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
遐庵談藝錄(附:遐翁詞全編)
本書包括作者一九六○年代出版的《遐庵談藝錄》和《遐翁詞贅稿》,以及《遐翁詞贅補》三種書的影印件。《遐庵談藝錄》堪稱是半部中國藝術史,後二種合為葉氏詞作的全部,是這位近代大詞人詞作的首次影印。 《遐庵談藝錄》全書收文一百二十九篇,內容為遐庵自記其所知、所見、所得書畫、金石文物、金石碑版、文房四寶、佛門史跡、骨董鑒藏、典籍叢談、雪泥鴻爪等、大體反映了葉氏治學談藝、考古論古的主要成就。為文物考古學者重要參考資料,可與鄧之誠所著《骨董瑣記》比美。
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從生成語境至本體論範疇):由哲學與美學的相互交織,尋繹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脈絡
本體論範疇是道、氣和象範疇 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蘄向 氣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哲學 象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特性 & 中國傳統藝術不是這三者的簡單相加 而是這三者的有機融合 形成了道氣象三元一體格局 區別於西方主客二分的藝術哲學 & ▍藝術本體論是對藝術存在、知識、價值本身的追問 中國古代藝術本體論是關於中國古代藝術本質規律及其特性的探討,也是關於中國古代藝術根源性、本質性和對藝術現象背後的「承載」者的探索。按照這種說法,我們假定了中國古代藝術現象背後具有「承載者」的存在,對這種「承載者」的探索就是對藝術本體論的探索。 & ▍文化是藝術存在的「空間」維度的話,歷史就是藝術存在的「時間」維度 中國古代藝術是中國古人道德情感和審美意識的交集之地。中西古今藝術的最大不同不是技法、色彩、構圖、音響、旋律,甚或再現、表現、模仿和創造的本身的不同,而是這些背後的道德情感的不同。中國古代藝術的本體不僅根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中,還生長於中國獨特的歷史語境中。 & ▍生命精神對藝術來說具有「本源性」的價值 我們把中國藝術置於中國的文化要素中去理解,試圖還原其真實的歷史語境,是為了把中國藝術置於其活態的環境中去觀察和體認,而不是為了體系的完整而去削足適履。因為即便是在縫合完美的藝術概念體系過濾下的藝術也只能是「概念木乃伊」,而藝術則是新鮮活潑的生命體。 & ▍道是中國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根本範疇之一 道和藝的結合是人的理性和感性和諧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道的藝,便缺少靈魂和方向;離開藝的道,便喪失實現的途徑和手段。如果說道是宇宙萬物總的根源和本體,那麼氣則是具體之物的本質或本根。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上篇(從生成語境至本體論範疇)。以中國傳統藝術史為基礎,以中國古代藝術文獻為材料,以古代藝術理論形態的話語為對象,結合現代哲學本體論的有關內容尋繹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核心範疇及觀念。 &
牛津通識課20當代藝術:自由意志的箝制與對抗
什麼是當代藝術? 誰在控制它的走向? 當代藝術呈現的究竟是自由意志, 還是市場趨勢? &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揭示當代藝術世界的機制。 & 當代藝術通常被視為自由領域, 藝術家在其中打破禁忌與挑戰主流, 一次次帶給大眾各種衝擊與反思, 或是根本沒有任何目的地創作作品。 & 然而,隨著藝術市場迅速成長, 以及美國日益增長的政治和文化主導地位, 這個「自由領域」產生了什麼變化? 創造、啟蒙、批判等藝術特徵, 以及與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關係又發生了哪些轉變? 其他強國,如中國與俄國的崛起,又對藝術世界產生怎樣的衝擊? 當代藝術是否已成為商業和政府的奴隸、迷惑大眾的工具? & 本書跳脫一般美學與哲學層面的討論, 從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個角度, 深入剖析當代藝術的各種現象與活動, 包括美術館商業化、藝術雙年展、裝置藝術的崛起、藝術商品化與金融化、企業商藏與贊助等等, 闡述當代藝術的概念、歷史發展與多樣性, 以及它與全球化、政治、商業、社群媒體之間的交互影響。 & 本書尤其關注藝術與資本的親密, 國家和企業對藝術的使用, 如何干擾藝術自主性, 使得本應多樣與不可預測的當代藝術, 實際上存在著令人沮喪的統一性, 以及藝術家在這種環境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應對。 &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
城市美學:羅馬、巴黎、衛城、洛陽、北京……無論仙山瓊閣或街巷阡陌,一探中西歷史文化名城的崇高與優美
每座擁有歷史名勝的城市, 都是天然的藝術博物館。 大多數歷史名城本身都擁有不可抗拒的美, 借用維克多.雨果的話來說, 這些歷史名城中的每一幢不朽的古代建築, 都可以說是用石頭書寫的交響樂與讚美詩, 它們是人類審美精神最為輝煌、壯麗的藝術化呈現。 ▍羅馬:一個氣象萬千的偉大時代、一個屢創輝煌的傳奇帝國、一座永遠說不盡的不朽之城! 在古代社會,只有古羅馬人的建築具有「壯美」的特徵。埃及建築很「宏偉」,希臘神廟既「宏偉」又「美麗」,但是羅馬建築不僅規模宏大,建築物的內部、外部都裝飾精美,產生了一種「壯美」的效果,而且具有他們自己的特色。在這方面,以阿格里帕萬神殿和羅馬競技場為代表的一批羅馬建築,堪稱是建築美學或城市美學的典範之作。 ▍巴黎:一個為神明、為英雄、為皇帝、為先知、為聖徒和殉道者們專門創造的太陽城邦。 巴黎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但與雅典、耶路撒冷和羅馬等城市相比,她顯然又年輕得多。作為長期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引領潮流的國際都市,巴黎在歐洲乃至世界都享有巨大的聲譽,其輝煌與屈辱交織著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悲喜劇。如果我們要仿造一個「美學之都」的概念,大約不會有第二個城市會比巴黎──這個世人公認的「藝術之都」更為適合吧? ▍南京:如詩如夢,亦真亦幻,又乘載了太多傷感的悲情城市 南京實在太像一個風雲變幻的舞榭歌台,數不清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要、文人雅士、名姬佳麗在這裡上演過或悲壯雄武、或哀婉悱惻的人生戲劇。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個城市,就是在回憶中國的歷史。南京的每一處古跡,都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憑弔任何一個遺址,都意味著與沉重的歷史對話。 ▍北京:薊門殘垣佇煙樹,太液禁城起秋風。 垂虹玉泉凝空碧,晴雪西山唱晚鐘。 北京,是一座無法定義的城市。它具有亞歷山大《永恆城市之道》所描述的那種典型的「無名」特質,因為對於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而言,任何具體詞語總是顯得偏狹或含混,總是顯得詞不逮意或言不及義。套用亞歷山大的話來說,像北京這樣的「永恆之城」必有某種「無名」特質,這種特質無以名狀,卻又無處不在,它是蘊含於「永恆之城」的每個角落的最重要的品格。 本書特色 本書涉及城市美的本質及其內涵與外延、城市美的基本特徵等美學理論,力求思想性和可讀性的完美結合,以中外著名文化名城的審美風貌和藝術瑰寶為依託,在鮮活生動的審美文化之旅中,展現城市美學的神韻。從美學的視角審視上帝之城耶路撒冷、古代世界的中心羅馬、現代藝術之都巴黎及中國各大城市等。 &
渴望榮耀,烏克蘭天才女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1873年至1880年,一位年輕的天才令世人矚目的現實主義心理自畫像
她擁有征服世界的抱負,也一心渴望愛情 她想要擁有世界,並願為之付出一切 & 「以六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最後得到的是什麼? 是藝術才能的展露,是致命的惡疾。」 & 「這是一本無與倫比的書!」──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 & 從十二歲開始她用法文寫日記,記載四海為家的生活,她的驕傲,她的苦惱,她的天真,她的矛盾,她的理想,她的恐懼,她對美的追求和她內心的祕密。 & 1884年5月1日,離去世時間只有五個月,她在日記前言中寫道:「是的,我的確有這種祈求,或者是希望,就是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如果我不是年紀輕輕就要死去,我希望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必將早早夭折,我希望我的日記得以出版,它一定會給人以愉悅和啟發。」 & ▍年輕的天才藝術家(a highly talented visual artist) 她從事專業繪畫起步較晚,但天賦異稟,於18歲進入法國巴黎的朱利安學院(彼時唯一招收女學員的藝術學院)學習,止於去世前的25歲。7年時間裡她一共創作230件藝術品,主要是油畫和素描,少許的青銅像和石膏像等。母親在女兒離世後捐給法國、俄羅斯、烏克蘭諸大博物館和畫廊共計66幀油畫。但因兩次世界大戰,現在留存下來的作品屈指可數。她的畫作嚴格說是處於創作初期的作品,若非香消玉殞,必有更多經典傳世。 & ▍與法國文豪莫泊桑的戀情 在瑪麗婭短暫的人生中,有一段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情事──即1884年,她與莫泊桑的一段戀情,這一年對兩位來說都是人生中輝煌的一年。莫泊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漂亮朋友》完稿,開始在報刊上連載便引起轟動,同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項鍊》和《伊韋特》也獲得巨大成功,因此莫泊桑被貼上了當代偉大作家的標籤,隨即便是應接不暇的各種社交活動,但其內心卻一度陷入彷徨和苦悶,這些情緒曾經他在跟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同年的通信中表露無遺;而這一年也是瑪麗婭事業的巔峰之年,其油畫作品〈見面〉獲得業內極大的關注和讚譽,她正信心滿滿地準備進入事業的黃金期,此時她的內心一片光明,對生活充滿無限渴望,在與莫泊桑通信中這點也表露無遺,她不僅戀慕上了這位文豪,重要是她對日後的憧憬也深深的影響了莫泊桑,使其逐漸走出了心裡的陰霾。 & ▍他人眼中的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 初次見面,巴什基爾采娃小姐就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柔情而不失堅毅,優雅而不乏莊重。這位可愛的小女孩做的每件事,都顯露了超人一等的智慧。在嫵媚的女性外表之下,隱藏著男子漢般的剛強意志,令人想起了尤利西斯 送給年輕的阿喀琉斯 的禮物──大衣裡裹著寶劍的女人。 & 巴什基爾采娃小姐用坦率而優美的聲音回應了我的祝賀──沒有任何虛偽的謙虛,她承認自己有遠大的理想──可憐的孩子!死亡的魔爪已伸向了她──正急不可耐地想獲取榮譽。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烏克蘭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從西元1873~1880年。跟隨著這位年輕天才藝術家日記的娓娓道來,讀者不僅可以領略其內心細膩的獨白、心理的發展和蛻變過程,還能被帶入美妙的藝術天地,透過作者與病魔抗爭過程中體會到她那種天賦的樂觀、對生命的渴望與敬畏、對事業成功孜孜以求的精神。 &
渴望榮耀,烏克蘭天才女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1881年至1884年,患上絕症,仍希冀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
