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降日祕檔
本書揭發汪精衛與影佐禎昭之間的悲劇,一段在抗日戰爭中為人所不知的秘檔。當時日本軍部和興亞院透過影佐禎昭,對於汪精衛意圖建立滿州式的傀儡政權,從而希望在中國大陸奠定牢不可破的權益。因而起初對汪所許的諾言,多沒有兌現。親近汪精衛的友人龍雲和同鄉張發奎等人,並沒有因為他登高一呼,而起來響應他和支持他。而且他對日本人的看法太天真。當時日本首相近衛根本無意要汪精衛建立政權,只是想透過汪和重慶的國民政府達到和平的目的。甚至連日本天皇都說:「謀略這種事是不可靠的。不成是原則,成才是奇怪。」所以日本對汪精衛的工作,始於謀略也終於謀略,只是汪和影佐禎昭之間相互欣賞的產物,終究抵不過國家和民族的大義。
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
本書涵蓋史事從1912年民國建立﹐到1990年代的台灣情勢。全書以政治﹑外交﹑軍事史為主﹐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史為副。除導論外﹐共分十章﹐依時間先後順序﹐論述中華民國開國﹑由分列走向統一﹑體制認同與政治權力之爭﹑日軍侵華與八年抗戰﹑抗日陣營的整合與分裂﹑從共同抗日到分別抗日﹑國家走向大分裂﹑中華民國守住最後一片土﹑走上與中國大陸競立之路等問題。
香港風暴
香港風暴 殖民主義不值得鼓勵,但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之後取得香港,一百五十年來投資了巨大的財力在香港建設上,造就出如此繁榮的香港,卻是有目共睹、不可否認的事實。 可是這樣的香港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歸還給中國,進入中國的主權下。換言之,香港將成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獨裁體制、人治國度-中國管轄的地方。 只要中國未來仍維持社會主義的國家體制,香港就必然會成為中國懷裡一座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若一國兩制真的變成中國與香港衝突的引爆點,則不只香港,整個中國都會遭受災難........ 作者簡介 石川羅生 目前擔任報社亞洲特派記者,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千葉縣,目前定居於橫濱市。早稻田大學法學部肄業,學生時代曾浪跡東南亞,對中國乃至於亞洲區域長期保持關心。過去曾經執筆深入探討嫁到日本的菲律賓新娘問題、日菲兒(日本男性與菲律賓新娘所生子女)問題、中國與朝鮮半島情勢相關政治論著,以及專著多本。目前著重於研究主權歸還中國的香港情勢及後續發展。
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
本書評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美國、日本等地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概況,並就中外學界的研究作宏觀的探討,使讀者對各地的研究情況,有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作者均為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的成員,致力於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本書中提供豐富資料,予研究者莫大方便,其具參考價值。
袁世凱與北洋軍閥
紙上風雲際會,筆下家國興亡 一部涵蓋清末民初動亂歷史的煌煌巨著 民國第一代報人陶菊隱,直擊分贓鬥法的政治戰場 非得讀過這本書,才知道軍閥是什麼玩意兒 & 軍閥割據、群雄並起的時代, 每個人都想當總統,卻沒有人能肯定,明天誰會是總統! &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不過癮,還想披上黃袍作皇帝,後來的張勳也依樣學樣搞復辟;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相繼登上寶座,背後還有個軍權一把抓的段祺瑞,東北張作霖虎視眈眈,實力雄厚的吳佩孚也非等閒之輩,還有孫中山成立於廣州的軍政府,以及西南、桂系各路軍閥爭嚷不休,再加上美、日、德、意等帝國野心蠶食鯨吞、假借民主之名的詭異國會、無情戰火的燒殺擄掠……。風雨飄搖的民國初年,是一齣讓人笑不出來的荒謬大戲。 & 清末民初,天下大亂,群雄併起,逐鹿中原。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這一個亂世,憂患與希望共生,中國人改變國族命運的宏願由此發端,一直延續至今日,而結果仍莫衷一是。 & 本書作者陶菊隱,上世紀初為新聞界翹楚,與天津《大公報》張季鸞素有「南陶北張」之譽,為名重一時的大記者。他長期醉心歷史,勤於搜集資料,終於完成這部涵蓋清末民初動亂歷史的煌煌巨著。 & 這部書資料珍貴翔實、寫法樸素淺易,生動刻畫彼時軍政要員的野心和性格,可以說,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部同類的著作,在規模和深入人心方面,可以與其相提並論。 & 回首百年 軍閥末路 民國十年派系爭權與統戰分化的時代惡劇 & 孫中山北伐受阻之後,奉皖兩系出擊吳佩孚引發奉直戰爭,「黎元洪復職失敗」、「曹錕昭然賄選」,權位相奪,醜態盡出,在北方軍閥派系內訌陷入爭城奪地的大混戰之際,帝國主義趁虛涉入分化、破壞反帝統一戰線的陰險策略,誘使動搖不定的民族資產階級脫離群眾運動的軌道,反帝怒潮洶湧、工人武裝起義,白色恐怖籠罩南北,內不安外有患,遙遙無期的和平統一無疑雪上加霜……
告別諸神(中國知識份子歷程之一)
四九年後,中國學術文化重鎮如馮友蘭、 金岳霖、賀麟、朱光潛、巴金等知識分子,幾乎都「真心誠意」地接受了思想改造,如本書中許多作者所指出的,其原因很複雄,絕不僅僅是政治壓力所使然,也不是人格矮小這類的說法所能解釋,其深層的精神文化原因,沒有經歷過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的社會變遷和六七十年代政治運動的人,實在很難理解。 本書所選輯二十多位憑著他們的生命智慧穿越在本世紀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事跡,也許有助於理解半個世紀來,中國政治、文化的變動,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從大災大難中過來而又悄然逝去的一代中國學者的身影,也看到了至今仍孜孜以求,不鬆不懈追尋真理的楷模;翻閱他們的一生,有如翻閱著中國文化的一個個篇章。
這也是歷史(中國知識份子歷程一)
四九年後,中國學術文化重鎮如馮友蘭、金岳霖、賀麟、朱光潛、巴金等知識分子,幾乎都「真心誠意」地接受了思想改造,如本書中許多作者所指出的,其原因很複雄,絕不僅僅是政治壓力所使然,也不是人格矮小這類的說法所能解釋,其深層的精神文化原因,沒有經歷過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的社會變遷和六七十年代政治運動的人,實在很難理解。 本書所選輯二十多位憑著他們的生命智慧穿越在本世紀的 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事跡,也許有助於理解半個世紀來,中國政治、文化的變動,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從大災大難中過來而又悄然逝去的一代中國學者的身影,也看到了至今仍孜孜以求,不鬆不懈追尋真理的楷模;翻閱他們的一生,有如翻閱著中國文化的一個個篇章。
悲劇的力量(中國知識份子歷程之一)
具體編選時,重具有時代代表性的人物, 而不求包羅萬象各色俱全;重主要思潮, 而不一味搜奇覓異,如李澤厚在本系列所選文《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教訓》中所說的,從思潮著眼,以了解個別思想家的地位和意義;剖析主要的代表人物,從而窺 見時代思潮所達到高度。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筆者在本書中採用忠實於史的手法,對少帥從少年時代到成年時期,從一個花花公子成為軍閥的一生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並且對他的政績和戎馬生涯給以客觀的評估。諸如,他與蔣介石的交往,他反對日本侵略的策略,他與共產黨人合作的背景及扣押蔣介石的歷史性事件等方面,都作了實事求是的探討,一九三七年,蔣介石最終決定抗日,中國實現了一致對外的局面,張學良在這其中的作用如何,本書也作了客觀的評價。 史學家唐德剛推崇這本書「是這位不平凡的歷史人物張學良將軍的第一本全集……持論公允,文筆流暢,頗得我心」,為傳世傑作。本書旁徵博引,對事變始末內幕祕辛,以及周恩來在事變中的角色,和後來張學良超過半個世紀的軟禁,都有完整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