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
Speculative design領域最重要的一本經典著作 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在找出問題 不是為了服務產業,而在服務社會 不是為了消費者,而是意在公民 「推測設計」是以想像力為基礎 為世界可能的樣子而設計 協助我們看清,事情現在的樣子不見得是最好的, 並提供另類選項,鬆開現實對我們夢想能力的束縛。 給設計師──本書將啟發你「設計服務於商業以外」的可能性。「如果你想做的不只是讓科技便於使用、性感和可消費,我們希望你會覺得這本書讀來愉快、刺激,並且兼具啟發性。」 給懷抱理想者──「不是在探討設計的世界,而是探討世界的設計。」本書探究設計在增進人類福祉方面的遺產與潛力,前景和力量。 推測設計,是社會夢想的催化劑 何謂「speculative everything」?審訂教授如此開宗明義:「並不是物件或人會進行推測,而是萬物本來都是令人產生推測美感,而無法窮盡的本體。」正是這「萬物」,提供了推測設計宛如打開潘朵拉寶盒般的異想素材,這是一本──身為公民的你,不可不讀的──社會夢想之書! 本書蒐羅了逾140件精采設計案,刺探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鼓勵我們充滿想像力、惶惶不安、細心周到地質疑日常的種種,以及事情可以怎麼不一樣,來開啟各種可被討論、辯論,並為特定族群共同定義「較為中意的未來」的可能性:從公司,城市到社會。作者認為,各階層推測得愈多、探究的替代情境愈多,現實的可塑性就愈高。 沒有解答,只有問題、構思和可能性 可以說,每項設計案都在現實與不可能之間占據一個空間,一個有夢想、希望和恐懼的空間。 .你會食用擁有親人DNA的蘋果樹所結的蘋果嗎?人的DNA可以用基因編碼技術嵌入樹木,而不會影響後者的基因。樹木可被視為「活的紀念物」或「基因轉殖的墓碑」。 .當藝術品是由生物組織做成(必須在展覽期間維持生命),而一度開始成長失控時,作者決定讓這件藝術品安樂死。 .在共產擁核人士的社會,他們住在3公里長、核能發電、可移動的地景上:跨立在兩組各3公尺寬軌道,每節車廂長40公尺寬20公尺,共75節,從國土的一端緩緩蠕動到另一端,他們是自願的快樂囚犯,是共享奢華的共產黨員。 .月經機器讓男人更趨近於體驗身為一名女性,並用輸血器和下腹部刺激電極來模擬女性來經時的感覺。 .隨著壽命增加,人們以共享家庭的方式生活,承擔不同角色來因應不斷改變的需求。82歲時,Moyra和Ted的第二段三十年婚約期滿,她決定離開Ted,搬進一個「兩代同堂」、有個新丈夫和52歲「孩子」的家庭。 .女性可以運用她的生殖能力讓瀕危物種繼續存在?懷她最喜歡的海豚或鮪魚? .無政府演化論者,透過基因改造、訓練和知識技能代代相傳來進行演化。每個氏族都有獨特的體型,腳踏車騎士的大腿肌肉發達、飛熱氣球的人高高瘦瘦,另還研發新動物類型:「馬牛」是馬和牛混種,養來馱重物和拉車;鬥士奇則結合鬥牛犬和哈士奇,設計來拉比較小的貨物和保護主人。 .與病患血液相符的基因轉殖綿羊,可以做為活的血液透析機器嗎?晚上,病患的血會流到綿羊身上,由牠的腎臟清洗,雜質會在早上藉由綿羊的尿液排出體外。 未必要「真實」才有價值,推測設計可以蓬勃發展 每一設計案,都可以是凸顯現行制度的法律和倫理界線的「探針」,無論從批判設計、陰暗設計、反事實、思辨的詩學等角度構思,或以「What if(要是……會怎麼樣)」來探索,藉由輕推一把、刺激我們來改變行為,以至「聯合微型王國」的思想實驗、無政府演化論者&生物自由主義者的追求,甚至設計為科學提供了什麼?何謂新的現實……等等,推測設計從狹隘的商業用途抽身,將穿越一個正在浮現,由構思、理想和方法建構的文化地景。 閱讀本書,你將搭上「推測美學」列車,進入一段刻意兼容並蓄又別具一格的旅程──享受複雜的樂趣。它將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拓展我們的心智。 本書特色 1. 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論文選集、專題著作,而是基於數年實驗、教學和反思的經驗,提供非常明確具體的設計觀。 2. 作者以習作、皇家藝術學院學生和畢業生作品,與美術、設計、建築、電影、攝影等專案為例,結合未來學文獻、科幻電影、文學小說、政治理論,以及科技哲學等面向的檢視,深入了解創作推測設計的美學。全書旁徵博引,為此一領域的經典之作。 & 前言 & 《推測設計》從我們數年前創造的一張表單開始,我們叫它A / B,可說是某種宣言;在A / B表中,我們將普遍認知的設計,和我們本身正在從事的那種設計並列在一起。我們提出B的用意不在取代A,只是增添另一種面向,可相互對照和促進討論的面向;理想上,希望C、D、E……接踵而至。 & 這本書將解開表單B部分的壓縮、連接南轅北轍的構思、確定那些構思在當代設計實務概念中的位置,並建立一些歷史性的連結。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不是論文選集、不是專題著作,而是基於數年實驗、教學和反思的經驗,提供非常明確具體的設計觀。我們會以我們自己的習作、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生和畢業生作品,以及其他美術、設計、建築、電影和攝影等專案為例。在為這本書做研究調查時,我們也仔細檢視了未來學的文獻、科幻電影和文學小說、政治理論,以及科技哲學。 & 這本書的構思從泛述「概念性設計」開始,以之做為批判性的媒介,來探究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意涵,並了解創作推測設計的美學,最後再把鏡頭拉遠,探討「什麼都推測」,以及設計做為社會夢想催化劑的概念。 & 《推測設計》是一段刻意兼容並蓄又別具一格的旅程,將穿越一個正在浮現,由構思、理想和方法建構的文化地景。如果身為設計師的你,想做的不只是讓科技便於使用、性感和可消費,我們希望你會覺得這本書讀來愉快、刺激,並且兼具啟發性。 & A Affirmative 肯定的 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Provides answers 提供答案 Design for production 為生產而設計 Design as solution 設計即解答 In the service of industry 設計服務產業 Fictional functions 虛構性的功能 For how the worlds is 為世界現在的樣子而設計 Change the world to suit us 改變世界來遷就我們 Science fiction 科幻(科學幻想) Futures未來 The &real& real 「實在的」實存 Narratives of production 生產的敘事 Applications 應用 Fun 樂趣 Innovation 創新 Concept design 概念設計 Consumer 消費者 Makes us buy 讓我們購買 Ergonomics 人因工程學 User-friendliness 易於使用 Process製程 & B Critical 批判的 Problem finding 找出問題 Asks questions 提出問題 Design for debate 為辯論而設計 Design as medium 設計即媒體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設計服務社會 Functional fictions 功能性的虛構 For how the worlds could be 為世界可能的樣子而設計
西式榫接全書:設計精巧╳結構穩固╳應用廣泛 翻倍木工藝時尚美感的木榫法
徹底了解「該在什麼位置、使用哪種榫接、如何製作?」 圖解34種精典手工具與機械式榫接的實作方法 & 榫接是將木材切削成具凹凸形狀的部件,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便能將需要接合的木料連接起來,形成牢固的結構體。長久以來,榫接除了用來製作小型的門窗和家具器物,也用來建造大型建築物。在追求機能、施展其強大的結合力之餘,亦十分講究外觀造型的視覺美感。這項古老的工藝經由歷世歷代的匠人傳承,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匯集、精益求精,演變出今日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獨特工法。 堅固、合適且組裝完好的榫接無疑是精良木工技術的標誌之一,精巧高檔的家具與木工製品無不與榫接的運用息息相關。投入榫接製作時,不僅要有明智的規劃藍圖、精準的標記,在切割、安裝與最終裝配階段還要足夠謹慎。製作難度雖高,但精美的榫接在美感和功能性上,皆令人嘖嘖稱奇。本書的宗旨,就是以有條不紊的方法,來建立對「在什麼位置、使用哪種榫接、該如何製作?」的判斷與技術。 本書作者、英國著名的木工家具師傅約翰‧布勒(John Bullar)帶領讀者學會選擇合適的接頭類型,進而組裝出精湛的成品。除了了解木材特性、鋸切工具、測量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專業的工作方法和訣竅。本書收錄34種經典榫接的製作過程,涵蓋兩大部分:一、木工技能的重要基礎,即傳統手工技術;二、機器製榫接,包括木工雕刻機、餅乾榫機、帶鋸機的製榫應用。 藉由書中大量圖片示範,讀者將親自揭開選擇、設計和切割木榫這一重要課題的神秘面紗。自作者歷年實作經驗累積而來的木工知識與技藝,將大大提升入門與資深工匠的工作成果。
日本民藝紀行:探索雋永的手作器物之美
如果你聽過日本產品設計巨擘柳宗理的大名就更不容錯過他的傳奇父親——柳宗悅之於日本美學建立的重大貢獻從本州、九州到沖繩,這位當代日本民藝之父踏遍各地蒐羅、介紹各式體現鄉土特色的手工藝品透過親身的體驗帶您重新認識豐富日本人物質與心靈生活的「民藝」之美手與機器的差異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通過手來創造物品,正是賦予物品美之性質的因素。手工藝反映了日本固有的姿態,闡明了地方的鄉土特色,堪稱體現與發揚日本傳統的最佳媒介。◢ 從民間工藝看見從未留意的「實用之美」說到職人精神,人們多半都會先想到日本。這個國家依然延續著師徒制度傳承各種傳統技藝,許多老店以及鄉土工藝歷久不衰,說是「匠之國度」也絕不為過。然而比起有知名藝術家落款的精品,真正支撐並形塑日本的,其實是那些因應在地環境、歷史與固有傳統被製作出來,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用品。過去不曾有人去關注每日放在手邊使用的鍋碗瓢盆、布衣織物等生活道具所蘊含的美感與個性,柳宗悅卻從這般質樸與毫無刻意的創作中發現了另一種美,提出一套嶄新的審美理論。他認為這些散發獨特光彩的日常工藝品來自民間,因此取名「民藝」,進而帶動近代日本興起一股保存及振興手工藝的普遍性思想。◢ 透過二十年間探訪手工藝的行腳紀錄,理解民藝的初衷與魅力本書詳盡記載了一九四○年前後日本手工藝的現況,是柳宗悅花費近二十年的歲月踏遍日本全境,根據親眼見聞寫成,因此讀來彷彿身臨其境,隨之踏上一次日本民藝考察之旅。字裡行間充分傳達出他對民藝的熱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柳宗悅並沒有因為是手工藝就一味褒揚讚頌,而是從理性的角度針對各種道具物品做出直率的評價;例如,他嚴厲批判神奈川縣的鎌倉彫,對於其他工藝品,也肆無忌憚地提出像是「品質不如從前」、「作品不如以前有力」、「讓人不悅」等意見。無論單價高低或者產自城市或農村,只要有展現手工藝的優點,柳宗悅都將其慎重地列舉出來,希望藉由個人主觀的取捨,歸納出一套手工藝的基準,增進大眾對於民藝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倡對固有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書中雖是以介紹手工藝的現況和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為主要課題,但經歷戰爭和戰後的混亂、近年的經濟高度成長所帶來的社會變化,賦予了這本書新的意義。日本的手工藝隨著歷史逐漸走弱、消失,讓本書成為記錄昭和中期日本手工藝的重要資料,同時對於現代民間工藝的復興與保存亦有深刻的啟發。本書曾於2013年以《柳宗悅 日本民藝之旅》書名、2016年以《民藝之國日本》書名出版
