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胡氏學
《漢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其後以「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故《左氏》、《公羊》、《殼梁》三傳,各自名家,角力並行。洎宋.胡安國《春秋傳》出,不僅時君「率二十四日讀一過」,並與《左氏》、《公羊》、《殼梁》三傳,共同主盟科場,歷宋、元、明、清四朝,經五、六百年不衰,於是「春秋四傳」之名,遂為之定讞。 經學之興,要殖基於炎漢,經術辯證之盛,則無過於西京之石渠閣,與東京之白虎觀,然兩京之經學大會,並以在位之君「稱制臨決」,以斷經義之是非高下,是經義固難自外於政治,而政治固有待經義之扶持也。 治《春秋》之家,董仲舒以「《公羊》大一統」之說,佐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然又謂「《春秋》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何休謂「《春秋》有三科九旨。」又說「孔子為漢立法。」杜預雖主《春秋》「本周公之遺法,孔子從而修之。」然於不忠不孝之司馬家族,又處處曲為迴護。由此觀之,諸家經解,雖各擅勝場,然就其性格言,相去非遠也。 胡氏《春秋傳》於「《春秋》經世之旨」深有契合,於「格君心之非,自強為善視賢去讒,復讎雪恥,設險逐寇,匡復失土」諸大義,拳拳服膺,不有稍懈。其於錢賓四先生所說:「生在這個時代,就要為這個時代作學問。」之使命觀,豈非若合符節?至於「戒權臣終成孤立之勢,因宋祖之家法而成偏安之局。」固漢世以來,經學家之運命與局限,董、何諸大儒,亦不能免,何必獨責胡安國?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之主事先生,及所有付出心力的先進朋友。還要感謝臺灣師範大學莊萬壽教授的盛情推薦,永銘吾衷。 南投中寮宋鼎宗序於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大唐詩雋-柳宗元詩選
柳宗元以古文與山水遊記知名,但他的詩歌同樣清麗醇正,耐人尋味。尤其寫於貶謫永州,柳州的田園詩,山水詩,可與陶淵明,謝靈運比美,也和他的山水遊記相互輝映。柳宗元詩歌傳世約一百六十餘首,本書選注其中一百四十七首,從十八歲時的應試詩,到四十七歲亡於柳州任上的絕筆之作,篇篇都可觀想其人精神風貌。而其心境由逐臣謫宦的抑鬱孤憤,逐漸轉為雍和坦蕩,安於山水的豁達雋爽,更呈現了因痛苦而偉大的文學心靈,值得仔細品賞。
唐宋詞名家論集
出書之源由 這本《唐宋詞名家論集》是四川大學歷史系前輩學人繆彥威教授與作者合作共同撰寫的《靈谿詞說》作者之內容的專集。《靈谿詞說》的寫作,對作者而言,有兩點極可紀念的意義:其一是遇合之可貴;其二是體例之創新。 先就遇合之可貴可言,作者對繆先生之欽仰,蓋始於三十年前初讀其著作《詩詞散論》之時。作者自幼即耽讀古典詩詞,此雖由家庭環境之薰習,然亦出於一己之天性。當時每讀歷代詩詞之名篇佳什,總常常會引起作者心中一種感發不能自己之情,而又苦於學識之淺薄幼稚,雖恍然若有所得,而未嘗能自言其所得。 昔《秦風》(蒹葭)之詩,有『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之句,作者想這就是當年作者在閱讀古典詩詞時,心中所常具有的一種感受。在這種渺茫的嚮往追尋之中,前後曾經有兩本評賞詩詞的書,分別給了作者很大的啟發和感動。 作者介紹 葉嘉瑩 其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葉氏天賦出眾,才思敏銳,其典雅、詩意的文筆,加上半生顛沛流離、漂泊異國的憂患經歷,使其不論談詩、論詞均能以生動的語言、文字,令人感發興起,見常人所未見,發常人所未發,深入中國文學的真髓,使讀者能透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瞭解古代偉大詩人的心性與人格,集而透視世變,深省人心。
唐宋詞十七講(上)
作者簡介 葉嘉瑩教授 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 為十六個偉大詩人譜曲 九畹滋蘭,難忘芳菲願-這是由十七篇樂章所譜寫的十六個偉大詩人的心曲。 作者天賦出眾,才思敏銳,其典雅、詩意的文筆,加上半生顛沛流離、漂泊異國的憂患經歷,使其不論談詩、論詞均能以生動的語言、文字,令人感發興起,見常人所未見,發常人所未發,深入中國文學的真髓。 並使作者能透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瞭解古代偉大詩人的心性與人格,進而透視世變,深省人心。 《唐宋詞十七講》一書,是作者回國講學的記錄。
迦陵詩詞稿
