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法則:中國15個末代皇帝的退場啟示
非天亡也,是立錯皇帝 東吳將亡,末帝孫皓跟群臣說他過去思慮失中、旁邊有奸佞小人、朝廷忠臣皆被殺害,「我昏暗不覺,傾覆社稷」。史家痛斥:如果沒立錯皇帝,東吳不會滅亡。 貪贓枉法,一定官逼民反 隋朝亡國之君楊廣具有絕頂的聰明和精力,他一直保持偽裝,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惜他欠缺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靈魂和情操,他奪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力。 統治格局小,終究敗亡 分化族群、唯我族是用、司法不公,經濟與文化遭受空前浩劫,狹隘的蒙古政權最後終於土崩瓦解。我們看到一個少數民族雖獲得政治領導權,而不願遷就於多數民族政治體系之需要,其統治不能長久。 對錯誤永遠有動聽的掩飾,亡!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並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他對自己的錯誤永遠有動聽的掩飾,絕不更正,卻喜歡聽部下歌功頌德,遂至潰爛而無可救藥。
中國歷史的十五堂課
「人文講堂」為一套多學科普及讀物,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與藝術領域,以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的需求,也可作為大學通識課的教材。此系列每本書都有獨立的學科範圍和專業性,並且深入淺出,每本內容都有「十五課」,是為了在較少的篇幅內講清楚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作者皆為有學術建樹與豐富教學經驗,又能將學問清楚傳達的重量級教授,並採用學術講座風格,有意保留講課時的生動口氣,增加臨場感,讓讀者透過這系列書,親炙名家名師講堂。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明對於世界文明有重要的貢獻。與世界其他文化體系相比,中國數千年來,歷史記載最為完整,歷史遺產最為豐富。借助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我們今天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認識已經逐漸接近歷史的真實。本書以「透過歷史看文明的價值」與「透過文明看歷史的演進」,這樣的中心思想來貫串。內容包括:中國文明起源的科學探索;漢、唐、清代「盛世」的透視;交通與文化傳播;政治、法律和選官制度;軍事思想與軍事制度;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國思想的演變等。
帝國的惆悵
CCTV超人氣節目《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人「易中天」教授,全新力作。 本書是易中天教授以其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之「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為基礎,解讀中國傳統社會政治與人性之間的衝突、滲透、帝國體制的由來去向,改革派的命運沉浮,得失奧妙……捭闔縱橫,妙趣橫生,發人深思。 歷史總是讓人惦記,歷史也從來沒有走遠。 ■本書目錄 一、明月何曾照渠溝 (1)晁錯之死(2)削藩其事(3)是非功過(4)晁錯其人(5)歷史之錯(6)晁錯之錯 二、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1)變法迫在眉睫(2)時勢造英雄(3)針鋒相對(4)事與願違(5)成敗與道德無關(6)教訓所在 三、荒唐的正義 (1)奸臣嚴嵩(2)混蛋嘉靖(3)滑頭徐階(4)誰是禍根 四、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1)伊拉克與明王朝(2)為誰死節(3)認死理的人(4)自掘墳墓是乾隆(5)禮失求諸野(6)土氣與士氣 五、鴉片的戰爭與戰爭的鴉片 (1)彈冠相慶的戰敗者(2)逼出來的謊話(3)一騙到底(4)謊言與高調(5)小曲好唱口難開(6) 笑臉與鬼臉(7)鴉片還要吃到什麼時候 六、非典型腐敗 (1)病例(2)所謂陋規(3)逼良為寇(4)高薪未必養廉(5)有監督就行嗎(6)制度不能保證一切(7)並非不治之症 七、好制度,壞制度 (1)帝國制度(2)中央機關(3)地方行政(4)官員選拔(5)問題所在 八、從「出入兩難」到「進退自如」 (1)入世與出世(2)讀書人與知識份子(3)治世與亂世(4)想得開與想不開(5)身家與天下(6)士大夫與讀書人(7)報國與全身(8)君臣與師生(9)出路與對策 九、千年一夢 (1)我們曾經擁有(2)魂斷俠緣(3)誰之夢想(4)劍的秘密(5)俠與士(6)百家罷後夢難圓 附錄 水滸四章/替宋江拿個主意/犯不著那麼傻/晁蓋遺囑之謎/何不殺去東京 跋 歷史總是讓人惦記
