通,則了解《易經》當非難事。 & 真正的易學研究者,必須具備下列兩項基本條件: 〈1〉、要了解《易經》哲學思想中的陰陽學說與天人感應思想。 〈2〉、要了解《易經》本經中卦爻辭本義所含的義理。 & 令人遺憾的是,坊間易學叢書通常沒有將《易經》的哲學思想列入論述範圍,就算是略有涉入,也是一語帶過,讀者無從建立起完整概念。這種形而上之學,也不是一般人輕易就能認知,本書為讓讀者能夠體認量子力學是印證《易經》哲學思想最佳的科學依據,特將量子力學與陰陽學說、天人感應之間,有關於巨觀與微觀、整體與部份、心靈與物質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詳予列舉分析,以加強各位讀者對此一領域的認知。 & 《易經》經文中的卦爻辭是所有學易者公認最難懂的部分。如何正確解讀《易經》卦爻辭?經筆者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分析其實用價值後,兼容並蓄,去蕪存菁,統整成:時、位、中、應、比、承、乘等各項實用基本規則,此一規則是義理與象數學派解易的精髓,也是解開六十四卦模式的一把金鑰匙,能提供一個從時間、空間、條件,全方位來分析問題及認識事物的一種邏輯思維。將卦爻辭轉換到人生哲學領域去解讀,就成為一本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我們應該如何的抉擇與作為,方能獲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語錄,也是一部完整的行為準則。當您的思想充滿著人生智慧,掌握人生正確抉擇方向、攻守策略與行事技巧、造就我們精彩人生、開啟新思維邏輯與啟發人生智慧的同時,也讓我們從中獲得成功,改變我們的命運! & 筆者於2015年8月7-11日應北京大學之邀請,參加新疆伊犁特克斯縣所舉辦之「天山文化之旅國際周易論壇高峰會」,發表論文「如何正確解讀《易經》卦爻辭」一篇。大會期間認識四川大學舒大剛博士,舒教授是易學大師,也是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所長,經其告知:北宋年間有位易學大師鮮于侁是您的本家,他的易學著作為《周易聖斷》。 & 經查證:鮮于侁ㄕㄣ〈1018年—1087年〉,字子駿,唐鮮于叔明後裔,四川閬中度門鎮人,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累官至集賢修撰。鮮于侁撰《周易聖斷》七卷。子駿有感於《周易》一書眾說紛紜,故撰易斷七卷,將往聖諸賢作易之本義敘述闡明,以解眾惑,故名其篇曰《聖斷》,惜內容佚失,已不可考。筆者撰寫易書亦本此理念,欲將《周易》整體架構、哲學思想及《周易》卦爻辭之本義釐清。因此,本書之書名亦稱為《周易聖斷》,斗膽為一千年前的鮮于本家繼絕學。 & 讀者研讀此書之後,應可達成下列幾項具體目標: 1、能明瞭《易經》的整體結構。 2、能熟悉及掌握《易經》的哲學思想內涵。 3、能熟悉及掌握《易經》卦爻辭的正確解讀方式。 4、能熟悉及掌握《易經》卦爻辭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及行為準則。 5、能將《易經》哲學思想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應用。 6、能了解五術各領域是如何與《易經》哲學思想相互結合應用。 僅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父母親! & 鮮于文柱誌於桃邑 鳴鶴軒之諸葛草廬 公元2016年2月4日 &
周易白話精解(上中下)(盒裝套書不分售)
《易經》為百家思想的泉源,陰陽哲學思想孕育了中華文化,能夠有幸了解《易經》,成了令人期待的事情,但是《易經》經文的文辭古奧簡約,難以領悟其中的義理,再加上各家論著《易經》註解不一,內容呈現豐沛的多樣性,令有心學易者視為畏途,雖然有心一窺其神秘的殿堂,也只能在門外流連徘徊,不得其門而入,殊為可惜。 & 筆者依據研究《易經》的心得,先開宗明義的剖析《易經》到底是本甚麼樣的書籍?讓讀者有初步具體的認識,爾後較易進入狀況,並且分析自古以來為甚麼《易經》會引人入勝,又為何令人難懂的原因,如此才能讓對《易經》有興趣的初學者,能夠快速的了解認識其中的玄機,進而邁入《易經》神秘奧妙的殿堂,這就是我們這些著書立說者,以及從事易學推廣者的艱巨任務! & 文中分析整個《易經》就猶如一顆大樹,可分為主幹、枝幹與樹葉三大部分,主幹是本體,是《周易》的哲學思想,枝幹與樹葉都是依據《周易》本體的理論思想所作的外在易學實踐與應用。而《周易》的哲學思想內容,包含陰陽學說與天人感應,這種將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與人的意識合而為一的哲學思想,我們稱之為〝天人之學〞,也可以稱之為《周易》的本體。 & 《周易》的〝體〞就是陰陽學說及天人合一思想,猶如這顆大樹的主幹,是《周易》的思想理論基礎。〝用〞就是依據《周易》本體的哲學理論思想,在易學各領域中的實踐應用,其範圍涵蓋人世間各領域,當然也包含山、醫、命、卜、相五術所包含的各種領域在內,這些易學外在的實踐應用,猶如大樹的枝幹與樹葉。整顆大樹其理論思想全部都是一體適用,都是在《周易》的哲學思想的規範內運作,所有易學的發展與應用,其理論思想均不脫離此一哲學思想的範疇。 & 《易經》一書說易非易,說難非難,究竟是易是難?端視讀者能否掌握研讀的要領而定。初學者宜先了解《易經》成書的過程,繼而《易經》的整體概念,提綱挈領,循序漸進,如此自能舉一反三的融會貫通,則了解《易經》當非難事。作者有心推廣易學,希望能盡一己棉薄之力,將易學發揚光大,但眾人沒信心,皆視為畏途,其實學習《易經》並沒有您想像中的那般困難,思想觀念一通就能百通,只要按照筆者自行研究《易經》的道路前行,循序漸進,悟通不再是神話。既然我們要認識了解《易經》,就先要從《易經》的起源與六千年來的發展歷程開始整體了解。 &
