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之死亡
洛夫代表作,以詩藝的反叛和革新,面對生死之題的史詩 《石室之死亡》是一場夢魘,一個難以置信的傳說, 一幕「人生無常,宿命無奈」的悲劇,一條沒有十字架的自贖之路, 它是對抗死亡唯一的方式。 《石室之死亡》為洛夫代表長詩鉅作,一九五九年金廈砲戰期間,洛夫在金門一間石室(坑道)中醞釀而生。當時正處於一種極度混沌、迷惑,以及焦慮不安,他在砲火轟擊和死亡威脅中,反而湧出更豐沛的創作能量。 詩人試圖探究生死:「死亡只是存在的消失,而非生命的結束。」宇宙中形式變化不居,而生命永存;死,是生命暫存於秩序之外,以作為下次輪迴的開始。對形而上展開深廣的沉思與探勘,隨處散發以天地為廬,共萬物而生死的物我交融詩境。其次,詩人靈視死亡、詮釋死亡,賦予死亡豐美形象與意象;再次,對詩中的生、死辯證,從對立衝突到同衾同構,以及「生死同構」思想其前後之細微差異。 詩人自述,投入此詩創作時,初涉超現實主義,不明究竟,卻為它那非理性而又詭異玄妙的表現手法所蠱惑,由潛意識操控的語言結構,反助他掌握了詩的原創性,也探索內心苦悶之源,抒緩了精神壓力,透過一種特殊的創作方式建立存在的信心。 《石》詩創作的另一重大時代意義,是七、八〇年代那群背井離鄉來台的知識青年的實際處境,也成了年輕一輩台灣詩人,修補心靈內傷的方式。他們的詩象徵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時間的餘溫
◎ 詩人王丹睽違多年的詩集,詩作展現其面對更加快速變化世界的幽微內在。 ◎ 詩情鋪展在情感面前,激越的、澎湃的、狂烈的,都純淨昇華成低語訴說,似寧靜中的單音鋼琴曲,展向遙遠,又迴向自身。 王丹的詩作〈沒有煙抽的日子〉及改編歌曲一直以來是文藝青年、社運青年群裡極富象徵意義的作品,在思考、論述的政治與社運生活之外,王丹的詩作及詩人特質,展現他深情與省思的文學深度。 王丹說: 「我一直覺得,寫詩是一種動作,努力呈現生命中的各種各樣的摺痕的動作。 「而人生最令人無語的就是,當我們越過了生命中的某一個界標,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情包括:不再把摺痕看作是摺痕,而淡淡一笑地面對;或者,因為時間的積累,摺痕已經粗糙;或者,失去了體會到摺痕的能力,任過早到來的滄桑體驗遮蓋住可以瀏覽內心的窗口;再或者,飛花凌亂,四顧茫然,我們的視線已經不再由自己控制了。於是,寫詩就成了一種鄉愁,偶爾出現在心底。 「這是另一場隱私領域的戰役。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裝備精良的軍隊,在指揮官純熟的戰術指導下步步緊逼,氣勢如虹;另一方面,草叢中的抵抗者且戰且退,明知道大勢已去,但兀自尋找不願潰敗的理由;即使不能收復昔日的宮殿,也仍舊被某些氣息牽絆住,無法就這樣離開戰場。就這麼掙扎著,在纏鬥中好歹也染紅過幾面旗幟。那些,就是我們寫下的詩。 「這樣的詩當然是我非常真珍視的,不在於詩歌本身的好壞(那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不是嗎?),而在於這些詩的產生和存在,證明著一些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是用詩歌,來證明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摺痕的印跡。」 《時間的餘溫》是王丹近年最新詩作集結,以韻味深長的抒情詩情懷,來面對即使進入新世紀卻仍然延續著的末世感,百般感觸,只能以詩句揣摩。詩讓人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抓住著一點可以憑藉的本心,以語言穿透薛西佛斯日復一日重複鋪展的機械化生活,以文字暗示那無法說但人們卻嚮往的自我存在。對未來存著浪漫寄望,嚮往一個更好生活的樣貌——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詩人永遠站在鼓動人們內心烘爐的位置,訴說了我們內心那難以捉摸的冀求。浪漫者、詩人、運動者,王丹的詩作體現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社會中,深刻寧靜的人文關懷。
堰塞湖
《堰塞湖》為醫生詩人張光仁的第一本詩集,蒐羅自大學時期嶄露頭角後,橫跨十年的青春書寫。書名取自他榮獲第十四屆台北文學獎的同名作品,表現出全書含蓄內斂,卻又情緒飽滿,隨時準備潰堤爆裂的狀態。「大隱隱於市,曖曖內含光」,是他對自己寫作的要求,亦回到「詩為知己者寫」的初衷。 本書描摹情愛中的戀人絮語、城市居住的寫照、環境變遷的感觸、對親人離去的思念,以及對於人生的思索與反省。本書收錄第三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作品〈在戀人的房間裡〉,並以此詩名作為首輯開卷,作者感情用事的詩篇容易引發共鳴:苦澀的單戀往事,曖昧的悸動,熱戀中的情話綿綿,以及與戀人爭吵冷戰後的反思。輯二「暫時居留」為城市與家國中眾多不安騷動的靈魂發聲。「堰塞湖」、「走過你走過的路」兩輯則是對生命衰敗與年華逝去發出喟嘆,除了歷經親人們的過往,甚或是重大天災導致民眾的傷亡,都讓作者對於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有更深刻的體悟。多首緬懷早逝父親的作品也觸動人心,闡述疾病的無奈、無情,並省思父子間親情的拉鋸。 閱讀張光仁的詩是愉悅的經驗,透過作者抒情動人並保有詩歌音樂性的文字,看見詩人從生活中所獲得的深入領悟,讓我們在每天一樣的平凡日常裡,有了不一樣的讀詩的趣味。
不可能平面-蘇善詩集
寫詩,幸福,僅僅在詩裡練習胡思。 要詩不詩,干卿底事。 能詩不詩,真是枉了一路塗塗抹抹,白面之徒。 本書收錄榮獲金鼎獎以及多項文學獎的作家蘇善六十首中文詩作,皆發表於國內重要的詩刊,包括《乾坤詩刊》、《吹鼓吹詩論壇》、《野薑花雅集》以及《人間福報》副刊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 本書特色 榮獲金鼎獎以及多項文學獎的作家蘇善又一新作!
