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二冊)
《抱朴子外篇》充滿淑世情懷,筆鋒犀利,觀察敏銳, 儒家為主,兼攝道、墨、法、兵諸家,用以理解魏晉歷史,和知識分子「儒道雙修」的內心世界,開拓並補充了官方《晉書》的不足,觸及社會、民俗、政治、刑治、禮法、文學等方面,為一時代巨著。《抱朴子》一書被道教奉為經典,分《抱朴子內篇》及《抱朴子外篇》。「抱朴」一詞源自《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之語。《抱朴子外篇》全書論時政得失,託古刺今,主張在下者藏器待時,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賢舉能,愛民節欲,彰顯出葛洪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兼容並蓄政治學、民俗學、科學發展史、思想史、文學評論等各面向。陳飛龍老師為臺灣著名專研道教的學者,本書是最完備、最嚴謹的註譯版本,頗多精闢之見。《抱朴子》為葛洪所著,成書於東晉,葛洪本人自號抱朴子,故以為書名,分為內、外兩篇。其中《內篇》共二十卷,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而《外篇》共五十卷,主要是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葛洪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君王更迭,政治腐敗,仕族頹廢,以及無數的宮廷鬥爭與內戰,加上其性格不好附會、奉迎,堅持不肯隨波逐流等因素,故形成其刑以輔德、君王修德、尚賢任能等的政治理想,從其著作《外篇》中即可明顯看出。書末仿效王充《論衡‧自紀》撰〈自敘〉一篇,乃係自傳,說明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藉助著作傳名於未來。全書各篇均以「篇旨」、「篇文」、「今註」、「今譯」詳細撰述之。「夫節士不能使人敬之而志不可奪也,不能使人不憎之而道不可屈也,不能令人不辱之而榮猶在我也,不能令人不擯之而操不可改也。」――《抱朴子外篇.刺驕篇》 「夫唯聖人與天合德,故唐堯以欽明冠典,仲尼以明義首篇。明明在上,元首之尊稱也。明哲保身,大雅之絕蹤也。」――《抱朴子外篇.仁明篇》「小疵不足以損大器……樹塞不可以棄夷吾,奪田不可以薄蕭何,竊妻不可以廢相如,受金不可以斥陳平。」――《抱朴子外篇.博喻篇》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跟著37位哲學家解開生命的大哉問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誰都只想耍廢良久, 遭遇生命卡關接二連三,恭請37位哲學家帶我們破廢闖關! 學校不會考,但一定要懂得哲學思考,人生困惑難解,卻能睿智面對。傅佩榮教授以輕鬆小品、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現代人換一顆哲學家的腦袋,用多元化的思維,應對各式各樣的生命大哉問! & & 工作壓力神大,靠購物宣洩變成月光族,問問哲學家該怎麼辦?!享樂主義的代表魯克雷休斯教人搞清楚到底毛病出在哪裡,知道真正的快樂止於何處,敲開致富的最佳途徑。 & & 生活充滿各種不大不小的痛苦,讓人軟弱無力受不了!看看西塞羅怎麼說?他認為要練習做到能忍受時就忍受,不能忍受時就躲開,逃避並不可恥而且可用。 & & 傅佩榮教授介紹日常就在思索人生課題的三十七位西方哲學家,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多瑪斯等人,透過同樣在愛恨情仇中努力活著的先哲的故事,以及一個精闢的觀念或一句犀利的名言,常常可以想通某種奧妙的道理。原來,柏拉圖的戀愛使人陷入神聖的瘋狂,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西塞羅指出決定未來的是自己的勇氣,有了面對命運的勇氣,將更有誠意珍惜現在。灰心喪志想尋求力量?厭世耍廢想找到良方?哲學是處理煩惱和焦慮的指南,傅教授從現代角度解讀哲學家的思考歷程,只要傾聽他們的忠告,就能翻轉腦袋,逆轉人生。 本書特色&& & ★生命如此靠腰,需要哲學家來撐腰!本書讓人重新認識古代哲學家,且看古聖先哲如何廢中求生存,從而留下智慧的精華。
通往聖人之路:王陽明的生活世界(修訂版)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 領略陽明心學& 感悟聖賢人格 ●他是思想深邃的哲人,其學說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整體格局; ●他是深懷韜略猷謀的將軍,其事功實際上改變了明王朝的政治命運; ●他是逸興遄飛的詩人,山川幽邃、天心月圓,都曾見證其瀟灑的儀態與雋永的文辭。 ●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折服古今中外無數名人,其「知行合一」說更直接推動日本近代的崛起。 本書是關於王陽明生平事跡的學術傳記,藉豐富史料,梳理王陽明的生平行履。時間脈絡清晰,史料詳實,引證豐富,展示了陽明生活世界的變化與思想世界的演進,堪為學習和研究陽明之基本,對陽明心學具有全局入門作用。 本書特色 ●有學者稱「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陽明心學是當今的顯學。 ●與目前各種解讀王陽明及心學的通俗讀本不同,本書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傳記。 ●史料翔實,引證豐富,具有相當的學術水準。
學者,覺也——羅近溪哲學研究
本書通過對牟宗三先生關於儒學史上「覺悟」的整理,進一步的提出心體與性體兩面充盈飽滿而展開的覺悟必定歸宗於仁心之頓悟,由此衡定近溪學為心學發展而徹至圓教者,並且從仁心頓悟發展至極致,必定回到「詭譎之相即」之悟。由此釐清近溪學「覺悟」之真正意蘊。並且將「覺悟」作為近溪學的中心概念,由此來疏解其哲學所關涉的各種問題。本書還從牟先生的《中庸》、《易傳》以及《論語》、《孟子》兩系之中重新細分,將《易傳》、《論語》作為圓教之代表。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應該可以給儒學研究者很多啟發。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樂,開展智慧。 儒家思想是一種代代更新的思想, 為現實人生尋求最適當、最廣闊的生命位置。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 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 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必讀之書,因傳統思想從中貫穿,可以認識中國文化與學術,極為重要,但一般大眾又該怎麼讀? 