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經宗通第四輯
學佛之目的在於實證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佛菩提道中稱之為實相法界;此實相法界即是金剛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陰、十八界及宇宙萬有(山河大地、諸天、三惡道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心,即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萬有背後的實相。證得此第八識心時,自能瞭解般若諸經中隱說的種種密意,即得發起實相般若──實相智慧。每見學佛人修學佛法二十年後仍對實相般若茫然無知,亦不知如何入門,茫無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異互同,是故越是久學者對佛法越覺茫然,都肇因於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證內容即是第八識心所致。本書對於修學佛法者所應實證的實相境界提出明確解析,並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處,有心親證實相般若的佛法實修者,宜詳讀之,於佛菩提道之實證即有下手處。平實導師述著,共八輯,每輯成本價250元。已於2014/01/31起開始出版,每二個月出版一輯。
實相經宗通第三輯
本書特色 & 學佛之目的在於實證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佛菩提道中稱之為實相法界;此實相法界即是金剛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陰、十八界及宇宙萬有(山河大地、諸天、三惡道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心,即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萬有背後的實相。證得此第八識心時,自能瞭解般若諸經中隱說的種種密意,即得發起實相般若──實相智慧。每見學佛人修學佛法二十年後仍對實相般若茫然無知,亦不知如何入門,茫無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異互同,是故越是久學者對佛法越覺茫然,都肇因於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證內容即是第八識心所致。本書對於修學佛法者所應實證的實相境界提出明確解析,並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處,有心親證實相般若的佛法實修者,宜詳讀之,於佛菩提道之實證即有下手處。平實導師述著,共八輯,每輯成本價250元。已於2014/01/31起開始出版,每二個月出版一輯。
我心即是白度母:「白度母」實修教授
「我這一生完全依靠白度母」,「就算殺了我,也不會遺忘白度母」,噶千仁波切說。 就是這樣刻骨銘心的體悟,讓這本「白度母實修書」,煥發出不一樣的智慧光芒。 白度母,是作者噶千仁波切的主修本尊,也是仁波切著名的成就法。本書中,作者說明了「圓滿實修一本尊法,就是修習一切法」的真諦,並透過在獄中20年不間斷修持白度母的領悟,將實修心要與訣竅毫不保留地公開傳授,是作者一生實修的精粹。 白度母雖然示現女相成就,而其功德本質是超越外相的。作者在本書中傳授白度母實修心要,並詳細講解儀軌,教導如何觀修生起次第,並安住在圓滿次第心的 本質。尤其是獄中20年,他以修持白度母而觀待苦的業力,並依白度母修持而深入佛道,終能超越能緣、所緣,安住心性,證入本尊法大手印。斑斑血淚,都化作 無條件的愛,這樣深刻的本尊實俢書,非常罕見。 這是一本白度母實修手冊,精闢講解領受灌頂後,如何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訣竅,依此觀修。尤其為了方便讀者觀修,本書從儀軌修持、咒輪圖解、壇城布置及手印示範,到發心及各種次第的修持步驟,都作了詳細提醒,讀者不論在共修或自修都有正確的所依。 本書特色 獄中20年,信心更增盛, 噶千仁波切對「白度母」最深的憶念…… ■我這一生中完全依靠度母,只向度母做祈請,對她有全然的信心。 ■向本尊臣服,無論發生什麼事,快樂或者痛苦,我都要徹底臣服於本尊。 ■如果我感受快樂,這是來自本尊的慈悲。如果我遭受痛苦,這是我的業、我不經意的心所造成的……當我在監獄時,就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入獄是因為我的業成熟了。理解這一切使我受益。 ■這一生無論順逆,我都一直皈依度母。就算有人用槍指著我,想殺掉我,我會不會死,只和自己的業有關。即使他們殺了我,也只能殺死這個身體,卻不能殺死我的心。 ■只要我不遺忘度母,即便我在中陰也會一切安好,在中陰時心想著什麼就會變成什麼,如果我能在中陰憶念度母,我的心就會變成度母。 ■如果我們向度母祈請,整個生命都會得到保護。就像我自己,全然的臣服於度母,所以這一生中無數次得到她的保護,免於非時的死亡,對武器的恐懼,對饑餓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對溺死的恐懼……我得到了那麼多次保護,所以對度母有不可動搖的信心。
實相經宗通第二輯
學佛之目的在於實證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佛菩提道中稱之為實相法界;此實相法界即是金剛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陰、十八界及宇宙萬有(山河大地、諸天、三惡道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心,即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萬有背後的實相。證得此第八識心時,自能瞭解般若諸經中隱說的種種密意,即得發起實相般若──實相智慧。每見學佛人修學佛法二十年後仍對實相般若茫然無知,亦不知如何入門,茫無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異互同,是故越是久學者對佛法越覺茫然,都肇因於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證內容即是第八識心所致。本書對於修學佛法者所應實證的實相境界提出明確解析,並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處,有心親證實相般若的佛法實修者,宜詳讀之,於佛菩提之實證即有下手處。平實導師述著,共八輯,每輯成本價250元。已於2014/01/31起開始出版,每二個月出版一輯。