作者的學習過程 作者論詩詞,極重感發興起之功。夫感發興起之功,由於作品中之真情實感。作者具有真摯之情思與敏銳之觀察力,透視世變,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懷寄慨,寓理理之追求,標高寒之遠境,稱心而,不假雕飾,自與流俗之作異趣。 作者少承家學,又於輔仁大學受業於顧羨季先生隨,蒙其知賞,獨得真傳。兼工詩詞,而詞尤勝,蓋要眇宜修之體,幽微綿邈之思,固其才性之所近也。 作者少時為誠,清逸似韓致堯;其後更歷世變,內涵既豐,境界開拓,所作大抵英發疏宕,卓然有以自異,至於填詞,則商確前藻,含英嗣華,各取其所長以為,而因時序之遷移,內涵之歧異,又常有所更新。 作者介紹 葉嘉瑩 其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葉氏天賦出眾,才思敏銳,其典雅、詩意的文筆,加上半生顛沛流離、漂泊異國的憂患經歷,使其不論談詩、論詞均能以生動的語言、文字,令人感發興起,見常人所未見,發常人所未發,深入中國文學的真髓,使讀者能透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瞭解古代偉大詩人的心性與人格,集而透視世變,深省人心。
名篇詞例選說
作者簡介 葉嘉瑩教授 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 古代名人混聲大合唱 涓涓幽谷瀉泉清--這是一組古代名人的混聲大合唱。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 作者天賦出眾,才思敏銳,其典雅、詩意的文筆,加上半生顛沛流離、漂泊異國的憂患經歷,使其不論談詩、論詞均能以生動的語言、文字,令人感發興起,見常人所未見,發常人所未發,深入中國文學的真髓。 並使作者能透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瞭解古代偉大詩人的心性與人格,進而透視世變,深省人心。
楚辭概論
楚辭概論 本書共分六篇,第一篇總論「楚辭」的名稱、發生原因及文學史上的價值;第二篇專論〈九歌〉;第三、四篇介紹屈原、宋玉及其作品;第五篇「楚辭」對漢代文學的影響;第六篇則介紹「楚辭」的歷代注譯者,以供學者考證。 「楚辭」是孕育於長江流域的獨特文學體系,飽含南方風士中神話、信仰、語言和音樂等元素,有別於黃河流域的《詩經》傳承,自闢蹊徑。「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可分作四方面:一、是表現的自由,二是辭賦之祖,三是駢儷文之祖,四、是七言詩之祖。為中國文學史料闢一個新紀元,影響後來文學甚鉅。 自來《楚辭》的注家,往往喜歡拿九歌附會到屈原身上去,這種荒謬的見解始於王逸。千餘年來注楚辭的幾乎沒有一個不根據他的話來說。他們說來說去,總脫離不了什麼「屈原藉事神以諷諫,以寄其忠君愛國之思」一類的廢話。老實說,這些附會而又迂腐之談,與屈原是絕不相干的,今後我們研究《楚辭》的人們應該徹底打破他。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
陶淵明論析 除緒論總介陶詩之文學特質並歷史評價之外,全書主體分三部份。「詩歌專論」共五章,主要是宏觀現存陶詩,就其主題內涵,並情懷意境,綜合整理,分專項專題,論析陶淵明如何在同類詩歌傳統中創出新境,表現出獨特的風格色彩。 「詩文散論」共三章,分別以陶集中署與比較特殊文類之三篇作品為焦點,就其所代表的不同文類體式之傳統,論析陶作在題材、形式、構思、或旨趣諸方面表現的特色。 「詩人綜論」共三章,自前人較少注意之角度,觀察陶淵明其人。主要是從陶淵明文中流露的,縈繞不去的儒家情節,對生前身後名的關懷,以及其筆下所述日常加居生活中與妻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分別加以論析。 作者簡介 王國瓔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一九九四年辭去新加坡大學教職,返回母校台大中文系任教迄今。前後從事教學與研究育二十載,主要研究興趣是漢魏六朝詩集唐詩,包括山水詩、棄婦詩之研究,以及個別詩人,如陶淵明、謝靈運、李白諸家作品研究。其中《中國山水研究》一書,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津鼎獎「圖書著作獎」(1987年):另外〈陶詩中的宦遊之嘆〉一文,則獲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遺產》首屆「優秀論文提名獎」(1995年)。
迦陵說詞講稿(上)
作者簡介 葉嘉瑩教授 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融匯、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索與詮釋,見解精闢,自成一家。 在詞的國度...... 本書作者葉嘉瑩教授,天賦出眾,才思敏銳,其典雅、詩意的文筆,加上半生顛沛流離、漂泊異國的憂患經歷,使其不論談詩、談詞均能以生動的語言、文字,令人感發興起,見常人所未見,發常人所未發,深入中國文學的真髓。 使讀者透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瞭解古代偉大詩人的心性與人格,進而透視世變,深省人心。 九畹滋蘭,難忘芳菲願--這是葉嘉瑩作品集之《迦陵說詞講稿(上)》,女性的婉約與男性的豪放,在此讓你有一次感性與知性交融的理解和欣賞......透過本書浸淫在詞的國度,讓心靈擁抱高品味的演出~~
中庸釋詮