少,更好:乾淨、簡化的設計,更給人強烈的衝擊
直指產品設計本質的極簡美學最少的線條最少的元素形塑充滿韻味的簡約體驗設計師設計稿X設計師訪談讓產品完美呈現出極簡主義傳達的本質、簡約「更少,卻更好」商品特色:‧搜集全球各地依循極簡主義原則設計出來的產品‧大量手繪、電繪設計圖,完整呈現出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針對設計師訪談,深化極簡主義的概念
倉敷意匠日常計畫:紙品文具+生活道具 (套書加贈「倉敷意匠日常計畫:紙膠帶」特刊)
結合藝術創作者與傳統工藝職人,以創意經營打造令人悸動的生活雜貨美學。 & ★倉敷意匠創辦人田邊真輔品牌故事獨家專訪 & 倉敷意匠計画室成立於1981年,位於以美麗街道及保有手工業傳統風情的日本岡山縣倉敷市,透過豐富的企劃以及設計經驗,與設計師、手工藝職人與工房合作開發各式商品,期望藉由每一樣無可替代的獨特美感道具,呈現日常用品的更多樣貌,延續傳統手工的精髓。 & 紙文具是工作、生活中最不可或缺卻又常被忽略的用品,既然是必要使用的物品,為什麼不選擇既賞心悅目又合用的設計?日本人氣生活雜貨品牌倉敷意匠,透過經典設計商品的創作,將美感經驗帶入日常生活,呈現手工少量製造的質感與奠基於傳統工藝的創新技法,以品牌設計帶動地方產業的轉型。透過合作的設計師、工房以及使用者的眼光,欣賞各種紙品及文具細緻迷人之處,在深入探討開發商品的設計理念與傳承傳統工藝的過程中,留下動人的故事。 & 每日都會接觸到的生活道具,在使用過程中自然會留下時間的痕跡,也讓人想去感受物品背後的故事。日本的和歌山縣紗布、中川政七商店的蚊帳布巾、今治毛巾、野田琺瑯等傳統工廠,致力於保存現今逐漸失傳的工法,但由於需要依賴大量人工,不敵低成本量產工廠的競爭而逐漸式微。為了留下這些經過時間粹鍊、散發溫厚手感的用品,倉敷意匠結合符合時代潮流的插畫,再度提醒人們追求使用當下感受到的喜悅。總是第一眼就緊緊吸引你的目光,即使是小瑕疵也成為一種優點,一點一滴打造出具有深厚底蘊的日常美學。 & 紙膠帶原本是大量生產的工業用產品,在油漆時提供遮蔽保護,有容易撕貼的特性,然而在表面印製圖案後,搖身一變成為文具迷眼中的夢幻逸品。透過簡單的撕貼,無論是黏合或裝飾,輕易就可創造出嶄新的作品。倉敷意匠紙膠帶特別委託插圖與書籍雜誌設計師井上陽子、插畫家暨料理家中西直子、素描家shunshun、橡皮擦版畫家NANCY SEKI等創作者設計圖樣,於是藝術家將親眼所見的主觀空間、累積生活中充滿時間感的素材,這些真摯感動的投影呈現在一卷卷的紙膠帶上,經過使用者的靈活運用,成為展現自我的道具,豐富更多人的生活。
設計.未來.超智人:數據演算時代的T型跨域學習心法,建立差異化,創造無可取代的競爭力
知識的交互決定創造力, 差異的建立決定競爭力, 著有《當代建築的逆襲》,被譽為野蠻80後的邵唯晏, 融合大師觀點及個人體會與實際操作, 以系統化的整理,歸納出數位科技發展下的設計思潮轉變過程。 & ◆未來設計師應建立梯形的知識架構與差異性,設計應該含括在理性邏輯與感性渲染兩種不同層面當中,設計師不應只做為一個描線圖的流水線,而是扮演一位新時代智人的角色。 ◆T型知識架構(T)與差異性(t)之建立,已成為當代設計師在面對未來挑戰的必備條件,這是一種善用科學技術(大數據調研資料、分析),廣泛運用多面向的人文藝術領域攝取,所整合出可供設計師因應時代變革的對應方式 ◆小自設計,大至一個大型企業的經營,都需要由自由技藝與演算法所建立的系統思考,來協助設計師進行脈絡性的整合工作。 被中國媒體譽為「野蠻的80後」的台灣跨界鬼才設計師,從當代科技社會文化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創業經歷與跨界設計的豐富經驗,探討年輕世代的設計師應該具備的洞見力、創造力、競爭力,和數據演算時代下的T型跨界心法,找出經營自我人生的途徑,並提出未來設計人生涯發展的無限可能。
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二):盛清臺灣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點。 全書分三冊:分別是「神話至明」、「盛清臺灣」、「當代臺灣」。 「盛清臺灣」冊,1683年至1895年期間,又分為盛清時期與晚清時期兩段,分別從人口消長與制度轉變來論證盛清晚清時期可能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再從留存至今的建築作品、工藝作品、繪畫作品與「審美取向、價值觀」互為詮釋,進而讓「原本資料極少」的「清廷臺灣設計藝術品」鮮活起來。
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一):神話至明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點。 全書分三冊:分別是「神話至明」、「盛清臺灣」、「當代臺灣」。 「神話至明」冊,盤古開天至明鄭時期,窮盡最新考古資料與原住民神話傳說,來印證約在西元前六千至四千年時,新石器時期臺灣原住民是古閩族渡海來臺與臺灣東部舊石器時代的巨石文化融合而成新民族,進而更有效的以制度,價值觀,美學樣態與設計藝術品間的相互印證。
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三):當代臺灣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點。全書分三冊:分別是「神話至明」、「盛清臺灣」、「當代臺灣」。「當代臺灣」冊,1895年至2015年期間,又分為日據時期與光復迄今兩段,日據時期從人口消退變化與殖民地政策分析審美取向的官方與民間差異,光復迄今則從人口快速成長與政治經濟的變化,論及設計美學的成長與墮落並存,並佐以設計建築繪畫三領域作品的解析,來互相印證設計美學與設計作品的明顯關係。
設計邏輯學:環繞設計目標,解決客戶問題,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設計的目標,是用戶目標+客戶目標設計不是追求美,而是強調合理性好的設計除了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創造價值提升客戶實際績效十位設計師、主管現身說法產品包裝、平面設計、網路和UI徹底解構「設計」只做管用的設計,才是好設計!商品特色:‧本書透過發案方、主管和設計者的多方角度,解讀產品包裝、網頁設計等,讓各方能夠理解另一方的想法,進而在設計時可以有更好的溝通成效。‧分析案例的不同變化,讓讀者能更明白什麼是「好」的設計,也是讓設計者等了解什麼是使用者們在意的設計。
設計準則:Massimo Vignelli
&────「如果你會設計一樣東西,你就能設計任何東西」──── If you can design one thing, you can design everything. 1931--2014,活躍半世紀......影響迄今。 跨越世代的設計大師馬西莫•維涅里(Massimo Vignelli) 雋永如詩,37條刻劃畢生傳達的設計理念: 紀律――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因為設計過程的最終成果就是所有細節的總和,不管我們做的是什麼。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不是一種風格,而是意識形態的投射,包含對製作過程和產品最終目標的認知,與風格恰好相反,風格是生產者投機慾望的短暫呈現。 知性的優雅――知性的優雅讓最低調的工藝品成為高貴的存在,同時也是我們的公民意識、我們的社會責任、我們道德意識以及我們構思設計的方式。 留白――在喧囂的世界,寂靜反而引人關注,留白賦予頁面寧靜的力量。 情境――對任何設計而言,模仿都是死亡之吻。 真正的價值――很多時候目的是滿足想要改變的渴望,而不是渴望改變,這是最糟糕的修改動機。 …… ▌雋永經典的現代主義大師,設計史上不朽的傳奇 馬西莫•維涅里是一位跨領域的設計師,從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家具設計以及產品設計......等,設計了無數經典作品。設計師邁克爾•比魯特(Michael Bierut)曾形容:「在我看來,整個紐約市都是維涅里的永久展覽廳」(it seemed to me that the whole city of New York was a permanent Vignelli exhibition )。 維涅里為IBM、Ford、Knoll、Bloomingdales和American Airlines等世界最知名公司設計企業標誌與其他設計物,包括1972年的紐約地鐵路線圖,讓世界上最龐大且繁忙的交通要站,梳理出秩序與新規則;American Airlines的LOGO飛揚在空中近半世紀,經典標誌深入人心。在這個設計最為瘋狂混亂的時代,維涅里簡約俐落的設計像清風拂去喧囂的噪音,引領世代追求真正美好的設計――合理、適用並保持著知性的優雅。 ▌37條設計標準,留給年輕設計師的一份禮物 《設計準則:Massimo Vignelli》是維涅里留給設計界的最後一項瑰寶,將他跨越半世紀的設計生涯經驗,坦率,簡單且直截了當地匯集成一本設計手冊,將畢生信守的理念傳承,歸結成37條設計準則,提醒每一位設計人或設計相關工作者,可能容易犯錯的地方、設計的價值以及最基礎也最根本的問題――設計需遵從的規範。 就像蓋一棟建築物需要打好地基,設計也需遵守基礎規則,否則失去了追求美好意義的標準,將導致無盡的浪費、媚俗與混亂不堪的視覺汙染。思考是創作的起始,任何設計都需要經過探索實踐的過程,才能讓設計成為經典,而非一閃而逝的流星。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無形事物和有形事物。第一部分從最廣泛的意義上看設計理論和知識基礎;第二部分:有形事物講述更實用的印刷設計細節,更像實用的工作筆記,並使用豐富精彩的案例作品來解釋,從產品設計到標誌設計和平面設計再到企業設計。 翻開本書,一條條梳理設計的基礎原則,也許正是這個資訊爆炸時代裡最需要的――回歸設計的初心,重新定義美好設計。 有關《設計準則》裝幀設計 。大師原書封設計+王志弘設計臺灣版專屬書衣 。沿用維涅里標誌性的橘紅色設計 。全書進口美術紙,務求體現原書設計與質感。
設計的美好關係:60座書席設計解剖書