以六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最後得到的是什麼? 是藝術才能的展露,是致命的惡疾── & 「我希望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必將早早夭折,我希望我的日記得以出版,它一定會給人以愉悅和啟發。」 & 【特別收錄與法國文豪莫泊桑的十二封通信】 & 從十二歲開始她用法文寫日記,記載四海為家的生活,她的驕傲,她的苦惱,她的天真,她的矛盾,她的理想,她的恐懼,她對美的追求和她內心的祕密。 & 1884年5月1日,離去世時間只有五個月,她在日記前言中寫道:「是的,我的確有這種祈求,或者是希望,就是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如果我不是年紀輕輕就要死去,我希望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必將早早夭折,我希望我的日記得以出版,它一定會給人以愉悅和啟發。」 ▍年輕的天才藝術家(a highly talented visual artist) 她從事專業繪畫起步較晚,但天賦異稟,於18歲進入法國巴黎的朱利安學院(彼時唯一招收女學員的藝術學院)學習,止於去世前的25歲。7年時間裡她一共創作230件藝術品,主要是油畫和素描,少許的青銅像和石膏像等。母親在女兒離世後捐給法國、俄羅斯、烏克蘭諸大博物館和畫廊共計66幀油畫。但因兩次世界大戰,現在留存下來的作品屈指可數。她的畫作嚴格說是處於創作初期的作品,若非香消玉殞,必有更多經典傳世。 & ▍與法國文豪莫泊桑的戀情 在瑪麗婭短暫的人生中,有一段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情事──即1884年,她與莫泊桑的一段戀情,這一年對兩位來說都是人生中輝煌的一年。莫泊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漂亮朋友》完稿,開始在報刊上連載便引起轟動,同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項鍊》和《伊韋特》也獲得巨大成功,因此莫泊桑被貼上了當代偉大作家的標籤,隨即便是應接不暇的各種社交活動,但其內心卻一度陷入彷徨和苦悶,這些情緒曾經他在跟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同年的通信中表露無遺;而這一年也是瑪麗婭事業的巔峰之年,其油畫作品〈見面〉獲得業內極大的關注和讚譽,她正信心滿滿地準備進入事業的黃金期,此時她的內心一片光明,對生活充滿無限渴望,在與莫泊桑通信中這點也表露無遺,她不僅戀慕上了這位文豪,重要是她對日後的憧憬也深深的影響了莫泊桑,使其逐漸走出了心裡的陰霾。 & ▍他人眼中的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 初次見面,巴什基爾采娃小姐就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柔情而不失堅毅,優雅而不乏莊重。這位可愛的小女孩做的每件事,都顯露了超人一等的智慧。在嫵媚的女性外表之下,隱藏著男子漢般的剛強意志,令人想起了尤利西斯 送給年輕的阿喀琉斯 的禮物──大衣裡裹著寶劍的女人。 & 巴什基爾采娃小姐用坦率而優美的聲音回應了我的祝賀──沒有任何虛偽的謙虛,她承認自己有遠大的理想──可憐的孩子!死亡的魔爪已伸向了她──正急不可耐地想獲取榮譽。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烏克蘭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從西元1881~1884年。跟隨著這位年輕天才藝術家日記的娓娓道來,讀者不僅可以領略其內心細膩的獨白、心理的發展和蛻變過程,還能被帶入美妙的藝術天地,透過作者與病魔抗爭過程中體會到她那種天賦的樂觀、對生命的渴望與敬畏、對事業成功孜孜以求的精神。 &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
◆藝術是人性的需求?你需要藝術嗎? ◆人工智慧能取代人類創造力嗎? ◆壞作品為什麼需要存在呢? ◆想創作要先端出一套理論嗎? ◆策展不必教?你就是自己生活的策展人? ◆藝術是城市保有活力的必要毒素? & ►►►一位熱愛和學生辯論的老師 藝評人耿一偉化身分隊教練,拋出45道題,邀你一同思考,鍛鍊你的心和腦。 & ►►►哲學小分隊邀你入團 不管你是正方反方,同意或不同意書中見解,提出你對藝術的想法,歡迎來辯。 & ►►►穿越表象,開出思考的路徑 穿透當代藝術生態龐雜表象,直探問題核心與創作根本,就能找到屬於自己最獨特的觀點。 & 本書收錄戲劇學者、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耿一偉,2016至2023年間的45篇《今藝術》專欄文章,這些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裡他對當代藝術的思考及所見所聞,文中處處可見其對藝術生態的哲學性關懷,書中反覆提及的四位哲學家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之哲學理論,交織出本書的思考視野。從五個面向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創作、策展機制、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危機等議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邀讀者一同思考一些可能尚未被留意到的藝術問題。 &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並非是一本充滿解答的書,而是讓這些不同的問題做為起點中的起點,提供讀者體察藝術與生活、城市、表演、新媒體技術及人類健康間多重關係的觀點,啟發更多靈感,並藉此找到獨立的創造性觀點。 & ◢◢◢ 本書特別收錄 ——法國導演兼攝影師Stefan Libiot神祕迷離的黑白攝影作品 &(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藍色情挑》與《白色情迷》副導) &
刺青,有故事【圖錄經典版】:百年刺青傳說,最任性的奇人軼事,最豐富的刺青圖案(18禁)
百年刺青傳說現形! 不只有殭屍男孩、蕾哈娜、女神卡卡、重金屬樂團 更多史上無敵任性的奇人軼事 這群人,人生只追求一個「酷」字! 告訴你地表最強刺青冷知識 ┼ 歐美、日本、流行文化中的超級神人 400張全球博物館、刺青師罕見珍藏,全覽曝光 超吸眼球、無敵豐富的紙上刺青大展 從可愛復古到叛逆時尚 看看別人,怎麼刺,才夠酷? 為刺青圖樣找靈感的最佳工具書 ▎從地下流行到檯面,百年刺青傳說現形! 從「殭屍男孩」Rick Genest的絕響叛逆刺青美學,他身上多達176個昆蟲刺青與131個人骨紋身,到蕾哈娜身上20處引領流行的風格刺青,以及從16歲生日起就刺不停的小賈斯汀,熱衷刺青的不只他們,更有保持半邊正常的女神卡卡、貝克漢、強尼.戴普、歌手艾美.懷斯、重金屬樂團、哈雷騎士等等,故事還沒說完…… 19世紀末,最夯刺青的其實是歐洲皇室貴族?100多年前,第一位受封「全世界刺青紋得最美的男人」,竟長得像文青紳士?英國富家女任性地將21歲生日大紅包,全拿來刺青,只為做金氏紀錄保持人?從丘比娃娃到泰迪男孩,百年來究竟流行過哪些經典刺青圖樣?20世紀初,馬戲團畸形人的空缺,全靠刺青人頂起來? 刺青狂人有多狂?竟曾經公開聲明,歡迎死後競標他的刺青腦袋?俄國受刑犯有多不爽,看看他們身上的刺青宣言:「賠償我被搞砸的青春」就明白。刺青的日本男人最重情義?從黑道大哥、建築工人和消防隊員,都是日本刺青大師的主客戶。刺青圖案充滿密碼,FTW、數字13、M、1%,不懂別亂紋,其中暗藏什麼樣的反社會意義?……每一幅刺青,都是一個奇人故事,讓你大呼:「驚呆了!」 ▎超級英雄穿緊身衣,他們刺青! ◎被烙上「奴隸」印記的神鬼戰士 刺青一直是禁忌。在羅馬,當不安分的奴隸或囚犯身上被烙上「不名譽的標記」,「刺青」這項藝術的驚心動魄英雄旅程從此開端。 ◎最美刺青之男 VS 最強刺青之女 20世紀初,「無痛」傑克‧泰倫的全身刺青驚天動地,並受封成為「全世界刺青最美的男人」。艾琳‧伍德沃是第一位以展示刺青來維生的女性,對觀眾吹了一個真假難辨的牛:她說自己是為了躲避美洲原住民的熱烈追求,才在身上紋了這麼多刺青! ◎用刺青逃避兵役的惡棍英雄 美國海軍曾公開聲明拒收身上紋有低級猥褻刺青的新兵。有些年輕人故意在身上紋裸女逃避兵役,成了戰爭期間口耳相傳的軼事。不過後來刺青師與軍隊聯手,紛紛為年輕人身上的裸女圖「添新衣」,將這些聰明鬼通通抓回軍隊!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英雄不流淚,打輸也要為自己的腫臉美容一下 有別於現今開在鬧區光鮮亮麗的刺青店,二十世紀前半這些店大多座落於破落地段,甚至常與理髮店共用一個店面。水手們可以在理完髮後花光剩下的薪水,增添身上的刺青;與人鬥毆臉上留下瘀青的工人,也能在此處找到「消除瘀青眼」的服務,讓水蛭爬上眼吸取瘀血,好遮掩他們好鬥的痕跡。 ◎我不當人啦!啟發《星際大戰》反派大魔王的刺青 瑞斯‧萊德勒從一次大戰退役後,決意投身表演事業,沒沒無名收入微薄。當他決意找來刺青師在全身紋滿「粗線條斑馬條紋」、改名為「大歐米」後,這款令人震驚的人體刺青,火速風靡全球,連《星際大戰》裡的刺青狂人達斯魔都受其啟發。 ◎高價買下我的腦袋吧!但我精神永存 雅各‧凡定的腦袋瓜紋滿了宛若遊樂園般的繽紛刺青,但他的成長背景卻絕不歡樂。他曾在惡魔島監獄與星星監獄等各大監獄服刑,且曾為軍火走私犯艾爾‧卡彭賣命。一天,他公開要大家競標自己這顆滿是刺青的腦袋,讓他登上了新聞頭條…… ◎我是女性主義者,我刺青 選美大賽是邪惡資本主義的糖衣?貝蒂・布洛本打算以紋有超過560個圖樣的身體當作她的「選美單鬥服」,參加電視選美秀!挑戰社會、挑戰男性、挑戰審美,如此強悍讓她成了女性主義的神級人物。 ◎你就到監獄裡好好反省吧! 俄國監獄的受刑人拒絕反省!當他們在臉上刺青,就代表他們放棄下半輩子重返社會的機會,常常能在他們的眼皮上見到「別喚醒我」的字樣。刺青師在眼皮上紋字前,會先在薄薄的眼皮下墊入金屬湯匙,以防刺到眼球。 ◎別再問了,那是我丈母娘 重金屬歌手Ozzy Osbourne胸前表情猙獰的骷顱頭刺青,是1970-80年代重金屬樂手最火紅的標誌,被問到刺青代表的意涵,Ozzy Osbourne直接了當地回答:「那是我丈母娘。」 ◎永遠的戀人,成了永遠的酒鬼 強尼˙戴普身上最聲名狼藉的圖樣,是他刺在右手臂上的「Winona Forever」(永遠的薇諾娜),當他跟同是演員的前女友薇諾娜˙瑞德分手後,這個字樣就被改成了「Wino Forever」(永遠的酒鬼)。 ▎怎麼刺,才夠酷?跟前輩學學 根據福斯新聞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調顯示,全美約有20%的人口有刺青,與2007年相較成長了13%。如今,刺青是彰顯個人風格的重要標誌,我刺青,我存在。 本書由英國熱愛流行文化的記者David McComb撰寫,深入相關主題20年,將刺青文化的時間軸,以無敵豐富的400張圖像貫穿全書,選出最精彩的時代影像和檔案資料,講述百年來刺青人發生了什麼事,創造了什麼樣的歷史。全書珍貴影像,由專業圖像編輯Tom Broadbent精心挑選,遍尋收藏家、檔案室、藝術家、代理商手中的珍藏寶貝,選出超級難得一見的歷史鏡頭和完整豐富的刺青圖樣,絕對值得珍藏。 &
玩出藝術來!《小黃點》作者赫威.托雷的創意與靈感之旅
★全球暢銷百萬冊繪本《小黃點》作者・學前藝術教育大師 赫威.托雷 首本傳記圖文書★收錄近300幅全彩圖片,珍貴手稿、作品、展覽照片一次公開!★經典代表作《小黃點》、《彩色點點》等創作繆思、出版過程大揭密!&赫威.托雷的創作,不論是暢銷童書《小黃點》,抑或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理想的展覽」,每每打破藝術的框架。身為揚名國際的作家暨藝術家,托雷鼓勵大小朋友不論年紀都帶著玩心,歡樂地揮灑創意。&▎最會玩的藝術家,卻有陰影籠罩的童年赫威.托雷成長於跟藝術完全搭不上邊的家庭環境。他的母親曾是二戰戰俘,戰爭與貧窮帶來的陰影籠罩著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飽受霸凌、老師的譏嘲,令他拒絕以畫畫作為自我表現的形式。&藝術學院報考失利,不順遂的求學經歷卻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名師的引導、同儕間的切磋,畢業之前,托雷已獲得廣告業青睞,擔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並為雜誌繪製插畫,受愛馬仕邀請合作。&▎互動式體驗,「玩」出童書界的藝術革命!某次參訪巴黎落後社區的經驗,讓他憶起童年的陰影,堅信只有書能讓孩童脫離困苦的環境,開創人生更多可能。兼具趣味與啟發成為他的創作理念,全球暢銷經典代表作《小黃點》也就此誕生:把書拿在手上轉一轉、手指在圖上點一點⋯⋯透過簡單的手勢,讓故事從平面變得立體。跳脫傳統的互動閱讀體驗風靡全球,更把他推向童書作家的嶄新職涯。&▎個人特性與群體創意共融的「理想的展覽」藝術常常被貼上「高不可攀」的標籤,托雷倡導的藝術理念則是不分年齡、身分、地位,人人都能享受到最簡單、最原始的「有趣」。二〇一八年,他推出「理想的展覽」這項全球共創藝術計畫,打破既往展覽「一期一會」的時間空間規格框架,把創作從「個人的、完美的」擴展成「大家的、自由的」,讓創意的發揮成為群體連結的一環。&本書收錄近三百幅插畫、素描、純藝術創作、裝置藝術實景照,由策展人艾倫.奧特與兒童文學專家雷納.馬可斯專文導讀,藉由創作歷程概覽、藝術家的自我剖析,深入理解其成長背景、靈感來源以及創意方法。&這是一本色彩繽紛、激發讀者好奇心的書,充滿實驗性與即興精神,深受家長、教師、圖書館員、藝術愛好者和創作者的鍾愛,是成人讀者必讀的傑作。一如既往,這位童書世界的創新者以新作《玩出藝術來!》邀請你加入能量充沛的創作之旅!&▎赫威.托雷談創作●藍色、紅色、黃色⋯⋯是童年的顏色。●我所做的不僅僅是畫一幅畫,而是或長或短地經歷一段時光。●重新發現創作的瞬間,讓它成為可被閱讀的瞬間。●嬰兒與藝術家之間存在著一道獨特的門。●做得很好,很美,然後呢?●書能為孩子們打造逃離現狀的出口,通往任何可能之處。●音符躍動帶出的驚喜滋養了我的創作。我朗讀的時候,我的書就是樂譜,我的聲音與其說是語言,更像是音樂。聲音和影像產生關聯,音樂就迴響在書頁之間,不管那本書是什麼語言。●創作必須是不穩定的,因為它的反義就是穩定,在穩定中什麼都不會發生。&得獎紀錄&【赫威.托雷童書作品獲獎紀錄】★波隆納兒童書展拉加茲獎★法國女巫獎★日本幼兒園繪本大賞★義大利安德森最佳藝術書籍獎★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入選美國圖書館協會兒童圖書委員會(ALSC)傑出童書★入選瑞士國際少年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榮譽書單★博客來、誠品等各大通路暢銷榜童書暢銷榜★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好評推薦&李霜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心主任)周婉湘(《小黃點》系列譯者,《一起讀、一起玩》作者)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廖韡(設計師)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查理斯.亨利.卡芬談看畫:從構圖形式到色彩氛圍,藝術評論家論如何欣賞世界名畫
