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煦學集
目錄~題辭師生活動翦影代序壹、經學與思想一、論《易、坤》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陳廖安二、邵雍之易學思維簡介 江弘毅三、《中庸》「愚而好自用」章辨疑 黃忠天四、儒學思想中的「批判精神」與「保守主義」 林啟屏五、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 賴貴三六、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論至聖先師對「人」與「仁」的觀念七、何晏、王弼玄解《論語》之「天道觀」析論 江淑君八、張載的知識觀 張朝南 貳、文學與評論一、班《書》刪改《史記》文句之探究 王明通二、六朝美學研究在亞洲 蔡宗陽三、從審美形態論小戲藝術的美學義涵 潘麗珠四、《文心雕龍》的作品風格的審美理想 金民那五、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 《 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體意識 許琇禎六、南朝正史中的文學思想 曾守正七、文徵明與吳中文壇─試論文人角色的定位與意義 范宜如八、金聖嘆小說評點中之虛實論 廖文麗附錄一:浙江平陽黃慶萱先生學行著述年表 賴貴三 編輯附錄二:臺灣師大黃慶萱教授指導博碩士論文─覽表 賴貴三 編輯
朱子(詩經)學新探
本書計分正附兩編,正編<朱子《詩序辨論》新論—以二<南>二十五篇為中心的考察>、<貽誤後學乎?可以養心乎?--朱子「淫詩」說理論的在探>與<關乎朱子《詩經》學的評論問題>等三篇論文,希望藉此可以讓讀者充分明白,多數人印象中反對<詩序>不遺餘力的朱子,其《詩經》的真實風貌與特色,並決定朱子在《詩經》學史上應該如何第定位。附編收<董仲舒「《詩》無達詁」說析論>與<朱子對於所謂「淫詩」的解題>兩篇文章,前者旨在提醒讀者,董氏「《詩》無達詁」之命題實為萬世不刊,閱讀本書也宜隨時擁有這樣的認知;後者純粹是給大家在討論朱子「淫詩」說時,方便檢視而已。
禮記漫談
禮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恐怕很難找到第二種概念像『禮』那樣深刻而持久帝制曰著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以致於『禮義之邦』成為了中國在恰切不過的代名詞。 中國五千年經典文化的魅力--哲學之精妙,文學之燦爛,史學之輝煌,在這十三本書中做出了淺顯生動的展示--也許,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魅力,將永遠牽繫著今後人類文明的心脈。 然而,儘管『禮』在中國傳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從古到今,人們對它的評﹔價卻是褒貶參半的。褒之者宣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似乎成了人們的政治、道德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 關於作者 張善文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九年生,文學碩士。受業於著名國學宗師黃壽祺教授,為章太炎先生之三傳弟子。現任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教授,兼任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台灣液晶學會學術顧問。曾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台灣等地講學及出席國際會議。已在海內外出版著作十五餘種,發表論文五十餘篇。 馬重奇 福建漳州人,一九四九年生,文學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語文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福建省語言學會會長、福建省辭書學會副會長。先後在海內外出版各類著作十部,發表論文四十一篇。
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
文化的創造為生活,文化的應用在生活。離開生活就沒有文化。文化是個抽象的名詞,內而存於心,外而發於言,見於行。不知不覺自然流露,自然表現,所以稱之曰「化」。一言一默,一動一靜,無形中都受文化的影響。生命不朽,精神長存。可貴的中國文化,一代一代的寶貴經驗閱歷,皆可藉此傳播至無限遠,無窮久。因此,我認為中國古書即中國文化之結晶。 在讀者一面講,藉著典藉書冊,可與古人相交通,彼此心心相印,情感交流。最重要者應該說是文化的流傳,教訓的接納,成敗失的鑒戒,都可由此得到收穫。 古今文字有演變,文學風格,文字訓詁也有許多改變。讀起來不免事倍功半。近年朝野致力於文化復興、文化建設,讀古書即成最先急務。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日的語言,今人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上)
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今註仿資治通鑑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全書白文四十七萬餘字,今註假定佔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四十餘萬言。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中)