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由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特以三冊,獻給讀者作為人生必讀的案頭書。 作者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作者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十分精闢而珍貴,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此系列共約五十萬字,預計分為三冊出版,第一冊為《論語》、《孟子》,第二冊為《莊子》、《老子》,第三冊為《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讀者可依序閱讀,貫串七書之思維邏輯。傳統經典以新眼光新視界展讀與理解,更可見其雋永及現代性。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共三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 2020年新書預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3) &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 儒家最大的特質,就是代代依著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生命價值、新的生命哲理。所以儒家代代更新,從漢以後幾乎沒有「純粹不變」過。而中國的各家,其實最後也都回歸到儒家的本身,因為不離開:為現實人生尋求最適當、最廣闊的生命位置。 錢先生那時候給我們上課,他說:「你們是二十世紀的人,科學發展到今天,今天的儒家,你們說,該以何為立?你們將嘗試認識現代科學,認識現代代表性的新知識,然後如何融會貫通,為現代人尋找:在今天這樣一個大科學、大宇宙論、大經濟社會如此發展的時代裡,人安心、安身、立命之處。這樣才是儒家,才是『大儒』也。儒家代代更新,無須標立『新儒家』,所以我沒有參加張先生(張君勱)的邀約,我婉拒了『新儒家』的簽署。」 然後他再說:「今天讀書人關心傳統中國學術,基本上應讀七本書。那七本書你們看起來好像不是儒家,但實際上是今天必讀的七本書。因為中國思想從中貫串,你讀了,就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什麼是中國學術。」 我們今天起就開始談這七本書。這七本書就是《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選摘1 我們今天所談的問題的因緣,從這裡開始:一個是知識的前提;一個是錢先生所提出,什麼是真正的儒家?而真正的儒家,要能夠有一個心量—這個心量關懷人生、尊重生命,肯定人;同時還有一個寬廣的心胸,與「自我意識」在開發出來後的高度智慧;有能力認識新世界的發展、新知識的發展,而將它消融,至少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出最健康的大道—古典的說法,「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我們的課從這裡談起。——選摘2
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
.《易經》的三個世界:瞭解過去的世界,現在的世界,並彰顯未來的世界。.經典閱讀:涵蓋「天道、地道、人道」的生命哲學,認識易經占卦,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德行、智慧及能力。.台大哲學系熱門課程:傅佩榮精心解讀「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專為零基礎初學者所講,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並加入新的看法。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用一句話描寫《易經》的精神,就是「觀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從《易經》首開其端,由伏羲氏畫八卦開始,距離現在約五、六千年。《易經》位列十三經之首,乃是因為在時代上最古老。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迷信的書,其實是誤解。《易經》透過觀察自然界運作的規則與模式,創建了一套獨特的符號與思維邏輯來建構一個體系,由八個基本卦構成主體的六十四卦象,這些卦象不僅可以顯示目前的格局,還包含未來的發展,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占卦,自然就得到某個卦與爻,可以回應人的疑惑,幫助人類安排生活,目的是讓人活得平安快樂,藉以培養德行,提升能力,領悟智慧。此外,學習《易經》要兼顧義理與象數。義理是儒家孔孟的思想重點:人性向善,真誠使人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義理在六十四卦的〈彖傳〉、〈象傳〉,直接說明做人處事的原則、正確的做法,也談論吉與凶。而〈繫辭傳〉作為《易經》哲理的部分,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後代研究《易經》的材料。作者傅佩榮教授研習《易經》二十年,對義理的掌握深刻而透澈,於象數之應用更擁有豐富經驗。本書即為傅教授於台大哲學系所開設「周易哲學」之課程內容整理輯成,專門為零基礎的學生所講授,從《易經》的文本釋義、哲學思想,乃至籌策占卦的方法均有詳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頗利於初學者。學習《易經》就像多了一位長輩,或是有智慧的朋友。《易經》占卦沒有忽略人的理性的作用,而是幫助我們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及能力。
洞察人際關係的中國哲學:從哲學史、名著到專門用語,建立理性思考模式的6大工具
