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返樸而厚質(上)
本書特色 「文返樸而厚質」一詞,係王船山本人所言,取自其《周易內傳》解釋〈益卦.卦辭〉之語,此語甚能表現他為儒學別開生面的特色。本書將王船山文本中已經隱涵而未明顯展示的理論,透過作者的詮釋,重新建構其「系統性」。 「船山學」有別於其他儒者之學的地方,莫過於他認為人心的活動發自人性,而心的活動結果,又會返而渾凝於性,因此可日益增富人性的固有知能。因心之日益新知,而增厚其質的人性,乃更以生心。如此,心、性不斷相生相成,人性之德乃得以充周流行、昭明彰顯於兩間。在此心、性相成的過程中,人的活動同時也就會摶造自然的天地,使之成為人文化成的美善世界。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三版)
本書是余英時先生最新發表的史學專題研究,初稿刊於香港《知識份子》季刊1986年冬季號。以範圍而論,本書概括了儒、釋、道三教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以時間而論,它上起中唐,下迄乾嘉之世,差不多涵蓋了一千年的歷史過程。綜觀了中國的宗教與社會發展史。 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國宗教的入世轉向。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中唐以來的新禪宗和宋以後的新道教。中篇:儒家倫理的新發展。這一部分著重討論新儒家和新禪宗的關係,以及從程、朱到陸、王的發展。下篇:、中國商人的精神。這一部分大致以十六至十八世紀為時代斷限。但研究的重點不是商業發展的本身,而是商人和傳統宗教倫理,特別是新儒家的關係。這三個部分雖是互相涵攝、彼此呼應的,但各篇也自有其獨立性。這是近年史學界一部大著作,對中唐以來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都有最重要的發明,對清代及近代史的研究,啟發甚多。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選譯今釋
科技不斷進步,解除大自然給我們的限制;經濟不斷成長,解除物質給我們的限制;管制不斷放寬,解除制度給我們的限制。我們不思節制,為所欲為,一步一步將世界推向懸崖邊緣。 & 歷史的發展雖然屢次背離孔子的思想,然而終須回到孔子指引我們的道路,世界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孫震 &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是至聖先師孔子與其弟子的答問錄,記載了關於「仁」與「倫理」的各種智慧。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各以半部《論語》,助宋太祖及宋太宗平定、治理天下,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 古代中國社會處於停滯經濟時代,政府依靠禮制安定社會秩序,倫理在此時發揮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的成長經濟型態帶來便利生活,卻也因個人欲望過度擴張,造成傷害他人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利己與利他的界線失去平衡,大同社會的理想愈來愈難實現,令現代社會發展陷入不安。 &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集結,是儒家思想在現代的重新詮釋。前台大校長孫震以經濟學者的角度,利用古人的智慧解決當前社會各種難題,找出未來世界的運行法則――在物欲與自我利益高漲的當代世界,仁慈和倫理並非陳舊的觀念,只要回歸孔子指引的方向,地球就能永續發展。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一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鑽研中西方哲學三十餘年,並參考歷代專家學者的研究,對經典《老子》的全新詮釋。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闢一條更寬廣的路。 《老子》似乎是一面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為何。人生在世,需要智慧。智慧是一道門檻,只有跨過去和跨不過去兩種。不懂《老子》的人,顯然還在門檻的一邊,還沒跨過去;藉由閱讀本書,不但能掌握《老子》的智慧,還能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自在、更有智慧。
周易演義續集(不可退書)
易》字有多種解釋,其一是蜥蜴的“蜴”。蜥蜴是古代一種動物,其膚色隨環境而改變,與環境顔色相同,爲保護自身不受侵害。這說明《易》的本義是變化,順應時代環境而變化。東漢易學家鄭玄定義《易》有“變易、不易、簡易”的“三易”之 說。作者認爲這“三易”的主題是“變易”。因爲宇宙萬事萬物 遵守一定的規律發展和變化, 這是“變易”;然而變化是世間唯 一不變的法則,這就是“不易”;變化要適應時代的需求,與時 俱進,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簡易”。歷代易學家,無論何宗何派,都把《周易》視爲變經。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和需要,挖掘 發揮其變化思想,不同時代賦予《周易》不同的生命力,爲時代 服務。 時代不同,解讀《周易》 也不盡相同。還因爲《周易》抽象的卦爻符號和特簡練的古字詞,有的字多音多義,又無標點符號,使讀者難讀難懂成爲天書。這給後人閱讀時,留下豐富的思維空間和廣闊的想像餘地,這是《周易》基因造成的。因此歷代易界學者,各抒已見,有些問題至今爭論不休,沒有定論,好像《周易》出的考試題,只給出框架,讓後人充填空白,却沒有標準答案。解讀《周易》可比喻寓言盲人摸象,孔子解讀《周易》寫了《易傳》,人人都有話語權,百家爭鳴,形成“周易演義”(此名稱是作者定義的)。作者把自己解讀《周易》的心得體會作爲“磚”,沒引入《易傳》,只想咀嚼《周易》原汁原味;但是選錄了大量不同的解讀 作爲“玉”。抛磚引玉,書名爲《周易演義》、創新。去年已出版,閱此書可博覽群書。本書《周易演義續集》是其姊妹篇,除了“磚”,全部更新更豐滿,格調也變。
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
一句「人生在世」,便飽含著生命療癒的意義與效力; 而唯有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纔可能有真實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而因此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堅壯。 因為現代醫藥之發達與進步,我們身體的痛已大多有了消解之道;但思想、心理與性靈的病卻是越來越讓我們感到憂傷,越來越教我們心生恐懼,也越來越侵犯到我們原本一心盼望單單純純地「活在此時此刻」這極其謙卑的權利與心願。 顯然,現代科技仍然效力有限,而無端的生命苦難更是難以預期與估量。我們還是得時時回頭看看自己這一身,回頭想想自己這一生,並同時回頭思量自己這一顆心到底蘊藏著什麼寶貝,或許,這樣的自力救濟與自力更生纔是生活的王道。 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兩千多年前這一位東方的「生命療癒先行者」――莊子到底是怎麼看待他自己這一身、這一生、這一世以及時時刻刻跳動在「此時此刻」的這一顆心,而其中又有何特殊光景值得莊子大書特書,這也許是人類千年不變的生命共業。 