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今註仿資治通鑑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全書白文四十七萬餘字,今註假定佔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四十餘萬言。
大學今註今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禮記篇名,本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全文綜結先秦儒家論人生實踐、道德實踐的要旨。大學凡有三本:一為古本大學;二為石經大學;節次不及古本,且中間竄入顏淵問仁至非禮勿動句,疑好事者為之。三為程明道先生與其弟伊川先生大學兩定本,節次均不同。全文為伊川所序次;而彙為經一章,傳十章,則為朱子所定。本書以通行朱子章句本為據,內容注釋大體係依朱註,酌採他家之說以補正。禮大學疏引鄭目錄云:「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朱熹釋大學,取其有別於幼學及小學,為大人之學也;為講究立身治世基本學問的一本書,其中包括自修身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理。
禮記:儒家的想理國
寶貴的文化精華 談到「禮」,給人的印象,不是很枯燥就是很嚴肅。從「禮」的儀式節目來看,的確是相當的枯燥乏味;從「禮」所具有維繫國家社會、道德人心的功能上看來,顯然也是非常嚴肅的。但如果是記載古代人物如何順禮而行的事實,那就和看故事書一樣地有趣味了;而如果能由這些小故事裏,進而瞭解了許多禮儀節目的安全和設計,原來還有那麼多深遠的用心、和社會教育價值時,那就更有意義了。 在過去,《禮記》是讀書人必須要讀的一部經書,就是因為這部書中,除了許多禮意的說明、禮事的記載外,還有更多有關正常生活必須知道的規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則,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養等寶貴的資料在內。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生活體驗的累積,也是最適合我們中國社會狀況,和人文歷史的文化遺產。時至今日,禮的形式當然會有很多改變,但是內涵的思想觀念,卻仍然應該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因為我們畢竟還都是中國人。 也許古代的文言文,如今形成了直接閱讀的障礙,加上已經習慣於法治的生活觀念,很容易讓人忽略了實際上根植在我們心底的傳統意識。因此如能利用平淺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轉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說明,讓人人都能從《禮記》中重新體認這些寶貴的文化精華,對現時代的社會仍然保有的指導價值,我想這應該是一件最值得認真努力去做的事了。 編撰者簡介 周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級班畢業、中華民國國家文學博土。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所長,國文系系主任。現已退休。 重要著作包括:春秋吉禮考辨、春秋親迎禮辨、春秋歸寧禮辨、春秋媵禮禮辨、春秋燕禮考辨、春秋昏禮餘論、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議、左傳先配而後祖辨、左傳鄫季姬來寧質疑、論春秋立武宮、李退溪之禮學、八十年來之禮學、禮的內涵及其影響、周禮述要、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哲學思想概論、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觀念、傳統文化的現代社會價值、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國學導讀叢編(主編)、標準本高中國文教科書(主編)、中國訓詁學、禮學概論、古禮今談。
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
悠遊達觀的列子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最困擾,最難回答的問題。以儒家的觀點說,人生的目標是立身行事,揚名於後,以顯父母,也就是「做人」──做一個為父母所喜愛,為當世所稱道,為後代所推尊的人。當然,最好是做一個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的完人。但是,每當中原板蕩,干戈四起,生命朝不保夕,社會黑白不分的時候,聰明才智之士所體會出來的生命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所以,消極的人就認為,生為堯舜周孔,或生為桀紂盜跖都一樣,只要在實質的生活裏,可以得到無窮的快樂,就不必顧慮死後的是非毀譽、成敗得失了。杜甫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楊朱也說﹕「且趨當生,奚遑死後。」就是勸人別為了往來爭榮辱,而把短暫的生命搞得寂寂天欲暮。 這種幻滅的生命所吐出來的心語,便是列子一書所包羅的哲思。