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愛麗絲夢遊仙境(草間彌生指定 原書封設計復刻新版)
「我,草間彌生,是現代版的愛麗絲。」──草間彌生●大師指定原書封設計復刻 隆重改版推出●當歷史上最知名的幻想少女走入大師草間彌生的魔幻圓點視野──一部經典奇幻文本的最完美呈現20世紀全球百大藝術家╳跨越三個世紀的不敗經典歷經超過一百五十年,英國經典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經過無數改編,是眾多愛好故事與想像的創作者期待能挑戰的經典文本。掀起全球設計圈圓點狂潮的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自幼受幻覺之苦,看世間萬物皆是圓點。一生所見所繪,打造出獨樹一格的圓點幻境,圓點儼然成為她的個人品牌。草間彌生眼中由圓點構成的迷離幻境,正猶如愛麗絲掉進兔子洞後所揭開的魔幻奇遇,也讓草間彌生成為最獨具風格的愛麗絲詮釋者。翻開書頁,無論是為人熟知的圓點與南瓜圖樣,或是瑰麗的蝴蝶、造型奇異魚蝦、絢麗的花卉,都能讓讀者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愛麗絲迷途忘返於其中的仙境……《愛麗絲夢遊仙境》全新譯本╳草間彌生經典圓點世界
日帝殖民下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1895-1945)(第1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紀念----------------------------作者收錄相當多的美術教科書內容與圖片,敘述當時日治時期的學制、公學校教育、種族分離政策,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的政策,與享有優越待遇的大和民族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美術教科書,雖然設計精美、包裝華麗,但仔細推敲殖民地的教育過程與學制,揭示了臺灣美術教育史背後深沉的歷史。-------------------------------------------------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佔領臺灣後,為更有效的殖民臺灣,如何運用文化教育來同化臺灣人民,讓台臺灣人民認同日本為宗主國,成為其重要的政策。知名的皇民化運動就是讓臺灣人在歷史、宗教、姓氏及心靈上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的研究及專書甚多。然而,研究日本藉由美術教育的規劃,來深化皇民化運動的文化改造,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實是鳳毛麟角。而楊孟哲教授無疑是其中少數的佼佼者。------------- --------------莊淇銘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校長楊教授所彙整的《日帝統治時期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正可以清晰的見證近代臺灣美術教育中的歐洲與日本理念。讀者若進一步探索,向外可銜接國際當代美術的契機,向內則可省思台灣近代美術的緣由與發展。-----------------------------------蘇振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帕格尼尼的手:死亡之吻、木乃伊詛咒、吸血鬼傳說……對文藝軼聞趣事的獨到見解,余鳳高藝術隨筆集
水中精靈昂丁與人類的愛恨糾葛,如何從煉金術士的筆下,變成流傳百年的文學與藝術經典?戴著鐵面具、身份成謎的囚犯,是王室的祕密、政治的醜聞,還是歷史上最無解的傳說?安徒生筆下的《夜鶯》,藏著這位童話大師對「瑞典的夜鶯」珍妮林德怎樣一段動人又無望的愛情故事?受到小說影視渲染的法國傳奇「鐵面人」這名罪犯在獄中所受的待遇非常好,只是有兩名槍手隨時站在他的身旁,奉命如果他卸下面具,就殺死他。而他無論什麼時候,總是戴著一副鐵製的面具,即使吃飯、睡覺,也沒有卸下來過,甚至他死後還戴著這面具。只是他的身分,就連皇宮裡的人也覺得是一個謎。文學的奇幻,實際上是為了重溫一場不復存在的愛學史和作家傳記的大量例證表明,完美的愛情只會帶來幸福的婚姻,而不得回報的愛情才能激發作家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對珍妮的苦澀之愛萌發在安徒生的心底。既然不能再在所愛之人面前表達,那麼只能藉由自己的作家之筆來表達。親愛的夜鶯,我是多麼地想描寫妳……事實和傳說交織,「希望鑽石」的無盡爭論事情起於一則古老的傳說:世界上有一顆碩大的藍色鑽石,十分名貴。但當它被從印度的一位神像身上摘下,也就是偷走,落入某個人的手裡時,就會有可怕的詛咒降臨到鑽石主人和觸摸過它的人身上。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信,與藍色的「希望鑽石」有牽連的事故,確實發生過很多次。本書特色:本書為著有多種文藝專書的名家余鳳高所著,透過藝術隨筆的形式,精心編織出一幅跨越歷史與文化的華麗圖景。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探索文藝界充滿魅力的題材,並挖掘華格納、畢卡索等名士的內心世界,展現人性、命運與藝術的深刻交融。本書將歷史、藝術與人文精髓融為一體,是一部既知性又感性的閱讀饗宴。
彼岸Paramita
此圖錄收錄高雄市立美術館「彼岸 Paramita」展覽作品,呈現陳威廷近十年間的創作歷程,涵蓋從台灣到日本的藝術探索。作品以詩文敘事為導,引入虛構角色,融合東方哲思與當代視覺風格,深刻探討原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根源。此精裝圖錄,採用水膜加工內頁,提升色彩表現,並具防潮與耐用特性。每本附贈隨機藏書票卡。
吉娃娃入侵地球計畫:尼爾森式症之吉娃娃名畫系列
迷因吉娃娃X搞笑藝術史 X 暗黑克蘇魯每一筆吉畫,每一口珍珠,都在加深吉娃娃與人類之間的連結。最寵粉的吉娃娃繪師尼爾森式症出書啦!一次為你獻上33幅吉化的名畫世界!梵谷畫下《吉星高照夜》是因為預感邪神興起,精神因此變得愈加紊亂?孟克是因為在火山爆發後看見天空隱約不祥的野獸面孔而畫下《吶吉》?達文西的《維特魯威吉》藏有秘密通道的開啟暗語?藝術愛好者吉爾森被奇異夢境困擾,隨著調查,他發現這些「吉化名畫」並非巧合,而是來自邪神吉娃娃的腦控之力——牠暗中操控人類文明,甚至密謀全面入侵。隨著真相揭露,吉爾森驚覺自己早已陷入吉娃娃的陰謀之中……溫馨提醒:本書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僅為巧合。若你真的開始看到吉娃娃入侵地球的跡象,請保持冷靜,繼續喝你的珍珠奶茶,除非你聽見了牠們的低語……╳▊╳▊本書特點╳▊╳▊◉超高人氣佛系吉娃娃繪師尼爾森式症吉化名畫系列首次集結出版上市!◉用小說的趣味學習名畫知識,但你也可能會從此開始懷疑,每一幅名畫背後是否隱藏著吉娃娃的低語?◉書中穿插精選名畫知識補充框,越看越懸疑!◉33幅吉畫全彩印刷廣開裝訂,讓你更全面享受小吉的腦控,體驗被邪神吉娃娃召喚的奇妙震撼!◉ 精心呈現終局「吉樂園」大拉頁,視覺衝擊無與倫比!◉ 獨家收錄——尼爾森式症對粉絲的溫暖告白!
徐悲鴻論藝境──審美是一生的修行:以美支配藝術,以藝術傳遞美,凝聚中西藝術精髓,塑造一生的審美境
徐悲鴻,集藝術家與教育家於一身的偉大先驅,以其卓越的繪畫技藝和深邃的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開拓者。他不僅以西方寫實技法革新中國畫風,還用思想闡述藝術的本質與美學的精髓。徐悲鴻論美與藝吾所謂藝者,乃盡人力使造物無遁形;吾所謂美者,乃以最敏之感覺支配、增減,創造一自然境界,憑藝傳出之。藝可不借美而立(如寫風俗、寫像之逼真者),美必不可離藝而存。藝僅足供人參考,而美方足令人耽玩也。徐悲鴻論中國畫至詩人王維,創水墨山水,破除常格。於是張璪一筆寫兩棵古樹,大膽揮寫。劉明府之山水幛,據大詩人杜甫所贊「元氣淋漓幛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者,必於歷來繪畫之方術大異。故唐畫既大成於已有之方術,又創新格,且多第一流人物從事於此,所以有中興之業也!徐悲鴻論藝術之品性人有善惡之分,藝有美醜之殊,一如味有香臭,理有是非,相對而立,並生並長,譬諸虱蒼蠅,夫乎不在,文物昌明之世,兩性界劃清晰,善者升張,寄惡者斂跡,暨乎末世,則漢奸亦處國中,盜賊時相接席,黑白溷淆,賢愚不分,及言藝事,則魚目混珠,騙術公行,張醜怪於通衢,設邪說以惑眾,在歐洲,若巴黎畫商,在中國,若海派小人,志在欺騙,行同盜賊,法所不禁,詬罵罔聞,市井賤民,生不知恥,溯其所以能存在與寄生社會之理由,約有數端:(1)其製作極易;(2)常人以為凡藝術即美,或視若無睹,漠不關心:(3)利用人之虛榮弱點心理;(4)有組織。徐悲鴻論中西藝術之異同與比較歐洲國家教育發達,人人有普通常識。故藝術家任何不文,必不致如吾國工匠多目不識丁者。溯中國之所以重視文人畫,無非求其雅。藝術中唯一惡魔為俗,西洋藝術亦同一觀點。特西洋藝術所標舉之德如華貴、高超、靜穆,次則雄強、壯麗,匪如中國審美觀念之簡單明瞭,僅標舉一雅字而已。★本書特色:本書第一部分精選徐悲鴻的藝術與美學思想,探討創作與感悟;第二部分為其自述生平,記錄藝術成長之路。透過大師文字,品味美學思想,提升審美能力,將審美融入一生的修行。
一切如此美麗:論塞尚
塞尚作品如何震撼和觸動里爾克的心靈?為創作開啟新境界的深刻記述「塞尚的偉大,唯有同樣卓越的詩人方能傳達。」——霍華德·摩斯(Howard Moss),《紐約客》(The New Yorker)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他的繪畫風格不僅影響了立體主義畫家,也對現代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馬諦斯、畢卡索曾說:「塞尚是我們所有這些人的父。」1906年,塞尚離世。1907年秋天,里爾克在法國秋季藝術沙龍的塞尚回顧展中重睹塞尚,他將觀看塞尚作品後最為震撼和觸動心靈的文字記錄下來,化為三十封書信,寄給遠方的妻子:.藝術作品經常是貫徹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一段經驗,有時會面臨走投無路的危機,但愈往前行,就愈深入隱私、深入個人,也更加獨特,直至藝術作品成為不可或缺、無法壓抑的存在。﹒雲,漂浮的雲;風,帶來急雨;在晴朗的高處,突然間就像照在強光反射鏡上的陽光,匆匆照耀著潮濕的物體,眩目反射出一片雪白。.在他的畫作中,貧窮卻全然化成富有,一種宏偉和華麗從他的內心湧出。這就是他從窮困中看到世界的方式。.我知道很多他晚年蹇困襤褸的日子,孩童們每天尾隨著他去畫室的路上,向他扔石頭,彷彿他是一隻衰老無用的狗。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多麼美麗的東西!本書不僅是里爾克對塞尚藝術的思考,還揭示了他對藝術本質、創作過程和表現力的理解。這些信件展示了他如何從塞尚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影響了他詩歌創作的方向。里爾克的觀察獨具洞見,將塞尚的色彩、形式和情感表達提升到哲學層面,使這本書成為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深入了解塞尚以及里爾克本人思想的重要著作。如果說對羅丹的研究啟發了他的詩作《新詩集》,塞尚對他的衝擊在這些書信中形成一股強烈而深遠的力量,影響了他的現代主義小說《馬爾特手記》。
美學修煉: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美學博士CEO教你打開視角拓展審美力