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源遠流長的中華思想史,其實深具實用性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華夏思想無不關注著自性每位思想家都擁有個煉丹爐讓自己的思想百煉成丹藥獻給渴望獲得解答的人服食這些丹藥各有不同的藥性洞察人深層心理的幽微角落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探討的議題已經跟社會實際發展嚴重脫節,學者競相鑽研發表於期刊的寫作技術,而不在意自己研究的議題是否真能拯救國計民生正面臨的困境。陳復不禁想問:為何我們絕大多數學者對此毫無警覺?一旦傳統的文史哲領域萎縮到毫無希望感,使得多數青年學子不敢攻讀相關領域,若仍無人撰寫可供普通讀者輕易閱讀的學術著作,難道要任由那些不具有學術根基與精神素養的人,來跟大家闡釋何謂學問?《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就是希望能向社會大眾指出:認識中華思想史其實具有實用性,尤其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並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
赤子之心:老子道德經講義(德篇)
這是一本「跳脫宗教超接地氣」的老子《道德經》解說,我們都可以單純地覺醒 & 【本書簡介】 ◎真是有趣呀,世人稱他作「老子」,偏偏他老人家要教我們找回心中的小王子。 ◎看不見、尚未理解,所以靈性不存在?或許,我們只是忘卻赤子之心! ◎而,有一種赤子之心,是在看懂人世紛雜之後,仍然選擇童心未泯。 & 雪地裡,他,正幫他倒著熱水 流動的,會不會不只是茶水? 而是…溫暖與愛❤️ & 如果您有緣看到這本書,想請您們花幾分鐘感受一下 感受一下~大道至簡,直心是道場 感受一下~小孩子的幸福,就是這麼簡簡單單…… & 那位充滿童趣與想像力的人到哪兒去啦? 那位開開心心過日子的人兒,到哪兒去啦? 您們那閃耀著光芒的靈魂,又到哪兒去了呢? 您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活成「別人期待你活成的樣子」? 想找回那個充滿童心的自己嗎? & ——不妨閱讀一下這本 《赤子之心:老子道德經講義(德篇)》吧! &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再閱讀上冊 《好運的泉源──把人做好:老子道德經講義(道篇)》唷~ &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當你我自覺受限於小小空間,該如何掙脫? 當生活被社會價值定義捆綁,該如何解套? 辛老師從《莊子》、《老子》為大眾解答人生難題! 生命哲學家辛意雲從人本自然的角度重新逐字逐句解讀古籍經典,破除莊子消極、老子陰謀的誤解。讓大眾打開心的視野,能從日常生活真實體悟莊老的人生哲學,是你我在現實生活就能實踐的生命狀態。 莊子鑄造開啟自由的鑰匙,老子提供生命覺醒的大道, 跟著莊子、老子的思想智慧,找尋生之自由的幸福感! 莊子、老子在先秦時就意識到生命是一切的根源,人與自然需維持平等、和諧,並保持開放的心靈,才能回歸真我。人生在世有許多浮躁不安,在紛擾的外在環境中,我們要更專注於自主與覺醒,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辛意雲作為錢穆的關門弟子,承接老師的思想脈絡,以現代觀點講述莊子、老子。 莊子透過寓言想告訴我們的話: 〈逍遙游〉——超脫世俗價值的限制和眼光,放下比較心,拋開身外之物,不需刻意有為,就能發現最無限的自由。 〈齊物論〉——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但所有人都各執所見,議論不停,則會造成紛亂不堪,若能將一切條理清楚,就能從種種差別中釋放,成就無差別的自由,這也就是逍遙遊。 〈養生主〉——透過生命自覺,能看見自然的多樣性、複雜性,順著生命結構生活,就不會存在對立衝突,使自己保持完整與和諧的狀態。 老子透過微言大義想告訴我們的話: 〈一章〉——打開視野,不要再受限於經驗,挖掘其中的關竅,找到無限。 〈二章〉——萬物運行自有其道,我們要學習放下價值論斷,依循自然。 〈三章〉——不受外界意識與私心干擾,秉持謙虛的心,走向合乎義理之道。 〈四章〉——一切由此而生,又合為一體,是獨一無二的,更擁有最寬廣的包容性。 〈五章〉——依自然而行,保持生命力,順著天性發展,不要強扭事實、堅持自我。 〈六章〉——雖以不同的面目現身,但本質永遠存在,且綿延不絕地運行著。 〈七章〉——放下自己,成就他人,或許能在互通互補互享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十章〉——無私成就一切,不自喜、不居功、不佔有,新生命由此而生。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的必讀書, 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辛老師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 辛老師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特以三冊「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獻給大眾,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2019年12月出版)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2023年9月出版)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敬請期待!)
