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雕漆
透過文物的凝視,我們掠過朝代的更迭、穿過器物的表面,瞥見歷史的繁複與華豔 「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以200件故宮收藏的各式文物,剪輯歷史的微物風景 「北京故宮文物收藏」系列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權出版、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為主題之介紹系列,系列依類別分為十二冊,各冊選取約200件代表性文物,以一篇專文、200件文物的圖片與說明為架構,簡潔呈現北京故宮的各類收藏,可作為領略中國文物之美、了解中國文物發展的入門鑑賞系列。 繼鐘錶、古代陶俑、黃花梨家具、銅鏡、紫檀家具、古代陶瓷、玉器、佛像、青銅器、宜興紫砂和鼻煙壺之後,《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雕漆》選取北京故宮的200件從元、明至清代的雕漆盤盒與匣箱,以專文的歷史簡述為導引,接著透過圖文對照,介紹雕漆品的細節與特點,另附以三篇分別由雕漆的鑑定、中國第一部保存下來的漆工專著《髹飾錄》和雕漆的工藝技法為主題的延伸文章,以完整鋪陳中國傳統雕漆藝術的多樣與美感。
玩金術1金屬工藝入門
《玩.金.術》是一本專業的金工入門書,內文涵括「玩興的創造力」、「深刻地認識金屬媒材」、「藉技術的掌握成就藝術」這三個面向。書中放入上千張操作示範的彩色圖片,及操作機械相關的安全示範影片(請掃描版權頁QR CODE),帶領你從現實生活走入創造的世界,體驗金屬材質所帶來的難忘體驗。
球體關節人偶製作技法
■ 特別推薦風靡全日本、首次登場的人偶製作工具書─吉田式 球體關節人偶製作技法■ 書籍簡介近來,懂得原創自製人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動畫卡通與電玩遊戲中的角色也量產推出公仔,甚至有些人偶已經升格進入藝術殿堂。人偶已經超越了御宅族的領域,受到大眾的普遍認知,不再受限於過去那種「只有小女孩才能玩娃娃」的限制。本書源自於過去在HOBBY JAPAN月刊自2004年10月起連載19回的「吉田良 球體關節人形製作筆記」單元,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容易理解,特別增加了照片的頁數、以及許多補述條目。為了讓想要親自挑戰製作球體關節人偶的初學者能夠理解製作技法,在解說方面也盡可能深入淺出。希望對這個領域感到興趣的讀者能夠參考本書範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人偶。
楊英風全集: 第十三卷
楊英風文集第一卷,收錄楊氏六○年代以來的創作自述、序言與評論,為研究藝術家的創作概念、藝術歷程與側觀當代藝術實況的完整文獻楊英風一生相關的出版品很多,除了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景觀與人生》收錄了七○年代以前的創作及思想觀外,並無一本完整且全面性的文集問世,而此書則補足了這個缺點,收錄了楊氏所寫的及口述的文章,包括已出版及未出版的文稿,不但具有研究價值,也可使讀者對楊氏的創作觀念、創作思想及創作歷程等有所了解。楊英風文集為《楊英風全集》的第十三至十五卷,依文章的性質分成六類:創作自述、序‧評論;實際作品或規畫、訪問、計畫書及其他。此卷收錄「創作自述」及「序‧評論」兩大類;「創作自述」包括其對景觀雕塑、東西方藝術觀、雷射藝術、中國生態美學等觀念的闡述。楊氏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跟著于斌主教前往梵蒂岡覲見教皇,並留在羅馬研究環境藝術和雕刻達三年,期間對西方的美學、人生哲學、宗教、建築等,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且進一步地體認出東西文化的特質與差異。自一九六六年回國後便不斷強調我國在美術教育全盤西化的情況下,藝術家做出來的雕塑無法顯現出東方美學的精神,並認為我國悠久的歷史、廣袤的幅員和氣勢磅礡的山川所孕育出來的藝術文化,確實珍貴,非常值得研究與發揚,藝術家應當從祖先的生活智慧及生活美學中汲取精華,融入創作中,發展出屬於東方的藝術觀。尤其後期更是強調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是他創作景觀雕塑的精神核心,並認為「有健康的環境才有健康的生活,入世的景觀雕塑藝術家應該將中國健康的生活智慧融入作品中,更要使藝術品進入現代生活的深處,啟發現代人智慧的泉源,開拓精神生活的領域,導入健康、美滿的生活。」讀完此類文章則可對楊氏創作的中心思想有深切的了解。「序‧評論」則包括楊氏為書寫的序言及對其他藝術家的評論,其中還收錄了四篇與朱銘相關的文章,敘述與朱銘間的師生情緣,更表達做為老師的楊英風對傑出弟子朱銘深深的期待及讚許。
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一卷