深入淺出、簡明好懂 橫跨古今、涵蓋層面最廣的美學入門書! 解鎖單向思維,打開心靈之窗, 看見美感無處不在,透過有意識的美學修煉,你將眼睛一亮, 看見更加寬廣有趣、繽紛多彩的人生風景。 ★★★★★各界美力好評 本書是給企業人士接近藝術及美學的扎實工具書,論點精闢、連結人生,又兼具學理,可說是少見的美學入門好書。 ——吳東亮(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盤龍透過他深具特色的CEO式分析與策略化,將冗長繁複的美學理論,歸納出提綱挈領的重點,這正是這本推動大眾與生活美學的指引工具書,最為與眾不同之處。 ——沈昭良(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十屆董事) 盤龍兄在書中遍舉從古到今十七位各學派的美學思想家,並遍數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到當代的藝術風格與理論,濃縮整部西方藝術發展史,可謂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其用心之誠與用功之深,令人佩服! ——許宗煒(比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資深藝術收藏家) 盤龍歷來的謙遜、努力、自我要求與規訓所凝聚而成的善美之道,近乎就是他的人生價值寫照。如今,他試著以此為基調,分享他如何直面生命、進入生活的知識備忘實錄,這樣的實踐可謂美學世界新增的獨特典範。 ——陳愷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在這個資訊爆炸、生活繁忙的數位時代,面對單調、重複的日常毎一天, 該如何活出鮮活自在的充實生命? 兼具創業家與創作者雙重身分的盤龍,以他幾十年來身體力行的美學實踐,述說如何透過有意識的美學修煉,幫自己打開人生之窗,看見不一樣的生命風景,為自己的身心靈注入美的能量,活出更有深度、更加豐盈的人生。 ★★★★★「美學實踐三步驟」——美學不難,只要透過以下三步驟,就能輕鬆跟著盤龍老師一起進行美學修煉: ★步驟1:想一下—— 讓十七位西方重量級美學思想巨擘教你打破單向思維,認識美學的多元哲思。 ★步驟2:看一下—— 透過美術館體驗和對西方藝術理論的鳥瞰,幫你的藝術知識快速充電,藝術作品原來這麼好懂! ★步驟3:按一下—— 數位時代中的生活美學和大眾美學都是你我的日常,學習成為美學的實踐者,拿回思考與美感的主控權。 透過美學修煉,讓美感進入生命,成為內在養分與助力,幫助讀者在思考和五感的深度與廣度上,都能快速升級,不卡關。
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
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星雲大師立下四大宗旨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多年來致力於佛教與藝術結合,以期提供大眾更多淨化心靈、美化生活的因緣,於是在世界各地廣興美術館、舉辦展覽,積極與民眾互動。1983 年,佛光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啟用,成為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1988 年,在美國西來寺設立佛教寶藏館等,之後也陸續在世界各國建立新的連鎖性美術館,至今已有三十年。本書與讀者分享佛光緣美術館成立三十周年的喜悅,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撰寫的序文為首,書中內容主要分為四大單元:千年流轉、零距離美術館、美術館跨界觀點、美學無界,向讀者娓娓道來佛光緣美術館的創辦緣起與歷程,爬梳美術館點滴累積的成果,展望未來發展的願景,同慶美術館走過的半甲子歲月。本書特色本書為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專輯,內含豐富的彩色圖版及大事記,詳實記錄佛光緣美術館的創辦歷程和願景。
yyin.-volume 1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看不見的能量正在流動著——我們稱它為陰性yyin.收錄了獨特且迷人的陰性敘事,主題圍繞當代尚未被充分挖掘及探索的性別議題,採中英雙語出版。本刊邀請LGBTQ+社群及關注相關議題的創作者們,與平面設計師合作,展開實驗性的視覺藝術創作。計畫團隊來自台灣,發起人Yagi相信,陰性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在的流動能量,並與情感緊密相連,藉由反思個人身上具備的陰性特質,能幫助自身在多元性別的光譜中,取得身心的平衡及和諧。23位創作者及平面設計師參與第一期,背景多元,包含視覺及食物藝術家、表演藝術創作者、自媒體創作者、攝影師。首期以「陰性」為主題,講述8則超越傳統東方哲學的陰性敘事。本期參與者:王昱惟、羅健宏、林明進、58kg、昶維、楊傑懷、古翔宇、黎偉翰、蘇河、張維佐、劉育齊、Dannison Wong、陳建威、楊慧欣、周語韜、郭于寧、陳楷恩、滕孟哲、王東岳、羅慶陽、垃圾文美少年、徐毅驊、漢娜
漫步裡的台灣美術:藝術偵探帶路,繪見名畫裡的時代風景
畫作,宛如一張張通往不同時空的門票,提示著「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這是一本致敬台灣美術史的書,也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島嶼藝遊。&從繁華市街到小鎮鹽地,從古蹟建築到日常光影。台灣畫家「藝術蝦」讓你我看見──「美術,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也是生活記憶的延續。」&本書特色●不只是美術史,而是沉浸式的「歷史旅行」體驗── 「如畫的風景」,現在還存在嗎?以「旅繪」見長的台灣畫家藝術蝦,別從歷史介紹和實地踏查的角度,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台灣的美術創作軌跡。全書由「遊覽美術史」和「主題式散步」穿插構成,不僅探尋過往,也讓人看見當代的風景。●從1920、1970年代的美術運動,探看社會變遷中的藝術狂潮── 1920與1970年代,分別是「新美術運動」、「鄉土美術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也是社會劇烈變動、激發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的提問,為藝術創作帶來巨大的能量與養分,形塑出那一代人獨特的風景觀。五十年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場域,又是什麼樣貌呢?●用「藝術偵探」的眼光,尋訪畫筆下的風土台灣── 淡水的紅色波浪是哪些建築?貧瘠的鹽分地帶何以誕生最生猛繽紛的畫作?那些「在何處作畫?為什麼這麼畫?」的細節,唯有親身走訪才會豁然領悟。書中開展一趟趟的漫步記行,彷彿延續畫家的寫生傳統;沿路掇拾的景物密碼,更是有如偵探解謎般的驚喜。●向名畫致敬!「再發現」今日的風景 前輩畫家們走過什麼樣的大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再發現」今日的風景?本書作者透過漫步訪查,尋找美術史上經典畫作的寫生地,並進一步以當代視角同題作畫,致敬〈南街殷賑〉、〈淡水夕照〉等名畫作品。相互對照,詮釋出屬於此刻的時代風貌。&透過散步,將今日與過去串連在一起……過去的故事,就在我們的踏查中,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藝術蝦&書籍簡介 從1920年代的新美術運動,到1970年代的鄉土美術運動,台灣的藝術家們在不同時代的風景中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大稻埕的繁華市街、淡水的紅色波浪、新竹的丘陵風光、鹽地的露天畫廊……這些,都成了畫布上的「景物密碼」。 一名隱於市井的藝術偵探,藝術蝦以作家與畫家的雙重視角親身走訪,試圖解讀這些筆觸裡的祕密:前輩畫家們為什麼選擇在這裡作畫?在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下完成了這些作品?從郭雪湖、陳澄波、李澤藩、席德進,到被遺忘的女性畫家,藝術蝦循著他們的風景足跡,不僅挖掘了歷史記憶,更以當下眼光,重新審視台灣的風土之美。
江賢二:以美淨化人心
十年醞釀,以全面視角完整呈現江賢二生命與創作歷程「我這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走這條路――以美來淨化人心」──江賢二 當代藝術大師、抽象藝術巨匠,不斷探索未知的藝術邊界,創造無限可能。美是他的信仰,藝術是他的修練,淨化世界是他的理想。早年,江賢二對藝術看法很絕對,長年封窗作畫,息交絕遊,這是他「孤獨我」的修練;九○年末回到故鄉台灣,百年廟裡的靈光融化了他,畫下撫照人心的溫暖燭光,這是他向「人間我」的過渡;來到台東金樽,在天地山海之間,身心浸透色光之美,迎來「自然我」的蛻變;最後,他傾其所有,將畢生的藝術關懷落實為「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自己,擁抱了世界,走向「社會我」的終極實踐。江賢二的一生,至此經歷四個層次的自我精神之旅,以積極的無私,療癒世界,淨化了人心。江賢二對美的信仰與修練 ◤人類最珍貴的就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藝術是人類想像出來最奇妙的東西,它能夠化朽為美,將醜陋的地方提升為天堂。 ◤你可能會錯很多次,最後才有成功的那一次。 ◤如果可以預想五十年後藝術品長成什麼樣子,那不是很沒趣嗎? ◤不是什麼都要從無到有創作,去發現、去抓住、看見美,也是藝術家的責任。 ◤只要能夠感動人心,就是很好的藝術品。 ◤做人比做藝術重要,我不相信一個不善良的人,可以做出好的藝術品。重量推薦 聖嚴大師提過「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但無窮的願力又令我深切體悟人生何其有幸,我們又何其慶幸,能夠共同參與此「百年難得一遇」的藝術大計,伴護著江老師走過這一段重要的旅程。或許有一天我們的名字都不復再見,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為後代子孫留下了一項恆久永續的美麗資產。───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This is 馬諦斯(增訂新版)
綜觀二十世紀野獸派創始人、現代主義大師馬諦斯的生平與作品。★ 八十頁文字與插畫,使讀者更迅速掌握馬諦斯的藝術特色、成就與重要作品賞析。★ 國際知名插畫家繪製的插畫,細緻呈現藝術家的精采生活圖像。 「我總是盡量藏起我的努力,希望作品中自然蕩漾著春光的輕盈愉悅,不讓人察覺我為此所耗費的力氣。」——亨利.馬諦斯 馬諦斯成為藝術家,是偶然也是必然。原本學習法律的他,意外收到禮物油畫工具組,讓他「像頭野獸猛地撲向心愛的事物」,而他細膩體驗人生的方式,會注意一般人忽略的事物,再以大膽、鮮豔的線條與色彩,創作出濃烈、輕盈、和諧並存的作品,往往充滿強大的力量。他深受印象派吸引,極愛塞尚的作品,卻成為野獸派先驅,在藝術圈裡掀起現代主義的巨浪。除了油畫,他也創作雕刻、剪紙、織品等等多樣性媒材。 對馬諦斯而言,「作品能療癒一切」,而直到生命的盡頭他都沒有停止創作。在去世前一天,他看見莉迪亞走過房間,她才剛洗過澡,用毛巾盤起了頭髮。他跟她要來紙筆,把她的樣子畫了下來。看著他人生的最後一幅圖,他說:「這可以。」 馬諦斯最後的作品帶有無法預測的玩興,極妙的輕盈感,而這也是貫徹他創作生涯最重要的主旨。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 ☆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擁有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時間終於向我投來善意的目光。但這已不再重要,因為我正奔向未來。」 ——草間彌生 你對草間彌生的印象是什麼? 是作品中的南瓜和無限圓點?是作風狂放不羈的前衛女王?還是那個總是堅持不斷手繪重複圖案的刻苦藝術家? 打開這本書,你將會走進草間彌生的世界: 〈訪談〉為草間與大阪國立美術館館長建畠晢的對談,草間自述如何因童年創傷及幻覺經驗走上創作之路,以及早年在紐約艱苦的創作生活;〈概述〉為藝術史學者蘿拉・霍普曼撰寫的專文,以兩萬字篇幅,回顧草間彌生於五零至九零年代的創作軌跡,以草間的重大人生事件,如移居紐約、重返日本為軸,搭配「無限之網」和「積累」系列、〈聚合:千船展〉、〈草間的偷窺秀〉、〈自戀庭園〉、「解剖爆炸」等指標性作品及乍現行動(happening),分析草間的創作動機,呈現草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及關注面向的流變。 