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多元入學機會與壓力
檢視大學多元入學的機會公平與升學壓力問題,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過去曾經有許多研究對大學入學考試進行檢討,但是自從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推動以來,未 曾有系統的研究、檢視其成效,這方面的資料至今仍相當缺乏。 & 本書以實證資料分析替代理念闡述,以「論證」為主而不光是「論述」,呈現這方面的素材以供各界參考。 & 大學入學考試的變革是牽動台灣社會一條非常敏感的神經,牽一髮而動全身。多年來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一直都採取漸進、穩健的路線來進行。近年來大學多元入學是一次比較重大的改變,實施之後也是毀譽參半。 & 本書提供許多學生的聲音來看待制度變革潛在的問題,希望這些研究結果所反應的訊息能讓教育政策制訂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有更深刻的感覺。
教育學總覽(上冊)
(上冊)教育擁有悠久的歷史,而隨著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也浮現許多教育議題。本書涵蓋最具深度、廣度的教育面向,從探究基本的教育理念目的,直至各層面的教育,如當前議題、各階段教育部門、各個學科領域概覽等,除了詳細深究的回顧之外,更以前瞻性的觀點針對熱門議題作完整的分析討論。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冊,上冊內容包含基礎與歷程,在基礎論中,針對教育哲學、教學觀、認知理論等教育的基本面向多所討論;在實際歷程中,包含各種教學法與學校制度的詳細探究。本書的目的,意在提供讀者對教育深刻的理解,藉此因能在實務方面的操作更加駕輕就熟,教育研究者也能藉此獲得精闢的觀點論述,甚至政策制定者也能從本書中尋得最適宜的靈感。
教育學總覽(中冊)
(中冊)教育擁有悠久的歷史,而隨著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也浮現許多教育議題。本書涵蓋最具深度、廣度的教育面向,從探究基本的教育理念目的,直至各層面的教育,如當前議題、各階段教育部門、各個學科領域概覽等,除了詳細深究的回顧之外,更以前瞻性的觀點針對熱門議題作完整的分析討論。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冊,中冊內容包含實際議題與部分的各部門簡介,在實際議題中,包含如女性主義教育、種族主義教育、環境教育、媒體教育等即時的橫向議題;另外在縱向上,則包含從學前教育至中等教育階段的論述。本書的目的,意在提供讀者對教育深刻的理解,藉此因能在實務方面的操作更加駕輕就熟,教育研究者也能藉此獲得精闢的觀點論述,甚至政策制定者也能從本書中尋得最適宜的靈感。
放牛班也有春天
本書是100%真人真事的故事,包括花蓮以「殺豬公」為業的志豪,以及名人子女馬唯中??馬英九的女兒,都是作者近距離的觀察和用心栽培的學生,雖說百年樹人、十年樹木才能看出的成績。但作者卻在數十年前就尋找出教育的活路,用真誠的心及有效的方法帶動孩子,絕不敷衍、絕不苛責,堅持因才施教以不打不罵的教學注入學生的心中。如牛排獎、榮譽排、心智聯想圖……等都有特殊奇妙的效果,這樣的實驗成果和發現,本書皆可以查證和詢問,值此台灣教改的挫敗,這本新書??放牛班也有春天,正是國內教育的奇蹟,可以喚起全國教師、父母、音樂教育者的共鳴,絕對是一本前所未見的好書。
教育社會學(詹)
本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為緒論,探討社會學的意義、教育與個人社會行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環境、教育與社會控制等;第二章探討教育社會學的建立;第三章探 討教育社會學的重要理論;第四章探討學習社會與知識社會;第五章探討教育社會與文化活動;第六章探討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第七章探討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 第八章探討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第九章為結論,探討對教育社會學的認識、教育社會學的應用。 & 本書取材考慮到學生所應該瞭解的內容,及時下一些重要的概念。因 此使用淺顯的文字敘述,讀者不會有生澀之感,有助於更容易瞭解教育社會學的內容、概念、理論、甚至原理原則等。
學校問題與衝突解決:多元取向
