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
本書總共分為十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教育哲學的意義、起源、內容和性質;第二章教育形上學:探討杜威、涂爾幹、皮特斯和斯普朗格的教育形上學;第三章教育認識論:介紹教育哲學中常用的傳統邏輯學、構成現象學、教育詮釋學、思維辯證學和教育傳記學方法;第四章教育目的論:研究阿多諾、德波拉夫、紀諾斯和柯瓦契克的教育目的論;第五章教育方法論:分析盧梭、佛雷勒、邊納爾和夏勒的教育方法論;第六章教育倫理學:說明教育倫理學的起源、意義、內涵和問題;第七章教育美學:探究席勒、尼采、奧圖和布勞第的教育美學;第八章教育心靈論:探討人類心靈在認知、道德、審美和宗教層面教育的問題;第九章教育科學論:分析赫爾巴特、斯普朗格、布瑞欽卡和邊納爾的教育科學論;第十章傳統教育哲學:論述傳統教育哲學的起源、內涵與人物;第十一章詮釋教育哲學:論述詮釋教育哲學的起源、內涵與人物;第十二章實證教育哲學:論述實證教育哲學的起源、內涵與人物;第十三章批判教育哲學:論述批判教育哲學的起源、內涵與人物;第十四章多元教育哲學:論述多元教育哲學的起源、內涵與人物;第十五章教育哲學的展望:分析教育哲學的特徵、功能、現況與展望。 本書資料豐富,體系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合作為國家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高普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教育相關研究所考試和大學院校教育哲學課程的參考書。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六)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五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本書為第六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五段,涵蓋2001年至2003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六段,及退休。
教育哲學:一個美學提案
臺灣教育哲學的探究路徑,大致傾向兩個主要軌道:一是主義的鋪陳,其價值是可以看出教育思潮的大趨勢和「時代性」;另一是側重傳統哲學領域,集中在探索與形上學、知識論及倫理學等三大哲學基礎相關的教育議題,其優勢是能以理性、邏輯的形式,客觀地呈顯、分析教育。然「個人」在教育歷程裡的知覺感受面向,在「主義」和「傳統哲學領域」這兩種研究路徑中,卻總是被冷落的,亦即強調主體經驗的教育美學是缺席的、隱形的。 & 本書從知覺、遊戲、想像、表現、詩性和孤獨等六大主題來凝思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對臺灣教育哲學研究作出一個美學提案。凡是對「有感教學」、「教學的遊戲結構」、「教育想像潛能」、「教學表現原理」、「詩性教學」和「教育的本質回歸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五)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本書為第五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四段,涵蓋1998年至2000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五段,第六段,及退休。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經驗與教育
杜威博士不滿既有的各種教育學說 堅決主張舊教育或新教育皆有缺失 因而提出以科學方法來詮釋教育 尤其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 《經驗與教育》針對「傳統教育」和「進步教育」二者作了精闢的分析。傳統的學校仰賴科目,以文化的遺產為教育的內容;而「新」學校則重視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以變遷社會的時興問題為教育的內容。這二套價值觀念都很重要,但是,若只倚重其中一套,則一定有所偏失。健全的教育經驗應該兼重兩者,尤其應該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 傳統的課程重視教材內容的組織,也重視學科結構的建構,但是,卻忽視了學童原本具有的潛能和興趣。不過,對這類傳統學校教育的反動,又把學校教育給推到了另一個極端——散亂零落的課程、過度的個人主義,以及純任自然的虛假自由。 & 對於熱切盼望在這個時代當中,能獲致可靠指引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們,這將會是一本讓人注目的書籍。《經驗與教育》一書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讓人們能夠攜手合作,創建一個能尊重各種不同來源的經驗,並且奠基於積極正向的經驗與教育哲學的教育體制。 & 《經驗與教育》依1998年發行的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六十週年增訂版本重新譯注,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學術導讀,包括杜威年譜,及杜威其世其人、本書的重要性,以及重新譯注的必要性等三章。