唐君毅的文史哲思想
本書作者臺灣東吳大學名譽教授黃兆強先生嘗親炙唐君毅先生,今以逾古稀之年撰就以下扛鼎之作(即本書):《唐君毅的文史哲思想》,都500,000言。(按:其中的「文」指人文或文化)。該書正文共七章,企圖解答以下各問題。首章:國家如何能夠永恆地存在下去?民主政治已然遇上瓶頸,如何予以超克?民主精神在人類文化諸種表現中是否宜居最高的位階?針對這些問題,一輩子都關注(含提倡、發覆)人文精神的唐先生乃視之為竅門,為運作的主軸而給出理想的“答案”。(實踐民主政治,良知必須自我坎陷乎?黃氏並不以為然,遂試圖給出一個 “替代方案”。)第二章:當今之世,中國文化固宜向西方文化多所學習,甚至予以仿效。然而,西方世界果一無向中國文化學習之處乎?唐先生絕不妄自菲薄,遂給出各種相應的答案。第三章:發表於1958年的〈中國文化宣言〉,其內容為何,此世人多已知悉。然而,其草擬與刊行過程則相當曲折;具體情況到底如何,則世人罕有深悉者,黃氏乃予以發覆。文末,黃氏進步一指出上述〈宣言〉聯署人棄異求同、衷誠合作等等的精神,尤其值得我輩學習。第四章:歷史知識為何種性質之知識?歷史事實之真相果可獲得乎?又世人大多鄙棄人文學科(含歷史學),然則歷史與歷史學果毫無價值乎?第五章:吾人對歷史上之人和事宜作出評價(褒貶)乎?此種評價有客觀上之理據乎?針對這些問題,唐先生憑其慧解卓識,均給出讓人嘆為觀止的答案。六、七兩章雖旨在闡述唐先生30歲前後的哲思,但以其一生的哲思無大差異,是以即不啻其一生哲思的總述或概覽。唐先生相信人性本善,然則惡又緣何而生起?先生又深信人可以自我建立其道德,然則被視為萬物之主宰且三全(全知全善全能)的神(上帝)在人世間又到底扮演何種角色?乃至世上有神乎?唐先生又認為神即是人的精神本體,此何義也?又先生有宗教信仰乎?此種種問題,黃氏皆予以探討。書末附錄計14文,其中第一文依年表述太老師(即唐先生之尊翁)之生平事蹟。學人恆謂唐先生深具家學淵源,此固然。然而,其具體情況到底如何?黃氏該文正好給出答案。最後一文乃黃氏本乎其不容自已之學思心得為回應以下一問題:「道德實踐與哲學思辨的關係」而撰就者。
可以群運算的易經:當牛頓遇到周公
每個卦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相碰撞的卦,每兩個相碰撞的卦也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卦!◎易經是一部偉大的符號學,群運算的結果產生了651組三角運算群,每一組群都藏著易卦的綜合智慧!◎卦的符號是0與1,與電腦程式一樣,01可以運算,卦意也可以,這本書向讀者展示了它的可能。◎作者以創新的思維,帶領易學研究離開訓詁的深谷,進到一個群運算的高度。對易經的結構與理解,可以用數學做群運算,譬如1**1=0,1**0=1,0**1=1,0**0=0,也就是,陽陽得陰,陽陰得陽,陰陰得陰,凡是與陽爻碰撞的就要變爻,與陰爻碰撞的不用變,而每個卦都有六爻,所以卦與卦的碰撞要作六次的運算。本書適合對易學有高度興趣與研究的人看,它是寫給下一代的易學者看,給人工智能研究者看,給語言語意運算家看,給數學家們看。
鬼谷子大全集
亂世進取之學術,亂世發跡之學問 & ★ 讀者口碑推薦,暢銷修訂版全新上市 ★ 鬼谷子,經天緯地,研習者常建奇功偉業 & ● 謀略佈局之法 ● 經營管理之道 ● 識人面相之術 ● 處世應對之機 ● 言談辯論的技巧 ● 權謀策略的智慧 & ■ 原文與註解同時呈現,讓讀者深刻體會《鬼谷子》的奧妙與智慧!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的編排方式以摘取原文的精華部份,逐字逐句的翻譯,並且結合當代事例;同時,於書末收錄《鬼谷子》的全文與譯文,讓讀者可以體會數千年前中國人的謀略與權術之精髓,進而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更完善的規劃與安排。 & ■ 被稱為智慧禁果的東方神秘之書! 當代縱橫家美國原國務卿季辛吉說自己是「鬼谷子的學生」。 & 德國歷史學家、社會政治學家史賓格勒高度評價了鬼谷子的思想:「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對歷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並強調了它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的借鑑意義。 & 在日本,不僅早就有了「縱橫研究院」,且自稱「鬼谷信徒」者甚眾。著名學者大橋武夫曾把一本《捭闔術》的影印本稱為「祕書」而逐字翻讀,並用現代日語將之寫成「大橋派鬼谷子」。 & 在東南亞諸國,近年來也紛紛設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興起了「鬼谷學」,菲律賓還辦有相關月刊,設有「鬼谷子學術獎金」。 &
周易新探(全二冊)