實相經宗通第一輯
學佛之目的在於實證一切法界背後之實相,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佛菩提道中稱之為實相法界;此實相法界即是金剛藏,又名佛法之祕密藏,即是能生有情五陰、十八界及宇宙萬有(山河大地、諸天、三惡道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心,即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真如心,此心即是三界萬有背後的實相。 證得此第八識心時,自能瞭解般若諸經中隱說的種種密意,即得發起實相般若──實相智慧。每見學佛人修學佛法二十年後仍對實相般若茫然無知,亦不知如何入門,茫無所趣;更因不知三乘菩提的互異互同,是故越是久學者對佛法越覺茫然,都肇因於尚未瞭解佛法的全貌,亦未瞭解佛法的修證內容即是第八識心所致。本書對於修學佛法者所應實證的實相境界提出明確解析,並提示趣入佛菩提道的入手處,有心親證實相般若的佛法實修者,宜詳讀之,於佛菩提道之實證即有下手處。 & 平實導師述著,共八輯,已於2014/01/31起開始出版,每二個月出版一輯。 & ——正智出版社——
空性禪修五次第:品味空性之美的實修錦囊
具足證量的禪修大師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從浩瀚經典與論說中,萃取出「空性」教法的精華,這是一套循序漸進的禪修練習,拾級而上,卻又直擊要點,引領我們親身體驗空性智慧的喜樂之境。「空性」是佛法旅程中核心卻不易到達的風景,現在,這位實際走過這趟旅程的大成就者,將通往空性實相的「路線圖」呈現在眼前, 精準又詩意,為我們指點出每一站的沿途景緻,一步一步,逐漸深入空性,一階段又一階段,越來越精妙的禪修,是的,這是通往解脫自在之境的實修指南!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三主要道論: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對於佛法修行人來說,最主要的必經之路,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途徑,所以宗喀巴大師稱之為「三主要道」。《三主要道論》也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課。當我們實修佛法時,首先應當「心向於法」,亦即內心要產生出離心。其次,「法向於道」,主要是依靠菩提心。再其次所修大乘的法,要把兩種蓋障滅除,所不能夠欠缺的對治方法,就是正見,亦即空性正見。因此,我們要得到解脫,要成就佛果,所實修的佛法中,完全不能欠缺的,最為主要仍是這三個道路。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產生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那麼不管我們如何精進的努力實修、觀想、誦經、拜佛,這些都只能當做是投生在輪迴的因。可是如果有這三個道路來攝持實修,不管所做的是什麼觀想、實修,這個實修一定是正確的。這個觀想、實修一定是脫離輪迴的因,而且必定是能證得佛果的因,同時也能成為煩惱、我執、無明的對治。所以,心到底有沒有向於佛法?或者所修的法算不算是大乘的法?所修的法能不能成為我執的對治?主要就是靠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這三個項目。
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是藏傳佛法中最重要的願文之一,包含了所有佛法的核心及重點。願文中提到:聞持此願諸眾生,於三生內必成佛。依暫時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能平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不協調;依究竟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實為成佛的捷道。千年修持念誦至今不斷,加持力極為廣大!竹慶本樂仁波切以佛教願文《普賢王如來祈願文》為基礎,闡釋了藏傳佛教最高、最甚深的教法──大圓滿的哲理和禪修方法。此祈願文探討了本覺的不同展現和日常生活中的根本覺性,並建構了一套有效的教訣,幫助我們提升修持之道。仁波切以深切的悲心、敏銳的觀察和引人入勝的比喻,說明了何謂自心本性──圓滿的證悟;也說明了如何透過甚深祈願,以及依止藏傳佛教金剛乘的方便善巧法門,讓自心本性得以展露示現。竹慶本樂仁波切既是佛法權威、又擁有創新的現代思想。本書摘自仁波切於德國和美國的一系列課程,其中包含了願文根本偈言、仁波切活潑生動的解說,以及為學生解惑的犀利問答。
般若月-聖救度母法源聖蹟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北京雍和宮及甘肅拉卜楞寺第一大活佛嘉木楊格西認證的漢族第一位仁波切 亦是薩迦察派金剛持 -- 究給.企千法王 親自認證的金剛上師 由於承襲四大教派諸大師法脈清晰無距離的次第教授 詮釋藏傳佛教主要本尊 --聖救度母 緣起悲願及實修要訣 終至本尊無二相應無論穿越多少時空 不變的是度母對眾生亙古恆常的慈憫聖救度母是一切諸佛事業之總集示現、大悲心的本體, 加持功德力如閃電般迅速, 以超脫世間美麗之上的完美少女之相,慈悲攝受救度有情眾生。 當聖救度母示現時,皆能滿足眾生一切所願,賜予安樂,去除所有怖畏。 聖救度母勤進不懈地履行大宏誓願,視每一眾生如獨子的悲心, 更是所有修持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都應亦步亦趨追隨行持。 迅速與度母相應的指南--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的開示,體現藏傳佛教的教法精髓,輔以無障礙的嚴謹風格, 將浩翰金剛法海,導引殊勝清流於俱緣慕法者,依著仁波切的如法教授實修,必能 迅速證得本尊相應。.特別收錄《二十一度母禮讚文》修持儀軌修持《二十一度母禮讚文》之功德利益: 據經典記載:若每日唸誦二十一度母禮讚文,無論求子嗣、求徒眾、求財富…等願;解脫一生中所有災難及病苦,淨除怨敵、墮地獄…等苦,壽命財產、眷屬僕役,所求皆得增長,若以絕對的虔信、恭敬、利眾之心,一切皆易得之。.特別收錄名家典藏之曠世度母聖像、珍貴唐卡.詳細介紹二十一度母法義教授
請練習,好嗎?
