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擱淺:有人看到,但沒人知道
22萬讀者無法戒掉的陪伴—— 新生代暢銷作家 知寒,串聯生命中的時差 寫給正在擱淺中的寂寞靈魂們。 & 「在台北的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 談話尾聲,知寒若有所思低下頭來,喃喃自語著。 & 長大好像總是這樣的,給不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變成一個夠好、夠堅強的人,去留住我們最想留住的東西,感情也好,夢想也好。 & ——我很孤單,可是他們說我現在很好。 ——所以我很好、我只能很好。 & 台北這樣一座城市,步調快得令人窒息。 似乎,轉眼間就得面對超出自己負荷的困難與挑戰。 似乎,要在很短時間內達到某種成就。 & 城市裡的每人、IG上的我們,表面上看來都很好。 但是被卡住的內心……只有自己一人,與知寒知道。 & ▍ & 「覺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已經好久沒有前進,就只是停住了。 好像一切都還過得去,可就沒有那種真的能說得上『好』的地方, 於是,不上不下,不退不前的我們,成了困住的人。」 & ▍ & 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們,相同的是,抬頭望向的那片天空, 揣著寂寞之心,一個又一個焦慮困頓的靈魂。 & 我們都曾困於某處。 困在某段放不下又成長不了的感情; 困在某間潮濕不見光的小套房裡; 困在某個不上不下的職位裡…… & / & 知寒嘗試捕捉相同時空下的相異時差, 8個受困靈魂,二十歲上下男女,暫時擱淺的故事。 & 寫下每人的日復一日,埋藏心中說不出口,相同又迥異的掙扎。 & ◎微電影分鏡書寫、串聯一鏡到底的時空切片◎ & 2019.12.22/Sun 女孩A:被你遺忘在這裡好久了,天氣不好也不壞 「可不能怪你,你一定想像不到,只是拒絕了一個人, 她卻從那以後,拒絕了整個世界,忘記了怎麼被愛。」 & 2019.12.22/Sun 男孩B:第17張用不到的告白信,雨停 「悲傷還是很輕易的啊,但我願意陪妳悲傷; 時間永遠還是不夠的啊,但我想把時間和妳分享; 願望還是時常變成謊言啊,但我會努力幫妳實現; 愛還是很難的啊,但我愛妳、我愛妳。」 & 2019.12.22/Sun 男孩C:一個人散步的第947天,雨停出了一點太陽 「我的喜不喜歡,在那些我其實無法決定的現實面前, 一點用也沒有。」 & 2019.12.22/Sun 女孩D:最後一次訊息距今第200天,天氣溼冷 「我愛你、我想你, 從來不是為了讓你覺得對不起。」 & 2019.12.22/Sun 女孩E:25歲以後的我們都將無關 「25歲的這個我,想到未來還是會有點著急; 25歲的這個我,時常都會不經意地想起你; 25歲的這個我,還在試著喜歡這樣的自己。」 & / & 一日日生活片段,一種種困境的推近, 知寒細細地、溫柔地,將你無從宣洩的心情娓娓道出。 貫穿全書的,是知寒一貫的溫柔, 承接了在台北天空下的你我,共有的徬徨與無助。 & 知寒想對暫時停步的你說: 「停下來不要緊,跌倒之後躺下來看看天空、睡個覺也沒關係。」 & 困住的時間其實很適合思考,因為一切都在某種平衡裡頭。可能短時間不會改變,不管這段停留的時間多長、多狼狽、多無所適從,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裡你想了什麼、做了什麼、又確定了什麼。 & 雖然一定要再出發,但不要急急忙忙地就要走, 這一次卡住,想清楚了再出發。 想清楚了以後,走得比較快樂、不會再那樣跌跌撞撞。 & ▍ & 2020春天,讓知寒陪伴著你,慢慢走。 & 不用成為多數人眼裡那種好的樣子, 丟掉那些為了生活裝出來的模樣,給好努力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
「你的價值,不需要由任何人定義; 你的存在,本來就值得你自己的青睞。」 & 吳姍儒Sandy Wu首本散文力作! 二十歲下半,三十將至,寫給半生熟女人們的溫柔宣言。 & 在人眼中,25歲是女孩,而35歲卻得是成熟女人。 30歲,成了一道關卡,一旦跨過,好像「只能成熟」。 但明明,自己還是原來的小女孩啊!對自我、人生的困惑,一點也沒少過。 此時的女人,腳上穿著許多不合腳的鞋—— 「被迫迎合的人際關係」、「有毒傷心的愛情」、「戴上面具的偽裝」…… 想好好愛人、想擁抱未來,卻總是一再受傷, 於是,硬撐出堅強,成了一朵朵帶刺卻脆弱的玫瑰。 ◇吳姍儒淬鍊下筆,寫女人的愛與傷、溫柔和倔強◇ 「我寫很多女人的故事,她們愛、她們傷、她們駭、她們殤……可她們本來都只是女孩啊!那些充滿眼淚的過程讓我這旁觀者學習許多。一篇篇都是委屈,一遍遍再重新爬起……」——吳姍儒 吳姍儒,30未滿…… • 頂著美國高學歷回台,卻因身分證上的父母名求職受阻。人說她是星二代。 • 辭去英文老師一職後,拾起主持棒表現亮眼。人說那是靠爸。 • 憑藉聰慧反應,六年內二度獲頒金鐘獎,成為史上最年輕主持人得獎者。人說那是靠前輩。 • 親自經營咖啡廳,一手舉辦專屬女人自我提升課程。人依舊說那是靠關係。 即使努力一一達到目標,社會仍屢屢告訴一個女孩: 「妳還不行,妳只是影子,妳的價值不可能單靠自己的努力得來。」 而自己呢?該如何看待自己? 看似達到某些成就了,但心中踏實了嗎?接下來,該往哪走去? 吳姍儒,是個不停止發問與思辨的女孩。自21歲大學畢業後,即踏著尋求解惑的道路跌撞走著。她亟欲理解,每人脫下光鮮亮麗的外殼後……「到底生下來是要做什麼的?」「能帶給自己什麼?」「能帶給世界什麼?」「愛是什麼?」「改變又是什麼?」 ◇這一次,她是作家吳姍儒◇ 全書16則故事,吳姍儒寫下關於自己,關於女人的受傷與重生。 在她們的故事裡,你能找到一部分困惑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挫折的自己。 ◆一場友誼斷裂,使她痛徹心扉,也更懂得人際界線 「……我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在風聲中略知她不滿我們的關係是我在主導(甚至照她形容的「控制」),也曾聽說她早就受不了「擔任」我最好的朋友。我一直以為我們倆在角色中是平衡的互補,我以為我們相處之間是拿出默契美好適切地彼此退讓,我以為她委婉中沒有犧牲,我以為她表現出的緊張擔憂是喜歡被我完美保護遮掩的。直到跟我熟稔的另一個姊妹特意打電話給我,叫我不要老是雞婆管別人的事,我才恍然大悟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好朋友,我如此喜愛而欣賞的好姊妹,原來不停向其他人傾吐心聲…… 欲哭無淚,啞巴吃黃連,哀莫大於心死,都是從同一個人身上學到,也是不容易啊! 回頭看這四、五年的關係,走到最後,竟是硬生生地體會人家真的沒有要把妳當朋友,我雖有傷卻滿心感謝。」 「因為她,讓我理解為什麼人需要花力氣去了解畫界線的藝術,也終於學會在經歷一段失去的過程中如何療傷,或是與自己的悲傷共存。」 ◆至於愛情,不合腳的鞋,總有天要脫掉 「很多女人會為了穿上限量設計師高跟鞋搶破頭,硬是削足適履,即便尺寸不對、版型不順、款式不搭,都還是願意一腳塞進小號尖頭鞋。看似漂亮高調,但明眼人一瞧就知道那內裡的歪七扭八才是真的。」 「在關係中沒被好好對待,就跟穿了尺碼不符的鞋一樣,愛自己就一腳踢開吧!」 ◆了解自己真正的情緒,才能好好與自我和解 「一個人會生氣,不管表面上的原因是什麼,最終都和兩種脆弱感受有關:一是「害怕未知」,另一個是「害怕再次受傷」。所以,當人有生氣的情緒時,真正要解決的,不是表面上爭論不休的事件本身,而是薩提爾冰山理論中最底層那最脆弱膽小的感受。」 吳姍儒想要告訴脆弱、自我懷疑的你: 「真正的勇敢存在脆弱之中,當願意把脆弱拿到陽光下攤開來曬一曬, 就不再是想獨自爬出流沙的女孩,而是最勇於與自己面質的女人。」 一張千元紙鈔就算被揉爛了,也無損它本身的價值。 我們又何須為了別人莫須有的標籤與評論,影響對自己的認知? 值不值得被愛,與外在無關;妳的價值,也不該建立在別人給的標籤裡。 本書帶你深入內心,找回自己真正的需要。 寫在吳姍儒20歲尾聲,接下來的30歲,Sandy仍繼續學習。 送給自己,也送給每位仍在探索、發掘自我意義的你。
杏林小記(暢銷30萬冊紀念版)
