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經典100句:論語
《論語名句100》為本系列第一本,精選論語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揉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單元有: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文章的背景】:文章創作的背景故事,主旨的說明,或是題解。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論語給現代人的啟示
在論語這一本書中出現的人物很多,除孔子之外,有孔子的許多弟子、齊、陳、衛、楚、魯等國的國君、大臣及賢士、隱者,甚至還有些知名的村里之人,連孔子兒子幼年時代的朋友,也曾在書中出現。 這些人物,有的自始至終是書中的常客,有的只露了一次面,就全本『論語』來看,扮演著與臨時演員一樣的角色。 除了人物多,為『論語』中的特色之外,而且每一個人物各具自己的人格、個性。或也可以說,透過一章一章的對話,已充份凸顯了那些人物,使他們有了鮮活的生命。不僅如此,論語這本書,更是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展開討論。 這書的中心話題之一是有關「仁」的討論。在論及仁的意義時,孔子用以答覆顏回的答案,只適用於顏回,而在答覆子路時,就用了只適合於子路的答案。 孔子對不同的弟子,給予不同的指導和訓誡,這是多麼令人驚異啊!更不止於此,論語書中,孔子的每一個弟子,如子貢有他獨特的講話語氣;子路也有他不同於其他弟子的神態,其他眾多弟子,莫不如此,而彼此之間是絕不混亂的。 像這樣的情形,如果是出身某人的著作,經過一番慎重的處理,自然是有可能的,但是,『論語』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過很多人的手所編纂而成的,竟然也呈現出人物的多樣性,是很不可思議的。 論語是像這樣,以多種多樣的人物,多種多樣的主題,且沒有什麼順序,彷彿是任意排列的,所以,讀者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去看這本書,而且翻看其中的任何一頁,都不致有不能繼續下去的困擾,使讀者有充分閱讀的自由。 由多樣的人物和主題,隨意的排列,這些性質組成了論語這本書,所以,當你讀這本書,有如品嚐一道「什錦大拼盤」,這是其他古典書籍所沒有的特徵,也是論語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
本書結合古文、白話語譯和英譯的特色,整理前人各家注疏,輔以現代語譯,並收錄詹姆士.列格的權威英譯加上字詞解釋,使讀者在閱讀古籍時,可以根據註解、語譯以及英文翻譯,對於<論語>有更深入且現代化的認識,也能窺見英語世界的詮釋和理解。
孟子旁通(一)(平裝本):梁惠王篇
論語、孟子二書,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必讀的標竿聖典。也是影響中國人最重要的兩部書。因此,復興中華文化,提綱契領,也非從孔孟精神奠基不可。繼「論語別裁」後,劃時代的鉅著,為中華文化留下再生的種子,內容綜羅諸子百家思想精華,貫通古今中外歷史人事,洭眾流於海,為這個時代提出了救世的方針,為人生提供了修養的原則,更重要的是──驗證五千年來歷史人事。司馬遷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恰足以讚之。
中庸釋詮
中庸 每次翻檢中庸,就覺得章句間無邏輯系統,但以係屬典籍,率由舊章已歷二千年,不容有異言。 嗣後常想古籍出自編簡,置放久遠後,簡索斷裂,後之整理者容或誤置原來順序,以致顛倒。再則中庸原是禮記篇章,傳為子思所作,述先聖之言,一如論語,出自孔門弟子記錄。臆測孔子當日教弟子,未必如今日般每次有一主題,弟子所記,從簡者多,加以隨機答問,亦不限於「一題」,遂有如今日所見的面貌。 經反覆思考中庸所含的意旨,重在教人修身修道,成為君子,而以聖人為典範。其中「教人」的深意,歷二千年而猶新;尤其在世道衰微,人心惟危日甚時,更是切要。從教育立場看,有倡明中庸之道的必要。 頗以朱子從禮記中擇出大學與中庸,使之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固是不世之舉,但大學文句術接,條理井然,惜未整理中庸文字序列,使之概念完整,意義明顯。 編著者簡歷(詮) 賈馥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美國奧立崗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教育博士。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長,考試院考試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 編著者簡歷(釋) 李宗薇 美噞懷俄民大學視聽傳播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曾任東海大學社會系助教,省北師專講師,副教授、國北師院系主任。 現職:國立台北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 魯先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葉坤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博士候選人。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系助教、講師。 陳玉珍 國立政大教育系學士,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碩士。 曾任國中歷史教師,國中輔導教師,國中代理輔導室主任。 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兼任講師。
