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磐的鬼魅世界
姚鳳磐的鬼魅世界,生動的描寫這位台灣電影的一生,同時也寫出台灣電影風光時期的大環境,在許多欣賞過內文的電影人眼裡,此書將成為台灣近代電影史上的關鍵著作。他是中國電影史上首位把鬼拍出特色和風格的導演,姚鳳磐自創的鬼片風格曾在華人世界裡引領風潮,是當時台灣人人熟悉的,並被媒體.影評譽為以及。他在電影裡找著了一張臉,不但創造了鬼影現身的方式,更徹底顛覆了華人電影傳統的鬼魅形象。 姚鳳磐憑著一部創新的的聊齋電影而聲名大噪,日後他又編又導,研究出新型態的鬼戲,如.........等滿這些創下賣座紀錄的電影,讓他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獨樹一幟的鬼片之王,姚鳳磐的鬼片作品曾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西班牙恐怖影展,並獲最佳貢獻獎。 姚鳳磐於2004年6月26日因久病辭世,他的女兒姚芝華根據母親劉冠倫女士的口述,將父親的電影生涯寫成了一本生動的電影書,內容精采豐富,是喜愛電影的人不容錯過的 一本好書。
胡錦濤新傳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二00四年從江澤民手中接下中央軍委主席職位後,一手掌握中國黨、政、軍三方勢力,登上中國政治權力的最高峰,宣告胡錦濤的時代正式展開。登上中國權力頂峰之後,胡錦濤對內、對外的諸多作為,包括果斷處理SARS危機、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等,備受世人矚目,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這位中國第四代領導人,蔚然成為「胡錦濤現象」。在成為全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前,相較於同時代眾多崛起的人物,胡錦濤一向給予外界作風低調的印象,言少行多,為他個人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給予世人極大的想像空間,因此當他接班後,許多關於他生平與崛起的報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這些捕風捉影的報導反而造成世人對胡錦濤產生更多的好奇。本書作者發揮實事求是的精神,實地走訪胡錦濤出生、成長、求學、工作的地點,親自訪問胡錦濤求學時期的同學、師長以及各個工作階段的同事與上司,獲得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抽絲剝繭,對胡錦濤的為人處事風格進行冷靜客觀的探討,逐漸得出胡錦濤的種種真實樣貌。書中亦附上一系列關於胡錦濤珍貴而不曾公開過的照片,一併呈獻給讀者。最後,作者整合中外各方見解,深入分析胡錦濤主導下的中國,可能面臨哪些政治、經濟、社會、外交上的難題,並大膽預測胡錦濤未來的政策方向,見解獨到,擲地有聲。
錢幣大王-馬定祥傳奇
平日粗衣簡食的馬先生交友廣闊,與人為善,哪裡有古幣的蹤影必不能錯過。那個20世紀中期兵荒馬亂的年代,若是遇到了真正的好貨,那怕是冒生命危險,也會突然機警靈光,拐彎想法的接近珍貴古幣;如果是遇上了錢不夠,就算是當了家裡夫人的嫁妝,也要想方設法買進手裡。長年的沈澱和努力,馬先生的古幣積累可觀,也漸成了中國古錢幣收藏的正字標記。誰也沒想到,當年醉心的收藏,會隨著中國近幾年經濟的起飛而水漲船高。在古董交易市場愈趨興盛的中國,儘管遇上2003年SARS風暴肆虐,北京嘉德拍賣會,馬先生小小一枚銅板,還拍賣了23.65萬人民幣;2004年,馬的旋風再起,一枚大清金龍鬚壹圓金幣,拍得了176萬人民幣的天價,成了中國「最貴的壹圓」。錢幣大王馬定祥一生在錢幣上投注心血,見證二十世紀三○年代至九○年代初一個甲子的光陰,中國錢幣的收藏和研究:從輝煌到衰落、從衰落到重鑄輝煌的滄桑歷史。他的一生經歷與中國歷史的滄桑交相疊映;珍稀錢幣的流轉沈浮與社會的發展、劫難也交織在一起。上海作家協會作家宋路霞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訪問了許多馬定祥先生的同事、學生和親屬,以紀實的筆法撰成此書,語言生動,於存史、增智、娛情均有補益。
我不愛凱撒