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一卷,收入楊氏十三冊早年日記 為研究藝術家的創作概念、藝術歷程與側觀當代藝術實況的完整文獻 本冊收錄楊英風早年赴北京、東京求學時期的日記,共計十一冊(原有十二冊,但第二冊已佚失)及回台後在台灣大學植物系從事繪製植物標本工作時期「住青田街李主任宿舍期間之備忘錄」一冊。楊英風父母早年在大陸經營戲院,其於小學畢業後即至北京求學,台灣光復後,返台結婚,而其父母及二弟英鏢仍在大陸,原本打算婚後攜妻至北京繼續完成學業,不料因岳父病重,耽擱了一段時間,後來大陸淪陷,從此與父母及二弟闊別三十餘載。文革時期破四舊,楊英鏢基於仰慕大哥的心情藏起大哥的日記和中學成績單,三十餘年後於日本親手交給楊英風,於是物歸原主。及至《楊英風全集》陸續出版後,此批日記才得以問世。日記記載的年份從1940年3月7日小學同學為他招開赴北京的送別會寫起,終于1948年9月22日。其間1941年6月29日至1942年7月16日因日記遺失而無紀錄,1946年10月4日至1948年6月24日也無記載,且日記第十二冊僅僅只寫了兩篇而已。早期楊英風因受日本教育,故日記多以日文書寫,及至1945年日本戰敗後才改由中文書寫(見日記第十冊1945年10月18日),但因剛開始學中文(見日記1945年9月24日),語句不順,有時仍會摻雜日文,甚至常寫錯字,為了保留原貌,編輯時只在錯字後以括號填入正確的字並加上底線,讓讀者得以了解其文意。在北京及東京求學期間對楊氏的藝術創作生涯相當重要,此時他開始學繪畫和雕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寫生,並得到良師淺井武和寒川典美的指導,奠定了日後楊氏在繪畫及雕刻上的基礎。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無形中也深深影響了楊氏的創作,致使日後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當作他創作的根源。在北京生活期間的日記,記載著楊氏的求學過程及其生活和交遊,但透過其平鋪直述的描寫,可以讓讀者了解其時的學校教育、人民的生活、物價的波動,以及戰爭的影響,無形中讓我們感覺身歷其境,似乎也見證了這段歷史。本冊的出版將對1940年代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的人民生活型態有所了解,不但是研究楊氏的重要文獻,也極具文化史上的意義。
米開朗基羅之山
沒有卡拉拉大理石,就沒有〈聖母悼子〉、〈大衛像〉;沒有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卡拉拉大理石中的靈魂將永遠禁錮。 當天才雕刻家遇見超完美大理石,他心中的藝術火苗一觸即發…… 沒有藝術家能像米開朗基羅一樣,能對西方文化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世上也只有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能模仿人類肌膚的溫暖和活力,完美展現米開朗基羅的天分。卡拉拉是大理石聖地,位於托斯卡尼西北部。卡拉拉大理石是世界頂級的石材,成就了許多藝術家,實現了他們腦中的瘋狂點子。 世人有幸欣賞米開朗基羅運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出的名作,卻鮮少有人談及這位天才雕刻家在此地的動人故事。作者身為卡拉拉採石工人的後裔,為了探究米開朗基羅在這些採石場中的精彩故事,他研究文藝復興時期從未出版的文件,在卡拉拉小酒館內聽著老採石工人訴說此地的歷史與榮光。 十五世紀的卡拉拉,背負經濟壓力的天才雕刻家周旋在暴躁教宗、狡詐大臣間,冒著生命危險一趟又一趟前往卡拉拉,只為了追尋能完成作品的完美大理石。書中交織著藝術、建築、科學、政治、民俗故事,還有採石場料理。作者描繪了大理石的靈魂,甚至告訴我們將石頭轉化成生命的奧祕。
楊英風全集第七卷:景觀規畫Ⅱ
全方位藝術家楊英風的景觀規畫∕創作實錄 《楊英風全集》預計出版三十?,第六?至第十二?是景觀規畫系列,整體以時間先後為序列,收錄了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景觀規畫案。為了讓讀者對楊英風的創作有更全面的認識,不論這些規畫案最終是否完成,只要現存有楊英風曾經設計過的手稿、藍圖等資料,都一一納入呈現。景觀規畫案與純粹的藝術創作差別在於,景觀規畫還涉及了業主的喜好、需求、欲達成的效果、經費來源等許多藝術以外的現實層面。但難能可貴的是,讀者可以發現不論規畫案的規模大小,楊英風總是以藝術創作的精神,投注全部心力,力求創新,因此有許多未完成的規畫案,反而更為精采突出。這些創意十足、藝術性兼具的規畫案,雖然礙於當時環境、資金等因素而未能實現,但仍期許未來等待機緣成熟,有成真的一天。 規畫案的呈現以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彙整為目標,分為文字及圖版兩個部分。文字包括案名、時間、地點、背景概述、規畫構想、施工過程、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圖版則包括基地配置圖、基地照片、規畫設計圖、模型照片、施工圖、施工計畫、完成影像、往來公文、往來書信、相關報導、附錄資料等部分。編者除了視內容調整案名(案名附註*號者為經編者調整)及概述背景外,餘皆擇取楊英風所留存的第一手資料作精華式的呈現。因此若保存下來的資料不全面,有些項目就會付諸闕如。另外,時代的判定亦以現今所見資料的時間為準,可能會有與實際年代有所出入的情況,此點尚賴以後新資料的發現及專家學者們的考證研究,請讀者們見諒。 已出版──楊英風全集第1?(浮雕、雕塑、獎座)楊英風全集第2?(版畫、繪畫、雷射、攝影)楊英風全集第3?(素描、速寫)楊英風全集第4?(封面設計、標誌設計、漫畫與插畫)楊英風全集第5?(平面、立體作品、個人論述、日記、書信等)楊英風全集第6?(景觀規畫?)楊英風全集第7?(景觀規畫Ⅱ)
臺灣民間藝術
