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善書與宗教
我們對基層社會的族群文化理解多少呢?本書以「善書」作為研究的對象,探求傳統社會的實質狀況與文化結構。這樣的嘗試,基本上想要疏解大傳統的精緻文化,如何經由調適性的轉化實現,成為小傳統常民文化的生活原理與價值體系。民族慧命的代代相傳,往往經由一些通俗性社會教育的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有的或許神話連篇,相當地俚俗粗陋,往往被知識分子所鄙視與抨擊,但是其潛化為老百姓習慣性認知與行為模式,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現象有所詬病與輕視,還是應該停下來自我反省,是否社會文化本身仍有其自足性的調適功能,以安頓社會大眾在實際利益的追求下找到安身立命的憑藉。因此,對於傳統社會固有的價值觀值得探討,探知支配了社會機制下角色行為的基本意識,進而經由學理的重新測量與評價,建立共識以來關愛我們所生存的社會。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下)
本書係唐君毅先生歷年關於學術、文化、人文教育諸問題之議論,辟為四輯:“人文學術與歷史文化”、“人文教育”、“東西文化與時代問題”及“人物紀念與書評序跋”。所論與唐氏之文集《中華人文與當代世界》相近,故名之曰“補編”。全書秉承唐氏一貫服膺儒家學術思想之心意與進路,兼以坦誠率真之文筆出之,縱論古今,涵蓋中西。其特出之處當在於識見不凡,取用恢宏,陳義高遠,不愧為唐氏學術思想進程之又一重要創獲。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下)
本書內容包含上冊目次 自序一、 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二、 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三、 海外中華兒女之發心四、 人的學問與人的存在五、 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上)六、 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下)七、 中國歷史之哲學的省察八、 人文學術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分際九、 文學意識之本性(上)十、 文學意識之本性(下)十一、 中國文學與哲學十二、 文學的宇宙與藝術的宇宙十三、 世界之照明與哲學之地位十四、 中國哲學研究之一新方向下冊目次 十五、 當前世界文化問題十六、 東西哲學學人會議與世界文化中之「疏外」問題十七、 世界人文主義與中國人文主義十八、 儒家之學與教之樹立及宗教紛爭之根絕十九、 民主理想之實踐與客觀價值意識(上)二十、 民主理想之實踐與客觀價值意識(下)二十一、 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化教育問題二十二、 中國教育史上之私學與官學二十三、 中國之祠廟與節日及其教育意義二十四、 東方人之禮樂的文化生活對世界人類之意義二十五、 中國現代社會政治文化思想之方向,及海外知識分子對當前時代之態度二十六、 海外知識分子對當前時代之態度答問二十七、 中國文化之原始精神及其發展二十八、 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答問二十九、 孔子誅少正卯傳說之形成三十、 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三十一、 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之「挑戰」及東方之「回應」三十二、 中國與日本文化關係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十三、 現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義與根據
兩漢思想史 卷三