中庸 每次翻檢中庸,就覺得章句間無邏輯系統,但以係屬典籍,率由舊章已歷二千年,不容有異言。 嗣後常想古籍出自編簡,置放久遠後,簡索斷裂,後之整理者容或誤置原來順序,以致顛倒。再則中庸原是禮記篇章,傳為子思所作,述先聖之言,一如論語,出自孔門弟子記錄。臆測孔子當日教弟子,未必如今日般每次有一主題,弟子所記,從簡者多,加以隨機答問,亦不限於「一題」,遂有如今日所見的面貌。 經反覆思考中庸所含的意旨,重在教人修身修道,成為君子,而以聖人為典範。其中「教人」的深意,歷二千年而猶新;尤其在世道衰微,人心惟危日甚時,更是切要。從教育立場看,有倡明中庸之道的必要。 頗以朱子從禮記中擇出大學與中庸,使之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固是不世之舉,但大學文句術接,條理井然,惜未整理中庸文字序列,使之概念完整,意義明顯。 編著者簡歷(詮) 賈馥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美國奧立崗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教育博士。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長,考試院考試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 編著者簡歷(釋) 李宗薇 美噞懷俄民大學視聽傳播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曾任東海大學社會系助教,省北師專講師,副教授、國北師院系主任。 現職:國立台北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 魯先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葉坤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博士候選人。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助教、講師。 陳玉珍 國立政大教育系學士,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碩士。 曾任國中歷史教師,國中輔導教師,國中代理輔導室主任。 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兼任講師。
唐詩選讀-律詩
唐詩選讀 詩歌是古代人的情感濃縮而成的,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實景﹔也是中國文學史中最精緻的作品。而唐詩又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黃金時代,當時詩作之多,題材之廣泛,單就《全唐詩》中收錄了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篇來看,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則包含了初唐、盛唐、中晚唐的詩人,他們的生平簡略,依筆劃順序排列,收錄在附錄中提供參考。 唐詩,是唐代的人所作的詩歌,以字數來分,可分成五言詩和七言詩之別﹔以長短來分,則可分為四句(絕句)和八句(律詩)之分。詩的內容包括了描寫山水、塞外風光、農村生活、征夫、思婦、遊子和詩寵失意的宮怨詩等等,表現了多采多姿的生活。因此,唐詩它不僅展現了絕世的風華,更蘊含了天地間最真摯、最悠遠的情感和許多探索不完的文化寶藏。所以一直以來,只要是用心去體會唐詩的人,心弦都會被詩中的情景牽動而引發共鳴。 《唐詩選讀》便是收集了自古以來,能夠引起人們共鳴、淺顯流暢而又膾炙人口的詩篇來重新編輯,為了配合讓小朋友容易背誦、容易瞭解唐詩意境的先決條件,作者精心編製了這套《唐詩選讀》。
打油詩
內容簡介 平常我喜歡說打油詩。見到有好的資料便隨手剪貼,幾年下來,不覺已集了一大本了。這本「打油詩」根據下面的幾個原則編選:就是「短短」的、「高雅」的、「雙關」的、「推理」的四種。我認為合乎這四種原則的,都稱得上是「最佳的打油詩」。在下面,我把這四個原則扼要地說明一下,也可作為研究「遊戲文學」的參考。 一,短短的:所謂「短短」的打油詩,是指內容不太複雜,使人容易說,也使人聽過後容易記憶的,有的話用一首詩詞、或一副對聯、或要以拐彎抹角等方式來表達的,雖其內容也算不錯,但常常引不起聽者的興趣,而必須再用文字寫出來,才比較容易體會其意義,故一般人認為以簡短而淺白的為最好。 二,高雅的:所謂「高雅」的打油詩,是指內容不粗俗,不低級,使人聽了感到很清爽的。除了以詩詞歌賦或對聯來表達者也算高雅之外,只要內容符合這個標準的都屬之。換句話說,就是可登大雅之堂。 三,雙關的:所謂「雙關」的打油詩,是指有兩方面可以解釋的。一方面都有正經的意義,另一方面就是譏對方的。 四,推理的:所謂「推理」的打油詩,是指說了之後,使人要想一想才能推敲出其意思的。但反應靈敏的,立即就會想到而會心一笑。
關漢卿對曲集(上.下不分售)
關漢卿戲曲集 關漢卿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最傑出的人物。他的作品如〈感天動地竇娥冤〉、〈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包待制三堪蝴蝶夢〉、〈鄧夫人苦痛哭至孝〉等等,七百年來不斷改編於各種形式的劇本,於世界主要的劇場上上演著。 本書收集所有關漢卿的雜劇,散曲,作詳細的校術,並附有關關漢卿生平及評論資料,是以出關漢卿作品中最完備的版本。 校著者吳國欽,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導師,戲曲學家王季思的嫡傳弟子。 作者簡介 關漢卿 元代最有名的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包待制三堪蝴蝶夢〉、〈鄧夫人苦痛哭至孝〉等等,七百年來不斷改編於各種形式的劇本,於世界主要的劇場上上演著。