記錄臺灣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聲!臺灣的民間藝術來自於閩粵的移民,包括生活用品或崇拜的偶像,還有酬神或慶典時演出的戲劇、舞蹈等活動,久而久之,不斷加以改變,漸漸具備臺灣固有的鄉土色彩。當我們以探詢的眼光回顧臺灣歷史時,倏然發現飽經滄桑的臺灣竟蘊藏著那麼多輝煌與玄妙的民間藝術。如今,布袋戲、陶瓷業、童謠、竹編藝術等民間藝術,在臺灣已逐漸失傳沒落,這些由真正的臺灣人民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文化,逐漸被外來的東西掩蓋。要想復甦臺灣民間藝術,必先知道它的美與價值。本書從民間藝術的定義談起,力求融學術、知識、趣味與探索於一爐,每一章或每一節,都盡可能介紹各項民間藝術的來龍去脈,綜合諸家之見、匯集各派之說,有不少是作者多年來實地調查(包括海內外)後而得到的學術性見解。本書內容囊括文學、繪畫、建築、雕塑、工藝、音樂、戲劇、舞蹈,以及民俗嬉戲等九大類,細述各類藝術精髓、民族藝師作品、蓬勃發展時期的成就,並輔以大量圖片說明印證,期待臺灣民間藝術能在新一代人民的努力之下,開創出另一波真正屬於臺灣人自己的文化高峰。
瓦磚石回:苗栗陶窯文化之追尋
〈客家生活博物館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實地走訪、調查記錄為基礎的客家主題叢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為保存並推介客家文化,選擇社會大眾熟悉的題材:「藍衫」、「紙傘」、「陶窯」 (工藝類),以及「菸樓」、「礱間」、「水圳」 (產業遺址類),邀請學者以其經年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重新編撰並輔以大量圖像,期能探尋客家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瓦、陶向為苗栗地區的重要產業,作者以長期田野記錄整理出陶窯文化的脈絡與遷演,除介紹苗栗古窯在台灣陶瓷發展史上之重要地位外,並探討如何透過當地生產的瓦、磚、?(陶瓷總稱),呈現客家生活以及當地產業之特色。
輕鬆玩瓷繪:入門與欣賞
瓷器的使用範圍廣泛,遍及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水杯、馬克杯、花茶壺杯、咖啡杯盤、點心盤、大盤子、湯匙、糖罐、鹽罐、牛奶罐、甚至托盤、花瓶等,都可以成為畫布。運用簡單的圓筆、平筆、橢圓筆等筆法技巧,自由揮攦,畫出獨具風格的家居用品,豐富居家生活,同時提昇藝術品味!來吧!讓我們一起走入瓷繪的繽紛世界!本書特色一、技法簡單易學筆法運用、底色變化、仿世界油畫風格及利用疊色渲染,一學就上手。二、材料簡單不用亂花錢只要幾枝筆和幾罐基本色的顏料,不需要天分,就能輕鬆畫。三、創造獨一無二的風格不論是優雅的、歡樂的、秀麗的,作品深具個人生活風格,就是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
第五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宋龍飛
本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得主宋龍飛之歷年陶藝評論選集20篇的陶藝紀事,記敘20年的臺灣當代陶藝發展臺北陶藝獎成就獎設置的宗旨,在表揚長年致力於陶藝創作之教育、推廣、研究、發明、創造、美學、藝術性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為臺灣陶藝發展作出寶貴貢獻者。本屆成就獎得主宋龍飛先生(1936年出生),1960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早年追隨中央研究院院士凌純聲博士習民族學,並擔任凌博士研究助理。1967年從臺灣大學考古系宋文薰教授習考古,先後參與發掘臺東鯉魚山、卑南史前文化遺址等。1969年底轉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歷任器物處、科技室、出版組組長及研究員,並擔任故宮文物月刊創刊主編,於2002 年退休。宋先生對推動臺灣現代陶藝一直不遺餘力,力倡「從傳統中創新」,1976年起以方叔、志匡、龍運來等筆名,發表文章數百篇,散見於報刊雜誌。1982年4月開始於《藝術家》雜誌推出「誌上陶藝展」專欄,並擔任主筆,連載長達二十餘年,獲「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評為1982 年最重量級的作者,是推動臺灣現代陶 藝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本書是宋龍飛的陶藝文章選集,收入宋龍飛於各報章雜誌中發表、評論當代陶藝與陶藝家的二十篇文章,選文前另附上兩篇專文,以作為宋龍飛陶藝評論之暫時註腳。
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
