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今註今譯(四版)
《莊子》,分為內篇、外篇與雜篇,目前所傳三十三篇,應是西晉郭象整理,篇目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 本書註譯者陳鼓應老師乃老莊研究大家,其原文不但參照歷代點校本,若有增補或刪改原文時,都會在「注釋」中說明;「注釋」則匯集各家註疏,並校勘前人之誤,一一解讀莊子之妙;至於「今譯」則依據注釋,參考版本佳的中英文譯本,以活潑生動的語言詮釋。 & 每篇開頭皆附有陳鼓應老師撰寫的引言,略述本篇的微言大義,並列舉出脫胎自《莊子》的成語。全書豐富多元,是莊子研究的絕佳入門書,更可作為國學延伸輔助教材。
尚書大義
一向為歷代學者視為艱深難讀的《尚書》,漢儒多作訓詁而少為文章大義作詮,清代學者釋尚書時又以漢學為主,甚至對史記之說不以為然。清代桐城派學者吳汝倫(摰父)認為不妥,因此廣採史記之說與孔孟之說成《尚書故》一書。摰父之子吳闓生(北江先生)又承其說編纂《尚書大義》,參考鐘鼎彝器及出土之甲骨文字疏通證明,並取諸先哲微言奧旨,成此一部既能闡述尚書旨義又不失考證的尚書義疏著作。 本書特色 清代桐城派學者吳闓生承其父吳汝倫著作《尚書故》一書,廣採史記之說與孔孟之說,參考鐘鼎彝器及出土之甲骨文字疏通證明,成此一部既能闡述尚書旨義又不失考證的尚書義疏著作。 得獎紀錄&& & 「中華國學叢書」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六十七年度優良出版品金鼎獎
程氏經學論文集(全三卷)
本書原為作者程元敏教授於四十九年間撰寫之單篇論文,今集四十六篇編為論文集,以其所論悉是經學,故題書名為《程氏經學論文集》。此書略依《四庫》〈經部〉分為〈周易類〉、〈尚書類〉、〈詩經類〉、〈三禮類〉、〈春秋左氏傳類〉、〈四書類〉、〈讖緯類〉、〈經學史類〉八大類。程元敏教授言皆有物,有所謂而作,且書中多篇曾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獎(補)助,本書實為研治經學者必讀之作。
屈萬里全集(全二十二冊)
臺灣經學領航者,畢生研究專著精裝復刻再現 完整匯集經學、史學、古文字學、圖書文獻學之傳世作品 開啟「科際整合」研究新視野,奠定臺灣漢學研究基礎 屈萬里先生一生致力於教學及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和甲骨文研究工作。 1972 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時,中央研究院譽其「對先秦史料之考訂,中國古代經典(《詩》、《書》、《易》等)及甲骨文之研究,均有成就,尤精於中國目錄校勘之學。」其在版本鑑別、目錄編纂方面獨具慧眼,將版本、目錄的知識廣泛運用於學術研究,從而建立起「以學術資料真偽考辨為主軸」的學術體系。同時,深入研究《周易》、《詩經》,重視考古與民俗資料的重要,開啟「科際整合」研究的新視野。 先生執教上庠逾二十載,培育碩彥無數,尤其指導多位學生從事經典研究,後任教於各大專院校,戮力打造臺灣成為漢學研究重鎮,對經學研究之弘揚貢獻卓著。過世後,門生故舊等成立「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小組」,編纂著作全集,於整理遺篋時,發現未刊行之遺著多種,計有:《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周易 集釋初稿》、《讀易三種》、《尚書集釋》、《尚書異文彙錄》、《詩經詮釋》、《讀老劄記》、《風謠選》、《屈萬里先生文存》,由該小組加以整理,其中《讀老劄記》、《風謠選》收入《屈萬里先生文存》中,其餘專著單獨成書。1985年 2 月由聯經出版彙印成《屈萬里先生全集》,凡二十二冊,四百餘萬言,將先生在古文字學、經學、文獻學的畢生研究成就匯集出版,成為漢學研究必備的案頭書,其中,《詩經詮釋》已累積十九刷。 《屈萬里全集》出版迄今三十餘年,若干分冊已絕版多時,今重新推出《屈萬里全集》精裝復刻版,以數位掃描製作,POD隨需印刷印行,共計 8300 多頁、二十二冊,其中《古籍導讀》全彩印刷,還原屈先生的親筆批註手稿。 各冊內容如下: 《讀易三種》: 包括「周易集釋」、「學易劄記」和「周易批注」,最能得易學精義。 《尚書集釋》: 本書重新增補刪改舊作「尚書釋義」,是最新的教學課本。 《尚書異文彙錄》: 廣引各家版本及石經、敦煌卷子等新出文獻,由古文字學的觀點來析校前人聚訟之處。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 從甲骨全文到三墳五典、諸子百家、通盤地對先秦文史資料做介紹及辨偽提正。 《詩經詮釋》: 改訂舊作詩經釋義而成本書,在注釋上力求簡明,務期能探微經書本義。 《殷墟文字甲編考釋【上、下冊】》(共二冊): 收錄了拼綴的甲骨碎片兩百餘版,並作考證、考證以詞義了解為主。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研究甲骨金文、戰國諸子詩書、漢魏諸家訓詁等所習用之語法、物事,稽研卦爻辭,並加以參證、考訂。 《尚書今注今譯》: 尚書重新加註,並用現代說法來詮釋。 《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 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周易部分復原圖。 《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 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尚書部分復原圖。 《古籍導讀》: 古籍浩如煙海,如何選讀?本書用淺近的文言文書寫,是大學文史科學生的一本極佳講義。 《中文善本書志》: 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所藏之中文善本,加以校訂、刪補,附益述評。 《書傭論學集》: 共收錄29篇論文,大都是討論學術資料的問題,以關於資料產生的時代,和資料的解釋兩方面為主。 《漢魏石經殘字》: 本書為整理漢石經殘字的第一手資料,論校今本經書,釐其異同、正其衍貌。最能顯現先生篤信「學術研究、原始資料勝於傳述」的精神。