〈焦點〉針對草間1966年於德國展出的環境作品〈壓迫意象〉進行小篇幅特寫,這是草間進入歐洲大眾視野的代表作,也是她在環境藝術上的一大突破;〈詩選〉精選六首草間喜愛的日本詩人石川啄木之作,可一窺草間與石川創作心境的互相映射;〈書寫〉收錄較少見於臺灣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5篇小說節錄、23首詩作,以及7篇乍現行動新聞稿,讀者得以展望草間的不同面向;〈補遺〉同樣是長篇幅專文,更新草間彌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創作,及又一次的風格轉向。 正文結束後的「附錄」,則收錄超過500則與草間相關之專著、訪談、研究題名,收藏草間作品之博物館清單及全書作品圖片索引,最重要的是草間彌生的完整年表,詳列超過400件草間作品創作年份及展覽名稱地點,創作歷程一次掌握。 最終,闔上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草間彌生——或許也都不是,因為她從不願被定義、拒絕被貼上任何標籤;也許她仍是當年那個初次見到幻覺的小女孩,只想擺脫眼前的一切。而就在這不斷創作、不斷逃離又復返的過程裡,她早已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可以忘卻肉身、拋開世俗羈絆的空間;她就像乘著一艘美麗的小船,緩緩駛向永恆,而我們只是幸運的站在岸邊,驚鴻一瞥。 「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 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 本書收錄草間彌生近兩百幅代表作,範圍涵蓋雕塑、拼貼、平面畫作、乍現行動、環境藝術、裝置藝術、時尚設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然而本書卻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或圖錄,透過藝術史學者、藝評家、藝術家的側寫及對談,讀者得以綜覽草間彌生近八十年的創作生涯,從創作的動機、過程、風格、手法,一直到草間如何一次次震撼世人,成為世界的草間。其中既有第三人稱視角條理分明的論述,也有來自草間第一人稱的真情流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收錄臺灣出版市場少見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新詩、小說、乍現行動新聞稿,文字與圖像互相參照,草間的內心世界更加立體——於是本書的企圖心不言可喻:所有你知道與不知道的草間彌生,都在這裡。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最新修訂版 ★涵蓋草間彌生詩作及最新創作 ★集結訪談、側寫、研究專文、藝術家選詩,完整走入藝術家內心世界 ★厚磅大開本,涵蓋早期至晚期近200幅代表作 ★書後另附年表,草間彌生創作軌跡一目了然
刻意練習曲:藝文興創管理個案習作
管理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務實於在地化的實務情境!如果你身在其中,你會怎麼做? 藝術行政與管理的學術知識系統,很大比例來自於歐美國家藝文組織的經驗。因為這些地區的專業發展悠久,產業有成熟的專業經理人制度,組織治理嚴謹且面對社會課責。在課堂上,這些國外組織個案雖然可以作為觀念建立的理想參考,卻無法完全落實於台灣體制中的應用。反觀國內研究,因大型藝文機構多為公設,採科層體制,而民間則多為小型、微型組織。個案分析上經常受限於營運資訊籠統不透明,更囿於人際利害關係的動輒得咎,難以深入探討管理問題及決策成本揭露,而淪為歌功頌德的劇本。 為了更貼近管理決策的真實情景,本書刻意採用情境式書寫,模擬重現管理現場,每一則案例練習都基於真實的在地組織管理研究。由作者進入管理現場辨識管理問題的意涵,再從讀者的角度重構管理問題情境,旨在提供管理決策的練習。
人體.變奏.顧福生(附DVD)
顧福生1935年出生於上海,父親顧祝同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起初他師從書畫名家黃君璧學畫,但因偏好西畫,轉至朱德群門下。1954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畢業之後加入「五月畫會」。 顧福生從小就對藝術深感興趣,卻不跟隨主流,反而專注於人體繪畫,以變形的身體、無頭的人,來表現內在的孤獨與掙扎。1961年他在臺北舉辦首度個展,同年油畫作品獲得巴西聖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榮譽獎,隨後前往法國巴黎。由於居住空間狹小,他多用「拼貼」的方式創作小尺幅的作品。 顧福生認為「人」是最有趣的畫題。但是畫中的人不是特定的個體,而是代表群體,透過人體傳達內在精神。1962年前往紐約之後他長居美國,1963至1974年的紐約時期,他的作品去除頭部變成「無頭人」,人體也開始出現動態感,呈現出焦灼、憂鬱、飄盪的氛圍;1974至1990年的舊金山時期,畫中人物轉為明亮多彩,顯得更加舒適,除了大量使用多元媒材,如雜誌、金屬物、布料等,也加入中華傳統元素;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後,「運動員」的系列作品,刻畫出對人體力與美的欽羨之情;1990年顧福生搬至波特蘭,作品呈現出對生命的思索,筆法更加自由;2002年移居芝加哥,畫作中出現往天際線延伸或漂浮的場景。直到2017年過世。 作家白先勇是顧福生的知己,曾以「人之變奏」概括顧福生的藝術特質。顧福生是臺灣美術史上,極少數終其一生都在畫「人」的藝術家,作品多為男體,呈現內在私密的悲喜瞋癡,宛如心靈的劇場,風格多樣,難以被歸類。顧福生的藝術創作,表現出身分認同和情慾,被視為當代多元性別藝術的先行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曲勢.風動.陳天乞(附DVD)
陳天乞1906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本名陳乞,十二歲時拜剪花匠司洪坤福為師,並跟隨其渡海來臺承接廟作工程。大龍峒保安宮是他剪花的起點,到了艋舺龍山寺完工時,十八歲的陳天乞已成為洪坤福重要的左右手。出師後陳天乞在臺灣成家落籍,當洪坤福離臺返鄉,他在同門中擔起大師兄之責,成為聞名的剪花「五虎將」之首。陳天乞承續洪坤福一系,首重「曲勢」,在全臺各地的傳統建築,屋頂、壁堵等廟作中昂揚展現。 三重崇德居是陳天乞獨立承攬的第一個工作,也在此留下他唯一的畫作。以「乞司」之名聞名業界的陳天乞,在執業生涯中留下「陳天乞」的落款,逐漸以「陳天乞」之名廣為人知。戰前他正值三十多歲的青壯年,技藝醇熟而流暢,此時已承攬霞海城隍廟、麥寮拱範宮等大廟的工作。經過戰爭時期的短暫轉業,戰後又重執剪花,在平鎮褒忠祠義民廟、艋舺龍山寺等處留下代表性的作品。 五十五歲以後陳天乞開始收徒,同時剪花之作遍及臺灣各地,甚至跨足海外。他的泥作人偶尪仔有飽滿的勁道,以天空作為布景,而建築的屋頂、壁堵等,則是作品的舞臺空間,上演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等戲齣。其人偶尪仔有著鵝蛋臉、古典娟秀的眉目,並隨著角色行當,勾勒臉譜與妝扮。作品的衣帶裙襬飛揚、肢體動態有勁,尤其武將盔甲等衣飾更是精心雕琢。 大龍峒保安宮既是陳天乞剪花的起點,也是他剪花的終點。歷經一甲子的剪花生涯,在完成以陳天乞之名承攬的最後一個工作之後,交棒給既是孫子也是徒弟的陳世仁。陳天乞的藝術生命,如同模印的臉譜,早已有添、有減,將渡海而來的眉目臉型,拿捏出獨有的藝術樣貌,隨著融入城市和鄉間的天際線而成為臺灣文化的血液。「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幻象.淨悅.陳世明(附DVD)
陳世明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溪州鄉,少年時期的他即一心想學畫,在一次臺糖員工的美展中,他被圖畫中的光影變化所吸引,從此開始專研繪畫與光影的關係。中學時期,他學習素描、水彩,甚至到臺北參加救國團「美術戰鬥營」,來滿足他對畫圖的渴求。為了進一步追求藝術,1967年陳世明考進國立臺灣藝專。在學院的訓練底下,他也開始思索東、西方的繪畫問題,特別是對於畫面的變化與結構感興趣,並發現在線性與量體性之間,一旦切入不同的觀點思維,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視覺圖像。透過深入的觀察、練習、比較和組構,陳世明迸發日以繼夜的創作能量,在不斷嘗試構圖組合中反思規格嚴謹的傳統繪畫。1973年陳世明進入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度藝術學院,直探西方繪畫體系傳承的精髓,除了對構圖方法與繪畫技藝奠下深刻的體認,也盡可能吸納歐洲豐富的藝術養分。從歐洲的教學觀念中,陳世明比照臺灣國立藝專所承襲的日式教學方向,逐漸從兩種系統的相異中抽取吸收,進一步培養自我學習的藝術道路。1977年陳世明從西班牙返臺,並活躍於1990年代的臺灣藝壇,同時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任教至退休。他用抽象構成的繪畫,蛻變於扎實的具象寫實繪畫,以及物我凝視、心靈淬練之體悟。對陳世明而言,從具象轉變至抽象,期間有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甚至是一種內在需求的轉化。而由藝術哲學與修行導出的視覺語言,全然體現生命大美與藝術氣勢。從2004年以來,陳世明開啟了用相機當作畫筆、以影像紀錄心情的新頁。他潛心探討繪畫空間延展的可能性,以大量的攝影為媒介,拍攝從自然到都會的片斷,並將片斷重新組構成綿密的萬象空間,在影像互相交織下,表現出豐富的繪畫性。這些穿越時空的攝影繪畫,敏銳詮釋了藝術本質,以及感知幻覺的當代視野。「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心韻.象徵.李元亨(附DVD)
李元亨1936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1955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並以雕塑第一名、水彩畫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其後,他多次在全省美展及全省教師美展中取得佳績。1966年李元亨前往法國,就讀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成為臺灣戰後首批留法的藝術家之一,並陸續以繪畫、雕塑作品,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及秋季沙龍。畢業之後,他加入法國藝術家公會,登錄為專業藝術家,在法國的創作生涯穩步提升 。1974年,李元亨以作品〈海邊少女〉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金牌獎,並被推薦為會員,是為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這時候他的創作風格,已經奠定在西方象徵主義的脈絡當中,創作主題則包括:親情光輝、女性神話、故園夢境;而理想的女性之美,始終是他藝術關照的核心。獲得金牌獎的兩年後,李元亨又以作品〈故園初夏〉,在法國都城國際藝術大展中榮獲水彩第一大獎,透過風景的主題,作品展現出東西方文化元素自然融合的特色。1993年,李元亨當選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雕刻部的榮譽評審委員,此後他持續參與並擔任評審前後長達二十五年。從1980年代起,李元亨開始在臺灣、法國之間頻繁往返,除多次於臺灣舉辦個展,也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及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此外,他與愛好美術的同伴共同創設「臺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鼓勵臺灣藝術家參與法國沙龍競賽、推廣理念並以藝術回饋鄉里。2007年,七十二歲的李元亨再以油畫作品〈故園〉,榮獲瑞士世界名人錄所頒發的法國國家藝術家沙龍國際藝術大獎,標誌西歐世界對其終身成就之肯定。2020年李元亨病逝於臺中,綜觀他一生以畫家、雕塑家的雙重身分立足藝壇,也是極少數活躍於法國沙龍界的亞裔評審,可說是一位跨越世代、融合東西方傳統,不可多得的傑出藝術家。「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傳藝.膠采.陳壽彝(附DVD)