「我希望本書能夠給你們帶來欣賞藝術作品的一些概念, 這將有助於你們從畫作、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尋到更多的美感。 我所提到的是思想,而不是言語。 文字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 除非這些文字能夠將一種思想表達出來。」 ──藝術評論家,查理斯.亨利.卡芬(Charles Henry Caffin) ▍談自然與藝術的關係──「藝術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選擇與甄別。」 在聽到有人說「這裡美的像一幅畫」這句看似比較隨意的話時,你們應該知道其中的真正意義了吧。自然的美感就在於呈現出無窮盡的各種複雜的畫面。一幅畫作無論是從其中呈現出來的一兩個效果來看,基本上都是藝術家本人精心選擇出來的。 要是說一幅畫作描繪的內容看上去與自然相似,這本身就是不精確的說法。因為藝術家並沒有去模仿自然的景象,而是透過意象方式將其呈現出來。 ▍論幾何──「對比、重複與平衡──這些是作品中比較簡單的元素。」 偉大的畫家們的創作是根據一個幾何計畫去進行的,唯一的差別就在於你的創作計畫是可見的,而他們的創作方式或多或少都以某種方式隱藏起來。 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像你這樣用簡單的線條填滿空間,而是用各種外在的形式──比如人物、石柱、建築、帷幕、樹木、山丘等事物來進行填充。 ▍說威尼斯畫派──「當我們認真觀察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所意識到的並不是輪廓本身,而是人物的色彩與其他著色物體之間的關係。」 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基本上都是偉大的色彩專家,他們完全依賴於對色彩的靈活運用。因此,他們可以說是真正的色彩專家,而不是專業的製圖人。當然,他們也是繪畫方面的大師。他們在描繪人物的動作上,與佛羅倫斯畫派的畫家一樣嫻熟。但與後者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怎麼關心人物呈現出來的清晰輪廓。與此相反,他們在描繪人物與自然界的親密關係時,會軟化或是模糊人物的輪廓。 ▍話色彩──「色彩就是光線,而光線就是色彩。」 當我們敞開臥室的窗扉看見百靈鳥在歌唱,我們有一種愉悅的感受。當我們看到鬱金香那黃色或是紅色的花朵與黑色的泥土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之後,也會產生愉悅的情感。這些場景都會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在這兩種情形下,我們的愉悅感可能會超越單純對色彩或是聲音的享受。 另一方面,這樣的愉悅情感可能會激蕩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可以認知到,這些聲音或是色彩就是春天到來的第一個訊號。當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後,內心就會為世間萬物呈現出的那種全新美感與幸福感而雀躍。事實上,這些場景一開始只是讓我們的聽覺帶來簡單的愉悅,激蕩著我們內心的某些想法,之後再與我們的想像力連繫起來,讓我們對生命本身有著更加深遠與圓滿的理解。 ▍議創作動機與觀點──「對一位畫家來說,最高的創作理想就在畫作裡表達出這種抽象的美感思想,讓他描繪的人物形象具有美感,有著魁梧的身形與高貴的臉龐,讓他的身子具有優雅與尊嚴的氣質。」 理想代表著人類為了追求最優秀與最具美感的事物所做出的最高努力,這就是當時義大利畫家從柏拉圖身上學到的。難道你沒有看到這些畫家將這樣的創作理念運用到畫作當中嗎?對於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而言,他就深受古典創作精神的影響。柏拉圖的理念以下面的方式吸引著他:美感思想與呈現出美感的物體或東西是分離出來的。 正如我們看到花朵的時候,就會產生芳香的感覺,而與這是什麼花朵沒有什麼關係。或者說,我們內心愛意的萌發,同樣與我們所愛的物體沒有什麼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概述了繪畫藝術的欣賞方法。從繪畫者的技法到視角、作品的幾何構圖到光線的運用,以及繪畫的幾大流派,引導讀者欣賞世界名畫,進而提升對繪畫的鑑賞水準。 &
表演的藝術
史黛拉‧阿德勒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可說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表演老師。開始時,她先為偉大的俄籍表演大師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追隨者,但在她後來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無論是在紐約或好萊塢,她教導的一代代演員,最終都成為舞台和銀幕上的主角。她不斷完善改進著自我的表演風格,成為留存給後世的傳奇。這偉大之聲最終在九十年代初離世,但她數十年的經驗和教學已被作者霍華之文字精彩地捕捉,濃縮於本書的二十二堂課之中。 & 史黛拉‧阿德勒不僅是馬龍‧白蘭度時代最偉大的表演老師,也是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華倫‧比迪(Warren Beatty)與哈維‧凱特爾(Harvey Keitel)時代中最偉大的表演教師,亦為亨利‧溫克勒(Henry Winkler)及馬修‧莫迪(Matthew Modine)這代的最偉大表演大師。白蘭度忠誠地相信並使用著阿德勒方法,亦促使他在幾十年後替這本書寫下了序言。阿德勒也啟發了莫迪(這只是眾多明星學生中的其一薦言)寫道:「在遇見阿德勒女士時,她開宗明義地說,她必須先教我們成而為人,才有可能教我們成為演員。了解前人,才能了解現下的自己。而她採取的下一步,是透過偉大的藝術──繪畫、音樂、文學──發展我們的想像能力。這些步驟將引導我們走向戲劇之道。戲劇,是人類得以利用藝術了解自身過往,是個與靈魂相遇的地方。這是她的熱情所在。這是她的信仰,她的教堂。」 & 這是史黛拉‧阿德勒教學的偉大之處。她不僅指導學生如何成為偉大的表演者,更指導著學生如何成為偉大的人。而這些偉大課程內容首次透過印刷形式呈現於此。這對任何時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幸運的。 & 好評推薦 & 「對我來說,史黛拉‧阿德勒不僅僅是一位表演老師。她透過其教學與表演工作,傳授世界最有價值的訊息──如何發掘出自我的情緒機制之本質天性,進而有發現他人情緒機制的能力……(略)。幾乎全世界的電影製作都受到了美國電影的影響,而美國電影則大大受到了史黛拉‧阿德勒教育的影響……(略)。我非常感激她給予我的生命無法計量的貢獻。」──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 「史黛拉‧阿德勒……是表演理論之女王。」──《紐約時報》山繆‧弗里曼(Samuel G. Freedman) & 「史黛拉‧阿德勒不僅是教授表演,而是教授藝術家面對技藝之態度、面對戲劇的文化態度,以及面對所有技藝和藝術時的廣大氣度與方法。」──彼得‧博格德(Peter Bogdanovich) & 「阿德勒隨著美國的世紀發展而成長,並意識到──主要在戲劇領域中──她賦予了高度提升的力量。」──《洛杉磯時報》勞倫斯‧克里斯頓(Lawrence Christon) & 「史黛拉‧阿德勒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劇團。她富有洞察力、風趣幽默、強大、慾望濃烈,而且是位活力充滿的老師。」──亨利‧溫克勒(Henry Winkler) & 「人們總說舞台大於生活。我不知道自己對此有何感想,但每當史黛拉登上舞台時,那感覺就是如此貼切。史黛拉・阿德勒是個非凡的組合體──充滿魔力的神祕女神,加上既純真又脆弱的絕對童心。她是我生命中的禮物,一種老天的祝福。她是我的恩師。」──伊萊恩‧斯特奇(Elaine Stritch) & 「阿德勒的巔峰之作……任何對戲劇實踐有興趣者的必讀品。」──美國圖書館期刊 &
表演藝術管理:專業應用指南
表演藝術經理人領導並管理劇院、表演藝術中心、交響樂團、歌劇院、舞蹈和芭蕾舞團、節慶相關等事務。支撐表演者與舞台,以及幕後的藝術管理團隊、組織,在實務上如何運作?可能遇到的難題有哪些? & 本書與讀者們分享超過150個表演藝術經理人的智慧與專業知識、上百個工作現場的實際案例與處理方案。共分為12個主題,從組織的「非營利與商業模式」、「使命、願景和策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與和法律對價」,到演出的實務管理─資金籌募、僱用演出人員、簽訂合約、預算、尋找場地以及售票策略與宣傳等,再來是「表演藝術教育」、「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以及「巡演製作」、「場館管理」,最後是表演藝術管理人的職涯發展、實習。為有志於從事這一行的學生、經營管理人,提供最直接的經驗回饋,以迎接各式各樣的任務與挑戰。
藝術松NO.4:替身
本專刊聚焦於「替身」(Avatar)此一命題在各媒介中的運用,以歷史視角與當前興盛的「動作捕捉技術」作為起點,從多元視角探索「替身」在哲學思辯,以及電影、動漫、遊戲、虛擬實境等創作領域的應用。透過科技創造「替身」,使得我們能夠投射自我意識到完全不同的生物(數位)形態中。本書重新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實踐案例和論述觀點,探討替身的設計原則、角色建構和情感傳達,深究其在叙事和角色互動面向的多元案例和實踐,並引薦國內外替身案例,包含動漫、表演藝術、聲音、AI文字領域等,探討「替身」在當前數位文化中的諸多議題。
點線面:包浩斯學校的基礎課程講義(全新修訂三版)
藝術元素是藝術品的基礎。 藝術科學的基礎研究,首要課題即是藝術元素的分析。 《點.線.面》一書本為包浩斯學校的基礎課程講義,其內容與精神延續著前一本書:《藝術中的精神》。全書自成體系,內容具體,深入淺出,富含美學洞見。 康丁斯基在《點.線.面》一書中,將藝術的形式歸納為三種元素,即是點、線、面之間的構成關係,探討現代構圖理論的基本原則與觀念。全書從色彩構成轉到平面構成,繼續前書的視覺構成課題,以具體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視覺元素的特徵。透過對抽象藝術的觀點貫徹,本書深入探討了現代構圖理論的基本原則與觀念,並且提供了豐富的美學洞見。全書主要觀念分為以下幾種: •&& &點線面的定義:將藝術的形式歸納為三種元素,即是點、線、面之間的構成關係,探討現代構圖理論的基本原則與觀念。 •&& &點線面的屬性:分析了點、線、面各自的位置、大小、形狀、方向、色彩等屬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視覺感受和心理作用。 •&& &點線面的變化:展示了點、線、面之間的相互轉化和組合,例如點的密集形成線,線的加粗形成面,面的分割形成線等。 •&& &點線面的應用:舉例說明了點線面在繪畫、建築、設計等藝術領域的應用,並提出了一些創作的原則和方法。 藝術品有如一面鏡子,映照在我們的意識表面。當感覺隱退,畫像也隨之消失。而世間萬象,都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去體驗;但內外如何分界,取決於現象自身的特性,隨意不得。 顏色是琴鍵,眼睛是琴槌,靈魂是鋼琴的琴絃。 藝術家就是演奏的手,撫弄著一個又一個琴鍵,讓靈魂震顫。 &
吉卜力的立體建築物展圖錄〈復刻版〉
聚焦於吉卜力作品中登場的架空建築物!從建築的角度回顧吉卜力作品歷史&★收錄超過350幅背景、美術圖稿、概念圖等珍貴圖稿★重現日版23*28cm大菊八開本及雙折雙面全彩封面,極具收藏價值★維納斯220g淺米象牙美術紙封面+120g米色映畫美術紙內頁,質感手感皆滿分★特別節錄藤森照信與宮﨑駿之對談內容,從建築、童年回憶到生死觀深入探索&&吉卜力工作室自1985年創立以來發表了眾多動畫作品,大量的「建築物」作為戲劇發生的舞台在作品中登場。「吉卜力立體建築物展」展覽中公開了成為吉卜力起點的《風之谷》,到最新的《回憶中的瑪妮》等作品中建築物的製作資料,如背景、美術圖稿、美術設定等,將一些代表性建築用立體的方式呈現,並談論其設計的緣起。&本書是將原「吉卜力立體建築物展」之場刊重新製作而成,書中電影介紹順序是按照會場展示內容的構成順序,同時亦收錄了會場未展示的作品,只要你是吉卜力粉絲就絕對不容錯過!&&▋「吉卜力立體建築物展」概念設計&「吉卜力立體建築物展」展覽的架構是以《回憶中的瑪妮》為入口,隔壁的單元是《風起》和《輝耀姬物語》,讓人知道是逆著時代走的。然後進入到高畑勳導演和宮﨑駿導演的原點《小天使》,再來是《來自紅花坂》、《借物少女艾莉緹》等一連串年輕導演的專區。接著是從《心之谷》到《龍貓》,各種介於寫實和奇幻之間的作品專區,最後是奇幻故事《天空之城》、《風之谷》,回到吉卜力的起點。希望這展覽能傳達出:有一種真實是唯有透過動畫才能表現。&▋喚起懷舊之情的建築&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宮﨑駿導演的作品很少描繪使用新式建材的當代建築。看到作品中的建築物時感受到的某種懷念之情,是因為作品中仔細描繪了匠人手工打造的建築金屬零件,和熟練的泥水匠塗抹的泥牆,而未出現大量生產的工業製品、塑膠等石化製品和新式建材。&總的來說,作品中總是會有些地方勾起人的懷舊情緒。街道、屋子或人物,感覺很眼熟的風景和事物。出現一些存在於大家的記憶中、覺得有點想念的事物。&▋極具真實感的空想建築&雖然吉卜力作品中的建築外觀非常天馬行空,但從格局、結構、材料和細節可以看出,其設計是在理解用途和力學的基礎上盡情施展想像力。&建築上的寫實需要具備的要件,其中之一為結構穩固。另一項要件是仔細畫出細節。吉卜力的作品非常注意細節的描繪。在繪畫世界確實做到現實世界中一棟好建築所需要的元素,應該就能產生真實感吧。
