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自白先勇製作的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上演以來,引起多位學者及青年學生的熱烈迴響,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專題研討會,多位學術界重量級的戲曲戲劇專家齊聚一堂,從戲劇研究、歷史回顧的角度,細細賞析青春版《牡丹亭》諸多曼妙之處。引經據典,深度探討比較古今《牡丹亭》編劇、唱腔、舞美、服裝、舞台設計等,進而論及青春版《牡丹亭》代表的文化現象、帶來的影響,以及值得借鏡之處。 白先勇從多篇極具深度的論文,選輯精彩名篇,集結成書,成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的重要文獻。
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
本書是以「臺灣學者」半世紀以來的「戲曲研究論述成果」為主要的資料蒐集對象,書中針對一千五百多筆從一九四五年到二○○一年,作者所能見聞的專書專著、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與學位論文,詳述要旨簡評精義,以管窺這五十年來臺灣學者戲曲研究成果的課題面向、年代趨勢與論述心得。全書分為文上下編,上編為「中國戲曲劇論」以「劇論主題」為研究主軸,依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時序的先後,編排源流史論、劇壇史貌、戲曲文學、文體特質、劇場藝術與戲曲理論等研究課題的論述成果,以檢視歷代劇壇的發展樣貌與藝術特質;下編為「臺灣戲曲劇論」以臺灣流傳的「戲曲劇種」為單元主題,以「方言語系」與「抵臺時序」為基準,區分為京劇與崑劇等非閩粵語系的「大陸劇種」類型;而後就閩粵語系中屬「南管聲腔體系」的梨園戲與高甲戲,可歸屬於「亂彈聲腔體系」的亂彈戲與四平戲,以及客家戲與歌仔戲等置放於「本土劇種」的類型中,再加上布袋戲、傀儡戲與皮影戲等「偶戲」劇種類型,以觀照臺灣當代戲曲的生態演變與藝術趨勢。此乃是目前首部對當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進行整體蒐集與整理述論的專書,可作為工具書查索之用,裨益於學界與研究者掌握瞭解近五十年來臺灣戲曲的研究成績與課題開展。
崑劇蝴蝶夢:一部傳統戲的再現(附DVD)
《蝴蝶夢》是傳統戲曲劇目,敷演莊子試妻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被禁,沒有全本演出。 上海崑劇團現在重新排演,力求貼近傳統,恢復原貌,令這部重要作品得以在舞臺重現。此劇在情節上有荒誕意味,在傳統戲曲中極為罕見,主題圍繞夫妻關係、男女情欲、生死夢幻,提供了廣闊的詮釋空間。 本書內容包括三個部份:劇本、創作和演出、觀賞與詮釋,作者包括:編劇、導演、演員和專家學者、觀眾。本書附有數碼光碟,收入〈搧墳〉、〈弔奠〉、〈說親〉、〈劈棺〉四折戲,以及藝人的訪談,透示了崑曲表演的神采。
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
歌仔戲是根植於臺灣本土的重要劇種,繁衍流播在庶民生活中,近百年來歷經了成形發展、成熟壯大、轉型蛻變與精緻創新等轉型階段,始終以堅韌的生命力與強大的包容力在調適發展。本書結合史料蒐集、田野訪談、文物解讀與演出記錄等研究途徑,建構歌仔戲的歷史光譜,觀照歌仔戲的劇壇生態,諦覽歌仔戲的劇藝風華,也側面見證了臺灣政經社會文化的多元變遷。
清代戲曲與崑劇
本書為已逝清代戲曲與崑劇演出史學者陸萼庭先生的遺著。書中收錄了陸先生曾發表及未發表的崑劇相關論文十六篇,涵蓋並析論了崑劇演出的多個面向與問題:或由演出觀點切入總論何謂「崑味」,或爬梳文獻列述「吊場」與下場式;細觀則針對單齣折子述其演出流變,綜論則詳析清代之全本戲演出情形;既有在文獻搜羅整理中觸發之輕鬆隨筆,也有推介罕見曲譜並還其本來面貌地位的嚴謹考證。而在析理過去史料,「承繼」過去遺產之餘,作者更亟思如何「啟後」,深刻檢討了當前崑劇所處的困境與遭遇的危機,更進一步思索跳脫困境進而展望未來的可能性與實踐之道,字裡行間在在透露出對崑劇的憂心與熱情。
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
