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隱回憶錄(平裝)
本書是陶菊隱根據三十年新聞採訪的經歷和見聞,在晚年寫的自傳體回憶錄。此書以紀實的風格、生動的筆法,記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間的政治百態和作者在新聞界的經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劉盛烈回憶錄
這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的回憶錄。劉盛烈博士,台北南港人,1912年生;自幼聰穎好學,南港公學校第一名畢業,1925年考入台北二中,1931年考入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為應用化學科第一期生;1935年3月,考入台北帝國大學(終戰後改名國立台灣大學)理農學部化學科,自此與台大結下不解之緣,其人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歲月,在台大度過。1945年4月10日,先生34歲,與相差十歲的張歐梅女士,在烽火中締結連理;1945年11月,出任台灣警備司令部臨時通譯官,此時,台大教授會通過頒授先生理學博士學位,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人;12月,應聘為化學系副教授,自此展開在台大45年的教學研究生涯。先生作育英才無數,學子深受薰陶,多活躍、貢獻於社會各階層,其中,李遠哲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有機矽化學領域裡,先生開風氣之先,發明新化合物達327種;對工業、農業、醫學、藥學等方面,貢獻良多,也填補不少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間的鴻溝,成為邁向「汎化學大世界」的早期播種者之一。 劉盛烈博士一生奉獻台灣化學界,允為該領域代表性人物。
王丹對談錄
我的座右銘是「快樂、正直」------每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的快樂外,還要讓社會更進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有趣,包括政治都要做得更有趣。有趣是最高的價值。-------王丹「如果我事先知道那年廣場上會有人死亡,我就不會去搞學運了。」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昂然站在坦克車前的青年王丹如是說。「搞學運是絕對正確的革命,死人是不正確的屠殺。人的生命屬於人道主義這個層次,比革命更高。」無疑地,六四事件、兩次入獄對王丹的人生經歷鐫下深刻的痕跡,但「民運人士」只是他的身分之一,他還有歷史研究者、詩人、生活家等各種面向。王丹喜歡閱讀、旅遊、結識精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朋」),尤其喜歡跟有成就、有意思、有閱歷、真性情的人對談;1994年起,他與兩岸不同世代的知識份子或訪問、或座談,從聖嚴法師、王若水、蔣培坤,到邵玉銘、南方朔、魏京生、邱坤良、平路、廖咸浩、蔡詩萍、陳義芝,到楊照、師瓊瑜、柯裕棻、白夢、張惠菁,暢談文化、歷史、文學、城市、政治、知識份子的角色、兩岸關係、中國民主化、六四、海外民運等,有對前輩典範的請益、學習與交流,更有對同世代青年知識份子的觀察、自省與期許。 這些訪談記錄了
梅丘生死摩耶夢(新版)
一代奇人張大千,是享譽國際的畫家、第一流的書畫鑑賞家,更是傳統文人畫家的典型,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透過高陽的生花妙筆,對於大千先生的傳奇、交友、感情生活等有生動詳細的描繪。
藍約翰
藍約翰雙目失明、四肢萎縮、顏面神經受損,語言功能障礙,講每一句話都好困難,有時,還未完整說出一個字,口水已經不受控制地流淌下來。面對這麼多重障礙,身體還隨時承受著類風濕性關節炎引發的各種痛苦,這樣的生命,存活本身就是受罪。但是,看見藍約翰陽光般的燦爛笑容,總讓每一位接觸他的人都感到輕鬆、愉悅。他常說:「我雖然受苦,但我還是很熱愛我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是彰顯上帝的大能,像我這樣的人都能活得這麼快樂,相信大家也都可以。」四十年來,他和死神搏鬥過三次,從不輕言放棄,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和人生價值:打爵士鼓、做陶藝、與人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他組的樂團叫「奇異果樂團」,他開的陶藝展叫「生命陶藝展」,正說明奇異果開花結果了,雖是外貌不亮眼的果實,內涵卻是如此豐富、充滿養分;生命之路雖是崎嶇多險,卻也穿越無數障礙,每個腳印都堅實而有力,並成為見證,鼓舞了許多沮喪的心靈!