策展時代
在動盪變化的世界中,思考策展的未來圖景! 策展是一門時時創新的藝術企業, 在後疫情時代藝術市場最暢銷的代表作就是明星策展人。 策展人以藝術界KOL之姿,手握權杖,穿梭遍布各地的國際雙年展。 面對博物館、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複雜的權力動態, 觀眾只能置板凳觀戰嗎? 欲知分曉,歡迎來到無所不策的策展時代! & 「策展人可以透過調校、修正自身的策展實踐,影響包括收藏家、博物館館長與贊助者在內的掌權者來創造改變。這需要掌握各式各樣的技能,包括檔案研究乃至打動人心的溝通技巧。儘管如此具挑戰性,周旋在藝術家、機構與觀眾之間,既身懷專業知識而又具高知名度的策展人,仍是最有能力回應這個挑戰的角色。」——莉莉安.卡麥隆 & 由巨量碳足跡堆疊成遍及各地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造就了具有文化影響力、知名度與品味塑造的明星策展人。這些平臺產製出一群超級策展人精英,以創意總監的身分打造了遍及全球的藝術豪門企業。像是北歐藝術家兼策展人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Dragset)自1990年代以來從哥本哈根的表演藝術節到威尼斯雙年展的丹麥館與北歐館,及至2015年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進行的藝術暨策展計畫,二十多年來已將藝術家暨策展人身分、專長發揮極致。 & 當策展成為當代顯學之際,明星策展人如何回應自身日益高升的影響力? 觀眾對全新形式的策展有什麼期待? 在實體策展與數位策展互動、並行的當下, 藝術家、觀眾與策展人自身的角色位置,又將如何重新組構? 《策展時代》帶我們揭開藝術策展的浪漫面紗, 以洞察之眼,理解、破解與解析當代策展的藝術! &
SAPPI的人體繪圖&藝用解剖學入門
~繪師們的專業領航書~ 掌握繪畫技巧,創造自我風格! & 繪畫是自由的想像與表現!重點在於趣味與解讀! & 作者為徬徨迷惘、不知道該從何著手學習人體繪圖的讀者們寫下本書。希望藉此打破大家對「繪畫一定需要天份」的迷思,傳達出只要掌握繪畫技巧並持之以恆,即便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也能夠在繪畫的道路上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 ✓INTRO& 開始人體繪圖之前 在正式開始繪製人體之前,來認識什麼是繪圖,必須掌握哪些繪圖技巧,又會用到哪些工具和軟體吧。 & ✓PART01& 人體繪圖:基礎篇 準備開始繪製人物囉!勾勒人物時,最重要的是「比例」,以及人體每個部位具體的「型態」。若能確保透視正確並兼具前述兩者,就能相當精確地表現出人體了。 & ✓PART02& 人體繪圖進階:解剖學 為了學習人體知識,比起繪圖技巧,許多人更重視解剖學。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學習解剖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吧。 & ✓PART03& 人體繪圖應用:各種姿勢與角度 一起來認識繪製出自然的人體必要的各種姿勢,在本章最後附上描圖紙,提供練習用的附錄。 & 掌握基礎的人體繪製重點後,再依照自己的畫風盡情創作吧! & 本書特色 & ◎大圖呈現簡筆草圖,用顏色標示重點區域,一眼就看懂! ◎豐富圖像搭配核心繪圖技巧影片,加深記憶點! ◎練習用附錄附贈描圖紙,不用怕學完後無從下筆! &
怪奇春畫超圖鑑:從同性、亂倫到人獸戀,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日本情色私藏寶典,一窺江戶大正時代的極樂歡愉
★剖析近兩百幅的經典春畫★帶你用藝術的角度&幽默的態度,邊笑邊鑑賞屬於那個時代的極樂歡愉!&作為浮世繪的一種,春畫在江戶、明治和大正時代的庶民之間廣為流行。雖然歷經政府立法禁止出版販售,塑造出一種必須遮遮掩掩、避人耳目才能欣賞的特殊形象,但是事實上,春畫原本應該是被稱作「笑繪」,也就是「引人發笑的畫作」,適合眾人一同賞析、炒熱氣氛的藝術作品。&★打破你對春畫的想像★從閨房趣事到扮家家酒都能搬上畫布,讓你大開眼界的怪奇春畫全收錄!&本書收錄跨越百年、出自不同時代名家的春畫作品:● 從耳熟能詳的經典畫作,到風格獨特的稀奇珍藏!?● 從日常場景、同性關係,到亂交暴行、動物怪物,連妖怪都能啪啪啪!● 從住家、澡堂,到夏天的戶外祭典、大船進港的碼頭周邊,到處都能辦事!?興趣喜好百百種,一起來找找哪幅才是最能「投你所好」的經典名作!&★古人比你想像的還會玩★從角色設定到劇情發展都神展開,揭密那些令所有人都嘖嘖稱奇的性癖好!&● 男歡女愛算什麼?「硬碰硬」更能發展出與眾不同的全新滋味!● 愛到刻骨銘心?驚醒才發現相擁入眠的性伴侶其實是陰魂不散的幽魂!● 直擊妻子外遇現場?丈夫不僅沒有出手阻止,還想「和小王」一起男上加男!● 海產店的員工福利?讓人倒盡胃口的海灘野戰,對象竟是觸感濕潤黏滑的新鮮魟魚!&★燃起你對藝術的「性」趣★從細節透漏顛覆想像的刺激情趣,腦洞大開的特別玩法大公開!&許多畫師會透過暗喻的方式,從細節透漏出顛覆想像的情趣:● 用滿地的衛生紙表達兩人早已大戰八百回合!?● 用尋找相同組合的貝殼配對桌遊暗示蕾絲邊!?● 用手水缽代表男女雙方的性器,一個「盛水」一個「裝水」!?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畫不出來!超獵奇春畫一次報你知!&★春畫原來很潮★掌握歷史脈絡&鑑賞要領,輕鬆進入春畫的世界!&作者身為極具權威性的春畫研究者,書中富含春畫與畫家的相關知識,一本書就能帶你遨遊流傳千古的春畫歷史:● 針對春畫的歷史脈絡、賞析方式進行解說,讓讀者即使對春畫一無所知,也能夠輕鬆進入春畫的世界。● 從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幽默」角度賞析作品,讓讀者對於春畫的想像不再只有「情色」,而是充滿「笑料」,忍不住想和身邊其他人分享,可謂真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藝術作品!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一窺畫家筆下既「怪奇」又讓人「大開眼界」的情趣與幽默!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拍照 壓縮現實的世界——是科技 解壓縮影像的意涵——是文化 糾合可見和不可見——是哲學也是藝術&&&&& ——游本寬(2019) 攝影是游本寬的眼、口、心,相機是他的手。他的藝術創作來自影像,沒有脫離影像,但超越影像。後現代的海嘯後退之後,AI無所不能,唯藝術不死。游本寬的藝術不限於特定「風格」的框限,不僅因為他仍繼續不斷地演進和繁衍,更是因為他不設限地創造和想像,可以「看見」,他的藝術仍會繼續迸發、衍生、分裂、擴散…… 本書特色 林貞吟書寫攝影家游本寬其人其作,她在六個章節中論及創作歷程、作品賞析、展覽形式、現場還原,以及口述、紀錄、當下迴響等,以多重角度探討游本寬各時期的作品。 &
羅素.斯特吉斯談名畫欣賞:涵蓋藝術史上下五百年,引領普羅大眾走進藝術殿堂的藝評經典
「我寫此書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和解,畫家與學者之間的和解。」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人,羅素.斯特吉斯 ★藝術研究的必讀書目★ 從歷史的角度出發 從喬托一路寫到夏凡納 為讀者描畫出清晰的脈絡 ▍談安基利柯──「他自己足夠偉大,即使素描和風景並非他的長項,作為裝飾設計者,他也有獨到的地方。」 數百年以來,人們對金銀器物、工筆繪畫、刺繡緙絲和彩繪玻璃,不知投入多少時間,可謂兢兢業業,安基利柯則是這一過程的自然產物,可以說,他是各種知識的集大成者,出於藝術以外的原因,他又把知識用在他熱愛的天主教教會上。 ▍論喬托的〈基督升天〉──「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喬托,那位偉大的、具有影響力的畫家。」 基督從地上升起,他的雙臂向上伸去,頭部在動,說明他一心想的是與父親的團聚。人物渾身散發出凜然和俊朗的氣息;外衣薄薄的布料在腰以上部分拉出了褶紋,真實感與現實不相上下,但畫得彷彿更純潔,更質樸,更莊嚴。 ▍說米開朗基羅──「他希望尋找全新的生命宇宙。」 他為自己(尤其是晚年)創造出一個不屬於普通人的世界。他的世界裡有男人女人,他們不像當時的佛羅倫斯人和羅馬人,若是以普通的大自然為我們定下的標準來對照的話,他的解剖學有一千次都是不真實的。 ▍話喬久內──「如果沒有喬久內,提香也不會是提香。」 他的到來才象徵著偉大的色彩畫派的開始。他英年早逝,現在僅有3幅畫被確定為他的真跡。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間把其他繪畫也安在他的名下,就這些繪畫的特點來說,更像提香等人的手筆,在他們漫長而充實的一生裡,他們在自己的手裡實現了那個時代大部分的藝術生命,他們是引路人,他們覆蓋了藝術領域,那些成績不大的畫家都被他們遮掩在下面。 ▍議繪畫史──「人物畫從何開始?是那些赤身的和那些身披長袍的人物!」 人物畫可以從此追溯200年,期間沒有遇到拖延或阻礙。從那時以後,人物畫也沒有丟失過。藝術家們因矯揉造作或不自量力而迷失方向,幾個時代因藝術之外的影響而變得低俗不堪,但是,自從馬薩喬開始,通向一流繪畫的大門就此敞開,每個人都可以登堂入室,但他要選擇研究人物,要從公認的結構典範出發。你要畫一個使徒,就不如先研究一下赤身的運動員! 本書特色 本書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人,羅素.斯特吉斯所著,他選取的名畫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對同類作品中一些疏漏的或一度被冷落的作品皆大膽選入,足見其藝術理念之獨特和客觀。 媒體及專業人士好評推薦 「羅素.斯特吉斯是位學養豐厚的藝術家,且觀點獨具慧眼,總能讓讀者在藝術品面前有新的發現;他的解讀往往深入淺出,這點難能可貴。」——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這本書是羅素.斯特吉斯精心篩選美術史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解讀背景和引用之磅礴足以彰顯羅素先生涉獵和經歷之廣,於藝術愛好者和普通讀者是一部閱讀和欣賞極佳的藝術通識指南。」——法國藝術史學家尤金.蒙茲(Eugène Müntz) 「藝術不是一種模仿的機械技巧,而是人類經驗的一種表現模式,沒有一個文明社會可以忽略這種表現,它要求完美的智性參與其中。基於此,羅素.斯特吉斯在本書的名畫選擇和解讀上一直秉持這種觀點,既有觀者欣賞這些大師作品時的共情美感,又能跟隨作家引領我們進一步思考,而後者正是這部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英國畫家、藝術評論家羅傑.弗萊(Roger Fry) 「羅素.斯特吉斯的藝術類作品是我們學生時代的必讀經典,這本書對我後期的學術研究和發展頗具啟迪。」——英國藝術史學家E.H.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 「羅素.斯特吉斯不僅為我們創建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座瑰寶,更重要的是他的藝術作品和講座稿是我們館必備的藝術推廣讀物,時至今日也是我們書架上的常備品,包括這本書。」——時任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愛德華.羅賓森(Edward Robinson) 「羅素.斯特吉斯的作品總能深入淺出,是普羅大眾走近藝術殿堂、提升自身藝術品位的敲門磚。」——英國藝術評論家威廉.蒙克豪斯(William Cosmo Monkhouse) 「羅素.斯特吉斯的這本書選材廣泛,涵蓋了藝術史上下五百年的經典作品的全面解讀。」——英國《藝術雜誌》(The Magazine of Art) 「從羅素.斯特吉斯的新視角來看,一些被忽略的名畫重新進入大眾審美視野。」——美國《藝術評論雜誌》(American Art Review) 「名畫鑑賞的小百科。」——英國《藝術月刊》(The Art Journal) 「羅素.斯特吉斯不僅為藝術家,更是淵雅博學的建築史學家,他在為本書甄選名畫時,注重了同類作品中最缺乏的壁畫,這與他擅長的建築領域敏感性密不可分。」——美國《藝術新聞》雜誌(ARTnews) &
用商學的刀剖析藝術的牛:丁禾藝術孵化實驗室