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初稿》: 包括十餘萬種書目。 《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六冊】》(共六冊): 遍訪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將先生論著之單篇學術論文、凡散見各報紙、雜誌、學報者,一應收錄,並按類分成六冊。 【第一冊】收錄翼鵬先生在尚書、詩經、周易等方面數十年的論文,同時也在孔學哲理方面多所議論,可以做為儒學、經學的參酌指引。 【第二冊】蒐集史記今註及有關古文字學、史學的單篇論文,包括翼鵬先生用功最深的金石拓片、古文字及考古出土資料佐證文獻,以重建古代信史。 【第三冊】收錄的金石器物學論文,討論了木屐、瑚璉、凹觥等七個有趣的論題:及圖書文獻方面的三十九篇論文,是翼鵬先生治學 的基礎梗概,也是後學者入門國學的最佳指南。 【第四冊】收錄翼鵬先生平生所寫的序跋及善本書志,其中序跋部分可一窺先生平生著書全貌,而「風謠選」則為文獻與民謠研究的罕有資料。 【第五冊】分雜著和讀老劄記兩部分,雜著部分除先生在報章、學術的民俗論文外,更刊載也的憶述散文及對先進同儕的祭禱之文。 【第六冊】收錄歷年來各報記者採訪屈先生討論國學、圖書文字之總集,以及逝世後各方發表之追悼祭文等文章。
周易
★ 獲得專業的肯定!本書系第一輯榮獲香港出版雙年獎!《周易》是我國古代一部指導人民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典籍,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構成。其中包括陰陽:主旨是指導我們,在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上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爻: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一」稱作陽爻。「一一」稱作陰爻。卦:由陽爻和陰爻,按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構成易經的基本單位。包括八卦,六十四卦及《易經》構成的數理推演,權威的說法,即「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日月之道普照周天」。本書特色:◆ 本書排版,大字、正體、豎排、拼音注音,減少讀書時的疲倦感,保留了繁體字的象形取意之內涵,故適讀者廣泛:兒童、青少年、成年各年齡段及不同文化水準的人,誦讀本經典都會收到特有的效果。◆ 《周易》是古今公認的群經中最難懂、最難學、最難記的典籍。為了減輕此「三難」的難度,特為之編創了《周易》本義卦歌,八卦取象歌,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分宮卦象次序歌,上下經卦變歌。有了這四歌的導引,對理清全書的脈絡會有很大幫助。
先秦神話寓言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 先秦神話寓言:韓非子、李斯作品、呂氏春秋、周易、禮記、山海經、穆天子傳、先秦寓言──富含哲理的凝練智慧 先秦的寓言雖然篇幅不長,多為說明道理而設,但其中所洋溢的文學情趣,卻仍令人百讀不厭。不管是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虛擬的自然現象,來詮釋宇宙人生的道理和政治教化的理想,都頗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作者相關著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
先秦詩辭歌賦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 先秦詩辭歌賦:詩經、楚辭、古歌謠──抒情詠歎的詩歌佳作 《詩經》和《楚辭》並稱為中國文學的源流,《詩經》寫實而典重,《楚辭》淒清而緜遠,分別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後世詩歌的典範,對文學形式和創作手法的發展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作者相關著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
先秦史傳散文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 先秦史傳散文:尚書、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國語、戰國策──鑑古知今的絕妙篇章 記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史籍,記言記事詳實,敘事結構完整,人物刻劃鮮明突出,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所記述的史實具體生動,極富表現力,可以鑑往知來、培養思辨力,不僅具文學價值,也是極佳的歷史讀本。 &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作者相關著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
先秦諸子散文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 先秦諸子散文:論語、墨子、商君書、管子、晏子春秋、孫子、孟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荀子──取譬引喻的千古奇文 反映戰國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學說,文章說理透徹、善用譬喻、辯鋒犀利、邏輯性強,深刻的哲思內涵,絕妙的修辭手法,使其影響力持續不墜。百家爭鳴、大放異采的思想成就,可說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先秦文學導讀(全四冊):詩辭歌賦、史傳散文、諸子散文、神話寓言
