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今註今譯
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禮記,是千年來的經典,為讀書人所必讀。自北宋時代,禮記便正式列?禮經之唯一要籍,而且一直相沿到了近代。禮記不但是打通儀禮周禮二書之內蘊的鑰匙,同時亦是孔子以後發展至於西漢時代,許多孔門後學所共同宣說儒家思想的一部叢書。這部經典突出百家學說,崇禮和樂,構築一個安世太平所需的秩序;禮記在禮經中雖?後起之書,但所記載的,恰就是那種理想。全文以「記」形式,深說大義為主,從制度、儀節、禮法、樂理、教育、服物、生活與風俗、規範與習俗,不費周折,對於儒家學說理論有直接介紹,義理深微,在當時的環境中,作為修身踐言的圭臬,並依其理想,循藉這些禮俗儀文來輔導人們走向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
全唐詩尋幽探微(附墨人絕律詩集)
全唐詩共計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人二千二百餘人,墨人先生尋幽探微,故不僅特重名家,尤其視作品少而好的詩人,各就其思想風格予以評鑑分析,更指出儒家、道家、佛家,以及游於儒、釋、道三家之間的詩人及女性詩人作品的特性特色。 墨人先生認為全唐詩思想境界以寒山子、呂洞賓最高;作品最多而水準又高的則為白居易(李白、杜甫二人作品總和亦較白詩為少),詳見「我讀全唐詩」代序。
敦煌的唐詩
敦煌唐詩 敦煌藝術最燦爛的時期在唐代,古典詩歌最燦爛的時期也在唐代,所以用敦煌新出現的卷本研究唐代的詩歌,能看到唐代流傳時唐代人真實傳抄的詩卷,這是何等令人珍惜的資料!在這世間,宋元的刻本都被珍愛的有如拱壁珍寶,何況是唐人流傳下的真實抄本?單辭隻句,在學術的領域中也是價值連城的。 本書偏重在現存詩歌的校勘工作,與前人著眼於現今不存的輯佚詩篇有所不同,本書以敦煌卷本為主,取諸家詩集的多種版本相對勘,不只研究文字異同「某作某」的「死校」,更利用修辭學及句法習慣的觀點,把文字改動後,對詩意的牽連影響,作詳細的說明,所以本書是試講異聞是非的「活校」,用以證明敦煌詩卷的出現,在唐詩研究方面的價值。 作者簡介 黃永武 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第一、第二屆理事長,現任台北師範大學教授,著作豐富。
明夷待訪錄:忠臣孝子的悲願
忠臣孝子的悲願 黃宗羲,明末清初大儒,對於史學造詣非常深。《明夷待訪錄》是他探討我國歷代,尤其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之得失利弊後,提出其政治理想的一部著作。主要在發揮民為貴與天下為公的理想,在當時的專制政體下,極富有革命性。 編撰者簡介 董金裕 民國34年出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曾任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國立編譯館高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委員。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孔孟月刊、孔孟學報主編。著有《章實齋學記》、《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宋儒風範》、《正氣文選析》、《懷舊布新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解
樂府: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 漢代樂府詩大約來自三方面:一是貴族特製樂府,二是外國輸入樂府,三是民間採集樂府。其中文學技巧成熟的作品,多採自民間,而民間歌謠,於流傳中又多經眾人潤飾,所以作者雖多,但皆不署姓名。凡選集中題為「古辭」的多屬此類。及至魏代以後,文人才藉樂府古辭以創作新曲,於是作者署名之詩才大量產生。降至唐代新樂府興起,而樂府詩實則為唐詩中之一體而已。 本書所錄多屬「古辭」,一則可避免與唐詩選集重複,一則又可藉以考樂府之源流。若欲一窺樂府詩之大概,則有宋人郭茂倩所編之《樂府詩集》一百卷,可供讀者翻檢。 編撰者簡介 傅錫壬 民國廿七年生。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楚辭語法研究》、《楚辭古韻考釋》、《新譯楚辭讀本》、《李清照》、《語譯本山海經》、《吳越香秋》、《中國文學史初稿》(合著)、《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山川寂寞衣冠淚》等書。
高僧傳(下):袈裟裡的故事
袈裟裡的故事 慧皎──梁朝高僧,浙江省上虞縣人。博習經典律論,對於內(佛典)、外(佛典以外)各種學問,均能融會貫通。一生常依止於會稽嘉祥寺,春秋二季宏法利生,每年秋冬二季埋首著述。有《高僧傳》、《涅槃經疏》、《梵綱經疏》等書傳世。 道宣──唐高僧,俗姓錢。生有夙慧,九歲就遍讀群書,十七歲落髮為僧。二十歲跟從智首法師學律,及玄裝大師歸自西域,翻護佛經,宣任「筆受」、「潤文」工作,被推為上首。一生誓志弘律,被尊為南山律宗之祖。著有《續高僧傳》、《廣宏明集》、《四分律行事鈔》等書。 編撰著簡介 熊琬 民國36年生。台灣大學中文學士,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政大中文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及《文章結構學》。
淮南子 (下)
淮南子(下)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閒情偶寄:藝術生活的結晶