讓哈佛學生也瘋狂的最強思考工具 一冊濃縮中國盛現思索生活態度的知識結晶 實用的中國哲學概念為你系統化整理 6大工具教你擁抱平靜的內心,掌控自信與活力! 致理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 工藤卓司 審定 現在美國名校哈佛大學的菁英們正熱衷於以中國哲學為題的課程,忘情講授中國哲學精隨的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教授的課堂上總是座無虛席。 哈佛的學生為什麼對中國哲學如此熱衷呢?理由很簡單,因為中國哲學基本的想法與西方想法,也就是西方哲學的想法大相逕庭。正因為這樣,哈佛的菁英們才想學習自己不知道的嶄新看法、思考法。 或許可以把中國哲學理解成在悠長的歷史中,中國先賢們思索生活態度的知識結晶吧!但絕非特殊且具疆界性,而是普遍且具全球性。孔子、老子等思想家談論的生存之術並非專指中國人,而是以這個世上所有的人為對象。沿用那份精神,本書既然是介紹中國哲學全貌,因此也以對生活態度感到煩惱的所有人、想要活得更好的所有人為對象。 ➙洞悉中國哲學,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日本推廣市民哲學不遺餘力的作者小川仁志,希望將本書獻給以任何形式與中國連結、或者關心中國的讀者。一如哈佛菁英們關心中國哲學的背景中也包含中國崛起,在政治、經濟、軍事對美國產生威脅,對中國的競爭議題相當敏感,因此才努力思索贏過中國的方法,並且熱衷於從哲學中獲得啟發。 在本書,便曾提到孫子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能詳知敵方之事,往往能獲得勝利。如同這句話的意思,哈佛的菁英們是為了瞭解敵人才如此努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在全球經濟上尋求發展可能,並且歷史上有著密切關係的台灣而言,全盤了解中國哲學更有其必要性。 ➙日本人氣作家濃縮多本暢銷作品精華的代表作 中國經典中充斥著跨越時代與領域,可以通用的普遍知識,因此日本經營者中也不乏喜愛《論語》、《孫子》的人!《韓非子》、《菜根譚》也相當具人氣。 也誠心希望各位讀者能學習人類引以為傲,名為中國哲學的思考工具,培養慎思的能力,並且擁有充實的生活。 本書除了經典名著外,也會從中國哲學的歷史、人物、關鍵詞等各種角度介紹中國哲學的概要,並點出如何活用那些知識。換言之,閱讀本書就能通曉涵蓋中國哲學的各項主題、了解如何在人生或商場中活用,可謂入門的決定版。 【6大哲學工具快速掃描】 工具1 思考法──掌握中國獨特的思考模式 工具2 名言──不可不知的中國名言 工具3 名著──向中國知識結晶學習 工具4 關鍵人物──中國先賢們的思考 工具5 關鍵用語──有助思考的詞彙 工具6 歷史──依循中國知識演進的步伐 –哲學好用!全系列陸續登場– 《打造堅強意志力的日本哲學:從哲學史、名著到專門用語,有助自我實現的5大工具》(2020年春季上市)
心領神會:儒釋道之子的信仰體驗
我們為什麼會不明就理地就上寺廟拜神? 又為什麼會願意去信拜某一個神祇?&&&& && & 本書透過一位處理生死問題無數,崇尚數據與理性驗證的醫師,以他自己多年來的心靈體悟,從長期浸潤儒釋道的觀點,提供多神與一神間信仰的不同,盼讀者心領神會儒釋道後,可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好評推薦 本人從事休閒產業多年,一直以愉快享樂方式面對遊客。幾年前父親開始失智,接著母親重病須要呼吸器輔助照顧,讓我感受生命的無常,也常自問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本書介紹東、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以及儒釋道三教的精華,提供我們面臨自己及親人生命終點時的治療方向,不會再徬徨、無助。--高雄美綠生態園區總經理、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國聯合會前總會長│吳文豪 本人從事水產買賣業,是道地的道教徒,從未深入探尋宗教信仰的真理,藉由本書的介紹,才了解到信仰真的是人生歷程中的導師。--鱻宇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順良 我在慈濟醫院服務多年,但是成長歷程一如我的同學錦豪兄,是儒釋道民間信仰之子。對於一位未曾用心思考或探究儒釋道民間信仰和佛教的人,閱讀錦豪兄的這本書毫無疑問地必有寶貴收穫!--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亞太人工耳蝸醫學會理事│許權振 在醫療過程中一起面對病人的人生終點時,醫護人員要讓病人安心、舒適、安慰和協助病人家屬面對衝擊,宗教悲天憫人的情懷及對各宗教的認識,都成為必備的素養。 在這方面,本書恰能提供最好的參考資料。--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 莊錦豪醫師是我多年老友,也是傑出外科醫師,刀鋒、筆鋒皆俐落。本書引經據典闡述釋儒道,對初學佛者容易心領神會,尤其當病家面對生離死別之際,不啻是大海中的一塊浮木。--中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戴明海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韓非子
《韓非子》分爲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部政治學鉅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霸權,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了敘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闡述了一些國君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老子》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向君王的上書。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架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遣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爲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書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面的名著,在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出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修心,可以強化自我的靈魂, 讀懂了,助你煉出「攻敵必克」的不壞金身。 王陽明的理學, 是融會東方文學與哲學的兩顆明珠, 它很難, 很多人在還沒接觸它之前, 就先因文言、玄學這些標籤敬謝不敏, 它其實也很簡單, 其實只想一個概念,從「心」出發。 若單從文學的角度去看, 王陽明和徐愛的對答書信, 隱約可窺見明代盛行的清言體一斑, 長句短詞,皆幅短旨詠。 實修實證‧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經典──
