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打造觸動情感﹑深植價值的沉浸式空間之旅
★★人與實際空間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與意義,無論虛擬世界如何擴張都無法取代★★ & ★書評讚譽★ 「提供一個美麗、有洞察力又美妙的體驗設計觀點,並吸引、啟發﹑甚至改變了這個世界。」 -----長銷著作《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合著者B・喬瑟夫・派恩二世(B. Joseph Pine Il) ★一書圖解:品牌空間x策展規劃x實作步驟x概念解析★ & 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是一門在近年蔚為主流的空間藝術,講述有關如何將人性、情感、思想,運用圖形、符碼、空間和劇場藝術,再結合上互動設計和個人感官體驗與需求後,實踐於實際場域、空間、地點,意即「沉浸式體驗設計」。 & 本書紀錄了Tinker Imagineers公司創立20多年來的作品菁華,該公司在歐洲是體驗設計領域的先驅者之一。 & 寫作脈絡為圖解摘要,對想要創造品牌、藝術、或以空間實踐概念的人,都能以這本書作為參考。內容包含許多實際範例,列舉了實用有趣的例子:博物館到主題公園、世界知名品牌體驗中心到政府單位,甚至也有兒童醫院與實驗概念體驗館等。 & 【本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WHAT―基本概念 定義出常見的術語,以及有論有據的學科基礎。& & 第二部分WHY―創造動機 是沉浸式體驗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說明,為何設計需要從人性出發。 & 第三部分WOW―強化觀者體驗 講述不同類型的應用之道,根據特定機能、含義及影響,說明人們在類型不同的空間體驗中,所感受的差異性為何。 & 第四部分HOW―如何實踐 對於需要思維務實的人來說,本書也包含步驟性計畫。從一開始的腦力激盪會議、初步設計到初始財務報告和營運,你甚至能依此道成立一家體驗中心。 &
設計思考
在上世纪,學界就已經對「設計」這個概念有了公認的解釋: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對人造事物的構想與規劃。寫這本書其實是想對自己的所學所想所知,做個整理與交代,書中從一開始對設計的歷史與解說一直到各個國度中對設計的延伸與發展其實都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文明史,我認為設計就是文明的表徵,設計更是文化孕育下的結果,設計是工業化的產物。 & 書中也提到許多對設計的面向與應用,設計既是藝術創作,設計也是一種服務工作,是一個服務行為;成功的設計卻要在藝術的基底下建構,所以設計師是要具有美感、審美觀,在藝術本質中去做發揮與應用,工業革命之後的大量生產與國際式樣在在影響了人對生活的態度與看法,電腦與網路的興起更是讓人類生活起了巨大變化,這期間設計穿插了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與設計成果,更有所謂的人機介面設計(UI)、使用經驗設計(UX)新學科的興起,這都是因應新需求而來,也就是說設計宛若一有機體般,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更替蛻變,設計在你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 本書特色 & 書中從一開始對設計的歷史與解說一直到各個國度中對設計的延伸與發展,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文明史。此書可以給讀者們對設計有另一層面的想法與見解。 &
設計點子3000:結合版型、配色、LOGO之3000個,突破創意瓶頸的設計大全!
收錄超過3000種當代範本 3大設計元素×14大類別主題×5大風格架構 & 快速提升設計即戰力,打破創意有限的瓶頸, 有了這本書,從此靈感一直來! & 身為設計工作者的你,是否問過這些問題: ➢如何運用相同元素,吸引到消費者目光? ➢如何因應客戶需求,設計多款風格提案?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變化出不同的版型? 答案全在本書裡! & 從此再也沒有靈感阻塞、燒肝製圖的日子! & ●3大設計元素:版面、配色、LOGO ●14大類別主題:網頁、網格布局、雜誌、書籍、簡介、傳單、海報、卡片、DM、菜單、POP、T恤、商標、名片 ●5大風格架構:自然風格、保守風格、商業風格、休閒風格、強勢風格 & 6位來自平面設計、視覺設計、文字設計等 不同領域的專業日本設計師, 所共同編著的全方位靈感彈藥庫! 不談設計原理,也減去文字贅述, 從平面設計的三大基本面著手, 收錄超過3000種當代範本。 讓設計輕鬆跳脫框架! & 本書特色 & ●明確的主題分類,能夠根據需求直接找到所需設計 ●隨手翻閱,突破一直以來的設計習慣,吸收來自專業大師的智慧結晶 ●隨書附有九種主題版面+三種設計配件下載連結,將書中內容直接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第一部分收錄多種媒體的經典常見設計、萬用版面架構,接著再觀摩第二部分的實際應用範例,將3000個點子納為己有 ●400頁的厚重分量,業界最齊全的設計寶典,為創意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專屬彈藥庫
提案溝通學:5大設計溝通法+31個設計提案過程,第一次提案就抓住客戶需求!
身為設計-- 提案被客戶打槍,是每位設計師或企劃必經之路 如何抽絲剝繭客戶真正的需求? 如何做出合乎設計法則的設計? 創造雙方需求共鳴,讓提案一次過,大獲客戶好評! & -- 提案成功必殺技,就是要擁有完美設計溝通力-- &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設計師與客戶。 我待客戶如初戀,客戶虐我千百遍! × 客戶:你都做不出我要的感覺!我要再現代一點、可愛一點、這裡太亂了、這張照片可以換一下嗎…… × 設計師:都依你把字體換成你要的,怎還不滿意、是你沒講清楚真正需求,改東改西,不然你來做…… ○ 客戶:看到設計稿暴怒時,是否要回想你當初跟設計師開會討論時,是否有明確傳達需求與目的。 ○ 設計師:是否常聽到客戶的指指點點的要求,聽到這些關鍵字,就代表你其實沒抓不到客戶需求,而跑錯設計方向。 & \完美設計溝通法& 提案成功必殺技/ /設計師跟客戶開會的5大成功法則\ 1.要有明確目的性再去開會討論。 2.比起客戶需求,更要知道產品背後的TA型態。 3.要提前察覺客戶的隱性需求。 4.不要害怕建議,要盡情腦力激盪。 5.不斷跟客戶確認你提出的設計是要跟誰傳達訊息。 & \傾聽→草案→提案→修改→完成/ /31個設計提案一看就懂,命中紅心\ 【本書使用方法】 ◆7大設計現場、31個設計案例,每一個案例有8頁說明,從「傾聽→草案→提案→修改→完成」。 ◆設計師與客戶的前端討論,並用NG/OK來說明版面、圖片、配色、字型、素材運用,讓你更清楚了解問題並即時思考修正。 ◆透過案例分析,拋下身為設計師的立場,去設想客戶最關心,最想了解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讓提案一次就成功,受到業主肯定! &
設計的本質
透過26個精采案例,認識全球最大設計公司的「設計經營」心法和社會使命 GK Design CEO田中一雄現身說法「何謂二十一世紀的設計」 運用「設計思考」,你也能成為開創嶄新明日的設計師 &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的設計?與既定認知的「形」與「色」的設計有何不同? ●什麼是「設計思考」?什麼是「設計經營」?這些概念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幫助? ●設計不斷地擴大範圍,二十一世紀的設計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設計是愛的表現;物中有心,GK Design秉持的創社理念。 ●時代的洪流中再次走向社會的設計,為解決地球問題而生,邁向未來的設計。 & 設計在當代的變革|正確認識今日的設計 設計發展至今,已經無法以「形」與「色」來概括,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已經從「物件設計」(d)轉換到「事件設計」(D)。隨著設計的對象、過程、主題與關係的擴大,產生了新的概念,衍生出新的詞彙,如「服務設計」、「設計工學」、「設計思考」、「設計經營」等嶄新的概念逐漸被導入企業的文化之中。 & 當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更是為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過往只停留在草圖的超前概念,如今已經一一實踐。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可說是無所不在,設計不再是為物件打造流麗的外形與色彩;設計可以是服務,可以是體驗,可以是流程,可以是解決社會問題。 & 田中一雄歸納出當代設計必備的五種能力,提供給想要瞭解今日設計的讀者參考、學習。這五種能力,分別為: ■觀察能力 ■發現問題的能力 ■發想能力 ■視覺化能力 ■造形能力 & 前四種能力屬於設計思考領域,第五種則是當今最容易被忽視的造形設計領域,儘管設計的範圍不停地擴大,卻不應斷絕過往累積的價值,「d」與「D」非但兼存並立,更要做通盤的思考,才能開創既迎向時代,又符合心靈需求的設計價值。 & 在設計的時代,設計的能力並不專屬於設計師,一般大眾也應具備有設計能力,特別是屬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四種能力,學習如何運用設計能力解決問題, & 當代工業社會中的良心──GK Design 一提到GK,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可能會馬上在腦海裡浮現「龜甲萬桌上醬油瓶」以及「成田機場快線列車」,這也說明了GK設計的無所不包。GK Design的名稱來自於小池岩太郎大學時發起的設計團體,「小池組」。小池堅信設計為愛的表現,並為GK奠定了初衷:「為了更美好的社會設計」。創始人榮久庵憲司在目睹了大戰過後物資的匱乏,提出了「物中有心」的概念,以物件創造一切生活的道具思維,內化為GK的核心思想。為了社會,為了眾人,希望透過設計創造更好的生活。 & 從創社開始,GK即以改變社會為目標,並且與世界設計圈有著緊密的交流,吸收分享彼此的概念,以及對設計懷抱的理想。現階段的GK以「追求本質價值」的設計為依歸,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更重視以設計創造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 GK能發展成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除了秉持高尚的理念之餘,在公司的經營維繫上,也有獨到之處,CEO田中一雄現身說法,分享了GK的組織創造力,以及追求本質價值時的五種觀點,十分值得借鏡,思考。五種觀點分別為: & ■歸零思考 ■以人為本 ■傳遞意念 ■創造故事 ■改變社會 & 田中先生特別以GK的26個精采個案,詮釋追求「本質價值」的設計,分別具備何種觀點。在這些案例中,GK並未劃地自限,而是不斷開拓設計的領域;一再開創設計的價值。同時也是GK結合「運動、學術與事業」的絕佳展現。 & 邁向未來的設計|以心連結科技、事件與物件 社會設計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是設計價值展現的最佳例證。未來的設計,將會以改善人類生活為目標,特別是人類生存環境遭逢劇變後,例如日本發生的三一一地震。早在二十世紀中,即有呼籲愛惜地球資源,減少浪費的改革聲浪,知名的綠色設計催生者帕帕納克曾說:「設計的力量不應該發揮在刺激有錢人的消費,而應該為社會貢獻睿智。」 & GK設計集團秉持著榮久庵憲司的「物中有心」概念,在「社會設計」概念出現之前,早已投入攸關社會福祉的設計工作,持續地對社會提出倡議。未來,更以追求「本質的設計」為目標,以設計創生的價值,達成包含聯合國永續經營目標等,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在數位時代裡,依靠嶄新的科技和創新的概念,呈現的「服務」和「體驗」獲得大眾的喜愛和關注。當代的設計轉而強調事件的同時,卻忽略了「物件」價值對於人的重要性;以科技擘畫未來的藍圖之時,更應該考慮心靈的感受。能在心靈、物件、事件與科技間具備通盤考量後產生的設計,才能邁向未來,才是設計的本質。 & 本書特色 & 由榮久庵憲司和小池岩太郎所創立的設計組織「小池組」說起, GK設計集團CEO田中一雄先生細數GK歷來發展,從「醬油瓶到新幹線」無所不包的設計產品,GK始終遵循兩位創辦人的核心理念:「心」與「愛」。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更是將此信念實踐於社會設計當中,真正的以設計打造更美好的社會。回望過去以外,田中一雄也展望設計未來的發展,大寫的D,除了涵蓋層面更廣之外,最終將要去化自我,將設計自然地融入在「社會」之中。設計=社會。好社會,將由好設計打造而成。 &
不要急著有創意!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劇作家John Cleese改變你找尋靈感時大腦的思維方式,讓你的好點子更有實踐力!
「我們總以為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人都能發揮創造力。」 & 所謂的創造力,其實就是思考事情的方式! 2020年亞馬遜類別暢銷榜第1名(Language Humor)、 曾參與演出《哈利波特》中差點沒頭的尼克、《史瑞克》中費歐娜公主的爸爸、以及007電影的Q & 有許多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像是藝術家、精神科醫師,或是音樂家、發明家等等,他們都告訴我,他們生成新構思的心理過程和我非常相似 : & 1 寫你知道的就是了 ! 2 可以「借用」某個欣賞之人的想法。 3 「接收到」靈感,而不是出於自身的創造! 4 「初心」(Beginner’s Mind)。所謂初心,是指經驗尚未被熟悉感沖淡,因而顯得更加鮮活。 5 沒有靈感並不等於創作過程中斷,而是創作過程的一部份。 6 早點開始恐慌吧!恐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帶給我們力量。 7 感覺自己有創造力並不完全算是一種情緒,更像是一種心態。 8 當我們很肯定自己的作為時,創造力往往會下降。這是因為,自滿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沒什麼需要學習的地方。 9 新構想既然已經十分明確,就應該要進行評估。 10 「殺死我的寶貝」。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會在創作過程中發生變化,有時甚至會大幅改變。 & 你可能會以為,創造力是一種神秘、稀有的天賦,而且只有少數人具備。約翰.克里斯可不同意。一如他在這本簡短、實用且十足風趣的小指南所提出的,大家都能發揮創造力。根據自身長年寫作的經歷,他在書中分享了他對創作過程本質的見解,並提供許多建議,幫助讀者激發出創造力。怎麼做才能進入創作狀態?如何判斷自己的點子是否具有發展潛力?假如創作進入撞牆期,又該怎麼辦?人人都能發揮創造力,就讓約翰.克里斯來告訴我們怎麼做。 &
東京 OCHABI 學院親授!6 堂課學好設計邏輯:不出門也能到東京學設計!