【上冊】概說‧四傳;【下冊】六十四卦不論儒、釋、道,中國人血液中都流有《易》的因子,有著千絲萬縷、割捨不掉的連繫。可惜《周易》這本中國人的聖經,太深奧難懂,有心研讀它的人很多,卻苦于找不到門徑,無法一窺究竟;且歷來解說極夥,又言人人殊,令人莫衷一是,只有望書興嘆,最後將它束之高閣!一個再精明幹練的船長,駛船進出港口,都少不得需要一位熟稔水域的引水人(Pilot)引領。本書作者以自身學《易》的經驗,將心比心,深深了解一般人的困擾,發願當一名引水人,引領有心人安全順利地靠登水岸。作者不標新立異、不譁眾取寵、不立門派,只希望用最淺顯的文字,透過有趣的故事,讓讀者認識這本中國人幾千年前的智慧。
莊子:讓你順逆皆逍遙(上下冊不分售)
人生高低起落,讀莊子 & 莊子身處於戰國中期,那是強凌弱,眾暴寡,戰禍綿延,嚴刑峻罰,令人苦痛不堪的亂世。然而,莊子像是開天的巨擘,運用非凡的敘述方式著書,滾動日常平凡的語言文字,呈顯開闊明朗,坦然自在,沒有糾葛,沒有扭曲的生命氣質。南宋‧林希逸以為「天下不可以無此人,亦不可以無此書。」 關於《莊子》書中的思想,有學者認為包涵「無待(逍遙)、齊物、養生、處世、全德、內聖、外王」等系統。不過,或許也可理解為:書中論及精神自由、人生修養、政治理想的敘述,都是莊子藉之舉例以說明「道」。換言之,「道」是全書的主旨,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處處皆在,是人們生命的真實,也是人們存活之環境的真實,所以莊子藉由生活中的所有面向,隨時舉例,以揭示「道」。 本書詮釋莊子義理,並不停留在文字之字面,然而本書並未標新立異,而是跟隨大道變動不居的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說明莊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 內容特色 ◎&&本書先介紹「莊子其人其書」,接著依序為《莊子》三十三篇。 ◎&每篇架構工整,體例統一: 篇名下,先提出莊子書寫此篇的緣由,莊子察見了什麼問題、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逐段列出原文,解釋字義,並說明該段敘述文字字面的意思;最後詮釋涵藏的義理。 ◎以淺白文字進行說明,幫助讀者突破常識的片面知見,明瞭莊子並非發明一套哲學,也不是大眾所誤會的消極避世、虛妄空談,而是以整體做為觀察與思考的基準,不停滯在局部片段,時時和盤托出「真實」──不可切割的整體。 莊子哲理與小滕老師的提點讓我可以逐一走過生命中的順逆,回首來時路,不知有多少風雨也有多少晴,而今卻塑造出心頭的恬靜。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學者 張家祥 & 縱有萬事、萬物、萬千困境,都將有萬事、萬物、萬千喜悅相應。莊子為風,願讀者與我均能為鵬,搏扶搖直上九萬里,其翼,若垂天之雲。 ▍醫師 官芸菡 & 《莊子》涵藏的義理與這個世界並不脫節,其中的智慧更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若是運用得當,生活中的大小事均能輕鬆應對,瀟灑化解各式困難。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學生 蘇尹助 &
論語通釋(上下)【精】
此書命名為「論語通釋」,涵義有二:一是對論語作通盤的詮釋,包括每一章節的分合,錯簡、衍文或脫字的考定等;二是作融會貫通的剖析,務期讀者對每一語句皆能透澈理解、每一疑義皆能豁然會通而後已。依原來二十篇的次序,每篇提示篇意與章數,然後逐章先列原文,再加詮釋。詮釋部分,分為四個層次:首為「提旨」,以簡明的語句,提舉一章的主旨。次為「釋詞」,即解釋一章的詞句,生難字注以直音,並附國語注音符號;除解說其字詞涵義外,必要時進而串解句意;有時亦作簡單的文法分析,使句型復原;或採比較方法,說明某字在論語中用法的同異;或以辨證方式,分析過去學者解說的歧異,並確定一可從的正說。又次為「譯義」,以淺顯的語體文,通譯全章的意義,譯時兼顧字面的涵義與文字以外的隱義,務使理路清暢,真意顯豁。此書最大的特點,在第四個層次,謂之「析微」,意在剖析一章深微的要旨,即在章旨、注釋、語譯之餘,更進一步作深一層的探討,以闡發其精義所在。
論語通釋(上下)【平】
此書命名為「論語通釋」,涵義有二:一是對論語作通盤的詮釋,包括每一章節的分合,錯簡、衍文或脫字的考定等;二是作融會貫通的剖析,務期讀者對每一語句皆能透澈理解、每一疑義皆能豁然會通而後已。依原來二十篇的次序,每篇提示篇意與章數,然後逐章先列原文,再加詮釋。詮釋部分,分為四個層次:首為「提旨」,以簡明的語句,提舉一章的主旨。次為「釋詞」,即解釋一章的詞句,生難字注以直音,並附國語注音符號;除解說其字詞涵義外,必要時進而串解句意;有時亦作簡單的文法分析,使句型復原;或採比較方法,說明某字在論語中用法的同異;或以辨證方式,分析過去學者解說的歧異,並確定一可從的正說。又次為「譯義」,以淺顯的語體文,通譯全章的意義,譯時兼顧字面的涵義與文字以外的隱義,務使理路清暢,真意顯豁。此書最大的特點,在第四個層次,謂之「析微」,意在剖析一章深微的要旨,即在章旨、注釋、語譯之餘,更進一步作深一層的探討,以闡發其精義所在。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補編