方法是方法,人是人潮流是潮流,我是我◎本書嘗試:揭示賈克梅第為何是二十世紀真正藝術的代言人,並持續影響二十一世紀。◎作者史作檉從人的外層剝進去,走到賈克梅第的靈魂本質,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根本完整的「特殊觀看」方式。◎史作檉看到這位天才藝術家的眼睛。而賈克梅第說,請在黑暗中來看我的作品。◎這本書就從賈克梅第的眼睛開始,帶領我們進入大師的心靈世界,他的靈魂掙扎,他與朋友的互動,他與同時期藝術家的對話,乃至最終究竟孤寂之必然。◎賈克梅第的眼睛,既「詩人」,且「靈異」。史作檉以詩人文采,揭示了賈克梅第從8 歲就進入天才世界,能以熟練的技巧,描摹周身的事物;.10歲對「真實」有所領悟;.17歲對自己特有的視覺方法有所確定;.35 歲確立走自己的路;之後歷經10年的「人像頭部」研究;.50歲完全建立他所實有的藝術王國,他成功了,卻陷入徹頭徹尾之孤獨與焦慮不已的自體性領域,終於走進了一個幾幾乎空無一人的世界。◎全書分四篇,環環扣緊賈克梅第「藝術家的天命」。從早期學習正統雕刻,歷經非洲黑人藝術、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嘗試,最終仍然返回了他所謂的「寫實」。然而,在其看似「混亂」的雕刻線條、「難看」的瘦長無肉的人形作品中,所謂的「真實」究竟為何?透過賈克梅第雕塑藝術的眼睛,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究竟賈克梅第的「另一種看的方式」為何?「詩人思想家」史作檉以他綿密的哲思,從藝術中對於「人自體」問題的探討開展,揭示出「方法」或「技術」不過是屬人存在之形式延伸物,若突破此一迷思,即可深究屬人實體性的藝術內涵。以此切入賈克梅第的創作理念,探討其如何藉由雕塑某種特定情境下的人之方式,通過對於表象的無限分割,回歸到人性的情感,繼而再從人的情感回歸到屬人本身的存在,試圖形塑出人真正的「本來面貌」,這正是賈克梅第所追求之絕對的「真實」,亦即他最終極的關懷。本書特色: 書封書形設計─圖文清晰的視覺感,相應史作檉美學書系的形上美;另邀石朝穎教授撰寫導讀「賈克梅第的藝術背景之視域在哪裡?」一篇,供讀者更加瞭解史作檉老師筆下的賈克梅第世界。
楊英風全集:創作篇第五卷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楊英風個人、創作、生活、交遊等各個面向,或者是想要一次掌握《楊英風全集》的全貌,那麼,閱讀《楊英風全集》第五卷可說是最快的捷徑。《楊英風全集》第五卷精選最具代表性的全集精華內容,包括平面、立體作品、景觀規畫、楊英風個人論述、日記、週記、書信、史料及與楊英風相關的研究論述;特別收錄楊英風的舞台、道具創作、雷射景觀作品、年表、生平圖版照片及相關出版品等。皆由數以百、千計之原始資料中挑選而出,完整呈現資料的原始樣貌。特別收錄的舞台、道具創作、雷射景觀作品是楊英風主流創作外的逸品。年表以時為經,重要的事件、展覽、創作作品為緯,其間輔以相關的圖版照片剪影。時間跨度由楊英風出生當年開始,直至本卷出版為止。《楊英風全集》第五卷兼具導論和總結的特性,不懂或一知半解的人可以由此入門,想要深入的研究者也可以隨時查閱年表和相關的史料照片,進而搜求更多的研究材料。
尋找石頭記憶:台南縣菜寮化石館
書中除介紹台南縣菜寮化石館特色,並邀請各館館方人員、志工、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等暢談己身與文化館成長的點滴歷程,以社區營造精神為核心,著重空間與文化的在地關係及文化館豐富的故事性。
遇見雕刻時光:三義木雕博物館
書中除介紹三義木雕博物館特色,並邀請各館館方人員、志工、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等暢談己身與文化館成長的點滴歷程,以社區營造精神為核心,著重空間與文化的在地關係及文化館豐富的故事性。 &
在旅行中遇見手工藝術
妳想要從旅行中獲得什麼?有人探訪美景,有人瘋狂血拼名牌,有人體驗當地生活,熱愛旅遊的陳依凡,每年都至少前往歐洲10次以上。懂得生活、眼光獨到的她,特別為喜愛手作工藝、創意雜貨的朋友,挖出她的旅行收藏壓箱寶,帶領讀者探訪還保有中古世紀手作工藝技術的天堂:摩洛哥、威尼斯、庫倫諾夫。想瘋手工雜貨,先來認識這些老手工藝術吧!想要有趟不一樣的旅行,那千萬不要錯過這三個地方!想跟這些異國風味雜貨開心過日子,那陳依凡就是最好的Life Style老師!!
李螢儒近作:書畫‧篆刻
李螢儒作畫的題材內涵主要以山水為主,筆墨描繪來自於中國書畫傳統的陶冶,但是卻與古人及師承有很大的區隔。其山水造境多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之所見,且為臺灣各處之景觀;由山區、平原到海岸,亦由鄉村、近郊至公園。他屏除了傳統山水中有關詩意與文學意涵的元素,而強化了視覺意象的筆墨表徵,同時著重於臺灣地理氣候,以及景觀物狀形象的真實描寫。觀其畫作,頗有新穎之感,他從現實取景,布局鮮少留白,高彩度用色等作為都屢見創新;描寫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氣候光照,其皴法、敷色亦變化多端。李螢儒畫作之所以顯出自我風格,在於他能掌握各種元素,透過個人的內化,而得到融合統一。他可以運用傳統技法畫出時代氛圍,用細膩筆觸畫出壯闊格局,用鮮明色彩畫出淡雅氣韻。這些特質不僅形成他的畫風,也相同呈現於書法和篆刻作品裡。
破解米開朗基羅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兩個超越人類智能極限的天才,生於同一時代,相差二十五歲。他們都深知,對方是歷史上唯一的勁敵。五百年過去了,的確,他們還沒有找到別的對手。時代的潮流早已翻了好多翻,達文西以全人全腦全才通貫過去未來,米開朗基羅卻純粹以無古人無來者的靈肉聖境藝術絕美,並列不朽。米開朗基羅漫長的創作生涯,雕塑出人性的狂喜與劇痛。米開朗基羅相信,創造的手,才是具備生命的手…如何使我們的手成為創造的手,成為給予生命的手?本書是蔣勳與米開朗基羅,跨越五百年後的心靈相撞!創世紀以來,只有一個米開朗基羅。繼破解達西密碼之後,請看蔣勳如和破解米開朗基羅!