第一本集結台灣最受注目的設計實作 60座書席設計圖詳細大解剖 從設計到社會設計, 看到設計師們的思考與創意, 把「美好」跟生活發生「關係」。 &&&&&&&&& & 設計是甚麼?甚麼又是社會設計? 陌生的你和我,可以透過設計連結嗎? 親子兩代可以透過設計接續嗎? ‧從設計延伸到「社會設計」,透過多數人參與,帶出設計者的正面價值 設計與大眾的生活之間,到底有甚麼關係?當招牌被改變時,就表示有文化了嗎?當一個城市做了這麼多硬體建設時,就表示有文化了嗎?人們的生活就會改變嗎?會不會太自以為是了? 美好關係活動的架構操作,由「旅遊設計」串聯「地方城市」,自主性發展產生一個模組化的架構,就開始了「社會設計」,也是設計師更加貼近使用者價值的好機緣。 ‧社會設計3大重點,開啟地方創生效應: 重點1& 了解社會設計的基本條件→ 社會設計,是大多數人可以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 社會設計是期待與人發生關係,把設計介入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社會設 計存在一個環境當中,要呈現均衡狀態,不能有過度的個人主義色彩。 重點2& 體認社會設計的價值→用設計改善多數人生活的品質,創造多數人認可的新觀點 每項社會設計,都有其意義與目標,但是,「改善多數人生活的品質」則是每個 社會設計所需重視的存在價值。 重點3& 活用社會設計的方式 →互動、美學、善意,3個點構成三角形 互動、美學、善意,是社會設計時所運用的方式,有如一個三角形,彼此之間互 相影響、互相牽制與帶動,例如:藝術必需經過多數人同意、美學要帶出善意。 ‧作品+侍書人,建立人、書與公園的美好關係 重點1& 書席計畫& 執行關鍵---侍書人 重點2& 兩岸三地& 名人響應參與設計、捐書 美好關係公園書席計畫,期盼透過民眾交換書籍的方式,讓美好關係蔓延。除了設計最美的公園書席外,更要思考到書席設立後軟體的服務,因此設立「侍書人」的重要角色,是書席的主人,負責定期「管理書席」與「活化書席」。 ‧60座書席設計圖全面大解剖 ‧設計發想理念 × 設計平面3D圖 × 施工到完工 ‧材質實驗、天候考量、使用考量 本書特色 60位設計師+60位名人響應,全力投入打造「美好關係─蒲公英書席」全紀錄,用設計的力量,改變城市! ‧美好關係活動操作架構總覽 ‧社會設計.地方創生3大設計重點 ‧60座書席設計圖面大公開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將生活一切準則交託在秩序感與美學意識底下, 甚至可以說,日本人為了追求美之極致,連喪命也在所不惜。」 & ●&日本設計界達文西—黑川雅之 ●&建築、室內設計到工業設計⋯⋯跨領域設計大師 ●&本書為其第一本在台灣出版發行的代表著作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八個深植日本文化的美學意識:「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彼此相互為前提,也彼此互補。 本書同時是黑川雅之對自我潛行探索「藝術是什麼?」的論證與整理。從八個視點出發,進入日本建築、都市規劃、設計、茶道、繪畫、家具器物、服裝、文學、社會文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面向,對比西方世界觀,啟發反轉思路,剖析獨特的日本美學邏輯。 ● ● ●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 ● ● ● 「微」:美學意識中的首要概念。日本人相信身體最原始的感動,珍惜眼前瞬間並相互體諒。舉例藉由茶室主人的位置與庭園借景的設計,展開視線延展的宇宙觀照,從「現在」、「這裡」、透過「自己」的位置與感受來理解世界。由細微處掌握並體現全體。 「並」:基督教與佛教宗教觀可並列共存於日本、同時擁有漢字、平假名與片假名三種書寫系統並行,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喜好並施行「並」的思維。從古至今日本人一方面保持著自我為獨立個體,一方面又因為「恥的意識」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此種在競爭中尋求共存與調和的「並」的思想,似乎也最合乎現在社會的需要。 「氣」:日本城市即是由氣場所打造的「聚落」。從人與物到建築空間都有非物理性的、「氣」的存在。存在宇宙其中的人、自然界的樹木花草與大小物體都不斷向外散發生命能量,即為「氣」,為的是要和宇宙維持一體感。「氣」是促使著宇宙整體調和的關鍵所在。 「間」:日本美學意識的核心。從繪畫來看,「間」以「留白」呈現;在音樂裡,「間」化身為餘韻。無實體存在的「間」,必須理解前述的不可視之「氣」、並捨棄了「整體」的概念、能覺察「細節與細節」之間的關係,也就能夠察覺並感受「間」之韻味。 「秘」:把某部分隱藏起來以誘發觀者創造力的逆向思考。以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為例,屏風上的構圖留白處創造「間」的餘韻,也召喚著觀者的想像力,令觀者繼續展開無邊無盡、延展無限的豐富創造性,最後停留觀者的腦海中的是獨一無二的繪畫作品。另,例如在視覺設計上,「陰翳」與「逆光」也是呈現「秘」的必要條件,幽暗微光使得陰翳的魅力閃耀動人。 「素」:保持本色最為美麗。好比日本傳統房屋喜好使用木材、竹、泥土與紙張等天然素材作為建材,隨時間更迭,展現風化美感的斑駁事物,成就了日本獨特的侘寂(wabi-sabi)美學。另從傳統和服到三宅一生從「一塊布」為起點的服裝設計等「原型」的創造,也流露著「素」美學。 「假」:日本人觀念中沒有絕對的生與死,生或死皆為歷程中一閃即逝、不斷重複的形式,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幻影」,也就好比現在的房子和正在過的人生是虛幻的、是「假」的,而日本人全面接受這個世界本就被支配在宇宙自然法則之下的事實,生命歷程不斷輪迴轉生。日本傳統房屋室內僅用拉門或屏風區分空間使用,即便仍有客廳、茶室、餐廳等區分,一切仍為暫時的、「假」(借)的用途,隨時可以調整改變,此融通無礙的思想即來自「假」的意識。 「破」:謹記傳統的基本原則,進而捨棄框架、探索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即為「破」。茶聖千利休的一生奉獻給茶室建築形式的改革和文化:他提出了左右不對稱的空間規劃、小而美的草庵型態建築,可謂實踐了「破」的主張。又好比將前述七個美學意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並加以破壞,如此的「破」,方能成就出日本人的究極之美。 ● ● ● ● ● ● ● ● 黑川雅之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以上述八個富含力量的漢字訴說其發現,藉由本書,期望台灣的讀者也能深入理解黑川雅之心中的獨特日本美學。他認為日本文化源頭根柢深受印度與中國的影響、再依著日本風土氣候發展出特殊的美學觀,而唯有瞭解「我們到底是誰」的深度文化價值,即是在找出對於未來的指引。
Design360°過去與現在
本書將從創意、360度視野的角度,從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設計大師對話等方面帶領大家共同探討什麼是“新”,什麼是“新設計”,怎樣才能從傳統做出“新設計”?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設計變得陌生則更加是一種創新,而且更具挑戰性。本書特色:由榮獲「亞洲極具影響力大獎」的《Design360°》觀念與設計雜誌特刊改編是拓寬設計師們設計理念的絕佳工具書。
本質:超越時代的字體排印學巨匠,1950年代的四堂課
《IDEA》雜誌總編輯 室賀清德 專文推薦& 瑞士國際字體排印風格奠基者 字體排印學巨匠艾米爾.魯德(Emil Ruder)繁體中文世界首部作品 ──平面.線.字.節奏── 從社會和科技探討字體排印學的構成準則 以及其與文化、自然科學、政治和社會之間的關聯 在歷史風格被粗淺濫用的當代,帶領我們重新檢視平面設計本質的經典之作 「有一派極端的主張說,最好的平面是未經印刷的平面。 這種主張不算是錯的。 面對一片空白的平面,我們可以做兩件事: 賦予生命並活化它,或者破壞它。」 ──艾米爾・魯德 在20世紀50至70年代之間,字體排印學於戰後未受戰火侵襲的瑞士,在其社會、經濟與科技框架下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脈絡。這種字體排印學的特色包括:不對稱卻協調的整體結構、根據數理性的網格系統編排元素、相片和文字的編排著重清楚的視覺傳達、無襯線字型、靠左對齊(右側參差)的排版,以及注重客觀理性的視覺傳達。這種字體排印風格被稱為「瑞士字體排印風格」(Swiss Typography Style),亦稱「國際主義字體排印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Style),此風格深深影響了全球平面設計的發展至今,而本書作者艾米爾・魯德(1914-1970)即是此風潮的重要推動者。 魯德除了是位重要的平面設計大師外,也是一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他在巴塞爾設計學院(Allgemeine Gewerbeschule)教授字體排印學多年,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也投稿專業雜誌,對平面設計領域的知識發展貢獻良多。1967年,魯德彙集其專業於《字體排印學》(Typography)一書,成為設計領域廣為傳閱的經典之作。 而《本質》是他另一本經典作品,收錄了四篇魯德論字體排印設計本質的文章,從平面、線、字、節奏四大主題,信手援引繪畫、雕塑、文學、攝影、建築、哲學、戲劇、自然科學等各領域名作及思想概念,搭配實際的文字排版設計範例,不限單一領域、時空與地域,恣意探討字體排印學的構成準則及其與文化、自然科學、政治、社會之間的關聯。 「透過深入觀察其他領域,我們更能瞭解自己的主題。就像一個小村落,只有在空曠的環境下才能好好檢視與評斷。也才能發現日常生活中錯綜複雜的影響或更重大的事件是無法忽略的。」 艾米爾.魯德對當代平面設計影響巨大,而本書是直探字體排印學與當今平面設計間關係的重要著作。此作品雖然問世已有半世紀之久,正因爲當今對於歷史風格的粗淺濫用,魯德在本書中從社會和科技之間關聯的角度來處理的字體排印學準則,更值得重新檢視。對於想要深化設計思想、追本溯源的平面設計師或相關師生來說,本書將是不得不讀的經典,是欲了解現今平面設計發展至今的關鍵之作。
設計聖殿:從HP、Apple、Amazon、Google到Facebook,翻轉創意思維和科技未來的矽谷設計史
如何設計「設計師」?如何「設計一個概念」? 從一個紙箱,到第一個滑鼠、第一台個人電腦、第一部iPhone,按下第一個「讚」 矽谷設計如何讓賈伯斯多次撂出那句「one more thing」? 下一個即將改變世界的矽谷設計產品是什麼? & ――――第一本深入剖析矽谷設計60年全貌的專書―――― 見證科技演進、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公司IDEO顧問貝瑞‧凱茲重量級著作 & ★完整追溯改變世界的「設計」的誕生,全面系統性地分析矽谷如何深刻啟發人們對設計的思考 ★取材大量不對外公開的第一手矽谷資訊,收錄各年代的矽谷設計大師專訪,見證設計師無中生有的無限想像力和執行力 ★近50張珍貴原稿和原型產品照片,從第一個滑鼠的誕生到蘋果人機介面設計指南,忠實呈現矽谷設計演化史 ★著名視覺藝術家、電腦科技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前教授「前田約翰」專文推薦,所有設計師、電腦工程師、產品開發者、行銷人員必讀之作 ▍不僅「做設計」,還要「活在設計中」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個矽谷?誰是矽谷第一位設計師?第一件矽谷設計產品是什麼? 加州矽谷是全球設計師最密集的地方,這裡有科技巨擘的設計部門,也有非營利組織的設計志工;有營運遍及全球的設計顧問公司,也有小而美的設計工作室;有設計實驗室,也有學術設計計畫。設計師、工程師、遊戲設計者、金融家、人類學家、律師,無數人投注數十年歲月,一起構成矽谷這個緊密連結的網絡。 矽谷這個舉世無出其右的生態體系,催生出以「加州設計」聞名的Apple產品。但誠如本書作者貝瑞‧凱茲在這段首度翔實披露的歷史中所說的,設計開始在矽谷發揮舉足輕重的效用,其實比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在車庫中草創Apple早了數十年。 ▍技術能完成一件產品,但設計使之與眾不同 ――讓蓋茲和賈伯斯共同致敬的全錄PARC,如何聚集各方怪傑,引領一代潮流?矽谷設計如何成為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工業設計力? 凱茲為這段歷史提出縝密原創的觀點,說明設計如何使矽谷轉變成全球最強大的創新動能。從一九五○年代的HP和Ampex,到今天的Google和Facebook,設計銜接起研發、藝術和工程、技術效能、人類行為。凱茲追蹤了所有頂尖設計公司的源起,包括IDEO、frogdesign、Lunar,並說明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逐漸把設計列為營運策略核心的過程。在此同時,大學、基金會、甚至政府機關,也把「設計思維」應用到使命上。 凱茲從大量的原始文獻及設計大師的訪談中,擷取前所未有的豐富訊息,包括滑鼠之父恩格巴特、Apple創辦人賈伯斯、互動人機介面大師諾曼,讓大家看到設計實為矽谷創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矽谷是多種情境融合而成的獨特產物,在時間或空間上都是無法複製的。矽谷設計是一種完整的設計思維,一種思考及了解事情的方法,並由此改變了人類生活及工作的方式。