當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牟宗三先生,他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哲學家與教育家,一生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對於中國文明的推廣及其現代化厥功甚偉。2003年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規劃,編輯委員會歷時六年精心整理編校完成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其篇幅龐大、並匯聚了當代著名學者共同編纂,詳實地呈現牟宗三先生的學思歷程。本書編者李明輝教授亦為當年《全集》編輯委員的一員,負責編輯牟先生的早期文獻。在《全集》問世後,學界陸續發現數十篇牟宗三先生早期的著作。例如,彭國翔教授在哈佛大學發現了牟先生所撰兩萬多字的小冊子《共產國際與中共批判》,推測為當年招商局訓練員工時所使用的政治教育教材。本書不只收錄此文,也收錄了彭國翔教授為此一新材料所撰寫之解說。此外,隨著網路的發達,海峽兩岸的學術研究者蒐集到更多未收入《全集》的文章。李明輝教授結合兩岸學界之力,仔細考定其真偽,並收入董志威先生所做之考辨。這些新文獻再度反映了牟先生一生的現實關懷,有助於後代研究者更加認識牟先生的思想,並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牟先生的思想內涵。
周氏易經通解 (第七冊)
1.本書包括先師周鼎珩先生之定稿、手稿、講稿及講習大綱。 2.定稿計有易例及〈乾〉、〈坤〉、〈屯〉、〈蒙〉四卦,此盡收錄於《周氏易經通解》第一冊。 3.手稿計有〈需〉、〈比〉、〈小畜〉、〈履〉、〈泰〉、〈否〉六卦。 4.講稿係門弟子據錄音帶所記錄並加整理,除定稿之四卦外,其餘六十卦、〈說卦〉皆是。 5.講習大綱係先師為便於「易經講座」之聽眾所擬,在講授現場分發,計有第一卦〈乾〉卦至第二十卦〈觀〉卦。 6.除定稿之四卦外,其餘均以講稿為主,另有手稿、講習大綱者附於其後。 7.本書凡《易經》正文部分,悉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之《周易正義》為準。 8.本書除易例、〈說卦〉之外,其通解六十四卦之體例,依次為總說、卦辭、爻辭、彖傳、大象、小象。「總說」之下又分卦序、卦體、卦義三項。 9.本書講稿記錄原則,先師嘗指示曰:「按錄音帶逐字記錄,然後去其重複者。」弟子等謹遵遺訓,不敢踰越,並著記錄者、整理者姓名,以示負責。 &
老子別裁:依法而治
老子談政治所用的雖然是一般語言,但關鍵用詞卻寄寓了特殊意涵,形同加上密碼,例如無、有、柔弱、無為、不言、自然、反等等。如果不能拆解密碼,讀時僅只望文生義,《老子》這部書就會如同司馬遷所說的「微妙難識」,甚至引發諸般誤解。 本書破譯《老子》語言密碼,使五千言中奧義玄旨一一清晰呈現,就像引領讀者與老子當面晤談,輕鬆領會「君人南面之術」,知道那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傑出的領導」。 掌權者必須依法治理,必須循制辦事;位置越高越要懂得謙卑,權力越大越要尊重法制,這是老子對所有領袖人物最懇切的教誨。 & 本書特色 破解老子語言密碼,再現老子本來面目, 從學術研究深入,向大眾悅讀淺出,兩千年誤讀誤解一舉廓清。& &
原來老子這樣說(增訂新版)
名聲、地位、權力、財富,只是增加個人外在裝備嗎?奉承與斥責,相差有多少?美麗與醜陋,差別有多遠?人的生命,宇宙萬物的存在,充滿變化,有生老病死,人生有什麼意義? & 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在儒家之外,他開闢了另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不但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影響歐美近代思潮。 & 道家所強調的不只是真誠而已,它更強調「真實」,亦即突破人類中心的格局,看到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從永恆和無限的層面觀察世界,以無心的態度順其自然。 & 傅佩榮教授從老子的閱世之道、立身之道、治國之道、聖人之道、老子的道,依此五大主題,依序剖析道家的思想精華,說明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於無形;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傅教授特別注重《老子》傳達的深刻哲理與智慧,以凸顯哲學「愛好智慧」的本義。 & 本書書末有《道德經》全文,並搭配最詳實精彩的詮釋,學著從道家的角度看待人生,讓一切順其自然,擺脫煩惱與束縛,活得更為自在、瀟灑和愉快。 & 本書特色 & ★ 傅佩榮以深入淺出文字,搭配《道德經》引用與解說,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老子思想。 & &