讓你的心,自然放鬆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只要放鬆禪修,沒你想的那麼難禪修,其實很簡單當你走路時,可以禪修當你發呆時,可以禪修當你無聊時,可以禪修當你睡覺時,也可以禪修!知名的新生代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在本書中解說禪修要領,顛覆你對禪修的想像除了實際帶領各種方式──視覺、聲音、香味、疼痛、無聊、睡眠、走路……的禪修練習甚至教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禪修!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 禪修能夠讓你的心變得平靜、放鬆、快樂、有彈性一切的事情,都是能夠轉化的讓「瘋猴子」變乖,讓你的心與你同在拿回心靈自主權擁有自由詠給.明就仁波切「止觀實修」教授全紀錄◎你是否覺得學了很多口訣教授,卻沒有時間去深刻的實際體驗呢?◎你是不是覺得雖然到處聞法參學,卻仍然抓不到實際修持的要領呢?◎你是不是在佛法課堂上法喜充滿,然而一回到家裡,不但將法喜忘得一乾二淨,反而更加無明煩惱呢?◎你是不是會納悶,禪修和行住坐臥生活,到底能不能結合一體呢?學佛,不能不學止觀。止觀,是一切修行的基礎。止觀實修,掌握要領,即是展開證覺之旅的鑰匙。大手印閉關指導禪師詠給.明就仁波切十三歲起參加了三次傳統三年閉觀,以極大的精進,達到了對心及情緒非凡的掌控。同時完全克服了,自童年起困擾他已久的恐慌症,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閉觀上師。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禪修與腦神經」的研究中,仁波切接受核磁共振儀檢試,在快樂指數上有破表的驚人表現,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引起西方注意,也引發一陣「快樂禪修」的熱潮。詠給.明就仁波切以結合見地開示與禪修引導的方式,邊開示止觀要領,邊帶領學員實修,分別以色、聲、香、味、觸、法為修止的所緣境,進行「有所緣」的止的禪修,收攝身心,專注一處,再離一切參考點,進行「無所緣」的止的禪修,如此有所緣、無所緣交互進行,讓大家體驗「止」的要訣和寂靜的滋味。而後在「止」的基礎上,進行「觀」的修持,以「鏡子」、「照片」等方法,起觀空性。為了解決現代人在修行佛法上的煩惱,詠給.明就仁波切,親身帶領大眾,在行住動靜中,參禪實修,體驗法味。
優婆塞戒經講記(一)
詳解在家菩薩戒法,細說布施之功德及布施得福之因果原理,詳述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之第一義真諦,兼述三乘菩提法義與精神之異同;讀此能知福慧雙修之真實義,可以助益大乘學佛者之證道。--平實居士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
詠給.明就(Mingyur)仁波切: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地把自己的心和仁波切的心融合為一,並且安住在平等捨之中。老實說,上師的覺悟狀態已經和我們的本初自性無二無別。大圓滿瑜伽士 祖古‧烏金仁波切關於見地、禪修的問與答,幫你撥開層層迷霧,照見內心真正的困惑!《如是》分為上冊【心要口訣篇】、下冊【實修問答篇】。在這兩本書中,祖古.烏金仁波切為了傳授諸佛證悟最迅捷的道路,在他生命中最後的兩年(1994年和1995年),將他一生實際應證佛法的經驗與靈修成就,直接引領禪修者認識自己的心。祖古.烏金仁波切的直接口耳教導,讓那些遇見他的人由衷敬慕、喜於修行,並且對教法產生深刻的信任與信心。在教導修行方法時,祖古.烏金仁波切把最重要的重點放在如何安住於正見的定靜之中。他一再地教導所有人從事不同層次的修行的重要性,也強調共與不共的前行法。他說在究竟上,教法和修行法門應該要讓我們直接認識心性。他總是教導三大傳統之無別見地:大圓滿的本淨見、大手印的心無為見,以及中觀的心無造作見。他說:請仔細觀見你的心性,這是所有大圓滿教法的精髓。只認識心性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發展這種認識的強度,然後獲得穩定的認識。就是這樣!透過不斷不斷地認識它、熟悉它,直到你瞥見它為止。因為這將使你邁向勝者的迅捷之道。當修行者透過上師的指點而認識自性時,這就是了知什麼是「如是」,即修持沒有受到二元執著染污的本初覺醒狀態,它代表所有顯現和存在的事物,都已經是遍在的清淨──勝者們的壇城,這蘊含著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關鍵。
當和尚遇到鑽石2:善用業力法則,創造富足人生
古老智慧+成功之道+成功故事=美夢成真業力管理法則教你美夢成真之道,要做什麼夢,由你決定!本書是《當和尚遇見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最新力作!《當和尚遇到鑽石》講的是紐約市史上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的成功故事,現在《業力管理法則》將告訴你成功之道。作者麥可.羅區格西與事業伙伴一起建立的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受到投資之神巴菲特的讚賞,在2009年5月宣佈以高價將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加入巴菲特波克夏的事業體旗下…承認吧,生命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我們當然希望事業飛黃騰達──這就是本書的主題。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做人成功:當個好人、真正快樂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如果我們做得正確,也會同時幫助到周圍所有人,也就是全世界。這本小書將教導你一個全新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和計畫。你以前從沒聽過這種方法,但是很有效,屢試不爽,請試試看。你所要投入的,只是一個小時。我們相信一個想法若是正確,簡單幾句就能解釋清楚;至於要不要身體力行,就看你了。我們會讓你瞭解業力管理學的八大法則,證明在事業和生命這兩方面,的確是「做善得福,做惡得禍」。每項法則的一開始,我們都會引用古老智慧典籍的一句話。這些典籍是業力管理學的源頭,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最終都流傳到西藏,一千年來幫助西藏建立無價的智慧文化。我們教導的是一個歷經千年考驗而依然存在的嶄新經商之道。~引自本書內文
維摩詰經講記(第三輯)