設計學∞學設計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經過設計的東西 沒有設計的世界,是資訊難以傳遞的世界 不論身處哪個領域,成為懂設計的人,就能更有效的傳達自己 我,為什麼需要學設計? 我們生活在「設計」之中,每個角落都充斥著「設計」,街道的標誌、車站的指示牌、桌上的月曆、咖啡廳的菜單……,每件事物使用的字型和配色,都是精心構思而成,都是為了讓生活更舒適而做了「設計」。 每個人在求學階段都有上過「美術」課,但卻沒有「設計」這門課。但其實,並不是平面設計師才需要懂設計,大多數場合都很講求設計能力,例如,業務人員的簡報資料、企劃人員的企劃書、餐飲店主的宣傳品……。即便是委託給專業設計師,若是懂得設計,在傳達需求與溝通上勢必更精準、更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本書從文字(字體)的選擇,到版面布局、色彩的使用、照片和插圖的用法、印刷用紙的選擇等等,透過豐富的圖解,詳細解說所有設計的基本知識。這是一本不只侷限於專業設計師,而是保證讓所有想學習設計技巧的人,都能一生受用的入門書。 ★透過本書,學會能在各領域派上用場的設計力 Introduction& 讓設計更貼近你我>>>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經過設計的東西 Chapter1& 文字與字體的基本>>>平面設計的主角就是字體設計 Chapter2& 文字編排的基本>>>將文字恰當巧妙的構築就是設計的基本 Chapter3& 色彩的使用方法>>>黑色和白色也是種美麗的顏色 Chapter4& 照片的設計搭配方式>>>直接訴諸視覺的素材,千萬不能妥協 Chapter5& 插圖的使用>>>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Chapter6& 圖解、資訊圖表>>>圖表設計讓資訊更容易傳遞 Chapter7& 紙材與印刷的基礎知識>>>紙材X印刷,打造截然不同的韻味
2018金獎精選及空間設計作品
由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設計機構──漢諾瓦工業設計論壇(iF Industrie Forum Design)——舉辦、創立於1953年的iF設計大獎,今次已邁入65屆,能夠年年雲集世界各地優秀的設計師共同慶祝,同時本屆更創下有史以來參賽產品及設計數量最多的一年,主要原因即在於其一貫堅持的「獨立、嚴謹、可靠」評選理念。 不同於展示潮流新品或概念設計的展會,主要用以表彰行業成就、展望產業未來的德國iF設計獎,集產品、建築、室內、包裝等各個設計領域的全球菁英,不僅是世界最大的設計賽事之一,亦早被公認為設計典範與創新的象徵。其七大獎項類別分別為產品(Product Design)、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包裝設計(Packaging Design)、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專業概念(Professional Concept)、建築設計(Architecture)、室內設計( Interior Architecture),全面性的深度涉獵,讓設計不再侷限於產品上,而是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變革。 & 由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設計機構──漢諾瓦工業設計論壇(iF Industrie Forum Design)——舉辦、創立於1953年的iF設計大獎,今次已邁入65屆,能夠年年雲集世界各地優秀的設計師共同慶祝,同時本屆更創下有史以來參賽產品及設計數量最多的一年,主要原因即在於其一貫堅持的「獨立、嚴謹、可靠」評選理念。 不同於展示潮流新品或概念設計的展會,主要用以表彰行業成就、展望產業未來的德國iF設計獎,集產品、建築、室內、包裝等各個設計領域的全球菁英,不僅是世界最大的設計賽事之一,亦早被公認為設計典範與創新的象徵。其七大獎項類別分別為產品(Product Design)、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包裝設計(Packaging Design)、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專業概念(Professional Concept)、建築設計(Architecture)、室內設計( Interior Architecture),全面性的深度涉獵,讓設計不再侷限於產品上,而是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變革。 & 德國本次共抱回22座金獎,獨占鰲頭;亞洲國家的設計潛力亦不容小覷,日本以13座位居第二,韓國奪得8座名列季軍。iF評委會主席Fritz Frenkler對此表示:「iF設計大獎的報名數量多年來穩定增長,來自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地區設計者的尤以關鍵,他們既參與了競賽,勇於將作品交予國際評審團評估,也顯示許多亞洲企業都理解到好設計可以為他們帶來的效益。」 & 今年共有75件金獎作品,其中2組則來自台灣,不僅展現本土設計的深厚實力,更突破科技框架、表露人文溫度,為設計注入一股強力暖流。此書則收錄多項2018年iF金獎產品及室內空間得獎案,希冀給予讀者一個感受驚豔設計的機會,更在閱讀的同時反思設計的真正內涵所在。
設計、藝術和建築中的FORM+CODE -如演算般優雅,用寫程式的方式創造設計的無限可能
★第一本互動設計領域經典之作★ --綜觀多媒體數位創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觀賞者能以不同的說故事方式體驗3,214張「The Whale Hunt」照片; 「Super Mario Bros.」只用一小組8×8圖像磁磚,就建構出整個遊戲世界; 隨著觀賞者經過「Being Not Truthful」,蜘蛛網會被扯破,轉瞬又恢復完整…… 運用代碼,可以激發創新,轉化創意,創造出憑空想像的新型式設計,達到各種藝術表現的手法,擁有21世紀的超能力。傳奇的前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John Maeda,是1990年代第一位用電腦輔助創作的設計師。本書作者之一的Casey Reas師承數位藝術先驅John Maeda,為開發給設計師與藝術家的程式語言「Processing」的發明人之一,是多媒體設計領域的重要藝術家。 本書深度地檢視創意領域裡的軟體使用方式。這些領域涵蓋了平面設計、字體設計、資料映射設計、藝術、數位加工、互動媒體、遊戲、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以及所有的新類型媒體與表現手法。書中令人讚嘆的視覺作品概觀,為讀者引進了過去60年來,將近300個的重要作品。無論從理論或者實際創作案例,本書清楚地綜觀了多媒體數位創作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為一本互動設計領域的經典之作,解開了每位設計師的枷鎖,是各領域設計師都一定要擁有的參考收藏。 ★「程序讀寫能力」是「有能力讀寫程式,掌握程序的樣貌與美學」 電玩「Spacewar!」是很好的程序代表例子。要玩這款遊戲,必須先了解空間與動力在兩艘敵對太空船間的關係。玩家以向左或向右旋轉的方式來控制飛船,然後對準目標發射火箭以射下敵軍。要寫出這款遊戲,一個有程序讀寫能力的人,必須先將動作拆分為具有相當細節性的模組,才能進行編寫。創作遊戲最複雜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把所有元素精心編製為具有連貫性並且愉悅的經驗。程序讀寫能力是一種橫跨所有程式語言,甚至能被應用在原始碼編寫領域以外的一種思考方式。 ★運用「重複」手法,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創造出世界級藝術作品 運用「重複」這個手法所產生的效應,對人的身體和心靈能產生極大的影響。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之一,是快速閃爍的光線會引發癲癇;而一首好歌的節奏能使人們起身跳舞,則是更為常見的例子。與此類似地,動態的視覺圖像能以微妙的方式呈現,並引發實質的震撼。目睹了歐普藝術的興起,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運用了「重複」這個創作手段。與其使人們產生視覺上的效果,他運用重複出現在大眾媒體中的圖像進行創作,他在同一張畫內多次絹版印刷單一圖像,創造了如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和貓王(Elvis Presley)等標誌性名人的肖像。透過重複手法的使用,圖像失去了與其主體的關係,並成為一種商品,而不再是一張肖像。 ★「轉碼」化無形為有形,每天傳送的短信也可以是藝術作品! Rafael Lozano-Hemmer 在2003年的裝置作品《Amodal Suspension》,將簡訊轉換成光束,由聚光燈投射至日本山口藝術和媒體中心(YCAM)上方的天空中。Lozano-Hemmer運用變形手法的構想創造了相當引人注目的展出。每個短訊中所包含的字母,都依據它們的出現頻率進行分析。分析後所產生的數值則用來控制聚光燈的強度:字母A會將光開到全亮,而Z就只是昏暗的光芒。這樣,我們的日常語言就成了與螢火蟲相似的創作。 ★「變形」改變作品與觀眾的潛在關係 變形指的是,操縱已存在的物件並從中創造出新設計的一種手法。變形指的可以是在形狀上、行為上或者是關係上所產生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觀看者與變形物之間的關係,因為變形這個手法而產生了某種變化。舉個在攝影領域裡常常用到的變形範例:將彩色照片轉換為黑白照片。這種在每台數位相機、圖像編輯軟體和影印機中都有的簡單技術,能運用變形效果完全改變了照片的樣子。通常,黑白照片更加感性、永恆與懷舊。在某些情況下,轉換成灰階的照片甚至增強了我們對於圖像的觀感。我們認為它變得更加重要,讓我們想起了祖母閣樓裡裝滿老照片的鞋盒,或者是過去無數偉大攝影師的作品。 本書特色 1. 本書中,我們將FORM(形式)定義為視覺與空間的結構;CODE(代碼)主要定義為電腦程式,但是我們延伸了它的意涵並囊括除了電腦代碼外的一切指令。本書分為七章,分別為:〈代碼是什麼呢?〉、〈形式和電腦〉、〈重複〉、〈變形〉、〈參數化〉、〈視覺化〉和「模擬〉。前兩章定義專有名詞,以及介紹基本概念來奠定基礎。主題章節則緊緊環扣著代碼。 2. 每一章節以解釋該領域的短文搭配兩個創作的案例,使本書除了有扎實的理論以外,也能降低跨入的門檻,讓不懂得如何使用代碼的設計師、藝術家與學生們產生興趣。
資訊視覺化設計的潮流:資訊與圖解的近代史