原本,我們一出生就無法自外於大自然,而「自然」原來就在我們完完整整的這一身,它的符碼(甚至是密碼)就藏在我們人人心底,就靠我們自己來記憶,來存取,來開啟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我療癒的能力,而莊子如是言,如是行,如是思量,如是觀想,如是腳踏實地,如是心無旁鶩,如是存活於此時此刻──而他已然為我們落下這八個無比精采的篇章: ◆逍遙之遊──莊子一心渴望真自由,而他到底是如何滿足這心底深沉的渴望?又是如何從地面起身躍向那無邊無界的天空? ◆齊物之論──莊子彷彿心無是非,口無虛言,而只是靜觀萬物,平等看待這世上的一切,他是如何能夠保有這份真真切切的「自知之明」?如何在夢醒之際清清楚楚地守著這僅有的清明之心? ◆養生之主──莊子先是如同一般人,一心只盼望健健康康,無疾也無病,但他還深刻地警覺生命最大的痛──死亡隨時隨處在窺伺著我們,我們又能如何真正地跳出這幾乎無所不在的死亡的幽谷? ◆人間之世──莊子深知世上難免無妄之災,更難防故意之敵,但我們還是得盡量避禍,盡力解厄,同時盡心地處理好所有與我們相連相繫的人際關係;不過,當不順心不如意之事迎面而來之際,我們又當如何舉重若輕地一肩承擔?莊子顯然有他自己的法子。 ◆真人之身──莊子不是教主,也不想開宗立派,他只是始終關心本來無價無償的生命到底該怎麼被我們認真地看待,而那「無用之用」的奧妙又有誰能真正了解? ◆渾沌之死──就莊子看來,「渾沌」本無生亦無死;而如果說我們總是自己在「找死」,並不是死亡找上我們,這雖然看似重話,卻可能有警醒人心的作用。原來,莊子的「生命之壺」暗藏玄機,而縱然生死之謎究竟無解,但我們又何妨放下心來,自由自在地在這世上走上一回。 ◆自然之道──莊子當然不懂現代科技,但他已經知道運用機械的後遺症。設想時下所謂的「科技新貴」能夠放下「釣魚上鉤」的念頭,靜靜地佇立水岸,觀賞那魚兒水中游,大概就將別有一番生活情趣與生命體悟。 ◆幸福之夢──莊子應該和任何人一樣,都想幸幸福福過一生,但我們到底該怎麼尋找終生的伴侶(甚至是「絕配」)?日子又該怎麼過得舒適?而和自己又能如何做一輩子的至親好友?這些問題的解答,可能就是打開那幸福之門的鑰匙吧!
渦河邊的老子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老子》修人生。 對中國人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大著作,一般認為是《老子》、《易經》和《論語》。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國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著作,第一是《聖經》,第二就是《老子》。《老子》現有六百四十餘種文字的版本,美國紐約時報還把老子—李耳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這樣的《老子》,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與連結? 讀《老子》,最重要的是「感悟」。 《渦河邊的老子》是許輝的感悟記錄,是思想隨筆。 把《老子》放在淮河流域的背景下閱讀,還原了它的地理土壤; 放在散文隨筆的形式下閱讀,還原了它的俗世情感; 放在時代文化的精神下閱讀,還原了它恆遠的意義。 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許輝的《老子》,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老子》, 這正說明了「道可道,非常道」恆久的定律。 本書特色 茅盾文學獎評委、中國知名得獎作家許輝 品味《老子》妙意橫生之作! 徜徉古今天地之間,感悟現下生活況味。 許輝的《老子》是文學,也是哲學; 是小品,也是巨著。
88 陰陽雙螺旋系統之建構:以科學、哲學與神學作通貫性研討
本書主要以「顯性」之「0一二多」、「DNA」,與「隱性」之「88」加以對應,並通貫「神學」、「哲學」與「科學」,由瑣細紛雜之資料進行統合,特別凸顯「科學0一二多←→哲學0一二多←→神學0一二多」、「科學DNA←→哲學DNA←→神學DNA」兩者與「科學88←→哲學88←→神學88」間密而不可分之關係;試著由此建構持續運作與龐大無比之「88陰陽雙螺旋互動系統」。
道無道 花非花(上下冊)全套
本書雖分上、下卷,實則為一。作者研讀、考釋《老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老子》;以“顛覆慣性的模式化思維”,引領讀者契入《老子》思想的核心。全書文字質樸自然,既能闡述《老子》的思想,又能批判現實問題。 《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賅。柔和各家要旨,“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藉由考據、解讀、剖析,進而批判社會現象與問題,希於古代典籍、智慧之中,為現代人求解方。 本書特色 本著作是專門研究老子的,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閱讀心得,下卷是注解原著; 老子的資料甚少,除了《史記》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紹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經》; 雖然老子的文化立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作者以其對《老子》的二十九篇心得卻是入世的方式呈現; 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演繹,而是在熟讀全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提煉出代表老子思想的二十九個觀點,結合現實社會的詬病進行剖析,闡發自己的立場。
這就是孟子
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語譯】 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 【原文釋評】 孟子的這句話可以作為領導者畢生追求的人生格言。白居易有詩曰:「堯舜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領導者的修養有四個層次,體會天地長久不衰的廣大德性,效法天地自強不息的健行精神,修養天地清剛浩大的正氣,這是第一個修養層次。以天地為法式才顯得博大、高明,這是第二個修養層次。不注重我字,不注意私字,這是第三個修養層次。平常人的修養尚可從近處、小處著手,領導者的修養要從遠處、大處著手,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才能盡性立命,頂天立地,這是第四個修養層次。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能體會天地之道而存養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能充滿天地的浩然正氣。正氣在得志時能經天緯地,正氣在貧窮時能恪守道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生死關頭,當道存在我就存在,當道消失我就死亡。眼前見到的只是道,不考慮我的生死。為道而死,也就是通常說的氣節或節操,也就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節操。正氣不能培養,邪氣必然產生。「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節操不確立,人格便喪失。