商界菁英最愛的藝術講座,讓您渾身是藝術。用30年的藝術觀點,讓您秒懂藝術。&本書希望以藝術孵化為主旨,貫穿全書的論述與分享。我希望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討論藝術價值的本質。&藝術課程結合商學思維和科學視野讓藝術成為每個人生命中活用的一部份是我們的使命。活出藝術,找出每個人的獨特價值。&&為什麼學習視覺藝術的色彩,印象派是最好的一種途徑?塞尚是現代藝術之父,他看見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什麼是科學觀點?畢卡索代表作《亞維儂少女》為什麼重要?非歐幾何是什麼?杜象是當代藝術之父,提出小便斗後,為什麼成為20世紀後半專家公認是最重要的現成物藝術。如何運用觀念藝術掌握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成為創作材料?行為藝術即信用的藝術,如何用運用它來為生活創造價值?安迪沃何說:商業藝術乃是藝術家的下一階段,賺錢是藝術。為什麼世人呼應:「賺錢是藝術」?社會雕塑喚醒每個人的創造力天賦,為什麼人人就是藝術家?重新定義後的異場域碰撞。為什麼藝術思維是富人思維?為什麼藝術是一門通往自我實現的科學?&六城市EMBA心靈領袖讀書會&總會長&陳國文京桂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劉月桂正觀藝術畫廊藝術總監&林文娟時承醫養集團&&時兆創新董事長&林玟妗──&聯合推薦
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
約翰.伯格生前最後作品之一 & 「口語是身體,是活物,它的外形容貌來自言詞,它的臟腑功能涉及語言學。而這個生物的家不只是那些可以言說的,更是那些不可言說的。」 & 「一直以來,書寫行為對我至關緊要;它幫助我理解事物,延續人生。不過,書寫其實是分支,衍生自某個更深刻、更普遍的事物──我們和語言本身的關係。而這幾則筆記的主題,正是語言。」 & 約翰.伯格是一位熱愛並全身投入寫作的作家,他勤於筆耕,盡可能每天寫作。他的寫作浩繁多元,批判色彩濃厚,對藝術、社會、政治議題的看法也獨具一格,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評家之一。他的作品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視覺語言的方式。 《閒談》這本小書在伯格過世前一年(2016)出版,意義非凡。在本書中,他書寫了語言本身,語言如何與今日的思想、藝術、歌曲、說故事和政治論述相關,內容也涉及勞作、回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書中收錄伯格自身的素描、筆記、回憶和省思,主題從卡謬、羅莎.盧森堡、卓別林到全球資本主義,無所不包。 《閒談》一書帶我們關注「基本、真實且迫切的事物」。 & 得獎與推薦記錄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特聘教授、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專文導讀 「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 ──《觀察者報》(Obsever) 「他揮灑思想,一如藝術家揮灑顏料。」 ──作家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 本書特色 ◎本書在約翰.伯格過世前一年(2016)出版,意義非凡。 ◎伯格書寫了語言本身,語言如何與今日的思想、藝術、歌曲、說故事和政治論述相關,內容也涉及勞作、回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 ◎書中收錄數十張圖片,包括作者的繪圖。 &
真跡與風度,字畫裡的21個有趣靈魂:從文學到藝術,擺脫傳統嚴肅的文學解讀,重識中國古代文化名家
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才子們 在歷經世態炎涼及血淚辛酸後 還能提起筆來揮灑人生 正因如此,才有了這些舉世無雙的藝術 ◤天下第一行書創作者──書聖王羲之 鼠鬚筆落在絲蠶紙上形成的字、文,因為被注入了情緒、精神和思想,而產生了不同凡響的審美意蘊和文化價值。書法因此甚至又進一步超出了藝術文本的範疇,而成為人的精神活動、生命意識的外顯,成為一代人乃至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的表徵。透過〈蘭亭序〉,我們看到的是一批藝術家的生動形象,看到的是亂世下的晉人風度和迷局中的名士風流。這些,在王羲之以前,在〈蘭亭序〉以前,並不曾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千載之下,看著〈曹娥誄辭〉卷眉上那一段小小的字跡,再讀此詩,不禁感慨。古代文人士大夫這種為國捐軀的無畏氣概,著實令今人敬佩、汗顏,他們這種氣概無疑是來自心中的信仰。對於韓愈來說,觀〈曹娥誄辭〉與其說是揣摩晉書神韻,毋寧說是一種儀式,朝覲儒家精神的儀式。 ◤看過地獄回來的謫居罪臣──大文豪蘇軾 透過〈陽羨帖〉,我們看到蘇軾想繼續在陽羨續買田其實是生計所需,與年輕時「買田養老」的詩與遠方沒有任何關係。記得那人同坐,道說家鄉好風光。人生海海,恍如隔世。然而,以蘇軾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偉大就在於,即便如此也依然笑對生活。蘇軾具有極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他內在的強大磁場能化解心靈所受到的一切侵蝕,將所有的悲歡作為自己生命哲學的注腳。 ◤開創了一條與西方藝術迥然不同的偉大道路──元人冠冕趙孟頫 趙孟頫儘管選擇了和錢選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在內心深處是非常贊同錢選的主張的,他想解決錢選那個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的問題,更重要的他試圖透過藝術慰籍文人士大夫們破碎的心。同時,在南北文化隔絕一百五十餘年之後,趙孟頫感受到了久違的北宋畫風。北方的畫風是什麼呢?是北宋前期李成和郭熙等人建立的體系,可是這些早已被江南藝術家所淡忘。政權倉促南遷,沒能帶走藝術的傳統和文化的積澱。 ◤一顆自由又有趣的靈魂──揚州八怪之首金農 在藝術界,大家普遍覺得當下的是對傳統的超越,現在看來這麼看問題似乎並不妥當。不客氣地說,有時候對傳統理解都成問題,你超越誰呢?金農可以說超越了前人,我們拿什麼超越金農?當然直接反過來也不成,這種簡單的比較太武斷了。各種歸納總結都是理論上的研究分析,而不能越俎代庖給人家下定論,創作和研究是兩碼事。所謂超越問題,十有八九是個偽命題。金農的突破與超越,使北宋以來崇神尚意的文人畫發展到了一個極致。 本書特色 本書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線索,選取從晉到清較有代表性的二十一位文化名家,撰述他們醉心文墨的故事和人生精彩瞬間。這些人都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家,他們的影響遍及政治、文學、藝術、思想等多個領域,了解他們就是了解我們的過去,了解我們文化的來路。 &
手+腳 美術解剖學
手部有多難畫?問AI繪圖就知道! 連電腦AI都無法畫好的手 就讓專業繪師帶你深入了解手與腳的構造 熟悉各部件後,讓你輕鬆描繪不歪斜! 市面上有許多關於美術解剖的書,但專門解說手部與腳部的卻很少,或是在章節中簡單的帶過,甚至省略了許多細節。創作時只仰賴想像力或情感宣洩,在作品的表現就會開始失衡。但是只要冷靜的思考,回歸到人體結構基礎,保持客觀與主觀的平衡,才能讓作品更上一層樓。 所謂「只要會畫手部,就能獨當一面」,可見要繪製出漂亮又正確的手有多困難又重要。 在漫畫或動畫中經常簡略一些細節部位,但手部還是會翔實表達。 另外只要在練習的時候要盡量多看各式作品,從前人的表現手法和受歡迎的作品中,挖掘其中隱藏著美觀與容易畫的精髓。請不要侷限於類型,各方吸收來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 不論是對繪畫有興趣,還是美術系、雕塑系、動畫系,或是想成為醫學插畫師的你,快來翻開本書一起來觀察吧! 本書特色 ➢深度解剖手與腳。從骨骼、韌帶、關節、肌肉、紋路、動作⋯⋯都詳細說明。 ➢圖解各部位,讓你輕鬆掌握不迷惑。 ➢借用名畫的手與腳來解析,從中找到美觀的呈現方式。 ➢最後參考其他人的畫作,從中挖掘適合自己的表現手法。 &
解密專業拼布評審
近年來拼布圈也跟隨日本、韓國的腳步,拼布創作之風由此盛行,動動針線、你的巧思便能造就一件藝術品。但藝術的創作不能只是「閉門造車」,它需要公開分享、客觀的建議才能有更多元、寬廣的發展空間。多數的拼布人或者是同好間的分享,都存在主觀性看法和評價,但創作拼布時免遇到些許瓶頸,像是題材、樣式、構圖等,這時你會需要一些客觀的見解來幫助你進步,像是藉由拼布組織、拼布展、拼布賽等公開場合,並由客觀專業的評審師由不同的視角來評審你的拼布作品,從他的眼中你會看到很多「不自知」的細節。有鑑於此,擁有50年拼布資歷、曾參與評審全美12個州16,000多幅作品的國家拼布協會(National Quilting Association)認證的專業評審師-洛林·科溫頓(Lorraine Covington)女士悉心竭力將自身20多年參與美國各地的拼布展和競賽的評審經驗整理成這本《解密專業拼布評審(Essentials of Quilt Judging)》,內容涵蓋評審師所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素養,以及應該如何規劃拼布展或比賽的具體細節,更難得的是洛林·科溫頓女士蒐集了各地拼布展的評分表及評審專業術語,將評審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且「秘而不宣」的評審標準一一公開,實屬全球拼布界獨一無二之創舉!並由其門生—英國里茲大學紡織碩士、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資深講師于範女士,針對中文版審閱與修正。這本書是寫給:1.想提高創作水準和技術的拼布人。2.有興趣一探評審程序和標準的拼布人。3.想成為拼布展評審師或評委的拼布人。4.負責拼布賽評審過程的展會人員。拼布不僅是一種休閒嗜好,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社會活動。希望這本《解密專業拼布評審(Essentials of Quilt Judging)》能夠拋磚引玉,協助所有致力於拼布藝術的拼布人透過客觀的評審知能,產生多元創作能量。
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中國現存最早的插花專著,一窺明代萬曆年間的生活美學
花藝可不是日本專屬,你對中式「花道」了解多少? & 早在《詩經》、《楚辭》便可見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並形成數千年來用花木供奉祖先、神祇、社稷的傳統; 在文學作品中,借花抒情、以花明志者更是數不勝數! & 插花原本是宮廷貴族活動,而後演變為幽人雅士之好, 至元、明甚至出現了專門著作,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以「正本清源」為己任,帶領讀者領略瓶花藝術的真諦! & ◎袁宏道《瓶史》 ——嚮往雅士歸隱山水,寄情花竹聊以自慰 & ★別讓香料毀去自然清香,談談那些花之「人禍」 花前不宜焚香,這個道理就跟茶中不宜泡果脯一樣明白。茶有茶味,不需要果味去賦予它甜或苦,花有花香,也不是靠香煙薰陶得來的芬芳。這兩種做法,都是非常低級庸俗的錯誤。再者說,香煙氣性燥烈,極易害花,一旦受其荼毒馬上枯萎,所以在花前焚香還不如直接揮劍削死它算了。捧香、合香,尤其使不得,因為這些裡面都摻有麝香。 & 那個韓熙載就最喜歡在花前焚香,還說什麼:桂花宜用龍腦香料,酴醾宜用沉香,蘭花宜用四絕,含笑宜用麝香,薝卜宜用檀香。此人怕是過慣了徹夜宴飲的生活,就連養個花也要像設宴一樣大講排場,這不是清賞雅士應該做的事情呀! & ◎張謙德《瓶花譜》 ——清閒安逸生活中流淌,執筆竟是翩翩少年郎 & ★花開堪折直須折,「折枝」須待最佳時機 若上梢繁茂,須下幹消瘦;左高仰,右必低沉,反之亦然;或是一杈分兩枝,各自蜿蜒盤曲,皆因花葉覆壓而臥姿難正;或是底部叢密,掩蓋瓶口,突然從中竄出孤零零一挺拔高枝,花簇緊湊掛於梢上。凡此種種,渾然天成,其妙境亦不輸畫中。倘不然,直愣愣的一根呆枝,挑起一堆蓬頭垢面的憨花,還拿去插在瓶裡清供——這像什麼玩意? & ◎高濂《瓶花三說》 ——縱是賞玩仍講究宜忌,始知草木有三品等第 & ★牡丹花 於小口瓶中,灌入滾水,插牡丹一二枝,緊塞瓶口,則三四天之內,花葉都飽滿不衰,可盡情賞玩。芍藥亦可照此法插貯。另一說:用蜂蜜取代水,可使牡丹不衰,蜂蜜也不會變質。 & ★梔子花 將折枝的末端捶碎,抹上食鹽,再入水插貯,可使花不枯黃。或初冬,等它結了梔子之後,再折一枝來插在瓶中,紅色的梔子宛若花蕊,亦十分可觀。 & ★荷花 新採的荷花,折斷處用亂髮捆纏,然後用泥漿將它上面的孔都封住,先插入瓶中,觸至瓶底,再灌水,防止水進入孔中。孔內進水,則花易凋落。 & 本書特色 & 本書收錄袁宏道《瓶史》、張謙德《瓶花譜》、高濂《瓶花三說》皆為明萬曆年間的著作,插花藝術在此時進入鼎盛,趨向平民化發展。《瓶花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插花專著,系統制定了各項標準;《瓶史》則傑出於文學價值,活靈活現地展現愛花人之神態;《瓶花三說》雖僅是對瓶花藝術的零星闡述,其觀點卻也深受袁、張的肯定。 &
一枝毛筆的青春:風格即弊端?真跡數行可名世?「風雅」誰說了算?由一枝毛筆展開的36個提問