在政治圈打滾這麼多年後,我這個政治門外漢久而久之難免就變成了Raymond Aron所說的「入戲的觀眾」,不但知道在舞台上起起落落的那些政治人物,其實個個都長了一副凱撒的臉孔,都流著凱撒的血液,而且這些凱撒都帶著面具在演戲。 在政治學裡,「凱撒」指的並不祇是特定的歷史人物,也是權力的同義詞。天底下的政客都是凱撒,他們之間祇有大、小凱撒之分,以及隱性或顯性凱撒之別。而且凱撒就是凱撒,並沒有所謂的好凱撒或壞凱撒。 為什麼我不愛凱撒?答案其實就在我寫的每篇文章裡面。 我是記者,記者是吹哨子的人,吹哨子的目的祇是告訴大家,「凱撒來了」,「誰是凱撒」,以及「凱撒有多可怕」,如此而已。 ──王健壯 《我不愛凱撒》共分三輯。第一輯陳述看待政治的基本原則,第二輯直接刺破政治人物的面具看到他們的私心運作,第三輯壓陣的則是關於新聞如何介入社會的具體案件的說明。三輯連環一貫,首尾相啣,構成一個燭照二十一世紀台灣政治前景的具體光源。 「再多的黑暗,無法熄滅最小的燭光。」這正是新聞這個專業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延續,最底層的信念。黑暗在哪裡,我們就把燭火移到那裡去。 ──楊照 在言論市場如此乖張詭譎的時代,究竟什麼樣的言說是有必要的,什麼樣的論述是不被利益牽涉的,或說有誰的話是值得被聽見的?書中直言「每一個政府都是由一群說謊的人在操控,他們說的話沒有一句可信。」對這些凱撒們(擁有權力的人)的可怕之處,指證歷歷,將身為一個記者該說的話,大聲說出來。
王儷凱的安麗傳奇,叫我皇冠大使《由1000
1.王儷凱如何由一個銀行只成為傳銷界的傳奇? 2.傳銷業的時代意義為何? 3.傳銷心法有那些要訣? 4.一般婦女可以學習的是? 5.女性如何透視並迎接消費時代?
嗨!再來一杯天國的咖啡
此書為紀念已故之出版小巨人沈登恩先生的紀念文集,這本書所呈現的意義不只是單純的論斷沈登恩個人的功與過,更重要的是提供給關心七O年代出版史的讀者一個出版脈絡,從書中你可觀察到當時的文化與政治氛圍,老讀者可緬懷新讀者可體會,幾位作者的來稿中都有提及當時如何與沈登恩結緣的過程,讀來有趣味也有感慨;書中除了有來自遠景作家群的感人文章外,更有沈登恩家人提供的諸多珍貴照片及李敖、倪匡、白先勇、七等生、王禎和、陳映真等知名作家手稿彌足珍貴。
閒情悠-林語堂的心靈世界
此書是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經營《林語堂故居》三年來邀集各界同好專家從生活、心靈、學術多種面相解析林語堂的種種,將其結集成書。文化局長廖咸浩:林語堂先生的生活藝術已經變成「境界」,他談論的正是當代西方關心的問題,從柏拉圖以來西方文明發展弊病的解決方式,基本上在林先生的書裡面都曾觸及
用謀:向中國歷史人物借箭
本書所呈現的各類歷史人物謀取「權力」的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方法——經驗和教訓,必然會讓讀者從中得到眾多的時代性的啟示,如果能正確地理解,或釋然或警覺,在現實生活中趨得避失,這也是本書明目益智之希望所在。
合肥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指的是蘇州合肥張家。出身名門,曾祖張樹聲是晚清高官,父親張吉友是民初教育家,四姐妹則是第一批中國公學預科女生。她們是:大姐張元和(嫁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嫁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前面三個姐妹,嫁的都是當時社會名流。而三姐張兆和,因為沈從文的追求,名聲最響。在中國近代史上知名程度僅次於宋家三姐妹,這四位女子分別於1907~1914年出生,見證了時代的劇變以及中國傳統仕宦階級進入現代後的改變。本書從1860年太平天國之亂寫起,一直寫到革命後20世紀的中國面貌,藉著四位女子充滿詩文藝術的生活,穿插她們的日記、信件與訪談,串綴出個人歷史在大歷史中的面貌。
江澤民和他的十五年
「六四」悲劇是我一生中的重大的轉折,它使我在接下來江澤民統治的十五年裡,把自己、中國知識分子、人民和中國的政治人物視同罪犯。在這種不寬容的反省中,自然也是在各種敵意中,我完成了《災變論》的寫作,它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對自己和整個民族的審判,我希望從歷史深處找到中國不幸命運的根源並在理論自由中解放自己。在二○○四年秋天離開中國之後,我一直同時在寫作《江澤民和他的十五年》及《我是誰——創造、律法與福音》兩本書。《江澤民和他的十五年》是我對「六四情結」的一種告別,是我對自己的最終解脫——人民,你們的領袖我還給你們了;六四死難者和從那裡出來的任不寐,你們的罪犯我交給你們了。《我是誰——創造、律法與福音》,這是我的神學思考,它代表了我對中國的祈禱,包括對江澤民先生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祈禱。今天,我站在這異鄉的土地上,目送著「六四」彷彿遠去的鴿群,我等待著它從陸地深處銜綠歸來。《江澤民和他的十五年》一書結稿的時候,我就寫信給這套叢書的策劃人宋永毅先生和博大出版社,建議該書在二○○五年中國「兩會」之際出版,因為「我瞭解江澤民」,他一定會在謝幕的時候有一次精彩的演出。而這個時候,正是推出拙著的時機。結果的確不出所料,江的最後演出以美國人庫恩的《江澤民傳——他改變了中國》一書的形式出現了。不過隨著合作者葉永烈揭開「中宣部參與創作」的內幕,該演出構成了這位政治丑角最後的醜聞。中國媒體大肆炒賣庫恩的書的時候,不斷有朋友建議我寫一篇批評文章,我說我支持庫恩的結論——江澤民確實改變了中國,問題僅僅在於,這位美國人在中宣部的領導下僅僅強調了一部分事實。
