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西安關外情:張學良的故事
張學良,一個你不得不喜歡的人。 求學時代的機伶調皮、二十七歲官拜上將的意氣風發、扣押蔣介石的向老天爺借膽、敢作敢當的向全國負荊請罪…… 為了不忍,他始終反對內戰。把父親勸回奉天,父親卻因此命喪皇姑屯;對長官兵諫,長官軟禁了他近半個世紀。 他心繫關外,是因為關外有那麼多的鄉情、親情、友情、同袍情;他夢斷西安,是為了愛國而堅持走自己選擇的不歸路,他無怨無悔。 張作霖、趙一荻、于鳳至、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張群、汪精衛、溥儀、周恩來、毛澤東、郭松齡、楊虎城、墨索里尼、裕仁天皇、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這些人都在張學良生命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都在這本小說的舞台上栩栩如生;打開此書,我們彷彿能聽到他們的台詞對談,和看見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眼前上演那個時代的恩恩怨怨、糾葛情結。 這是張少帥的傳奇,一個當代中最傳奇的傳奇!
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
《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是京夫子繼《西苑風月》後又一力作。京夫子以豐富的史料為底,融合了熟練的文學筆法,為當年的歷史刻畫存證,描繪出當代歷史長卷的縮影。 盧山素有夏都之稱,原為歷朝皇帝和文人居士的避暑及清修之地。山中晨午晚間的景色迥異,雲纏霧繞,美景險絕。故事原自1956年的大躍進開始鋪陳,由毛澤東首領中共黨中央眾多官員上廬山遊憩,未料卻引發一場暗潮洶湧的權力鬥爭。以彭德懷為首,一群為「百姓肚皮」請命的官員被鬥爭下臺,為後來全國性大饑荒的慘況埋下了伏筆。 京夫子以深刻的筆觸,完整概述了當年「大躍進、公社化」的來龍去脈,在山煙裊裊的「夏都」中,一場為百姓、或為權力的角逐戲碼,於焉開展,更加深了本書的可讀性,叫人不忍釋卷。
記者(黃肇珩: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
黃肇珩: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 本書告訴讀者,一個終身以新聞為志業的名記者是怎樣產生的。多一份求證,少一分錯誤,增一份真實,添一份信心,贏一分信賴。我總是問得很多,參考的很多,求證又求證,有時候,為了新聞中的一個問題求個水落石出,被別人搶先了。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黃肇珩女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教育學士,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國內新聞部主任、中華日報社長、正中書局總經理、監察委員等。著作有:人籟、當代人物一席話、勵志錄、一代人師-蔡元培傳等書。 黃女士從事新聞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從新人到資深記者,由記者成為採訪主管,由新聞組學生成為新聞傳播系老師,尤其是那個新聞記者十之八九都是男性的時代,黃女士是台灣早期新聞女記者的先趨,甚至還創造了新聞界黃派特稿寫法,是許多新世代的記者在選擇如何跨越理論與實踐鴻溝的典範。
林徽音與梁思成
1932 年,剛結婚的費正清、費慰梅在北京結識了林徽音與梁思成夫婦。兩對年輕夫妻彼此吸引,友誼日濃。對費正清夫婦來說,出身名門的林梁二人是一把鑰匙,開啟了隱身在神秘氤氳裡的中國,透過他們得識梁啟超、胡適、徐志摩、沈從文等當代中國菁英。而對林徽音和梁思成來說,這對年輕美國夫婦則是他們追憶令一個世界─那個徽音與思成受教育文化薰陶的歐美─媒介。然而,世局多變,造化弄人,這兩隊夫婦在 1945 年重慶一別,就沒有再見過面。林徽音在 1955 年,因肺結核宿疾去世,死時甫滿半百。而梁思成獨活於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盡屈辱,脖子上掛著「反動學術權威」的牌子,木然地任由群眾批鬥訕笑,於 1972 年去世。費正清則於 1991 年去世。如今人事凋零,四人之中只有費慰梅還在人世,得以寫下這本傳記;不僅記載了徽音與思成豐富多采的感情生活、對人生與理想的執著,更是慰梅對這段長達半世紀友誼的眷戀。讀者彷彿看到慰梅駐足於人生舞臺的幽暗邊緣,在步下台階之際回首一顧。在那一剎那,時光似乎又回到 1932 年北京的週六下午,慰梅推開雙扇紅漆大門,穿過花園,傳來徽音、思成、正清的爽朗談笑,粲然如花,間雜著叮鈴清脆杯盤聲……