《兩漢思想史》三卷是徐先生於上一世紀70年代陸續出版的代表性巨著。本書的鮮明特點是︰& 第一,通過對周秦漢,特別是漢代社會政治結構的探討,深刻揭露、鞭笞了專制政治。徐先生著力檢討中國傳統政治,批判一人專制。在《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等長篇專論中,徐先生從制度上詳考了中國專制政體的形成與演變,分析了宰相制度被破壞的過程,不僅指出“家天下的法制化”的弊病,而且刻劃了專制者的心理狀態。他說︰“一人專制者的心理,即使是自己所建立、所承認的客觀性的官制乃至任何制度,皆可由他一時的便宜而棄之如遺。”、“一人專制,需要有人分擔他的權力,但又最害怕有人分擔他的權力。這便使宰相首遭其殃。另一方面,則是出於由一人專制自然而然所產生的狂妄心理,以為自己的地位既是君臨於兆民之上,便幻想著自己的才智也是超出於兆人之上。這種無可倫比地才智自我陶醉的幻想,便要求他突破一切制度的限制,作直接地自我表現。”(第一卷,第153頁。)當然,在我們看來,專制者的心理是其次的,決定政冶結構的關鍵尚不在此。政治、經濟資源配制的狀況,軍事的壓力,財產與權力分配與再分配的成本和效益的問題,是制度建構與政治架構修正的主要原因。& 第二,第一卷有《西漢知識分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的專論,第二卷有關《呂氏春秋》、陸賈、賈誼、《淮南子》與劉安、董仲舒、揚雄、王充等思想的論述,第三卷有關《韓詩外傳》中士的立身處世和“士節”的強調,及有關太史公在《史記》中所表現的史學精神與目的的論述,都涉及到知識分子問題。徐先生說︰“若不能首先把握到兩漢知識分子的這種壓力感,便等於不了解兩漢的知識分子。若不對這種壓力感的根源——大一統的一人專制政治及在此種政治下的社會作一確切的解析、透視,則兩漢知識分子的行為與言論,將成為脫離了時間空間的飄浮無根之物,不可能看出它有任何確切意義。”(第一卷,第167頁)西漢知識分子為什麼反秦?反秦實際上即是反漢。為什麼喜歡《離騷》?那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的處境與心境之自況。司馬遷的“意有所郁結”的感憤之作,東方朔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班固的《答賓戲》等等,都是壓力之下知識分子對命運、遭際的情感抒發。& 第三,學術上的貢獻與嚴謹的學風。徐先生的《兩漢思想史》反映了作者的創慧。在他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新序》、《說苑》中引用孔子的材料在比例上超過了《韓詩外傳》的問題。這一問題,隨著今天大量出土簡帛的出現得到照應。我們很遺憾,徐先生寫作本書時,只略為了解了一點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尚不可能知道帛書《易傳》及儒家與諸子百家的帛書資料,更不可能知道90年代郭店楚簡與上海博物館購藏楚簡中大量豐富的思想史資料。實際上,孔門七十子後學記述、傳衍的大量資料,在漢代典籍中得到保留,除前述劉向所編書外,尚有陸賈《新語》、賈誼《新書》,乃至《呂覽》、《淮南》等。地下發掘的竹帛與傳統文獻對比,諸如《詩》《書》傳衍世系與家派,詩教、書教、禮教與樂教,思孟“五行”,先秦兩漢心性論問題,都有了更豐富的材料,而超出於陳說。我們特別注意到,徐先生在沒有獲悉這些新材料時,由於他苦心研讀文獻,而有了突破前人的慧識己見。他超越了“疑古派”,依據自己的考據工夫,把“五四”以來認為不可信賴的文獻重新加以定位,大膽地加以證實與運用。舉凡有關漢代思想史上的大家和重要典籍,他都有討論且都有獨到的見解而不肯阿附陳說。他尤其重視孔子人文精神在兩漢的巨大影響,特別是春秋學的問題,禮樂的問題,天、命、性、道、身、心、情、才等人性論問題的展開等。又如他說,《呂氏春秋》最要者是《十二紀》紀首,其中積澱了漢代以前的宇宙——世界觀,又規定了影響了兩漢學術與政治。他認為,董仲舒成就的“天”的哲學大系統是當時專制政治趨於成熟的表現,但董氏仍然持守儒家政治理念,批判現實政治,力求限制專制之主及其酷烈的刑法。& 從本書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嚴謹扎實的學風,他的研究建立在第一手基本資料的考證、解釋、批評上,他有識見,有眼光,他堅決反對浮光掠影、投機取巧。這在學風浮躁的今天尤有意義。
中國民間諸神(上下)【POD】
本書收錄二百餘則神祇,敘述次序按其起源的性質分門別類,列為十編。各編都有小敘,介紹各類神祇的起源和發展狀況及其特點。甲編:三清、玉皇上帝、如來佛乙編:東王公、三官、玄武、文昌神、奎星、文曲星武曲星、南斗北斗、壽星、太歲、雷神、雷部諸神、電母、風伯、雨師丙編:后土、城煌、土地、門神、灶神、行神丁編:五岳、碧霞元君、四瀆、龍王、海神戊編:床公床婆、花神、石敢當、紫姑己編:西王母、牛王、馬王、蠶神、蛇王、青蛙神、驅蝗神庚編:三尸神、瘟神、痘神、方相、地藏王、閻羅王、酆都大帝、醫王、藥王、蒼頡、姜太公、二郎神辛編:財神、福神壬編:張天師、三茅真君、麻姑、東方朔、許旌陽、尹真人、廬山匡阜先生、王侍宸、薩真人、王靈官、何蓑衣、張紫陽、九鯉湖仙、八仙、天門三將軍、廬山九天採訪使、張仙癸編:觀音菩薩、彌勒佛、阿彌陀佛、四大天王、金剛、羅漢、韋馱、伽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