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中國四大名著立體書
說明文創產業的題材很多,而屬於古文學系列又與童玩結合在一起的就不多了。但幸運的是,現在越來越風行的立體書,卻提供了這方面的一個管道與機會。立體書,由初創到現代的發展,五花八門,由簡入繁,結構日益複雜而又變化良多,其神奇之處,往往讓人驚喜連連而嘆為觀止。美國 Bowdoin College 的圖書館曾經展出 1,800件的立體書,可見其道精微之一斑。雖然如此,在國內能接觸到的立體書卻不多,而且大部分是外來的作品,與自己文化結合的作品,真是鳳毛麟爪,少之又少,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這麽一大片天地是值得我們去開發、去探討的。由於白雪公主泡泡糖畫片取材於中國四大名著,而畫片更是當年最引人入勝的童玩,令我不禁興起結合畫片與立體書的心念。這樣的立體書包含了古文學的內涵,又有童玩的樂趣,加上立體書的新潮,不正是我們最缺乏的文創作品,最能填補我們文化空窗的題材?有見於此,我向摯友吳芯茜提出了這項構思與要求,而得到了她的回響與首肯。在接下來的好一段日子裡,她費了不少心力,才把這個任務完成,交出書來。這是四大名著有史以來第一次立體書的嘗試,其趣味性又要與童玩的50年代畫片相結合,新舊之間,殊不易調和。更何況立體書之篇幅有限,短短幾頁就要道盡四部巨作的千言萬語,那真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芯茜卻辦到了。雖然原書的精彩文藻,在立體書中無法一一暢言,但僅就對主要人物予以之刻畫,深入淺出點到為止,已屬難能可貴。立體書之完成,讓人喜出望外。這個系列的立體書雖非巨著,卻是國內童玩立體書文化沙漠中的一滴心血。在我編輯與著作過的上百本書中,這些立體書也別具一格,我希望這次我所編輯的四大名著立體書,是拋磚引玉之舉,能帶動國內童玩文學的復古之風,讓文創產業邁向新的領域、新的紀元,那麼所有的辛勞與努力都是值得的了。陳艾妮2011年於台北阿波羅引言「三國演義」或有稱之為「三國誌」者,起始於羅貫中於元末明初時所編寫修訂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是根據說書的版本,「三國志平話」刪補而成。「三國演義」雖非如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那麼忠於歷史,但因其小說題材之雅俗共賞;既有歷史的述說又有忠孝節義的故事,使人物栩栩如生而深植人心,比正史更能產生勸導而有教化的功能。「三國演義」有一百二十回,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到晉太康元年,吳亡,共九十七年。三國人物的刻劃上也以蜀之劉備為正統,輔以關羽、張飛的異性兄弟的義氣,孔明的神機妙算為民間所推崇。至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奸雄形象及東吳孫權坐擁江東,大喬、小喬、周瑜的權貴風流,也別有一番風味。全書中,桃園結義、鳳儀亭、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孟穫等橋段更是膾炙人口,散見於各類戲曲上,亦為人所稱頌。所以「三國演義」與「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成為中國四大名著,實為名至實歸。
封神榜(膠裝口袋本)
《封神榜》是我國流傳已久的經典神話小說。在中國人的觀念之中,舉凡山、川、日、月、花、草、樹木等各有其所屬的神祇管理,因此,本書作者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藉著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朝換代,把所有世上可傳的神祇歸類於其中,使得故事內容不僅多采多姿,更讓人看了回味無窮。或許你也可以在民間一般流傳的習俗、祭典中找尋到其來源典故,原因無他,因只《封神榜》早已深入中國的各個角落,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由此可見,封神榜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深遠與重要。也許,在你閱讀此書時,會發現書中充滿著各種怪誕不經之說,舉凡姜子牙祭臺封神、楊戩七十二變、哪吒藉蓮化託生、雷震子食仙杏而生翅、土行孫地行千里,甚至各個角色都懂得推算未來、五行大法、移山倒海等不可思議的法術,但是,本書所提供給我們的閱讀樂趣,正是這種奇妙多變的趣味。現在我們不妨就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一起來欣賞這本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小說,透過本書你將會發現,中國的神話故事不但奇妙有趣、想像力十足,更蘊涵了許多真理,而《封神榜》更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神怪經典,值得一讀。
圖解《物類相感志》