【不出門,也能到東京學設計!】《鯨魚在噴水》作者‧知名設計師 佐藤卓:「我們的社會正需要一本這樣的設計書」★ 東京「OCHABI Institude」美術學校講師群親自編寫的「設計思考」課程,讓你不出門也能同步學設計!疫情肆虐的這幾年,出國學設計變得困難重重。我們很高興在此時期推出本書,讓讀者彷彿飛到東京,跟著美術學校的老師們一起學設計。本書作者群來自 OCHABI Institute(御茶之水美術教育機構),這是東京歷史悠久的美術學校,插畫家安西水丸、設計師佐藤可士和、佐藤卓、深澤直人、歌手松任谷由實、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等,都曾在此學習。學生們都暱稱這裡為「OCHABI(御茶美 / おちゃび)」,插畫家安西水丸也曾在散文集《東京美女散步》中描寫自己在「御茶美」讀書時的往事。近年來,日本各界普遍認為「設計感」、「設計素養」是很重要的企業競爭力,許多大學和企業培訓單位紛紛將設計列為必學項目。但是零基礎的一般人要學設計,往往會覺得隔行如隔山。有鑑於此,OCHABI 的老師們特別編寫了本書。★ OCHABI 的老師們認為,「設計感」並不是天生的,只要透過有效的學習方式,任何人都能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因此他們運用多年的教學經驗,打造出這套適合每個人的設計課程。閱讀本書,就像實際去 OCHABI 上課一樣,共有 6 堂設計課和總複習,循序漸進地幫助你從零開始學習。你會慢慢了解從事平面設計必要的思考流程與做法,學著從設計人的角度去觀察與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設計物和社會現象,例如選舉宣傳海報、超市的傳單、手邊的產品包裝……等。讀完本書,你會知道「原來設計師是這樣想問題」,並透過實作練習,幫自己徹底掌握「設計的邏輯」。你會發現,如果能經常用「設計師的洞察力」去看世界,就是學好設計的最佳途徑。本書特色: ★ 佐藤可士和、佐藤卓、深澤直人都是你學長!★ 原來美術學校裡是這樣教設計!★ 跟著老師上完 6 堂課,幫你從素人跳級成設計人想學平面設計,應該從何開始?大部分的平面設計書,都是列出常見原則,告訴你「照著做就對了」,但是無法告訴你「為什麼」。如果你完全沒有基礎觀念,依樣畫葫蘆以後,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自己設計。本書不走一般設計書的套路,而是依照美術專門學校的課程來進行。讀者就像設計課的新生,老師會帶著你探討這些問題:「什麼是設計?」「什麼是概念?」「什麼是構圖?」「誰是目標受眾?」「我們要提供什麼?」透過這些問題的引導,讓你學著像設計師一樣思考,從零開始了解一個概念如何變成作品,並試著動手實作出來。這套過程,就能幫助你徹底掌握「設計的邏輯」。本書內容規劃為 6 堂紮實的設計課,加上最後的總複習,你將循序漸進,學會如何思考和實踐設計概念、構圖、排版和色彩等重要知識。就像實際去上課一樣,除了觀念解說,還有豐富的實作練習。例如用手邊的飲料包裝解析設計概念、用老師指定的關鍵字畫出草圖、實作一張海報設計等。無論你是設計初學者,還是想學設計的門外漢,或是希望在工作中展現設計技能的上班族,都能透過本書,學會設計的基礎知識,懂得用設計師的角度看世界。
時尚設計全書:時尚史、產業趨勢、研究工具、織品布料、設計方法、作品集,時尚設計師與從業者的全方位專業指南
實用全面的時尚設計指南。從時尚史,商業結構到設計產業鏈……無論是實務層面,還是設計美學層面,本書將完整探索時尚產業的一切。 時尚是什麼?時尚是混種學問,座落在藝術、工藝與工業的交會處,既是創意領域,也是一門巨大的生意。時尚不只是社會現象和設計師才華洋溢的成果,更是如日中天的產業,展現著文化語言。這項產業包括遍布世界的供應鏈,對全球經濟影響甚鉅。時尚是由設計師主動生成的。進入這個產業,就代表要承擔挑戰,透過創造力的探索和藝術過程,結合功能、藝術性,與商業可行性,才能獲得成功。 時尚設計師,是時尚產業成敗的關鍵!時尚設計師熱愛歷史,是極具策略手段的難題解決者,是商業執行者、畫家、雕塑家、工藝家,更是集所有角色於一身的溝通高手。本書將向所有有志加入時尚產業的讀者,揭示這個刺激的創意角色。從找靈感、研究方法、時尚插畫、設計過程到提案。案例分享,有用的關鍵技巧,must to know的先備知識,帶你走上通往產業核心的康莊大道。 ★超值實用附錄★ .布料磅數換算表 .專有名詞中英文查詢 .草圖與平面圖樣版 .線上線下實用資源 透過本書,你將學習到: 【時尚的簡要歷史】 透過文化性產品、設計品,以及時尚產業,欣賞及認識時尚;學習時尚的關鍵專業術語,認識影響時尚演進的主要歷史發展;認識十九世紀到今日的重要時尚設計師,以增加脈絡感;理解時尚市場的結構,留意衝擊時尚產業的當前爭議,與其設計實踐。 【品牌與潮流等產業趨勢】 學習如何定義品牌;利用研究和推測過程,建立有參考價值的消費者輪廓;了解商業結構,使用趨勢研究;熟悉時尚研究的目的,與可行的應用方式。 【透過研究發想激發靈感】 學習實用的時尚設計概念;透過「腦力激盪」連結靈感和視覺研究;了解研究計畫的步驟;熟悉彙整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探究實現原創的策略和技巧;學習訂定鮮明的色彩故事的動機和框架;檢視發展系列時,原料採購的挑戰。 【織品布料的種類與開發】 了解創意織品在系列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認識「表面建構」的運作和創意應用,包括平織和梭織;研究染色應用的技術背景和藝術可能性;認識印花和紋樣布料的類型與創意應用;分類裝飾性表面並評估美感特性;在時尚中引進雷射切割的技術和美感應用;研究影響時尚產業的新科技和製造過程。 【設計的過程與方法】 認識打造系列的多種設計方法;了解創意草圖、拼貼和數位媒體在發展系列中的用途.探索各式時尚輪廓.學習立體剪裁的多種手法與運用.認識系列發展中的數位立體打版技法;了解在創意系列發展中,細節的設計與其用途;了解時尚的發展和打樣的重要性;學習將時尚系列視覺化的步驟。 【作品集、面試等求職技巧】 認識設計呈現的手法;理解系列平面圖的功能和架構;了解時尚插畫在系列中所扮演的視覺傳達角色;評估發展鮮明強烈的插畫中的關鍵技術性考量;認識平面和製造圖在系列呈現中的技術方法與應用;學習彙整一系列的必備實用步驟;熟悉成功的規格說明書的功能與架構。
有感的設計:結合不同設計策略,強化優勢、減少阻力,你就可能挖到金礦
為何這麼多新科技產品以失敗告終?& 哪些因素促使人們接納新技術?& 如何設計有意思的產品?& & 即將到來的元宇宙(metaverse)隱含龐大商機,不論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區塊鏈、機器人、3D列印……運用日新月異的新科技設計產品和服務時,必須讓使用者產生好感,覺得對他們有價值,才是商品成功的關鍵因素。 戴博拉‧納斯身為設計師、教授和技術創新領域的思想領袖,特別將她25年的經驗轉化為實用的設計策略,有系統的將設計技能與思維予以知識化,歸納成能夠「增強效益」與「減少阻力」的創新指南。引導開發者如何使創新靈感得以驗證,最終對使用者產生意義的完善設計 。 & 有些人喜歡科技產品,有些人則擔憂科技產品會對我們的生活、社會和地球造成破壞。本書也特別關注滿足人本需求及符合循環經濟的永續發展潮流,設計出好處遠超過潛在壞處的科技產品。 & 這本重要的指南,適合工程師、創新主管、產品經理、產品所有人、開發人員、設計師、新創公司創辦人和任何希望成功打造科技產品的創新人士閱讀。 & 這本指南能幫你把優異的創意轉化為創新、創價的產品! & 本書特色 & 全書提供超過50個設計策略,從一般產品到VR、AR、AI等技術,可以看到這些年來工業設計發展的足跡。 & 作者為熱愛科技的創業家,於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擔任技術創新策略教授,本書亦是其「設計精神取向的研究」菁華總結。
設計基礎構成(修訂版)
構成,是一切造型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基礎! & ◤構成是什麼? & 「構成」這一概念來源於西方哲學思想,它是一種思維方法。以「形」來考慮,點、線、面即為構成三要素。對於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來說,掌握基礎構成的設計思路是進行創作和實踐的必要條件。 & ◤平面基礎構成,你需要更多的想像力 & 想像力是在一定現實物體的基礎上,結合我們的創造性思維逐步昇華出來的一種創作思維能力。而比起具象的照片,抽象的繪畫能給觀者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 設計一幅圖像也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從輪廓的「形」到具有精神象徵的「態」,我們需要概括、提煉、簡化、打散、重構,並且要賦予一定的色彩和肌理,在這個過程中要捨棄和提升很多東西才能實現畫面的創造性,讓觀者展開想像。 & ◤色彩構成設計,是最重要的第一印象 & 色彩構成設計就是我們在一定色彩認知的基礎上,將色彩按照一定規律進行搭配、組合和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要將色彩的理性與感性認知、經驗進行結合,以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三屬性為基礎,色彩的冷暖感、空間感等為依託,運用色彩對比與調和等規律進行色彩創作,使色彩具有更好的審美性和更嚴謹的系統性。 & ◤立體基礎構成,與色彩和材質難分難捨 & 立體構成是指用一定的材料,以視覺為基礎,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美好形體的構成方法。 & 立體構成的重點在於研究形態、空間等的規律,總結創造出符合功能與形式審美的形態設計手法。通常立體構成的學習是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實現平面到3D轉變的過程,透過平面構成的學習使我們理解形態的構成規律,並提高審美能力。 & ◤空間構成設計,從無限的空間中創造有限 & 相對於重點探討物質構成的基本形式美原則的立體構成,空間構成更側重軸線、尺度等空間特有的形式原則。建築、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等3D空間需要用專業的設計語言對形態各異的場所進行設計,這就要求設計者首先要建立空間概念和空間感。空間構成透過邏輯性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系統結合,大大提升了設計者空間形態構思的綜合性功效。 & 本書特色 & 本書透過對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的學習,掌握構成設計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在大量有針對性的練習中運用並加以實踐,可有效地提高讀者的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
書上設計展2021
從畢業設計裡找到畢業設計的方向從畢業設計裡看見新銳設計的風潮從畢業設計裡走出不限設計的格局第一本從「畢業設計」出發的設計年鑑!台灣畢業設計年鑑-《書上設計展2021》Vol.6想讀設計的你、為設計燒腦的你、找設計潮流與人才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尼普利 X 設計發浪──聯手企劃 ★★ 楊士慶 X 海流設計──視覺設計 ★設計人的點線面人生一本準設計師到設計師的養成年鑑選系前>設計現場全開箱就學中>畢業製作超展開畢業後>新銳創意大補帖__________正為了成為設計師而堅持不懈?每天的每天都在為設計燒腦?曾經的只要設計,變成了怎麼還是設計?還是無時無刻,仍在為設計熱血澎湃?不論你處在設計的任何階段,一本懂你的設計書,陪你走過笑中帶淚的設計人生。※ 年度主題報導:模擬設計人生──實習-國內外實習大揭密│一場模擬設計人生的實境解謎■葉亦真 & 熊元培 & 張家翎 & 李博昊 ■何季澄(雲林創意設計中心) ■彭星凱 X 林廷翰(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來自企業的心底話│不只你在實習,我也在實習■林呈軒(⼆棲設計) ■周育如(⽔越設計)-前實習生 vs. 老闆│那個相愛相殺後,最溫柔的距離■鄒昀達 X 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 五個引言視角-FLiPER|不論實習與否,態度決定你的高度-雙好2 by Wu&Chen|實習,設計路上不斷嫁接的實作循環-陳育民(AAD 亞洲視覺藝術交流平台執行長)|數位新世代的感性革新-Queena Lin(街聲副總&簡單生活節統籌)|設計,一種關係與存續的思考-高立杰(嘖嘖平台專案經理)|群眾集資,你最真實的實習機會>>>本書特色V 台日設計交流平台〈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跨界合作V 從實務面剖析畢製,給製作專題、找尋新意者不同激盪V 全揭露設計團隊,延伸後續發展與合作的可能V 多元觀點選集作品,增添面向、拓展視野V 跨領域、跨校系,議題式收錄金點新秀、紅點、放視大賞、後浪賞等國內外佳作V 年度主題報導「模擬設計人生──實習」,先睹設計路的山高水長設計人的逆襲!準設計師到設計師,那些設計路上的大小事……為想成為像樣的設計師的你而生。
大和時尚美學圖鑑:江戶人其實很潮!從平民到花街藝伎、藝人到武士貴族,用現代插畫解析浮世繪流行文化
人氣繪師X服裝史學者 攜手合作! 最考究的江戶服飾插畫資料集 現代插畫呈現浮世繪作品,解碼江戶人日常穿搭 #江戶人的OOTD ☞江戶時期就十分流行中性風,當時的女性最憧憬若眾(美少年)的風格 ☞極簡風不是現代的專利,江戶人也是條紋、格紋控~ ☞江戶人也追星,藝人穿搭引領潮流,細數當時最蝦趴的花色! ☞下雪也不穿襪子?光腳顯示藝者的骨氣! #What’s in my bag 江戶人ver. ☞對江戶人來說,守護人身安全的護身符可是必需品啊! ☞貼身的鎖鏈繩在和服中若隱若現,是當時非常時尚的裝扮! ☞煙管、菸草袋、印籠,不可或缺的男人時尚~ ☞可放置香料的腕守,是在藝伎這類女性之間流行的小心機配件!& #Hairstlye for 江戶時代 ☞最受女性歡迎的髮型──島田髷,扁島田、島田崩、高島田造型好多變~ ☞野郎帽子!就算沒有瀏海也要追求美麗的美學,迷倒當時的江戶百姓! ☞頂上造型無奇不有,男性的小馬尾竟然有這麼多變化! 原來江戶時尚與我們這麼親近! ▍本書簡介 ▍ 「怎麼分辨藝伎和遊女?」 「江戶時代的髮型那麼多,有什麼差別嗎?」 「江戶時代都流行什麼花樣?」 「想畫江戶時代的服裝,覺得好難不好上手,不知怎麼開始……」 本書涵蓋市井小民、武士階級、皇室貴族,以及演藝之人、花街的人們等江戶時代的各行各業,同時提供腰帶綁法、和服紋樣、日本髮型、隨身小物等江戶時尚美學的相關物品詳細資料,輕鬆掌握江戶時代的流行與變遷,享受一場豐富、絢麗的江戶服飾文化饗宴。關於江戶服飾的種種疑難雜症,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誰適合看?▍ ✿日本歷史劇愛好者,原來劇中服裝、髮型有這層涵義,增添觀影趣味! ✿繪畫愛好者、插畫家,你最好的日本傳統服飾參考資料集! ✿COSPLAY玩家、服裝設計系學生,製作日本傳統服裝的得力參考工具! ✿日本文化愛好者,絕美圖鑑一窺和服全盛時期樣貌! ▍本書特色 ▍ ☺最好懂!在忠於浮世繪原畫的基本原則下,特地以現代插畫手法重新繪製。 ☺最考究!服裝史學者監修,如實呈現江戶時代的時尚流行樣貌。 ☺最多元!涵蓋市井小民、武士階級、皇室貴族、演藝之人、花街的人們。 ☺最詳細!腰帶綁法、和服紋樣、髮型、隨身小物等所需資料通通包辦。 ☺最貼心!列出了原版的浮世繪藝人和作品名,方便讀者查找。
好Logo設計教科書:日本人才懂的必學5大風格&基本與進階,滿滿案例從頭教起
【教會所有人上手,基本&進階,滿載實用知識】 設計師˙品牌行銷˙商品開發者必備! & 日本LOGO設計精華,就在這一本! & ▌日本人才懂的5大類必學風格 ▌ 活力型LOGO|高級感LOGO|親切可愛LOGO| 安心可靠LOGO|品牌關鍵字LOGO 更學會LOGO✕行銷、LOGO✕配色、LOGO✕週邊設計、LOGO✕字型 & 三越伊勢丹|朝日電視|富士電視|NHK|東京車站| 森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東京藝術祭|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一橋大學| 柚子|ONE OK ROCK|FUJI ROCK音樂祭|搞笑藝人99|…… 大呼過癮的550多款人氣話題案例,開會提案給你滿滿靈感 & ● 收錄 佐藤可士和&40名家精彩Logo案例 ● 淺野克己|佐藤可士和|甲谷一|清水彩香|白本由佳|赤井佑輔| 池田享史|金田遼平|岡田善敬|佐藤正幸|助川誠|中山智裕…… & 滿載所有將「平凡LOGO」變成「一眼入魂LOGO」的知識與訣竅! & 【本書適讀族群】 想學習Logo設計的人 對製作Logo缺乏自信的人 希望在與客戶開會時提供案例的人 & ▌用滿滿的日本經驗,提升你提案的自信&靈感 一樣是LOGO,你分得出企業LOGO、商品LOGO、服務LOGO的不同嗎?該如何創造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呢?身為設計師,要如何掌握客戶痛點,成為溝通的醫生?為什麼佐藤可士和說LOGO設計最關鍵在於「持久」,設計不過時外,形象也要長長久久?LOGO字體大不同,襯線體成熟穩重、無襯線體平易近人,日本漢字案例說分明。LOGO色彩學問大,在六本木舉辦的《哆啦A夢展》,如何用亮眼藍色,成功吸睛,做出令人興奮的LOGO?具速度感的設計,原來很適合運動、音樂產業?為什麼電視節目、運動比賽,需要讓人感到超開心的LOGO?為什麼古典設計很適合企業LOGO?原來設計師完成後要制定使用規則,甚至包括上下左右留白、運用禁忌?這些大哉問,在書中都有鉅細靡遺的解答,讓人大呼過癮。 & ▌日本LOGO設計精華,就在這一本,特別專訪:佐藤可士和及 5 位線上設計師 本書收集了最豐富的日本LOGO設計大全和案例,單是淺野克己、甲谷一、清水彩香、白本由佳等40位線上設計師的陣容,就夠大開眼界。其中操刀7-11、樂天、T Point……等日本知名大型企業LOGO的佐藤可士和,親口分享關於LOGO的持久性、打磨設計完成度……等必學的LOGO設計獨門奧義。從一個案子進行六個月的詳細工作分配,到電腦字型打磨,從外形、顏色到文字平衡等等細節。更以今治毛巾LOGO為例,說明白色背景會膨脹,如果要使藍色線條的間距比例在各種媒介看起來都是1:1:1,就得適時調整成0.9、0.95或0.975,否則藍色線條會感覺太細。這些不藏私的細節,收穫滿滿。此外,也同時專訪奧野正次郎,談「LOGO於品牌行銷扮演的角色」;專訪Andrew Pothecary,談「LOGO的簡史」;專訪赤井佑輔,談「調整現有電腦字型對Logo設計的重要性」;專訪石黑篤史,談於「LOGO與配色」;專訪佐藤正幸,談「設計全系列LOGO的意義」。 & ▌從基礎到進階,大呼過癮的5大類550款 書中PART1介紹Logo的基礎步驟。包括必須了解的基礎知識,並以實際案例解說 Logo設計的流程。PART2∼6將活躍於第一線的設計師作品分為5大類型,以不只是優異設計,更要讓人一眼記住為標準,選擇經典說明案例。每章結尾專欄,更以不同類型專訪了5位設計師,實際探討「設計LOGO時應留意的重點」。& 本書收錄逾550款LOGO,相信足以讓對LOGO設計有興趣的人感到賞心悅目,十分過 癮!更重要的是,本書不僅僅展示LOGO,亦有許多可以立即運用的資訊,提供正在學習如何設計LOGO或正在設計LOGO的人參考。& & ①充滿活力與躍動感的LOGO ●以LOGO有限的元素呈現動感與愉悅 ●必須以充滿個性的象徵圖案、文字標誌做出表情豐富的設計 ●字體大多選擇無襯線體、Gothic體 ●配色以鮮豔原色、柑橘色系或兩色以上的組合為主 & ②具高級感、精緻感的LOGO ●高級、精緻的形象會隨著時代改變 ●近年流行以極簡的視覺效果與設計,呈現乾淨俐落的高級感 ●大多選用Mincho體、襯線體,呈現優雅的曲線效果 ●許多都是只有文字標誌的簡單設計 & ③感覺親切、可愛的LOGO ●令人覺得可愛而平易近人 ●設計核心會因不同受眾而有所差異 ●大多選用圓潤的字體、圖案、插圖與人物,令人看了就很開心 ●本書收錄以文字標誌為主的LOGO、採用精緻插圖的LOGO,包羅萬象 & ④令人感到可靠、安心的LOGO ●腳踏實地、平衡穩定的Logo形象,給人信賴感與安定感 ●象徵圖案、文字標誌與整體設計都要維持平衡 ●歐文大多選用無襯線體,而日文大多選用Mincho體 ●本書也收錄許多使用其他字體的設計,非常值得參考 & ⑤以品牌關鍵字為設計的LOGO ●幾乎不會直接使用現成的字體,編輯調整現有字體或使用原創字體的情況十分常見 ●不僅能透過語意,更能透過字形來傳達LOGO想要傳達的概念與訊息 ●本書收錄了各種運用於LOGO的造型文字、僅以文字呈現卻耐人尋味的LOGO等 & 線上設計師的第一手經驗分享,讓你從各個層面掌握關於LOGO設計的所有知識!