解決問題與衝突幾已成為教育(學校)行政人員生活的常態,這恐怕是多數行政人員的共同心聲,有人甚而主張:優秀的行政人員應是好的問題與衝突解決者。本書提倡以行政人員領導團隊集體處理問題與衝突的多元取向(而不是由行政人員單獨面對),參酌解決問題「資訊量的多寡」,以及問題的「複雜性」兩個向度,有效解讀問題的性質,並據以發展綜合的行動計畫,進而執行、回饋校正,以求有效解決問題。 & 本書的理想是,在書中所提供的合理架構參照下,教育(學校)行政人員可以兼顧解決方案的「品質」與「被接受性」,達成短中程效能與長期性的成長與發展。
教育學是什麼
本書屬於教育學的入門書藉,由於作者為應用哲學學者,因此有意將本書寫成一部「哲學的教育學」著作。西方教育學係在兩百年前由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所創,他當時是以哲學和心理學做為教育學的知識基礎。經過了兩個世紀的發展,目前教育學的分支包括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基本科學,以及課程論、教學論、教師教育、教育管理等應用科學;本書將分章介紹這八科的內容,列為〈教育學有什麼〉與〈教育學做什麼〉兩篇。此外為進一步深化哲學對教育學的考察與規範,尚包括〈教育學為什麼〉一篇,通過哲學中理則學、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等四門分支學科的視角,對教育學進行反思與批判,可視為「後設教育學」或「元教育學」論述。
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
本書旨在介紹「教師發展」的理念,並附以一些教研個案作說明,當中亦談到「教師發展」與師訓和教師評估有關的一些概念。 & 「教師發展」的理念精神是相信專業成長的一個持續的發展過程。教師專業發展的前階段是下一階段的基礎。教師專業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保留前階段良好的傳統和策略,一方面不段創新學與教的知識,最後成為一個揮灑自如,懂得選擇的自主教師。 & 學生是一個學習者,教師何嘗不是一個學習者,但他們在不斷探索、分享和營造新知識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素質。 一些教研個案顯示,在教師的學習過程中,觀課、師徒制、行動研究、校木發展和專業平台均足以成教師專業交流和反思的渠道。 一些新的師訓模式已慢慢成型,教師培訓工作者需要讓準教師知道及能做的標準。 外在的評鑑亦開始醞釀成為改變教學(反思)系統的重要因素,業界需要發展一套有效的評估策略以減少在確認教師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出現的誤差。
學校行政(謝)
本書旨在論述學校行政的理論與實務。理論與實務必須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相輔相成效果。因此本書並未將理論與實務分開敘述,而是融合在一起,使理論中有實務,實務中有理論。 & 本書以探討學校行政的實質層面為主,歷程層面為輔。實質層面主要包括教務、訓導、總務、人事、與公關等行政;程序層面則包括計畫、組織、溝 通、領導、與評鑑等。兩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故本書兩者都加以論述,期使從事教務、訓導、總務、人事、與公關行政者,均能落實計畫、組織、溝通、領導與評 鑑等程序。 & 本書並附錄一些重要的相關法規,以供相互參閱。因學校行政的實施,除須依據學理之外,尚須遵守法令之相關規定。
高職特教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編
在努力進行教學研究的背後,研究者有感於對性別教育之關懷、特別是針對較為弱勢的特殊學生進行課程編制與實施長期實驗教學,從系統的實務教學與教學後不斷反思過程中,開展出更多創新課程與適性教學的空間。也希望透過研究者用心的耕耘與付出,能為推動性別教育盡一份心力。 & 此實驗課程之理念,乃在於掌握「全人」觀點與學生日常生活實務經驗,同時,洞悉高職特較班學生在生理與心理之發展,並依其認知水準與學習需要,規劃適合 高職特教班學生學習需求之優先順序的教學概念,結合多元教學方式,規劃以五大核心概念為主軸,進而發展十五個學習主題,以及設計相關的單元活動及學習單等。整個課程組織層次分明,具有系統化,並請專家學者進行課程評鑑。 隨即與相關學校合作,進行長期實驗教學,進一步驗證課程之可行性。以其教學內容更能充 分開展學生最大之學習潛能,並能因應教師教學上之需要。 & 對於突破根深蒂固的負向社會文化來說是需要集結更多有心於性別教育志業的工作者,予以長期深入的耕耘。因此當務之急是需要累積更多本土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成果,唯有將我們本土的教育理論予以實踐與分享,才能將性別平等的理念普遍化,性別平等的課程落實化,性別平等的行動生活化。
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新