中庸智慧(上)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是謂中庸! 《中庸》教誨人們擇善固執,抵達成功之域;給予人們豐富的處世、處事、修身、管理、學業、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智慧。 《中庸》談義理、哲學。 《中庸》智慧的解讀,從「精蘊與價值」、「中庸的深廣內涵」、「中庸的現代智慧」、「性命說智慧」、「誠的多維視域」、「學問思辨行」、「天人之際智慧」、「修養與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結晶」、「歷史之謎」等方面一一剖析而展開解讀。 《中庸》指點你「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本書特色 《中庸》與《大學》一樣,原先是《禮記》一書裡的一篇,《禮記》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書的第三十一篇。 確實,《中庸》給人的表象是薄薄的,沒有多少字數,但是一旦走進《中庸》,恰似一座深邃思想與智慧的殿堂。在《中庸》裡面,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聰明睿智之法、天人合一之機、治亂存亡之候,具載於是書。 當然《中庸》一書除了談義理、哲學,也給予人們豐富的處世、處事、修身、管理、學業、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智慧。
周易的生命關懷:十二月卦篇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中一組特殊的卦例,即十二月卦,人們在因應天地時空各種氣化變動時,也形成了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禮儀制度,可以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
圖解易經{新版}
一本終於可以輕鬆讀懂的《易經》 《易經》為《四書五經》之首;《道德經》裡有八十八句經文來自《易經》,中醫的祖師爺《黃帝內經》,滿書都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顯然是孔子對《易經》沒有過早重視的感慨,但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卻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易學研究體系,由易學為主體的中國學術史,也由此逐漸成為展現中國思想史發展的主體脈絡與中國哲學的理論根基。 《易經》的思想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的法則,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經》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法則,也正是宇宙萬物應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的法則,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和諧與統一。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處世的原則。人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則來確立自己行為的規範,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知變,應變,適變,就能自強不息,為人類社會帶來發展。 ‧《易經》的卦象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六十四個卦象右各有什麼意思?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它被運用在哪些地方呢? ‧對於重要的決定,我總是感覺到徬徨,那麼我該如何運用《易經》占筮? ‧這世界上任何事情為何都可以運用《易經》理論解釋? 本書特色 輕鬆讀懂易經卦象含意,指引人生方向的最佳嚮導 遵循宇宙人生法則,用《易經》智慧完美自己的人生 解讀中國文化最精深的《易經》哲學思想 一本讀懂經學之首 不能不懂的老祖宗智慧 ‧方便實用: 中國第一本占筮之書,從古至今都是人們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的行為指南,為人們趨吉避凶、指引方向。 ‧淺顯易懂: 將難以理解的易經哲學理論及卜辭以白話方式解說,並告訴你《易經》現代生活中的運用與價值,在讀懂《易經》的過程中,能夠一看就懂。 ‧圖文、表格呈現: 600幅精美手繪插圖、將複雜概念系統簡化的表格與樹狀圖,讓你一看就懂、印象深刻,輕鬆為自己占筮每一個重要的決定。
從易經解心經
●《心經》的緣起很有趣,因佛入定,才有如此善妙因緣,讓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說法,成為華人世界最熟悉最多人唸誦的經。 ●觀世音藉指點舍利弗,其實也是在指點眾生,如何度脫煩惱生死苦海的甚深妙法。 ●劉君祖以深廣之《易》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特別收錄歷代名家心經書法,可賞析珍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僅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含義廣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都濃縮在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是這部經的總名稱,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 《心經》的緣起,地點在靈鷲山中部,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這部經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簡馭繁、化繁為簡,把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蘊的義理講出來,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在他品讀過的經典中,大概只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文字很精簡,二三個字就蘊藏無盡的密碼。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劉君祖新解《心經》,希望對於學者能有幫助,對於世道有所補益。
君子德風:論語新解(3)
克己復禮 為仁由己 內省不疚 何憂何懼《論語》的精彩,更多是感悟的精彩,而不是理論的高超;孔子及弟子的深妙,更多是緘默知識的深妙,而非系統學習的深妙。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假如殺掉壞人來成就好人,怎麼樣?」孔子回答道:「您治理社會,還用的著殺?您政風清明,社會風氣就清明。君子的德行像風,小人的德行像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季康子真是粗陋不堪的,說起話來毫無遮掩。他只知用武,不知有文;只想得到殺人,想不到教化。孔子卻也多見不怪,穩的住,和他談榜樣的力量、德行的風尚。有耐心,有比喻,有文采。