出版家王雲五
作者早年從雲五先生治學,復追隨任公職於政府,續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人兼總編輯兼總經理,為雲五先生來臺後在出版事業方面接觸最多最切之人士。基於上述關係,本書所敘當然特別詳實真切生動,內容從其少年時之參與公民書局編輯工作,以至後經胡適之推薦參加商務印書館,先後任總編輯與總經理,領導全館實施科學管理,並歷經一二八、八一四、太平洋戰爭、勝利復員等大災難,均獲復興。以及後來在臺之初,自辦華國出版社;與公職掛冠後再度回館領導等各階段,舉凡有關經營管理及編輯出版等方面措施,析述無不具體詳盡。使此一偉大出版家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重現於讀者眼前。附錄各篇尤增親切之感。&
春天在我心(第三集)
今日社會風氣功利第一、物質至上;金錢遊戲的盛行,已影響到青少年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更嚴重地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道德低落、心靈空虛的結果,反應出來的表象就是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驚悸於此等危機的後果,於是我們策劃了這套書。本叢書特精選相關性的著作,旨在勉勵讀者積極向上、見賢思齊,進而能檢討過去、充實現在和計劃未來
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
本書探討了章學誠的思想、著述與學術生涯。章學誠是一位歷史學家──尤專于地方志。 & 他又是一位史學理論學家──以廣闊的視野考察了上古以來所有歷史著作的演變,並詳細檢討了在廣義上稱為歷史的各種著述的廣博內容。 & 他還是一位哲學家──提出了文明史的觀念,並以歷史的角度對其文學和學術的理想加以合理解釋。 & 他的大部份作品,包括絕大多數的地方志和幾乎所有關於歷史編纂的類書著述,已經散佚。 & 但是他的哲學和史學理論則以文章和書信的形式保存下來。倪德衛正是根據這些文字,以章學誠的生平和思想為背景──從其幼年到充滿希望的中年,從事業忙碌的中年到沮喪憤怒的晚年,對其哲學和史學理論進行分析。 & 章學誠廣為人知的名言是他關於“六經皆史”的論斷。 & 倪德衛試圖揭示這一論斷的深邃哲學意義,即觀察深植此論之中的那種對于程朱與陸王哲學對立的折衷立場,並闡明章氏之強烈的信念──在文章著述和學術研究中分別良莠是非。
西化文化導讀4中英對照附CD
十三歲以前,兒童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兒童飯後誦讀英文經典文章。其中就包含了發音、拼音和認字,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良方。期則透過英文誦讀訓練,能讓我們培育出英語說得好、能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神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領導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
西方文化導讀3附英文CD
十三歲以前,兒童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兒童飯後誦讀英文經典文章。其中就包含了發音、拼音和認字,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良方。期則透過英文誦讀訓練,能讓我們培育出英語說得好、能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神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領導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
龔鵬程四十自述
本書分為「詩、思、事、史」四卷。卷一從啟蒙寫到受完大學教育,主要是詳述淡江大學中文系當年的教學討論活動,及師生交遊情況;卷二則細訴在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階段的學經歷,包括從淡江郊區初入師大塵世的心理轉折,師生、同儕關係的變化,以及開始整理古籍為通俗讀物的工作;卷三從入博士班開始寫,此時主要為成家立業階段。婚後為家計,除了博士班課業外,一方面回淡江中文系教課,同時也任職於淡江祕書處,之後且跨足出版界及報章雜誌等媒體;但最終在經歷了博士口試、甲等特考、分發國史館等等遭遇後,終於以接掌淡大中文系終結此卷;卷四以其在淡江的各種學術活動及教學、行政改革為始,從而詳述之後其在學界、政界的各種事蹟,最後則終結在獲聘為佛光大學校長之後,對主持校政的自我期許。
魯迅與我七十年
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時代和成年後的眼光觀察自已的父親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魯迅的日常生活與脾性外,更經由其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時代轉變中的波折。書中敘述了父親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由手足之親而不相往來的經過,也對魯迅最後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問。作者懷疑,魯迅因病不治可能與日本醫師延誤治療有關;作者表示,這位原與魯迅一家相熟的日籍醫師,本是日本「在鄉軍人」團體黑龍會的副會長。作者也紀錄了執政後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在上海「與老朋友聊天」。羅稷南坦直地問道:「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認真沈思了片刻後說:「以我的估計,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另方面,讀者透過魯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對當時那些心向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