下篇為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譯注本,分為199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1938年版次的杜威序、193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正文八章、當代學者的評論四章、1998年版次的編者所新加入的杜威及四位當代學者的簡介,以及原文全書的索引。 & 此一代表這位20世紀最重要教育理論家最精要宣言的教育經典,已有1940年代的三個中譯本,及1990年代的一個中譯本。但這四個譯本多「譯」而少「注」,甚至只「譯」而不「注」;又,其中有譯者可能誤解原典文字或提供資訊不足的情況。因此,本重新譯注本,讓譯文更臻「信、雅、達」的理想,並讓注釋使讀者理解與原文有關的更豐富、更正確的訊息。
50則非知不可的教育學概念
認識教育、瞭解教育、掌握教育 & 本書的特色,在於將教育的50個重要概念,透過理論與實際、原理與原則並列的方式,以簡單扼要的文字說明,提供讀者對於教育理論、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實務、教育活動的主要架構和內容,能有清楚的概念。透過本書的閱讀,可以釐清對教育活動的概念,掌握教育活動的要義,精進教育的基本概念,對教育有初步的認識,透過對教育的理解,進而認同教育、內化教育的涵養。
家庭優勢
童年為什麼不平等? 一位社會學家的教育現場 深入2所小學、2個班級、4位老師、12個家庭 探討家庭、學校與階級三角關係的經典之作! 階級差異如何讓某些孩子輸在起跑點? 和勞工階級相比,中上階級贏得優勢的關鍵究竟在哪裡? 有人說,是因為勞工階級的家長比較不重視教育; 有人說,是因為學校對不同的孩子差別待遇; 有人說,是因為只有中上階級的家長,才會在家裡幫助孩子學習。 本書重新檢驗了這些似是而非的常識。 關鍵在於階級文化的差異:中上階級的家長較有自信面對老師並介入學校課程; 而勞工階級則認為學校與家庭是分離的兩個世界,多半感到自己既無法、也不該介入學校教育。 孩子的求學機會,於是受到各自家庭背景的階級位置所形塑。 作者拉蘿最後更提出翻轉教育的行動建言。 要解決教育弱勢的困境除了從「學校」著手, 更應從經常被遺忘的「家庭」思考起。 《家庭優勢》邀請你我關注階級再生產及教育不平等的議題。
兩岸文教交流與思考2012-2014(附光碟)
本書作者長期研究與關注兩岸文教交流,尤其是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台就學等相關議題。書中收集作者在2012-2014年間所撰述的短篇論述,除了持續追蹤上述兩大主題之外,也針對國內台灣高等教育與攸關中小學教育的十二年國教專題撰述專文,同時更收錄對於歷史教育視野與國際與兩岸教育專題上作者的見解。在兩岸關係熱絡的互動之下,本書無異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同時也是作者嘗試用教育觀點詮釋兩岸關係的教材。對於關注兩岸關係以及歷史發展的人士,以及未來的研究而言,本書內容將提供讀者教育互動面向的重要參考。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四)
【吳治自序】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本書為第四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涵蓋1993年至1997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四段,第五段,及退休。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教育文選系列Ⅲ:白沙傳承:文教論述選集
本書選自張植珊教授歷來發表過的文章,分從「憂患教育」,「白沙建校」,「教育與輔導」,「文化與宗教」,「海外僑情與僑教」,「青年輔導與『張老師』」,「追憶與口述歷史」等七個範疇來輯集,共四十三篇,都是作者從事推展教育文化工作嘔心瀝血的經驗,加以構思記述、並抒發心路感言。印證了台灣「教育」、「輔導」、「僑務」與「文化建設」工作推展的艱辛歷程,值得教育研究學界與後進者的參考。
開創的教育學: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
本書試圖通過「人間教育學」、「事件教育學」與「敘說教育學」的系列性討論來探索教育學「新可能性的可能」,並聚焦思考「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如何可能由「開創的教育學」來轉化、促成。本書首先以「人間教育學」的宣稱,召喚我們重新回到教育學的相遇關係與教育問題的發生現場來「人文化」教育學知識,藉以開創教育學現場知識的世界性與真實性;其次,藉由「事件教育學」的主張,本書嘗試呼應當代歐陸哲學「返回真實」與「內在性」概念的思潮動向,並提出教育學應著眼於生命的流變本質,掌握事件在「敞開存有之域」上具有的本體論意涵;繼之,本書回應「敘說教育學」的當代發展,不但關注敘說在主觀世界的意義賦予與共同體織組上的潛力,更關注做為理解主體內在性開創經驗通道的可能性;最後,本書回顧創業研究中的開創取徑,企圖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強調學習本質上的開創,以及探究開創如何成為主體性與世界性真實的創造性實踐歷程。通過「開創的教育學」,本書期盼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寬廣的教育學世界,看見學習歷程中持續的流變與創造:從個體生命的內在性出發,邁向真實開創的無限可能.......?