了解「資訊視覺化設計」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知識—必讀! 藉由地圖、交通路線圖、統計數據、插圖和電腦程式編碼的豐富圖像範例, 從根本理解資訊圖繪的演進,並提供思考未來設計的機會。 ★推薦給各領域的視覺工作者★ 提供設計相關系所師長同學、平面設計師、企劃人、編輯、新聞從業者、媒體人、程式設計師等 理解時代趨勢與視覺資訊傳達的最佳輔助 ★從古至今:何謂「資訊視覺化設計」 Information Graphics/ Infographics=數據資料等資訊的可視化呈現,於本書統稱為「資訊視覺化設計」。而又有什麼是從久遠的從前開始便發展至今的資訊圖表呢?從記錄自己移動範圍開始,一直延伸到世界、宇宙的想像圖,多種多樣的地圖被人們描繪下來,作者在書中第1章即嘗試從「地圖」說明「圖像的起源」,並從歐美都市交通圖的發展一窺視覺設計的潮流。 ★十五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從「繪畫」演變到「圖解」、「比喻」到「抽象」的科技進展與美學意識 人類透過「圖形」和「符號」將資訊視覺化,特別是文藝復興後,印刷技術的出現與發達與工業革命以來大眾傳播媒體的出現,無論是福克斯的《新植物誌》還是布豐的《自然通史》,都可見到從「繪畫」演變到「圖解」的過程。緊接著,圖解的發展又被繼之而起的《百科全書》風潮給承繼下來;又,新藝術運動帶動孕育美學意識、倫敦地下鐵Beck Map呈現抽象化與機械理論之美等,以上時代進程皆對資訊圖繪的發展影響巨大;人們怎麼用圖像元素說故事、呈現新聞報導,促進了「圖表」和「象形圖」(Pictogram)等現代視覺傳達形式的建立。圖示方法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包括交通路線圖、地圖、新聞圖表、手冊、教育上等,資訊視覺化設計被廣泛用於社會的各層面,到今天,我們周遭所見、所到之處,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訊息傳達從西方上述時代發展而來。在二十一世紀,由於電腦和網路的普及,人們周圍的資訊量急遽增加,資訊圖繪作為一個跨越人類識別能力和理解大量數據之間的橋樑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大數據時代:從資訊「視覺化」過渡到資訊「體驗化」 西元2000年之後,主要的資訊載體從紙張變成了螢幕。所有資訊幾乎都能藉由網路連結,而在不知不覺中蒐集到許多資訊,然後還可以即時地利用電腦解析將其視覺化,藉此所描繪出來的並非啟蒙式的繪畫,也非被整理過的圖表,而是像混沌理論(chaos)般複雜交織的網絡。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解析資料這件事已經可以全然委託電腦;人類所需要做的僅是去「感受」資訊而非僅僅理解,這便是從資訊「視覺化」過渡到資訊「體驗化」的過程。 對於資訊圖繪的製作、操作和理解,有必要從根本上掌握資訊和表達之間的關係,而這本書正是從基礎開始的思路,使人們能在潮流中站穩腳步,前往未來的世界、思考引領未來的設計。
日本的設計:藝術、美學與文化
為不諳日語的及日本歷史文化的大學生、博物館參觀者和赴日遊客 提供認識日本藝術和設計的便捷途徑 12個日本設計的美學要素 × 10個關鍵特徵 × 28位日本藝術的早期推手 結合深刻的解說和超過200張精美照片 探究視覺品質、文化因素及佛教、神道等宗教傳統 如何深刻影響日本的藝術表現 「日本的一切皆精緻、優美、令人讚歎……珍奇瑰麗之物不可勝數,遍佈足之所至、目之所及之處,觀之如繁花入眼,心自嘆服稱奇。倘定睛矚目,則如臨險境……店主不著意推薦,而所售器物自有風華難掩。但凡物廉總引人貪欲,乃至傾其所有,況這遍地風雅,更是令人傾心,難以自拔。」——小泉八雲,《不為人知的日本面容》 & 記者小泉八雲(LafcadioHearn,1850—1904)在上述文章中,記述了他於一八九○年抵達日本首日的見聞和感想。這些所見所感道出了日本藝術以及手工藝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自那個時代起就吸引著西方人,並一直延續至今。十九世紀,愛慕日本風物與國民氣質的西方人不勝枚舉,而小泉八雲正是其中之一。他們意識到,日本諸多的藝術與手工藝品、建築和庭園,從精微的飾物到恢宏的建築,縱使歷經百年,製作手法迥異,仍然散發出獨特的氣質和迷人的魅力。恰如小泉八雲所言,它們對於西方大眾來說魅力難擋。如今,我們漸已明白,這種吸引力源於一套獨特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以精益求精為出發點,秉承日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從而形成了一種根植於日本匠人心中的職業素養。 本書寫作的目的,意在補充介紹大量蘊含於日本設計中的文化因素與美學概念,面向不甚熟悉上述內容的讀者或者學術團體,作者選取了與前人稍顯不同的視角進行闡述。本書以章節為單位,從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進行探討:日本設計美學的構成要素,包括形態特徵;設計理念背後的文化溯源;那些將日本設計推向世界舞臺的日本以及海外人士,是他們促成了這種設計理念在全球設計文化中獨樹一幟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書第一章闡明了當今最具代表性、使用最為廣泛的日本美學及設計詞彙,其中的多數詞彙直到二十世紀六○年代才成為西方文獻中的通用術語。同時,本章也從視覺觀感的角度呈現了日本設計中的十個關鍵要素,並通過列舉現代設計案例,闡明了日本數百年來的傳統設計理念仍持續不斷地影響著其現代設計風格的狀況;第二章辨析了日本設計中的文化因素,揭示了日本社會結構在促成其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並且說明了這種價值觀直接影響了日本設計美學的風貌,體現了日本社會的大環境對於畫家、手工藝者以及設計師創作風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最後一章重點介紹了自十九世紀至今,西方世界接觸並瞭解日本設計的發展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設計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展露鋒芒,並得以廣泛傳播,受到大眾矚目;這一章同時強調了日本設計對於世界現代藝術理論的發展與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該章還論及二十八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對日本設計的評述,他們的視角多樣,各有側重。這些包括畫家、美術教育家、科學家、醫師、工業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以及哲學家在內的日本或海外人士,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率先將日本的藝術、手工藝、庭園以及建築設計的精要介紹給了西方。
極簡.本質: 回歸材料本質、實用兼具美感的設計法則
更少,卻更好直線、方框、圓形簡單而實用捨棄多餘裝飾僅保留必備元素形塑充滿韻味的簡約體驗讓使用者在體驗中完善產品設計※本書特色‧搜集全球各地依循極簡主義原則設計出來的產品‧大量手繪、電繪設計圖,完整呈現出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針對設計師訪談,深化極簡主義的概念
3D格局教科書
由十七位建築設計專家為您徹底解析居家空間的結構魔法 透過「寬敞感」、「開放視野」、「縱深感」、「重疊」、「中間區域」、「行動」、「休息處」、「光線‧陰影」、「保暖‧涼爽」等關鍵字 探索打造舒適住宅環境的絕佳法門。 從圖紙上的設計稿演變成現實中完成的住宅建物,不論是對於設計者還是住戶來說,都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一刻。但是一開始從建築外觀到室內裝潢都相當讓人滿意的住宅,只要開始染上生活的氣息,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漸漸地改變它的樣貌。同時,一些在構想中看似沒有缺點,或者是沒有被發現的細節問題,就會漸漸浮現。 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原因要歸咎於設計上的考量和住戶實際入住感受的契合度。 本書由建築家住宅會編寫,以「貼近消費者立場」為出發點,在追求住宅特色風格的同時,亦能維持對機能性和生活舒適等層面的堅持。透過十七位建築設計專家的豐富經驗和獨特觀點,從「邊界」、「行動」、「色彩」三大面向來切入主題,並從中衍生出九個讓我們的居家環境更加舒適且符合身心感受需求的關鍵字。只要捨棄過去對於住宅優點的刻板認知,重新經由根本之道來再次認識我們的居住環境,就能成功達成建築表裏美感的均衡,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好宅建構目標。 專家們的三大面向指引 ★依照「邊界」來設計格局 在全新的空間內,要藉由打造邊界來塑造居住空間的形狀。如果邊界的打造方式很高明的話,即使住宅位於狹窄的建地,也能創造出「寬敞感」與「開放感」。另外,藉由一邊注意邊界,一邊讓空間重疊,就能呈現出「縱深感」,打造出豐富的「中間區域」。 ★依照「行動」來設計格局 在舒適的住宅內,會具備「能讓人毫無壓力地到處走動的舒適感」以及「能讓人喘口氣的安心感」。想要順暢地移動,就必須擁有精心設計的動線規劃。想要喘口氣的話,就需要能讓人聚集的場所。即使是走廊與樓梯這類移動空間,只要多下一點工夫,就能變成讓人聚集的場所。如同這樣,居住空間內的所有場所都隱藏著這種可能性。 ★依照「色彩」來設計格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一邊生活,一邊無意識地感受到陽光、聲音, 甚至是風、溫度、濕度、空氣。藉由採光而產生的陰影,能讓人感受到季節與時間的變化,賦予居住空間深度。舒適的溫熱環境能讓人有餘力去欣賞季節的變化。 九個活化居家環境空間結構的關鍵字 「寬敞感」 寬敞感並不只能倚靠龐大的空間,透過高度調整和空間配置也能形成優異的效果。 「開放視野」 活用視線和內外空間視覺景緻的搭配,強化人們對空間寬廣的感受程度。 「縱深感」 利用人類的心理作用,經由塑造出空間環境的縱深感,讓人對後續的空間抱有期待。 「重疊」 藉由空間劃分形成區域重疊,讓這些空間彼此之間產生多層次的關聯性。呈現出在獨立空間中無法獲得的豐富樣貌。 「中間區域」 探索隱藏在空間之間的中間區域,發掘其中蘊藏的各種可能性。因為定位和界線沒有相當明確,人們就可以依照當時的心情來自由運用該空間。 「行動」 妥善的動線規劃可以讓住戶的行動更具效率。簡潔的動線不僅能夠提昇家事等工作效率,也能提昇生活舒適度。 「休息處」 打破區域侷限,在各種意想不到的位置巧妙地打造出能夠讓人放鬆身心的休息空間,不僅能提升居住品質,也為忙碌的生活增添許多優閒樂活的時間。 「光線‧陰影」 適當地控制光線和陰影部分的平衡,在不同需求的空間區域中活用光影各自產生的特色效果,讓環境感受更具層次與深度。 「保暖‧涼爽」 不完全仰賴空調機能,而是要在住宅規劃階段就將室內溫度及通風等要素進行評估。維持住家環境的體感舒適性,就能讓整棟住宅保有整體性,讓人在進行空間之間的移動時維持身心感受的平穩。
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
東西是人類生活最真實的反映,每一件物品都是認識世界的地圖, 追溯東西的誕生,就是閱讀這幅地圖的方法。 在今日社會,我們透過購買,取得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但或許從未細想,買來的東西何以看起來、摸起來、用起來會是這個樣子? 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為我們帶來許多有趣的案例,說明企業主、設計師、零售商、廣告商、消費者如何共同影響各樣商品最終的樣態,讓我們從日常小物看見自己是如何與更廣大的體系連結在一起。
解構引導、再現空間-導視系統設計Wayfinding System Design
以介紹全球知名的導視設計為輔,詳細闡述如何從基礎到設計出完善的導視系統。 導視系統設計是一門新興資訊設計學科。它是與交通工程學、城市規劃設計、建築設計、環境景觀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互有關聯的交叉學科,其專業方向涵蓋人們生活基本要素和社會經濟文化需求的各個方面。 【本書焦點】 ‧社會科學專業×人文藝術觀點。 ‧導視的原理原則:設置流程/構成元素/素材工藝。 ‧專案實務應用:商場/辦公室/展覽意象。 ‧介紹世界各地設計師經典傑作。 本書特色 標誌新美學,符號心意象 走上馬路,你先看到的會是什麼? 各式媒介如何吸引你的目光進行廣告宣傳、交通指示? 從生活瑣事到城市景觀,龐大的資訊鎖在一眼即能辨識的設計中, 無形的圖案怎麼能立即化為你認知的一部分? 讓本書喚起你所需要的敏銳度!