歡樂與痛苦、期待與絕望 杏林子見證生命的大美與大愛 風行四十年,閱讀者超過千萬 家家戶戶應該人手一本《杏林小記》 《杏林小記》是杏林子為慶祝與病魔奮戰二十五週年紀念而作。她十二歲那年得到「類風濕關節炎」這種罕見疾病,但她從不向命運低頭,勇敢活著,活得無比精采。書中收錄六十七篇蘊含深刻哲理的短文,寫生、寫死、寫生死之間的歡樂與痛苦、期待與絕望,是一本淚中帶笑、笑中有淚的人生小品。 杏林子用痛得幾乎無法動彈的手,一字字艱難地記錄下與頑疾對抗的點點滴滴,以及一篇篇醫院中的小事情,讓人從中發現生命的大道理。面對病重的〈林太太〉,丈夫戲稱每天來「私人公司」加夜班,不離不棄地照顧「董事長」;悲觀的人一點病痛就憂愁煩悶,樂觀的人則頑強地連死神都無可奈何,全都取決於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過得多采多姿、不留遺憾。 從一九七八年初版至今,已經歷過四十寒暑,獲得廣大讀者的共鳴和極高的讚譽,再版連連,且為海內外各級學校指定課外讀物,透過本書讓我們一同感染杏林子開朗進取的生命力。她是堅毅的鬥士,被囚在醫院和臥房的有限天地,卻以樸實的筆彩繪出希望與感恩的無限世界,並用積極正向的態度,鼓舞人們越挫越勇,發揮無窮的潛力。翻讀此書,痛與傷彷彿都收進了愛的口袋,怯懦失落被安放,灰心喪氣變舒坦,令人鼓起勇氣面對磨難,挑起生活的重擔,將自己的路走出一片錦繡,鳥語花香。 本書特色&& & ★出版40週年、暢銷30萬冊紀念版 ★《杏林小記》為杏林子最為人所熟知的小品散文,每家必收藏謳歌生命的傳世經典
我的阿勒泰
願你能通過我的眼睛和情感體會到遙遠的阿勒泰角落裡的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暢銷作家李娟的原鄉書寫清靈的文字,真摯的情感,永恆的感動李娟一家子在阿勒泰山區經營小生意,隨著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深入遙遠的北疆,與陌生的人事物相逢,從牧民文化與大自然的力量之中,體驗到生命的深厚底蘊。透過清靈簡白的文字,她讓我們看見世界很大,時間很長,而人很小。上篇「記憶之中」紀錄了細瑣如繁星的生活碎片;下篇「角落之中」則書寫她與家人在北疆移動的軌跡與心情。困頓艱難的生活,在李娟筆下幽默風趣到近乎荒謬,但文字背後卻是對生命最為真誠敬重的態度。在如此騷動喧囂的時代,李娟的文字使我們重回寧靜。不僅抵達戈壁、草原、雪山、帳篷、駿馬和牧人,也走進我們內心深處某個甚少敞開的角落。阿勒泰是李娟寫作的原鄉,她的文字重新喚起我們幾乎要遺忘的「天真」、「純淨」之美,也讓阿勒泰從一個地理和精神上雙重的偏遠角落,變成大家所熟識的文學地標。與其說她是用細膩的情感和質樸的筆致描述了個人的生活,毋寧說,她透過私人的感觸呈現了新疆的面貌。書中有許多信筆為之的片段,即使擺在最最鄭重的篇章面前,依然真誠、可靠。
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
每一位醫師,都曾拿手術刀會抖、面對病人得戴口罩掩青澀,也都經歷過無數拚了命急救,最末仍得向死神投降的心痛。《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正是每名醫者莫忘的初衷,急診室、內科、外科、燒燙傷中心、小兒科……人間最赤裸裸歡生悲死的場域,激盪出精粹而坦露、碎心亦溫馨的生命火花。本書特色:◎醫院──人間最赤裸裸歡生悲死的場域,激盪出一個高敏銳心靈精粹而坦露、引人入勝的創作火花,那是誠實、關懷、熱血、無盡的自我提問與自我期待……那叫「初心」。◎收錄極動人的新版自序〈最親愛的身體/最祕密的心靈〉:這本書裡寫過的那些文章,我是再也、再也寫不出來了。那些第一次急救、第一次縫合、第一次近距離逼視死亡臉孔的衝擊,現在都已不復出現;腦海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鑑別診斷,與幾乎下意識運作的臨床處理流程。這幾年間我獲得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而弔詭的是,我失去的正是我所獲得的那些部分。那年曾經的實習醫師們,現在四散各在各自的領域裡,努力成為自己當初憧憬的那個人。或許我也走在形塑我自己的那條路上。◎收錄文章得獎紀錄:‧〈拍痰〉:第五屆懷恩文學獎首獎。‧〈結繩記事〉:第三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移植〉:2011中興湖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面具〉:第二屆新北市文學獎散文佳作。30分鐘急救極限到了……我們停手,就代表了一切的結束;然而我們不停手,一切就不會結束嗎?▌寫下這一篇篇手記時,他仍是青春帶點莽撞、滿懷醫學想望的學生;曾經的實習醫生,如今已是主治醫師,成為帶領那些年輕自己的人。▌◆◆◆我還活著,但是有一個比我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倉促而忙亂地離開了;死前的最後半個小時竟然是我、這個沒大她幾歲的實習醫師,在拚了命地代替她心臟的功用……◆◆◆‧他著迷凝望著主治醫師的手在患者身上自信輕飛,似一支精湛完美的命運之舞;也是同一雙手,在宣布病人搶救無效後,頹喪地垂下血汙白袍身側,瞬間蒼老。‧他戰戰兢兢地赴火車站「面交」眼角膜,四周人們毫不知情擦身而過的是一層透明遺體,剛從死神手中被奪下,即將新生。‧每天為病人抽第一管血,趁病人清早迷迷糊糊,只求「一針見血」,沒想到一個不小心換他被針扎!等待著血液感染結果的宣判,他忍不住開始為自己的生命倒數……每一位醫師,都曾拿手術刀會抖、面對病人得戴口罩掩青澀,也都經歷過無數拚了命急救,最末仍得向死神投降的心痛。《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正是每名醫者莫忘的初衷,急診室、內科、外科、燒燙傷中心、小兒科……人間最赤裸裸歡生悲死的場域,激盪出精粹而坦露、碎心亦溫馨的生命火花。生命的實習輪轉,撞擊著每個醫師都曾有的初心,更是使一名醫者生出仁心,對生命最無盡的扣問。◎他們推薦的,是人人莫忘的──初心(推薦文依姓名筆劃序排列)‧實習醫生面對教導他的資深醫師、醫事種種,有著深厚的敬懼;面對病人乃至疾病本身,有著柔軟的同情。阿布善於譬喻的文字,書寫了實習醫師的專業初體驗,無論他的醫術如何精進,這批文字都是珍貴無比的。──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這心情,類同當時我重新翻閱學生時代文章的驚訝與感嘆,原來,一開始的我(們)是這樣想的!但那激動,數年後,有些已被遺忘。或許,初心一定會老,但在乎的人必得時時回頭澆灌。──吳妮民(醫師/作家)‧阿布抓住令人顫慄的話語、心酸的神情,將矛盾難言的感受以劇場般感官呈現;聯想力深邃,象徵表現的筆法增添了體會事件的層次,更使讀者共鳴、感動。──陳義芝(作家)‧善用隱喻與象徵的阿布,每每把醫學生日常零星所見美好與哀愁,拔高到更開闊的視野,既有亙古流傳的醫學知識,也有奇幻文學般的詭譎想像;寫醫學而超越醫學,不只寫給過往的生者,也致意未來的死者。──鯨向海(醫師/詩人)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最新作品,以縝密文筆梳理七年級末段班女性成長回憶與親子關係,精準剖析性別、社會議題,反思大眾對成功完美的定義。 明亮靜好下的侷侷促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 21 篇散文,獻給 21 世紀的女兒與母親, 還有每一個不合時宜的妳和你 世界的標準偏不是貼身剪裁、客製化設計。 有時我們像被迫使用右手的左撇子,卡卡的, 笨拙疼痛地,微笑展示那個非慣用的自己。 對於理想人生的歌頌,似乎只有一種曲風。光鮮穩定的事業,還有和樂甜蜜的家庭:夫唱婦隨成雙對,有子,或許有女,父慈子孝,賢妻良母。採摘完美結果的路,好像也只有一條小徑。女人,男人,許多人生來就被推出起跑線外,卻又拚了命要擠進去,站上指定位置,扮演社會的期待。 你以為那是老調,老調卻在新時代不斷重彈。新時代的女兒幽幽唱著和聲。 吳曉樂以細緻誠摯的眼光,由世紀之交女性的成長經歷、見聞感受出發,寫社會,寫家庭,也寫自己,藉二十一篇散文刻畫光亮後的暗影、暗中的微光,記下世界予我們的顛顛簸簸、坑坑疤疤,同時認認真真地提問: 那些很好很好的,可不可以不要呢?能否准允我們唱起新曲,走不同的路?能否容許我們,收拾起破碎的自我,選個心儀角落種下專屬的果樹,等它緩緩果熟蒂落,帶來只有自己能體會的豐收?