認識先秦文學的最佳讀本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展現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上)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中)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下)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許慎之經學(上、下冊)
本書以研究許慎之經學為主題。許慎為東漢之大儒,時人號為「五經無雙」,實為東漢儒林承先敨後之大師。後人以許鄭並稱,足見其在經學史中之地位。本書考許慎之經學,以鉤稽五經異義之殘文,及前人考論異義鄭駁及說文引經諸書,並取清儒及近人之單文偶記為旁證。全書依五經分次第,全五十萬言。 本書特色 1.本書以研究許慎之經學為主題。以鉤稽五經異義之殘文,及前人考論異義鄭駁及說文引經諸書,並取清儒及近人之單文偶記為旁證。 2.全書依五經分次第,全部五十萬言。
孫子今註今譯
當代風雲詭譎, 大國軍事武力競賽,小國知己知彼以自保, 科技與人工智慧更全面升級了武器, 無論主戰、備戰或反戰, 在新戰術、新戰略的思考與運用上, 《孫子兵法》不斷吸引全世界的研究, 是一部千古奇書。 & 註譯者魏汝霖學養與實務經歷紮實, 本書之版本考校完整、邏輯清晰入理, 兵學之中賦予哲學與藝術的想像, 以及科學的驗證, 為難得註譯本,與原文相輔相成。 《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後世兵書,受其影響深遠且巨大。 它不僅是中國的兵家經典, 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咸認,《孫子》成書於西元前五一五至前五一二年,全書為十三篇,乃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禮物;事見司馬遷《史記》。從歷史上來看,在兩千餘年以前,早已誕生如此完美的《孫子兵法》;《孫子》本身就是藝術,同時也是哲學和科學,此絕非歐西兵學所可望其項背。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二章,為孫子的考證及研究孫子應注意事項。第三章,為孫子原文總集校,乃本書今譯所依據的藍本。第四章,為今註、今譯及引述,是本書的主體,古書全無句點,更無節段之分,故此章各節中,先將各篇原文斷句分成節段,錄於篇首,再就篇名,每節段,今註與今譯之,引述則以古今名註的戰史例證為主旨。最後以現代軍事思想表解之,俾可一目明瞭。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始計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謀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軍形篇》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孫子.軍爭篇》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邀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每天讀一點孝經【附有聲朗讀QR CODE】
權威底本‧白話對照‧深度闡釋‧ 精美插圖,全新升級的典藏首選 以孝為中心,闡述儒家的倫理思想,展現傳統社會的家庭價值 《孝經》以「孝」為中心,闡發儒家的倫理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累積,從齊家擴展到治國、平天下的和諧境界 《孝經》傳達要愛敬自己的雙親和兄長的美得,還要把孝道推廣到社會,以便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整個社會長幼有序,充滿愛意,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獨家提供 真人朗讀QR Code 逐句朗讀孝經原文 只要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瞄條碼 即可聽、可讀,深刻體會書中孝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豐富孝文化意涵,從傳統走向現代,完成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閱讀經典名著,可修養自我心靈,領悟人生哲思和智慧,改進處事方法。 《孝經》一書,以通俗易懂且嚴謹的文字敘述,深入淺出地解讀深刻的孝道,使得孝道思想深入人心。書中對孝文化的闡述,不僅對古代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使現代人懂得在父母有生之年要盡力奉養,使得家庭和睦,並且向外推及到治理國家,以孝為準則來行事和定制度,必定能夠符合民心,產生善良風氣。 && & 在本書中,收錄《孝經》原文,以詳細的注解及譯文重現先賢聖哲的智慧光芒,並輔有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部分,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嚴謹性,使讀者能夠充分理解書中義理,使「孝」的真諦從經典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應用。 本書特色 1.史上第一本可以邊聽、邊讀的典藏版孝經 獨家提供真人朗讀QR CODE,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書上條碼,就能連結上網站,聽到字正腔圓的朗讀版,隨時隨地都能邊聽、邊讀,增強閱讀理解和記憶力。 2.體例完善,原文、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多重內容 本書各章節由原文、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多個部分組成,有助讀者深刻體會書中義理,並且將「孝」的真諦從經典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際,方便運用在日常與父母長輩的相處中。 3.編排簡明,搭配多幅插畫,增添閱讀興趣 書中圖文並茂,編排簡明,有利於閱讀,在適當處放上相關圖畫,讓讀者能夠更加貼近內容,並馳騁想像力,增添閱讀樂趣。