楊英風全集第四卷:美術設計、插畫、漫畫
◆ 唯一收入楊英風五○年代美術設計作品的作品全集◆ 漫畫‧封面‧插畫作品,顯示楊英風藝術之多元性「楊英風全集」為由文建會指導,國立交通大學策畫,國立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中心、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主編,蕭瓊瑞教授總主編的楊英風作品全集,以完整收入楊英風一生中之各領域藝術作品為編輯方向。《楊英風全集‧第四卷》收入楊英風於1951至1961年在《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期間所創作的封面設計、標誌設計、漫畫與插畫作品,包括為《豐年》、《幼獅》、《東方雜誌》、《現代藝術》、《雨天書》設計的封面作品;七○年代自羅馬歸國後創作的標誌設計作品;為《豐年》雜誌創作之漫畫作品,其中包括反映五○年代台灣農民生活的「闊嘴仔與阿花仔」系列在內;以及為《豐年》雜誌設計的文章插圖作品。
楊英風全集:創作篇第三卷
《楊英風全集》推出第三卷,繼第一卷浮雕、景觀浮雕、雕塑、景觀雕塑與獎座,第二卷的版畫、繪畫、雷射與攝影,第三卷則為素描和速寫,收錄楊英風一生的全部素描和速寫作品,多達五百多幅。 包括楊英風在豐年時期十一年間踏遍台灣全島,下鄉探訪描繪農民生活的風景與人物速寫,刻畫農民耕作、信仰到牛羊情態景物特色,以及其後旅居義大利時期,到杜林、威尼斯、羅馬、西西里等地旅行寫生作品。 透過本書中大量素描速寫作品,可透視出楊英風摸索探討的心靈與成功的因素,從規整到神韻,映現他藝術思維進程與超越,與動人的魅力與成就。
工藝設計藝術卷2:玻璃產業.琉璃光芒
玻璃器不僅是歷史久遠的器物材質,日常生活之中亦常見相關的應用表現,甚至在現代醫療儀器、生化科技、半導體工業及光電晶圓產業上,更發揮了重要的材料科學特性。另就玻璃工藝本身的表現特性來看,是脫胎於器物實用特性與藝術裝飾手法,漸次形成獨特的工藝創作類型。由於玻璃具有晶瑩別出的透明性,或是炫目多彩的光澤效果,是故難以被任何的質材藝品所能取代,其藝術價值更不亞於從陶瓷器所衍生的陶藝。論及台灣玻璃工藝的起源與發展,除了原住民淵源久遠的傳統琉璃珠之外,其實和六○年代新竹高度化的玻璃產業密不可分。因為發展玻璃產業的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矽砂原料,以及生產加工時的便捷能源供應,新竹地區正好符合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八○年代台灣歷經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再加上現代多元化的材質轉變,玻璃製品的市場需求曾發生快速的萎縮,於是部分吹製或鑄造加工的玻璃匠師,轉而從事玻璃飾品或小藝品的製作事業,不意竟形成一股新興的地方文化產業。真正提升台灣玻璃工藝創作的層面,並打開國際化的能見度者,當屬八○年代末期,將國外先進的脫蠟鑄造玻璃技術引入,其後歷經九○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國文藝季」的推波,辦理年度性「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大型活動,因而吸引大批的年輕人投入,於是開啟台灣現代玻璃藝術的新境地。在歷經二十餘年後的新世紀來臨,當時的年輕世代大多已自立門戶,並成為當代玻璃藝術界的新秀,並期未來能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尖兵。本書介紹的玻璃藝術家包括:許金烺、施秀菊、黃安福、李國陽、林啟燦、楊惠姍、張毅、王俠軍、毛?燦、陳瓊瑤、蘇建華、陳宗漢、梁志偉、王鈴蓁。
工藝設計藝術卷3:藝術陶瓷‧產業風華
台灣製陶產業發展的歷史甚短,最早是在漢人移民台灣之後,以紅土燒製建築用的磚瓦開始,然後逐漸發展成製作日用陶瓷,供應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之需。一九五○年以後由於戰後重建與經濟復甦,對陶瓷用品的需求殷切,促進了台灣陶瓷產業的快速成長;而台灣人民生活水準的逐漸提升,對於陶瓷品的造形與裝飾美感日益講究,以及拓展外銷的經濟活動暢旺,也帶動了台灣藝術陶瓷產業的發展。 台灣的藝術陶瓷產業,為了因應不同市場的需要而發展不同的產品特色,本書中選擇從事藝術陶瓷產業較具規模,且長期致力於該產業發展的十二家業者為例,分別探討台灣的藝術陶瓷的五個類型: 一、以仿製傳統的精緻陶瓷珍品,展現古典陶瓷藝術高雅、華麗與富貴氣質的「仿古陶瓷」(市拿陶藝有限公司) 二、擷取傳統陶瓷的美感元素,重新整合傳統陶藝美感,展現傳統陶瓷新風格的「新古典陶瓷」(台華陶瓷有限公司、陽明陶藝企業有限公司、吉洲窯) 三、發揮陶瓷材質美感,揉合現代美學表現方式,賦予陶瓷藝術新價值的「現代陶瓷」(法藍瓷有限公司、存仁堂藝瓷有限公司、乾唐軒美術工藝股份有限公司) 四、利用陶瓷材質特色,結合現代科技的應用,採取現代設計方法,創造出具有巧思與現代感的「創意陶瓷」(台伸藝陶股份有限公司、唐盛陶瓷藝術有限公司) 五、注重陶瓷實用功能,將陶瓷材質美感與現代生活之實用需求充分結合,促進陶藝文化提升的「生活陶瓷」(陶作坊、煥臣陶磁藝術有限公司、安達陶瓷藝術有限公司) 台灣陶瓷產業發展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由於業者的努力學習與積極開發,累積了相當深厚的基礎。而藝術陶瓷產業在這個基礎上,因應台灣人民在藝術陶瓷用品的需求、六○至八○年代來台觀光客的採購,以及政府鼓勵外銷的政策配合下,造就了台灣藝術陶瓷產業的全盛時期。而在九○年代以後由於經濟發展的減緩,人工成本的提高和東南亞各國競爭對手的崛起,台灣藝術陶瓷產業受到相當的影響;及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以其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台灣產業的出走,而使台灣藝術陶瓷產業陷入低迷困境。儘管如此,也仍有不少台灣藝術陶瓷產業憑著自身優良的技術、優秀的人才,以及設計開發與經營管理能力,在此困境中走出一片天地。而在今後全球化的時代裡,如何展現特色、發揮創意以提升競爭力,當是台灣藝術陶瓷產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民間藝術卷1:民藝與文化