陳壽彝1934年出生於臺南,成長於廟宇彩繪世家,父親陳玉峰是日治時期臺南廟宇的彩繪名家,表兄蔡草如野是廟宇彩繪名匠,同時也是傑出的膠彩兼水墨畫家。陳壽彝從少年起即跟隨父親到各地從事廟宇彩繪,奠下深厚的繪畫基礎;又受到表兄的影響,除了擅長於常民藝術的廟宇彩繪之外,陳壽彝也專研膠彩畫和水墨畫的藝術創作。逐漸在傳統建築繪畫,以及現代藝術創作中嶄露頭角,成為深具個人創作特質的匠師與畫家。陳壽彝以廟宇彩繪的工作穩定家計,但他不拘泥於傳統繪畫的既有框架,將原本用在垛頭彩繪的「瀝粉」技術,實踐在門神彩繪的表現上,臺南祀典興濟宮中的中門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即是「瀝粉貼金」的實驗性佳作。有別於以往的主題和創作技法,位於安平城隍廟的牛頭馬面門神,也同樣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門神主題與繪畫精神。在個人的藝術創作上,陳壽彝以寫生磨練眼力與筆勁,致力於膠彩畫和水墨畫的鑽研;同時他也積極加入畫會、參加畫展,與同好共同探究畫藝,持續精進畫技,可說是達到追求結合民間藝術與精緻藝術的理想境界。由於陳壽彝畢生堅持畫藝的過人決心、用功和毅力, 1994年他榮獲了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民間彩繪類薪傳獎」,2012年更獲文化部登錄「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統建築彩繪」,堪稱為「人間國寶」之殊榮。此外,他的個人藝術創作,在戰後全省美展和臺陽美展中也屢獲獎項,更被聘為全省美展膠彩畫部的評審委員。陳壽彝於2012年過世,他的作品從在地生活出發,畫風奠基於華人文化底蘊,將常民藝術和精緻藝術相輔相濟,同時又擁有捕捉異國風俗生動傳神之能耐,為戰後臺灣畫壇,提供了一個融合民俗視角和多元族群色彩的藝術景觀。「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存真.唯美.吳承硯(附DVD)
吳承硯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父親吳蘊瑞是中國現代體育教育的重要開拓者。吳承硯承襲家學,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卻意外扭傷了腳而轉入藝術系就讀。在學期間,師承徐悲鴻、呂斯百、李劍晨等名師,畢業前並與鍾愛的藝術系同學單淑子結為連理。1949年來臺後,初期在臺南鹽水中學任教,1963年舉家北上,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教學之餘,為華岡博物館繪製「國民革命史蹟」的油畫以及「古聖先賢畫像」,都是超大尺幅的作品,日後成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吳承硯以藝術創作為畢生志業,受老師徐悲鴻影響,風格趨近印象派之寫實表現。1973年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行首次個展,並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吳承硯畫集》。1974年和妻子單淑子在新加坡舉辦首次夫婦聯展,其後陸續舉辦展覽及出版畫集。吳承硯退休之後搬到關渡,命名居處為「硯子居」,這段時間是他們夫妻倆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經濟有所改善,夫婦多次出國旅遊,並參訪嚮往已久的歐美著名美術館、博物館和重要景點,也積蓄不少作品在各地巡迴展覽。回顧吳承硯早年受到費成武老師「畫自己喜歡的畫」的鼓勵,不斷四處寫生、自我精進,發展出唯美浪漫的藝術特質。他認真地對待每件作品,不喜歡沿用舊法繪圖,畫作色彩鮮明,華麗又柔美,忠實描繪自然現象。退休後一度醉心於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古典風格的精密寫實油畫,吳承硯體認藝術必須回歸純粹、體現生活,並以真實的質感呈現出物體蘊含的美,此時期創作的「靜物畫」,堪稱經典之作。從傳統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到晚年繪畫筆觸益發閒散輕鬆,他認為最美的藝術就是「在簡單中見真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蒼潤.墨韻.李重重(附DVD)
李重重1942年出生於安徽屯溪,1947年全家跟隨父親李金玉來臺。李金玉出身於北平京華藝術學院,因此李重重從小便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寫字、畫畫。1961年進入北投復興崗政工幹校美術系就讀,受到林克恭老師的啟發,同時也到臺灣大學哲學系,旁聽方東美教授的美學課程。 畢業後李重重和父親合開「父女畫展」,1967年參加「奔雨畫會」、1968年再加入「中國現代水墨畫學會」,同時與擔任土木工程師的耿飛先生結婚、生子,到了1970年代她已經成為臺灣備受矚目的藝術家。李重重自述其畫是從傳統中走出來,以中國固有的精神與特質,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與感情。父親去世後,她辭去復興商工的教職專心創作。 從1990年起,李重重的畫作強化了對人的關懷。1991年年滿五十歲,她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更獲頒中國文藝協會「現代水墨創作獎」。李重重認為水墨是一種思想,是內在感悟及心靈思維的延續,蘊藏著詩情畫意,充滿感動與生命力,含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明情感。她在作畫時似乎恣意揮灑,但實際上是舉重若輕,墨色堆疊往往多達數十次,進行得相當緩慢。歷年來李重重曾多次舉行個展,可以看出她對創作的耕耘努力,以及作品深受眾人的喜愛。 李重重可謂是戰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現代水墨畫家之一。她在作品中經常使用墨點,色彩鮮明,不會蓄意創造對立感,既具傳統的沉實穩重,又具現代的輕靈巧思,蒼勁中帶著婉約、柔美的墨韻,含蓄中散發著季節的色彩,筆觸中透露著歲月的痕跡。李重重是當今現代水墨畫壇中,不容輕忽、且具指標性意義的傑出創作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行彩.謳歌.倪朝龍(附DVD)
倪朝龍1940年出生於臺中,是戰後臺灣專業教育培育的第一代畫家。1957年考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在周瑛老師引領下進入版畫世界。畢業之後,倪朝龍返鄉服務,並開始推動兒童美術教育。1989年他前往日本進修,在取得國立兵庫大學藝術教育碩士之後,他返臺於中部的大專校院任教,並於2004年創設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一生在藝術教育崗位上付出心力。倪朝龍曾積極為學校與地方機構搶救前輩畫家的作品,經過修復、列冊、建檔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作為臺灣中部美術協會的傳薪者,他凝聚了中臺灣美術人士的力量,提升地方藝術文化。少年時期即走上藝術之路,倪朝龍作品面相多樣,包括版畫、水彩、油畫、水墨等。而他的油畫創作題材,主要包括兩大主軸:首先是源自土地的濃烈愛鄉情懷,其次是來自留學日本、以及歐亞旅行的異鄉視覺衝擊。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色調渾厚有力,並可見樸拙熱情的風采。近八十歲時,倪朝龍創作〈閃亮臺中港〉200號的巨幅油畫,此作品入藏為臺中市議會之公共藝術。在版畫方面,倪朝龍本著一貫的堅定信念,追求完美。1983年他以木刻版、銅版、絹印版等,複合創作作品〈觀自在〉參加第1屆國際版畫展,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獎」,同時得到「臺陽美展」金牌獎榮譽。倪朝龍的版畫主要以臺灣鄉土風情、市井人物、宗教信仰,以及旅遊所見作為題材,在呈現主題與掌握神韻之餘,流露出創作者樸實、率直的一面。2006年以後,他開始實驗新創的水印版畫,近年來更嘗試組合拼貼,或是與油畫結合產生複合媒材創作,為版畫藝術的創作開啟嶄新的道路,更彰顯數十年來的創作精神,藉由不斷的淬鍊,追求自我超越的雄心。「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跌宕.金燦.鄭瓊娟(附DVD)
鄭瓊娟1931年出生於新竹,父親是臺灣第一代西醫。1952年她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1956畢業當年即入選省展,隔年參加「五月畫會」之首展,同年遠嫁日本定居。雖然旅日生活不如她所預期的一帆風順,更一度中斷創作,基於心中對藝術的熱愛,1969年鄭瓊娟又重拾畫筆,並於1991年於日本舉行首次個展。在參與日本的畫會聯展之後,她決定重返臺灣藝壇,實踐自我。1992年,鄭瓊娟重新參加五月畫展,多年往來於臺灣與日本之間,最終定居台灣。歷經三十多年的異域生活,透過自我涵養與人生的體悟,鄭瓊娟內心深處蓄積多年的藝術能量有如火焰熾燒,持續迸發出光與熱。她積極舉辦個展,並參與「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聯展,作品一新大眾耳目,並廣被美術館所典藏。2013年,鄭瓊娟受邀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臺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成為戰後現代女畫家的代表之一,顯示出她在臺灣美術史上之定位。鄭瓊娟的創作從天地萬物與己身的感悟出發,畫筆與畫刀、自動性技法的交互運用,從早期具象、半具象,轉換至抽象的風格。她以奔放的色彩,構成脫俗的繪畫語言,漩渦式的曲線、強而有力的筆觸,多層次堆疊的肌理,予人鮮明優雅的視覺印象。鄭瓊娟觀察自然萬物,轉化成自我主觀的世界,她認為微觀與宏觀的萬物,即是人的身體與心靈,也就是天地的和諧平衡,呈現「內心風景」的探討。高貴、神祕、簡約的作品風格,流露出真誠與無窮的創造力。鄭瓊娟於2024年初過世,她的作品在簡潔之中,流露出祥和寧靜的動勢,將清澄之心轉成溫暖之光,高貴自尊的飽滿人生,都在其心念和畫作之間呈現。「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詩詞.畫藝.盧雲生(附DVD)
盧雲生1913年出生於嘉義,本名盧龍江,號雲生、雲友。從1930年起跟隨林玉山習畫,之後加入春萌畫會,與嘉義地區文人及畫家交流。盧雲生曾多次入選臺展、府展,十九歲時就以作品〈佛果〉入選第6回臺展,1934年又以膠彩畫作〈梨子棚〉獲第8回臺展的最高榮譽「臺展賞」。 1942年他受聘赴中國汕頭擔任日軍翻譯,次年與李惠蘭小姐結婚,1946年攜眷回臺並定居嘉義。1948年他移居臺北,受邀參加「青雲畫會」。1950年應靜修女中之聘,開啟教職生涯,課餘擔任《學友》雜誌編輯。擁有「詩人畫家」稱譽的盧雲生也跨足音樂界,與音樂家呂泉生合作,編寫國、臺語歌詞,其中〈搖嬰仔歌〉曾入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歌曲。盧雲生在戰後的省展表現傑出,分別以作品〈靜池〉、〈一團秋果〉與〈凝神聽鳥聲〉獲得「入選」,另以作品〈花間人〉、〈壘球之英〉獲得「特選主席獎第一名」的榮耀。後來又以畫作〈曉塘〉拿下省展首獎,是第一位經由三次特選而被擢升為評審委員的畫家。他的繪畫基礎扎實,畫風穩健,也勇於嘗試,擅長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畫中,繪畫題材多元,包括臺灣水果、蔬菜和鮮魚,以及走獸、飛禽、高山、人物和房屋等種類。盧雲生溫文和善,是個有毅力、正義感和堅苦卓越精神的藝術家。他曾於「正統國畫之爭」中多次發聲反擊,努力為在臺國畫家爭取存在的空間與機會。1968年不幸因交通意外事故過世,兒子盧弘忠透過不斷的努力,從西班牙迎回盧雲生的遺作〈漁樵耕讀樂堯天〉,是他身前的最後巨作,也闡述出其人生觀:「生命隨處皆安,重要的是找到和諧與平衡之點」。「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臺灣美術2.0:寫作攻略