墨子今註今譯
愛是初心,務實涉世。 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墨子》被公認是一部人間奇書! & 墨家不僅樹立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兼納各式學說, 其科學成就尤其令人驚豔。 如果說儒家是代表帝王統治術, 墨家代表的就是市井小民對世界的渴望與理想! 希望人人平等博愛,互助共利。 墨子主張尚儉節用,自身以極簡生活處世,卻力行利益眾生的理念。強調兼愛非攻,兼愛能利人利己,為了阻止鬥爭,墨子提出「非攻」,反對戰爭,更付諸行動,研究防禦戰術卓然有成,其科學領域的突出表現,更讓中國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直接命名為「墨子號」。《墨子》一書不止於此,它幾乎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內容。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在西元前四七九至三八一年之間。韓非子稱墨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在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一度超越孔學。墨家發展到漢代逐漸沒落,直到清代才又重新受到重視,孫詒讓《墨子閒詁》校訂疏釋甚為完善,而李漁叔之《墨子今註今譯》明晰易懂,有利初學者入門,使墨學在民國以來流通更廣。 李漁叔先生在導論中說到,今學人多喜研究墨子,除兼愛非攻等主要學說外,有兩個吸引現代人的部分:第一是墨經,包含許多科學的問題,如數學、光學、力學、天文學等,這些前人未注意到的內容,在西方科學傳入之後,赫然發現互相吻合,墨子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令人讚嘆。第二是論理學,即「墨辯」,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懂得如何立辭、如何歸類、如何推理,其邏輯學完全不遜色於今日。本書不但發揚前人的研究成果,亦修正坊間錯誤的認知及謬說,並特別將墨家思想及其要點作清楚的整理與介紹,可說是研究《墨子》最佳的讀本。 自私自利乃是亂之源,故要喚醒人類的自覺心,例如「兼相愛,交相利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萬事莫過於義」等策略典故,即來自《墨子》一書。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墨子.兼愛上》 墨子,名翟,邾婁(今山東滕州市)人,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為西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法天」、「明鬼」、「非命」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此書中體現的墨子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他創立的墨家是先秦時期唯一能與儒家抗衡而勢力最大的學派,世稱儒、墨為顯學。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國學治要(第一編):經傳治要
本套書依經、史、子、集,彙整中華典集,「經傳治要」、「史書治要」、「諸子治要」、「理學治要」、「古文治要」「詩詞治要」、「書目治要」共七編八冊,所選諸文皆四部名著或百世不朽之作。 & 經史諸子之說,以著述為主;理學詩文,則以作者為綱,而舉其初祖大宗、名實相符者各若干家;史學多錄大事而兼存原書體例;經傳則事理俱富;書目一編,兼總諸學,既可辨識古今學術流,別且開後學讀書門徑。全書繁而不蕪、簡而不陋,助於進窺國學堂奧。
詩經新賞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詩經》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所以有「詩三百」之稱。 《詩經》所產生的區域,大約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以及湖北、安徽等地,其作者有民間歌手,也有文人學者。作者的身份有帝王和朝廷重臣,也有宦官、走卒和農夫、農婦。 關於《詩經》的來源,歷代說法眾多,主要有王官采詩說、公卿賦詩說和孔子刪詩說。「王官采詩」,即周朝廷派專門的使者在農閒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再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周天子看。天子看這些並不是因為他愛好文學,而是想從這些民謠中瞭解民情。周朝時的交通還不是很發達,主要靠竹簡記錄語言,編一部詩歌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說《詩經》的收集是由朝廷發起的的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工程,是有道理的。 「公卿賦詩」,即周天子聽政,命公卿列士獻詩,其目的依然是通過詩歌瞭解當時的民生情況。