增廣見聞,啟迪智慧,生活、養生、秘方盡在《物類相感志》《物類相感志》是中國宋代文人蘇軾筆下的作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本將《物類相感志》圖解的書,繪者陳立華,用她擅長的插畫技巧重新詮釋,將這些古老文字幻化成一幅幅既生動又活潑的現代插圖;內容包含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藥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魚及雜著等十二個項目,如:身體篇:身體上生肉丁,用芝麻花可以消除它;衣服篇:夏月衣蒸,以冬瓜汁浸洗其跡自去。一云大蒜亦妙;飲食篇:醬內生蟲以馬草烏碎切入之蟲即死。或作川椒亦可。或加熬熟香油百部入之;器用篇:商嵌銅器,以肥皂塗之,燒赤後入梅鍋爍之則黑白分明;藥品篇:收香白芷,取其根洗淨,寸以截斷,以幹石灰拌勻半曬,子不知和爛矣。除了寓教於樂,也是一本實用的生活小百科!才華洋溢且閱歷豐富的蘇軾(東坡),為官時的親民作風加上好奇的天性,讓他對於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多有觀察,更進而將這些所見所得記錄在《物類相感志》,也才能使今人透過此書,了解古人的生活百態。更多精彩內容請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6047657.pdf本書特色◎市面上唯一一本將《物類相感志》圖解的書,配合生動活潑的圖示及文字,讓觀者穿越時空,進入古人的世界。◎由蘇軾整理鄉野民間流傳的生活知識而成,分成「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藥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魚及雜著」12部分,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學習中醫者可讀,研究東坡思想者必讀,對古代生活有興趣者更是不可不讀。
歷代文選:閱讀、鑑賞、習作
近來許多學者對於國人語文能力退步現象憂心忡忡,熱切呼籲大家,重視中文閱讀與應用能力之提升。本書即是一部能帶領讀者進入作品世界,領略蘊涵、識得體式、賞其意趣、習其技法之讀本。編者以選出之歷代散文92篇為對象,依思維形式分為敘述、描寫、議論、說明4種文體,並劃分為18種類型。採條分縷析的方式,說明各篇之類型、立意、謀篇、選材、措辭、造句等藝術技巧,以指導讀者掌握閱讀、鑑賞之規律與方法。各章最後,編列練習一欄,選文、標題,提供學生在領略玩味之後,實地練習、熟悉應用之參考。誠如編者於〈編寫體例〉所言,這本書不僅可供教師授課使用,也適合一般大專學生及社會大眾,作為自行學習文言文之讀物。編者以其多年教學經驗,苦口婆心地鼓勵讀者,對文學要有旺盛的熱情、多讀多作多練、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打好語文的基礎。這樣的用心,出自對語文教育之熱誠,以及對學子基礎能力之關注,如今形諸文字,希望對中國文學之推展能有帶動之作用。
韜晦術
成大事者無不深諳韜晦之術。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史上最有效的智謀學問。看歷史名人如何運用無往不利的謀世利器──韜晦,成就功業。本書特色1.韜晦術原文──明朝狀元、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流傳於世的奇書。2.譯文──淺顯易懂的白話譯文,幫助讀者消除古文障礙。3.事典──白話講述相關的歷史實例,鑑古推今。4.釋評──分析講解事典背景、涵義,深入掌握每樁韜晦故事。「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北宋.蘇軾在中國無比豐富的權謀寶庫中,韜晦術可以說是產生最早、使用也最為廣泛的一種權謀。它是中國謀文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歷代智謀之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提起韜晦術,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劉備為了避免曹操疑心而種菜避險的故事。但其實讀了本書就會知道,比劉備高明的還大有人在……。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不懂「韜晦術」,而付出了極為慘痛甚至生命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眾人預料的成功。從歷史中學習智慧,這門韜晦學有哪些要點,要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它,正是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
商州初錄:賈平凹作品集
本書收錄賈平凹的散文五十篇,包含生活隨筆,書信,劄記等,書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的奠基作〈商州初錄〉,既寫土地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賈氏的書寫風格,淳樸粗厲,一覽無遺,值得品讀再三。
孝道金言【譯注本】
怎麼做才算孝順?針對不同對象,孔夫子有不同解釋。子游問孝。孔子告訴他:「對父母要恭敬啊!」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病了。」孟懿子問孝。孔子則回答:「不要違背禮節。」孔夫子的話言猶在耳,為人子女者能達成幾項?上古的舜,父親糊塗、繼母狠心,仍舊恪守孝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曾參,母親咬破手指,作兒子的立刻感應;漢朝的文帝即使貴為天子,照常親自為母親侍奉湯藥;黃香小小年紀就懂得為父親扇涼枕席、溫暖被褥;王祥臥冰得鯉,孟宗哭竹得筍,可見真誠孝心足以感天動地……二十四孝的故事雖近乎愚昧荒謬,然卻別具深意。大孝終身慕父母,對父母的感謝一輩子都說不夠。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孝養父母在當下就應切實躬行。本書與您分享孝親的喜樂、感動與淚水!