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
繼暢銷書《推測設計》再次巨獻 此一領域最基礎力作! 以微百科架構,560頁全彩圖文+250多個經典案例 綜談源起、理論、發展、設計師精闢理念及作品分析 是所有想「轉變方向者」必讀之書 & 第一步──特別是針對有精力、動力和才華,卻沒什麼錢的年輕人──要掌控世界的第一步,就是掌控你的文化。去形塑並且展示你想要生活的世界;寫書、做音樂、拍電影,畫一幅藝術畫。──Chuck Palahniuk(恰克.帕拉尼克) & 鬆綁思考框架,歡迎踏上改變的旅程,給~ ★一般公民──社會還可以怎樣的不同?對此,你還懷抱希望…… ★新興社群──行動的思考者、思考的行動者,從建立論述社群,你想進行思索、辯論、挪用,甚至是控訴。 ★遵循常規職涯的工程師、社會科學家、創意發想者──設計,使你想「轉變方向」。 ★設計師────認同這是對於未來另類視野真誠而透明的一種嘗試,在商業或美學目的外,你關注「可以」和「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渴望邀請觀者反思,並在作品中找到自我價值。 & 設計也能成為發聲的武器,文化的探針 Donald Norman(唐納德.諾曼)認為:設計師往往欠缺必要的理解。現今的設計師已然成為應用行為科學家,但卻沒有好好理解議題的複雜度和知識深度;新鮮視角確實可以製造出有見解的結果,然而這雙眼睛卻也需要受過教育,需要是有知識的。 & 如果說,論述設計的本質是以「溝通」為主要目的而蓄意嵌入「人」(觀者及使用者)的角色,藉以使設計物件激發辯論及反思,那麼作為MIT強力系列書,你將不難理解作者「以本書作為論述工具」的深切意圖──協助設計師解決尚未存在的世界的概念性挑戰,透過設計,重拾我們對於各種議題的想像,形塑出對人、對自然和對世界的理解,同理和感激。 & 因此你將看到,作者將二十多年不同領域實戰經驗,與論述設計於各個應用層面的價值見證加以融合,所企圖開展的磅礴架構:從歷史縱深循序漸進,溯及九0年代中期Anthony Dunne(安東尼.鄧恩)與 Fiona Raby(費歐娜.拉比)受矚目的「批判設計」,勾勒另類、設幻、推測、對抗等類型的理論與創作,將之比較出「什麼是論述設計?」的探討式推進,如何用人類學、社會學的視野去理解設計物件,扎實說明作品如何以inspire(啟迪)、inform(告知)、remind(提醒)、persuade(說服)、provoke(激發)為實踐目標。並反之詰問:「什麼不是論述設計?」當「每一件物品都是論述的,它可以促使人談論」,其中「人」所隱含情緒與多元的變異角色,是否正為此一領域平添富於抽絲剝繭的探索趣味!? & 對科技發展做反思、深究社會文化的推進 ★台灣設計師王艾莉從不同城市蒐集雨水,再製成冰棒給街頭路人試吃,意圖表達對於環境汙染的意識。 ★為何一隻退休的賽狗踩著跑步機,協助仰賴呼吸器的病患進行人工呼吸,是最具標誌意義的論述設計? ★〈為文明但不滿足的人設計的傘〉像極真的刀劍,將它往背後一甩,成為了對人類侵略天性的表演認可?為何會熱銷,甚至意外引發數起報案? ★拿起來三磅重的銅製〈口徑筆〉提醒擁有實權者做決策前三思;有趣的是,目標受眾(「好幾位」世界領袖)均收到了這支筆,也都在使用。 ★是否曾在同一地方拍過太多照片?〈禁止照相機〉GPS定位,當下幫你收回快門。 ★旨在優雅且安樂地奪走人類性命的〈安樂死雲霄飛車〉,到底使人快樂或悲傷? ★〈烤吐司機〉雖是失敗的實驗,卻富含詩意? ★〈白色媒體恐懼風向標〉用屋頂上矗立的一隻電子無頭雞「解析新聞,尋找與恐懼相關的字眼」作為一種論述物件,鼓勵更多不同的公眾談論。 ★〈微小大英帝國計畫〉於2013年受倫敦設計博物館邀請參加「關於問問題的設計」展覽,又意味著哪些社會參與面向? & 原來「一支普通家用拖把,可以讓我們開啟對話」;論述設計始終是想敲開人們的腦門,恍然明白──目的不在要你真正找到問題解決之道,而是要你提升對議題的意識。 & 本書特色 & 1. 運用〈About–For–Through〉(關於-為了-透過)框架、自創的四領域架構、九個論述設計方向及新詞彙,加以論述思辨,猶如提供一根槓桿,引導執行者從「為何而設計」的深度議題到「怎麼設計」的關鍵思考。更針對稀少的論述設計理論做出貢獻,提出思考設計的新方式,宛如一部細膩的學術論作。 & 2. 針對視覺型學習者、時間有限者或一般人,從第二部分「案例」讀起便足夠熟悉論述設計全貌,超過250個經典案例研究和300多張作品對照,附帶思辨式的故事解釋,引人好奇地一一讀下去,深具閱讀與探索趣味。 & 3. 全書間斷穿插有全球知名設計師闡釋作品、或作家著作的「重點金句」,文字力道如醍醐灌頂;一目瞭然的設計,更使40萬字巨作創造出一種閱讀節奏上的分號(休息)、與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
包浩斯:World of Art 2021【修訂版】
包浩斯一百周年紀念版 如果不是「包浩斯」,世界不是你眼中所見的樣子 & 最前衛的藝術設計學校 最前衛的藝術設計運動 最經典.最普及的「包浩斯」論著 英、美亞馬遜書店5顆星推薦 大量珍貴圖片.深入淺出 帶你還原時代現場 & 沒有幾本書能像這本一樣,把包浩斯錯綜複雜的歷史精煉成一個既具權威性、又親切易讀的故事。由於包浩斯被迫閉校之後產生了諸多餘波,法蘭克‧懷特佛德(Frank Whitford)選擇從故事的尾聲開始敘述並不令人意外。再者,這個機構在成立的短短十四年間經歷了三位理念與個性迥異的校長;在三個位置不同、物質環境亦有明顯對比的地點營運;另外,讓研究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的史學家們保持活力的許多問題也與包浩斯緊密相關──被迫中斷的威瑪共和文化(culture cut short) 試圖從一次世界大戰(First World War)的餘燼中打造出一種新的生活形式,包浩斯屬於其中的一部份嗎? & 本書中對於包浩斯的論述毫不過時,因為作者並不迴避探詢這些艱難的問題;他直指包浩斯的矛盾之處,也以同樣的尺度讚揚它的卓越成就。懷特佛德設法以多元的觀點來探討包浩斯,這種作法在當時並不常見。最特別的是,他分別在政治對立的東、西德進行研究,這兩處對於包浩斯各自形成了相當不同的論述。到現在,我們可以從隨著該校師生們的足跡而四散傳播的文件與物品當中,看到包浩斯在閉校後反而遍地開花的結果。 & 貫穿全書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是理論與實務之間的關係,而它往往提供了這個問題一個間接的觀點。為什麼當葛羅培斯早期如此強調回歸工藝的時候,學生們一開始花在教室裡的時間卻遠多於在工作坊裡呢?漢斯‧梅耶(Hannes Meyer)身為政治立場最為左傾的校長,他是如何看待學校在商業上最為成功的這個階段?懷特佛德在此設法釐清一個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在現代工業化經濟下,「有創意」代表了什麼意義?他手上的擺錘晃蕩在實驗與教條、發明與實用主義、思考與實作之間,於今日所引起的共鳴更甚以往。 & 本書特色 & ◆最經典:1984年出版至今,近40年長銷最經典 ◆中文版第一本:台灣第一本「包浩斯專著」 ◆珍貴圖片:154張(包浩斯基金會)珍藏圖片 ◆5顆星推薦:英國亞馬遜書店5顆星.美國亞馬遜書店4顆半星推薦 &
五甲註記
關於一個時代的規劃與設計的所思與所為 時代因思想而命名。二十世紀人類文明有兩個重要的思想渤發時代,其一為世紀初始的二十年餘,另一是六十年代的二十年間。前者在科學,哲學及社會思想上大步邁出了啓蒙運動的格局,而後者又持續再走出了新的方向,兩個時代之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如果需要一個副題,或可名為:關於一個時代的規劃與設計的所思與所為,而這個時代是指六十年代前後。 因此,這是一本關於思想的書,是關於規劃與設計的思想。更清楚地説,是關於規劃與設計思想的當代歷史與評論,而不是關於案例的描述與呈現。但是在撰述思想歷史與評論的策略上,選擇以一個四十年前(1981)的研究,《五甲國宅社區商業中心規劃與設計》,做為案例來開張歷史評論的綱目。採用這個策略是因為我無意,也無法,對於這樣的綱目進行教科書式的歷史寫作,主要的原因是我不願涉入那些缺少親力親為經驗的思想議題。當然,也因為我的經驗有局限,書中的內容也必然有缺漏。 四十年的時間拉開了一段可回顧的歷史距離,回顧只關注兩方面:一面是関於〈五甲案〉研究中採用的理論與方法是什麽,而其來龍與去脈又是什麽。另一面是關於這些理論與方法在台灣的運用,四十年來發揮了什麼環境作用。前者是學案式的歷史觀查,在〈前註〉中討論。後者是專業實踐的歷史檢討,在〈後記〉中述説。 〈五甲〉如是註記。 王明蘅 2021年8月
設計的極限與無限:從東方到西方,從自然物到人造物,探索自然、藝術和建築中的秩序之美與比例和諧
無限起自於限制;限制不只是設限,也是創造! 近200幅珍貴圖版,探索極限的力量,破解設計演化之謎 盡覽世間萬物最美麗的比例所建構的和諧 ―――――― 從恐龍、鯨魚,到花草、蝴蝶,到魚和貝殼 從文字、易經到禪思,從人造物到無形之物 從遠古至現代,從微渺至廣袤 一場跨學科的探險,深入科學、藝術、哲學與宗教諸疆界之間那片無人之地! & ▌ 植物生長與音樂和聲如何映射出生命形態的真理? ▌ 織品、宋瓷和古希臘陶器怎麼統合在優雅的和諧之中? ▌ 指紋、神經系統、DNA為何與原始文化的圖樣吻合? ▌ 中文書寫的韻律與我們的生物節律竟共有相同的秩序? ▌ 人體的解剖構造呈現了哪些自然界的演化天性? ▌ 宇宙中的有機與無機模式演示出什麼樣的生命曲線? ▌ 日本茶室如何闡釋「小物之大」,傳授極限的價值? ▌ 佛陀拈花如何讓我們領悟比例的限制,打開通往無限之門? 融合設計、自然、人文,以獨特的視角發現和再發現秩序與美的種種模式, 細膩鮮明地展示各種生命形式何以如此美麗的形態存在! 生命的喜悅之一,是發現自然中蘊含的秩序之美——剖開高麗菜或柳橙後所顯露的設計性、貝殼與蝴蝶翅膀的形態皆然。這些意象之所以令人驚歎,不單單是因為它們的美,也因為它們暗示著其生長背後的秩序,一種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和諧。這種秩序的存在,意味著什麼?涵蓋多遠?形式的嚴密性揭示了這種秩序無止境的力量。人類,以及人類的創造物(文字、藝術、建築),乃至心理和社會領域,都體現了這種比例的和諧。 蘋果花為何總是有五個花瓣?只有小孩會問這種問題。大人們不太去注意這類事物,視之為理所當然,就像我們只使用以十根手指算得出來的數目。然而,當深入觀察蘋果花、貝殼或擺盪鐘擺的模式,我們發現一種完美,一種不可思議的秩序,喚醒我們心中一種童稚之時便已知之的驚歎感。有某種比我們大上不知凡幾卻仍是我們一部分的事物,嶄露出其自身;無限起自於限制。 本書探索一些基本的模式形成過程,這些運作於嚴格限制之內的過程,創造出無限多種的形狀與和諧。作者持續探究並測量數百種模式,在書中細膩鮮明地展示其發現:某些比例一而再、再而三地現跡於種種形態之中。藉由對反兩端的動態統合,這些模式也反複重現於事物的生長與形成方式,如植物生長過程中相向而行的螺旋所示證。 從雪花到向日葵花心,從希臘史詩到日本俳句,從阿波羅雕像到西藏佛像,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度量不可度量者,探尋萬物比例共享的限制,從差異中創造出和諧的關係,在極限中打開窺看無限之窗。 &
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從奢華美學到物聯網,從大量生產到3D列印,百年來引領設計變革的關鍵思考
風格不會過時& 流行浪潮永遠會捲土重來 百年來設計大師都在用的關鍵思惟 解鎖你的創造力& 聚焦設計想法 奢華藝術、大量製造、工業設計、3D列印、開源設計 打破傳統設計史的線性思考& 做出回應物質文化的好設計 在設計百家爭鳴的21世紀,每天都能看見風格迥異的產品浮現,我們的難題已不再是現在的設計浪潮走到哪裡,而是如何理解這些設計背後的構思與概念,以及如何創造出具有個人價值或真正符合現代需求的設計。 英國設計史、設計理論權威菲爾夫婦,撰寫設計相關著作超過60部,這次他們打破傳統的設計史脈絡,介紹100項改變設計的重大構想,這些革新設計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塑造了現今的物質文化。這些極重要的概念不僅形塑出整個設計史的演進,並持續對當代設計發揮重大的影響。 每個影響深遠的設計概念都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探討每一個概念從何時開始發展,以及隨後所產生、延續至今的影響,並介紹這個概念中的重要作品,並透過迷人的文字和有趣的圖片加以呈現。 從古代到工業革命時代,接著是現代運動、戰後的消費社會以及現今的數位時代,設計概念從根本上影響這個人造的世界。新興的概念,例如參數化主義和開源設計,將會決定我們的資料共享文化的未來走向。 本書特色 ※打破以介紹設計史流派的陳述方式,以對設計潮流造成衝擊的概念為主軸,掌握物質文化改變的脈動,更是絕佳的設計概念參考。 ※不僅囊括傳統工藝設計,更提及邁入21世紀後,當代正在崛起的設計概念,如回收、數位化、3D列印、機器人、開源設計、物聯網等,目前針對大眾的設計著作中較為少見的內容。 ※作者夏洛特與彼得•菲爾夫婦為設計理論、評論的專家。設計相關著作超過60本,銷售全球達百萬冊。對設計流派、概念、重要作品相當熟悉,此作是獻給第一線與未來設計師的絕佳參考書。 推薦人 王千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負責人) 吳東龍(東喜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陳禧冠(仁寶電腦創意中心 設計長) 林曉瑛(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系主任) 鄭陸霖(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副教授) ──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圖解設計故事學:好設計,觸發愉悅、渴望、驚喜和信任感!用講故事的技術,把設計思考作成一部好劇本