我的危機與契機
向人生歡呼!也向所有朋友和敵人致謝致敬! 作者生平多奇遇又多奇事,所以本書內像故事又像小說。文筆流暢,讀來快而充滿趣味。但內容句句真誠,都是實際經歷,是一本正規體裁的自述傳記,而非當前流行的政界人士憶往之作。 全書有其嚴肅面,寫作方法是通過對個人經歷的敘述,反映二十世紀我國政治鉅變對社會和家族所的解構與改組,是這個時代的側影,也是我國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 他寫出了他所出身的那個傳統社會書香世家必然崩潰的命運,以及在前半個世紀國難家變環境下他受盡折磨困苦的情形,和後半個世紀他的努力。全書充滿樂觀奮鬥精神。 作者大學畢業後隨即獨自流亡來臺,投身公務生涯四十餘年。中年後全心致力我國公務人員人事制度的革新與建立,本書對此有具體敘述,可作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參考。
陶菊隱回憶錄(平裝)
本書是陶菊隱根據三十年新聞採訪的經歷和見聞,在晚年寫的自傳體回憶錄。此書以紀實的風格、生動的筆法,記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間的政治百態和作者在新聞界的經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劉盛烈回憶錄
這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的回憶錄。劉盛烈博士,台北南港人,1912年生;自幼聰穎好學,南港公學校第一名畢業,1925年考入台北二中,1931年考入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為應用化學科第一期生;1935年3月,考入台北帝國大學(終戰後改名國立台灣大學)理農學部化學科,自此與台大結下不解之緣,其人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歲月,在台大度過。1945年4月10日,先生34歲,與相差十歲的張歐梅女士,在烽火中締結連理;1945年11月,出任台灣警備司令部臨時通譯官,此時,台大教授會通過頒授先生理學博士學位,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人;12月,應聘為化學系副教授,自此展開在台大45年的教學研究生涯。先生作育英才無數,學子深受薰陶,多活躍、貢獻於社會各階層,其中,李遠哲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有機矽化學領域裡,先生開風氣之先,發明新化合物達327種;對工業、農業、醫學、藥學等方面,貢獻良多,也填補不少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間的鴻溝,成為邁向「汎化學大世界」的早期播種者之一。 劉盛烈博士一生奉獻台灣化學界,允為該領域代表性人物。
王丹對談錄
我的座右銘是「快樂、正直」------每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的快樂外,還要讓社會更進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有趣,包括政治都要做得更有趣。有趣是最高的價值。-------王丹「如果我事先知道那年廣場上會有人死亡,我就不會去搞學運了。」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昂然站在坦克車前的青年王丹如是說。「搞學運是絕對正確的革命,死人是不正確的屠殺。人的生命屬於人道主義這個層次,比革命更高。」無疑地,六四事件、兩次入獄對王丹的人生經歷鐫下深刻的痕跡,但「民運人士」只是他的身分之一,他還有歷史研究者、詩人、生活家等各種面向。王丹喜歡閱讀、旅遊、結識精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朋」),尤其喜歡跟有成就、有意思、有閱歷、真性情的人對談;1994年起,他與兩岸不同世代的知識份子或訪問、或座談,從聖嚴法師、王若水、蔣培坤,到邵玉銘、南方朔、魏京生、邱坤良、平路、廖咸浩、蔡詩萍、陳義芝,到楊照、師瓊瑜、柯裕棻、白夢、張惠菁,暢談文化、歷史、文學、城市、政治、知識份子的角色、兩岸關係、中國民主化、六四、海外民運等,有對前輩典範的請益、學習與交流,更有對同世代青年知識份子的觀察、自省與期許。 這些訪談記錄了