孟子
《孟子》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併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是孟子所撰寫的一本書。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了《孟子》一書,全書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兩章,內容主要是記述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實行仁政。 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於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更規定要從「四書」中選題目,所以任何讀書人都必須熟讀《孟子》。
莊子,漫遊
《莊子》一書是人類文化極其難得的寶藏,其書雖生於一時一地,而其化身則漫遊萬時萬地,到處發生。莊生就是這樣活著的吧?--------任博克(Brook Ziporyn) 莊周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深刻的漫遊者之一。他能同時與天地、萬物相遊,又能穿遊在人間世的各個角落,為現代忙碌的你我,提供一個「逍遙」的「遊」的示範作用。 莊周的遊,並非簡單的純粹無礙,那畢竟是漫畫版的遊。真正美學而成熟版的逍遙之遊,必然會在「道,行之而成」的曲曲折折,來回往覆,出出入入,若即若離——我將它稱為「走在弔詭道路上」——而呈現「礙而無礙,無礙而礙」的豐富旅程。用個譬喻,它不是二點中間的直線之遊,而是彷彿在迷宮中抑揚頓挫的曲線之遊。 本書以莊子的「遊」之心眼,漫遊在「旅行、思想、文學、藝術」之間,讓豐富的旅行,觀照的思想,觸情的文學,視覺的藝術,四重交織成莊子的漫遊世界。包括芝加哥巿人文風情的深度遊觀;莊子核心文獻的白話譯解、思想解讀;26張藝術家傳神寫意的視覺映照插畫。帶著莊周式的眼與心,慢慢品遊生活、細細沉思,變化為莊子心眼與生意盎然的莊言寓意。
中國第一經:老子
■ 《紐約時報》評選古今十大作家之冠!老子是公認的百家之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道德經》中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時局的動盪、社會的不安定、人事的紛爭、生命的無常……都深刻地影響到老子的思想,並且反映在《道德經》中。■ 只用五千字,就說出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老子的思想主要展現在《道德經》中,它是一部歷代學者已經研究兩千多年的偉大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軍事學等許多領域,儼然一部精微的百科全書。更重要的是,它的體系完備,構造出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世人稱為「萬經之王」。■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道德經》!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杜蘭特:「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要焚毀所有的書籍,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的摘要。」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同時輔以經典案例,對《道德經》進行詳細解釋與深刻剖析,並且收錄《道德經》全文,使讀者徹底領悟老子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
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生活中的國文課3):101個關於孔子老師的問題
宋朝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熟讀孔子的故事,讓你做人做事圓融又通達! & 孔子是美食家嗎? 孔子上課有收學費嗎? 孔子的爸爸是大力士嗎? 孔子的哪個學生最有錢? 你對孔子老師的疑惑,本書一次告訴你! 孔子一輩子都不得志,為什麼卻能影響後世幾千年? 歷史上傑出的教學者比比皆是,為什麼萬世師表卻是孔子呢? 101個關於孔子的有趣問題,讓你從中了解更多不一樣的國學常識 ◎孔子真的姓孔嗎? ◎孔子年輕時做過什麼工作? ◎為什麼孔子被奉為「萬世師表」? ◎孔子真有「弟子三千人」這麼多嗎? ◎孔子弟子中有「賢人七十二」,為什麼是「七十二」這個數字? ◎儒家是孔子創立的嗎? ◎好好的官不做,為什麼孔子要辭官周遊列國? ◎什麼是「鄉愿」?孔子為什麼討厭「鄉愿」? ◎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是在說誰呢? 本書特色 ◎101篇短篇文章,輕鬆認識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和文化常識,立刻提升中文力! ◎101則文末附加的「延伸知識」,讓你觸類旁通、擴充知識 ◎解析孔門弟子的日常生活,讓你了解孔子老師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 *原書名:最想問孔子老師的101個問題──人人都要學的三分鐘國文課3
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朱注四書(二版)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家經典,「朱注四書」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朱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合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朱學派」之稱。 「朱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啟蒙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朱熹的思想產生了無比的影響。《評朱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朱注四書表面上是朱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朱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洪耀勳文獻選輯