印度智慧書(暢銷修訂版):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帶給愛因斯坦、林語堂等世界名人無限啟發的《薄伽梵歌》, 愛默生更直接稱之為「天下第一書」, 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 現今已成為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 如何無懼面對生死? 如何提昇心靈意識? 什麼才是人生的長久之計? 怎樣實踐真正的瑜伽之道? 本書闡述印度最精要經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義, 幫助你瞭解古印度的智慧,並運用在現代生活中, 從中找到心靈的出路。 在這眾聲喧譁的時代,游離在各種宗教哲學邊緣探索心靈問題的人,你找到提昇自己精神力量的方法了嗎?本書以有根據、有實證的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為本,讓你瞭解,從物質世界到精神層面、從個人自己到周遭環境的所有世間真相,進而提供「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依循準則,對於期望達到「身心靈淨化」的人,能提供實質的幫助。 本書詳介《薄伽梵歌》的五項真理:「神、時間、物質能量、你自己、行動」,是認識印度智慧的最佳入門;同時,深入瞭解之後,我們也明白前四項是既定存在的;最後一項「行動」,則是唯一你能加以選擇、改變的部分!人生的向下沉淪或往上提昇,就取決於「當下的行動」。懂得如何去抉擇你的行動,才能進而提昇你的意識,最後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莊子故事
莊子,姓莊名周,一說字子休,宋國蒙地人。他生於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亦正值中國哲學思想史大放異彩之際。此時各家學說百花齊放,莊子的哲學觀則淵源於老子,但並非僅是因循相襲,而是獨創新意,另成一格。《莊子》一書共分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由莊子及其後學所作,以「藉外論之」、「藉古論之」等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來闡明莊學之要。本書為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將《莊子》內容以故事形態作有趣之鋪陳,同時以莊子的好友──惠施為引,為莊子所處的複雜時局提供了簡明的背景解說,使讀者對其生活更能感同身受。故事內容亦旁徵博引,與《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記載相印證,以廣思益。每章末尾並附有「故事來源」,提供欲進一步了解原文的讀者作為參照。
孔子的智慧
從治學弘道到教書育人,從人生哲學到治國理政,從反思歷史到認識萬物,孔子的智慧鉤深致遠,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以中庸為方法,引導人們建設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軸。 &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 & 《論語大學中庸》此次整理,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很全面、很細緻、很通俗易懂的解讀,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 &
京都學派與佛學儒學
日本的京都學派哲學是當代極有分量及影響力的哲學體系。由西田幾多郎開始,下及同是第一代的田邊元,第二代的久松真一、西谷啟治,第三代的武內義範、阿部正雄、上田閑照以至於下來的第四代。其核心觀念是絕對無,每一個成員對這觀念都有特定的詮釋。如西田幾多郎以純粹經驗、場所、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來發揮。田邊元以絕對媒介、懺悔道,久松真一以無相的自我,西谷啟治以空的存有論,阿部正雄以非佛非魔,武內義範以他力彌陀大能,上田閑照以廓庵〈十牛圖頌〉的人牛俱亡來詮釋絕對無。本書基本上是就佛學、儒學傳統及筆者的力動論來回應這絕對無的哲學,闡明它的理論立場、根本問題與實踐方法,特別就在終極問題如道德、宗教方面的處理,以至於對現代文明有負面影響的虛無主義與由科技帶來的機械主義予以消融。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老莊哲學看社會關懷與生命實踐【經典修訂版】
