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本
孟子 孟子一書,南未以前均列為子部﹔至朱熹乃以之語論語、大學、中庸和為四書,遂入經部而為十三經之一。今所傳者,共七篇,漢書藝文志則云十一篇,蓋和外書四篇而言之也。外書四篇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已久逸。此其書之地位與篇幅之梗概也。至其來歷及其作者,則具見史記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唐詩三百首(普及本)
唐詩 自三國、南北朝以來,漢民族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流離紛亂,也因而長期地和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外來的宗教、哲學、藝術以及物產,不斷地輸入中原,致使中原文化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激盪,也得到啟發。使得繼起的唐朝開創出空前的盛世,散發充沛的民族生命力。 這個時期的文學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諸如古文運動的興起,傳奇的盛行,變文的出現……等;而其中最令人注目,也最足以代表唐代文學的,自然是非「詩」莫屬。相對而言,唐朝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形式方面,無論古體律絕,五言、七言,唐詩都是處於一個由完備而全盛的階段。 作者簡介 蘅塘退士 選輯
唐詩三百首(普及本)
唐詩 自三國、南北朝以來,漢民族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流離紛亂,也因而長期地和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外來的宗教、哲學、藝術以及物產,不斷地輸入中原,致使中原文化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激盪,也得到啟發。使得繼起的唐朝開創出空前的盛世,散發充沛的民族生命力。 這個時期的文學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諸如古文運動的興起,傳奇的盛行,變文的出現……等;而其中最令人注目,也最足以代表唐代文學的,自然是非「詩」莫屬。相對而言,唐朝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形式方面,無論古體律學,五言、七言,唐詩都是處於一個由完備而全盛的階段。 作者簡介 莊惠宜 註譯
詞曲欣賞
詞曲欣賞 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式樣,從唐、五代發展到宋代,已盛極一時,詞人輩出,成就卓著,為我國文學的發展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因而人們往往驕傲地以「唐詩宋詞」並稱。 詞在宋代就如詩在唐代一樣,發展至登峰造極之勢,成為當代的文學代表,不論皇帝、嬪妃、皇宮大臣、將相,或是市井小民、僧侶、青樓女子...,皆能作詞,可見其興盛。 既然詞在宋代廣為世人所作,那麼可預見的是其內容題材之豐富與多元化,不僅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揭露了朝廷政治的腐敗,描繪故國山河之壯麗,抒發愛國情操,描寫離愁別恨,漂泊異鄉之無奈,男女間的情愛等。將宋代的國家社會百態都用歌唱的方式,不論悲喜,表露無遺。 作者簡介 陳淑娟 註譯
琵琶記
棄親背婦 《琵琶記》取材北宋民間蔡伯喈棄親背婦的故事,透過趙五娘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為這個社會千百年來多數婦女的悲慘命運作了真實的寫照。 《琵琶記》不僅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描寫人物心理上,也有很獨到的地方。如有名的(吃糠)、(剪髮)幾段,感染力極強,真正做到作者所謂「動人」的要求。 自《琵琶記》出,戲文在發展的道路上,大大的推進了一步。它不僅詞藻典雅、格律完獨步前人,長套訴情細曲之增加,尤為特色。 校注者簡介 錢南揚 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在作品輯佚、曲律聲腔及古典戲曲的整理點校等方面均有豐富著述,如《宋元戲文輯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戲文概論》等。 補校注者簡介 李殿魁 國家文學博士,法國巴黎大學第五高等高等研究院研究,曾任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荖蓮師範學院語文系教授、系主任,現任國立藝術學院傳 統藝術研究所教授,為知名的戲曲研究者。
宋詞賞析
陶冶文學歷史素養 詞,是由詩蛻變而來的,是一種既可合樂歌唱又有獨特體制的詩歌體。 詞在宋代就如詩在唐代一樣,發展至登峰造極之勢,成為當代的文學代表,不論皇帝、嬪妃、皇帝大臣、將相,或是市井小民、僧侶、青樓女子......,皆能作詞,可見其興盛。 兩宋詞家輩出,風格流派眾多,如百川匯大海,群星璨爛般,蔚為宋詞的大觀,可見詞在當代所獨具的藝術魅力。而其傳播之快,除了人們的口頭傳唱之外,再加上當時雕版印刷的進步,使得詞籍可大量地流通,廣為世人所傳閱。 終而在帝王與市民的共同傳唱下,使得詞成為宋代特有的文學代表,在中國文學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與唐詩元曲相輝映。 若人欲了解宋代的生活文化面貌,不妨讀宋詞,相信必在文學歷史素養的陶冶增進上受益良多。
禮記漫談
禮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恐怕很難找到第二種概念像『禮』那樣深刻而持久帝制曰著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以致於『禮義之邦』成為了中國在恰切不過的代名詞。 中國五千年經典文化的魅力--哲學之精妙,文學之燦爛,史學之輝煌,在這十三本書中做出了淺顯生動的展示--也許,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魅力,將永遠牽繫著今後人類文明的心脈。 然而,儘管『禮』在中國傳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從古到今,人們對它的評﹔價卻是褒貶參半的。褒之者宣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似乎成了人們的政治、道德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 關於作者 張善文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九年生,文學碩士。受業於著名國學宗師黃壽祺教授,為章太炎先生之三傳弟子。現任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教授,兼任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台灣液晶學會學術顧問。曾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台灣等地講學及出席國際會議。已在海內外出版著作十五餘種,發表論文五十餘篇。 馬重奇 福建漳州人,一九四九年生,文學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語文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福建省語言學會會長、福建省辭書學會副會長。先後在海內外出版各類著作十部,發表論文四十一篇。
宋代詩文縱談
蘇東坡認為范仲淹的偉大,實已集三不朽於一身,他的文章,乃是根值於天性。東坡詩一如其文,如行雲流水,且富於想像,詩集中與弟弟子由唱和的有一二六首,兩人常用「夜雨對床」以示思念之意,可見兄弟感情之深厚。 黃庭堅以詩名世,與東坡並稱蘇、黃,論詩主張「刻意求工」,用字妥貼,「點鐵成金」,陸游《劍南詩稿》紀夢之詩一二四首,比《全唐詩》還多,趙甌北疑云「人生安有如許夢」……黃庭堅教後學作詩文,主張先博學精讀,以求用字精審,而達「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之境。〈三蘇詩〉提綱挈領,不疏略於考辨,欲以發明東坡兄弟手足之深情與人格之卓絕。范仲淹人品光風霽月,論詩說文一如其人,而影響於當代與後世者,於其詩文中可見一斑。陸放翁亙古一男兒,《劍南詩稿》記夢之多,出人意表。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 曾祖陶侃,為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曾任彭澤令,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以詩酒自娛,世稱「靖節先生」,作品恬淡真醇,其詩描寫川田園之秀美,自然樸素,而嫉世激昂之情,亦食有之。 無論歌詠田園或書寫情志,其人時時透露其對生命之體認,境界高遠,耐人尋味。本書就其時代背景及身世經歷,介紹其作品特性及思想淵源。並附「陶淵明年譜」及「陶集考證」二篇,以供學者參考。 作者簡介 梁啟超 梁啟超,自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卒於民國18年。其人為康有為之受業門生,清末鼓吹變法,曾主辦時務報,新民叢報等。民國成立後,任司法、財政總長等職,並曾任教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先秦政治思想史》、《飲冰室文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