我與貍奴不出門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陸游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貍奴」既非「貍」也非「奴」,其實就是貓呀。 最著名的典故來自南宋大詩人陸游,有古代貓奴第一人之稱的他,憂國憂民卻也愛貓成癡,寫下不少貓詩,這首就是其中之一。 黃麗群文章已經卓然成家,散文文字瑰麗又犀利,小說則充滿令人不忍釋卷的離奇之美,而這幾年,竟也不知不覺確立了牢不可破的「貓奴」形象。這本睽違四年多的散文集,便天外飛來一筆地選用了這個靈動的書名。 儘管不輕易下筆為文,四年多來累積的文字篇篇精采,十分可觀,全書將主張隱隱相近的作品分類為一輯。輯一的「獨坐」定調了熱愛獨處甚至宅居的哲學,她坦言寫作大多時候很痛苦,並不快樂,也並不享受,因為「寫作就是像瘋的一樣自己為自己穿上束縛衣,在精神的密室中爭戰矛盾廝殺,攻擊思想,掠奪意義,但是,做為一個人,我以為,與世界單打獨鬥是種高貴的練習。」 輯二「犯口舌」寫盡了吃點什麼,喝點什麼,說點什麼骨鯁或帶刺的話,吞吞吐吐的人類生活。由文字引路嘗點美味,更令人口舌生涎,就像她說的:「感覺只有寫出來的,真能見色聞香得味。」 輯三「驛馬衣祿」難得地談一點時尚,難得地談一點作為女性的生命經驗,也有旅行和遊戲之樂,品賞聲音感官,聲色犬馬皆在紙上華麗展開。接著也在「拜文曲」一輯裡寫下不少讀書看電影的想法,聊聊文學獎,偶爾「在紙本書當中講紙本書的壞話」。如果你也喜歡在書中有享受一種對比於網路世代倏忽放慢的速度感,那麼絕對不能不一起來埋首當當書堆中的鴕鳥。 「近人情」一輯中許多篇章相對短小輕靈,也是從未刊載在媒體或副刊上的私房臉書好文,生活小事與人際的各種碰撞,得見「生活之骰偶爾擲出這一面」,不就有喜有悲,有讚歎也有看破。最後一輯「須彌芥子」,作家選擇在一般被認為需要壓軸的位置,放些更小的事,以此祝福讀者,納須彌於芥子,見芥子知須彌,並且了悟,「活得像一片口香糖」,也沒什麼不好。
因為留不住
五月天石頭個人全新散文、全彩圖文力作 樂音稍歇,聆聽文字的奇幻律動 跟隨著五月天每一場巡演留下感性的足跡 這是屬於 石頭 的溫柔 & 對石頭而言, 音樂是一種語言,寫字也是; 音樂是一種感情,寫字也是; 音樂是一種人生,寫字也是。 & 五月天的石頭,除了天團吉他手這個身分,最為他珍視的,是在音符與樂器之外,還擁有另外一種獨特的呼吸方式,那也是他獨特的靈魂養成方式——書寫。 & 愛寫作、愛思索的石頭始終如一,直到他成為音樂人,成為光芒耀眼的這個樂團的一份子之後依然沒變,他跟著樂團繞著地球表面,四處巡演,看似喧囂熱鬧的人生,卻得常常遠離家鄉、離開親愛的家人,石頭開始用這從學生時期就養成的習慣來陪著自己,演唱會開場前後、巡演奔波的旅途中、曲終散場的單人房裡,他總是拿起筆書寫,寫他看到的、寫他沒看到的。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的三年時間,隨著「諾亞方舟世界巡迴演唱會」完成了首本個人攝影圖文創作集《末日備忘錄》,石頭說,這麼做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忘記,「忘記自己是如何活著」;而前年開始的這一波巡演,石頭仍然堅持不忘初衷,僅管光會消失,時間會流逝,正因為留不住,於是更要留下印記。 & 二○一七年三月開始的第十次巡迴演唱會「人生無限公司巡迴演唱會」,共計一百二十二場演出,將造訪五十五個城市,是五月天歷年來最大規模與最多場次的巡演,累積超過四百一十五萬人觀賞。石頭同樣帶著紙筆與跟了自己的數十年的習慣,踏上巡演旅程,計畫以一場一篇的速度,挑戰自己人生的無限可能。 & 善於觀察與傾聽的石頭,文筆細膩溫柔,往往能抓住感性與知性的最佳平衡。喜愛哲學思考的他,對這個世界永遠好奇,永遠能挖掘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視角。無論是緊扣心弦的散文,或是故事感十足的小說,都能將台灣、中國、日本、加拿大、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英國、澳洲、紐西蘭、泰國與韓國等「人生無限公司巡迴演唱會」所留下的足跡,濃縮成一百二十二篇動人的文章,以及仿若靈魂視野的攝影作品。
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三十年台灣文壇備忘錄 從報社主筆到文學江湖中的隱者,看盡文壇、媒體紛擾,威權的鬆動瓦解 ★多項得獎紀錄: 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歷史嘉年華歷史書寫者致敬奬 在場主義㪚文獎(與許知遠合得) 新浪網年度好書 廣州南方都市報年度好書 光明日報光明好書榜 北京新京報年度好書 人民日報年度好書 華語傳媒大奨提名第一名 入選深圳各媒體合辦十大好書 「江湖」是當日的情景,依我個人感受,文學在江湖之中。文學也是一個小江湖,缺少典雅高貴,沒有名山象牙塔,處處「身不由己」,而且危機四伏。──王鼎鈞 出門一步,便是江湖。 水深江湖闊,操舟弄潮,多少老油條,老狐狸,老官僚,老江湖, 那些人面目詭異,語言曖昧…… 本書以十年為單位,記述一九七九年去美前的三十年。 這時期的台灣,白色恐怖,文壇人人自危。 看文人如何從這「險峻」的文學江湖中,順利脫身。
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在一篇篇與學生交心、衝突又重新感受愛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了對信仰的堅持,與對教育的熱情。 ◎繼《因為我相信》深獲好評後,黃懷恩老師再次用文字感動讀者。 ◎作者豐富的成長歷程,加上有笑又有淚的師生故事,交織成堅持相「信」、永保盼「望」、讓「愛」延續的校園青春錄。 ◎作者將學生視為家人,也將此本校園紀錄獻給即將畢業的學生們。 & 作者前作《因為我相信》曾獲「文化部台灣文學館103年度好書推廣」、「文化部第37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等多項肯定,時隔四年,再次推出全新力作《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 這是一本能感動人心的書 也是一本能激勵教師的書 這是一本能幫助父母的書 也是一本能改變學生的書 這更是一本用生命所寫的書 & 當我開始著手寫《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時,開頭與最後的篇章名,早已烙印在我的心底。從〈This is the Land〉訴說馬偕博士的故事開始,將時空拉回淡江創校之先,然後沿著故事線,將畫面一路帶到此時此刻。〈有一天,我們都會說再見〉,是篇章名,也是這本書的終點。 這聲「再見」,不是永別;這聲「再見」,是一份約定。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每個篇章裡的故事和信念,都是我給每個學生的祝福與期望。身為老師的我或許永遠不知道也看不到,我所做的努力與堅持,究竟改變、幫助了孩子們多少?當下孩子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上帝一定知道。 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在生命的轉角處,在上帝安排最美好的時刻,我會和我最愛的孩子們「再見」。我相信到那時,他們都已長大,用我所教予他們的信念,活出淡江人「愛與服務」的美好生命。 &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和一群又一群,名為「學生」的家人們相遇,並在他們最青春、最叛逆的歲月,與他們一起學習,陪他們一起長大。後來的「我們」會怎樣呢?我期待著,也祝福著。──黃懷恩
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當代經典散文名家 王鼎鈞將畢生記憶熔鑄、鍛造為百萬言的回憶錄四部曲 ★重新編排校訂、首部曲以素雅文字梳整童年往事 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王鼎鈞 離家這等事,該有儀式, 例如手持放大鏡,匍匐在地, 一寸一寸看。 這是部回憶錄,也是一部近代史詩。一段接一段的故事,有如精采有趣的章回小說。從民國初年到一九七八年,歷經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烽火年代,在台灣見證了台灣文學、報業、廣播、電視的發展,以及白色恐怖。 《昨天的雲》是當代散文名家王鼎鈞以素雅的文字,拈起悠遠的童年記憶。蘭陵王氏望族宅門內的遺人遺事,鄉里名人的流風軼聞;因戰爭失學與逃亡,以及因此意外獲致的文學啟蒙,乃至投身游擊抗戰的經歷。在家國興衰顛沛的歷史中,纏繞著王鼎鈞個人成長的苦悶,也由此種下他往後數十載流離天涯的開端。
往事與《今天》
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芒克 首度出版暢談《今天》文學雜誌創辦歷程和停刊始末, 收錄多幀未曾公開的珍貴照片,一窺中國當代詩壇眾聲喧譁的原點! 生活中的流浪、飢餓與困頓,都無法挫傷的滾燙理想; 即便在最艱困閉鎖的時代裡,依然保有最自由的靈魂; 這些堅持,讓他們的「今天」成為永不退流行的當代經典。 詩人芒克回首青春,回望《今天》文學雜誌誕生的歷程。 歷經文化大革命,下鄉勞動,流浪的生活,一群年輕的知識分子相濡以沫,在飢餓與困頓之中結下深厚情誼。他們是年輕的詩人、畫家、小說家、藝術家;他們擁有最自由的靈魂,即使在最封閉的言論環境,依然壓制不住他們萌發滾燙的理想。 一九七八年的嚴冬,芒克、北島、馬德升、陸煥興和黃銳等人聯手催生了《今天》文學雜誌。芒克說:「我的腦海裡當時忽然閃現出『今天』二字,我認為也唯有『今天』能夠說明我們所辦的刊物和作品的當代性,以及我們作品的新鮮和永不過時。」 從長安街西單民主牆,到八一湖畔松柏樹林裡的詩歌朗誦會,再到「星星美展」的抗議遊行,《今天》雜誌的編輯群不僅努力開闢眾人創作發表的園地,同時也為藝術與言論自由爭取更大的空間而持續奮鬥。 一九八○年,《今天》被當局勒令停刊。然文學的根系未被斬斷,這一群獻身文學的信徒,仍舊終日埋首創造一個文學盛放的世代;而繁花亦漸次盛開,「今天文學研究會」和「倖存者詩人俱樂部」相繼成立。透過芒克詩人之眼,回首往事,在記憶的長河中,文學靈魂的光芒,熠熠閃耀。