好燙詩刊:be動詞
中文是極少數沒有詞性變化的語言,「be動詞」一律譯成「是」,沒有你、我、他之別,混沌不明的語詞狀態,分外有種你儂我儂的浪漫情調。我們所處的環境卻不那麼理想,不論是藝術家、社會觀察家、革命家,你(你群體)與我(我群體)在現今社會裡的分化依舊鮮明。有認同的群體,往往難免也有體制外的、不被包容採納的邊緣份子,世界因此不像表面語意顯示得那樣美好與整齊,一個人的歸屬與認同甚至已成為充滿問題的命題。 & 群體與個體的認同隨時都在進行著,隨時可能帶來希望、轉圜、危險或災難。《好燙詩刊:be動詞》遂以be動詞為核心概念,徵求寫給你、我、他或社會群像的詩。它可能是“to be or not to be”、一首自我身份追尋的詩,也可以如電子音樂般懂茲懂茲,獻給所有離散於各種狂歡派對裡的陌生人,甚而可以是一首抄給未來的詩(be-coming),或者一種追憶過往的詩(be-fore)。 & 《好燙詩刊:be動詞》試圖在中文限縮的語意中,創造出最多種關於「你是誰/什麼」和「你是誰/什麼,很(不)重要嗎?」的詩意聯想。
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
本書嚴選台灣九位代表性詩人:周夢蝶(1921-2014)、鄭愁予(1933-)、葉維廉(1937-)、杜國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陳義芝(1953-)、瓦歷斯‧諾幹(1961-)以及陳克華(1961-),他們在台灣現代詩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0年代的鄭愁予是「現代派」的健將,他以知性與感性、古典與現代兼具的風格,示範了現代的抒情模式;而藍星詩社中,周夢蝶作品的語言與思想,塑造了強烈的個人魅力。60年代是台灣現代主義的興盛時期,創世紀詩社的葉維廉,帶動強大的現代主義思潮並有相應的創作。而笠詩社發起人之一的杜國清,也是艾略特研究專家,他的著作無論是詩或詩論,都與現代主義的觀點相互參照。70年代鄉土文學崛起,長年擔任笠詩社主編的莫渝,在創作與評論方面,都累積不少能量。80年代,一個政治解嚴的關鍵年代,社會更加開放多元,席慕蓉的《七里香》詩集造成轟動,引發「新詩大眾化」的論戰,但她始終堅持自我的時間美學;而90年代,陳義芝的創作有很大的突破,這一方面出自超越自己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呼應社會體制鬆動的氛圍。這種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較勁,在陳克華身上亦可印證;從《欠砍頭詩》到《善男子》,無論以抒情詩看待或作為同志詩的範例,都足以考驗詩史的新論述。而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透過漢語詩作切入台灣社會,反映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懷,為詩史展示不同的視野。 本書特色 嚴選九位戰後台灣詩壇前行代與中生代的佼佼者, 縱觀半世紀來的現代詩史,揭示詩中永恆的孤獨。
越牆者
〈籤〉 & 你適合獨自 走過五月 像一句入梅的籤 & 縱容我的誤釋 一字一字 傾盆大雨 & 他,是被歪仔歪詩社社長黃智溶譽為「闇黑世界的阿波羅」,作家尉任之稱為「神秘的射手摩羯」,酷噬黑以及黑的一切,一如其低調性格。 & 詩人曹尼,曾於2007年獲《聯合報》新詩評審獎,亦曾擔任過《歪仔歪詩刊》主編。雖出道甚早,活躍於網路空間,作品散見報刊,然因其冷調性,始終對詩壇保持一段冥王星的距離。 & 《越牆者》為其沉默耕耘多年的首部詩集,收錄2000年到2014年作品,是敘事與抒情的跨界,冷觀與熱忱的交融。跨越是永恆的進行式,不止呈現詩人多年對生命詰問,更反應對語言風格的跨度企圖。詩集除織入一貫冷幽默,和留給讀者的私意象外,可說是生命日記,也是對世界萬象的靜寂觀察。
傳奇與詩
從未有人私下對你說,詩,隨時會 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態度。 本詩集收錄阿翔自2009年以來的作品,分為「它們的聲音重新糅合在一起」、「真相至今沒有黑色謝幕」、「秋風絕然於平靜的日子」、「我們的聲音癒合在世界的傷口裡」四輯。題材涵納東西文化、寫作閱讀、身份、生活、異鄉人經歷等,全面地反映了詩人的詩路歷程及其在詩歌寫作上的追尋與探索,同時也展示出詩人如何在紛繁的當代新詩進程中,有力地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性。 阿翔豐厚的學養和語言敏感,使其創作深刻而細緻,即使歷經時間的淘洗,依然能讀出寫作現場的鮮活和生氣。因為幼時一場疾病致使阿翔聽力受到損傷,反而讓他在寂靜中更能覺察這世界的任何微細脈動。 本書特色 § 集結中國詩人阿翔於2009~2016年的精華詩作 § 獨家收錄多首全球首發作品,值得珍藏
【中英互譯】古典和現代詩與歌詞選集
美國詩人羅勃·福洛斯特(Robert Frost)說過:「詩就是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詩之所以為詩,主要是用來表達它的語言的魅力;但詩還是必需翻成另一種語言,好讓不同文字的人們有機會接觸和欣賞。此譯作詩集分為三輯,共收集七十多首中文詩與歌詞的英譯以及十餘首英文名作的中譯。第一輯是可唱英譯中文歌詞,第二輯是英譯中文詩詞,第三輯是中譯英文名作。希望舊雨新知也可透過中英、英中翻譯詩歌,找到自己文學心畝裡的一片良田。
丁子中年文青的吟詠詩畫集
◎著詩,書寫生命、浪漫;作畫,筆錄歲月、年華。正港文青絕不錯過的鋼筆速寫畫+詩歌章句。 書中文字,或為最孤獨的吶喊、或為人生體會,不矯飾又忠實反應出最人性的生命微思。 急診室的背影,我不識你, 又見你的手,合握著祈禱。 〈榮總體檢那天〉 走過人生五十個年頭的畫家,被醫生宣告重症,住院檢查。 結局雖是一場虛驚,但在等待結果,終日惴惴不安的時間裡, 他回顧、掇拾生命中對親人的思念、情愛的繾綣、生命的熱愛, 希望終能留下牽動讀者文思的謳歌…… 飄浮是妳的名。 遠遠,是欣賞妳的角度, 不就似風箏那樣, 獨旋在線的 那一頭。 雖然, 想握著線, 不也那麼自然忘記, 與鬆手。 妳還是遠遠的, 沒閱讀我的思愁。 〈漂浮〉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暖化、地震、氣候異常、PM2.5、海上漏油、恐怖活動、難民潮、無動機殺人、被失蹤、巴拿馬文件……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的現在,愛是什麼?我們還要愛嗎?還有能力愛嗎?怎麼愛?詩是什麼?能詩?能怎麼詩? & 這人的荒野。目前一片渾沌。 詩集《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是充滿複雜女性意識與感官體驗的詩人阿芒,在這混沌荒野中的赤腳找路。用詩的荒野,探討人的荒野。 & 距離她的第一本詩集《on/off》(1995〜2002詩選),已經十多年了,期間阿芒出版了簡體詩集《沒有爹》和雙語詩集《女戰車》。作為第二本備受期待的繁體詩集,《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詩作選自2003〜2015。