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
全書立足於作者優質學養,發皇於近年一系列明代園林文本研究,得以取精用宏,聚焦於「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斐然可觀。 全書擅長「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於知人論世處,考鏡源流,精密縝密;於以意逆志處,掌握研究對象的微觀剖析,與文化脈絡的宏觀透視;遂能深耕廣織,既能抉幽鉤沉,呈現祁彪佳及其書寫的特殊性;且能出乎其外,十字架開,對應交會,對顯歷來書寫流變的生命情調,映射文化象徵的普遍性。 全書行文,語感鮮活,精確綿密。始以理性之客觀析論,佐以華彩之生動詮釋;沉穩控勒,摹神衍義,自具知識之紮實與見識之精要,形塑論述知感交融之豐美富麗。(評介人:張春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教授) 南明儒者亟待學界表彰,祁氏歸隱寓山園林,其營建之空間性,具有其人文精神之特殊意義。此書文彩和義理已足可觀,論述祈氏寓山園林,可使今人認識南明有節操儒家在世存有之風範。(評介人:潘朝陽,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漢武大帝
比《雍正王朝》更經典正統的歷史鉅作, 強檔大戲《漢武大帝》原著,轟動兩岸三地,海內外千萬人口為之風靡 歷史選擇君王 君王創造歷史 西元一世紀,東方世界的不朽傳奇。年僅十六歲天資過人的劉徹,歷經複雜詭譎的宮廷鬥爭,登上大漢王朝的天子之基。他氣魄非凡,破格用將;南平百越,東撫蠻夷;更為中國開通西域絲綢之路。長久以來內憂外患、早已危機四伏的大漢王朝,自此現出一道曙光,其後更在歷史版圖上大放異彩。 漢武大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鐵腕政治家。他結束了長達七十年的屈辱和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建中央集權的強盛帝國。然而鐵漢柔情,漢武帝也是溫柔的詩人、浪漫的情種,統治大漢的五十四年間,他也在歷史篇章寫下無數動人淒美的愛情故事。漢武帝的傳奇,把漢朝推向強盛的頂巔,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推崇和想像。
胡謅:繼胡說後調侃名著人物
以顛覆傳統的言語來評述歷史,並藉由現代人的角度詮釋出其故事內容的新意,令人莞爾。在「寫作」這一樣的行業裡,既有向《紅樓夢》看齊的「繼承和發展」的文學史寫作,也有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的「狂歡節」寫作。前者是傳統文化薰陶和訓練的結果,後者是民間狂想的結果。如果說前者需要十年磨一劍,鐵杵磨成針,那麼後者則需要才華,王小山就是這樣聰穎才華洋溢的現代作家,「如以文亂法」恰恰是寫作的本質,這種寫作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還能夠愉快的生活下去。
中國宮廷秘史
《中國宮廷祕史》是最為世人所不知因此而蒙上一層面紗。它重在演繹帝王后妃的宮闈內幕;敘寫名妓優伶的緋豔人生;採古今野史之精隨,秉筆直書帝王將相之性格心理,軼聞趣事;深入描繪宮廷中之鉤心鬥角,訛虞我炸。在封建禮教一統天下的時代,宮廷祕史向來被視為禁書,為尊者避,為嚴者諱,被統治者屢禁屢焚,稀有傳世。但用現代眼光去看,宮廷祕史中含有大量的對人類本性及內在心理的全面描寫和深刻揭示,生動地展現為人所不知的歷史,對瞭解歷史真相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不僅如此,我們還創新形式,努力把與某一事件、人物有關的歷史圖片、文物資料配入其中,以大量精美圖片傳史之真、證史之實、辨史之誤。同時還使事件、人物更加立體、豐滿,並充滿場景感。力求透過圖文的緊密結合為讀者提供了一條回歸歷史真實的道路。
人物評話:古今人物逍遙遊
人物的定焦,最能凸顯作者見識的獨到。短短數千字,怎寫得盡人的一生?陳再明的高妙處,就在於他的切入點既能不落俗套,往往又最能點出各個人物的鮮明性格。 如果全憑現代人的觀點,我們儘可以痛快淋漓地點名批判明君賢相、英雄豪傑;但是如果我們著意的是客觀地評估某個人物在當時當世的價值,「還他一個真面目」,顯然必須有不偏不倚的指標。在這部書中,除了「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之外,作者念茲在茲的兩個觀點:依該時代的背景及情境評估其人,以及依其人是否推動歷史的進步作為論斷的準據,是很值得讀史者思之再三的。也因為回歸歷史的時代,《人物評話:古今人物逍遙遊》又進一步規劃出一幅宏觀歷史的藍圖。藉由對單個人物的論述與評價,藉由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串連、朝代與朝代相互的興替,我們隱隱然感觸到一個「大歷史」的脈搏。先了解每一個斷代,進而串聯各個朝代,是全盤地理解中國大歷史的一個好方法。而陳再明精選的人物,無疑是我們進入各個歷史時空的敲門磚。