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的教育探索
書集結近年作者教學實踐之著作,以批判當代職業取向的教育與社會為研究背景,以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教育為實踐途徑,透過理論論述與作者教學現場實踐的辯證發展成11篇論文,且曾先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TSSCI)、《課程與教學》季刊與年刊專書(TSSCI)、《視覺藝術論壇》、《教育資料與研究》、《關渡通識學刊》、《文化創意集刊》、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專書篇章、南台灣社會研究研討會專書篇章等處發表過。文章內容主要依據過去一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年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人文藝術領域改進計畫、兩年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計畫等結果改寫而成。
漢代學制研究
姜維公先生的新著《漢代學制研究》,以歷史學者的眼光,憑藉時下頗為流行的科技整合研究手段,對漢代教育制度做了綜合梳理。該書從漢代官學創建與發展、漢代私學的恢復與發展、漢代學校中的師長與學生、漢代學校的教學內容、漢代學校的教學形式與方法以及漢代教育的地域特徵幾個角度做了論述,涵蓋了漢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 & 教育制度作為制度的一種,規則與秩序是其核心要素。作者將漢代相關資料按照時間順序做了梳理,認為家法在漢宣帝時因為政局的變遷,已經出現混淆,新莽時期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混亂,這為家法的施行開闢了道路,二者前後相繼。這是以歷史演變的眼光觀察這個現象,將制度看成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結構,釐清了制度發展的脈絡。 & 漢代教育制度的研究,與漢代歷史一些重要課題頗多關涉。學而優則仕是儒家重要的價值觀之一,漢代自武帝時期始,國家則是以制度的力量對這條價值準則做了最忠實的踐行。作者在對太學的設立源流論述中,強調賈誼、賈山、董仲舒等儒生在其間的作用,並認為興太學也是武帝時期重要治國方略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內容翔實的著作,與其說是一部教育方面的斷代史,毋寧說是以教育制度為核心對漢代歷史的一些重要問題做出了理性分析。 & 精深的專題研究,是當今中國古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條路徑取向。這個特色在本書中體現。就漢代歷史而言,因為留存下來的歷史資訊分佈得不均衡,對某些問題歷來糾結不清。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以其學術敏感,對相關史料做了細緻的梳理,以此為基礎,給出了自己獨到的判斷。如鴻都門學是漢代官方特殊教育的一種,對其設立的背景,以前的研究多強調政治上的推動因素。作者卻放眼於社會結構變遷,依附關係發展的角度,提出同西漢相比,在東漢時期豪強勢力發展,造成平民進入太學路徑過於狹小,因而鴻都門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 新問題的提出也是該書的一個貢獻。題無剩義幾乎是專業研究者對秦漢史研究現狀的一個基本共識。這也就說明新課題發掘的異常艱難。特別是對於教育史這樣一個顯性的題目來說,更是如此。但作者卻利用了蒙蔽於史料背後的蛛絲馬跡,對教育史上一些前人不曾關注的問題,提出並給予論說。漢代的教育,儒學是其主流。但從學術的角度,黃老刑名及其他學派在漢初卻佔有支配地位,但這些學派是如何傳習的,前人未曾注意。本書充分據證說明,是研究漢代學制的最佳讀本。 & 本書重點 & 《漢代學制研究》——在歷史中發掘新問題 本書大力推薦:尊師重教,對當代學制有反省、辨證之效! & 帝王將相的帶頭宣導,東漢很快就成為儒術之國,洛陽作為東漢的首都,這裡既有名震全國的太學,又有藏書豐富的皇家圖書館,自然使其成為全國的學術中心。這種文化中心地位具體表現為:士人眾多,著述豐厚;思想活躍,學術發達;教育發達,傳播文化;文學繁榮,藝術燦爛;科技創新,世界領先。以洛陽為中心的豫兗青徐司地區之所以能夠在東漢時期從文化教育方面超過齊魯一帶,首先得益於地處京師的地理環境,此外,經濟的持續發展、地方官員的主觀努力以及士族的發展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三)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本書為第三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涵蓋1989年至1992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第四段,及退休。
金大崛起:魔法校長李金振
金門大學校長 李金振自傳 從蚵農之子到大學校長從慘澹經營到熱門大學 看李金振如何突過重重萬難締造人生成就金大如何在短短時十七年間,完成三級跳之創校使命,從專科分部獨立為技術學院,再由技術學院轉型為一班大學,看魔法校長如何從逆境中突圍。全台唯一榮獲朱經武院是同意,優秀生畢業後可獲赴美國休士頓大學高溫超導研究中心深造的機會,從台大搶下滿級分榜首生,看魔法校長如何超越巔峰!金大學生得赴台師大、清大、成大、中興、中山、中正等十四所名校就讀,首創跨海「境內留學」,看魔法校長如何創造傳奇。如果我為金門寫史詩我會寫兩首,一首是寫發生在金門的「文事之最」,一首是寫發生在金門的「武功之最」。「文事之最」就是國立金門大學在2010年8月1日正式掛牌,是金門歷史最重要的人文偉業。「武功之最」是以1663年癸未海戰為主題,金門人擊退荷蘭艦隊,挽救了台灣的失陷,徵顯了民族魂,是榮耀的民族勝利。──詩人 鄭愁予
認識PISA與培養我們的素養
總統於2011年元旦祝詞宣示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同時預定於2016年發布學習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經過一連串的研究與公聽會,提出「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課程願景,同時以「素養導向」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預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朝培養全體國民的素養的方向前進。 本書主要談素養的重要性,再深入報導影響全球課程走向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以及其中的閱讀、數學、科學的評量內容、過程與結果;也羅列一些重要的實例,並提出如何培養閱讀、數學、科學素養的方法。希望能讓學生、家長、教師感受到各科素養的內涵與重要性,以及瞭解如何培養學生的素養。 雖然PISA主要評量15歲學生(約國三和高一),但其部分試題僅需要小學的知識,因此可以做為從小學、國中、高中持續學生素養的參考。同時國際閱讀素養評量(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是針對4年級學生進行閱讀素養評量,因此本書也適度報導。