本書以台灣傳統民間工藝為範疇,包括錫器、銅鑼、刀劍、銀帽、交趾陶、蛇窯製品、磚瓦工藝、瓦窯器等,概述從為婚喪喜慶、民俗信仰和生活應用製作相關器物出發,推介陳萬能、林烈旗、陳遠芳、林盟振、高枝明、林洸沂、葉星佑、謝東哲、林添福、林國隆、易榮昌、李俊宏12位能為工藝品賦予美感與文化深度的民間工藝工作者。借其技藝與藝品所隱含的文化與宗教意義,將其豐富成就縫入台灣藝術史的網裡,同時為其工藝品的用途與製作技藝的過程所折射的民情風俗留下註記。
民間藝術卷2:民藝與生活
民間藝術自戰後蓬勃發展以來,歷經生活條件、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至70年代逐漸沒落,80年代才在立法保護與民間努力下逐漸復甦。本書以保存和鼓勵民間藝術為出發點,拾綴包括木雕、雕塑、竹藝、竹紙藝、纖維五類的藝術發展與成就。透過施鎮洋、李秉圭、陳燕興、施瑞麟、施教鏞、李榮烈、張憲平、陳靖賦、吳敦厚、陳朝宗、陳瑞惠、呂美員等創作者的學藝歷程、藝術風格和其取材特性,以系統性的整理作為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
篆刻藝術卷2:璽印寄情
本書替明清至今的台灣篆刻團體概況進行整理,包括日治時期的水竹印社、拾逸印社,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印學會、海嶠印集、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以及繼起的台灣印社、玄心印社,它們在光復後渡海來台的篆刻家的堅持下相繼成立,不僅使渡海後的印人有得以共聚交流的場所,篆刻藝術的傳承也綿延了下來。除了描述這些篆刻團體的沿革與演變,同時追索篆刻藝術在台灣茁壯的歷程外,本書也為俞兆年、王北岳、李大木、張心白、梁乃予、陳昭貳、薛平南、趙明川、陳澤群、黃嘗銘等10位篆刻家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地位提供了介紹。
篆刻藝術卷1:篆印堂奧
本書回溯篆刻藝術在台灣的萌芽階段,在首章中概述台灣篆刻史由拓荒、發展至蓬勃的歷程,接著以個別篇幅整理介紹當時在台開拓篆刻疆土的高拜石、陶壽伯、張直厂、王壯為、王王孫、曾紹杰、林天衣、任敬之、陳丹誠等9位渡海篆刻家的藝術生涯、印藝風貌與成就,以及其對當代台灣篆刻發展的影響,以回顧的書寫為今日面臨式微危機的台灣篆刻提供史料紀錄,作為凝聚在此藝術領域耕耘的篆刻家的依據。
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
《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主要是紀錄與敘述臺灣現代陶藝的源起與發展狀況。 本書開端的「緒論」,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陶藝作為一種文化產物,其歷史變遷上所遵循的諸種法則;第二,陶藝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其體制內應包含何種機制與成員,以及這些機制與成員所各自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接著,第一篇「從陶瓷到陶藝」指出臺灣現代陶藝,如何從日用陶瓷與藝術陶瓷等所謂產業陶瓷蛻變而來。在臺灣,這個演化過程在人類陶藝文化史上可說是獨一無二,如果我們相信文化的變遷各有其地域性的話,臺灣陶藝歷史所走過的路,確實十分具有地域性格。本篇中的第一章「清代與日治時期」與第二章「光復初期」,可以看成臺灣陶藝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時期,它們為現代陶藝的日後發展立下物質的根基。 第三章「先驅者的年代」,說明1960-1980年代間,現代陶藝家的自我教育、摸索創作風格、投身於教育後進的過程。他們多數成為臺灣新生代陶藝家的導師,也為開拓初期陶藝創作方向,奉獻出極大的心力。第二篇「陶藝體制的形成」,主要在敘述現代陶藝在臺灣如何成為一個堅實的社會體制,其中涉及的包括官方文化單位在提昇陶藝作為純藝術上的輔導、民間自發性推動陶藝發展的情形、陶藝人才的培育管道、媒體在觀念上傳播的方式、畫廊業者在現代陶藝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陶藝家之間的結盟概況、國際間陶藝文化交流演變過程……等,總而言之,現代陶藝成為國內某種社會體制的形塑過程,以及該體制的運作方式與成果。 第四章「1980年代」與第五章「1990年代」,分別分析這兩個時期國內現代陶藝的發展態勢,重點仍然擺在陶藝體制的形塑與運作情形。 最後,第六章,「現代陶藝」則分別說明現代陶藝運動在國際上的起源與傳播、陶藝在國內的定義、現代陶藝走向前衛主義藝術的過程,以及國內現代陶藝主流創作方向。
楊英風全集第一卷
楊英風,這位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留下龐大藝術作品的重要創作者,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個知覺性地戮力於公共藝術推動的重要藝術家,強調「景觀雕塑」的觀念。「雕塑大師」之名不足以形容其思想恢弘、關懷廣闊的藝術成就,他是一位具有世界性視野與氣度的傑出藝術家。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交通大學策畫、蕭瓊瑞總主編、國立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主編,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楊英風全集》正式推出,是為台灣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個別藝術家專著。 《楊英風全集》全套共計三十卷,2005年12月隆重推出第一卷,內容包括楊英風一生最著名的浮雕、景觀浮雕、雕塑、景觀雕塑、獎座等重要作品五百多件。其餘卷別近期陸續推出,完整呈現楊英風一生藝術作品及生涯紀錄。
陳夏雨的祕密雕塑花園
黃土水與陳夏雨是台灣早期雕塑界的兩顆明星,黃土水如彗星流曳,在天際畫亮一條優美的曲線,令人驚嘆;陳夏雨則如浩瀚夜空中的恆星,定於一處,散發出靜穆、恆久的幽光。陳夏雨還是雕塑界的詩人、哲學家,也是藝術原理的探索者、癡情者。
石雕藝術在台灣