攝影‧詩:詩情攝意(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我手寫我心 我心攝我影 山水、旅行、情感 一位攝影詩人的尋夢之旅 五十歲,可以開始追夢了! 獻給每位年過五十心懷年少時夢想的你 & 書寫者之心,以詩作穿透思想靈魂 攝影師之眼,以鏡頭捕捉世界靈光 ———曾進發的影像與詩——— 「詩」和「攝影」是陪伴我享受孤獨、享受生活的最佳生命伴侶! ★ 夜氣、櫻花、懸掛在山屋紗窗上彩色的飛蛾 星空、清風、水鴨在蘆葦叢中窸窸窣窣行走 唯有見證山水土地極致之美 方能寫下如此動人心弦詩作 詩人,在影像與詩中找到人生禪意 旅人,在行路和旅途尋找生命韻味 山& 水& 情 七十二首富饒情感的琢磨文字 七十二幅靈氣逼人的山水風景 歌頌天地之美 見證世間有情
【風車鐵粉限量款】《日曜日式散步者》+側背袋+電影預售票2張+精萃詩選明信片1組
全球限量五百套、絕不再版。 內容包含:&&&&&&&&&&&&&&&&&&&&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1套(共2冊)。 1930年代首次在台灣引入超現實主義美學的風車詩社再度華麗登場。風車詩社經典創作重刊,20餘篇詩作詩論首度翻譯面世,一併收錄對風車影響極大的西方‧日本前衛藝術宣言與創作,兼具閱讀、史料與典藏價值。 30位台日當代學者、作家、藝評人、影評人全新邀稿,重新詮釋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影像‧手稿‧文件。1930年代文學的視覺再現,收錄《風車》雜誌第3期孤本書影,原件檔案16頁。 &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概念側背包。 委請廣富號特製,共同打造日治時期老台南。側背、手提兩相宜。 &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輪電影票券兩張。 以1930年代風車詩社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入選鹿特丹影展「未來之光」單元、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2016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等獎項肯定。持續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等、馬德里國際電影節等各大影展參展中。 可於上映電影院使用。包含:台北國賓長春、光點台北、喜樂時代影城,及台南國賓、高雄駁二in89電影院等。 & ★《日曜日式散步者》精萃詩選明信片1組。 & 「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台灣的超現實主義詩風的起點 1933年日本統治下的台南,以楊熾昌為中心,糾合李張瑞、林修二、張良典、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共同組成的風車詩社,在台灣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存在。美學方面,他們首次在台灣引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詩風,由於與同時代洋溢著抵抗精神的寫實主義文學主流大相逕庭,學者屢屢稱之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台灣新文學的奇行種。 台灣經歷了1940年代戰爭時期的高壓、1945年終戰之後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政治,再加上語言的斷絕、同人死亡及絕筆,這一股超現實主義的風終究沒能吹到戰後,直接影響下一個時代的現代主義運動,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歷史的岩層裡,宛若一塊美麗的琥珀。至1970年代末,他們再度被發現時,依舊閃耀著永遠年輕1930年代的新精神。 & &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風車詩社的詩選,書裡的所有邀稿,都是詩的延伸與回響。 &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分為兩冊。第一冊《暝想的火災》聚焦在風車詩社文學,包括作品、導讀兩個部分。「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重新選刊風車同人作品,收錄了部分首次中譯出版的新史料。「閱讀的複數路徑」收錄「文學史透鏡:台灣.中國.日本」及「望遠與顯微」兩輯共十篇學者作家邀稿,皆為新稿,可說是2016年的現在對於風車詩作的最新回響。 & 第二冊《發自世界的電波》則重返風車詩社的時代。「連續拍擊高強度信號」與「時代形/聲」兩輯,透過歐洲‧日本前衛宣言與詩作的選刊,以及前衛美學在文學、電影、美術、攝影、聲音、音樂的交響共鳴,呈現一個殖民地台灣的現代主義者在全球性前衛美學思潮傳播的網絡中的視域所及。而六篇關於黃亞歷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響,在這部拒絕說明與旁白敘事的電影的影像聲響之中,細細地尋找未說的話語、詩意的端倪。 & 這一套書從1933年集結的風車詩社的作品出發,終於對黃亞歷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聲,不能不被視為一個不斷傳播、轉譯、影響、再創造的過程。而今年適逢年輕藝術家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在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朗讀開啟達達運動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正滿100年,此書的出版,亦是對於前衛的回聲。 & 影像文化評論者 郭力昕、導演 黃明川& 經典推薦