本經係世尊在世時,由等覺菩薩維摩詰居士藉疾病而演說之大乘菩提無上妙義,所說涵蓋甚廣,然極簡略,是故今時諸方大師與學人讀之悉錯解,何況能知其中隱含之深妙正義,是故普遍無法為人解說;若強為人說,則成依文解義而有諸多過失。今由平實導師公開宣講之後,詳實解釋其中密意,令維摩詰菩薩所說大乘不可思議解脫之深妙正法得以正確宣流於人間,利益當代學人及諸方大師。書中詳實演述大乘佛法深妙不共二乘之智慧境界,顯示諸法之中絕待之實相境界,建立大菩薩妙道於永遠不敗不壞之地,以此成就護法偉功,欲冀永利娑婆人天。已經宣講圓滿,將整理成書、廣為流通,以利諸方大師及諸學人。
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
本經係世尊在世時,由等覺菩薩維摩詰居士藉疾病而演說之大乘菩提無上妙義,所說涵蓋甚廣,然極簡略,是故今時諸方大師與學人讀之悉錯解,何況能知其中隱含之深妙正義,是故普遍無法為人解說;若強為人說,則成依文解義而有諸多過失。今由平實導師公開宣講之後,詳實解釋其中密意,令維摩詰菩薩所說大乘不可思議解脫之深妙正法得以正確宣流於人間,利益當代學人及諸方大師。書中詳實演述大乘佛法深妙不共二乘之智慧境界,顯示諸法之中絕待之實相境界,建立大菩薩妙道於永遠不敗不壞之地,以此成就護法偉功,欲冀永利娑婆人天。已經宣講圓滿,將整理成書、廣為流通,以利諸方大師及諸學人。
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
本經係 世尊在世時,由等覺菩薩維摩詰居士藉疾病而演說之大乘菩提無妙義,所說函蓋甚廣,然極簡略,是故今時諸方大師與學人讀之悉錯解,何況能知其隱含之深妙正義,是故普遍無法為人解說;若強為人說,則成依文解義而有諸多過失今由平實導師公開宣講之後,詳實解釋其中密意,令維摩詰菩薩所說大乘不可思議解之深妙正法得以正確宣流於人間,利益當代學人及諸方大師。書中詳實演述大乘佛法妙不共二乘之智慧境界,顯示諸法之中絕待之實相境界,建立大菩薩妙道於永遠不敗壞之地,以此成就護法偉功,欲冀永利娑婆人天。已經宣講圓滿,將整理成書、廣為通,以利諸方大師及諸學人。全書六輯,每輯三百餘頁,優惠價各200元,每二個出版一輯。
楞伽經詳解第十輯
本經是禪宗見道者印證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証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典佛示金言、進入修道位,修學一切種智。由此可知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份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並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楞伽經詳解第五輯
本經是禪宗見道者印證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証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典佛示金言、進入修道位,修學一切種智。由此可知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份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並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楞伽經詳解第六輯
本經是禪宗見道者印證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証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典佛示金言、進入修道位,修學一切種智。由此可知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份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並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楞伽經詳解第八輯
本經是禪宗見道者印證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証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典佛示金言、進入修道位,修學一切種智。由此可知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份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並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經王法華經
一行禪師 洞見《法華經》,彰顯實踐菩薩行的向度之門。夜裡,當我念誦《法華經》時,經聲震動銀河,穹蒼之下的地球醒來,在大地懷裡,百花驟然綻放。夜裡,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一座寶塔出現,光芒萬丈,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一行禪師經中之王! 大乘佛經園地中最美麗的花朵! 歷經數百年編纂而成的《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在印度靈鷲山所宣說,自古以來一直被佛教修行者尊為諸經之王。整部經典以莊重瑰麗的故事、巧妙的譬喻和寓言貫穿,不但文辭優雅,充滿文學性與雋詠趣味,充分顯證了佛陀慈悲的教義。 《法華經》從西元七世紀開始流傳以來,包容廣大的內容通常被分為兩部分詮釋──「歷史的向度」、「究竟的向度」;第一部分「歷史的向度」,敘述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長、為尋求心靈真理出家修行,以及最後證悟成佛,終生教導佛法,直到涅槃的過程。是一般感官知覺所見的人間佛陀。第二部分「究竟的向度」,揭露了佛法超越時空的永恆意義,也就是真正的實相──涅槃,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法界;在這個向度哩,可看到佛陀的法身,也就是超越一般時空與感官知覺層次的佛陀。一向秉持將菩薩行的慈悲實踐於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一行禪師,則在這部殊勝經典傳統的「歷史向度」與「究竟向度」之外,蒐集、整理了《法華經》中一切相關大菩薩的章節,也就是本書第三與第四部分──「行動的向度」、「開啟行動之門」,以《法華經》的具體功用與行動,補足並齊備「歷史向度」與「究竟向度」的教義。第三部分「行動的向度」,一行禪師提出了《法華經》中,包括藥王菩薩、常不輕菩薩、持地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等,這些菩薩採幫助歷史向度中的人們觸及並打開究竟向度之門,讓他們減輕恐懼、絕望、焦慮所帶來的痛苦,而得以在安詳自在中過著喜悅的生活。第四部分「開啟行動之門」,一行禪師以「行動向度」中的諸菩薩為行動典範,教導我們透過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包容」、「精進」、「禪定」、「智慧」作為具體實踐菩薩道的行動與方法,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以實際行動,增進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環境與全世界的福祉,並開啟進入菩薩行的向度之門。 《法華經》肯定人人都具有成佛的能力,一行禪師更以入世佛教的精神,指出並教導我們如何善用「人人皆能成佛」這份殊勝賜予,將《法華經》中的正念、慈悲與愛心修行化為實際行動,為個人,也為家庭、社區、整個地球,帶來喜悅、和平與解脫。