石頭,從古至今,總讓人有無限的想像。 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女媧,煉石補天以拯救大地;西遊記中大鬧天庭的孫悟空被如來佛祖收服於五指山下,動彈不得;希臘神話的師西弗斯,被眾神詛咒永無止盡的推動滾石,日復一日……;而當石頭從神話落入凡間,遇著了人間的魔法師──藝術家,石頭的故事,從此刻被改寫,它原本倚著天地間的千古不變之姿,在藝術家的巧奪天工下,改頭換面,以另一種風情佇立於街道、公園、美術館,留下它永恆的足跡。而《石雕藝術在台灣》就是要帶著你去尋找、遊走,爾後驚豔於那古老的頑石在藝術家們點石成金後的閃亮動人。 身兼藝術家身分的作者潘小雪,以旅人的心情,展開一趟刻意探尋置於台灣公共空間中的石雕之美的環島藝術旅程。她與攝影者領著讀者從現代都會台北出發,循著川流不息的信義、仁愛、敦化南北等街道與新光百貨大樓廣場,覓著了藝術家創造出帶著幾何流線造形的石藝之美;往東,拜訪了石頭的故鄉花蓮,細細品味隱在山林之際及寬廣海邊,映照著藍天白雲,被雕琢後更顯其光芒的白色大理石,幻化為另一個嶄新的生命;驅車國道上,不期而遇的心動,是一件件佇候已久,招喚著旅者該停下腳步,倚在偌大石雕上歇歇吧的作品;往南,南方的石雕群正如夏日的午後,熱情而充滿民俗味;轉往中部,探訪石雕的新園地,置於美術館、雕塑公園的各式石雕,等待著好奇民眾上前觸摸、玩賞,體會石材或粗糙或光滑所散發的溫度……。 一場豐富的石雕藝術饗宴,環繞著台灣島隱隱發光,等待著你我的起身,觀看、觸摸,並用心聆聽這古老的石頭與現代的藝術家所迸發的精彩對話。
顏水龍生活工藝特輯
本期特輯從顏水龍與生活工藝談起,延續19期威廉莫里斯特輯與20期從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專題的探討,本期著重於顏水龍思想與行動如何影響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讓讀者隨著顏水龍的腳步對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有一個概略而全觀的認識。專題報導以台灣原住民織繡文化與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為主軸,深入報導有趣的作品與有意思的人,帶給讀者嶄新的視野,也喚醒大眾對工藝的熱情。特別企劃要教導大家如何在家DIY馬賽克藝術,運用簡單的工具與一些巧思,將居家生活妝點得更加歡愉與活潑。本期專訪人物為台灣工藝研究所新任所長林登讚,請他來談談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工藝,讓讀者不但能夠更瞭解工藝研究所推廣生活工藝的用心,亦能深入瞭解社區總體營造如何讓工藝走入生活,在地文化又如何讓民眾貼近工藝。活動訊息簡介:台灣工藝之家與工藝之店,優秀的作品與各地的好山好水,不失為週休二日文化之旅的導覽。日本染織紀行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投書,以其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深入淺出的介紹染織的趣味。
景觀.自在.楊英風
楊英風,一九二六年出生宜蘭。一九四四年,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曾受教於羅丹嫡傳弟子朝倉文夫,為原本就對雕塑具有極大興趣的楊英風,奠定了更為紮實、豐富的雕塑技巧與美學認知。一九六○年首次個展,展出雕塑與版畫作品,受到藝文界高度的評價,此後開始許多大型公共景觀雕塑的委任創作工作,作品風格從泥塑實體為主的人體到線性的、空間的雕塑;從人的具象到山水意念的延伸……媒材除了銅,還運用了大理石與不繡鋼的特性開創另一種美感。楊英風一生創作漫畫、版畫、雕刻、雷射藝術、景觀與建築規劃等各類藝術作品千餘件,並獲殊榮無數。其師法自然、美化自然,強調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堪稱台灣現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人。
金工飾品:迎接感性行銷時代
以金工飾品產業為主軸,專訪個人創作者以剖析其專業養成歷程,並邀請具有文化(學術)、技術、時尚等指標性的業者,分享其技術化、產業化、國際化的know-how與經驗,並配合宣導行政院「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4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旗艦計畫「台灣新飾紀-金工飾品文化創意發展計畫」,依相關推廣活動及成果介紹金工飾品之示範開發與產業動態。1.本期專題:金工飾品特輯2.文化觀察:金工飾品是時代的表情3.在地人文:台灣金工產業三部曲,探討台灣金屬工藝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包括民俗、時尚、技術等面向。4.明日之星:國內大專院校畢業作品介紹。5.特別企劃:金工飾品小百科,金工飾品基本認識、購買指南、清潔與保養。6.公民美學特輯:專訪阮文盟、黃志農、陳立恆、呂華宛、鄭應諧、洪文瑞,談民俗工藝、社區人文、傳統產業再生。7.創意DIY:利用手邊素材,創造獨特的個人飾品。「工藝」是生活文化最具體的產物,過去台灣工藝產品難以突破發展空間,主因是民眾缺乏追求生活品味的熱情與認知,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視野大開,台灣民眾終於有時間、有能力開始講究生活品質,這個現象可從市面上許多談「家飾」、「設計」、「收藏」及「品牌」等出版品,加上以表現品牌個性為訴求的「文具」、「禮品」、「飾品」及「家具」等專門店如雨後春筍陸續開張,獲得印證,可惜的是國人習以國外產品為指標,反而忽視了台灣的工藝產品。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中國時報共同企劃的「台灣工藝季刊」,以提倡生活美學為出發點,採用嶄新的報導角度、活潑的編排方式,呈現國內的優秀工藝產業、產品及相關活動,每期均設計主題專輯,搭配子題、專欄報導、推廣活動、讀者實用資訊等,並舉辦主題座談會即時探討相關議題,以提高工藝產業活動的能見度。於出版同時並配合於中國時報系等媒體進行系列文宣行銷推廣,透過生活化、藝術化、時尚化的報導,活化台灣工藝產品的特色,為讀者營造蘊含具有台灣文化的品味生活。
新生活工藝:金工飾品特輯