London Poetics
This book will prove valuable to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London and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poetry. So climb aboard this open-topped, double-decker poetic bus, and prepare to enjoy the history of London in verse!” ──Professor Mark Ford, the Head of UCL English Department 內容介紹 This book is for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ondon. The author Allison Lin not only explores some of the greatest poems written about London, from John Keats to Wendy Cope, from Tennyson to T.S. Eliot, but also interweaves their works into five themes: Love, History, Metropolis, Cultural Exchange, and Urbanity. This collection of poems brings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ondon together, and making it an enriched reading experience that is full of witty and entertaining.
夢的眼睛--「鰲西新詩地」青少年詩展精選集
青春如夢亦如歌 小詩人們的初試啼聲 為了鼓勵青少年以詩作表達生命的體驗,梧棲藝文協會長期耕耘青少年新詩創作,挑選自2000年至2015年間的得獎作品,共計199首詩作出版成精選集,累積16年的青春之聲氣勢浩大,成果斐然。小詩人們以富含童趣的眼睛捕捉他們的人生風景,為大人們揭示探索世界的獨特目光,無論是梧棲的濱海地景、成長記憶,抑或是童年趣味、青春心事等書寫,展閱本書皆盡收眼底,他們藉由詩的排列、韻律為青春留下美麗的足跡。這群創作者的初試啼聲,諭示著文學的種子已盛大播下,有朝一日這片文學花園將能欣欣向榮。
撫惻與探索(國際英文版)
You probably have never heard: such sorrowful stories, stunning epics, suffering loves, stupid logics.You probably have never learned:such sordid images, sour musics,stingy feelings, strange wisdoms.– Nova Saintsigh, All Fool Babble-n-BoastPlease race to rate or raze even rape them.They are all prideless, prizeless, also priceless.– Will Shakespirit, No Neo Tonic-n-Taste你可能從未聽說過:這麼痛苦的愛情,悲慘的故事,愚蠢的邏輯,震驚的史詩。你可能從未見識過:這麼醜惡的印象,酸腐的音樂,奇怪的智慧,刺蜇的感覺。笒娃聖嘆於《愚論愚誇集》請趕快去評判、撻伐、甚至強暴他!他們是無恥、無賞、也是無價。蔣威震靈於《無味無益紀》
島與半島的新詩浪潮
「2016東南詩會:水的漣接•情的盪漾—濁水溪畔談詩論藝」,詩會主題以「詩人詩觀」為主題,邀集曾心(泰國)、林煥彰(臺灣)、孫德安(汶萊)、蕭蕭(蕭水順,臺灣)、懷鷹(李承璋,新加坡)、龔華(臺灣)、李宗舜(馬來西亞)、蘇紹連(臺灣)、楊玲(泰國)、白靈(莊祖煌,臺灣)、卡夫(杜文賢,新加坡)、曾美玲(臺灣)、辛金順(馬來西亞)、田運良(臺灣)、方路(馬來西亞)、嚴忠政(臺灣)、林素玲(菲律賓)、方群(林于弘,臺灣)、王勇(菲律賓)、楊慧思(香港)、范軍(泰國)、劉正偉(臺灣)、楊搏(泰國)等詩人進行國際間的詩作研討,促使詩的創作與研究視野突破地域的限制,促成詩的討論與分享穿越國家的藩籬,提升臺灣詩壇的新視野與創作動能。
甜星星:陳依文詩集
也許,我一直只是想 把一首詩寫短 一條路走長 一個人愛深 一輩子,活得乾淨 這是詩人陳依文的第三本詩集。有別於前兩本透明神秘的詩風,《甜星星》暖調而療癒,親切直接,無所保留。詩集收錄許多「不同口味」的作品:有溫馨甜蜜的喜悅、明朗飛揚的俐落、一針見血的洞悉領悟、至親至愛的深厚篤定……118首的選詩,構成層次豐富,具有力量的感知世界。 《甜星星》一書,從選輯到製作,都滲透著「禮物書」般的祝福心願。除了多路線的選詩,作者並親自手繪插圖,搭配詩文穿插,展現新鮮面貌;全書內頁編排靈活,帶來不同的閱讀驚喜。 此書分為五輯:「甜星星」、「鹹黑洞」、「極光軟糖」、「麻花雲」、「太陽風」。 「我願意,在世上深深地∕深深紮根∕無畏風雨,努力生活∕為了我們眼中的春天∕未來的豐饒∕命運線處螫下的愛」〈工蜂〉——首輯「甜星星」以情詩為主,宛如晶瑩簡單、風味細膩自然的金平糖: 「請讓我們珍惜、坦率 有樹的堅強 藤的細柔 比起依靠自己更擁有 信賴他人的勇氣」〈情歌〉 「我們就是一夥相依相親的小鳥 被活下去的希望和努力所哺育」〈賴床〉 「存在於我的希望之中 宇宙濃縮煉成的甜星星 終能掉落在你的心上 像薄荷糖 琳琅喜悅地安落在 婚禮的白色瓷碗」〈遠距〉 次輯「鹹黑洞」的詩,像小而高密度的黑點,漆黑、冰冷、深刻,將日常中反撲的思緒吞噬捕捉: 「你的奢求與跪泣 我無法原諒 那種愛,只有 更公正壯麗的文明才配擁有」〈受害者家屬〉 「疏離的生,擁擠的死; 擁擠的生,疏離的死。 悲慘的是:它們其實 同時成立」〈反義詞〉 第三輯「極光軟糖」收錄的是詩人22至23歲的作品:「心裡總汪著一匙溫柔的酒精∕揮發了一生一世也蒸不完」〈老媽〉;「如果能把思念對折無限次之後∕就可以碰到星星了」〈高度〉,語感自然流利,流露出年輕的活潑、青春的敏銳,對溫柔或痛楚皆毫不猶豫地體驗投入,充滿坦率的勇氣: 「熱水從蓮蓬頭灑下 如果這陣落在身上溫暖的雨 可以更有質量的話 我就會知道被同情打痛的感覺了」〈熱水〉 「我喜歡我們如此驕傲 &如此溫柔 笑一笑天都可以塌下來 讓星星掛成地上的小河 小河飛成滿溪的螢火 而我們一盞也不捉 任回憶流成滿天的開謝」 「當我喜歡樓時你就喜歡路 而我的門總接住你的歸途」〈喜歡〉 後段「麻花雲」、「太陽風」二輯,則承襲了過往澄澈乾淨的詩風,肅穆中挾著溫柔。