專注力:禪修10階釋放心智潛能
世界上沒有比靜坐禪修更能改善我們的專注力。過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都可以透過書中所介紹的十個階段得到戲劇性的改善。這十個階段,是第八世紀印度佛教聖者蓮花戒,在他的經典作品《修習次第》當中記述的。作者以最完整的描述,作為循序開發專注力的參考架構。作者建議以三個技巧「專注於呼吸法」、「安放心智」、「對於覺知的覺知」進行練習。讀者可視自己的程度採用其中一種,而順著階段進步,也可以依序跟隨十階前行。每個階段是否完成,有特定的標準來判斷,並伴隨清楚的徵記。作者並於內文安插慈愛、慈悲、隨喜、平靜等修行,幫助禪修者培養心穩定的特質。若要在禪修的路上行進,需要一位合格指導者在關鍵處說明及指導,另外加上對練習的熱情及不間斷地投入,便能在這條路上獲益。
見佛殺佛: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
「這些年來,言道者多,證道者少,固由於行門不彰,但行門之所以不彰,則往往來自對禪的誤解,而一行禪師的這本書就在讓行者能從『如實知見』中產生『如實行履』。坦白說,做為『心要』對這本書來說也許太沈重了些,但作為檢驗知見、行履之所據,它的確是簡潔、清楚、全面,既扣住原點,又針砭時弊的一本禪書。」──林谷芳(禪者、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見佛殺佛》(Zen keys)成書於1970年代,是一行禪師較早的一部著述。當時,禪師正因在越戰中開展佛教社會運動──反戰和救助戰爭受害者,而被迫流亡後不久所寫成。本書是一行禪師最早且最有系統地向西方世界講授禪法心要的作品之一,全書線索清楚、要語不繁,是一行禪師禪法的基本綱要。90年代,禪師本人再度對全書進行了修訂。這裏呈現給讀者的中文版,即是依據修訂版翻譯而成的。由於這是提綱挈領性的講義,所以本書涉及的內容甚廣。從一行禪師禪法的核心概念──「正念」出發,闡述了禪宗的基本世界觀,包括無我性空、諸法緣起、互即互入、重在體驗等觀點,同時旁徵博引,講解公案的意義、效用和參究方法,並簡明扼要地介紹佛教、禪宗的歷史和基本經典。此外,傳統佛教的般若、中觀、唯識諸學透過一行禪師清新優美的筆調重新詮釋後,古今中西,全都圓融無礙。相信讀者──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不僅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有關禪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從閱讀本書中獲得一種禪的直接體驗。「臨濟禪師曾說:『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對於一般虔誠的信仰者而言,這種說法會令他大惑不解。但這話的效用,實際上取決於聽聞者的心性和能力。如果學人有膽識,他就有能力藉此擺脫一切權威的束縛,體認究竟的實相。真理並非概念,如果我們抱持概念不放,就失去了實相。所以必須『殺掉』概念,才能讓實相本身得到彰顯。殺佛是見佛的唯一辦法,我們有關佛陀的任何概念,都會妨礙自己親眼見佛。」──引自《見佛殺佛》
圖解西藏生死書
【本書特色】─400幅插畫、圖表,完全圖解生死輪迴的奧祕、即身成佛的關鍵。─距今一千二百年的古老經典,全球印行30餘種版本,暢銷數百萬冊。─現代臨終關懷、生死學研究不可錯過的必讀者目。◎來自古老西藏的死亡旅程指南、臨終指導手冊西藏有一本書專門記載人們死亡的所有歷程,這本書我們通稱為《西藏生死書》,但它更準確的名字是《中陰聞教救度大法》。所謂「中陰」,是古老西藏用來描述死亡歷程的特殊狀態。傳說這部經是八世紀藏傳佛教教主蓮花生大師以特殊的伏藏形式埋藏在隱密處所保存,到了十四世紀,由西藏著名的掘藏師卡馬林巴發現而流傳給世人。◎現代生死學的重要課題此經充滿奧秘,宛如等待解碼的生命密碼。在古代,西藏的喇嘛們都是以口授背誦的方式傳下來,並無文字的記載,直到近幾世紀才被寫成經文,二十世紀初,再由藏文譯成英文流傳到全世界。首部英文譯本”The Tibetan Book of Dead”是出現在1927年。此後陸續有不同版本翻譯與出版,至今流通的版本不下三十種,在在都顯示這部古老經典對現代生死課題的啟發性。這部經指導死亡者如何避開各種死亡境界的險難,提昇未來生命的去向。閱讀本書的意義不在於強調死後世界的種種奇異經歷,而是學習如何與死亡面對面?透過對心性本質、心性智慧的了解,從容面對死亡,找到自己生命的淨土。◎藏傳佛教裡的生命觀藏傳佛教認為生命最高的解脫境界是「即身成佛」,也就是在今生的肉體上可以獲得解脫。當死亡來臨時,就是即身成佛的關鍵時機。古老的《中陰聞教救度大法》透過念誦與聆聽方式,指導臨終者解脫到美好地方。本書精彩剖析整個死亡歷程,並深入探討:● 臨終時如何運用「遷識法」(頗瓦法),將意識遷移到淨土?● 怎樣才不會錯過紅明點本遇的關鍵時刻?● 死亡過程如何真正體驗空性,達到即身成佛?● 如何辨別死亡中陰景象裡的真實與幻相?● 大圓滿與大手印如何幫助亡者獲解脫? ◎第一本以圖解形式剖析神秘死亡歷程的著作 \ 中文世界佛教經典的另類閱讀本書首次以圖解形式呈現《中陰聞教救度大法》的奧秘,將嚴肅的生命課題以豐富插圖和圖表表達,目的在於讓神秘的古老教法能貼近現代人的閱讀。此書亦是開啟中文世界佛教經典的另類閱讀。閱讀本書的意義不在於強調死後世界的種種奇異經歷,而是學習如何與死亡面對面?透過對心性本質、心性智慧的了解,從容面對死亡,找到自己生命的淨土。【趣味問題】你知道死後七七四十九天是怎麼計算的?死亡時為什麼會看見光芒?你知道各種光芒所代表各種路徑嗎?你知道什麼是五大分解?你如何診斷死亡徵候嗎?你知道死後四十九天裡將遇見112位神祇?祂們如何幫助你?面對冥界的審判,有什麼解脫方法?你知道人死後會有超強的神通力,記憶力比生前高九倍,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假如你沒來得及解脫到美好淨土,還會再回到這個世界嗎?如何選擇比較好的胎門去投胎?假如你該當下地獄,有什麼法子可以扭轉情勢再回到人間?能化解中陰險境的救命錦囊是什麼?