黑潮漂流
他不是少年PI,他只是老海人, 他的身體是一艘船, 天宇為帳,海波為床,黑潮流動, 下水的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樣了! ★34篇動人文字,台灣第一部無動力黑潮漂流文字全紀錄 ★攝影師張皓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攝影躍然海上 ★紀錄片《漂島》以影像述說漂流故事,2018年秋天上映 他用全身的海味,來說大海的奇幻, 離岸12浬的漂流,無可比擬的落拓! 二○一六年八月,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帶著信念以及一艘簡單的方筏,航行到島嶼以東,大洋以西,執行「黑潮一○一漂流計畫」,開啟一段海上壯遊,投進黑潮懷抱裡,以微渺心性,臨摹浩瀚黑潮。廖鴻基深深期盼,黑潮的大洋氣魄,能讓島嶼長出志氣,不再狹隘;一旦讀懂黑潮,我們的心將重新浮現一座島嶼,和不再迷航的自己。當島嶼轉過頭來面對開朗展放的海闊天空,島嶼的氣度、格局必將有所不同。 「浪漫不過是不切實際的代名詞,漂泊根本是失敗、失意者的行為,流浪,一定是魯蛇,而漂流呢?漂流就是集所有不切實際、失敗、失意、魯蛇之大成。但是我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值得拿出來談的,就是這些浪漫、漂泊、流浪和漂流的故事。」—廖鴻基
田園之秋:彩色插圖本(修訂新版)
千錘百鍊,台灣文學史上最光彩燦爛的散文經典 《田園之秋》是一部三冊的散文集套書,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托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像蝴蝶一樣款款飛走以後
人生有如四季,望盡春華夏艷秋聲冬容,千帆過盡後,總教人更加惜情、情人、惜物、惜景。告別三十八年教書生涯,廖玉蕙更加快意走馬江湖、穿街過巷、奔南闖北,觀察人間萬象之餘,也回首蝴蝶般的青春回憶,讓往昔今時交相輝映,反芻出新的人生況味。 昔日還是臺中潭子青澀少女,北上求學、任職《幼獅文藝》、婚後落腳板橋、移居大安,二哥二嫂關照之情、小哥的江湖義氣隨伴在側,一家四口其樂融融。歲月帶來了溫暖,也難免生離傷別,母親離世親人病重,諸般莫可奈何卻在廖玉蕙筆中轉為溫暖記憶,重建臺中祖厝,兄弟姊妹歸鄉團聚,小孫女的童言童語向宿未謀面的曾祖母預約了嫁妝,一家四代在文學的國度中,未曾分離,緊緊相依。 車行車止,南來北往,用心體會、睜大眼睛,每條道上都有溫情故事讓人嵌進心窩。走進高鐵,低頭看稿耳聽八方,妙言妙語不放過,探看別人的滄海桑田;出門辦事喜歡「繞一下」,閒花老樹、蝶影花蹤,貪看驚豔好風景;金山南路、浦城街、麗水街、永康街……且走且吃,用舌頭回憶過往,人生幸福莫過於如此。 不論成長記憶、親情家事、世相觀查,這些生活裡密織羅網中所有繁瑣的際遇,不論無心或傷痛,熱筆一揮,透滿了感動,也不時勾起嘴角的微笑。記寫前輩夏志清的惜情愛物,陳映真獨沽一味的執著,郭松棻李渝活得不合時宜的艱難,下筆不工精雕,更顯情真。隨著廖玉蕙懷想往日草莽豪邁時光,為眾生配音說故事,多角度的客觀省思,讓不完美的人情物事都散發瑩瑩光暈,學會對荒謬微笑,和遺憾握手,人生因而變得寬闊無邊。 本書特色&& & ★內容豐富,涵蓋作者成長、讀書經歷,以及母親、兄嫂的故事,充滿了時代況味,也有大家熟悉的夫妻幽默對語,輯五則是參與海外婚禮特殊經驗,每一則短文搭配一幅小圖,別具閱讀趣味。
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
我早已無父無母,姊妹兄弟也都沒有了, 獨在燈下,寫完這篇《回憶》,還癡癡地回憶又回憶。 ──楊絳 & 【備受文壇敬仰的百歲作家楊絳& 懷人憶舊經典之作】 挺立於時代巨輪下的文人傲骨,以筆墨提煉人生菁華 既是散文,也似小說,娓娓道來歷經風霜的生命回憶 & 這是文壇百歲名家楊絳先生最新、也是最精彩的散文選輯。第一部「雜憶」,收錄楊絳懷人憶舊之作三十二篇,一部分是懷念人,「從極親到極疏」,如〈林奶奶〉、〈記楊必〉;一部分是追憶往事,「從感我至深到漠不關心」,像是〈客氣的日本人〉、〈我在啟明上學〉。還有一些是從舊稿中拾取的,那些款款道來的人和事,既是散文、也如小說,不僅給人們美文的享受,也是對各個時代各種人物一種生動的認識方式,令人直憶昨日風霜。第二部「雜寫」,選自作者從三十年代以來有感而發的小品文,以及講演、發言、邀稿、譯序等各式雜文共二十八篇,如〈記我的翻譯〉、〈尖兵錢媛〉、〈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魔鬼夜訪楊絳〉等,這些文章讀來親切感人而又發人深省。 & 《雜憶與雜寫》所收選的文章,多為楊絳先生九十高齡以後所寫,長或千餘,短則數百字,同時兼有描摹事物的深刻筆觸,和洞察世事的幽默智慧,無不體現了一個歷經世事的老人的寬厚睿智,而情感的蘊藉有致、文筆的自然天成更是已臻化境。&本書根據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楊絳全集》中的散文卷《雜憶與雜寫》為底本,經過重新分類編修,依照作者的寫作年份排序,讓讀者在欣賞楊絳文章的筆墨之美與時代之嘆時,也能感受她悠揚漫長生命中時間與意識的流動。
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苦苓復出文壇全新散文力作!臺灣是歐亞大陸的離島,馬祖是臺灣島的離島,東莒是馬祖的離島;我就在那離離離島,與你距離那麼遠,心,卻很近很近……每個人都需要一座島嶼,做你的情人。情人不需要立刻擁有,只要先有個念想;情人不需要做什麼,無所事事也開心;情人不必樣樣喜歡,取你要的就行;情人可以驚喜相見,也可以一步一腳印,踏遍每一塊土地,如同撫觸每一吋肌膚。多年前慕名到了馬祖,聽說了「東莒」。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島,居民不過兩百、土地不足三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無奸巧、心無設防。山的高偉,海的壯闊,石的奇險,浪的迂迴,帶來絕對的孤獨,極端的安靜,以及完全的自由。島嶼情人在一個文學家心裡發了芽,泉湧而出的愛,連自己也不可收拾,愛得無可自拔,愛得死皮賴臉。一次又一次,去而復返,熟悉了每一條偏僻小徑,每一次潮汐起落,幫每一隻貓拍過照片,將所有被時光鏽蝕的悲歡離合深藏心底……在東莒,你可以遠眺無邊大洋,遍數羅列島嶼;可以獨坐涼亭,坐擁萬里海疆。或者闖入小小的神祕海灣,看涓涓細流匯入海角;看朝陽一點一點把景物染黃,為陳舊古老的房舍賦予新生命。夜裡燈塔的光柱在上空沉穩移動,海面上點點漁火忽明忽滅,滿天星辰由起而落……島嶼情人讓日子充滿愛與夢、驚豔與期待,也讓一個情感豐富的文人有了寄託。即使孤身獨行、自處小屋,依然能在賞海、觀星、聽風、漫步與寫作中,將陌生的自然內化成心靈的養分,豐足一切。
錄像帶電影:從中國到世界,余華的35則文學、文化、政治、時事觀 察體驗
柏格曼的電影《野草莓》給予我的感受是:我終於看到了一部真正的電影。影響過我的作家其實很多,可是成為我師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納。我不知道猶太人是什麼,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我清楚自己對西藏歷史的了解有多麼膚淺,可悲的是我們的很多官員連這樣的膚淺也沒有。兩代球王分開掙錢時互相嘲諷,一起掙錢時看上去親密無間。只有當想像力和洞察力完美結合時,文學中的想像才真正出現,否則就是瞎想、空想和胡思亂想。二十多年來我在閱讀那些偉大作品的時候,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作家那裡,讀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學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祕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這些。如果我們長期沉迷在想像平庸的作品的閱讀之中,那麼當有靈魂的想像撲面而來時,我們可能會害怕會躲閃,甚至會憤怒。這就是我的寫作,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經過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文化、情感、欲望、隱私等等,然後再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余華唯有破除心中預設的歧見與立場,我們才可能具備信心與不帶偏見走向真正的美好生命。余華直言、敢言,他遍走世界,以一貫銳利筆鋒,由外而內,深刻反省崛起中的當代中國。本書為余華全新的散文集。內容從余華青年時代觀看西方錄影帶電影的深刻經驗開始,面對電影大師柏格曼等人的電影震撼,讓他從此打開觀看現實的另一隻眼睛,與世界接軌。余華在書中講述了他不同階段的生命體驗。包括這幾年他親自受邀到訪的許多國外經驗,如非洲,德國,日本,紐約,埃及,美國,英國,南非,以色列,西藏……;他與世界文學大師的心靈交流,如福克納,川端康成,藍茨,大仲馬,海湼……;描繪他豐富的閱讀與對文學的看法;暢談他對世界性運動如足球,籃球的觀察……。中國作家近年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青睞,余華更是其中的皎皎者,他的作品被翻譯成眾多語言版本,且在國外暢銷受矚目;因此他不斷受邀世界各國演講交流,這樣的經驗,讓他得以從中國經驗出發,打開與世界文壇或文學大師的深度交會,然後再回到內在,反饋到每一篇創作中,帶給我們大格局、迷人的閱讀張力。