一枝柔軟而富於彈性的毛筆, 為什麼演化為不可替代的載「道」之「器」? 由此產生的中國書畫藝術具有怎樣的獨特屬性? 「書為心畫」、「畫如其人」,生命與藝術如何融為一體? 以二十年之苦心孤詣,解答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時代命題 ▎「筆軟則奇怪生焉」──何以為奇?何以為怪? 蔡邕所用的「奇怪」一詞,提示了書法線條在藝術表現上的豐富性一一濃、淡、枯、潤、粗、 細、剛、柔,穩與險、暢與澀、老與嫩、奇與正,張揚與蘊蓄、精微與渾茫、迅捷與雍容、雄壯與優雅、豪邁與謹嚴、灑脫與沉鬱……任何一門藝術,都建立在對複雜多重矛盾關係的駕馭調和上,藝術的高度與藝術的難度緊密相關。 ▎除了訓練,還需要那些額外的靈性,方能達到「下筆有情」 藝術的「別才」,乃是人性深處的一種妙有的光輝,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力量。一個人的「別才」與生俱來,九歲的時候就有了,九十歲的時候還在,但它僅僅是成就藝術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源自精神與情感的本質力量,只有透過後天學問的滋養,技法功力的錘鍊,才有可能發揚光大,否則必然流於狂花客慧、浮光掠影。 這就好比小孩子的塗鴉往往有天真稚拙的趣味,齊白石的畫也有天真稚拙的趣味,但兩者不是一回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代繪畫與古畫最大的不同,在於「遠意」 在俗世中浮沉的人們,「自由」談何容易?對「自由」的嚮慕,往往正是對付現實壓迫的一種心理平衡。魏晉人最崇尚自由放浪的生活態度,是因為他們身處的環境最為酷烈,只有縱情山水、享樂與玄談,才能「暫得於己」,讓慘澹壓抑的人生透出一絲縫隙來。中國人所特有的山水詩、山水畫都於此際肇端,隱逸思想也於此際發達。 當一個人流連於山水丘壑時,可以「遠」於俗情,得到精神上的解放。 ▎為什麼長大後,就不知道該怎麼進步了? 人們為什麼總是在「有餘」處持續用力,而不願意去彌補「其本分之不足」呢?除了思維慣性發揮作用外,更深層的原因是,於「有餘」處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力所帶來的「快感」;而要彌補改進「不足」之處,則是一件麻煩而「乏趣」的事,需要清楚的認知和直面自我的勇氣。 正如一個偏好進攻的競技選手,要想改變防守意識的薄弱,如果沒有教練的訓督與引導,光靠其自身是難以辦到的。潛意識裡的迷戀、畏難與惰性,會讓他尋找各種「有利」的理論來為自己開脫,因為「人們總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求印證已有的」。 本書特色 作者站在當代人的立場,由一枝毛筆出發,提出了關於「傳統」的三十六個問題,縱橫古今、跨越東西,打破美術與文、史、哲之藩籬,以縝密的思辨、鮮活的文字、豐富的案例、精美的圖片探討了「古法」、「古意」與當下文化潮流碰撞的現實意義,揭示了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史研究新路徑,可謂一幅波瀾壯闊的多角度文化長卷。 &
電影的差距
當代法國哲學與美學思想家賈克.洪席耶 關於電影與藝術、電影與政治、電影與文學的重要書寫! 電影,是個繁複之物。在這個物質場所,我們被影子的表演所娛樂,觸動著我們更為隱祕的情感。它也是一門藝術的概念,由影迷的熱情所組成,這種熱情模糊了藝術與娛樂之間的界限。有段時期,它也是個書寫運動的烏托邦,連結工作、藝術與集體生活。而有時,這還往往是讓人沮喪的一種影像語言夢想。 本書彙集洪席耶從2001年至2010年間所發表的六篇電影專文,論析布列松、史特勞普和蕙葉、佩德羅.科斯塔、羅塞里尼、明尼利與希區考克等導演及電影作品,並使用已在其他架構中闡述的「差距概念」進行分析:電影藉由抹除其形象與哲學,從文學中汲取虛構。它拋棄劇場,以實現其夢想為代價。調節從故事情感至表演的純粹樂趣之間的過渡,或是側重於身體以便向我們展示作品思想。它同時顯示出所有政治能力,以及將表現行動,轉化為煙火或消散如水面漩渦般的獨特力量。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專文導讀
藝用3D頭頸解剖書:掌握頭頸的結構、造型與建模
適用於全美術領域:從古典寫實的繪畫、雕塑藝術, 到新興應用藝術的2D/3DCG、遊戲、動漫、公仔模型…… 唯有透過最直覺易懂的3D圖像去認識頭頸的基本型態, 才能獲得解放,享有最大的創作自由 & 繼造成轟動的《藝用3D人體解剖書》《藝用3D表情解剖書》之後,烏迪斯‧薩林斯推出第三本系列書籍一採用獨到的視覺傳達方式,不但透視頭頸外觀是如何形成,更能掌握年齡、種族、性別、體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臉型、顏面。 & 你可能已經知道:皮膚下的肌肉幾乎與一個人的臉型無關。臉部肌肉最多只是決定臉部最終外觀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負責移動表面的脂肪和皮膚,本身並不構成可見的體積。因此,關於頭頸,最重要的是解釋外觀與其下方解剖結構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雕塑和3D 建模時,要掌握臉部的完整形狀,更必須從解剖結構著手。 & 本書將視覺和圖像訊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包括3D網格建模、照片和帶有顏色標記的3D解剖圖等,使頭頸的結構、型態及外型等全變得直觀易懂,且精細的程度令人驚歎。 & ● 從簡單的塊狀到精細逼真的形狀 本書將面部的複雜結構拆解為簡單的型態,以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每個組成元素,像是嘴巴、眼睛、耳朵等。每個元素都先簡化為塊狀,再逐步以網格建模,發展出精細、逼真的形狀。 & ● 透視年齡、種族、性別、體型等如何影響人的臉型 當我們聽到有人說:「這張臉看起來有點顯老」,或者「這個女孩的臉看起來有點男性化」,真正的問題是:是什麼讓一張臉看起來更男性化或顯老?也許是鼻唇溝?也許是下巴線?同理,要呈現一張較為豐滿的臉,也不能只是讓臉整體變豐滿,而是要一塊塊塑造脂肪墊。 & 臉部建模和臉部解剖學充滿挑戰。臉孔很少是靜止的,除了情緒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差異,使他們看起來彼此不同——年齡、種族、性別、體型和一點解剖結構。本書一一分析了這些關鍵特徵,並描述了它們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頭部外觀,使創作者不只是複製自然,而是了解自然的型態及其組成方式,從而得到最大的創作自由。 & 專業推薦 & 冉茂芹/當代寫實藝術大師、教育家 Pkking江家慶/原型師 周川智/留俄當代寫實畫家暨油畫修復師 周靖淞Alon Chou/CG藝術家 許維忠/雕塑家 顏靖凱/DNEG& Generalist Technical Director、3D藝術家 & Arda Koyuncu/Riot Games Inc.藝術總監—— 無論您的技藝水平是高或是低,在解剖學方面總有一些東西需要學習和精進。 不管你是自己雕塑角色,還是向團隊提供反饋,找到夠好的視覺參考都不是容易的事。 「藝用3D解剖書」系列書籍是非常可靠的資源,使這些知識易於理解和運用。從簡單、獨立的型式到更複雜的型式,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解析。這些工具書不僅使過程更容易,而且還提供了審視形狀、結構和流程的新方法。 我強烈建議將此資源併入你的工作流程中,即使你喜歡的媒材並不是雕刻。 & Erick Sosa/漫威動畫影集《What If…?》資深角色美術設計師—— 關於這本了不起的書和該系列的其餘書籍,我只能說:幫自己一個忙,買這些書。我在玩具界和收藏界工作了 30 年,從未見過更好的解剖學參考書。僅僅只是捧讀,我的理解就大大擴展了。 這些書以如此簡單的方式解釋了日益複雜的人體解剖學,即使是孩子也能理解人體的複雜性。我把這系列的三本書都放在桌子上,隨時學習和參考。 這本書相當出色,幫助我們從這個角度理解、觀察和感受人體解剖結構。關於形狀和型態,不可能有最終極的書,但本書絕對應該成為任何人早期發展的一部分。 & Yuri Alexander Sony/互動娛樂Bend Studio資深角色美術設計師—— 「藝用3D解剖書」是我見過的最清晰、最全面的解剖學參考資料。 與其他可用資源相比,這系列書籍的拓撲圖、解剖圖和人體運動學範例都能更好地將人體簡化、折解為可理解的型式。 我在雕塑人物時,都使用他們的作品作為參考資料,幫助我釐清每個人物的解剖結構。 & Pkking江家慶/原型師—— 早期學習與創作人物雕塑,除了臨摹還得找相關人體結構資料參考。但早期傳統的解剖學資料很有限,仍然有無法理解的情況,尤其是肌肉連動的部分。這本即將推出的新書,大家出版《藝用3D頭頸解剖書——掌握頭頸的結構、造型與建模》內容以精準3D解剖方式、淺顯易懂的圖文、讓讀者更能容易理解。 尤其對於目前在學校任教——模型雕塑課程,不論傳統手作與3D建模課程,這本書都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人體結構造型,達到教學目的,在此推薦給大家。 & 留俄當代寫實畫家暨油畫修復師/周川智—— 由堅強寫實雕塑解剖功夫的譯者重新審譯,對掌控藝用解剖更有利! &
畫餘味象:書寫活躍於中國的藝壇名家,訴說藝術家充溢生命意志的作品
《畫餘味象》──繪畫之餘的隨感, 此處的「畫」,既指書中所涉畫家及其作品, 也可理解為偶爾作畫。 「我對他們的藝術執著與艱難摸索無不了然於心。每每見到他們的身影,見其充溢著生命意志的藝術作品時,我就無法抑制為文的衝動。」──朱萬章 ◤傳統·創新·融合——施榮宣畫風解讀:在積墨中工寫結合,深墨與淺墨的對比較為明顯 「花鳥畫以意境取勝。他用水墨淋漓與活潑歡快之筆狀物取神,栩栩如生,以獨特的個性創造了自然美」 。同樣的,我們在施榮宣先生的花鳥畫中看到了這種繼承趙氏畫學傳統的影子。無論是他在1960年代所作的〈作隊忘機魚自樂〉,70年代所作的〈高標畢竟勝凡株〉、〈籠邊情趣〉,80年代所作的〈秋荷〉、〈清風吹動葉交鳴〉、〈白菡萏香初過雨〉,90年代所作的〈春暖鳥聲碎〉、〈香風十里弄清暉〉,還是2000年以來所作的〈好鳥鳴高枝〉、〈雙燕呢喃掠過遲〉、〈呢喃〉等,都充溢著一種清新自然的嶺南畫派氣息,與趙少昂的風格可謂一脈相承。這是施榮宣先生在數十年的藝術探索中所堅守的藝術傳統。這種傳統正是嶺南畫派的精髓。 ◤學藝交融的梅墨生:「評論是感觸與思考的結果。」 梅墨生的書畫評論,並非流於對作品本身所空發的議論。他能結合史實,考訂其原委,釐清其脈絡,在清晰明瞭的歷史背景下考察書畫家的藝術風格與得失。如對何紹基,他便下過相當扎實的功夫梳理其生平事蹟、藝術歷程以及書法作品,並在此基礎上解析其藝術因緣與藝術特色。其他如吳昌碩、虛谷、李可染、陸儼少等,他也都是下過相同的爬梳之功,從而評論其書畫時, 便有的放矢,不作隔靴搔癢之論。即便對於當下的書畫家,如王鏞、史國良、田黎明、李老十等,他也能清楚地透析其書畫源流,並以自己獨特的視野解構其藝術機理。所以,無論今人古人,也無論書家畫家,在他的眼裡都是透明的。 ◤林若熹畫風解讀:在精心構築的形式美之外,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意」的韻味 林若熹對於物象的「臨摹」,恰恰是對範式的物象的昇華——他是將物象提煉之後才將其濃縮到畫筆之下。這正如英國畫家雷諾茲(Joshua Reynolds)所認為的,藝術的本質特徵不是「摹仿」而是創造與想像。在林若熹對景寫照的藝術作品中,能看出他的這種非凡的創造與想像力。比如他2008年所畫的〈京居〉,是以他在北京寓所中的一角入題來描繪的。畫中有籐椅、桌子、坐墊、工夫茶具、玉蘭花等伴隨主人日常起居的物什。這個看似世俗化的生活場景,在林若熹筆下,卻洋溢著一種寧靜與優雅。這不僅表明林若熹能抓住物象的特徵以展現自己超凡的寫生技巧,更體現出林若熹在「形」的描繪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莊名渠的繪畫意象:嶺南畫派的傳人,畫風雅俗共賞、不流於弊 在山水畫方面,莊名渠可謂以傳統入手,但其畫中所展現出的傳統元素則並不明顯。相反,其筆墨語言所展現出的現代性遠遠超越其傳統性。他在或豪放或婉約或壯美或秀麗的意境中盡展其筆情墨趣。在山水畫中,最難掌握者乃氣韻。氣韻之雅與俗,非筆墨技巧可以直達,而是作者本人文化內涵的外延。關於這一點,很多畫家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到達脫俗之境界。莊名渠的山水畫,便是在脫俗奔雅的路徑中——在雅與俗的抉擇中,很自然地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本書特色 畫家與作品是畫史的主角。而由此開始的美術活動、書畫鑑藏、藝術贊助、美術展覽等,無不與此休戚相關。因此,在畫家與作品之外,探究展覽、拍賣、傳播、投資、題材等多方面話題,是《畫餘味象》的一大特色。 &
藏逸:傳承與發揚
傳承與發揚 「吾門當大」,從張大千、孫家勤到姜義才 & 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是不會獨立存在的。有藝評家的討論、收藏家的肯定,才能讓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發生影響力。 & 若從張大千、孫家勤、姜義才這三位師徒之間的連結,更能讓我們了解:後輩有人,對藝術家來說,更是影響力的延伸。 & 張大千在收孫家勤為弟子後,說道:「孫生可謂能起八代之衰矣,晚得此才,吾門當大。」由此可知張大千先生對孫家勤先生是寄予厚望的。姜義才是孫家勤在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學生,他對姜義才的評價則是:「人生最難得的是得一知己,在我暮年能遇志道相同的青年,更難得的是他與我理念方面的相互了解,使我能完成我師大千居士的意願,讓大風堂的藝術觀念得以延續……」大風堂的命脈,一代傳承一代,實可謂近代繪畫史上第一大門派。 & 本書「封面故事」,讓我們從生活面來認識這三位大師吧! &
吳冠中藝譚──大家縱論:從梵谷到李可染,且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家如何談美!