閒情偶寄 李漁,字笠翁,浙江蘭谿人,是清初有名的戲曲家,也是傳統社會中典型的文人。笠翁性愛自由,喜山水,一生追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閒情偶寄》一書中有關戲劇理論的闡述,固然是他長期編劇的心血結晶,而其他居室器玩、園藝種植、飲食養生的賞鑑,亦無不是他藝術生活的深入體會。 編撰者簡介 顏天佑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著有《南宋姜吳派詞之研究》、《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等書。
東京夢華錄:大城小調
夢華錄 本書作者為孟元老,南宋時人,但生平不詳。嚴格地說,他是北宋末至南宋初時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得以隨著家人遊歷南北。在宋徽宗祟寧年間到達當時北宋的首都汴京城,直到靖康之禍時才離去往南。他在京城居住了二十三年之久。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寫了《夢華錄》。 《夢華錄》是帶著寫回憶錄的心情來寫。南宋初期仍在兵荒馬亂之中,孟元老親眼見到北宋亡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北宋晚年首都的繁華景象,這兩種強烈的對比,有人一生中未必能遭遇到。自號為幽蘭居士的孟元老,在回首往事、撫筆追述之時,他說:「古人有夢遊華胥之國,其樂無涯者,僕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前塵往事如在夢境。 孟元老可能只是出身官家,但本人恐怕不是文人學士,也因此他寫書是白描,不渲染嗟歎,不刻意安排,倒能見其妙手,這也是我們對作者的了解。 編撰者簡介 王明蓀 國家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著有: 《早期蒙古游牧社會的結構》(專書) 《宋遼金元史》(專書) 《鐵木真傳》(專書) 《宋遼金史論文稿》(專書)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專書) 《歷代學風的地理分布》(論文) 《略述元代朱學之盛》(論文) 《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論文) 《略述元人對「隱」之看法》(論文) 《論上古的夷夏觀》(論文) 《中國北邊政策的初期形成》(論文) 《讀夏峰先生集》(論文) 《黃梨洲的詩論》(論文) 《由學術史著作之淵源看學案體裁》(論文) 《論語筆解試探》(論文) 《王安石洪範傳中的政治思想》(論文)
抱朴子(上):不死的探求
不死的探求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淮南子(上):神仙道家
淮南子(上)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他善於寫文章詞賦,漢武帝很器重他。他又很喜歡道術,當時天下的方術之士,很多人都歸在他的門下。所以《淮南子》是劉安和他的門下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及儒者大山、小山等人,共同講論各家的學說,而著成了這部書。後來因為他想要謀反,被發覺以後,漢武帝派人去捉他,他畏罪自殺了,漢廷就把他的地政為九江郡。 編撰者簡介 呂凱 民國2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客座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湯顯祖南柯記考述》、《明代傳奇尚律祟辭二派之比較研究》、《管子研究》、《鄭玄之識緯學》、《魏晉玄學析評》等書,及其他學術論著多種。
抱朴子(下):不死的探求
篳路藍褸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背出世界三大河流的長度,對「臺灣三大河川」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當我們可以說出漢唐世系,卻無法說出高、曾、祖、父的名字時,您是否驚覺到:原來我們對生息周遭的一切,竟然陌生得有如無知。欲瞭解臺灣歷史,此書是必備的入門作品。因本書成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故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見到作者連雅堂先生對先民篳路藍褸開荒拓土的艱苦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並處處洋溢著對鄉土深切的關愛之情。 編撰著簡介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現任教於政大中文系。著有《翁方綱及其詩論》、《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編有《中國新詩賞析》等。
尚書:華夏的曙光
華夏的曙光 《尚書》,是我國從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典籍。所以《漢書藝文志》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據此,使我們得以推知,《尚書》在孔子之前,只是一種檔案式的史料,沒有什麼次序可言,自從孔子纂書以教,始有系統可按。就性質說,它是一部「政書」,所以包羅非常廣泛,舉凡內聖外王之理,建國君民之則,乃至唐代的史學大家劉知幾,在他著《史通》卷四「斷限篇」中說:「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及群籍。」平心而論,《尚書》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歷程 編撰者簡介 李振興 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著有《說文地理圖考》、《王肅之經學》、《尚書流洐及大義探討》、《尚書學術》等。注譯作品有《東萊左氏博議》(與簡宗梧教授合譯)、《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