金工飾品具有多彩多樣的特性,並可透過設計提昇為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其加工製品與開發,已漸成為台灣手工業的重要一環,為培育優秀金工飾品設計人材,鼓勵業者開發具高附加價值的精緻產品,專訪國內知名設計師與優良珠寶產業業者,分享其經營自創品牌、國內金工設計之未來發展與期許。本書收錄有:杜嘉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教育系講師)、阮文盟(金工創作者)、呂華苑(大東山珊瑚寶石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行銷中心召集人)、林小媛(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講師)、周立倫(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講師)、徐玫瑩(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所助理教授)、陳國珍(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專任講師)、鄭正樑(miracle品牌金飾負責人)、梁奕星、梁世佳(紅翡翠玉珠寶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粘碧華(鐵網珊瑚首飾織繡藝術中心負責人)、趙丹綺(鍊丹場創辦人)、廖泱修(金工創作珠寶協會會長)。台灣社會已進入「餘暇」與「休閒」的時代,在愈來愈多元的社會,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也日趨成熟,百工的範疇遠超過任何一個時代,此時出版「台灣生活美學叢書」,充分發揮此一思維,非常具有意義。本書系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工藝研究所、中國時報系共同主辦,結合政府與媒體的力量,以滿足人們日益擴充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包括提昇生活品味,擴展審美領域,推廣相關產業等,範圍綜合一切附著於人類衣食住行的工藝美術。全書以訪談為主並配合大量的圖片與圖說,系列叢書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之實用資訊,提供此產業鏈上、中、下游各階段介入發展之參考,現正值「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之際,本書期望報導該項產業中的成功經驗,以提供產業於轉型及升級時實用可行之資訊。引領讀者深入各產業,瞭解該領域產品的美及其中的學問。
新生活工藝:陶瓷產業特輯
生活中隨處可見陶瓷產品,但國內陶瓷產業依然難以生存,加上產業大量外移以求降低成品,使得產業競爭更為劇烈,本書報導國內優良陶瓷廠商,分享其創新的研發精神、自創品牌的歷程、靈活的經營策略、行銷通路的拓展,提供陶瓷業者參考。讀者也可透過其用心經營的故事,珍視生活中的陶瓷用品。本書收錄有: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林國隆(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負責人)、天仁茗茶茶具研發部─林正芳(天仁茗茶茶具研發部經理)、市拿陶藝有限公司─許明徹(中華民國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明星(市拿陶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台華陶瓷有限公司─呂兆炘(台華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法蘭瓷─陳立恆(法蘭瓷有限公司總裁)、華陶窯─陳育平(華陶窯總監)、菩剛工藝設計公司─何晉焜(菩剛工藝設計公司總經理)、乾唐軒─於春明(乾唐軒美術工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曉芳窯─蔡曉芳(曉芳陶藝有限公司創辦人)。
快樂成長:陶瓷手繪會
「小典藏」-【快樂學藝術】叢書是國內兒童美術教育界的專家與學者,針對兒童常用主要繪畫創作媒材來策劃、編寫一系列的藝術學習用書。兒童不僅能自己閱讀欣賞、還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學習喔! 陶瓷彩繪呈現了當代陶藝的多元面貌與質感;作者趙國宗為國內知名陶瓷彩繪藝術家,他個人作品畫面具有強烈的設計風味,又湧現自然隨意輕鬆的氣息。本書帶領小朋友欣賞具有天真浪漫特質的陶版釉彩畫,並請小朋友們自己來體驗陶瓷彩繪的樂趣!
體積與空間雕塑藝術再欣賞
深入淺出的說明雕塑藝術的基本規律及欣賞法則,並結和中西方雕塑名作作重點闡述。 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從雕塑藝術的基本原理、語言形式、材質美感等出發。二、從中西方雕塑發展史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分門別類從人類藝術、宗教等各流派的典型雕塑作品。對比中西雕塑的論同、展示雕塑藝術的博大輝煌。
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上)
《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地將中國歷史上相關陶瓷文獻的記載彙集成書並加以註釋、補充、論證的學術著作,內容包括從唐代到民國時期有關陶瓷 的文獻,所涉書目有五百五十餘種、一千一百三十餘條,整理分類為「說瓷窯」、「綜論」、「說器物」、「說雕塑」、「說能工巧匠」、「說原料、青料」、「其 他」等七個部分,又附《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乾隆御題詩》,全書共計四十萬字。本書編著者馮先銘為中國著名陶瓷學者,從事中國古陶瓷的研究、鑑定與講 學工作凡數十年,聲譽卓著。他本著一貫嚴謹的治學精神,為考察瓷窯遺址行遍中國廣大土地,並自眾多龐雜的史籍文獻之中,收集擷選出豐富的陶瓷相關資料,於 生前整理為本書遺稿。本書引用眾多中國古籍,詳細列舉各文獻出處來源,全面性提供中國陶瓷的歷史文獻資料,並配以相關圖版,為研究中國陶瓷必備的最佳參考 用書。