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原論 原教篇
此所謂原教篇,實即作者所著原道篇之續篇,乃專論宋明以降儒學發展者。原道篇乃與原性篇之述唐以前之心性之論,互相交涉;此篇則與原性篇述宋明儒心性之論,互相交涉。
中國哲學原論 原性篇
本書名原性,又名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為中國哲學原論之第四編,其前三編為,導論邊、名辨編與致知編、天道與天命編,合為中國哲學原論上,已列入東方人文學會叢書,由人生出版社印行。茲編因篇幅較多,固別為一書。
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
本書共六個章節,探討民初直魯豫盜匪 第一章 盜匪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 盜匪的種類、巣窟與分佈 第三章 盜匪的組織、規律與隱語 第四章 盜匪的武器、戰術與習性 第五章 盜匪的禍害 第六章 盜匪的影響
紀念集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是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1949年違難赴港,與錢穆、張丕介諸位先生創辦新亞學院,1975年應台灣大學之邀,來台任哲學系客座教授。先生之學,體大思精;長於辨析,善於綜攝,馳騁於東西哲學之中,而一歸於中國聖賢義理之學。其著作奧衍浩瀚,馳騖八極,要以立足於人生,開闢生命之本源,建立道德理想之人文世界。1976年於病榻之際猶親作最後一校之《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凡一千二百餘頁,乃其生平學思之綜化,亦即其思想體系之完成。涵攝廣大而一以儒家之盡性至命為歸極。先生逝後,學界對全集出版之倡議多有呼籲,而唐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多交由學生書局出版或再版,故在唐夫人授權下,於1981年著手籌備,嗣後成立全集的編輯委員會,由霍韜晦教授總其成,集聚港台兩地唐門弟子之全力,終於完成了艱鉅任務,向學術界作一交代。本卷為「紀念集」,唐先生過世之初,引起各方關注,悼念文章,幾乎每日都有,紀念文章仍歷年不斷發表。故全集特將紀念文章輯為一卷,列為唐君毅先生全集附編。以正面討論逝者之人格學問為標準,選輯有梁漱溟、李璜、徐復觀、牟宗三、陳榮捷、賀麟、周開慶、程兆熊、勞思光、蔡仁厚、杜維明等文章。
紀念集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是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1949年違難赴港,與錢穆、張丕介諸位先生創辦新亞學院,1975年應台灣大學之邀,來台任哲學系客座教授。先生之學,體大思精;長於辨析,善於綜攝,馳騁於東西哲學之中,而一歸於中國聖賢義理之學。其著作奧衍浩瀚,馳騖八極,要以立足於人生,開闢生命之本源,建立道德理想之人文世界。1976年於病榻之際猶親作最後一校之《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凡一千二百餘頁,乃其生平學思之綜化,亦即其思想體系之完成。涵攝廣大而一以儒家之盡性至命為歸極。先生逝後,學界對全集出版之倡議多有呼籲,而唐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多交由學生書局出版或再版,故在唐夫人授權下,於1981年著手籌備,嗣後成立全集的編輯委員會,由霍韜晦教授總其成,集聚港台兩地唐門弟子之全力,終於完成了艱鉅任務,向學術界作一交代。本卷為「紀念集」,唐先生過世之初,引起各方關注,悼念文章,幾乎每日都有,紀念文章仍歷年不斷發表。故全集特將紀念文章輯為一卷,列為唐君毅先生全集附編。以正面討論逝者之人格學問為標準,選輯有梁漱溟、李璜、徐復觀、牟宗三、陳榮捷、賀麟、周開慶、程兆熊、勞思光、蔡仁厚、杜維明等文章。
明清政治社會史論 (上下)
滿清是女真部族侵入中原以後所建立的征服皇朝,其部族人數總共只有十餘萬人。以如此少量的人數,居然能有效統治廣土眾民的中國達二百六十餘年之久,當然有其高明的政治手段與過人的統治方法。這一大片空白的研究領域,正有待清史專家去努力探討。陳文石先生本來專治明史,進入中研院史語所後,一方面未停止其專業範圍內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更致力探討清人入關前後的社會情勢及其政治運作方式,結果乃在這些方面得到甚多的創獲,其就甚為可觀。收錄在此書中的十六篇論文,久為明清史學者所經常參考引用。輯印成專書出版,當可為學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明清政治社會史論 (上下)
滿清是女真部族侵入中原以後所建立的征服皇朝,其部足人數總共只有十餘萬人。以如此少量的人數,居然能有效統治廣土眾民的中國達二百餘六十年之久,當然有其高明的政治手段與過人的統治方法。陳文石先生專治明史,另一方面也致力探討清人入關前後的社會情勢及其政治運作方式,其成就甚為可觀,收錄在此書中的十六篇論文,久為明清史學家經常參考引用。
圖書館管理定律之研究
隨著「地球村」社會的逐漸形成,圖書館經營應以「無圍牆」的理念來落實其開放有機體的本質,公元二○○○年圖書館管理的新趨勢將是:追求卓越的經營熱潮、知己知彼的創意革命、突破瓶頸的管理策略與轉敗為勝的豐碩境界。為因應管理新紀元的來臨,本書作者採科際整合研究途徑,引定律貫穿首尾,從各種角度來論述圖書館組織運作,全書共計十六個專題,目的在喚醒學界留意圖書館管理理論的構建,俾使圖書館管理學的內容周延與完整,同時藉此傳播觀念的火種,提供圖書館從業人員經營的靈感,並期盼有助於現行圖書館管理實務問題的解決。
五四精神解咒與重塑
臺灣是在超越與揚棄五四,以開展新的文化運動,創造新的五四;大陸則是由回歸與發揚五四,來展開新的文化啟蒙。四十年來不同的歷史,形成了對應五四不同的態度。所謂「五四」,正應經由這番曲折與分歧的詮釋,方能透顯它的豐富蘊涵與歷史價值,故臺灣與大陸對五四的態度,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這本論文集,最能表現這種相輔相成之意義。 這本論集,是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四日,由淡江大學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合辦的「海峽兩岸紀念五四七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結集而成。該次會議,不僅為海峽兩岸高等學府第一次合作舉辦之研討會,亦為四十年來兩岸知識份子第一次針對五四運動的討論,象徵意義之高,固然不言可喻,實質上的討論,亦彌足珍貴。 本書不只是一本論文集,更是一冊歷史的證詞,它見證了那個激昂慷慨的時代,也再度揭示了五四運動的意義。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下)
本書分為三章。第一章是純粹理性之誤推,乃批判理性心理學中證明靈魂不滅中之虛幻者;第二章是純粹理性之背反,乃批判理性宇宙論中正反衝突之命題之證明中之虛幻者;第三章是純粹理性底理想,乃批判神學中證明上帝存在之證明中之虛幻者。此辯證分所處理之問題大體是佛所不答者。箭喻經中說佛於十四難不答。所謂十四難大體都可賅括在此三章中。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上)
引論 純粹知識與經驗知識間的區別 我們實有一段先驗的知識,甚至通常的理解,亦絕不能沒有之 哲學需要一種學問去決定一切先驗知識底可能,原則與範圍 &... 超越的成素論 第一部 超越的攝物學 第二部 超越的辨物學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下)
第二分 超越的辯證 卷一 純粹理性底概念(理念一般、超越的理念、超越的理念之系統) 卷二 純粹理性底辯證推理(純粹理性底誤推、純粹理性底背反、純粹理性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