本書收錄洪耀勳日治時期的八篇哲學文章,撰寫年代在1934至1943十年之間,其中或隱或顯地援用日本京都學派哲學作為其哲學思索的資源。洪耀勳援引西田幾多郎「我和你」的理論,針對當時哲學發展的脈動,提出貼近當代哲學需求的歷史實存概念。此外,他在探索臺灣文學創作的哲學理論時,亦以實存概念出發,主張新康德學派的價值哲學應與歷史實存形成呼應,藉以超越形而上學的價值世界。實存概念經洪耀勳的哲學探索,使得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務臺理作「表現世界的邏輯」、田邊元的「種的邏輯」等哲學資源,以一種「個別、特殊、普遍」的臺灣歷史實存姿態出現,並在異文化的臺灣,得到特殊性的發展。
意義、目的和效果:言意思維與文學想像(簡體中文版)
言意思辨貫穿於一切經典詮釋和文學解讀。從哲理思辨到文化語言、到文學作品,言意關係──言語表現與個人、與作品隱喻或象徵內涵等等的探求,往往關涉著思想或文本詮釋上更本源、更有機而整體的掌握。這也是本書這八篇研究主要關切的標的:思想或文學藝術,在“言”、“意”關係的自覺及反思下,透過思辨性或藝術性語言的運用,可以“發明”什麼樣獨特的意義和理解,發揮什麼樣文字和語言的效果,並由此能夠探求作者表現的積極目的與創作的完整意蘊──而這都植基於能夠會通言意之間“表現”與“所表現”等種種辯證關係的本源性認知…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裝)
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兩部分文章,一部分是與近代中國思想中「主義時代的來臨」這個主題相關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則是闡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研究的方向與態度。 後者主張思想史亦應探討「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為本書中與「主義時代的來臨」有關的幾篇論文也刻意從廣義的「思想與生活」這個主軸出發,略有別於從政治角度去處理「主義」的問題。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才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才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了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易學數理探索與創意
本書研究,認為《周易》之六十四卦,各代表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機變化的「狀態」。 本書之大部份內容,都是以數理討論為背景。然而,《周易》內涵的博大精深,本書只是「管中窺豹」,本書內容只能提出了某些片段,再深入的探討,尚期待《易》學諸先進們,共同再提供卓見。 《易》學之發展已逾三千年,期間雖然歷經無數的《易》學大師、學者,先後都投入了不少心力,也有了很多豐碩的成果。然而,卻令人感覺這些進步的速度太慢了一些。不禁會考慮到,《周易》的研究方法,遇到了瓶頸,似乎要再深思。對於《周易》的研究,不能再墨守成規,應該再另闢其他的研究途徑。 基於以上理念,本書拋磚引玉,提出了一些《周易》研究方法的初探,是本書的主要特色。
丁若鏞借鑑孟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
本書為作者的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朴柄久對孟子與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成因、內容、性質作了系統的梳理。全書既有對文本與史實的宏觀把握,又有有深度的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孟子、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理論架構、基本內涵、兩者異同、繼承關係以及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積極成分、消極成分作了客觀評價,對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現實價值有精闢的論述,基本上做到了「持之以故、言之成理」。
陽明心學三部曲:(一)求學之卷
◎作者用最淺顯有趣的話語告訴你,什麼是「陽明心學」。◎作者用自己求學過程中的小故事來闡釋《傳習錄》,讓讀者輕鬆吸收心學精華。◎實用、簡便、精采而又深邃。這就是「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玄學,只用來討論一些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等玄之又玄的問題。相反地,「心學」是一門實用哲學,它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養方法,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傳習錄》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乃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講學語錄,由他的學生徐愛、薛侃和錢德洪等收錄編輯而成。《傳習錄》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其中「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萬物一體」論等,都是中國哲學的經典與巔峰。本書以《傳習錄》為主軸,劃分為十二章,每章下有不同的小主題若干,除了原文節錄、白話翻譯外,更有作者的求學經歷、人生體悟,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位明代大儒的思想風采;同時,本書也在幫現代人建立正向循環的「思維模式」,最終並「找回自己的心」,當「找回自己的心」時,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8214.pdf
君子周急:論語新解(2)
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論語》的精彩,更多是感悟的精彩,而不是理論的高超;孔子及弟子的深妙,更多是緘默知識的深妙,而非系統學習的深妙。孔子是外向型人才,而不是內向型人才。以前印象裡他是內向型人才,保守而老態,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或者說,孔子是中庸式人才,他既外向,又內向;需要外向時外向,需要內向時內向。需要唱歌時,他跟人哼唱;需要思考時,他足不出戶;需要輕鬆時,他燕居;需要傳道時,他遊學;需要回絕時,他不賣馬車;需要誨人時,束脩薄禮即可。他既看好顏回的窮困好學,也看好子貢的富足有為;既看好閔子騫的孝順,也看好祝的口才。孔子機靈著呢!