而余華偶爾神來一筆的促狹,令人莞爾,讓我們見到余華健筆下,亦莊亦諧的智慧與幽默。本書呈現了一場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踫撞,余華為自己也為讀者撞出了新時代耀眼的心靈火花。本書特色華文世界2013年首發!繼《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對中國的犀利觀察之後,余華首度分享全球文化交流經驗與觀察! 余華是蜚聲國際的小說家。(美國《出版商週刊》2011年8月1日)余華是一位顛覆大師。(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11年12月8日)余華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素描,其尖銳無人可匹。(美國《時代》週刊2009年2月26日)余華可以說是一個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法國《世界報》2009年5月30日)余華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中最為尖銳辛辣的。(法國《讀書》雜誌2008年5月)余華的想像力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法國《文學雙周》2008年7月16~31日)余華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小說家,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德國電臺2009年10月16日)余華並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訴什麼,他的寫作興趣在於描寫人類的行為。(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009年10月12日)余華的作品有一種令人折服的魄力。(德國《紐倫堡日報》2009年10月14日)余華是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義大利《日報》2009年5月16日)余華和他的作品,都是滿溢智慧的寶石。(義大利《左派》雜誌2009年4月)余華的作品成為了當代中國的典範。(西班牙《阿貝塞報》2010年5月10日)他的作品被認為是現代中國的經典之作。(西班牙埃菲社2010年5月10日)余華作品及獲獎紀錄長篇小說兄弟【上部】兄弟【下部】◎2008法國國際通訊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6新浪圖書年度風雲榜◎2006年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2006年行政院新聞局第2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書單◎2005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之最∕文學小說◎2009法國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活著●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1994)●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1994)●義大利格林紮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張藝謀根據《活著》改編導演的同名電影獲1994年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許三觀賣血記●美國巴諾新發現傑出作家(2004)●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一○○部必讀書」(2000)●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呼喊與細語●余華因此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遺落的烏托邦碎片。我試圖把它們重新撿起,拼湊,重建適於我居住的宇宙…… 鍾怡雯充滿魅力的靈動之筆,不僅可寫熱帶雨林、都會車馬喧囂,更可寫生活中奇巧瑣事。信手拈來,化妝品、舊棉被、蝨子、車子、盆栽,以至愛貓或自己遭受吊脖子滾脊椎的酷刑,無一不可為文。看似平凡的題材卻揉合想像與歷史,將微小事物開闔成天寬地闊古往今來,讓人神往入迷。現實的消耗與磨難無所不在,值得開心的事更是少之又少,但她卻有女巫的魔法,用創作重新定義世界,以妙筆修整記憶變造現實。全書掇拾日常生活片段,寫出眾生平等,人與物不落言詮而能安然共處的烏托邦狀態;又回過頭來以物觀己,超脫個人經歷的侷限,抵達生命的共相。由極微小開展出極瑰麗,「想像之狐」鍾怡雯亦仙亦魅,將平凡事物由小調哼成精采絕倫的交響曲,日常生活於是絢爛開展如萬花筒。本書特色★ 收錄新版序〈十年光影〉,看鍾怡雯細數十年來人事變遷,與作者一同見證十年前的每一個微型宇宙的開展……
擊壤歌(聯合文學經典版)
黃金昔時,空前絕後的青春之歌! 【新增】朱天心 / 新序、林俊穎 / 評述 那時候的天空比較藍。 那時候的民情淳厚,人心磊落,男男女女思無邪,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那時候的文學書動輒賣掉上萬本。 那時候綠衣黑裙的小蝦橘兒貓咪卡洛,風靡了整代人。 那時候的《擊壤歌》,像是必經的成年儀式,恆常要穿過的藍色大門。 老靈魂頻頻回首觀望的「那時候」,黃金昔時,空前絕後的青春之歌,一塊地域,一種文化,一個時代,只能結晶濃縮出這麼一本:沙林傑《麥田捕手》、莎崗《日安憂鬱》、鹿橋《未央歌》。 在台灣,我們迎來了朱天心。
尋找家園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本書共三卷。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最長的辭職信
【本書特色】●《講義雜誌》總編輯費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台灣女藝協會理事長陳來紅 感性推薦●榮獲《讀者文摘》《講義雜誌》《聯合報》《張老師月刊》《人本教育札記》《台灣主婦聯盟月刊》等刊登好評。●文筆平實動人,深刻描繪親情與友情,是一本關於追尋夢想的勇氣、對過去傷害的突破、告辭與釋懷的書。 最美好的文字,最單純的勇氣,最真實的感動,永遠值得我們再三咀嚼!這是一本關於追尋夢想的宣示,對過去傷害的突破、告辭與釋懷的書。辭去教職,並不是我在教育職場過得不好,或排斥重返校園,而是我找到自己的靈魂。我不是「教育專家」,書寫校園故事,只是因為我忘不了過去那些「放牛班」的朋友,忘不了他們受傷的眼眸,我想為他們說說話。我也不是「親子專家」,我的孩子不見得有多優秀;照顧孩子,也不一定要辭去工作當「全職媽媽」。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如何陪伴孩子,傾聽自己心靈深處那個「小孩」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的。我想烙刻的,是一顆努力活出自己,不甘在傷害裡囚禁的靈魂。換句話說,用什麼樣的姿態下台?如何告別傷害,告辭過去的人生?甚至不必辭職,也能奮力活出自己?也是另一種選擇。回顧過去,是一種「釋放」,一種「解脫」,更是為了「尋回自己,奮力往前」。
新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全集)
睽違十六年,余秋雨以面貌嶄新的《新文化苦旅》,重新有系統地表述了他從災難時期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余秋雨鍛鑄了它,它也鍛鑄了余秋雨;同時精選了原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裡那些著名的篇章,並對每一篇進行了改寫。氣勢格局更大,也顯現了十六年後浸沉書海新的余秋雨。白先勇說「余秋雨碰到了中華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種文化DNA,融化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大家讀余秋雨的書,也就是讀自己。」這正說明了海內外華人為何熱烈讀著余秋雨的書了。
人生一瞬