孟子讀本
孟子 孟子一書,南未以前均列為子部﹔至朱熹乃以之語論語、大學、中庸和為四書,遂入經部而為十三經之一。今所傳者,共七篇,漢書藝文志則云十一篇,蓋和外書四篇而言之也。外書四篇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已久逸。此其書之地位與篇幅之梗概也。至其來歷及其作者,則具見史記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論語:中國人的聖書
現在你打開了書頁。讓我們先恭喜你:你已經把握了知識的鑰匙。論語是中國經典中,最好的一部。因為論語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的言行錄,也是中國文學中最好的傳記書。對於這"兩點,只要你看完現在手上的這本書,你就一定能充分瞭解並加以認可。論語這部書,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門人或別人的談話。這些談話,最原始的紀錄應該是出於孔子的門人。在孔子歿後若干年,門人開始編集的工作,論語裡已經稱孟敬子的諡(人死後才有諡),自然不是孟敬子生前編定的,想來論語的編定已是孔子歿後的四、五十年,甚至晚到戰國時了。現在論語的篇名都是取首章的兩字或三字以為題識的。如果說二十篇、和每篇裡各章的先後次序,都有意義﹔那恐怕不會的。當然,有許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出編纂的人的用意﹔譬如,以《學而》始,這不能說編纂人沒有存心這樣做。論語的記載雖然簡單,但是論語的價值可以用「言簡意賅」來說明﹔而它在歷史上的意義是歷久彌新的,而從橫斷面來看論語,許多道理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由於它是一部對話錄,所以每每可以很生動的凸現出說話當時的情景而引人入勝﹔而由於談話內容的豐富,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我自己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曾修毛子水教授開的論語課程,那時就深覺論語是一部值得再三研讀的好書。後來毛教授寫《論語校注》及應商務印書館之請作《論語今註今譯》,我有幸做一些校讀和抄錄的工作,這個工作使我對論語這部書有機會加以更深入的思考。如今我自己來寫作介紹論語的文字,由於恐怕有違聖人意旨,內心是非常惶恐的。後來承毛教授的鼓勵才放大膽下筆﹔毛教授囑咐我可以儘量用《論語今註今譯》裡的意見,這是我十分感激的。由於時限的關係,許多地方也無暇細細推敲,想來錯誤的地方一定很多,盼望你的批評和指正。
孟子:儒者的良心
心靈旅程 孟子其人是儒家的聖賢典型,其書是古今士子必讀的經典。因為是聖賢典型,所以在浩浩的歷史長流中,往往被塑成距離之外的孤高形象,望之儼然,難以親近;此外,由於列為科舉必讀經籍,過度的權威化也較易於僵滯其應有的活潑生機。這是今天的新生心靈在面對傳統智慧時首先要化解的障礙。至於如何克服古典語文的閱讀困難,那倒只是技術性的問題而已,並不難處理。 本書的改寫重編即是針對上述問題而發,希望能夠引領青少年朋友走進古代智慧人物的心靈旅程,經歷一次思想王國的冒險。惟有跨越了時空的溝隙,怯除了對權威化人物所不必要的迷思,才能真正去親近、了解、欣賞、讚美一個偉大的靈魂。 在重建孟子的新形象時,筆者特別注意下述的四項: 先將孟子還原到歷史上,尤其更要把握到,孟子是當時興起的游士集團領袖和傑出的思想家。只有先考察春秋戰國時代知識階層的興起,及其特有的性格與實際的活動,描繪出知識份子與現實層面之間的交涉情形,才可以清晰地凸顯出孟子的道德勇氣與抗議精神。這也是孟子為中國知識份子傳統提供最寶貴的成素。 孟子的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發展為內聖外王的理論。「外王」是指仁政理論,「內聖」則指「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的成聖工夫。但是,事實上孟子不是也不可能先建構一套體系的框框去發展他的思想,而是在其人生歷程的因緣境況上,呼應於具體的現實世界,提出他的哲學理念。這是有跡可尋的。本書即以孟子的遊蹤為縱線,穿插一些思想專題,以全盤地展現其思想發展的軌跡與體系。這從本書的章節標題上就可以看得出。 整體而言,本書著力於刻劃孟子的人道主義與道德理 想主義。這是孟子具體生命的顯發而不只是抽象僵硬而激越的浩然之氣,表現在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的對話中,或表現在對抗時流眾說的辯論中而已。 本書還在每節之後設計「思考時間」,試圖以當今的時代問題與切近的生命問題,引導讀者在這次的思想旅程上,駐足而思,而有所感應,有所啟發。這也是筆者素所強調的「理性的批判與認同」的實踐。 以上只略舉大端而已。總之,筆者希望這麼一部嚴肅的經典在改寫之後,能更具有生命的氣息和思想的激力。 編撰者簡介 林鎮國 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著有《莊子轉俗成真的理論結構》、《保守主義》(合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