老子智慧
老子之智慧,可謂繼承前哲,此為胚胎前光,而覺悟後覺,此為蟬蛻後學,而卓然自立於中國與世界哲人之前列。 《老子》五千言,「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林紓說:「蓋古文之境地高,言論約,不本於經術,為言弗腴;不出於閱歷,其言無驗。」 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老子》是一座瑰麗的智庫,琳琅滿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期望人人與《老子》「心心相應」。 本書特色 《孟子》其智慧之所以被人讚譽,是因為足資啟迪人心理念: 1.其文激勵人做一個大丈夫,具有浩然之氣,挺立在人世。 2.其言勉勵人忍受最艱苦的磨煉,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中向前行。 3.其論雕塑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偉大人格。 4.其誨如何去養心、養志、養性、養氣、養生。 5.其說如何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 6.其述如何去搞政治、管理、經濟、財政、教育等等。 7.其如何看待歷史汲取智慧、如何思辨更為睿智。
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性惡論的誕生: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
荀子性惡論是有意與性善論針鋒相對,企圖在批判中回歸孔門正道的論述。但學者多以孔孟一體的思維批判荀學之歧出,儒學史上「作為他者的孟子」往往被忽略。本書即企圖回到孟子尚未成聖成經的脈絡去思考荀孟關係,探問為何荀子必要攻訐性善而主張性惡?關鍵在於荀子不滿孟子以「道德人」作為存有原初狀態的指涉,將儒學的社會性倫理轉向了超越性道德;是以企圖回歸存有原初的「經濟人」面向。性惡論的誕生,可以說是作為「經濟人」的存有對「道德人」之反擊;必須理解到:「性惡論」不僅是人性的表述,而是一種認知自我與世界的態度。其中涵攝了「經濟人」的本體、修養、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之完整儒學系統。一旦否認「性惡論」的意義,早期儒學的根基將全然崩解並遭受曲解——忽視了「孔荀」一系在儒學史脈絡中的重要性意義。
活出自己的價值:以孔子為師
「至聖先師」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當代的守城者評論他「知其不可而為之」,隱者說「他知道渡口在哪裡」,大宰納悶「他是聖人嗎?」,有人問他「何不去從政?」,荷蕢者勸他「不被人了解,就放棄吧!」,弟子顏回說「老師的學問不被採用,是當權者的恥辱」……。這樣一個人,是怎麼活出他的一生? 孔子擁有三千弟子,他到底有什麼教學魅力與技巧?面對資質差異、個性不同、勤奮與愚懶有別的學生們,他如何能做到因材施教? 「想要達到良好的學習,應掌握哪些關鍵?」「如何分辨真君子、真小人?」 「怎麼做才算孝順?」「當父母有錯時怎麼辦?」「當父母有暴力傾向時怎麼辦?」「不按規定守孝有何不可?」 「如何看待人生的遺憾?」「遭遇不幸,能不怨嗎?」「如何辨明值得交的朋友?」「與朋友說話要有分際嗎?」 「大家都說好,就是好嗎?」「志向不高,可以嗎?」「以德報怨,不對嗎?」「逢廟必拜,不好嗎?」「怎麼看改朝換代呢?」…… 當年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現今時常困惑的問題。 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課題要面對,有太多的疑問要找到答案。如果能追隨一位卓越的人物為導師,讓我們在做人處世有所依循,在人生路上活得穩健而踏實,該有多好? 華人世界最知名的哲學巨擘傅佩榮教授,帶領我們用全新的角度看孔子,見識一位身處亂世,在種種困厄的環境與打擊中,活出自己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表率。 他以一枝生花妙筆,將國學典籍中艱深的文言文編寫成輕鬆的小故事,讓我們深入領略孔子富含哲思的話語,從而培養哲學思辨的能力,建立自我定位與人生價值觀,積極面對與處理生活與生命中的各種挑戰,並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態度與高度。 何必到處尋找偶像呢?翻開這本書,讓這位流芳萬世的孔子,成為自己終身追隨的偶像吧! 本書特色 ◎從孔子的一生行誼,體悟生活的智慧與生命的意義。 ◎深入淺出的小故事,輕鬆學習《論語》、《史記》、《左傳》等古文精華。 ◎傅佩榮教授為青少年編寫,學習生命教育、品格教育、價值思辨的最佳選擇! ◎「原文+注釋+譯文+故事」的編排形式,難的字詞和典故加上注音、注釋,幫助理解原文,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 又一創新力作 人有聚焦負面的天性,看事情往往會「你們都有,我卻沒有」; 人有思考節能的天性,總是「一因論」,上演想法私奔效應; 人有腦補劇情的天性,經常憑空講出非真相的故事; 人有未來不可測的悲觀天性,帶有不可能改變的末日感…… 面對人的諸般天性,作者透過印度哲學的洞見和覺察練習, 帶領我們一層層遠離斷見、跳脫認知陷阱,活出生命大智慧。 印度哲學的人生輪觀點, 帶我們從清晰的「認知─情緒─行動」環節, 不斷向內鬆綁、放下、轉化, 直至心下豐足圓滿。 現代人對「情緒勒索」一詞大多不再陌生,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勒索你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當對方的反應與我們的預期不符,放大的感受,錯誤的認知,在在扭曲強化了種種情緒。 印度哲學裡一直有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觀點,因為理性的認知到事物與情緒的面貌,可以為我們的心帶來平靜與專注,幫助我們採取更貼近真實且有利於自己的行動。 複雜的人際問題,也能以印度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與回應,因為不論外在問題為何,我們都可以往內轉換想法,鬆綁被自己勒索的情緒、被自我綁架的認知,用更寬闊的觀點與心境,化解人生難題。 印度哲學的思維練習,不只是訓練我們保持理性,感到內在平靜, 也在於瓦解我們解決問題時會有的恐懼感受與諸多想像。 當我們能看出自己主觀認知上的錯誤, 對客觀現實有更貼近的認識, 就能戰勝人類天性之中思考節能又悲觀的本能, 從生存模式轉為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上。 本書揭示了從正常的感受,到扭曲的情緒之間,會經歷的三種歷程。 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了「你不需要這樣想」的靜心解方。 而印度哲學「如實」的思維練習,則從每一天遇到的問題開始,不再像過去一樣,以為自己一定得這樣想、那樣做,最終能讓你的思想更符合現實,遠離斷見與常見的認知陷阱。 本書特色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90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再一創新力作:以印度哲學解析現代人被自我認知綁架,而無法活出快樂自由自主的生命。 ◎獨特印度哲學觀:相較於西方科學與世界觀,看待情緒問題的分科治學態度,本書依循印度哲學的傳統,以跨學科、多元世界觀的概念,討論情緒如何構成、被扭曲、誤解,包括對事件的起因、本質、結果的探討與看法。 ◎提出自我認知謬誤的新觀點:比如,對於「情緒勒索」新解──看出是情緒勒索,還不夠;真正勒索你情緒的,是你的預期與結果落差;情緒勒索你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
古人有云:「山西出將,山東出相」因一地自然氣候影響人文,累世之人文可能造就基因遺傳。作者試圖以地理特色探究人文科學之發展面貌,畫出一中國古今學風地理分布概況,實為獨到之研究法與特殊成果。又本書專以研究學者產地為主,於各家學術內容不多論列;並採「案而不斷」的態度,臚列事實略為比次。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作者由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談起,深度論述各家各派學說。比較特別的是,他將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作比較,只可惜印度篇尚闕。接著,中國又回到統一的時代,思潮也自然趨向單一主流。從儒學、老學、佛學各自極盛年代依序談論,以至明清近世。作者不只是客觀論述,尚有許多珍貴獨到的觀點與辯證在其中。本書同時也可以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證書籍。 & ※重要附註:本書有兩個章節缺文,一為第二章/第三節「論諸家學說之根據及其長短得失」、第四節/乙篇「與印度學派比較」。實為作者當初為求謹慎,希於後再補,終未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