中年聽雨客舟中,睿智深情,清澈溫潤,小津電影般的自傳回憶散文。《壹週刊》專欄結集,寫半生浪遊,與美好人事物的遇合,「令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年歲漸長,記憶發酵。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詹宏志遠離童年,墜入關於記憶的提問,這是四歲的水中之光?還是少年暴雨下的迷濛山路?他搜索自己,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自己私密的個人史。而這正如同他遠遊世界的歷程一般,每一幅地景乍然停格,暈染著光圈,一秒、兩秒,北海道大雪,尼泊爾牧羊少女嫣然一笑,彷彿有著什麼逗引著他,他於是也停下來,輾轉思索,他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故事。詹宏志穿越時間的旅程,回憶紛至沓來,只有他在自我的鏡影中,瞥見黃蝴蝶幾隻飛,窗際布滿想像的星斗,水妖的歌聲若隱若現,海邊飄來蒼白的女屍,如一朵盛開的花。詹宏志勇敢地在記憶的甬道中劃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點亮生命的迷彩,他意外憶起夏日清晨未醒的蜻蜓,而草蛇從光裸的腳背上游過去,時間彷彿凍結千年之久。幼年的自己,貪看天色的流轉與人事的流轉,「坐在窗口,他會看見這些人生的重覆,以及它的荒謬與無關緊要,如果他坐得再久一點,譬如說一兩百年,他或許也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興衰,也一樣是荒謬重覆和無關緊要」。詹宏志與童年對話,自己的故事清晰得如同觀看他人的影片一般。「他有時感到超出年紀的哀傷,甚至動搖了童真。」然而記憶大雪紛飛,淡季人生的異國旅館,如果展開的是一本推理小說,一處一處陌生的人情與風景,就成為遺忘憂愁與創傷的藥引。詹宏志是一位永遠不合時宜的時空旅者,常常在錯誤的季節來到一個地方,只因他心有所悟:「大自然在最孤寂的時候,也有遺世獨立的孤寂絕景,你往僻靜之處走去,它也饗你以安寧的身心盛宴」。當你不隨人事喧囂流轉,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沙漏節奏讓生命流逝。於是詹宏志的旅行,是把自己拋擲到世界盡頭的場地裡,「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卻是老靈魂的來歷」。旅行是濃縮的人生,而人生中偶然的遭遇,一個個一閃即逝的過程,力量憾人、纏綿不去,詹宏志深深了解,自己將帶著這種種不明意義的畫面走向餘生。因為那就是自己的故事了,一如時光的啟示。人生一瞬,記憶如落英飄遠。書分二輯,輯一是生命時間軸下的凝思與追憶,輯二則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與不可忘懷。
別格四國:另類的呼喚(日本系列1)
日文的「別格」,有特殊、出眾之意。我大半輩子欲一窺堂奧的日本最「別格」是四國遍路,禮拜88座經世遺認證的佛寺。從8世紀開始,受空海大師直接影響的遍路者,大都是在山林野地裡修行的「山伏」,日本人注意並嘗試遍路是在12世紀,到17世紀有人寫了遍路指南後才開始大流行。想了解日本佛教或佛寺建築藝術的各國人士,在遍路道上或多或少能感受到遍路者要學習的七種布施,出乎我意料的是四國人以各種方式展現給遍路者,這樣的「呼喚」是日本的最大能,石破茂先生期待日本可以成為一個微笑的社會,我認為四國人已經做到且鰲頭獨占,某陸生來臺後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相較於臺灣人轟轟烈烈的愛你沒商量,四國給我的感覺是風格別具的含蓄蘊藉。
惜福居散記(擴展版)
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小弟弟九十要出書上百不稀奇──董永良於《惜福居散記》出版後是年九十(2025年)本書是美國董永良教授最新作品,全書包括31篇文稿,共205頁。其內容涵蓋各方面,最後的五篇文章是在依照蘇東坡一首詩的前四句,來追憶作者讀書、在學術界工作多年以及退休後的一些舊事。此新版《惜福居散記擴展版》仍由EHG Books出版,除了前面書中31篇文章的修正部分以外,又加上了12篇新寫的短文,是這本書中的最後40頁。其內容亦是與作者的所讀、所聞與所感受有關。《惜福居散記》是從說閒話開始,兩篇文章是〈閒話演講〉與〈閒話筆名〉;現在這本擴展版則是要說說閒話結束,最後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閒話有關老的人和事〉,文章中說夫妻二人共同走過人生長河中的每一個階段,然後能夠相互扶持共度晚年是福分,也是二人合修的一份功德。全書的最後一句是「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老」,作者於此加上一句:「願天下夫妻皆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你心痛得想要忘記:華文界最受矚目的療癒書寫者——Middle年度最溫柔的療癒散文,獻給仍在學習放下的你
後來,你什麼都沒有忘記,就只是讓這份思念,變得更加漫長。觸動百萬讀者心底最深的溫柔,華文界最受矚目的療癒書寫者——Middle年度最溫柔的療癒散文,獻給仍在學習放下的你。你有試過嗎,對一個沒有結果的人,清醒地執迷不悟……沒有你,他還是過得很好,沒有他,你還是依然在乎。你會繼續喜歡下去,但你們不會再問好,不會再見。󠄀有些人可以思念,可以遠望,但永遠不可以重新開始。「你試過花了多少時間,才可以忘記一個人?」「如果你忘記得太困倦,忘到開始要數算時間,那又何必要執意去繼續忘記。」「但忘不了,真的很痛。」如果可以繼續認真喜歡下去,誰又會想要去,忘記一個人……有人說過,想忘記一個人,就要有一生都忘不了的準備。但在這個世界,每天還是有多少人,踏進想要去忘記,始終忘不了的旅程……有些人用幾年時間,才可以忘記一個人。有些人用了更多更多的時間,才發現自己其實從來沒有忘記……有些人即使忘了,但傷口仍是會痛。有些人連為甚麼要忘記都已經忘了,就只記得,不可以再執著太多,不可以再輕易為任何事情陷得更深,漸漸連自己原本最想做到的目標,都一併忘掉了……但這一段旅程,這一個迴圈,卻始終不知道何時才可終止,就只知道,一切已經回不去,已經不再一樣,最後也不會有人察覺和發現,你曾經或依然為那誰而心痛過。就讓這本書陪你一起銘記,這一段心痛得想要忘記的曾經。✡ 全彩印刷.紙本上的忘記旅程 ✡這一本書,既是關於忘記的散文集,也是Middle希望透過影像,不同城市的各種面貌,與大家一起踏進回憶,慢慢修復自我的一段旅程。全書共分四個章節,108幅攝影作品,陪大家訴說忘記對方、忘記自己、忘記心痛以及忘記思念的各種心情和經歷,以全彩印刷呈現Middle鏡頭下的真實瞬間,帶你看見書中情感的每一道光影。
2025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為今年度「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延續歷年徵文辦法,徵選文類包含小說、散文、新詩與台語新詩四類。每類各評選出高雄獎一名、優選獎一名及佳作二名,經五位專業評審審慎決議,最終選出16篇優秀作品,彙編成《2025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透過這些文字,展現高雄的多元風貌與深厚情感。
粉紅色大象
新銳小說家蔡欣純最新散文集反差萌寫作的療癒力量破防新世代的人際關係粉色是夢幻的?大象是笨重的?我是什麼,生活是什麼,友誼是什麼,正常的對待是什麼,乃至於,愛是什麼?新銳小說家蔡欣純,繼短篇與長篇小說之後,推出真摯又慧黠的散文小品。生長在台中霧峰的傳統家庭,見過了許多重男輕女的家族故事,以及身邊好友、師長甚至萍水相逢人物的感情困擾,同時也回望自己的成長,撥開可能的陰影與烏雲,讓這些故事化為似真似假的文字,成了一個既開放又私密的迷幻空間,閱讀此書,就如同欣賞她如何施展不讓同情心氾濫的好女巫療癒魔法。蔡欣純從小練習合氣道,大學讀了法律,卻又棄法從文的她,兼具理性、感性與勇氣,將青春歷程和社會新鮮人的心事,親情、愛情和友情,從她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細膩思維出發,以颯爽的文字風格呈現,讀來十分暢快。如同楊莉敏在序中所說,「此書登場的人物之多,完全展現了小說家人物速寫的功力,可當作人物筆記來閱讀,頗有趣味。」她把家族長輩們的性格對應描述成珍奧斯汀筆下的小說人物,令人莞薾。或點出友人贈送的小雪茄,竟是牽起文學和自己感動源頭的密碼。讀者既可以跟著女作家在溫柔令人心折的小動物二三事得到療癒,也大開眼界於雙魚座吸引情緒黑洞的體質能引來多少古怪八卦故事。而這些,都是人生,也都是各種難解的,愛的習題。最終作家領悟到的,也可能是讀者可以在闔上書本後記得送給自己的喊話:「原來我是在放送摩斯密碼給自己,以閱讀的、生活的、日常的形式。這些共感的,解謎的時分,我總是感動得不能自己──童年時所有人排擠你有甚麼關係,你埋下那麼多密碼,待自己來解。你是你自己的玩伴,最親密的那一個。」
我可以很喜歡你,也可以沒有你(暢銷紀念版) 【隨書贈送「時光的夾層」霧透卡 四款隨機二入】
現在想想,喜歡一個人怎麼可以卑微到那種樣子呢?不去看他不喜歡自己的事實,又不停尋找或許他還喜歡自己的蹤跡。真是太累了,那時的我,為什麼這樣樂此不疲呢?每個女生的心裡都有七樓的貓。她在你暗戀隔壁班男孩時陪你,在你收到分手簡訊時陪妳,在你蜷縮在無光的房間時陪你,在你卑微到找不到自己時陪你。★隨書贈送 時光的夾層 霧透卡★將愛過你的日子,存在時光的角落。共4款,隨機2入。尺寸:8.5*5.4cm,PVC防水材質,可用於牆面布置或書籤。找到屬於自己的句子,哭過,失望過,想你也好,不想你也可以,都是我喜歡過你的痕跡。|請你過得好,並讓我一無所知|•有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只是剛好想陪你走一程,他從一開始就沒說要陪你走到終點,所以他在中途下車時,你也別惋惜。•可是你終究要知道,他不是不喜歡遠距離戀愛,只是不喜歡你;而你也不是喜歡遠距離戀愛,只是你喜歡他。•我想你是真的,我想和你在一起也是真的,但你給的失望也是真的。|我想你了|•我們在同一個時區,卻有著一輩子的時差。•儘管白天你努力地忙到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想念他,但在深夜的時候,他還是會深入你的夢境揭穿你辛苦掩飾的太平。•我們總是在等待和反覆猶豫之間錯失了很多,真正的喜歡是等不及的,想他就去見他吧,記得跑著去。|長大注定要失去的那些|•我們總是說自己害怕失戀、害怕離家、害怕說再見,說到底,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有多害怕分別,而是害怕那種有人陪的狀態被打破,害怕一個人。•我真的太討厭「期待」這個詞了,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要對這件事情保持五十分的期待,還是九十分的期待。•我們往前過的每一天,都是在努力地把身邊的事物往後推,越來越遠,遠到慢慢看不見,慢慢說再見。
我的世紀末:九〇年代混音帶
