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療看中國史(精裝)
本書的主軸在「中國史」,這本書所收的15篇論文,編者期待由台灣史學界十幾年間從事醫療、養生、疾病、衛生等史學新領域,重新反思中國歷史發展核心的政治、社會、文化變遷等等。醫療介入歷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生活態度與對健康的追求,包含人們對宇宙的想像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時也呈現過去的醫生團體與其他團體之間的關係,展現中國歷史多層次的獨特風貌。我們相信,深入這個新領域,將重寫中國史研究的預設與真相。《從醫療看中國史》的研究成果,旨在尋找歷史新議題、連接醫學史與一般史,同時瓦解既存的社會史、文化史等分類框架,以及打破史學研究的實證心態,這正是台灣的醫療史研究發展之新趨勢。關心醫療史與台灣史學發展的讀者,宜人手一。
帝國與現代醫學(精裝)
醫學在近代帝國的擴張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建構殖民現代性與塑造被殖民者身分認同的關鍵力量。研究東亞的現代醫學史,必然會觸及到殖民與後殖民研究的課題。要理解現代醫學擴張的歷史,國家疆界與國族主義的分類範疇並無法提供適切的分析架構。本書企圖超克國族主義史學的局限,透過跨帝國的研究視野和新的史學想像,來探討帝國與現代醫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性別‧身體與醫療(精裝)
身體史的研究可以限於生老病死的基本經驗,也深具潛力發展出對國家、社會乃至宇宙的各種譬喻。本集主要從性別化的身體觀和醫療化兩個角度,收錄探討性別、身體與醫療交互作用的九篇論文,其中雖涉及對性與美的欲望,但大多則專注於產育的母體。這或許更能反映傳統社會,其中身體最重要的功能是生產與再生產,而非引誘或放縱;身體最常體驗的挫折是吃不飽穿不暖,而非情慾受到壓抑。但再現與經驗,情慾與產育,在醫療論述中恐怕也難以二分。讀者閱畢,或不難察覺,婦科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充斥著母體與欲望之體的鬥爭。
正見:醫山夜話
這是一本中醫醫話,也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一本關於醫生怎樣和病人共同治癒千奇百怪疾病的神奇而又真實的故事書。人們往往一提到疾病,隨之而來的診斷、治療、藥物等概念和程式就相繼湧上心頭,但很少有人會聯想到人心、道德、正念、善行和疾病有什麼關係。現代的人,很難想像醫生和病人的「心」在疾病治癒過程中所發揮的強大作用,本書卻處處向人演示這一古老而簡單的原則所創造出的診療奇蹟。《醫山夜話》是一本與眾不同的醫話書,因為它把人心與疾病及其治療的關係,通過真實而生動的案例,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醫話的作者大多是醫生。這本書的初版,受到許多讀者的好評,書中許多的故事在網站和報紙轉載過。不少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以後,發現自己為人處事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身心健康的改善。大量讀者所給予的誠摯評價對本書的作者和編者是極大的鼓勵。親愛的讀者,請用您的「心」去讀這本書。您會受益無窮的!「」,。(正見編輯組)正見系列叢書簡介「正見」系列叢書是以「正見網」發表的文章為基礎,由正見編輯組根據題材整理、編輯並補充相關資料完成。「正見網」創建於二○○○年十二月,文章的作者均是法輪大法修煉者。這些修煉者遍布全球近八十個國家和地區,來自各行各業,既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人士,也有學生、工人和農民。他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和勞動之餘,修煉法輪大法,在親身實踐「真、善、忍」宇宙真理的過程中,身心受益、開智開慧,對人體、生命、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因修煉而昇華的新思想、新思維,以各種文字和藝術的形式發表在「正見網」上,期與法輪大法修煉者及有志於探索宇宙、生命和人體之謎的朋友們交流。「正見」系列叢書內容涵蓋生命、修煉、文化、歷史、科學、社會、家庭、教育、中醫以及環境等領域。這套題材廣泛的叢書揭示了生命為何而來,為何而去的奧秘;展演了宇宙中天體的巨變;揭開了史前不為人知的文明;闡釋了關於今天的古老預言;在娓娓道來中拂去人們對中醫的神秘感和誤解;在生動的故事中再現古代修道者修煉成仙的真跡;與您泛舟史海,指點神州上下五千年;和您吟誦詩歌、欣賞古國數千年悅耳清心的詠唱;展現藝術的真性和精髓;瞻望科學與文化的未來;告訴您當今頻繁的天災人禍的緣由。當然,還有大法修煉者神奇的經歷、超常的體驗……願「正見」系列叢書,為您開拓視野,為您的人生帶來啟迪。
女性中醫健康寶典(全彩)