這樣不是家中的忤逆之子,就是社會的害群之馬;不是社會的奸人,就是人類的蟊賊。 【經典案例】 西漢將軍霍去病,以「匈奴未死,何以為家」的精神,戎馬一生,戰績赫赫,戰死他鄉,終年僅二十四歲。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氣概,沉重打擊匈奴的勢力,恢復西域和內地的密切聯繫。宋代辛棄疾,以「男兒到死心似鐵」的不屈意志,在妥協、投降派的阻撓、打擊下,為了收復被侵佔的失地奔走、奮戰一生。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緊要關頭,丞相文天祥領兵抗敵,不幸於潮陽戰敗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拘禁。在大都,他被囚禁了三年,住的是低窄陰暗的土室,受盡磨難,但是他忍受敵人的一切威逼利誘,在獄中寫成《正氣歌》,表現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慨然就義。他那千古流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至今為人們所吟誦。 明代海瑞,看到嘉靖皇帝殘暴昏庸,人民苦難沉重,毅然為自己置備棺木,訣別妻兒親友,上書直斥嘉靖皇帝。戚繼光,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坦蕩胸懷和非凡抱負,率軍痛剿東南沿海的倭寇,保衛邊疆國防。清代老將關天培,在鴉片戰爭英軍進攻虎門的戰鬥開始時,將幾件舊衣服和幾顆脫落的牙齒裝入木匣寄回家,以示死戰之決心,戰場上親自上陣殺敵,壯烈犧牲。鄧世昌,中日甲午海戰中,指揮受傷的「致遠艦」開足馬力,向日軍「吉野」艦撞去,與之同歸於盡。著名人物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拒絕出走,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正氣之歌喚醒後來者的覺醒。「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浩然正氣包括壯氣、豪氣、逸氣、清氣。 臨淵不懼,臨危不驚;寧死不屈,寧折不彎;寧拋頭顱、灑熱血,不失節操;國難當頭能憤然而起,危急時刻敢捨身成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是壯氣。 臨風把酒,橫槊賦詩;壯心不已,志在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孟子有云:「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此是豪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刻,也能沐江山之風月,駕凌波之扁舟,舉杯邀月,遊目騁懷;不求與日月相始終,只見今世之樂趣無窮。此是逸氣。 與自然天地相應合,春蟲秋蟬,聲聲入耳,夏雨冬雪,皆可濯心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見花放水流,能知其樂趣,聽禽鳴天籟,可悟其天真。此是清氣。 這壯氣、豪氣、逸氣、清氣,合在一起,便是君子所有的正氣,也是具有不竭生命力的浩然正氣。 領導者以正氣來工作便能自忠,以正氣來做事便能自敬,以正氣來理財便能自廉,以正氣來交友便能自誠,以正氣來養心便能自謹。 本書特色 ■仁政思想——歷代王朝奉為唯一準則的領導藝術! 孟子的治國之道當中,豐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對當今的企業管理思想是一個極大的啟示。 孟子與孔子並稱中華「雙聖」,不管在做人還是在治國之道上,都極力推行「仁政」。他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他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不許,人間,見不平! 孟子嚴厲批判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平,他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象徵人類認識的深化,對於現代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孟子》! 人才是公司的核心,把人才用在可以發揮特長的地方,就是對人才最好的發掘和激勵。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二版)
本書選收作者十篇論文: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再論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儒家「君子」的理想/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方以智自沉惶恐灘考/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前三篇屬通論性質;對中國思想傳統的一些整體的觀察。後七篇則屬斷代的專題研究,藉以說明整個思想的傳統。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的「五行」 不是傳統自然科學意義下的概念, 也不是天人感應說下的神祕論述,而是一種原初的物的想像。 本書透過「聖顯」的概念,重構中國早期的物論, 指出太極、風氣、陰陽、金、木、水、火、土皆有體道的意義,道因物而顯,哲人因物以明道。 「五行」可作為「物」的總代表,其範圍由「五行」進入「兩儀」的「陰陽」以及更精微的「氣」、「渾沌」等領域。楊儒賓將「五行」視為太初時期神聖的主要展現場域,聖入物中,道在五行。這些聖顯之物構成了先秦時期詩歌隱喻的主要來源,也開啟了後世「體用不二」、「道氣為一」、「顯微無間」諸說的先聲。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依渾沌(太極)─氣─兩儀(陰陽)─五行的次序展開,這樣的結構可視為神話版的宇宙論,也可視為另類的《太極圖說》,遙遠地印證了後世周敦頤、張載、王夫之的道論之興起。《五行原論》的「原」字既指原初的時間,也指價值意義的始源之義。
中華的智慧:中華文化的源泉,東方智慧的精髓
中華文化的源泉,東方智慧的精髓 提供現代人經營管理、為人處世、超脫人生的高超智慧! 每一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應該如何努力才能達成? 對於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應如何面對? 從《孫子兵法》的方法論、儒家智慧的修身觀、《老子》和禪學的自然心, 感悟人生的大智慧。 濃縮儒、道、佛和兵法等中華的智慧, 成就圓滿人生和感悟生命的真諦。 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美滿、家庭幸福、事業成功和社會發展,但世界善惡兼具、禍福相倚、苦樂交集、成功與失敗並存。如何才能達成這些希望,必須運用高超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智慧,包括對人生、家庭、事業和世間的智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在中華文化中,都有備受推崇的思想體系和智慧。第一層次是經營管理智慧,以《孫子兵法》最為卓越; 第二層次是為人處事智慧,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最為高超;第三層次是超脫的智慧,以《道德經》和禪學最為高妙。由這些中華的智慧,可以總結領悟出生命的真諦。 在中國的各個朝代,帝王、將相、官員、士人、專家等社會菁英階層,都紛紛對相關的中華智慧加以深入學習和實踐,當時稱之為帝王將相學。現代的社會菁英,如果要更加傑出優秀、出類拔萃,使人生更美滿更成功,時時都更能成就自己、利益眾生,對於這些中華智慧務請努力學習與實踐。 這本《中華的智慧》,是作者研習、運用和感悟這些中華智慧的精髓和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願共創美滿人生。