圖像語言的秘密: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
25週年紀念增修版! 由簡單到複雜,適合一般讀者入門, 創作者更是必讀! & ✧本書作者進行兒童及成本繪畫實驗課程後歸納整理出一個重要的原則:圖畫和情感之間本來就有連結,只是我們很難說清楚講明白。就像是「一幅畫的構成,或是任何一種視覺藝術的結構,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圖畫到底如何引導我們的感覺呢?」而這本書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 ✧作者在書中結論說道:「因為讀者會把圖畫當作真實世界的延伸。」並認為:「圖畫的結構之所以能夠深深影響我們,是因為它使用我們在真實世界裡求生存的反應作為依據,歸納出原理。」上述說法,對於圖畫創作者來說不僅是重要的創作參考,也可以廣泛應用到各式與圖像相關的創作及產業發展上,是重要的跨時代之作。因此本書亦適合推薦給設計、創作相關科系的教師與學子。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學會讀圖和看懂創作者隱而未說的想法,也是一種閱讀經驗的拓展和閱讀能力的提昇。因此本書邀請長期推廣繪本藝術的宋珮老師擔任選書策劃及翻譯,期望以專業又淺顯易懂的文句揭開圖像語言的秘密。 & 本書為圖像語言的經典作品——25週年紀念增修版。作者莫莉・班發現圖像被賦予的結構意義與功能性,便開始著手將圖像結構與情緒反應的關係進行歸納整合,藉由經典童話故事〈小紅帽〉作為例子,使用剪紙技法表現各式幾何圖形變化的視覺實驗,與讀者一起探究畫面中的結構配置與用色,傳達出的語言意義和情緒感受,深入淺出說明圖像表現的各種形式。由簡單到複雜,作者專注的用幾何圖形搭配簡要卻極有故事性的文字來解釋她所設計的畫面和構圖,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讓人相信圖像語言原來可以既專門又易懂。適合一般讀者翻閱,更是創作者必讀的經典作品。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曾榮獲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吉凡尼科學書獎、夏洛特佐羅托獎、凱特格林威大獎、AAAS速霸陸科學書獎,以及珍亞當斯兒童書獎等。截至目前為止,她更是三次凱迪克榮譽獎的得主。&
不妥協的設計:無印良品的適切生活提案
原來如此!無印良品這樣靠設計征服全世界 不追求高級名牌的定位; 與國際設計大師合作,卻不張揚; 「沒有設計」的設計是它最鮮明的特色。 從「好感生活」到「Compact Life適切生活」 體貼細微,進化不停歇! 何謂不妥協的設計? 無印良品誕生的1980年代,流行追求名牌與華美的設計,無印良品不向潮流妥協,以看不出設計師與品牌的風格,在全球生活用品市場闖出一片天。 而在流行斷捨離、極簡生活的現在,無印良品提出「Compact Life適切生活」,讓生活在都會區,居住空間極其有限的每一個人,都無須摒棄喜愛之物,更不必拘謹度日,也能過得舒適又自在。 無印良品的設計進化論 服務的進化:從設計好用的生活小物,進化到幫你設計「生活方式」,讓你無須妥協,小家也可以住得很舒服。 商品的進化:長年熱賣的經典款商品,無懼風險持續推動改良;即使是消費者看不見的細微之處,也力求更好的使用感。 系列的進化:仔細觀察人們的需求,從中發掘新的關鍵字,重新詮釋既有的商品(如MUJI to GO)或開發全新的商品線。 風格的進化:從單純的「無地」到現今的「無印」,從不主打設計師的名字,小至馬桶刷都是世界級設計大師的作品。 無印良品究竟是誰設計的? 書中收錄精彩專訪,與世界級設計大師面對面聊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時時注意,日常空間中的事物是否持續「有意義」,沒有其他公司能像無印良品一樣,這麼認真探究細節。」────藤原大(Dai Fujiwara) 「只要去到無印良品的門市,需要的東西永遠一應俱全,乍看很樸素,品質卻很有保證。」────康斯坦丁‧葛契奇(Konstatin Grcic) 「在跟無印良品合作之前,我已經是個重度無印迷,我為無印良品設計的床雖然已經停產,但在我家仍持續愛用中(笑)。」────山姆.赫克特(Sam Hecht) 「不把設計師的意圖,強行加諸在使用者身上,用法和感想都交給消費者決定,這就是無印良品的特色。」────加賀谷優(Masaru Kagaya) 「無印良品的設計並不簡單,我設計其他公司的商品時,大概有八到九成的提案會通過,跟MUJI提案的成功率只有五成。」────賈斯伯‧莫里森(Jasper Morrison)
感覺舒服的文字
文字最基本的功用是溝通,但為了要讓它能夠更有效率,以及更能夠表現出豐富的表情。文字在發展過程中,因應社會各種需求而衍生出多樣化的字體造形。現在的文字造形可大略分成兩種領域;〈一〉是依循文字基本造形理論讓文章用的字體變得深具美感和易於閱讀。〈二〉是商業領域講求效果與個性的CI或LOGO設計。本書是一本以賦予文字豐富表情的造形工作,以及可讓人感受到舒服的文字為主題。書中收集了眾多案例,包含了文章編排時要賦予其中訊息表情的「字型(Font)」,和傳達語言或名稱…等記號印象的「字體(Logotype)」兩大部分。在檢證其製作背景的同時,也將文字作為反映社會文化狀況的一環來觀察。嘗試著去思考,加入一些有趣、獨特、好玩、溫柔、興致…等情緒要素,超越文字賦予的「機能性」和「創新性」,展現出文字的魅力。
用生活學設計:完美顛覆你對設計的想像
如果您是初入設計行業的學習者,本書範例蘊含豐富創作技生活一刻不停地都在和設計打交道,每個人也不乏參與設計的經驗,但在與設計的接觸的過程中,人們並沒有一種自覺主動參與進設計和設計師契合的感覺。如此頻繁地接觸設計,只是單純地與設計“打個照面”。 本書以創意和360度視野的角度,分別從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設計大師對話等方面帶領大家一起探討如何用設計讓使用者的角色發生根本的變化,讓其從單純的資訊接受者變為設計過程中真正的參與者;讓你的設計和生活息息相關,變得更具活力和親和力。讓大家領略到其實人人都可以參與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國際重量級啟發之作,從理論到實作,掌握好畫面與好故事
當業餘充斥,你需要成為真正的專業 通盤破解──影像的敘事邏輯與修辭 過去你一知半解,現在你可以全面透視、精準整合。 國際視覺名家,教你把好想法變成好畫面! ◎國際重量級啟發之作,全球視覺科系一致推薦用書 ◎平面媒體、網站、多媒體、廣告、電影、電視,工作者提升視野必讀書目。 ◎理論、實務、案例並重,收錄最新視覺影像,集結各領域大師的精采傑作。 任何人都能創造內容。當業餘勢力擴大,你需要更專業。這是第一本跨電影、報紙、雜誌、電視、網站到廣告,透過大量案例帶領讀者讀懂圖像,傳對訊息的視覺專書,整理出放諸四海皆準的視覺溝通法則。作者為國際頂尖視覺專家,用最當代的案例解說,其中包括:《衛報》、義大利雜誌、巴西《聖保羅頁報》、滾石雜誌、古根漢美術館雜誌、卡帕經典攝影、奇士勞斯基電影、U2演唱會,到Absolut伏特加、Volvo汽車、福斯汽車、Dove、Sony液晶電視等精彩廣告,條理分明地整理出,不同媒體各種技術環節,不可不知的重點及精采實例。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和克林‧伊斯威特,分別成功地運用了哪一種說故事技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一九七五)和千年以前的英國英雄史詩《貝奧武夫》有何共同點?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和哈利波特又有哪裡相似?眼睛加上流水,象徵什麼?希區考克和史蒂芬˙史匹柏都是系出通俗劇的大師? 報紙如何設計,才能創造友善版面,吸引人閱讀?圖像要如何從解釋到表達,從明喻到暗喻?什麼樣的攝影取景是第一人稱?什麼樣又是全知之眼?什麼樣的構圖最有力量?如何通盤破解影像的敘事邏輯與修辭?有了圖像後,又該如何與文案和鳴?與設計呼應?字體如何排版,最好讀?觀眾、讀者如何解讀圖像?設計有哪四大原則?設計師排版時最在意什麼?哪些設計,顏色是重要關鍵? 本書包含典型的媒體工作──包括新聞、電視、網路、廣告等。也從公民、消費者的觀點出發,因為今日媒體界的權力已轉移,如今的讀者、觀眾、網友和手機用戶都要求和媒體互動。作者兼顧理論和實務,全書章節以理論、實務和實例三段式編排,讀者可以從熟悉的當代經典實例輕鬆上手,瞭解瞬息萬變的影像時代,及業界的實務操作,全面掌握視覺溝通的各種理論與思路。 不論你是媒體編輯、設計、攝影、廣告文案、電影導演、電視企製、網頁規劃,從挑選圖像到決定色彩,從撰寫文案到挑選設計,你不能只懂自己的專業。成功的創意,需要全盤的整合。過去你對這些技術一知半解,現在你可以全面透視,搶先一步精準整合。 ※原書名:《視覺溝通的文法》+《視覺溝通的方法》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基礎印刷學:避開DTP及印刷陷阱,完美呈現設計效果
設計印刷品時絕對必備的最基本知識 全數網羅在本書中! 以成為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而努力吧! 【本書特色】 &以大量一目瞭然的圖表和插圖講解,是一本實戰性百分百的工具書。 所有和平面設計印刷品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小書中得到解答。 印刷品集結了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心血,諸如編輯、撰稿、攝影師、插畫家、修圖師及印刷廠師傅等等,並結合眾多工序才得以完成。書籍、雜誌、出版物和廣告之間的細部流程雖有所差異,但是基本流程皆為「企劃→編輯→設計.製作→印刷.加工」。原則上,設計師負責的是其中的設計、頁面版型製作和視覺選擇,以及文字和圖片編排等等。設計師要設計到什麼地步因案而異,然而,為了能順利地製作,預先瞭解各工序的流程和基本知識非常重要。 &&&&不論你想成為平面設計師,或是已經在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這本書都是專門為你量身訂做。除了基礎知識之外,還包含各種疑難雜症的解答。希望能在你感到疑惑時,助你一臂之力,請讓這本書和其中的可愛角色常伴你左右吧~
學設計名校170:最詳盡的全球設計留學寶典
最完整的世界設計學校導覽書.全新增訂! 設計大師就是自己的老師+設計師學長姊推薦與經驗談.掌握第一手的名校訊息 涵蓋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學校,最詳盡實用的求學寶典 ★★★求學與設計環境分析★★★ 出國留學可以改變你的一生?國外的設計環境有什麼優勢? 異地求學最大的困境與最大的收穫?直接踏入職場還是繼續進修,會對未來比較有幫助? 讓學界與業界兩大名設計師李根在與季鐵男,告訴你在踏入設計領域前不可不知道的事情。 ★★★設計師學長姊帶路★★★ 全書號召五十多位學校當地作者寫出在地觀點,並收錄了台灣十三位設計師在世界各國頂尖設計學院的心得與體驗分享。 ◎空間設計→ 陸希傑、高弘樹、張維勝 ◎工業設計→ 王俊隆、胡佑宗、Chad設計浪人 ◎平面設計→ 林孟洵、陳聖芳、三人制創Bianco ◎流行設計→ 簡鈺峰、潘伯勳、潘怡良 ◎金工設計→ Mano慢鏝 飛越全球各大洲,踏上世界各大設計強國的領土,巡覽國際逾三十個城市,「學設計.名校170」,縱走五大設計場域:空間、工業、平面、服裝與金工,帶你經歷:觀點╳態度╳資訊╳文化共構的設計體驗! 除了深入了解各大名校特色、招生資訊之外,也讓您在出發前,回歸設計的本質──生活,帶你「認識環境」,聽聽各大領域設計師的留學經驗談,與在國外學到的設計關鍵字,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計方向! ◆◆給自己一個改變一生的機會,一定要出國學設計的六大理由: 1.學習沒有國界:不是台灣太小,而是世界太大。留學能看到各國不同的文化風情和最新的流行資訊。 2.設計沒有束縛:投入設計領域才知道學無止盡,設計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隨時接收最新資訊才能不被淘汰。 3.創作不受限制:不再人云亦云、制式學習,國外自由的學習環境更重視個人的創作思考,落實天馬行空的創意。 4.理想不畏挑戰:前進世界一流設計首府,與各國匯集的頂尖人才一同競爭、觀摩,碰撞出最燦爛的火花。 5.溝通不分語言:語言學習是讓你拓展視野、擠身國際的最大利器,國外生活幫助你真正掌握一門外語。 6.人生放手一搏:美學經濟不斷延燒,在台灣競爭愈漸激烈的設計環境中,你需要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機會! ★★★本書五大特色★★★ 1.最完整囊括空間、工業、服裝、平面、金工等五大設計領域的留學寶典。 2.解析全球最優秀的設計名校171個系所,全方位了解學校優勢與未來進階規劃。 3.14個設計大城的特點和周遭生活環境介紹,幫助您找到最理想的留學之都。 4.「我的老師是大師!」+「名人學長姊出列」,有名有實力的老師與校友不只能在學習上啟發你,還可能是未來職場衝刺的關鍵助力! 5.特訪13位台灣設計師的留學心路歷程,參考前人指標,讓你不走歪路、滿載而歸。