現代性:紀登斯訪話錄
紀 登 斯 的 現 代 性 學 說 是 從 社 會 制 度 的 角 度 來 探 究 的 , 有 其 特 色 。 再 者 , 他 不 贊 同 「 後 現 代 」 的 說 法 , 不 過 現 代 性 在 當 代 社 會 已 有 質 變 , 他 稱 之 為 「 高 度 現 代 性 」 或 「 基 進 現 代 性 」 。 紀 登 斯 的 整 個 學 說 係 以 現 代 性 為 歸 趨 。 本 文 是 以 紀 登 斯 之 現 代 性 觀 念 為 焦 點 的 專 題 論 文 。
叫我皇冠大使-王儷凱的故事
1001個女人的故事證明了,女人的喜怒哀樂可以是迷人精采與自由自主的。 1001個女人系列的目的不在提倡拜金崇貴或激勵成功,而在示範出有許多女人以更聰明,更輕鬆或更辛苦,更奇特,更愚蠢的方法在面對問題及夢想過日子。
紀弦回憶錄 (1-3)
第三部「半島春秋」則寫詩人移居美國,進入「美西時期」(一九七七─二○○○)之恬靜生活。作者從激越歸於平淡,在美國適宜幽居的閑散氛圍中,含飴弄孫,安享天倫之樂,與妻子感情深篤,與家人更是互賴互依,並不忘時時充實自我,保持創作力驚人不輟,實為以一生寫詩的終生詩人。作者閱歷豐富,信筆拈來,時代的風雲,傳奇的人物,均躍然紙上。其意氣之風發,顧盼自雄的神氣,讓人不禁對詩人老當益壯的神采心生景仰嘆服之情。
夢迴西安關外情:張學良的故事
張學良,一個你不得不喜歡的人。 求學時代的機伶調皮、二十七歲官拜上將的意氣風發、扣押蔣介石的向老天爺借膽、敢作敢當的向全國負荊請罪…… 為了不忍,他始終反對內戰。把父親勸回奉天,父親卻因此命喪皇姑屯;對長官兵諫,長官軟禁了他近半個世紀。 他心繫關外,是因為關外有那麼多的鄉情、親情、友情、同袍情;他夢斷西安,是為了愛國而堅持走自己選擇的不歸路,他無怨無悔。 張作霖、趙一荻、于鳳至、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張群、汪精衛、溥儀、周恩來、毛澤東、郭松齡、楊虎城、墨索里尼、裕仁天皇、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這些人都在張學良生命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都在這本小說的舞台上栩栩如生;打開此書,我們彷彿能聽到他們的台詞對談,和看見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眼前上演那個時代的恩恩怨怨、糾葛情結。 這是張少帥的傳奇,一個當代中最傳奇的傳奇!
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
《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是京夫子繼《西苑風月》後又一力作。京夫子以豐富的史料為底,融合了熟練的文學筆法,為當年的歷史刻畫存證,描繪出當代歷史長卷的縮影。 盧山素有夏都之稱,原為歷朝皇帝和文人居士的避暑及清修之地。山中晨午晚間的景色迥異,雲纏霧繞,美景險絕。故事原自1956年的大躍進開始鋪陳,由毛澤東首領中共黨中央眾多官員上廬山遊憩,未料卻引發一場暗潮洶湧的權力鬥爭。以彭德懷為首,一群為「百姓肚皮」請命的官員被鬥爭下臺,為後來全國性大饑荒的慘況埋下了伏筆。 京夫子以深刻的筆觸,完整概述了當年「大躍進、公社化」的來龍去脈,在山煙裊裊的「夏都」中,一場為百姓、或為權力的角逐戲碼,於焉開展,更加深了本書的可讀性,叫人不忍釋卷。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中國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將告訴你,中國是「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農民。他在本書中解釋,這是地理因素及歷史原因使然至於補救之道,他建議加強中間階層,尊重農民階級的財產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後者都是看各黨派的臉色。 本書究竟是一本規模非凡的自傳,或是以外射螺旋格式寫出的第一本大歷史,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毫無疑問的是,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黃仁宇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
記者(黃肇珩: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
黃肇珩: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 本書告訴讀者,一個終身以新聞為志業的名記者是怎樣產生的。多一份求證,少一分錯誤,增一份真實,添一份信心,贏一分信賴。我總是問得很多,參考的很多,求證又求證,有時候,為了新聞中的一個問題求個水落石出,被別人搶先了。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黃肇珩女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教育學士,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國內新聞部主任、中華日報社長、正中書局總經理、監察委員等。著作有:人籟、當代人物一席話、勵志錄、一代人師-蔡元培傳等書。 黃女士從事新聞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從新人到資深記者,由記者成為採訪主管,由新聞組學生成為新聞傳播系老師,尤其是那個新聞記者十之八九都是男性的時代,黃女士是台灣早期新聞女記者的先趨,甚至還創造了新聞界黃派特稿寫法,是許多新世代的記者在選擇如何跨越理論與實踐鴻溝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