彰師大教育文選系列 I :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理念》一書,係作者往昔陸續發表出版的論文、著述、與教科書,篩選九篇探討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論著。全書著重教育的歷史與趨勢,教育的理論與哲學,及教育的行政與實務三方面的研究。全書分為三篇九章。在歷史與趨勢篇:第一章是探討民國十六年之後的五十年,教育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內容。第二章是探索民國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終生教育。第三章是討論民國九十年代以後當如何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在理論與哲學篇:第一章重在思維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旨在討論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係與影響。第三章是研究近代知識論與教育的關聯與影響。第四章是從哲學觀點對我國道德教育做一省思。在行政與實務篇:第一章是探究系統理論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第二章則是思考民國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對校園的衝擊與因應。
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是一部眾志成城之作,為紀念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成立四十周年與母校國立臺灣大學八十五周年(2013年)而成書,由美國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號召多位臺大人編纂七輯執筆寫下對當年臺大師長如傅斯年校長、劉崇鋐教務長、朱立民院長(文學院)等的懷念,也蒐錄來自第一屆到第四十屆(本屆)共14位校友會會長對其任內經驗之傳承與對臺大的追憶與期許,本書同時蒐錄校友會成立四十年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本書由臺灣學人出版網在臺出版、全球發行,全彩印刷書與電子書發行版稅永久捐贈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
中華民國軍醫教育發展史
《中外醫學交流史》一書中提及:「1856年,清政府委任關韜為五品頂戴軍醫,去福建清軍中服役,是中國第一個西醫軍醫。」 軍醫與醫生有何差別?軍醫的歷史從何而起?戰爭?政府?本書將一一解答 《中華民國軍醫教育發展史》旨在透過軍醫發展的脈絡來說明台灣醫療發展的另一個面貌,以補充時下之醫療史專以台大醫學院為論述主軸的不足,期能提供研究者或有興趣者更為豐富的眼界,以及揭開往常中華民國軍醫給人的神秘面紗。 本書特色 《中華民國軍醫教育發展史》旨在透過軍醫發展的脈絡來說明台灣醫療發展的另一個面貌,以補充時下之醫療史專以台大醫學院為論述主軸的不足,期能提供研究者或有興趣者更為豐富的眼界,以及揭開往常中華民國軍醫給人的神秘面紗。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
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為三集。本書為第一集,共四章,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第二集將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第三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及退休。第二集已近完稿。第三集尚待續寫。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比較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初版
本書總共分為十七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比較教育學的相關概念、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學術性質和相關機構;第二章比較教育學的演變:探討比較教育學學科倡議時期(1800-1900)、學科創立時期(1900-1950)、學科發展時期(1950-1990)和學科變革時期(1990-)的歷史演變;第三章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探討現代化理論、人力資本論、依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複製理論、馬克斯主義、新馬克斯主義、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批判理論、批判教育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製圖學與第三條路線等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第四章比較教育學的方法:探討比較教育學學科本位、社會科學和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國教育:探討美、英、法、德、日、俄、澳、加、芬、中、臺等國國家背景、教育行政制度、學校教育概況和教育改革趨勢;第十六章歐洲聯盟教育政策:探討歐洲聯盟教育政策的背景、內涵、評價和啟示;第十七章比較教育學的展望:探討比較教育學的現況、問題和趨勢。 本書特色 本書資料豐富,體系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合作為國家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高普考試、國際文教行政人員高普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大學院校教育相關課程和教育研究所考試的參考書。
台灣教育世紀回顧:民國時期
為什麼以前的人上學說臺語會被處罰?“美援”與臺灣教育有什麼關係?“聯考”起於何時?為什麼消失了?馬總統曾參與的“保釣運動”是在何時發生? 十二年國教真的能讓升學壓力消失嗎?一連串讓人「霧煞煞」的教改,你真的全盤了解嗎?本書以客觀的角度,不偏頗、不維護,完整且真實呈現台灣教育改革全貌!自戰後「反共復國」的意識教育到1980年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學生亦不落人後參與改革;從對台灣教育有深遠影響的四一○教改萬人上街頭事件,到2011年馬英九總統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解嚴前,台灣教育處於思想束縛、教條威壓,以及聯考壓力下;解嚴後則是「反共」思想不再、校園民主化,以及大學錄取率大幅提高;教改後,更是在學前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到高等教育、師資培育等各個面向,皆出現重大變化,這前後的變化造就了今日臺灣教育的面貌。然而台灣教育政策不斷變化,其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大家心中各有定見,也許完整綜觀台灣教育發展可以給予我們更多不同的思維。本書共分16個單元,分別從教育發展和學校教育這兩大項,來介紹戰後臺灣教育的變遷。以平白直述的文字與豐富的相關史料、圖片,配合精心編纂的大事記與表格,讓讀者得以一覽半世紀以來臺灣教育的發展歷程。本書特色◎本書將台灣從戰後時期到現在的教育發展演變,作了系統化的彙整,內文簡單易讀且搭配相關史實、史料圖片,讀來豐富完整、輕鬆讓你綜觀台灣現代教育史。◎於史實紀錄中出現的專業用語、人物、事蹟……,皆以獨立框格完整描述來由與事件發展,讓讀者閱讀更加容易,不必再去查找其他書籍。◎書中匯集的超過1,000條大事記條目,以表格與色彩分隔呈現,方便讀者依年份查閱,快速找到欲知道的訊息。◎書末附錄教育相關表格,包括「教改萬言書與回應對照表」輕鬆了解教改亂象與教育部回應。