極高明而道中庸:《尚書》天人視角下的儒家本色
◎初一十五的月亮不一樣,本書對傳統的解讀和大眾也不一樣。內容有趣,有料,有洞見,儒家也因此變得可敬,可愛,更可親。 ◎傳統=儒家=愚忠+愚孝+迂腐+落伍?No!No!No!本書直搗儒家根柢,上溯最高源頭,凸顯儒家敬天愛人的承擔精神:因為敬天,所以自重自愛;因為敬天,所以敬人愛人。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極高明而道中庸,才是原汁原味的儒家精神所在 & 熊十力〈讀經示要〉有言:「後之人,欲尋儒家血脈,不得不注意於斯經。然儒學淵源,固當求之《書》。」作為孔子傳道、授業、解惑素材的《尚書》,對孔子思想的影響絕不能小覷。 & 《尚書》儘管高舉天命的大旗,其真實內涵應是「以天為根,以人為本」,敬天卻不輕人,重人卻不離天,天人之間保有微妙的平衡,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聖王賢相以「代天牧民」解讀「天命」,天命加身的意義,因此遠非大權在握的傲慢,而是任重道遠的承擔。 & 通過《尚書》天人觀的視野,理應是傳統士人以天人兩界的中介承擔,自覺地成為社會的良知,以躬身力行成為改造社會的中堅力量,那才是儒家的本色。 & 天人問題是中國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長青議題,一部中國哲學史的議題可以說是繞著天人關係所展開的一場精神的冒險史。然而,「天人問題言者多,難免陳說累贅,諸義纏繞,讀者望之生畏。黃博士慧心獨運,實能出新義於陳說,鎔裁成體。」(國立清華大學 楊儒賓教授序)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111.pdf
論語故事-孔子與他弟子們的故事(3版)
根據《論語》,參考相關古籍,編寫成有趣又動人的故事, 讓您輕鬆悅讀,吸收論語精華。 在一個金字塔式的社會制度崩塌、「官學」下移、文化典籍散落民間的年代,思想先行者、大教育家孔子成功地辦起了一所私學。聚集在他身邊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學生(其中大多數出身寒微),累計達三千人,卓有成效者七十二人。師生間真摯的感情令人感動。孔子的啟發式教育,與學生平等地交流互動,傳授知識更重道德教育,發人深思,足以供今日借鑒。 本書主要根據《論語》,並參考相關古籍,編寫成三十八個動人的故事,,文字簡白,讀者可以輕鬆悅讀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思想,吸收《論語》的精華。
學庸解義
◎解義《大學》、《中庸》,對每一段落、章句皆有精闢透澈之詮釋,讀了此書即能明白二經之真實義,也將心領神會於為何二經在儒門道統傳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 ◎發前人之未發,清楚解析二經諸多前人所未明之要義,例如,《大學》何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中庸》何謂「大孝」與「達孝」之分辨?又例如,《大學》傳文應有〈釋大學之道〉這一章之定義。 & ◎本書作者繼《易經解經》、《老子易解》後又一力作。 & 《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經文,後來各自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而二經所言述的大道之義,則是以君子修身為本,以明明德於天下而止於至善為最上目標。 & 《大學》為文條理分明,經與傳對應嚴謹,各章節環環相扣;《中庸》為文則是灑脫奔放,各章雖像是各自錯落、各述其義,卻能別出機杼般,巧妙形成一恢宏格局。研讀時若能掌握住此邏輯架構,就可以更容易探得二經所要表達之精義。 & 「大學之道」者,大道之學也!「中庸之道」者,時中之道也!不管是大道或時中之道,皆可代表至誠天道。天道因中正規律,剛健不息,德澤普施萬物,其德盛大,能格物天下,故稱「大道」;天道因恆以至誠,故能隨時行於中正不偏的常道上,也就是天道乃行「時中」,故亦稱「時中之道」。 & 本書解義《大學》與《中庸》,多透過以經解經之法,利用經文互證方式解釋二經之義。例如,《大學》「致知在格物」,與《中庸》「成己,仁也」意涵彼此相通,指君子之明明德而「致知」,是為了將以其誠正之至德而「格物天下」。又,《大學》「物格而後知至」,與《中庸》「成物,知也」也同意涵,指君子做到既成己,亦成物,已成仁民與愛物之功,即是君子之「知至」。 & 亦引《尚書》、《孟子》、《易經‧繫辭傳》、《易經‧文言傳》等諸經,推本溯源解釋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之要義,尤其詳細解說《文言傳》乾坤兩卦各爻象,與《中庸》各章經文彼此的衍繹關係,使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瞭解,為何儒家各經典是道脈貫串相承。想一窺儒家思想精義,本書值得一參!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005.pdf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人的一生,有時處於強勢,有時處於弱勢, 長短不一,重點是「強弱之間如何轉換」? ★英雄溫拿也有當失敗魯蛇的時候! 生命一陷入低谷暗潮, 「守弱」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王浩一的易經與歷史筆記新作——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醍醐解卦古人的「守弱哲學」! 「我們不喜歡『弱』,那是因為弱者有很多短處,但那絕對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們比較不易察覺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堅忍、寬容、真誠……甚至曠達。」——王浩一 強者的背後肯定有一段「衰到谷底、魯到泥裡」的悲慘經歷,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成為A咖前,必得當過幾回D咖。這不是一本勵志書,這也不是一本成功學,這是一本剖析歷史D咖們如何居於弱勢、耐心伏潛,等待緣分,逐步踏實,維持腰桿的柔軟度,對理想堅持到底,也參雜些小心機,進而獲得個人標準裡的官場成就最大值——守弱哲學。 王浩一以淵博的易經與歷史知識,為大家解卦歷史人物起起伏伏的生命歷程,偉人們心底最幽深的恐懼、鬱悶與脆弱,以及走過一番淒風冷雨後,面對浮生的曠達。 弱者不羞恥,羞恥的是不肯面對現實! 我守弱,我生存! 解卦前,請先謹記「守弱學」的五堂課真言: 第一堂、自知之明 第二堂、堅守根本 第三堂、大智若愚 第四堂、要有信心 第五堂、強大處下 「守弱學」解卦路徑: 從〈比〉卦看35歲後的蘇軾,如何與好友佛印道潛親密比輔 從〈賁〉卦看24歲的鄭板橋,如何從揚州賣畫到反璞歸真 從〈歸妹〉卦看64歲的劉墉,如何以靜默自守,以滑稽模稜取容 從〈睽〉卦看39歲的馮道,如何在後唐四位皇帝間生存 從〈巽〉卦看34歲的趙匡胤,大宋開國後如何展開統一大業 從〈小畜〉卦看23歲的李隆基,如何從潞州小地方累積實力 從〈困〉卦看49歲的張巡,如何在安史之亂困守一座孤城 從〈井〉卦看32歲的王守仁,如何悟道、講學、剿匪、靖亂 從〈震〉卦看20歲的朱耷如何逃亡、山隱、出家和創作