所以,有人說道家學說是亂世之音,那麼,我們不妨從列子書找答案。 道家之書,世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二大代表,但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最磊落態度的應該屬於列子。例如他在力命篇說「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又說「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從這兩段話不難看出他對生命的體悟是何等透徹,或生或死,或厚或薄,都是天命所主宰,儘管人們用盡心力去貴之賤之,愛之輕之也奈何不了它啊! 人既然無法同天爭,便應該依順自然,樂天安命,求得真正的自我,不要為了空虛的「壽名位貨」弄得擾擾攘攘不得不休息,也不要像愚公移山、夸父逐日那麼不自量力,更不要像杞人憂天,齊景公怕死那麼可笑。一個透悟生命的人應該像拾穗老人林類(天瑞篇)那樣悠遊達觀,像東郭先生(力命篇)那樣光明磊落,才能自性自適,無入而不自得。陶淵明神釋語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不正是列子的清空哲思嗎﹖ 當然,列子書中,也有些比較神異(如湯問篇),比較放縱(如楊朱篇)的記載,我們不必用道學的眼光去給予批判,或用科學的精神來加以求證。因為從他的神異表現,正可以看出他對人世的了悟,從他的放縱思想,正可以看出他對禮教的反擊。例如公孫朝暮(子產兄弟)的縱慾主義,狂人端木叔(子貢後裔)的現實主義,純是為了反傳統禮教而假託的人物。又如巧奪天工的偃師,造人栩栩如生﹔替父報仇的來丹,殺人不露痕跡。純是為了表現真人與假人,報仇與不報仇都是一樣而想像的情節。 曾經有人比喻老聃像一尊神,戴人帽,著人鞋,是一篇喜劇。那麼列子便是一個浪子,光著頭,打赤腳,是一部卡通。這部卡通給觀眾的感覺是──明知是手畫的,卻那麼清新脫俗,引人入勝。(不像有的連續劇明知是真人演的,卻那麼單調乏味而又俗不可耐)也正因為列子有那麼脫俗的心境,所以居鄭圃四十年而人不識,藏形眾庶之間而國君不知(天瑞篇所記)。真是一個默默行腳的浪子,一步一步的腳程,沒有怨聲,沒有疲憊的表情,也沒有人注意。 盧重玄在列子敘論中說﹕「有用染溺,凡聖所以分,在染溺者則為凡,居清淨者則為道。道無形質,但離其情,豈求之於冥漠之中,辯之於恍憾之外耳﹖」先瞭解列子書的真旨,再去尋求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才可以達到「雖不中不遠矣」的境界。那時,自然會發覺列子是一個隨和可親的凡人,又是一個不染不溺的聖者,是一個孤獨堅毅的浪人,又是一個寂寞深思的賢者。不管你用凡人浪人的眼光或聖者賢者的眼光去看他,都會使人體悟到「千里一賢猶如比肩,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於是,當我走在大街小巷,感到人海茫茫,了無生機時,我會想到吾道不孤,千里外有人與我並肩同行。當我走過陸橋,爬上樓頂,覺得心煩慮亂,百無聊賴時,我又想到吾心不枯,因為千古以前有個知音與我同俯瞰人潮洶湧。後來,當我發覺「走在故鄉仍有異鄉的感覺」時,我也不敢再嗟嘆,因為我知道,這種感覺正是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藉著這陣思維,帶我去雲遊朗朗乾坤,帶我去看這個奇異世界,使我終於知道這個有情世界原來是一片無情天。 最後,在此說明,原版列子書文字不多,所以本書改寫後包含了全部內容,可以當一本完整的列子書來看。極願此書能帶給同好一點啟示,余願足矣!更願時報出版公司編印這套書的高瞻遠矚,能夠得到很好的回饋和反響。 編撰者簡介 羅肇錦 民國38年生。新竹師範、輔大中文系、師大中研所碩士、師大中研所博士。現任彰化師大國文系副教授。著作包括《瑞金方言》、《客語語法》、《御風而行的哲思》。
宋元學案:民族文化大醒覺
宋元學案是一部學術史,它記載了宋元兩代儒學的學派源流和學術思想。宋元兩代的儒者非常多,學理亦很複雜,要把這許多的人物和學說交代清楚,是很不容易 的,而宋元學案卻能做到。這書原來的篇幅很多,內容十分詳備,對各儒者的師友淵源,思想行誼,及學派的流衍,都能兼顧詳述。因此這書是宋元兩代學術史的佳 構,到現在仍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細讀宋元學案,一方面固然可使我們了解當時儒學發展的情況,及各儒者的思想,行事,及對當時的政治教化所造成的影響,因 而增進我們的識見:另一方面,由於書中所載儒者的行事,大都可敬可愛﹔所敘述的思想學說,也大都親切真實,警策高明﹔所以我們會感到從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 的,是活的精神,活的行事,而不是已經過去了的史蹟,及和我們無關的抽象理論。只要我們一旦讀進去,便自然的會開啟精神,恢弘志氣,而對人生有正確的觀 念,產生真正的理想,這當然是最重要的收穫。 宋元及明代的儒學,一般都稱做宋明理學,這是因為宋明儒者都喜歡談「理」的緣故。但其實他們所說的理,根本便是儒學的理,雖然在理論上有所發展,但在本質上,和先秦儒學是並無二致的。 理,即是法則。法則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人所共認為合理的,不會因時因地,或因人的好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法則有很多種類,如自然的法則,思想的法則,及道德的法則等都是。宋明儒學所探討的,乃是道德的法則。 我 們只要對自己的生命活動稍加反省,都一定會感到,我們這生命活動,好像是自己所不能主宰控制的。我們一時會這樣想,一時又會那樣想;一時會因感到自己做對 了而高興,一時又會因自己做錯而內疚不安。