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
本書是教育哲學的學術性著作,內容總共分為十五章。採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探討歐美教育學界著名學者的教育哲學。包括斯泰納、佛雷勒、夏勒、奧圖、波姆、連哈特、萊恩、邊納爾、歐克斯、特雷姆和連琛等人的生平著作、思想淵源、主要內涵、綜合評價與重要啟示。他們曾經任教於美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瑞士、巴西和義大利等國的大學,創立具有特色的人智學教育學、受壓迫者教育學、溝通教育學、審美教育學、人格教育學、人權教育學、系統與建構主義教育學、實踐學教育學、實在主義教育學、演化教育學和反思教育學,內容涵蓋實驗教育、批判教育、教學方法、審美教育、人格教育、人權教育、普通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倫理、教育歷史、生態教育等新興議題,相信透過不同學者對這些新興議題的思考,可以提供我國作為建立教育理論和解決教育問題的參考。本書特色本書資料豐富,體系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合作為國家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高普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教育相關研究所考試的參考書和大學院校教育哲學課程的教科書。
教育領導研究:組織環境、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探析
教育領導應該包含領導者、被領導者及情境等三個重要面向,是以本書即以領導者、被領導者及組織環境等三領域進行研究。本書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本書從全球化、自我組織、混沌邊緣、專業學習社群及學校同形化等爬梳闡明學校之內外部環境趨勢。在領導者研究部分,從校長教育行政核心價值、校長文化、校長領導行為、校長倫理決定及校長智慧等加以探討。在被領導者部分,則以質性探究為基礎,並建構被領導者行為量表,且進一步加以印證。整體而言,本書能突破過去教育領導研究之侷限,且多元探討教育領導之面向,是值得學術研究夥伴、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的一本好書。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
本書有兩項珍貴之處:第一,訪談對象與內容均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諸如:照片、卒業證書、文件檔案等,且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雙向紀錄師生觀點,對於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提供較為客觀且真實生動的圖像,為市面上少見的臺灣教育史書籍。第二,本書在部分文章探討中加入日籍教師的訪談,暢談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校園生活,透過其角度,更多元的陳述各種微觀現象與觀點,突破長期以來只有臺籍教師或臺灣囝仔的訪談限制,並於耆老逐漸凋零之際整理訪問所得之紀錄,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揭開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臺籍教師與日籍教師在面對教育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微妙競爭與互動題材獨特新穎,同時也讓現今的臺灣囝仔或是新移民子女在學習臺灣教育史─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範疇時,能引起更高的學習動機並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進而增進對臺灣的文化認識與國家認同。本書特色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的另類探索第一手史料珍貴重現歷史,從臺、日籍教師及臺、日囝仔的多面向觀點,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
民主主義與教育-2版
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出作者把民主的演進與科學上的「實驗方法」、生物學上「進化」的觀念以及「工業革命」彼此之間互相串連起來,並且分別指出它們在教材與方法上所發生的變化。作者杜威試圖指出民主社會所蘊含的各種觀念,並把這種種觀念應用到教育事業的問題上。本書共26章。前7章談教育的意義、作用和教育如何適應「民主主義」社會的需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等觀點。後16章分論了教育的目的、興趣和訓練、經驗和思想、教學法和教材、課程、教育的價值、教育和職業等問題。最後3章歸結到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時,特別提出實用主義認識論。這是杜威實用主義的課程論和方法論的核心。本書特色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著作,也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統的表述。
爸爸媽媽上戰場
「唔好搞我個仔!」& 「只要洗頭,不要洗腦!」& 「可以染黃染藍染綠,就是不要染紅教育!」& & 麻鷹來襲,母雞都會奮不顧身。2012年盛夏,一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觸動了爸爸媽媽的神經,迅速成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用最溫柔的父母心腸,與一眾反國教團體巧妙地合作,帶頭覺醒了社會的良心。素常沉默的市民,哪管日曬或雨淋,日復一日走到政府總部持續集會,樹立人心歸屬的公民廣場。& & 那年暑假,意料之外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家長組的爸媽措手不及,卻又義無反顧,事事親力親為,天天衝鋒陷陣。他們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發,為這場抗爭添上歡樂色彩,讓大家看到社會運動的另一面。& & 與官僚體制搏鬥,猶如以卵擊石,但水滴終能穿石,課程指引最終給擱置下來!& & 今天,抗爭仍未完結,家長組還要栽種未來,讓公民意識遍地開花。& & 廣場,依舊在我們身邊。&