「單憑他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他在藝壇上占一席之地。 尤其是他那樣濃烈、簡練與坦誠的表達方式, 可與他所崇拜的梵谷媲美。」 ──藝術史學家,麥克˙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論波提且利──他抒寫的不是春暖,是春寒! 「波提且利的作品不僅富於詩的想像,文學意味雋永,在造型手法方面更是獨樹一幟。他不僅是卓越的色彩畫家,又是極結實的素描畫家。」 【特色】他的女人體的造型主要是表達姿態動作的節奏美,其修長勻稱的腿不是在地面上走,而是在舞,在飄。 【技法】在造型中不依賴明暗的效果來表現立體感,主要是嚴格刻畫形象的組織結構和性格特徵,達到筆筆不苟而且整個形象洗練統一,在人體和肖像中是如此,在大幅構圖中亦是如此。 【談《春》】看《春》中那三個正在跳舞的少女的臂膀,上下左右的動作被巧妙地安排後,要細心辨認才能弄清楚誰和誰的臂膀,這樣,予人一種錯覺:她們的臂膀忽上忽下,具有連續動作的效果。並且,為了襯托這些風前人物的波狀動態,背景那一排排深色的樹幹畫得分外堅硬,而且幾乎都是垂直的。這一隱藏著的對照手法作者同樣用在《維納斯的誕生》中。 ▶論梵谷──他撲向太陽,被太陽熔化了! 「我總懷著強烈的欲望想了解他們的血肉生活,鑽入他們的內心去,特別是對梵谷,我願聽到他每天的呼吸!」 【初始】梵谷從事繪畫之始,繪畫構思是與文學構思混淆著的,或者說更多情況是由於文學構思的推動,繪事有時不免居於從屬地位。 【改變】當他接觸到巴黎的印象派之後,以視覺感受為主導的表現手法大大刺激了荷蘭鄉土畫家,他徹底改變了固有的色彩學觀念,斑斕的畫面替代了沉鬱的色調。 【色彩】他沒有沉湎於印象派的迷人情調,而是利用了印象派所發現的色彩的科學規律,更淋漓盡致地、神異地表達他強烈的感受與情思。 【評論】前期作品偏於詩中有畫,則後期作品是畫中有詩。 ▶論夏凡納──那是人間,是民間,是我們老百姓生活在其中的天地! 「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天堂地獄的緊張,夏凡納抒寫了人間的寧靜,寧靜也許只是片時的,但人們祈求寧靜!」 【特色】夏凡納在大壁畫中往往用象徵手法表現寓意,道是有「題」卻無「題」,這些壁畫的題目也只是楔子或引言,夏凡納於此抒寫的真正內容是人間生活的長河,是寬銀幕的風俗畫,是人與大自然的綜合造型美,是形象美的詩篇。 【《文學、科學和藝術》】科學家、學者和文藝家們在研究、思考,漫步於林間草坪,人們有著共同美好的理想吧,互相呼應又互不干擾。世界上真有這種仙境嗎?月球裡已肯定沒有,這只存在於夏凡納的壁畫中。 【《文藝女神在聖林中》】眾神不在希臘赫利孔神山上,畫面中只是湖畔疏林,卡麗奧普給姐妹們朗誦詩句,有人閒談,有人默坐,有人懶洋洋躺在點綴著花朵的綠茵上,歐戴普與泰麗正在空中唱歌彈琴,飛來相會。水仙非仙,清白潔淨便自成仙,神女們的飄逸高貴來自造型的典雅優美,幾個愛奧尼式的卷渦柱頭是希臘時代的見證。 ▶論李可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我愛李可染的畫,愛其獨創的形式,愛其自家的意境。」 【技法】李可染在作品中力求用筆用墨的奔放自由,往往追求兒童那種毫無拘束的任性,使人感到痛快淋漓。 【特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李可染在解放前的人物畫中,早已流露了其寄情於藝術的天真的童心。 【評論】「亂」而不亂,李可染於此經營了數十年,看來瀟灑的效果也正是作者用心最苦處,李可染不近李白,他應排入苦吟詩人的行列。 本書特色 本書為吳冠中評述中外藝術大師藝術、流派、人品等的散文集,文中配有畫作,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讓我們跟隨吳冠中,以他獨到的專業目光和優美的文字,走進輝煌的藝術殿堂吧! &
不瘋癲如何登上藝術之巔?音樂怪物白遼士、現代藝術挑釁者達利、違時絕俗書畫家米芾……從東晉到文藝復興,那些傳奇的大小事
畫家、雕塑家、書法家、作曲家、 指揮家、歌唱家、舞者、導演、演員…… 從音樂領域到美術領域,再到舞壇及影界, 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代,本書將為您帶來一場藝術盛宴! ▎擁有傳奇經歷的音樂怪物 ──【艾克托‧白遼士】 瘋狂求愛不成,悲痛下完成生平首部大型代表作《幻想交響樂》? 被解除婚約欲行凶,卻因路途景色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李爾王》? 法國作曲家白遼士在音樂史上已成為一段公案, 人們對他的作品褒貶不一,而他本人確實怪得異常。 他那過度敏感的氣質讓人覺得他完全是個瘋子, 難道,便是這種「反常」造就了這位音樂天才? ▎20世紀現代藝術的挑釁者 ──【薩爾瓦多‧達利】 拜讀最前衛見解,時常口出狂言,因「不可馴服」休學一年? 與畢卡索默默不語地看完彼此的畫後,從此告別了立體主義? 天才、瘋子、小丑、聖人…… 這一頂頂「桂冠」都能在達利身上找到答案。 他是受注目的招牌,誇張的尊容不時出現在報章雜誌上, 他極盡宣傳之能事,無法容忍有任何一個人無法認出他。 如此天才的他,身後留下了種類與數量異常可觀的作品, 同時,也留下了許多讓後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嗜酒成性的狂草僧人 ──【懷素】 所學對象不拘一格,甚至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中也能穎悟筆法? 醉後「草聖欲成狂便發」,筆下氣勢磅礴給人劍氣凌雲的豪邁感? 他十歲時,突然之間有了出家之意, 就算父母百般阻撓,還是堅持進入了佛門。 因買不起紙,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剪其葉以供揮灑。 正因這種勤學苦練精神,後人評價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芭蕾舞臺上最聖潔的天鵝 ──【安娜‧巴甫洛娃】 以完美舞姿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主角,成名作《吉賽爾》轟動全城? 因《天鵝之死》享譽全球,以「為舞蹈獻身」的精神跳遍四大洲? 她曾說:「我要為天下所有人跳舞。」 她舞遍四大洲,把永生的天鵝送到世界各地。 她啟迪了許多喜愛舞蹈的青年走上芭蕾之路。 1930年12月13日,身患重病的她出現在倫敦的戲院, 那隻美麗的白天鵝再次舞動,但這卻是最後一次…… ▎關懷人類精神狀態的懸念大師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身處名利場中卻離群索居,怕見生人只與少數幾位密友往來? 對人生抱著奇怪的恐懼感,認為駭人的東西潛伏在隻身獨處時? 他對人性的看法相當冷靜,毫不留情地指出現代社會的荒謬。 他的作品結構巧妙,以致形成了獨特的「希區考克模式」! 對於希區考克來說,電影彷彿是一種手法── 使受折磨的人透過導演對角色的巧妙安排來排除內心痛苦; 對於希區考克來說,電影似乎是一種工具── 在他確認有人需要他時,他能夠暫時從精神上來支配人們。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音樂、美術、舞蹈、電影四大領域中的偉大藝術家們,美術領域中更細分出西方繪畫及雕塑、東方書法及國畫兩大類。每位藝術家都有各自的創作風格及特色,其中幾位大師甚至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藝術派系,本書將以流暢的筆墨再現他們不平凡的成長故事。 &
大師藝術解剖學
只有大師之眼能夠鑑別500年跨度的人物畫精髓,淬練奧義! 1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部館長、40年紐約學生藝術聯盟教授 精闢剖析30位劃時代藝術大師 ╳ 100幅經典人物畫 & 「首先,我們畫出我們所看見的;然後,我們畫出我們所知道的;最後,我們看到了我們所知道的。」——羅伯特.貝佛利.黑爾 & 光是對解剖學瞭若指掌,並無法畫好人體。還得將解剖知識結合傳統畫法與技法,方能成就精采絕倫的人物畫作! & 本書作者羅伯特.貝佛利.黑爾,長年任教於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於19世紀後期成立以來,培養出許多秀異藝術家如歐姬芙、洛克威爾等),也在哥倫比亞大學指導素描解剖學。這部著作即參照黑爾教授口碑廣傳的講堂,以人體區域分為八個章節,列出歷來藝術家如何以相異的風格、技法來詮釋特定的人體部位,解說作畫者如何利用解剖學來處理一道又一道的難題。 & 書中羅列的畫作年代橫跨500年,來自超過30位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包括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魯本斯、提香、林布蘭、杜勒……等。每一幅作品皆以線圖解析,清楚標示出骨骼和肌肉結構,再加上文字說明作畫時所賦予的巧思,引領讀者一探藝術家如何用獨到的眼光、精準的筆觸,呈現複雜奧妙的人體結構。值得探索人物畫堂奧的你循思玩味啟發,是一本專供學習者自學不可多得的教程首選。 & 本書特色 .100張人物畫示範:精選500年來最具系統的代表作,解讀每一幅作品處理特定身體部位的手法 .系統教法╳全面視角:將人體分為8個區域,從正面、背面、側面等不同角度剖析觀察方法 .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在人物畫原作旁附上精簡的圖解,直接對照畫作主體,迅速掌握重點 .藝用解剖學要素解析:以專業名詞標示骨骼與肌理結構,深入理解人體畫構成方式 .精細解剖圖像做比對:書末附有法國美術學院里奇博士的權威解剖圖做為參考、統整概念 &
不同視域下的藝術文化:科學×宗教×符碼×共時性×社會價值,闡釋藝術置於文化流變中的意義與作用
何謂藝術?藝術是大眾難以理解的高山流水嗎? 所謂藝術,在時代的進程中又扮演哪種角色? 藝術本身並非孤芳自賞的風雅, 以功能性和人文性揭示藝術與文化在歷史和今日的深層意義, 是對美學體系的探索,也是對社會和人性的審視! ▎文化與藝術之變 語言、文字、思想、文化,乃至藝術,都會隨著時間有不同的呈現, 不論是當代思想的詮釋、異文化的交會融合、歷史審視的再思考, 甚至受地域、國家政策、教育程度、戰爭殖民等因素影響, 文明產物在不同視域下的詮釋與解讀也不同,文化也得以大放異彩。 ▎藝術的社會功能為何? ◎審美認知作用 人們透過藝術鑑賞,可以認知社會、了解歷史、反思人生, 藝術作為一種載體,能以特有的形象性與審美性來反映思想與美學, 其反映的社會生活,大至宇宙、精神世界;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 能促進人們對於宇宙和世界繁複多樣現象的探尋與追求。 ◎審美教育作用 透過藝術鑑賞、藝術創作的方式來啟迪藝術受眾, 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人的思想、感情、認知,甚至建立起價值觀, 審美教育的概念在18世紀建立,最初以人的感性和自然等命題出發, 只要透過「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兩種方式來寓教於樂。 ◎審美娛樂作用 審美娛樂作用主要指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人的審美獲得滿足, 在精神上享受藝術的薰陶,感官上也接受美的刺激, 不同藝術形式在審美娛樂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也不盡相同, 在個體上產生的娛樂效果也受藝術種類的影響而不同。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一是為了提高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力,宣傳基本知識, 二是利用藝術普及教育促進青少年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心理,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接受美的薰陶,培養出健全人格, 更是人們豐富精神世界的管道,因此藝術教育更顯得格外重要。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不同角度來探析藝術與文化在各領域中的意涵和價值,並從本質上來談論藝術與符號學、藝術家、公眾、社會等多面向的牽涉和交互影響,包括宗教、哲學、科學、民俗、社會功能等等。對藝術與文化在人文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有深刻的觀察,更以功能性、社會性、歷史性等角度的辯證關係,帶領讀者對藝術有更深層的思索。 &
世界民藝之旅:看見手作工藝的風土與文化之美
民藝,是一種結合生活、實用與技藝,存在於大眾日常的美學。 本書作者「巧藝舍」走訪世界, 探索亞洲、中南美洲、非洲等地方村落,精選320件傳統民藝品。 陶器、木雕、玻璃、織品、手染……無數令人著迷的生活器物, 歷經時代演變,仍在述說著世界風土的美感與故事。 & 世界各地都有許多手工藝日用品在人們的生活中發光發熱。本書精選了作者在1970至90年代頻繁造訪國外時,從各國蒐集的大量民藝作品。這些民藝品大多來自當年的發展中國家,不同於現在,當時許多地區都還很封閉,但也因為如此,當地特有的民族性才會格外強烈,讓許多幾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傳統民藝得以流傳。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世界各地依然有許多地區在持續生產令人著迷的民藝作品! & 作者投注了大量心血蒐集書中的品項,過程中也遇到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本書就是將作者所收藏的民藝品,與在當地所體驗的故事,一同分享給大家。透過這本書,每一個收藏的作品都變成了一個可愛的故事,我們也因此認識這些遠在他方、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 跟著本書,你會看見: ● 典藏世界民藝的精美圖鑑。 ● 世界上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見證民俗與工藝的生命力。 ●& &320件民藝品的介紹,認識各地民俗工藝的故事。 &
藝術評論的終結
藝評已死?當媒體充斥藝術市場消息與畫廊行銷廣告、當藝術明星不斷被製造與追捧,在重重華麗的煙幕彈中,藝術評論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堅持核心價值精神?作者派翠西亞.畢克斯在《藝術評論的終結》中試圖對當代藝術評論現狀提出觀察與擔憂。當藝評不處於危機中,而是達成共識與妥協時,就是該擔心的時候了!策展人取代了藝評者、藝評或評論者沒有客觀的依據標準,現今藝評已失去它的定位,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新聞、藝評的聲音被網路上的喧囂淹沒,不再被聽到了。派翠西亞.畢克斯擔任英國專業藝術雜誌《藝術月刊》編輯長達三十餘年,對於當前在藝術批判性寫作上的諸多問題與爭議,包括反思藝術的本質、反思藝術家與藝評家的關係、批判性論述的學院化,以及藝術史與藝術評論間的關係等議題,扣合當今藝術評論的現況、矛盾與困境,提出觀點明確而又發人省思的觀察與見解。
藝術松No.3:關於Web3
《ARThon 藝術松 No.3: Web3》是以第三代網路(Web 3)為核心命題,延伸討論了各領域對於數位近未來 的想像與期待,一個分散式用戶和機器都皆能利用網絡、數據進行對等的互動協商,無需第三方中介的去中 心化數位世界;與此同時,本書也提出相反觀點,思考信任機制、加密技術與去中心化之政治意義。 & 《藝術松 ARThon》專刊自 2020 年創刊發行,探討「虛擬實境 VR」、「人工智慧 AI」,如今進入到第三期 所關注的「第三代網路 Web3」,透過不斷提取當代數位科技的關鍵字,精煉出美學理論與技術內涵兼具的 刊物,以期成為對相關領域關心者的知識養分,並體察到科技文化對於自身現實之間貼近且深刻的關係,擴 展出具啟發性的觀念與影響力。 & 《ARThon 藝術松 No.3: Web3》是以第三代網路(Web 3)為核心命題,延伸討論了各領域對於數位近未來 的想像與期待,一個分散式用戶和機器都皆能利用網絡、數據進行對等的互動協商,無需第三方中介的去中 心化數位世界;與此同時,本書也提出相反觀點,思考信任機制、加密技術與去中心化之政治意義。 & 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開展出「第三代網路」(Web3)之中尚未成形卻重要的對話空間,對於持續演變中 的數位脈動保持好奇與洞察,共同開發創見思維,深化數位美學視野。由衷感謝眾多專家朋友們的齊心參與, 不吝分享自身觀點與知識,提供豐富又獨特的研究觀察,共同累積台灣科技藝術前行的軌跡,反映出各個階 段的重要關懷,並樂見各方討論,形塑具有思辨性的「當代科技」、「人文」、「藝術」三方生態圈 & 得獎紀錄 &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22年常態補助視覺藝術類出版項目補助。 &
漫畫的視覺文化景觀與空間生產