家訓金言【譯注本】
時代在躍步,卻有越來越多父母對教育感到迷惘;該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典範可供學習效法呢?古人重蒙養正,以慎所習,怕孩子失去天然的本性,因此以詩書耕讀傳家者卓然成列,古今有之,可知傳統華夏民族對子弟的養成教育是如何的重視!文人司馬光齊家治天下的秘訣在於:「正家以正天下。」對於教育孩子,他說:「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官宦姚舜牧砥勵其家曰:「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更直言:「第一品格是讀書,第一本等是務農。」歐陽修家書示其子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帝王劉邦尚且教導其子:「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可知不論親疏貴賤,家訓之言總伴隨著世世代代的子孫成長。本書輯錄了古代歷史名人所留下的家訓精華,其間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智慧不但足以作為個人修身的參考,亦是為人父母甚或為人師者不可或缺的教育指南。
蒙學金言【譯注本】
蒙學,就是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教育;透過《千字文》、《三字經》、《幼學瓊林》等童蒙讀物,教導孩子們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引領他們走上正直、光明的人生道路,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蒙以養正」或「養正於蒙」。例如《三字經》中的「首孝悌,次見聞」,即在說明基本品德的培養,較之學習文化知識來得重要;而《增廣賢文》提到的「養子不教如養驢」,則強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了責無旁貸的角色。傳統的蒙學讀物由來已久,內容包含多方面的知識,文字生動簡明,說理往往寓於饒有趣味的民間傳說中,很容易讓孩子們理解,進而樂於誦讀。所以本書精選了歷代童蒙教材經典作品中之名言金句,期能以此開啟兒童智慧,並幫助父母自我成長。
中文經典100句:明清小品
「中文經典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 ──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明清小品》主要特徵為表現手法靈活自由,深入淺出。表現的內容包羅萬象,不拘一格。小品作為一種文學樣式自古就有,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古文、隨筆,也可以是筆記、序跋、書信等。到了明清兩代,小品空前盛行,成為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之一。本書所選,是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小品作品,力求全書所選作品風格多樣,兼顧不同角度、不同內容的作品,以顯示小品獨特的表現力。總策畫簡介季旭昇 1953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 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總策畫,《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文心工作室楊于萱 現就讀逢甲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著作:《武丁早期方國研究》(碩士論文)、〈殷商與西周銘文中「賞」、「賜」二字語法辨析〉(《第九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花東甲骨卜辭的否定副詞〉(《東方人文學誌》第七卷第四期)。吳秉勳 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班。著作:《魏晉氣化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魏晉人士的個體自覺表現—以《世說新語》〈容止〉和〈任誕〉篇為例〉,《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魏晉士人用《詩》展現風格與生命情調探究〉,《第三十二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從《管子》「精氣說」論其對《老子》「道」中含「氣」思維的開展〉,《雲漢學刊》第16期。張書豪 張書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參與《中文經典100句──水滸傳》、《中文經典100句──閱微草堂筆記》的編撰。許敦迪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畢,現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生,參與撰寫《中文經典100句──淮南子》林佑珊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曾任國中教師。在有限的生命中,以閱讀、寫作、旅行擴張無限的可能。紀俊龍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學術研究領域為晚清小說、現代小說,著有《李喬短篇小說研究》、《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廖珮芸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班,多年的大學部中文任教經驗。曾獲東海大學散文獎、兒童文學獎,喜愛寫作、電影、旅遊,相信生命就是不斷經歷、尋找熱情與純真的過程。吳思惠 輔大哲學系畢業,曾任國中小學的作文老師,目前從事電影相關服務業,副業為電視編劇寫手。
古典文學選讀