康德論教育
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都是深奧、抽象難解的,然而在本書中,他卻是以最親切的方式來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在道德陶冶或實際的教育方面,都主張必須讓兒童自己本身去瞭解、領悟到他作為一個人所應盡的義務、責任和行為,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使一個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家長或教師而言,在教導兒童的過程中,若能依循其理念:在心中存著人的觀念、人的尊嚴,來教導兒童,並經常閱讀、瞭解並熟悉這些基本原則,必要時透過討論的方式來澄清一些觀念,應可使我們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防患於未然,而更有助於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基本上,康德的教育理論受到盧梭《愛彌兒》很大的影響,所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的教育理念。本書特色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都是深奧、抽象難解的,然而在本書中,他卻是以最親切的方式來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基本上,康德的教育理論受到盧梭《愛彌爾》很大的影響,所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的教育理念。
打造競爭Lead
就在前幾天受邀到一間學校和老師分享:如何創造感動式的學習。其實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所有的教學互動,都是圍繞在讓人感動的前提下,先有感覺再鼓勵行動改變。可是,身為老師的我們,是否自己先具備接收感動的能力呢?在演講中,我對台下的老師說,當我們站在台上時,一定要知道,下面的人坐在下面聽講意謂著一 件事:就是他們不能坐在其他地方聽其他人演講。而我們是否對得起他們的選擇呢?這是我每次上台的第一個感覺,也讓我擁有了第一個行動,我要讓全場的人知道我不會浪費他們的時間、他們的生命。生物本來就有兩種行為:一種叫做本能行為,另一種叫做學習行為,而學習行為的定義就是經由經驗與反覆練習而成。老師傳達的是經驗,只是學生接收到的只是資訊,資訊只能提供一個方向,但你必須朝方向前進並解決沿途所遇到的問題,才能幻化成經驗,而重複成功的經驗,最後就會擁有成功者的行為模式!而寫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所有面對孩子的家長、老師、大人.......們!清楚的知道並相信一件事:教育不是萬能而是一種可能,您的孩子真的可能在一瞬間改變,只是我們每位帶領孩子的領導者,是否一直不斷朝這個方向前進呢?如果您現在停下來,答案很簡單,就是你該充電、加油的時候了,一台車一輩子不可能 只加一次油,除非你加滿後就再也沒有啟動引擎踩下油門過,否則你需要的就是一個加油站,把油箱加滿後往你的終點方向繼續前進。老闆不會給你富貴只會給你機會,價格是用你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來的,這本書是給每位在任何崗位擔任任何角色,想要讓自己更好的人的一間加油站,我們只有一個小小的要求,當你已經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擁有感動別人的能力,請你可以馬上開始行動,然後請記得:開始了,就不要停止。(本書收錄了很多學員參加了課程的想法,大多數為14-20歲的青少年,當你看了他們的心得,請相信我,這是短短六個小時的課程,而他們很多就是我們眼中的國、高中生)章節一、開始如果要你在這個空格上填上一個詞,你會填什麼呢?生命給了我們限制,也給了我們____________。 在每次研習的開場裡進行這個活動時,我都看到了很多值得激賞的文字,有人毫不猶豫填了希望,有人填了挑戰、舞台、機會、成長、經驗…… 等。當然我也有我設定好的答案,無論你填了什麼詞進去,你要知道那都是你的『選擇』生命給了我們限制,也給了我們選擇。如果遊戲是生命的縮影,那麼在這些遊戲中你會感受到很多的限制,有些是別人給你的;有些是自己給自己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選擇,選擇的力量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選擇時或選擇後感受到什麼?是什麼讓你做了這樣的選擇才是我們在乎的焦點,至於選擇的結果是什麼或結果帶來了什麼,那又是另一個階段的問題了。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來自於你發現到什麼?發現比擁有重要,因為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延續擁有。發現是主動而擁有是被動的,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擁有了生命,但少了發現似乎擁有就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要讓學員發現到的第一件事: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合理的,所以他們的成就也在合理的範圍內。本書特色1.從實際活動中發生的故事作為腳本,敘述重要的人生價值觀,有讓你身歷其境的感覺2.本身有連貫性,但是從哪裡開始讀起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3.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學習思考的工具書
學習,動起來2上海: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