《圖解設計思考》作者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最新暢銷作品 你可將這本書視為創作行動的腳本。 在書中所介紹的工具和概念都能應用於當今的設計實務上,現在的設計不僅隨時在改變,也更以使用者為中心。 你將在書中學到如何使用圖片、表格、寫作和其他方法,來進行創新與分析。 這本書涵蓋了許多設計師可以用來衡量專案的工具包括:寫作技巧與說故事清單,幫助設計師檢視相關問題,像是:你的作品中有沒有故事情節?有沒有向使用者提出行動呼籲?你有沒有機會與潛在使用者建立共鳴?是否能讓觀眾積極互動、創意觀看?有沒有運用設計元素來邀請使用者參與故事? & 第一次聽到「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這句話,是我還在紐約柯柏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念藝術的時候。當時是一九八〇年代早期,Photoshop、數位字型或網路根本還沒有出現。老師告訴我們,若想要解決與視覺有關的問題,設計師就要以理性的手法來應用各種簡單的形式。紐約地鐵的標誌系統就是一件能解決問題的傑出作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十分出色。設計大師馬西莫.維涅里(Massimo Vignelli)與鮑伯.諾達(Bob Noorda)運用無襯線字體和明色系的圓點,設計出一整套標誌,把越來越凌亂的地鐵路線整合起來。整套視覺系統經過許多年研究,終於在一九七〇年正式上路,一目了然又便於維護,不僅解決了當年的問題,還沿用四十年至今。 & 當年還是學生的我,常覺得光是解決問題,無法充分體現設計實務的豐富性。美、感覺與感官呢?還有幽默、衝突和詮釋呢?後來我以設計和寫作為業,一路上都仍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對設計和語言間的關係深感著迷,於是便寫了文字設計與語言學的理論。在馬里蘭藝術學院教書之後,我也和學生們一起探索各種不同的應用方法,包含體驗設計、多感官設計、設計思維和感知心理學。 & 這本書將探索說故事和設計之間的關聯。故事往往描繪事件並激發好奇心,它的篇幅可能比一首打油詩還要短,也可能會如史詩一般長。而設計則是運用形狀、色彩、材料、語言和系統思考來改變事物的意義,舉凡交通標誌、網路應用程式,到洗髮乳的瓶罐或緊急避難所,都會因設計有所不同。設計能體現價值、傳達理念,能為人們帶來快樂、驚喜,進而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無論是設計出互動式的產品或內容豐富的出版品,設計師所做的,都是邀請人們進入一個場景,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意義,並去觸碰、思索、漫遊和行動。本書將以說故事的觀點,來探索視覺傳達的心理學。人們總會不斷找尋方法或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模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原本的模式受到挑戰,我們往往會感到新奇、刺激,有時也會覺得挫折。而將說故事融入設計,能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內容產生想像,進而引發行動和行為。 & &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行動」,探索了常見的敘事方法,包含敘事弧線和英雄旅程。設計師在思考使用者與產品及服務的關係時,便可以將這些方法應用在其中,比如當使用者開啟某個小裝置、辦理銀行帳戶,或者到訪圖書館等等,這些過程其實都有各自的敘事弧線,有不同的跌宕起伏,更包含了迥異的期待和懸念。設計就是一門未雨綢繆、預測未來的藝術。若要規劃場景和設計故事,就必須學習使用相應的工具和技術,才有能力去設想未知的情況、反思當下的狀態,進而規劃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 第二部份「情緒」則著眼於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情緒和共鳴。「共創」(co-creation)便是其中一種方式,能與使用者建立共鳴,進而設計出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案。而想要做出引發共鳴的作品,設計師必須認知到,每位使用者的情緒歷程都包括了高低起伏,各個階段中,會有不同的煩惱、憤怒和滿足,畢竟沒有人會成天歡欣鼓舞。 & 第三部份「感官」聚焦於感知與認知。故事的發展取決於事件,人們的感知也是如此。舉凡凝視(gaze)、完形法則(Gestalt principles)和直觀功能(affordance)等原則,都將感知視為一種創造秩序和意義的動態過程。人的感知是十分活躍的,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每當人們看見、觸摸和使用我們設計的作品,就會產生感知,比如說,光是運用顏色和形狀,就能觸發多種感官的實際經驗。設計當然可以先將人們引導至某種特定方向,但最終,使用者還是會擁有各自的體會。這本書涵蓋了許多設計師可以用來衡量專案的工具,例如,寫作技巧有助於設計師傳達出清晰生動的故事,好讓客戶和同事都能理解,而說故事清單則能在專案執行期間,幫助設計師檢視相關問題,你的作品中有沒有故事情節?有沒有向使用者提出行動呼籲?你有沒有機會與潛在使用者建立共鳴?是否能讓觀眾積極互動、創意觀看?有沒有運用設計元素來邀請使用者參與故事? &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過程的書,同時也探索了該如何談論設計。設計師能運用故事來觸發情緒或消除疑慮,也能闡述事實或影響觀點。使用一個應用程式的過程就好像歷經一趟旅行,都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過程中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景象和觸覺回饋。而且就像旅途中會碰到路障,使用新程式的過程中也會遇上一些阻礙,像是電池沒電了、信用卡刷不過,或者不斷跳出來的無意義視窗,不僅破壞了使用體驗,還耽誤了我們的時間。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劇場中的小場景,可能包含了愉快的感受,也可能帶來麻煩,端看這些體驗最初是如何被計畫的。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把它當成你的工具,因為這本書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能讓設計師一邊創作一邊閱讀。這本書充滿了趣味的圖片,在以文字書寫而成的故事旁邊,講述著屬於自己的圖像故事。
設計的實戰法則:微調就立刻加分,說服力百分百
★暢銷70 萬本的「基本」系列,《基本設計力》作者全新力作! & ★明確「Before」 → 「After」範例,清楚感受修改後的差異!覺得自己的設計好像「少了點什麼」時,就用每章前的課題+解決方案來微調! & 有了設計基本概念,但實際操作時還是不知所措? 22 條實戰法則,讓你的設計更能打動人心! & 版面如何吸引目光? 留白怎麼做才不會顯得空洞? 攝影角度如何影響設計整體感? 為什麼我設計的形狀看起來就是不太對勁? 該如何讓人對我的設計產生信賴? 你在做設計時,是不是也常產生這些疑問? & 本書精選22 條能立刻派上用場的設計法則,讓你製作的簡易傳單、商業簡報、宣傳海報、重要通知單等各種平面設計產品比別人吸睛,在品牌管理和市場行銷上,也比其他公司(同行)更能掌握優勢。 & 每條法則前,作者精心彙整出大家常遇到的課題,並提供理想的解決方案,讓你的設計理念不再淪為紙上談兵! & 專業推薦 & 知名海報設計師 陳世川/ IF OFFICE 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馮宇/聯廣執行創意總監 黃守全 &
設計科學基礎:用科學思維掌握新時代的不一樣設計
設計是科學和藝術交叉融合而來的,既需要藝術思維和審美法則,也需要科學理性思維和技術基礎。一般的設計教育對設計中的科學基礎安排的課程太少,不能讓設計學各專業的學生準確理解設計學中科學基礎的重要性。設計一旦不能恰當地融合藝術和科學,設計的創新驅動能力就會大大減弱,甚至讓設計師淪落為造型師和繪圖員。 因此,學習設計學應掌握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自然科學基礎,特別是對實際從事設計工作需要的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如環境設計常常會涉及生態學相關問題,室內設計常常會涉及室內空氣質量,產品設計常常會涉及電子電路等自然科學知識。即使有些自然科學技術不需要我們真正掌握,但作為設計師也需要具備基本的自然科學技術素養,這對設計師在設計時理解具體技術手段以及同工程師等不同領域從業者的溝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師只有順利溝通和理解技術問題,才能做到真正的創新驅動。 由於自然科學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因此,本書主要討論與設計關係比較密切和直接的科學類別,如數學、物理、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是所有設計學專業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也是學習設計學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設計師的科學基礎能力和想像力,培養設計師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堅持使用案例教學,用實際的設計案例展示自然科學知識在設計中的應用和重要性。
重塑日本風景:頂尖設計師的地方創生筆記
連國際設計大師原研哉都佩服的設計發想! 日本頂尖產業設計師梅原真的第一本設計作品集。 「第一級產業 x 設計」,結果創造出年營收20億的產業奇蹟! ★ 第一級產業 x Design=風景 地方創生設計大師梅原真,30年來協助日本一級產業創新的核心概念全蒐錄。 「打造出具有存在感、相應於斯土的表情,就是我的工作。」 超過三十名一級產業委託人成功案例,協助一級產業做全新設計,創造「新價值」, 展現日本最美在地風景! 給不論從事行銷、設計、地方創生或這些以外的你,一些溝通的思維及靈感! 熱愛地方的梅原真,思考可以為地方做些什麼? 本書可以看見作者思考脈絡的集大成,其中有提案成功的,也有在草案時就失敗的,不論是什麼階段,如何發想,如何了解品牌的需求,一步步切出核心,用「設計」為商品發聲,展現品牌魅力。 透過親身了解委託人的背景,為商品加入故事,增添品牌獨特性外,更多了最可貴的人.情.味。 「已經到了會讓人不自覺產生嫉妒之情的程度。」──平面設計大師 原研哉 「相信阿梅!」──國際插畫家 大橋步(書封「不行不行人」繪製、命名者) 書中節選,梅原桑語錄: ►喜歡巨大的東西、喜歡規模龐大的東西;很有錢的人比較了不起、具權勢的人就是好人,認同這種價值觀,不論社會整體或個人都很驕傲……沙灘美術館的本質,可說是針對這種時代提出的諷刺。〈漂流物展〉 ►極端辛苦的工作,第一級產業的底層。我們的社會,必須是能讓這些人豐足生活的社會才行!〈漁夫釣漁夫烤〉 ►什麼樣的人在摘採青海苔?什麼樣的人在曬青海苔?想像著這些畫面而做設計,進行設計之際,我的腦海也總是浮現著「風景」這個詞彙。〈曬川海苔的風景〉 ►在銷售商品之前,不該是先讓人看見「信念」嗎?〈last river〉
從一到一:工一設計,台灣80後世代設計經營與創新實踐
工,是一種淬鍊的過程, 一,則是對於設計的初心。 2014年,7月14日, 三位來自台灣的80後設計人, 組成了「工一設計│one work design」 譜寫了80後設計師不同於前輩的發展道路: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集合力量, 在創業的過程中彼此扶持,共同拚搏, 同時互相交流,彼此競爭,追求進步。 在短短6年多時間裡拿遍國內外設計大獎, 作品遍及兩案,案型多元不拘, 成為80後華人設計的偶像。 本書記錄了工一設計從成立之初以來的歷程,無私分享創業經營管理的摸索,設計的痛快與各種現實的拉扯,現階段對人生的體會。他們一起享受淬鍊的過程,堅持設計的初心,在意見不合的時候,三個人能夠免去一對一的僵持不下,第三人可從另一角度觀看,既彼此獨立,又是一體,如同設計,並不是誰的答案一定是對的,而能一起思考,一起前進,做很帥的設計,也在設計中找到自我實踐、影響他人的價值。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每個好遊戲,一定都是好概念配上好體驗 全美頂尖遊戲設計師教你設定主題、打造體驗、善用興趣曲線, 深度了解遊戲運作機制,獲得最完整的遊戲體驗、開發遊戲性絕佳的作品 從紙牌、棋子、桌遊、電玩,到近年來火紅的實境遊戲,遊戲一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休閒時玩,學習時玩,甚至連工作場所都在談遊戲化,但「遊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人類為何要演化出沉迷於遊戲的天性?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有的遊戲讓我們玩得無法自拔,有的卻讓人興致缺缺? 高明的遊戲設計師都知道,遊戲的目的在於創造體驗,玩家所有感官接收到的外在訊息與心中產生的內在情感和記憶,綜合起來形成的整體體驗,就是遊戲的魔力所在。在程式、立繪、3D建模出爐之前,遊戲設計師是否確立了能讓人共感的主題、是否站在玩家的角度考慮過所有感官刺激與心理機制、是否設定足夠疊代程序與試玩雛型,就已決定了一款遊戲能不能讓玩家頻頻說出「再一場就去睡」,卻總是無法停下手來。 身為玩家,了解開發者使用的機制,就能提升自己與遊戲的同步率,感受最完整的樂趣。身為遊戲開發者,掌握所有能構築體驗的多種元素,才能做出讓人愛不釋手的遊戲。但是翻遍市面上各種攻略和工具書,我們獨缺一本切中遊戲設計原理的指引。《遊戲設計的藝術》自從出版以來,迅速席捲歐美澳各大數位多媒體與遊戲設計學界與產業界,正是因為補上了這個長年缺口。 作者傑西.謝爾是美國電腦科技第一學府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遊戲設計教授,善用心理學、人類學和設計理念分析體驗在遊戲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他設計電腦遊戲與為迪士尼樂園打造「加勒比海盜」 (神鬼奇航)等多種實境遊戲的豐富經驗,讓他得以清楚而全方位地擘劃出遊戲設計的6大領域、35項主題、113個檢驗鏡頭,從設定主題、尋找創意、管理開發風險、架構世界觀、說好故事、設定角色、營造玩的動機、平衡機制、連結社群等多元面向,徹底囊括遊戲從無到有的所有思維、創作方法與頂峰哲學。跟著他的挖掘,我們會發現: ◆ 設計師開發遊戲的目的是創造體驗,最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玩家玩遊戲的目的是享受「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快感、提升精神韌性 ◆ 遊戲設計師最應當善用的三種領域:心理學、人類學、設計思考 ◆ 遊戲設計的35個基礎思考,可以統合為「設計師─製作過程─遊戲─介面─玩家─體驗」的巨型架構,再延伸出113個檢測鏡頭 從此,遊戲開發者得以掌握所有能構築體驗的元素,發掘出玩的動機與需求、引導玩家在特定時空發揮心智能力,以及維持遊戲的平衡與創發性。玩家也終於得到了探看遊戲內部的機會,了解自己的感受是如何被解析及操控、注意力是如何被喚起,角色選擇又洩露了哪些內心的投射。 遊戲設計對人類心智挑戰、社交及競合需求思索之深,遊戲開發牽涉領域之廣、風險之高,都讓這份專業成為絕佳的研究對象,其中的工作哲學、風險管理的方法及原則,甚至適用於各行各業。對於工作中必須不斷思考「使用者體驗」的企畫人、策展人、腳本設計者來說,本書也是獨一無二的知識庫。