運用中醫最溫和的方式幫你改善各種症狀,只要依據書中建議的方式與動作,你的症狀會一天一天減輕 中醫漢方婦科學,自古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是無數先賢臨床經驗累積而成的醫學結晶,彌足珍貴且值得借鏡。 而在女性的生命週期中,可分為三個重大生理階段,也就是初經期、生產期、更年期,此三階段各有不同的護理保健課題。 因此,本書依照女性的生理常見問題,如:月經失調、痛經、更年期及內分泌、抗老化、白帶、流產、坐月子等議題,提出包括:證型及病因、治療方劑、DIY調理秘方,和生活守則、治療建議等內容;希冀提供女性朋友在面對自身生理狀況時的參考,並在就診尋求專業治療之餘,亦能利用常見的中藥材與簡單的中醫保養方法,維持自身的健康!推薦:中華針灸醫學會理事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林昭庚 中醫師全國聯合會監事長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陳俊明
常用中藥性味功能速查
目錄 第一章 常用中藥性味與功能 第二章 常用中藥藥理藥效表 第三章 常用方劑藥物組成功能主治表(以藥物首字筆畫為序) 中文藥名索引(按首字筆畫順序)
壽身小補家藏《國醫黃兌楣臨床經驗秘本》
本書為清朝名醫黃兌楣畢生行醫之經驗錄,內容對於習醫者具啟發性,全書共分八卷,內容取材廣泛,綱目清晰,除了作者臨床經驗外,其立論亦精詳,列舉方劑亦具實用性,為一部難得的綜合性中醫臨床用書。
神農本草精通檢(精)
通檢亦即索引,也稱引得,為英文index的譯音借詞。 通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可給讀者查閱古書中的文句詞語帶來極大的方便,學習中醫的人常會困擾中醫藥典籍內容之浩瀚,難以迅速查得所欲之資料。本公司有鑑於此,特邀中國著名的醫古文專家,且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同時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的段逸山教授來主持及編輯《中醫藥典籍通檢系列》,將書籍字詞編為索引,並集合索引及原文於一書,免學者查詢他書之勞,期望對中醫藥事業有所貢獻。
醫藥白話(附簡便雜病方)
本書內容收載四卷,一說臟腑部位、經絡、四診,並附詳細解剖構造,其圖示精巧細膩,令人嘆為觀止;二談內傷諸病,引法用方,深入淺出;三道外感病症,敘理詳實,一目了然;四論婦兒雜病,淺顯易懂,提方精妙,可謂初入中醫臨床之必備經典,而行醫多年之醫者若反覆玩味,則體會又各自巧妙不同。本公司一本「好書必出」之精神,衷心向您推薦這「醫學白話」,因為本書之發行,可證明中醫古籍並非完全深奧難懂,也並非西醫所指稱之「不科學」,結論如何,相信讀者自有定見。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
本書是清代名醫葉天士僅存的真實方案,由門人周仲升待診時所錄,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即天士歸道山後二十三年,醫者顧其年及其子侄借周仲升本抄錄,使這些未經修飾的天士醫案得以存世,顧氏子侄本湮沒近二百年,公元一九六三年復見天日而付梓,名為《未刻本葉案》。本書闡發了葉天士的醫學思想,剖析了其高古而精湛的用藥妙諦,並探討了其學術淵源及臨床實用價值,引導讀者入登堂天士醫學之門庭。
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至於在一些相關性的學術會議上和學術著作中將此作為專門議題或設置專門章節,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圍繞這一問題所發表的學術論文那就更不勝枚舉了。這一文化現象的出現究竟正常不正常?對目前中國傳統醫學和易學這兩個學科的單項研究的深化是否有必要?如何評價這一文化現象出現的意義?所有這些問題,目前在學術界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我想問題的關鍵在於易學與醫學究竟是否存在著實質性的會通關係?現在討論醫《易》會通對中醫學實現現代化有無意義?這裡涉及研究方法上的和史料分析上的許多問題,我在引論部分不可能對這些問題全面敷陳,只能在對若干疑義較大問題的答辯中順便加以探討。
管蠡集《名中醫潘華信教授學驗錄》