榮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獎 老莊大家陳鼓應從先秦思潮展開與當代社會的哲思對話 呈現給予當代社會的道家入門書 人文精神始於先秦,道家思想對生命的關注,在在流露著社會關懷,以多元形態為生命找到最適合的路。本書分為「道家的社會關懷」和「老莊的人文思想」兩個主題,作者陳鼓應貫通中西方哲學的文化視野,將對時代的領悟,融入經典的詮釋中。從道家的哲學意義重新思索生命,以自然無為的核心思想,站在人文角度,深入老莊剖析對當代的啟示。 在被鼓勵不斷前進的社會中,你感到安然自得嗎? 在複雜多變且紛亂不已的世界裡,你有所依歸嗎? 道家給當代人的10項建議—— ●生命是一切的基礎,愛護自己、保護自己,進而開拓自身的獨特價值。 ●尊重大自然,人類長期的掠奪必然會引發大自然更深刻地反撲。 ●萬物皆是平等的,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從多元化中尋求和諧狀態。 ●不同族群、不同信仰應站在同理、虛心的立場,加強彼此對話。 ●人與人的交往需以「忠信」為依歸,「忠」為盡心、「信」為誠信。 ●柔弱勝剛強,兵器雖不祥,但人們相互的傷害往往更深。 ●掌握社會變化的節奏,主動參與社會的大小事。 ●秉持少私寡欲,「極簡」心態能常保知足的幸福感。 ●在全球化時代,保持開放的心靈,打開多邊思考。 ●心靈不受外物干擾,保持自由,活出真我。 本書特色 ★大量使用當代社會的情況解說老莊,兩千年前的人,跟我們的所思所想其實很像。 ★族群對立、氣候暖化、人際關係、文化危機等等熱門議題,都包含在老莊的討論中。 ★全新修訂,作者為新版增補序言。 榮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獎 老莊大家陳鼓應從先秦思潮展開與當代社會的哲思對話 呈現給予當代社會的道家入門書 人文精神始於先秦,道家思想對生命的關注,在在流露著社會關懷,以多元形態為生命找到最適合的路。本書分為「道家的社會關懷」和「老莊的人文思想」兩個主題,作者陳鼓應貫通中西方哲學的文化視野,將對時代的領悟,融入經典的詮釋中。從道家的哲學意義重新思索生命,以自然無為的核心思想,站在人文角度,深入老莊剖析對當代的啟示。 在被鼓勵不斷前進的社會中,你感到安然自得嗎? 在複雜多變且紛亂不已的世界裡,你有所依歸嗎? 道家給當代人的10項建議—— ●生命是一切的基礎,愛護自己、保護自己,進而開拓自身的獨特價值。 ●尊重大自然,人類長期的掠奪必然會引發大自然更深刻地反撲。 ●萬物皆是平等的,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從多元化中尋求和諧狀態。 ●不同族群、不同信仰應站在同理、虛心的立場,加強彼此對話。 ●人與人的交往需以「忠信」為依歸,「忠」為盡心、「信」為誠信。 ●柔弱勝剛強,兵器雖不祥,但人們相互的傷害往往更深。 ●掌握社會變化的節奏,主動參與社會的大小事。 ●秉持少私寡欲,「極簡」心態能常保知足的幸福感。 ●在全球化時代,保持開放的心靈,打開多邊思考。 ●心靈不受外物干擾,保持自由,活出真我。 & 作者的話 我對老莊思想做解釋時,有相當濃烈的時代感受被置入我的詮釋之中。我青年時代生活在威權體制下和道統意識的籠罩下,因此我有較強烈的反絕對主義、偶像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思想觀念,也反對凝固化、禁錮化和獨斷論的哲學系統。老莊開闊的心境能含容多元性、多樣性的價值,這不只是我對《老子》、《莊子》做文本的詮釋,這種理念也滲透到我內心深處。 這幾年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美軍已撤出中東,但傷害是難以恢復的;二○二○年新冠肺炎衝擊全球,整整三年的時間,人類都處於疫病的恐慌中,令我們重新思索生活與死亡的意義;二○二二年新冠疫情還未緩解,氣候危機、戰爭等問題,又讓世界陷入更嚴峻地挑戰。在我們追求無止盡地成長中,卻以環境與人權侵犯作為代價,這些國際大事都令我更加感受到道家的智慧,希望能藉著這本書的重版,讓我們深刻地反思尊重、關懷與生命。 本書特色 ★大量使用當代社會的情況解說老莊,兩千年前的人,跟我們的所思所想其實很像。 ★族群對立、氣候暖化、人際關係、文化危機等等熱門議題,都包含在老莊的討論中。 ★全新修訂,作者為新版增補序言。
走出莊子的逍遙路
游刃有餘的生命美學,自在自得的處世智慧 人生就是人心引領人物走入人間的一段行程,而身、心、靈三層次卻得面對諸多不得已與無奈何的試煉和考驗,其間生命承受的挫折和失落,與壓在心頭的悲苦和哀傷,莊子給出了無限的悲憫與真切的同情。&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幾十年的研究與講學工夫,結合實際生活經驗,用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譬喻,詮解莊子的理路架構與敘事觀點,將莊子最具代表性也最顯精采的段落,一一引據加以析論,並比較老莊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從生命存在的處境與難關,到解開生死倒懸的執迷困苦,如何直面人生的問題、解消心知的執著、尋求身心的安頓,透過字裡行間的哲思義理與情意蘊涵,展現了莊子的生命理念與應世哲學,讓我們在家常日常的餘地空間中,走出自己的人生逍遙路。 &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
唐代高層文官