中國后妃事略
中國后妃是統治階級中一個特殊的階層。她們當中,有人賢德,有人奸佞,有人剛強,有人軟弱。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后妃生活的基調是痛苦和悲慘的。她們的一生,恨多於愛,苦多於甜,哀多於樂,哭多於笑。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帝王的奴隸和僕役,沒有人生自由和人性自由,一切唯帝王是聽,自覺不自覺地充當政治鬥爭的工具,帝王享樂的玩物和傳宗接代的產婆。一部中國后妃史,從本質上說,實是一部中國古代婦女的血淚史和屈辱史。這本《中國后妃事略》,力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事略」的角度,真實地客觀地反映中國后妃的生活。 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批閱后妃的故事,一睹她們的風采和氣韻,一聽她們的歡歌和哭訴,一讀她們用精神和肉體、姿色和秉性、鮮血和淚水譜寫的紅顏篇章。
滾滾韓流: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
近年來,南韓電視劇、服飾、汽車、家電各類商品,以驚濤拍岸之勢,衝向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香等東亞各地,掀起陣陣驚呼,尤其該國的文化輸出在台灣地區已取代日本,"哈韓"的台灣人倍數成長,中國大陸沿海較大城市也深受影響,本書深入探討韓流,適逢其時,值得一讀。坊間逐韓流而舞的書籍已不少,但多為旁襯電視劇之作如《商道》、《大長今》…等,層次僅止於其文化輸出的演繹,本書卻直接剖開南韓在歷史上的角色、王朝集權→換湯不換藥的革命→軍人政變→腐敗的槍桿子政權→歷任總統皆成階下囚→剽悍民族主義下的民主時代……作者生於中國遼寧──一個十分接近朝鮮的地方,並且對韓國下了極深的研究功夫,所以本書可算是坊間唯一目擊南韓"裡子"的一本書。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作者史學蘊底深厚,大學攻讀財經,文筆練達,選擇以"中韓"比較為縱深題材,台灣的讀者雖是旁觀者,卻能從書中讀出驚心動魄的關鍵,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不同於風花雪月的迷霧,真正的大智慧在字裡行間,一路讀來,視野更見開闊。
中國宦官事略
宦官即太監,作為專制制度的特殊產物,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受迫害受奴役的階層。他們肉體上受到摧殘,心靈上受到傷害,成了不男不女、半男半女的「陰陽人」。因此,凡是正人君子,對於宦官都持鄙夷和蔑視的態度。 然而對於中國歷史上龐大的宦官隊伍,絕不能一概而論。他們當中,曾產生過像司馬遷、蔡倫、鄭和等傑出的人物,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像趙高、李輔國、劉瑾、魏忠賢、李蓮英等奸險的惡徒,介入政治,玩弄權術,干預朝政,甚至廢立和殺害皇帝,造成社會危機和禍亂。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有兩大陋習,一是女人纏足,一是宦官」。本書旨在於通過具體人和事,真實客觀地展示宦官這一「陋習」,以便讓人們了解它產生的原因,禍亂的情狀,以及造成的後果進而認識和批判早已成為陳跡的那個專制時代、專制制度。從橫向看,這是一本宦官小傳;從縱向看,這是一本宦官簡史。但願讀者閱讀本書,能夠增長知識,拓展視野,鑒古惜今,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中國外戚事略
外戚的權力來源於王權和皇權。歷代帝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總要任用那些最親近、最信賴的人作為左膀右臂,總握樞紐。外戚由於是姻親,與帝王的關係相當親密,成為帝王統治天下,駕馭人民的一種助力。但是也有不少外戚,一旦掌握了權力,隨之野心勃發,利慾薰心,干政專權,遺禍無窮,嚴重者竟廢后弒君甚至篡位自立。外戚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個特殊階層,同朝臣、后妃、宦官等一樣,其思想、品德、才幹、言行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外戚的為人及事蹟形形色色,豐富多彩。本書旨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真實地客觀地反映外戚生活的概貌,讓人們從閱讀中受到啟迪,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外戚及其賴以生存的那個社會那種制度。
中國歷史論文集