孫淳美教授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發起的「名單之後」寫作計畫著文〈「地方色彩」作為一種異國情調:藤島武二眼中的台灣〉,她選擇寫作較重要、直接影響臺灣藝術家卻未獲得太多關注的日本評審,並將此文作為之後授課的講義教材,由學生在每門課中自由選擇兩位臺府展藝術家來進行寫作。 本書主要由「畫家故事」和「作品詮釋」兩大單元組成,「畫家故事」單元以臺籍前輩畫家為主題,作者們透過實地考察和訪談來研究這些畫家的作品,如〈溫暖的南方風景:張萬傳筆下的廈門〉是吳月華拜訪張萬傳原作的收藏家呂學偉先生後撰寫而成;「作品詮釋」單元收錄「名單之後」線上資料庫的擴充內容,由同學們為台府展圖錄作品撰寫和投稿的詮釋短文,書寫對象以府展第三回西洋畫部已上線的入選作品為主,每篇文長500字以內,文後另附參考資料相佐。商品特色本書為孫淳美教授在臺灣藝術史課程中指導學生寫作之選集,搭配作品圖版一一介紹曾活躍於臺府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藝術松NO.5:沉浸
在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沉浸式技術正重新定義感官體驗與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本書《藝術松》第五號以「沉浸」(Immersion)為主題,深入探討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混合實境如何突破傳統藝術創作的界限,並強調聲音、影像、空間感及互動性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透過對沉浸式體驗在藝術、劇場及哲學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分析,讀者將得以體驗一幅未來感知世界的全新圖景,並反思觀眾角色及藝術體驗的本質,啟發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深層討論。
達文西和他的畫壇朋友們:看100位藝術家如何形塑800年繪畫史
這些藝術家太厲害! 畫什麼像什麼!西方繪畫之父喬托,據說幼年時因為畫羊畫得太傳神,超完美畫技讓義大利大師齊瑪布看見後,立刻收他為徒。 自己當老闆!為藝術史留下《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偉大傑作的波提切利,不僅有品味也有生意頭腦,經營的工作室生意興隆,在超效能的團隊運作下訂單應接不暇。 全能型天才!達文西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建築師、軍事家、工程師……套句現代話來說,簡直就是斜槓專家。他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張笑臉。 一家之主!拉維尼亞.豐塔納是歐洲第一位女畫家,她與男人競爭,畫作帶銷量又有口碑。丈夫成為她的助手,靠她一人養活了十一個子女。 畫壇巨星是自戀狂?身兼畫家、素描家、版畫家於一身的林布蘭,為許多金主繪製肖像畫,但其實他最愛的模特兒是他自己,一生中共創作了80多幅自畫像。 有夠大膽!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大膽改變傳統繪畫,一個讓人看不懂的野餐場景(裸女出沒?)掀起軒然大波:正式宣告了現代繪畫的誕生。 畫蘋果高手!靜物畫大師塞尚說:「給我一個蘋果,我就能顛覆整個巴黎。」 金光閃閃!愛用金色的克林姆,個人生涯代表作《吻》一推出即大獲成功,畫面中擁抱的金色情侶,成為世人認證的愛情畫典範。 畫壇夢露!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一生舉辦過三次重要回顧展,因為太出名,成為繼瑪麗蓮.夢露之後全美第二位最常被拍攝的女性。 連印象派都愛!葛飾北齋創作的風景版畫,製造了一場大海嘯,不僅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日本浮世繪,也成為印象派大師們的靈感泉源。這才是你該看的藝術書!超過100張插圖、100位藝術家、匯集800年的藝術知識!一幅畫應該怎麼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畫作背後都有不能說的祕密嗎?藝術流派又是怎麼誕生的?畫裡的圖騰符號代表的又是什麼?本書猶如一本藝術知識百科,作者用幽默風趣的文字,將各種藝術基礎知識和概念匯集在一起,不時穿插富有啟發的小故事和令人會心一笑的對比,帶領讀者穿梭800年的藝術長河,從中世紀晚期的義大利畫家喬托到20世紀的街頭藝術大師班克西,重回藝術家的發源地,領略各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這部由藝術家及其作品逐步解碼、娓娓道來的繪畫史,說的不僅是西方藝術,同時還納入了中國、日本、印度、非洲等地的藝術發展,呈現了藝術世界多元豐富的面貌。除此之外,本書更聚焦那些在藝術史上被漠視忽略的女性藝術家,例如:被羅浮宮遺忘200年的朱迪斯.萊斯特、用肖像畫征服歐洲的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以及第一位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女畫家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等,重現她們的藝術身影。透過豐富精彩的插圖、精華滿滿的知識、清楚易懂的畫作解說、詳實的藝術家年表,歡迎推開藝術世界的大門,一起來探索親近藝術。本書特色•一本淺顯易懂、通俗有趣的繪畫史 •具啟發性、可讀性、知識性的藝術史工具書•宛如暢遊一座紙上博物館,重返藝術史現場,親炙百位大師風采•從古到今,按年代先後介紹,畫家則根據藝術運動、畫派和風格分類•聚焦各種藝術流派、識別畫作裡的象徵符號、發現名作背後的故事
駭浪中的橋梁:近世旅日華裔文化人書畫圖錄
近世中日交流史的政治關係,是不交不流的衝突史。晚明倭寇、清末甲午戰爭與二十世紀的十四年抗戰,向烙鐵般,將仇恨烙印在兩地的人民身上,也烙焦了兩國千年來累積的友誼。東海,是帶來戰爭的凶惡海域。但東海訴說另一種故事,同一段時間,兩國民間有來往不絕的學者、僧侶、畫師、書家、商人往返於中日海域,交流知識,同情共感。作為溝通橋梁的東海,是上天賦予中日人民最珍貴的天然禮物。此本圖錄收錄從明代李春寧、朱舜水、隱元,直至清末民國時期的黎庶昌、張繼、郭沫若這些旅日文化人的書畫作品,他們在東亞史上衝突最激烈的年代,身體力行,已作為東亞指導原理的仁之精神,跨越了狹義的民族主義的藩籬,形塑了形象具體的東亞文明的世界。
直島誕生:地區再生×企業行銷×藝術實驗,從荒涼小島到藝術聖地的30年全紀錄
――――連結人、自然、藝術,直擊被藝術拯救的島嶼、受藝術改變的人們―――― & 安藤忠雄特別撰文,第一本完整記錄「藝術直島」的專書! 打造文化之島的第一線掌舵者,首度第一手完整回顧直島時光!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佳參考讀物,見證「直島精神」如何孕育日本當代藝術! 各界好評推薦 王文志∣藝術家(連續6屆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参展)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明道∣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Akibo 吳瑪悧∣藝術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名譽教授 林 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舜龍∣達達創意執行長暨創意總監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戲劇顧問 詹宏志∣作家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龔書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建築師 & 「我就像在地面插入樁柱,用孱弱的藝術想創造出無論如何都無法撼動的聖地。」 & ■ 高齡化、人口減少、空屋問題,如何發掘場所的意義、形塑社區再生的政策? ■ 從被遺忘的3,000人到每年百萬造訪者,成功的藝術行銷可以複製嗎? ■ 挑戰安藤建築,探索藝術與建築的對話,創作的偶然與必然在何處交會? ■ 從日常生活中創造,鍛鍊觀看事物的方法,現代藝術還能夠做些什麼? 「現代藝術的挑戰」――直島計畫推手披露最精采而不為人知的開拓紀實! & 不只從日本國內,訪客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這座號稱「一生至少想拜訪一次的地方」,位於瀨戶內海上的小島――直島。雖然是人口僅有三千的小小島嶼,卻滿布著草間彌生、宮島達男、安藤忠雄等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堪稱「現代藝術的聖地」。 & 這樣一個放諸全球獨樹一格的地方,是為什麼,又以何種方式打造的呢? & 直島誕生的脈絡與其知名度相反,直至今日幾乎無人講述,現在終於由一九九一年起的十五年間,在倍樂生負責直島計畫,開創「家Project」、地中美術館等劃時代藝術作品和美術館的推手,依循親身經驗完整說明。這也是先後擔任了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館長的秋元雄史,自二〇〇六年離開直島後首度談及直島計畫。 & 在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裡,有著處於黑暗之中也從未放棄,不顧一切持續挑戰的一人之姿,苦戰到最後所創造的是,承受無數荒謬,得以超越時代流傳的奇蹟般的藝術作品。 直島的開端 & 「就如同一流運動員在眾所矚目的奧運舞臺上,締造出世界紀錄的那一瞬間。不單是超越一流選手的個人紀錄,更是開創下一時代,就像是奇蹟般的紀錄。我期盼藝術家在直島創造出那樣的作品。不這麼做,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座小島。」 & 直島這座位於日本本州岡山縣與四國香川縣之間的島嶼,如今以現代藝術百花齊放之島聞名,更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觀光區。 & 知悉造訪者絡繹不絕現況的人,大概無法想像當時的直島是多麼僻靜。與其他島嶼同樣苦於人口減少與高齡化的狀況,同時卻瀰漫著讓人毫不懷疑會持續到永遠的閒適、悠然氛圍。 & 某天,一個意外的契機開啟了直島與現代藝術的緣分。此後,島嶼有了激烈轉變,是足以用「戲劇性」來形容的巨變。 & 在從前被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中發掘出價值,甚至將其推上最前線創造出新的價值。無論哪裡都未曾存在的美與文化的價值,截然不同於至今為止被奉為圭臬的正統美學意識,正是從直島被創造出來的。所謂「直島價值」,在推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事物亦皆是前所未見、極為獨特的。 & 那是一段苦不堪言、艱苦奮戰的慘烈歷史,斷無法只以一段佳話來總括。本書作者以參與直島誕生的一員身分,述說那段現在幾乎無人記述的故事的始末。 & 萬物皆有開端,觀察事物的開端就能窺見其本質。 口碑好評 讀這本書而不到直島遊覽,是一件可惜的事!到直島遊覽而不讀這本書,更是一件遺憾的事! ──王文志/藝術家(連續6屆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参展) 「典範」帶給我們的目的不在於引起追隨,而是創造自覺。直島與瀨戶內藝術祭不是神話與傳 奇,而是一群夢想家與有志者並肩努力的共享志業。確實「……我覺得誰也不會注意到這樣一座 小島……」,秋元雄史的直島故事,恐怕不只是在塑造一種解決困境的萬靈丹與如何創生延展它 的可能性,而是透過藝術的神奇力量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地方。 ──林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直島,一座謎樣的島嶼,漂浮在神話中誕生日本國的瀨戶內海上,秋元雄史先生以平實流暢的文筆,娓娓道來如何將這一座曾經被拋棄遺忘的污染島,翻轉成今日大家所期待朝聖的藝術聖地,也從字裡行間中深入了解一位有夢想的企業家福武總一郎先生,領導倍樂生團隊,二十餘年來如何逐步實踐他對藝術能重建價值的堅實理念。這是一本絕對可透過閱讀,將直島的過去套用於現在,又能勾勒未來直島美麗輪廓的絕佳讀本。 ──林舜龍/達達創意執行長暨創意總監