古典文學之美,在文辭、在意境,在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接觸此文,除了可領略文字、文學之美,更可增進大專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思考、欣賞和寫作的訓練,提升基礎語文聽說讀寫的素養和表達能力。本書八大特色: 1.本書選錄文章起自先秦,止於清代,共40篇。 2.選錄的文章,篇幅以「短小」為前題,題材儘量多元性,內容平淺、涵義深刻而韻味雋永者。 3.內文體例,分為課文、作者、題解、注釋、課文研析、問題與討論等六項,讀者若能循序閱讀,自有會心之得。 4.在「作者」部分,介紹作者生平、思想、事功、著作及其文學上的成就與地位。 5.在「題解」部分,針對課文之出處、寫作背景及旨意,提出說明。 6.在「注釋」部分,解釋字詞及難句,並酌注讀音,避免繁頊的引錄與考證,力求簡單明確,俾能一目了然。 7.在「課文研析」部分,就課文的立意、內容、布局、藝術表現手法作深入和廣度的探析,以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增強欣賞、分析的能力。 8.在「問題與討論」部分,除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外,亦對與課文相關的事物設計問題討論,以培養思考及閱讀能力。
明朝的生活美學:閒情偶寄(經典3.0)
《閒情偶寄》是中國清代一部關於藝術生活和審美現象的內容駁雜的著作。刊行於康熙十年(1671)。《閒情偶寄》一書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其中相當大篇的幅論述了戲曲、歌舞、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書中有關戲劇美學的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導讀者漢寶德卻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讀書人其精神和美學觀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怎麼樣去遊戲人間,尋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過得愉快,活得痛快,尋求的是感官的滿足。漢先生的著眼點在於李漁談居屋的設計,並歸納出三個美學原則:用人情來表達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倫理思想與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條新路。如果每個事情還是要回復到中庸之道,那就沒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變是很重要的原則。第二點是既要風雅,亦談莊論,實質上是情理兼備,在追求風雅生活時不忘的禮制,而禮制實際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點是李漁認為非常重要、一再強調的觀念,就是要節儉。把這些原則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經營出富於情緻的居住空間。李漁在《閒情偶寄》裡,十分具體地提出了改善空間設計的建議:房子要有藏垢納污的空間、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需要善於利用地勢、要怎麼利用窗戶借景等等,即使時代不同,但當中的基本理念直到今天仍是設計者所必須注意的,那就是生活的利便與情趣,漢先生甚至認為李漁是「現代理性主義理論的老祖宗」。李漁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心靈生活,這種渴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當中所包含對「美」的堅持,是一種持久、永恆的價值。」
中文經典100句: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是相傳有「鐵齒銅牙」,學識淵博、聰慧過人的大學士紀曉嵐費時十年完成的心血結晶。也是繼《聊齋誌異》之後,風靡文壇,引領一代風騷的筆記小說。魯迅就曾如此讚譽:「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 《中文經典100句--閱微草堂筆記》為系列第二十四本,自將近1200篇的精采故事中,擷取100則精華名句,以活潑的文字,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與筆記故事,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 書中並非僅僅「談狐說鬼」,更寄託了紀曉嵐對於因果、倫常、鬼神等等的思想,如名句「人心一動,鬼神知之」、「海客無心,則白鷗可狎」等,就敘述了人的惡念反使狐女、白鷗等害怕而不敢接近;「知為妖魅所惑者,皆邪念先萌耳」更評論若非人先產生邪念,不會被妖魅所迷惑;「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則援引李白的作品,描述了一對夫妻日日相見,卻咫尺千里的淒婉故事。還有如「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酒有別腸,信然」、「顧天地生財,只有此數。此得則彼失,此盈則彼虧。」等名句,值得我們不斷反覆思索咀嚼!作者簡介 王尹姿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出版業。何宜珊 現任教於台北市立松山家商夜間部,就讀於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對國文具有高度的熱忱與興趣。期許自己未來能在國文教學上再多盡一份心力。吳思惠 輔大哲學系畢業,擔任過兩年國中小作文老師。曾出版三本言情小說,目前從事電影相關服務業,副業為電視編劇寫手。李佩蓉 愛哭愛笑愛夢想,游走於文學、教育、傳播三大領域,樂於嘗試各種可能之外的可能,想把世界妝點得更溫暖浪漫些。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目前任教於台中市曉明女中。