汪道涵傳
八旬智者重出江湖 出生於一九一五年的汪道涵比出生於一九二六年的江澤民大十一歲,應該算大一輩。汪道涵是安徽嘉山縣人,江澤民是江蘇揚州人,祖籍卻也是安徽的績溪,兩地在地理上也很接近。汪道涵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江澤民是比他晚十年畢業的校友。汪道涵曾經胾江澤民的養父、新四軍系統的江上青手下工作,江澤民則在中共建政後在汪道涵手下任事。他們曾長期在同一系統即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國務院進出口委員會工作,又先後擔任大上海的市長。江澤民一九八九年風雲際會,從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一躍而成為中共總書記,這為汪道涵開創新的政治生涯提供了機遇 海協會常設機構在北京,汪道涵平時常住上海,並不參與海協會日常事務的管理,主要的工作還是接待台灣各方面的客人、閱讀有關台灣的書刊資料,在對台工作乃至於國際戰略的思路方面為江澤民提供決策的參考意見。這為汪道涵提供了一種相對超然的地位,可以發揮一種獨特的作用。這種情勢,為中共黨內和大陸官場前所未有。汪道涵一九九九年的台灣之行,更被海外視為兩岸關係一項指標性的發展。政治家有各自的性格與氣質,一方面取決於政治家生長的環境,另一方面則取決於時代的大背景,汪道涵的江南文化背景。顯然是了解他的性格和氣質的關鍵 作者簡介 何若涵,出生於上海,曾經在福州和北京求學,畢業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八十年代移居香港,一直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現任職於香港某大中文報章。
京華風雲錄卷二:西苑風月
西苑座落在北京故宮的西側,亦即幽深莫測的中南海。這裡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禁地,也是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高層官員辦公及住居之地。他們在此號令全中國,並且上演著一齣齣權力角逐與鬥爭的戲碼。京夫子繼《京華風雲錄(卷一):北京宰相》之後,為讀者舖陳1950年前後,高崗、周恩來、劉少奇等人,以毛澤東為中心所展開的權力鬥爭與微妙的政治關係。故事從「東北王」高崗的身上說起,現代貂蟬孟虹與帶著政治野心的高崗先後進京,為西苑的政治風雲埋下了伏筆,並隨著高崗與劉、周之間鬥爭的白熱化而波濤洶湧。這些諱莫如深的政治人物與撲朔迷離的西苑內幕,在京夫子筆下活靈活現,叫人屏氣凝神,不釋卷。
史家陳寅恪傳(增訂版)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生於長沙。早年留學歐美日本,其後執教余清華、西南聯大等名校。他出生官宦之家,卻在動盪的時局中流離顛沛;晚年眼盲足臏,依然著述不衰;最後遭遇文革浩劫,而在「打倒反動學術權威」聲中,淒然長逝。 & 陳寅恪通曉的語言多達二十餘種,突厥文、西夏文、高加索語等冷僻深奧的語文都是他援以治史的工具。他的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而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每於考證之中剖析思想、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之動態異同,以小見大,發千古之覆,令人讚嘆。他針對中國中古史所提出的「關隴集團」、「士族升降」等論說,至今仍影響眾多中外治史者。堪稱民國以來聲明最著、影響力最深遠的史學家。 & 本書即就陳寅恪的生平與史學作全面性的評述。作者汪榮祖除充分利用文獻外,並採用陳氏生前親友的訪談資料。本書是在聯經1984年初版的基礎上,擴充修葺的增訂本。初版自1984年問世後,數月之間便即再版,此後引起兩岸學者的注意,彼岸更有江西版問世。但作者以此聯經增訂版為正本。透過本書,可以深入瞭解一代史學宗師陳寅恪一生的行誼、志業與風範。