This is 高更(增訂新版)
★ 高更是「後印象派三傑」的代表人物,對後來的象徵派和野獸派影響極深,可說是現代藝術的啟蒙大師。★ 高更一生汲汲營營,在塵世中尋覓天堂,他作品中讓人看見了世間喜悲。★ 八十頁篇幅,能使讀者迅速掌握高更的生命歷程、藝術特色、成就與重要作品賞析。★ 國際知名插畫家繪製的插畫,細緻呈現藝術家的精采生活圖像。★ 好書大家讀第79梯次推介 「我很清楚,我是偉大的藝術家。因為我所經歷的苦難成就了我。」——保羅.高更 對高更而言,藝術家是能夠透徹地看穿事物表象,並提煉出其中生命奧祕的人。 一八九○至九一年間,他繪製了一幅自畫像,畫中,他深色的雙眸炯炯有神,凝視著畫外的世界,彷彿想要看進我們的靈魂深處。 高更一生孜孜矻矻,在塵世中尋覓天堂,為此,他數次遠離歐洲文明,遠赴大溪地,親眼目睹歐洲殖民破壞當地的純樸民風,於是更向深山行,企望找到心中的天堂。野性的高貴,是他筆下濃烈色彩欲反映出的世界。 雖然被稱為「後印象派三傑」之一,與梵谷、塞尚之間的競爭、相惜、模仿、批判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甚至是引發梵谷「割耳事件」的重要關鍵。但高更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建立強烈的自我風格,儘管在世時未如願聞名,卻在藝術史上留下重大的影響。
藝遊獅城:翻看新加坡美術手帳
到新加坡旅遊,除了享受美食、逛街購物,你可曾駐足美術館和博物館?生活在新加坡的你,能感受花園城市國家的文化藝術氛圍嗎?《藝遊獅城:翻看新加坡美術手帳》是學者作家衣若芬書寫新加坡的最新力作。像翻看筆記手帳一樣,用獨特的文圖學視角,融會文字和圖像,陪你觀覽十一處藝術場域和文化地標,欣賞藝術家的光彩,解析文物的歷史意涵,捕捉時代的美感,探查新加坡罕為人知的視覺意象。五十二篇體量輕盈、閱讀輕便、筆調輕鬆的散文,是作者濃縮淬煉專業研究成果,舉重若輕的「輕學術」作品。帶著《藝遊獅城》隨興漫步,打卡風景,發現心情原來可以比綠水沉靜,比藍天清新。
非西方美學新結構:新原始/新東方/新魔幻(1版)
東方與西方之間,一個世紀的文化相互滲透、交流,跨洲的文化混合……主要探討非西方現代藝術的跨文化特質與第三空間發展情形,並擇代表性的成功實例,諸如:俄羅斯的野性思維、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阿拉伯地區的新東方主義、印度之道、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日本效應等,以及新剛果的跨文化演變、墨西哥壁畫運動的重新定位、港澳與亞裔美洲藝術家的跨文化案例,分述其在80年代之前與之後各自所面臨的不同議題及21世紀的新面貌。
以創作為生:20年全職畫家寫給創作者的事業指南
「好好繪製作品很重要,但是好好營造能讓作品被看見的環境也同樣重要。」第一本詳細分析全職創作者該如何經營事業的實戰筆記!一般認為要靠創作生活不是容易的事,而作者竟能以全職畫家身分活動了20年,獲得足以養活一家三口的報酬。本書集結他在藝術世界生存至今的實務經驗與技巧,從踏入這行的心理建設、如何賺錢及建立與客人的關係這幾個大方向,探討要根據什麼基準設定作品價格;如何創造、接待、維繫自己的客人;如何提高客人委託創作機率;挑選畫廊舉辦個展的種種考量等實務面向。除了從創作者的角度提供各種實用且珍貴的心得外,也有許多從購買者角度出發的細膩換位思考。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讓創作者之間變得更容易交換情報、讓有實力的創作者能夠更勇於追求理想亦兼顧生活、讓更多人創作出的高品質的美能流傳到下個世代,成為「支持未來人文化力的一顆小石子」。
藝術精神【經典紀念版】
關於美、技法、風格,以及人生,一切都始於藝術精神。★★★深刻影響近百年來無數創作者的藝術啟蒙經典★★★▌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電影導演大衛‧林區、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推特創辦人傑克‧多西──等多名當代指標人物的藝術指南與創意靈感來源。真正理解藝術就會知道,藝術其實是每個人平常都會涉及的領域。藝術,說穿了,就跟把任何事情做得更好有關。是每個人給予這世界的證據,亦是熱情人生的記錄──羅伯特.亨萊,美國藝術家暨藝術教育家。深信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也與每個人相關。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帶領「八人畫派」(The Eight)這群寫實主義畫家,開創「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以都市日常生活的習俗為題材,將視角移轉到各社會階層,反映了一個「真實的美國」。對於美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體現了美國藝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這位充滿熱情、在藝術指導上天賦過人的老師,他所提倡的藝術理念,啟發了不計其數的知名畫家。他心懷偉大願景,帶領藝術學子認識法國畫壇、卻提醒學生要有藝術家的自重、努力發現自我、別害怕擁有個人觀點與風格。並集結有限資源,舉辦第一個美國獨立畫展,給年輕的獨立藝術家有機會公開展示畫作,不再受官方掌控限制。在那個年輕藝術家四處碰壁的時代,亨萊所爭取的藝術自由,可謂是美國畫壇的一大進步。關於這本書,想談論的是美與快樂,欣賞生活的美好並不容易,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盡情生活,活出自我。本書收錄羅伯特‧亨萊的隨筆文稿、信箋片段,以及與學生的對談語錄。完整呈現亨萊對藝術的教學脈絡,主題涵蓋繪畫創作的概念與技法,一般藝術研究與藝術鑑賞。處處可見亨萊寶貴的專業建言與智慧見解。※本書集結書信與隨筆分為五部,全方位洞悉世界上最美妙的「藝術精神」──‧美,始於感動|美無法複製,卻無所不在。美就是觀看者心中的愉悅感。‧技法,始於觀看|先回應自己的主題與感動,忘記技法存在,自然綻放光芒。‧藝術,始於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真理,以藝術作為盡情生活的工具。‧風格,始於找到自我|大膽探索、勇於冒險,當一個真正的學生。你可以跟自己學到更多!‧大師,始於自我學習|善用天賦,全心投入。欲成就大師者,以善用本身所有為先。
走出閨閣:再探陳進之藝術實踐
日治時期成就最高、現今討論最多的女性前輩藝術家電視劇《茶金》仕女服裝、生活場景美術靈感來源\臺灣藝壇傳奇──陳進/◆ 首位赴日習畫臺灣女留學生◆ 20歲入選「臺展」獲「臺展三少年」美稱,連續3年任臺展審查委員◆ 臺灣東洋畫家入選「帝展」第一人陳進身為新竹名門閨秀,超越當時的性別束縛,踏上留學、追求理想之路,以30歲不到的年紀便在臺灣畫壇佔有一席之地、揚名海外,更被日本人譽為「天才畫家」。+++++「既然去了就不能輸人,要很堅強,不能輸。美術史、日本語都要熟記,認真讀,成績好,別人就不會看輕你。」──陳進在強大壓力中成就自我,創作背後歷經旁人無法知曉的內在拉扯與挑戰置身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繪畫技術的脈絡中,陳進不斷精進自己、努力創作,以突破外在環境對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箝制,立足於專業領域,背後曾面臨許多挑戰與艱辛。+++++陳進細膩典雅的作品在畫壇中獨樹一格,其藝術實踐之過程亦可窺見國家統治暴力、父權體制、殖民歷史現實、多重權力支配框架等課題。過往對陳進藝術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從閨秀畫家角度切入,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回到陳進所處歷史時空,以多元權力支配架構的論域為其藝術實踐建構不同的觀看與詮釋視角。全書以6個篇章探究畫家陳進生命經驗,觀察其創作歷程的軌跡變遷,試著解析其不同階段作品再現的價值與意涵,包含戰前陳進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藝術創作、統治結束時期,再到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對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衝擊,以及步入家庭後生命的變化。書中亦聚焦博物館、美術館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策展,探討以機構展覽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作品,進而促成社會變革、成就公共價值。
CEZANNE, MASTERS, AND ME
In the late 1990s, a middle-aged dreamer set out to make a career change and venture into art. Strange and serendipitous en-counters on this new path gave him soulful guidance from the works of the great painters Matisse and Picasso. Many forbear-ers and muses also spurred him to continue as he persevered in his search for the creative insights of Cezanne, the Father of Modern Painting. The path is windy and rough throughout this unique journey, with plenty of laughs and tears. Therein is a story of fun, fascina-tion, and jaw-dropping discoveries. The story contains some mysterious plots. However, the re-ferred pictures and schema inserts are based on the artists’ and writers’ renderings, providing solid relativities. The story’s de-velopment points the art to the secret of Nature and a long-for-gotten world linked to Bergson’s philosophy, which was once inspirational and multifaceted but contentious. I sincerely hope you enjoy and benefit from this journey with me. Gratitude must go to Professor Vincent Shen, Professor John Rewald, Professor Noreen Larinde, Professor Johanna Liu, Professor Mark Antliff, Professor Michael Doran, Professor J.I. Liao, Professor Pete A.Y. Gunter, Professor Clair Chien, Mrs. Mary William Horsley, Ms. Annie LaBarge, Tony Lee, Yahsu Cheng, Bell Chen, Eric Sheu, Ben Yang, Lucia Liu, Shihui Yu, Angela Wang, Erica Lee, and Rebecca Chen for their help on various fronts; the meticulou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proof-reading by Julie Sheu, Alice Lin, Helen Huang and a lady who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I also want to thank all my partners and benefactors in th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Dreams must be captured and real-ized so the story can be shared. Chao-Liang Calvin Yu