梅丘生死摩耶夢(新版)
一代奇人張大千,是享譽國際的畫家、第一流的書畫鑑賞家,更是傳統文人畫家的典型,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透過高陽的生花妙筆,對於大千先生的傳奇、交友、感情生活等有生動詳細的描繪。
藍約翰
藍約翰雙目失明、四肢萎縮、顏面神經受損,語言功能障礙,講每一句話都好困難,有時,還未完整說出一個字,口水已經不受控制地流淌下來。面對這麼多重障礙,身體還隨時承受著類風濕性關節炎引發的各種痛苦,這樣的生命,存活本身就是受罪。但是,看見藍約翰陽光般的燦爛笑容,總讓每一位接觸他的人都感到輕鬆、愉悅。他常說:「我雖然受苦,但我還是很熱愛我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是彰顯上帝的大能,像我這樣的人都能活得這麼快樂,相信大家也都可以。」四十年來,他和死神搏鬥過三次,從不輕言放棄,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和人生價值:打爵士鼓、做陶藝、與人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他組的樂團叫「奇異果樂團」,他開的陶藝展叫「生命陶藝展」,正說明奇異果開花結果了,雖是外貌不亮眼的果實,內涵卻是如此豐富、充滿養分;生命之路雖是崎嶇多險,卻也穿越無數障礙,每個腳印都堅實而有力,並成為見證,鼓舞了許多沮喪的心靈!
出版家王雲五
作者早年從雲五先生治學,復追隨任公職於政府,續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人兼總編輯兼總經理,為雲五先生來臺後在出版事業方面接觸最多最切之人士。基於上述關係,本書所敘當然特別詳實真切生動,內容從其少年時之參與公民書局編輯工作,以至後經胡適之推薦參加商務印書館,先後任總編輯與總經理,領導全館實施科學管理,並歷經一二八、八一四、太平洋戰爭、勝利復員等大災難,均獲復興。以及後來在臺之初,自辦華國出版社;與公職掛冠後再度回館領導等各階段,舉凡有關經營管理及編輯出版等方面措施,析述無不具體詳盡。使此一偉大出版家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重現於讀者眼前。附錄各篇尤增親切之感。&
春天在我心(第三集)
今日社會風氣功利第一、物質至上;金錢遊戲的盛行,已影響到青少年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更嚴重地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道德低落、心靈空虛的結果,反應出來的表象就是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驚悸於此等危機的後果,於是我們策劃了這套書。本叢書特精選相關性的著作,旨在勉勵讀者積極向上、見賢思齊,進而能檢討過去、充實現在和計劃未來
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
本書探討了章學誠的思想、著述與學術生涯。章學誠是一位歷史學家──尤專于地方志。 & 他又是一位史學理論學家──以廣闊的視野考察了上古以來所有歷史著作的演變,並詳細檢討了在廣義上稱為歷史的各種著述的廣博內容。 & 他還是一位哲學家──提出了文明史的觀念,並以歷史的角度對其文學和學術的理想加以合理解釋。 & 他的大部份作品,包括絕大多數的地方志和幾乎所有關於歷史編纂的類書著述,已經散佚。 & 但是他的哲學和史學理論則以文章和書信的形式保存下來。倪德衛正是根據這些文字,以章學誠的生平和思想為背景──從其幼年到充滿希望的中年,從事業忙碌的中年到沮喪憤怒的晚年,對其哲學和史學理論進行分析。 & 章學誠廣為人知的名言是他關於“六經皆史”的論斷。 & 倪德衛試圖揭示這一論斷的深邃哲學意義,即觀察深植此論之中的那種對于程朱與陸王哲學對立的折衷立場,並闡明章氏之強烈的信念──在文章著述和學術研究中分別良莠是非。
西化文化導讀4中英對照附CD
十三歲以前,兒童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兒童飯後誦讀英文經典文章。其中就包含了發音、拼音和認字,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良方。期則透過英文誦讀訓練,能讓我們培育出英語說得好、能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神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領導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