《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305篇,整理出《詩經》,但後世很多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通常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很有可能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也常用《詩經》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後,《詩經》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五經」,以後的封建朝代,都大力提倡學習《詩經》。雖然秦始皇曾焚書,但《詩經》由於學者的口頭傳誦,得以流傳下來。 孔子曾經用三個字來評價《詩經》,就是「思無邪」,用現代的話概括就是「不虛假」。的確,《詩經》中所表現的愛恨情仇都是那樣的直接,尤其是關於愛情的作品,充滿了自由開放、天真無邪的浪漫氣息。《詩經》的諸多名篇名句已經傳誦千年,經久而不衰。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周代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在歷代都倍受推崇,而對於《詩經》的研究,從《詩經》成書的那個年代就開始了。歷代大儒對《詩經》多有解讀,觀點也是層出不窮,不能盡同,因而同一篇詩歌,經常有多種理解,其相去亦遠矣。本書中儘量論及各派觀點,然終不能盡皆羅列,編者唯有擇其以為是者而詳論之,讀者大可不必局限。 本書為《詩經》全本全注,至於譯文,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捨去。一來詩歌之含義,本來就未統一;二來古文韻文之美,在其文字本身,不論如何譯,都不能盡得其善。《詩經》這部經典,需要我們靜靜地用心去體會。望讀者明察、謹思而不妄從。
監本詩經
本書為民初《監本詩經》之影印本。「監本詩經」為國子監校對刊刻的詩經,內容為朱熹所撰《詩集傳》。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漢初齊、魯、韓、毛四家傳《詩》,以毛氏注本最著,流傳亦廣,又稱《毛詩》。鄭玄以《毛詩》為本,兼採三家,撰成《毛詩箋》。唐孔穎達奉詔主持五經修纂,完成《毛詩正義》,高宗時頒行,為儒生習詩教本。然《毛詩》多以《左傳》中歷史事件解說《詩經》各篇章,自漢至唐之注疏亦一脈相承,以史說《詩》,往往千言,致徵引繁雜、注釋瑣細。宋歐陽修《詩本義》質疑〈毛詩序〉非聖人所作,批評毛《傳》、鄭《箋》經傳一貫之舊習,學者如鄭樵、蘇轍等遂起新解,各發己意明經。 《詩集傳》乃朱熹所作。朱熹集宋代《詩經》學之大成,汲取宋儒詩義、訓詁所得,反對以世變探《詩》之傳統,主張棄傳求經,直探本義,兼採眾說、撮要刪繁,去除原注本望文生義,及穿鑿附會、動輒比附政教之弊,由是《詩經》面目一新,展露其文學及通俗性,學子亦得一窺《詩經》純樸的真貌。《詩集傳》作為朱熹的書院教本,經多次刪改修正,文詞簡易條暢、淺白通俗,問世後廣獲刊刻。《監本詩經》即《詩集傳》官學刊本,元代科舉法始定《詩》義用朱子,猶參用古注疏,明、清兩朝更獨以《集傳》試士,至民初仍有數家刊刻石印,影響後世《詩經》學甚鉅。 本書特色 《監本詩經》為國子監校對刊刻的詩經,內容為朱熹所撰《詩集傳》,為求學士子必讀之書。朱熹參考各家訓詁,以嚴謹務實的態度注解《詩經》,用字淺白、釋義曉暢,有益學子誦讀。本書經元明清三代官學及民初民間學者修訂校讎,文字端整、版式大方,經文字大而雅,小注簡而精,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為讀者案頭必備之《詩經》讀本。
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每天讀一點論語【附有聲朗讀QR CODE +靜心抄寫頁】
會說話的文學經典 影響中國二千多年的儒家經典 以人為本,以善為導,以學為法,建構出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 《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華文化最深遠的古籍之一, 時至今日,許多為人處世和道德規範, 判斷事物的價值標準、說話做事的原則, 仍遵循著儒家的行為準則和思考邏輯, 參照《論語》中的道德法則而行。 《論語》對中國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深遠, 並且深入到人生、社會和生活上的各個方面。 獨家提供 真人朗讀QR Code 靜心抄寫頁 可讀、可聽、可寫, 深刻體會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國原則 孔子論君子:「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論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論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古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論語》一書都是一部必讀的經典。《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書籍。當中包含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深遠,可做為世人為學處事、經商謀職、修身養性的根本之道。 《論語》中崇善的道德觀、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和處事修身大法, 閱讀本書,你將找到最深刻的體會。 為了更充分學習、參悟《論語》中的真義,本書採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對人生具有啟發作用的文字解說,來解讀《論語》這部經典著作。 本書選取孔子政治、為學、為仁、行孝等多種理念中的精華,對原文進行經典解讀,提供詞語解釋,並搭配恰當的典故或實例來解說,充滿趣味性。本書著重在對《論語》的內涵進行深刻的剖析,讓讀者從源頭上認識《論語》,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儒家學說,並能夠體會孔子的處世智慧。 