This is 塞尚(增訂新版)
★ 塞尚公認是奠定現代藝術的先鋒之一,這本書則是認識塞尚的最佳起點。★ 八十頁篇幅,能使讀者迅速掌握塞尚的生命歷程、藝術特色、成就與重要作品賞析。★ 國際知名插畫家繪製的插畫,細緻呈現藝術家的精采生活圖像。★ 好書大家讀第79梯次推介「我想要畫到死為止。」——保羅.塞尚 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大師離世之後,我到處追隨他的蹤跡。」 塞尚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畫家,他的藝術成就在於挑戰繪畫傳統,並開創了繪畫藝術的新世界。他筆下的日常景觀,跳脫常人所感,獨具洞見。我們可以在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中看見他以驚人的手法結合色彩與線條,畫出具有動態張力又寧靜祥和的世界。 塞尚的作品驅使人去創作,去追尋「自己最渴望的目標」。塞尚的人生──決意以自己的方式創作,不論自身或外在環境如何困難──必然也激勵了許多人。 塞尚不只影響了藝術圈,也影響了當時的詩人、思想家,他的藝術帶來宏觀視野,且開拓特定的視覺、技巧的可能性,不同取向的畫家皆能從中汲取養分。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看了塞尚的作品,並不會讓人渴望模仿他,而是會點燃心中的火。
品味革命:跨世紀的藝術省思
《品味革命:跨世紀的藝術省思》共分為上、中、下及後篇。「上篇:人物篇」集結作者對單一藝術家之評析與當代藝文觀點;「中篇:審美篇」則開展評論影響現當代藝術之藝術運動、思潮、市場動態等變化;「下篇:典藏篇」承襲著中篇內容,作者持續對藝術收藏及博物館提出觀察;「後篇:現象篇」則綜合上、中、下篇的文章,作者依個人對於海內外藝術動態的多年深入觀察,提出對藝術、哲學、博物館、台灣政治文化之現象評論與建議。另於書末附錄作者為專題撰文的年表以供讀者參閱。本書從全球化的藝術對話到現代博物館的變革,展現藝術如何脫離傳統框架,成為解構社會與文化的媒介。作者透過分析沙曼.魯希迪、艾娃.拉傑布爾沙等藝術家的作品與思想,揭示後殖民後現代的藝術特質、藝術與新聞學的交融,以及藝術史在新世紀中的重新定位。作者期望透過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藝術和文化的多元風貌,藝術不僅僅是審美的產物,而是探討人類身份、性別與社會結構的深度跨領域對話。本書特色本書集結藝評家曾長生對眾位藝術家的評析與當代藝文觀點,他評論影響現當代藝術之藝術運動、思潮、市場動態等審美的變化,持續觀察藝術收藏及博物館的典藏,並依據個人多年來對海內、外藝術動態的深入觀察,提出對藝術、哲學、博物館、台灣政治文化之現象評論與建議。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
帶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闖入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卻意外寫出一本給台灣的情書。《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第一本法翻中的台灣美術專業書籍,原著為藝術社會學暨藝術史學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略有增修。 藝術家才擁有的藝術創作感受力與學者才擁有的社會事實洞察力通常只能二選一,本書作者很幸運具備二者:在美國接受藝術家訓練、在法國接受社會學家的訓練,這讓她得以提出一個全然嶄新的角度,帶領我們同時重新觀看台灣美術進展、重新思辯台灣認同問題。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來進行論述,四部分各自處理殖民比較、本土化論戰、記憶戰爭、全球化的詮釋,最後增添一篇當年因應預審委員之質疑而撰寫的回應,其間的激烈辯論補充了理解脈絡。 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本書特色1.法翻中的學術著作裏,最容易看到津津有味的一本。2.一種前所未見觀看台灣美術的有趣方法。3.法語人也許就從這本書來認識台灣美術與台灣近代史。4.全書設計別出心裁,加上書名放在書架就很有氣質。5.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一本書。◆關鍵字:視覺藝術、霸權、國族認同、本土化、美學語言、台灣
藏逸:藝術世家
藝術世家-中國藝術界的傳奇家族龎氏藝術世家- 三代傳承與創新這個家族的藝術傳承和創新精神,使他們的作品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中國藝術界貢獻之大的傳奇家族—龎薰琹、丘堤夫婦起到龎壔、林崗夫婦、龎均、籍虹夫婦,以及第三代的林延、韋佳夫婦和龎銚,這一家族,連續三代夫妻子女無一例外都是藝術家,為藝術界帶來了巨大的貢獻和影響力。第一代龎薰琹與丘堤是中國現代藝術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以其開創性的藝術作品和教育理念推動了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龎薰琹是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開拓者,而丘堤是中國第一代的留日女畫家,推動中西藝術交流,對於中西方藝術的互相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第二代龎壔、林崗夫婦及龎均、籍虹夫婦是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培養的中堅力量。林崗是中國第一批前往蘇聯列賓美術學院留學的學生,與妻子龎壔一起開創了革命歷史畫,在中國油畫的本土化與語言新風格上帶來建樹;龎均融匯了中西方的藝術思維,發展出獨特的「東方寫意性油畫」風格,其妻子籍虹受印象派之啟發,發展出獨特畫風。不僅傳承第一代中西方藝術融合的元素,更推動藝術教育及發展。第三代林延、韋佳夫婦和龎銚皆留洋海外,因此更具開放的藝術觀念。林延和韋佳擅以宣紙創作,賦予其嶄新樣貌和意義,林延的現場裝置藝術體現了轉化與革新,而韋佳採用拼貼方法,建立出截然不同的藝術語彙。龎銚繼承了家族的藝術傳統和創新精神,以複合媒材、黑白灰與金屬色為主,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和視野。他們不僅在國內外藝術界享有盛譽,更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與世界的藝術交流搭建了橋梁。他們的成就和貢獻,將繼續影響未來的藝術發展,成為後世藝術家仰慕和學習的榜樣。就如龎壔所說:「我們家的人一直在那兒努力,愚公移山,一代又一代。」這種不懈的努力和對藝術的熱愛,將永遠激勵著後來者,推動中國現代藝術不斷前進。發行人的話〉家庭環境與藝術成長撰文◎伍穗華第一次拜訪籍虹老師時, 聽她說起孩提時期北京胡同裡的點點滴滴。她太外公身上纏著蟒蛇,手上戴著鷹手套,張著利爪桀驁不馴的鷹卻乖乖地停在他手上, 彷彿帶我們進入了武俠小說中的畫面。小時候愛爬樹的籍虹,在我眼前就是個俠女的模樣。雖然年過八十,說起話來仍中氣十足。聽她談起龎銚,則是甚為自豪。「大家都說我們龎銚家教好」,籍虹老師說。這更讓我好奇龎家三代人出九位藝術家, 是怎樣的環境,培養出藝術的沃土。擁有畫家、金工藝術家、大學講師、節目主持人多重角色的龎銚,曾因主持《龎銚敲敲門》榮獲第45屆金鐘獎最佳綜合類主持人獎。這樣的才女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龎銚給我的答案是耳濡目染。從小爸媽從未給她任何藝術相關課程,但她從小就看到父母在家裡指導學生,也常有學生帶作品來跟父母討論。家裡永遠都有紙張顏料讓她塗塗畫畫,創作也常讓她得到讚賞。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藝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樣的經驗也在我家得到印證:我家兒子從小跟著爸爸跑礦區,大學選志願時就以地質系為第一志願,不做他想。現在看他學習得樂在其中,參加地質研討會後回家跟我分享他的心得時,眼睛是會發亮的。我想他找到了他的天命了。龎家的藝術傳承讓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藝術的種子在龎銚家族中代代相傳,正是因為這樣的耳濡目染,才培養出如此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這也讓我更加堅信,父母的言行和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所以,與其花費大量金錢在各種補習班上,不如用心營造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自由和鼓勵中成長,才能真正發揮他們的潛力,找到屬於他們的天命。
穿越時空的名畫對決
以對比的獨特視角,挑戰傳統賞析方式,讓40幅名畫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跨世紀PK! 本書精選20個主題、40幅經典名畫,每個章節設定一個主題,將跨越流派和時代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不同時代或流派的畫家,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比如維納斯的形象設定,從奇胖無比的裸女,到柔弱的S形身材,古今中外的「女性理想身材」著實種類繁多。 而相同時代與派別的畫家,也會因為性格和人生際遇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筆觸。這種以對比分析的新穎鑑賞方式,令人大開眼界。像是女性畫家筆下的丈夫形象、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所吃的食物、身為不成功畫家的父親的悲哀……等。 另外,書中還採用了至今美術界很少涉及的同性戀畫家的獨特視角。就像異性戀畫家所描繪的裸女圖一樣,同性戀畫家創作的男性裸體圖也充滿唯美和情慾的氛圍。 作者中野京子憑藉深厚的藝術史學院派背景,以她一貫詼諧幽默的筆調講述畫作的相關歷史、人物故事,並從畫面的枝微末節中尋找蛛絲馬跡,發現隱藏在名畫中出乎意料的細節。 透過本書,我們彷彿穿越時空,觀看名畫進行一場別開生面、跨世紀的PK賽,原本遙不可及的藝術也變得更親切有趣了。精彩對決一:白天的風采 VS.夜晚的樣貌——巴黎的歌舞廳 同樣是描繪巴黎的歌舞廳,雷諾瓦《紅磨坊的舞會》充滿了白天的歡樂與生機,而畢卡索的《紅磨坊》則展現夜幕之下舞池賓客的空虛與孤寂。 精彩對決二:富爸爸 VS.窮爸爸——父親眼中的不肖子 梵谷的《祖父的肖像》和塞尚的《畫家父親讀事件報》,分別描繪了藝術家家庭中的長輩形象,一個是充滿崇拜與尊敬,另一個則顯得冷峻與嚴肅,但這兩幅畫作都傳達出家庭背景對畫家的深遠影響,以及渴望被父親認可的期待。精彩對決三:奧地利VS.法國——美麗的皇后 溫特哈爾特《奧地利皇后伊莉莎白》和溫特哈爾特《法國皇后歐仁妮》,從茜茜公主和歐仁妮皇后的肖像畫,講述了這兩位風華絕代的歐洲皇后互相交織又截然不同的命運——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是外在的榮耀,還是內心的平靜?精彩推薦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粉專主理人 郭怡汝、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張志龍、藝術開開門知名 Youtuber頻道、專職藝術家 高素寬 「乖,你聽畫」Podcast主持人&作家 葵花子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