樂以忘憂:薛仁明讀論語
學習孔子的處身之道,在逆境中仍能安定身心 了悟當下的心理狀態,在煩憂時還能保持樂觀 與生命相激盪,與現實相對應。薛仁明以淺顯直白的語言,多面向解讀《論語》,在孔子師生的對話間,一一尋找古人如何活得風光愉悅的奧義,再印證現代人怎樣才可以活出「樂以忘憂」的境界。 孔子深諳「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因應學生的生命態度大不同,答案自然不一樣。儒道與俠義精神有何共通之處?現代人要如何用儒與俠來修身養性?人生如果可以「不忮不求」,面對情感與名利的追求與渴望,心就可以不煩亂、不執著、不陷溺。人為什麼要修養?就是修一個中庸之道,修「喜怒哀樂之未發」,修到心中無事。 相較於弟子「修己」,孔子著力於「安人」,讓周遭的年長者都能心安,朋友間相互信任,年少之人能被關懷與照顧。在這個躁鬱的年代,可以先問自己是否心安理得、修己修了多少?讓自身成為一個自在安然的人,就是一種圓滿,如能進一步讓身邊的人安定,則能共創安穩的社會。 今天我們讀傳統典籍,重點不是要了解孔子是什麼思想,莊子有何哲學,而是想要治身心之道。本書引導你: •「看透煩惱」——一日三省吾身是真正的反省嗎?應該心如明鏡般時時觀照,是否對誰的批評耿耿於懷,為何看這個人怎麼都不順眼,從這類經常有的煩惱省思起。 •「追尋悅樂」——如何才能悅、樂?一個好東西、一件好事情,讓人常常感受愉悅,我們要慢慢調整身心,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心生歡喜。 如果你經常為負面情緒與焦慮困擾,孔子教你積極正面的人生道理,讓我們自由自在地成為心的主人,使你能安定惶惶不定的心靈,有寬廣心胸駕馭世間百態。 本書特色 ★集結薛仁明於兩岸演講、廣受歡迎的《論語》課程內容,並收錄薛老師與學員間彼此激盪的問答對談。內容活潑生動,絕對是別開生面、出人意表的「論語課」。 ★原典逐句白話,講解平易近人且結合政治、教育等時事,古今對照,更能鑑古知今,在現代生活中運用。
中國學術之近代命運 上冊
學術的命運永遠繫乎國運,而國運深深關聯到時勢。在因應外部世界的衝擊的過程中,思想知識界相繼出現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西學中源」、「中體西用」「全盤西化」等等方略,保守的心態夾雜著開放的意願,為證明自我的「尋求富強」的努力伴隨著自我迷失的深沉困惑,「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誠交織著抵禦外侮的志氣,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心理,近代中國的更生之變,是異常複雜的。「古今中外」之間的緊張與匯合,是中國近代學術的最為鮮明的特色。本書圍繞康有為、章太炎、胡適與錢穆的思考,就中國近代的經史之學做了極為精緻的梳理,極具學術價值。
中國學術之近代命運 下冊
學術的命運永遠繫乎國運,而國運深深關聯到時勢。在因應外部世界的衝擊的過程中,思想知識界相繼出現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西學中源」、「中體西用」「全盤西化」等等方略,保守的心態夾雜著開放的意願,為證明自我的「尋求富強」的努力伴隨著自我迷失的深沉困惑,「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誠交織著抵禦外侮的志氣,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心理,近代中國的更生之變,是異常複雜的。「古今中外」之間的緊張與匯合,是中國近代學術的最為鮮明的特色。本書圍繞康有為、章太炎、胡適與錢穆的思考,就中國近代的經史之學做了極為精緻的梳理,極具學術價值。
先秦文藝思想史 第一冊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於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於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複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先秦文藝思想史 第二冊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於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於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複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先秦文藝思想史 第三冊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於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於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複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先秦文藝思想史 第四冊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於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於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複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上冊
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漢語漢字、姓名與稱謂、禮制與職官、衣食與節日、天文與曆法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精神的內在動力。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意味著失去了這個民族的根;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對下一代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個民族的發展將失去內在的動力。中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下冊
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漢語漢字、姓名與稱謂、禮制與職官、衣食與節日、天文與曆法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精神的內在動力。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意味著失去了這個民族的根;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對下一代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個民族的發展將失去內在的動力。中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這就是莊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語譯】 修養最高的人忘記自我,修養較高的人無意追求功業,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 【原文釋評】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應該不為名譽、金錢、地位所累,則人間自有逍遙在。