翁淑玲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現為上市公司營運管理主管,喜好閱讀、旅遊,長期參與「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寫作,座右銘:寵辱不驚。張書豪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臺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參與《中文經典100句:水滸傳》的編撰。黃淑貞 淡江大學中文系、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文訊》雜誌社文字編輯、崇右技術學院系助教、國科會研究計畫助理、國小作文班指導老師。著有《地球的孩子系列──聽見最美麗》、《擁抱大文豪》、《國中經典古詩文快讀》,並編有《如何捷進寫作詞彙》。廖珮芸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班,多年的大學部中文任教經驗。曾獲東海大學散文獎、兒童文學獎,喜愛寫作、電影、旅遊,相信生命就是不斷經歷、尋找熱情與純真的過程。趙修霈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澳門科技大學專任講師,現為東吳大學、聖母護專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中文經典100句:西遊記》(合著)、《中文經典100句:水滸傳》(合著)、《中文經典100句:元曲》(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
【經典 3.0】末世的愛情標本:三言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稱《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卷,每卷一篇。導讀者張曼娟教授從《三言》中挑選了《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和《賣油郎獨佔花魁》這四個故事,所描述的是從古至今永恆的愛情題材:婚外情、始亂終棄、身分的懸殊,還有緣分的錯落。從《三言》這四個作品裏,張曼娟教授要談的主題是人的欲望和沉淪。她認為《三言》雖具有教化功能,許多篇章卻赤裸裸地展示出人類沉淪的一面,但是,人在向上提昇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力氣,向下沉淪並不需要,感覺上沉淪比提昇更「符合自然」。在理學最昌盛的時代,在那驚天動地改朝換代的時候,人們是怎麼樣在愛情當中沉淪,怎麼樣在愛情當中提昇?張教授指出馮夢龍小說當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勇於面對自己的欲望的,對照現在與當時的「末世」氛圍,以及古今之人在追求愛情上截然不同的態度,生活在幾個世紀前的人們是否更勇於面對自己的欲望?《三言》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在還沒被禁絕之前,人們可能也視它為一種消遣性的讀物而已,但是在消遣當中,我們卻觸碰到一個世界,看到了人生真實的樣貌。網站SPECIAL:張妙如漫畫版《三言》
菜根譚
《菜根譚》融儒、釋、道各派精華於一爐,文中關注各種不同的人生處境,對於個人修身養性有莫大的助益。宋儒汪民嘗云:「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本書取意其中:在淡淡無味的菜根中,越嚼越覺滋味香,乃知有無限真味存在。 《菜根譚》所揭示的處世哲學及人生智慧,可以說是涵蓋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小至修身、治家,大至治國、平天下,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不論是在順境或逆境,此書都能提供我們不同的思考,幫助我們找到立身處世的方法,為我們洗滌心靈的雜念。本書特色《菜根譚》採語錄體的形式,共有360條錦句,文字樸實,文句成對,字數雖不多,但相當精闢。除作者自身對時代的反思之外,也分別從前聖哲言、佛門禪語、古籍名言、民間俗諺中相互印證,言簡意賅,含義深遠。本書由原文、注釋、譯文、解析四項組成,期能使留傳百年的智慧為大眾所感,並能時時品味其中真淳的生命情調。
新列國志(上下)
明朝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編撰了一部《列國志傳》,8卷226則,約28萬字。全書始於武王伐紂,終於秦併六國。這部《列國志傳》自稱「編年取法麟經,記事一據實錄」,但其中仍有許多民間傳說故事。 明朝末年,馮夢龍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0餘萬字。馮夢龍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同時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在改編中,他還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 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新列國志》略加修訂潤色,並加上序、讀法,大量的評語及一些夾注,易名為《東周列國志》,共23卷108回。其原為《新列國志》的評點,但近200年來成為普遍流通的讀本,較《列國志傳》和《新列國志》為人所知。