為了因應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公布新的課程綱要,期望國民中小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因此,國民中小學學校校長與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 格外受到重視。 & 本書作者蔡清田博士論述其長年所關心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關係;第一章論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關係;第二章「學校本位 課程發展」之問題、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第三章透過課程領導,建構學校教育願景,發展學校課程目標;第四章校長課程領導的理念、角色與策略;第五章校長課 程領導角色之理念與實際,第六章校長課程領導實際行動與影響因素,第七章校長課程領導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第八章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角色之理念與實際, 第九章透過課程領導,進行學校課程發展,特別是透過情境分析、願景規劃、方案設計、運作實施、評鑑回饋,可供教育學術機構建構課程領導理論與教育行政當局 作為推動課程領導與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之參考。
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
眾所公認,大學是研究與學習高深知識的殿堂、推進與傳承文化價值的場域。然而,大學精神曾歷經三變,由原先的理想時期轉入實證時期,又由實證時期轉為企管時期。作者歷年來在歐、美、亞洲各重要大學講學、參加學術會議、作學術演講或其他學術活動,對各大學皆有所觀察和了解。由於目前各大學所接受的公共經費或政府預算逐漸萎縮,多少都必須自籌經費,也因此在辦學和研究方向,以及經營方式上,多少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與原先高唱入雲的大學自主精神,相違甚遠。 & 所謂「外推」是指走出封閉的自我,走向他者;走出自己熟悉的脈絡,走向自己陌生的脈絡;走出自己,走向陌生人。大學之所以投入市場,原是希望能對整體社會有更大的相關性,並藉此獲得利潤,以更大的資源推動大學的研究、教學與社會影響。這些做法本屬大學外推的一環,如果耽於利潤的獲取與募款的所得,而忽視了外推的更深層意義,則是務末而失本了。真正的外推,應該在「語言的外推」、「實踐的外推」與「本體的外推」三層意義之下,獲得正確的發揮。 & 本書特別重視倫理教育、情意教育、公民德行的陶成、生命教育與宗教教育,尤其看重在全球化脈絡之下運用傳統資源來進行這些教育重點,主要是因為人的情意發展與倫理道德最能體現外推精神,與邁向他者的實踐歷程。人的生命便是一連串自我走出,不斷外推,以豐富自我、形成自我的歷程。在當前全球化大潮之下,大學教育需要外推精神,並實現為情意教育、倫理教育、生命教育與宗教教育之宏旨。
情緒發展-早期情緒經驗結構
所有的情緒均可視為對激發狀態或緊張的反應表現。一個特定情緒的的發生端視個體隨年齡所發展出生緊張與對事件內容賦予解釋的能力。情緒發展一書涵蓋發生特定情緒的普遍核心歷程和對其調適的能力。它闡述情緒發生的時序和情緒功能的產生原因;它也探討情緒調適的個人風格。情緒、認知、和社會發展亦屬討論範圍。本書適合研究發展、認知、和社會心理學之專家、研究生、和臨床工作者。
教育哲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向
《教育哲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屬於同類書籍中的另類著述。作者從哲學觀點反思教育問題,並嘗試建構一套「中體外用論」意義下的「華人哲學教育學」,其中根本理念即是以「中國人生哲學」為內涵的「華人生命教育」。受到百年前興起於次殖民地的「中體西用論」啟蒙,「中體外用論」屬於後現代精神下的後殖民論述。「中體」部份以先秦儒道二家融會貫通後的「人文自然主義」為核心,「外用」部份則廣納西方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新科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本書對現今被列為社會科學一支的教育學進行後設探究,並且寄望教育學能夠向人文關懷的初衷回歸。
由官學到書院(精)