⫸超越畫派、超越年代、超高質感的藝術寶典回來了!⫷⫸4大主題 ✕ 近90幅經典名畫 ✕ 爭奇鬥艷祕寶⫷⫸手把手帶你從藝術小白→藝術天才⫷集幽默、美學、知識含金量於一身的藝術寶典,《東西縱橫記藝》,再度出集!這次依然不走年代、不走畫派,不照規矩來!用超過四十間博物館的寶物,以隨興、自由的方式「記藝」,跨越時空,述說二十一篇關於美與名畫的故事。STORY I《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頭戴異國頭巾,表情神祕的少女,被籠罩在令人陶醉的光影效果之中,這幅被美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的超級名畫,當初卻是以驚人的超低價被收入?而且,她身上最吸睛的配件,那顆被飽滿、高貴的巨大珍珠,居然是「假貨」?—STORY II《施洗者聖約翰》—達文西,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天才之一,雖然才華洋溢,一生卻也大起大落,四處漂泊。幸好,到了晚年,他過人的才能依然被王公貴族們賞識。也吸引到一批學徒簇擁。然而,他的愛徒,莎萊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惡魔」,而且,還疑似是名畫《施洗者聖約翰》畫作的模特兒?—STORY III《仕女與獨角獸》—用來宣示主人地位的六面超華麗中世紀掛毯,被命名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心願」。這六面結合美感、工藝與時間的超凡逸品,透露了當時的「宮廷言情小說」?而在它們於1841年被文人雅士重新發現之前,居然一直都被人當作腳踏墊使用?!—STORY IV《阿諾菲尼夫婦》—改變繪畫技術,油彩先行者的凡・艾克,他的畫中除了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色彩層次、光線效果,居然還有香噴噴的味道?而身為大師模特兒/委託人的阿諾非尼夫婦究竟是什麼背景?在這幅看似恬靜的畫中,這兩人又是如何「低調炫富」?—延續前一本《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的成功,《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依然摒棄傳統的編年史敘事方式,用輕鬆有趣的口吻結合藝術、歷史、文化與時尚,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名畫背後的人物與事件將藝術文化結合生活感,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藝術與文化的盛宴;將藝術帶入每個人的內心與日常。「每件藝術品背後,都有它獨特背景與動人細節。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得以更深刻感受名畫的內涵,領會美感與技術之外的深切情感,並體驗畫中人的喜怒愛恨和悲歡憂樂;也因此,我們得以身歷其境,藉由一幅幅作品窺見畫家所處的時代風貌。」——《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Junie Wang𒈞獻給每一位憧憬藝術之美,享受文化之姿的你𒈞壞壞真的惹人愛嗎?看看達文西的徒弟們就知道!衝動購物沒什麼,就連林布蘭都有這個問題!如果妳是超級名模,而妳的粉絲剛好是超級畫家?促成西方宗教改革的關鍵,竟然是馬丁・路德的屁屁?名畫不僅有事,還超有戲!
寫給一般人的……藝術,先知道這些就好
「藝術的目的不在於呈現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揭示它們的內在意義。」──亞里斯多德 ★你可能對廣泛的「藝術」有興趣,但沒有到想深入研究的地步。 ★或許你希望了解一些「經典畫作」,然而太多大師了,不知道如何開始。 ★你只是一般人,只有上過水彩課,但也想要感受「美」是什麼…… 受到各時期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的目的不斷改變。 它可以是裝飾性的、敘事性、哲學性、宗教性,或者只是娛樂性的; 無論是為了享受、激發想像力、觸發情感,還是傳遞某種訊息, 它們總是在記錄或反映它的時代。 即使是打破既定傳統的作品,所有藝術家都會反映自身在歷史中的時間和地點;因此,藝術會幫助我們認識人類如何看待自己。 幾乎所有社會都創造了某種形式的藝術。它不整齊、不有序;它重疊、變化、交叉影響。它從來都不是在真空中製造的,有時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而這就是本書的功能:如果對藝術有興趣,你可以先知道這些就好! ▌探索藝術的第一步 主要關注西方藝術的發展,介紹了從史前到現今最重要的藝術運動、風格和發展。分析最具開創性藝術家創作的一些重要作品,並研究許多藝術家的主題、材料和方法。 ▌簡單易懂的藝術指南 四個獨立部分:運動、作品、主題和技巧。每個部分都可以單獨閱讀,也可以與其他部分結合。本書的核心——作品/關鍵日期/關鍵發展/主題和技術的交叉引用/藝術家背景資訊/關鍵藝術家/藝術家的其他重要作品——收錄了著名藝術家的50件重要作品。 ▌輕鬆穿梭藝術時代 每頁底部都有交叉引用,引導讀者從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而功能框則討論了關鍵發展和每位藝術家的背景。瞬間掌握各種藝術超連結,就像閱讀紙本的維基百科! 藝術如何、為何、何時變化?是誰引進了某些概念或技法,在何處被創作?以及這些藝術作品為何如此重要? 從史前時代壁畫到當代裝置藝術,探索50個重要的藝術作品,連結到各個藝術時期、主題以及技法。 無論你是對藝術充滿興趣的新手,還是渴望更深入了解的愛好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啟發和樂趣。透過簡單明瞭的內容設計和豐富的圖示引導,你將輕鬆掌握藝術的基礎知識,並能在探索中體驗到藝術的無限魅力。 藝術就在我們身邊,等待你去發現、去感受。透過這本寫給一般人的藝術指南,激發你對藝術的熱愛,讓你在欣賞和理解藝術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與共鳴。
策展之道
策展能幫我們做什麼?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未來是由過去的碎片組成 —— 潘諾夫斯基「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計畫)其實是藝術概念的藏寶庫」「廣義來說,所有人都在策展,我們都是策展人」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名人推薦✦「《策展之道》是一本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使讀者能夠發現新的策展方法及探索路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溝通者。」──小野洋子(Yoko Ono)✦「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理直氣壯的個人經驗談⋯⋯精彩地解釋了為何策展是當今藝術界中最核心的一環。」──伊考.以桑(Ekow Eshun)✦「輕快、不拘一格。」──布賴恩.狄龍(Brian Dillon),《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媒體佳評✦「這個人讓策展成為藝術」──《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年輕一代策展人的導師」──《獨立報》(Independent)✦「當今藝術界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其說是一位策展人,不如說是人類旋風」──《衛報》
超圖解藝術概論
* 藝術概論的全面解讀,帶您認識藝術的特質、理論家的觀點。* 如何鑑賞畫作內容蘊涵的層次?逛美術館時不再「走馬看花」!* 藝評不是藝術學者的專利,帶您了解其理論與原則!藝術概論也可以很有趣!以圖解與作品為輔助,帶您認識藝術的起源、定義、形式與鑑賞。藝術是什麼?構成藝術作品是否必須有標準的樣式?自20世紀以來,近代藝術的革新,打破了傳統藝術作品的形式框架,藝術的定義不斷被討論。本書帶您從上古藝術的起源開始,以及藝術的定義與特質介紹,並有藝術的媒材與形式、創作的內容與蘊涵、藝術鑑賞的方法與心理歷程探討,最後帶您認識藝術批評,對藝術家、藝術品、創作行為、藝術思潮、理論、現象、活動和事件等,就作品含括的藝術性、藝術價值、藝術作用和社會意義等,給予獨到和具鑑別度的專業分析與評判。藝術是一種具有療癒性的媒介,提供觀賞者各種豐富的美感經驗,並且因為它的豐富、多義及非直敘等特性,不僅對個人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有所啟示,讓人產生信念或行為的改變,同時也能幫助地方再生與永續發展。藝術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密切。
圖解藝術更新版
看不懂藝術?覺得藝術有距離感?其實藝術,沒有那麼複雜!每件藝術品都各有旨趣,創作元素及表達意涵也常大相逕庭,不過,看似毫無關聯的作品之間,其實存在著某些共通點。只要能掌握元素構成、風格寓意等鑑賞的共通原則,即使不了解藝術歷史,也能自然而然地領略藝術的真髓與趣味。本書藉由能以平面呈現三度空間縮影的繪畫帶領讀者走入藝術,分別從點線面構成、色彩光影、媒材質感、構圖空間設計與風格表現,以及作品的典故象徵意義等八個面向切入,配合大量的畫作範例,由表面形式到內在解析,讓讀者了解繪畫的基礎技法、畫面構成與背後意義,切中藝術的欣賞角度,讓作品詮釋延伸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世界名畫鑑賞入門:品味101幅西洋藝術經典之美(二版)
畫家故事×創作背景×專業賞析 跨越七個世紀的藝術經典! 66位大師,101幅不朽作品 一本書盡覽西方藝術精華 從14世紀文藝復興的創新盛世,到20世紀現代藝術的大膽實驗,本書精選101幅影響世界的經典畫作:達文西最知名的〈蒙娜麗莎〉、米勒〈拾穗〉的田園風光、畢卡索〈哭泣的女人〉的立體主義、孟克〈吶喊〉的表現主義……,700年間最璀璨的藝術瑰寶,將一一展現在你面前。 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循序漸進的賞析過程,讓你不用擔心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美學素養,只要專注學習如何欣賞作品、理解創作的靈感與時空,就能看懂藝術家想要傳達的真正含意,走進藝術鑑賞世界,輕鬆打造美感辨識力和感受力。 「繪畫」是人類記錄生活最古老的方式,無論是宗教聖像、皇室肖像,或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始終在人類的藝術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從神畫到人、從別人畫到自己,從教堂、皇宮、豪宅畫到尋常百姓家,每一幅世界名畫,都是藝術大師用畫筆與時代、社會和人生進行的一場精彩對話,是值得傳頌千古的藝術經典珍品。 就讓這本快速入門鑑賞指南為你敲開藝術的大門,一窺世界名畫最撼動人心的風景,讓你不只看熱鬧、也學會如何看門道,徹底提昇美學素養力!讀完101幅你會發現,原先覺得有距離感、神乎其技的名畫們一下子變得親切近人,再也不會遇到看不懂名畫的尷尬窘況,從此輕鬆走入名畫的世界,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 本書特色 ◎一頁文字、一頁圖片:一次看懂101幅世界名畫的創作背景與賞析重點,零距離感受西洋藝術之美。 ◎條理分明、脈絡清晰:按照畫派風格與時間線索進行排序,不管文藝復興、印象派還是現代藝術,再也不會霧煞煞! ◎藝術鑑賞零基礎入門: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解說,為你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 ◎專業內容、平民視角:消除藝術鑑賞的神祕感,讓每位讀者都能找到與這些偉大作品的共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