詩人專注於探索、扭轉自我,最終如獲頓脫,「麻花雲」傳達出一份在辮結纏繞的心靈狀態中,力求平衡的溫柔: 「再幾年,我走出那座 憑弔青春時,偶爾徹夜久待的房間 留下打開的天窗,慎重鎖上門,不再回來 之後應該 是前年的事了吧—— 維持上鎖的狀態,我丟了那柄 遙祝思念,無數夜裡握著祈禱 雕花手造的錫製鑰匙;點起火 燒掉信件和照片 拆毀四壁、推平房間 站在火後餘灰的中心 八方的風流動成環,四野吹來 生命的新氣旋開始捲聚了 閉上眼,宇宙的垂簾彷彿輕拂在臉上 那樣清涼、新鮮,冰燙如星光的意志 我的世界終於遼闊平整。不留遺跡,不存疙瘩」〈好〉 末輯「太陽風」則仿若陽光色的白葡萄酒,簡淨直視,能看見陽光逼著芳香照耀、灑落,滌淨所有紛雜口感。 「那時,我們的心 化作一柱柱雪白色的烽火 靜靜地、熾烈地、盛大的 從邊陲,包圍這 黑暗無愛的世界」〈包圍〉 這是一本直視一切情感,勇於投入承受、穿越領悟,因而奇妙地帶著療效,具有力量的詩集。或許美麗,或許殘忍,或許莊嚴,或許可愛,《甜星星》如一道層次豐富的鮮明彩虹,詩人以她溫柔明晰、堅決篤定的獨特手法,直率地面對自我,深入愛與失落,在甜美中學習珍惜守護,從痛楚中覺悟諒解寬容,劃開人生曖昧不明的混濁天空,將知性與感性聚焦提煉,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不同色相。 本書特色&& & 詩人陳依文的第三本詩集,有別於前兩本透明中蘊藏神秘的詩風,《甜星星》暖調而療癒,親切直接,無所保留。書中並搭配詩人手繪插畫,編排活潑,別有意趣。
台灣現代詩的跨域研究
《台灣現代詩的跨域研究》著眼於分析現代詩人作品,並試圖將「現代詩」的文本研究加以擴展,在不同文化研究領域間激盪火花,力求呈現多元異質的文化思維與主體意涵。 如何不停地變換自己的身份,以順利完成生活「跨域」的工作,其間時時充滿著矛盾與衝突,但這些因彼此領域的不同而互相激盪的火花,在在使作者的生命隨時儲備著不同的「問號」、「驚歎號」與追求「解答」的動力。 而這些有趣的「問」與「答」、「教」與「學」、「書寫」與「研究」,皆源於一對對散發著熱情「重力波」的巨大黑洞,那是「詩」,是「詩」帶領作者跨越生命的疆域,偶而自由勇敢,又不時孤獨執意,甚至至愛不悔。
地表上On the Earth,s Surface
不與世故妥協的純真與信仰 孫維民睽違十多年的回歸之作 《地表上》是孫維民的第五本詩集,分三輯,收錄近作六十首。詩集取名之由,乃顯示詩人對於今生此地的強調和關注。作者自承內容大多和生活中的瑣碎事物有關。 另一方面,《地表上》也回到對此世界更多的關注,更強調了「人」。 以新作中第三輯之〈夜車〉一篇為例,前半段敘述畫面,一名女人搭乘夜行列車,周遭旁人皆處沉睡,只有她一人獨醒,前塵往事彷彿穿越時空來到眼前。雖處沉靜,作者用詩的音律製造聲音對應列車的行進狀態,後半段聲音描述就霎時豐富了起來;夾雜反諷、激烈提問、語氣加快,列車行進速度感也隨之加快,駛向黑夜、人生之剎那……。 作為詩人,他有信仰。 他相信文學之大用。
我喜歡我是現在的樣子
《我喜歡我是現在的樣子》是澳門詩人譚俊瑩跨越5000個日夜所採擷的生活片段,71個往昔的場景,把最久遠的自己拉近讀者,21幅針筆插圖為詩人複雜糾結的情感梳理出新秩序。 & 她跟許多人一樣,住在一個堅硬果殼深處,等待一條裂紋化身銀河;她跟許多人一樣,渴望在紛嚷之中留一撮安靜的思緒。詩集選在一個噪動的溽熱天氣面世,願你和詩人一樣,集結所有記憶的島嶼,喜歡現在的樣子,等待雨聲再次觸及。 本書特色 《我喜歡我是現在的樣子》是澳門詩人譚俊瑩跨越5000個日夜所採擷的生活片段,71個往昔的場景,把最久遠的自己拉近讀者,21幅針筆插圖為詩人複雜糾結的情感梳理出新秩序。 她跟許多人一樣,住在一個堅硬果殼深處,等待一條裂紋化身銀河;她跟許多人一樣,渴望在紛嚷之中留一撮安靜的思緒。詩集選在一個噪動的溽熱天氣面世,願你和詩人一樣,集結所有記憶的島嶼,喜歡現在的樣子,等待雨聲再次觸及。
香水的餘地
生活裡,一切交錯沉澱,在時間如流水一點點沖走之前,澳門年輕詩人雪堇不忘拾起,然後從這些個人體會和社會觀察中,萃取出詩意,提煉出詩集《香水的餘地》——香氣飄揚,盡是情感、思考和信念的縈繞。 《香水的餘地》輯錄雪堇2010至2016年初所寫共33首詩作。不同主題的作品相互交錯,讓讀者逐首細味:從自己的存在方式、與他人的愛和牽繫、社會議題以至小城現況出發,作者採下了各種情感,展開細緻的前調;中調一次次反思浮現,作者往往以獨白貫穿,面對人事景物幻變,她並非抽離在外,而是以第一身的投入,時而抱緊時而批判,用字淺白,糅合生活中多種意象,看似常見平凡,其實另有深意;尾調留下一個又一個信念,希望堅守希望傳達,沒有宏偉巨著,沒有豪情壯語,餘香留在手中,只為一份真摰實在,鮮明而溫柔純淨。 本書特色 《香水的餘地》輯錄雪堇2010至2016年初所寫共33首詩作。不同主題的作品相互交錯,讓讀者逐首細味:從自己的存在方式、與他人的愛和牽繫、社會議題以至小城現況出發,作者採下了各種情感,展開細緻的前調;中調一次次反思浮現,作者往往以獨白貫穿,面對人事景物幻變,她並非抽離在外,而是以第一身的投入,時而抱緊時而批判,用字淺白,糅合生活中多種意象,看似常見平凡,其實另有深意;尾調留下一個又一個信念,希望堅守希望傳達,沒有宏偉巨著,沒有豪情壯語,餘香留在手中,只為一份真摰實在,鮮明而溫柔純淨。
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
黑洞的巨大引力,連光都逃不了 嘿,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 詩人鴻鴻、蔡仁偉、潘柏霖 小說家何敬堯 聯合推薦 & 「我相信/火圈的另一端有更好的/一天,縱身/即是永恆/絕望中/必有僥倖」〈相信〉 & 你曾經想過要優雅地在時光間隙中穿身而過,卻發現它其實窄小的讓記憶與軀體都扭曲變形,在軌道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彼此撞擊、疲於奔命,一回神才了解到自己早就無力抵擋生活帶來的壓力。嘿,據說若能在黑洞旁邊倖存,就有機會親眼看見自己的眼睛,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 「如果你願意站在原地/我就繞著你不斷奔跑/直到宇宙都變成/最甜蜜的奶油」〈我會念睡前童話給你聽〉 & 青年詩人徐珮芬從日常的語言中凝聚出簡單的詩句,調皮的意象跳躍在文字之間,天馬行空的想像帶來意想不到的閱讀驚喜。書中收錄新銳插畫家吳睿哲為每一首詩創作的插畫,襯托詩人細膩的內心世界。 & 「冬至也拯救不了/無望的戀情/我的眼睛還在冒汗/你已戴上他織的圍巾」〈換季了〉 「詩人有任性的權利,任性起來有時恐怖有時嬌羞,但幸好我們不是徐珮芬的情人,只是她的讀者,可以任性地讀她,享受她的任性。如果明天你變快樂了,你不見得還會記得這些詩,但你會記得任性的美好。」──詩人 鴻鴻 & 「徐珮芬的詩有時驕傲任性,用大富翁壟斷交通,把愛人困在身邊,輸了則藏起骰子,不讓戀人被其他人佔據;有時則悲觀自憐,學會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玩夾娃娃機,想像自己死後整個世界竟無人在乎。整本詩集宛如一疊寄不出去的情書,日積月累之後轉化成自言自語;這個詩人原來是可愛的、可以愛的,且看你愛的方式,是拿來取暖,抑或再深入一點,無所畏懼烈焰的灼傷。」──詩人& 蔡仁偉 & 「她孤身旅踏在夢與淚水之間的廢墟,拿靈魂與魔鬼交易,只為了求得『愛』與『被愛』。在這個最艱難的時代中、最寂寞的城市裏,我們都得在黑洞中找尋自己的眼睛,只為了好好地活下去。」──小說家& 何敬堯 & 「玩捉迷藏的孩子,有些想被找到,有些不想,有些想被你找到但又害怕你真的找到。這本詩集是徐珮芬的捉迷藏,她要你來找她,但她不要真的被你找到。」──詩人 潘柏霖
楊喚詩選
熟悉的〈夏夜〉,難忘的〈小螞蟻〉、〈家〉,一起走進楊喚的詩作世界。 & 詩,是不凋的花朵, 但,必須植根於生活的土壤裡; 詩,是一隻能言鳥, 要能唱出永遠活在人們心裡的聲音。 ──楊喚〈詩〉 & 篇篇經典,難以忘懷的永恆詩作 楊喚的詩── 半世紀以來,楊喚的童詩已經滋潤了好幾代的孩子,其詩作如〈小螞蟻〉、〈小蝸牛〉、〈春天來了〉、〈家〉、〈夏夜〉等都被編入學校課本,是台灣學子印象最深刻的課文,至今仍是課堂必備的讀物教材。 本書對楊喚詳加導讀介紹,並挑選七十六首最能體現楊喚生活、想望的詩作,讓讀者更為全面地瞭解楊喚其人其詩,讀懂楊喚詩裡的意涵及其寫作的背景。並搭配符合詩作之插圖,使詩中的情境能具體呈現。 & 「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夏天的夜 就輕輕地來了。……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 又亮的銀幣。」——楊喚《夏夜》 「貓頭鷹長年地戴著一副大眼鏡,……到晚上一點也不想睡覺」──楊喚《森林的詩》 「可是我很快樂, 我也很驕傲。我願意幫助你們的媽媽辛苦的洗衣裳,我更願意跟著你們快活的吹泡泡。來,讓我們做一個好朋友吧!」──楊喚《肥皂之歌》 「緊接著是龍眼先生們來翻筋斗,一起一落的劈拍響;西瓜和甘蔗可真滑稽,一隊胖來一隊瘦,怪模怪樣的演雙簧。」──楊喚《水果們的晚會》
白光谷:守護幸福的世界
各界名人熱誠推薦 九把刀 天 心 王文華 汪用和 阮經天 林書煒 柴智屏 陳鎮川 陳勢安 張惠妹 彭于晏 賈靜雯 楊丞琳 趙又廷 蔣承縉 蔡詩萍 蕭 蕭 蕭亞軒 戴佩妮 簡愷樂 羅志祥&
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二版)
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為人類造就生存的美學。 草屋、籬落、田疇,至今看來,仍是富含邏輯與深意。 人類無法脫離這種基本的耕耘。 我重新對這種生存美學感到心動。或者說,它一直在我心動處。 *** 廳堂大鐘的前面。此時時間最寂寞。秒針跑到哪裏呢,分針和時針心機深沉,按兵不動。那裏面有字。他們告訴人們字很好玩。但字怎麼寫呢?沒有人回答。最機靈最滋補的黑腳羌,都不認識字。春天過了。 *** 我只想獨自一個房間。知道你在隔壁開著音響,我也嘴裏哼著歌。知道你們在隔壁馬路飆車打架,我也把飽蘸油彩的筆投向牆壁。除了紅色,還有黑色、棕色、黃色、白色。 知道你們在隔壁工地施工,架鋼條,開水泥攪拌車。把房子推倒,把房子建起。我也在建築,打字,取消,複製,貼上。 *** 基於一種深情,我也會發出聲音。從鳥的嘴巴裏,從田塍的水影裏,從泥土的氣味裏。從老人、舊屋、朽木、颱風。從陌生的街道,破敗的夕色;從飢餓的皮囊,腐臭的肛門。 *** 基於一種深情,我不想分清美與醜,善與惡,天使與魔鬼。黑色白色,高低貴賤,裏面外面,生與死。我走在異鄉,安分如一個生了根的鄉民。我一個人,熱鬧如帶領一整個家庭。 基於一種深情,每天都看到,新的好奇誕生,新的思維轉換。更多不知道來臨。我從前並不知道,它們數量眾多。我想再往裏走,我想看看生命的長相。仔細瞧瞧它。雖然它可能並無長相。基於一種深情。 *** 不再有那些聲腔了,我只能是個無能的歌者。 漫遊。漫遊。輕聲吟哦。 我沒有鬧鐘。時常忘了眼淚。 輕如草芥的試探——空氣的溫度,人類的仁慈。 輕如心臟在器皿中,在身體的器皿中,搏動。 此時,我身處群山,環山如堵,堅固如岩穴。寂靜鋪蓋,如宇宙最偉大的發明。 我沒有放大鏡。望遠鏡。但我能看到空中細微的浮游物,在飛起,在散播。牠們的翅翼,唾液,速度。我能看到,是因為有一種東西誕生,維持了平衡。我看到那胎衣,透明,薄膜,剝裂。一個赤子走出,又一個赤子走出。勇敢,堅毅,眼神凝亮。他遊戲,他飛。此時,他來到懸崖,如履平地。他隨時轉換維度。他的心變換,在不同的空間。 *** 此時恰好有個模糊的影子,從竹林那頭靠近。把方塊字冰結。堆高。想像著春天時它們將被飲用。如此而已嗎?彷彿有一個教人寫字的人,然而,字要怎麼成形呢? 書籍重點 2014年小寫出版《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甫獲2015年吳濁流文學獎新詩類佳作獎。 2014年初版詩集,裝禎設計入圍2015年金蝶獎初選。 2016年二版詩集,由2014年金蝶獎首獎設計師何佳興操刀,打破格局,展現新風貌。 二版(新版)新增兩篇附錄: 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零雨談《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專訪|文|黃文鉅 閱讀零雨第七詩集《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她是深情而無窮大的追問者 文|沈眠 初版後記 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為人類造就生存的美學。 草屋、籬落、田疇,至今看來,仍是富含邏輯與深意。 & 新版後記 我無可救藥地愛上樹、光線、泥土,老舊的木柴、瓦片,時間的痕跡,地平線之形而上、下。 並以此衡量人的品質──會毀壞,有斑汙,非線性秩序,莽莽蒼蒼,大氣淋漓。 美學遞到我的手上,成為我自己的佞友,我私祕的迦陵鳥。我漸漸遠離一幫貴族弄臣、豪門清客、幽閨淑女。我的渾沌王國,在山海之間,在行旅之中。我的歌吟,在心的動靜處。 《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這本詩集再版了。 而且改了一個漏字,〈頭城〉第二段第四行的黑「得」;改了我的固執,當初執意的〈火車2〉毛絨絨改回毛茸茸。還有,〈穿上水泥〉加了一個空行,一個破折號──我又任性了。 另外,增錄兩篇黃文鉅、沈眠的宏文,特此致謝。 它像個兩年後才出生的孿生子,外表不同,但初衷未變。