學習, 積極與國際較量!走訪上海教改第一現場才發現,在這裡看到的不僅僅是上海本身,而是整個世界舞台。上海一直積極與國際接軌,努力的把自己放在國際的座標上跟全世界較量。上海領先大陸其他城市,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二次課改,希望透過教育帶領孩子走向世界、走向未來。2009年,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獲得閱讀、數學、科學三項世界第一,驚動了歐美等先進國家,國際媒體不約而同的探索「上海模式」,想了解這個曾被認為落後的中國,如何在短時間內躍進教育。《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原本抱持著質疑的偏見,揣想這又是中國大極權政府民族主義的操作結果。但在探訪上海二次教改的變革中,我們卻著急的發現台灣的落後。上海導入國際標準,改造教科書與教學,培養學生整合性的思考能力。而台灣這一、兩年也陸續有學者專家、校長老師往返上海考察,大概都有共同的觀察和指向:上海的課程改革,讓教室內的學習重點,大幅擺脫過往「滿堂灌」(填鴨)的陋習,課堂中透過長篇有意義的文本,導引師生間的討論與提問,多過於「將課文碎屍萬段的教導」。上海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璟,在影片中的專訪,緩緩的說,上海導入PISA,目的是希望上海的教育,能以「國際的座標」來衡量質量,借重比較成熟的、有公信力的國際測試,建立自己的教育監測系統;同時培養政府得以「基於證據做教育決策」的能力。陸璟的每一句話,都深深重擊台灣教育政策品質的脆弱。★本套產品包含一本專書,以及紀錄片DVD:學習,動起來2 《上海:思考、提問、表達》學習,動起來2 《上海:思考、提問、表達》DVD,上海現場採訪直擊記錄,讓讀者直接看到現場的深入訪談。本書特色【學習,動起來】系列說明2012年,攸關台灣下一代人才素質的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 長期關心教育的《親子天下》雜誌相信,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在於升學方式,在拿掉考試之後,如何重啟學生動機,開發少年的興趣和潛能;如何激發老師的熱情,把教室變成探索未知的基地,才是最大的挑戰。為了探索 21世紀的新學習樣貌,《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實際走訪日本、英國和上海,探訪教育趨勢、改革實況、教學現場。透過這一系列跨國越洋採訪,陪伴讀者探索21世紀學習的意義與方法,找出台灣教育的新路。學習,動起來2《上海: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2009年,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評比的上海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都拿到全球第一,全世界都在探問:為什麼是上海?在書中,我們看見上海在兩次課改中,清楚的目標,以及看到好方法就勇於嘗試的勇氣,例如導入「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將傳統僵化的上課模式放一邊,積極開放觀課,不僅教師之間相互觀課,連校長也加入觀課行列;教師們也不斷進化,除了想法進化,教材也大躍進,用「微電影」當成教材,連老師都為之吸睛。上海完全不知PISA為何物,卻在第一次出擊,得到大滿貫。這次的專書,讓讀者看見不一樣的上海。
中國教育反思錄
本書分教育反思編、教育訪談編、教育隨筆編三部分,其中既有尖銳的批評,更有建設性的改革建議,集中體現了作者20世紀80年代親歷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以及此後長期退處邊緣而對中國教育仍不輟思考關注、深切憂患的思想成果,洵為對當下中國教育中顯露出的諸多問題的一劑良藥,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作者的主要觀點舉凡如大學校長應當職業化,教育改革需要從啟蒙開始,中國高教發展的高、大、全慣式思維模式,辦幾所象牙塔式的大學,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教育者必須秉持說真話等,都引起了海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1988年被免職的武漢大學校長對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大躍進所進行的深刻反思“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年近八旬的教育家的肺腑之言,知識分子滿腔的批判精神、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令人動容!作者劉道玉先生為中國“文革”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沉寂多年而近年日益引起廣泛關注,既緣於他被免職後仍長久保持對教育的深切關注,更緣於時代發展中顯現的當代教育問題,使得教育界重新認識劉道玉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價值,試圖從中尋找良方。教育變革,為社會發展變化之敏感區,關注教育為任一公民之本分與本能。當下中國社會對高等教育議論較多,而其中思考最深入、最廣泛、最系統者,為本書作者劉道玉。
性別顯微鏡 : 教育與個人成長
近年,有關學業上「女優於男」的言論,或是「男生失利」的說法甚囂塵上。然而,香港的男生和女生,到底是如何成長的?學校在日常生活和傳遞知識的過程中,如何塑造男女生的性別氣質?一直以來,香港社會對性別及性別氣質的理解十分刻板,對「兩性之爭」的看法亦過分簡單,往往忽略性別本身的複雜性。本書作者通過參與學校生活及深度訪談等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女性的校園經驗、男性的氣質建構、教師的性別意識,還有從宏觀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等不同角度,多方面探討學校教育與男、女兩性氣質建構的關係。
教育的性別視角-課堂與教學實證研究
近年,香港教育界開始關注「性別」這議題,坊間亦出現了不少有關兩性不同的辯論。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只能歸因於性別之不同?男女之間的差距又是否與生俱來?性別研究的各種議題置於教育層面,會否激發更多討論及反思?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範疇,亦是研究性別平等的平台。編者集合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從「課堂及教學」、「前線教育工作者」,以及「宏觀發展前景」三部分,分析性別平等意識與實踐在教育領域中的不足。所精選的研究文章網羅了最熱門之議題,包括:教科書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影響、家政課程的演變、個別學科成績與兩性的學習差異、教師及校長之性別意識,以及綜論師訓課程、學院政策和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社會脈絡及前景等。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與讀者一同深入探討並重新檢視性別平等教育,多角度了解這個豐富、多面向的議題,讓教育工作者及研究生更了解性別平等教育,使教學變得更全面;亦適合大學修課式碩士課程、本科和副學士課程學生作參考之用。
Bilingu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cy Learning