正港「臺灣感性」金曲連環炮,唱給你聽!一卷笑中有淚、深情無限的時代混音帶。***九〇年代是六七年級生的成長歲月,近年來因韓流帶起的「臺灣感性」一詞爆紅,而染上浪漫懷舊色彩。「那些年」是否真如韓國人所見,自帶美顏濾鏡?臺灣人視角的版本,又呈現何種顏色?請聽聽當事人說法。翁稷安,六年級末段生。本尊很正經:大學歷史教授;分身接地氣:大眾文化愛好與研究者。時報鷹球迷。小時候家裡開書店,一度漫畫財富自由。自稱電動苦手,但曾全破《瑪莉歐兄弟三代》、《火之島》。羨慕表姊擁有雙卡錄音機,也受她影響開始聽華語流行音樂和中廣《知音時間》。覺得錄製混音帶很麻煩,除非有心儀對象想表白──而這次他迫切想表白的對象,是世紀末臺灣。《我的世紀末》以個人青春記憶為經、政治與文化變遷為緯,仿錄音帶形式分成A、B兩面,收錄一九八〇年代末至千禧年前,形塑臺灣社會與作者生命的關鍵碎片。「A面」聚焦於公共領域的喧囂與失序:街頭示威、選舉狂熱、安非他命氾濫、聯考壓力與教育改革,以及綁票案頻傳、黑道猖獗、黑金政治等亂象。勾勒出民主化進程中光明與陰影並存的全景。「B面」曲風一變,轉入流行文化與日常生活場景:BB call數字密碼、《少年快報》、Sony隨身聽、紅白機、《快打旋風》、職棒元年、錄影帶出租店,還有飯島愛(十八禁內容請移駕「隱藏曲目」)。本書並非單純的懷舊,而是一次坦誠的回望。作者將解嚴前後臺灣社會所釋放的巨大能量,比喻為神話中「伊卡洛斯的啟程」。當時瀰漫著進步是理所當然的氛圍,人們渴望飛得更高更遠,卻忘了翅膀的脆弱,最終迎來無數理想的崩解。唯有回探那些轉錯彎的地方,正視伊卡洛斯墜落的教訓,才能在下一次升空時,順利抵達。一卷真情實意的時代混音帶,「如果,你是知音,請你珍惜這份溫馨」。
值班室的床
失速急墜的白色巨塔裡、與病痛拉鋸後,透出的一絲曙光吳妮民(醫生/作家)、馬翊航(作家/學者)、陳柏煜(作家)、蔣亞妮(作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奔向病痛的他者,一場生命的循環在病房中央於焉展開只要循著病房中央最深處,來到護理站後方的角落,便可找到醫護專用的值班室。一套桌椅、幾張床褥,就是這裡的全部。一道門短暫隔絕病苦的夢魘,一開門就得滴水不漏地接住病人身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苦痛──身處其中的醫師,如何翻滾於工作、家庭與自身的徬徨?晨會、巡房、門診、巡房、急診、刀房……站在生死關頭的醫師,工時從「PM off」到「Day off」,選擇科別的戰場猶如南柯一夢;須深思熟慮方能鍵入電腦中的「order」,來到值班室的門後,卻又成了琳瑯滿目的套餐。工作中偶有輕鬆時刻,但生命的重量,依舊日復一日地回到值班室的床上。書寫的鏡頭,也從診間的軼事、生死的兩難,一路延伸向腹腔鏡下不斷變化的視野,還有醫院裡待解鎖的隱藏角色──放射師、藥師、專科護理師……在新冠疫情中畢業的菜鳥醫師,將想方設法覓得的臨床生存之道,寫成一篇篇如醫療口袋書的散文,記錄台灣醫療場域的黑話與難題:值班on call,該怎麼化解各種突發且迅速惡化的病情?若治療疾病只是無謂地延長痛苦,身為醫師,又該以何種姿態介入?-新一代醫師寫作者劉昌豪的《值班室的床》,側寫了這個急墜之世的氣味、氛圍,也用文字封存收藏了自己的初心。時代可能會更壞,醫業的榮光也逐步黯淡,唯有自己保有靈魂中的一點天真,方能支撐生命度過所有不盡理想的時刻。──吳妮民(醫生/作家)他學習、他體驗、他記錄,他關心醫生與病患以外的醫療角色。他在場,卻隱隱洩漏對自我的「不自在感」――對「身分我」的、對「書寫我」的忸怩。我以為這是寫散文的絕佳體質。──陳柏煜(作家)這本書裡,最動人的底色,其實就是一種由科學變形出的印象派式的光影,比如書中不斷出現各種命名與書寫的隱喻——他利用醫用姓名學裡一連串專有名詞、「tiny note」筆記文化,再將各種常用術語如「Golden criteria」(黃金準則)、Order(醫囑),甚至本土性的諧音梗用語(比如常用來處理深部褥瘡的濕式換藥,取其wet dressing英文的諧音,在診間被叫作「威追」)……一面呈現了醫療知識如何被命名、抄寫、更新並傳承,更注入進自己的新意與心意。──蔣亞妮(作家)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修訂版,純文字無添加啾咪文庫本)
「在回憶裡,我們都是乘客,到不了站,下不了車,只能一直前進一直前進。」在真實世界、在夢里、在影視作品或是新聞的邊角,無數張臉孔自報家門一一現身,成為陳夏民筆下的那些乘客。他們與你我沒有不同,可能一樣邊緣,或許也曾暗自啜泣卻必須藏起淚痕;他們所受的苦是你我痛楚的再現或預演——這些容易被粗暴貼上EMO標籤的故事紙條,在陳夏民挪移編輯之下,成為孤獨者為尋找無奈失去的靈魂雙胞胎,而對世界伸出的橄欖枝。「其實我也傷痕累累的,如果不介意,請和我在一起。」
失物風景(修訂版,純文字無添加啾咪文庫本)
「原來,一個生命若決定要消失,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一隻黑狗,一條藍色短褲,破音的惠妮.休士頓,阿公,自己的黑洞,移民火星的奶奶——那些無法直面、必須別過頭去,不然看了會壓抑不住哭出聲音的,都是命運交至你我手中,沉甸甸的禮物。當禮物來到面前,要如何收受並理解其價值,或許是一個人活著時所面對最難的課題。陳夏民繼《那些乘客教我的事》後,再次走進幽微複雜的記憶迴廊,盤點上天的各式饋贈,為它們抹去塵埃,拋光打理,然後慎重繫上絲帶交付予你——與自己和解。「以前不懂,看到一個人攤開溫柔的內裡,會為他擔心,怕他被傷害。現在稍懂,會覺得溫柔的人是一份禮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人,都能好好珍惜。」
都是厲害惹的禍(中國系列6)
本書寫作從2018年開始,筆者被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剪輯成的《厲害了,我的國》,這部吹捧習近平政績的紀錄片給震驚,沒想到違憲打破兩任規定,其皇帝夢竟然生出個名叫「厲害」的兒子,更驚訝的是中國人對「厲害」的認同超出我的想像,就連出國讀書多年的也向世人昭告中國未來會如何引領全球,名聞中外的小粉紅為其統稱。本書分兩部分,首先對踐踏自家《憲法》,藉由戰狼外交、內外喉舌顛倒是非,鼓動民粹與仇恨,導致無法接觸外界資訊,骨子裡仍殘存上世紀階級鬥爭的被刻意引導,認為中國可以做到已經喊了超過一甲子(60年)的「解放全人類」,新的叫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次是中國小粉紅的養成經過,都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就一國成年人的見識(或常識)與邏輯,就能看出該國的內核是否穩定,筆者發現心口不離「厲害」的老小粉紅都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無法自拔地愛上長期欺騙還不斷圓謊的加害人。
2020黃昏戀(國際英文版)
★About The Book★COVID-I9 is diabolical weird and as vicious as the devil. With lightning speed Crazy surprise attack Bergamo, and Lombardi, Italy, it harvested heads!In an instant, 90% of the elderly became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 in this disaster. Many died at home before they could be taken to a hospital. Almost everyone has lost relatives. War without smoke,is even more tragic than war scenes! At this time, whether they are rich or poor, their fate is the same. They didn't have time to wrap the body. They will never see the sun tomorrow. They Without the company of family and love. They had no time for despair and sadness, panic a hunger struggling to die alone. Two surviving old people, they had an epiphany; it's better to be brave and happy life than to wait for death, in fear and trembling! They encourage and support each other, race against time and fight against the virus. They know better how to respect life, do not leave, do not abandon. They tenaciously defend their lives, and life and death must be together. They joined hands to participate in the battle of soldiers in whole to rescue the sick. They radiate the great glory of human nature. Human beings must learn to coexist with disasters and move forward with disasters.Viruses don't have affection people have affection. When COVI D-19 is almost rampant in Bergamo and Lombardi Italy the beautiful and romantic love of the tmo young old people is blooming!