本書試圖通過對「南宋書院復興運動」此一歷史過程的分析,討論書院如何發展並延續成為此下千年中國歷史上私學理想的象徵。本書將理想的書院制度置於現實的歷史環境中,檢視南宋書院的理念如何因回應兩宋的科舉制度與北宋的教育改革而成立,書院制度的新典範如何在舊傳統上形成,如何結合官方制度與私學精神,在當時社會教育普及的需求中,這種特質如何被靈活地運用而呈現不同於單純「私學」的多樣面貌,但官與私的緊張性又如何使書院面臨「官學化」的危機,並探討為何書院在實際上紛雜多歧的制度表現中,仍得以維持其理念上統一的理想形象,這種新的書院理想出現的意義又應如何從宋以下新興科舉社會中士人階層及其獨立價值的形成來理解。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內容豐富、取材新穎,以創新觀點、採「教學取向」,組織架構完整,期教心學科內容與學術發展同步,並在師資培育課程中,能落實「堅持理念、學用合一」的理想。 全書共計十五意,分為五個部份如下:第壹篇輔導基礎: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性質;第二章人類發展與教育;第三章智能差異與教育;第四章人格差異、文化差異與教育;第貳篇教學理論:第五章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應用;第六章認知學習理論與應用;第七章人本學習理論與用;第參篇教學互動:第八章動機與教學;第九章學習動機與教學情境;第十章教室管理與師生溝;第肆篇教學設計:第十一章教學計劃; 第十二章各類教學策略;第十三章有效能教學;第伍篇教學評鑑:第十四章標準化測驗;第十五章學生成績評鑑; 最後,希望從事教師工作者,能共同以「教心」(愛心、耐心、同理心、真心、誠心、關心、責任心)培養身心健康的全人,達成教育改革的使命。
教學倫理
將教學工作專業化,是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為提高教師地位與教師素質所採取的主要策略。然而在追求教師專業與提昇專業地位時,應以學生的福祉為首要考量,因為專業人員有義務為其當事人作最好的服務,並重視本身在倫理層面的作為是否得宜。本書試圖從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的觀點,針對教育或教學是否作為一門專業加以論證,作者對於當前英國的師資培育與教育改革過於重視技術層面頗有微詞,主張藉由重視教學倫理,以強調教育或教學的專業性。在我國,隨著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育改革之驟變,似乎都忽略了重視教師角色與追求教育專業性的議題,作者富有哲思的獨到見解並反省英國的教育現況,的確值得教育研究者與教育實務工者探討與加以省思。
兒童與經典導讀:南懷瑾老師在全球推廣兒童經典教育
為何全球有數百萬華人兒童正在誦讀經典,並蔚為一股風潮?本書詳細報導兒童誦讀經典的重要性,及科學實證效果─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能力都將顯著提高,更可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理更遠!」重視教育的您,不可因無知,而不知如何讓孩子背誦經典,更不可因偏見,阻止孩子背誦經典。看了本書,您將會完全明白,為何兒童須背誦經典?
教育人類學
本書由教育人類學的簡介、研究方法的介紹、應用人類學的田野方法與文化比較分別在不同的教育領域內有了發展的空間。而文化理論的指引更開拓了了解、詮釋與行動的方向。前兩章是介紹性質,讓讀者了解目前台灣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趨勢,以及人類學的田野方法。第三章運用跨文化來了解英美與德國系統教育人類學的異與同,第四章則以實力透過比較兩岸少數師資培育來增進相互的認識。第五章與第六章由多元文化主義發展看目前的社教環境與原住民母語推展情形。第六章起則為應用的實力民俗活動、原住民文化傳承、衛生教育、校長效能與性別教育等均為可以研究的領域。第十二章則談到了行動研究,使得研究的範疇不限於實況的了解與建議,更能具體應用再教學工作上。
教育實踐與問題
近年來對於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的構想,主要是面對二十一世紀如何實現「可以得到國民的信賴,實現充滿朝氣蓬勃活潑的學校教育」,其主要的成否與直接的教育現場責任者的教師,自然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提昇教師教育的制度、內容、方法等所有教育「質」的轉換過程之中,教師的積極參與是不可忽視。本書即嘗試透過教師的現場經驗與研究成果,來解析學校與教育問題之一端,期望能達到教師參與及教育經驗共享與提昇教師專業效果的目的。 在這種情況之中,與學童每天有直接接觸的教師,應是首當其衝,其責任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教師需要具備氣度寬宏、豐富的人性與專門的知識。特別是需要有教育者的使命感與教育的熱情為根基去實踐其指導的能力,營造溫馨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