漫畫的視覺語言與符號是當代大眾文化的消費景觀之一,其空間的生產方式與文化景觀有互為依存的表徵與再現關係。 & 本書以「新文化地理學」的後現代文化轉向為觀點,藉由文獻理論分析以漫畫為主題的視覺文化景觀型態與空間生產方式,做為對大眾文化消費的理解媒介,這也是當代的文化消費縮影。透過比較東、西方主流漫畫在視覺空間的感知,探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視覺風格差異原因,最後提出視覺文化影響當代消費的反省作為結論。&& & 本書特色 & 以做為文化消費的漫畫為主題,藉由符號,系統性地分析其視覺文化景觀型態,與東、西方主流漫畫對空間的視覺感知差異與生產方式,為當代的視覺文化與文化消費提出了可資參考的研究途徑。& &
品藝術+:你為何而收藏?關於收藏的多重意涵
&收藏美好、收藏感動、收藏回憶 & 有一種收藏,是源於信任自己獨到的眼光——從作品的風格獨特性、創作理念、創作技術中,看見作品的潛力,或是預見創作者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在作品尚未被大眾關注前,先買下它收藏,並相信在多年後它會受到廣大市場的青睞,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品,提高價值。 & 另一種收藏的原因則是很純粹的,單純是被眼前的東西所吸引,覺得美、有趣、新穎、奇特,你獲得的是一份簡單的美好與感動。收藏者透過作品與創作者的所思所想產生共鳴,彼此連結,在心中與之對話。因為懂得欣賞,所以珍藏。收藏成為收藏者精神之寄託,因為一個物件往往能重現一段場景,帶人走進回憶中。 & 收藏,是智慧之眼、是共感之情、是記憶之鑰,是這世間無可替代的美妙。 & 發行人的話〉以真為開始,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的 撰文◎伍穗華 &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收藏、與生活品味的雜誌,因為不限只聊藝術,所以定位在藝術與美的相關項目上。我們希望為注重生活美感、對收藏有興趣、喜歡藝術的朋友們提供知識與觀點,也希望擴展讀者視野,發掘世上更多美好的事物。 & 邁入收藏之路,一般人常常跌跌撞撞,擔心買的東西不對,擔心買貴了,這些在在都會抵消收藏的樂趣。在此建議有意進入收藏領域的朋友,應擁有知識與正確的心態,才能做個快樂的收藏家。 & 而辦這本雜誌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收藏家們的經驗分享、藝術界的專家分析,以深入淺出的角度,協助社會大眾培養品味,也幫助有意收藏者少走冤枉路,讓收藏成為一個美好的嗜好,進而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 收藏是非常需要知識的積累,有知識才能知道收藏的價值與收藏的意義,且過程中也會帶來莫大的樂趣。但人生在世難免遇到挫折,收藏也是;如何用正確的心態面對,才能讓收藏這條路走得好,走得遠,這本雜誌希望能陪伴讀者,也幫讀者解惑。 & 如同我對於事業的抱負和理想,以真為開始,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的。從二十多年前創立侏羅紀,就從天然寶石切入,深入礦區,引進國際級的寶石鑑定技術,為品質把關。之後成立藏逸拍賣,也是謹慎重視拍品的真假,後來更投資創辦為藝術品建立數位履歷的藝信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切嘗試,都是與我追求真善美的初衷息息相關,也期待讀者在這本雜誌中看到真善美。 & 一本雜誌的產出需要多人群策群力,感謝雜誌中各界專家為我們撰文,感謝同樣注重生活美學的企業之支持,另外還要感謝良亦、官儀、睿禎提供觀點,讓雜誌內容更加貼近讀者。截稿在即,若有遺漏沒提及者,請多包涵。 &
美術解剖學:人體繪圖專科,只要了解「骨格」與「肌肉」就能進步!
一切人體繪畫的基礎原理 連達文西都精通的解剖學 所有肌理紋路、骨骼走向 靜態、動態 讓你的人物活靈活現 【你可能感興趣】 ★美術系、雕塑系、動畫系學生必看!讓你作品更精進的寶典! ★正在苦惱為什麼人物結構不對的人! ★即將製作動畫,或進入動畫產業的人! ~基礎篇~ 學習美術解剖學描繪人物時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實際繪畫中不會直接畫出骨骼和肌肉,只會利用所謂的「體表」來表現。在解剖學中,將知識與觀察經驗,全都加在顯現體表的陰影描寫上,這是被稱之為「體表解剖」的領域。 穿著衣服的時候,就連身體的表面有時也只會露出從脖子到頭、前臂到手掌、膝蓋到腳掌的部分。 然而,無論角色做出何種動作,只要注意全身的骨骼,就能表現出正確的屈曲、伸展和轉動。 ▲人體的基礎知識與特徵 詳細介紹人體的體表名稱,以及接近體表的肌肉名稱與骨骼部位, 還有全身關節結構,和男女在身材胖瘦或年齡層不同時有什麼變化, 了解過整體之後,才更好進入細節。 ▲全身的肌肉與動作 了解體表顯現的肌肉附著在何處, 並且,肌肉在體表帶來怎樣的凹凸。 此外,也會解說描繪人體的動作時應該了解的關節動作。 ~實踐篇~ 在實踐篇將依據基礎篇,實際描繪動作。 從動作小的姿勢到動作大的姿勢,可以學會寫實描繪的訣竅。 附上骨頭和肌肉的插畫,也能確認人體的構造。 ▲描繪人體的各種動作 分為「動作小的姿勢」及「動作大的姿勢」兩部分, 動作小的姿勢羅列了約四十種日常常見姿勢, 同一個姿勢透過「體表素描」及「骨骼結構」與「肌肉結構」三種模式, 讓人更好透視原理。 而動作大的姿勢則精選十三種運動詳細解說, ~專欄~ 透過理解古典名畫的人體架構, 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詳細解釋名作的人物動態、骨骼曲線、肌肉紋理, 以及超出「解剖學寫實主義」的「變形」。 ★《青銅時代》奧古斯特.羅丹 ——(1)根據解剖學的觀點重新構成骨骼 《青銅時代》奧古斯特.羅丹 ——(2)根據解剖學的觀點重現肌肉與體表 ★《泉》多米尼克.安格爾 ——在人體顯現的曲線 ★《大宮女》多米尼克.安格爾 ——人體的變形
簡單的真相:現代藝術中的單色畫
一個黑色方塊、一張白色畫布、一片藍色顏料……為何是現代藝術的傑作?藝術市場第一本單色畫專論,了解單色畫的首選之作!什麼是單色畫?其脈絡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單色畫看起來如此簡單卻難以理解?單色畫與禪宗、道家哲學等形而上學的關聯是什麼?評論家如何詮釋單色作品、觀眾又如何看待單色畫?從20世紀開始,極簡風格的單色畫風靡全世界,卻很少人認真爬梳單色畫的脈絡與發展。為什麼單色作品既受推崇,卻又備受輕蔑?是什麼原因驅使藝術家創作此類作品?單色畫具有高度的曖昧性,有人認為它絕對的純粹極簡、也有人覺得這是故作姿態唬弄人的「國王的新衣」。事實證明,單色畫在今日仍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追捧。作者試圖從歷史脈絡、繪畫的材質、形式(物質性)、精神性、哲學性等方面論證單色畫,希望給予讀者多方面對單色畫的認知與理解。書中並深入分析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黑色廣場》(1915),法國藝術家克萊因(Yves Klein)的「克萊因藍」,當代藝術家羅斯科(Mark Rothko)、紐曼(Barnet Newman)、封塔納(Lucio Fontana)等藝術家的單色畫作品。探討低限藝術如何成為一個國際脈絡底下複雜交織的藝術與文化風格。
美學原理
《美學》是克羅齊的第一部著作,討論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學問題,尤其是美學在整個哲學當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係。 & 在Croce看來,直覺即一種感性,而直覺也即是表現,所以,感性就是表現。而且,直覺即一種抒情的表現,也即是藝術。是以,Croce的「感性理論」就是他的「美學」。 & 就美學而言,Croce認為最關鍵的洞察在於,所有的心智活動,亦即整個實在,都以感性、直覺為基礎,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目的,是以也沒有概念和判斷;而直覺加上存在判斷,則是Croce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然而知覺自身也是無知的(innocent)。可以說,「感性的首要性∕優位性」是Croce抱持的重要理念。 & 朱光潛先生完整地轉譯了Croce《作為表現科學和普通語言學的感性》的〈感性理論〉部分,且定名為「美學原理」,並輔以註腳。 & 依據Croce原著中的完整標題指引、朱光潛先生的翻譯及解釋,以及Croce美學所具有的跨越時代的意義,我們在閱讀《美學原理》時當關注以下課題: & (1) 直覺即感性活動 (2) 直覺即抒情的表現 (3) 直覺即藝術 (4) 創造與鑑賞統一的突現詮釋(emergent interpretation)——感性論 (5) 美即成功表現的突現詮釋——表現論 (6) 語言即藝術 這些內容,朱光潛先生都譯得很清楚,讀者可以自行研讀,並深探其底蘊。 ----------蕭振邦(導讀節錄) &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向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家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才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 所有自稱為探險家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 ˙艾爾金伯爵「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回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了約今日的3600萬台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出,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千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讓家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 ˙發現澳洲的庫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致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了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表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了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 ▌挺身而出,誰的博物館? &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折?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致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出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了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只要你尋找。」 &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了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了都鐸王朝和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只一種 &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家,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出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台上方或玻璃後面,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面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了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家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出來──所以你要自問: & ˙其中少了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了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用藝術寫臺灣眷村史,侯淑姿八年傾力之作!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本書記錄了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年),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是做為藝術家的侯淑姿以影像書寫眷村故事的史詩之作。 侯淑姿的眷村系列,由2009年的探訪開始,留下了之前人群大量遷移所未記錄的人民記憶,非常的珍貴。她也開始質疑臺灣社會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在進步主義的名義之下,是不是過於簡單甚至違背人性的深沉需求。 ——林志明 相遇並不止步於最初的偶然,而是付諸關懷的起點,承擔文化能動者的藝術實踐,是侯淑姿藝術創作為人稱道的地方。簡約的展示反而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契機,是她的美學抉擇,是經典的、現代式的面對面,觀者個人性的靜觀收受。 ——陳泰松 侯淑姿與這些人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以鏡頭為他們留下傳世的紀錄。這些影像沉靜地訴說著的,並非國家的、身分認同的或是政治團體的歷史發展,而是屬於這群人的故事,一部最重要的歷史。 ——笠原美智子Michiko Kasahara 她在作品中矜持的文字感受更對照出她在保存行動時激昂的論述;做為藝術家,她聆聽並回應歷史細微之聲,做為知識分子,她則勇敢的批判政策的不義。這當是侯淑姿作品最具特色的風格,藝術家以攝影策了自身行動的展。 ——黃孫權
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
在U型理論當中進入U型旅程的第二個階段共同感知(co-sensing) 時,奧圖博士會帶入一個新的方法,英文稱為 Social Presencing Theater ,過去在簡體中文版的 U型理論書籍裡被翻譯為「社會大劇院」。但因為這個方法論的主要創作者之一 Arawana Hayashi (中文名:雅若宛那.林)在去年將她過去15年在Social Presencing Theater 的發展脈絡,行動研究和實踐整理成這本書,根據書中詳細的論述,我們決定將其繁體中文正式稱為『社會流現劇場』。 社會流現劇場(Social Presencing Theater) 是由奧圖.夏默博士命名。社會(Social) 既是指社會身(Social body) ,即一群人在空間中的物理排列,又指社會場域(Social Field),即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品質。自然流現(Presencing) 是關於覺察以及對於環境更廣的感知。劇場(Theater) 是指我們所做出可見的選擇(我們所做的)以及從這些選擇中創造的關係(我們所感知的)。這些選擇取決於我們集體覺知的層次,或社會的自然流現。 社會流現劇場是一種新興的社會藝術形式,透過融合社會行動研究、劇場、靜觀練習、刻意的靜默,生成式對話以及開放空間,來上演媒體所關注的事件,連結與不同的社群與他們的變革故事。並且讓系統看見並感知自身! 《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是一個探索社會藝術的起源、原則和實踐的旅程,由雅若宛那・林和自然流現研究院的同事所共同創造。這是本易於理解的書,邀請讀者投身於深度反思並支持以覺知為基底的個人和社會系統轉型的體現實踐。 「雅若宛那・林是一位大師。她發展了一種讓個人或集體都可以學習運用自己的身體去探索我們人類所創造以至於讓我們卡住的複雜社會結構,這是永遠無法用智力來理解的,她創造了一種奇妙的工具來引領這趟旅程。」—彼得・聖吉,MIT麻省理工學院系統意識中心 「雅若宛那以清晰且輕快的故事讓我們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同在——她帶領我們共同探索如何超越語言的合作,並且更加的臨在與覺察我們周遭的世界,感知正在湧現的未來。」- 艾琳・費雪,艾琳費雪公司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