詩/畫:對話
詩人辛金順55首最新詩作,結合畫家陳琳55幅飽滿鮮活的精美彩畫,以詩神入畫中,展開生命與生命精彩的對話。 馬華詩人辛金順的最新詩作,結合中國畫家陳琳樸實豐厚的畫作,呈現出五十五組詩與畫的精彩對話!畫作多數描繪寮國村民、兒童、比丘們和少數部落民族的鄉間生活型態,亦有少數畫作呈現台灣高山族和東馬原住民的狩獵情景,體現出生活樸實的自然情態與純真可貴;詩作則牽引出回憶裡的故鄉、童年、生活與夢,像是一些走過時間的老人和故事,生和死。詩人說,「似乎,那裡頭,都有時代火光的炯亮和陰影,不斷明滅;都有了詩的聲音,輕輕在塵揚的大地上唱起。或許,詩與畫的交會與交錯,是一種生命體現的歷程。是思與詩的迴盪。」
十年,才開始-泰華《小詩磨坊》十年詩選
十年,集結11位海內外傑出泰華詩友──嶺南人、曾心、林煥彰、博夫、今石、楊玲、晶瑩、苦覺、曉雲、莫凡、蛋蛋,一同為小詩打造。 從精華中再次淬煉,2,400首小詩淬選出每人21首,濃縮十年精華;以自我嚴謹篩選,將小詩嶄新一面呈現世界華文詩壇! 本書特色 ★林煥彰、嶺南人、曾心、博夫、今石、楊玲、晶瑩、苦覺、曉雲、莫凡、蛋蛋共十一位海內外泰華詩友成立「小詩磨坊」十周年的第一本選集! ☆由臺灣著名的詩人、兒童文學家林煥彰擔任主編
我沒有名字只有末日
唯有咳嗽才能找到當時的妳 背包裡的籽孵育城市 淋雨的人容易老 & 展閱這本詩集,猶如打開了一只無名神秘的黑色立方體,年輕且充滿詩癮的詩人葉雨南發出夢囈般的低語,輕聲向人們吐露藏於其中的祕密星體之一切;置身於末日的冷酷異境,抽象與寫實並存,孤獨和熱情並融,重力及反重力,龐然又幽微,結構後再解構,不規則且跳躍的風格繁複如萬花筒般令人眩目,在其巧心經營下呈現無處不驚奇的意象。有的詩題蘊含故事性,如〈說一句謝謝就下雨〉、〈如果妳找得到鳥的尾巴我們就分開〉;有的詩題語帶雙關,如〈飛粥冷了〉、〈無歌哭〉;或呈現代拼貼感,〈妳的吻橫渡那瓶飲料〉、〈石蕊試紙的抹茶紅豆〉……正因在末日之中,事物皆是無重力狀態的飄浮感,一旦開啟它,詩人將隨時翻轉想像。
霧的鋼琴詩想:雲天攝影詩集(精裝 彩圖)
《霧的鋼琴詩想》攝影詩集,分成三大輯要:輯一是「鄉情詩篇」,寫第一故鄉諸羅山(嘉義縣、嘉義市)及第二故鄉(花蓮縣、台東縣)的鄉情。輯二是「生態詩篇」,從大地之母「蓋婭」的地球情懷伊始,乃至逐漸走向歷史的一棵樹為止的種種宇宙心事。輯三是「行旅詩篇」,寫生態研究的行旅過程中,對於生命的喜悅與感歎。通過文字的把脈與歸類,本書的三大編輯旨趣,清楚地浮現出筆者新詩創作的特色,而這特色,除了詩歌、旅行、攝影之外,還注入了學術研究領域中,才可領略的宇宙人生的關懷,而這份關懷夾雜著文學感性之情,也增添了自然質樸的生態之美。 本書特色 1.捕捉自然質樸生態之美的攝影詩集。 2.詩寫第一故鄉諸羅山(嘉義縣、嘉義市)及第二故鄉(花蓮縣、台東縣)的鄉情。 3.詩寫大地之母「蓋婭」的地球情懷伊始,乃至逐漸走向歷史的一棵樹為止的種種宇宙心事。 4.書寫生態研究的行旅過程中,對於生命的喜悅與感歎。 5.除了詩歌、旅行、攝影之外,集結文學獎項成果的作品集。 6.書寫宇宙人生的關懷。
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精裝 彩圖)
蘇紹連《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我們必須不斷地對我們的視覺世界回眸,是因為想在熟悉的事物上發現新意。唯有新意,才是我們要創作的重點。唯有新意,才會找到新作品的生命。回眸,是一種善意的表示,當我們想攝影時,一定得對客體釋出善意,帶著情感,露出溫煦的眼光。這樣的回眸,會讓客體生出光彩,也會讓你的攝影得到新的契機。回眸,是一種對被拍攝者的召喚,用拍攝者的靈魂對被拍的客體召喚,喚出被拍攝者的靈魂,與之對話。回眸,也是為了發現陌生。往往們看過的景物覺得沒什麼而要離去時,若能再回眸一望,或許能在許多熟悉中被一小點的陌生而觸動神經,為之震懾。我們看過了,再重新看一次,就是回眸。也許是因為想到什麼,或有什麼值得你關注的,或許你想示意什麼,或許你想發現什麼,所以你對拍攝的客體回眸。所以我們回眸,是對我們的視覺世界注目及致敬。 本書特色 1.第一部名詩人對攝影與詩相關思維的思辨。 2.以詩人的眼光探討攝影與世界的連結與紀實。 3.詮釋詩創作與攝影對深層靈魂悸動的碰觸。 4.提示攝影者觀看世界真實面貌的角度。 5.以攝影機捕捉世界,以詩心吟詠生命的脈動。 6.詮釋攝影如同詩創作,隨興之所至卻嚴謹地看待自己的藝術心靈。
時間的零件:蘇紹連詩集(精裝)
在蘇紹連的詩作中,「分裂為二的自我」是反覆出現的母題,早在《驚心散文詩》階段裡常可看到「突然驚覺自己不是自己」正是蘇紹連許多首散文詩的詩意架構,而後蘇紹連再次在《孿生小丑的吶喊》,以語言混搭形式,再次演繹此自我分裂的狀態。在《時間的零件》中,蘇紹連透過散文詩組詩〈超友誼筆記〉再次思辨自我與自我的關係,〈超友誼筆記5〉:「你我同住同行,是同志,也非同志,是單,也是雙。你我合體合形,是本尊,也是分身,是實,也是虛。你我寫的詩一齊競逐,一齊排比,是分,也是合。」這裡的我和你,可能指涉彼此心靈相通的詩友,相知相惜相似到竟同本尊分身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思考,也可能是詩人靈魂的自我分裂,所謂矛盾掙扎,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輕微人格分裂,而最後〈超友誼筆記18〉:「你我分別那些年,冬季收押了大地的色彩,只留白色在書寫,黑色在佈局。白色是火,黑色是水,唯你我的身體可以燃燒,可以流淌。在你我分別那些年,靜靜地等待春季。」時間終將收去一切所有權,但不管主客分合,寫作本身是最終的救贖,讓人能等待春天。─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政彥 本書特色 1.詩人對時間的省思感嘆,具體地透過一篇篇詠物詩構成。 2.蘇紹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漫遊者,在文字與時間,影像與記憶中漫遊。 3.古物是人們遺忘,時間沖刷下的沉澱物,唯有詩人以拾荒者的心情一一審視,。 4.毫不間斷在詩中埋伏對當權的批判,對弱勢者的關懷。 5.寫作本身是最終的救贖,讓人能等待春天。 6.詩人思考文明的困結,科技究竟將引領人們前往美好的未來,亦或走向人類物種的滅絕。
現代詩完全手冊