究竟有沒有一種普遍永恆的法則,可使我們依循著去做,便不會犯錯的呢﹖若是有的話,又存在於何處呢﹖這便是對道 德的法則的探究。有時候我們明白知道是對的,卻不肯去做﹔明白知道是不對的,卻又偏去做了,究竟我們要怎樣修養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使自己見善必 為,有過必改呢﹖這便是對修養的工夫及方法的探究﹔這種對道德的法則及修養工夫的探究,便是儒學最基本的課題。其實這亦是人所最關心的問題,不管你是哪一 行哪一業的人,都會面對這些問題,只要你不自欺,不麻木,便都會感到那是不可逃避的,必須解答的問題。因為那是關於自己生命的問題,所以這種學間,是一切 人所必要從事的人學,生命之學。宋明儒學對這生命之學講解的詳細,體會的真切,是古今中外各學派所少有的。 在宋元學案中所載的理論,有些 是比較深奧的,或者讀者在初讀時會不易了解。如北宋的周濂溪、張橫渠及程明道,他們說了很多關於天道天理的話,似乎是太玄了,但那些並不是空論,而是他們 的實踐所得。只要我們回到自己的生命上來體會,便可以了解他們所說的理論的真正涵義。他們都體悟到,整個宇宙人生都是天道的生生不已的創造,一切都充滿了 意義和價值,都是真真實實的,沒有半點虛妄,而人的道德活動,便是天道的呈現,是充滿了絕對的、無限的價值的。於是從一切都是天道的生生不已的觀點來看宇 宙人生,人便會開拓心胸,既不受內在的生理欲望所控制,亦不受外在的環境遭遇所影響,不管是成敗得失、貧富貴賤、或生死壽夭,都不會改變人的實踐道德以體 現天道的行為。比起天道天理來,一切都不足道,就是堯舜般的豐功偉業,亦不過如一點浮雲過太虛般,並不算甚麼。有這樣的體悟,人便能脫出形骸生理的限制, 不受任何環境遭遇所影響,而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真正有剛健不息的人生。由此可見,無論他們的學說理論是多麼的玄遠深奧,其實都是面對生命而發的,只要 我們能切實反省體會,便一定會有所得。 這部改寫本因限於篇幅及本人的學術水平,並不能充分擷取原著的精華,所作的講解敘述,亦未必恰當無誤,因此我衷心希望各位把這本書視為宋元學案原著的導論,看完了這書,便馬上找原著來看。
詩經(下):先民歌唱
先民歌唱 詩經是我國古老的一本詩歌,它是兩千五、六百年以前的產品,文字古奧,不易瞭解。而在我這本選讀裡,我是用深入淺出的方法來介紹給一般青少年朋友的,但原書一共有205篇,由於篇幅的限制,只能介紹其中的一部分,計:國風160篇中選68篇,小雅74篇選15,大雅31篇選5,周頌31篇選5,魯頌4篇選1,商頌5篇選1。總共是95篇。其中按比例說,大雅選的比較少,因為大雅中想介紹的幾乎都是長篇巨製,介紹起來所佔篇幅太多而影響其他詩篇的選錄,因而只好割愛了。詩經雖屬詩歌,而其中牽涉到歷史事件的詩篇不少,所以在介紹這些詩篇時,不得不敘述 編撰者簡介 裴溥言 筆名普賢,1921年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文學士,曾任台大、菲律賓中正學院教授,現任台大中文系中文研究所、東吳大學、中山學教授。著有《經學概述》、《中印文學研究》、《詩經研讀指導》、《詩經欣賞與研究初~四集》、《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詩、詞、曲疊句欣賞研究》、《中國文學欣賞》、《集句詩研初、續集》、《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詩經評註讀本》等。譯有《泰戈爾詩橫渡集》、《泰戈爾詩園丁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等。
東京夢華錄:大城小調
夢華錄 本書作者為孟元老,南宋時人,但生平不詳。嚴格地說,他是北宋末至南宋初時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得以隨著家人遊歷南北。在宋徽宗祟寧年間到達當時北宋的首都汴京城,直到靖康之禍時才離去往南。他在京城居住了二十三年之久。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寫了《夢華錄》。 《夢華錄》是帶著寫回憶錄的心情來寫。南宋初期仍在兵荒馬亂之中,孟元老親眼見到北宋亡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北宋晚年首都的繁華景象,這兩種強烈的對比,有人一生中未必能遭遇到。自號為幽蘭居士的孟元老,在回首往事、撫筆追述之時,他說:「古人有夢遊華胥之國,其樂無涯者,僕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前塵往事如在夢境。 孟元老可能只是出身官家,但本人恐怕不是文人學士,也因此他寫書是白描,不渲染嗟歎,不刻意安排,倒能見其妙手,這也是我們對作者的了解。 編撰者簡介 王明蓀 國家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著有: 《早期蒙古游牧社會的結構》(專書) 《宋遼金元史》(專書) 《鐵木真傳》(專書) 《宋遼金史論文稿》(專書)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專書) 《歷代學風的地理分布》(論文) 《略述元代朱學之盛》(論文) 《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論文) 《略述元人對「隱」之看法》(論文) 《論上古的夷夏觀》(論文) 《中國北邊政策的初期形成》(論文) 《讀夏峰先生集》(論文) 《黃梨洲的詩論》(論文) 《由學術史著作之淵源看學案體裁》(論文) 《論語筆解試探》(論文) 《王安石洪範傳中的政治思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