歷代詩選注(全一冊)
詩歌選集 中國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並非出自盛唐,但歷來選家卻多偏好,形成處處遺珠。 里仁書局有鑑於此,特邀請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四位詩學專攻的青壯年學者,選詩自漢迄清,凡古今選家所習選,其作足供傳誦著,悉在甄收之列。 詩前有作者小傳,詩後附注,並彙擇諸家評語。 選注者: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政大中文系副教授;歐麗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文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吳彩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清詩史(下)
清詩史(下) 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共有的寶貴資產,發揚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責為旁貸的使命,在面對迅速變遷,日新月異的今天,充實中華文化新的時代意義,是兩岸文教交流的宗旨之一。 中華發基金以結合民間力量,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為目的,為鼓勵兩岸學術交流,促進兩岸社會繁榮發展,對各種有益兩岸人民的知識傳播一向不餘力,相信本書的出版對兩岸交流有其積極作用,希望各界多予支持。 中國有理由建設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學,風格學的建設並非純屬理論研究的事,如果沒有全面深入的文學史和文體發展研究的基礎,清化詩歌所呈現的宏富風格品類,是文學風格論可資參酌的可貴養料。
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
元代詩壇 元代詩壇是一處草萊未闢之地,儘管現存元人詩集多達一百五十餘種,元代詩人多達一千一百九十餘家,然而元詩研究工作卻始終乏人問津,過去除了日人吉川幸次郎的「元明詩概論」和近代學人包根弟的元詩研究曾作過系統研究外,數十年來,元詩一直被視為文學史上的黑暗時期,這固然因為明人鄙薄元詩,也因為異族入主的歷史情結及元曲新聲的光芒遮翳,元詩就一直這樣任歷史湮埋著。 民國八十一年迄今,又經六個年頭,蒙曾師殷殷敦促及國家出版社林洋慈先生大力支助,這本隨元代詩壇寂寞在書架上的拙作,終於能重新修訂、排印出版。 這半年期間,一路改來,每每窗前伏案,對晨暉夕陰,歷年寒春陽,有時為一句話重尋出處;有時為引詩韻腳出韻而重查四元集;更多的時候,為我當年初學注音輸入法所造成的同音錯別字重檢原典,謹乘此書出版之便,向諸位師長致謝,研究元詩著實是件寂寞的工作,然而有此師友相伴,芳馨相襲,反而顯出無限縯紛美好來。 作者簡介 黃麗華,台灣苗栗人,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八日生,台大中文系副教授,台大中國文學博士,著作有:「論杜詩沈鬱頓挫之風格」、「古今詩史第一人-杜甫」、「唐代詩歌與禪學」。
注音三李詞選集
詞家三李 中國文學史上,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產物,我們都會隨口說出:唐詩、宋詞、元曲。而在詞的方面,人們將李白、李後主、李清照並舉,稱為詞家三李。本書收錄中國唐宋元三朝佳作,集合唐朝李白、宋朝李後主─李煜、以及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選作品。每一篇作品陶情怡性的妙品,亦為歷久彌新的佳作。 李白所做的詞並不多,本書收錄李白的菩薩蠻與憶秦娥兩闕詞,並且對李白的身世做了一番考證。李後主的詞則將其分為上下兩篇,分為前後期,李後主一生由於前後期生活環境的劇變,使他的詞有著相當大的轉變,本書亦對李後主的身世、性格、學識等作了一番整理及敘述。另外本書亦將李清照的生平、性格做了詳細介紹,並將她的詞分為正篇、負篇兩篇來介紹。 中國文學史上,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產物,我們都會隨口說出:唐詩、宋詞、元曲。而在詞的方面,人們將李白、李後主、李清照並舉,稱為詞家三李。
孟子讀本
孟子 孟子一書,南未以前均列為子部﹔至朱熹乃以之語論語、大學、中庸和為四書,遂入經部而為十三經之一。今所傳者,共七篇,漢書藝文志則云十一篇,蓋和外書四篇而言之也。外書四篇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已久逸。此其書之地位與篇幅之梗概也。至其來歷及其作者,則具見史記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