「我對現代詩的喜愛,有著個人成長的感情因素。多麼幸運,誤打誤撞,我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現代詩,就跟隨著詩探入自己的不安與騷動。我讀到的現代詩教會我不要拒絕承認自己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內在的騷動。詩更替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一樣的青春動盪的態度,進而讓我可以藉由他們的詩句,或藉由笨拙地模仿他們的詩句,獲得了向自己表達困惑、憤怒、疏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楊照在書中對著正苦惱著試圖想要讀詩的年輕的「你」,從詩、讀詩、對詩的好奇,進而對於寫詩產生興趣,探問詩人的靈感來源,還有詩和「我」之間的關係連結,與詩的相處,從自身經驗開始以一經驗長者娓娓道來一系列關於詩的筆記和註解,什麼是詩?為什麼要讀詩?怎麼讀詩和寫詩?而我們又要如何去探看那個字句簡省、語意隱蔽,滿布著不斷明滅的通透靈光,時而絕美動人、時而又殘酷冰冷如刺骨錐刃,詩意的剎那世界? 唯有詩才足以組構連繫生活日常與詩意靈光的介面,楊照以自身的經驗鋪展關於詩的方方面面,從一種遠望詩本身形成的美的引力,到逐步接近,感受詩意在語言中的流動,進而觸碰而引發最直接的反應與感同身受。在楊照的闡述中,隱隱浮現一道順應的脈絡,再經由這道脈絡為契機去發展出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屬於詩的本質。 這是一本給尚未讀詩、或是正要開始讀詩的人的閱讀指南;同時也是一位資深讀者探尋詩世界的思索筆記。
詩人的黃金存摺
從大時代歷史,至個人生命中任何一件可能不會被在乎的事物,都有其詩意的蘊藏,詩人以自身為界,寫下的字句不僅僅是個人的獨特生命展演,也關乎人於現實的超脫以及對真實的追索。而那些流進生命深處的詩句,總是會在面對狂喜狂悲,或是不予人言的痛心苦楚時,讓人們有更寬廣的詩意想像和可能性,甚至是找到超乎原本想像的出路。 楊照從周夢蝶、洛夫、商禽、瘂弦、楊牧五位詩人開始,從詩人歷處的時代背景和各別流離的生命景觀,切入談論台灣現代詩在五○到六○年代的這「黃金十年」,這五位極具代表性的詩人,也就在這十年期間進入詩生命的巔峰。從孤獨國主周夢蝶、洛夫最艱澀難懂的經典之作、超現實主義商禽、最美好的歌者瘂弦、楊牧的抒情詩傳統,他們各自憑著自身的詩藝,在台灣現代詩領域裡走出豐富精彩的路途,也替當時台灣現代詩留下極為精純的質地。 而五位風格殊異的詩人,從人而詩再進一步含括整個年代,在楊照的析解中,凸顯他們在台灣詩壇的特殊與代表性。楊照引領著讀者一遍遍重讀幾位經典詩人,穿透層層肌理解讀,讓讀者在原本的認知和感受之外,又再次發現可能存在著更多的未被辨認出來的意蘊,或是遺漏在歷史或時代中的詩意甚至是幽微的悲傷,還有詩句之外,隱於字句間的伏流,那些被詩人斷開、藏白的不說。在楊照的梳理之下,詩人身影如同一道道穩固的定錨,在詩隨著時代與人心際遇的流動中,標示著不使人迷途的航標。
江河的奔向--席慕蓉詩學論集II
《江河的奔向──席慕蓉詩學論集Ⅱ》——是繼《草原的迴聲──席慕蓉詩學論集》後,再一次結集學界以席慕蓉詩為對象所發之詩說與相關研究論文編著而成。二○一五年,明道大學中文系舉辦第九屆濁水溪詩歌節,以詩人席慕蓉為文學活動主軸,同時出版詩學論集以共襄盛舉,成為研究席慕蓉作品的重要參考資料。二○一六年,《江河的奔向──席慕蓉詩學論集Ⅱ》的問世更是重要里程碑。本書所錄之作品內容,涵蓋詩作評說與研究論述,不僅跨越不同世代學者觀看席詩的眼光,將詩作義涵與意境化隱為顯;更有蒐羅之功,除將原分上、下刊登的論文重新彙整,更將早期研究席詩擲地有聲之作重新排版面世,讓美好的文學風景再次由篇章中朗現,以供研究者攤展閱讀,親近席詩中的鄉愁、感嘆與永不休止的追尋。
乳頭上的天使-陳克華情色詩選,1979-2013(限)
紅色:性愛──廢除惡法,性權就是人權 橙色:力量──集體展現,我們就是力量 黃色:希望──勇往直前,打造希望種子 綠色:自然──看見差異,自然展現本性 藍色:自由──自主多元,解放身體自由 紫色:藝術──活出自我,創造繽紛藝術 無與倫比的絢爛,每一頁都被彩虹六色填滿。 無法定義,無法僭越。透過陳克華將「情‧色」詩最真實的展現。 本書特色 ★詩人陳克華集結近35年的情色詩,將同志彩虹盡情揮灑
千猴.沒大.沒小:林煥彰詩畫集
《千猴•沒大•沒小》,你會有什麼想像和解讀?這是繼我去年《吉羊‧真心‧祝福》後的第二本詩畫集;收在這裡的近百首小詩,是我近年寫的六行小詩(含以內)的一部分。至於畫作,與今年生肖有關;從去年下半年起,我提前畫猴子,收在這裡的,是我畫《千猴圖》的一小部分作品;到目前為止,我的猴子畫已分別在台灣明道大學及新民小學展出兩檔,廣受歡迎;接著也會在青島、曼谷等地展覽。詩與畫的創作,我是朝着賞心悅目的方向發展,希望看它讀它都沒有負擔;從愉悅的閱讀開始,而止於智慧的交流…… & ─林煥彰 詩人提倡遊戲概念,寫詩畫畫,都可以玩;寫詩,玩文字,玩心情,玩創意;畫畫,玩線條,玩色彩,也玩創意。本書繼《吉羊‧真心‧祝福》後的第二本詩畫集,收錄近百首小詩,為六行小詩(含以內)的一部分並搭配與猴年生肖有關《千猴圖》的一小部分作品。 本書特色 ★詩人林煥彰猴年年度詩畫集
島嶼山海經:城音(附音樂CD光碟)
是詩作?歌曲?舞台劇本? 島嶼山海經,女巫與凱碧西,自神話至城音,化作十三個角色、十三個故事、十三個救贖、十三個愛、十三個我、十三個你。十三名詩人,不只朗讀,更要用音樂撼動您的心。 主編葉士賢將原住民神話元素,融合波特萊爾士的憂鬱;讓神話世界的女巫與凱碧西鳥,化作十三名擁有缺陷的現代角色。新篇章的構築絕對令讀者們耳目一新。 電音教母--李盷陵與《島嶼山海經城音》跨界合作。 正宗現代詩與流行音樂的絕妙組合!看十三位詩人寫好詩;聽李盷陵老師高超的詮釋……進入島經世界的您,將不自覺地跟著一起飛。 《島嶼山海經》結合十三名詩人、藝文工作者,融入布農族神話元素集體創作,,並與「電音教母」李昀陵、「電音DJ」DJ INN跨界合作。不只要讓您的心跟著詩作流動,情緒起伏;更要讓音樂帶著您的心翱翔在島經的世界。 神話開始。 故事發生在相視的剎那…… 在妳把我捧在手中…… 在妳宣讀我命運的神諭前…… 我墜入妳眼裡的深淵 美酒釀的 世界。 戀人啊! 在妳沉醉的世界裡,我是一名求道者! 戀人啊! 在妳孕育的城市裡,我是一隻 闖入的飛禽 本書特色 ☆隨書附音樂光碟,詩與流行音樂的交織,將文字與音樂一起向上昇華。 ☆十三位詩人、藝文工作者,包含丁威仁、龍青、蘇家立、黑俠等群聚的集體創作。 ☆知名音樂製作人李盷陵與電子音樂DJ INN 跨刀為詩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