本書特點 1.史上第一本可以邊讀、邊念的典藏版論語,獨家提供真人朗讀QR CODE,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書上條碼,就能連結上網站,聽到字正腔圓的朗讀版,隨時隨地都能邊聽邊讀,增強閱讀理解和記憶力。 2.附贈《靜心抄寫頁》,精選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提供手寫練習頁,讓讀者可以邊讀邊寫,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論語的深刻內涵。 3.本書精選《論語》中最廣為人知的內容做出精確的翻譯和解讀,使讀者學習孔子對於為人修養、處世哲學、做事謀略、治國之道、治人之策等方面的智慧科學。 4.書中插配很多歷代畫家繪製的山水人物繪畫,提高該書的可讀性和藝術性,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國學經典讀物。 5.閱讀本書,能使讀者充分認識《論語》中的智慧真諦,從宏觀上把握《論語》內在理念和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從更高層次上領悟到個中潛藏的深意。
論語今註今譯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國家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這部書裏蘊藏著東方人文思想菁華及儒家哲學的智慧。 ◆每一世代的中國人都讀過論語,對於中國人,論語已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部書的註釋,乃是對古代經典已略知門徑而且有相當的思辨力的人而做的。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志》 & 論語是兩千多年來每個讀書人必讀之書,這部儒家的首要經典,全文共二十篇,全書流露出至聖先師—孔子對於「天下有道」憂世憂民的志懷,並闡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其「仁」、「恕」思想不僅可作為人類行為道德的基礎,更是個人行己處世、安身立命的典範,堪稱為世界上宣揚仁愛的首部經典。
賈公彥《儀禮疏》研究
本書以唐代禮學家賈公彥所著《儀禮疏》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解經內容和方法。全書共分八章,從賈公彥學術淵源說起,繼而論其解析《儀禮》和鄭注之思路以及全書核心思維,再比較同時期兩部主要禮疏《周禮疏》及《禮記正義》之釋經方法,以期全面地突顯《儀禮疏》之方法與特點,反思賈疏之地位和價值。
群書治要三六O 第四冊
《群書治要》擷取中國上古至晉代各類經典之精髓,為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必讀之書。本書以《群書治要》為底本,精選三百六十則原文,加上詳盡註釋、白話翻譯與難字注音(漢語拼音、國語注音及同音字並舉),以利讀者隨身攜帶、閱讀,有助自我成長及汲取古人智慧。 & 《群書治要三六○》系列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分別出版了第一冊至第三冊,2017年新書第四冊也即將面世。 & 《群書治要》乃一代明君唐太宗為警惕自己勤於國政,而命諫臣魏徵、虞世南等人,博采六經四史、諸子百家名言,歷時多年而成,堪稱古人智慧的精華、貞觀盛世的重要推手。雖為帝王之書,然於今人修身養性、立志向學大有裨益。 & 因《群書治要》卷帙龐大,特將其編採為「三六○系列讀本」,將整套書概括為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條大綱;各條大綱下,又歸納了《治要》論述的相關要點作為細目。選句從六十八部不同典籍摘錄,其順序並未按選句所在卷數的先後排序,但均從不同角度展現該綱目的內涵。部分較長的選句分段呈列,上下互相銜接,以便讀者整體理解,上下互相銜接。有些內文雖歸於某條目下,但其內涵亦論及多方,閱讀時可加以推廣引申。 & 為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拉近讀者與古書的距離,每則選句均有白話闡釋,遇生難字詞亦加以註釋,並力求清晰通順。譯文採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不時在譯文後加以發揮,使讀者更能深入領略先賢的智慧。期望古籍新生,繼往開來。
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
本書以楊氏形義觀、音義觀、語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作為闡明楊氏訓詁的主體;以楊氏的語法修辭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說明楊氏訓詁虛實兼治的特點;通過和章太炎、沈兼士、黃侃等三者的比較,說明楊氏訓詁的時代共性和個體特徵;從古籍整理、辭書編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面,舉例說明楊氏訓詁的應用;最後從形義之學、音義之學、語義之學、虛實兼治、專書訓詁等五個方面概括了楊氏訓詁的成就,並從宏觀角度指出楊氏訓詁的局限、以劄記的形式從微觀上提出了商榷意見。
楊樹達訓詁研究 上冊
本書以楊氏形義觀、音義觀、語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作為闡明楊氏訓詁的主體;以楊氏的語法修辭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說明楊氏訓詁虛實兼治的特點;通過和章太炎、沈兼士、黃侃等三者的比較,說明楊氏訓詁的時代共性和個體特徵;從古籍整理、辭書編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面,舉例說明楊氏訓詁的應用;最後從形義之學、音義之學、語義之學、虛實兼治、專書訓詁等五個方面概括了楊氏訓詁的成就,並從宏觀角度指出楊氏訓詁的局限、以劄記的形式從微觀上提出了商榷意見。