品格修養極好的人,明白為人處世的最高道理,在他們看來,名利皆是虛浮之事,也是身外之物。 莊子的《逍遙遊》中有這樣一件事,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燭火還不熄滅,它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的澆水灌地,人工灌溉對於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果成為國君,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佔居其位,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大治,如果我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實』所衍生出的次要東西,我將去追求這個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於我來說並沒有什麼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的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 名譽有虛實之分,有些人的名譽不是經由自己的努力得來,而是經由投機取巧,蒙混過關,得一虛名,招搖過市,終有一日這種虛名就會被人戳破而狼狽不堪,濫竽充數的東郭先生就是這種人的代表。 榮譽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價值得到公眾的承認,是社會根據他的貢獻饋贈給他的,不是你可以伸手要到的,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獲得榮譽。 【經典案例】 荷米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的兒子,是專管天下商業的神靈,就像中國的財神爺一樣,他想證明他自己在人間的地位有多高,就來到人間。有一天,他化裝成顧客來到一家雕刻店,指著宙斯的頭像,問店主:「這個值多少錢?」店主告訴他值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頭像前,心想,我是商業的主管神,價值一定比宙斯的高,於是他又問:「這個值多少錢?」店主指著宙斯的像說:「假如你買那個,這個就算是贈品,不要錢。」荷米斯本來想聽聽人們對他的讚賞,想瞭解自己在人間的地位有多高,也就是想知道他的名譽怎麼樣,沒想到討了個沒趣,只好走了。 宙斯的名譽是天神的功績決定的,世人皆知,荷米斯想超過他,獲得比他還高的名譽,那是自不量力和自取其辱。 還有一些人,為了追求名利名譽,不顧自己的死活,拼命的奮鬥,不分白天和黑夜,最後雖然獲得自己想要的名利名譽,但是自己生命也耗盡了,實在是得不償失。 為了追求虛幻的東西而失去實在的生命,對每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應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不要為了虛名而活,也不要強求人家怎麼看你,只要你做出自己的貢獻,就會獲得一定的名譽。如果為了名譽而活,你就會感到活得很累,活得失去自己。 本書特色 ■莊子——¬¬中國人兩千年來的心靈導師! 莊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歸真,鄙視功名利祿,求得自身的逍遙。在當今社會,有和莊子一樣的逍遙心態,會讓你保有一份閒適,一份快樂。莊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可以打開你心靈的枷鎖;莊子的逍遙處世,可以讓你的人生更輕快。在喧囂的生活中尋求一份逍遙,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自在,不失為一種高妙的做人心態。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歎評定「六才子書」,以《莊子》為「天下第一才子書」! 《史記》:「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莊子善於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將複雜難解的人生哲學化成淺顯易懂的生活道理,本書對莊子的思想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和論述,期盼給讀者一個最逍遙自在而超脫世俗的莊子。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莊子》! 民初作家魯迅曾經對莊子做出以下評價:「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同時輔以經典案例,對《莊子》進行詳細解釋與深刻剖析,並且收錄《莊子》最重要的兩篇——〈逍遙遊〉與〈齊物論〉,使讀者徹底領悟莊子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
鬼谷子縱橫天下的智謀寶典
中國最厚黑詭譎的人生兵法書 《鬼谷子》一書,是我國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先生的一部關於談判遊說問題的論著。書中也涉及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因此也被稱為「兵書」。 鬼谷子,史上確有其人,據說他姓王名禪(但傳說不一),極富傳奇色彩,從黃帝時代到漢代二千多年的史料中,均載有鬼谷子事跡,因此其生卒年限不可考,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神秘感。他曾隱居於鬼谷之地,著書立說、講學授徒,傳說中之兵家的孫臏、龐涓,道家的茅蒙、徐富,都是他的徒弟,由此更加深了他的神秘色彩。 傳說未必可信,但他所著的《鬼谷子》一書,卻是一部研究社會、政治、鬥爭、謀略、權術的智慧之書,是一本智謀寶典。全書共三卷,計二十一篇,既論修身養性,也論入世成事,還論趨吉保身,乃成功立業者求取功名、謀求富貴的不傳秘笈,因此長期以來一直被譽為「無字天書」。
宋明理學十五講
瞭解宋明理學的入門讀物 快速讀懂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 宋明理學的興起在根本上是儒家文化的一種主體性自覺,而北宋五子與朱子正是這種自覺的確立者。這一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外,確立儒學自身的邊界意識;對內,凝塑出一種不離日用的哲學洞見。而諸子的概念建構,如周敦頤之太極、邵雍之體用、程顥之天理,又為理學範疇系統搭建了基本框架。作為理學的典型形態,北宋五子與朱子的思想代表了整個理學的哲學高度。 本書填補了宋明理學通識教育與文化普及方面的著作空白。在結構安排上注重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性,在內容的講授中突出了不“強生事”的儒學品質,在語言風格上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體現出作者“深入哲學理脈,體貼哲學洞識”的中國哲學治學精神,同時也給予儒學研究與儒學復興運動諸多有益的啟發。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許倬雲先生最新作品,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如何貫徹於日常生活。 