這是一部體現作者學術思想轉型、發展變化的文集,主要內容包括民間戲劇、現代戲曲學術研究和戲曲史學研究。對元雜劇美學特徵及在大都勃盛之因,對諸如目連戲等民間戲劇進行了新的闡發;歸結與反思了王國維及二十世紀戲曲學術歷程和貢獻。對中國戲劇史,作者強調應重視其「另一面」??民間戲劇。民間戲劇、戲劇文化研究極具價值和意義,應建立新的戲劇評價話語體系和史學觀。
第二本,瓦舍說相聲(附CD)
【相聲瓦舍】是台灣當代社會的肺腑與良知。馮翊綱、宋少卿也從熱情奔放的青年,成長為穩重憂鬱的中年人,凝聚八方助力,邀請黃士偉等多位菁英劇場創意人,共同創作演出一齣又一齣家喻戶曉的名劇,儼然已成一家之言。 延續《這一本,瓦舍說相聲》的型態與精神,《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呈現2001至2004年間,【相聲瓦舍】的代表劇作與研究論述,為相聲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留下見證。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
此書是第一本崑劇史的專著,一九八○年初版時,即獲得學術界的重視。一九八五年獲得中國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此書早己絕版,最近著者對本書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薄弱環節以及論述有欠周全之處逐一加以修訂,內容頗多增刪,並酌量引入著者近十年來研究心得和搜尋所得的一些新資料,重新出版。崑劇演出習俗的變遷往往對劇本情節結構和內容意趣起制約作用,是探討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特點的重大課題。本書嘗試從戲曲演出角度研究崑劇演變的歷史,打破了以往的戲曲史都是戲曲文學史的傳統,與一般戲曲史側重作家作品的敘述更有明顯不同。著者引用豐富資料,勾勒出崑劇產生以來,家庭戲班的廳堂演出與民間班社的廣場(劇場)這兩種形式構成的整個崑劇演變過程,亦提出了崑劇的百年歷史中後兩百年實為折子戲在藝術上形成體系、一度呈現繁榮態勢新觀點。是一部崑劇表演藝術史專著。趙景深校訂並序,認為本書填補了戲曲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
全書約六十萬餘字。自一九九一年至今訪問重要崑曲演藝家、曲家及戲曲學者共一百人。訪問內容包括:生平、學習經驗、傳授經驗、一生中最重要的演出或學術經驗、對崑曲藝術或學術的看法、對年輕一輩的藝人或學者的指引等,是當今崑劇的重要資料。本書附有一片DVD,錄有十餘位受訪藝人、學者的片段影音資料。
從腔調說到崑劇
「腔調」是戲曲研究的重要課題,卻始終缺乏周延的命義。本書所收錄〈論說「腔調」〉一文,即在對腔調作全面性探討,考釋「腔調」之基礎命義為「語言旋律」,方言土語必然造成各地不同的腔調,前人對於腔調的體會和認知的歷程則是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並述腔調之內在構成要素、外在依存載體、人為運轉原理,以及腔調變化、流的問題。〈從崑腔說到崑劇〉一文乃從而釐清「崑腔」演進上「崑山土腔」、「崑山腔」、「崑山水磨調」三個階段,說明嘉靖晚葉魏良輔、梁辰魚如何領導崑腔曲劇進一步改革,使南劇完成「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的三化歷程,蛻變為傳奇。如今崑劇己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書末收錄有著者多年來關於台灣崑劇現況的報刊文章,宣示「崑劇已在台灣奠立」,有心於此者當可參讀。
戲曲源流新論
戲曲 戲曲是綜合的文學和藝術,存在其間的問題很多,因之撰著「中國戲曲史」,必須始於單元性的研究,而歸結於綜合性、一體性、有機性的考察與論證,才能兼具宏觀與微觀的完整。 本書收論文五篇,所探討的主要是「中國戲曲史」最根本的問題,亦即「戲曲」與「南戲」、「北劇」如何淵源形成,如何流播發展。此為晚清民初以來,學者所爭論不休而難以解決者。 本書著者發現前輩時賢所以糾纏之癥結,乃切入新觀點、運用新方法,予以辯證創發,所得結論可以謂之「平正通達」。其敘論於「中國戲曲史」研究與撰著之態度亦有所闡發。凡此,均甚具學術意義與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曾永義 台大中國文學研究博士班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華戲曲與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委員、國科會諮議委員、國定文藝基金會董事。