詩經今註今譯(修訂三版)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國家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是當時作者靈感的流露,語短而意味深長,含蓄而旨在言外,以我們兩三千年以後的人去捉摸兩三千年以前的人的飄忽迷離的靈感,誰敢說自己所刻意以求的就恰好是當時作者靈感的真諦呢?近讀屈萬里、王靜芝諸先生有關詩經之大著,竊喜其能突破漢儒宋儒講詩之藩籬而直探詩人之本意也。
詩經
流轉三千年時光,與最美的文字相遇! 一本結合中國文學中至美與純粹等元素而成的詩篇總集, 對於美的感受、體悟與理解,就從讀《詩》開始。 & 《詩經》為中國五經之首,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讀詩,無以言」,然而三○五篇詩中,沒有一句教忠教孝、大談做人處世的堂皇道理,卻為什麼深受孔子與千百年來乃至近代大儒學者們的推崇與敬重?為什麼有人說「最美不過詩經」? 這不僅是一本只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愛情詩集,其中更包含著深刻的生命情感與,涉及人生的各種感情。 其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父母對子女的深厚之愛, 有「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夫妻恩愛之情, 也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慕, 更有「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捲也」為愛堅定的意志, 有「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的兄弟之情, 也有「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棄婦之怨, 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對貪官的憤恨, 也有「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軍士或行役者遠離家園思鄉無限的苦痛……感情真摯,言為心生。 本書以民國初年洪子良先生所撰的《新註詩經白話解》為底本,輔以淺顯易懂、活潑生動的白話譯文,力求讓讀者理解感受《詩經》原文的含意,並收錄南宋大儒朱熹所撰的《詩集傳》原文,同時摘錄與自漢以來乃至民國、今世學者在讀詩之餘所寫下的箋註評析內容,俾令讀者能夠透過不同朝代、各家學者們對《詩經》的解讀與感觸,更深入、更多面向的感受詩文中潛藏的深邃和奧妙。
古書修辭例(全一冊)
作者為成此書,遍閱經史考訂之書,旁及歷代文評詩話,雜家叢書二百餘種,總錄其修辭之文,得七百餘則,約十萬言,並附註評識,輯就六編:一、修辭總論;二、改易之例;三、增加之例;四、刪節之例;五、摹擬之例;六、繁簡之例。皆以實例為主,並且分別得失,使究學者便於參酌運用。 本書特色 1.本書收錄經史考訂、歷代文評詩話及雜家叢書等古書二百餘部,收錄七百多種修辭,堪為究學者必備參考書。
修辭學發微(全一冊)
修辭學乃研究如何修飾語文詞句之一種學問。本書詳敘修辭學之理論與實用,蘊含楊樹達《中國修辭學》、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與陳介白《修辭學講話》三大家精華,不論初學或深研文章語詞者,皆能獲益良多。 本書特色 1.本書詳敘修辭學之理論與實用。 2.同時適於初學者與修辭學研究者。
聖學根之根第五冊:孝經.百孝詩(國語注音版)
《聖學根之根第五冊》所收錄〈孝經〉、〈百孝詩〉,前者是傳統文化中關於孝道的經典教材,後者則是稱揚孝行故事的百首七言詩,有利誦讀。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及配色古雅不失純真的插圖,並以全彩印製,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聖學根之根第五冊》收錄〈孝經〉及〈百孝詩〉。〈孝經〉及其序為儒家經典之一,以孝為核心,闡述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為各代公認儒學經典,至有「以孝經統群經」之說。〈百孝詩〉則出自清代俞葆真《百孝圖說》珍貴善本中所附的百首七言詩,為民間稱揚孝道的佳作,形式亦易於誦讀記憶,使童蒙於誦讀中潛移默化,於建德修業皆有助益。
聖學根之根第七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
《聖學根之根第七冊》所收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以及〈省庵大師四念處頌〉,均屬佛典中的入門經典;〈雍正皇帝上諭〉一篇指出三教同源且皆得取法,發人深省。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加上底色外,並配入莊嚴的佛教畫像,以全彩印製,是良好的佛教入門讀本。 & 《聖學根之根第七冊》收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以及〈省庵大師四念處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與〈佛說十善業道經〉為佛教經典,講述善惡因果;〈雍正皇帝上諭〉闢講儒釋道三教優劣,最終歸於「三教同源」之旨;〈省庵大師不淨觀頌〉與〈四念處頌〉則用詩句比譬色相皆空,勉人盡去執著而得自在。以上所錄諸篇,均可使讀者藉由記憶讀誦,嫻習佛家思想。
聖學根之根第三冊:增廣賢文.笠翁對韻