西方文化導讀3附英文CD
十三歲以前,兒童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兒童飯後誦讀英文經典文章。其中就包含了發音、拼音和認字,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良方。期則透過英文誦讀訓練,能讓我們培育出英語說得好、能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神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領導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
龔鵬程四十自述
本書分為「詩、思、事、史」四卷。卷一從啟蒙寫到受完大學教育,主要是詳述淡江大學中文系當年的教學討論活動,及師生交遊情況;卷二則細訴在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階段的學經歷,包括從淡江郊區初入師大塵世的心理轉折,師生、同儕關係的變化,以及開始整理古籍為通俗讀物的工作;卷三從入博士班開始寫,此時主要為成家立業階段。婚後為家計,除了博士班課業外,一方面回淡江中文系教課,同時也任職於淡江祕書處,之後且跨足出版界及報章雜誌等媒體;但最終在經歷了博士口試、甲等特考、分發國史館等等遭遇後,終於以接掌淡大中文系終結此卷;卷四以其在淡江的各種學術活動及教學、行政改革為始,從而詳述之後其在學界、政界的各種事蹟,最後則終結在獲聘為佛光大學校長之後,對主持校政的自我期許。
魯迅與我七十年
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時代和成年後的眼光觀察自已的父親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魯迅的日常生活與脾性外,更經由其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時代轉變中的波折。書中敘述了父親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由手足之親而不相往來的經過,也對魯迅最後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問。作者懷疑,魯迅因病不治可能與日本醫師延誤治療有關;作者表示,這位原與魯迅一家相熟的日籍醫師,本是日本「在鄉軍人」團體黑龍會的副會長。作者也紀錄了執政後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在上海「與老朋友聊天」。羅稷南坦直地問道:「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認真沈思了片刻後說:「以我的估計,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另方面,讀者透過魯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對當時那些心向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
現代性:紀登斯訪話錄
紀 登 斯 的 現 代 性 學 說 是 從 社 會 制 度 的 角 度 來 探 究 的 , 有 其 特 色 。 再 者 , 他 不 贊 同 「 後 現 代 」 的 說 法 , 不 過 現 代 性 在 當 代 社 會 已 有 質 變 , 他 稱 之 為 「 高 度 現 代 性 」 或 「 基 進 現 代 性 」 。 紀 登 斯 的 整 個 學 說 係 以 現 代 性 為 歸 趨 。 本 文 是 以 紀 登 斯 之 現 代 性 觀 念 為 焦 點 的 專 題 論 文 。
叫我皇冠大使-王儷凱的故事
1001個女人的故事證明了,女人的喜怒哀樂可以是迷人精采與自由自主的。 1001個女人系列的目的不在提倡拜金崇貴或激勵成功,而在示範出有許多女人以更聰明,更輕鬆或更辛苦,更奇特,更愚蠢的方法在面對問題及夢想過日子。
紀弦回憶錄 (1-3)
第三部「半島春秋」則寫詩人移居美國,進入「美西時期」(一九七七─二○○○)之恬靜生活。作者從激越歸於平淡,在美國適宜幽居的閑散氛圍中,含飴弄孫,安享天倫之樂,與妻子感情深篤,與家人更是互賴互依,並不忘時時充實自我,保持創作力驚人不輟,實為以一生寫詩的終生詩人。作者閱歷豐富,信筆拈來,時代的風雲,傳奇的人物,均躍然紙上。其意氣之風發,顧盼自雄的神氣,讓人不禁對詩人老當益壯的神采心生景仰嘆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