熱風
前作《夕拾朝花》傾倒眾生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明報專欄再度結集錦心繡口 機鋒處處文藝御風而行,晃蕩翩躚小思、杜杜、陸離、鍾玲玲、鍾曉陽、董啟章 欣然推薦《熱風》是繼《夕拾朝花》之後,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在《明報》世紀版專欄「夕拾朝花」中精選輯錄的第二部文集。題材環繞文學、古籍、文化演藝作品介紹,結合社會時事與作者教研工作所見所聞。書名「熱風」繼續向魯迅致敬,旨在現實與意像並重,針砭與熱誠兼得。好的作家,大概都能在熙來攘往的時代裡,以文化為錨,作品為櫓,找得安心之處,寫下真誠的夢畫夢歌。--〈鳥南飛,鳥南返〉是誰覺得今天「月明星稀」?正是今日良宴會,月上星沉,親愛的烏鵲,你為什麼要與我背道而馳呢?去或留的人,不都覺得這邊風景獨好嗎?去或留,不都總有覺得無可立錐之時,棲棲遑遑,原地在轉?--〈月明星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少時不求甚解,現在細想︰既已逝去,又為何未嘗成為過往?始知中文「往」字之妙,既是「往昔」,也是「前往」,進退之間,二而為一。--〈逝者如斯〉
春風舊雨:回歸前香港教育論說長短篇
教育界傳奇人物馮以浤 一針見血、情理兼備見證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教育發展變遷學生為本.師生關係平等.開風氣之先張灼祥:「馮老師二、三十年前寫的教育隨筆,隔了那麼多年再看,道理仍在,論據一點不過時。」陳煒舜:「戰後數十年間的香港風貌乃至風情,正由此而活潑潑地重現於我們眼前。」《春風舊雨--回歸前香港教育論說長短篇》輯錄香港著名教育家馮以浤先生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於各大報章雜誌刊登的關於香港教育問題的文章。全書共分長中短篇三輯,合共七十一篇,上及1974年、下至1994年,內容包括教育政策與發展、學校行政、升學問題、中文與地理教育、課外活動、學生運動等各方面,既有精采紛陳、發人深省的專業論文,也有貼近生活、輕鬆有趣的報刊文字。馮老師投身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間,親身經歷了中文大學成立、小學入學試廢除、九年免費教育開展等一連串大事,這些又與香港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這部書稿所呈現的遠非枯燥乏味的教育史料,而是一位教育家的生命軌跡??戰後數十年間的香港風貌乃至風情,正由此而活潑潑地重現於我們眼前。
東岸有約
「生死愛慾的備份,離鄉懷鄉返鄉的藍調。」故事始於閩南僑鄉。寒暑假打零工,去過建築工地挖土方,去過果園挖蘋果窩,去過食堂打雜,去過公路道班做小工。然後是人生的另一頁,香江歲月掙扎求活,苦難與詩意共生,像一個沒日沒夜工作的機器人,別人都下班了,只有你一人拼版、做校對。你有你的目標和方向,縱使在捉襟見肘的日子,也沒有動搖過。有一天,你在街角的轉角處,看到那棵咬住石牆生長的樹,一下子明白了,你就是那棵樹!長年迎風傲立,承受風雨的吹襲,軀幹已變得彎曲,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姿態,突顯了它的堅韌與頑強。蒼翠的枝葉伸向一側,像迎風的長鬃,展現出昂揚不羈的形象。那天,你看到它的年輪光譜圖,年輪見證了種種經歷︰風暴、旱情,當然也有風調雨順的光景。
刺蝟抱月亮
連俞涵首度直剖深層內裡、凝視暗黑風景——每個人都有處理自己傷口的方式,讓你心中的刺蝟,伸展開來,露出柔軟的肚子,或許就能再次相信世界。★與《水豚工讀生》像是一明一暗的日夜表裡,《刺蝟抱月亮》直入連俞涵內心黝暗深淵,刻寫作為一位女性、一個公眾視角下的女演員,在成長以來被輕巧掩映的傷痂。以充滿療癒感的文字為生命拔刺,撥開暗黑中層層迷霧,俱現生而為人的矛盾與酸疼。★四十七篇隨筆自傷痕鋪展,延伸對於生命選擇權的探究,以及如何在傾軋的人際和輿論間轉身;本書不畏直視暗影隨形,帶著你我從世俗眼光中脫困,折返真正讓自己舒適的位置,接著緩緩啟程。★作家李屏瑤專文作序;插畫家常芷跨刀繪圖。勾勒暗夜海洋寧謐色彩,襲來鎮痛的潮聲。★首刷限定!隨書附贈「穿透暗影.自癒系吉籤」,大/中/小吉三款籤詩隨機贈送!在這個世界上適應不良時,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總期待活到某個階段,突然世界趕上了你,或踢開了本來綑綁你的三寸金蓮,追上了下一個時代。當白天忙碌的水豚,成為深邃夜空下的恬靜刺蝟,襯著溫煦月光,一根根梳理身上的刺,細數此身與世界擦撞的傷口。那些失去臉孔的影廓,在月光下逐漸辨識明晰,直視,擁抱,放下⋯⋯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毫髮無傷,有了凝視悲傷的能力,才能好好照顧自己。「過往那個有一點輕飄飄的,在人世間穿梭自如、不太留下痕跡的女演員,在這本書出現了一些對抗的配重⋯⋯她在書寫裡保留了誠實的剖面,令人驚訝的豐富細節,如果多年過去,依舊可以歷歷在目地召喚出那些空間、姿態跟語言,那這個場景恐怕也在某處的小劇場反覆上演,要如何帶著這些,卻又維持輕盈,需要一點真功夫。於是在日復一日,薛西弗斯般反覆的痛苦中,配重沙包裡的負擔,一一轉化成具備光澤的寶物,在本書的軌跡中,得以見到女演員連俞涵到寫作者連俞涵的再次進化。」——李屏瑤(作家)英文補習班男性同學不經意的冰涼觸摸,在手臂上悄悄長出了刺;學校保健室復健師的莫名騷擾,留下無窮緊張和疑惑;圖書館打工夥伴母親的酸言惡語,將她釘在了原地動彈不得⋯⋯好女孩與壞女孩的界線在哪?「不婚不生」並無干擾旁人,為何在世俗框架成了異樣、且需要被釋疑的念頭?同儕間的競爭狎侮,竟被視作必然過程,而女生們在這些磕絆與挫傷中,又如何長成一個完好的大人?⋯⋯重重脅迫彷彿無法揮散的濕黏風雨,總在不同生命階段冷不防撲面而來,再次召回苦澀的記憶,「對著沒有面孔的影子,是熟悉又陌生,你一定能認出你的影子,但你會怎麼描述它呢⋯⋯透過這本散文隨筆,我決定好好擁抱這些影子。」女演員在角色中一次次墜入黑洞,同時也不畏現實回望記憶漩渦。她以文字撬開被封印的物事,直面整個社會對女性綿裡藏針的冷眼與詰問。儘管種種偏見飄散在無垠夜空,她像隻不急不徐的刺蝟,攤展身體,浸潤軟濡月光,細細療敷傷口;她說:「好好地成全自己,再重新成為自己。」因此月光下的刺蝟,在別人可能賦予的評價裡,仍不放棄書寫屬於自己版本的人生。對她而言,不被既有的一切定義,只是活著,好好地感受這個世界,就很棒了。「少了他人的理解,我依然是我,並不是被曲解就會被重新定義詮釋;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也並非真的那麼脆弱,要相信自己。」——連俞涵◎ 精選摘文「身在充滿競爭且不時遭逢惡意的環境,我並沒有想成為什麼,或非得成為什麼;大部分的時候,我只是剛好在這裡。」——〈只是剛好在這裡〉「總帶著競爭心想把人推下擂台,只是消耗自己的力氣而已。」——〈沒有善意的競爭〉「一個人內心的世界,在關上門之後,觀眾就只有自己。」——〈去過你的生活〉「我們都應該自由地以自己要去的方向為主;這一生,除了待在自己身邊,無須為誰停留。」——〈不留〉「緩慢一點過生活,好好感受當下,活到某個年紀,能從容自在不再勉強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放下〉「當與任何人都沒有太深的羈絆,我唯一需要負責的對象,只有自己;當那個可以對自己負起責任的人,是我所能理解的成熟。」——〈閱讀完空氣之後〉
每個轉彎,都是人生:從文藝青年到財經網紅,樂活大叔的浮生散記
★暢銷財經作家「樂活大叔」施昇輝的第一本散文集★◌公路電影般的生命旅程,大彎小彎都是風景,崎嶇彎過,駐足回望,迎接命運預留的轉折。◌從懷抱著文青夢的臺大高材生,到轉戰商場證券業主管;從失業魯蛇的人生谷底,重拾書寫的熱情,成為理財暢銷書作家的「樂活大叔」施昇輝,首度以自剖式的筆觸,寫下抒情散文。本書是一場關於中年迷路、再回首的浮生散記,也是領悟果斷放棄,或許亦為人生智慧的旅程。輯一「文青寫作夢」記錄那個發下文學美夢豪語的青年,如何在現實與夢想間來回穿梭;輯二「掠影與風景」以電影、旅行、結交的好友為題,為生活中的小確幸與大風景按下快門鍵;輯三「人生轉彎處」則真誠描寫半生的親情、健康與告別,讓人讀來感同身受,萬般生命滋味,俯首品嚐⋯⋯◌「面對人生的每一個轉彎,都像在霧中瞬間出現:你將見到什麼樣新的風景?會引你到什麼樣新的方向?唯有用心體會、用心解讀。」——施昇輝◌【名人推薦】「我常想,人離開世間時,名利地位親情都帶不走,最後能帶走的,可能是我們經歷一切之後留存在意識中的記憶吧!所以,讓我們像作者一樣,酸甜苦辣鹹的人生巧克力,都去品嚐、經歷吧!」——李采洪|時報文化前總編輯「沒有一個人生是容易的,施爸也不例外。他的職場生涯起伏跌宕,像風一般地多變,但他不『跟風』,因為他的個性特質,每逢困境,先燦爛地轉身,做當下最適當的決定,努力往前,結果都有一個漂亮的轉彎。」——黃世岱(蛋黃)|作家、「關懷小丑協會」創辦人
邱妙津日記(上+下冊)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 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完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
春風化雨六十載 香港教育界傳奇人物馮以浤教授 回首拔萃男書院崢嶸歲月「拔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養成敢想、敢言、敢作、敢為的作風。」拔萃山上 歷盡滄桑百年名校 培育多代人才《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是教育家馮以浤先生的回憶錄,馮以浤先生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及後在該校任教,大半生奉獻香港教育界,並曾任教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馮老師一九四八至一九五七年就讀拔萃,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八年在母校任教,千禧年以還又先後編著《施玉麒法政牧師讚頌錄》、《役己道人:香港拔萃男書院校史》二書,母校活動不少皆有參與。與母校前後近八十年的互動,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滄桑變化,文字在時光的流逝與沉澱中透發著溫情。全書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似水流年」的文章來自馮先生回憶錄《小河淌水》,記載他求學及任教拔萃時期的點滴;第二部「師友憶往」,收錄關於男拔萃校長、老師、同學的回憶文章;第三部「校史雜俎」中,收錄四篇序文,以及一些與拔萃校史相關的珍貴資料;第四部「訪談報導」則收錄了馮先生多年來接受校刊、校史編輯訪問的訪談文章。全書共計四十一篇文章,寫作時間跨越二十餘年,既是個人層面的緬懷,亦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以及上世紀香港的辦學教育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