宇宙和人之間,彼此呼應。 個人彼此之間,相應與互濟。 個人得到群體的庇護,也有回報的義務。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志在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貫徹於日常生活。經過消化與吸收歷史上許多賢哲的提示,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是多元互動,注視變化,以觀察宇宙和人生。時間軸線是延續的,切不斷過去,對未來也應負起一定的責任。以上三個方向,毋寧是以「個人」為宇宙網絡的中心;宇宙、社會,都是個人互動的對象。個人不能脫離這大網絡而存在。個人一生是不斷提升,以超脫慾望的引誘,回復真誠的自我。內心的檢討,得之於儒、道、佛三家的融合及其實踐。個人持守一定的境界,在宇宙和社會網絡之中,才能安頓自己,以致安頓整個的人類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分成十章,從各個角度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在前言中,許倬嘗試從馮友蘭和費孝通二位先生的基礎上出發,希望能夠釐清一般中國人,從傳統延續到今天,他們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第一章著重闡述了中國人的生活,他們在天地自然這個大時空中的生活節律,及其與我們的文化、文學等各方面的關係。這構成了理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宏觀背景。第二章提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圍繞著作為「人」的觀念來展開的。第三章的「傳說」部分,與第二章也有相當的關係,討論到中國人的宇宙觀。第四章是討論互動秩序中,永遠在變動、由動趨衡的宇宙──本體就是過程,過程也就是本體,二者無法分割。第五章則以八卦、奇門、命相、風水等等,解讀中國人的行為──他們以這些類科學或是擬科學的思考,設法在人與自然之間,取得一些「人」的主動權。第六章的重點,是將生命看作許多個體生命,從父母生我開始,直至自己身故之後,延伸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那個死亡後的世界,其實還是這個現實世界的延續:這是線性時間軸的意義。第七章討論的是,今天中國人的社會──以作者所熟悉的臺灣社會作為例證,陳述常民藉由祭祀活動,對各種自然的現象的認知。第九章是從戰前中國的傳統社會切入,探討人們如何處理小區、社群中的種種事務,俾使能夠彼此互助、照應,救濟不足,以保持社群的長期穩定。第十章,則是從傳說和美學,延伸為對於小說的討論。後言是一方面總結本書各章所陳述的現象;同時提出: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係,也許可以當作它山之石。
易斷全書: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一~四輯不分售)
1.易學大師劉君祖對於世局時勢的洞察和預斷,收錄三千多個占例作為佐證,是獻給當代人的解卦、斷卦全書。 2.放眼全球軍事政經變化甚大,正是學易用易的好時機、斷占的好素材。 3.教你最古老、最準確的占卦方法,人生的盛衰起伏都能得到指引,且能增強決策判斷的能力。 & 《易經》是中國最神秘、最古老的智慧,可以上體天道,下察人事,並透過時間淬煉驗證預測的結果;藉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構築的表意系統,精準地提供在表意識與潛意識間豐富、隱微的訊息和剖析、耙梳大宇宙間無可探知的大數據庫。透過易占術數之學的應用,無論是世局的變化、人生的盛衰榮枯,都能夠得到指引和推演,勾勒出未來發展的輪廓。 & 只是「演卦容易斷卦難」,易占取數的方式各有千秋、流變甚廣,甚至已開發有利用程式推算的卦象及動變;然而,這些方式是否能如實體察其占象的意涵?以及透露更深沉的暗喻或但書──就涉及卦爻關係間的錯綜複雜以及千變萬化。而且就算占得出卦象――「你,真的知道它的意義和暗示嗎?」有鑑於此,明治時期日本人高島吞象曾收集相關卦象與卦例,結集為《高島易斷》,被後人作為斷卦範本;只是其中800個占例,僅取不變與單爻變的基本占例,有一定的侷限和缺憾。 & 易學大師劉君祖學易開占四十餘年來,將累積的案例整理編纂成適合現代人理解的解卦全書。除了以師承滿清皇室起占的「大衍之數」占卦外,更以跨世紀前後三十多年的時間為軸,取全球、軍事、政經、文化各方面的變化為素材,結集3,000多個關於個人、社會、世事、宇宙等的占例,將難解的易理及卦象,以現代的方式全面解碼,協助讀者對於卦象和占例的分析與洞察。 & 書中同時說明中國皇室正統的占易之法「大衍之數」,包括:如何起占、分扐,到卦象的成形;還考量宜變之爻間「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拉鋸關係,透過他親身經歷的體悟驗證,將千年歷練的智海寶庫《易經》的符號釋義,從預斷、對照到驗證,讓讀者能從其中發掘天地的奧義和掌握未來的不變法則。
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關於理想與生命,讓孔子來回答
這個時代,只有孔子,能讓你找到生命的位置。 & 現在的你, 看了很多,卻不知道懂了什麼。 讀書很好,卻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有個工作,卻做得索然無味,過得庸庸碌碌。 身是活著,心是空著。 是一個人,卻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 & 關於時代,他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人人都說好、點閱率高的,就是該追逐的嗎?大家都討厭的,那就該死嗎? 對於「眾好」或「眾惡」,或許你可以做個更有思考的人。 & 關於當下,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所有的時間不都該被虛擲,去活在當下,去做重要的、有價值的事,去跟你愛的人在一起; 不要做那些做完了就沒用、你也根本不在乎的作業, 不要修無聊的課,不要做浪費生命的事,因為你真的沒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費。 & 關於人生,他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要成為怎樣的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進的是你,要停下來的也是你; 不能與不為,就是一念之間。而你,是最有力量的。 & 這不是一本關於聖人的書,只是勾勒一個跟學生不斷對話的老師,怎麼活過他的一生, 如何在渾沌不明的時代安頓自己,指引他人,以及窮盡一生地追求理想。 從西元前到二十一世紀,他關心的、思慮的與我們煩惱的,依然相同; 這個時代,依然值得好好讀一遍孔子——
這就是老子