《聖學根之根第三冊》,收錄〈增廣賢文〉及〈笠翁對韻〉。在貼近生活與品德基礎教育的第一冊及增廣歷史文化見識的第二冊後,第三冊將增進讀者對名家經典與文學美感的認識。〈增廣賢文〉擷取各家名典金句及民間俗諺,用字平易親切,同時具趣味與實用價值;〈笠翁對韻〉則以各平韻作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典故詳實,兼具實用與文學之美。 & 本書特色 & 《聖學根之根第三冊》所收錄〈增廣賢文〉、〈笠翁對韻〉,是傳統文化中學童教育的經典之一。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及插圖,並以全彩印製,增進閱讀的趣味且幫助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聖學根之根第四冊:幼學瓊林
《聖學根之根第四冊》所收錄《幼學瓊林》,為明代儒士程允升寫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為明清時學童必讀的教材。經清代儒生鄒聖脈校訂,更名《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其形式為對句,有助讀者讀誦記憶;而內容則包羅萬象,囊括天文地理、時序歷史、人事器物等各類典故,有助於增廣學識及作文應用。本書接續於第一至三冊之後,堪稱在基礎上建造樓房的磚瓦,是兼具形式與內容的良好讀本,提供讀者豐富的文學與知識饗宴。 & 本書特色 & 《聖學根之根第四冊》所收錄《幼學瓊林》,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經典教材,其中含有大量的對句和典故。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並以彩色底圖增進其美感,供讀者嫻習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聖學根之根第二冊:四字鑑略.龍文鞭影
《聖學根之根第二冊》,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收錄〈四字鑑略〉及〈龍文鞭影〉兩篇,為明清以來蒙童歷史教育的名典。 〈四字鑑略〉採用四字一句的形式,將遠追盤古、近至明清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興衰融入其中。〈龍文鞭影〉則以上平十五韻、下平十五韻為韻腳,融中華歷史故事與掌故於其中。兩者皆有助讀者誦讀嫻習、加深印象。
群書治要三六O 第三冊
《群書治要》擷取中國上古至晉代各類經典之精髓,為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必讀之書。本書以《群書治要》為底本,精選360則原文,並加上註釋、白話翻譯與難字注音,以利讀者隨身攜帶、閱讀,有助讀者自我成長及汲取古人智慧。 & 繼2012年出版的《群書治要三六○》第一冊及2014年出版的《群書治要三六○》第二冊後,世界書局於2015年推出《群書治要三六○》第三冊。《群書治要》乃一代明君唐太宗為警惕自己勤於國政,而命諫臣魏徵、虞世南等人,博采六經四史、諸子百家名言,歷時多年而成,堪稱古人智慧的精華、貞觀盛世的重要推手。 & 本書雖為帝王之書,然於今人修身養性、立志向學大有裨益。因卷帙龐大,特選其中三百六十則,並加上註釋與白話,貼近現代人的需求。期望古籍新生,繼往開來。
詩經、訓詁與史學
本書收錄作者有關《詩經》、訓詁與史學方面的研究論文十九篇。作者的學術研究範疇,以經學為主,小學、史學為輔;其學術精神與方法,則以小學、史學貫通經學。所錄論文雖依學門性質分為三類,但實三位一體。作者治學,素以嚴謹著稱:講方法,重理據,善推論,精辨析。《詩經》部分,或就千餘年來未決的懸案,重新考辨,多發千古之覆;或就敦煌寫本,加以斠理,為《詩經》文本詮釋提供更多資訊。訓詁部分,或正今人錯誤觀念及認知之失,或對前人訓詁實踐的批評,或探討虛字的研究方法。史學部分,除著重《竹書紀年》的研究外,並綜合運用訓詁及史學方法,對俞平伯〈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一文,提出檢討。多數論文,皆能就方法論角度,提出研究之道,所以,也無異是一本「經史研究方法實踐」論文集。附錄六篇,首二篇談孔子學說;次三篇存師友因緣;末篇〈掙扎與堅持〉,為作者自述求學、教書的一段心路歷程,具有自我省察的用意。
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經典講堂以最貼近歷史真實的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 三千年前,渭水之濱,周公召集眾臣,告誡即將遠赴封地的康叔和幕僚:「你們不要心存僥倖,若有違背禁令飲酒者,我都會抓回來殺掉!」周公為何如此嚴厲?他在擔心什麼?想避免什麼呢? 早在周公之前六百年,商族首領成湯也曾昭告族人:「上天命令我帶領諸位,討伐暴虐無道的夏桀。誰敢不聽從,我不只會殺了他,還要讓他的妻兒淪為奴隸!」成湯何以得知上天的命令?又為何能夠要求族人捨身作戰? 從殷商到周朝,人們不斷思索「天」的存在,揣測「天」的意向,尋求「天」的眷顧。楊照從關鍵處切入,清楚剖析上古政治思想啟蒙過程,這是進入《尚書》的最佳選擇。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其中若干篇章成於西周初年,可視為中國最早的文獻。因其古遠,《尚書》原典的文字和語法對現代人而言確實艱澀難懂,歷經三千多年鑽研解讀,至今仍有若干字句沒有定論,在所有中國傳統經典裡頭,它可能是我們最陌生的一部。但是,《尚書》的內容太重要,它記錄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啟蒙革命的關鍵時刻,不讀《尚書》,則無以理解中國人如何擺脫宗教神權統治,躍入道德王權的時代。 這一回,楊照引領我們挑戰這本上古之書。他以獨到的眼光,在時代上由近而遠地選擇了〈酒誥〉、〈盤庚〉、〈湯誓〉和〈堯典〉等篇章,以平易親人的筆法逐字深入解析,帶我們探索黃河流域三千多年前的政治社會型態、思想啟蒙的大轉折,以及中國傳統學術的層積架構。看完這本書,我們可以鬆一口氣:我終於讀懂了中國最艱深的典籍。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 最平易的語言、最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文句汲取千年智慧 提供最立即的知識趣味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