極簡設計美學:經典設計,從黑白灰開始(附精美防水書衣)
史上最強設計美學! & 親愛的設計師們, 從現在開始,將顏色斷捨離吧! 用黑白灰三種顏色,就足以創造經典設計! & 時尚老佛爺Karl Lagerfeld,運用黑白色系,打造出永恆的黑白時尚! 奢華品牌Dior、CHANEL等,也愛用黑白色系拍攝產品宣傳照! & 簡單,就是時尚! 有層次的黑與白,能為設計增加豐富色感, 極簡的黑白色調,能讓設計在多彩中脫穎而出。 & 世界知名設計師都愛用:黑色、白色、灰色! & ★ 用黑白灰,創造出舉世聞名的經典作品! 本書收錄98個作品範例,包括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紐約設計品牌MILLY、澳洲昆士蘭美術館OAGOMA、西班牙CHOCOLATE FACTORY、丹麥underwearables SOAP、韓國gong Café……等,並細說明設計理念、品牌價值與印象。 & ★ 用黑白灰,打造設計基本功! 98個經典黑白灰設計案例,精選自全球知名設計師作品,涵蓋品牌形象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印刷品設計……等範疇。非常適合:想強化品牌力量的老闆、想提升產品質感的開發人員、想吸引閱聽眾注意的行銷人員、不擅長配色的設計師、極簡主義愛好者……等。 & ★ 黑白灰是教父級的顏色! 白色和黑色可以凸顯出設計中的精髓。_日本設計師Hajime Tsushima 在設計中運用黑白,是無與倫比的。_俄羅斯設計工作室Eskimo 黑和白是最重要的兩種顏色,其他的都是次要的。_英國設計師Mathew Hancock 黑白是基本的,也是富有內涵的。_墨西哥設計師Zita Arcq & ★ 愈簡單的配色,其實愈不簡單! 回歸設計的本質,別讓多彩,搶走產品的風采。用黑白灰三色,就能展現「色彩的力量」、「視覺的張力」、「設計的質感」! & ★ 別讓你的配色方式,毀了你的設計優勢! 豐富炫目的多彩,只是掩飾設計無力的偽裝,簡單的黑白灰色,就能讓設計回歸本質,更足以讓你創造設計經典! & 本書改版自2018年5月出版的《黑白灰設計:屏棄有彩色的設計法則》 &
初學設計全攻略(2版):設計入門一本搞定
內容共分五大核心主題,除導論外,分別是(一)基礎描繪(二)設計基礎(三)色彩學(四)數位攝影(五)電腦繪圖。為循序漸進、跨越美術與設計、體驗手會操作與電腦操作,全方位涉略設計專業之初級課程結構。書中使用的材料與設備皆可從一般市面上輕易購得,務使設計在專業之餘,能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商品特色:本書以國中技藝課程《設計職群-教學活動設計》制定之課程大綱為架構,參考實際教學過程、學生反饋及教師們的經驗分享予以編修而成。
光.設計(全新修訂版):視覺創作者必備光線應用全書
獨一無二的「光」工具書,出版十年長銷不墜,全面增訂新裝上市 從攝影、繪畫、到3D渲染,各領域視覺藝術、影像設計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光影知識 什麼是光?光如何影響環境、物體的色彩、質感和氣氛?在視覺藝術(Visual art)中,「光」是重要的敘事元素,只要運用得宜,就能打造時間、空間、情緒……除了視覺上的美感,還有心理上的暗示,「光」是影像創作中最重要的變因之一。 這是一本專為視覺藝術家,與各領域影像創作者所著的必備工具書,包括:攝影師、導演、特效師、動畫師、畫家、CG藝術家、3D建模師甚至平面設計、建築與工業設計師等。深入淺出的範例,以科學角度檢視藝術創作,針對光線的物理機制提出嚴謹立論,讓藝術家在精準判斷的同時能夠擁有突破框架的實力。 【Part 1採光入門】 這個章節中,將解釋光線的基本要素,以及光線在各種狀況下的描述。我們會詳細介紹不同形式的採光,以及各種採光方式的特性。不同的物質,與光線產生反應的方式都不一樣,本章節將探討光線與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並以物理學的精準角度,詮釋這些反應。 【Part 2人與環境】 運用前面學到的知識,接下來,要說明所有視覺藝術家的作品中,光線如何影響最重要的兩個元素,那就是「人」與「環境」。光線影響了肌膚與髮絲,也改變了綠葉與水面;光以及打光的藝術,深深影響了藝術家筆下的肖像以及景觀。 【Part 3創意採光】 採光不僅僅是技法,在敘事方面,更是重要的基礎角色。正因如此,以深刻的角度來看,採光可以算是創作的一部分。運用光線,你可以引導構圖、創造情境,也可以賦予影像時間或空間的感覺。此外,在喚起情緒方面,光也是強而有力的工具。
設計好味道
˙日本地方設計始祖級大師,重新翻轉地方案例大公開!˙26個日本地方創生案例,展現何謂「絕處逢生」的設計,挖掘一級產業的獨特魅力。如何讓產量縮減 98% 的荒廢栗子山重新找到價值?用免洗筷、麥克筆畫出來的設計,竟能發揮在地食材的特色,翻轉地方沒落產業?只要一點小巧思就能打造最土氣卻也最美味的設計,從窮途末路開創新生機!設計思維化危機為轉機——地方創生案例精選!/看似沒有前景的荒廢栗子山,其實是不受化學藥劑汙染的土地,轉換思維向消費者提供「安心」這項新價值,栗子山就能重新翻身!/對在地人來說毫無新意的石花凍,其實擁有熱量低又富含纖維質的特點,根本是減肥聖品,從不同角度看見產品本質,才能找到產品嶄新的一面。從「食物」開展地方創生之道——地方價值如何思考?透過書中 26 個案例分享,將普通思維轉換為設計思維,就能深入本質,解決問題,挖掘新價值。有些地方比得過,有些地方贏不了,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就能創造溝通的管道。一切都始於⋯⋯日本地方設計始祖級大師——梅原真以家鄉高知為工作據點,設計概念是「一級產業X設計=光景」。一級產業與地方的風景息息相關,梅原真用設計守護住那些生產者努力生產的工作模樣、大自然的景色,如黑潮町的鰹竿釣、島根的黃豆田、室戶採撈的天然石花菜等等,以設計之力讓產業得以延續,保留地方珍貴且美好的光景。「 回顧過去的工作,總結人生時,我發現自己做的幾乎都是『絕處逢生的設計』。這些合作對象原本都一籌莫展,卻因為設計而峰迴路轉。」透過設計順利建立起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施展本地魅力。或許只需要一點點的設計力就能夠改變困境,一點點不可思議的小巧思就能幫助地方產品熱賣。這本書絕對與你有關不論你是設計師、地方創生者,或這些以外的,只因我們所在皆是地方,我們都能發揮一點力氣,讓地方邁向國際,展現其獨特的生命力。「所謂的地方創生不是模仿大都市,而是徹底發揮當地特色。倘若每一個地區都抱持『只有我們才道地』的氣魄,相信整個社會一定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LAYOUT基礎學〔設計入門〕:讀設計?懂設計?做設計。從概念到實務徹底指導,邁向出色設計的第一本書
了不了解基本知識,使設計成果有天壤之別。 如何吸引目標客群的目光? 如何讓受眾產生認同感? 如何用設計與傳達對象溝通? 這關鍵中的關鍵,在著手編排版面前務必掌握。 「基本」並不會因時代潮流改變, 打好底子,抓準設計原則,各個領域都能學以致用。 BASICS OF LAYOUT ?為什麼文字和顏色也有重量 ?為什麼留白能決定整體印象 ?為甚麼局部彩色能表現高級感 ?為什麼小說的版面不能有高低起伏 ?為什麼薄荷給人的印象是藍色不是綠色 ?為什麼雜誌的每一頁要營造不同氛圍 這些專業設計師自然知道的知識,對新手設計師來說就是「基礎中的基礎」。 生活中每個角落都有著「LAYOUT」,小到抽屜的整理、家具的擺設, 大到都市計畫建設,這些都是「LAYOUT」。「LAYOUT」的目的,是讓你所安排的一切變得更便利更美好,各種媒體的版面編排也是一樣。本書要傳授的便是如何就傳達目的採用各種可以使用的元素、法則和技法,並透過大量的實例正誤例來從事深度的學習,學會基礎知識和表現手法 第1章,LAYOUT的基本。 要學習的是布局的基本概念,例如如何整理資訊與引導視線、思考誰是你的目標群體…… 第2章,LAYOUT的法則。 需要了解基本規則,例如版面率、對齊方式、網格、對比、黃金比例等等,然後再進行編排。 第3章,版面編排構想。 針對各種情況說明編排手法,例如「想給人豪華感」、「想給人躍動感」和「想給人強烈印象」等等。 第4章,版面設計的實習。 做為總結,依4個案例研究的順序,練習使用文字、圖片等素材完成最終LAYOUT。
電影道具大師設計學:偽情書、假電報與越獄地圖、電影道具平面設計;置身電影幕後,一窺平面道具非凡而細緻的設計
「每當劇組需要精緻的道具,他們全都會急切地去威爾斯的電影設計職人安妮.艾特金斯Annie Atkins。」──《衛報》網站 & 一本精緻的道具製作工藝之書。 & 推薦──王宗欣 藝術總監│方序中 究方社創意總監│姚國禎 美術指導 & 現居都柏林的平面設計師安妮.艾特金斯,將在本書中帶領讀者走入平面道具背後的創作過程,雖然觀眾很少在電影中看到邀請函、信件、門票和包裝等道具的特寫,但它們都是精心設計的作品。這些作品皆經過細膩打造和嚴謹考究,呈現出令人讚嘆的美感。即便只在大銀幕上停留短暫的時間,但這些道具的逼真程度與發揮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它們能將片場的演員與影廳的觀眾們,送入虛構的電影世界之中。 & 本書幾個章節中的道具,都是安妮為電影或電視劇創作的作品。它們並非全部都是主角道具,但每一件都是精心製作的,並與許多最優秀、最傑出的導演、設計師、美術指導、搭景師、插畫家、手寫藝術家和道具管理員合作,希望能讓讀者有機會仔細觀察這些平面道具,不僅能讓大家理解平面道具設計師的創作過程,也能認識現在全世界的電影平面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 & 【電影道具平面設計都在做什麼?】 & 在電影的美術部門,「主角道具」(hero prop)是必須受到鏡頭檢視的作品,並在故事中佔有一席之地。 有人能以設計一張紙當成職業,甚至還是一份全職的工作,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可能,但只要去看看電影中一些不可或缺的平面道具,就能對這個職位略知一二。 平面道具有時需要複雜而冗長的設計過程。 在一部電影的設計中,藝術總監和搭景師永遠是兩個最重要的角色,他們也是最終會上台領奧斯卡金像獎的人。 長期以來,許多電影的美術部門都會以細膩的製作物,來反映出虛構人物的心理狀態。 確實有許多導演都會保留電影中的「主角道具」◦自二〇〇四年起,庫柏力克的電影製作物展覽便在世界各地的藝廊巡迴展出,其中大部分的製作物都是他過世之後在他家中找到的。 「平面設計師」最終目標是要完成導演和藝術總監(production designer)對影片的整體期望,但我們的日常工作更常是在製作各種小道具,並交付給相關部門的主管。 設計師要為搭景師做出報攤上陳列的雜誌,為美術指導繪製好房屋上的店面招牌,或是做出一本本護照,讓道具管理員(property master)分配給演員們。 平面設計的範疇也包含用於襯托佈景的「裝飾製作物」(dressing graphic),還有「場景製作物」(construction graphic),是佈景中的各種小物,以及「情節製作物」(action graphic),會被交到演員手上,甚至出現在特寫鏡頭裡。 & 【那些我們可能有印象的電影道具平面設計】 & 像是,《七寶奇謀》(The Goonies)的兄弟們是在發現了藏寶圖之後才展開尋寶,《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的查理必須獲得金獎券才能參觀工廠,而在《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中,一位辦公室職員發現,自己經手的三封弔唁信都寄發給同一位母親,於是才有了搶救二等兵的行動。 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中,由於門僮季諾是在報上讀到德夫人的訃聞,所以我們必須製作出一份完整的全國報紙。 在《犬之島》(Isle of Dogs)裡,我們打造了許許多多抗議布條來展現人群的怒火,上面的日文字都是用膠帶貼成的。 在潘妮.馬歇爾執導的《飛進未來》(Big, 1988)中,十三歲的賈許個子太矮了,無法和朋友一起搭上遊樂場的雲霄飛車。當他看到了那台名為「佐爾塔」的古董許願機時,他立刻許願希望自己快快長大。精靈發出低吼,雙眼發光,一張小小的卡片從機器裡彈了出來,雖然賈許發現許願機根本沒有插電。卡片正面寫著:「佐爾塔指點迷津。」而背面則是:「你的願望實現了。」接著小賈許離開,一夜之後,他成了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演的三十歲大賈許,生活也從此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 福爾摩斯房間裡交錯的紅線令人想起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患有思覺失調的數學家者約翰.納許也有這麼一面貼滿混亂資訊的牆。這些「瘋狂的事件板」通常都設計得非常細緻,才能因應所有慢動作或特寫運鏡,是非常繁重的工作。
鉛筆的祕密生活:頂尖創意工作者與他們的忠實夥伴(首刷限量精裝燙印+創作者方格筆記本)
【首刷限量】精裝燙印+創作者方格筆記本 與鉛筆有革命情感的你,不能錯過的收藏。 & 「碳是多種多樣的,有晶態單質碳如金剛石,俗稱鑽石、石墨。而用石墨製成的鉛筆,是書寫與繪畫者的鑽石。」──漫畫家︱阮光民 & 【初心推薦】(依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61chi︱漫畫家 阮光民︱漫畫家 楊凱雯Karen Y.︱禮拜文房具創辦人&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 不管時代怎麼改變,創作人始終需要一枝鉛筆。 設計師、藝術家、作家、漫畫家、建築師、發明家…… 出自73位全球最具創意人士之手, 73枝「性感」又「感性」的鉛筆, 讓讀者彷彿見到其主人伏案創作的身影,勝過千言萬語。 & 本書共收錄73幅饒富趣味的鉛筆寫真,來自如James Dyson、Philippe Starck、Paul Smith、坂本龍一、隈研吾等不同領域的頂尖創意工作者,還有21位優秀攝影師、設計師、藝術家、作家、建築師和音樂家等,包括Peter Jensen、Quentin Blake、David Bailey的獨家訪談。這些鉛筆被雕塑成與他們的主人的創作相呼應的模樣,留下令人回味無窮的影像。
20XX年革命家設計課:夢想、推測、思辨,藝術家打造未來社會的實踐之路