這一本,瓦舍說相聲
相聲 相聲,是傳統表演藝術的一圈小金環,曾幾何時,卻也成了當代台灣精緻文化的一件絢麗彩衣。台灣的相聲,從軍中康樂隊,到露天茶棚、到廣播、到電視、到錄音帶˙˙˙到消失˙˙˙忽地搖身一變!劇場的燈光為相聲聚焦,馮翊綱、宋少卿的【相聲瓦舍】,為藝術的傳承找到了最佳的立足點--創作。 【相聲瓦舍】不死扛規範,不拘泥於過去,也不解構傳統,在閱讀、旅行、思考所集結患畫出的研究、創作及劇場展演中,呈現出一種懷抱老文化,卻同時屬於新世紀的文人觀點。於是有《這一本,瓦舍說相聲》。 紛紛擾擾的世紀之交,年輕的定義被忘記,【相聲瓦舍】在許多人不經意間,以卓然成家﹔同理,在【相聲瓦舍】憚精竭慮、搖旗吶喊的當口,大千世界又已無常一轉。 正所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簡介 【相聲瓦舍】 創辦於1988年,1996成立行政體系,是台灣唯一以相聲表演藝術為主要展演特徵的專業戲劇團體。馮翊綱、宋少卿、張華芝領導的創意小組,以「傳統相聲新詮釋」,「現代相聲創作」,「相聲劇」作為創意的三條骨幹,並以深刻的觀點進行理論研究。本書便為他們在本世紀末的研究、創意之精華呈現。
相聲世界走透透
為現代人所寫的相聲入門書 現代的相聲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啟蒙作品」可以說是【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個作品突破了舊有一切的規範,卻又流露出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對觀眾及從事創意的人而言,都頗具啟發性。在這一本為現代人所寫的相聲入門書中,我也從相聲與戲劇的「交集」這個題目入手。然而,由於相聲確實是一門具備完足理論系統的傳統表演藝術,對相聲「從何而來?」的觀念溯源也不能偏廢,於是,這本書對相聲的歷史、演變、外貌、內涵、表演、創作......各方面,都作了稍具深度的探討。附帶一提,漫畫也是我畫的喲! 最能展現作品特質的便是作品本身。因此,本書也選讀兩篇經典相聲段子,除了一窺相聲的丰采,也可朗讀,當然更可以約集同好練習、展演;選在這裡的《黃鶴樓》、《大改行》兩段,雖然經過【相聲瓦舍】的修編,但它們的來源都是民族文化資產,我謹代表我的夥伴們,在此知會所有的讀者:只要你是真心熱愛相聲的人,就可以自由引用、展演這兩個段子,無須再向任何人申請或付費,很實惠喲! 作者簡介 馮翊綱,1964年生於左營海軍營村。國立藝術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相聲瓦舍】創辦人。【表演工作坊】核心團員。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銘傳大學、世新大學講師。著有相聲理論及創作集《這一本,瓦舍說相聲》,散文、小說集《也是路上的風景》,及相聲表演錄音、錄影專輯20餘卷。以長期在相聲藝術創作、展演、出版之貢獻,獲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及中國文藝獎章。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精裝)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劇,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但有關它形成發展與轉型變遷的過程,尚未有比較深入而全面的論述。本書著者經由田野調查並證據文獻,從閩南的歌樂戲曲和台灣歌樂戲曲的關係與狀況談起,然後說到台灣歌仔戲的形成、發展、轉型,現況,以及今日應有的因應之道。全文六萬餘言,配圖六十餘幅,頗具學術之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