這本論文集的撰作者,都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他們畢業的時間有先後,卻都曾選修過勞貞一先生主講的課程,有不少者還曾在勞先生的指導下做研究論文。 本書共收集了二十九篇論文,以收到先後順序排列。論文的主題,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制度、社會、鄰邦與中國交往及中國文化對鄰邦的影響。以時代劃分由先秦以至近代,幾乎遍及每一個時代,而以有關漢代的論文最多,約佔全數的四分之一。蓋先生在校主講的課程,以秦漢史為主,於是投身於秦研究的同學在撰稿中也比較多些。 這些撰稿人,分散在海內外的教學與研究機構,幾乎全在史學的本行與史學有密切關係的專業任職。為了慶祝老師的八秩榮慶,他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研究,以表達祝賀的心意。
帝王之死
第一集從黃帝時代到春秋時期,介紹了伊祁放勳(堯帝)、姚重華(舜帝)、姒相和后羿、寒浞、姒孔申、姒履癸(桀帝)、子受辛(紂帝)、姬瑕(周昭王)、姬靖(周宣王)、姬宮涅(周幽王)、姬頹、姬帶、?熊艱(杜敖)、?熊惲(楚成王),柏楊不稱其「尊號」,皆直呼其名,但在每位帝王之前都做了一個小檔案,包括時代、王朝、綽號、在位、遭遇等五項,內文則大量使用古史文獻,夾敘夾議,說得我們如見其人,而各種敗亡之因果,亦昭然若揭了。第二集寫了十二位帝王,包括楚國的?麇(郟敖);?圍(楚靈王)、?比(楚初王)、?槐(楚懷王);趙國的趙雍(武靈王);宋國的宋偃(康王);燕國的姬噲和子之;齊國的田地(湣王)、田建;吳國的吳諸樊、吳餘祭等。時間從紀元前六世紀到三世紀,大約是春秋後期到秦亡這段歷史時期。柏楊徹底發揮說書人的看家本領,把歷史文獻中相關的材料,融裁活用,說的全都是現代人聽得懂的話。 柏楊說:「嗚呼,暴君總以為酷刑和虐殺,可以根絕叛變造反,而暴君們卻往往死於叛變造反者之手。」但很少人能以史為鑑,就如同宮廷奪嫡之爭的戲碼不斷上演,連勳業彪炳的趙國武靈王(雍)皆毀於此,柏楊說「當君王的都有點怪」,「絕對權力使人絕對糊塗」,這樣的「君王論」發人深省。
霸業崛起的大謀略家-劉邦
平名出身的劉邦,在秦朝末年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崛起,他善用人才,掌握了蕭何,韓信,張良為之驅使,並在與項羽爭鬥中用奇謀致略獲最後的稱霸,使一介地痞無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名皇帝.
放寬歷史的視界(新世紀增訂版)
例如:〈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文中用了小說中所提出的文字五十處,也用了《三言》以外各種不同的資料四十六處,而尤以有關金融貨幣稅收法制各項情形,用以說明傳統社會裡的商業與歐洲所謂資本主義的展開相去至遠。〈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文中的統計數字及其分析是筆者以前作《十六世紀中國明代之財政與稅收》時遺留的稿件 (因為統計屬於十五世紀) 恰巧這些資料很可以在它們實用的地方解釋李博士常用的「官僚主義」一名辭。〈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一文中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對北宋王安石行新法的失敗,有很深的印象,不能與他自己所訂的緊縮政策無關,可是在世界歷史的時間和程序上講,這緊縮政策就不能在比他還更壞的時間提出了。這也就是說當西歐正走向文藝復興,快要向宗教改革和資本主義的開展的路上前進之際,中國卻採取了一種最落後的財政稅收政策。這也難怪中國在二十世紀所遇阻扼困難之多。即此筆者也就在台北眾多學人前正式提出所謂「大歷史」 (macro-history)的一個觀念。
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
郁賢皓 其他作品 & 新譯左傳讀本(下)(平)(二版) & 新譯左傳讀本(上)(平) & 新譯左傳讀本(上)(精) & 新譯左傳讀本(中)(精) & 新譯左傳讀本(中)(平) & 新譯左傳讀本(下)(精) & 李杜詩選 & 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
日本近代政治史(三)
日本近代政治史 本卷主題是天皇制的建立和「國民」的形成。說明日本天皇制如何在人民自由意識和民權觀念澎湃的時代下,奠定強而有力的基礎,作者對其間的紛爭,做了非常詳盡的交待,是所有研究君主立憲政體者,不可忽視的一本好書。
日本近代政治史(四)
日本近代政治史 本卷的主題在說明從日俄戰爭勝利到大東亞戰爭失敗的這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興亡歷程,作者尤其對日本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經過,及其國內的各種變遷,作了相當明確清晰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