從事藝術與設計工作的你,想過要為世界設計「另一種未來」嗎? 長谷川愛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學期間,參加了知名設計雙人團體Dunne Raby的工作坊,徹底打開了視野。畢業後,長谷川愛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後又於東京大學執掌教職,此書是以她獨樹一格的授課內容為基礎而編撰。書中結合了作者自身學習分享、國際著名案例分析,以及來自印尼、臺灣、中國及日本的精彩專文和訪談,附上紮實的課程學習單,以及幫助將想像化為現實的工具組:「革命家卡片」。 長谷川愛將「革命」精神帶入藝術、設計領域,師法對藝術下戰帖的杜象、從零創造文化價值的茶聖千利休、重新定義時尚的香奈兒等,一路來到COVID-19疫情籠罩的晦暗此刻,娓娓道出百年來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們如何透過對當下的執疑,想像出不一樣的未來──同性伴侶能否生下帶有兩人基因的孩子?人類可不可以選擇和動物繁衍下一代、共組家庭?大數據演算法之下,不斷加深的偏見是否能夠被突破?行動藝術家怎麼向大眾揭示真相、激發思辨? 循著批判者的腳步,結合源自英國的「Speculative design」(推測/思辨設計)練習,以及科幻作品中對未來的想像;作者將獨創的「20XX革命家設計課」獻給現代的設計師、藝術家們,讓善於質疑、推翻、突破的革命靈魂悄悄甦醒,徹底翻轉創作時的思考角度,看見新世界與新觀點的契機,用不同於以往的眼光構思作品。 「建立社會的是人,改變的也是人。長谷川愛稱為『夢想』的Speculative design態度,以人的痛苦與疑惑為開端,從掙扎著擺脫現狀的人們微小而轉瞬即逝的夢想中,凝聚、誕生。傾注於當下世界、幻想各種事物,就是社會革命的第一步。希望本書傳達的勇氣,能夠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塚田有那︱科學藝術媒體「Bound Baw」編集長 「非常適合新手的入門書,從長谷川愛的作品中學習和反思:別具『臺味』的革命種子和推測思辨力又會是什麼呢?」──鄭宇婷︱荷蘭安荷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博士候選人與【推測居民】主編 【審訂者簡介】 林沛瑩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輔系資工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曾與友人共同創立台灣生物藝術社群與藝術團體㗊機體。曾得到STARTS Prize 2020年榮譽獎、Ars Electronica 2015年Hybrid Arts榮譽獎、2016年BioArt and Design Award、2015年Core 77 Speculative Concepts專業組設計獎。作品獲斯洛維尼亞建築與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
色計:極上配色關鍵技術+新品牌世代:設計入魂的秘密套書限量優惠組
【色計:極上配色關鍵技術】 & 當代最強配色關鍵技術 全球78個設計工作室共同展演 視覺、色彩、訊息、情感、設計 一次搞懂商業設計的色彩策略KNOW HOW 創出超吸睛的玩色新視感! & 「色彩的關係就像人際關係一樣,元素眾多、組合複雜,一旦掌握其中關鍵之後,就會事事順利、無限完美。」& & & & 本書聚焦在「色彩」與「色彩」之間的關聯性,不管是互補、對比、冷暖、相近等,驚人的組合都是從關聯中找出來的,書中更以近百件新生代設計師的真實作品,包括海報、包裝、平面傳單、服裝飾品等各種配色與設計,透過作品找出存在於色彩之間的任何可行性,解釋選用顏色與觀者之間的關係。 & &【新品牌世代:設計入魂的秘密】 & GUCCI之所以是GUCCI ; CHANEL之所以是CHANEL 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絕對是被『刻意』『設計』! 時尚引人成迷,來自品牌魅力 → 品牌魅力引人成癮,來自形象設計 & A to Z品牌取名有學問,故事要說得動聽 記憶有亮點,才能創造人氣最高點;品牌取名有其姓名學,背後都要藏心機。 形象設計師親自解惑,字母A到Z怎麼寫出來,全都有故事,公關就從名字開始做文章。 & 品牌的視覺溝通策略,不再侷限於色彩與平面規劃,從形狀、質地紋理、店內空間、線下/線上的用戶體驗,甚至連香味,也在算計內,獨樹一格的「共鳴」法則,替品牌締造高含金量。 &
突破Breakthrough:視覺傳達類設計方法與國際競賽指南
本書以一份完整的品牌視覺設計專案、製作與參賽,由設計發想、整體完成至參賽之一系列流程,為廣大設計科系學生與業界從業人員精詳敘述,併及提供具體可行之設計流程方法,以及後續參加國際競賽之建議指南,期望得以讓更多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能從實作中學習,並也提供予指導設計實務老師們一份完整可靠的教材資料,讓設計能與理論結合,更進一步能積極參與國際競賽,增加台灣設計的國際競爭力。 本書以完整設計理論導入,配合具體專案範例一步一步執行,讓讀者可以從理論中看到實踐之具體方案與內容,從而帶動設計實務的教學效益;此外,並於書中提供大量可以供設計科系師生與新銳設計師們參考的國際競賽指南資訊,鼓勵更多優秀年輕設計師參加國際競賽,並達到理解與完善整個設計項目之內容與完整性,增加競賽獲獎機率。 換言之,本書為一本適用於各設計科系於其畢業設計專題、實務型課程、競賽型標等課程所使用,期望本書得以提供一套完整品牌設計執行項目解決方案,以及讓設計科系學生與新銳設計師們參與國際競賽的標準教科書。 ※請至深石數位網站下載資源檔案 本書特色 設計公司怎麼做,方法告訴你!國際設計競賽怎麼拿?技巧讓你知! 設計策略技巧+業界實際案例,突破自我,設計設計這條路上,你永遠超越別人!
【藝術與設計者的夢幻學校】中央聖馬丁的12堂必修課:帶你有系統地深度學習提問與創造、建立自我風格
從靈感、想像、同理心, 乃至批判力、解決問題、適應力和領導力, 每個創作者都能學習活用的核心價值和方法 & 多媒體藝術、影像工作者Phoebe Boswell,服裝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多媒體和裝置藝術家Mona Hatoum,嘻哈歌手M.I.A.,服裝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Richard Nicoll、Christopher Kane,電影導演Joseph Wright,藝術家Laure Prouvost,劇場設計師Tim Hatley等 & 頂尖藝術家與設計師必修的預備課程 & ◆獨樹一幟的基礎預科課程 隸屬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央聖馬丁學院,是眾多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孵化搖籃,更是世界四大時裝設計學院之一。它的多樣化課程內容,鼓勵學生挑戰現有標準,被公認是最具叛逆個性、前衛與創新的人才大本營。 & 本書是由中央聖馬丁的資深教師、傑出校友和在校生,聯手分享第一年的預備課程內容精華。這門課程是從綜合診斷、自我定位,邁向獨立創作的三階段式學習,引導你思考如何活用藝術設計的概念,不再受限技術與功能面的價值觀,探索創作的最大可能。 & ◆在各種實作中探索自己的潛能 本書一方面提出研究和思辨的策略為創作奠定基礎,同時也穿插大量專題製作、練習、示範作品與藝術家專訪,鼓勵你在實作之中發展自己的創作手法,同時培養實驗、冒險與接受失敗的能力,最終找出個人最能發揮的領域。 & 針對藝術設計的關鍵主題和四大學科領域:藝術創作、服裝與織品、視覺傳達、立體設計,本書也一一為讀者提出專業性的引導,乃至介紹如何團隊工作、展出呈現與建立作品集。 & 本書提供了藝術與設計工作者自我發現與重塑的機會,無論你是新生代的藝術與設計科系學生,或資深的創意工作者,都能從中學習大膽、創意,且具有批判思考的工作方式。 & 本書特色 & ‧創意與企劃工作者的靈感工廠:鼓勵培養想法、想像、同理心,乃至批判力、問題處理能力、適應力和領導力 & ‧藝術設計生涯的敲門磚:跟著本書單元循序漸進地完整學習,也是一次個人創作潛能的綜合評估。書中搭配的作品示範和藝術家訪談,提供世界級創意的學習目標。 & ‧呼應推測設計的潮流:從解決問題、思考未來,到為明日世界而設計 & ‧Swiss Bound藝術書裝幀:採用內頁完全攤平、裸露書背、彩色縫線、超大書折口的高規格裝幀。 & 名人推薦 & 古又文(Johan Ku 品牌藝術總監)、李翰(舉牌小人插畫家、平面設計師)、周世雄(藝術家、周世雄藝術團隊總監)、許愷玲KellyKiwi(插畫家、平面設計師)、謝清安(藝術家、倫敦藝術大學台灣校友會長)、謝詠絮(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副教授)& 中央聖馬丁校友聯合推薦 & 好評推薦 & 怦然心動之美、嶄新的想法、驚人的手藝、原創的解決方案,和圖像的震懾力道,以上是你在意的事情嗎?即使你不是靠著藝術作品維生,你還是會創作嗎?如果兩者皆是,這本書正是為你量身打造。——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
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
台語片超有梗! 由文字大數據而來的110個電影關鍵詞 & 從台語片的作品與電影人的故事 看見台灣人的摸索與嘗試、成功與失敗 以及台灣人的成長 & ◎什麼都拍,什麼都不奇怪 愛情偵探片、西部牛仔片、武俠片、諜報片、科幻片、戰爭片、懸疑驚悚片、世界文學名著改編、民間傳奇、海女片……台語片都拍過 ◎拍出正傳、前傳、後傳、別傳的台語史詩鉅片是? 「薛丁山家族故事」,橫跨三代,阿公、爸爸、孫子各有自己的主場片 & ◎台語片常有的劇情公式是? 低端女性與高端男性苦命相愛、懷有私生子、被男方家長阻礙;女子因貧窮被迫嫁給不愛的男人;父母與子女相見卻不相識;出家為尼終了一生 & ◎在台語片時代,廣告文案寫什麼才能吸引觀眾? 哀豔絕倫、青年男女必看、為人父母必看、社會教化歌唱打鬥愛情大名片、新藝綜合體 & 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1955至1981年間,台灣生產出1000多部台語片。 & 那時,演員供不應求,不管大小演員,每個人常要同時軋好幾部電影;那時,台語片明星到戲院隨片登台,往往造成轟動;那時,什麼都拍,什麼都不奇怪,西部片、武俠片、諜報片、科幻片、文藝片、神怪片、懸疑恐怖片……台語片是一個跟隨國際潮流的產業。 & 在那個黃金年代,無數幕前幕後影人投入台語片的產製,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 然而,過去由於政治因素,這段電影史一直位居邊緣,加以電影拷貝的大量遺失,更讓這段歷史的顯影困難重重,研究大不易。 & 本書是一次勇敢與創新的嘗試。 & 作者採用大數據概念,廣泛收集台語片的舊報紙廣告、本事、時評、文物及當代評論等海量文字資料,以詞頻分析的方法,揀選高度聲量的110個關鍵詞加以介紹。包含了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師、影評;重要作品的類型、故事、角色、改編、時常出現的戲劇元素及設定;廣告用語、行銷手法;當代台語片研究的重要觀點。 & 本書是一部廣角多元、兼容並蓄的台語片小百科,作者以貫古穿今的方式,把六十年前的台語片元素與當前的流行文化元素相互對話,附加深厚的電影知識,娓娓道出許多電影作品與從業人員背後的故事,呈現出台語片兩段動人的歷史:一段是影片製作當下,電影工作者對創作的投入與付出;另一段是1990年代以來,影史研究者對於台語片各面向的搶救、修復與推廣工作。 & 這也是一本另類思考台灣的書。 & 消逝影像的重新書寫,顯現的不只是電影故事,還讓我們看見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及意識形態。透過台語片,我們將有機會認識過去的台灣人會為什麼爭執與衝突?面對各種事情的反應是什麼?他們重視的價值是什麼?他們的夢想與渴望又是什麼?而經過六十多年,我們實現當初台灣人夢想中的理想社會了嗎?
看不見的風景:金門視覺設計紀實2002-2020
時間是用來流失的只一小部分留作記憶設計本身不具意義只在觸動旁觀者那時才終於成為一件作品風景一 直都存在 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有些時過境遷 有些則匿藏在記憶深處具體消逝的風景不復重現但是一部份存在的風景和記憶一樣不曾消逝
好設計,會說話:好設計的6步創作流程X設計師的6大必備工具X設計元素的4堂解剖課
設計方案為什麼不被認可,提案的時候總是比輸人? 設計不是漂亮就好,會「說話」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路 >>設計如何定位 >>如何使畫面有重點 >>讓主角打上Spotlight >>嘗試將設計擬人化 >>捕捉靈感的閃光點 >>文字與圖片是兩種語言 >>左右腦並用的色彩搭配思維 >>放大細節提高視覺解析 BASIC KNOWLEDGE and RULES of DESIGN 沒有冗長的文字敘述,用設計學設計 本書以梳理完整的設計流程作為開篇,經由成功與失敗案例的對比和解析,介紹了跟隨元素和傳達狀況而變的各種版式設計手法。然後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六種基本的設計「工具」,再透過介紹文字的基礎知識與字體設計、配色技巧、構圖方式和資料圖表的實際應用,由淺入深地體會設計的魅力;引導初學者從初步構思到完成設計終稿,提升實際操作能力、提高提案過稿率。 ● 6步好設計的創作流程 將基礎變成實踐,真正的好作品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出來的,設計前輩跟你分享從「無」到「有」的設計邏輯與過程,以一個案例,讓人人秒懂設計全流程。 >>STEP1 梳理資訊之間的關係:提前規劃設計流程與進度 >>STEP2 確定風格方向:避免後期大幅度修改 >>STEP3 設計結構框架:從結構入手再填充細節 >>STEP4 選擇個性字體:裝飾性與可讀性要兼顧 >>STEP5 適當增減畫面元素:沒有一個元素是多餘的 >>STEP6 提高細節完成度:提升品質,整體到局部都美觀 ● 6大設計師的必備工具 翹翹板X對焦器X變形器X燈泡X翻譯蛋X放大鏡,設計師必不可少的6大工具,把晦澀的原理藉由身邊的工具來解析,輕鬆易懂。 >>翹翹板:讓畫面有重點、營造亮點 >>對焦器:讓視線聚焦、加強主體存在感 >>變形器:將元素擬人化,風格定位更清晰 >>燈泡:創意靈感的閃現與掌握 >>翻譯蛋:文字轉換成圖片,令人感同身受 >>放大鏡:仔細提升品質,完美細節 ● 4堂設計元素解剖課 深度剖析設計本質,將文字、色彩、圖片與圖表逐一分析,放大觀看設計的細節和差異,給你不同的視角。 >>LESSON1 文字的力量:尺寸、粗細 、間距、形狀,展示出文字的強大表現力 >>LESSON2 掌握色彩:左腦思維突出顏色的功能識別、右腦思維行銷顏色的五感感知 >>LESSON3 用圖片傳遞資訊:從照片理解構圖、感受閱讀圖片、全面局部使用圖片 >>LESSON4 圖表數據邏輯:將數字訊息圖片化,傳遞更清晰明瞭 本書特色 涵蓋9大設計領域,做出最佳帶貨設計! 理論剖析X實戰案例雙並重,解決設計難題! 77組原創案例分享,提高設計一稿過的機率! 內容設計考究,突出細節放大解析,用設計學設計!