本書是作者業醫四十餘年心得體會之總結,裒集文章四十八篇,分醫論、學驗、隨筆三部份。醫論方面主要是向明清以還所形成狹隘的理念提出反思,強調唐宋醫學乃中醫學術之總體,乃醫學之正統,屬醫史衍革之鼎盛期,而金、元諸子俱為一時、一地、一事之學,且係唐宋之餘緒。鼓揚金、元,淡化唐、宋屬“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中醫學趨向陳式化、機械化、庸俗化面對式微的癥結所在。學驗方面,作者承丁氏衣缽,而依托漢、唐,立足時代,有所拓展,如在附子、肉桂、熟地等藥的應用上闡發新見,療效可以重複。又如治療咳嗽病症,目前臨床常以多痰少痰來區分痰飲和燥咳,作者認為這是以量定性,根本上違背了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際等等,從中突出了作者所強調的醫學須亦古亦今亦中亦西的主題,抨擊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所面臨的病態。隨筆是概述歷史上醫家和名篇。本書所有文章俱已發表,分別摘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遼寧、貴陽等地的中醫期刊,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的相關醫著。
素問通檢(精)
通檢亦即索引,也稱引得,為英文index的譯音借詞。通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可給讀者查閱古書中的文句詞語帶來極大的方便,學習中醫的人常會困擾中醫藥典籍內容之浩瀚,難以迅速查得所欲之資料。本公司有鑑於此,特邀中國著名的醫古文專家,且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同時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的段逸山教授來主持及編輯《中醫藥典籍通檢系列》,全套書分為4個專輯,共16種中醫藥經典古籍,本書即為其中一種,書名為《素問通檢》。 《素問》原為九卷,八十一篇。其與《靈樞》皆由戰國至秦漢歷代醫家撰集而成。該書至魏晉皇甫謐時已“有所亡失”,南朝齊梁時期全元起為之訓解時,存有八卷七十篇,缺失第七卷。唐代王冰在全元起本與別本的基礎上遷移分合,補入七篇大論,改編成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包括原已亡佚、有名無實的《刺法論》、《本病論》兩篇)。後經北宋林億等新校正,遂流傳至今。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它全面地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運用古代多學科的方法,探討醫學科學最為根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創建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醫學模式,闡明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理
靈樞通檢(精)
通檢亦即索引,也稱引得,為英文index的譯音借詞。通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可給讀者查閱古書中的文句詞語帶來極大的方便,學習中醫的人常會困擾中醫藥典籍內容之浩瀚,難以迅速查得所欲之資料。本公司有鑑於此,特邀中國著名的醫古文專家,且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同時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的段逸山教授來主持及編輯《中醫藥典籍通檢系列》,全套書分為4個專輯,共16種中醫藥經典古籍,本書即為其中一種書名為本《靈樞通檢》。“靈樞”作為書名,不載於漢、隋、唐諸《志》。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西晉王叔和《脈經》稱之為“九卷”,東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既命之曰“針經”,而書中所引仍時稱“九卷”。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或曰“針經”,或稱“靈樞”,文獻所載“靈樞”之名於此始見。《靈樞》流傳至北宋,業已不全。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雕版印行高麗國所進《針經》九卷,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由史崧獻出“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得以流傳至今。該書除闡述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醫學理論外,著重論述經絡學說與針刺
實用中醫保健事典:簡易養心之道
養顏美容,延年益壽之奧秘, 盡再強化五臟六腑的功能. 中醫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辨證, 是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 彼次互相聯繫而不可分割. 本系列已淺顯易懂的方式表現, 讓讀者方便按圖索驥,達到調養生息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