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傳承半世紀、一生受用的中文學習課朱自清最推薦的中文學習書,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讓你從日常生活中抓住學習中文的訣竅,寫出好中文。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的書!.中文不好,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只有提昇中文能力才能增加其他科目的學習力!.生活教育差,其實是中文差:只有從心感受到語文的美及意境,才能見賢思齊,提昇自己的品格境界!.中文應該這樣學,簡單有效不複雜:簡單原則告訴你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隨時體會中文、學習中文。.提昇中文力,再也不怕讀和寫:學寫作就是學表達,不僅作好溝通更能抒發人心,掌握方法寫好作文不用怕。《文心》是一九三○年代,兩位對中文教育諄諄善誘的前輩為中學生寫出來的語文教育書。當時這兩位教育家看到中學語文教學遇到不少問題,因此商量寫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和青年學生們談談這些問題。兩位輪流執筆,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先是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後來集結成《文心》這本書,數十年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再版不輟。時至今日,這本書中所談關於中文學習的一些基本觀念,仍然是學好中文最重要的基礎。學中文對不只是為了考試,它還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處理生活的能力,所以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紮下基礎。如果不把教學的目的弄清楚,或者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自然會遇到許多問題,所以,這不僅是一本屬於中學生的書,更是中學教師應該讀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用故事體裁寫的,內容多是兩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變成的故事。循循善誘的國文老師王仰之,好學不倦的學生樂華與大文,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僅僅是帶出涵括修辭、語法、語彙、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與作文相關的全部語文知識,還帶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求學環境,這或許也是閱讀此書額外的收穫。
四書金言【譯注本】
「四書」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經典,係由南宋理學家朱熹匯集、集注而成。《大學》提出了修身、治國進而平天下的進程;《中庸》主倡修養人性,以達到至誠的最高境界;《論語》記錄孔子對於政治、倫理、教育等的主張;《孟子》闡發了性善、仁政、王道等學說。內容廣博精深,為古代知識分子思想與行為的準繩。然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精力與時間有限,要通讀、熟讀四書全文,可說較難實現或沒有必要。為了便於讀者擷取四書的精華、要義,本書從中節選出簡短易懂的名言警句及寓言故事,依倫理道德、人生哲學、美學教育等方面進行歸類,編者除了對各章句詳加釋義外,並抒寫自身感悟,期能藉由不同視角的論點及主客觀思想的交流,讓讀者多一層領會,快一步理解。
五經金言【譯注本】
「五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其中保有上古先秦時期豐富的歷史資料。《周易》運用八卦概括推測自然及社會變化;《尚書》記述堯舜至商周的典章制度、天文與哲學;《詩經》藉由詩歌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種種樣貌;《禮記》記錄禮儀制度及孔門弟子對禮的論述;《春秋》記載了魯國和其他諸侯國間的歷史事蹟。內容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極珍貴的文化資源。本書精選五經中極富深意和生命力的名言警句,依照每部經典的思想內容進行歸納分類,再針對原文條目作出注釋、翻譯及編者感悟。編者試圖透過對每句金言的用心解讀,讓沒有足夠時間一一閱讀原典的讀者朋友,可以輕鬆便捷地汲取儒家思想精華。這些簡短文字蘊藏著古老而又常新的豐富智慧,能幫助您泰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古文古人古事欣賞(二)
精選古今雋永趣味短文100篇,注釋、語譯和析賞。選文與眾不同,以別具才思的文筆,從不同角度與讀者共賞文章的精彩,共論文中之人與事的得失。靈氣流動,自有風格,是最佳古文欣賞、獨立思考訓練書。新聞局推薦優良讀物。
小說三十六計(精裝36冊不分售)
擁有36計,成為E世代的諸葛亮國內第一套完整詮釋36計的歷史智產小說。橫跨春秋戰國、三國、唐、宋、明、清等時代,帶領讀者馳騁在諸葛亮、唐太宗、朱元璋、張良等36位大策略家的智慧領域中!
唐代傳奇研究
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後才開始用散文寫小說,比傳奇晚了數百餘年,只是近兩百年來,作者蔚起,作品洋洋大觀,技巧當然也更臻圓熟。傳奇中有許多作品,由於作者的銳意好奇,仍有志怪的氣息。像〈任氏傳〉中的任氏,竟是狐精。〈孫恪〉中的袁氏,又為猿怪。但文中所寫的卻多是日常瑣事,仍應視為短篇小說。至於〈霍小玉傳〉、〈鶯鶯傳〉、〈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都極富時代色彩,而且也是精彩的短篇小說。我們今日拿來閱讀,仍然覺得十分感人。本書作者以社會科學觀點研究唐代傳奇的成長背景、源流、體裁及其演變、文學價值,不同於一般文學研究者,頗見新意。本書是著者研究所得之精華,立論嚴正,舉證精當,引徵廣博,文辭優美,洵為不可多得之好書,是研究中國文學者不可不讀的重量級作品。
淮南鴻烈論文集(上)(下)
《淮南》在昔凡有三名,一曰「鴻烈」,二曰「淮南子」,三曰「劉安子」。而劉向校定名之「淮南」,故本局撰具其名曰「淮南鴻烈」。《淮南鴻烈》舊本二十一卷,自東漢已降,許慎、高誘二注本自別行,至北梁而皆有殘缺,或以許補高,故亦有二十一卷完本,然許、高二注實皆不全,是今傳本中,有許注,又有高注也。本書分別許、高二注,校釋二十一篇,並與長卿教授相關於《淮南鴻烈》之論文九篇,都三十篇,以為《淮南鴻烈論文集》,以彰長卿教授治學校理之卓識,是乃本局出書之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