繼《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後 第三部曲《唐代高層文官》 以研究唐代五大類高層文官:宰相、詞臣、史官、財臣、牧守為主 & 本書研究有三大主題: 第一、探討他們的「使職化」,如何從普通的職事高官,演變成皇帝的特使; 第二、釐清他們官職的特徵和深層意義; 第三、解讀他們經常複雜的官銜,好讓讀者讀唐人官歷,好像讀今人履歷表那麼有趣、那麼透徹。 & 「高層文官」,指唐代「最有權勢,最接近皇帝皇權,最全面掌控國家財賦,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員」。疏理了他們使職化的過程,讀者就能看清唐代的官制,如何從唐初的三省六部職事官制,逐漸轉變為玄宗以降,比較鬆散的、隨意的使職制。所謂使職,簡單說,就是皇帝的特使或特使的僚佐。唐經常以特使的方式來治國,意味著唐皇權的進一步擴張。 & 然而,唐高官們的這種使職化,也使得他們的官銜變得異常複雜,不易解讀。最大的問題是,單看那一長串官銜,我們常常不知道這位官員,當時的主要專任官職是什麼,而有所誤判。《唐代高層文官》剖析了這些官銜的作用,並論證唐代的使職,如何演變成北宋更冗雜的「官、職、差遣」制度。本書以「破案式」的方式敘寫,網羅了墓誌、史書、文集、詔令等史料,把各種疑難問題,當成一個個懸案來破解,希望讀者讀後,能津津有味地細品唐人的官銜,並且能解開他們種種使職之謎。 &
唐代中層文官
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出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 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 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 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 &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 過去的職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縣官,就是整個忽略了幕府官,都無法讓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書把這三大職官系統結合起來考察,涵蓋面最寬廣,而且也留意唐前後期的差別。作者文筆生動,敘事簡潔明快,以正史、墓誌、唐代詩文等多元材料,敘寫了唐代士人做官的種種有趣細節,避免一般制度史論著的枯澀,力求把讀者帶進唐代官場的動態世界。 &
唐代基層文官
本書是第一本探討唐代基層文官的專著,分章討論校書郎、正字、縣尉、參軍、判司、巡官、推官和掌書記,解開了唐代許多官名的謎團,讓現代讀者也能輕鬆解讀這些官名的深層意義。書中所論的好幾種基層文官,過去幾乎都無人或鮮有人研究。本書可說填補了唐代職官研究的一大片空白。唐代士人如何做官?他們的入仕資歷要求如何?職務和仕途前景如何?俸料錢多少?辦公時間及假期又如何?這些問題在許多唐史專書和教科書中都沒有答案。本書作者文筆生動,常把這些疑難問題當成「懸案」來敘述和逐一破解,呈現中古唐代社會許多有趣的一面。全書引用材料異常豐富,包含正史、詔令、奏疏、表啟、墓誌、神道碑、詩文和筆記小說等。
近代臺灣官方與民間儒教的論述競合
「儒教」對各時代的統治者來說,往往是有助於建構政治正當性的思想工具;但是對於民眾來說,更是一種深入精神心靈的宗教傳統。官方與民間的不同立場,如何持續磨合、互相調適?緣於這個問題,本書從清領時期出發,探討儒家教化在臺灣歷史中扎根的社會脈絡為何?歷經日治時期,又受到殖民體制何種影響?尤其是,戰後高中校園的「儒學/教」知識,與流行於大眾間的儒家宗教,在論述與組織兩個層面,各有如何的互動關係?本書的探索,將有助於讀者瞭解儒家教化在臺灣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定位。(典範集成.史學3)
儒道天論發微(精裝)
中國哲學的特質,是向著超越界開放的人文主義,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出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 &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時,選讀余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余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了中國哲學的園地。 &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只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了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向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才情──而「呈現」出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