■《紐約時報》評選古今十大作家之冠! 老子是公認的百家之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道德經》中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時局的動盪、社會的不安定、人事的紛爭、生命的無常……都深刻地影響到老子的思想,並且反映在《道德經》中。 ■只用五千字,就說出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 老子的思想主要展現在《道德經》中,它是一部歷代學者已經研究兩千多年的偉大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軍事學等許多領域,儼然一部精微的百科全書。更重要的是,它的體系完備,構造出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世人稱為「萬經之王」。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道德經》! 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杜蘭特:「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要焚毀所有的書籍,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的摘要。」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同時輔以經典案例,對《道德經》進行詳細解釋與深刻剖析,並且收錄《道德經》全文,使讀者徹底領悟老子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
周易 經傳十五講(修訂版)
《周易》在中國傳統經典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謂東方神秘主義的代表之作。傳統中國的自然觀、人生觀、政治觀,都包羅在《周易》中。《周易》的思維模式、人生哲學、象數理論,深深影響甚至支配了中國乃至中華文化圈內各國人的思維習慣、人生態度,以至政治哲學。 本書作者為周易研究及古文獻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以文獻學的功力,結合新材料及新發現,融會傳統易學源流,從普及的角度講解《周易》。由基礎而漸深入,由八卦、六十四卦卦畫、卦爻辭,及於《周易》的義例、成書與性質,繼而講論與本經形成一體的《易傳》—《彖傳》、《大象傳》、《小象傳》、《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與《雜卦傳》。甚見功力,時有創見。 對於普通讀者,細細讀畢,《周易》經傳的基本理論、哲學思想及脈絡,能夠漸漸把握和領悟。對於熟悉《周易》的讀者,若將本書與其他《周易》著作參詳閱讀,對《周易》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 推廣重點 1.周易在本地有眾多讀者,本書為讀者提供多一個新版本。 2.本書既講易經,又講易傳,經傳共融,提供讀者一次過了解周易思想史及象數理論。 3.本書不故弄玄虛,客觀,採用新發現材料,功力深。 4.新老讀者都可閱讀。讀一次不夠,可再三琢磨和領悟。
圖解中國哲學史要略
中國哲學的核心為生命的實踐,歷來各時期的哲學發展皆圍繞於此;其中,儒道二家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中的主流。用簡潔的說明方式,幫助讀者輕易理解中國哲學的相關思想,並且能快速的記憶重點。此外書中更透過圖表方式來加深印象。 本書旨在介紹中國哲學的發生與流變。攤開歷史,中國各家哲學林立,相互對照,各有殊勝。此般現象反映出思想家留意問題的洞察力、解決問題的膽識力以及創新思想不滯於傳統的創造力。有別於西洋哲學著重知識的思辨,中國哲學特以生命作為智慧尋求活動的核心。為此,本書篇章架構除針對各時代別具特色的思潮進行敘述外,將注意哲學史發展脈絡的分析,使讀者理解思想家們心中的問題意識。此外,思想的主張倘若僅於意見的表述,縱然辭藻華麗打動千千萬萬顆心靈,亦無足成就嚴格意義底下的系統。《論語》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哲學思想固有其哲學預設,然撇開各家哲學預設不談,同一哲學陣營中的思想人物,其彼此在義理建構上亦有所別,分辨其中的異同、檢示系統各環節的關係,無論對於再修正或中國哲學的當代發展而言,皆是必要的工作。
無字天書:《易經》六十四卦的分類
這是一部研究《易經》的著作。《易》善於「退藏於密」,嘗以占卜書籍示人,直至《十翼》從《易》之中發掘出古代科學、數學、文學和哲學思想,並且公開了《易》的建構藍圖:觀察可見之「象」、運算無形之「數」、推演變化之「法」、總結出簡明的「理」,使「象」、「數」、「理」緊密連繫,建立起「天」(「宇宙」)、「地」(「大自然))、「人」(「世間」)的「三才」模型,進而推演「時」、「勢」、「位」的多種變化,模擬歷史興衰更替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十翼》揭示了深藏在《易》內的「三才」架構、法則和義理,令《易》奠定了《經》的地位,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經典之一。古人把《十翼》視作《易經》的部份內容,附在「六十四卦」之後,仍稱之為《易經》。本書把時光倒流到《易經》的「初創時期」,根據《易經》的「基本資料」,運用「數」、「象」、「理」的推演方法,先決定64個「卦名」的「字數」及「卦辭字數」的奇、偶,確立「六十四卦」的「分類」準則。再由此得出「八個分類」,並把64卦逐一分配入各「分類」組別,建立《易經》「卦名」的「文字庫」,分別為「六十四卦」起「卦名」。本書的「卦名」採納通行本《易經》的「卦名」,全書大部份章節都不涉及《易經》的「文字」內容,因此以「無字天書」作為本書的大標題。
經典道家妙語談人生
道家學派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等諸方面的重大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作為中國人的處世修身之學,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而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內核,它產生了老子、莊子兩位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豐富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 本書在編選原文的基礎上,主要選用了道家的一些經典名著中的“ 妙語”,例如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華南經》、《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興盛時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經典“妙語”,在正文中,對“妙語”進行了闡釋,用淺顯的語言鋪陳“妙語”的精髓,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語”的真正含義。
融貫與批判: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
本書是以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為核心的學術論著。管東溟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社會秩序快速變動、價值取向多元複雜的年代。在此一多音複調的時代氛圍中,他旁通佛道、縱稽群籍、融攝多樣化的思想資源,重新發明孔學,並藉以批判時代弊端。管東溟思想所涉及的議題十分廣泛,例如:心性本元的探求、悟道關係的釐定、經世出世的調融、三教異同的剖判、理學流弊的反省、禮教秩序的重建、鍊磨法門的修持、夢兆冥感的徵驗……等。本書通過扎實的文獻梳理、史料運用與義理分析,攝問題於人物,對管氏思想的各個面向,進行了較全面的探討;同時也通過其思辨、實踐和交遊,開啟觀看晚明思想風景的新窗,從而窺見其間的豐富與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