金剛經講話
六祖惠能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開茅塞,親見「何其自性,本自清靜!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自家面目。短短千字的《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愣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金剛經》為中國禪學的園地,綻放了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本文釋解《金剛經》採取傳統和現代融合的路線,參考清朝溥畹大師的注疏,並且做了縝密的考量: (一)每分設立綱目提要,以宏觀的角度,貫穿「金剛般若的」經緯,闡述每分的意趣所在。(二)注解簡明通俗,以此方式,引導入甚深空理,實證生命的真相。藉此點亮內在的火花,鑑照般若寶藏。(三)用譬喻寓言、公案典故為我們穿針引線,如同「以指指月」,藉著指頭的方向,讓我們看到自性圓滿的月亮。 (四)全經三十二分,分分旨在探究心靈盲點的破除。古今的煩惱形態雖然不盡相同,但面對生老病死,憂悲啼哭的心情是沒有古人今人的分別。《金剛經》是一部安心的寶典,委婉曲折地為我們道盡內心的恆沙風光!《金剛經》是度盡生老病死的法船,是映蔭三界熱惱的林園,是斬斷紅塵情絲的慧劍,是喚醒夢裡說夢的棒喝! 生死洪荒中,唯有《金剛經》知你解你:茫茫人海裡,《金剛經》一句一偈,都是你至死不移的終生伴侶。
解深密經講義 第一輯
本經是所有尋求大乘見道及悟後欲入地及完成十地修證者所應詳讀串習的三經之一,即是《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三經中的一經,亦可作為見道真假的自我印證依據。此經是 世尊晚年第三轉法輪時,宣說地上菩薩所應熏修之無生法忍唯識正義經典;經中總說真見道位所見的智慧總相,兼及相見道位所應熏修的七真如等法;亦開示入地應修之十地真如等義理,乃是大乘一切種智增上慧學,以阿陀那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為成佛之道的主體。禪宗之證悟者,若欲修證初地無生法忍、八地無生法忍乃至十地心者,必須修學《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所說之八識心王一切種智。此三經所說正法,方是真正成佛之道。
道次第略義淺釋
四十五偈,開啟從凡夫到成佛的完整修行真如老師親自淺釋,與您同行走入覺悟之道《菩提道次第略義》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廣、中、略三本「菩提道次第」論典中的「略本」。全篇以四十五偈頌,完整呈現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涵蓋不同根器行者應修的全部法門。因文字精煉、義理周備,便於誦習與受持,又常被簡稱為「四十五攝頌」。雖篇幅短小,《略義》卻涵蓋皈敬頌、道前基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乃至上士道的一切核心內涵。宗喀巴大師以精煉的方式,總攝佛陀一切教法精要,承繼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的傳承道軌,指引修行者循三士道次第,直至一切智智的佛果。這篇《略義》又被稱為《道次第證道歌》,由於實修正法不能僅依少量教授,必須透過圓滿的次第學習,生起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所以宗喀巴大師特別撰寫出來,作為行者漸次修心的重要依據。本書《道次第略義淺釋》為真如老師講解《略義》之開示。真如老師為漢地弘揚道次第的大德日常老和尚心子,得承師長畢生修學精華,並曾於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等藏地大善知識座前,獲得《廣論》、《略論》及《廣論四家合註》等傳承,長年聞思修持,深契宗義真旨。2020年10月,真如老師於宣講《廣論‧毗缽舍那》前,依傳規圓滿講述〈奢摩他〉。又因道次第是通達空性的重要基礎,為令眾多弟子具足聞思空性之資糧,2023年11月慈悲開講《道次第略義淺釋》,作為學習〈毗缽舍那〉之前行。至2024年3月圓滿,全系列共18講,整理成《道次第略義淺釋》一書,惠予學人依此聞思修學。《道次第略義淺釋》18講線上課程:https://www.amrtf.org/zh-hant/online-course/course-master/course-master-zhenru/lamrim-condensed-points/
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藏漢對照)
《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由兩個部分所組成:No.005.1/KA005.1〈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與No.005.2/KA005.2〈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其中,第一部〈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的作者是與宗喀巴大師(西元1357–1419年)互為師徒師的洛札大成就者.南喀簡參(西元1326–1401年),應宗喀巴大師的弟子謝焉貢噶桑波及多昧瑟滇巴.德瓦甲跋陀羅等之請所撰。描述洛札大成就者.南喀簡參(70歲)於西元1395年與當時的四難論師宗喀巴.羅桑察巴(39歲)會面時的稀有淨相,以及出現相關緣起徵兆等情景。第二部〈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的作者為克主.格勒悲桑波(西元1385–1438年)。描述宗喀巴大師於西元1407年在吉雪的嘎瓦東寺獲得至尊妙音的授記,預示當時(西元1407年)即大師示寂的時間。而正當大師心想:「現在必須前往其他剎土」時,無量壽如來顯示尊容後,特意為大師延長十二年身壽、由至尊妙音指示大師賜牙予克主而增生舍利的緣起。《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收錄於塔爾寺木刻本「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第一函、第五部(代號No. 005/KA005)。✻ 特色一:本書的第一部〈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可與洛札大成就者.南喀簡參的另一部著作No. 009/KA009《問答勝藥:甘露鬘》相互補充。✻ 特色二:〈導論〉中附有〈二、宗喀巴大師大事記年表〉可資對照。✻ 特色三:讀者不僅可以藉由新譯及詳細注釋(含隨文注及章末注)瞭解《謁見洛札大成就者的情形.賜牙予克主傑的情況》的內容,其中的藏漢對照也可做為學習藏文書面語的進階教材。✻ 特色四:標示塔爾寺木刻本所在葉碼(folio no./plate no.)及對應的對勘本頁碼(page no.),方便讀者查找藏文原文。✻ 特色五:藏文及對應的漢譯依文意重新分段,而且每段的文字大約在十行以內,讀者能輕鬆閱讀而不傷眼力。
至尊上師羅桑察貝悲密傳祈請文(藏漢對照)
《至尊上師羅桑察貝悲密傳祈請文》(簡稱《密傳祈請文》)是宗喀巴大師(西元1357–1419年)的「事業等如虛空之四大弟子」之一的蔣央確傑(妙音法王).札希奔滇(西元1379–1449年),於宗喀巴大師圓寂後,於哲蚌正法大寺院(哲蚌寺)撰寫完成。《密傳祈請文》是宗喀巴大師嫡傳弟子所記,是瞭解宗喀巴大師一生為法忘軀、尋求多聞、精勤修行及弘法利生的第一手資料,收錄於塔爾寺木刻本「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第一函、第四部(代號No. 004/KA004)。如題名所示,本書主要是依克主傑的No. 003/KA003《傑仁波切如海密傳中完整敘述少分之言論:寶穗》(簡稱《密傳寶穗》),並參酌克主傑的No. 001/KA001《至尊上師宗喀巴大師稀有殊勝傳記:正信入門》(簡稱《正信入門》)所撰寫的42首偈頌的祈請文。✻ 特色一:《密傳祈請文》被編入格魯派三大寺日常課誦本,也是歷年格魯祈願大法會的常規課誦,值得恆時讀誦。✻ 特色二:讀者不僅可以藉由新譯及詳細注釋(含隨文注及章末注)瞭解《密傳祈請文》的內容,其中的藏漢對照也可做為學習藏文書面語的進階教材。✻ 特色三:《密傳祈請文》以偈頌體風格記載宗喀巴大師極為秘密的不共事蹟。✻ 特色四:標示塔爾寺木刻本所在葉碼(folio no./plate no.)及對應的對勘本頁碼(page no.),方便讀者查找藏文原文。
僧事百講(七冊/套)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s & Affairs:An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