書上設計展2020
設計人的行動哲學一本晉升設計師的必備年鑑選系前-設計解憂專門店就學中-畢業設計百寶袋畢業後-新銳創意懶人包本書適合:以設計為職志的你、把設計當態度的你、從設計找出路的你設計人每年就等這一本! 一次解決選系前、就學中、畢業後的疑難雜症。★身在設計裡的你或現在的你,可能……憧憬設計→讀了設計,但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前往【主題報導】還是學生又怎樣……。 畢製燒腦→迷失在畢業專題裡,找不到方向→前往【作品故事】、【專欄觀點】……。除了設計還是設計→做設計做到懷疑人生→前往【策展思維】、【附錄其他】……。 苦惱的你,快看起來!你不用跟,但一定要知道的設計動態。第一本為培養「不一樣的設計人」而生的書!本書五大特色1. 台日設計前哨站〈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共同企劃。2. 跨類別、跨校系,以議題分類,收錄近50組畢製作品;另獨立有策展單元。3. 跨獎項佳作,包含德國紅點、金點新秀、新一代後浪賞、放視大賞、青春設計節、A+創意季……。4. 日本畢業設計現場直擊。5. 麥點子十週年特別企劃。年度主題報導:還是學生又怎樣-【Before‧養成前】足夠理解自己,你才知道要往哪裡去 ■陳信宇X洋蔥設計Andrew-【Now‧熟成期】從學生到進入社會的過程 ■黃梵真X林育正X六指淵 ■Lasty食物包 ■人生畫廊-【After‧獨立後】創意工作者如何讓自己更有餘裕地過想要的生活 ■石岱芸 ■吳承暉 ■房彥文
日本當代設計
1945~迄今,戰後日本設計全紀錄 百位設計界巨匠 X 700+大師作品 & 深澤直人、原研哉、龜倉雄策、劍持勇、喜多俊之、三宅一生、無印良品、佐藤卓、柳宗理、吉岡德仁、鑽頭設計、佐藤大、豊口克平、內田繁、渡邊力、安積伸、木村硝子店、小松誠、森正洋、緒方慎一郎、榮木正敏、增田尚紀、秋岡芳夫、GK設計集團、岩崎一郎、近藤昭作、松下電器、柴田文江、Sony、寺尾玄、Yamaha、福田繁雄、五十嵐威暢、松永真、永井一正、仲條正義、佐藤可士和、野老朝雄、橫尾忠則、粟辻博、皆川明、皆川魔鬼子、脇阪克二、柚木沙彌郎、安積朋子、居山浩二、川崎和男、小泉誠、黑川雅之、宮伸穗、村田智明…… 在日本,好設計隨處可見。它可能就在街邊或大樓裡,在辦公桌上或在超市的架上,它也可以是精品店陳列的商品。然而,最常看到好設計的地方,是在家裡。從櫃子裡流線型的吸塵器到流理台上優雅的茶杯,生活在日本的人無時無刻都能接觸到精心設計過的日常用品。日本製的商品簡約但很有品味,機能性高又兼具美觀,雖是機器製造卻做工精細,因此能得到全世界的靑睞。 對於日本人來說,設計的概念不僅限於功能性或實質性,它與古老的文化和儀式緊密相連。即使是透過大量生產或運用電腦程式而產出的商品,也帶著職人自豪的專業,精心打造的作品,這是一種稱為「造物」(monozukuri)的概念。 在戰後時期,隨著大規模生產的普及,日本與西方之間開始了有趣的跨文化交流。近年來,新一代的設計師將日本的創造力帶入了全新的領域,重新詮釋了設計的意義。而這本全方位、內容浩繁的典籍,就像一棟夾在封面與封底之間的設計博物館,將展現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國寶級設計師與設計品牌的發展與作品。 從家具、食器、織品、平面設計、包裝、電器及居家生活用品,展示了80多位設計師與品牌,超過千件以上的經典作品,是設計人必不可少的設計教材與經典。
設計的品格:一本作品集的誕生,體現InDesign的極致美學
台灣第一本以「完成作品集」出發的InDesign設計書, 針對學生、求職者需求,做出完美個人履歷! 精彩收錄① 來自業界,最寶貴的設計經驗無私公開 空白地區彭星凱、張溥輝、何婉君、羅兆倫、周芳伃 將平面構思轉化成實際時的眉角,請過來人指導你走捷徑。 精彩收錄② 特別專欄設計:如何用InDesign數位編輯 InDesign不只是能排出紙本作品或平面設計,還能製作數位檔案,符合目前雲端需求。由「INDESIGN上課了」社團管理人Dolale Huang執筆。 【為了貼近需求,此專欄可至特定網頁收看,請見書末網址。】 精彩收錄③ 「作品集」現場直擊 秉持著「錯中學」,作者集結六位新生代在學創作者,耗時一年循序漸進完成符合各自需求的作品集。 以「製作一本作品集」出發,結合美學、設計、創意與實務,可應用於平面設計、網頁規劃、多媒體運用等。 熟悉主要工具──InDesign絕非難事,本書以詳盡的圖文教導如何操作。但完成好看、閱讀性佳的版面,必須取決於美感的認知,這部分則是其他工具書所沒有的特點。 跟著書中三大重點,逐一了解如何使用InDesign完成個人作品集。 重點一:版面的重要元素。 首先必須了解文字樣式、色彩的配置、版型結構,這決定了作品的吸睛度。 本書使用大量圖解配色實例,強調色彩、文字、質感及結構在設計上的重要性;並且強調InDesign少為人知的向量繪圖,及影像處理的強大能力,在InDesign即可完成八成以上繪圖、設計、美編的工作效能。 重點二:整合作品集的要點。 在此說明「作品集」必須留意的細節,並且使用六位學生的精彩作品,採跨頁大圖的強烈視覺印象,也帶出何謂「美」的編排重點,讓讀者能瞬間理解如何用InDesign將影像、文字配置得當。 重點三:直擊設計及印刷現場。 從規劃、設計、交付稿件,到與印刷廠印務人員商討如何實作,拋開書中的印刷理論,實際上機印刷碰到的問題、挫敗,設計師訪談都是寶貴經驗,在此一字不漏完整收錄。
朱飾風華:林芳朱的文化珠寶與故宮
卷文化& 耘珠藝& 冶金石 藝術為綱& 國寶文化為體 以一顆自由的心& 源古創今 她是林芳朱 一個致力於東方美學的文化 一件件作品都是一篇篇的史詩 陪同佩戴的人& 訴說著作品背後的文化歷史& 美麗故事 & & ───|各界人士的讚賞|───& & 對她的作品,真是充滿了「驚豔」的感覺。 是何等敏銳的色感!是何等細緻的心思!是何等創新的結構! 而這一切,又是何等的自然天成! 這位藝術家擁有一雙與眾不同的慧眼, 能夠看到那深藏在許多不同材質之中的 呼應與關聯,才能設計出我們想像不到的搭配。 一如超現實主義所讚嘆的那樣 一在出人意表的邂逅裡,得到前所未有的狂喜。 ──席慕容(知名作家、詩人、畫家) & 芳朱的藝術魅力正在於此:古董文物也可以變身為時尚飾品! 她把古董文物靈魂之美帶到現代民眾之家,解了收藏愛好者之渴, 還了現代時尚人的願,也在文物界人士眼前發出璀璨之光。 ──楊小東(瀋陽故宮博物院 副院長) & 在珠寶種類的愛好、線材質感和顏色搭配、以及形制造型各方面的選擇, 都呈現出她在審美上的訓練和文化上的素養;也可以說 藉由作品我們便可以讀出作者的心意和技術功力。 ──陳夏生(中國結研發者 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編纂) & 本書圖文並茂,作品賞心悅目,從中輕鬆了解 深奧的中華文化與設計創意,是寶飾珍品, 也是少有的文化珠寶專書,值得細細品味書中精緻吸睛的創意, 也值得珍藏其中的作品。 ──蘇一仲(企業家 收藏家) & 本書,不僅讓讀者了解其創作的理念與根源,透過一件件 美麗作品的呈現與解說,更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價值與美感。 ──李永然(專業律師) & 以為我是作品的設計者林芳朱,其實我是真心喜歡, 文化珠寶寓意所帶來的靈動,讓我內心既愉悅又充實。 ──郭元瑾(女企業家 收藏家) & 可以感受到(芳朱女士)作品的內在美與聲音靈動, 它是個瑰寶,以生命相煉、創意相生的寶, 不要吝於給它深情、回味的留戀,那是鼓勵,也是美意。 ──趙翠慧(公益大使) & 說不出的,就是喜歡愛它們(芳朱女士的作品)的源遠流長, 愛它們的詩情畫意,還有,愛那分宜古宜今。 ──戴仲燕(知名女作家、新華日報原外宣部主任) & 我以為芳朱不只是一名文化珠寶設計師,她更是一名深諳 吾民吾土的審美情趣,又能將具有吾民吾土的 審美的意識與現代社會連上的美的藝術歷史家。 ──李慧(高級編輯) &
初學設計全攻略:設計入門一本搞定
內容共分五大核心主題,除導論外,分別是(一)基礎描繪(二)設計基礎(三)色彩學(四)數位攝影(五)電腦繪圖。為循序漸進、跨越美術與設計、體驗手會操作與電腦操作,全方位涉略設計專業之初級課程結構。書中使用的材料與設備皆可從一般市面上輕易購得,務使設計在專業之餘,能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 & 本書特色 & 本書以國中技藝課程《設計職群-教學活動設計》制定之課程大綱為架構,參考實際教學過程、學生反饋及教師們的經驗分享予以編修而成。
社會小設計:從點到面的設計串聯,小改變翻轉地方大未來
你逛過楊梅永寧社區的百年古蹟「江夏堂」、「驛品香生態農場」嗎? 想到新竹寶山,你會想到什麼?水庫?還是黑糖? 看似即將消失的傳統木雕、竹編,你知道也能變身現代傢具、燈具嗎? 透過「為社會而設計」,農村、地方村落也能重新復甦翻轉困境! & 《社區設計》作者山崎亮說:「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從一群人到社會與國家,在全球資訊爆炸、文明高度發展之後,「高齡化」、「少子化」、「下流社會」、「孤獨死」等隱憂已分分秒秒的威脅著現代社會,即使是小事也無人能置之度外,只有打破人心的藩籬,重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實踐社區設計的理想,才能進一步翻轉困境! & 年輕的室內設計系老師謝淳鈺,原本只想從產學及工藝實作引領學生吸收知識,卻在尋訪地方師傅的過程中,意外改造了社區,重新拾回早已被遺忘的古早技藝,原來一己之力並不是那麼微不足道,改造世界也並非遙不可及。本書以平凡小人物(老師和同學們)為視角,從生活化、有趣的觀點把社區設計、都市改造的理想一步步落實,以設計一步步讓技藝得新舊傳承,用創意將農村、居民與地方產業緊密結合,老氣橫秋的地方村落也能重新復活拾回生命力平易近人敘寫方式同時以圖文呈現,讓艱澀的議題沒有門檻,而重要的概念能在舒服引人入勝的觀點中深植人心。 &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份「點的起始:以一個完整的社區改造經驗開始談起」,分享了兩個大型的農村洄游案,團隊人員眾、駐村時間密集、團隊與社區互動的強度高,且因為社區本身相對來說已建構改變需長期耕耘的共識,往往儘管駐村結束,還持續與成員產生連結,是很好向下紮根的社會設計模式,就如山崎亮所說,建構「連結」是當前「寂寥的社會」最需要的部分。 & 第二部分「老地方新靈魂: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的老技藝」著重於在地技藝的傳承,強調以新設計創意復甦逐漸失去注意的產業,兩個案例共執行八件作品:五件木雕、三件竹編,以實作方式來理解台灣在地工藝產業的歷史脈絡與技術瓶頸。台灣工藝不輸日本,然而在文化傳承上卻落後許多,日本產品設計師喜多俊之提到「匠師用身體記憶所學會的技術,巧妙地讓觸感、觀感、質感等語言無法言傳的感覺靈活展現」就是所謂的一物入魂!文中案例皆為初學者,鼓勵年輕學子只要有心,即使完全沒有基礎也可以打開古老技藝的神秘大門。 & 第三部分「一起往更遠前進吧!將設計與社區連結的實例」產學合作一直是學界與業界最主要的連結方式,此部藉由產學合作案所羅織的一個個小案子,雖然經費不高且不容易被關注,但是藉由局部點亮各小社區,企圖延伸出更寬廣如面狀的社會設計網絡,逐步發酵。
跟著潮流預測權威WGSN,抓緊流行商機,把生意做起來:抓住不斷演進的消費者慾望,這一課,全球品牌高
帶你抓緊不斷演進的消費者慾望 & 全球最具話題的流行趨勢權威──WGSN不藏私分享 流行時尚界的彭博與秘密武器 教你全球都在使用的流行預測工具網路資源 流行色、爆紅款、市場趨勢,如何準確預知,降低投資風險 Adidas∣Samsung∣Nike∣Levis ∣Starbucks∣Coach∣H M∣Armani…… 這一課,全球品牌高價諮詢,現在你可以學會 ──亦適用── 設計文創、生活風格、食品飲料、家飾、科技業 全球最線上、最具話題的流行趨勢公司WGSN,是時尚趨勢預測業中的權威,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時尚界的彭博與秘密武器」,不僅彙整業內資料,也提供報導和評論:報告中可以告訴你上海街頭的流行服飾,或是 2020 年、時尚將會如何被自動車的造型、太陽能建築和人工智慧所影響;也可以告訴你下季最流行的圓點襯衫的圓點寬度是多少。 只有支付高昂的諮詢費用(1萬至數十萬不等),品牌才能獲得下一季趨勢資訊。該機構擁有超過75000名活躍用戶訂閱,包括Adidas、Samsung、Nike、Levis 、Starbucks、Coach、H M、Armani……還有超過6500位公司客戶,使用者可瀏覽超過70000個設計範本、模式和顏色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不斷更新,並且反映著接下來的季節預測趨勢。利用調查、資料、演算法和大數據,作為預測的事實基礎,得出下一季顏色、面料、紋理、紡織品、圖形等一系列設計項目的流行趨勢。 流行趨勢預測之所以存在,目的是協助品牌業者和零售商預期他們的設計方向和銷售方向,以降低風險,減少不必要的勞力和成本支出。趨勢預測也能夠讓你比目標消費者保持些微領先,提前瞭解客戶的意向,有能力提供合意的、令他們振奮的時裝,進而贏得客戶的忠誠。 ▌WGSN:時尚資訊價值驚人,解讀大趨勢最新利器 WGSN靠潮流資訊,每年獲取上億歐元收入。通過網際網路,WGSN遍布全球各地的記者、攝影師、設計師和趨勢分析師們向訂閱服務的客戶,提供大量隨時更新的在線業界資訊,包括活動結束幾小時內便得以上傳的全球時裝秀圖片及評析、超過12萬幅世界各大時尚都市的商店櫥窗展示圖片、行業新聞評論以及由業界權威人士提供的色彩、面料、樣式等,各方面的最新趨勢分析和預測。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曾任職於WGSN,深知「大趨勢研究」(著眼於娛樂、文化、食物、科技、設計的考察)在當前已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不論是時尚或生活風格產業,甚至旅遊、汽車、食品飲料、家飾、室內設計、科技業等,都能從中斬獲商機。 本書預備引導你認識其中的過程,學習如何善用時代精神,並在培養直覺和整理想法上給予提綱挈領的方針,當然也少不了追蹤趨勢演化的要訣,從最初的靈感發想到具體產品的產出。有一點必須提醒的重點是,預測跟預言不一樣,凝視未來向來難做到十足精準,但是任何花工夫做出的預測,都有助於形塑你在設計、產品開發和品牌形象的未來方向。 ▌比別人快一步,抓住明日消費者 哪些全球部落客的翻紅事蹟,你該認識?哪些社媒網站,在今天一定要follow?哪16家趨勢公司及網站,絕對是你必知且必訪的重要資源?原來The Future Laboratory和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這兩個趨勢機構,有很棒的免費網站內容,不看太可惜?! 街頭風格影響力大增,The Sartorialist早就是運動品牌、髮型產業、牛仔褲品牌的朝聖網站?全球知名設計博物館、設計雜誌、設計網站,身為設計師,千萬別漏掉! 這些第一線、最實用的資訊,在書裡全都大公開,只怕你沒記下來。兩位資深趨勢專家,循序漸進提供一個被詳盡規劃的趨勢是如何誕生的方法論,過程中,並提供練習資源。書中並專訪多位國際線上專業業界人士,透過他們的經驗洞見,穿針引線將流行時尚預測的培訓方法做了更詳實的闡明和經驗分享,這絕對是一本異常寶貴、絕不藏私的實用指南。 ▌尋找趨勢小訣竅:三次成流行 從探索更廣泛的影響力開始發展趨勢,以提高想法的深度和可信度。但預測者首先必須進行一連串的測試,才能確保他們的預測絕對會是一股趨勢。 ◎一次=異常──一個突出或挑起你興趣的物品很可能只是個案。 ◎二次=巧合──連續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出現兩個類似概念,有可能是巧合或某種趨勢的開端。 ◎三次=一股流行趨勢──如果你看到相同的概念以三個明確的範例,在不同地方或以不同方式展現,那就表示這是一股趨勢的開端。 ▌一個小創意如何演變為未來趨勢 1. 尋找一個品項,顏色搭配,或風格,在你看來有趣、不尋常,或對你來說是全新的。 2. 將你看到這個想法出現的地點記錄下來──來自街頭風格、社群媒體、伸展台、店面、雜誌或紅毯。 3. 這個創意是從哪裡來的──來自傳統影響者或新興影響者? 4. 這個創意如何演變成完整的流行趨勢? 5. 哪個族群正在推動這股趨勢(創新者/早期採行者等)? ▌掌握趨勢不藏私,專業資源大分享 練習以實體方法和數位方法觀察收集產業趨勢,跟做研究一樣重要的,是整理你的資料來源和創意,以便於日後找回和引用,整理蒐集來的靈感。以下幾個數位工具不藏私分享! ▌設計類 ◎設計網站─Dezeen、Designboom、It's Nice That。 ◎貿易展、主題展─米蘭的Salone del Mobile;巴黎的MAISONOBJET,在亞洲和美洲也有;倫敦的Design Festival;荷蘭愛因荷芬的International Design Expo。 ◎設計雜誌─《Eye》、《Elle Decoration》、《Frame》。 ◎展覽─紐約古柏惠特博物館(Cooper Hewitt);以色列霍隆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Holon);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CCCB);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赫爾辛基設計博物館(Helsinki Design Museum)。 ▌生活風格類 ◎專家演講─TED Talks、Do Lectures、各種創意研討會。 ◎研究機構、公司、網站─LS:N Global、Protein、PSFK、Cassandra Report、Stylus、Faith Popcorn's Brain Reserve。 ◎各大報紙(印刷版或網路版)。 ◎電台─NPR、BBC Radio 4。 ◎新聞和時事雜誌─《時代》(Tim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大西洋》(Atlantic)、《新共和》(New Republic)、《紐約客》(New Yorker)。 ▌數位科技類 ◎學術機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皇家藝術學院。 ◎以科技為焦點的媒體─Wired、TechCrunch、The Mary Sue、Gizmodo等網站。 ◎科技產業活動─消費電子展、SXSW互動式 多媒體大會、Lift Conference、E3遊戲展、世界行動通訊大會、Digital-Life-Design。 本書各章節裡將會一一交待必要的關鍵技能和實務做法,讓你有能力做出流行趨勢預測,甚至成為趨勢預測專家。我們採訪了時尚趨勢產業中各部門的專家,瞭解他們的歷練過程,如何成為業界翹楚,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應用流行趨勢。憑藉我們多年累積的預測實務經驗,結合業界頂尖人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我們能夠幫助你習得趨勢的藝術和科學。
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
Speculative design領域最重要的一本經典著作 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在找出問題 不是為了服務產業,而在服務社會 不是為了消費者,而是意在公民 「推測設計」是以想像力為基礎 為世界可能的樣子而設計 協助我們看清,事情現在的樣子不見得是最好的, 並提供另類選項,鬆開現實對我們夢想能力的束縛。 給設計師──本書將啟發你「設計服務於商業以外」的可能性。「如果你想做的不只是讓科技便於使用、性感和可消費,我們希望你會覺得這本書讀來愉快、刺激,並且兼具啟發性。」 給懷抱理想者──「不是在探討設計的世界,而是探討世界的設計。」本書探究設計在增進人類福祉方面的遺產與潛力,前景和力量。 推測設計,是社會夢想的催化劑 何謂「speculative everything」?審訂教授如此開宗明義:「並不是物件或人會進行推測,而是萬物本來都是令人產生推測美感,而無法窮盡的本體。」正是這「萬物」,提供了推測設計宛如打開潘朵拉寶盒般的異想素材,這是一本──身為公民的你,不可不讀的──社會夢想之書! 本書蒐羅了逾140件精采設計案,刺探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鼓勵我們充滿想像力、惶惶不安、細心周到地質疑日常的種種,以及事情可以怎麼不一樣,來開啟各種可被討論、辯論,並為特定族群共同定義「較為中意的未來」的可能性:從公司,城市到社會。作者認為,各階層推測得愈多、探究的替代情境愈多,現實的可塑性就愈高。 沒有解答,只有問題、構思和可能性 可以說,每項設計案都在現實與不可能之間占據一個空間,一個有夢想、希望和恐懼的空間。 .你會食用擁有親人DNA的蘋果樹所結的蘋果嗎?人的DNA可以用基因編碼技術嵌入樹木,而不會影響後者的基因。樹木可被視為「活的紀念物」或「基因轉殖的墓碑」。 .當藝術品是由生物組織做成(必須在展覽期間維持生命),而一度開始成長失控時,作者決定讓這件藝術品安樂死。 .在共產擁核人士的社會,他們住在3公里長、核能發電、可移動的地景上:跨立在兩組各3公尺寬軌道,每節車廂長40公尺寬20公尺,共75節,從國土的一端緩緩蠕動到另一端,他們是自願的快樂囚犯,是共享奢華的共產黨員。 .月經機器讓男人更趨近於體驗身為一名女性,並用輸血器和下腹部刺激電極來模擬女性來經時的感覺。 .隨著壽命增加,人們以共享家庭的方式生活,承擔不同角色來因應不斷改變的需求。82歲時,Moyra和Ted的第二段三十年婚約期滿,她決定離開Ted,搬進一個「兩代同堂」、有個新丈夫和52歲「孩子」的家庭。 .女性可以運用她的生殖能力讓瀕危物種繼續存在?懷她最喜歡的海豚或鮪魚? .無政府演化論者,透過基因改造、訓練和知識技能代代相傳來進行演化。每個氏族都有獨特的體型,腳踏車騎士的大腿肌肉發達、飛熱氣球的人高高瘦瘦,另還研發新動物類型:「馬牛」是馬和牛混種,養來馱重物和拉車;鬥士奇則結合鬥牛犬和哈士奇,設計來拉比較小的貨物和保護主人。 .與病患血液相符的基因轉殖綿羊,可以做為活的血液透析機器嗎?晚上,病患的血會流到綿羊身上,由牠的腎臟清洗,雜質會在早上藉由綿羊的尿液排出體外。 未必要「真實」才有價值,推測設計可以蓬勃發展 每一設計案,都可以是凸顯現行制度的法律和倫理界線的「探針」,無論從批判設計、陰暗設計、反事實、思辨的詩學等角度構思,或以「What if(要是……會怎麼樣)」來探索,藉由輕推一把、刺激我們來改變行為,以至「聯合微型王國」的思想實驗、無政府演化論者&生物自由主義者的追求,甚至設計為科學提供了什麼?何謂新的現實……等等,推測設計從狹隘的商業用途抽身,將穿越一個正在浮現,由構思、理想和方法建構的文化地景。 閱讀本書,你將搭上「推測美學」列車,進入一段刻意兼容並蓄又別具一格的旅程──享受複雜的樂趣。它將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拓展我們的心智。 本書特色 1. 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論文選集、專題著作,而是基於數年實驗、教學和反思的經驗,提供非常明確具體的設計觀。 2. 作者以習作、皇家藝術學院學生和畢業生作品,與美術、設計、建築、電影、攝影等專案為例,結合未來學文獻、科幻電影、文學小說、政治理論,以及科技哲學等面向的檢視,深入了解創作推測設計的美學。全書旁徵博引,為此一領域的經典之作。 & 前言 & 《推測設計》從我們數年前創造的一張表單開始,我們叫它A / B,可說是某種宣言;在A / B表中,我們將普遍認知的設計,和我們本身正在從事的那種設計並列在一起。我們提出B的用意不在取代A,只是增添另一種面向,可相互對照和促進討論的面向;理想上,希望C、D、E……接踵而至。 & 這本書將解開表單B部分的壓縮、連接南轅北轍的構思、確定那些構思在當代設計實務概念中的位置,並建立一些歷史性的連結。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不是論文選集、不是專題著作,而是基於數年實驗、教學和反思的經驗,提供非常明確具體的設計觀。我們會以我們自己的習作、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生和畢業生作品,以及其他美術、設計、建築、電影和攝影等專案為例。在為這本書做研究調查時,我們也仔細檢視了未來學的文獻、科幻電影和文學小說、政治理論,以及科技哲學。 & 這本書的構思從泛述「概念性設計」開始,以之做為批判性的媒介,來探究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意涵,並了解創作推測設計的美學,最後再把鏡頭拉遠,探討「什麼都推測」,以及設計做為社會夢想催化劑的概念。 & 《推測設計》是一段刻意兼容並蓄又別具一格的旅程,將穿越一個正在浮現,由構思、理想和方法建構的文化地景。如果身為設計師的你,想做的不只是讓科技便於使用、性感和可消費,我們希望你會覺得這本書讀來愉快、刺激,並且兼具啟發性。 & A Affirmative 肯定的 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Provides answers 提供答案 Design for production 為生產而設計 Design as solution 設計即解答 In the service of industry 設計服務產業 Fictional functions 虛構性的功能 For how the worlds is 為世界現在的樣子而設計 Change the world to suit us 改變世界來遷就我們 Science fiction 科幻(科學幻想) Futures未來 The &real& real 「實在的」實存 Narratives of production 生產的敘事 Applications 應用 Fun 樂趣 Innovation 創新 Concept design 概念設計 Consumer 消費者 Makes us buy 讓我們購買 Ergonomics 人因工程學 User-friendliness 易於使用 Process製程 & B Critical 批判的 Problem finding 找出問題 Asks questions 提出問題 Design for debate 為辯論而設計 Design as medium 設計即媒體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設計服務社會 Functional fictions 功能性的虛構 For how the worlds could be 為世界可能的樣子而設計
西式榫接全書:設計精巧╳結構穩固╳應用廣泛 翻倍木工藝時尚美感的木榫法
徹底了解「該在什麼位置、使用哪種榫接、如何製作?」 圖解34種精典手工具與機械式榫接的實作方法 & 榫接是將木材切削成具凹凸形狀的部件,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便能將需要接合的木料連接起來,形成牢固的結構體。長久以來,榫接除了用來製作小型的門窗和家具器物,也用來建造大型建築物。在追求機能、施展其強大的結合力之餘,亦十分講究外觀造型的視覺美感。這項古老的工藝經由歷世歷代的匠人傳承,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匯集、精益求精,演變出今日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獨特工法。 堅固、合適且組裝完好的榫接無疑是精良木工技術的標誌之一,精巧高檔的家具與木工製品無不與榫接的運用息息相關。投入榫接製作時,不僅要有明智的規劃藍圖、精準的標記,在切割、安裝與最終裝配階段還要足夠謹慎。製作難度雖高,但精美的榫接在美感和功能性上,皆令人嘖嘖稱奇。本書的宗旨,就是以有條不紊的方法,來建立對「在什麼位置、使用哪種榫接、該如何製作?」的判斷與技術。 本書作者、英國著名的木工家具師傅約翰‧布勒(John Bullar)帶領讀者學會選擇合適的接頭類型,進而組裝出精湛的成品。除了了解木材特性、鋸切工具、測量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專業的工作方法和訣竅。本書收錄34種經典榫接的製作過程,涵蓋兩大部分:一、木工技能的重要基礎,即傳統手工技術;二、機器製榫接,包括木工雕刻機、餅乾榫機、帶鋸機的製榫應用。 藉由書中大量圖片示範,讀者將親自揭開選擇、設計和切割木榫這一重要課題的神秘面紗。自作者歷年實作經驗累積而來的木工知識與技藝,將大大提升入門與資深工匠的工作成果。
日本民藝紀行:探索雋永的手作器物之美
如果你聽過日本產品設計巨擘柳宗理的大名就更不容錯過他的傳奇父親——柳宗悅之於日本美學建立的重大貢獻從本州、九州到沖繩,這位當代日本民藝之父踏遍各地蒐羅、介紹各式體現鄉土特色的手工藝品透過親身的體驗帶您重新認識豐富日本人物質與心靈生活的「民藝」之美手與機器的差異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通過手來創造物品,正是賦予物品美之性質的因素。手工藝反映了日本固有的姿態,闡明了地方的鄉土特色,堪稱體現與發揚日本傳統的最佳媒介。◢ 從民間工藝看見從未留意的「實用之美」說到職人精神,人們多半都會先想到日本。這個國家依然延續著師徒制度傳承各種傳統技藝,許多老店以及鄉土工藝歷久不衰,說是「匠之國度」也絕不為過。然而比起有知名藝術家落款的精品,真正支撐並形塑日本的,其實是那些因應在地環境、歷史與固有傳統被製作出來,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用品。過去不曾有人去關注每日放在手邊使用的鍋碗瓢盆、布衣織物等生活道具所蘊含的美感與個性,柳宗悅卻從這般質樸與毫無刻意的創作中發現了另一種美,提出一套嶄新的審美理論。他認為這些散發獨特光彩的日常工藝品來自民間,因此取名「民藝」,進而帶動近代日本興起一股保存及振興手工藝的普遍性思想。◢ 透過二十年間探訪手工藝的行腳紀錄,理解民藝的初衷與魅力本書詳盡記載了一九四○年前後日本手工藝的現況,是柳宗悅花費近二十年的歲月踏遍日本全境,根據親眼見聞寫成,因此讀來彷彿身臨其境,隨之踏上一次日本民藝考察之旅。字裡行間充分傳達出他對民藝的熱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柳宗悅並沒有因為是手工藝就一味褒揚讚頌,而是從理性的角度針對各種道具物品做出直率的評價;例如,他嚴厲批判神奈川縣的鎌倉彫,對於其他工藝品,也肆無忌憚地提出像是「品質不如從前」、「作品不如以前有力」、「讓人不悅」等意見。無論單價高低或者產自城市或農村,只要有展現手工藝的優點,柳宗悅都將其慎重地列舉出來,希望藉由個人主觀的取捨,歸納出一套手工藝的基準,增進大眾對於民藝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倡對固有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書中雖是以介紹手工藝的現況和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為主要課題,但經歷戰爭和戰後的混亂、近年的經濟高度成長所帶來的社會變化,賦予了這本書新的意義。日本的手工藝隨著歷史逐漸走弱、消失,讓本書成為記錄昭和中期日本手工藝的重要資料,同時對於現代民間工藝的復興與保存亦有深刻的啟發。本書曾於2013年以《柳宗悅 日本民藝之旅》書名、2016年以《民藝之國日本》書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