設計型思考
國內「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掌握「設計型思考」 用創意解決問題! 作者以本書分享: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 「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強調創意的重要,不會落回藝術創意的窠臼呢? 我東想西想,只有通過設計界的創造觀才能解開這個看似十分矛盾的死結。 到此,我覺得已到了大聲宣揚設計思考模式的時候了!」 & ─漢寶德 為什麼設計就是不能認命? 而設計型人格又是什麼? 什麼是孫悟空文化? 天生的設計師該具備什麼條件? 設計型思考的時代來臨了,你開始用設計式角度看世界了嗎? 如何運用設計師的創意秘訣,已成為時代的焦點! 提出「藝術教育救國論」的漢寶德,這一次,大聲疾呼大眾重視「設計型思考」的重要性! 他提到,設計型思考的起點,就是改善現況,得先找過去的碴兒,對眼前困難與問題,進行長程思考、理性分析! 漢寶德的《設計型思考》是首部為國人打造「設計型思考」的專著,以台灣本土案例為借鏡,既能透視問題,也能真誠面對問題核心! 本書以文創產業、都更、國宅興建、教育問題等為例,大膽爬疏從台灣社會觀察到的百態與弊端,將創意的理性與感性,以文創為例,漫談到生活觀點的邏輯思考,說明一種期待為國人所重視與理解的文化現象,期望能為國人提供走入設計型思考的第一課!
設計的力量
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設計力量‧設計產業‧大師對談 設計並不是功能的奴隸,而是具有潛移默化的能力 當人在體會設計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設計的趣味和價值觀 設計,不僅有商業價值,還有社會價值 在未來,設計不再是功能的奴僕。在創造商業價值之餘,「社會責任」可以被當成設計的一個定義,永遠記錄在辭典中和設計師的心裡。 掌生穀粒的設計,在功能上是逆轉這個便利世界所提供的「一時之快」,刻意用不方便喚醒生活者要惜物愛物的美德,竟意外地成就了在美學上的親切感……。 垃圾廢物及社會問題曰益嚴重,勢將威脅地球的未來,設計師都應關注並致力尋求解決之道。但我深信答案往往在問題裡,將來整個世界的設計方向將會也必須朝著這方向走,而這兩個問題會成為最豐富的創意資源。
設計人的江湖智慧: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還在做偽大師的美夢嗎?
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從無一席之地的美學、設計, 曾幾何時,大專院校廣設設計科系,「設計師」成了當紅炸子雞, 從教室到辦公室後,赫然發現幻想和現實竟存在光年級的差距。 & 作者黃鵬霖闖蕩設計界二十餘年, 深深感悟設計的痛快,來自98%的痛苦,只有前後各1%的愉悅, 個人的設計專業只是基本的基本, 更多的挑戰來自:和業主溝通、報價的邏輯、成本的掌控、如何開拓案源、要參加比賽嗎...... 不論是在設計公司上班、自行創業,要面對種種的課題, 設計工作看似感性的結果,實為理性的操作, 完成學業後進設計公司上班,到自己創業、經營公司, 始終秉持科學化的管理邏輯, 應用在設計這種一次性、客製化的產業經營中, 本書是他爬梳整理在業界打滾的江湖智慧, 成功之路,沒有照著做一定會的方程式, 唯有秉持正確觀念、堅持原則,不斷精進, 才是真正走在一條接近成功的路上! >>設計方與客戶方的關係 ──哪怕客戶再有想法,設計從來都不是「合作關係」,而是一種「委任關係」, 純然是支付費用請專業人士為你完成某個項目。 ──以設計工程的領域來說,預算理應是根據設計圖被精算出來的,砍價格又想 要原品質,這不是逼人做假裝高級其實黑心的食品嗎?! ──設計師是個「提供背景」的工作,創造配適使用者的專屬空間或設計產出, 提供客戶有限的多樣選擇,但非用自己的喜好去指導客戶生活。 >>設計人常見的迷思 設計師必備行頭:手工眼鏡、MAC電腦,文青形象,泡咖啡館 ──誠實說,真的愛設計「工作」嗎? 空間是表達設計師理念的作品 ──以人為本,空間才能為人所用 成名之後,只想接高價有格調的案子: ──現實是,設計師是「被挑選」的那方 我的業主是500大企業老闆,我就…… ──唯有精進專業使人尊重,喇賽不會 本書幫助你拿捏設計的分寸,管理挫折,走回設計的坦蕩大道!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Design by wangzhihong 書中的一個標記,台灣現代主義設計先行者 開創平面美術新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輝煌時代 十六年來不斷地潛入作者的世界 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拆解、連結及演繹 用秩序的詩意、極致的距離感 築造閱讀者的朝聖路徑,記錄知識流動的輝煌時光 創造出的純粹性徹底改變一個時代的設計風格 為近代台灣出版留下獨特景致 「我在書籍設計中磨練技巧、尋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建立起ㄧ個屬於自己的設計觀,展示在大眾面前。 設計師時常會將名字標註在折口,我同樣也在折口的ㄧ角留下屬於自己的記號: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Design by wangzhihong是圖錄的部分,收錄2001年至2016年中的部分作品, Text by wangzhihong則是針對其中100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當時的一些想法, 兩者完全依照年份安排,讀者可以從中完整瀏覽ㄧ位設計師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出版設計上的各種試探與衝撞的成果。」--王志弘 身為台灣的瑞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IG)會員 王志弘在出道成立工作室十六年、人生最佳停頓點的時刻 以中英日三語版本,交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創作_________ 為什麼想出這本書? 一個創作者大概要到40歲, 作品的質量才會達到穩定的水平, 2015年,我40歲,算是一個停頓點, 一個舊階段的結束跟新階段的開始, 此刻出書可作為這段時間成長與改變的一個紀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一本紀錄:圖像的紀錄與文字的紀錄 我從2000年開始成立工作室,以平面設計為主, 書籍的封面裝幀設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我挑選了這十六年間的200本作品, 用圖錄方式記錄台灣封面設計的發展, 再從中挑選100本書, 以中、英、日三種語言,述說設計當下的靈感與構想。 書的樣貌如何?內容結構又如何? 全書504頁,方背硬殼精裝, 特別向日本最大紙商竹尾紙業特超訂製原研哉的愛用紙, VENT NOUVEAU是最頂級的塗佈紙系列, 從設計到印製是國內設計書規格最高的一本。 作品選分成兩個部分: 第ㄧ部是圖錄: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360頁,十六年創作作品的圖像演出。 第二部是隨筆:text by wangzhihong.com 106頁,記錄100本作品的設計構想。 以上兩部分都依年份呈現,可以看出作者的創作軌跡, 也可以盡攬台灣小說、人文、設計書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想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讀者又該如何觀看這本書? 全書無論圖錄或隨筆皆以時間軸的方式安排, 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將「時間感」放進去。 2001~2016年台灣的平面設計起了不小的變化, 出版內容在不同時期也有些特徵, 讀者可以透過時間軸的安排,感受書籍的各種變化, 瀏覽出版業與設計者的成長過程,與彼此間互相影響的結果。 2002年起就開始推動出版社提升紙張品質, 捨棄上P讓紙張能夠呼吸,讓手能直接觸摸到紙張, 中間曾鼓勵使用歐洲美術紙,近年則力薦日本竹尾美術紙, 本書近乎使用日本高品質紙廠竹尾的產品, 期望帶給讀者最好的印刷品質與觸感。 從台灣或其他國家藝術設計書看,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書中蒐藏的作品來自台灣各出版社的邀約, 這十六年台灣出版社百花齊放, 從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來到穩健的成熟期, 這些作品可說是作者、出版社與設計者三方的想像, 可以當作設計史料來看,從我的書與作品, 可以看見我自己的設計過程變化,或是對他人的設計影響, 也可以當作觀察台灣或亞洲設計變化的資料來看, 當然它更是出版產業的一頁縮影。 本書特色 ◆平面設計史上第一:全書504頁,蒐錄200本書、542個圖像、32000字,是台灣最具分量的平面設計師作品選,探見一個現代主義平設計師風格的誕生與成長軌跡。 ◆出版史上第一:全書以時間軸方式呈現台灣2000~2016的出版及閱讀風貌,用設計記錄下知識流動的輝煌年代,一覽台灣近代書籍設計風格的演變脈絡。 ◆製作規格第一:全書製作堪稱出版史上最高規格,內文使用的 VENT NOUVEAU,是日本最大紙商竹尾最頂級的塗佈紙系列,由設計師暨建築師矢荻喜从郎監制,顯色佳,隨著油墨不同程度的重疊,產生出微妙的光澤差異,同時具備豐富的手感,是原研哉的愛用紙。 ◆現身說法第一:從不公開演說的王志弘,第一次親筆寫下100本書的發想原點與構思過程,他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大都藏在這本書裡。 ◎國內外作家、設計師、建築師、評論家、出版人一致推薦,傅月庵專文導讀 小林章 Monotype GmbH字體總監 室賀清德《IDEA雜誌》編輯長 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策展人 黃俊隆 自轉星球社長 黃家賢 洋蔥設計負責人 張世倫 藝文評論家 詹偉雄 《數位時代》與《短篇小說》創辦人 劉 開 設計人 聶永真 設計師 羅申駿 JL Design創辦人 王志弘的現身與姿態,確實徹底改變了台灣平面設計的面貌與地位。