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gave rise to a uniquely rich and systematic monastic tradition. 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s & Affairs offer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is tradition through six themes: Monastery Systems, Monastic Precepts, Temple Undertakings, Cultivation and Gathering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Spread of Buddhism. Drawing from decades of lived experience, it guides readers through the past, present, and evolving future of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ism.第一冊9789574578740第二冊9789574578757第三冊9789574578764第四冊9789574578771第五冊9789574578788第六冊9789574578795第七冊9789574578801
地毯下的佛法:意識如何生成物質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今天流傳的十二支緣起說真實只有十支,已被科學的弦理論算出。根據弦理論思考緣起,有重要的原始經文被掃到地毯下,爭議混雜的緣起說也是錯誤百出。重建的緣起正義正是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在尋找的意識科學,也是宇宙大統一理論。 許多人認?量子力學與意識有關,但量子力學與意識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廣義相對論在意識的角色更?重要。 唯物主義認?試驗不需要人去觀察結果,一個攝像頭就足夠了。其實,觀察者、攝像頭、所觀察的結果都歸觀察者即心。 宏觀的廣義相對論與微觀的量子力學都非常的精準,不能結合的根源是二元對立。深入理解統一二者的弦理論則是非二元對立,是法爾的、基於唯識的緣起法。其中廣義相對論對應觀察者即?生,量子力學對應被觀察。無數無量?生是平行宇宙。因此,從來沒有物理學。 基於唯識的緣起法早過今天科學一千年,是最早的科學。今天唯物主義的科學除了二元對立外,教導我們外在有個蘋果,通過眼睛,大腦處理信息認識到有個蘋果,這些都將被確定為?科學。真實是我們各自有個第八識,裏面的種子成熟後生識,識變見分、相分,也變根身、器界如蘋果。 弦理論的主幹即緣起,因此,不但圓了愛因斯坦統一之夢,也是「上帝不擲骰子」的「因果甚深」的緣起法。愛因斯坦說的「上帝」,就是佛教的「緣起」,即「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有佛法都必歸緣起十支:四緣、五果、八識、五蘊、十二處、二十二根、因緣變與分別變、因能變與果能變、見相二分、共變等。今天論述這些法都沒歸位十支,因此可?是不分天南地北。 今天許多哲學家包括腦神經專家如同唯識,不認?意識產生於大腦,要是意識不是來自大腦則必定是眼不能見、耳不能?等,否則違反最基本邏輯。
人間佛教管理與應用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VII: Buddhist Management
The seventh volume of 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wisdom to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The volume contains ten articles-eight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and two written in English (McKenzie and Goirand, Starlyte)-as well as two student papers. The topics range from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and monastic organizations, the self, and even the creation of a Pure Land. A unifying theme across the articles is the insight that cultivating one's own mi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others. As Huang Kuo-Ching noted in an earlier volume of this journal,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e aspect of management lies in management of the mind. Moreover, a leader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one's mind before managing that of others." This underscores the central message of this volume: effective leadership begins with self-management.
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
在失序的世界裡,找到安住的力量。人間的境遇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無法避免經歷生、老、病、死,每一階段皆伴隨挑戰與試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生命處境?又該如何尋得心靈的歸宿?國際知名佛教學者路易斯?蘭卡斯特,於本書深入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聚焦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慧浪潮的衝擊,剖析人們所面對的內在矛盾與外在壓力。他以佛法智慧回應人生的根本困境,為橫跨古今的生命難題尋求出路,延續佛陀對人世間的深刻關懷與思索。
開悟的禮物‧覺不離身:普覺實相的甚深密義
▋〈覺不離身〉法門,洪啟嵩禪師畢生最精要教授!▋本書為上市六個月、暢銷五萬冊的《覺不離身》作深入釋論與詮解。如果說「覺不離身」是一種通貨的話(當然這是一種比喻而已),如是的「覺不離身」將成為一種無為的通貨、空性的貨幣,這是一種智慧的貨幣,或是佛法中所說的「聖財」。這種智慧的力量,成為一種智慧的財物,成就了智慧。這份禮物能夠幫助大家去完成圓滿的、覺性的交易,這是現空成覺的「開悟的禮物」。--摘自《開悟的禮物‧覺不離身》自覺,是生命中最究竟的核心;唯有自覺,才能使我們脫離纏縛與煩惱,活出真正自由、喜樂、觀自在的人生。佛陀在菩提樹下現觀法界實相,證得圓滿大覺,了悟一切無明煩惱皆虛幻不可得而成就無上正覺。本書為暢銷五萬冊的《覺不離身》法門作深入釋論與整體詮解,名為《開悟的禮物‧覺不離身》。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開啟自性心門的鑰匙,是自心會通法界實相的門徑,引領每個人走向歡喜與覺悟,共同開啟覺性地球新文明!*本書包含隨身版《覺不離身》法偈三部曲內容。*隨書附贈課程優惠卷:洪啟嵩禪師親授「全佛的勝利集會大菩提論-全佛道次第」課程。
臺灣佛光人間:佛教出版與傳播研究
從佛光山「人間佛教」主題出版品的發行, 更加了解佛光山透過文化傳播, 努力打造「人間佛教」願景的過程。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確實不只是世俗化、辦辦文化慈善、搞搞政治,它是帶動佛教整體走上現代化道路,而與社會之現代化相呼應相聯結的新佛教運動,是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正因,佛光山或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擁有現代化,屬於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所以,本書優先的主要研究物件,就是可以真正落實「在人間的佛教」為主的出版物。本書先從臺灣佛教的發展,談到臺灣佛教出版物的發展,然後才論述到人間佛教出版物的發展;再者,透過文獻資料與統計分析,將佛光山隸屬出版社關於「人間佛教」主題的書籍進行一一瀏覽分析,並且輔以佛光文化、香海文化、大覺文化與佛光山文化發行部等單位的負責法師與師姐們,進行面對面訪談,希冀找出「人間佛教」成功的編輯政策。另外,透過定價、標題、文本型態、內容主題分析與行銷推廣、傳播管道等各種方式,去分析星雲模式如何成功推動「人間佛教」,並讓佛光山順利在臺灣社會化,成為穩定臺灣社會的一股力量。總言之,從星雲大師到佛光山各出版社的任一傳播行為,都是宗教文化傳播最大的功效,也是本書所提及「出版效果」。
廣論之平議 第一輯
本書對於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種種背離佛法正理的邪說與謬誤,依其「傳承、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別學後二波羅蜜多」所說之次第與內涵,一一詳加平議辨正,期使修學《廣論》之學人能確實了知宗喀巴所說乃外道邪論,證實其中所有法義自始至終落入五陰(特別是識陰)境界中,不曾外於五陰境界;依之修學,永遠不能脫離五陰我見範圍,而且同於譚崔雙身法外道,加重沈淪於欲界法中。期待佛法學人認清此事實後,速遠離密宗歧途,回歸真藏傳佛教覺囊巴的第八識佛法正道。本書作者徐正雄曾在弘傳《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新竹廣論團體中修學、護持、任教長達八年,深感藏密邪說毒害眾生之甚,是發悲願悟後造此《廣論之平議》以救護眾生、續佛慧命。