京華風雲錄卷一:北京宰相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風雲人物之中,周恩來無疑是最富傳奇色彩,又具風流魅力的一位,從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也是中國共產黨內唯一身居高位,從未下過台的政治不倒翁。去世迄今二十年,卻仍然「蓋棺難定論」。他和毛澤東之間的關係最耐人尋味,戰友不像戰友,主僕不像主僕,同事不像同事。可以說二十世紀光怪陸離的政治舞台上,沒有比毛、周二人的關係更複雜、更微妙的了。毛、周二人始終未能撕破一張虛浮不實的面皮,而糾纏到死、奉陪到底了。毛澤東是樹,周恩來是藤,藤樹相纏,藤死樹枯。是為一項特殊的權術奇蹟,真令世人嘆為觀止。揭去聖者的面紗,拂去圖騰的光焰,還周恩來以本來面目。讀者將在本書了解到周恩來多彩多姿的後半生,以及一幅幅風雲詭譎、大開大闔的歷史圖畫。
王昭明回憶錄
台灣經濟奇蹟 王昭明,人稱「福州才子」,對日抗戰時因戰亂輟學,嗣後自力苦學成功,開始漫長的公職生涯。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不久,王昭明即參與經建大計,於出任行政院祕書長之前,先後在工業委員會、美援運用委員會、經濟部、財政部、經濟建設委員會及台電公司擔任要職,因而和台灣的經濟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亦是世人所讚譽的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見證人之一。 本書闡述其多姿多采的公務生活,在娓娓道說經建的種種策畫、執行的同時,亦隨處流露出他對台灣這塊土地念茲在茲的關切情懷。 作者簡介 王昭明 福建福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任台北市財政局長、財經兩部主任秘書、署長、次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電公司董事長、行政院秘書長等職。作者常年任事於財經領域,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抱以無時或釋的情懷。曾任《工商時報》主筆多年,並結集《莫蹉跎了歲月》於七十七年出版。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
本書係作者據「疑年錄」一書所增補而成。主要收錄歷代名臣、將吏、帝王、閨秀、釋道賢德者,約一萬二千餘人。書中考證其人之生卒生月,並表列之,輯編成冊,堪為治史學者考據參考之工具。
蘇曼殊傳奇
情僧蘇曼殊 「似無情,其實有情,本是多情,偏又表現得近乎絕情。」詩僧蘇曼殊便是在這種「剪不斷,理更亂」的騷亂,中欲超乎世外,卻有太多的牽掛,使他流連在屬世的風風雨雨、波波折折之大海,載浮載沈,最後竟至心靈陷入了迷團,精神向無意識的亂流屈膝,吶喊自由,偏又解不開束縛.......。 情僧蘇曼殊可不就是賈寶玉的化身嗎? 詩才足以傲人,情根深著於靈魂深處的蘇曼殊,在世衰道微的時代,善盡了己之力,對國家、對朋友、對紅顏知己,都付出了最真的情,讀者們可以在作者描繪的傳記中沐浴著這位大師的文藝與情意的春風! 作者簡介 李蔚 男,漢族,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建子溝人,1932年生。 長期從事廣播、電視、報紙工作。所寫新聞、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及社會科學研究論文曾多次獲獎。有的作品被譯為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文等。
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下)
面對一九九七香港歸還的問題,中共和英國雙方如何合作與鬥爭?香港各階層的反應又如何?中共領導階層究竟使出了什麼對策?以及共黨本身所產生的矛盾與分歧……在這本回憶錄中,中共前香港新華社分社社長兼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書記許家屯,對他在六四事件後如何出走,以及上述諸種問題,均有中肯的交代。內幕消息的曝光,不僅能滿足有心求索者的一大堆疑問,更重要的是,它為這段歷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