在過往大量依賴視覺影像的感性渲染表達方式,色調近乎媚俗的豐饒雜亂,被他以理性簡潔、甚至經常只有文字的抽象風格,立即地直接做出衝擊震撼。對我而言,王志弘是一個傳奇,這傳奇半是因他自身資質而來,半是因他的堅持與態度所果。而且,這本書也必將是一個經典,因為它扎實地見證台灣平面設計的一次輝煌與榮耀。--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策展人 王志弘極為沉默寡言,那些他平常鮮少開口說的話,大概都藏進這本書裡了。在你閱讀本書時,若能回到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更能精確解讀出每部作品其所存在的不同面向的意義。同時藉由穿透時間,十六年一百部作品的閱讀之旅,或許你也會點頭同意,那每一次不輕易妥協的龜毛、挑剔、堅持,不僅堆疊出一個設計師完整的風格個性樣貌,更代表了台灣出版多年來,從設計師的不同視角所觀看到的風景演變。--黃鎮隆,自轉星球社長 若說誰曾改變台灣一整個時代的設計風景,那就是王志弘。--黃家賢(Andrew Wong),洋蔥設計(Onion Design Associates)負責人 在無數次的通信裡,他曾有一回不經意提到,之所以引介Source書系的最初動機之一,其實也就是「自己想要看」這些書,如此而已。「自己想要看」,一個簡單無比,卻時常被遺忘的,關於「書」與「閱讀」的初衷。或許就跟他作品裡的「留白」一樣,像是某種關於平面設計之「零度」的最極微元素。有時候這種最狀似無奇、低調普遍的,才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原點。--張世倫,藝文評論家 「讓作品說話就好。」我所知道的王志弘,對於這本書,所持必然一貫低調態度。不說卻不代表沒得說,他不說遂由我試著說說,至於準確與否,實非所逆睹。畢竟,關於「閱讀」的一切,無非主觀,均屬個人意見耳。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實應為王志弘近二十年來為台灣讀者所帶來的某種幸福,向他深深致謝,一如向那些傑出優秀的作家一般。--傅月庵,書話作家,掃葉工房編輯人 把話這麼說,應該不會是太過分的事:在王志弘出現了之後,台灣書籍的封面與裝幀設計,有了分水嶺式的變化。陸陸續續地設計了幾百本書的封面,你可以知道,這個抵抗不再是勢單力孤,而是具備群眾基礎。他讓每本書產生獨一無二的人性,而且有時精密到這樣的人格像是一組軍隊,沒有破綻。王志弘是一個對很多人來說都格格不入的人,但也因為有他這麼地頑固,我們才比較容易撞破時代的玻璃天花板。--詹偉雄,《數位時代》與《短篇小說》創辦人 人,不多話,幾乎是安靜。 十多年來喜愛他的作品,每每超過我自己的作品。 --劉開(Liu Kai),設計人 王志弘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讓我停看許久,它們
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
黃子欽 X 何經泰 X 何佳興 陳淑強 X 川貝母 X 氫酸鉀 X 王春子 鄒駿昇 X 小子 X 霧室 X 聶永真 深度漫談.拼貼翻轉.共構新時代台灣味 & 我們,就是台灣的模樣! 是時候把「台客」這個稱呼還給所有台灣人,儘管吾輩「新台客」有時缺乏自信、略帶不安、彷彿曖昧的身分,但我們呼吸著這座島嶼的空氣,成為我們共有的能量。 看黃子欽與十一位藝術家、設計師對話,試圖在平面設計、插畫、攝影、裝置藝術、書籍裝幀中,重拾我們共有的記憶符號,提煉創作元素風景,召喚當代台灣設計面貌。沒有實體,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黃子欽說:「日本時代、民國時代、電視時代、廣告時代、網路時代…… 現在我很想有一個台灣時代。」 & 台灣很沒自信,常對自己的樣子感到羞恥,寧願用拷貝拼裝,來填補空缺或快速解決需求,這種焦慮感,似乎演變成一種觀看上的馬賽克效果──不潔、心虛、無法歸類的東西就「馬賽克掉」。 但台灣是異質性組成,差異性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要看見台灣,要先解碼。奇花異果百花齊放,當釋放空間讓不同看法進來,才會越來越接近真實。 這本書只是一個討論的起點,「台客」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就像小子在訪談中說的:「因為都是在這座小島產生的東西,總會帶著它的味道,……至於消化之後產生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責任了。」
設計概論
本書以基礎理論為導向,循序漸進引導讀者進入設計的領域,從設計的起源、發展、原理開始講述,並介紹視覺傳達、流行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數位多媒體設計等各個設計類別,進而引導讀者認識文化創意設計、綠色設計等創新設計觀念。對於初學者,是一本入門指引,不至於無所適從;對於已有相當基礎者,亦能藉由此書札實基礎、補充新知。「設計概論」是設計領域中極重要的課程之一,本書三位作者,在學界、業界皆有相當豐富的經歷,且在國內、外獲獎無數。為了提供相關科系的學生及有志進入設計領域的讀者更適用的教材,三位作者集結各自的學識與教學經驗,以不斷創新、精進的精神,撰寫成這本《設計概論》。希望能幫助讀者帶著愉快而輕鬆的學習心境,瞭解設計、活用設計,在生活或工作中,發揮所學。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並不容易,除了基本的設計功力之外,還需要有各式各樣的應對、反應、規劃、組織等能力。本書帶進設計職場倫理與技能等相關知識議題,不僅談論設計知識,也嘗試將設計師應該有的思維放入書中,希望透過此書,培育出更多優秀的設計人。
全球空間設計大獎 台灣室協名人錄
本書配合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TnAID)之室內設計師週系列活動,集結全台最優秀菁英設計師及榮獲設計大獎之傑出設計師共襄盛舉。 & 內容收錄40位TnAID會員勇奪海內外設計大獎之經典作品,引領讀者探究設計作品背後的初衷及意涵,發掘室內設計新能量。封面設計以40個「金點」象徵各設計師的「經典」得獎之作,並藉由點和點之間的細線,構成如經緯線、全球化的意象。 & 而其中,獲獎項目囊括德國Red Dot Design Award、iF Awards、美國 IIDA(Interior Design Competition)、日本JCD商空大賞、英國SBID 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等知名競賽,旨在立足台灣、開闊國際視野,再創高質量的永續發展。
設計在赫爾辛基<限量回饋版>
品味極簡風的內涵‧來趟北歐設計之旅赫爾辛基,一個光聽就令人覺得寒冷的名字,卻是全球設計人皆嚮往的設計首都。因為氣候寒冷,以致於整個地區的設計呈現出簡約、低調、不做作、不極端的風格,這正好與芬蘭人對設計的高度熱情形成強烈的對比,芬蘭人秉持著自己的個性與執著,在這片藍色調的設計海洋裡乘風破浪……本書將帶領您展開一趟品味極簡風格的北歐設計之旅。作者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在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的留學經歷,內容包括在國外所見、所聞、所感觸到的中、外設計的差異,以及從中獲得的啟發。書中沒有太多的設計專業知識,讀起來不僅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以忠實的口吻記述遊記,反而能為讀者帶來最實在的設計資訊和設計經驗,加深對北歐的設計印象。作者也沒有因為置身於國外,就忘了自身立場,而是從一個外國留學生的角度,去賞析當地學生的作品與概念,解讀他們的設計哲學。更進一步地,還比較了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學風差異,對有意前往當地修習設計的設計者們來說,不失為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就宛若置身於芬蘭赫爾辛基的設計現場,跟著作者一同歷經留學生活,接受一場簡約的北歐設計洗禮。另外,整本書就是一件很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透過本書圖文的編排,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設計巧思。
傳統再生到前衛設計
由榮獲「亞洲極具影響力大獎」的《Design360°》觀念與設計雜誌特刊改編 是拓寬設計師們設計理念的絕佳工具書 & 設計師們天天都在談創新、談創意、談那不驚人死不休的設計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新設計離不開對舊設計的改良,對傳統的傳承與革新,以及對新理念的推敲和打磨,而新也絕不只是無意義的新! & 本書將從創意、360度視野的角度,從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設計大師對話等方面帶領大家共同探討什麼是“新”,什麼是“新設計”,怎樣才能從傳統做出“新設計”?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設計變得陌生則更加是一種創新,而且更具挑戰性。 & 為設計師們開拓眼界,拓展視野!
圖解設計入門〈部定版基本設計合訂本〉
本書為《基本設計I》、《基本設計II》合訂本,供職業學校設計類群組及高中職業課程使用,為適應商業﹝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室內﹝景觀﹞設計、時尚﹝服裝﹞設計、美術工藝等各領域需要,盡量斟酌兼顧,力避所有偏廢。現行相關科系課程已另設有《設計概論》等同類性質之理論科目、《基本設計》顯然理應注重實作,所以特別加強實例之列舉,以其學以致用,文字敘述部份力求簡意賅,繁複內容則盡量另列圖表,以達一目暸然。此合訂本適合第一學年,上下學期每週3節授課之需。為達成上項目標,內文齊一置頂,而例圖資料集中排列下欄,做到圖文一律可以互相對照,﹝無須跨頁翻尋﹞的自訂要求。
實用IC封裝
本書係針對入門者編寫的IC封裝專業書籍,目的在於推廣基礎IC封裝知識。書中除收錄和IC封裝相關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外,也包括作者在職場上累積的實用經驗及心得。 & & & & 書中討論的IC封裝以塑膠封裝為主,主要包含常見IC封裝的材料、製程和相關的認證方式,除介紹各類封裝產品的構造和製造程序之外,也對其背後隱藏的原理加以說明。此外,本書也簡單介紹IC封裝的演變及部分封裝產品之設計概念,讓讀者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本書適合作為半導體製程相關課程或是IC封裝相關訓練之參考書籍。由於書中收納常用認證程序,也同時將許多常用數據整理於附表中,對於在工作中需具備基本IC封裝知識的IC設計工程師、外包工程師、QA工程師、及可靠度工程師來說,也適合作為工具書使用。
創意無界!優秀設計人思維大不同
身處第一線頂尖設計人員都在想些什麼呢? 當你在從事設計工作時,是不是常會思緒卡住呢? 讓我們藉由日本各界設計達人的精闢短文, 來活絡、激發設計時的想像力、創作力吧! 「人前拼創意,人後一定要補實力!」當設計人員在將一項產品從無到有的創作出來時,所需的腦力、體力絕對是一般人所無想像得到的,而不論你是初進入這個領域的菜鳥,或是已經身處其中的老鳥,應該總有遇到鬼檔牆、怎樣都擠不出靈感的時候,這時你要是想快速擺脫這惱人的窘境,本書絕對是你一定要擁有的「腦補工具書」。本書內容是由活躍於日本設計業和廣告業第一線的10位的資深達人,以精簡的文字針對設計相關工作,提出關鍵性的思考方式、創意與忠告,就讓本書來幫助你隨時都能文思泉湧、創作力源源不絕如滔滔江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