華嚴經教及其行法之研究
作者長期關心華嚴經教及其行法之研究,故撰寫此書諸篇,其中首先是關於華嚴祖師之研究,例如法藏、澄觀、李通玄。此外,也有真言宗、密宗的華嚴經法之研究,例如不空三藏對於普賢菩薩行法的詮釋、五臺山法脈《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之華嚴經教與密教的交涉、《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讚顯密疏釋之研究。此外,也有涉及到當代的跨界應用的議題,例如華嚴經教的佛畫、禪唱、生態哲學。本書以十篇文章闡釋華嚴經教,也涉及佛教密宗的修行與法義,例如第一篇是〈李通玄、法藏關於《華嚴經》彌勒法門的詮釋〉,本文闡釋《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第五十一參的彌勒菩薩法門,釐清彌勒菩薩所證「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境界,綜合運用各種文獻,並進行哲學詮釋,進而對《華嚴經》中的彌勒菩薩修行法門進行義理與行法的詮釋。謹將此書迴向給讀者們心開意解,福慧圓成。學術論述對於賢宗而言也是產生自生命體驗,並非只是戲論空談。
圖解觀音法門套書(二冊):《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眼視眾生,千處祈求千處現》
本套書組合:《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眼視眾生,千處祈求千處現》《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帶你真正讀懂《心經》的經典作品特別追加全新序文:讓讀者更快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260字的《心經》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本書以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介紹《心經》的義趣和佛學核心義理!◎最新收錄:作者解析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讀懂《心經》的四大關鍵。◎十個中英《心經》版本逐字交叉比對,還原心經的完整面貌。◎達賴喇嘛精彩解釋《心經》最後咒語所隱含的修行次第。◎日本的空海大師、中國的東初老人精闢分析《心經》是密教經典。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圖解」正好是最好的表達與詮釋工具。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透過對十個《心經》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整理出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讓讀者用圖解讀《心經》,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心經》的關鍵要點,並能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閱讀《心經》的新方法新體驗。◎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1.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2.跳下智慧之海,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3.啟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4.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5.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1.關鍵佛法詞彙的學習2.掌握關鍵詞彙的梵語原義3.讀《心經》略本,也要讀廣本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精彩單元】◎先睹為快!基礎19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該怎麼唸?玄奘大師為何不將「般若」直接翻譯成「智慧」就好?「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心經》起源於何時?《心經》是經還是咒?為何人人都愛讀《心經》?◎逐字解經:詳解53句經文◎追根究柢!進階15問《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的哪些部分?《心經》咒語的原始出處在哪裡?西方學者孔茲將般若思想的發展分為哪四個階段?要到達佛陀境界可透過哪三種般若?小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獲得的智慧有何不同?------------------------------------------------------------------------------------------------------------------------------------《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眼視眾生,千處祈求千處現》觀世音菩薩以廣大慈悲為基礎,隨類化現、普門示現世人只要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能擁有滅除一切苦惱的不可思議力量〈普門品〉內容涵蓋了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救苦救難的無量方便,從無盡意菩薩的提問引出法義、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應化、多寶佛的真實證明、護法的執金剛力量,到最後持地菩薩的出現,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佛法救度圖景。◎深入認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大乘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簡稱〈普門品〉。《妙法蓮華經》被視為釋迦牟尼佛晚年的教法,明確表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普門品〉是其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主要敘述三件事,第一,佛陀解釋觀世音菩薩名稱的緣由。第二,佛陀宣說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能擁有滅除一切苦惱的不可思議力量。第三,佛陀詳述觀世音菩薩如何以三十三種形相,為眾生方便說法。〈普門品〉原始稱謂的三個核心概念是:觀看、變化顯現、教導,從無盡意菩薩的提問引出法義、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應化、多寶佛的真實證明、護法的執金剛力量,到最後持地菩薩的出現,每一位人物都不只是經文中的角色,更是佛教教義中重要精神的具體象徵,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祂們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佛法救度圖景,展現出慈悲與智慧、證理與實踐、感應與守護的深層融合。另外,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身,強調因機設教,即針對眾生的根性、福德與需求,示現不同形相。首先是聖者的智慧,祂們已經達到超脫世間的根本解脫智慧。天部的修行,以福德與禪定為基礎。接著是人類與鬼神智慧,在俗世與六道中,透過因果教化推動善行與心靈覺醒。這些應身展現了佛教修行從入世到出世的完整路徑,鼓勵眾生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脫之道。◎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意涵深入觀察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發現其中蘊含了六大關鍵能量元素:觀察、世界、聲音、顯現、光明、自在。這些關鍵詞不僅體現了菩薩的慈悲功能,也反映出佛法中對宇宙智慧的具象理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課誦本的組成現今寺院流通的課誦本,是由兩個經文譯本合編而成。前半部為鳩摩羅什所譯的長行版,後半部則是隋代兩位印度僧侶——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所譯的偈頌版,兩者互為補足,成就了兼具文義深廣與音韻美感的獨特風貌。.長行版的結構流程圖無盡意菩薩提問與佛陀的回應七難三毒二求受持名號的比較三十三化身又名施無畏者虔誠供養.偈頌版的結構流程圖無盡意菩薩提問與佛陀的回應十三難神通力與智方便五觀氣象四喻五音慈眼與福聚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