Understanding how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llustrates universal design features of writing and literacy learning, as well as how it differs from alphabetic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utting edge areas of research in the cognitive sciences. A major part of this book is devoted to the presentation of a series of proposals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ith investigators working in East Asia on cross-writing system comparisons and bilingual literacy—Comparing alphabetic and morpho-syllabic literacy. The part that corresponds to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roposes new avenues in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bilingualism shared by speakers of all languages.With a broad survey of research advances drawing from recent investigations, this book will provide non-specialist readers with examples of how the relevant concepts migh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problems-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language attrition and asymmetries of different kinds; issues of componentiality (or modularity); bilingual and second language literacy; and the discussion of an important debat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Bilingu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cy learning is intended for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 makers,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upper division and graduate level). In addition, students and specialists in allied fields interested in the key theoretical concepts will find it useful, including in the cognitive sciences in general and sociolinguistics. A detailed glossary is included for readers new to the study of bilingu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教育概論(湯.孟.鄭.徐等)
本書由一群在教育領域從事多年教育工作者,透過理論與行動的反省,回應教育研究及教育改革所面臨的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別將教育的理論基礎、教育制度與學校經營的現況、教育者與受教者主體、教育內容結構、教育方法與科技的運用、教育議題、以及教育的研究與發展等七個主題,逐次個別介紹,以激發讀者更深入的思慮「教育」,建立個人「教育價值觀」的基礎。期望多元的組合、多面向的觀點,能帶給關心教育者廣闊的思路,激發先進的教育創意,接納更多元的價值觀,共同為我們的「教育」努力。
史上最經典的9大教育法
這本書是全天下父母最期待的教育聖經。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期望能給孩子最好、最完善的教育環境,但是面對坊間林林總總的教育方法,父母往往感到無所是從。孩子的特質與心理變化並不完全相同,教育方式也要不一樣,用對教育方法,才是啟發孩子智能的重要關鍵。本書特別歸納整理了9位教育大師的個人教育經驗,提供父母家庭教育的準則與參考。父母們可以在了解孩子的個性後,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相信孩子會越來越懂事,有能力打造屬於自己未來的一片天。本書特色錯過這本書,不算好父母!轟動世界的經典法則,歷久而彌新,9位大師教育觀點首度完整公開。
一生不能不懂的教育學故事
全國教育工作者必讀大專教育系學生必看關心教育者不能錯過了解人類教育的演變過程,才能全盤看穿現今教育的盲點。教育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所認知的百年大計,而不是認命的讓小孩當白老鼠。閱讀本書,可以讓您獲得關於教育與教學的基本策略和技巧,樹立大教育觀,更好地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教育問題,不會無所適從。本書採用故事與理論結合的形式,經由一百個生動有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為您講述了人類教育與教育學,教育與教學,以及教學方法中涉及到的常識、理論和經驗。既有傳統教育學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又有當前學科發展前景,尤其是心理學、教育技術、教育新思潮,以及當代教育家大膽的教育實踐,力求全面準確,為您展示當代教育學的基本狀況。希望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在校學生、教師,以及關心個人教育、渴望個人進步的人,都來閱讀參考,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
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附光碟)
本書主旨乃鄉土教育的理論、詮釋與實踐。前半部分為國立台南大學教授林瑞榮及其研究團隊的合著,主要為鄉土教育的理論部分,包括定義、發展、爭議及其解決之道;後半部分為其與台南市國中小攜手合作的實踐成果與成效,由十多年來合作的三十多所學校中選出,限於篇幅,難免有遺珠之憾,謹向未能收錄之學校致意,其實各校的成果皆令人驚豔。本書的特色乃在體現台灣教育解嚴後之後現代課程美學。即將「鄉土」視為此生第一次的「驚豔」,也「珍惜」此經驗為唯一的與最後的一次,使學生知鄉、親鄉、進而愛鄉。本書內容兼含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係台南大學師生與其教育輔導區師生的集體/長期/即興/創作。整全的鄉土課程發展應包含課程設計成品、課程實施成效、與課程專業實踐反省,本書兼顧之。學界與實務界常用之「鄉土教育」、「本土教育」與「鄉土語言教育」等相關名詞,本書因體例一貫考量,將採較廣義的「鄉土教育」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