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說史
晚清的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一個最繁榮的時代。期間所產生的小說種類,估計至少在一千五百種以上。作品裡所呈現的作家思想也極複雜,形形色色,充分表現一種過渡期的現象。 晚 清小說有幾個特徵:第一,充分反映當時政治社會的情況;第二,當時的作家以小說作為「武器」,不斷對政府和一切社會惡象加以抨擊;第三,利用小說形式,從 事新思想新學識的灌輸,作啟運動;第四,描寫兩性私生活的小說,在此時期不為社會所重。直至吳研人創「寫情小說」,此類作品始復抬頭,成了後來鴛鴦蝴蝶派 小說的因子。晚清小說雖有「辭氣浮露,筆無藏鋒」之缺點,然其優勝處,如受西洋小說及新聞雜誌體例影響而產生新的形式等,無一不導引中國小說走向新的道路 及更進一步的發展。
隧道的盡頭是光明抑或光明的盡頭是隧道
作者經歷了中國現代史的大半個世紀,自三十年代開始已積極參與中國革命。四九年後又從不間斷的參加中國的文化、出版工作。這部別緻的回憶錄,記錄了一個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文化體驗、理想實踐以及與個人生死攸關的中國革命的歷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 第一編介紹先秦的文學批評、漢代的文學批評。第二編有魏晉的文學批評、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四章。第三編介紹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學批評、唐代中期的討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第四編介紹北宋、南宋的詩文批評、宋代詞論、金元的文學批評。第五編介紹明代的詩文、戲曲及小說的批評。第六編有清初思想家的文學觀、清代前中期文論、清代前中期詩論、清代前中期詞論、戲曲批評及小說批評六單元。第七編介紹近代的詩文批評和詞論、戲曲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演變,及小說理論批評三個單元。
文史通義:史筆與文心
史筆與文心 章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籍人。生於清乾隆3年,卒於嘉慶六年(1738-1801)。一生在貪困不得意中度過,而能力學不倦。從事教學、幫地方官修方志等工作以餬口,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其中最有價值的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和《方志略例》。 他把漢劉向等的《別錄》和《七略》、唐劉知幾的《史通》、宋鄭樵的《通志》等,融會貫通了,倡「六經皆史」的說法,擴大史學的領域,主張要修通史,採用紀事本末體。方志是供國史取裁,而不重沿革。文辭重在載道,而和文士之文有別。又批評《漢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錯誤的地方,倡別裁互著等方法。這些說法,多有創見,而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編撰者簡介 喬衍琯 民國18年生。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先後服務於臺南高工、中央圖書館特藏組,任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著有《陳振孫學記》、編有《書目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